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7.3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教案 (新版)湘教版

2024-08-07

八年级地理下册 7.3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教案 (新版)湘教版(精选10篇)

1.八年级地理下册 7.3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教案 (新版)湘教版 篇一

个人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青藏地区

姓名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八年级地理

教材版本

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三节《青藏地区》,主要有三部分:青藏地区的区域概况;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藏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本部分内容是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第二课时,建立在学生已有七年级,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储备及知道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部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持续发展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读图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区域概况。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联系已学知识,归纳说出青藏地区以高、寒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及生活的影响。

3.初步掌握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较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经过七年级地理知识的学习,对于地理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中学生好动,参与意识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自己观察,实践探究、小组合作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自主学习

活动二:探讨交流

活动三:归纳提升

环节三:课堂小结

环节四:巩固练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有的特征诞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神奇的民族风俗、神奇的宗教信仰。

举例说明这些“神奇”现象的具体表现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青藏地区有感性的认识。

板书: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活动一:自主学习

1.读教材P17图5-30“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南方地区的分界线以及与邻国的分界线。

2.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的经纬度范围,分析本区的海陆和纬度位置。

3.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地形区,分析本区海拔高度的特点。并 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4.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本区主要气候类型,说出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5.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河流、湖泊,分析本区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

6.分析本区的景观特征。

学生读图分析

师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助,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通过自主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活动二:探讨交流

1.读同纬度那曲和南京的气候资料,分析气温差异及形成原因。

2.拉萨被称为“日光城”的原因。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粮食种植区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请归纳本区种植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本区主要发展的农业产业类型?

4.用实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居民点分布、民居建筑特点、居民饮食和服饰的影响。

读图观察分析。

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归纳提升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指导学生分析归纳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归纳总结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2.举例说明青藏地区内部也存在地域差异。

3.用事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学生回答后,师归纳小结。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六、教学板书

(一)区域概况

(二)自然环境特征

青藏地区

(三)农牧业生产状况

(四)交通运输条件

(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二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结构分析

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单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列举出农业为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的农产品,学生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农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安排到了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知识,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最后,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出现的差异。这里实际在告诉学生: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为了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在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第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内容点析

1.关于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概念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其中,种植业的结构包括粮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经济作物等。

2.图4.12中三个人对农业的看法,充分强调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是关键;正因为如此,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3.关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在我国领土上,的农业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区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区是以放牧为主。在东部和西部,又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在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其实,严格地说,在西部也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祁连山以北的甘新地区,是广大的干旱气候区,农业完全依靠灌溉,荒漠及山地放牧业发达,祁连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业为主的地区,牲畜、农作物和林木都带有高寒地区的特点。但上面所说的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从教材的图上并不能看出来,教师在这里可以先不讲,讲到青藏高原的时候再补充说明。

4.地形与农业生产。第105页的阅读材料提到了25°以上的坡耕地。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土地不得发展种植业。除了坡度的影响之外,还有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这一点在第101页的活动2有所体现。

5.教材中提到了发展我国农业的两个主要对策,一是建立商品粮基地,二是调整农业结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多种经营。在介绍几个商品粮基地时,需要特别向学生强调一下: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尽管有着很大的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但由于考虑到三江平原地区湿地的保护,以及两湖应起的生态作用,于是我国将这些地区变成了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6.关于“我国的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粮食、油料和糖料作物的分布可以在教材的图上找到,但三大棉区只显示了一个,另外两个分别在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的中南部。总之,这部分内容一定安排学生落实到图上。

7.关于第106页活动1。这个活动可以达到两个教学目的:第一,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为统计图的能力;第二,加深学生对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农业迅速发展状况的认识。

8.图4.23上表示的生态农业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类型,除了教材介绍的桑基鱼塘之外,还有蔗基鱼塘,因此教师应该补充一下,即本图中还应该有一个制糖厂。塘泥给甘蔗提供养料,甘蔗送到糖厂,甘蔗叶子喂鱼。总之,基塘生产的好处就是整个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危害。

