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市场现状

2024-08-08

中国货币市场现状(精选8篇)

1.中国货币市场现状 篇一

中国白酒市场现状

白酒历史悠久,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占总量的98%~99%)。通常情况下,人们按香型将白酒划分为清香型、米香型、浓香型、酱香型和兼香型五种类型。

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494万千升,同比增长24.38%。四川已经替代山东成为我国第一大白酒生产地,占全国白酒总产量的17.5%。

从产品构成来看,浓香型白酒在市场中占统治地位,占总产销量的70%以上;而出厂价格5~30元的低价白酒是主流,约占55%;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低度酒亦成为发展趋势。

2007年国内白酒销量485万千升,略小于同期产量,处于攻略大于求的状态。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程度的增加,我国白酒消费呈现数量减少、度数降低的趋势。而啤酒和葡萄酒等替代品的蓬勃发展,更压缩了作为烈性酒的白酒的生存空间。

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北方地区居民白酒消费明显高于收入水平更高的东、南方地区,这表明消费习惯才是推动白酒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收入只是将需要变成有效需求的催化剂而已。

30~55岁的男性是白酒消费的主力军,而30岁以下男性由于选择面较广,消费占比并不高。自用和请客是最主要的购买动机,而用来送礼的人不足20%。

口感、价格、品牌是影响人们白酒消费的最主要因素,调查结果也显示精美包装也有助于购买。从价格方面来看,中低价格的白酒是消费的主流,而高档白酒消费占比非常低。

包装和粮食是白酒产业最主要的生产成本,分别占40%和 20%左右。白酒制造业在面对极其分散的粮食和包装物供应商时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而对于白酒行业普遍存在的高毛利率,我们认为生产成本并未我们关注的最主要因素。

酒店依然是白酒销售的最主要渠道,当前白酒的零售终端价格一般相当于其出厂价的2倍,正是由于整个白酒行业的暴利,使得生产厂商和销售渠道之间并没有出现激烈的争夺利润的情况。著名白酒生产企业对下游渠道亦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

行业结构:质量全面提高 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九五”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提高白酒行业的投入产出比和综合经济效益,国家对白酒行业制定了以调控和调整为基础的产业政策,“九五”期间白酒产量下降23%;“十五”期间,白酒产量下降,1984年白酒产量占饮料酒产量的45%,2006年白酒产量占饮料酒总产量降至8.6%,烈性酒在整个饮料酒的比例日趋合理。

“十五”期间,国家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节粮、满足消费为目标走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道路,对白酒行业调整的力度加大。

目前,白酒产品结构调整已见成效,白酒质量全面提高,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高中档产品增加,低档产品比例下降。2003年白酒行业开始缓慢复苏,1999年,前20位白酒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只占整个行业的26%,利润占行业的55%,到2006年前20位白酒企业销售收入已53.73%,占利润比重64.53%。

从香型、酒度、酒质看行业结构。香型是按照白酒的感官品评和理化成份确定的典型。目前,我国白酒分为11种香型,其中主要包括贵州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以山西汾酒为代表的清香型、以四川泸州老窖为代表的浓香型、以广西桂林三花酒为代表的米香型和兼香型等。

在目前市场上,浓香型占主导地位,市场占有率在60%,清香占12%,酱香占0.43%。近两年,酱香型、清香型的市场份额发展加快,尤其是酱香型的茅台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市场份额(销售收入)已上升到6%左右。

目前白酒行业烈性酒的比例日趋合理,酒度在 ~65%vol不等,60%vol以上的白酒已经很少见。据统计,目前我国高度白酒占12%,中度白酒占59%,低度白酒占29%(见图1)。据糖酒快讯市场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较为畅销的白酒品牌以38%vol和53%vol两种为主,占据市场约九成份额。

目前53%vol酒仍然是产品的主流,此在一定时期内,53%vol白酒仍将受到消费者以及各种社交场合的青睐。

白酒从酒质上可分为:高档白酒、中档白酒和低档白酒。从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1999~2006年连续组织的白酒产品质量的国家监督情况看,高档酒抽查合格率为100%,中低档酒抽查合格率平均在85%。

根据协会最新统计数据,2006年高档白酒销量约占总数的1%,销售收入约占白酒行业总数的15%左右。贵州茅台和五粮液所占市场份额最大,所占的份额为整体高档白酒的75%左右;其次则是国窖1573和水井坊,占10%左右的份额;剑南春集团东方红高端白酒占高端市场3%-5%左右的份额。而其它一些品牌销量则较小,年销量不超过两百吨。

高中低档白酒的产量和利润分别呈“金字塔”和“倒金字塔”型,高档白酒虽然比例小,但利润约占50%,中档白酒的比例和利润均为35%,低档白酒的比例最大,但利润却最小。

从白酒企业数量及企业结构看行业结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白酒企业约为18000家,其中获生产许可证企业8799家,纳入国家规格以上企业统计1026家。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的统计2006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1026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138家,占13.4%,116家大中型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790.86亿元,占行业的81.35%,利润总额97.36亿元,占行业的97.3%。从以上数据说明白酒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初步成效。大、中型白酒企业以明显的优势主导着我国的白酒市场,是带动白酒发展的动力,是构成行业的主体。2008年:金融危机负面影响 消费快速减弱

2008年,白酒产业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以我国目前第一大白酒生产地四川为例,具体表现为:消费预期快速减弱,白酒行业出现了2003年以来的首次需求“不振”;增长趋势逐步放缓 ;对外贸易难度骤增 ;中小企业处境艰难;产品销量大幅下降。

自11月以来,四川省各名酒企业、部分优质酒骨干企业和重点原酒企业的系列产品均有较大幅度销售滑坡,五粮液、国窖1573、水井坊各类高端名白酒销量在北京、上海等重点区域分别下降了10%~30%不等。此外,名酒价格显现回落,四川名酒高端产品在各地酒类批发市场价格下降幅度总体几达10%,经销商信心明显受挫。

随着整体经济形势下滑,白酒行业销售形势日益严峻,高端产品销量大幅萎缩。白酒市场压力从今年第四季度起就表露无遗,预计2009年高端白酒销量会萎缩20%,直到2010~201年销售形势将好转。

市场消费:高端市场还有巨大潜力

根据CTR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全国15个城市的研究发现,中国白酒市场消费者具有以下特征 :

白酒消费的消费人群构成。退休人员、公司普通雇员和失业人员是白酒市场的消费主力。

数据显示,退休人员在白酒消费者中购买白酒数量最多,数量占有率高达。其次为公司普通雇员和失业人员,分别为26.6%和13.9%。可见,目前白酒的消费主力是休闲时间相对比较富裕的人群,社会中低阶层成就了很大一片中国白酒市场。

消费的季节性趋势。白酒作为中国传统的酒类饮品,其消费特征体现出很强的季节性特点。根据不同季节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表现出节奏性的趋势。冬季白酒销售明显旺于其他季节。数据显示,比较寒冷的1、2月份和11、12月份白酒消费数量占比是全年的42.41%,金额占比达到52.65%。其中,1月份白酒消费的数量占比和金额占比最高,分别为16.43%和30.15%。因为白酒清冽而性烈,可以活血取暖,最适合冬季饮用。

节日长假白酒消费进入高峰。数据显示,1月份是全年白酒消费的最高峰。由于1月份正逢中国传统佳节春节,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无论是举家庆祝的饮品还是走亲访友时的礼品,白酒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白酒消费市场的地域特征。北方城市是白酒消费的主要市场。在15个城市的白酒消费中,北京居首,其数量占有率达19.9%,金额占有率达17.5%。其次为天津,分别为12.2%和15.6%。数量占有率最低的是杭州,仅为1.72%,与北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与不同地区人们对于酒的口味偏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江南人喜好温和的黄酒,北方人豪气十足更偏爱浓烈的白酒,而这种口味差异在中国酒类市场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白酒消费的渠道选择。白酒消费者通常通过收取礼品免费获得白酒产品。通过渠道数据显示,通过收取礼品获得白酒的数量占有率达17.81%,即白酒获得各类渠道中,这部分人不需要有任何花费就能够免费得到白酒产品,而这部分的消费金额占有率却高达40%,两个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证明,作为礼品的白酒通常都比较高档,其价格远远超过普通自饮白酒的价格。

大型仓储超市金额占有率高,杂货店依然具备强大的渠道竞争力。数据显示,除去收取礼品的渠道以外,大型仓储超市的白酒消费金额占有率最高,达15.17%,但是这一渠道的数据量占有率却居于第二,为19.6%。而在杂货店购买白酒的数量占有率为28.7%,可以预见,杂货店作为离消费者生活最近的一种商业渠道,在白酒消费领域具备极大的竞争优势。

外资进入:中外资间的相互试探

2008年9月,美国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完成对口子窖业25%股权的收购,这笔收购涉及的金额为5200万美元(约折合人民币3.55亿元),这是继泰国TCC、帝亚吉欧、轩尼诗、瑞典V%26S入主本土白酒企业后的又一笔外资并购。

