生命的追求初中版

2024-06-22

生命的追求初中版(共14篇)

1.生命的追求初中版 篇一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追求高效课堂,实现生命成长》

自能高效课堂建设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怎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我想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也就是学生和教师。在提高教师丰厚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水平的同时实现学生生命成长。作为一个经验不怎么丰富的教师,我在自能高效课堂的研究和推进中也对很多问题进行了思考,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再认识,对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语文教师应该有些书生气

语文教师的首要素质应该是:语文教师因该是一个好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人,应该充满书生气、书卷气。教师是一个主要靠说话来感染学生的工作。特别是语文老师。多读书,就如登山一样,登上语文的更高点,看到的风景不同,人生境界不一样,上课就会左右逢源,课就会上得生动而有内涵。这会让学生爱你一辈子。许多名师不正是这样吗?一位名师说过:“一个爱读书,书读得好的语文老师,教书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一个不爱读书的老师,再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事实也正如此,那些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师,都是酷爱读书的人。

语文老师应该有些书生气,语文教师的书架应该放满书、放满经典。很难想象语文教师的书架上如果只剩下“教科书和参考书”,当书架真的变成了“书架”,那将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当书架成为书香飘走的地方,语文教师就开始了远离语文阅读的苦旅。

前几年连战、宋楚瑜两位先生访问大陆时大家觉得非常奇怪,两位先生虽为官却有文人气质,他们引经据典,款款而言,温文尔雅。连、送尚如此,我们语文老师又该何去何从呢?

“腹有诗书语自华”。如何能得到这种气质?唯有在真实的语文中浸磨而后出。本色语文,本色教学。事实证明,学生喜欢语文老师、敬重语文老师、佩服语文老师就会喜欢语文学习。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尊重语文,要用文化的方式教语文。唯有在本色语文中徜徉,在自我人格的修炼中完善,才会引领我们的学生不断向前。

语文老师真的应该有些书生气,尽管书生气在中国人的词典有时候是一个贬义词,但是我觉得适当有一些书生气倒是可爱的、可敬的!如果,语文老师真的一点书生气都没有了,那将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

二、学生应该是老师永远的牵挂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专家们把前者放在了第一位。足见学生在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应该有多高。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除了感受和理解所读作品之外,更为长远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的眼中、心中应该始终关注学生,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发展。

心中牵挂学生就因该充分尊重学生。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能够欣赏他们的独到之处, 欣赏他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察角度与方法,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理解与看法, 尊重学生的个体感知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并鼓励学生个性的展现与张扬, 使语文学习成为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心中牵挂学生就应该勤于阅读。我们要广于阅读,努力使自己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做一个有书生气、书卷气的老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教学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场所,更是传递思想,启迪智慧,充满人文情怀和生命活力的大课堂。

心中牵挂学生就应该精于备课、勤于改革。只有精于备课,才能精熟于文本的各个方面,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如行云流水、江河瀑布,即使八面来风,也能八面玲珑地应付自如。只有勤于改革,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觉得神清气爽、趣味盎然,不至于因教法和程序的呆板、课堂的沉闷和乏味而哈气连天、恹恹欲睡。

心中牵挂学生就应该有敢于放手的勇气和有所不为的信心。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再去教;学生已经知道的不再让学生去学;学生能合作达标的教师不再去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的不再去做;学生不愿去做的不强迫学生去做;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良好效果的不要去做。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保障,其结果自然是利于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同时,这样做也把教师从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

就这样,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追寻真实、个性的表达, 追寻自然的原生态的语文,让孩子们的心灵徜徉于阅读的海洋之中。

2.生命的追求初中版 篇二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情”的可贵

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这些文字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表现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顽强的毅力, 是父亲给予他希望……。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 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借机我又让学生说说在汶川大地震中同样感人的事,进一步让我和学生一起感悟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就这样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爱情、亲情、友情)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从而重生、乐生。

二、让学生在“生成”中学会珍爱生命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课堂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不同的生命阅历……“人”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一位语文老师在将要结束课文《生命》一课时,突然受一位学生所提问题的启发,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说话题目,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写一篇悼词:假设自己死了,然后再用悼词的形式,追忆一生。在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老师课堂上这一史无前例的“生成”看似很冒险,实则最有效地做到了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体验,感悟人生的不易和生命的珍贵。从根本上让学生体味并意识到生命对于自身、对于家人和朋友、对于社会具有的意义,从而真正学会珍爱生命。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中老天鹅破冰的时候,我让学生高高举起拳头然后反复重重地落在桌子上,学生没来几下就觉得受不了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想象血肉之躯从高空重重地砸在极冷极硬的冰上的感觉,学生都说太残忍了,老天鹅这位破冰勇士太伟大了,一个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但是却能够迸发出多么耀眼的火花,生命值得尊重。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习作七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庆幸,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地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课外,我让学生读贝多芬,读张海迪,读海伦·凯勒,读他们身体残疾仍续写生命的勇气,读他们身处逆境、生命之花仍绚烂绽放的奇迹,读他们身上浓浓的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让学生在这些人身上充分感受到对生命的珍爱。

四、改进评价机制,让生命教育实现最佳效果

在教学中,长期受到批评或不被认可的学生,往往表现冷漠,攻击性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叙述:“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儿童受到压抑、灰心垂气和郁郁不乐……”这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不吝啬表扬,要采用多元评价及发展性评价手段,多角度、多层面地肯定学生的长处,即使学生在学习上落在后面,我们也应该用“只要你努力,你就总能进步!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等来鼓起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在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之中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还能进步的人!从而养成健康的心态。因此在我们教师努力的构建生命课堂的时候,我们应该对“伪生命”课堂说“不”。我们应该警惕打着“学生主体性”的旗号,弱化教师应尽的责任;打着“尊重学生个性”的旗号,放弃学生健康人格的责任;打着“快乐教学”的旗号,逃逸“双基”的学习;打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旗号,进行“作秀”式的表演;打着“探究”的旗号,盲目探究。语文生命课堂教学是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各得其所、各显其能,以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3.刘颖:追求“动荡”的生命 篇三

一座独立的淡黄色二层小楼,顶端悬挂着巨大的PF标志,Paola Frani专卖店与周边国际知名的奢侈品牌交相辉映,构成了北京SOLANA蓝色港湾品牌街上的魅惑风情。身材高挑、气质优雅的刘颖本可以成为时常光顾此处的VIP,而她却偏要做出“风险+辛苦”的选择——接受本刊采访时,她还是PF的中国总代理。

然而,这个品牌的影响力蒸蒸日上时,刘颖却毅然放下了可能给她带极大经济收益的服装事业,把精力投入到另一个从来不曾了解丝毫的领域。每一次,刘颖总能作出不可思议的决定,“永恒的零起点”是她全部的行为方式。

20岁一定要充满期待

在刘颖的眼中,每一个年龄段的女人都该有既定的目标,家庭主妇不该是20岁的目标,30岁的任务,40岁的悲哀,有梦想会期待的女人才是这个时代的最爱。

“对于女人来说:20岁是绝对打拼的年龄,即便连续两天两夜不睡也丝毫不觉得累;30岁是心理成熟的年龄,相夫教子仅仅是人生的一部分绝非全部,40岁是悉心经营的年龄,应当把曾经的积累变成专属自己的特征。”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但是刘颖的话显然超越了书本,她已经学会阅读生活。

在尚且懵懂的20岁,大专毕业的刘颖端起了在中国工商银行工作的铁饭碗。那时的大专生比现在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还要稀缺,所以单位领导很看好学历和能力极佳的刘颖,一切都在昭示着她将在这个领域平步青云。

每天骑着自行车在熙攘的街道上往返于单位与家之间,在品尝稳定生活带来的欣喜之后,年轻的女孩渐渐缺少了激情。“我觉得当时已经能够看到自己老去时的模样,日复一日的重复对于我这种喜欢新鲜的人来说,真的很可怕。”

正当刘颖对未来产生恐惧感的时候,她忽然听好友说北京广告公司时装模特队正在招人,model这个新鲜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还是陌生的,但对每个年轻高挑漂亮的女孩,叉都充满着懵懂的诱惑。小时候就永远是班级里最高个头女生的刘颖似乎闻到了一股新鲜空气的味道,她不知道选拔model需要多少苛刻的要求,没有想过毫无经验的自己能否成功,只是觉得平淡的生活中应该被注入一些刺激的元素。

