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的父亲散文

2024-10-31

勤劳的父亲散文(精选15篇)

1.勤劳的父亲散文 篇一

勤劳双手-散文摘抄

新的一天才开始,如同往日一样是闹钟叫醒我的。我虽醒了,但是见你还在呼呼大睡,想起昨晚你亢奋激昂的说要为了青春的梦想而起早我就好笑。我也试图想叫醒你,但是这个不属于我的工作范围之内,我无法干预你的其它地方,因为我是一只手!

终于你也耐烦不了了,闹钟的铃声刺激着耳朵,让你在安静的清晨感觉像是地崩山裂。见到你慌张的睁开眼睛也意味着我要开始工作了。从揉眼睛开始,这是每天早晨第一个接触你的部位,这个动作仅仅是让你清醒一点,毕竟还是眼睛刺激你的大脑!昨晚你喝多了大声的說了好多让人亢奋的话语,你说今天你会开始好好面对生活什么的,还有起早锻炼学习,让自己从身体到知识都丰满起来。不过我愿意配合你完成这个具有挑战的事。

你晃悠的来到洗手间,貌似你还没有清醒,迷糊得不想睁开太大眼睛,还差点几次撞到强,不过我都在前面探路,让你摸索着来到了水龙头。我帮你打开水开关,和另一只手捧着冷水浇在你的脸上,我想这样你应该清醒不少了吧!果然如此,你摇了摇头甩掉些瞌睡虫希望想起一些什么,我想你想到了,你应该赶快洗漱完毕出门跑步,然后再去买些书籍。你流利的挤牙膏,拿牙刷,洁面膏,我配合你洗漱完毕,不过洁面乳的薄荷让你满脸收风刺激,这下你振作起来,除了酒后头疼之外你应该可以重新做自己。

我知道你用我沮丧的拍打墙壁的时候那一定是你迷茫无助的,这些日子也只有我们肢体还在你身边陪伴你,陪你疯狂,陪你买醉,陪你胡言乱语。在这期间我也受了不少伤,不过都是皮外伤,我不在乎这点伤痛,不过我很在乎你心里的谜团,让你接近崩溃的谜团。我尝试作为你的朋友去理解你和安慰你,不过生下来我就是手,没有权利与你共言和共享,更大的障碍是我们无法正常交流,你不懂我,我却懂你。我希望你昨晚说的都是真的,希望你真的付出行动并且坚持下去。不过你好像表现得………不对

你来到超市,我帮你推开门,记得你说去跑步的,怎么来到这里?到了货架上,你让我拿了很多酒。你这是怎么了?难道还没有振作起来……我默默帮你拿下你指示我拿的东西,包括那份今日晨报。我才认为唯一该买的是那份报纸。我随你提着一袋子酒与零食回到了住处。我知道…你还要继续发疯了。

你回来以后就不停的喝酒,希望能忘记什么,不过我举过一杯又一杯,让你喝进胃里。记得昨晚半夜你上吐下泄的,难道你这么快就不记得了?开始你晕晕的时候就面色红润,开始自言自语。我听到你说的话有时懦弱有时疯狂,青年人的那些思想极端全部展现在你身上。你喝酒之后的`样子是我最不喜欢和看不上的样子,我有自己的想法,甚至不想再举多一杯酒…

你拿着酒瓶来到房间,翻出很多图片,很多文字,一张一张的烧毁,告诉火焰这叫灰飞烟灭。然后你把手机拿出来泡在水里,取出SIM卡后就对着飞向远处的手机说拜拜!一边举着酒瓶高喝着,一边仔细寻找关于今天之前的东西,看到就烧毁。甚至你都忘记了你这样做会引起火灾。你拿上钱包冲到了楼下,在街上你叫谁都是同一个名字,而且对谁都笑,我相信要是你不是醉醺醺的绝对会被那些人唾骂。你在周围走了无数圈,在你眼里这不是晴天好像还是黑夜。你又不回你的家,直到我随你倒地,我枕在你的头下让你舒服些!

当你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周围围满了人,我都不好意思了,他们都是来看你的糗像的。你支撑这站起来,理智的说了一句:看什么看,没见过喝多酒的啊?

看你往回家的路上走我就想到,你是不是忘了你几小时前发疯做了什么。你面色苍白无力的走到楼下的时候,下面已经有救火人员来了,你才记得你做过什么!你没有诚实的去交代事情的发生,而是慌张的跑到了车站买了票,继续做你喝酒时候做的事,逃避过去!

于是你坐着长途汽车…随我一起去了远方,不再回来!车上的你好像冷静了很多,不过冲动的决定让你烧毁了所有的东西包括生活必需品,你去哪里你都不知道。于是你身上的钱都会花光,成为流浪者的一员。你也像疯子们一样,在街上大呼大叫,找吃找喝。人堕落了不怕,怕的是思想堕落了。如今你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了生活意义才会堕落。你身上除了身份证和驾驶证什么都没有了。不过本来你得到的就少。我希望你哪天…振作起来,你还有勤劳的双手!

2.勤劳的父亲散文 篇二

根源:拼命挣小钱的精神

苏东在2009年9月份的一天来我家,跟我说要写一本书,讨论中国改革中劳动者的作用。最初我是有些反对的,因为这听上去像是一本流行的民族主义观点的书。但是,听他认真解释之后,我释怀了。

他的基本观点我是认同的。中国经济的成功有许多因素,但是中国人的勤劳却很少有人提到过。其实这一点极其关键。如果比较中国人和外国人,或者对有儒家传统的人和其他的人比较,这个特点就很明显。中国工人的生产效率高、听话、能吃苦耐劳,这些特点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

中国人对很薄的利润也会不辞辛苦地追求。这种精神是世界上少有的。

农民工:在富余中忍受不公

这种传统可能和生活环境的艰难有关。这两个省都是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稀缺的省份。总起来看,和别的国家比,中国就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地方。这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精神一旦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在过去的30年中,城市里盖起了无数的高楼大厦,全国修了五万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几千公里的地铁,挖了约300亿吨煤(为此死了十几万矿工),还在出口加工业的流水线上为中国挣得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样的成绩是靠什么人做成的?当然,首先就是两亿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工。

巨大的贡献,微薄的报酬,显然是极不公平的。我们能不能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呢?从市场的角度看,这是很难的。因为工资水平基本上是由市场决定的。在供过于求的条件下涨工资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虽然有很高的生产效率,可是分配就是那么不公平。

企业家:在稀缺中一身毛病

苏东的书,《了不起的中国人》,不但提到了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也提到了中国的企业家。相比之下,中国的企业家也是了不起的。与别的国家相比,他们的经营环境充满风险和政策不确定性,人身和财产没有严格的保护,但是他们成功地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工人提供劳动。但是劳动用于什么地方,生产什么产品,销往何处,定什么价格,都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家组合劳动、资本、市场、技术,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优质产品。这部分工作不是工人做的,是企业家做的。改革前,工人同样劳动,但是财富的生产非常有限。原因就是没有企业家在组合要素中的作用。

相对而言,中国的企业家是稀缺的,他们能够得到因稀缺而造成的额外收入。现在连外国的企业家都赶来中国赚钱。因为中国的市场中企业家供不应求。

苏东并没有用偏见的态度看事物。他也提到中国人的许多毛病,如:出口劣质产品到俄罗斯、非洲、东南亚和欧洲;中国人不遵守公共秩序,不懂得尊重别人,只顾自己;做生意时行贿;同行中彼此使坏,恶性竞争;做事缺乏原则,只管赚钱。

因此,我们的担心在于,如果这些毛病不改,中国经济的一时辉煌最后将会拖累自己,这样干下去是走不远的。

(本文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3.勤劳的父亲散文 篇三

我说:“爸爸,我到了。”

电话另一端,父亲说:“哦,好,一路还顺利吧?”