在全球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高盛积极入主口子窖,证明了中国白酒行业存在着巨大的魅力。目前中国白酒市场的年销量已经突破千亿元,且每年仍以12%的速度持续增长,其中高端白酒的增长速度更是达到20%以上。但是,因为文化和酿造工艺的差异,外资进入白酒行业的门槛较高,往往只能通过收购的方式进入。

从 年开始,外资开始大举进入中国白酒领域。2005年,世界五百强之一的“泰国酒王”TCC出资5500万元整体收购玉林泉酒业,拉开了外资进入中国白酒行业的序幕。2006年底,全球最大的酒业集团-帝亚吉欧受让水井坊第一大股东四川全兴集团43%的股权,通过此后的股权转让,目前帝亚吉欧已获得四川全兴集团49%的股权。这次收购是帝亚吉欧的战略性投资,虽然没有实现绝对的控股,但可以通过此次投资介入到整个水井坊的运营和管理中,并作为中国整体战略的一个补充。

在此后的两笔外资收购当中,中国白酒巨头剑南春则成为了主角。2007年5月,隶属法国路易威登集团的酩悦轩尼诗酒业公司与剑南春达成协议,以近1亿元的价格控股后者旗下的文君酒厂;2008年3月,剑南春再次出手,与瑞典V%26S合作天成祥,后者获得51%的股权。两个产品在合作后,一改以前的品牌形象。天成祥与文君酒的销售价格一下被提到了600元以上,价位直接与茅台、五粮液比肩。轩尼诗和瑞典 的合作模式采用的独立运营,运用外资的品牌操作模式打造本土的白酒品牌,并通过轩尼诗和瑞典V%26S在国内成熟的高端酒的销售网络彻底改造白酒的传统销售模式。但是轩尼诗和瑞典V%26S与剑南春的合作则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首先中国白酒以中国文化为核心诉求,与洋品牌原有的推广渠道和受众人群具有一定的差异化,且销售的模式也有很大的差异。轩尼诗的文君酒虽然投入了一个多亿的市场费用,但是目前效果微乎其微。与此相比,淮北口子酒业表示,“此次高盛入主口子窖则完全是出于财务投资,高盛是一家投资银行,没有实体作为支撑,所以只在乎投资收益率。”分析人士认为,高盛和口子窖的整合对于双方来说成功率较高,但收益率相对稳定,其实口子窖对于高盛的需求主要来源于资金。

据估算,口子窖的年销售额在10亿元到15亿元之间,属于白酒市场较为成熟的品牌。但是,从2006年开始,口子窖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口子窖在华东地区的销售受到了苏酒的挤压出现了萎缩。如果口子窖想上新的台阶,就需要对整个体系进行调整,由此需要大量资金支撑。

业内人士认为,外资进入白酒行业以及白酒与外资的合作,都是双方的一次试探,很难在短期内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外资熟悉中国白酒还需要很长一段过程,文君酒、天成祥以外资为主导的品牌要想成为市场的主力,至少需要5年时间进行市场培育。由于中国白酒企业很多仍是地方的国有企业和支柱产业,进入的门槛很难在短期内打破。而正是因为上述多方面的原因,泰国TCC集团在古井集团和西凤酒公司的整体收购中均以失败告终。

北京白酒现状分析

为了更精准了解白酒产品的消费需求,竞争态势和潜在的市场机会,使白酒生产企业能够做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品牌传播和产品市场推广,最大限度降低白酒企业品牌和产品的市场营销风险,快速提升产品的销量,稳健地做强品牌和做大市场规模。北京精准企划于近期对北京白酒产品消费者需求做了一次专项、深入的市场调研。

精准企划市场调研部对调研问卷进行了专业的设计,并对被访消费者在性别、年龄和收入等方面做了科学的配额。本次调研采用国际通行的CLT(Central Location Test),即集中定点市场调研方式,共访问白酒产品的消费者312人,其中男性占95.2%,女性占4.8%.按照统计学的原理,本次调研的置信度在96%以上,完全符合市场调研的准确度。北京精准企划市场调研部运用SPSS for window 11.5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对调研问卷进行数据的录入,在进行科学的频数和交叉分析后得出调研数据和分析结果。

最后经过精准企划具有15年食品行业营销实战成功经验的权威专家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归纳和分析,撰写成《2009年白酒产品消费者需求市场调研与分析报告》。以下分析内容是本次消费者需求市场调研其中一小部分的主要结论。

消费者自己喝的最多的白酒品牌

在北京消费者自己喝的最多的白酒品牌中,红星排在首位,占消费者选择比率的22.0%;其次是牛栏山,占消费者比率的18.9%;金六福以10.1%的提名率位居北京消费者自己喝的最多白酒品牌的第三位;五粮液占消费者选择比率的9.5%.往下依次是茅台占5.4%;京都占3.7%;京酒占3.0%;刘阳河占2.4%;其它白酒品牌合计为25.0%.可见红星、牛栏山等北京本地白酒品牌,仍然占据消费这自己喝白酒品牌的主导位置。

消费者最喜欢喝哪种香型的白酒

最喜欢喝清香型白酒的消费者比率最高,达到41.4%;其次是最喜欢喝浓香型白酒的消费者比率也达到33.8%;最喜欢喝米香型和酱香型白酒的消费者比率分别为8.6%和7.6%;喜欢喝混合香型白酒的消费者比率只有2.6%;分不清香型白酒的消费者也占6.0%.可见清香型和浓香型白酒是最受消费者喜欢的两种白酒香型。

消费者喝的最多的白酒产品是哪个度数

消费者喝的最多的白酒主要是38度的比率最高,达到38.9%;其次是45度的白酒,占消费者选择比率的19.5%;40度排在第三位,占消费者喝的最多白酒比率的14.2%;往下分别是52度占10.9%;56度占8.3%;35度占4.6%;其它度数的选择比率很少。可见消费者喝的最多的白酒度数主要有38度、45度、40度和52度四种度数的白酒

消费者认为好的白酒产品应具备的核心条

消费者认为好的白酒产品应该具备的核心条件首先是口感,占消费者选择比率的35.1%;其次是质量,占17.4%;品牌占12.6%;价格占10.5%;年份和文化分别占8.4%和7.9%;度数为6.25%;其它条件选择比率很少。可以看出,口感好、质量有保证、品牌知名度高、价格适合、年份久和有文化底蕴六个要素是消费者认为好的白酒产品必须具备的核心条件。

消费者在家里和饭馆喝白酒哪个多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在饭馆喝酒次数多于在家里喝酒的次数。在饭馆喝酒多的比率为54.9%;在家里喝的多的比率为45.1%.消费者在饭馆喝酒的数量也要多于在家里喝酒的数量。在饭馆喝酒的数量占54.3%;在家里喝酒的数量占45.7%.消费者认为购买自己喝的白酒多少钱一瓶最合适

如图所示,消费者认为购买自己喝的白酒21-50元一瓶最适合的比率最高,占34.6%;其次是11-20元的比率为17.9%;消费者选择51-80元的比率为15.9%;5-10元的比率为12.3%;81-150元的比率为12.0%;150元以上的比率为6.0%.可见消费者自己喝的白酒每瓶定价在21-50元是最适合的。

消费者认为购买礼品白酒多钱一瓶最合适

消费者认为购买礼品白酒200元以上一瓶的比率最高,为31.5%;认为101-150元、81-100元和151-200元最适合的消费者比率非常接近,分别占17.7%、17.3%和16.6%.可见消费者购买白酒送礼有两个主要的价格区间,分别每瓶白酒价格在是200元以上和81-200元。消费者平均每月自己喝白酒的花费

每个自己月喝白酒花费51-100元的消费者比率最多,占31.4%;其次是21-50元的比率为18.4%;151-200员的比率排在第三位,占13.7%;101-150元的消费者比率为12.7%;每月喝白酒花费201-300元的消费者比率为8.4%;300元以上的占7.0%;而20元以下的也有8.4%.可见北京市场白酒的消费容量非常巨大。

消费者一般是在什么地点购买白酒产品

大中型超市是消费者购买白酒的主要地点,占消费者选择比率的64.4%;在烟酒商店购买白酒的消费者比率为14.8%;在商场购买白酒的消费者比率为13.8%;其它终端的选择比率很少。可见大中型超市是白酒销售的核心终端,烟酒商店和商场也是白酒产品的重要销售终端。

白酒消费者需求全面分析内容和图表,请参看北京精准企划《2009年白酒产品消费者需求市场调研与分析报告》。本报告采用PPT文件格式,内容有110个以上的调研与分析图表,180多页的PPT文件,文字总数达到2万字以上,该调研报告的价值超过5万元人民币。