9.关于第107页活动3。活动所给的材料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安排此活动可以达到几个目的:第一,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第二,考查学生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所以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从地形条件看,地势较平坦,多数为平原或丘陵地区;从气候上看,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由于临海,进出口比较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同时技术设备比较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这些都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奠定了基础。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主要是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严峻形势来考虑的。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

3.八年级地理下册 7.3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教案 (新版)湘教版 篇三

1、了解区域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读图,简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上识别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描述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3、读“东北地区1、7月平均气温分布”、“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的

气候特征。

4、以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为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说明区域内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掌握分析、表达一个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的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准备:

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图片——三江平原、长白山天池、东北地区乡村冬季景观、大兴安岭森林景观,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初步认识。

新授: 展课题: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展图:“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中国温度带

分布”图

降水:在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习过许多与地理位置相关的问题。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我们学习过描述大洲、地区、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在八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过评价中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方法。你还记得这些知识和方法吗?你了解地理位置的概念及其分类吗?你了解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吗?你知道如何来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吗?

课堂活动:

1、学生完成教材P。25“活动”第1题,教师指导

2、学生据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师引导学生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进行描述。

3、学生完成教材P。26“活动”第2、3题,教师提供相关地图,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4、组织学生讨论描述、评价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5、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内容,完善学习方法。结论:地理位置一般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来描述。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般从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的角度进行评价。

板书:

1、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

2、面积:土地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3、绝对位置

1)大体位于120°E——135°E、40°N——53°N 2)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主要位于中温带

4、相对位置

1)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2)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5、地理位置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二、地形特征

讲述: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过描述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你还有印象吗?

课堂活动:

1、出示“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学生完成教材P。27“活动”第1题

2、出示“沿125°E东北地区地形剖面图”,学生归纳:南北高,中间低;

出示“沿45°N东北地区地形剖面”图,学生归纳:东西高,中间低。

完成教材P。27“活动”第2、3题,了解区域地势特征的方法。

3、学生据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表结构特征,绘制东北地区呈半环状的地表结构简图。

板书:

二、地形特征

1、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

2、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

1)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呈 2)中间是山地和丘陵 3)内部是广阔的平原

三、气候特征

教师讲述:我们已经了解了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东北地区所属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具有怎样的气候特征?

读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结合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联系以前所学的相关气候知识进行回答。

1、属温带季风气候 1)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2)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3)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我国降雪较多的地区

课堂活动:出示“东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东北地区7月平均气温分布”、“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三幅图,学生完成P。29——30“活动”

1、2题。

2、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 1)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

2)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教师讲述:植被的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由于植物的生长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而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下面,我们通过探究长白山植被垂直变化与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为例

课堂活动:出示“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图,学生完成教材P30“活动”第3题。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侧重对本节内容中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进行系统梳理:认识和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认识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认识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

4.八年级地理下册 7.3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教案 (新版)湘教版 篇四

1.下面关于台湾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隔台湾海峡与广东省相望B 台湾山脉呈东西走向

C 最长河流为浊水溪D 东临大西洋

2.关于台湾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台湾岛地势西高东低,阿里山为全岛最高峰

B 主要的自然灾害有雪灾、台风、地震等

C 森林资源贫乏D 经济以“进口-加工-出口”型为主

3.下列有关台湾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台湾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

B 台湾岛四面环海,东临太平洋C 北回归线通过台湾岛的北部

D 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4.台湾被誉为“祖国的宝岛”是因为

①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是“海上粮仓”“东方甜岛”②东北部沿海降水少,日照充足,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区③山地、平原各占一半,矿藏多种多样④是“水果之乡”,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读“我国东南沿海局部图”,完成5~6题。

5.台湾岛东、西两侧濒临的海域分别是

A 大西洋琼州海峡B 太平洋琼州海峡

C 大西洋台湾海峡D 太平洋台湾海峡

6.台湾素有“水果之乡”的美称,生产的热带、亚热带水果有

①甜菜②香蕉③菠萝④苹果

A ①②B ②③

C ①④D ③④

据报道,北京时间2012年9月14日6时,由中国海监50、15、26、27船和中国海监51、66船组成的2个维权巡航编队,抵达钓鱼岛(25°45′N,123°28′E)及其附属岛屿海域,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附近海域进行维权巡航执法。据此完成第7~8题。

