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2024-10-07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共15篇)(共15篇)

1.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篇一

论 自由平等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的区别

摘要:1971年,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写出了《正义论》,这本书的出版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哲学又现生机,它标志着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自由平等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是政治哲学中自由主义发展的两种倾向,两者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在政治领域的主张均有不同,也都有这自己的代表人物与代表性理论。本文将对两者的区别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试图从中得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自由平等主义 自由至上主义 罗尔斯 诺奇克

自由主义是西方国家的主要思想流派,在自资产阶级革命时起的几百年间,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政治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都保留着它的根本立场,即坚持个人主义的原则,维护资本主义秩序,但是对自由主义的调整和改造而产生的自由主义之下的新的观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自由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倾向,即自由平等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两者在正义观、自由观和政治观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正义观之差别

首先,自由平等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在正义观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自由平等主义的支持者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概括了自由平等主义对于正义的理解,即“作为公平的正义”;而自由至上主义的支持者则认为自由市场的自由运行的结果就是正义的。罗尔斯认为,正义的实质或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问题,是一个社会合理地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而分配这些权利和义务的是社会主要制度,即政治结构和主要的经济和社会安排。也 就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基础,没有正义的社会会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公。罗尔斯的正义观具体体现在两个正义原则(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之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权利拥有最大程度的基本自由,一个人所拥有的自由要与他人拥有相同的自由并且是能够相容的;第二,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他们所从事的公职和职位应当在公平的机会和平等的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同时应该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罗尔斯通过自由原则主张个人自由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平等,也就是正义;又通过差别原则主张最大限度的消除不平等。

德沃金是自由平等主义的另一个支持者,他的资源平等理论拟补了罗尔斯在“敏于志向,钝于禀赋”上面的不足,即在社会分配方面,德沃金主张在承认了社会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他主张人们应该为选择承担代价以及对自然劣势的补偿来缩小社会最不利成员与具有较高禀赋的成员的差距,进而实现社会正义。

自由至上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诺奇克,他在正义观方面的主张是与市场相联系的。诺奇克的“资格理论”认为如果每个人对其财物拥有资格,那么源于人们自由交换的分配结果就是正义的。这也就是说,只要是在自由市场竞争中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的利益就都是正义的,而不管结果怎样,社会的再分配是对人们拥有个人财产权利的侵犯,因此是不正义的。

由此我们看出,两者在正义观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是否重视因为选择之外的因素所带来的不平等,不论这种不平等是存在于选择之前还是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在这一意义上,正义与平等似乎是统一的。同时,两者在正义观上的差别还体现在是否对前面所说的不平等进行补偿,也就是是否认为国家会对由于不平等产生的结果进行补救。

二、自由观之差别

其次,两者的自由观也存在着差异。自由平等主义的自由观是在突出自由的地位的同时,也注重平等,在保证自由主义的前提之下,强调一种公平的分配;而自由至上主义,从其名称我们就不难看出,是坚持自由至上的,主张维护个人自由并且以其为自由观之核心价值。罗尔斯的自由平等主义对自由加入了平等的因素,但是并没有因为平等而抛弃自由,相反,罗尔斯的自由平等主义是强调自由的,这一主张可以在他的正义原则的优先原则中得以体现。罗尔斯的优先原则中,第一个原则就是自由优先于平等,自由只能因为自由的缘故被限制,这一限制只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种不够广泛的自由必须能够加强由所有人共享的自由体系,二是一种不够广泛的自由必须能被那些拥有较少自由的公民所接受。同时,他所主张的公民自由包含了许多方面,同时这些自由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各种自由作为自由权利时对每个公民来说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他在主张传统自由主义关于自由观点的同时强调了每个人对于这种自由权利的平等。自由至上主义的自由观是极端的,它是以“绝对的个人主义”作为其思想基础的,即“在限定的范围内应当让个人遵循他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价值和偏好;并在这个领域内,个人的目标体系高于一切,而不受他人任何命令的约束”。以这种自由观为基础,自由至上主义主张绝对的个人财产私有制度,认为只有财产权的分散才能使权力实现分权,而这种与极权对立的分权正是自由的基础。同时,自由至上主义激励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国家干预是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侵犯,会导致政府极权而产生专制政府。

自由平等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在自由观上的差别是明显的。两者的差别体现在政治思想方面就是在主张自由的同时是否还注重社会成员的在各个方面的平等;而体现在制度方面则是是否同意国家对社会成员财产的干预与资源的再分配。

三、政治观之差别

最后,自由平等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有着明显的政治观的差别,这种政治观的主要体现就是国家制度,而其中的重点则是国家是否对市场进行干预。由两者的正义观与自由观我们就不难看出,自由平等主义是极力主张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的,而自由至上主义则是极力反对国家干预市场。

自由平等主义者主张在自由与平等中间寻求一条道路以追求平衡,也就是在既定不平等的前提下通过税收等方式进行再分配以调节不平等。自由平等主义在强调个人权利的同时也注重权利平等和公平正义,这在社会上必然就由国家对市场的干预来体现和保证,其方式就是福利国家。国家通过税收等再分配的方式调节不平等,帮助社会最不利成员以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但是,福利国家在带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持社会稳定等好处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政策无法与理论匹配,政府财政困难,帮助好逸恶劳者而惩罚勤劳者等。自由至上主义的政治观同样是与其自由观和正义观相互联系的。自由至上主义的自由观是坚持绝对的个人自由,其正义观是在坚持个人绝对自由的前提下的交换都是正义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由至上主义的政治观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的。自由至上主义者认为国家干预容易导致政府专权和极权政治,同时会影响市场的功用的发挥和市场效率的提高以及对社会利益的干预而导致的侵害。总之,自由至上主义坚持的是一种“最弱意义的政府”的政治观。这种政治观虽然能够避免自由平等主义的一些问题,但存在着忽视社会公平、社会平等的问题。

自由平等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的政治观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是否坚持国家对市场的干预,是否赞成国家应当承担利用再分配维护社会平等的职能以及广泛上的国家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两者的理论观点在政策上的运用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但同时也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两者的利弊似乎是互补的。

四、总结评价和个人观点

自由平等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是自由主义发展的两种倾向,两者都有注重自由,注重个人权利的因素,同时也有上述几个方面的区别。总体而言,自由平等主义是在关注自由的基础上强调一种社会平等与公平,强调通过国家干预实现对社会既有不平等的拟补;自由至上主义则是单纯地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干预。两种主义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在自由主义内部的两个不同方向,都有其合理的方面,强调公平正义与反对国家对个人的干预所导致的对个人权利的侵犯都是合理的;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两者也都有一定的问题和弊端,如国家的干预会造成以侵害勤奋而保护懒惰与政府财政困难,和绝对个人自由造成的不平等与政府失去一定的存在意义等。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两种主义,肯定其中有益的部分而避免盲目接受其中不合理的部分。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是否存在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路线,或者说在不同方面接受两者的合理部分的理论观点。对于理论而言,我们必须关注自由,关注平等,肯定自由的个人权利是基础,同时肯定社会公平是必须的;在这一意义上,我比较认同自由平等主义的观点,对于它存在的适用于实际政治生活的问题,我们则可以适当地接受自由至上主义的观点。具体而言,福利国家所面临的政府财政困难的问题以及遭受到的福利政策是在奖励好逸恶劳而惩罚勤奋者的批评,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定程度上这种现象就是由于原初的不平等造成的,这自然就需要我们以国家干预消除原初的不平等;而对于后来的不平等结果,就不能单纯以福利政策加以解决,而应将重点置于鼓励勤奋者对不利成员的帮助以及为好逸恶劳者提供机会而不是提供直接的生活所需,从而达到缓和矛盾和减轻福利国家负担的目的。以这种肯定合理而否定扬弃不合理的方法论处理两者的关系,或许能找到另外的道路。

2.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篇二

1 极简主义与结构主义在服装总体风格上的联系与区别

极简主义艺术与结构主义艺术在服装领域上的影响, 产生了两种服装风格。由于极简主义艺术与结构主义艺术既息息相关又各具特点, 其在服装上的运用也体现了这种联系与区别的逻辑关系。

1.1 总体风格

1.1.1 极简主义服装总体风格

受到现代主义设计时期米斯“少就是多”原则的影响, 极简主义服装适应快节奏现代生活, 在满足服装基本实用功能的基础上, 尽量去除繁琐的装饰, 同时又强调服装的美感与精致感, 使服装具有某种意趣。同时, 值得一提的是, 极简主义在服装上的运用, 其实际的主体对象已经不是服装本身, 而是服装的穿着者———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极简主义艺术摒弃个人主观, 还原对象本质的客观抽象性在服装上则体现为一种“人本精神”, 强调人对服装的主导性, 主张服装是为人服务的, 因此极简主义服装讲究舒适性和实用性。

1.1.2 结构主义服装总体风格

结构主义服装追求对结构、形体、空间的美的塑造, 运用排列、分割、比例等要素进行服装三维空间的塑造。崇尚简单的廓形结构, 是一种“整体低调、细节精彩”的服装风格, 看似简单的款式结构实则蕴含丰富的变化。

结构主义服装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影响当时的时装潮流, 表现为大胆地将几何形式和抽象形式的运用。其代表设计师有Pierre Cardin (皮尔·卡丹) 、Paco Rabanne (帕库·热巴纳) 等, 而直至如今, 结构主义仍不断被设计师运用到服装设计当中。

