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接水管工程》

2024-09-08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接水管工程》(精选10篇)

1.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接水管工程》 篇一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雷和闪电

朱思彦

活动目标:

1.感知雷和闪电现象,对自然现象感兴趣。2.简单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知道雷雨天怎样保护自己。3.能够看图了解并完整的表述避雷的方法。

活动准备:视频、雷电产生的动画演示、图片(室内避雷、室外避雷)。

知识准备:知道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见过闪电和打雷吗?

二、出示图片,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

1、教师:为什么会有打雷和闪电?

小结介绍:雷雨常尝会在夏季发生。因为夏天空气急剧上冲,使得云朵里带有许多的电。当云和云碰撞时,就会发生打雷和闪电的现象。

2、请幼儿想一想,在刚刚观看的视频里,你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见打雷?

小结:先看见闪电,然后听见打雷。告诉幼儿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传播得要快,因此先看见闪电,然后听见打雷。

三、观看图片,交流保护自己的方法。

1、说说雷雨时自我保护的方法。

2、看图说说:下雨打雷了,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做?这样做安全吗?

⑴雷雨时,在家里的小朋友关上电视对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雷雨时,要把家中的电源切断,最好不要使用任何电器。因为电线受雷击后,很容易把强大的电流传到电器上,使电视机、电脑等电器发生爆炸或烧起来,造成危险。

⑵雷雨时,不能在哪里躲雨?为什么?

教师小结:雷雨时,不能在空旷的地方停留,更不能玩地上的积水,还不能在大树下躲雨,也不能在高压线附件走动。因为水、木、铁都会导电。

⑶雷电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呢? 教师小结:雷电会击中人或动物,还会引起火灾。因此现在人们在高楼上装有避雷针,使雷电不会击中高楼。

(4)雷电会给人带来哪些好处呢?

教师小结:人类可以用雷电发电等好处。

二〇一六年四月二十七日 宜昌市国资幼儿园

2.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二

西瓜是平湖的特产,幼儿很熟悉。而活动《数西瓜》主要是引导幼儿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一般要经过以下过程:第一对单和双的概念的了解,即知道一个物体为单,如人身上的嘴是单个的。两个物体是双,如一双手,一双眼睛。第二形成区别一组物体是成双的还是成单的技能。即知道一组物体如果两个数为一对,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的是双数,数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并能进行实际操作。为了帮助幼儿理解,用西瓜贯穿整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区分10以内的单数、双数,初步了解10以内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

2、激发幼儿参与计算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

重点: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

难点:了解10以内单双数间隔排列的规律。

活动准备:

1-10数字每人一套,西瓜图片(小圆片)若干。

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一、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单、双数的的意义。

1、小朋友,老师说几句话,说对了,你们就说“对”,说错了,你们告诉我应该怎么说?

2、教师说:“奶奶有一只手”(双)“拿着一个篮子”(对)“上街买了一只鞋子”(双)“又买了一个西瓜”(对)“一个帽子”(对)等。

总结:在生活中凡是两个两个成对出现的东西就叫它双,如一双鞋、一双筷子,一双手,有的东西可以是一个一个成单的,如:一个西瓜、一个篮子,这些东西可以是单个的。

二、区别单、双数。

(一)认识单双数。

1、幼儿拿出“西瓜”,两个两个配成对,请幼儿讲述摆放的情况(幼儿:我有5个西瓜,有一个没对儿,我有8个西瓜,都配成对了。)教师将幼儿的配对情况按顺序演示出来。

2、总结:“象这样的数2、4、6、8、10表示的东西都是成双成对,这样的数叫双数,1、3、5、7、9叫单数。

(二)感知单双数的间隔排序规律。

1、幼儿把1――10数字按顺序排好。教师指令,幼儿翻数字。

2、教师引导幼儿翻出卡片中单数,在翻出卡片中的双数。

3、怎样才能翻得又快又对呢?(幼儿讲述自己是怎样操作的,感知积累1---10中单、双间隔排列规则的经验。)

