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共12篇)
1.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 篇一
低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识字教学的策略初探
【摘 要】 在顺德区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我校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为突破口,着力提升教学质量。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语数英三科的教学目标校本化体系,编制了《勒流梁季彝纪念学校语文教学目标校本化指南》。继而立项了顺德区“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学科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的实践研究》,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探索高效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在参考了单元整体教学之父李怀源老师的著作《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创建艺术》后,我们发现该书中一些关于低年级识字单元教学的策略并不符合本校学情。本文主要阐述了我校一年级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旨在探索出适用于我校低年级学生的高效的单元整体识字教学策略。
【关键词】 单元整体教学;识字教学;识字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D2年级)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意愿”,还要求学生能“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第一学段规定的识字总量占小学阶段识字总量近一半。而新编的部编教材仅一年级上册教材就要求认识350个汉字。可见,识字、写字是低年级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作为识字、写字教学的起步阶段,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其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尤为重要。
学校逐步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各科教学目标校本化体系,并旨在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探索高效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提高单元整体教学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然而,在现有可供参考的单元整体教学案例中,却见不少为了达到“整体”和“高效”的目的,把整个单元的生字集中起来教,一节课的识字量相当大,虽然实现了“整体”的假设,却不符合低年级一般学生的认知规律,识字效能不高。因此,我校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着力开展了识字教策略研究。力求打破单元具象化“整体”的桎梏,重构单元设计结构性上的“整体”,探索低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识字的有效策略。
一、设计单元“学习金钥匙”,指导掌握识字方法,一单元一所得
在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研究中发现,所谓的“单元整体”并非狭义的指一个独立单元内知识体系重构和通过教学落实的整体化过程,而是在教学实践中树立整体的意识,不但关注单元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单元目标落实的整体性,而且站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体系――即“大语文”的视角上,解读单元教学内容、设计单元教学策略和落实单元教学目标。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汉字的识记、书写尤为重要,而方法的指导更是重中之重。
部编一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是该册教材第二个集中识字的单元,由儿歌《动物儿歌》、《操场上》,和韵文《古对今》、《人之初》等4篇课文组成,教材编排的识字形式丰富多样,特色鲜明,贴近学生生活。识字教学是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根据该单元出现的生字大部分是形声字,我们把难点确定为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感受形声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逐步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一个字的部首大多跟?@个字的意思有关,有相同偏旁的字,大多数读音相同或相近等,并尝试在该单元的学习中实践运用这一规律自主识字。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这把“学习金钥匙”,通过观察、比较,逐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温故知新,逐步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感受汉字的魅力、识字的乐趣。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整体布局单元教学,提升识字效能
根据认知的一般规律,识字的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复现”,也就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汉字“见面”。心理学研究表明,再现形式越多越新,识记的效果越好。因此,我们在单元整体设计的时候,要对单元识字任务进行统整,对要认识的字进行了梳理、整合,采用生字再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构字规律,从被动识字到自主识字慢慢发展。
1.利用“学习单”,任务驱动,初见生字
设计学习单,给学生学习提供有明确的导向,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和学习方法“学习金钥匙”的指引下预习和学习。以一年级为例,我们根据概念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包含“我会认字”、“我会读书”、“我会写字”、“我会写句子”、“日积月累”和“拓展阅读”等板块内容的学习单,其中“我会认字”和“我会读书”两个板块是预习时要求学生完成的。旨在让学生通过预习时初学生字,对生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利用单元导读课,明确学习目标,初识生字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并让学生感知单元学习的内容,在单元整体实施的开端,我们设计了单元导读课,将“单元整体感知”独立成一个课时,导向、导趣、导学、导读、导行,较大程度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愿望,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具体学习任务。而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们在单元导读课还特意安排了单元整体识字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梳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明确了学习任务,并根据结构、部首的不同给本单元的生字词分类,藉此再次接触本单元的生字,为初步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打下基础。
3.归类集中识字,感受构字特点,掌握生字
到了具体的课文学习时,我们采取随文分类集中识字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形声字构字的一般规律。以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该单元重点学习“扌”和“”两个部首的生字,并以此为例,让学生了解形声字及其构字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借助观察图画、做动作等,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儿歌随文识字,让学生识记字音、字形,感知字义,体会汉字表意的功能,了解形声字的偏旁往往表示这个字的含义。为进一步理解字义、运用生字做好铺垫。
4.随文理解字义,读写结合,巩固识字
脱离文本的单个字识字往往是低效的,要让学生借助词句、文段理解字义,识字才更扎实和高效。因此,我们尝试挖掘单元中不同文本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采用一文带一文的方式,循环识字,增大生字复现的机会,并充分借助文本引导理解,加深认识。另外,还十分注重写字教学,把写字教学任务有机地渗透到单元的各课教学中,分散难点,循序渐进,注重字形结构和重点笔画的指导,进一步巩固识字。
5.综合性学习,举一反三,扩展识字量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形声字构字规律的认识,并以此提升识字能力,真正做到“一单元一所得”,我们借助教材中“我的发现”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熟读“吃、叫、吹、咬”,“提、拔、捉、拍”和“跑、跳、踢、踩”三组生字,并模仿课文中泡泡的内容说说自己的发现,再拓展延伸,让他们翻翻识字表,再说出一组同偏旁的字,如虫字旁、月字旁等的字,进一步了解形声字同一个偏旁往往表示同一类内容的构字规律。并借助拓展阅读《新主题阅读》(温儒敏主编),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扩大识字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8
[2]李怀源《.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G].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32
2.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 篇二
一、调控教学节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是被教师激发出来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教学节奏是完全不一样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无法有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适合从事紧张的脑力活动,教学节奏放慢一些反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分配好教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一些自由发展的阅读时间,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学应该以稍快或者是稳定的节奏,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较高的专注度,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度,而学生可以利用课间时间进行调节性休息和放松。此外,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角度出发,教师的性格决定了教学节奏的快慢,有的教师性格活泼,有的教师沉着稳重。教师教学节奏的安排可以结合教师的喜好和性格特点综合确定,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调控课堂节奏要结合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难易不一、题材形式多样、写作手法迥异。例如,古诗词语言精练,朗朗上口,内容十分紧凑,结构变化多样,跳跃性很强,修辞手法应用更是多姿多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内容进行适当地扩展,教学节奏要适当放慢一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赏析。而议论文比较抽象,结构紧密而逻辑性强,教师教学时应该节奏适中,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把握中心句和重点段理解文章的结构关系,从而掌握作者的思路、观点和写法。对于描写手法多样、写作技巧丰富、情节比较容易理解的记叙性文章,课堂节奏应该收放有度,做到重点鲜明突出,难点反复讲解推敲,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高低起伏、节奏明快,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思维也具有节奏感,不断产生兴奋情绪,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三、调控课堂节奏要体现宽严相济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宽一方面是指听不到教师对学生的苛责,看不到教师严厉批评学生和课堂难以进行下去的僵持局面,整个课堂教学师生配合默契,关系融洽,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要无所顾忌,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应该积极接受并做出改正。而所谓的严就是对宽的一种控制和调节。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学生在进行问题探讨中经常会出现开小差、跑题的现象,他们的思维常常会游离于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对于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严格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适度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提示,合理地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思路回归到课堂教学中,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宽是对学生的放松,严是对教学节奏的调控,做好两者的协调配合工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节奏得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四、充满艺术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沟通都是采用语言进行双向互动交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恰当的语言,保证语气适合,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的发展。教师语言在课堂教学调控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调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语言要徐疾有致,快慢合适,高低起伏,声调要有情绪的波澜。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像瀑布一样有落差,有时溪水潺潺,有时奔腾而下。总之,教师在进行课堂节奏调控的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调控课堂节奏,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小学教师要调控好教学节奏,采用科学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如何调控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进行分析,以期引出更有效的策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参考文献
[1]郑亚成.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J].教育现代化,2015(17).