无心插柳,柳却成荫。在千人选十的激烈竞争中,刘颖成为了最后胜出的“1%”,这个数据强烈地刺激了她年轻的神经。这是中国的第一支职业模特队,前不见古人,未来究竟能挣几个钱只是一道解不开的谜题,所以刘父刘母极力反对,甚至以脱离亲子关系相逼。看重刘颖能力的领导更是一次次苦口婆心地找她谈话:“以你的学历和成绩,几年之后升到主任、行长都是理所当然的,何必因为一时的冲动毁了美好的后半生呢?”然而单调与重复绝对不是年轻人崇尚的人生,刘颖毅然递上了辞职信,穿起了高跟鞋,走起了T台秀。

模特队中的十位成员中有四名毫无表演经验可言,刘颖正是其中之一,然而她却格外喜欢这样的挑战。每天训练之后,其他姐妹都拖着疲惫的双腿急奔回家,刘颖却要求自己必须多走半小时。30分钟若是逛街看电视会过得很快,若是穿着细高跟的鞋子中规中矩地走来走去,却是一种煎熬。刘颖咬着牙二挺过了最痛苦的日子,终于和“专业的队友一样专业了”。中国第一支模特队,从国内舞台演到了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刘颖的眼界因此开阔了许多,心中不安分的种子也在渐渐发芽成长……

生命最大的魅力是不确定性

也许每个正在奋斗与漂泊的女人都会期待稳定与平淡,但是当你真的落入这样的生活,就会发现充满未知的选择是拥有多么难以抗拒的诱惑。

刘颖很喜欢与“第一”发生某种关系,她是中国第一批职业model里第一个下海经商的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对于model还有极大的误解与偏见,在那个团队里拥有着最高学历的刘颖不想再坚持,第一次,她被人们的言语所左右。

回忆起那个可能草率可能危险的决定,刘颖没有遗憾却始终带有歉意:“当时我对于model这个职业的了解不够深入,觉得应该趁年轻学一些更实用的本事,做些更实际的工作,而且很多外界的不利说法也都动摇了我继续走下去的决心。现在回头想想,model是向世人展示美丽的先锋,应当被尊重。当然,我并没有因为放弃而后悔过。”

同样是挽留,队里的领导与队友们都不希望失去一位资质出色的好model,T台上耀眼的光芒没有词语可以准确形容,刘颖再一次将劝说关在心门之外。她想要看到自己在另一个领域闯荡的样子,既不是在银行里波澜不惊的平淡,也不是在T型台上流言飞语的刺激,而是去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世界转一转。

她想从零开始,做一些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事情,然后“还得出成绩”。1992年,录像机和录像带对于寻常人家来说与model一样陌生而遥远,经常出国参加演出的刘颖看到了这个市场巨大的潜力。

大部分女人天生对于高科技的东西“不感冒”,但是刘颖却很有先见性地看好了录像带市场。离开模特队之后,刘颖应聘到一家代理韩国某品牌录像带的公司,从销售代表做起,利用给客户解答录像带各种疑难杂症的机会,盘算起市场前景。凭借当年在银行工作时对经营方面的了解,刘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前都是给别人打工,这次为什么不能自己当老板呢?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刘颖迅速从远离镁光灯的小寂寞中逃离出来,更加努力地工作,优异的成绩助她迅速升为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而在她接手公司三个月之后,曾经的“千年老二”以大比分击败了上海分公司,成为中国区的销售冠军,更为她之后拿下录像带华北区总代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亲朋好友越来越不理解刘颖——个漂亮且小有名气的女人不趁着年轻嫁人,却要这样苦苦打拼。刘颖不喜欢跟他们去争论这种想法的对与错,每每此时,她的回复只有一句:“我不想过人人都一样的生活。”

那时的刘颖在“等待着女人们的思想转变”——不必永远按照传统观念去生活。“让思想‘奢侈’一点儿。”这是刘颖最想对每个期待与众不同的女人说的话。

女人的新鲜从零开始

闯进一个又一个陌生的领域,就像不停地脱胎换骨,每一次都有新收获,从心情到朋友,从感悟到认知。其实女人的精力并不亚于男人。

读大专时的好友同学早已为人妻为人母,安于眼前的工作与生活,可刘颖却在忙着给自己充电。放下书本十余年后再重新拾起,有一些陌生,却又夹杂着小小的欣喜,MBA教程对于从

商的人来说很实用,刘颖更希望在学习时温习艰苦创业时的记忆……

取得学位后,正值2000年光盘产业大肆入侵的时机,此前刘颖已经成功地销售了八年录像带,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退出或转销光盘。这是刘颖离开T型台之后遇到的最大一道难题:顺势做下去,轻车熟路,只恐再陷入平淡与规矩;退出倒轻而易举,然后带上这些年挣来的钱或就此休养生息,或者走向下一个不确定……

独坐在咖啡厅里放大着心里的矛盾,邻座两个女孩的对话吸引了刘颖的注意力。“一会儿去国贸转转吧?”“不去,那里的东西贵得吓人,咱们穿成这样店员都不爱搭理。”“看一看怕什么?买不起总逛得起嘛。”这样的场景常常会发生在资本并不丰厚的年轻女人中间,当年的刘颖也是如此。

不能说一次偶遇成为刘颖事业的转折点,却不得不承认正是那个下午,让刘颖混乱的思绪渐渐理顺与沉淀下来。作为最先一批接触世界流行风潮的女人,她应该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带给身边人最大的改变,这一点光盘和录像带显然做不到。

其时,Paola Frani正在筹划进入中国市场。经营上的经验,早期的模特生涯,让刘颖顺利拿到了Paola Frani的中国代理,重新回到了时尚圈。这次离开的旅行她走了近十年,如今笑傲T型台的漂亮女孩与她们那个时代大相径庭:不再懵懂,没有指责——人们对于奢侈品已经渐渐理解与接受,这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心。PaolaFrani专卖店逐渐在金国范围内设立,刘颖再次陷入了忙碌的事业之中,却不再像销售录像带时的单打独斗,一个成熟沉稳的男人常伴其左右,他曾经把Max Mara带入亚洲、引进中国,如今却甘愿做她身边的男人。

“看着她忙来忙去的样子,我很心疼,但是更多的却是欣赏。一个懂得思考人生如何丰盈的女人,才真正值得去爱。”陪刘颖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他只说了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却换来了刘颖脸上最甜蜜的笑容。

服装代理对于女人来说是相对容易的工作,因为进货时挑选流行的款式不是工作更像是在享受,每个月几次在中国与意大利之间飞来飞去,刘颖有一种再次站到T型台上引领时尚风暴的欣喜。已过不惑之年的她曾暗暗幻想,自己也许可以就这样陪着奢侈品牌慢慢到老,安定下来——但“生命的魅力就在它的不确定性”,不管年龄几何,都是如此。

果然,当一切步入正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时。刘颖又一次觉得生活平淡下来。“女人悠闲时可以养身,但是没有追求时却会老得很快。”这是刘颖的新锐观点,却又因为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的容颜,证实了说法的可信性。

在她又一次选择了“不确定”的时候,一件耗费精力的事从天而降—_信奉基督教的刘颖接到了美国旧金山最大华人教会的邀请,开始负责在广西北海建立福音孤儿院,80亩的修建工程需要她联络与监督,时间突然变得不够用起来。

到底是飞往意大利挑衣服,还是飞往广西建孤儿院?在挣钱与出钱之间,刘颖选择了后者,在她看来后者的机会更难得。同样信奉基督教的老公更是她的绝对支持者。于是,PF店带着大好的前景被转给了其他人经营,刘颖打算开启下一段“不一样的旅程”。

上帝是公平的,他总会回报人们的辛勤付出,当孤儿院的建设工作渐渐由繁忙转向偏忙时,日本最大的快递公司黑猫竟然主动找上门要与刘颖合作在中国的快递项目。最初是困惑,刘颖不知道对方从哪里找到她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快递经验,更没有注册快递公司的人。对方的回答让刘颖终于明白这么多年努力的奋斗,到底收获了多么重要的东西——“跟你合作过的人都说你很讲信用,无论是之前的录像带合作伙伴还是PF的合作伙伴,他们都很看重你的这个优点。所以,我们一定要与你合作,希望你能够考虑。”

黑猫工作人员让刘颖“很有成就感”,多年来不断挑战新领域的经历已经让她不再害怕陌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刘颖对快递行业竟然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更看出了国际快递的大好前景,于是国度快递有限公司就这样注册成立了。

4.生命的追求 篇四

同样是人,为何会有差别,会有高低不等呢主要是看人的自身努力、进修等如何。人,从娘肚子里生出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但越长大区别就会越明显,为什么呢因为后天的进修、学业、追求等情景不一样。为什么有的人成为了贤人、伟人,而有的人却止步于凡夫俗子、芸芸众生呢都是后天学不学习,努不努力,追不追求,进不进取使然。