三、幼儿游戏,练习区别单数、双数。

1、游戏“扮西瓜”。

玩法:教师抽出10以内任意一张数字卡片,如是双数,幼儿用手做小西瓜,如是单数,幼儿用身体做大西瓜。

2、寻找单、双数。

教师:“小朋友找找,你身上或周围的东西,哪些是双数的,哪些是单数的”

大班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判断,为下一步作铺垫。

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西瓜进行配对,幼儿在操作中,自由探索。教师再结合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幼儿容易理解单、双数。

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

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镜子 篇三

【教材分析】

幼儿平时在吃饭后,或者脸上有东西的时候会去照照镜子,但是他们不明白这里面的科学原理。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在操作探索中了解镜里镜外影像的关系,以及初步了解镜面反射的原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让孩子们感知镜面反射原理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了解镜里镜外影像的关系。

2、初步了解镜面反射的原理。

3、培养孩子认真观察的习惯。

【活动准备】

1、镜子人手两面。

2、写有幼儿自己名字的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探索镜面反射现象。

1、用镜子照一照自己和教室里的东西。

导语: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块小镜子,你可以用它来照一照自己和教室里的东西。一边照要一边动脑筋,你从镜子里看到了哪些东西,你看到这些东西时镜子是怎么摆放的?

2、交流自己的发现。

请小朋友回到位子后和小组里的好朋友讲一讲自己的发现。

你从镜子里看到了哪些东西,当时你是怎么看的,镜子是怎么摆放的?

3、总结:小朋友用镜子看到了在我们身后和旁边本来我们只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这是镜子的反射现象。

二、探索镜子内外影像的关系。

1、讨论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镜子的这项本领用处可大了。能帮助我们人类解决很多问题。请你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镜子的反射原理。

2、提供材料,幼儿操作。

老师把你们的名字都写在了纸上,现在请你将纸放在桌上然后用小镜子在旁边照一照,你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幼儿操作。老师巡视。

3、小组交流。

将你的发现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讨论一下你们的发现一样吗?

4、集体交流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发现。

5、小结

原来镜子里的东西和镜子外的东西方向是相反的。有趣吧。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三、多面镜子尝试。

1、小组操作。

刚才小朋友只用了一面镜子就发现了镜子的小秘密。老师这里还有很多镜子,你试一试用两面镜子一起照名字,看看和刚才又有什么不一样。

一边照一边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看看你们看到的现象一样吗?

2、集体交流发现。

四、总结延伸。

小结:镜子的秘密真多,看来我们光靠上课的时间是发现不完的。老师会把小镜子放在区角里,你们可以去继续探索观察,发现它的更多的秘密。

4.《地球》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四

1、让幼儿初步认识、了解地球,知道地球是一个十分巨大的球体,是我们人类和其它动物共同居住生活的地方。

2、教育幼儿爱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3、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电视机、电脑、2个课件;

2、地球仪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你猜一猜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法国人……都住在什么地方。

二、向幼儿介绍地球

1、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地球吗?它是什么形状?(幼儿自由回答)

2、出示地球仪,请幼儿观察并讨论地球的形状。

小结: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球体,形状像球而略扁,地球仪就是缩小的地球模型。

3、通过看课件,让幼儿了解地球上面有什么?

(1)提问: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你们知道它上面有什么?(请幼儿凭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回答)

大班科学活动:吃奶的和下蛋的

5.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落下来 篇五

活动目标

尝试制作小玩具,在与教师、同伴一起探究、共同观察的过程中感知广告纸落下时的不同现象,乐意把观察到的现象告诉大家。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各样的广告纸供幼儿观察讨论,如食品广告纸、家电广告纸、大卖场广告纸、化妆品广告纸等。

2.将广告纸裁剪成一些纸片供幼儿游戏时使用。

(1)裁剪出约16K纸二分之一大小的纸片,供幼儿观察纸片落下的过程。

(2)裁剪出约16K纸二分之一大小的纸片并做成纸球,供幼儿观察纸球落下的过程。

(3)裁剪出更小的纸片,供幼儿做成“丫”型小飞机,观察其落下的过程。

3.较大的记录纸和记号笔,供师生共同记录。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回忆经验

关键提问:

1.你见过这些广告纸吗?你在哪里见过广告纸?