1.2 总体风格联系与区别

极简主义与结构主义服装都追求服装整体的简洁, 强调服装整体的效果, 没有花哨的装饰、繁琐的无意义的结构, 追求服装的立体塑造。

而结构主义在简约风格的整体把握的同时, 又强调变化丰富的结构, 崇尚将构成服装立体效果的结构挖掘出来, 并重新组合成新的具有某种寓意的整体。结构主义在追求这种结构变化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将对服装的穿着舒适性及易穿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极简主义服装则更注重穿着的舒适性和便捷性。

2 极简主义与结构主义在服装形式法则上的联系与区别

服装主要通过廓形、结构、材料、工艺、细节和色彩等方面的组合运用来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和实用效果。而这几方面的服装形式法则决定着服装的风格阐述, 在研究极简主义与结构主义服装形式法则的联系与区别过程中, 通过形式法则的异同分析更简明而全面。

2.1 极简主义与结构主义服装形式法则的联系

极简主义服装与结构主义服装在形式法则方面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廓形的表现、材料的选择、装饰的点缀与工艺的运用方面。

2.1.1 廓形的表现方面的联系

廓形是设计的第一要素, 既要考虑其本身的比例、节奏和平衡, 又要考虑与人体的理想形象的协调关系。极简主义服装与结构主义服装都追求可以塑造或者展现人体美的廓形。通常二者的廓形都是几何形体, 极简主义服装以单个或者形态相近的几何形体构成服装简洁大方的廓形, 而结构主义服装以多个具有冲突形态的几何形体或者夸张的几何形体创造服装简洁而又玩味的廓形。如图1为一款廓形简单的无收腰长方体型西装裤, 未穿上身的话, 是很典型并且绝对的极简主义设计, 然而当与模特身材发生反应时, 肥大的西装裤与纤瘦的模特形成强烈的对比, 一款极简主义服装摇身变为玩味结构主义的设计。

2.1.2 材料的选择

要体现服装的立体感, 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 通常极简主义服装与结构主义服装选择看似朴实实则精致的材料, 通过材料本身的特性来诠释设计理念。极简主义服装与结构主义服装强调服装结构的纯粹性, 这种艺术理念, 使它们都更倾向于选择素雅而没有图案的面料, 避免图案喧宾夺主, 削弱结构的视觉冲击。

此外, 极简主义服装与结构主义服装都擅长运用新型的服装材料。虽然极简主义服装的发展初期是一种经济衰退的产物, 但是随着这种简约理念的深入人心, 即使在繁荣的时期, 极简主义服装仍受到设计师的青睐, 而新型服装材料又是能体现极简主义服装追求华美的本质。如图2所示的Calvin Klein 2009春夏, 设计师Francisco Costa选择的是更为内敛和实用的设计, 廓形上以不同的几何图形来构造服装的肌理, 利落简洁。面料的选择方面也采用了当时较为新颖的抗皱面料。早在20世纪60年代, 结构主义的“宇航风貌”就运用了在当时是创新材料的透明塑胶PVC。1991年, 山本耀司创举性地采用木板制作的一款结构主义裙装, 如图3所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也是一种新型服装材料的运用。利用木板原有的几何形态, 通过加工, 将零散的木板重新组合拼接, 组成一条廓形简洁而又富有立体感的背带裙。

2.1.3 装饰的点缀

风格是与装饰相联系的, 不同的装饰手法体现了不同风格的特点。有人说, 装饰是极简主义服装发展史的主线。但极简主义最明确的标志就是没有无谓的装饰。同样的, 结构主义服装也没有繁琐的装饰, 力求用服装的结构来阐述服装所表达的内涵, 摒弃一切与结构无关的装饰。

2.1.4 工艺的运用

虽然极简主义服装是用“减法”来设计, 但是在工艺方面却是一丝不苟, 极简主义服装没有过多的结构与花样, 这种最纯粹的美需要精致的做工的支撑, 否则就不是极简主义服装, 而是20世纪80年代回归自然风的一种服装款式了。一件经典的极简主义服装必然要经过精心的裁剪、运用足够的材料、花费更多的工时才能完成。往往工艺的运用决定了一件极简主义服装结构的表现。

结构主义同样对工艺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 这是由于结构主义往往由比较特殊而且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裁片形状拼接而成, 这本身就对工艺要求极高。与极简主义服装一样, 工艺的好坏也直接决定着结构主义服装三维立体效果展示的完美程度。

2.2 极简主义与结构主义服装形式法则的区别

作为两种不同风格的服装, 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服装形式法则角度上来看,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处理、细节的安排、色彩搭配上。

2.2.1 结构处理方面的区别

极简主义服装具有简洁的结构, 有的时候甚至会删减某些看似重要的结构。如图4, 是Giorgio Armani经典的一款无结构夹克。Armani相信大道无形, 设计最重要的准则就是没有规则, 无结构的结构, 无色彩的色彩, 无变化的变化, 永远在无形中酝酿有形。这款无结构无线条的男装夹克在当时的时装界掀起波浪, 他将传统夹克进行解构, 摒弃大部分结构元素, 然后进行重组, 呈现出了一种轻松自然而又活泼的风貌。这些结构感并不强烈的斜肩设计、窄驳领与袋状口袋却意外地赋予服装流畅的线条感。通常极简主义服装没有过多的作为结构处理的分割线, 其服装结构通常是最原始的。它相信人的身体应该是服装结构的创造者, 包裹在此起彼伏、婀娜多姿的身材上的服装本身就能达到一种最为纯真的美。如图5所示, 是Lanvin2011秋冬的一款秀场服, 除了侧缝外, 裙身没有任何分割线, 但是结合柔软的面料, 当人体运动时, 服装与人体的摩擦作用, 产生了奇妙的立体感, 很好地将穿着者的优美身材展现出来, 体现了人对服装的主动性。

相对于极简主义内敛式的表达结构的做法, 结构主义服装对结构的展示是毫无保留的。结构主义就是通过对结构的分解与组合来进行结构的阐释。通常在简洁的整体廓形下, 结构主义服装运用许多简单大气的单个结构的群组结合, 构成服装的韵律感与趣味性。图6是Gareth Pugh在2009年春夏巴黎时装周上展示的一套服装, 用片状结构组合而成的修身立体连衣裙, 远看浑然一体, 廓形简约;然而近看则极富空气感与空间感, 令人回味无穷。

2.2.2 细节安排方面的区别

服装的细节包括很多, 极简主义服装与结构主义服装在细节安排上除了没有装饰这一共同点外, 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极简主义服装有时候为了达到“极简”甚至会舍去某些传统服装必须的细节。如图7是Giorgio Armani的经典无衬里西装三件套。“去除多余、强调舒适、简约典雅”是Armani的设计原则。即使在今天看来, 这件朴实面料, 裁剪简单的西装仍旧落落大方。从微微飘起的衣摆可以看出这是件没有衬里的西装, 但也正是这种舍弃, 跟更让人直观地感觉到其做工的精良, Armani用其独有的极简主义理念诠释了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相反的, 结构主义服装则会在保证总体形象简约的情况下, 增添一些细节的处理。当然这些细节并不是装饰性的, 而是起到某种构成作用的关乎结构的细节, 这也体现了结构主义服装“整体简单, 细节精彩”的风格。如图8是Balenciaga2008春夏T台富有未来感的一款结构主义服装, 服装整体廓形流畅简洁, 但是细节上的处理使得结构更为立体, 夸张的高于BP点的胸腰省, 结合面料的特性以及肩部结构的处理, 使得服装呈现一种优美而自然的起伏感。

2.2.3 色彩搭配上的区别

极简主义服装通常选用单色面料, 或沉稳、或鲜丽, 但是几乎没有图案, 这延续了极简主义绘画的理念, 将画面最大程度简单化, 因此在服装上极简主义表现为块面单色彩。

结构主义则更为活泼, 大部分的结构主义服装通过结构的处理来塑造立体感, 而部分结构主义服装则用波普艺术图案加以辅助, 这同样也给服装的立体化带来了更多的效果。如库雷热 (Andre Courreges) 就擅长运用波普艺术图案进行结构立体化设计。

3 结语

综上所述, 极简主义服装与结构主义服装作为两种相互联系与区别的艺术思潮在服装上的运用形式, 同样具有某些藕断丝连的联系, 同时更有明显的区别。二者对于服装造型塑造的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为了使服装立体化;然而在处理方式上走着不同的路线。正是因为这种多元化的艺术处理形式, 使得我们的服装更为丰富多彩, 也激发设计师们迸发更多的灵感。

参考文献

[1]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6.103-119.

[2]朱和平.世界经典服装设计[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126-147.