常常想想自我没有什么,自然就会促使自我去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取。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也能够说是多想想自我的短处,自我的不足方面。反省,才会提高;自满,永远是止步。

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越快。”雪莱说:“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我。”贝利一生共踢进了一千多个球,记者问他哪一个最精彩,他说:“下一个……”

我平时最喜欢《周易》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俗地说就是,作为君子,应当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我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我还喜欢另外一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我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到达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我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5.追求教育的生命在场 篇五

——读《名师感悟有效教学90例》有感

双流县实验小学

肖芳

在窦桂梅老师的课堂上听到了一个名词:“生命在场”,当时很惊异,回来查了百度了解了“生命在场”的含义: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基础,促进学生在动态生成中体验生命的独特性,以达到学生生命的和谐。这个教学的理念与我正在阅读的《名师感悟有效教学90例》倡导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居然不谋而合,这也让我为自己的懵懂的学习感悟开启了一扇窗,打开了一扇门,让我觉得豁然开朗。

我们一直倡导以学生为本,那么怎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尊重了学生,才是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呢?援用窦桂梅老师的一句话就是:退出表演的舞台,把学生尽力往前推,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众所周知,窦桂梅老师素以语言表达丰富,应对淋漓尽致著称,而她本人也觉得这些评价很中肯,但当她渐渐成长之后也在不断反思和总结:我的这些优点会不会成为孩子发展的绊脚石?会不会强制剥夺孩子的话语权?会不会让我们的孩子得不到更高层次的提升?于是窦桂梅老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改造,她站在了儿童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她尝试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儿童,她不再为了追求课堂的精彩而包办到底。窦老师理性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自我,让自己的“蹲下”成就孩子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我们的许多名师哪一个又不是这样“吾日三省吾身”呢?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敢于打破常规,经常反省思考的老师。俗话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我喜欢阅读,我也喜欢思考,特别是当我在教学遭遇到“瓶颈”或教学怠惰时„„

读《名师感悟有效教学90例》,和许多教育界的前辈、名人互动和交流让我变得更睿智与理性,好的教学案例是我们过河的垫脚石,名师们的教育智慧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不至于被湍急的洪流淹没,甚至会让我们解决许多的教育难题,在实践与积累中慢慢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慢慢成就自己的教育人生。

在阅读和学习中我也为自己规划了教育的前景,我也为自己的教育追求树立了目标,那就是做一个追求教育的生命在场的好老师。

一、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主体。

教育的规律是什么?就我浅薄的认识我认为是以儿童原有认知为出发点,必须遵循学生的差异性,坚守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在我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随时提醒自己孩子的差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离开这个事实去推进教育的发展是不科学的。我们每一个孩子来到学校他们的背景、原有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他们的父母和他自己对学习的认识和要求都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教师要了解这个基础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让每个孩子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有提升,有进步。教师不再为了凸显自己的过硬专业素养而剥夺孩子的发言权,我们要学会站在孩子背后做推手,让

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愿意表达和交流,让他们想学和会学。

二、体验导行,放手就是成全。

在很多次的培训中我都不遗余力地向每个人宣扬一个理念: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由于原有认知水平的差异他们对相同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我这里的体验却想强调的是学生体验式的学习,与其生吞活剥似的灌输还不如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他们的眼、耳、口、鼻、舌去尝试、去发现,他们一定会记忆深刻。一项国外调查研究发现:“听能记住的只有20%,动手能记住的却达到75%”,这个研究表明动手体验的教学是一条多么明智的教育途径呀。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放手,成全孩子的个性体验;我们必须学会放手,成就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动态生成,和谐发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量,我们不能违背教育规律单一追求学生的学习分数;我们更不能为了所谓的发展牺牲掉孩子的快乐童年。我们作为教育的践行者,是应该为孩子做点有益的事,我们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的同时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扬长避短地发展孩子的特长,不让我们的孩子在纵向比较中沮丧和灰心;要让我们的孩子在纵向比较中寻找自信和希望。

学生的教育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前赴后

6.用“快”追求生命的极致 篇六

妙语连珠的辩论比赛,应接不暇的各种活动和演出,互联网时代一个又一个稍纵即逝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思维和灵魂跳跃飞舞在这些快速而短暂的生活碎片中,宛如一场时间与速度的交响曲。在生活的“快”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蓬勃的生命力,还有灵感喷涌的激情。快,让我们绽放出生命的色彩。

快如宝刀出鞘,斩清风流水;快如飞瀑直下,激浪花千层。

“快”是一种极致,一种追求,一场挥洒青春的酣畅淋漓。

古代有许多因“慢”而生的美,但那种美多是忧愁的、凝滞的、郁结于心的。李清照看着空中飞回的雁群,因古代通信手段的“慢”而叹“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其中的意境固然有美的韵味,却是脆弱的、易逝的,人们从中能够感受到青春韶华的流逝,以及渐渐削弱的生命活力。秦观站在孤寂的旅舍望着一轮冷月,叹“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古代的“慢”催闩了多少少年头?而我辈正处青春年华,需要的更多是“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的快意淋漓,以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年少轻狂。比起慢生活的消极避世、悠然不迫,快生活的速度、决断、激情、魄力才是不让光阴虚度的最佳方式。

比起慢生活的消沉,快生活是积极人世的,更体现了追求极致完美的气魄。从运动场上的速度竞技――这种生命中最原始、最简单的“快”开始,到应对需要快速辗转于城市多个地点的快节奏生活,再到职场中面对充满了大数据的互联网和无数转瞬即逝的机遇,生活中的“快”无一不体现着挑战极限和超越自我。懂得用“快”来应对生活中的机遇和挑战的人们,注定走在时代的最前端。他们是永不停止探索和创新的学者,是当机立断决胜商场的企业家,是勇于超越自我、乐观自信的探险家。“快”就像一种激素,蔓延至人全身,?我们调动所有的热情和激情来拥抱生命的挑战,失败却热血沸腾,成功而慷慨激昂。“快”将成为一种生命的律动,在永不停止的脚步中,踌躇满志的青年们终将登上大放异彩的人生顶峰。

快是一种追求,一种激情,一种毅力。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当让思维同样具有锋芒毕露的生命力,才能让青春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名师点评

作者很有见地,立意不俗。文章于比较中阐释“快”之利、“慢”之弊:“慢”的美是“忧愁的、凝滞的、郁结于心的”,是“脆弱的、易逝的”,“催白了多少少年头”;“快”则是“速度、决断、激情、魄力”的代名词,是“积极入世的”。作者由古至今,阐释清晰,于比较中见论证的力量。古诗词顺手拈来,引用得当,为文章增色;运用比喻说理恰当形象,语言优美简练:排比句段增强说理力量,是一篇课堂佳作。

7.我对生命教育的追求与探索 篇七

一、生命教育内涵的三个层次

(一) 自然生命的教育

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产物, 和地球上其他有生命的动物一样, 人的生命首先具有自然属性, 而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的生命特征必然遵循生命的规律, 都必然会经历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生命教育的实现基础和出发点就要从唤起生命意识的教育开始。

生命意识就是活着的每个个体能够意识到生命的存在, 有了对生命本质的清楚认识, 进而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通过生命教育, 我们要让学生们明白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上天送给世界最好的礼物, 要树立健康的理念, 要遵循人的生理规律, 爱惜自己的身体。在意识到自我生命的珍贵性的同时, 也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存在的生命,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进而珍惜生命, 热爱每一个存在的生命, 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协调发展。

(二) 精神生命的教育

人的生命不仅仅是生理性的自然生命, 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生命。人的精神生命是自然生命的升华, 人的精神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是生命意义引领下生命情感、意志和理性的综合, 意义是精神的核心、统帅。有意义引导的生命能在追求意义的人生历程中形成丰沛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牢固的信念和理性的精神, 因此, 精神生命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情感教育。

情感是生命的重要内涵。幸福的人生离不开积极正向的生命情感, 因此, 我们将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2. 幸福观教育。

没有对幸福的追求, 就没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但同时, 幸福又是一种具有主观性的感受, 是一种生命历程中的体验, 几乎总是和欲望、快乐等概念联系在一起。通过生命教育,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明确正确的幸福观不是以满足自我的欲望的实现为目标, 而是要更多的体现出和谐的状态, 不仅是自我的和谐, 更是自己和他人的和谐, 自己和社会的和谐以及自己和自然的和谐。

3. 挫折观教育。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一次旅行, 一路上总会遭遇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 不仅会经历阳光明媚, 春暖花开的时候, 也会经历狂风暴雨, 寒冷彻骨的时候。如何让学生学会换个角度思维, 不沮丧, 不气馁, 也是在生命教育中我们需要传递给学生的。