我说:“还好。”

父亲又说:“哦,那就好。”

然后,彼此无语。

顿了一会,父亲说:“那你去忙你自己的吧。”

我说:“好。”

突然,我想起了应该嘱咐父亲的一件事,让他少吸烟喝酒,然而,还是咽了回去。

父亲是一个资深烟民,早晨从床上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自己的大烟杆,装上草烟叶子,叭嗒叭嗒地抽上一阵,然后才考虑洗漱和早餐。父亲无论走到哪里,那杆象征着辈份与烟龄的大烟杆总不离手。

草烟叶子,未经任何加工,原滋原味,真可谓“天然绿色产品”,农民自己种的,收割回来,晒干,即可抽吸。父亲抽吸这种草烟已经六十余年了,可谓功力高深,过滤嘴香烟他是不抽的,因为没有劲道。记得我小时候,因为好奇和好玩,趁父亲不在家,我拿起他的烟杆(没有装烟草),学着父亲的样子吸了一口,顿时感到一股恶心涌上喉来,我醉晕了,吐了一大堆,睡了半天才缓过神来。六十年啊,如果做其他的事,每天不间断地坚持六十年,那一定是某方面的行家里手了,然而,父亲却用了六十年来抽烟。我想他的肺一定被这六十年的烟火熏成了炭一般的黑色。想想就感到可怕。

父亲一生嗜酒如命,经常在外一喝起酒来,就近似麻木忘记回家,喝得酩酊大醉当场呕吐,这让我从小就感到很难堪,很没有面子。记得有一回,他在街上醉得走不回家,堂哥用板车把他载回家,送到家门口,他连跨进门槛的力气也没有,瘫倒在大门外动弹不得。母亲为了让他吸取教训,故意不去扶他,年幼的妹妹们哭哭啼啼,抱头抱脚好不容易把他弄进门。然而尽管教训深刻,父亲却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好了伤疤忘了痛,只要一有酒场,绝对是不醉不归,醉了更是不归。我们劝诫他,这样伤身体,他说:宁可疱灌脓,不愿嘴受穷。他还举例子说,古往今来的那些英雄好汉,三国的,隋唐的,梁山的,哪个不喝酒?他年轻时看过不少评书,受到那些英雄豪情的影响,为他每喝必醉找到了借口,带来了安慰。

我上中学那几年,父亲是戒过酒的。由于家境贫寒,每学期百余块钱的学费极为吃力。如果不是堂哥堂姐们帮忙,以及学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我的中学绝念不下去。父亲下定决心,不喝酒了。他说,等我考上了大学,得把烟也戒了。然而,我下学以后,父亲就更是变本加厉地大抽大喝起来。

至的父亲已是七十高龄,那一段时间,父亲接二连三地病了好几场,发病的时候,浑身抽搐,大汗淋淋,用他自己话说,是“有出气无进气”。医生说是哮喘,告诫他必须戒烟戒酒。父亲出院以后,我打电话回去,他从母亲手里夺过电话跟我唠起来。我与父亲向来没有多话可说,母亲在世时,接电话这个事轮不到他,从母亲手里抢电话,这是我说记忆中唯一的一次。

父亲向我描述了他生病的状况和所遭受的痛苦,到后来,他说:“两父子差点讲不到话了。”听到这里,一股巨大的悲怆向我涌来,强烈的哭泣冲动差点就没有忍住。我使劲地平静了情绪,安慰了他几句,然后谈到医生对他关于抽烟喝酒的嘱咐。父亲可怜巴巴地说:“酒不喝了,搞不得,戒了。至于烟嘛,不抽的话,天就不得黑啊,我少抽点吧。”

这几年,父亲独自一人在家,身体状况尚过得去,没有发生大的毛病,他在烟酒问题上,又有恢复到生病前的苗头,我们劝他别喝酒时,他极不屑又耍赖皮似地反驳:“不喝酒?你干脆叫我别吃饭算了。”他就是个七十多岁的孩子。

不过,父亲话虽这样说,但我感到他在反思,在改进,他不再像以往那样,在外面喝得天昏地暗。他现在喝了酒以后,尽管话还是比较多,但也知道早早地回家。他的脸上,昔日那种酒麻木的表情也似乎有所减少。他毕竟是一个老人,一个孤独的老人,他害怕不被待见,害怕被这个世界遗弃,他在尽可能地自尊自爱。

在他抽烟喝酒这两件事上,我遵从很多人的建议,没有一味禁止他,只是时不时地提醒着他。六十多年的烟龄酒龄,哪能说禁就禁得了的呢?年轻人尚且困难,何况一个古稀老人。如果我要禁止他烟酒,那我将与他吵闹不断,我与他都将不得安宁。关注他的身体,也需要关注他的心灵。烟和酒,已经成了他孤独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他精神的寄托,如果我不许他抽烟喝酒,我能给他什么呢?

现在我能做的,只是给他打几个电话,却也无话可聊,电话只是一种例行问安性质的。接通电话,父亲会明知故问:“你又打电话来了?”我呢,也只会说:“嗯,你在干什么?”、“吃了饭吗?”、“身体怎么样?”、“天气好不好?”等等几句话。然后,父亲就说:“没什么事,挂了啊”。然而,我也必须多给他打这样的电话。一方面,我担心他的身体有什么闪失,另一方面,也让他每天有个等待和盼望,能活动一下脑子和情感;让他能对着手机说上几句话,不至于急速地褪化了语言功能。

当父亲说“挂了啊”的时候,他把电话从耳边拿开了。他所理解的挂电话,可能认为就像挂座机一样,把听筒放下去就可以了,他不知道要按下老年机上那个红色的挂机键。对于这,我们兄妹都知道,也不去纠正他。

往往,父亲拿下手机,我却并没有急着挂掉电话,而是继续听着电话那一头的事(我常常这样窃听)。

春节尚未过完,家乡还比较热闹,我听到有人跟父亲打招呼:“你儿子电话又来啦?”

父亲说:“是的,他总是每天打两个电话。”

说这话的时候,父亲的语气里充满了幸福和自豪,似乎,每天能接到儿子的两个电话,是一件十分荣耀而了不起的事。因此,他逢人便祥林嫂似的唠叨这句话。其实,尽管我给他电话打得比较勤,通常情况下,也没有每天打两个电话,每天差不多一次问侯而已。

别看我心思缜密情感细腻,在老人面前似乎做得不错,其实不然,也许是人到中年,烦心事多了,我的脾气变得越来越不好,哪怕春节期间与父亲的短暂相处里,我也时常与他顶嘴,弄得他不愉快。父亲年纪大了,时常忘记自己不久前做过的事。有一次,他把我晾晒的袜子收了,收到了哪里,他却忘记了。我找不到,心里就烦,尽管控制着自己的脾气,但父亲还是看出了我的责怪和不满,只得四处一遍又一遍地翻找着那双袜子。最后,还是小妹妹从一个木箱子里找了出来。我想,如果不是一辈子酒精对父亲的麻醉,他老年的精神状况应该会好得多。

尽管我时时告诫自己,对老人给个好态度,好好对父亲说话,然而,每当我看到父亲喝酒的时候,脸上又难免表现出不屑和厌烦。这时,父亲也会借着酒兴,表现得不再那么慈爱、“乖巧”和“温柔”,在理的时候,就拿出长辈的姿态来训斥我,理曲的时候,就倚老卖老地调侃和耍赖。

烟酒折磨了父亲一辈子,父亲也对这两样深为依赖,并以受之摆布为快。从父亲这个鲜活的反面教材里,我学会了拒绝烟酒。对父亲的一切行为,我在理性深处都是理解的,这是一个孤独老人的精神需要,就像一个孩子,难得有那么几天,能向爱他的人撒娇。父亲的烟酒陋习,不影响我对他至情的爱。很愧疚,我对他所做极为有限,他或许没有指望我什么,只是内心深处祝愿着我和我的家人,能够平安健康幸福快乐。

我希望父亲好好地活着,期待着有一天,我不再需要漂泊江湖,回到生我养我地方,重新以故土为家,归于老父膝下,侍奉早晚,弥补他现在的空虚、无聊,孤独和寂寞,做一个幸福的老人。

作者:吕长恩

4.父亲的优美散文 篇四

时间越久,发现他的变化越大,他越来越拼命,只为了一个叫做钱的东西。他有时间总会喝两口小酒,然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好好学习之类的。久而久之,这似乎成了他喝酒之后的一个习惯。我也习惯了他的碎碎念,便把他对我说的话当做耳旁风。

父亲只不过是个拉货的,他开的是机动三轮车,经常风吹雨淋的,现在他只要有活干,就风雨无阻。今天他匆忙跑回来,两只裤脚湿漉漉的,还有泥在上面,我看着甚是心疼。

他进去洗澡后,我将他的裤脚打理好,用吹风机吹干,当我的手触碰到那条裤子,冰冷的感觉窜满全身,再往外一看,树叶在风中颤抖,雨点无情地拍打着屋顶,我心底泛起一阵酸楚……

是的,父亲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但他所做的一切事情无一不透露出对这个家庭的爱。他是个粗人,却总为家里的开支精打细算;他是个节约的人,却唯独对我大手大脚;他是一个父亲,却总与我用朋友的语气交谈……

父亲的爱就是山,他用他结实的肩膀,用他宽阔的背,用他长满粗茧的双手,撑起我们这个小而温暖的家。他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却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什么……

5.父亲一生的散文 篇五

小的时候,我和母亲在老家农村,父亲在外地工作。从我记事的时候,每年父亲回家也就几次,记得最清的是夏收和过年的时候,父亲就会回来。

我在努力地回忆记忆中第一次见到父亲的时候,到底还是没有想得起来。而记忆犹新的是在那个苦难的岁月里,每当知道天一亮父亲就会回来的那个晚上,我和母亲相拥在窑洞的炕上,母亲和我说话时明亮的眸子和我喜悦的心情。