3.低年级语文教学组织与调控的思考 篇三
一、尊重学生,情感铺路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们也是富有情感的人,因此,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地用恰当的语言进行鼓励表扬,从学生的简单思维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在表扬中激活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促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教学《狼和小羊》一课中,对学生的提问从最简单入手,《狼和小羊》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发学生的思考。此时绝大部分学生因为在课外已经初读了课文,对文章的故事已经大概了解,因此问题的展示对于学生而言,并没有难度,学生都能做出正确的回答。此时,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引导学生对文本故事进行重新整理思考,出示:“狼很想( )小羊,所以在故意 ( ) 。”对学生的思维指向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够完整说出:狼很想吃小羊,所以故意找碴儿。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提问:“狼一共找了几次碴儿?请小朋友读一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相应的句子。”学生此时此刻会主动地朗读课文,并积极在文中做上记号,教师边巡视,然后相继表扬做记号的同学,使所有学生逐步形成边读边做记号的意识,然后教师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再次及时表扬,同时也刺激其他同学的表现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在表扬与刺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的情感被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涨。
二、思维定向,情感体验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果受到新奇事物影响,注意力就很难集中到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来。教学中,教师并不能强迫学生去进行枯燥的思考,而是引导学生从某一思维点突破,从简单入手,帮助学生设置“定向”模块,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要求由学生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将自己思维活动定位于课堂教学目标本身,从而能够积极、有兴趣地去自愿、主动学习。此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用文字、语言、图片、故事等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任务驱动”,能够持续、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教师讲文本的定向模块分为两组:“狼找碴儿”和“羊讲道理”。在学生先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逐步分析“狼找碴儿”。教学中,教师紧紧把握狼三次找碴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学生的找到学生的读,理解找碴,表演找碴,层层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一步一步地深化追问中,学生对狼的情感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也逐步高涨,在多层次活动中,学生对狼的情感体验叩响了学生情感的琴弦,激起感情的共鸣,达到了教育目标。
三、基于对话,情感提升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的“一言堂”伤害的不仅仅是课堂,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语文学习的激情与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立足于主体地位,用平等对话的形式帮助学生,在文本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完善认知,加强体验,渗入感悟与理解。
在《狼和小羊》一课中“羊讲道理”阶段,教师从羊“吃了一惊”入手,通过学生表演羊的温和,体会羊的委屈以及羊与狼讲道理等,借助于反问句、设问句的对比理解,体会两种句型的不同情感,引领学生站在小羊的角度来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再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通过学生表演展示、朗读体会等,突出了小羊的可怜,狼的凶残、无理,使得学生的认知更加完整,理解更加深刻。
课堂实录:
师:面对狼的找碴儿,我们来看看,小羊是什么反应?
生:小羊吃了一惊。
师:吃了一惊是什么样?
生:这只小羊很温和。
师:它怎样说?
(学生读小羊的话)
师:听听,这只小羊多委屈呀!老师这儿有两个句子,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你觉得哪一句更能体现小羊委屈?(出示: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我不会把您喝的水弄脏。)
师:你觉得哪句话更能体现小羊委屈?
生:(有感情朗读)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
师:多委屈的小羊啊!这一个问句,不需要回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像这样的句子叫反问句。你还能找出课文中这样的反问句吗?
(出示:1.水怎么可能倒流呢?2.狼怎么会跟你讲道理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水怎么可能倒流呢?”换一种说法怎么说?
生:水不可能倒流。
师:不错。
师:第二句,谁来读?
生:狼怎么会跟你讲道理呢?
师:它还可以怎么说?
生:狼不会跟你讲道理。
师:真好。小羊为什么认为自己没有把狼喝的水弄脏呢?
生: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从上往下流的,不会从下往上流。
师:看看,小羊讲得多有道理呀!狼说小羊把它喝的水弄脏了,其实是他在……?
生:故意找碴儿。
师:面对狼的第二次找碴儿,小羊又是怎么说的?
生:啊,这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出生呢!
师:(出示:可怜的小羊喊道:“啊,这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出生呢!”)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我听出了小羊第二次比第一次更着急了。
师:谁再来读读?
师:我听出了小羊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委屈了。
四、思维明辨,情感深化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以致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深化了知识,但这只是书本知识,并不能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把握住学生的生活动态,帮助学生在思维的明辨中,促进学生的情感深化。
课堂实录:
师:小朋友注意了吗?狼找了三次碴儿,而小羊只跟狼讲了几次道理?
生:两次。
师:第三次,小羊为什么不跟狼讲啊?
生:狼不想再争辩了。
师:它是怎么做的?
生:往小羊身上扑去。
师:你能把“扑”的动作演出来吗?
(学生表演)
师:这么温和懂礼的小羊,理由又是那么充分,狼为什么不给他说话的机会,反而向他扑去呢?
生:因为狼想吃它。
师:哦,原来狼说了这么多话,都是在……?。
生:找碴儿。
师:狼为了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一次未成,又来第二次,二次未成,又来第三次,可想而知,如果第三次还未成,会怎样?
生:还会有第四次。
师:面对狼一次又一次的找碴儿,小羊是怎么做的?
生:一直在跟他讲道理。
师:有用吗?
生:没有。
师:是的,跟蛮横无理、无比凶恶的狼讲道理根本没有用,那小羊该怎么办呢?
生:小羊应该跑。
生:小羊应该想一个办法来对付他。
师:真不错。如果这只小羊当时遇到我们这些聪明的小朋友该多好呀!
师:在我们生活中可能也有像狼这样的坏人,如果你不小心碰到了,该怎么办呢?
生:我会打110。
生:我会打电话给爸爸妈妈。
生:我会跑。
生:我会请周围的人帮助。
……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的认知过程其实是一种自动的自我演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通过对文本的思维解读,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不足,促进学生在思维深处总结,并在潜意识驱使下达到情感的深化,成长在不知不觉地课堂参与中发展。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困难重重,因为我们每一次所遇到的都是不同个体的学生,是具有丰富情感的学生,课堂如何达成高效、和谐,我以为应该从学生的情感发展着眼,从学生的思维发展入手,在层层推进,在师生解读中、追问中、交流中、对话中推动学生情感发展,从而引领学生成长。
4.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 篇四
校本小课题阶段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理解文章的方法应该怎样进行,是我们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觉得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一、要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入手
1、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阅读过程。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接龙读等等,都是低年级经常运用的阅读形式“找一找”“看一看”“画一画”“演一演”等形式也是阅读的好办法。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找一找”的形式,在课文中找一找刚认识的汉字或词语。“画一画”“圈一圈”是让学生把学过的字词画出来或者圈上,为将来“动笔墨读书”奠定基础;低年级学生的课本图文并茂,很多插图对学习汉字、了解课文内容都有很好的作用。“看一看”课文中的插图,是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因为读图也是一种阅读。
2、开展朗读竞赛,体验成功的喜悦
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很鲜明,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朗读竞赛,就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阅读的成功,就是这种成功才能极大地鼓舞学生,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课堂上组织小竞赛的时候,可以先关注读正确规定的字、词、句,甚至段。一首诗首先是读正确,无论读得怎样,重点是读得对不对,比一比,赛一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行流利、连贯方面的比赛,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比赛。这样的比赛要分层来进行,单项落实,这样的话就降低了难度,见效快,成功感强,容易调动阅读的兴趣。
3、开展课外阅读,实现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阅读要求第九条“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教材是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范本,不是学生阅读的范本,仅依靠教材提供的篇章来完成阅读总量的5万字是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的。因此,要关注落实课外阅读,开展不同类型的读书活动。
二、要讲究读的艺术
1、初读:要读准,读通,读顺。
2、精读:要悟其义,感其情。
3、熟读:要成诵,要积累。
因此,低年级的阅读必须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阅读就是要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会阅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浅谈中年级阅读教学策略(三年级语文教研组)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真研究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特点,优化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措施,保证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质量,是避免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分化,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下面我想结合自己对《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小学中年级段语文教材的学习,谈谈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理解。
一、潜心处理教材
用心钻研教参
1、同样重视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在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而且均是随课文识字,这就意味着识字在阅读课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样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实际中怎样把握呢?我认为,首先,正确区分语文书后横线条里和方格中的字。横线条里的字有的是在本篇课文中首次出现,有的是以前出现过、却不要求掌握的,而一旦出现在横线条里就要求学生必须会认、会读,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检查的。对于一些繁、难字,要引导学生重点识记,既不可用时过多也不能一略而过。三年级的学生刚从低年段过渡上来,识字的任务很重,教师必须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把生字认准、认实,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识字方法,有一定基础,任务量相对轻一些,所以教师在处理上可以稍微放手。方格中的字有的是以前就认识但不要求写的,有的是本节课刚出现就要求写的。只要是这里面的字,必须做到“四会”,即会读、会认、会写、会用。其次,要加强写字教学。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特别是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讲求写字的质量。
2、阅读教学加强词句训练(1)加强词、句的训练
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训练中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二是积累,三是运用。首先,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如读词语,熟字组新词,反义词练习,形容词叠词的练习,词语的搭配练习,句式的练习等等,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练习,不断复习巩固,举一反三,防止形近字、同音字混淆。其次,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低年级学生会遇到许多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要弄懂词句的意思,我们不提倡以词解词、解句,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或者用一些图片、音像资料,将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形象可感知的内容;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如,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我查词典知道了“斩钉截铁”的意思)、《狼和鹿》(联系上文,我明白了“居然”的意思)《恐龙》(“漫游”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放飞蜻蜓》(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恐龙》(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再次,重视积累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词句的积累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得好,会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符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而且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今后的学习是终生受益的。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学习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如,三年级上册《大作家的小老师》中反义词的巧用、《水上飞机》的过渡语、《恐龙》中围绕一句话写具体、《跟踪台风的卫星》中关于台风的描写等。