2.广告纸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生活中为什么要有这些广告纸?

3.广告纸上有许多数字,你知道这些数字的意思吗?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重点引导幼儿聚焦广告纸上的数字,除了鼓励幼儿观察广告纸上的数字是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生产日期等信息以外,更应引导幼儿发现很多广告纸会提示顾客各种促销活动的起止日期,从而了解有一些广告纸已经是过期的广告纸。】

4.过期的广告纸还有用吗rp你或你的家人会拿它做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帮助幼儿回忆生活中过期的广告纸的用途,并由此引出今天的游戏材料,即过期的广告纸。第一部分简单的谈话旨在和幼儿共同讨论生活中各种广告纸,并感 知广告纸的用途,使活动尽快进入正题。】

二、提供材料,比较观察

关键提问:

1.将过期的广告纸裁剪成纸片,并用其中一些纸片做成纸球,将纸片和纸球高高举起,再轻轻松手,纸片和纸球落下来的过程会一样Ⅱ马?

【设计意图: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多的纸片和纸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尝试,并作出比较。】

2.纸片和纸球落下来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此时幼儿会激动地告诉大家:“纸片是摇摇摆摆地落下来的!…„纸片是飘到东、飘到西的。…„纸片落下的过程就像树叶飘落的过程。”幼儿的表述还常常伴随着直观的动作,他们强调:“纸球是笔直地落下来的!”“纸球落下来的速度很快!”这时,教师要充分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发现,有时甚至可以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纸片或纸球落下来的样子,从而让幼儿知道两者的差异。】 3.假如在同一个高度、同一个时间放开手里的纸片和纸球,哪一样会先落地呢?

【设计意图:毋庸置疑,幼儿会异口同声把自己的试验结果告诉大家:“纸球比纸片先落地。”当然,或许会有幼儿强调:“因为纸球比纸片重,所以纸球会落得更快。”真的是这样吗?教师可以展开纸球,让幼儿知道其实两张纸片一样大小,只是一张纸片形状没有任何改变,而另一张被捏成团,变成了纸球。】

三、引出挑战,尝试探索

关键提问:

1.“丫”型小飞机会怎样落下来呢?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一张小小的纸片,一边念儿歌一边当场制作一个—r”型小飞机,并引导幼儿预测它落下的过程。有的幼儿猜它会和纸球一样笔直地落下来,而有的幼儿则猜它会像纸片一样飘下来。】

2.真的是这样吗?

【设计意图:教师将自制的“丫”型小飞机高高举起,再轻轻松手,幼儿发现“丫”型小飞机居然不像纸球那样笔直落下来,也不像纸片那样东飘西飘,而是转着圈儿落下来。】

3.你喜欢这样的小飞机吗?你想做这样的小飞机吗?

【设计意图:教师的提问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他们都想拥有“丫”型小飞机。于是,教师教幼儿制作“丫”型小飞机,可配上简单的儿歌以帮助幼儿理解制作要领:撕一个大口,弯弯腰(像小草)……幼儿在这样的过程中了解了制作过程,并自己尝试制作、玩耍。】

四、共同探讨,记录发现

关键提问:

1.还记得今天我们玩了几样东西,它们都是怎样落下来的? 2谁能把纸片、纸球、“丫”型小飞机落下来的过程画出来?

【设计意图:教师和幼儿一起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教师先示范将纸片落下的过程记录下来,再鼓励幼儿将纸球、“丫”型小飞机落下来的过程记录下来。】

3.假如就是一张小小的纸片,落下来的过程中你能看到什么呢?

6.大班科学活动各种蔬菜教案 篇六

1、Ppt课件—蔬菜分类

2、Ppt课件—奇妙的蔬菜造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有一个蔬菜大棚里种了好多好多的菜,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都种了些什么菜呀?

二、展开

ppt课件—蔬菜分类 ,图片演示: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那些蔬菜?

你喜欢吃哪一种蔬菜?