父亲给人的印象谦逊温和,脸上总是常年带着笑容,路上碰见人先笑才打招呼,和人说话时总是笑眯眯的,从来不和别人争执什么,在同事中口碑很好。

父亲是爷爷的长子,身下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父亲的脾气没有跟爷爷,在他们姊妹里面唯有父亲的脾气最好。即使这样,父亲在我的叔父和姑姑心里就像爷爷的影子,家中什么事都要和父亲打招呼商量。父亲对爷爷奶奶很孝道,这也影响了父辈他们,我们家在村子里也算是大户人家,父亲和两个叔父都在外地工作,可他们都心系着老家,惦念着老人。爷爷奶奶健在的时候,每年总会接到城里住上一段时间,悉心照顾,敬尽孝心。

对父亲,我真说不出他一生中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只记得,父亲年轻的时候是林建二师三团的电影放映员,我跟随父亲去过许多连队,无论父亲走到哪里,人们都像是期盼着亲人到来一样,电影队一进连队,小伙伴们就欢欣雀跃,和父亲相识的人都会亲切地喊他“小李子”,父亲总是乐呵呵地应着。

记得一个冬天,父亲和一个放映员叔叔开着拖拉机,拉着放映设备去一个叫马鹿的林场放映,一路上我们爷仨欢歌笑语,进入山口时,天上飘起了雪花,愈深入山中,雪下得愈大。一个拐弯处,拖拉机滑到了路边沟壕里,我和那位叔叔被抛到了山坡上,摔得我爬不起来,父亲没有在我大声嚎叫的时候出现在我身边,而是先去拉起了那位叔叔,在知道他没事的时候才过来抱起我。天色渐晚,雪越下越大,感觉冷风像吹进了骨头缝子一样,冻得我直打哆嗦,父亲用他的皮袄裹住了我,渐渐的,我的身体暖和了起来,天黑时,林场的人们才赶过来把我们接了过去。吃饭的时候,没见到父亲,我急忙去找,发现他已酣睡了过去。当晚电影是那位叔叔放的,看完电影我睡觉的时候,父亲还在酣睡中。

那次的雪下了三天,出山的路被封了,我们就在林场呆了三天,而我的父亲也在林场睡了三天。那个时候太小,以为父亲是累了,后来才知道父亲是被冻坏了,从此落下了头疼的病。

父亲是三团出了名的.神枪手,也是好猎手,他放电影的车上总是带着两杆枪,一杆七九式,一杆小口径,后来有了半自动,老七九就退役了。那个时候林场山上的猎物非常多,山鸡,野兔成群结队,马鹿,麝香,野猪数不胜数。父亲他们打猎的时候,他总是守仗者,其他三五个人进入林子吆仗,只要猎物被吆到狩猎者的仗口,总是逃不过父亲的枪口。当时的解放军报上就登载过一张父亲打猎时的照片,轰动了整个林建二师。

我和母亲来到父亲身边的时候,家里经常会有父亲打回的猎物,只是那个时候都不喜欢吃,大部分给了左邻右舍。最叫人发愁的是每个年前,父亲会叫上我去打猎,一个早晨会打到十几只山鸡和好几只野兔,我就像是一只猎犬,专门来回奔跑着拾捡父亲打到的猎物,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说心里话,我是不喜欢打猎,只是喜欢山鸡皮,父亲手很巧,会把山鸡皮囫囵地剥下来,我拿到农副产品收购站,一只公山鸡皮卖一元钱,一只母山鸡皮卖五角钱,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除过买书本作业本,还能买许多好吃的。父亲打猎的事,后来被爷爷知道了,爷爷对父亲说,打猎也是害命,父亲便上交了枪,从此不再打。

父亲喜欢下厨,做得一手好菜,平时家里来客人,父亲总是会笑嘻嘻地端出几个拿手菜,逢年过节的,糖醋里脊,油炸丸子,糖醋鱼,粉蒸肉,黄焖鸡,腐乳肉都是我们家宴的必备菜肴。

小的时候,父亲就教我写毛笔字,他写得一手好字,无论是毛笔,钢笔还是粉笔,三团的板报,林场的大幅标语都邀请父亲去写。父亲没有其他嗜好,不吸烟,很少喝酒,也不打麻将下棋,进入老年,父亲唯一的爱好就是教别人打太极拳,练太极剑,习练书法,无论天晴天阴,常年不怠。每次参加书画展获奖那一天,一定会做几个菜叫我们一小家回去吃。

前些日子,周末一天,母亲说家里做蒸鸡,叫我们都过去吃,这可是我平时最喜欢吃的,只是那天为点琐事心情不好,吃了一点,虽然没有给父母说,但他们明显是感觉到了。吃完饭后留在家里和父母说话,父亲给我讲,前几天他在电视上看到老演员谢芳讲到他和老伴在一起度过了六十五年,很少磕磕绊绊,主要是遵循了四个字,“谦和忍让”,这四个字对他启发很大,他这辈子做得很不够,有时候也和母亲磕磕碰碰,不为什么大事,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觉得很惭愧,从今以后,他要把这几个字书写装裱挂在桌前,作为座右铭。突然之间,我的心里就像是触电一样,眼睛有些潮湿,比比父亲,我做得何止不够。

父亲是一个内向的人,我青年时期,性格外向,脾气火爆,很像我爷爷的脾气。很多时候和父亲说话冲劲很大,父亲从没有当面责斥过我,记得一次不知道为了什么又一次顶撞了父亲,过了几天,我收到了一封父亲写给我的信,五六页子,信的后面提出了对我的十大劝告和期望,全文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十大劝告里面,第一条就是“脾气要忍,为人要谦虚”,还有要讲孝道,要敬业等等,直至今日,想起来还是叫我心冒虚汗,羞愧难当。

父亲很平凡,也很普通,他的生活里,除了平淡还是平淡,他和众多父亲一样,普通得就像一冽清泉,一碗老酒,一亩花田,一棵大树。

父亲的一生中,除了在岗时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地作,就是在家陪着母亲,很少出门。记得零几年父母说他们都老了还没有去过北京,我便和妹妹商量出资叫他们坐飞机去一趟北京,可他们还是坐了火车,回来的时候也没有坐飞机,剩余的钱又还给了我们。回来后,父母都觉得这趟北京逛得不舒服,人生地疏,交流不便,没有尽兴。过了一段时间,老干局组织老干部去华东五省旅游,我便安排父母报团一起出去,这趟外出,同行都是老年人,又很熟悉,回来好一段时间后,父母还沉浸在这次旅游的欢乐之中,津津乐道地讲他们旅游中的所见所闻。零七零八年,我又相继带着父母去了云南广西,飞去飞回,圆了他们翱翔蓝天的夙愿。

有人说,父亲是山,父爱如山。我想说父亲是大树,父爱也如大树,从小的时候,这棵大树就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就在这棵大树的庇护下成长。父亲对于我们,犹如大树一样伟岸挺拔,父爱就如大树一样根深情长。

6.勤劳的哈尼族 篇六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沟渠引进梯田。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

2013年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近百万亩神奇壮观的哈尼梯田,不仅是人类农业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哈尼族文化特质的集中展现。

长街宴是哈尼族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年农历十月初十,哈尼族人就迎来了“昂玛突”节。家家户户要做黄糯米、三色蛋、猪、鸡、鱼、鸭肉、牛肉干巴、麂子肉干巴、肉松、花生米等近40种哈尼族风味的菜肴,准备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摆起来,一家摆一至二桌,家家户户桌连桌沿街摆,摆成一条长长的街心宴。

长街宴既生动体现了哈尼族同胞团结友善的传统,又集中展示了哈尼族的节日饮食、风俗礼仪、歌舞服饰等多方面的文化特色。

7.怀念父亲的散文 篇七

清明节又到了,我不由地又开始深深怀念起我慈爱的父亲!

永远记得,在1月1日凌晨1点15分,我的父亲因犯严重的肺心病兼支气管炎,始终未能治癒而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那年刚好七十周岁,我由于在深圳奔波自己的家庭与事业,未能尽到女儿的责任未曾回家去照顾過他老人家而深感愧疚以致深深的遗憾!至始至终,是年老的母亲一直无微不至地守护着他!而今,父亲去世已近十年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他老人家!