3.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篇三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区别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2—0020—02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产生

民主社会主义是由20世纪社会民主主义逐步演变而来的。在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期的法国,一个以赖得律·洛兰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党与另外一个以路易·勃朗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党合并,建立了社会民主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社会民主党”命名的政党。它主张在法国建立共和国,实行民主和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改革,其实质是一种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这个时期,他们也自称是社会主义者或社会民主党人。为此,马克思一方面揭露他们的阶级实质和目的,指出:“民主主义的小资产者根本不愿为革命无产者的利益而变革整个社会,他们所要求的社会制度的改变,是想使现存社会尽可能让他们感到满意和舒服”,“他们希望用可以小恩小惠来收买工人,用暂时改善工人生活条件的方法来挫折工人的革命力量”[1]。另一方面马克思又着重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指出:“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级都消灭掉,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矛盾,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 [1]。马克思当时虽然都用“社会民主主义”概念,但是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是指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后者则是指无产阶级的科学社会主义。可见,党“社会民主主义”的概念一出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时候,就有其相互对立的不同含义,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并存,彼此在斗争中沿着迥然不同的道路向前发展。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二战前民主社会主义的传播与发展

19世纪60年代,德国独立工人运动发展起来,并组织了工人政党。1869年8月,在爱森纳赫城由威廉李卜克内西在论述党的政治立场时曾经指出:“民主社会主义深信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异想的社会主义,正如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是虚假的民主一样”[2]。当时,不仅讲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而且揭露了不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的虚伪性。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民主主义”成为时髦的政治术语。当时各国所建立的工人政党中,不问其指导思想和纲领如何,大多数取名为社会民主党或社会民主工党,其成员则自称为社会民主主义者。鉴于此,马克思恩格斯不再自称为社会民主主义者,而成为共产主义者。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和工人政党中,马克思主义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到19世纪90年代,一批在欧美各国建立起来的社会民主主义党逐渐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把社会民主主义理解为科学社会主义。正如列宁所说,当时的工人政党“实际上也是拿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纲领和策略的基础的”[3]。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社会民主主义剧烈地向两极分化,作为社会改良主义的社会民主主义在第二国际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在法国,米勒兰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无须通过暴力革命,只要依靠普选制和全民投票就可以夺取政权;在英国,费边社则反对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鼓吹阶级合作和社会和平,主张用换缓进的方法和点滴的改良,来实现社会主义;在德国,伯恩斯坦则全面系统的提出了修正主义理论,其否定以生产资料为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代替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二战后(至今)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1951年6月30日,世界各国社会民主党人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了国际社会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大会上,他们公开把自己的名称定为“民主社会主义”,并阐述了自己的一套理论。这次大会标志着民主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形成。

1959年11月13—15日,德国社会民主党又在格的斯堡通过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即《格的斯堡纲领》,宣称“社会主义是一项持久的任务,即争取、捍卫自由和公正,而且它本身在自由和公正中经受检验。”同时指出民主社会主义是“在欧洲根植于基督教伦理学、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民主党转而追求伦理社会主义,致力于建立社会福利国家,逐渐放弃了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化的目标。同时,为了凸显社会主义的“民主”,社会民主党人将其思想体系的名称由“社会主义”改为“民主社会主义”,以此区别于当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无产阶级专政。在以后的二十年中,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在西欧国家普遍上台执政。民主社会主义进入了所谓的“黄金时代”。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经济危机,给福利制度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私有化和放任的市场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替代了民主社会主义,但其对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束手无策。此时,民主社会主义为了适应全球化时代带来的挑战,做出了理论、策略和政策方面的修正。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布莱尔在1994年当选英国工党领袖后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它一经推出,便由于其实用主义而得到选民的响应,使民主主义政党凭此取得了欧洲政坛的优势地位。这样,“第三条道路”便成为当今多数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施政纲领。

在政治上,“第三条道路”突破了长期以来政党和阶级政治在西方政坛一统天下的局面,明确以“中左”身份标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在经济上,“第三条道路”超越了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关于“计划与市场”、“公有与私有”问题上的争论,主张建立一种新的混合经济;在社会福利上,“第三条道路”要彻底改革福利国家,变“消极的福利制度为积极的福利制度”,力图建立一个“社会投资国家”,以便有效地消除旧福利制度存在的负面作用。在这一时期,社会民主党人在意识形态上进一步放弃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追求,为了与苏联东欧的“现实社会主义划清界限”,他们又把其思想体系的名称重新改成了“社会民主主义”,一再表明它并不是一种“社会主义”,而是一种“民主主义”。

三、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一)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与一元化之间的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时得出的人类社会发展到的必然规律。因此,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从来就是一元化的。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则认为,民主社会主义的核心是民主,民主就首先表现在思想民主、思想自由,考茨基在他的《唯物史观》中提出:“社会民主党为反对任何压迫和剥削进行斗争的人都是公开的,而不管那个人在理论上如何来论证他的这种意见,是根据唯物主义、康德主义、基督教义或别的什么学说。”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哥德斯堡綱领》中进一步声明:“在欧洲植根于基督教伦理学、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的民主主义不想宣布任何最后真理”,“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一个思想自由的党,它是由具有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

(二)奋斗目标上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共产党人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而民主社会主义始终把自由、平等、友爱、正义、民主、互助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抽象的伦理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的基础,把理性看做是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源泉,并以此出发坚决地发对共产主义。《德国社会民主党1975—1985年经济政治大纲》中提出:“民主社會主义其基本价值是自由、公正和相助……自由意味着摆脱任何有损于人的尊严的依赖关系……公正是通过在社会中给每个人提供同样的权利和均等生存机会,而实现着个人的自由……相助表现在……各阶级之间的同舟共济”[4]。《法兰克福宣言》称“共产主义分裂了国际工人运动,并使许多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实现推迟了几十年。”

(三)对待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取得了政权的无产阶级,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民主社会主义则认为,“社会主义计划并不以所有生产资料的公有为先决条件。它允许在重要生产领域内,如在农业、手工业、零售业和中小型企业内部都可以有私有制的存在”。认为“我们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几种所有制可以并存”[5]。

(四)关于党的性质的区别

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具有坚定的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力,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民主社会主义却把党说成是由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是人民的党、全民的党、改良的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哥德斯堡纲领》中明确宣布:“工人的解放帮助扩大了一切人的自由,社会民主党已经从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变成了一个人民的政党”。法国社会党1971年重建时也宣布自己是全民党。在这样的思想多元化和组织派别化的原则下,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的各国党,经常遇到一个让他们烦恼的问题:一方面要为他们的那个目标去奋斗,需要一个团结、坚强、步调一致的党;另一方面现实却是思想芜杂、派别林立、组织涣散、争斗不休的党,这怎么会有战斗力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385.

[2][德]李卜克内西.不要任何妥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19.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4]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167-168.

[5]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395.

4.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篇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根本性的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目标总方向。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制约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条件,是关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总目标总方向的应有之义、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会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失去了本意。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的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是它们的灵魂和精髓。当然,其前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原因,那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两者之间有着因果联系和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伟大事业和实际运动,是需要不断推动、推进和实现的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成果,是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问题。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实践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特指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泛指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观点;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党的七大才首次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并使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要突出它的中国属性,强调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5.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 篇五

“资源”是一个数量概念,加上人的能力当然还是一个数量概念,“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因此,“人力资源”是一个量的概念。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具有可开发性、有价性、有限性、可配置性等特性,企业所指的人力资源,就是要利用这些特性,支付一定的费用,通过合理配置,综合开发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是要知道企业需要怎么样的资源,然后是评估支付多少成本能获取这些资源,最后是开发和配置好这些资源,使这些资源为企业所用,这是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工作重心。

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谈到,“资本是能够带来乘余价值的价值”,“值概念,资本的具体形式为投入商品生产的一切有价值的资源。形态,人力资本是为了获取乘余价值而投入商品生产的劳动力,权和控制权,人力资本也需要其他人的劳动才能增值。因此,“但并不是所有人力资源都能成为人力资本,生产经营管理等,通过其他人利用其发明、革新和被其管理,才能称为人力资本,这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工作重心。

对某一独立组织来说,从人企业用人策略应当是发

“人力资源管理”vs“人才资本管理 3,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可分为三种,即“”。把劳动力(员工)定位于“成本”层面,如电子/BPO机构的后台业务处理人员等。即为

资源”层面,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电子/组装制造“配置”、“效率”,即如何“薪水买能力、奖“3P”模型,给员工更合理的全面回报等。

“资本”,如企管公司的顾问、医院的医生、金融行业的产品创在这一框架下,人才资本管理的重点是:把员工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回报,一切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以“增值”和“回报”为出发点。如关注“人(员工)对企业利润的贡献”、投资于员工的综合回报率等。

从上述对员工的不同战略定位,可以看出:不同的战略选择没有层次性,也没有发展的阶段性,只要真正实践正确、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选择的组织,都可以形成一个高效、有序的系统工程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模式。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一套管理体系(系统、机制),而人才资本管理则是一项战略。

6.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篇六

赠与合同(contract of gift),赠与人把自己的财产无偿地送给受赠人,受赠人同意接受的合同。赠与合同可以发生在个人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相互之间。赠与的财产不限于所有权的移转,如抵押权、地役权的设定,均可作为赠与的标的。

赠与合同一般具有以下性质:

①双方行为。赠与合同须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如果赠与人有赠与的表示,但受赠人并没有接受的意思,则合同仍不能成立,故与馈赠这种单方行为不同。

②诺成行为。多数国家承袭罗马法的传统,规定赠与合同在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时即告成立,不必等待交付赠与物,即为诺成行为。

③无偿行为。除合同中双方约定附条件的义务外,原则上受赠人并不因赠与合同而承担义务,故为单务合同。

一、社会捐赠合同与附负担的赠与之区别

附负担的赠与,是指以受赠人为一定得给付为条件,或者说受赠人接受赠与后需负担一定义务的赠与。

1、受赠人有履行负担的义务,赠与人可以请求其履行。目的性赠与情形中,受赠人的行为并非其义务,如果受赠人不履行,赠与人只能根据合同目的之不能而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2、负担是从赠与财产中所为的给付行为,其给付的通常是有财产价值的给付。但是,目的性赠与中,受赠人的行为未必是财产上的,例如为求学而所得的.帮助,求学这一行为并不是所谓的财产上的给付。

二、社会捐赠合同与为公益事业目的的赠与合同之区别

为公益事业目的的捐赠合同,指的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了公益事业,自愿无偿的向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捐赠财产的行为。其与社会捐赠合同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是否具有人身性不同。社会捐赠是捐赠人基于对特定受捐助人的同情直接为之赠与的行为,具有很强的人身性;为公益事业目的的捐赠不是直接针对受助人,所以,从捐款的发生和使用情况来看,其不存在人身属性。