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2、我们先来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组成的?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3、小朋友知道了蔬菜都是有那几部分组成,那么你能猜出老师说的谜语吗?

4、猜谜语:

又红又圆象苹果,酸酸甜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能当水果。

(西红柿)

谁能说一说西红柿是什么样子的?

(颜色、形状、皮是怎样的、还有小坑、味道、可以做菜也可以生吃)

那我们应该吃西红柿的哪一部分?(果实)

还有什么蔬菜是吃它的果实部分?

(茄子、辣椒、南瓜、冬瓜、胡子)。

5、谜语:

一个胖娃娃,埋在地底下,头顶绿巾穿红褂,夏天播种秋天拔,我们人人都爱它。(萝卜)

说一说萝卜的样子?

(形状、颜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

师告诉小朋友萝卜还有土人参之说。因为萝卜中含有淀粉酶,能助消化,

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民间自古就有萝卜是土人参之说。我们应该吃它的哪一部分?(根)

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可以吃它的根?

6、看图中有哪些蔬菜?

(白菜、菠菜、油菜)

老师可以说说白菜的样子。我们该吃它的哪一部分?(叶)

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吃它的叶。

7、这是什么 ?

(土豆也叫地蛋或马铃薯)

土豆发了芽时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围的肉削干净,才可以吃。我们吃它的茎。

小朋友告诉老师,我们平时吃的是土豆的哪一部分呢?

8、我们来玩一个强大游戏好不好,看谁答的又快又对。

问题:

(1)哪些蔬菜既能生吃又能熟吃?

(2)哪些蔬菜既能当水果吃又能当蔬菜吃?

(3)为什么称萝卜为土人参?

(4)发芽的土豆为什么不能吃?

(5)为什么要小朋友们多吃蔬菜?

三、总结

欣赏:奇妙的蔬菜造型

活动反思

7.有趣的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七

1.对声音感兴趣,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能分辨乐音和噪音,知道噪音的危害。

活动准备:

1.录有鸡鸣声、流水声、汽车声,乐音和噪音的录音。

2.各种能敲击的物品:鼓、黄豆、饼干盒、碗、瓶子、筷子、杯子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声音,引发兴趣 。

教师播放声音(鸡鸣声、流水声、汽车声)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是什么声音呀?

二、探索不同的声音。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探索生活中的物品怎样才能发出声音,找出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了解“振动”。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能发出声音呢? 瞧,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你们能让它发出声音吗?待会儿请你们试一试、玩一玩,玩好之后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让它发出声音的?

(2)幼儿探索游戏

(3)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2.了解声音强弱与用力大小和振动幅度的关系

提问:刚才啊,你们每个人都敲了一样东西,敲出来的声音一样吗?

怎样敲可以使它的声音大一些呢?(用力敲)

怎样敲可以使它的声音小一些呢? (轻轻敲)

三、小实验《黄豆宝宝跳舞》,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1.将黄豆放在鼓面上,敲击鼓面,观察发生的现象。

2.讨论黄豆宝宝会跳舞的原因。

3.再次进行实验,把一只手放在鼓面上,敲击鼓面,感受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小结:各种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所引起的,敲鼓时听到鼓声,同时能摸到鼓面的振动;人能讲话时由于喉咙声带的振动。

四、认识乐音和噪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哪种声音好听?

小结:优美好听,听起来很舒服的声音被人们称为乐音;刺耳、难听、杂乱的声音让人听了心烦,称为噪音。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乐音,哪些是噪音。

3.说说噪音对我们身体的危害?听到难听的噪音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4.幼儿结合自身生活说说怎样才能避免发出噪音?