2.中国货币市场现状 篇二

关键词: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财富效应

一、引言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日益紧密, 资产价格往往有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资产价格由膨胀到崩溃的急剧变化很可能引发长时间的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因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破裂而爆发, 并蔓延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在此期间, 中国A股在2007年10月16日达到6 124.04点的历史高点, 但到2008年10月竟跌至1 700多点, 跌幅逾70%。股市暴跌, 引发了政府该不该救市的激烈讨论。

现代金融理论认为, 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条件下, 股票价格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一个重要渠道。但中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国家, 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很不成熟。现阶段, 中国证券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究竟如何, 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对此作一定的探讨。

二、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 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依据货币政策的不同传导渠道, 可分为利率传导机制、资产价格传导机制、信用传导机制和汇率传导机制。资产价格渠道主要是通过企业的投资效应、家庭的财富效应、非对称信息、预期效应来实现的。

1. 企业的投资效应渠道。

托宾的q理论中的q值是指企业市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值。如果q值较高, 则意味着新的厂房和设备成本相对于股票市场价格更为低廉, 企业进行实物投资, 增添新设备, 扩大生产规模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扩张的货币政策导致股价的上升, q值增大, 从而刺激投资增加, 最终引起总需求扩张以及产出增加。M↑==>P↑==>q↑==>I↑==>Y↑

2. 家庭的财富效应渠道。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消费者的消费安排取决于其终生收入, 而不是取决于本期收入。金融资产是消费者终生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普通股又是金融资产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张的货币政策引起股票价格的上涨后将促使家庭的财富增加, 消费者的终生收入相应增加, 消费支出随之增加, 最终促进产出增长。M↑==>P↑==>消费者终生收入↑==>C↑==>Y↑

3. 非对称信息渠道。

货币政策影响股票价格, 股票价格的上升提高了企业净值, 使企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减少, 银行的放贷增加, 从而使得投资和产出增加。M↑==>P↑==>企业净值↑==>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贷款↑==>I↑==>Y↑

4. 预期效应渠道。

在经济繁荣时, 资产价格上升, 经济主体对经济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投资规模增加。在资产价格下降的时候, 经济主体对经济的发展持谨慎态度, 投资规模的增长受到限制。

三、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金融资产价格传导的实证检验

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分别用M2、C、I和SZ分别表示货币供应量、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上海综合指数的月末收盘指数。对各时间序列分别取对数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本文采用月度数据, 样本区间为1995∶01~2008∶12。其中, 由于每年1月末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数据缺失, 为了不影响数据的完整性, 采用1—2月份累计数的平均数作为1月末的样本数据 (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统计年鉴》、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

2. 单位根检验。

利用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对时间序列ln (M2) 、ln (C) 、ln (I) 、l (SZ) 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E-VIEWS5.0软件检验结果表明:四个变量都是非平稳序列, 具有时间趋向。但其一阶差分序列在1%、5%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序列, 即四个变量均是一阶单整序列。

3. 协整检验。

协整关系的基本思想是, 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序列变量是非平稳的, 但它们却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 表示一种长期的均衡稳定关系。

由单位根检验可知, 四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检验结果如下:零假设为没有一个协整关系时, 变量lnM2和lnSZ的迹统计量55.66371>5%水平临界值20.26184, 变量lnSZ和lnI的迹统计量28.85015>5%水平临界值20.26184, 均拒绝原假设。当零假设为至多有一个协整关系时, 变量lnM2和lnSZ的迹统计量7.475508<5%水平临界值9.164546, 变量lnSZ和lnI的迹统计量7.098479<5%水平临界值9.164546, 均接受原假设, 说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 M2与SZ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SZ和I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零假设为没有一个协整关系时, 向量lnSZ和lnC的迹统计量16.85695<5%水平临界值20.26184, 接受原假设, 说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 SZ和C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4. 因果关系检验。

在存在协整关系的基础上, 利用因果分析 (Granger Causality Test) 对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进行研究。格兰杰检验结果如下:零假设为M2不是SZ的格兰杰原因、SZ不是M2的格兰杰原因、I不是SZ的格兰杰原因时, F统计量分别为0.00834、1.33404、1.35897, 零假设成立概率分别是0.92737、0.24990、0.24554, 均接受原假设。零假设为SZ不是I的格兰杰原因时, F统计量为5.40470, 零假设成立概率是0.02141, 拒绝原假设。

故M2和SZ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而SZ和I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即SZ是I的格兰杰原因, 但不是SZ的格兰杰原因。

5. 实证结论。

以上实证检验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 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在现阶段, 中国金融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存在阻滞, 即央行的货币政策在第一阶段不能通过货币供应量有效传导至证券市场影响上证综指。第二, 股票价格水平与投资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第三, 股票价格水平与消费水平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即没有财富效应。

四、原因分析及建议

由上述实证分析表明目前中国的股票市场尚未成为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一条渠道, 主要原因有:

1.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低, 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相关性不强。中国上证综指自1997年至今出现了几轮牛市和熊市的周期。第一个周期是从1997年股市的下跌低迷至2000年的逐步回暖。第二个周期是2001的股市下跌以及长期低迷, 至2005年逐步升温并非理性的持续上涨至2007年的最高点。第三个周期是2008年以来的股市暴跌。中国货币供给量M2的走势一直很平缓, 相比上证综指的巨大波动, M2的变化对上证综指几乎不能起到作用。固定资产投资波动较小, 在2003—2005年的增速较大, 在2004年的增速高达37.47%, 但此时的上证综指处于低迷状态。而在2006—2007年的股市大牛市阶段,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比2004、2005年有所放缓, 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和上证综指在有些年份是呈现反向关系的。在股市低迷时, 政府只能采取控制股票上市规模、降低印花税等权宜之计试图推动股市的上涨, 扩张货币政策的货币供给增量很难通过股票市场渠道传导。

2.目前, 中国银行间接融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股票直接融资的比重很低, 股票市场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较低。

3.理论分析中财富效应渠道有两个假定条件。第一假定金融市场是完善的, 第二假定金融财富在居民总财富中占较大比例, 金融财富的变动会使居民总财富有较大的变化。但目前,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还很不规范, 金融财富占居民总财富的比重还比较小。财富效应渠道实现的前提条件在中国现实情况中得不到满足。

在现阶段, 中国应不断深化和发展证券市场, 以期更好地实现金融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

第一, 加快货币市场建设, 打通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联系, 使资金在整个金融市场内自由流动, 使股票市场成为传递货币政策信号的一个重要载体, 积极推进培育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相关条件建设。

第二, 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之日起, 股市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筹集资金, 通过股市发展来促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国股票市场的筹资功能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国有企业的行政色彩浓厚, 不是完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个体。而且由于股票价格的失真, 不能真实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业绩, 严重影响投资者和银行房贷部门的预期和决策。所以必须规范股票市场, 加大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力度, 同时引导商业银行正确处理风险防范和信贷关系, 疏通q效应传导渠道。

第三, 疏通财富效应渠道。推动股票市场的市场化改革, 健全股票市场的监管机制和服务机制, 加强有关信息披露、审计等方面的工作, 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健全股票市场参与机制和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 确保上市公司的质量, 使得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化能够真正反映上市公司的业绩, 弱化投机和“跟庄”。使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能够真正感受到股价上涨对其总财富的影响, 并形成良好和稳定的预期, 从而影响其消费。

我们认为,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定物价, 防止通货膨胀, 在股票市场完善的前提下, 央行关注资产价格变化, 将金融资产价格作为参考指标, 从而有效发挥金融资产价格的指示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学峰.中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微弱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3, (3) .

[2]刘忠勋, 张英杰.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5, (4) .

3.中国货币市场现状 篇三

货币政策主基调年内不会改变

2008年11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推出了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带动了银行信贷投放,其势头之迅猛历史罕见。2009年,在实体经济没有完全好转之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预计不会改变,但是针对特定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应当是有可能进行的。

现行货币政策相当宽松

去年政策出台的11月份当月就投放4600亿元,12月份为77004L元。2009年1月份,扣除元旦和春节还有17个工作日,当月信贷投放1.62万亿元,每天约1000亿元。2月份稍有回落,为1.08万亿元。到了3月份再创历史新高,为1.89万亿元。第一季度的信贷投放加起来4.58万亿元,比2007年全年投放的贷款还多20%,而2007年是本轮经济周期阶段性的顶部。

进入第二季度,势头有所放缓。4月份为5918亿元,5月份为6645亿元,1~5月份合计5.83万亿元,6月份再次达到1.53万亿。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设定的2009年的信贷投放增长的目标下限是5万亿元,这个目标在1~4月份就已达到。

为了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确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基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指比实体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再适当宽松一点。按照2009年的8%左右的GDP增长,4%以内的CPI增长目标,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投放加上适度的宽松,16%~18%的增长应当是合适的,可谓适度宽松。

那么,现在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宽松到什么程度?通过模拟测算来说明。第一种可能性,2009年全年的信贷投放7万亿元,比2008年信贷投放增长23%。目前看7万亿元的规模挡不住。第二种可能性,假定一年的信贷投放一季度占全年一半,全年就是9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30%。这种增长态势只有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后才短期出现过。