父亲了四十几年的共产党员,从小饱读不少诗书,年轻时在福建廈门大学进修过学业,毕业后又当了几年的兵,最后转业时被政府安排在乡镇上当一名公安特派员,为乡镇上的老百姓们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记得父亲有一次在下乡工作时,半夜坐乡村里的拖拉机而不慎被摔下陡峭的山崖,幸亏难免一死。依稀想起,父亲这辈子实在是坎坎坷坷,,经历过无数的磨难,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了。1985年,父亲由于工作突出,原本要被调到县政府公安局上班,而他居然考虑到我们年幼的兄妹四人读书问題,就毅然放弃了这次难得的升职机会,坚持留在乡镇上,被调换到一家企业单位:茶叶站 当一名普通的站长。接着几年,由于茶叶站生意经营惨淡,沒有多久就宣布倒闭了,这导致了父亲退休后每月的工資仅能领到微薄的100多元,而同他一样等级的退休老干部们,他们的工资却都能领到500元以上。父亲由此心生几多悲伤。。。。。。

为了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父亲曾多次到我们所在的县政府写信上告县长,以至上告省长,甚至于写信到北京中央政府!想起来确实有些寒心,父亲当了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员,为国家为党也立下了不少功劳,为什么到老人家退休时却只能领取到这么点微薄的薪水呀? 这件事情永远是父亲人生中最大的哀怨!记得,他在临死时居然还说共产党欠下他不少的工资债务呀。。。。。。

我是父亲唯一的女儿。虽然父亲很少在我面前表露自己的心情,但他从小就把我当成掌上的一颗明珠,默默地爱护着我!想起上小学时,我写的作文常常是被语文老师在班上念給同學们听,殊不知这些写得如此生动的作文却都是经过我的父亲一手帮忙精心修改过的呀。。。。。

父亲的文采算是不错,他平时在空闲时就喜欢写一些顺口溜出的诗歌等等,也不时地被发表在县城晚报及人民镇府的黑板报上;父亲还会写着一手气度不凡的毛笔字,记得每年过春节时,我们家一定是贴上父亲亲自挥笔写的春联,甚至他还帮着左邻右舍,挨家挨家的写。。。。。父亲每每看到他自己写的对联就不由地流露出一种欣喜的自豪感!

我高三毕业后到县城一中补习了一个学期,感到自己的成绩有点不理想,就打算不再去读了。父亲对此很是伤心,他说:“我们家虽然穷,但也不能让我的女儿读不上书呀!”我理解父亲的心情,因为我的哥哥们都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学校,给镇上增添了不少光采,哥哥们优秀的学业,是父亲最大的骄傲!但是我想到家里拮据的经济,就不想再去花费父亲母亲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呀! 我不忍心看着我的父亲母亲年老了,还为我肩负着如此沉重的担子。。。。。。

当时,我们家的生活是靠父亲一个月仅100多元的薪水与母亲养几头小猪,做点小本生意来维持的。所以,我最终还是选择离开家乡,于1994年孤身一人漂泊到深圳打工。当时,是父亲送我上的火车,依然清晰记得,当火车开动时,父亲怔怔地看着我,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心酸地说:“真是难为你了,我的女儿呀,你在外面要学会自强自立,如果遇到不顺心的话还是回家来读书吧,我们就是再穷,也要好好培养你呀!”但是,我决定的事情是不会再做任何的`动摇!我知道,离开父亲母亲后,我只能独自在外漂流了。。。。。。

想起那十年辛酸的打工生活,我唯有在黑夜里默默地流泪, 想到自己,就是再苦,我也不能让我的父亲母亲及哥哥们知道。。。。。当时,我是在深圳松岗一家台商厂做文员,每个月的薪资只有350元,我那时非常省吃俭用,定时每月寄300元回去给我的父亲母亲。后来工资慢慢地涨了,我就500元,1000地寄回家。记得父亲第一次收到我寄的300元,他居然欣喜若狂地给我来信说:“亲爱的女儿,你真的很不简单呀,终于也会赚钱了,这是老爸生平第一次收到这么多的钱呀! 你看,你一个月的工资就抵老爸三个月的工资呀!” 听母亲说。父亲常常在亲戚朋友面前尽是夸我,我第一次赚来的300元却在父亲的眼里算是最多的收获!

离家几年后,我也谈恋爱结婚了。母亲居然把我这么多年打工寄回去的钱一分不少地拿出来给我添置嫁妆,看着这些,我哽咽着,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唯有泪流满面。。。。。。

亲爱的父亲,母亲呀! 您把我们生下来,就无时无刻地在关爱着我们的点点滴滴,今生何以回报予您们?

一晃十五年过去了,我也终于能够立足在深圳,并在这里安家落户。于是,我决定要买一套房子,给我的父亲母亲安度晚年,让他们能够在深圳度过一段美好而幸福的时光。

记得在8月份,新房子刚刚装修完工,我就迫不及待地把父亲母亲从老家接了过来。当时父亲是蹒跚地踏进这座美丽的花园,他压根儿也没有想到竟然也能够住在深圳,于是开始老泪纵横,激动地说道:“老爸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我的女儿也会这么有出息,也会买起花园洋房来给我们居住呀!”

我也无时不在想着,一定要让我的父亲母亲能够安安稳稳地度好人生中最后的日落时光!辛酸的日子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了,留下的只有永恒的回忆!

然而,父亲未能在深圳享受到两年的幸福,却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对自己没有照顾好父亲而感到永远的内疚! 在父亲生病时,我回老家呆了一个星期,他老人家就一直说:“女儿呀,你那边忙,就别在家里守着我了,有你妈妈及哥哥他们在就行了!你放心去工作吧!” 看着父亲的神态仿佛有些好转,我也就傻傻地听从了他的话,就又回到深圳上班去了。但在回来不到几天,父亲就不行了!父亲临走时没有能看到我和大哥回来,他的双眼一直无法闭上!

亲爱的父亲呀,请您原谅我这不孝的女儿吧! 你走时,我却不能安心陪在您的身边好好照顾您!

清明时节雨纷纷,幽幽思情念故人。

亲爱的父亲,您知道吗?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来了,你在天国那边过得还好吗? 请不要惦念着我们, 我们会好好生活的!

8.进城的父亲散文 篇八

中午下班,见父亲在小区单元楼下等我,很是意外,问他怎么不给我个电话,他嘿嘿笑着说,怕耽误你的工作,反正也没事。我忙让父亲随我回家,这时才看见他的裤腿上有块显眼的泥巴,身边还有几个鼓鼓囊囊的蛇皮口袋,心中自然有些不悦,没好气地说,我说过几次了,城里什么都有卖,让你不要带,你就是不听!父亲一边往身上背袋子,一边得意地说,这些全是我在自家地里侍弄的,你妈说,电视里播了,城里那些扣大棚里的菜农药多,我种菜可从来不用化肥不喷农药。我这才知道,父亲在从车站来我家的路上脚一滑还跌了个跟头,这才弄脏了裤腿,我背过脸去,觉得父亲有点丢了我的脸。父亲也不计较我的口气,怕弄脏了我的衣裳,无论不让我碰蛇皮口袋,只让我拎着一个旧纸盒子,自己又是背又是扛,吃力地把几个蛇皮袋弄到楼上家中。

我给父亲倒了杯开水,让父亲坐在敞亮的客厅里看电视歇着,父亲眯着眼挺享受的样子。妻子中午在单位食堂吃,我换鞋要下楼买菜,父亲却一把拉住我,跟我客气做甚的,你家里有什么就吃什么,我执意要下楼,父亲还是不允,我只好实话实说,家里只有面条,父亲说,面条就面条。

我让父亲去客厅看电视,不一会,我用父亲带来的草鸡蛋炒了盘韭菜,把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上来,父亲筷子一挑,面条下卧着我悄悄下楼买的两个鸡大腿。父亲一愣,不让你买,你非买!我吃了有甚用?我支吾着解释,你下午三点回家的班车,我怕你六点到家时肚子扛不住。父亲不再说什么,呼啦啦吃得很香。

饭后,父亲把蛇皮袋里的宝贝一一倒出来,拣出一个包得严实实的塑料袋,我以为又是春节时的腊肉之类,不由得皱了皱眉头,没想到父亲层层打开,里面是一叠粉红色的百元钞票,父亲递给我说,这是9000元,本想和你妈攒够10000元一起给你的,怕你急用,进城就给你带来了,你看你这日子过得,不就差一点房贷嘛!怕甚,有我和你妈呢!不要因为房贷的事整天把自己的日子弄得灰溜溜的.,说着让我把他带来的新鲜蔬菜送些给单元楼里的几家邻居,我愣住那儿却有些为难,住到这栋楼里5年多了,除了几个同事还真认不得几个人,偶尔在楼梯里遇到也不过点头而已。父亲很是不理解,我也无力解释。父亲叹口气,这人也真怪,城里房价呼呼往上窜,高的吓人,这人还一个劲地都往城里挤,这高高的楼不通地气也罢,还不通人气,换着我,请我也不来。

我决定送父亲去车站,父亲死活不肯,让我该干什就干什,他自己知道怎么去车站,你就不要操心了,我走着去,就当闲逛,有的是时间。我终没拗过父亲,看着下楼时有些佝偻的父亲,我的鼻子酸酸的,我不敢想象,父亲为了省几元钱,是怎样把那几个蛇皮袋一步一步挪到我楼下的。

傍晚我和妻刚到家,同事孙姐敲门问我父亲走了没有,我和妻子一愣,孙姐怎么知道我父亲来过了。孙姐递过30元,见我和妻满脸疑惑,才告知我,孙姐上下班开私家车,比我早到家,在小区楼下停车时遇到我父亲正在检查带来的草鸡蛋有没有碰碎,就上前问他草鸡蛋卖不卖,想买了炖鸡蛋给3岁的女儿吃,孙姐在农贸市场买过几回草鸡蛋,回来一煮,上当了,小个的洋鸡蛋。父亲摇着手说不卖,带给儿子的。当得知孙姐与我同事,父亲拾上10来个草鸡蛋送给孙姐,无论如何不肯收钱,临走还塞给孙姐一大把地里割上的韭菜。中午,孙姐把那韭菜炒了,两口子吃得泪都差点落下来,好多年吃不到这么香的韭菜了。

父亲居然在我面前只字未提,妻子又分了些蔬菜给孙姐,孙姐喜欢得又要给钱,我忙说,父亲自己种的,不要钱。孙姐无比羡慕地说,你俩真有福,有纯天然的无公害绿色蔬菜吃,还不花一分钱,贵族的生活享受呀!