5.教师总结:

小朋友知道了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不同物体发出声音不同。好听的声音是乐音,难听的声音是噪音,今后我们要多听乐音,保护自己的耳朵,不要听噪音,自己更不能发出噪音。

五、听音表演,结束活动。

8.大班科学活动西瓜虫教案 篇八

活动一虫子的名字

(一)活动目标

1、观察虫子的外型特征,发挥想像力,为虫子起一个险当的名字。

2、初步学会调查,并能讲述调查结果。

3、激发对虫子的兴趣。

(二)活动过程与实录

1、活动过程:

(1)观察虫子,起名字。

(2)学名、俗名的调查活动。

(3)关于虫子名字的口头报告。

2、活动实录:

(1)教师适时提供放大镜,引导孩子观察、讲述。孩子们把虫子放在手里,拿着放大镜观察、引逗。激烈地争论其名字:

“一动,就变成小球,像个地球,叫它地球虫吧”;

“不对,像个皮球,叫皮球虫”;

“身上有7条花纹,叫七纹虫”;

“有十四条腿,应该叫多腿虫”;

“特像个小西瓜,叫它西瓜虫吧”……

孩子们经过商讨,达成统一意见,暂且称为“西瓜虫”。

(2)教师引导孩子调查“西瓜虫”的学名、俗名。入园、离园时,孩子们纷纷将家长请进幼儿园,一同观察西瓜虫,并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请教西瓜虫的学名和俗名。

星期天,让家长陪同去新华书店、图书馆、上网查询有关西瓜虫的资料。

(3)教师鼓励孩子积极地口头表述调查情况。

苑金浩说:“奶奶不叫它西瓜虫,而叫它‘衣毛虫,,因为它生长在烂草里、长毛毛的地方。”老家是东 北的刘威全说:“它叫‘潮虫’,我妈妈叫它‘潮湿虫’。”

关于西瓜虫的学名查了许多资料未查着。

3、延伸内容:

(1)查阅西瓜虫为什么会变成西瓜,让孩子们讨论西瓜虫的特征——假死性。

(2)采访西瓜虫为什叫潮湿虫,让幼儿探讨西瓜虫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

(三)活动反思

在为西瓜虫起名字这一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观察、表达的机会。幼儿对西瓜虫的外型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产生了新的疑问——西瓜虫为什么会变成西瓜、为什么又叫潮湿虫。教师应及时将问题列出,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将活动丰富多样化。

小知识

为什么西瓜虫变成西瓜

如果发现了西瓜虫,只要稍稍动它一霞,它就会把身字蜷缩滚成一团,非常有趣。这种现象称为昆虫的假死。

假死是昆虫躲避敌害的一种方法,这是西瓜虫自我保护呢!——查阅《十万个为什么》

活动二 西瓜虫的家

(一)活动目标

l、通过寻找西瓜虫的家,了解其生存环境。

2、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过程与实录

1、活动过程:

(1)寻找西瓜虫的家。

(2)喂养西瓜虫。

(3)小实验:拯救西瓜虫。

(4)给西瓜虫设汁新家。

2、活动实录:

(1)教师提供小木棍、小瓶子、小罐子,引导幼儿寻找西瓜虫。孩子们在水泥墙和草坪之间的缝隙里找到了许多西瓜虫,但在草坪上却很少找到。有的孩子过来问我,这是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去探究。

(2) 小朋友挖到西瓜虫以后放在大碗和小玻璃瓶子里,过了几天,大碗里的西瓜虫有的不会动了,而小瓶子里的西瓜虫却爬得很欢。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触嗅两种不同器皿里的沙土情况,鼓励幼儿说出比较结果:碗里的沙土干巴巴的,瓶里的沙土湿乎乎的。——西瓜虫是被太阳晒死了。教师再引导 幼儿回忆捉虫时缝隙里多、草坪上少的原因,并鼓励幼儿查阅资料,请教家长,并将结果相互交流。

(3)教师引导幼儿做实验——如何救活碗里的西瓜虫。有的幼儿往碗里放饼干、巧克力等吃的东西,有的幼儿往碗里倒水。结果发现,倒水后的西瓜虫没有再死去。教师引导幼儿总结:西瓜虫的生活环境是阴暗潮湿的地方。

(4)教师鼓励幼儿发挥想像力,为西瓜虫设计新家。

小知识——西瓜虫

西瓜虫属多足纲昆虫,身体分为头部和去干两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单眼数个。驱干部偏扁而长,有多数体节合成,每个体节有一对足,用来爬行。呼吸器官时气管,生活在潮湿、疏松、有机物丰富的土壤里。

为什么西瓜虫会被晒死?