从市场影响看,中国的信贷扩张,与美国正在出现的去杠杆化相对应,是一种再杠杆化,从实际政策效果看,在一个物价负增长的环境下形成了通胀的预期,稳定了金融市场信心,在政策的初期阶段,应当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应当有一个“度”

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办公会精神表明,继续坚定地坚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调没有改变。不过,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合理界定适度宽松的“度”,在危机初期,保持明显超出预期的信贷投放,可能有利于稳定市场,但是在宏观经济已经开始呈现复苏趋势时,应当回到真正的适度宽松。或者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需要界定一个度,不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变成无度的宽松。而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异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使得2010年乃至2011年的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明显被挤压,例如,2009年高速信贷投放支持下上马的一系列项目,如果在2010年经济增长出现显著上升时,如果要明显对信贷进行压缩,可能会形成一系列的半拉子工程,形成新的不良资产包袱,这可能倒逼2010年乃至2011年的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相当宽松的状况,即使总体经济状况已经开始出现需要降温的政策迹象,信贷政策可能依然还是不得不宽松。因此,2009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应当回到真正的适度宽松。现在全球的央行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是如何从当前异常宽松的货币政策中退出。对于中国的央行来说,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就是如何从相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到真正的适度宽松。

从目前的物价走势看,中国从宏观层面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可能是2010年年中以及下半年的事情。在CPI指数中,粮食相关支出占了高达30%~40%的比重。农产品价格没有大涨,CPI就上不去,而中国的农产品价格现在处于下行阶段。很多研究者认为,看2009-2010年中国宏观政策基调,主要看CPI的走向,而CPI短期来看,很大程度看农产品价格。在CPI全面上升之前起来,都有可能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

库存调整的结束会促使中国实体经济增长明显改善

从各项指标来看,2008年11~12月份是中国经济最坏的时候,这个阶段已经过去。2009年中国经济会出现明显的恢复。

2007年底至2008年初,国内通货膨胀率高涨,2008年2月,通货膨胀到达10年来的最高点8.7%。企业担心价格还要涨,就提前买原材料,特别是2008年雪灾之后,很多企业都在提前下订单。当时的统计表明,有30多个行业的企业库存超过历史高位。而奥运会之后,国际经济出现下滑,国内经济也开始回落,企业看库存太多,于是大幅压缩,订单就没有了。

比如在钢铁行业,许多企业刚刚储备了大量的高价铁矿砂,在危机来临之际即使原材料大幅降价,也不能再下大量订单。相关下游企业一看铁矿砂跌了,随之就不买或暂缓购买钢铁。2008年9~11月份整个链条上的企业家都突然说没有订单了,出现了空前的恐慌。这也是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出台刺激政策的原因。

巨大库存调整对国内经济冲击很大,目前企业的库存调整已经接近尾声,实体经济已经进入复苏阶段。从上市公司提供的年报和季报可以看出,2008年一至三季度都很好,到四季度只好靠吃前三季度的利润,2009年一季度继续吃。从银行角度可以看清楚,2008年11月份大规模信贷投放,但是企业的存款在降低。只有把库存压到比较低的水平之后,企业才会重新下订单、补库存。

现在看来,这个过程基本接近尾声,很多指标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企业在银行的长期存款在2009年三季度上升,说明库存的消化已经见底。还有一个指标是PMI(采购经理人指数),从2008年11月的39,12月的41,上升到2009年1月的45,2月的49,3~5月份均超过50。2009年1~5月份我国汽车月均销量超过100万辆,连续超过号称世界第一大汽车大国的美国,这个信号也是非常明显的。

许多分析者十分关注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际上,从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看,库存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更大,一季度的GDP增长6.1%,出口拖累0.2个百分点,但是库存调整的负面拖累是接近7个百分点,因此,只要库存调整告一段落,这个实体经济的恢复就会十分明显,从这个趋势看,2009年的经济增长会呈现逐季上升的趋势。

宽松信贷推动的资产泡沫可能比一次还要大

在对我国经济持乐观态度的同时,要谨慎关注资产泡沫。

过量信贷投放被非贸易部门吸收

一方面CPI涨不上去,另一方面信贷投放又非常大。如此大的信贷投放,主要被非贸易部门吸收。整个国民经济可分成可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两大类,可贸易部门是指可以通过贸易进行定价的,其价格是全球市场供求决定的。在金融危机时期贸易部门价格不可能大量上涨,吸收不了这么多货币。

所谓非贸易部门,就是不能通过贸易定价的,道路、桥梁、设施、电力、房地产和股票都是非贸易品。以房地产部门为例,信贷投放高速增长带来的效果,可能房地产商自己也没有想到。2008年底到2009年1月,很多房地产商都在算账,看销售进度账上的现金还可以撑多长时间,准备将股权卖了,还是将项目卖了,还是准备降价。结果由于高速的信贷投放,推动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从周期波动看,房地产商往往对经济转折反应较为滞后,一旦确认市场的回暖,可能会重新出现房地产商竞相拿地的情况。当前推动信贷投放的主体是地方政府建立的各种政府投融资平台,这些融资主要依靠政府的卖地收入来归还。因此,地方政府这一次有更为强烈的动机推高土地价格。因此,要关注这个过程中,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大量的土地收入应当有相当比例投入到中低价房和廉租房等的建设中。

资产泡沫的形成条件已基本具备

这些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是指国际。现在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非常类似于1998年之前的那一段时间,欧美发达国家本国出现调整,资金成本比较低,这就导致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向亚洲,流向香港地区,流向中国。

目前资本宽松的状况已经引起美联储的关注,近期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召集会议的基调已经不再单纯提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是强调要根据流动性状况和资产负债表的变动状况适时调整宽松政策。不过,在美国真正形成新的主导产业之前,美国的利率不太可能上调,大规模的资本回流还是很难形成。但是目前的状况是,未来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全世界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以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讲为例,通篇真正提到经济方面的就是新能源。

4.中国食用油市场现状 篇四

食用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煮食原料,在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食用油市场的快速发展,目前该市场达3000万吨左右的消费规模,国内上规模的食用油加工企业达数千家。虽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有一批小品牌企业被淘汰,但这却并未影响该行业激烈的竞争状态,粮油巨头的发展依然强劲“食用油行业的洗牌已然开始,一些零利润的小企业将难以为继,行业进入寡头时代”中研普华研究员邱少梅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

我国主要的食用油品种为豆油和菜籽油,两者占国内油脂消费的76%左右。“去年受油粕价格偏低影响,多数压榨企业处于亏损局面。”油脂分析师卢宁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中小企业而言,很难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操作去降低运营风险。且由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加大了龙头企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多重压力下,部分中小食用油企业步履维艰。伴随着人们对食用油的消费观念变化、国际食用油价格下降,以及来自于国际资本市场等的压力,迫使国内的中小型油企加快其品牌升级和技术创新。

事实上,去年和前年已经有10家左右的企业退出了食用油行业。且自2014年开始,随着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大豆的价格也随之出现了大幅度波动。许多企业都面临市场价格不振以及贷款困难等问题。这些都是致使油企停产甚至直接退出品牌市场的主要原因。卢宁还告诉记者,今年4月下旬起,随着进口大豆流向监管严格,无进口资质的小油厂无法采购到低价的进口大豆,而采用国产大豆成本较高,目前他们还面临着原料短缺的桎梏。

中小企业应重视品牌建设我国的中小粮油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之所以举步维艰,在邱少梅看来,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食用油价格不断下跌,对我国食用油市场造成的压力,盈利空间较小的中小型企业濒临“无利可榨”的困境。另一方面,人们对国际大品牌或者国内大牌的信任度更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食用油政策的开放,国际资本进入我国市场,致行业的竞争加剧。”邱少梅补充道。但部分食用油企业对于原料的控制力差也是导致其发展遇困的原因之一。卢宁强调称,龙头企业可以集中采购原料、合理控制成本。但以小型大豆压榨的企业则多数无直接进口大豆的资质,致其面临原料短缺的风险。之所以如此依赖进口,主要还是由于国内的大豆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滑坡。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对大豆的需求也呈快速增长态势,这致使国内的生产不足,多靠进口以弥补国内的需求。有数据表明,1996年我国从大豆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大豆的净进口国。2000年大豆进口量就已达到了1000万吨,2010年达到了5000万吨。而2013年、2014年、2015年这三年则连续突破了6000万吨、7000万吨和8000万吨的水平。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此前曾指出,去年大豆进口达到了8169万吨,这是我国国内生产量的6.8倍,大约是世界大豆贸易量的70%,是国内消费量的87%,这在所有农产品中进口依存度是最高的。当然,流通区域受到局限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卢宁指出,集团企业多数为全国布局根据各区域供需情况,灵活调配货源,而中小粮油企业产品多数在近厂区域消化,流通范围有限,受阶段性、局部性的市场风险营销较大。但这些在她看来却是远远不够的,“由于集团企业的营销方式较为多样化,部分龙头企业采取多品牌战略,扩大市场影响力,而多数中小企业的品牌影响范围较小,在终端市场的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