7.钓鱼岛位于我国边缘海的A 渤海B 黄海C 东海D 南海 8.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它位于台北(25°N,121°E)的 A 东北B 东南C 西北D 西南 9.目前台湾省居民中汉族约占97%,他们主要是明清以来福建、广东两省的移民后代,大部分人还保留着乡音。这主要说明了台湾与大陆的 A 文化关系B 历史关系C 地缘关系D 血缘关系 10.下列图示中与台湾省经济发展模式相吻合的是

11.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有 ①劳动力丰富②吸收外国资本③岛内市场广阔④优良港湾众多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12.号称“台湾硅谷”的新竹科学园区成功的原因主要是 ①海运发达②政策支持③生产成本低④高素质人才多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13.读图,判断图中A点代表的岛屿是A 海南岛B 舟山群岛C 澎湖列岛D 钓鱼岛 14台湾省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 台风、地震B 低温、寒潮C 旱涝D 沙尘暴 15.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铁路,没有直接联接东西部的横向铁路,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A 地形因素B 河流因素C 气候因素D 矿产因素 16.当前,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地理因素有 ①地狭人稠,人均资源不足②岛内市场狭小③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④山地多,交通运输落后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17.台湾省工业产品种类多,技术含量高,在出口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工业部门是 A 纺织产品B 钢铁C 汽车D 信息电子 18.2013年6月,济南某单位组团去台湾旅游,到台湾旅游可欣赏到下列美景中的1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⑴在图中相应位置用字母a、b标注出澎湖列岛和钓鱼岛。

⑵图中数字①是台湾最长的河,②是台湾著名的旅游景点,③是台湾最高的山峰,④是距离台湾最近的省。⑶城市:A,B,C。

⑷台湾岛西部地形以为主,主要粮食作物和糖料作物分别是、。主要粮食作物的产区主要分布在地区,这里种植粮食作物的有利条件是什么?。⑸自20世纪60年代后,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是

A 充分利用岛上丰富的自然资源B 吸引外资,发展加工工业

C 充分利用了当地热带、亚热带气候发展多种经济作物

5.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湘教版 篇五

一.基本国情

1. 地形: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气候: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人口: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经济:成就巨大,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二.区域特色

1.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1)有利条件:中国海岸线漫长,拥有众多的良港和星罗棋布的岛屿,这为中国对外开放、加强国际联系提供了便利条件。

(2)开发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国门,沿海地区率先得以开发,众多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相继崛起,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地区,并对广大内地产生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

2.沿边对外贸易潜力巨大

(1)有利条件:中国沿边地区少数民族相对集中,拥有壮美的山河和丰富的资源,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2)开发措施:在沿边地区,国家相继开放了一系列边境口岸,与邻国开展广泛的边境贸易。

(3)发展成就:内蒙古、新疆、西藏等自治区的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云南的旅游业成为该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3.长江、黄河流域横贯东、中、西

(1)黄河流域: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众多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全面地改善了黄河流域的对外交通联系。

(2)长江流域: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产业带,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产业带,加上长江黄金水道和诸多港口的建设,正使长江成为一条综合实力雄厚的产业巨龙。

三.中国与世界

1.发展变化: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已由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30多年来,中国积极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流,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在世界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1)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经济总量升至世界第2位。

(2)20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

(3)2010年,中国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其中钢、煤、水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 位,制造业总产值居世界第2位。

(4)201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迅猛增长,货物出口额居世界第1位,货物进口额居世界第2位。

(5)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年,中国在上海成功地举办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

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八年级地理下册 7.3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教案 (新版)湘教版 篇六

1、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2、认识中国的自然环境,了解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能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

3、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

4、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以及取得的成就。了解交通运输网络和工业、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学会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5、继续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6、通过八年级《地理》上册的课程学习,使学生真切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地观。