3、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
第一,要加强朗读的指导。要重视示范朗读,中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因此,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勇于发挥示范作用。第二,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如初读课文要能够读得正确、流利,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细读课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读出感悟;赏读课文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另外还要重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阅读后要留给学生自己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教师在这方面,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或仅流于形式,学生读书以后,有了体会、感受,却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交流。
第三,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现在老师在引导全班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读完了课文后干什么,往往重视不够,使得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无事可做。“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 这个“整体”应该包括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朗读。有的老师要问,课堂上只有40分钟,哪有时间呢?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明确哪些是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内容,用什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也不必要扳开揉碎、反反复复地去讲。现在课堂上虽然学生读书的形式多样,但每次朗读的效果并不明显。有时候,老师试图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实际上还是牵着学生走。第四,教学中还要重视继续加强默读的指导。低年级开始要注意引导学习默读,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嘴唇,不发声音。中年级仍然要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默读课文,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听听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要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二、追求过程合理
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过程是否优化,直接决定教学结果是否有效。为了追求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我们认为首先要加强预习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标自然段、画生字、练读课文„„唯恐顾及不周,其实这些事完全可以放在课前做。那么,预习都需要干些什么呢?要多读课文,直到读熟为止,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但是整体的把握;认识书后横线条里的字;要通过查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试着解疑课题;试着提出不懂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有内容方面的,而且要有语言方面的,诸如,这儿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写?试着回答课后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的集中学习作好准备,打有准备之仗。
对于课堂上的流程,我有如下建议:导入环节——提倡在中年级不要浪费过多时间(不超过1/10,提倡2分钟左右),更提倡开门见山的导入。对于有的课题要进行简单的处理,如读音的强调、字形的提醒、词语的初步了解、甚至于标点的理解等;预习检查环节——首先是提读课文,要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并及时评价看看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有错字、添字、掉字、甚至包括标点的停顿是否合适等)。接着集中检查识字,要体现层次性:出示书中的词——单独出现横线条里的字 ——简单交流(提醒易错的读音、字形)。理解课文环节——在这个环节要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具体说来,整体把握是读课文,看看你都知道了什么?或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也就是在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领悟需要教师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特点进行研读,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要善于找准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一般情况下,语文书后的第二题就具有这个特点,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牢牢地抓住。最后回归整体,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最后,我谈一下课堂中板书的设计。
针对教材而言,板书是文章精华的浓缩,文章的筋骨。板书设计得好,运用得好,能化复杂为简单,化紊乱为条理,化抽象为直观。板书的设计要为学习文章服务,选材要从文中来,到文中去,遵循板书的科学性及充分发挥板书的艺术性而精心设计板书,能使学生学起来省时,省力,省事,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结构。无论如何,板书的设计力求要收到“讲起来方便,写起来顺手,看起来自然,记起来深刻”的良好效果,并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当然,要真正发挥板书的功效,要与教师精辟地讲解、分析、提问、讨论等教学活动相互协调、联系起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
5.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 篇五
永吉县金家九年制学校
张瑞
杜文学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深知肩上的担子之坚,搜寻课堂记忆,回味学生成长,总结阅读之法,我们认为,阅读真正给我们留下的是:激发阅读兴趣,文本深入落实,预习引发思考,信息整合独到。
关键词:兴趣、落实、预习、整合
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中心归根到底是“阅读”二字。其“阅读”的深层影响不仅体现在识字、写字、口语交际、写作等方面,而且作用于学生的生活。学好阅读,将对学生一生受用。而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将“阅读”落到实处,尤其是高年级“阅读”,确实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新课标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参与性和实践性,那么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下面结合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将思考分享给大家。
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布卢姆言:“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农村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最大的障碍就是学生的阅读量少,接触面窄,阅读习惯差。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我想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1、课前十分钟演讲
内容规定为“四大名著”(学生版)。学生演讲,要求将名著上的语言组织为自己的语言,刚开始学生会觉得有些语句晦涩难懂,但历经“磨难”过后,孩子们的组织表达能力就会提高得越来越快。其他听故事的学生做出评价,提问,也可以由演讲者随时提问在座的所有学生,这样就避免了枯燥的演讲尴尬。故事大家都喜欢听,于是课后不用老师去督促,学生主动拿起他们喜欢的书,成了一个个“小书童”。
2、设计一个让学生发挥的舞台
教师是设计者,学生是舞者,教师设计出什么样的展示舞台,学生就能展示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对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实施上要为孩子们设计出乐于阅读、充分展示自我的时空,通过“个性图书交流、阅读小竞赛、网络采摘”等不同形式,摆脱课堂的束缚,在所读书目中自由走进走出,宽泛视野,聪慧头脑,在充分展现自己的同时,表达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想法,既有直抒胸臆,也能表情达意,更会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3、重视课下积累
一是积累字、词、句、段、篇;二是积累一些古诗词、俗语、歇后语等;三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积累的方法:读书笔记、参加实践活动、学会写日记等,坚持不懈,终有成效。
4、合理有效地设计导入语(以故事为主)
就高年级年龄特点,他们不再喜欢游戏类、直接性导入,一段故事想必是最好的选择。比如讲抒情类的文章,可以将他们带入某个古城或是某段经典故事;文言文的篇目,往往和古代历史有关,其实大多数学生还是喜欢听故事,尤其是笑话类的,调节课堂气氛,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情境中,从而深入到教学中。
比如教《晏子使楚》一文,第一课时的导语我用了四个关于晏子的小故事,学生们听的津津乐道,虽时间有点长,但后面的文章学起来真的不费吹灰之力,甚至有同学主动想表演表演当时的情景。
5、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兴趣。愉快带有幽默性的语言,学生的兴趣会较浓,也会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在上《武松打虎》时,学生在读“打虎”部分时的评价,“读的很到位,老虎都吓怕了,周围的狐狸都想和你做朋友了。”但有些同学的声音比较低沉,没有激情,便适当地加以鼓励:“快,到时候了,此时的老虎就在你的面前,你还不动吗,你就是武松哟!”尤其是后进生,不要直截了当地批评,态度诚恳地评价会使人的心情舒畅,慢慢地调整学习状态。“就差一点儿了,进步很大!”等语言会有效地激发阅读兴趣。
二、文本的研究落到实处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在
学生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视角应该放宽一些。
1、从学生视角研究
学生碰触的科目较多,所以可能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产生的想法各异。多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可能课堂会收到极好的效果。农村的孩子基础较差,但生活经验却很丰富,对照自己班级的特点,询问他们对文本的看法。比如:这篇文章是
否有难度?不懂得地方在何处?结合着你们的生活经验想想文章中的哪些观点与现实相悖,又有哪些现象与现实相似?在知道学生的所求后,加以耐心指导,最主要的是阅读方法。在了解学生信息后,就要进行有效地分析,为课堂做准备。有了完善的预设,才能产生精彩的生成。
2、从一个作者的角度去阅读
把自己就当成是文中的“我”,和文本对话,身临其境,让学生感受作者写文章的心情,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人物角色。这里,我认为,“表演”这种形式再合适不过了。
讲《腊八粥》时,真的拿来了一碗腊八粥,指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咀嚼腊八粥的心情,学生的表演生动、形象,尤其是想吃而吃不到嘴的心理,和母亲的撒娇真让人感动,这样的阅读不限于形式上的识字,时刻充满着交流,很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窃读记》是一篇记叙文,现在学生无法感受到当时读书的困难,于是就利用后面的读书角,一个孩子就演一演作者,一个孩子演书店老板,其他为观众,表演结束,这篇文章的大体思路也就出来了。只有经历了演出,才知道读书的不易,也懂得了人与人的关爱。
3、从语文教师的角度
语文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就需要咬文嚼字,不仅要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对于文章的相关背景、作者、语言、精彩段落还要深加工,达到让学生懂点,会评价,会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运用到写作中的目的。每篇文章都有它属于自己的线索,“引导学生抓住主线,而不是每段都细读”是高年级语文阅读的特色,尤其是重点段落的分析。
以《夜莺的歌声》为例,这篇文章37个自然段,如果细讲,恐怕一周都讲不完,但看到这个题目,抓线索是关键,文章出现了五次夜莺的歌声,都出现在不同的环境,因此题目和环境都可作为本文的线索。所以在制定目标时,我便把目标设定为抓住小夜莺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与环境的关系,体会小夜莺这一英雄形象。这样的战争题材的课文还有一点不能忘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整堂课下来抓住主要线索,学生合作交流得很顺畅,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
三、重视预习,自主思考
有效的预习是语文教学的不可忽视的环节,高年级文章普遍很长或是文章短小却很难懂。所以,养成一种预习的好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也能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当然,预习也要有法,比较科学的方法如下:
1、略读。在略读一遍文章后,着重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主旨,但要有目的、聚精会神地读。说明文要弄清楚说明语言、方法、顺序;记叙文最起码要了解六要素;文言文要知道大概的意思,懂得一定的道理;诗歌从朗读中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要找准。举一反三,努力抓住窍门,自然不成问题。当然,一遍不成需多读。往往我们在做课外阅读时会用这种方法。
2、精读。不会的字音查字典,不懂的句子需勾画;对于重点段落,不仅要知大意,还要弄清它的结构、作用和地位;对于全篇,写作特点不能忽视,为写作打好基础,有用的句子随时抄写下来,可以背诵或改编。
3、自我检测。每课皆有课后题,答案能做的做,不会的等待老师讲解,但关键是想办法记住。
四、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
语文阅读教学,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十分重要,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散文的美妙朗读、诗的诵读、文言文的示范朗读、图片的欣赏,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进入了学习氛围中,不禁跟着范读、图片享受着语文课的魅力,也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始终认为,信息化是使学生快乐学习的重要标志。以《海燕》这课为例。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学生很快地投入课堂,提高了阅读的教学效果,而且很轻松、很快乐。