卢宁对记者说道。面对重重困境,许多中小食用油企业希望可以通过抱团取暖来改变这种境遇。然而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可能性似乎并不大。目前来看,由于行业的集中化是很多产业的发展趋势,抱团群暖在一定程度上类似螳臂挡车,难以阻挡行业发展的步伐。正如卢宁所说,小油厂受区域局限性,抱团的可行性确实是存在一定难度。中小食用油品牌想要真正改变当前的困境,邱少梅提出,相关企业还是应注重品牌的建设,这个问题需要行业共同努力,长期实践。同时,还应学习国际品牌的标准以及技术,进行创新,提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粮油巨头称霸天下在中小食用油企业面临重重困境的同时,粮油巨头却发展强劲。数据显示,2014年金龙鱼的销量再次增长11.6%。2015年,福临门的销量也出现了10%以上的增长。对此,邱少梅分析指出,现今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对健康生活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因此,消费者在选购食用油时更倾向于大品牌,对小品牌的不信任则日益严重,从2014年-2015年的食用油增长情况看,食用油市场有向巨头集中的趋势,未来将出现几个巨头并存,寡头垄断的局面。

另有数据显示,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前十大食用油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粮油巨头们已经占据了食用油行业的大半壁江山。卢宁表示,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预计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仍将呈现小幅增长趋势。业内人士指出,不同的品牌有其不同的优势,企业应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改善自身的弱势,努力将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这需要企业更加注重其综合竞争力的建设。

5.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论文 篇五

关键词 劳动者选择 生命周期理论 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非均衡是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相对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更多的是由劳动者本人的行为决定,劳动者在衡量成本和收益之后,做出选择,包括是否选择工作,以及选择工作或是选择教育。

劳动者如选择教育,此时其身份是纯消费者和为未来投资教育的投资者,劳动者如选择职业,赚取报酬,其身份为消费者和储蓄者,为当期生活与未来生活做储备。

劳动者在当时当地所做出的选择,无不是比较当期成本、当期收益,未来成本、未来收益后的选择。

劳动者的选择会受到其在整个生命周期的规划所影响。

一、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的借鉴

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弗里德曼(M.Friedman)提出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这两种理论都有一个关于消费者行为的微观经济理论,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两种假说的前提为:首先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其次消费者行为的唯一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

上述两种假说都体现了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有几点是相同的:第一,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第二,一次性暂时收入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第三,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而两者的区别在于,生命周期假说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的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高鸿业,)。

人在社会上有多种角色,因经济学中研究的偏重方向不一样,人既可以是消费者又可以是劳动者,成为消费者的前提必先成为劳动者,劳动者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会做出各种选择,选择工作或是选择教育,选择教育的方向和内容,选择工作的类型和职业方向。

本文认为人作为劳动者在生命周期中的选择,类似于生命周期假设和永久收入假设中消费者的选择,类比之后,本文认为劳动者在生命周期中的选择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劳动者选择不只同当期选择时的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有关,他的选择会结合当期的实际情况,并以一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作为其决策的依据。

第二,劳动者在生命周期中对教育和工作的选择与其年龄阶段有很高的相关性,理性劳动者通常会选择在合适的年龄进行合适的选择,接受教育的年龄阶段比较固定,即接受小学至大学教育的年龄阶段是相对固定的。

除接受教育的其他阶段,劳动者选择工作,其工作的时间包括工作、寻找工作以及失业的时间。

第三,由于劳动者做选择时,会站在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基础上考虑,以整个生命周期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所有劳动者当期选择也受其对未来预期的影响。

“尽管所有的人都会认为未来的收益不如等量的当前收益更有价值,但是心理学家用看重当前(pre―sent—oriented)以此来描述那些对未来的事情或结果不是非常在意的人。看重当前者就是指那些用很高的贴现率(r)来对未来的收益加以折现的人。”(伊兰伯格,史密斯,)看重当前和看重未来预期的劳动者都会以整个生命周期的规划为前提,所不同的是其贴现率不同。

第四,劳动者生命周期的两个重要的选择,教育与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具有替代效应。

劳动者生命周期的生存和工作的的总时间是确定的,按60岁退休计,劳动者将在这60年中去分配其教育与工作的时间,选择受教育必定会损失工作的时间,反之亦然,所以教育与工作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第五,劳动者在生命周期中有三种身份的共存和转变,这三种身份分别是消费者,储蓄者和投资者。

劳动者的消费是现期的支出,包括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储蓄来源于现期收入,为未来考虑而作的储备,未来可以得到确定收益;投资来源于现期收入,也是为未来考虑做的决定,未来得到的收益不确定。

教育属于投资,接受教育的预期不一定与未来的真实情况相符合。

第六,短期社会的教育与职业变动引起劳动者选择时的教育与就业方向变动较小,劳动者将会受长期变动趋势的影响。

二、生命周期理论在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应用

在我国学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包括: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大专(大学专科)、大本(大学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班、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照目前看来,由于义务教育的年龄段限制,且初中毕业者选择相对较多,中国劳动者生命周期中第一个重要的选择时间为初中毕业时(约15―16岁),初中毕业后有三种选择,即第一,直接工作,第二,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

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第三,继续上高中,为日后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

劳动者第二个重要的选择时间为高中毕业时(约18―19岁),高中毕业后有两种选择,即第一,工作;第二,参加高考,高考分流后,选择读大专/高职,或读大学本科。

在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这两个选择时段中,劳动者的选择不仅决定了自身未来的发展前途,当无数劳动者的选择具有相同的指向性时,其职业选择也集合为了社会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现象。

现今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民工荒”等问题。

这些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相关原因有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中国人口结构性问题,本文认为从劳动力供给方面出发,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这些问题与劳动者生命周期的选择有关,这两个时段的选择将决定劳动者未来生命周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

本文将讨论在劳动者做出选择时,是什么影响劳动者的选择,以及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如何基于对未来的预期而在现期做出选择。

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时,劳动者如选择投资教育,则是纯消费者,没有任何其他收入来源的,要继续学业,教育和生活的费用由父母负担,劳动者的选择是自身和父母所组成家庭的联合决策所决定的。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在基础

设施建设,劳动者收入、消费方面,城市和农村都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的收入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劳动者在进行生命周期的教育和就业选择时,面临的自身状况和对未来的预期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将直接导致其选择的不同。

(一)关于农村居民的选择

据统计,农村人口从90年代起虽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一直比城镇人口高,2006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4%(注1)。

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上。

而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

农村大学生比例三十年来下降一半(数据来源:广州日报,—01—23)。

从以上数据可以判断,上世纪80年代,占全国总人口八成的农村人口拥有占当时全国大学生总数三成以上的农村大学生,而到了2006年,占全国人口近六成的农村人口只拥有占全国大学生总数不到两成的农村大学生。

按比例来说,农村大学生数量下降的比例快于农村人口下降的比例。

是什么让农村大学生数量下降了呢?

如图1所示,16岁是初中毕业生的年龄,如选择读高中,考大学是其最终选择,22岁大学毕业,其间有六年的时间,选择读大学后,其成本包括六年间放弃的工资性报酬以及生活费、学费。

这六年中劳动者是纯消费者,其与父母的家庭为劳动者共同进行教育投资。

而教育投资的费用来源于其家庭中父母当期收入和之前的储蓄,如教育投资的费用等于或大于此家庭中的收入和储蓄,此家庭将负债,生活肯定会难以为继,基于对未来劳动者受高等教育后整个生命周期中收入的起点和增速较高,此家庭会选择负债进行教育投资。

但目前的问题如图一所示,工资性报酬流B代表初中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工资性报酬流A代表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毕业后的工资报酬,工资性报酬流C代表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的工资报酬(大学生与农民工工资待遇出现趋同趋势(注2))。

从图1可以看出,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选择读大学的成本没变,某种程度讲可能是增加的,而总收益确在下降,由之前的收益1与收益2之和降到了现在的收益2,这意味着现今一个农村家庭为孩子受高等教育所进行的投资,与以往相比,劳动者会在生命周期中用更长的时间去偿还,这会使家庭所承受负担加重,其心理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以上分析显示农村居民选择读大学的比例下降了,他们一般会接受收益较小,负担较轻的选择,义务教育之后即初中毕业后直接工作。

统计数据也支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16岁、18岁的年龄,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二)关于城镇居民的选择

自开始的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呈大幅上升的`趋势,就业率自2007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基本形成供大于需的局面。

研究表明,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2006年1月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

农村大学生比例的降低,城镇大学生比例相应升高,为什么在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城镇居民的适龄劳动者中选择大学及以上教育的也越来越多。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7月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互动百科网,对1718名公众的在线调查显示,80。1%的人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明显的学历门槛。