二、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

5.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7.新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七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二、新授: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边相等;三角都是60°;三边上的中线、高、角平分线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注意:推论1是判定一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方法.推论2说明在等腰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角是600,不论这个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就可以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3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3.由学生解答课本148页的例子;

4.补充:已知如图所示, 在△ABC中, BD是AC边上的中线, DB⊥BC于B,

∠ABC=120o, 求证: AB=2BC

8.八年级地理下册 7.3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教案 (新版)湘教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地理特征,说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的特点,说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3、运用本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了解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简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埃及历史遗迹和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罗河及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难点、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通过埃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图片播放,让同学们感受埃及,并用关键词谈谈对埃及的印象,以此导入新。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

读本76页图8-13,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关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请小组长把你们组找到的相关信息用序号标出写在白板上,写对一点且内容不重复得一分。4分钟后,小组交换白板,看哪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组的组员上台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每个小组加分。

三:探寻人文,走进埃及

学习形式: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语、阿拉伯人及开罗附近建筑物等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埃及的基本人文情况。接下来,为了突出本节的重点,进行了如下的情景设置:假设同学们要前往埃及参观考察,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部分名胜古迹。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览亚历山大港—开罗—卢克索—阿斯旺水坝

第二天:游览尼罗河流域,考察周边的农业发展。

第三天:参观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矿产资源及工业、经济发展

这四天的行程,让几位同学扮演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进一步走进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本节的难点,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题探究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读图探究:尼罗河对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的?

五:堂反馈

学习形式:小组竞赛限时抢答

通过小组竞赛抢答加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检测堂学习的有效性。

六:堂小结:

学习形式:组内交流、组员评价、老师整体评价

每位小组长组织组员在组内交流,并把组员的发言,在白板上归纳,以梳理这节的知识脉络,同时对组员进行评价。

七:布置作业:配套的知识能力训练

必做作业:选择题

9.八年级地理下册 7.3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教案 (新版)湘教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读图6.35,使学生能够说明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要评价;初步培养学生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读图6.40和6.41,描述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读图6.42,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读图以及通过课堂、课外活动,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通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长江流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分析长江在该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德育目标

1.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3.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治理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难点

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比较法、综合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等多种学习方法。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导入。

同学们,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半壁江山”,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带。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核心区,在全国范围内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其经济发展的贡献上,长江三角洲在制度创新方面的贡献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更具决定性意义。在体制转轨时期,长江三角洲发展了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的“苏南模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长江三角洲发展了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标志的“浙江模式”;在都市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发展了“上海战略与经验”……你一定对长江三角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请一起走入今天的新课程: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讲授新课]

(板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坏境

1.在黑板前挂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下列问题: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说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在总结时应点明长江三角洲的海陆位置和沿海沿江的相对位置,以及沿海沿江对其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东邻东海、黄海,扼江海交汇之要冲,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段,既可沿长江上溯到广大的内陆地区,又可同我国沿海南北各地以及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实现了江海联运。

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湖泊、河网密集。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是我国地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众多的湖泊,丰富的饵料,为发展淡水养殖业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2.教师总结时应强调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特色形成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经济需要“世界级”都市带的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三大都市带”,即长江三角洲都市带、京津唐都市带和珠江三角洲都市带。这三个区域是我国最具实力的地区,是共同拉动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增长极。

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的地区之一。

[讲授新课](板书)发达的经济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第一自然段,分析回答为什么说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面积仅占全国的1%,人口只有全国的6%,但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15%,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与农业有关的内容和课件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进一步加以说明。(1)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北部,从温度条件看,具有多熟制的条件。年降水量l 000~1 200毫米,春夏季节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在一般年份可以保证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平原上河湖密集,具有江河湖海之利,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历来是农业富饶的“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所产丝绸驰名中外,龙井、碧螺春是世界著名的茶叶品种。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基础和经济技术条件较好,集约化程度较高。由于城镇分布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容量大,本区生产的农产品可就近销售。近年来又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发展了以花卉、蔬菜、特种水产和畜禽为主的创汇农业,结合旅游业,还发展了观光农业,扩大了农业的经营领域。