1、图片导入激趣。首先,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一目了然,不用老师一个一个地说了,很快学生知道这节课该去干什么。有一定的目标,马上出示几张“海燕”的图片,并且配上雷电交加的声音,学生一听,就知道这节课很有可能是一节比较沉重的、有意义的、思想深邃的课堂,这样,很快地进入一种严肃的氛围。看见学生很认真的样子,我的心里也觉得很高兴,多媒体图片的导入,着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2、多媒体辅助生字巩固。本课的生字和重点词语,通过多媒体的放映给学
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很愿意在这个过程中表现自己,觉得很新鲜,当一个一个词语跳出来的时候,已经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的生字一下子变活了,课堂气氛很快升华了,当然完成质量也是颇高的。
3、范读、仿读更精彩。我觉得在这个课堂上最体现效果的便是读课文的这个过程,范读的展示,实在是太好了,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他的方式去读,拼命地想超过范读的效果,所以不断地给自己加油打气。面对孩子们朗读功底薄,字音读得不准确,感情不充分等现实,我采用当读到重点时,根据多媒体的示范读,再出示段落,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读出来,节奏、语气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了很好的朗读效果。
4、多媒体体会“海燕”形象,挖掘象征意义。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很深邃,学生理解很难。通过图片导入和朗读已经有所了解,但浮在表面,最主要还是要不断地从课文中找到相应描写“海燕”形象的句子,因为每个大段都有描写海燕的句子,老师单凭嘴说很难明确,此时就需要多媒体的辅助,比如暴风雨将要来临之时、暴风雨逼近之时、暴风雨即临之时,打在课件上,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同时此时需要出示三个阶段的海燕的图片,更加清晰、流畅地表现当时的场面。必要时播放视频,海燕在海面上的神态、动作、外貌、声音等等一目了然。然后再用多媒体出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的问题,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最后象征手法的运用,需要明确象征的定义,这一过程如果老师说,费时又费力,但通过多媒体,举几个象征的例子,比如蜡烛象征着光明磊落等等,从而突出“海燕”的象征意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集中了注意力,主动去学,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能力。
5、练习、作业,更有新意
在最后,播放练习题,巩固今日所学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比如选择题,每出一道题,如果学生选择正确,便有鼓励性的声音“太棒了”的声音,若错误,就有“再努力”的声音。这样,知识性和趣味性合为一体,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还需要不断努力去创新,让学生在愉快、乐读的环境下去进行思考,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他们终将成为语文综合素养颇高的新一代。
6.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 篇六
骆海军宁波市第四中学(315016)
摘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地理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具备一定的调控能力,是每个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本文拟从课堂教学控制角度出发,结合地理教学实际,简要阐述诸多调控策略中最关键的五大策略。
关键词:地理课堂调控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专家顾泠沅说“课程改革应该是一项很复杂的综合工程。决定它的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我们国家而言,除了前面所说的要按照要符合科学发展观之外,如下的两项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是评价和考试制度的改革。第二个是教师专业水平包括他的理念和教育的行为水平的提高。” 的确,教师是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教师的态度、素质、适应性及能力水平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因而,课堂教学的调控策略的掌握运用的水平是每位地理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应该是师生关系良好、合作气氛浓厚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兴趣热烈,个性充分张扬的课堂;应该是知识价值不断挖掘,探究精神充分彰显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开拓进取,素质不断提高的课堂。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准确把握教学规律,适时应对教学中可能存在的种种棘手的问题,精益求精。地理课堂教学的技巧很多,关键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
一.教法调控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动机。美学认为,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而,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化、是否多元化,也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导入、讲解、分析、总结等讲授形式的变化和通过讨论、自学、辩论等组织形式的变化调整教学情境是必不可少的铺垫。
首先,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地理课堂内容各不相同,比如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就不可能事业同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状态并不总是维持在同样的程度,因而地理课堂从根本上讲不存在某种屡试不爽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地理教学实践证明,呆板僵化的教学,即使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久用而不变其法,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学习情绪低落,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反之,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热情十足。总之,地理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才能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稳固的调控功能。其次,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切忌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理性霸权横行,学生成为老师的附庸,教学活动变成是一种我讲你听的“灌输式”和“训养式”的活动,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切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学习,而是重在诱导、引导、指导,让学生积极活动,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再次,教师必须注重某种教法选择运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有的教师以为追求教学方法的新颖,为改变而改变,忽视的教材内容特点,或运用的不熟练,或错误的选择教法,致使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根本无从实现,教学效果无从谈起。可见,教法的改变是建立在运用的准确和熟练的基础上,这无疑对教师的素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兴趣调控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而,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那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兴趣在每个学生的脑子里都存在。问题并不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而在于老师能否去激发。课堂教学如果机械、刻板地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就会味同嚼蜡,枯燥无味,势必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毫无兴趣可言。这样的情绪反馈给教师,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大重任。
首先,教师要以真情、激情进行教学,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学生不仅是用耳朵来聆听教师的讲授,更是用心灵来接受教师的影响,只有以真情感染学生,才能产生共鸣。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情感可以升华,如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担忧;对自然界千奇百怪的好奇。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还要勤于积累知识,做到既专又博,真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能使课讲既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教学中也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如恐龙灭绝、冥王星降级、南北极考察、火山地震、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要讲究授课艺术,提高教学的感召力。总之,学生只有对地理学科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才能学得进,钻得深,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形象讲解而带来的情趣,事理充实的严密论证而产生的理趣,诙谐幽默的生动阐释而形成的谐趣,既可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又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得以充分的交流,使课堂气氛处在教师预定的控制之中。
三.节奏调控
教学过程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其节奏的调节既要与教学的特定规律相合拍,又应视具体情况而灵活调节,教案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内容含量要有一定的机动性,为节奏的调节留有发挥的余地。合理的节奏处理,把握教学的“度”,将会保证知识的传授、落实,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点上讲,哪些面上讲; 哪些这种方法讲,哪些那种方法讲。都应该全盘考虑、认真推敲。教学中内容适宜、方法恰当、节奏和谐,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松弛有度,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度”。
其一,节奏的调节应与教学中最佳时间的选取相吻合。,课堂教学结构应使有序性和层次性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结构的有序性要求师生信息交流有程序有步骤,环环相扣,因此需要用波动性来调节,使课堂由直线直入曲线,由平衡到不平衡,从沉闷走向活跃,然后回归到系列,教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寻找结构的突破点,使教学从一个高潮过渡到另一个高潮,使课堂呈现意趣盎然的生动格局。学生课堂活动的思维特点,分逐渐集中——亢奋——疲劳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是最佳时间,学生能在此阶段大量地吸收新的知识信息,最适宜处理好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一个教师的调控艺术的特色往往表现在他对节奏的调节是否富有弹性,是否能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情绪,及时灵活地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设法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组织最佳时间的再现。
其二,节奏的调节应当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从信息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筛选、贮存、输出信息的过程,教师输出信息要精,也就是要精讲,以点拔为主,尽量把知识分布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去,要加大训练的密度使学生自己有丰富的活动内容,实实在在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师生的信息交流才是高频率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才能真正提高。
四.反馈调控
所谓反馈调控策略简而言之就是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既定的方法策略。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输出和交换的过程,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并据此对教学过程随时进行调整,根据教学质量产生与形成的过程。
信息反馈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接受信息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新课程背景下要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信息反溃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不要把经过千年劳动建成的大厦指给学生看,而要引导他制作建筑材料和他共同建筑并教他建筑之术。”因此,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真正把溶于教材之中的思想因素和智力价值挖掘出来,并适时展示给学生。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揭示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确实掌握本门科目独特的分析、研究和思维方法,掌握地理学科的精神。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活动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教会学生学会独立地获取、理解、掌握知识;学会学会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突破意识与批判精神、叛逆性思维,敢于对权威、对书本、对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敢于冲破惯性思维和心理定势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敏锐地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丰富的表情语汇,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是否理解、满意、有兴趣、有疑问,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其次,应布置量度适当、难度适当的作业练习。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此名言一举道出了练习的功能。的确,布置练习,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重要环节,也是知识信息反馈的途径之一。有经验的地理教师非常重视练习题的设计:针对教学三个维度,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既服从于讲授知识体系,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练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以强化学生学科知识,促进其知识技能的迁移。同时,又从检查作业中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进而发现问题,调控教学,改进教学,完善教学。