求职招聘、评定职称和职位晋升,成为学历门槛最明显三大领域。

在上市公司中,公司高管是高收入人群,统计数据显示:公司高管本科以上学历占到了七成以上,高层管理人员学历与月薪成正比(注3)。

劳动者对高学历的预期是有根据的,高学历的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晋升的机会更多,更有可能得到更高的边际收益。

如图1所示,相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城镇家庭的整体收入较高,投资教育对家庭负担较轻,虽然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如之前,但在职业生涯中,投资高等教育比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的边际收益会越来越高。

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分析,城镇居民在投资教育的负担相对较轻的情况下,出于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会更多的选择接受高等教育。

(三)关于“民工荒”、“公务员热”问题的生命周期分析

从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来看,“民工荒”、“公务员热”与劳动者对工作的稳定性诉求与未来工作能力下降后能享受到的福利政策相关。

“民工荒”并不是劳动力供求市场中静态的供不应求,从劳动者的角度讲,未进行进一步的高等教育投资,导致其职业生涯中连续的工资性报酬的增长率较低,而且职位升迁的机会不多,加之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面较小,农民工的工作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他们工作的目的就是在有工作能力期间,选择其当期收益最大的工作。

农民工的这种工作不稳定也导致了其选择的随机性更大和其选择的稳定性更低,受当前政策和经济环境影响也更大。

当政府取消农业税,农民的农业性收入提高后,当农民有了一定积累可以自己创业时,即当农民有了多种选择可以维持生存和生活时,企业的不稳定工作和低社会保障功能对他们来说吸引力自然就降低了。

“公务员热”中报考公务员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及以上学历,最近几年,政府为提高公务员素质,学历在职务晋升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公务员在职业生涯中工作稳定,福利待遇高,退休后享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养老保险。

在生命周期中的工作和退休阶段,公务员这个职业对高学历劳动者都很有吸引力。

三、从劳动者选择的生命周期理论角度的政策建议

在劳动者选择的生命周期理论中,每个劳动者及家庭都是根据一生的全部预期决定其选择的,即每个劳动者及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教育和职业决策都反映了该劳动者及家庭希望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达到的理想分布,以实现一生效用最大化的企图。

劳动者的整个生命周期由受教育、工作与退休三个连续的阶段组成,每个阶段的目标都是使本阶段达到理想状态,此阶段理想状态为下一阶段的开始做最佳的准备,并以整个生命周期的效用最大化为目的,其受教育阶段为消费和投资教育阶段,工作阶段为消费和为未来储蓄阶段,退休阶段为纯消费阶段。

国家政策的制定不应只具有短期有效性,应根据劳动者的生命周期选择更有针对性和连续性。

第一,要缩小城乡差距,在劳动者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即在接受教育的阶段,使农村人口能获得更加平等的机会,首先应加快城镇化进程,让进城的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险,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收入用于自身的发展和后代的教育。

加快城镇化进程,让更多进城农民工的后代能享受到与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资源,让他们在面对未来的选择时可以更多样化,渐渐摆脱单一的打工的局面。

第二,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趋势,国家应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让更多的企业需要高素质人才,让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有用武之地。

第三,让学历具有更加完备的信号功能,学历成为真正具有代表劳动者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资格证书。

第四,让每个劳动者在职业岗位上都能预见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晋升的机会,让就业体系成为良性循环的体系,如果让大量劳动者随时处于不稳定的就业状态下,即低学历低技能低保障劳动者的存在,很容易在某一阶段爆发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第五,中国已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的生存和生活不只依靠国家的对他们的医疗保险盒社会保险,最重要的是能让这部分人口在工作阶段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和国家经济的增长积累合理的财富,国家应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和健全投资市场上下功夫,特别是具有垄断性质的上市公司占据国家优质资源,具有长期增长稳定,收益率高的特点,应拿出更多的财富在二级市场上与投资者分享,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注释:

1、20每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三个以上居住在城镇,农村人口比重已经从二十年前的80%以上减少到不足70%。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底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农村人口仍占56%。

2、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称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

3、《中国企业竞争力监测报告》指出:公司高管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到71.85%,其中受过本科教育的高管占总人数39.3%,拥有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历的高管则分别占总人数的25.43%、7.13%。

《中国证券报》公布的一份关于中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的调查分析报告调查显示:高层管理人员学历与月薪成正比,硕士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比大学学历段高,平均在1.28万元到1.4万元人民币,大学与大专学历的月薪差距不明显。

在1.13―1.3万元人民币之间。

除董事会外,学士学历与专业文凭以下学历人员的月薪也有较大差距。

参考文献

莫迪利亚尼:《莫迪利亚尼文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年。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

6.中国车联网市场发展现状研究 篇六

近年来,基于车联网技术的UBI成为车险产品创新的一个热点。UBI的发展与中国车联网市场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那么中国车联网市场的发展现状如何?车险公司和车联网公司如何看待中国车联网市场发展现状与未来?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就此话题开展了调研。

一、中国车联网市场整体发展情况

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数据,车联网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不到5%,预计将突破20%。国金证券研究所对中国和日本的车联网市场发展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两国都会经历探索期、市场启动期、高速发展期和应用成熟期四个阶段,而中国互联网市场的整体时间点落后日本2D3年,预计会突破10% 的临界点,由市场启动期进入高速发展期。

车联网公司普遍认为,中国车联网市场还处于“探索期”或“市场启动期”。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在面向车联网公司从业人员的专项调研中发现,当被问及“您认为中国车联网市场目前处于哪个发展时期?”,50%的受访者选择“市场启动期”,44.4%的受访者选择“探索期”。

大部分中国车主对“车联网”概念不了解。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在面向普通车主的调研中发现,他们对车联网这一概念还不够了解。在调查中表示“完全不了解”或“不大了解的”受访者占比接近60%,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受访者仅占22%,这也与车联网处于市场启动期的情况相吻合。待中国车联网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的后期或应用成熟期时,预计了解车联网概念的车主将占绝大多数。

二、中国车联网细分市场发展情况

前装车联网市场DD车企主导,封闭性较强

前装车联网市场主要是指汽车出厂前包含在整车上的电子产品和服务,当下前装市场以车企为主导。前装车联网市场中代表性的车载系统包括通用On Star、丰田G-Book、福特SYNC、宝马的iDrive和上汽inkaNet等。前装车联网的特点是注重安全服务,体现出比较强的封闭性。据易观智库预测,中国搭载前装车联网的乘用车将超过400万辆,渗透率将达15%以上,而乘用车前装车联网的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后装车联网市场DD多方参与,开放性强

后装车联网市场指汽车销售以后,在汽车上加装电子产品和服务。后装市场参与者众多,互联网公司、通信运营商均介入该领域。目前一些互联网巨头公司也纷纷进军后装车联网市场,谷歌建立OAA联盟(Open Automotive Alliance),力推安卓系统进入汽车行业;苹果推出Carplay;百度推出Carnet。国内后装车联网市场的主要模式是“OBD+手机端App”。由于这种车联网模式对汽车数据的获取比较有限,与汽车内部电子系统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在服务质量上有待提高,而且容易面临服务同质化的困境。

车险公司更看好车联网前装市场,车联网公司更看好后装市场: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在面向车险公司从业人员的调研中发现,40%的受访者认为五年后“汽车前装市场”将在中国车联网市场中居主导地位,选择“汽车后装市场”的只占28%;而来自车联网公司受访者的看法正好相反,有一半的受访者选择“汽车后装市场”,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汽车前装市场将居主导地位。

机构营业用车市场DD国家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强

相比家庭个人用车市场,车联网在机构营业用车市场的普及率更高,其主要原因,一是有来自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二是市场对车联网服务的需求量大、接受度高。

国家出台专项政策,强制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和“两客一危”安装车联网设备,促进了车联网在机构营业用车市场的落地。207月1日,国家颁布的《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 正式实施,《办法》规定,已经进入运输市场的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各地应合理制订安装计划,确保于月31日前全部安装、使用卫星定位装置,并接入道路货运车辆公共平台。旅游客车、包车客车、三类及以上班线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要在出厂前安装符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

太平洋产险理赔部有关人士曾表示,从车险理赔经验来看,超速、疲劳驾驶、未按固定线路行驶是“两客一危”等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后,可以有效监督驾驶员行车行为,强化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对于家庭个人车主而言,影响他们接受车联网服务的一大因素就是对个人隐私的担心,他们不大愿意自己的用车情况被第三方掌握。而对于用车机构的负责人来说,他们很希望了解自己所管理车队中每辆车的实际运行情况。例如采用车联网解决方案后,物流公司可以实现对公司车辆的油耗管理、驾驶行为评估、视频监控、信息互联、偏线报警等,对所有司机驾驶行为优良度进行排名,督促司机减少不良驾驶行为、降低油耗、减少物流成本。对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管理不善的车队,会出现司机偷油、多报路桥费等现象,而利用车联网解决方案,可有效监控车辆经过了哪些收费站、加了多少油。