孙姐走后,我给乡下的家里打电话,接电话的是妈妈,妈妈说,父亲早到家了,正在和隔壁的老王吹牛皮,说儿子没白养,知道疼老子,去城里你给他买了两个鸡大腿,那个好吃那个香!老王笑他吹牛呢!

我听了泪差点掉下来,一直以来,父亲给予了我那么多,我一直总觉得理所当然,很快就忘了,而我只给父亲买了两个鸡大腿,就成了父亲的骄傲和在乡邻们面前炫耀的资本。

9.勤劳厚道的地主『周春富』 篇九

《高玉宝》中的“周扒皮”是周春富的化身,系东北复县人,周春富的先祖就是“闯关东”时在这里定居的,按83岁的同村农民阎振明的说法:“周春富继承了一些土地,但不多。”但在周春富看来,那些浮财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土地才是结结实实的保障。地里出一家人的吃喝,子孙也能受益。于是,这个勤俭、精明的农家子弟,开始一点点地攒钱、置地。

在重新划分阶级,彻底平分土地的大风潮下,不仅仅是地主,就连一些中农也未能幸免,在山东黄县,“同一时间封了全县各村地主、富农和部分中农的门,将其全家扫地出门,没收全部财产,实行武装管制,并责令一切富裕些的农民献房、献地、献东西”。

几乎是土改刚刚开始不久,周春富就被“镇压”了,他具体是怎样死的,由于没有正常的法律审判程序,已经找不到档案记载。村里的一些老人们说,周春富就是开批斗会时,被活活打死的。

而那个给高家放过猪的那个小孩,多年后回忆,“周春福(富)让人民政府召开公审大会给枪毙了!那天我们家乡人山人海地去看,尤其是老人们都非常高兴。”

周春富的遭遇,只是1947年“平分土地”运动中地主命运的一个缩影而已。包括《中国的土地改革》在内的不少史志都记载,一些地区在1947年冬至1948年春,“挖财宝”运动成为风潮,不仅仅如此,还发展成了“扫堂子”运动。开始还以村为单位,即让地主、富农净身出户,把他们的财物都拿来分掉。后来觉得本村的是熟人或亲属,不好下手,便发展成为以区、甚至以县为单位的“联合扫荡”,在村与村、区与区之间互相“扫堂子”。

在周家做过多年长工的王义帧回忆说:“周春富‘从不闲着’,和长工一样干活,一大早就赶马车出去,回来胡子都挂霜了。他家人养成了习惯,冬天天没亮就点了火油灯,家里人做饭的做饭,喂牲口的喂牲口。大家都起来了,我还能赖在被窝里吗?”

老周家5个儿子也让人羡慕,“家里人手多,大儿子干农活,二儿子管家,三儿子赶车,几个儿子都有分工,个个勤快 ,脑子也灵,都能挣钱。”王义帧说。

周家挣钱了就买地,地多了就雇长工,从三五个到七八个的时候都有。长工王义帧对周春富买地的嗜好印象深刻:“老头把家,就愿意买地。和人家在地头说话,末了就问你卖不卖地。”周春富凭借自己多年的努力,为周家积攒了一大份家业。

1947年,也就是土改队进村的那一年,周家的这份家业包括240亩土地,还有“四大坊”:油坊、磨坊、染坊、粉坊,以及一个杂货铺。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改革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辽宁各地党政领导决定彻底解决平分土地问题。

在周春富所在的黄店屯,拥有200亩土地的他最终被划成了地主。1947年的一天,黄店屯的男女老少都被通知去村小学,“周春富被拎过来,贫下中农代表们开始控诉他……”阎振明至今还记得当年的场景。

这样的氛围中,周春富的一些问题逐渐被“挖掘”出来。一个当年在周家放过猪的小孩若干年后回忆说:“不光长工,周家的四个儿媳妇也都被逼着干活。一个月的头十天,大儿媳妇做饭,二儿媳妇做菜,三儿媳妇当‘后勤部长’,推碾子拉磨什么都干。这十天四儿媳妇可以‘休息’,给孩子缝缝补补做衣服。下一个十天,就按顺序‘轮岗’。对家人都这么抠,对我们扛大活的长工,你想想得狠到什么地步!”

60年过后,当“阶级斗争”不再流行,周春富为人厚道的一面也慢慢被追忆起来,曾在周家打过工的孔宪德说:“农忙的时候,我就去帮忙,好吃好喝不说,还给我工钱,一天的工钱能买十斤米呢。”而孔宪德的哥哥孔宪承在周家做过多年长工,一年挣8石粮食,养活全家。老长工王义帧说,老头对伙计还行,没说过他什么,他虽长得单薄,但会干,老头说,会使锄、能扛粮就行。

周春富的死,在这样的大风潮下,并算不得什么特别突出的事件。但让周春富“扬名”的则是另外一件事情。周春富死后两年,那个曾在周家放过猪的小孩,参加了解放军,在行军打仗的途中,开始动笔根据自己的经历撰写长篇小说。

后来,“在总政文化部首长和解放军文艺社领导、编辑的关怀、帮助下,在老作家荒草同志的具体指导下,我每天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反复修改书稿。《解放军文艺》把我改出的书稿全部连载了。”

这个小孩,就是著名的“文盲作家”“战士作家”高玉宝。1955年4月20日,中国青年出版社首次出版了单行本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高玉宝讲述了一个小孩子在一家周姓地主家备受剥削,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

小说的第九章,叫作《半夜鸡叫》。在这个故事里,绰号“周扒皮”的地主,为了让长工早起干活,半夜钻进鸡笼学鸡叫,最后反被长工们戏弄。《高玉宝》在国内外有二十几种版本,仅汉文版印数就高达450多万册,并被改编为24种连环画和12种文艺演唱形式及戏曲书籍,其中尤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4年拍摄的同名木偶片影响深远。

黄店屯村的孔庆祥回忆,“有一年我在到黑龙江的火车上,正好遇见高玉宝,我问,大舅,有半夜鸡叫这回事吗?他没吭声,说是这是文学创作的艺术性问题。然后又说,咱们这儿没有,不代表全国其他地方就没有。”

但真实与否已不重要,这个“周扒皮”的绰号,以及“半夜鸡叫”的荒唐举动,最终成为了中国千千万万地主的代名词。

黄店屯93岁的老人高殿荣,至今还住在土改时分给她的周家三间老屋里,她回忆起周春富时,只说了一句:“不是恶人,不霸道。”在传统的乡村道德语境内,“好”和“恶”是最基本的两个标准。

编辑:徐焱

10.回忆父亲的散文 篇十

9月9日,父亲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此刻,泪水不由得涌满双眼。

十年来,我常常想起我的父亲;十年来,我常常想写写我的父亲。

9月8日夜里,我打开电脑想写点东西,脑子里一直很乱,什么也写不了,于是就玩电脑上Windows系统自带的“蜘蛛”游戏。我以为那副牌很容易就能过去,但一次次退回重来,却怎么也过不去。就这样到了9日凌晨一点,更觉得心烦意乱。这时,电话忽然响了起来,我拿起电话,听到了大哥低沉的声音:“爸不行了。”我似乎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有点发愣,大哥顿了顿又说:“已经落气了。”我一下子跪在地下,浑身颤抖不已。过了一会儿,我脑子有点转过圈来,就打电话给在省肿瘤医院陪护各自妻子的二哥和弟弟,商量立即赶回新野。

我们上午赶回新野时,父亲的遗体早已被大哥他们移到了他家一楼的大厅里,安放在了透明冷藏棺中。我们到家后,执事的亲友错开棺盖,掀开覆在父亲脸上的黄色锦帕,让我们看了看父亲最后的容颜。父亲因心缘性猝死而去世,脸色如常,非常安详。这使我觉得父亲只是睡着了躺在那里,随时都会醒来,我甚至疑心冷藏棺的低温会冻坏了父亲,使他无法醒来。