(三) 社会生命的教育

马克思说过,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生命是实现人之生命价值的根本, 价值体现的是一种意义关系, 人活着不仅仅是只为自己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而活, 最终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是人的社会生命, 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因此, 我们将责任意识教育和感恩意识教育纳入到社会生命的教育中。

1. 责任意识教育。

责任意识不仅体现在对自我生命成长的关心, 更主要体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热情和关注。“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总离不开国家的怀抱, 要具有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

2.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 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 一种情怀和行为, 就是知恩、报恩和感恩。感恩意识体现的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无比热爱和珍惜, 更是对他人的认可和欣赏, 要感恩人类生存的家园, 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感恩是一种情感, 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是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如果每个人都能永怀感恩之心, 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和谐而完美的。

二、生命教育的三个特征

(一) 人文性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 是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确定的教育目标, 并体现生命关怀的教育。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 最终把人还原为“人”, 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进而使学生体验到人生的意义与乐趣, 帮助学生获得身心和谐持续的发展。

(二) 实践性

生命教育是有着明确价值追求而又涵盖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它不仅通过语言或理论, 且更多地通过生活时间来教育人, 既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主要体现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 必须强调活动的真实性和体验性, 只有真实, 孩子们才能从活动中获得真识、真情、真感, 才能是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体验生命的价值。

(三) 开放性

生命教育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生成性的教育, 具体表现在多方整合拓展的教育内容、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注重开放行与现场生成性的教育过程、多元多要的教育评价、从课堂到家庭到社区及青少年活动基地广泛延伸的教育时空等。只有将生命教育放到广阔的社会、时代与文化背景中, 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并丰富其学习经历, 积累生活经验, 才能真正促进个体生命成长, 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

三、我们正在生命教育的道路上前行

(一) 营造生命化校园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环境, 也是学生一生的记忆。校园内的状况, 决定了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的状态。大连市第八十中学在开展生命教育时, 主要从环境建设入手。在校园环境的设计中, 我们力争体现生命的活力, 营造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氛围。

无论站在校园哪一个点上, 望出去都是一幅比较完美的图画。教学楼深情伫立, 楼宇生辉;雕塑腾飞向上, 英姿飒爽;围墙脉脉含情, 召唤智慧;宣传板妙语连珠, 哲思串串;草坪上, 芳洲飘香, 绿茵滴翠, 沁人心脾;花园中, 百花竞放, 姹紫嫣红;操场上, 古木参天, 绿树成荫, 走廊内处处洋溢着文化的气息。漫步在我们的校园内, 让每一处风景都具有美感和诗意, 每一堵墙, 每一棵树, 每一方空间都能与之交流。

校园成为“文化浸润, 情感体验”的理想教育场所。智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在这个校园师生处处都能感悟到人生的、历史的和民族的智慧。校园成为师生“学会选择, 明事明理, 大胆想象”的理想教育场所。

为丰富学生和教师的生活, 学校还设有体育馆、健身房、心语室、茶吧等, 这些环境优雅舒适的课余休闲空间, 都营造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对师生的心灵是一种无声的净化和陶冶;对师生的身心健康, 生命质量是一种隐性的提升和保障。

(二) 研发生命化校本课程

我们认为,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 任何教育思想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得到系统的传播和实现。当我们舍弃功利, 从人的需要出发才会感觉到课程无处不在。为此我们研发了生命化校本课程体系, 进行了“双线并行”校本课程实践。

1.必修课:生命教育课程。

依据理念开发课程, 遵循“知我、知人、知物、知天”四个纬度, 我校开发了一套生命教育课程。

从一年级至九年级特设专职教师自编教材。教材的内容在唤醒生命意识、关注生存环境、提高生命质量、训练生存技能等方面渗透生命教育内涵, 各单元之间逻辑关系严密, 遵循人的认知规律, 由生命到个体, 由抽象到具体, 又由自我推至他人和社会, 由内而外, 由知到行, 循循渐进。

编好教材不是目的, 运用好教材才是根本。为此, 我们还对任课教师进行专门培训。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的生存意识显著增强。一个家长说, 他的孩子每天睡觉前都要检查一下家里的煤气是否关紧、电源插座是否拔掉、门是否上锁……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安全监督员;三年级的一些孩子自制了安全包, 里面装满了急救时的必需品, 每天都把它放在床头, 以备急用;全校的学生每人都备有一本通讯录, 上面记载了亲人及一些报警电话……

2.选修课程:生命化系列课程。

我们开发了人文类、艺术类、健体类、科技类、文学类等五类17门校本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 选择心仪的课程进行学习。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张扬学生的活力与个性, 学校进行特色课程的展示交流活动。展示内容有手抄报、调查报告、科技论文类、照片以及合作完成的PPT等, 展示的形式有作品展览、解说以及小品表演等。展示以学科为单位在班级内进行, 人人参与展示和评价, 而后选出优秀小组参加学校的精品展示。

生命化的校本课程使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彰显自己的舞台, 在各种能力得以锻炼的同时充分激发了自信心, 生命教育的种子就这样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了。

(三) 构建灵动高效的生命化课堂

要让课堂迸发生命的活力, 就一定要解放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观念指引下, 我们倡导课堂上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学习, 因此, 我们的课堂时时充盈着思维的历险之美, 处处洋溢着智力的成长之美。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我校的活力课堂已经成为“道德的课堂”“生命化的课堂”和“大美的课堂”。

1.道德的课堂。

课堂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 同时还要承担起文以载道的使命。课堂不仅有教学效率、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科学性、规范性的要求, 同时还有合理、善良与幸福等道德性的要求。道德的课堂着眼于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 着眼于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和自由地发展, 着眼于学生愉快、和谐的精神体验。

我们的活力课堂, 首先就是道德的课堂。道德课堂的核心让课堂教学回归人与人的交往。我们的课堂, 无论怎样的设计, 都要留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 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生命化的课堂。

课堂教学生活是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学生, 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 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因此, 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课堂环境, 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我们通过讨论和实践不但使学生获取深层感悟的经验, 而且加强了集体内部的沟通与合作, 培养了集体探究和团队精神, 和谐自由的富于创造的课堂讨论氛围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的积极性。而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正是灵魂与创造的必要条件, 让学生的学习生命天性自由释放。

3. 大美的课堂。

费孝通在谈文化时曾说过“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含义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 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 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 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引用到教育中来, 生命理想的状态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都能在教育中得到认可和尊重。因此, 我们的课堂中时时涌动着“充满智慧”的思辨之美, “积极主动”的求知之美, “润物无声”的学科之美, “沁人心脾”的沟通之美, “感人至深”的人性之美, “活力四射”的灵动之美, “亲切自然”的生活之美。

(四) 以体验式主题活动化育学生

生命教育在生活中发生, 也需要在生活中实践。生命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认识自己与其他生命的重要性, 更要以行动去真正加以履行, 热爱生命, 实现生命价值。“生命有多么珍贵, 老师用多么生动的话语来说明, 没有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来得有用。”在我看来, “体验实践式”活动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形式。

“体验实践式”教育就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或实践性的活动、实习等方式的体验活动, 让学生直接参与, 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 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 在此背景下了解自己今后可能碰到的挫折、困难及各种情况, 进而学会生活, 学会在生活中坚强;理解他人的处境, 进而学会体谅别人, 学会与人相处。

学校先后与大连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森林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等建立合作关系, 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的潜能, 建设生命教育的活动基地, 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同时利用形形色色的主题式班队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从课堂到生活, 由他人及自身, 在学校的一次次教育引导下, 学生们体会到人生的宝贵。课堂的领悟与活动实践的结合, 将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升华。可以说, 八十中学生命教育的实践, 不仅建设了和谐的人文环境, 营造了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关键的是让学生们认识到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促进了他们身心和谐发展, 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生命质量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五) 用多元化的方式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问题, 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有人说:多一把评价的尺子, 就多出一批人才。我们认同这个观点, 在生命教育理念中, 每个生命都是精彩的, 学校要用多元评价, 力争让每一个生命都焕发活力。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 我校开展了“争星创牌”活动, 根据学生爱竞争的心理, 评选“礼仪星”“乐学星”“自律星”“才艺星”“洁净星”等奖项, 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得到肯定和展示。

学校每个班级每周都要进行知行成长课, 以反思自我、夸赞别人为主, 扣合孔子的“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自我修正理念, 将表扬、激励的作用发挥至最大, 将“反省”“奋斗”的理念深植到学生心中, 让生命的向善成长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习惯。学生们通过“自评”“互评”“家评”“师评”“校评”相结合的办法, 认真对照学生“争星创牌”评比内容及标准逐项评定等级。知行成长课后填写评价手册, 同时为表现突出的学生点亮班级“争星创牌”明灯。