除物流公司等商业车队外,车联网应用对提升校车安全保障同样意义重大。例如,校车通过使用中国电信开发的“InteCare行翼通”车载信息系统,当发生车辆碰撞时,车载终端可以立即向服务平台自动发送报警求助信息,中国电信呼叫中心会协助提供紧急救援服务。另外校车在运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驾驶员也可以主动通过“一键呼救”功能,迅速向服务平台报警。

家庭个人用车市场DD缺少满足刚需的产品服务,市场接受度尚不高

对于习惯了免费享受互联网产品服务的家庭个人车主而言,无论是对前装车联网还是后装车联网产品服务的接受意愿都不高。当下前装车联网和后装车联网的市场增长大多依靠新车销售或新车机搭售来实现,现有车辆对产品服务的续费使用率不高。前装车联网由车企主导,多强调安全服务,比如紧急救援等,而此类车联网服务是车主使用频次比较低的服务。以通用安吉星为代表的前装车联网服务多是让车主免费使用几年,然后由车主自愿选择是否续费,目前车主的续费率一般在30%左右。上汽自主研发的智能行车系统“inkaNet”在荣威350上的续费率大概在20%~30%。

7.中国货币市场现状 篇七

制度环境的建设是决定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的转变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 相关配套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内外部制度环境的优化完善将有利于利率市场化平稳有序地进行, 有利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充分释放, 更进一步实现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

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是,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利率双轨制框架下, 即同时存在被管制的存贷款利率和基本由市场决定的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以存款利率上限为核心的利率双轨制决定了中国货币政策中数量与价格工具共存的必然性, 纵观1996年以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偏好, 即更倾向于选择数量型工具, 而较少选择价格型工具 (林松, 2011) 。

鉴于此, 本文利用中国期刊网和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查阅利率市场化支持理论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以来央行货币政策相关资料。基本掌握了自1996年利率市场化启动以来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具体内容、特点和偏好等, 并整理和归纳其共性和个性动态跟进了近年来央行出台的货币政策公告, 结合利率市场化支持理论和我国利率双轨制的特点, 梳理了自199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至今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 分阶段分析其演变特点, 试图为我国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有意义的启示。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倾向性选择

货币政策工具亦称作货币政策手段。经典的货币理论把法定准备金比率、再贴现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简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此外还有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在内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以及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但一般来说, 货币政策工具又可分为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两种。数量型工具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代表, 直接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总量。价格型工具则与资金价格相联系, 主要包括存贷款利率、汇率等。

何东指出, 利率双轨制是理解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中国货币政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一个显著原因在于利率 (价格) 双轨制, 即计划价格体系内, 商品实行计划价格, 计划价格体系外, 商品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利率双轨制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多种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的并存 (何东, 王红林, 2011) 。而在政策工具的选择偏好问题上, 又有研究指出我国中央银行明显更倾向于数量型工具 (林松, 2011;程蕾, 李华, 2013) 。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看, 将货币供应分成M0、M1、M2这几个层次也反映出出央行主要利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冲销的整体思路 (孙潇, 2012) 。

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是由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内生决定的 (万荃, 孙彬, 2012) , 也就是与我国渐进的利率双轨制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并受到宏观调控性质和特点的制约。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起点, 已进行了近17年。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等债券市场利率已全部实现市场化银行同业拆借、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等货币市场利率, 以及外币市场利率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 目前仍设有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本部分将从199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至今分阶段梳理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 试图为我国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有意义的启示。

(一) 1996-1997年的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启动之初的基础建设

1996年, 央行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实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基础的贷款规模管理, 并运用本外币对冲操作的方式取代过去的直接行政干预, 运用信贷规模管理作为达到国家重点产业发展和地区发展目标的手段。1997年, 在上海建立全国性的银行同业间拆借市场, 完善同业拆借的相关制度规范, 并实现拆借市场利率的统一化、透明化;进一步开办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 同步实现了回购利率和现券买卖利率的市场化。

(二) 1998-2002年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的多元化工具

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后, 公开市场业务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不同程度地利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和信贷政策等工具加强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2001年到2002年, 国外资产增长速度较慢, 以国债正回购操作回笼资金。2001年, 我国全年外汇占款增加3813亿元。公开!场业务成为我国央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工具, 全年净回笼基础货币276亿元。2002年, 美联储大幅降息, 中国利率高于美国利率, 导致热钱流入中国, 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大额的双顺差, 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为了维持汇率稳定, 央行主要采取增加债券交易种类、频率等公开!场业务操作方式实现外汇冲销, 全年净回笼基础货币1018.2亿元。

(三) 2003年到2006年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的公开市场业务

2003年4月22日, 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正式在公开!场上连续滚动发行3个月、6个月及1年期的央行票据。此举是央行为满足回笼基础货币需要而采取的调控基础货币供给的新形式, 以应对外国资产迅速增加而导致的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从4月22日至12月底, 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63期央行票据, 发行总量为226.8亿元, 发行余额为3376.8亿元。

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 新采用的发行央行票据回笼基础货币的方法发挥了较好的效果, 这段时间, 央行在公开!场上主要采取发行央行票据而停止国债正回购操作回笼基础货币。直到2004年下半年央行开始恢复国债正回购, 进行央行票据发行与国债回购相结合的较为全面的公开市场调控, 但是央行票据发行以其规模优势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力量。

2005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明显加大:共发行125期央行票据, 发行总量27882亿元;开展回购操作65次, 正回购国债7380亿元, 正回购到期4500亿元。通过人民币公开!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达13380亿元。2006年末, 央行票据余额达到30283亿元, 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操作大约对冲掉国外资产渠道产生的基础货币投放的40%左右。而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 则更多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冻结多余流动性。

(四) 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实现外汇占款对冲

2006年以后, 考虑到央行外汇资产增长速度与公开!场操作的成本的问题, 央行主要动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效果猛烈的调控工具进行大规模的外汇占款对冲。央行票据的余额一直维持在3万亿至5万亿之间, 并未急速增长。2007年, 为继续解决流动性过剩, 中央提出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的“双防”目标。截至2008年9月, 中央银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具体操作为调整存贷款利率, 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以及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在调整存贷款利率方面, 中国人民银行6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 1年期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从2.52%上调至4.14%, 累积上调1.62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利率从6.12%上升至7.47%, 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同时为引导居民更多存放短期定期存款以应对物价上涨的压力, 大幅上调1年以内定期存款的利率。2007年1月4日,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ibor) 正式开始运行, 整体运行情况良好。

在公开市场业务上, 主要的操作有: (1) 人民银行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力度。截至2008年上半年, 累计发行央行票据2.94万亿元; (2) 延长中央银行票据期限。从2007年1月底, 人民银行重启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 与3个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据相互配合, 收回银行体系多余的流动性; (3) 将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利率适度上调, 配合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 分别将3个月期、l年期、3年期的央行票据利率上调为90个、126个、155个基点。在2008年上半年, 中央银行并未调整央行票据发行利率, 以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平稳, 引导市场预期稳定; (4) 开展正回购操作, 将中央银行票据和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相结合缓解流动性压力。

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方面, 2007年全年, 先后10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截至2008年6月7日, 继续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 为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人民银行先后宣布上调准备金率最高达17.5%。另外, 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对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 资本充足率得到提高。为鼓励农业发展和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 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五) 2008年到2009年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减弱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至3.4%, 比2007年下降1.8个百分点。这个阶段我国采取连续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措施, 同时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平稳下行。业务操作包括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保证流动性供应;增加短期正回购期限品种, 优化操作工具组合。

在存贷款利率方面, 2008年9月至12月, 中国人民银行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以此释放出国家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具体而言, l年期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从4.14%下调至2.25%, 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对金融机构的1年期贷款利率从7.47%下调至5.31%, 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另外, 中央银行于2008年11到12月期间两次下调再贴现利率, 从4.32%降至2.97%再降至1.8%, 支持金融机构扩大票据融资。在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 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平稳下行。

08年9月开始, 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减弱, 具体表现为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力度的减弱:暂停3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 同时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的发行频率, 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08年央行票据各季度发行量分别为1.78万亿元、1.17万亿元、9810亿元和3710亿元, 第四季度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量明显减少。2009年继续保持公开市场操作的连续性。第一季度末央行票据余额4.2万亿元, 比上年末减少近0.5亿元。第二季度末, 央行票据余额下降至4.15亿元。

在减少中央银行票据发行的同时, 短期正回购期限品种增多, 短期正回购操作力度也得到加强。2008年开展短期正回购操作3.3万亿元, 年末余额为3622亿元。2009年第一季度累计开展正回购操作1.1万亿元, 第二季度开展正回购操作1.19万亿元。

(六) 2010年到2011年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推进汇率改革

存款准备金率方面, 从2010年1月12日起至2011年11月30日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6次余。此外, 央行决定从2011年12月5日开始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2010年到2011年期间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汇率方面, 鉴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根据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总体目标,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具体举措包括与冰岛、新加坡、韩国等国的金融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与白俄罗斯、俄罗斯中央银行签订新的双边本币结算协定, 以推动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双边贸易和直接投资。除此之外, 允许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外汇的期权交易, 丰富外汇市场交易品种, 为企业和银行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保值工具。