夜里,我坐在父亲的遗体边上,为他守灵。当兄弟、亲友们因为劳累躺在地上休息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那里,望着静静躺着的父亲,忽然觉得死亡离我是那么的近,忽然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父亲讳兆麟,生于甲戌年腊月初四,按公历算应该是1935年元月8日;他去世的这天是庚辰年八月十二,按中国传统的算法父亲享年66岁。我出生的时候父亲虚龄33岁,33年之后父亲离我远去,我33岁。以前,父亲健在,我一直觉得死亡离自己是一个无限遥远的事情,因为不论什么都有父亲挡在前面,不必自己直接面对。此刻坐在父亲的遗体旁边,我忽然发现,挡在我前面的这堵墙没了,一切都需要我直接面对了,包括死亡。这时我想,如果我的寿命和父亲一样,那我的生命历程已经走完了一半。以前我曾经对死亡充满了巨大的恐惧,此刻我忽然明白,死亡其实就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生的本质就是这样。于是霎那间,我对死亡的恐惧消失了。

父亲是祖父的长子,但祖父弟兄两个,哥哥没有儿子,所以按传统的伦理,父亲应该过继给祖父的兄长(我们叫大爷),做大爷的儿子。祖父的前几代都是读书人,他的爷爷还中过秀才。以前听我父亲说过,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的侄子好像叫谭遂从京城回乡路过我家。那时已到深秋初冬,谭遂穿着单衣到我家寻求些吃食,吃过之后还写了一首诗。父亲能完整地背下那首诗,曾说给我听,我如今记得的只有最后一句:“天赐暂叫一刻安。”到我祖父这里,因为其父母去世得早,祖父似乎并没有读书。大爷是读了书的,写得一手好字,据说家乡那一带当时的碑刻什么的都出自他的.手笔,他后来做了中医。父亲因为名义上是大爷的儿子,就跟他学了中医。我小的时候,还在家里见到父亲小时候抄写的医书,整整齐齐的小楷。但父亲并没有做医生,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51年考上了河南省供销干校,并在那里认识了我的母亲。

父亲于1952年被分配在了郾城县供销社工作,母亲被分配到了许昌地区供销社工作,他们结婚后母亲才调到了漯河市供销社。当时,供销社的地位非常重要,几乎所有的经济工作都是供销社做,郾城县供销社有两位还是三位主任都是县委常委。父亲有很好的古文功底,写得一手好文章,当时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单位的各种材料也多出自他的手笔,而且也打得一手好算盘,于业务工作也很熟悉。大约当时父亲在单位因为能干是很出风头的。但父亲为人却很耿直,看到不顺眼的事都要直说,而且说话又很直接,不大中听,为此得罪了人却不自知。于是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刚刚22岁的父亲很快就被打成了右派,而且是极右。此后,父亲先后被送到内黄农场、西华农场、三门峡铁路工地劳改。到1962年7月,父亲获准返乡,他放弃了到农场的安排,回到了他的祖居地何坑,作为“五类分子”继续劳动改造。直到1978底,在没有正式平反前,父亲于冬至前返回郾城县供销上班。此时,历经磨难的母亲早已调回新野,我们四弟兄也都在新野。正式平反后,父亲调回了新野。调回新野的父亲本应对口到供销社工作,但县里认为他文章写得好,让他到县广播站做了编辑。后来,父亲又到县地方志主编《新野县志》,在退休后还受聘编写了几本专业志书,撰写了《邓氏族史》,发表了很多文章。父亲是一个很敬业的人。史志办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很边缘的部门,远不如在县广播站(后发展为县电台、电视台)实惠。但父亲编起地方志却很投入,所编的《新野县志》还获了奖,他也成为全国的史志先进工作者。他喜欢编地方志也不是为了图个虚名,《新野县志》主要由他主编、撰稿,最后主编由别人署名,他只署名副主编,他也没什么怨言。

父亲性格耿直,却是个热心肠的人,非常乐于助人,而且对人十分宽容。他回到郾城后,见到那些当时整他,让他遭受20多年磨难的人,却坦诚以待,似乎完全原谅了他们。父亲回到新野,那些以前整过他的家乡人找他帮忙,他也真诚地帮他们办事。在他蒙难期间远远离开的亲戚,父亲在恢复工作后则备上礼品和我母亲一起一一看望,修好了关系,并帮他们办了很多事。直到今天,想起父亲,我都对他这种博大的胸怀感到由衷的敬佩。

父亲22岁被错划为“右派”,经过了差不多22年的改造,于1979被正式平反,又度过了差不多22年时光,最后离了我们。

他去世后,我常常深有愧为人子之憾。父亲于5月3日发现有轻度心肌梗塞,在新野的医院做了治疗。到10月22日再度出现心梗,由于当地公疗不负责任的治疗,使病情不断加重。后来检查发现,其实他第一次心梗时医院根本就没将血管疏通,我哥哥他们要求使用并承诺可以自费的特效药他们根本就没有使用,第二次又是如此。后来经过县医院的治疗,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心肌大面积坏死,出现了严重的心衰,已不能再承受到郑州治疗的长途颠簸。在父亲去世后,我常常想,如果我早些把他接到郑州治疗,他肯定不会这么早地离开。这一点,从此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

“子欲养而亲不在。”父亲去世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当我有一些小小的成绩的时候,我希望能说给父亲,希望他能分享我的喜悦,希望他知道由他延续给我的祖先的生命流仍在继续并对社会发挥了积极的意义,通俗地说,他和他的儿子没有辱没祖先。父亲走了,我无法将这些说给我的父亲,于是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的意义都大打折扣。当我的人生遇到难题的时候,我希望能说给父亲,希望他能以他的人生经历为我解惑。父亲走了,我只有自己默默地面对一切。

11.散文:父亲的爱 篇十一

担起一座山

一担粪桶

苍翠了一方地

山永恒

地永恒

你的青春与热情在永恒中

一点一点

渐行渐远

站在你的肩头

我伸手触摸蓝天

躺在你的怀中

我汲取飞翔的力量

父亲呵

我想成为一把扇

在夏天为你带来丝丝清凉

我想成为一炉火

在冬日烤热你那逢冬必皲的脚

你却告诉我

孩子

你应该成为飞鸟成为游鱼

天空是你的归宿

大海是你的故乡

父亲

只是你人生旅途上的匆匆

过客

陪你一程

伴你一段

父亲呵

你可看见

你深深皱纹中藏着我的泪光

你佝偻身形中寄着我的哀伤

父亲

朴实如草

憨厚似石

我们站在石上立在草中

一天天

长大

一天天

成就梦想

梦想中

有你深邃的目光

12.勤劳而封闭的莫斯科华人 篇十二

中国人数量说法不一

俄罗斯《独立报》称,目前在莫斯科到底居住着多少中国人仍是一个谜。

俄罗斯移民署称,根据签证及护照登记记录,2005年大约有1.5万名中国人生活在莫斯科。而俄科学院远东问题研究所综合中国留学生数量、华商比例、中餐馆数量等因素得出的评估结论却认为,在莫斯科的华人数量将近5万人。据中国驻俄大使馆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在莫斯科工作、学习的中国人总数大约在3万到4万之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莫斯科生活的华人大多是经商、学习两类。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库斯塔列夫告诉记者:“不久前我在莫斯科一家中餐馆吃午饭,突然一下进来了几十个中国人,他们个个西装革履,像是教授。我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是来做生意的。’”在俄罗斯人看来,中国人商业触觉灵敏,虽然俄语有些蹩脚,有的人甚至不会俄语,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做生意。中国人所会的俄语词汇中充满了数量词,以及“很好”、“不行”,还有各种各样奇特的手势。

俄罗斯高校教学质量高,费用也不贵,因此不少中国人来莫斯科求学,他们大多攻读的是文科专业。据中国驻俄使馆教育处官员介绍,仅莫斯科大学就有中国自费留学生近2000人。

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很矛盾。在以中国游客为主的大酒店里只有伦敦、巴黎、东京、纽约时间,却从不见北京时间,只有在提醒客人不要拿走浴巾的告示上才能看到中文。另一方面,俄罗斯有不少人,尤其是一些汉学家尊崇孔孟思想,百姓中更有许多人像美国人重视中国功夫一样关注中国风水。

莫斯科人和中国人的接触不多,仅有的交往也多是在自由市场上。调查显示,俄罗斯人认为中国人勤劳,但也有不讲礼貌、不讲卫生等陋习,而且“较为狡诈”。但中国人大多觉得俄罗斯人挺友善,记者一位在俄经商的朋友说:“与俄罗斯人相处并不难。他们的血统主要来自高寒地区的北方人,和中国的北方人一样好喝酒、比较爽气、易交往、不太吹毛求疵。”

莫斯科没有“唐人街”

唐人街一直是海外华人的重要标志,但在莫斯科这个华人众多的城市却并没有中国特色浓郁的唐人街。俄罗斯当局并不希望唐人街出现在莫斯科街头。不过,这并不代表这里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不少中国人来莫斯科挣第一桶金,那时他们就爱住在全是中国人的宿舍和便宜的宾馆里。如今,一些中国人在潘菲洛夫大街、波罗的海大街等地以较低价格租用或购买了一批房产,再以高价转租给其他华人。它们大多是废弃的学校或工厂集体宿舍,楼房破烂不堪。这些地方被称为“中国楼”,又被俄罗斯媒体戏称为“迷你唐人街”。这里从理发店到小卖部,从小饭店到歌舞厅,符合中国人习惯的生活设施应有尽有,而且绝对正宗。