2、合同性质不同。社会捐赠合同属于特种赠与之中的一种,在法律适用上,多数援引合同法中有关赠与合同的规定,没有特别法予之适用。为公益事业目的的捐赠属于社会公益捐赠,是合同法中规定的三种特殊的赠与合同之中的一种。且法律上规定有特别法。

3、受捐助人的法律地位不同。社会捐赠合同过程中虽然牵涉三方关系人,但合同的主体是捐赠人和受捐助人,募捐发起人被认为是受捐助人的代理人。而为公益事业目的的捐赠合同的主体是募捐人和捐赠人,而受捐助人仅被认为是受益人。

三、社会捐赠合同中三方关系人之间法律关系以及权利义务

1、社会捐赠合同中三方关系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社会捐赠合同涉及三方关系人,涉及三种法律关系,即捐赠人与受捐助人之间的社会捐赠合同法律效果归属关系,捐赠人与募捐发起人之间的直接代理行为法律关系,受捐助人和募捐发起人之间的代理权授予法律关系。在我国实践以及理论研究中,对社会捐赠合同的主体认识有不一致的看法,有人认为社会捐赠合同的主体应为募捐发起人和捐赠人,笔者认为,如果将受捐助人排除在社会捐赠合同的主体之外,首先,不利于保护受捐助人的合法权益,也不符合社会捐赠合同的目的。如果受捐助人不是合同主体,那么其不能向后合同权利,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的第三人的债权是不完全的,很难受到应有的保护,例如,合同中的撤销权、解除权、代位权等都因其不是主体而不能享有,此外,我国又没有相应的规范保护受捐助人的利益,因而,排除受捐助人的主体地位是不当之举,把募捐发起人作为受捐助人的代理人,代理受捐助人订立合同等,则能更好的实现社会捐赠合同的目的。

2、社会捐赠合同中三方关系人的权利义务

(1)捐赠人的权利义务。首先,捐赠人的法定撤销权。除我国《合同法》中关于赠与合同的相关规定外,当社会捐赠合同中,特定的目的不存在或者不能实现时,捐赠人有撤销该合同的权利。其次,捐赠人的法定解除权。“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得,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因穷困而得解除是捐赠人可行使的法定解除权。最后,对受捐助人适用捐赠财产的监督权。捐赠人对其财产使用情况有知情权,受捐助人应忍让捐赠人对其的监督。捐赠人有接受政府和社会表彰的权利,有选择是否公开捐赠行为的权利等等。捐赠人的义务:交付赠与物的义务。

(2)受捐助人的权利义务。受捐助人的权利:受赠人有无偿取得赠与物的权利、按社会捐赠合同之目的处分所赠财物的权利等。受捐助人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所捐赠财产用途之义务,接受捐赠人对财产使用监督之义务,保证募捐倡议及相关信息真实之义务等等。

7.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篇七

弗洛伊德提出人具有两种本能, 即性驱力和攻击驱力。两者驱力在其作用的过程中是有规则的融合, 并且两者发挥的能量不一定等同。但在人类行为中是不可能存在单独的驱力发挥作用的。

弗洛伊德把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无意识又被称为潜意识。他认为, 意识是直接感知到的意识部分;潜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时刻把关无意识进入意识的一道门栏;无意识则是包含了人类最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 然而被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所压制下去不得表现出来的心理部分。弗洛伊德认为, 无意识是精神分析重点研究的内容。

相应的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成三个功能, 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粗略地说, 本我即是内驱力的心理代理, 自我是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并在现实中真实地体现出来, 超我则包括了我们高尚的心灵道德和理想抱负。

(一) 人本主义的理论

研究和理解一个整体的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普遍同意的一个原则。冯特所开创的科学心理学, 是以意识为元素的科学研究, 在他的影响之下诞生了符茨堡学派, 虽说已经初步出现整体研究的倾向, 但他们只是对于一些人类的特殊机能和行为的观察和实验收集, 从这些材料中来分析个人的整体。[2]而完整的个体研究没有被严格意义上的视作研究的对象。对此作出最早的研究的科学家是德国的第狄尔泰和施普兰格尔, 他们构想一种理解而非解释的方法, 作为了解完整的一个个体的手段。

罗洛·梅曾经提出过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及人本心理治疗之间两者的关系, 并认为治疗来访者就是要让他们体验到他们的真实存在感。

(二) 行为主义的理论

(1) 消退:要保持一个新的S-R的联系持久的存在, 就需要把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结合起来, 否则这样的条件反射会逐渐消退并消失。这种现象就叫做消退。

(2) 泛化:即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一旦形成之后, 会诱发一些类似的刺激同样作相同的条件反射。新刺激与原刺激越相同, 条件反射的诱发可能性就会更大。这种现象被称作泛化。

(3) 分化:由泛化的刺激回到对精确的刺激物回应的过程, 称为分化。

华生是美国著名的心理科学家, 同时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提出过两大观点:一是拒绝研究人类的意识内容;二是通过可观察的实验来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

二、心理治疗过程的区别

阻抗是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和自我变化时候的抵抗行为。其表现形式:从讲话的过程上分沉默、寡言、赘言;从讲话的内容上分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琐碎的事和假性提问;从讲话的方式上分心理外归因形式、易健忘、顺从他人、控制话题、暴露。

咨询师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应对阻抗:

退行是一种自我防御的机制。退行是人们遇到焦虑问题时退回到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 这种环境要求较少, 压力较轻, 对个体而言相对安全。通常当家中出现第二个孩子, 大孩子很有可能会发生退行行为, 用早期的说话的方式来博取父母的关注。

反移情是指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一种无意识的移情反应, 是与移情类似的一种情感, 只不过反移情是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情感反应。因此可以理解为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移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 当事人会慢慢了解摸透咨询师的真实情况, 认清咨询师并不是当初想象的那样出色, 从而产生了失落和抵抗的心理。但是, 由于理解, 这种抗拒会逐渐减弱, 以至于咨询师可以很容易地去理解和处理这些发现, 这种变化叫做移情性神经症的修复。

在移情性神经症发展之后, 冲突会在大量的衍生物中出现, 随着咨询师的分析和解释, 当事人会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这种过程被称作修通。

(一) 人本主义治疗过程

(1) 对经验更开放。当事人能够自由地体验恐惧、痛苦等情绪, 更加能够倾听内心的声音, 而不是将体验摒于意识之外。

(2) 更富存在感的生活。对事情的看法思维更加灵活, 没有僵硬不变的思想框架, 信任经验, 将自己和经验合为一体。

(二) 行为主义治疗过程

行为主义的治疗过程就是要找出问题行为, 靶目标越是具体就越好。儿童的问题行为一般可以分成两种:一是行为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如偷盗、说谎行为;二是行为本身不能算是错误, 但是行为的程度已经超出正常人理解的界限, 那这就是问题行为。儿童行为纠正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出问题行为, 并确定这种错误行为是性质上的错误还是程度上的错误。不同的问题行为选择的矫正疗法也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王中杰, 王淑敏.从人性观看三大心理治疗流派[J].教书育人, 2008 (18) :76-78.

8.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篇八

摘要:审计按照其涵盖可分为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文章对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行业或企业集团内部实行审计委派制势在必行。

关键词: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区别;审计委派制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168-01

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审计委派制是指在行业内部,上级审计与行业分支机构审计按照审计法规及行业的有关规章,独立行使行业内部审计职能的一种内部监督形式。推行审计委派制,是转变企业职能,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确保出资人有效行使决策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重要举措。通过采取灵活的监督机制,有助于弥补现代企业管理上的信息不对称缺陷,确保行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任何审计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授权或委托人。审计主体,是指审计行为的执行者,即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审计第一关系人;审计客体,指审计行为的接受者,即指被审计的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为审计第二关系人;审计授权或委托人,指依法授权或委托审计主体行使审计职责的单位或人员,为审计第三关系人。一般情况,第三关系人是财产的所有者,而第二关系人是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他们之间有一种经济责任关系。第一关系人——审计组织或人员,在财产所有者和受托管理或经营者之间,处于中间人的地位,这要对两方面关系人负责,既要接受授权或委托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会计资料认真进行审查,又要向授权或委托审计人(即财产所有者)提出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地评价受托代管或经营者的责任和业绩。为此,计组织或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独立性,不受其他方面的干扰或干涉,这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的一个根本属性。

为了夯实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国家烟草专卖局在行业内推广福建实行内部审计委派制度的经验,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及时申报并第一时间实施的上级审计与同级审计有机结合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审计委派制,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建立“严格规范、富有效率 充满活力”、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在“在规范中增效,在增效中规范”的要求,是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自身的不同特点的结果。下面文章结合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区别探讨烟草行业审计委派制的意义。

1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主体不同

所谓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是按审计主体的不同对审计进行的分类。内部审计是指由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独立监督和评价行为,目的是促进企业夯实基础、加强管理、纠正帐目差错,规范企业行为,从而保证经济目标的实现。社会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或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依法接受委托、独立执业、有偿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活动。社会审计的产生源于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社会审计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及消费者的利益,促使政府转变职能,寓服务于监督之中,促使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依据不同

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衡量被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社会审计主要依据国家财经法纪及相关的国家法律制度,如《会计法》及准则、《审计法》及准则、税收法制法规等法律条款,即“国法”。内部审计除社会审计的依据外,同时需要依据行业、企业内部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如国家烟草专卖局的七条禁令,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预算管理制度、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补贴资金和生产投入资金管理办法等;湖北省烟草专卖局的财务收支管理办法、烟草商业系统资金管理办法、烟草商业系统卷烟核算规程等等,即“国法和家法”,“家法”甚至日益成为国家烟草专卖局“严格规范”、湖北省烟草专卖局“规范中增效”的主要依据。