(七) 2012年至今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政策等

1、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 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2012年以来,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逐渐改善, 人民币汇率逐渐趋向合理均衡, 加之国际经济形势依旧严峻, 外汇流入较前几年大幅减少。结合宏观环境的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更加灵活地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通过合理安排正回购和逆回购期限品种、操作规模和频率等, 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行调节。2012年上半年的公开市场操作以正回购为主、逆回购为辅进行双向操作, 下半年转为将逆回购作为提供流动性的主要方式, 有效降低多种因素引起的流动性波动风险。全年累计开展正回购操作9440亿元、逆回购操作60380亿元。2013年, 在进行流动性双向调节的基础上, 创新性地引进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和常设借贷便利, 以此作为出现流动性波动时的补充工具。

2、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

受外汇储备增速明显放缓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投放流动性的规模有所缩小。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适度宽松, 中国人民银行于上半年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 调整后维持在20% (大型金融机构) 和16.5% (中小金融机构) 。此外, 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又于6月8日、7月6日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基准利率由3.50%调整至3.00%, 贷款基准利率由6.56%调整至6.00%。

为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 存贷款基准利率浮动区间也得到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此项措施将增强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权, 促使其不断优化服务, 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市场竞争将引导资金价格下行, 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融资便利。

3、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的引导作用。

2012年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加大对“三农”及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运用再贷款及再贴现政策, 引导新增资源配置到以上薄弱环节。截至2012年末, 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达1375亿元, 比年初增加281亿元;全国再贴现余额760亿元, 比年初增加314亿元。2013年3月,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央行再次扩大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 进一步发挥再贷款的信贷投放功能, 推动“三农”事业的发展。

三、总结

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是由一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内生决定的, 同时受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制约。我国目前仍处于利率双轨制中, 市场基础和结构尚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从而导致货币政策缺乏完备的传导机制。所以, 要使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 就必须不断地推进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建设以及利率市场化等在内的制度变迁。

首先, 要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增强市场利率的联动性。继续发展同业拆借市场, 发挥同业拆借利率对资金市场的核心作用;扩大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业务, 使再贴现率成为中央银行调控市场资金供求的基准利率;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 规范证券市场的操作, 推动我国债券一级、二级市场的发展;发展债券市场体系, 形成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零售与批发的有机统一。此外, 要进一步放宽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货币市场的限制, 通过交易主体的多元化, 加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交互、融合。

第二, 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进一步提升银行业竞争力。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国内银行应该积极应对内外形势的变化, 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扬长避短, 勇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三, 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 为了降低金融风险, 稳定金融秩序, 维护银行信用, 需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以保障存款人尤其是小额存款人的利益, 从而提升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促进银行业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 要加快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 把引入新的金融产品作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服务需求的客户群体实行金融产品创新, 既有利于银行拓展赢利渠道争夺客户资源, 又有利于提高自身品牌的独特性和竞争力。

摘要:制度环境的建设是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因素。利率双轨制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部分, 渐进式改革的核心思路就是价格双轨制。利率双轨制下的中国, 其央行所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存款利率上限为核心, 对数量型工具具有偏好性。本文梳理1996年以来我国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 与当前利率双轨制、对外开放、经济危机、欧债危机等制度环境、宏观环境相联系, 分阶段分析其演变特点及规律, 试图为未来我国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启示。

关键词: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政策工具

参考文献

[1]程蕾, 李华.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偏好分析[J].中国商贸, 2013 (18)

[2]何东, 王红林.利率双轨制与中国货币政策实施[J].金融研究, 2011 (12)

[3]林松.当前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偏好分析[J].商业时代, 2011 (35)

[4]万荃, 孙彬.利率市场化改革:比较与借鉴[J].当代经济研究, 2012 (5)

[5]吴超林.1984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演变[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4 (3)

[6]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 2009 (1)

8.中国进口食品市场发展现状 篇八

进口零食、进口休闲食品专卖店是近两年国内的新兴行业,进口食品以口味新奇、包装精美、口感好的优点,赢得了国人的认可,零食族队伍在不断扩大,吃零食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因此,零食专卖店越来越炙手可热。然而,由于流通渠道匮乏,目前,大部分中国消费者至今仍与进口食品无缘!国内进口食品销售的渠道仅仅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型城市KA国际超市(如沃尔玛、麦德龙),可以说,至今中国内地没有一家形成规模的进口食品专卖销售的品牌企业,即便如此,近5年来,中国进口食品市场总额年平均增长率仍高达15%。

市场现状

行业现状:安得利、西诺迪斯、北京太子行……只要了解进口食品经销商的一定对这些名字并不陌生。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年销售额过亿元的进口食品经销商不超过30家,3000万元的进口食品经销商则有150左右。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将进口食品作为每日消费的一部分,而做进口食品生意的也越来越多,有的进口食品经销商的确获取了很好的收益。据记者了解,今年6月份,法国洛希尔银行还出资数千万元入股在中国从事进口食品经销业务的法商独资企业西诺迪斯食品(上海)有限公司。

但并非所有的进口食品经销商都有这么好运,在经销进口食品这一行里,无法各个都成为“饱肚汉”。

安得利(北京)食品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年销售额近2亿元、市场覆盖20个城市的进口食品经销商,其总经理丁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依然感叹市场的压力巨大。他透露,中国进口食品经销商中能够获得盈利的企业不过10%,而当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运行也出现衰退现象,在这种经济形势下,进口食品在中国市场的命运将如何,经销商是否会遭遇“冬天”,这都很难说。

另一方面,随着进口食品在省城的悄然流行,大型超市、百货商场纷纷开设进口食品专卖区,街巷间也冒出不少进口食品专卖店,但是一些包装华丽的“进口食品”并非真正的进口食品。

投资模式现状:就商业结论而言,成为成功连锁加盟店母体的标准是:自有店铺超过十间以上,并且整体达到赢利标准,且净利率高于销售收入的10%为获利底线,自有店铺的知名度已经得到所在地的高度认知。在这一基础上,母体则有能力拓展加盟连锁店,将自身的成功盈利模式通过有偿商业行为拓展至他人取得成功。

然而,在这样一个标准中,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国内许多连锁加盟的母体在并未达标,甚至没有母体店的基础上盲目拓展加盟连锁店,以赚取加盟金,或者以免费加盟为诱饵,以收取保证金为本质目的、占用他人资源而获利。这将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加盟店的成功率低于20%,反之,80%的加盟店处于亏损乃至倒闭的边缘,而其中20%成功加盟店主的成功并非来自于母体成功经验的复制,而完全依靠个人的努力达到。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在休闲食品零售加盟店体系中,若每十万元为一个加盟投资单位计算,加盟店发展商的母体每拓展十间连锁店,便有八间最终倒闭,如此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17万元。这样的结论是:加盟商宁可牺牲加盟者117万的经济损失来换取其6-8万不等的加盟费。鉴于此,我们更鼓励独立创业精神,不可以盲目轻信于加盟之约。

但如果选择了一个好的加盟母体,最明显的优势是,如果是初次经营便可减去在进货渠道、品牌经营模式等方面的顾虑,少走很多弯路。

投资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业内人士分析,鉴于进口食品与普通国产食品面对的是不同的消费群体等原因,要经营进口食品店,首先要做好市场调查,之后再谨慎入市。本地居民的消费水平如何?预期客户能有多少?这队伍会不会扩大等等?先弄清楚这些问题,再有的放矢地投资。其次,在开店选址的布局上要多花些心思,如最好选择临近高档消费场所、高档百货、星级宾馆与高级商务区、高校等地段。另外,在具体经营时,要选择好符合当地人口味及消费习惯的产品,尤其要注意,所选产品类别应尽量“错位”于相邻进口食品店的经营种类。

选择好的经营模式或者进货渠道是事业成功的一半。投资者要了解到,进口食品入国门需经层层审批、重重检验,才能摆上国内货架。繁琐的进货手续是开一家进口食品专卖店最主要的风险。正因如此,目前代理外国食品的国内公司较少,如在国外大受欢迎的“哈里·波特”糖果。进口食品专卖店的货源一般只有大型食品公司才能供货。

风险提示

一般情况下,经营一家进口零售店需要投入20余万元,除了店铺租金和装修占的比例比较大外,进货也需要大部分资金投入。而据一些进口食品店的经营者介绍,进口零食价格虽然比国货高,但它的利润空间并不大。除了店铺租金的投入外,其他经营成本也比一般的零售店要高,特别是在进货渠道上,需要花不少的资金用于寻找到好的代理商。另外,进货的眼光也非常重要,因为食品的保存期有限,如果进货多卖不了,就只能亏本。

上一篇:高一分班演讲稿500字下一篇:在平凡中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