(2)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

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人口、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近年来用于粮食作物的耕地急速减少,尽管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但仍难改变总产量下降的局面,三角洲已由昔日的粮食基地变为缺粮地区,人口、土地、粮食三者之间的矛盾,是对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和食物保障的挑战。(3)长江三角洲农业开发的潜力

长江三角洲除工业集中的上海外,其他地区应努力做到粮食基本自给,应加强农业与食物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粮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特别是高产农田,应划定农田保护区,要发展规 模经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还应扩大多种经营,发展为城镇服务的副食品生产,规划经营现代化蔬菜基地,畜禽、水产养殖场,实行专业化生产,发展各种名优特农产品,既可满足市场需要,又可出口创汇。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与工业、交通等有关的内容和图6.41,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有哪些有利条件?(2)长江三角洲主要有哪些工业中心?具体以什么产业为主?(3)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条件如何?(4)说出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

(1)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是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优越,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经济综合性较强。在中国加入WTO的历史背景下,积极应对全球经济竞争的挑战,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层次,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升整个中国在全球的国家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南部有众多的乡镇企业,今后应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特色的新兴工业和外向型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开创城乡一体化的新局面。

(3)长江三角洲交通发达,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内河航运、航空等的综合运输体系,同时在商贸、旅游、金融等服务业方面也具有良好基础。长江三角洲将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将率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随着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长江三角洲必将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区域制造业中心。

(4)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工业基础,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活跃的民营经济,成熟的对外开放,优秀的人文环境构成了长江三角洲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潜力。

然而,相对缺乏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区域内统一市场的完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则是长江三角洲在未来几年所面临的挑战。

4.引导学生阅读47页“信息传递”,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模式。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的15个地级以上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纵向行政管理取代了横向市场性联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领导,不仅导致上海中心城市功能退化,成为单纯的制造业中心,还使江浙两省及下属各地市间缺少了横向整合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在体制创新和政策导向的双重作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和体系有了迅速发展。上海也逐渐恢复了其大都市应有的产业和技术的辐射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周边地区乡镇企业的起步和技术升级。但由于长江三角洲是跨省市区域,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加上长期的条块管理,使地区间的协调变得困难,长期以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横向经济联合和自发的层面上,并没有进入跨地区产业整合阶段。随着浦东开发,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将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长江三角洲未来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区域化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合作方式的创新。

[讲授新课]

(板书)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和图6.42,分组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在图中找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南通、扬州、宁波等。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多分布在河流沿岸。(3)用数据说明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程度和城市群的密度大小。

长江三角洲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城镇平均密度为54个/万平方千米,是全国密度最大的城市群,也是世界著名的第六大城市群。

2.引导学生阅渎教材第二自然段和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上海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学生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还应强调长江三角洲城市与其辐射作用的关系。

上海之所以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一是有区位优势,二是有实力。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国际航线上,从上海到东京、汉城、香港、曼谷等城市的航程几乎相等,使得上海成为亚太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上海又是中国东部海岸带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点,海陆交通十分方便,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广阔的经济腹地。上海城市的辐射功能也很强。目前,世界许多跨国公司都把驻华总部放在了上海,如飞利浦、通用,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春兰、杉杉等也把公司总部迁到了上海。上海大小洋山深水港的 建成,将更加强化上海的对外开放地位,使其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和科技教育中心,不仅对长江三角洲,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3.引导学生阅读49页“信息传递”,了解上海港的基本情况。由于教材提供的材料比较简单,教师可适当进行资料的补充。

上海港位于我国大陆南北海岸线的中枢,濒临东海,地扼长江入海口,有黄浦江、吴淞口汇合于此。这种临江濒海的地理形势,使它成为我国江、河、海、陆的重要运输枢纽。

上海港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是一个理想的国际贸易港口。上海港腹地宽广,背靠我国人口稠密、物产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加上交通发达,已成为我国内河、沿海、远洋水陆运输纵横交汇的融合体。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图6.45—图6.47,了解浦东的开放开发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师可适当介绍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杨浦大桥的情况。