再次,在地理教学中,对于某些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同学对某一问题持不同意见的矛盾,精心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使他们在倾听不同意见中集思广益,在透析不同的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可在学习“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时,可针对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认识存在分歧,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家就此展开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势必会形成学生发言积极,见解深刻,援引丰富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教材内容,拓展了思维空间。
五.秩序调控
课堂教学秩序的形成是很多因素综合起作用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调控策略的正确、灵活的运用。新课程的地理教学强调探究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大面积的提问、讨论、练习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成为贯穿一节课45分钟的中心内容。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因考虑不周而带来的问题,来自自身、学生和外界的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良好的课堂秩序可以营造出一种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奋发向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保证教师的教学顺利进行,使教与学都能够协调进行。反之,对于这些偶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导致一堂课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做到临“危”不乱,处变
不惊,快速作出反应,当机立断,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在鼓励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创新的思路下,由于教师备课过程与实际操作具有不吻合性,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超出了教师当场顺利而正确解决的限度,教师敷衍不行,回避不行,如何处理这类问题这既要求教师备课尽可能注重周密性,更要靠教师的教学机智了。如果是稍加考虑就能解决的问题,不妨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有谁能回答吗?”教师迅速利用这个“时间差”,调整思路,寻求正确答案。如果问题难度太大,教师暂时无法解决,也可说““这个确实和复杂,为了不占用这堂课的教学时间,下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这样,教师可争取课后的时间查资料解决。甚至可以屈尊学生,古语云:学高为师。对于学生知道而教师不知的知识教师不妨大度的接受。总之,地理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地巧妙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是一种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调控的教学艺术。
例如,在讲授《地球的宇宙环境》时,教师要求学生讨论除地球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天体是哪颗行星。不少教师认为学生肯定认为是火星,因而自己事先掌握了关于火星的诸多资料。然而,学生个体千差万别,总会碰到某些观点独树一帜、标新立异的学生,甚至是借机刁难教师、“考察”教师的学生。笔者认为,教师其实从一开始就应该预料到这种情况,详实备课,倘若真的遇到自己不能确定的问题,可以学生讲“哎呀,这个问题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天文学确实有很多奥秘,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一直有争论„„”“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下节课继续探讨。”课后教师可通过查阅资料向学生做出解释。
对于因学生原因造成的课堂秩序差的问题,教师要从心理上形成良好的教学期望,采用语言转移、目光注视、动作提醒等富有技巧性的手段予以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用亲切的语言和微笑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少教师在遇到课堂秩序不好时,动辄张口就吐出“你们这个班纪律就是差”、“和某班相比差多了”之类的化,极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感。教师一定要从正面肯定学生作出的努力,形成良好的教师期望,弱化学生课堂秩序不好的意识。例如,上课时铃声响了学生许久依然不能静下,吵吵嚷嚷,秩序混乱。在通常情况下,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一味的大叫“静下来”、“不许讲话”未必有很大作用。通过鼓励、表扬式的语言和新奇、有趣的语言转移学生注意力似乎效果更好。
当然,地理教学的课堂调控是一门艺术。地理课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是多种因素协调运行的过程。需要调控的因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五大因素的把握对于一堂课的超过与否具有很大的指向意义。当前,全国范围内的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早已席卷而来,广大地理教师都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尽快掌握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技巧,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创新型教师,这样才不会在改革的洪流中被时代所淘汰。
参考文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7.小学高年级学生调控策略的培养 篇七
关键词:计划,学习,反思,调整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计划、学习、反思、调整、再学习, 如此反复, 最后取得成效的过程。在小学高年级, 由于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因此, 我们教师应在课堂内外适时地渗透调控策略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制定计划, 设定目标
学习计划对整个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推动和保证作用。例如, 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积极的态度, 认为学英语没用。这些现象都是由于缺乏调控策略的运用。一个懂得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反思、调整的学生, 能够在学习中取得主动, 从而就能取得成功。因此, 在新学期伊始, 我就指导学生就本学期的学习内容, 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例如, 在五、六年级学生在新学期, 我就指导他们浏览课本目录, 设定学习的具体做法, 包括课前、课堂上、课后以及作业, 各单元能掌握的内容等等;最后请同学、老师、家长给予支持、帮助和督促, 并努力达到目标。
二、培养习惯, 学会学习
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 促使他们不断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动物”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前预习, 通过听录音、查找资料和图片, 剪贴、绘制、下载动物图片、并注意听音模仿。孩子们在教师教授之前就自主学会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名称, 还有一些是课本以外的知识。并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活动, 融知识、话题于任务中, 更多地让他们享受到了会学的快乐。
孩子的路是走会的, 孩子的话是说会的, 给予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做主、自己欣赏、自己纠正、自找问题的权力, 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阶段小结, 及时调整
学习小结是学生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系统回顾和深入分析, 从而归纳出学习经验, 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以指导今后的学习。所以, 当学生的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后, 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监控和反思,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时地问自己。例如, 每学完一到两个单元, 我就会和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引导学生对照学习计划查看是否达标。一段时间以后, 再对照学习计划查看, 重新修订学习计划完善学习方式方法, 向远期学习目标迈进。
四、考评成果, 总结提高
考评成果, 总结提高是学习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学习考评完毕标志着一个学习周期的结束, 但并不是说学习已终结。因为, 学习是一个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因此, 我们要把在上一个周期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借鉴到下一个周期中去, 以便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 学期考评结果出来后, 教师引导学生不要只注重等级结果, 而要从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在下一学期的学习中要继续沿用的学习方法;分析导致失误的原因, 在假期里把缺漏自觉补回, 期待下个学习周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作为评估者, 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使学生清楚错误所在, 又不伤其自尊。同时应及时向学生反馈,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 激励学生不断努力, 坚信自己有坚强的毅力和学好英语的能力。
五、调控策略运用与否的教学实践比较
在我们渗透调控策略的训练中, 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尝试和使用这一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 效果是明显的。
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相比情况列表如下:
上列图表表明,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中渗透调控策略的培养, 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是卓有成效的。
8.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 篇八
[日期:2011-12-13] 来源:丰台区东高地三小 魏琳娜作者:丰台区东高地三小 魏琳娜 [字体:大 中 小]
巧用批注法
——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课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三小 魏琳娜
徐特立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要求读书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应该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做上批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批注式阅读法。
所谓“批注法阅读”,就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的所疑、所感、所想。它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过程。《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些阅读教学的理念昭示:阅读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因此,将批注法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新课标的需要,也是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语文的需要。当然,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
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我就开始试着让“批注”这个字眼以一种学习的方式进入学生的眼帘,以一种教学的方式进入我的语文课堂。在以前的教学中,并没有正式过这个词语,但是产生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效果,才惊觉,批注,实在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于是,我开始了我的探索路程„„
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批注法阅读,并巧妙地应用,谈谈我的做法:
一 运用批注符号,由易入难,循序渐进
对于这个新鲜提法,学生们也是首次接触。为了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刚开始时,我只是让学生初步养成能在书中圈圈画画的习惯。如画出生字词,画出成语,并能用不同的批注符号。尤其是在预习的时候,这种习惯养成特别重要。一开始,我先从规范预习方法做起:在预习的时候,易错的读音在书上标出,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课文中的好词与好句(重点号划字词,波浪线画好句或是印象深刻的句子),对于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求学生写上问号„„这样,初步形成写批注的习惯。让学生感觉到,原来写批注并不难。一段时间后形成习惯后,再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写简单的字词理解(可查字典),或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在读的时候学会提问质疑。在质疑的基础上才让学生解决问题,边读边想,写出自己思考的过程与结果,一步步引导学生往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 明确批注的内容,采用多种方法。
学写批注笔记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有效进行课堂学习的捷径。一段时间以来,我都较重视对批注方法的指导,并明确批注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重点词语,多种方法写批注。
理解句子,理解课文内容要从词语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写批注从词语入手,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关键词语旁写下自己的理解、注释,在注释的时候教给学生几种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法、拆字法等。官员们都想了什么办法呀?哪一自然段写了,谁来读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在讲授第五册《
5、曹冲称象》的时候,先让学生自读书,找出官员们想的什么办法,曹操满意吗?哪句话看出不满意?
课件出示: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听了摇摇头。
哪种表述好?(男女分开读,可以做做动作)
曹操想什么?