通过“争星创牌”活动, 我们的学生们学习更主动了, 纪律更自觉了, 做人更踏实了, 反思更深刻了, 教育更自主了。从一份份家长和学生的调查问卷中, 我们惊喜地发现了“多元评价”带给学生们的变化。

学生体验到了自信、成功, 一些学生这样写道:“多元评价, 让我们在合作中活跃, 在讨论中多思, 在分享中善学, 在比赛中拼搏”;“多元评价, 我们变得敢想、敢说、敢做了”;“课堂成了我们展示自我的舞台”;“多元评价=活跃+敏思+善学+比拼”;“老师把主动权交给我们, 每个同学都争着到前面讲题, 那种自豪和兴味是无法言喻的”……

同时, 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些教师这样表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把你让学生做的事, 变成学生喜欢做的事”;“埋怨学生不听话, 常是我们自己没动脑;埋怨学生太难教, 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时刻提醒自己, 当我们处在学生这个年龄的时候, 我们经常在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理解万岁”;“用商量的口气跟学生谈话, 学生会把你当做他的朋友”……

(六) 尊重教师的生命, 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教育是一项用生命来唤醒生命的工作, 试想如果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 怎么能用自己积极的生命去影响感化学生的生命呢?所以, 我坚持认为:要把教师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让他们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然后把这种幸福传递给学生。只有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 才是最成功的教师管理。

我们为教师提供人文关怀, 让教师享受集体的幸福。对教师来说,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工作量少一些、工作任务轻一些或者不干什么什么活, 就是幸福吗?不是的!教师真正的幸福是得到领导的器重、同行的尊重、家长的敬重、学生的喜欢。为此, 我校建立设有健身房、台球室、舞蹈室、咖啡屋的“教工之家”;为老师提供早餐;深入实际地为教职工排忧解难等举措, 都能够让老师们时时感受关怀, 处处体味温暖。

当然么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想有尊严的活着, 必须要用作为求地位。所以说, 教师最大的需要就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我们学校则要提供个性化培训, 满足教师的个性发展需要。我们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特点、规律及各自需求, 主要针对教师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与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等对教师进行菜单式校本研修。除此之外, 我们根据教师的行为动机以及目标设置, 将教师的个人需要、期望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 通过多种平台激励教师前进发展, 充分调动和发挥生产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教师在自我成长中享受幸福。

8.语文课堂:追求生命精彩的过程 篇八

一、教学内容:揭示内蕴之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师要能揭示文本的内蕴之美。

前几年有幸观摩了江苏省如东县语文教育界前辈特级教师曹津源老师在学校开设的一堂大语文环境建设系列活动课《足球,要说爱你可容易》,受益匪浅。曹老师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生动幽默的语言给全校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完全把我们带进了一种崇高的境界之中。将近两个小时的课,听起来毫不费力,听他的课真有如沐春风之感,让我们获得全新的精神享受。这堂语文活动课,曹老师从学生们感兴趣的足球问题入手,深刻剖析足球的文化内涵。整个课堂精心安排了许多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用谐音法巧妙记忆球星的名字,介绍有关语文修辞手法,修改报纸杂志上有关足球赛事报道的病句,对对联,根据足球绰号猜国家名字,做《足球的本质是悲剧》的听读训练,发表对足球赛事的看法等等。教学内容精彩纷呈,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足球的内蕴之美,课堂上表现出浓厚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曹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教师要有丰富的语文内涵、渊博的专业知识,要善于审视身边的文化现象,揭示内蕴之美,用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吸引同学的眼球,才能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形式:弘扬个性风采

现代美学理论认为,单一的教学形式容易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听课时间长了,学生容易走神,思维往往变得迟钝,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教育教学,用充满个性化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学《再别康桥》,在导入课文之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出示一系列优美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康桥那西天的云彩、柔波里的艳影、满天的星辉,再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性朗读,在教师、学生、作者之间架设情感共鸣的桥梁,学生置身在这种诗情画意的美境之中,怎能不兴趣盎然?再如,教学戏剧《雷雨》,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教学《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可以让学生探究“谁是我心中的真正英雄”;教学《史记》谈生与死的问题可组织学生搞辩论赛;教学《唐诗宋词选读》结束时可以举行诗歌朗诵会;教学《荆轲刺秦王》可以让学生观看教学影片,目睹荆轲刺秦王那惊心动魄的画面。语文阅读活动课,可以带学生到图书室,感受书香气息,遨游知识海洋;语文专题探究,可以带学生到电脑室查阅相关资料。这些灵活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们的潜能得到了开掘,性灵得到了陶冶,精神得到了愉悦。

三、教学语言:感受文化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的确,语言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爱学语文的重要工具。课堂语言是否生动,是否有感染力,能否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愉悦感和美的享受,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诗歌也好,散文也好,小说也好,戏剧也好,如果教师说来说去就那几句话,用来用去就那些可怜的有限词语,干瘪枯燥,其结果可以想象整堂课如同嚼蜡,学生提不起精神甚至感到厌恶,根本无法体味文章的情思之美和语言之美。语文课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语言美的氛围中,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情达意的魅力。教师如何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化魅力?

一是注意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增加语言的文化气息。汉语的词汇丰富如海洋,它反映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悠久文化,又吸收了各民族与外来语种语言的精华。成语、俗语、对联、诗句、名人名言等无不是前人语言的精华和结晶,平时要广为采撷,认真储存,教学时才能信手拈来,脱口而出。

二是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贴切的比喻能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精当的设问和反问能造成悬念,气势磅礴的排比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适当的反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对偶的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夸张的运用能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教师如果能充满睿智地运用这些生动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敏捷,还能使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动听、动情、动心。

四、教学评价:激荡情感涟漪

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激励机制不可少,无论是一句充满鼓励的话语,还是教师一个甜甜的微笑,无论是一个期待的眼神还是一次赞赏性的点头,都会像一股清泉在学生的心头流淌,像一缕春风拂动他们内心愉悦的琴弦。

接教新的班级,通过观察我发现,平时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由于在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容易受到表扬,因而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而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学习情绪低落。事实上,没有哪一个学生不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这种肯定与表扬是多方面的,如胆量、态度、姿势和普通话的规范、音量音调、用语得体、生动形象等。本人在教学中,通过抢答、知识竞赛、设置各种奖项的形式(如勤思奖、创意奖、敏思奖、博学奖、主持人奖、团体奖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显身手的机会,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实践证明,每个学生在课堂的愉悦中都能获得不断的进步。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强烈生命力的教学过程。只要语文教师挖掘自身潜力,努力开掘,从各个方面寻求创新,就能把语文的趣味和精彩释放出来,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9.生命中的追求初三作文 篇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就是靠我们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追求才能实现的,我生命中的追求是当一名环保专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我们生长在一个幸福的时代,生活条件较以前有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周围的`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生态危机,人类将面临着不可预料的灾难,于是让我有了想成为一名环保专家的梦想,我会向着这个理想努力奋斗!

首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环保专家,学习成绩一定要优异,特别是生物、地理、物理、化学。这四几门学科极其重要,通过书上的知识,对当地进行一些考察,得出一些结论,所以为了这个理想成为现实,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好好学习。

其次,要有相当好的口才,才能说服大家,让人们时刻拥有环保意识,毕竟,环保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号召大家一起爱护环境,而号召大家的最好方式就是用优美的语言鼓动大家爱护环境,所以我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多练习口才。

作为一名环保专家,要对一些环境的问题进行调查,然后透彻分析,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在生活中,我一定会处处留心,处处观察。

最后,一定要以身作则,成为大家的榜样,大家才会服从安排,所以,我也会更加地严格要求自己。

10.生命在于追求 篇十

渔泽中学74班 董雪娜

生命,当谈起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每个人都试图去发现去挖掘它的真正内涵和实在意义。诚然,我们,人,作为一个个生命的载体,首先应该理解生命的意义,活着的价值。如果没能把握住生命,无法找到说服自己而积极活着的理由,或许自己很快就会在万事中迷茫,裹足不前,甚至自我堕落沉沦。这样,我们便失去了对生命的美好体验,对生活的真实感悟。所以,只有明白生命意义的人,才会有活着的理由和方向,才会有活着的动力和希望。

可是,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生命这种抽象的东西,无法在短暂时间内诠释它蕴含的深远意义。这时,借用前人智慧语录的启迪,也许会让你对生命的意义又一次的“拨云见日”“柳暗花明”。“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如是说。而鲁迅则是,“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边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决不是白白来一场的。”席慕容也这样说过。于是我想,他们的智慧就像为我们后人指引了一条通往“罗马”大道:生命是一段漫长的单程旅途,生命的意义就是引领生命向前蔓延的火炬,用心的火种去燃烧照亮一直前进的路。所以,尽管生命富含的内容很抽象,呈现的形式很复杂,但只要体会到生命意义并坚持将它作为指引,生命、生活的一切都会是美好的,充满阳光的。因为生命有限,生命的意义无限,活着的满腔热情就在于追求——生命在于追求

当然,如果说生命本身就是上帝赐予我们的资本,那么现在就尽情的将我们的豪情壮志挥洒在忙碌的每一寸土地,将满怀激情燃烧在执着的每一块梦田,这展示着对理想的追求。在理想的世界里用认真建造希望的城池,用坚持搭成梦想的阶梯,守住心中最初的信念。当面对诱惑时,做到冷静恪守;遭受困难打击时,做到制定从容;哪怕就是在第一次陷落低谷中也要不沉沦,不消逝,而还以拥有对明天对未来的向往,对生活对生命的敬畏去踏平凹凸的坎坷。去追逐理想的高尚,去沉淀生命的精华!