尽管地段较偏,房子条件也挺差,但这里的房价并不比莫斯科市中心便宜多少。前一阵,记者的两个朋友来莫斯科办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中国楼”找到一处近40平方米的房子。那里的家具十分简陋,电视机只有14英寸,但每月租金高达700美元。尽管如此,中国人还是愿意聚居在一起,这既是出于安全考虑,也是为了避免文化冲突。中国人对莫斯科不熟悉,许多人天一黑就不敢出门,而中国人聚居地一般都有严格的出入证制度,有警察看门,闲人免进。

《独立报》曾有一篇文章描述道:“中国人喜欢热热闹闹地唱卡拉OK,将大包小包的东西堆在楼道里,喜欢煎炒烹炸,发出刺鼻的气味,因此住在‘中国楼’里不会与俄罗斯邻居发生纠纷。”

莫斯科也有“公主坟”

尽管莫斯科的中国人大多不精通俄语,但这并未妨碍他们生活得有滋有味。刚到莫斯科时,老乡小张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莫斯科的情况:“莫斯科花园环上有一条叫‘清澈池塘’的大街,我们中国人一般称其为‘积水潭’;新圣女公墓叫‘公主坟’;伊兹玛依洛沃集市被音译为‘一只蚂蚁’。”

据俄方统计,莫斯科的中餐馆已经超过了100家,几乎家家都是顾客盈门。俄罗斯人很喜爱“梦东方”等高级中餐厅的氛围,但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他们更喜欢去尚未本土化的中餐馆。在莫斯科,到中餐馆用餐不便宜,除了为旅客准备的10美元一人的经济套餐外,最低人均消费至少要20-30美元,有的中餐厅人均消费要60美元左右。

莫斯科华人享受的服务与国内并无太大差别,他们开起了各种服务公司,有快速办理打工卡的,有提供律师服务的,有从事货物清关的。著名中国移民问题专家、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教授格利布拉斯说,莫斯科的中国人几乎生活在一个独立的王国里。他们不与其他人打交道,是很封闭的人群。

近年来,俄方特别关注莫斯科华人通过自己的渠道向国内汇款的问题,这被俄专家称为“不受俄中两国中央银行控制的地下银行”。据俄司法部门提供的资料,仅在切尔基佐夫斯基自由市场,中国人每月的利润就有1500万美元。但这些美元并没有都经过中国银行莫斯科分行和俄罗斯其他银行实现汇款业务,而是通过私下的渠道流回了中国国内。大概是看到其中巨大的利润,就连西联国际汇款这样世界领先的特快汇款公司都在莫斯科打出了“短短几分钟汇款传情”的中文口号。

一些“中国楼”的空房间和华人商店的地下室被开辟成了地下赌场和游戏厅。莫斯科华人可以在这里打麻将、玩纸牌。俄媒体披露,这些赌场从不将输得精光的玩家们逐出门,而是提供住处和工作机会让其挣钱还债。为了吸引中国人,俄罗斯最著名的阿尔巴特街娱乐中心都在华文媒体上刊登广告,声称为玩家提供免费酒水、自助餐和出租车,以及中文翻译服务,甚至还有专车从中国人最多的伊兹玛依洛沃宾馆直达赌场。一些地方还开辟了专门的夜总会,提供脱衣舞等表演。

不安全是中国人眼下最大的问题

缺乏安全感是目前中国人在莫斯科遇到的主要问题。俄罗斯正处于转型期,政府部门中的腐败分子与黑社会相互勾结,有计划、有组织地欺负、敲诈中国人,光头党等极端组织也常无端攻击中国人。当地媒体称,中国人在俄罗斯有两个死对头,一个是警察,另一个是流氓。警察对他们进行罚款,而流氓则殴打他们。

近年来,几乎每年莫斯科警方都会大规模查抄中国人。记者在采访中听说,一名华商在警察查抄时正好带着上万美元货款,结果他的这些辛苦钱也被警察“顺便”带走了。

俄罗斯一家媒体对中国人在俄罗斯遇到的主要困难做了跟踪报道,结果显示,有60%-74%的中国人认为是警察的敲诈勒索,22%-37%的人认为是俄官员的贪污受贿,10%左右的中国人有过遭受俄罗斯人殴打和辱骂的经历。大多数中国人都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跟俄罗斯人打交道。为了省事,很多华人碰到警察检查护照时就塞上一些钱。这使不少俄罗斯警察看到中国人就查护照,没有问题也要拖一拖。

记者的朋友小史夫妇一次回莫斯科,被俄边防拦住当翻译。小史告诉记者:“当时一共有七八个中国人被扣留下来,他们显然比较有钱。在机场待了将近7个小时后,他们才不得不交钱出关。”

中国人爱抱团,旅居莫斯科的华人们也有各自的同乡会,来自不同地方的中国人基本上只与同乡来往,浙江和福建同乡会是其中最大的两个派别。格利布拉斯告诉记者,旅莫华人大都居俄时间不长,整体素质较低,没有形成一批深受众望的侨领,这使他们“国家意识弱、帮派意识强;民族意识弱、老乡意识强;白道意识弱、黑道意识强”。

13.耳背的父亲散文 篇十三

五月八日是母亲的生日,我们兄妹四人在四月集结的时候就商量好了,想趁五一假期的时候,提早把母亲的生日过了。原因简单,今年是母亲八十岁了,身体还板结,也是不容易,做子女的做个简单的形式道个喜,也是天理,另外听左邻右舍讲,八十大寿不宜排场,悄悄地操办只有吉利,生日可过早不可过晚。我们听得进这样的建议,省了心,也省了钱,也有了孝心。征求母亲意见时,母亲说:好的,大家来碰碰头、吃顿饭。

母亲同意了,我们就开始分工。我是老大,又是儿子,所以讲话有点中气。时间定好后,我就开始摊派任务,如一桌饭菜谁准备,准备到什么档次?蛋糕谁来买?买什么蛋糕,多少尺寸的蛋糕。还有烧菜的主厨、帮手等,包括我们这些人集结的时间、地等,用车情况等等。也用去了半个小时,也是简单事情复杂化了。原因呢?原因是我太民主了。但不民主不行,父亲坐在旁边不断插嘴建议,我们只好听一句议一句,最后才定当结束。

那天很快到了,一如预设的一样,那天的中午家里喜庆味道很浓郁。母亲穿了件新衣裳,端坐在正东面。老人家自然有些高兴,也有些泪花,她是感谢子女的操持,也是为自己长寿福分感觉开心。母亲许愿过后,我们替母亲切开了蛋糕,大家的手里都有了一份小小的蛋糕。分到父亲的时候,最小姊妹说了声:阿爸,血糖高,蛋糕少吃点。就很自然地给了一块比我们还小的蛋糕,父亲接过后却说说:我今早血糖不高!说这话时语气有点生硬。

大家觉得苗头不对,就忙着打圆场。大妹站起说:今早,阿爸的血糖肯定不高,因为今早是老娘的生日。大妹说这话时早就将一块比较大的蛋糕递给了父亲,并顺手将父亲手里的那块换了下来。父亲接过笑笑说,这块够了,吃多了,饭要吃不下的。我看得出,这其实都是无话找话了,是小妹好心却无意触怒了父亲,大妹又给足了父亲面子,父亲反过来又给了大家面子。因为今天的中饭大家必须开心。

趁着刷洗碗碟的功夫,我问了最小的妹妹,你怎么今天说这样的话?妹妹一脸检讨,我以为桌子上大家都在讲话,老爸的耳朵听不见的,所以随口了,而且是实话,是为了老爸好。

哪有女儿不为大人好的?关键是让父亲听得进你讲的话。

我以为父亲的耳朵背了。最小的姊妹说。

父亲的耳朵是有点背了,这是事实。那是今年春节以后的事情,我们全家小聚。一家人吃饭,满桌菜肴,丰盛是不消说的,而且都是大家欢喜的饭菜。全家举箸伸筷,其乐也融。我看父亲吃饭,筷子伸向肉类的比较多,顺便很轻地讲了一句:阿爸,你肉少吃点。父亲没有看我,自管自吃。父亲对于我的问话从来都是静听的,可这回?大妹听见了说,阿爸八十一岁,还能吃多少日子?随便,只要吃得下。我们兄妹意见相左,但都是为了父亲好,我们也就各自保留自己的想法。但是,父亲的表现告诉我,父亲的耳朵是有些背了。

饭毕,父亲出去散步了。最小的姊妹在客堂门口伸了伸头,看见父亲已经走远,才回过头说:哥,我发现,老爸的耳朵有点聋了,她还告诉我,她已经试验了好几次,这是真的,这个说法没有得到母亲和其他姊妹的同意,但是大家觉得,一个八十又一的老人,身体的某一个零件有点小问题,也是正常,只要不影响生命。我问母亲,因为只有母亲最清楚,因此也最有权利说。母亲笑了笑,好像吃不准,总体上是有时不聋的,有时是聋的。