大家一起再读读这句话(做直摇头的动作)
你从哪看出曹操非常不满意?我们是通过“直摇头”知道曹操非常不满意的。于是带领着学生在“直摇头”下边点上重点符号,旁边批注“非常不满意”。
(二)自主品读重点句子,写下个体感受和理解。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课堂中,我注重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教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句子进行品读,并及时把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写下来,告诉他们这就是批注。
1、重视有特点的句子的品读,感悟其表达作用。
三年级6册《翠鸟》中,第一部分写了翠鸟的颜色艳,第二部分写了动作快。于是我提问:你从哪看出翠鸟的动作快,先画一画再说说你的理解?当然最先被学生找到的还是特点突出的“疾飞、贴着、像箭一样”等。但是有一句话学生找不到,于是老师出示:水波还在荡漾,苇秆还在摇晃。让学生说一说你从这句话中感到了什么?生答:还是写翠鸟的动作快。追问:怎么理解:生答:翠鸟都飞走了,它蹬过的苇秆还摇摇晃晃,捉鱼后的水波还有呢,那它的动作得多快呀。评价:你看他想得多好呀,刚才我们画的词语都是从正面描写翠鸟的动作敏
捷,最后的句子是从侧面来写的。提示孩子们画下来,进行补充批画,并对写作方法进行渗透,在描写特点的时候不仅可以进行直接正面地描写,还可以从侧面进行间接的描写,以此来衬托。、抓重点句或中心句,领会其深刻含义。
很多时候,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预习时让学生画出这些句子,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思考、体悟后在句子旁写上其含义。在教授《郑人买履》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找重点句,并画下来,于是他们都画得是:“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通过这句话你们都知道了什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说说自己的理解。通过演绎课本剧,再现情景更加确定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是总结出: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并要求同学们以后遇到这样的句子也可把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写下来。
3、重视文本中对人物描写的词句品读,感受人物的独特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中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我常常让学生认真品读,从人物的行为、动作、神态、语言与外貌描写中,让学生细细感受人物的品质,并能及时把自己的见解写下来。在第6册《真正的施主》中有一段文字:“卖鸡蛋的是个身体单薄、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只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在导入部分,我提问:这是个怎样的老人?孩子们说:她是个营养不良的老人。我立即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孩子说:身体单薄,说明瘦呀,肯定是吃不好,缺乏营养。我点评道:你看他多会学习,从中找到了答案,你还从哪句话知道了这是个怎么样的老人?能不能画下来,跟同桌说一说。这样大家都能抓住这句话。在学生们充分理解后我说道:
她身体单薄,需要(增加营养)。
她没儿没女,需要(有人照顾)
她就靠几只鸡生活,需要(更多的钱)
通过对老人外貌的批画理解,对于后边的理解埋下伏笔,更加突出了老人形象的高大。
4、学会质疑,养成随时写下自己的疑问的习惯。
“读书贵在疑”。对于在阅读中碰到的不懂的句子,我鼓励学生做上记号,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疑问。通过不断地练习,渐渐的,很多同学能从一开始浮光掠影的简单提问渐渐深入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同学们通过批注提问,对课文的理解力渐渐加深了。
(三)学会鉴赏、反思与评价,并写下读后感想。
除了重视对词语与句子的品读与理解外,写简单的读后感也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并能及时进行阶段的学习总结与评价。我让学生在每学完一篇课文之后,把学习心得与感受收获写下来:可以写对文章某一部分内容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也可以写从课文中明白的道理,还可写自己读完后的心情,更可以写自己从本文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渐渐地,学生有时候甚至能用一句简练的类似于名言警句的方法来概括学习一篇课文的收获,学生的概
括能力也渐渐加强了。
三、交流评价,感悟飞扬,让水波相荡成涟漪。
只有批注不注重交流,仍按教师设计的思路去学习,学生的思路将会狭窄,视野将不够开阔。只有交流而没有评价,学生的感悟也得不到提升。因此,学生学会批注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有感情地诵读,并给予评价,让他们在交流评价中感悟飞扬。
9.低年级语文课堂小练笔的实施策略 篇九
一、发现精彩点, 模仿学写
仿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 也是儿童写作能力的发展中, 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 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体悟, 还要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精彩点”, 进行模仿学写,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习得写作方法。
如教学 《家》, 在学生领悟课文的言语形式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用“_________ 是_________ 的家。”的句式仿写, 有的学生这样写:“蓝天是鸟儿的家。”有的学生这样写:“小河是鱼虾的家。”有的学生这样写:“学校是学生的家。”有的学生写:“南极是企鹅的家。”有的学生写:“地球是人类的家。”……最后, 我将孩子们的写话串联起来, 一转眼, 这些小练笔就组合成了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学生兴奋极了, 纷纷感叹:“没想到我也成小诗人啦!”
这样的小练笔, 自然地揉进阅读教学, 打通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 使两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二、凭借触发点, 联想续写
每篇文章都有最能拨动心弦的地方, 此时, 教师如果以课文的情, 拨动学生写话的心, 凭借触发点,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以及自我生活的阅历进行适时地联想续写, 将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了《狼和小羊》后, 这篇课文, 孩子们对“狼”这种故意找茬, 凶恶残酷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怒。于是, 老师抓住时机, 引导孩子们进行故事续编。大家开始出主意, 想办法, 就有了很多种故事的结局, 下面是其中一个孩子续写的故事:
小羊看到狼正往自己身上扑来, 赶紧往旁边闪了一下, 狼用力过猛, 收势不住, 一下子扑进了小溪里。小羊撒腿就跑, 跑过了树林, 就快到家时, 狼追了上来, 一边追, 一边吼道:“可恶的小羊, 你快给我站住!今天你休想逃脱我的手掌, 追不到你, 我死不罢休!”小羊听见了, 跑得更快了, 一到家, 立刻把门锁上了, 并从门缝里偷偷地看着狼的一举一动。这时, 只听“轰”的一声, 狼踩到了小羊家门前的地雷, “啊!我一定会回来的!”话还没说完, 狼就被高高地抛到了半空, 弹飞了……
这样的想象写话, 开启了学生的想象之门, 放飞了纯真的童心, 抒写出他们精彩的内心世界, 学生自然兴致盎然, 创意无限。
三、激发共鸣点, 对话畅写
很多课文, 学生读过之后, 往往意犹未尽, 特别有共鸣。如果我们能顺势而导, 激发共鸣点, 对话畅写, 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风娃娃》一课中有这样的语句———风娃娃听了, 很伤心, 心想:我帮人们做事, 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大家都说知道。我顺势说:“好啊!那你们来告诉风娃娃吧!”出示小练笔要求:风娃娃, 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一位学生这样写:
风娃娃, 我想对你说:“你为人们做了那么多的好事, 真了不起啊!大家都很喜欢你呢!可是, 你做好事一味地凭蛮力, 却不动脑筋想一想, 结果却好心办了坏事啦!下次可要注意哦。”
通过这样的小练笔, 学生既对课文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又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何乐而不为呢?
四、关注留白点, 拓展补写
“留白”是艺术创作一种形式, 在低年级的教材中, 许多课文运用了留白艺术。这些空白, 给了学生无穷遐想的空间。我们要以敏锐的目光, 关注教材中的留白点, 拓展补写, 让学生思维植根于课文, 想象于书外。
例如《坐井观天》一文中, 青蛙跳出井口后会干什么?课文没有写, 留给了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个留白点, 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青蛙如果跳出井口, 它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又可能说些什么呢?”学生不知不觉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迫不及待地写起来。一位学生写道:
青蛙跳出井口后, 看见了无边无际的蓝天, 他觉得这个世界很大很大, 它后悔极了, 心想:早知道外面的世界那么大, 我就早点跳出井口来了。想到这里, 它自言自语地说:“看来是我错怪小鸟了!下次再见到小鸟, 我一定要向他道歉!”