生命在于追求,这会让你在任何时候想起来都有一股生命力量的震撼。单程旅途上的追求,它让生命在黑暗的夜空中寻找到启明星的光芒,生命的希望之光;它让生命在穿越沙漠中感知绿洲的存在,生命的奇迹色彩;它让翅膀凭借直吹前方的风,向生命的方向飞翔;让泪水渗入成功之举的味道,随幸福的通道蒸发。

11.生命在于追求 篇十一

笔者认为。“生命在于追求”的说法比较合乎情理。这是因为:

一、“生命在于运动”的“运动”二字,容易被人误解为单纯的肌体活动(实际上人们正是这样理解它),认为活动活动肌体,就有益健康长寿,而把大脑运动排除在外。“生命在于挣扎”的说法。更属于狭隘的肌体活动观念,是不能成立的。“生命在于脑运动”的概念,则又有走偏到抛下肌体运动之欠缺。只有“生命在于追求”的“追求”二字,才可能将上述几种偏见都统帅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又符合情理的科学观念。

二、“追求”属于思维活动范畴,是人体所有活动的上层建筑部分。思维指导人的一切活动。“追求”能给“运动”注以生命活力。没有“追求”的运动是无益于健康长寿的。

三、“生命在于追求”的“追求”更强调精神因素对生命的意义。请看:

为追求人类美好的未来,多少志士仁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在奋斗不息。虽然“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为了追求自由解放,他们竟勇敢地作出了“两者皆可抛”的坦然抉择。

为了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又有多少耕耘者为之日夜求索、奋斗不止呵!

在大批离退休人员中,凡是继续有所追求的老年人,不论其追求的项目内容如何,如打球、练功、下棋、写书、画画、花鸟园艺、编史修志,以及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等,都能在尽情的“追求”中,使精神得到充实,使生命活力得到增强。

四、“生命在于追求”的“追求”二字,还具有超脱包括“体运动”和“脑运动”都不可替代的特异功能。如一个病患者,若有情投意合的异性朋友日夜陪伴、精心照顾,其康复速度和效果一定特佳。

又如,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在既无“体运动”又无“脑运动”的情况下,仅因为心灵深处还有欲见某一亲人的强烈“追求”,常常能使生命活力延续到见到这位亲人为止。

同样,一个瘫痪病人,在几乎没有什么运动的情况下。有的竟能卧床10余年而生命活力不衰。究其原因。就在于他思想上仍然有所“追求”:从追求亲人的尽心护理中得到满足;从追求儿女们的健康成长中得到宽慰;从追求家庭成员的友爱和睦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善中得到精神上的充实,等等。

12.生命的追求初中版 篇十二

关键词:陈敬容,心灵体验,哲思,丰盈

诗是文学中的贵族, 在这片领域里女诗人不多。极具才情的女诗人陈敬容为新诗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她的诗作在“九叶派”那里犹如一枝奇葩。“九叶派” (成员包括穆旦、郑敏、杜运燮、辛笛、陈敬容、杭约赫、唐祈、袁可嘉) 初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 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艺术上, 一面受影响于艾略特、里尔克等西方诗人;一面受到戴望舒、卞之琳等国内诗人的影响。与30年代现代派浪漫诗风不同的是, 他们的诗注重将诗的社会使命意识和诗的审美品质高度结合。主张诗“纯粹出自内发的心理需求, 最后必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1突显“生活的现实突进”“心灵现实的突进”兼顾的个性。追求感性与智性的互渗, 强调表现的含蓄和思想的深沉。

诗人陈敬容是唯一称得上将“现实”、“象征”、“玄学”的诗歌传统统一起来, 而实现其“综合平衡”的自觉体现者。“她既不像穆旦偏重“象征”、“玄学”, 也不像唐湜、唐祈偏重“现实”, 她对诗歌的全方位选择, 决定了她既关注现实、表现时代, 又注重诗美的创造。”2深受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和西方诗人波特莱尔等诗的浸染, 她承袭了古代诗精炼, 意韵深长的风格且吸取了外国象征主义诗歌技巧, 自觉注重中西诗意的融合。诗作细腻且空灵。她一生坎坷的经历加深了她对生命的理解, 诗作多为生命感受的自然流露。印证了诗人郭沫若的诗学主张“诗的本质在抒情”。

她前期的诗注重小我的情绪, 后期写出了与现实主义紧密结合的诗作。但最能代表她风格的是那些她创作的将感性和智慧消释于自然意象之中, 追求物我合一的诗作。“不拘泥于具体的人和事, 抒写哲理又富于感情;既重视内在的节奏、错落有致的韵律, 又兼用自由体与格律体。”诗作《山与海》便是例证。

《山与海》创作与1979年, 当时她还在病中。这首诗实践着她自己的诗学主张。中西诗的节奏交响在她的诗中, 情与理、经验与意象和谐地融合。在轻微的感伤中是对生命自身的丰盈, 对精神超越的无限探索。

赵毅衡曾说过她的诗作永远是用最少的话, 说出最多的意义。这似乎是她生命的一次总结, 看似简练却意味深长。用世俗的眼光看她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 用诗人的眼光看这一切成就了她作为诗人的深邃。她不甘平庸, 把生命都献给了诗。少年时离开故乡小镇到成都到北平, 开始了一生的追求。《月夜》“我想望一切:一切我只在书本上读到过的美丽花园, 我都想去;一切我没有听到过的可爱的音乐, 我都想听;一切我没有尝味过的奇异果子, 我都想尝味;……我要拘饮多种泉水, 嗅取多种花香, 我要尝受多样的欢乐, 多样的痛苦, 我要吸进生命所能给予我的蜜汁和苦液”遭遇了痛苦, 也不改她对理想的执着。面对四十年代的混乱的现实, 依然不放弃写诗。“陈敬容的一生坎坷不平, 多灾多难, 苦难对诗人是痛苦折磨, 但也恰恰是成就一个诗人非凡人生的催化剂, 对陈敬容而言尤其如此。巴山蜀水赋予了她超凡脱俗的灵秀, 内外交困的苦难则促成了她对生命和诗歌的独特体验。”“诗的活动的起点, 始终是一种生命体验”3

《山与海》高飞/没有翅膀, 远航/没有帆, 小院外/一棵古槐/做了日夕相对的‘敬亭山’。但却有海水/日日夜夜/在心头翻起/汹涌的波澜, 它没有边岸/不论清晨或黄昏/一样的深/一样的蓝。你有你的孤傲, 我有我的深蓝。

“高飞/没有翅膀, 远航/没有帆”病中的诗人在仰望天空时牵动了她敏感的思绪, 忆起自己在追求中的欢乐和痛苦。但此刻在病中还是有一种向往理想却不得的失落感。即而将视线定格在“小院外的一颗古槐”, 她眼里的“日夕相对”的“敬亭山”很容易就让人想起李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虽然内心孤寂, 但还是能从“日夕相对”的古槐的互相守望中, 获得安慰和心灵的平静。诗人在摒除外界的嘈杂后, 更专注于倾听内心的声音。“但却有海水/日日夜夜/在心头翻起/汹涌的波澜”, 这“汹涌的波澜”是作者内心生命的律动, 对生命自身的丰盈的追求的外化。体现了九叶派的将主观情绪客观化的处理方式。诗人在外在的静默中, 内心依然涌动着对艺术梦想的守望, 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她对心灵艺术生命的坚韧与不甘。在诗人心中她所一直追求的就如海一样“它没有边岸/不论清晨或黄昏/一样的深/一样的蓝”从不因为挫折而失去其纯净。这份追求艺术生命的坚韧和执着, 更是她不懈追求生命自身丰盈的信仰表现。而这份坚守来自于诗人复杂生命经验中具有疼痛感的体认, 是诗人在经历沧桑后获取的一种超越世俗的豁达。最后一节“你有你的孤傲, 我有我的深蓝”是诗人向她心中的“敬亭山”古槐的寄语。古槐你是静默的, 以生命力量的另一种方式----让人敬仰的朴素厚实而存在着, 有山一样的孤傲, 我也一定要有心中海一样的深蓝, 才会有和你相看两不厌的资格。即使生命进入了黯淡期, 依然不变是她对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对生活的不懈追求。