3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内容不同

社会审计的内容主要关注资产和负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收入、支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如货币资金是否完整、实地盘点是否存在,应收款项询证是否真实,销售收入是否按收入确认的原则入帐等即合法性。内部审计的内容除此之外,还需审计资产、负债管理的手续是否完备、流程是否顺畅,内控是否慎密,收入的取得,支出使用的是否合乎规法等,即合规性。如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和处置是否符合《湖北省烟草商业系统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收入支出的确认是否手续齐全,会计凭证附件是否完备等。再如同属于费用的修理费和办公费,只要报帐手续齐全、附件真实,无论计入修理费还是办公费均不会对会计报表产生影响,社会审计一般不会作为问题披露,内部审计强调“买醋的钱不能打酱油”,要求还原经济事项的本来面目,按经济事项的实际反映,是修理费就只能记入修理费,是办公费也只计入办公费。

4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目标和要求不同

社会审计以完成审计内容、出具审计报告为目标,要求对审计内容和出具的审计报告的风险性控制到可承受的范围内,要求审计报告提供的信息以不影响投资者决策。对以地市烟草专卖局为法人主体的烟草行业来说,资产规模动不动就上亿元,年销售收入几十个亿,万位、甚至十万内的差错作为社会审计来说是可以承受的风险。不合法、不合规但不影响会计报表真实性、完整性的经济事项一般不会提出异议。而烟草行业内部审计的目标不仅要求出具的审计报告内容真实完整,还要对审计期间的经济运行情况依据“家法”对合规性进行审计,对不影响会计报表真实性、完整性的但其经济运行行为程序不合规、手续不完备、凭证不齐全等都要进行披露。

5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关注的重点不同

社会审计一般只关注经济事项对审计期间的影响即只对过去影响;内部审计不仅关注经济事项对审计期间的影响,还关注对现在和将来,即对过去、现在和将来影响。如审计期间的印鉴管理,社会审计只要审计期间没有出现资金安全方面的问题,没有出现影响会计报表需披露的事项,就不会对印鉴管理是否合规进行关注,而内部审计不管审计期间是否出现问题,均要按《印鉴管理办法》对印鉴管理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审计,关注的是印鉴管理对过去和现在及将来产生的影响,防患于未然。

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局长赵全意在全省烟草商业系统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暨省局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的在总结审计委派制的效果时谈到:“内部审计无论是对省局二级单位的审计,还是对打叶复烤企业的审计;无论是对烟叶基础设施的审计,还是对法人的届中审计;无论是审计的质量,还是审计时效性明显好于聘请社会第三方的审计(社会审计)”。这并不是说内部审计人员比社会审计人员的理论水平高和审计能力强,而是由于两者在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审计重点上的区别所决定的,是烟草行业建立“严格规范”、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在“规范中增效”的要求所决定的。

9.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篇九

1.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哪些主要内容?确立这一基本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有哪些新成果?

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

4.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

5.欧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当时是否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怎样看待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有什么特点?

7.如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8.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

9.试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0.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哪些作用?

1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2.试述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和区别。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依据和重大意义。

14.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民主和人权?

15.联系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请谈谈你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

16.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7.简述激进式改革模式与渐进式改革模式的区别。

18.简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及主要特点。

19.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当前我国存在剥削吗?如果存在是否违背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为什么?

21.有人讲:“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实践措施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越来越远,离社会主义的目标却越来越近”,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为什么?

2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实质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更进一步说,是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兼容。这一兼容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对“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私有化政策”的观点,如何加以评析?

23.苏东解体的根本原因与深刻教训是什么?

10.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篇十

笔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也绝不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是资本主义自我扬弃而不断地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

根据上述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内容及其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包含新社会的因素、新的经济制度的要素,已经具有一些社会主义特征。二、当代资本主义正在向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趋势日益明显。

11.体制的社会主义与道义的社会主义 篇十一

国企的盈利与私企的税负

本来,关于国有企业的讨论早该尘埃落定了,过去十几年风起云涌的改制浪潮已经是对国有企业的否定。之元的新颖之处,在于提出了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有利于私人经济的发展这个命题,这是以往对于国有企业的讨论中没有涉及的。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国有企业存在的目的是消除剥削;在中国,国有企业还担负着实施国家产业政策的任务。之元的观点不同于这些传统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它和基诺瓦尼·安瑞吉(Giovanni Arrighi)在《亚当·斯密在北京》一书中关于中国式资本主义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处。安瑞吉认为,西方的资本主义采纳的是马克思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即国家是“管理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1] 而中国的资本主义采纳的是斯密意义上的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即国家不是任何阶级的工具,而是通过鼓励市场的发展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之元提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安瑞吉观点的具体化:如果国有企业真的像他所说的那样,能够减轻私人企业的税收负担,则发展国有企业就有利于市场的发展。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观点,同时也是一个颇难反驳的观点。

我们大体上知道,在目前的情况下,国有企业要盈利,要么有一定的垄断地位,要么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在过去的几年里,国有企业实现了巨额盈利,例如,全部约12万家国有企业在2007年的盈利总额达到1.62万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然而,这些盈利中的64%是146家央企贡献的;在规模以上的国企当中,央企的贡献更大,达到规模以上国企总盈利的9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地方所有的国有企业要么没有盈利,要么发生了亏损。那么,央企是如何实现盈利的呢?我们都知道,那是通过它们的垄断地位或国家的扶持实现的。但是,用这个理由并不能反驳之元的论点。

从垄断方面来说,一些行业带有自然垄断的性质,即企业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因而企业越大越有效率。而央企,特别是盈利巨大的央企,如石化和电信企业,都是自然垄断的行业。对于这些行业,想通过竞争来削弱垄断企业是没有用的,恰恰相反,竞争的结果就是导致行业的集中。限制垄断企业的权力只能通过政府规制,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私人企业来获取垄断利润,还不如换上国有企业,因为政府可以把后者的利润直接用于公共目的。如果这些国有企业创造的利润能够像之元所说的那样,减轻政府对私人企业的税收,则我们又多了一条赞成国有企业的理由。

从政府扶持方面来说,我们虽然知道这会降低国有企业的效率,但是,如果国有企业因此创造的财富足以弥补其效率损失并降低政府对私人企业的税收,则政府扶持是值得的。西方资本主义早期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扶持,任何一条商船后面,都有国家武力的影子。中国当然没有重复早期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如果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为了保护市场健康和快速的发育,则我们就没有理由反对。事实上,如果这种干预能够让所有人平等地享受其结果,它就好于国家只是“管理资产阶级的公共事务的委员会”这样的模式。当然,国有企业员工因为国家的保护而受益,但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看作是国家执行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所必须付出的成本。

市场经济中的国企软预算约束问题

要反驳之元的命题,我们首先还是要回到对国有企业的经典讨论,追问国有企业盈利的可持续性问题。国有企业无法避免的根本问题是软预算约束,即当它们投资失败的时候,它们总是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有官员得意地说,“国有企业是国家的儿子”,并认定国有企业比私人企业更可靠。国有企业是国家的儿子这一点不假,但是,它们是否更可靠却不一定。它们既然是儿子,国家这个父亲就有义务照顾它们。如果儿子争气,会给父亲带来荣耀和物质回报。但是,我们都知道,代际之间的爱从来就是单向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而儿女对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把这种爱的单向关系运用到国家和国有企业的关系上也是恰当的:国家有义务给予国有企业无条件的帮助,而国有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在这种情况下,国企的激励结构是扭曲的,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盈利的可持续性因此没有保障。三大石油公司这些年的盈利因为石油价格大涨而迅速增加,社会上要求分红的呼声很高;但是,不要忘了,在石油价格涨起来之前,三大石油公司是亏损的,政府每年都要给它们提供巨额补贴。国有企业的其他弊病,如人浮于事、缺乏内部激励机制等等,都可以通过竞争和内部改革得以医治,但是,软预算约束却是国有企业无可救药的顽疾,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前面给出的数字表明,绝大多数地方国企都没有盈利。这些国企之所以能够生存到今天,一定是因为地方政府认为它们能够为地方经济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相比央企,它们的垄断地位不够强大,不足以抵消效率低下带来的损失。现在再搞国有企业,给政府带来负担的可能性远高于给社会带来收益的可能性。

之元可能会反驳说,金融危机政府的救市行动表明,即使是资本主义企业,也存在软预算约束的问题。然而,这种软预算约束和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有着本质的不同。美国政府之所以要救AIG,是因为40%以上的美国家庭和它有业务关系,救AIG就是救美国人民。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指望美国政府去救它们,哪怕它们很大──雷蒙兄弟公司很大,但美国政府并没有救它。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天然就要求政府救助,哪怕它们失败之后对全社会的影响很小。

之元可能还会反驳说,现在的国企和过去的国企不一样了,现在是市场经济,而过去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数量是有限的,不会产生大面积的软预算约束问题。但是,恰恰是在市场经济中,国企的软预算约束可能变得更为严重。这一是因为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的可能性增加,二是因为政府可以比较轻松地获得支持失败国企的资金。在目前,多数资金来自于银行,尽管地方政府不拥有银行,但总是可以找到办法说服银行给自己的国企贷款,这样就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地方政府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重庆,政府主要通过经营土地获得盈利,但这种盈利模式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对城市生态的破坏和社会矛盾的激化都是严重的后果。