10.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 篇十
杨春丽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关键词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
合作探究
农村教育 正文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针对此,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前预习,独立寻疑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白杨树》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穷人》,教师在上课之时兴奋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穷人》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争着举手。生提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目标:“桑娜的品质可贵,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得特别精彩”等等,师相机说:“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即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显然,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自主质疑,疑中感悟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小音乐家扬科》在最后一段的阅读后。学生提问:扬科死时为什么旁边躺着树皮做的小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在号叫是什么意思?扬科为什么张大着眼睛?扬科前面说过,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去交换都行,怎么会死不瞑目呢?扬科快要死了,为什么还要写燕子在唱歌,姑娘们在唱歌呢?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四、多读善思,品味语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谖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
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热门街市”高声快读出“买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低语缓读出流连山乡村野的舒畅。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五、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让 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讲座筛选,设计展板,布置画面和解说词,设计操作,合作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的讲解做准备。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激励评价,激发兴趣
11.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 篇十一
1.预习探究
学习目标:认识生字,理解字词,了解课文相关知识,感知文章大意。操作要领:出示预习提纲,引导学生充分读书,查阅资料,完成预习要求。此环节在中年级可在教师指导下课内完成,高年级逐步放在课前完成。2.合作交流
学习目标:巩固字词,资料共享,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操作要领:小组内交流预习收获、质疑问难。推荐代表在集体交流时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点拨、纠误、引申,落实易混易错及疑点问题,适当归纳小结。3.品读体验
学习目标:体会重点句段的含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操作要领:品读重点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赏读重点句段,丰富内心体验;评读重点句段,揣摩表达方法。此环节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重视课堂生成,适时点拨,反对一问(讲)到底,提倡精讲多读。4.巩固延伸
学习目标:巩固基础知识 ,拓展阅读空间,提升读写能力。
操作要领:根据本文基础知识点设计练习,补充相关阅读材料,进行片断读写练习。此环节要重视积累,读写结合,形成能力。
浅谈语文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
一、预习探究
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探求新的知识。要落实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一)懂得使用工具书
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现在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二)要勤动笔
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做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三)勤做笔记
每次读书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将自己的收获及时记录会对以后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收获指自己觉得优美的段落,读完一篇文章后的感悟等)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技术。它代表着进步的教学理念,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过程不仅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而且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是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合作学习把一个大课堂转化成几个小课堂,使学生人人参与教学,个个投入学习,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但在目前的合作学习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谐的现象。
(一)合作学习存在误区
1.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将座位分小组摆成几个方块,或将桌椅摆成弧形„„当老师说完问题,宣布大家分组讨论时,几个小脑袋迅速凑到一起,叽里咕噜说起来。表面上非常热闹,但是,这么劳神费力地搬动桌椅的效果,与传统的摆法产生的效果没什么两样。
2.教师角色定位不清晰。这样的镜头大家并不陌生:学生正在进行合作学习,情绪高涨。这时,老师则站在前面,或者在小组中穿行,或面带微笑地看着学生,或低头看看手中的时间,或稍微与一个小组的同学说一两句,表示师生互动,参与其中了。
3.学生思考时间不充分。一般情况,老师在宣布完问题后,通常是马上让学生开始讨论。学生对课文没有熟读理解,对问题缺乏独立思考,讨论起来自然也无法碰撞出闪光的火花,也很难发挥学生的个性特色。
(二)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提出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结合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我对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如下构想:
1.深入研究教材,选取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
课前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考虑本课是否安排小组合作?安排什么样内容的合作学习?在哪个教学环节安排合作学习?因此,在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现代教学理论要求我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这就使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开放的教学情境。对于小学生学习时出现的各种想法,我们应更好地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更何况教材也给读者留下了不少悬念和空白,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2)“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再根据疑问难易层次确定学习方式,或个别或小组合作。一般来说,只有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
2.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但这种学习策略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该用的时间一定要保证。
3.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尊重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时候,教师最好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对合作中出现的情况予以及时地引导、鼓励,让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学得高兴又有所收获。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很喜欢用小组合作的方法,但往往不等学生讨论完毕就喊停,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讨论的时间,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当然,为了使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以张扬、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更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三、品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一)抓住文眼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二)潜心会文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三)多元探读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四、巩固延伸
1.课堂拓展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2.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也必须最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特定教学目标。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
3.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向、途径是无比广阔的,其高度、深度、广度的把握,也是值得教师仔细斟酌的。因此,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就显得尤其重要。否则,就是“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拓展不能不着边际,学一学见好就收。拓展延伸有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有文本与网络资源的链接,有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
12.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 篇十二
非常感谢教科研中心的领导给我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研讨一下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简单的教材简析;二是一年级上册语文中的识字和阅读课的策略;三是以其中的一课为依据,进行上课演示。
一、首先咱们一起来剖析一下一年级上册教材内容:
一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等部分。今天咱们主要研究的是其中的识字和阅读这两类课文。
首先来看识字课,一年级上册专门的识字课共有2个单元8课,阅读课文共有20课。除此之外,一年级上册与其他低年级各册教材内容不同的是增加了随拼音识字。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识字教学的具体内容:
这册教材有3个识字途径:随拼音识字、集中识字课文、随文识字
(一)随拼音识字
是从拼音学习的第三课《bpmf》开始的,共有11课,共要求认识70个生字。除了第三课《bpmf》是利用图片的形式学习字词外,其他的都是以儿歌为载体,目的是学习生字、复习汉语拼音,同时增加语感。
(二)专门的集中识字课 主要有三类:
一是古诗文类,就是第一个识字单元的第一课《一去二三里》;二是字理类(第一识字单元的第二课象形归类识字课《口耳目》和第二识字单元的第四课会意归类识字课《日月明》);第三类是以引导孩子们到生活中去识字的识字课文,其中形式也多样,如:有词串加短文的形式第一识字单元的第三课《在家里》第二个识字单元的第二课《自选商场》;还有词串加儿歌形式的,如第一识字单元第四课《操场上》和第二识字单元的《比一比》《菜园里》。
我们研究分析这些识字课文或者随拼音识字课文的目的就是对于形式、类型相类似的课文在教学设计上也可以相类似,这样可以简省我们备课的难度和时间。
(三)随课文识字
其实这种识字方法是我国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斯霞老师在1958年实验成功的一种识字方法,也叫分散识字。这种识字方法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边识字边阅读,同时将识字融入一定的故事情节中,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性。但随文识字也有他的弊端,随文识字中要求会认的字彼此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因此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识字的难度。如果方法运用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而我比较认同的方法就是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扬长避短,提高识字效率。
以上是对这册教材中的识字课文的分析,对于阅读课文,从形式上看,不是诗歌就是阅读文章。而这册文章中增加了两篇连环画形式的文章,就是课本的最后两课:《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除此之外,内容上咱们就不再细分。
上面我们主要从“教什么”的角度来剖析这册教材,下面我们来分类研究一下“怎么教”。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归类识字教学。
一、识字途径
(一)随拼音识字 我们先来看随拼音识字。
一般随拼音识字中生字的读音与所学拼音内容是相对应的,如拼音《b p m f》一课中,前面已经学习了6个单韵母和声母“y w”,本课又学习了声母“b p m f”,因此,第一课的识字就是爸、妈、我,这三个字的音节中出现的三个声母b m w和两个单韵母a o已经都学过。这样除了达到提前识字的目的外,还起到了巩固所学拼音的效果,把汉语拼音的学习和认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分解了汉语拼音学习的难度,消除刚入学孩子学习汉语拼音的枯燥感。
为了减轻刚入学孩子学习的负担,这些生字不要求会写,但是,只要教过一年级的老师都知道,识写分开又增加了认读的难度,因为只认不写,这些生字在孩子们头脑中重复的次数少,留下的记忆就浅,就很容易前边学了后边忘,因此,在最初的识字阶段,要讲究方法,不要一味地领着孩子们读,下面我结合课文,介绍一下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做法,以期能给大家一点借鉴和帮助:
以拼音《b p m f》一课中的三个生字:“爸、妈、我”为例:
步骤
一、带拼音学习生字。首先采用多种方式的读,在读中强化拼音练习,初识字形。步骤二:放给学生思考,这三个字你怎样就能记住它?其中一生就答:妈妈是女的,所以我记住了“妈”字。当然,如果孩子答不上来老师也可以提醒,让孩子知道,原来这个字这么读是有原因的,为以后多种方法识字奠定基础。
步骤三:玩游戏。同时做出拼音卡片和词语卡片随机发给孩子们,一生持有拼音卡片上台,高举头顶,拼读词语,并寻找:爸爸爸爸,你在哪?台下持有词卡的孩子就站起来,举起卡片,爸爸在这!