诗人善以宁静纯美的画面来传达她的诗情。这首诗选取了两个意象——山与海, 山与海在传统诗人那里有着高尚的品格。读者容易理解她那份对人生和艺术执着的信念。诗的形式也别具一格, 外在的诗行与内在的情思很好的结合起来。结构严谨、句式简洁、意境优美。第一节, 面对天空, 思续万千的意境;此为动。第二节, 清新淡远意境;此为静。第三节, 内心奔放的意境, 又为动。第四、五节又恢复了内心的静谧。短短的五节小诗表现出意境的丰富。语言单纯明净, 结尾以“帆”、“山”、“澜”、“蓝”作结尾词, 较整齐的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总之这是一篇展现她的诗学追求心路的杰作, 以心灵海洋的宽广, 消解和净化着人生的艰辛, 使诗达到了纯美的境界, 也展示了心灵的宽度和力度。她不愧为九叶派诗人中的中坚代表。

参考文献

[1].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论新诗现代化[M].北京:三联书店, 1988.第7页.

[2].摘引何休.时代精神宇宙万汇与心灵的交响——论陈敬容的诗歌精神和艺术风采[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 (1) .

[3].狄尔泰:《体验与诗》, 见L·列维松编《近代批评文学》, 1919年纽版, 53页;转引自徐秀《生命与诗:历万劫奔赴永生——陈敬容论》, 《诗探索》2000年第1—2辑160页.

[1]袁飞舟.在黑暗中守望黎明——陈敬容《山和海》赏析.诗人诗作.

13.生命不止,追求不息(推荐) 篇十三

生命不止,追求不息

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将身子扑向火,终于死在灯下或浸在油中。飞蛾的精神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一刻它得到了了光和热。

这就是一只飞蛾的追求。

飞蛾扑火,只为了那一霎那间的光和热。那一点光和热也许是它不知魂牵梦萦多久的。固然,飞蛾的生命是非常渺小的,微小的甚至它从我们身边经过,我们几乎都毫无察觉。但他这种执着于自己追求的精神不值得万人敬仰吗?

此人非彼人,人与人的生活环境与人生阅历不同,性格就不同追求的爱好也就不同。有的人喜欢有华丽衣装为饰,美酒佳人作伴,高雅宫殿为寝;有的人沉醉在灯红酒绿的夜店;也许还有人痴迷于浩瀚文学。可又谁人能超越,不是等同飞蛾扑火的的忘我境界。

对于某些人的追求我不理解但均尊重,而飞蛾扑火的精神彻彻底底令我臣服。与之相比我对任何事物的追求都变得渺小而不值一提。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飞蛾扑火是愚蠢的,“生命都不复存在,有拿什么来追求。

是啊!生命都没有了又拿什么来追求,还有什么资本去追求。可是又没人想过飞蛾固然死在了灯液中但它得到的是永远的光明。与其说总是远远的望着那摇曳的火焰,到不如真正的去感受火焰的温暖。虽然躯壳被燃烧,但精神永垂不朽。

不要再去嘲笑飞蛾的无畏精神,不要认为你不能做到的事就是无意义的。飞蛾扑火的精神值得我颂扬。

生活如饮水,冷暖自知,你未曾追求我的梦想,又怎知到我的人生路是如何精彩。不怕世俗目光、不怕流言蜚语,打起精神来、昂起头颅、挺起胸膛、放开视野追求你的梦想吧!

生命不止,追求不息

生命不止,追求不息

14.生命的追求初中版 篇十四

天地之间存在着各种动物,我们人类也是一种动物。动物都是有自己的生命活动精神的,它们在其所处的环境中追求自己的生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自然真理,生命活动作为存在与世界上的一种事物也有其自然真理。生命活动的根本实质是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一切有生命的动物都是有其自身的需要的,如果一个动物没有其自身的需要,那么这个动物也就没有了生命,它与一块石头、一堆土也就没有什么差别。动物有了自身的需要就自发本能地会去追求,动物所追求的都是要使自己所需要的得到满足。动物主体只有不断地使自己生命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这样才能够活下来以及活得更好。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这也就是动物生命活动自然真理。

动物主体相对于周围客体物质所追求肯定都是符合自己生活要求的,对自己生活有利的。把“符合动物主体的生活要求,对动物主体的生活有利”总结概括起来成为一个概念,这一概念就是“善”,所以动物生命活动的真理也可以说成是:追求自己所要的“善”。

“善”都是相对于某一动物主体的生活要求来说的,是动物主体根据自己的生活要求去看待周围的客体事物从而确立的,符合某一动物主体的生活要求,对某一动物主体的生活有利,这也就是对于这一动物主体来说的“善”,而我们知道,动物的头面是动物的神经中心和各种感觉器官的集中所在地,是动物主体相对于客体事物产生自己生活要求的根源地,显然,动物的头面也就是动物主体相对于其周围的客体事物确立出自己所要追求的“善”的目标的地方。而对于我们中文中的这个“善”字,我们可以看到,他其实也就是一个动物的头面,在“善”这个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动物头面的两只角,两只耳朵,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两个鼻孔,还有一张嘴,“善”这个字显然就是一个完整的动物头面。我们的祖先把动物的头面创作成“善”这个字,这真让我们惊叹我们创选造文字的祖先对“善”的理解及其高超的造字思想和艺术。

“善”都是相对于某一动物主体的生活要求来说的,是动物主体根据自己的生活要求去看待周围的客体物质从而确立的,每一个动物主体所要追求的“善”显然都是具有主观性的。我们在说“善”时,都应该指明它谁要追求的“善”,是对谁来说的“善”,这样所说的“善”才是准确的,如果不指明对象而去笼统地说“善”,那是根本就说不清楚的。

世界上的每一个动物主体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不同个体,而各个相对独立的不同的动物主体其生活要求又都是在它们各个自身之中的,所以,世界上的各个相对独立的,不同的动物主体相对于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所追求的对自己来说的“善”肯定也都是相对独立的,肯定也都是不同的。

世界上的动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各种动物所具有的本性的具体类型也就决定了它自身生活要求的具体形式,同时也就决定它们相对于客体事物确立自己所要追求的“善”的具体形式。对于同一种类的动物来说,由于其本性都是类同的,其生活要求的具体形式都是类同的,所以,同一种类的动物主体相对于周围环境中的客体事物所追求的“善”也都是类同的,而对于不同种类的动物来说,由于其本性都是不同类的,其生活要求的具体形式都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种类的动物主体相对于其周围环境中的客体事物所追求的“善”的具体形式也都是不同的。比如世界上有些动物是食草动物,有些动物是食肉动物,对于食草动物来说吃到草是“善”的,而对于食肉动物来说,则是吃到肉才是“善”的。世界上的各种动物主体其生活需要的具体形式显然也就决定了它们所要追求的“善”的具体形式。

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各个不同的动物主体其生活要求的相对客体有可能是彼此交织,相互有关系的,而相应地这些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各个不同的动物主体相对于自己周围客体事物所要追求的“善”也就有可能是彼此交织,相互联系着的,在不同的动物主体各自所要追求的“善”彼此相互交织联系的情况下,它们各自所追求的“善”有可能是彼此相互统一的,也有可能性是彼此相互对立的。在不同的动物主体各自所追求的“善”相互统一的这方面,比如当一群狼遇到一群野牛时,这群狼中的每只狼为了自己的生活都肯定要求逮住一只野牛从而吃掉饱餐一顿,对于这群狼中的每只狼来说,它们相对于野牛各自所追求的“善”显然都是相互统一的。再比如有一些鸟会飞到野牛的身上去吃野牛身上的牛虻,鸟吃掉野牛身上的牛虻,这对野牛来说可以消除牛虻对自己的叮咬,是“善”的,而对于鸟来说,可以从中得到食物,也是“善”的,野牛和鸟对于野牛身上的牛虻各自所追求的“善”显然也是相互统一的。在不同的动物主体各自所追求的“善”相互对立这方面,比如当一群狼捕到一只野牛时,对于狼群中的每一只狼来说,自己从中多分一些自己就能吃饱,这对于自己来说是“善”的,而如果食物都被别的狼分去吃了,自己却没有吃到,那么自己就要受饿,这对于自己来说则不是“善”的,显然,狼群中的每只狼在分享食物中各自所追求的“善”是相互对立的,再比如猫和老鼠,猫是比老鼠为食的,当猫遇到老鼠时,对于猫来说,逮住老鼠把它吃掉,这就是猫相对于自己见到的老鼠所追求的“善”,而对于老鼠来说,被猫逮住吃掉就没有生命了,这不是“善”,而是“恶”,自己逃脱了猫的追捕从而保住自己的生命,这才是自己所要追求的“善”,显然,猫和老鼠彼此相对于对方所追求的“善”也是相互对立的。