反驳之元的命题,我们还可以追问,国有企业的功能是否就是不可替代的?既然建立国企的目的是筹集资金,那么,为什么不能用BOT的方式直接引进私人投资呢?这样不也可以减少政府对私人企业的征税吗?宁波至上海的跨海大桥可以由私人资本参与修建,为什么重庆就不可以做BOT呢?我想,这里的根本问题是政府是否相信社会的问题。我不反对政府在协调社会力量方面的作用,但是,像重庆那样大力扶持国有金融公司的做法,是在以政府代替社会。国有金融公司不仅对私人企业有挤出效应,而且向社会灌输了一种思想,即政府比社会能够更好地发展地方经济。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回潮,也是近些年来政府作用加强的具体表现。这种回潮对中国有相当的危险性,它不仅是对1980和1990年代改革的否定,而且将把中国引入歧途。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皇权思想和精英治国理念,尽管在一定时期它们有可圈可点的优势,但民众的发展却受到限制,从而导致民族创造力的丧失。

体制的社会主义与道义的社会主义

体制的社会主义──即建立在国有企业和计划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我不是一个哈耶克的崇拜者,但赞同哈耶克对体制的社会主义的批评,即它无法解决如何为计划收集必要的信息的问题。哈耶克预测,体制的社会主义必然导致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历史不幸被他而言中。我们已经放弃了计划经济,因此可以避免“通往奴役之路”,但是,保留国有企业的目的──按照我的理解──是为了方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因此,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实质上是“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并不必然是坏东西,如果国家真的像安瑞吉所说的那样,意在建立斯密意义上的市场导向的资本主义,则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新的诠释。

市场经济是核心,社会主义是定语,这是我们自1993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以来所达成的认知,目前的争论是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从安瑞吉的理论来理解,社会主义可以认为是“以社会目标统领市场的运作”。在亚当·斯密的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中,政府的目标是税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目标应该更广泛,应该以全社会的利益为导向。用我个人喜欢用的词,就是政府应该成为一个中性政府,即一个不偏袒任何社会集团或组织的政府。这样的一个政府不必是无私的,而是通过实现社会目标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市场被证明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经济制度,因此,一个中性政府保护市场的发育。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国有企业不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政府有各种其他手段可以达到保护市场发育的目的。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本身可能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由于和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有可能改变政府的中性性质。

但是,我愿意看到的社会主义,比上面所讲的中性政府的内容更多一些。体制的社会主义失败了,但道义的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所谓道义的社会主义,就是回到《共产党宣言》,创造一个充分发挥每个人能力的社会。个人能力有差别,但阻碍个人能力发挥作用的不是个人能力本身,而是个人所掌握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和政治资源。道义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要使个人能力免受资源的约束。市场无法做到这一点,事实上,市场往往放大资源约束。这就要求国家进行再分配,以矫正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对个人能力的约束。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12.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篇十二

1 民主的基本内涵

民主一词, 源于希腊文, 是由人民和权力组合而成, 意为人民主权, 强调国家、政府权力应该掌握在人民手中。民主是根源于经济基础和产权关系而产生的权力和权利的矛盾运动的过程及其解决方法。民主属于上层建筑, 属于政治这个范畴。民主的基本要义主要包括:

1) 主权在民思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政府是执行人民意志的权力机关。政府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 政府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和制约。如果政府滥用权力, 侵害人民的权利, 人民便可收回政府权力, 重新建立代表他们意志的新政府。

2) 权力制约思想。国家政府各级官员和各级部门被赋予的权力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受到法定的限制。在时间上表现为限届制, 在空间上表现为分权制。

3) 公民参政思想。公民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国家政治活动, 包括新政府的产生、国家人事的处理、国家政策的制定等。

4) 法律至上思想。无论是对政府官员的任命还是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处理, 都必须以法律为准则。法律是公意的化身, 它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民主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 民主的具体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比如, 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 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经济基础、价值观念等很不相同, 它们的民主就有很大差别。即使同属西方, 美国和英国的民主制度也不完全相同, 英国搞的是君主立宪制, 美国则实行民主共和制。一些霸权主义国家, 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 甚至军事的手段向别国推行他们的所谓“最好的民主”, 在理论上是荒谬的, 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它实际上是对民主的背叛和践踏。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2 资本主义民主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利益的政治制度

什么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呢?概括说来, 它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旨在保证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及其国家政权得以巩固的一种思想体系、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由于政治制度最能反映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内容, 资本主义民主的思想体系最终要通过制度体系达到目的, 而资本主义民主的运行机制也要靠政治制度得以保证, 所以, 通常我们所说的资本主义民主, 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层面的民主。具体包括以下制度:

2.1 选举制度

在资本主义国家, 选举是一种根本性的政治制度, 不仅是表面上的投票行动, 而且是一种民主秩序的构建方式。即权力是由下至上逐级授予的, 掌权者是从下至上选出来、举上去的。这种权力产生的构建方式至少在形式上给人们的感觉是民主的。资本主义选举制度要求选举应当是秘密的 (不因投反对票受到惩罚) 、公平的 (每一票的价值必须是相等的、在投票与计票中不得作弊、不得贿选) 、自由的 (可以在不同的候选人中间作出自由的选择, 可以去投票也可以不投) 、有效的 (例如所投的选票不能被任意重复计算或任意作废) 。不言而喻,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选举制度贯穿着自由民主的精神, 尽管它在理论上可以成为工人阶级争取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 但是, 由于实际上没有足够的金钱是不可能通过选举掌握权力的。所以, 从本质上讲, 这种选举制度只是资产阶级维持政治统治的一种工具而已。

2.2 代议制度

所谓代议制度, 就是公民通过选举出来的代表掌握和行使国家的立法和统治权。现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实行的基本上都是代议制民主, 在某种程度上, 代议制民主是现代资本主义民主的同义词。在制度层面上, 代议制度是资本主义民主的核心和主要标志, 在代议制民主中, 公民通过选举出来的代表掌握和行使立法和统治权。代议制度的核心是由经普选产生的代表所组成的议会, 它是西方民主政体的“中枢和支配力量”。

2.3 政党制度

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又可称作政党政治。政党现象的法理基础, 是民主国家肯定并保护公民的结社自由和参政权。公民可以自由地结成政党来参与政治, 通过竞争获取国家权力, 这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实际上都是极其松散的政治联盟, 都是为大选而设立的。以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为例, 作为两党党员的主要标志是他在选民登记时声明属于哪一个政党, 既没有入党手续, 也不必交纳党费, 而且即使声明已属于某一政党, 也可以在选举中改投他党的票, 即跨党投票。政党的主要任务就是赢得竞选。各州党组织及全国代表大会, 只是为竞选总统而每四年召开一次。竞选中获胜上台的人以官职或其他特权赠予自己的亲信和竞选中支持本党的人。从总统到地方上的行政长官, 几乎毫无例外地采用这种手段。

2.4 分权制度与司法独立

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制度与司法独立, 是最能迷惑人的制度安排。遵循宪政原则, 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是分立的, 由宪法授予不同的机关来行使, 分别属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这三个部门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独立地行使自己的权力。这意味着三个部门之间不是服从与支配关系, 一个部门无权撤销另一个部门, 也不能把自己的权力完全交给另一个部门去行使。非司法机关不得握有属于司法机关专有的司法权。广义的分权制度还包括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下, 联邦制和地方自治是实行纵向分权的最有效的手段。司法独立是指法官独立审判案件, 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它包括司法组织独立、司法审判独立和司法人事独立等。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根本不同

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提出要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并为之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们党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这一伟大实践,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 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 民主已成为亿万人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管理国家的有效形式。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就是由工人阶级掌握国家的领

导权,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团结全体人民共同来进行统治,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大资产阶级少数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

在我国, 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是有实实在在内容的, 决不像西方资本主义民主貌似给人人有投票权, 实则永远是资本家大财团所控制, 只能在这个资本家集团的代表和那个资本家集团的代表之间进行, 无论哪一党哪一派上台, 资本主义制度都是不会改变的。我国劳动人民的统治是上了我们国家的宪法的。这首先体现在国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结成阶级的整体来共同占有最重要的财富———生产资料, 这就保证了工人农民等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证了他们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的地位, 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从政治上看, 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各级政权机构, 从人民代表大会到政府的各个部门, 基本上由劳动人民及其代表者占据着主要的成分, 是按照以工农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来决定政府的工作的。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是国家主人的地位。这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以剥削压迫工人阶级为条件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离开了人民, 民主就失去了生命;离开了人民民主, 就谈不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何种程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始终保证人民永远是国家的主人,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 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从根本上讲, 包括政治建设在内的一切社会主义建设, 都是为了人民, 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 社会主义民主, 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 这与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的民主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社会主义新型的民主, 人民是主人, 这是一种集体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 有的劳动者可能觉得并不是自己的每一个意见都能被社会、政府接受和照办, 从而感到自己说话不算数, 认为自己似乎不成其为主人, 这是不足为怪的。在亿万人都是主人的条件下, 当然不可能是每个人的主张都能付诸实施, 而只有那些同社会上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才真正能够“算数”。这是集体的主人, 新式的主人。

有人可能会想, 如果自己的主张总是同大家不一致, 从而没有用, 那又怎能会有主人翁的感觉呢?事实上, 共同的社会存在, 共同的阶级地位, 必然使人们在一般最重要的问题上, 具有共同的利益, 并且能够形成共同的认识, 共同赞成某些主张。例如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共产党领导,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科学发展等等问题上, 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认识都是一致的。正是这些共同的认识和主张, 决定了今日中国的根本路线和根本政策。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适应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并为巩固和完善这个制度服务,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适应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并为巩固这个制度服务

新中国一成立, 社会主义民主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 认真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从党的领导、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等方面,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是举世瞩目的, 是任何人也抹杀不了的。如果硬要在当代中国推行资本主义民主的那一套, 结果必然是人民政权要落到资本主义势力的手里, 而且必然要落到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代理人手里, 随之而来的, 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被瓦解, 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代替,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被葬送, 广大劳动人民将丧失一切已经获得的权利, 重新沦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 生活水平也会急剧下降,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不但是相对贫困化, 而且是绝对贫困化, 中国社会将发生历史性倒退。