(1)浦东新区是上海市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浦东新区面积55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40万。由于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上海老市区。

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浦东,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得益于率先改革开放的先发效应,以及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

(2)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位于浦东新区中心,与浦江外滩仅一江之隔,遥相对望,是浦东的黄金地段。该区是全国惟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发展规划的要求,该区域将建成以经济、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为主要功能的地区,是21世纪上海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篇十

一、秦岭—淮河线

1.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

2.秦岭与淮河

3.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

2.四大地理区域

第二节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一、北方地区

1.区域概况

(1)位置: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线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东临渤海、黄海;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2)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3)面积:约占全国的20%

(4)人口:约占全国的40%

2.自然环境特征

(1)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

(2)本区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3.农业生产特征和主要农产品

(1)农业生产条件:地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热量较少,年降水量大致为400~800毫米

(2)耕地类型:旱地为主

(3)作物熟制:长城以北一般只能一年一熟,长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则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4)主要农作物:长城以北: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长城以南:冬小麦、玉米、棉花、荞麦、甘薯、谷子等

(5)温带水果和地方特产

温带水果:苹果、梨、桃、杏、柿、枣、葡萄等;

地方特产: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洛阳牡丹、兰州白兰瓜等

(6)重要农业地区和林区

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

我国重要的林区: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4.矿产资源与工业生产

(1)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2)工业区: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3)工业中心: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等

5.人文旅游资源:西安、北京、洛阳、开封为著名古都,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二、南方地区

1.区域概况

(1)位置:大体上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濒临黄海和东海,南面濒临南海;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2)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3)面积:约占全国25%

(4)人口:约占全国55%

(5)民族:西部分布有30多个少数民族,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2.自然环境特征

(1)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交错,西部有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东部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

(2)平原地区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3)山地丘陵区大多植被繁茂,景色秀丽

(4)本区属亚热带及热带季风气候

3.农业生产特征和主要农产品

(1)农业生产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2)主要物产:全国最大的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淡水鱼等水产品和热带作物产区

(3)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

4.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铜矿:云南东川、江西德兴

铝土:广西平果

钨矿:江西大余

汞矿:贵州铜仁

锡矿:云南个旧

锑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

铅锌矿:湖南常宁水口山

5.水能资源:分布在本区中西部地区,蕴藏量极为丰富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西北地区

1.区域概况

(1)位置:大体上位于我国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深居内陆,与多个国家接壤;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2)范围: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大部分,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北部

(3)面积:约占全国的30%

(4)人口:约占全国的4%

(5)民族:汉族约占全区人口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2.自然环境特征

(1)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2)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大致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3)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4)太阳辐射强,气温冷热变化剧烈

3.农牧业生产状况

(1)畜牧业: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畜牧基地

(2)灌溉农业:天山山麓、河西走廊、河套平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边缘,分布着较多的绿洲

4.矿产资源:白云鄂博的稀土、金昌的镍、鄂尔多斯的能源矿产、克拉玛依和南疆的石油、石嘴山的无烟煤、伊敏河和霍林河的褐煤等

二、青藏地区

1.区域概况

(1)位置:大体上位于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

(2)范围: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约占全国的25%

(4)人口:约占全国的1%

(5)民族:藏族的主要聚居区

2.自然环境特征

(1)“高寒”是本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

(2)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3)多珍稀动物,但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

3.农牧业生产状况

(1)我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2)农业区多分布于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小麦、油菜等

4.交通运输条件

(1)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公路构成了一个以拉萨为中心的公路网

(2)青藏铁路(2005年10月全线铺通)

(3)以拉萨为中心的航空网络

5.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工农业发展: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等区域的农业,西宁、柴达木盆地、拉萨、林芝等地(区)的工矿业,都已具有相当规模

上一篇:心理学心理感悟下一篇:党课讲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