牛与鸟相互为善

羚羊与鸟相互为善

猫和老鼠所追求的善相互违背

豹子和羚羊所追求的善相互违背

世界上的各种动物主体为了自己的生活,都自发本能地会追求自己所要的“善”。不论它们各自所追求的“善”是怎样的不同,也不论它们各自追求的“善”是彼此相互统一还是彼此相互对立,它们都自发地、本能地追求自己所要的“善”,这一点一切动物都是相同的。

人来具有追求“善”的智慧

世界上的一切动物主体相对于其所认识到的客体事物的“真”都会自发本能地会去追求自己所要的“善”,这是包括我们人在内的世界上的一切动物的共性,然而,我们人作为一种能够思维的高级动物在相对于所认识到的客体事物追求自己所要的“善”的这一环节上有着比一般动物高级之处。世界上的各种一般动物由于其内心死板不灵活,不能够进行思考想象,所以,它们只能够相对于客体事物本能地追求自己所要的“善”。而我们人由于内心灵活,能够进行思考想象,能够进行反思,所以我们人通过思考和反思从而就能够知道和明确什么是自己相对于周围的客体事物所要追求的“善”,并进一步根据自己对客体事物自然真理的认识从而制定出相对于周围的客体事物追求自己所要的“善”的生活目标的计划方案。我们人对自己通过思考和反思所知道和明确的自己相对于所认识到的周围的客体事物所要追求的“善”的生活目标和所制定出的实现自己所要追求的“善”的生活目标的计划方案做出系统的论断,这也就构成了我们人追求“善”的理论,而能够通过思考和反思从而制定自己确立所要追求的“善”的理论,这也就使得我们人具有了追求自己所要的“善”的智慧。

我们作为一种具有生活理性的高级动物,能够明确地认识到:相对于周围的客体事物追求自己所要的“善”,这是一切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生活,都应该也都必须要相对于周围的事物去追求自己生命原本所需要的“善”,我们只有追求自己生命原本所要的“善”,我们的生活才是有其本质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命才是高贵的,有尊严的,真正自我的,没有被异化的生命。而当我们明确了这一点时,我们在生活中,也就会自觉地以自己所要追求的“善” 为根本中心,自觉地去追求自己生命本质所需要的“善”。

关于我们人类相对于周围客体事物的各种主观行为的学问,也就是我们人的“社会科学”。而我们所追求的都是主体自己所要的“善”,所以,我们人类所要追求的“善”是什么,这也就是我们人类的社会科学所要探索的根本东西。

公义的善

我们已经认识到:我们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都应该追求自己所要的“善”,我们知道,“善”都是具有主观性的,每个人所追求的“善”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追求自己所要的“善”,这也就是说要使周围的一切都服从于自己的意愿。既然我们人都追求自己所要的“善”,都想要周围的一切服从于自己的生活要求,那么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命本质具有理性认识的人们,肯定都不会想要自己的生命所要追求的“善”完全服从于别人的生命所要追求的“善”,肯定都不想要自己的生命所要的“善”总被别人的生命所要的“善”剥削、压制、消解和异化。所以,如果我们所要的“善”是以剥削、压制、消解和异化他人生命所要的“善”为代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这种“善”,必然就会遭到别人的反对,我们最终也根本实现不了自己所要追求的这种“善”。如果我们总是想要通过暴力去剥削、压制、消解和异化他人生命所要的“善”,从而来达到实现自己生命所要的“善”,那么这将会是很困难,很费劲的,也将会是很危险的。这样,必将会引起反抗,引起公愤,最终将根本实现不了自己所要追求的“善”,并且自己很可能会身败名裂,性命不保。显然,我们所确立的自己生命所要追求的这种不顾他人的“善”是不正当的,也即是不能够实现的。我们人类社会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世界上各种自私狭隘的唯利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最终都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想要在自己所处的客体环境中顺利地实现自己所要追求的“善”,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生命所要追求的“善”与别人生命所要追求的 “善”、与大家集体共同的生命所要追求的“善”相结合起来,在为达到实现大家共同所要追求的“善”而工作劳动的过程中,来达到实现自己追求的“善”,做到与别人、与大家和平共处、互利合作。简单地说,也就是我们应该追求集体的“善”,这样由于我们在追求实现自己所要的“善”的过程中,根本没有危害、异化、妨碍、制约大家共同所要追求的“善”,而是对于大家共同所要追求的“善”都有利。所以,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追求达到实现自己所要的“善”,就会得到大家共同的认可和赞同。这样,我们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自己所要追求的“善”,这样,我们所要追求的“善”才是正当的“善”。由于公义的“善”才是能够更好地实现的“善”,才是比较正当的“善”,所以,我们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确立自己的“善”的目标时,不要过分自私,霸权强盗,不要惟利是图,惟我独尊,我们应该追求公义的“善”。

对于自私的“善”和公义的“善”,我们要明确,我们人所要追求的“善”,首先是自己私人的“善”,“善”都是自私的。我们人类的公义的“善”,都是在社会上每个人的“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自私的“善”也就没有公义的“善”,社会上的人们追求公义的“善”,并不代表他们原本都不曾追求过自私的“善”。我们人类公义的“善”,也不是因为社会上的人们都自觉主动地放弃追求自己私人的“善”而形成的,而是由社会上的每个人共同自觉追求、尽力尽量实现自己私人所要追求的“善”而形成的,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努力追求自己私人的“善”,这样必然最终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了公义的“善”,公义的善是众多私义的善妥协的结果。追求人类公义的“善”,是让人们都要追求各自权利平等的大家共同标准的“善”,是让社会上的人们都不要追求过分自私的“善”,这并不是完全否定每个人自私的“善”,并不是让社会上的人们都不要追求自私的“善”。

关于“善”与“恶”,《圣经》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大概意思是: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让他们生活在伊甸园中。上帝对他们说,伊甸园中的各种树上的果子都可以吃,包括生命树上的果子,但就是不能吃知善恶树上的知善恶果,吃了会死。然而,亚当和夏娃受了蛇的蛊惑,偷吃了知善恶果,他们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善恶。有了自我意识,他们的心灵清晰了,眼睛明亮了,他们也就和上帝一样有了智慧。上帝发觉他们吃了知善恶果之后,就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对于这个故事,我们会问:上帝为什么不想让亚当和夏娃吃善恶树上的知善恶果呢?为什么当上帝知道了亚当和夏娃吃了知善恶果之后,就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呢?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想一想,善恶都是相对的,当亚当和夏娃吃了知善恶果,知道了什么是善恶,有了自我意识,他们也就必然首先会追求自己所要的“善”,他们不会一下就认识到只有公义的“善”才是正当的“善”,才是更广大的“善”。他们在伊甸园中不顾后果地追求自己所要的“善”,最终将会破坏伊甸园中的生态环境,将会把伊甸园中的生态环境弄得一团糟。而他们破坏了伊甸园中的生态环境,伊甸园必然也就会不再适合他们生活居住,所以他们也就会被迫走出伊甸园。上帝不想让人知善恶,不想让人有自我意识,这说明基督教认识到了人类所要追求的“善”都是自私的,人类的完全自私的“善”不是正当的“善”,他会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公众带来许多恶果,公义的“善”才是正当的“善”,我们人类应该追求公义的“善”。上帝不想让人吃知善恶树上的知善恶果,不想让人有自我意识,不想让人有智慧,这表现了基督教担心我们人类在追求自己所要的“善”的过程中会造成许多恶果。上帝把吃了知善恶果的亚当和夏娃赶出伊甸园,这应该是自然真理对人类为追求自私的“善”所带来的破坏行为的惩罚。

上一篇:助学筑梦铸人征文标题下一篇:青峰公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