13.宪政建构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篇十三

摘要: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作为一对互为对立的哲学概念,原旨在于探求认识与改造世界的途径和方法。本文试图通过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法律视角来建构中国的宪政,并指出中国宪政建构所应采取的模式,所应具有的理念,以及如何从实证、经验的角度去实现宪政的长成与发展。

关键词:宪政;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共和主义;法治主义;市民社会;违宪审查

Rationalism and Empiricis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Gao Qin-wei

(Research Office National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As a couple of opposite philosophical concepts, rationalism and empiricism aim to explore means and approaches to know and transform the world. In order to construct constitutionalism, this article, from two different law versions, is intended to point out the model and idea of the constitutionalism in China, and how to develop constitutionalism through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Keywords: constitutionalism; rationalism; empiricism; liberalism; democratism; republicanism; rule of law; civil society; unconstitutional review

宪政(constitutionalism)包涵两个层面的内容:规训政府权力与保障公民权利。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最为完美的政治制度,宪政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遵行。不管是名义上的或实质上的,世界各国都标榜自己是现代宪政国家。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宪政是基督教精神的产物。[1]既有超验的正义,又有实在的价值;既是人类理性设计的产物,又是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因此西方大多数国家宪政建构都相当顺利,颇有点像哈耶克说的`“自生自发的秩序(spontaneous order)”一般。[[2]](P1)对于中国而言,宪政是舶来品,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一度被视为富国强民的工具。在引进宪政之初,中国既缺乏宪政的人文基础和地方性资源,更鲜有深邃的宪政建构理论,于是百年来实现宪政成了我们的痛以及长久的梦。深层次分析,中国在宪政建构的时候,缺少一种理性主义的成份,缺乏对其深层次的认知,于是有了曾经多次的宪政失败。宪政到底是什么,中国宪政建构的模式是什么,这些看来极其普通的知识,需要我们重新去把握。就

14.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篇十四

摘要: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人们不同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作为中美不同文化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因此是理解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关键。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这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关注。很多人就奖项应归屠呦呦个人所有还是属于整个研究小组争论不休,这就牵涉到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问题。本篇文章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定义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进行了大概的辨析,这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英语,而且能更准确地理解西方社会文化,从而减少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最后以屠呦呦教授获得国外的拉斯克奖以及诺贝尔奖为例,揭开这件事背后所隐藏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交锋,使我们对这种差异有一个更为鲜明和清晰的理解。

关键词: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屠呦呦 诺贝尔奖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东西方社会的不同基础。就像不同的土壤会滋生出不一样的花草树木,东方和西方由于政治、历史、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等众多领域的差别,人们的价值观也有很大不同,其中以东方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为最。

所谓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 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它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离开集体,个人几乎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因此社会 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个 人主义(individualism)与此相反,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 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 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科技信息》,2010年第21期,第167页,“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中美社会文化差异理解的关键”,作 者王雪、顾相菊)

但是,尽管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重要性,个人主义看重个人的作用,我们也不能笼统地认为前者就是忽略个人作用的混合体,也不能偏执地认定后者就是崇 1 尚自私自利。可以说,在集体主义文化里,个人是作为社会或某集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社会是独立的个人的集合。美国文化的价值观就是典型的个人主义。美国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个人的权利。“美国梦”倡导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成功。因此,美国人多有冒险精神,重视竞争,较为独立。而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中国是儒家文化,提倡谦虚谨慎,主张中庸之道,忌讳锋芒毕露。中国人一向爱好和平,往往以家庭、社会、国家为重。

二、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哲学宗教信仰的影响,地理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历史和政治带来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从哲学宗教信仰来看,对中国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的莫过于儒家思想。儒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和谐的统一体,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之中;每个人都要从全局和整体上来看待一切事物。除了儒家学说,道教和佛教对中国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宗教文化归结到一点,就是强调人是众多复杂关系中的一员,忘掉自我,无欲无求,才能超脱今生的痛苦。

而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最初是英国的一批清教徒为了躲避宗教迫害,乘“五月花号”漂洋过海来到美国,一个国家因此诞生。他们不仅带来了清教的教义,也带来了欧洲文明和基督教思想。清教徒生活俭朴,崇尚勤奋劳动。他们认为自己是神选派来改造新世界的,因而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说,这批清教徒的思想理念是美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在各个省份,长期以来都很重视邻里和睦,“远亲不如近邻”。在北方的四合院里,许多人居住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互相依赖,互相帮助,久而久之形成了强烈的集体归属意识。

与之相反,美国地广人稀,英美人一般居住在较开阔的地方,围墙对他们来说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习惯了这样的自由,西方人在性格上也比较倾向于独立,凡事都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也没有那么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西方人强调的是“空”。即物体之间的空旷之地,因此住屋前后有大片 草地作为房屋的空间延伸,一般并不设栏分隔。(《现代跨文化传通——如 何与外国人交往》,王宏印,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75页)

中英这种文化冲突实际上是个人独处与群体共处的差异和冲突。英语国 家注重的是个人的独处和自由,中国人强调的则是群体的privacy。(转引

自《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毕继万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第82页)

在经济形态上,中国有着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发展史,具有强烈竞争特点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始终没有冲破封建社会的障碍而得到充分发展。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变得越来越深刻,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个人放在集体中去衡量他/她的成就。

而美国这样的西方国家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封建社会历史,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追求个人成就和物质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许多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都是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美国梦”。

当然,东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别还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屠呦呦获诺奖所体现出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差异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琳医学院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对于一个诺贝尔奖不喜垂青的国度而言,这是何等的殊荣就引起了多大的关注。尽管社会上多是肯定的声音,可依然存在着一些质疑。有人发问,“由于研究成果是在一个集体主义年代形成的,那么获奖成果应该归功于个人还是集体?”这就涉及到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一个个很明显的差异: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奖项到底应该归屠呦呦教授还是“523”小组?虽然这不是我们该忧心的问题,也早已由权威机构多方权衡之后给出了答案,但借由探究此事,我们不妨一窥东方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在此事背后是如何“兴风作雨”的。这件事情还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为了“加强中草药方面的研究力量”,中医科学院应召加入,屠呦呦也随之参与了项目。

屠呦呦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 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 想”。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 一直不好。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

精来提取青蒿。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南 方人物周刊》,“发现屠呦呦”,2011年10月17日,第53页)

读到此处,可能无论谁都会觉得屠呦呦获奖无可厚非。因为正是她的执着探索,她在实验温度上做出的突破,以及她多年累积的中医知识才使遭受疟疾折磨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她的这一重大发现可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可是事情就像看起来这样简单吗?要知道,文革时期,科研工作方式就是只有集体没有个人,论文也几乎从不标明作者。在这个特殊时期,不需要个人署名的文章,新的发现以瘟疫传播的速度迅速变成了集体的财富。

1972年3月8日,在南京一次会议上,以“毛泽东思想指导发掘抗疟 中草药”为题,屠呦呦汇报了自己在青蒿上的发现。很快,云南和山东等数 个研究小组借鉴了她的方法,对青蒿进行研究。

1976年,上海无机化学所的周维善研究小组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也发现了青蒿素全新的抗疟机理:青蒿素中存在一种全新的结构过氧桥。后 来,因青蒿素不溶于油和水,无法使用针剂,对已不能进食的重症疟疾患者,几乎束手无策。上海药物所合成了可以制成针剂的蒿甲醚,那是第一个由中 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

1977年,为了赶在国外发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为中国人发明,由屠

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 上首次发表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人物》,“屠呦呦其人其事”,2015 年第21期,第65页)

2011年,屠呦呦获得了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美誉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因此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该奖的大陆科学家。

拉斯克奖引发的第一个疑问是:为什么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科学界解释说:无法确定奖项的归属。屠呦呦获奖后,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一次公开场合的发言中曾表示:“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宿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

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 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只是含糊地说:北京中药所,1972 年12月从北京地区青蒿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结晶物,实验编号为“青蒿素II”,后改称青蒿素。(《南方人物周刊》,“发现屠呦呦”,2011年10月17 日,第54页)

大协作的抗疟新药研发计划按照预定的轨道胜利谢幕。然而,最终的排名争议却一直悬而未决。后来的几十年中,被认为不够“淡泊名利”的屠呦呦成了整个团队中让人头疼的因素,她执拗的个性也慢慢显现了出来。

中信的青蒿素项目经理刘天伟在博客中提到,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金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这笔钱因屠呦呦的反对,至今未落实是真的。”

反对的声音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的研究组在523中的作用,夸大了自己在研究小组中的作用。“屠呦呦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癌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癌有效单体的人,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的指导下取得的。”因此要把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将有失公平,难平人心,想必团队中的许多成员心中多少会有不甘。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她是把青蒿带到了523任务中的那个人”,她是第一个提到100%活性和第一个做临床试验的人。

其实,从青蒿到抗疟良药,各个环节中一定有许多人做出了大大小小的贡献,青蒿素的发明,绝不是屠呦呦一个人力所能及的。从药材筛选、结晶获取、结构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药研发,包含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心血。一个人所学有限,方法有限,要想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简直难如登天,正是有着这样的大团队,每个人才能专研自己的那部分任务,从而找到突破点。但是拉斯克奖没有将奖项颁发给整个团队,想必也是想要鼓励个人创新,鼓励原创精神。“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