西瓜虫的表皮外面,有很薄的一层胶质层,厚度不超过千分之一毫米,起着不让身体内的水分蒸发掉的重要作用。西瓜虫最害怕失水,失水过多就会死亡。所以在土壤里生活的西瓜虫,表皮与土壤的摩擦破坏了胶质层,所以在太阳下一晒,水分就会很快从身体里蒸发掉,它就活不城了。——查阅《十万个为什么》

活动三再现西瓜虫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方式自然真切地表达对西瓜虫的认识。

2、相互分享新经验。

(二)活动过程与实录

1、活动过程:

(1)创编、展示有关西瓜虫的儿歌、故事、歌曲。

(2)泥工制作、绘画:西瓜虫。

(3)游戏:西瓜虫变变变。

2、活动实录:

(1)教师和幼儿刨编的儿歌:西瓜长,西瓜圆,西瓜爬爬洞里钻。创编的谜语有:有个小虫虫,身穿黑衣褂,遇到危险来,变成小西瓜。请你猜一下,它名字叫个啥。

(2)孩子们利用土豆、地瓜及橡皮泥制作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西瓜虫。利用蜡笔绘画出不同形态、不同姿态的西瓜虫。

9.大班科学活动《不倒翁》教案 篇九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感知“不倒翁”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的兴趣。

2、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PPT、不倒翁玩偶、纸杯、硬币、螺丝、果冻盒、胶带、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主题

故事导入:有一天熊二想拜老鳄为师,可是老鳄不想收熊二。于是老鳄就给熊二出了一道非常困难的事情,熊二到底会不会成功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幻灯片。

提问:熊二成功了吗? 师: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不倒翁打到呢?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小的不倒翁,我们来看一下。

二、探索实验,探知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1、让幼儿每人去一个不倒翁,让幼儿尝试怎么才能将不倒翁打倒。

2、(1)观察不倒翁形态特征,发现不倒翁的特征。

(2)让小朋友将不倒翁拿在手里,感受不倒翁拿在手里的感觉。

不倒翁推不倒的原理:不倒翁的底座是一个半球形的底座,且底部比较重,身体比较轻。

三、尝试制作不倒翁

幼儿尝试制作不倒翁,探索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1)当幼儿已完成的差不多的时候,老师请已完成的并且成功的小朋友分享经验。

(2)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一般情况下底部的重物会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保持不倒翁的平衡。

四、探索思考,怎样才能将不倒翁打到。

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怎样才能帮助熊二将不倒翁打倒呢? 通过抛出问题,激发小朋友的探索问题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动脑思考的能力。

解决方法:

(1)将不倒翁身体里的重的物体拿走。

(2)用物体将不倒翁半球形的底座挡住,这样不倒翁就会起不来了。

10.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肥皂 篇十

【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肥皂】多彩的肥皂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尝试活动,使幼儿发现肥皂的外形特处和用途。

2. 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各种感官司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3. 通过吹泡泡活动,增添幼儿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 形状、颜色、气味不同的洗衣皂、香皂、药皂、婴儿皂每组一份。2. 脏手绢若干,脸盆四只。

3. 吹泡泡玩具人手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尝试一:引导幼儿观察肥皂的外部特征,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1. 请小朋友试着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筐中的肥皂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味道。

2. 幼儿动手尝试,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感官司进行尝试。

3. 请幼儿相互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

4. 师生共同部结: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各样的味道。

(二)、尝试二:洗手间

1. 提供四盆水,肥皂若干

教师提问:手绢脏了,你们能把它变干净吗?

2. 幼儿尝试洗手绢,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洗的过程中手绢和水的变化,感知肥皂的用途。

3. 讨论:肥皂的用途。

4. 总结。

(三)、尝试三:游戏“吹泡泡”

出示吹泡泡玩具,幼儿动手尝试,引导并鼓励幼儿吹出又大又多的泡泡。

小朋友在欢乐中结束活动。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活动准备: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上一篇:结婚父母答谢词下一篇: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