后来的一次周末回老家聚餐,也在饭桌上,也是在吃饭,父亲的筷子老是伸向切细并且饭锅炖过的咸菜,一筷又一筷,最小的姊妹看着父亲的筷子,她的脸色在变,在变成懊恼、变成光火,最后又说了:阿爸,你咸菜少吃点呀!吃点青菜!父亲立马还口:我欢喜吃!说完将筷子再一次伸向了咸菜的饭碗,我们都哑口无语。默默地迅疾地吃好了夜饭。

这一次,父亲的耳朵一点也不背。

我后来发现,父亲耳朵是在他认为该背的时候背,不该背的时候绝对不背。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有些话是背的,对有些话是不背的;对有些人是背的,对有些人是不背的.。即使是他的儿女,和儿女生养的孩子也如此。

父亲耳朵的背有些小名堂的。

还是要说一件事吧。我们小两口,其实不小了,也老了。每一次回家,车还在家的东面的水泥地上开,快要到宅前的场地上转弯,父亲就听见了,就赶出来为我们拔去竹子做成的护栏。我们只说回来,没有说具体的时间,父亲从车子的响声里判断这是他儿子的车。这耳朵不是背,听觉灵敏着呢?也是,我们每一次离开老家,有时是轻轻的一句话,父亲也听见了、知道了。他立马走出客堂,看着我们把车开出场地上,转弯,目送我们回去,然后到场地上将护栏一根根插好。

这样的父亲耳朵背在哪里?我不知道,只有父亲知道,父亲的耳朵知道。

但有些事绝对背。我的堂妹夫没有了,成服那天,我们兄妹四个都去了,问父亲给多少的丧钱,最小的姊妹问了父亲。父亲有点装样,给人感觉是听不清楚。最小的又请父亲去问问婶娘,父亲也不回答。最后,只好最小的姊妹出马,问了堂兄堂妹,这才使我们两家人包的丧钱的份额一模一样。对于这样的事情,父亲一个字也不想听,因为丧钱给多给少没有错与对,关键是辈分相同的人家要统一。那个时候,死去的人是不会计较的,计较的都是我们活着的人。父亲不参与,落得一身轻。

父亲的背耳朵,背的真是时候。

上个礼拜,父亲打电话来,说家里的玉米老了,要我抽空回家去拿一下,而且告诉我说,已经给我的妻子也打了电话,现在来电,想确认一个时间。电话的那头与这头,父亲说的话句句听得清,我们的话他也句句听得清。我最害怕的是父亲要确认一个时间,因为一旦时间确认了,父亲母亲又要宰杀鸡鸭,又要走地剪菜,又要上灶下灶,忙个不停的,为了避免父母的大忙,我的妻子,每次去老家都买好了生熟菜肴,到老家热一下就可吃了。

那次回家,傍晚还下着雨,父亲穿了件雨衣,去攀了许多的玉米,回来后,我和父亲开始剥掉玉米的皮叶,然后一个一个的扔进了篮子,这是父母要给予我们的玉米,很多。

14.描写父亲的散文 篇十四

父亲清瘦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这时,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酸酸的、涩涩的、泪水直在眼里打转,父亲,我踽踽独行的老父亲啊,你怎能让我这做女儿的放心呢?

母亲过世三年多了,每年的清明节,怕父亲伤心,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去祭奠爷爷、奶奶和母亲。今年,由于老姑的到来,父亲陪着老姑,第一次来到了母亲的坟前,我们都没有说话,只在心里默默地祝福我的亲人们在那个没有忧伤、没有烦恼的极乐世界过得安好!

直到今天,我仍然清晰地记得,母亲的病复发最后一次住院治疗,当我们得知母亲终究即将要跨过通往死亡的门槛时,父亲在医院楼道里抑制不住、喷涌而出的眼泪,母亲生病以来,父亲第一次流泪,我知道,那泪水中包含着对他自己的自责、对母亲的愧疚,但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不舍……我不知道怎样来安慰父亲,我们相拥而泣。

父亲是一位教师,他不善言辞,也不善于交际,他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三尺讲台,他热爱他的学生,热爱他的职业,每每提起他的学生,脸上总会不自觉地洋溢出自豪的神情,话也不自觉地多起来,说也说不完……可打我记事起,父亲和母亲一年当中却总是聚少离多,几乎常年在外工作,十天半月才回家一次。在那个时代,不像现在这样交通便利,父亲每次都是步行回家,在家呆的时间还没有在路上走的时间长,总是来去匆匆,更不用说能够替母亲分担家里的农活了。所以,家里几乎所有重担都压在母亲一人身上,而母亲却毫无怨言,默默地打理着家里的一切。直到父亲退休,母亲才得以过上了和父亲相依相伴的日子。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性。父亲虽说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但在母亲心里却是可以永远依附的一座大山,那山,深沉,高大,而母亲就是从山底缓缓升起的五彩雾纱,更赋予了大山特有的.神秘和灵性。如今,那五彩雾纱随风飘散,山也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就如冬日的山一样萧条!

自从母亲过世之后,父亲大都是一个人孤寂地生活在原先和母亲一起生活的那间屋子,三年了,一切都没有改变,每天几乎是足不出户,只与电视为伴。也许,在父亲的心里,母亲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也只有在那间屋子里,他才能感受到些许的寄托和温暖吧。我们也多次劝说让他跟着儿女们一起生活,但每次,他都只是小住一段时间,就着急回去,父亲始终还是惦念着和母亲相依相伴的那间小屋。我想,他是怕在外呆的时间长了,母亲会感到孤单吧!

15.日本人勤劳?那是昨天的事儿了等 篇十五

美国密苏里州一名刚出生10天的新生儿因怀疑食用受到阪崎杆菌感染的奶粉不幸死亡,美赞臣因产品涉嫌质量问题而被沃尔玛从美国逾3000家超市下架。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美国品牌的奶粉一直是很多中国妈妈海外代购奶粉时的首选,到底哪里的奶粉才是安全的?看来还是母乳最好。

罗杰斯看空中国地产

知名国际投资人罗杰斯表示,他正在看空全球股市,也不会太乐观看待未来3年的全球经济。不景气甚至可能维持更久,而美国债务负担将愈来愈重。罗杰斯说,中国沿海都会区地产泡沫已破裂,房价还有下跌空间,当地房地产开发商可能出现破产潮。财经评论人认为,罗杰斯一直是看多中国地产,如今他也来看空,是否意味着“狼真的来了”?

美丽的累赘

国家游泳中心副总经理杨奇勇介绍,水立方2011年经营收入8800万,成本费用达9929.9万。杨奇勇坦言,随着奥运后参观热度下降,水立方赛后运营压力越来越大。2011年参观人数与2010年二期改造完成后相比,游客总人数下降了三成左右。

日本人勤劳?那是昨天的事儿了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调查,目前该国共有206万余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壮年人口领取低保的人数相比10年前增长了4倍之多。而2010年日本青年失业率已达9.2%,超过金融危机时期的7.2%。“勤勉的日本人”这一说法已经不符合日本的现实,当下的日本年轻人宁愿啃老或者领低保。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他们的改变?

留学归来,小心贬值?

据一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算过的一笔账:只算学费的话,每小时的课程折合500元人民币,如果想工作一年收回成本,月薪就得达到1.6万元人民币。而《海归就业力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留学生扎堆回国,如今海归人士的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58%受访者的工作职位是普通员工。

最晚2021年,中国超越美国

目前中国GDP约为美国一半。猜测未来10年:中国GDP年均增7.75%,美国为2.5%;中国通胀率4%,美国为1.5%,并且人民币对美元年均升值3%。若按这些数据来计算,中国GDP将在2018年超过美国。若中国未来年GDP增长率5%,其他数据不变,则中国会在2021年超过美国。

财富语录

蒙牛,蒙的不是牛,是人。

——蒙牛牛奶被检出致癌物质后,网友愤怒地说,当日,蒙牛股价暴跌22%多。

在风格、方法和思想观点问题上,你必须重视别人的看法,但在原则、战略和人生方向问题上,你在综合了别人各种意见后,一定要形成独立观点,坚持自我方向。

——投资人徐小平

银行普通员工年终拿十万八万很正常,行长二三十万也很正常。我们支行三十几个人,每年创造几千万利润,年末发点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都是靠自己劳动创造的财富。

——某银行支行行长说

当青年坚定不移地选择公务员这条道路时,有一系列问题:这是个有名望的职业吗?不是很有。付的薪水多吗?付的不多。这意味着,他们选择这条道路是因为这是快速致富的方法。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说,青年人争当公务员说明腐败严重

90%的企业不偷漏税可能会倒闭。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说

登记时必须出示身份证,那未成年人怎么办?

——福州、厦门等地规定购买紧急避孕药需要实名制,网友认为这涉及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

上一篇:高中团员自我鉴定范文1000字下一篇:优秀党员示范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