诺贝尔奖同样是对个体创新的鼓励,因此往往是颁发给个人的而不是集体的。大体来说,只有那些原创性的思想理论、公式定理、技术发明等才能进入诺贝尔奖的评价范围。从近代科学史的发展过程看,这些项目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实现的,特别是思想理论方面的创新,个体特征非常明显。虽然有些实验研究需要团队、助理的帮忙,但是整个思路一定是由某一个人决定的,大体的方向或细节 5 上的东西一定是事先由这个人做好了蓝图甚至精细的规划。从这个意义上说,屠呦呦获奖是实至名归。

显然,在这个获奖过程中,无疑是一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交锋。集体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究竟怎样操作才能达到所谓公平分配以及如何在分配较为平均的情况下调动社会的积极性。中国地大物博,人才济济,却一向稀缺诺贝尔奖得主这个问题,想必也是和集体主义有着很大的关联吧。个人主义可能更有活力,但难免暴露更为残酷的一面。个人主义促使人们把事情做得更强,集体主义促使人们把事情做得更大。在这个小组研发项目中,正是有了一支团结强大的队伍才使中医走向世界,才使数百万的人有了生命的希望。而也正是有了屠呦呦这样的精英才能使项目的进度大幅加速,使整个项目有了新的突破口。没错,是集体主义使屠呦呦能够顺利地将自己的发现转变为抗疟良药,是个人主义成就了她使其名垂千古。

四、结语

不管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如果不加节制使其任意膨胀都是十分危险的。当个人主义的观念膨胀到影响集体利益时候,其实也就损害了个人的利益,因为集体利益的损害会转嫁到个人利益的损害。反之集体主义也一样,当集体主义膨胀到远离这个平衡点的时候,个人难免要做出牺牲。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找到两者的平衡点——虽然这个平衡点也是极难找到和把握,也不知在人类历史上还要花上几百年几个世纪才能使一切都能在这个平衡点下以最好的状态发展下去。我们只能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摸索前行,无限靠近。不管是谁或是哪个小组拿了大奖,我想最大的成功在于全人类有了对抗疟疾的新的有力的武器。

主要参考书目:

1、Tu Youyou The inventor of New Anti-Malaria Drugs of Qinghaosu and

Dihydroqinghaosu,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1999,5(2)

2、徐萌著,《海外英语》,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2014年第3 期

3、王萍著,《时代报告》,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Collectivism and American Individu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ltural Values,2011年第9 期

4、毕继万著,《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5、黄松平,朱亚宗著,《科技导报》,“科技发明权与屠呦呦青蒿素发

现争端的化解”,2012年第30期

6、《南方人物周刊》,“发现屠呦呦”,2011年10月17日

7、《人物》,“屠呦呦其人其事”,2015年第21期

8、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新华出版社,2014年

9、水清浅著,《文化交流》,“外媒如何评说屠呦呦获奖”,2015,(12)

10、王宏印著,《现代跨文化传通——如何与外国人交往》,南开大学出版 社,2012年

11、王雪、顾相菊著,《科技信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中美社会

文化差异理解的关键”,2010年第21期

12、叶朗、朱良志著,《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15.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篇十五

通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韦伯的思想轮廓是:价值合理性→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韦伯集中运用了一种社会学的因果分析方法阐述其中的观点:新教的价值合理性使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亲和力形成一种天然的关联, 新教伦理的合理性成分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的解释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理性化, 个人及其行动是韦伯理解社会学的基础, 主张从个人的主观意义出发去解释社会行动, 而理想类型是他的方法论基础。新教这种实质理性使人从内在的角度认同并遵从了它的伦理, 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与思想。新教伦理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性的基础, 表现为运用宗教世俗化、理性化的手段为资本主义这种合理行为扫除发展的精神障碍, 进而排除合理经济行为发展中的内部阻力。根据书中对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描述, 我们可以看到韦伯主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理论:

首先, 禁欲主义有一种明确的理性特征, 使个人克服自然状态, 摆脱非理性情绪的影响和不理智冲动的支配, 也摆脱对尘世和自然的依赖, 以理智束缚非理性欲望, 直到经济行为自动具有一种客观的、非人格化特性。不仅如此, 禁欲主义还要求个人的一切行动按照规定的动机行动, 使社会保持秩序。

其次, 天职观和命定说把经济活动定义为一种合理化的行动。根据韦伯的观点, 真正的资本主义经营依靠的是现代企业中资本的合理使用和对劳动的合理组织, 这种经济活动是一种目的合理性行动与价值合理性行动的复杂结合, 它在目的和结果上表现为价值合理的行动, 而采取的手段和进行的步骤上却是目的合理性, 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应该把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经济活动定义为价值合理性行动, 因为经济活动总是朝着某种绝对、永恒不变的目标努力, 即不断积累财富, 成为上帝的选民。因此人们对于新教及新教伦理有着一种天然的信任, 认为这种合理的行动必定能产生自己被上帝救赎的这种合理化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探讨这种合理性的基础:

1. 从宗教伦理上肯定了积累财富的合理性性与合法性。

韦伯认为合理性地积累财富是正确的, 因为从伦理上讲积累财富并不是为了享乐, 而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这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行为。同时, 韦伯认为“贪得无厌不等于资本主义, 更不等于资本主义精神, 相反至少可以等同于合理缓和这种不合理的冲动”。1而且韦伯并不主张平均分配, 他主张并且鼓励多劳多得, 贫穷则是对上帝荣耀的贬损。

2. 节制与盈利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节制、合理追求利润、合理规划时间和计算资金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奠定了基础。严格的禁欲主义, 使得新教徒们不断地创造财富却并不将它用作个人的消费, 而是将其作为资本投入财富的再生产中, 以合理化为核心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就形成了, 同时现代企业家强调无限的工作使得资本主义精神渗入日常经济生活。

3. 形成独特的资本主义文化。

韦伯的新教伦理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起源的动力机制, 而且形成了一种资本主义企业文化。新教伦理把创造财富的行为解释为一种神圣的天职, 一种为了证实上帝对自己的恩宠的行为, 由此内生出一种自我控制, 即严格的组织纪律, 勤奋的工作热情, 以及一种对事业的奉献精神。这既是资本主义的职业责任规范, 也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伦理的最重要特征, 一定意义上讲也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基础, 因此在韦伯看来具有资本主义精神的企业家才是现代企业家。

4. 韦伯关于社会分工的论述部分地解释了社会结构的构建。

韦伯从伦理上证明了现代专业化劳动分工的重要性, 而他关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在社会地位的区别与划分方法直接构建了社会分层, 即新教徒处于更高的社会层级, 同时也比天主教徒更加的受到上帝恩宠, 并且运用宗教的手段使人们对这种分层深信不疑, 因此韦伯利用宗教世俗化、理性化的手段说明了现实社会分层是理性、合理的, 想要试图改变这种分层需要必须要不断地积累财富才能获得上帝的认可。

5. 新教为资本主义的社会道德、法律等的存在提供了论据。

新教伦理主张从道德准则和是否营利的角度出发判断职业的性质, 也直接取决于职业产出品对社会的重要性如何。显然, 当职业产出品对社会有很大的重要性而且营利很多, 这种职业必定是合理合法的, 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也必定被上帝恩宠。反之, 违背上帝道德准则的职业及从业者必定为上帝抛弃, 如毒贩、卖淫等, 因此人们必须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手段抑制或者消灭这种职业, 因此法律、道德等就很有必要存在。

6. 资本主义是以合理的劳动组织为前提的。

韦伯认为合理的资本主义的特征是:第一, “自由劳动 (雇佣劳动) 的合理的资本主义组织”;第二, “经营活动与家庭的分离”;第三, “与此密切相关的合理薄记”, 其中“经营活动与家庭的分离”与“合理簿记”是资本主义组织产生的前提, 事实上所有与西方资本主义独特性质有关的东西, 如商业化、股票交易等均与资本主义劳动组织密切相关。

7. 新教中明确把以营利为目标的活动解释为一种个人伦理义

务感的天职思想, 正是这种思想为新型企业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道德基础和支持。人们不仅可以通过道德行为带来心灵的慰籍, 而且也成为人们追求至善的手段。只有通过勤勉工作获得财富, 尽量避免经济上的窘迫, 才能真正得到上帝的喜悦, 才能使自己的灵魂得救。

8. 新教倡导兄弟般的关系在系统间产生普遍信任, 在这种伦

理前提下, 新教就起到对现存秩序定型的作用, 尽量避免社会冲突。而且, 在书中引用的富兰克林的训诫中明确要求人们讲求信用, 以增加相互信任感, 减少经济活动的成本, 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活动范围, 这既是一种经济上的考量也是资本主义文化的一种表现。

不可否认, 韦伯相当成功地从各方面梳理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复杂关系, 但是韦伯的论述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过度重视积累, 忽视消费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韦伯对新教伦理重要性的解释是“理想化”的, 把盈利升华为自我定义的过程, 将消费定义为奢侈品的享受和浪费, 忽略了消费对生产、资本积累和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韦伯的论点中最薄弱的部分在于支持论点的例证主要来自新教各派的教义, 而不是来自行动者本身, 这种先验性使他的论证不足够充分, 纯粹理论逻辑式探讨的解释力到底有多大也是值得探讨的。

摘要: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始终以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进行探讨, 因此, 资本主义合理化道路的伦理基础可以分别从宗教关系和社会分层、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三个层次进行解释。

关键词: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著,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黄晓京、彭强译,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4月第一版, 导论16页

[1]马克斯.韦伯著,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黄晓京、彭强译,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4月第一版

[2]白云飞, 李娅婕,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评析[J], 学术探索, 2008年1期

[3]刘新华, 刘欣, 试比较马克思与韦伯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的思想[J], 前沿, 2008年第3期

上一篇: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课程感想下一篇:工程造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