当然,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种,鉴于小孩子课堂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所以课堂活动以趣味性为主,让孩子在课堂上动起来,提高课堂效率。
一年级不允许布置书面作业,但是我们可以布置点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性的活动,如,这一课学完后,可以让孩子们拿着带生字卡片回家跟自己的爸爸、妈妈做这个游戏,既可以巩固汉语拼音的拼读和识字,而且还加强了孩子与家长间的交流,增强了孩子们与家长的感情,这样的活动作业我觉得还是挺有必要的。
对于课堂上的游戏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来设计。如,汉语拼音《g k h》一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是:“花
哥
弟
个
画”。
方法一:学生在初读儿歌,并初步识字后,可以拿出实物花和图片:哥哥、弟弟、一幅图画等,让孩子们根据图片和实物来出示手中的生字卡片,也就是看图或者看实物识字。
方法二:师生或者同桌之间比反应速度。这个事孩子们很喜欢的游戏。在我们用多种方式的读初步认识生字后,老师随机读出一个生字,学生迅速用手指出相应的生字,看谁找得快。
方法三:把生字与课本上的插图中的具体物件用线连起来等。
总之,对于这类识字,我们采取的形式越多样化、活动形式越多,孩子们越喜欢,识字效率就会越高。反之,一味地让孩子们指着黑板上的生字读,他们初入学时的兴奋感就会消失,甚至有些孩子会产生厌学的态度,这样效率就会相应地降低,做老师的也会感到越教越累。总之,一句话,多动脑,让孩子们学得愉快,我们才教得轻松。
(二)专门的集中识字课文。
刚才我们已经一起分析了专门的集中识字课的内容和形式下面我们来分类研究怎么教。这八篇识字课文主要分四类: 第一类识字课文:古诗童谣类。
第一识字单元第一课的《一去二三里》,是一篇数字归类识字课,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十个数字。下面我简单教学设计介绍一下这一课的教学流程。
对于低年级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激发兴趣,这一课是孩子们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因此激发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步是“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的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们熟悉熟悉的《拍手歌》。拍手歌可以用现成的,也可以自己编,我这里有个自编的《声母顺序拍手歌》,这样既可以复习一下声母,又可以导入新课。我的《声母顺序拍手歌》是这样的:
你拍一,我拍一,b p m f排整齐。你拍二,我拍二,d t n l在一块儿。你拍三,我拍三,g k h站一边。你拍四,我拍四,j q x真淘气,见了ü眼就挖去。你拍五,我拍五,zh ch sh r在跳舞。你拍六,我拍六,z c s乐悠悠。你拍七,我拍七,我和y w做游戏。你拍八,我拍八,老师夸我好娃娃。你拍九,我拍九,声母排队一起走。你拍十,我拍十,大家坐得真整齐。
这个声母顺序拍手歌是孩子们前面学习声母的时候就会的,所以做起来容易,这样也易于导课。孩子们做完《拍手歌》游戏后,我问孩子们:你们刚才一边拍手一边和哪些数字成了好朋友呢?孩子们说出数字后,出示古诗原文,说,这些调皮的数字跑到这首古诗中了,我们一起来找出他们来吧!
第二步是自主研读,认识生字。
通过刚才的导课,很容易引导孩子们把注意力放到古诗中,并急于想读一读古诗,从中找出这是个数字来。这时候和孩子们一起拼读诗文后,把古诗中的数字找出来,并告诉孩子们,为了让这些数字宝宝不再乱跑,把他们请到黑板上。
这时候引导孩子们一边数着这十个数字,一边可以把十个数字板书到黑板上或者把十个生字的卡片贴到黑板上。
接下来是合作识字,巩固读音。
(1)集体读生字。(2)合作识记生字。(3)开火读生字等利用各种形式读生字。然后是自主研读,诵读古诗。第三步是借助图画,了解诗意 第四步,认识田字格,指导写字。
这篇识字课文开始,孩子们就要进行书写了,要想写好铅笔字,必须让孩子们认识田字格,因此,这一节课还担负着认识田字格的重任。
第一次出现田字格,我们可以在一个小黑板上画上一个大的田字格,让孩子们认识,为了帮孩子们记住田字格以及田字格中每个小格的名称,还可以编顺口溜、儿歌等,如: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他来帮,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可以和孩子们边做着动作,边记忆田字格。
第五步实践活动,巩固练习。
对于巩固练习的活动,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学生的特点等自行设计。我这里有两个我平时常用的可以提供给大家。
1.运动场上的运动员找数字朋友。把写着1到10,10个阿拉伯数字的卡片和写着1到10,10个汉字的卡片分别分给20个孩子,让一个孩子拿着写着阿拉伯数字的卡片到前面当运动员说,:“我是一号运动员,谁是我的朋友?”孩子们拿着找到的自己手中相对应的卡片回答:“我是一号,我是你的好朋友。”
2.生活中的数字。除了运动场上,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数字娃娃?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平时见到的数字。如:钱币上的数字,门牌号、单元号等。
第六步,课堂小结
第二类识字课文——引导孩子们到生活中识字的词串加短文、儿歌的形式。
这类课文主要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孩子们才能学着轻松,而且能学的相对扎实、牢固些。
下面以《自选商场》为例,介绍一下这类课型的教学流程。
《自选商场》识字课,利用一组词串罗列了一些商品名称,这些词语介绍了食品、日用品和文具三类商品,还有一篇关于自选商场的短文,短文介绍了自选商场的售货方式及其优缺点词串、短文组成了本课识字的文本环境,简洁明了。文中还配以插图,插图展示了商场的一角,本文编写的主要目的除了认识文中的生字外,还有意在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识字。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课伊始,老师说,这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去一个地方,是哪儿呢?小朋友们请看(课件出示商场录像或者出示商场一角的图片),问:谁愿意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商场”二字,并板书音节,生拼读后,师问:谁能给“商”字组一个词啊?(商人、商场)“商”这个字挺难认的,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我记得当时我们班有个孩子是这么说的:“商”字,上边就像一个斗笠,下面的大方框就是商人的脸,里面是他的嘴巴,上面还有两撇小胡子。当时说完,我简直惊呆了,没想到,在孩子的心中,生字还可以这样来记。(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是渗透了一种方法识字)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商场呢?(板书:自选)
如果没有课件,可以直接告诉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商场中去看看,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
第二步,预设情景,自主识字 1.感受商场中的物品多。(1)联系生活进行说话练习。
逛过自选商场吗?谁能说说商场里都有什么?
同时小黑板或者课件出示句子:自选商场里有
想一想能不能多说几种商品呢?
(引导学生用上“自选商场里有
有
还有
。”)(2)练习读句子。你觉得自选商场里的东西多不多呢?课文中是怎么说的?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课件或者小黑板出示句子)学生先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拼一拼。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范读,虽然这句话后面没有使用感叹号,但是我们一定教会孩子们读“真多”该怎样读。
(3)学习词语“东西”。
教师告诉学生说:我从这句话中请出一个词语:板书:东西。告诉学生在这个词语中“西”字读轻声,这时候教师示范读这个词语,学生跟读。
2.模拟自选商场,认识词语
(1)在教室内摆放带音节的生词卡片组成的商品。教师介绍:只要读对了卡片上的商品名称就能取走代表这种商品的卡片,然后各个小组的小朋友到商场逛逛。
(2)生到商场自由选卡片。
(3)练读词语。利用自由读,同桌互读等形式练读词语。
(4)巩固识字。采用教师说商品名字学生出示卡片、教师出示实物或者图片,学生出示卡片等形式巩固识字。
3.词语分类,感受商品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1)词语分类。引导孩子们说出商品的摆放规律,请孩子们试着把手中的卡片分类摆放,并试着读读。
(2)巩固识字。当商场售货员,把词语卡片摆到每种东西的旁边。(3)练读句子。出示句子:“在自选商场买东西真方便。” 4.巩固生字读音,掌握识字方法。
(1)读准单个字。(出示生字)各种形式认读生字。(2)说说自己里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第三步:走进生活,扩展识字
拿出课前准备的包装袋,互相教一教,认一认上面的字。
第四步:小结识字方法:除了到自选商场认字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认字。
第五步:指导书写。
第三类识字课文——字理类,如《口耳目》和《日月明》,在这儿不展开细讲,接下来在多种方法识字环节详细介绍。
二、识字方法:
现在,主题学习实验在全国开展的如火如荼,其主题就是压缩教材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从而进行大量阅读,实现教材和主题学习丛书的整合。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无法做到用1/3的时间学教材,2/3的时间阅读,但是可以拿出4/5的时间学教材,1/5的时间课堂阅读。那么这1/5的时间从哪儿找?对于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是重头戏,如何让识字变得高效是关键。接下来,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几种常用的识字方法:
1、加偏旁,加偏旁带出来的是一个字族,相当于后面提到的归类识字。
2、减偏旁
3、换偏旁,以上三种方法是最简单的方法,虽然能起到帮助作用,但却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我们从字理角度谈一谈识字方法。
4、字理识字,包括象形、形声、会意字识字方法
字理教学法就是依据汉字的组构和演变规律,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入手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在汉字教学中把汉字的构形理据分析出来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汉字的构造原理及其演变过程是字理教学。那么,什么是字理呢?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汉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来的,每一个字的构形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其主要表现就是“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一年级常用的就是象形、形声、会意。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汉字在构形的时候总与某个意义有联系,把汉字的形体与这个意义结合起来讲解汉字,呈现给学生的将是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而字理教学抓住了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一特点,把字形与字义、字音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字的音形义,使识字教学生动、活泼、有趣。
1、运用字理识记象形字
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象形字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而
成的文字。《口耳目》这一识字课中的12个生字是按照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文中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可帮助孩子们学生理解字义,认识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课后的“我会连”又举出了四个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汉字义形结合的特点。课文的呈现方式是:图片——古文字——今文字。
比如学习“口”字,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画让学生们看,学生们一看就知道是嘴巴。然后我在旁边写上了“口”的象形字,问谁知道老师画的是什么?接着我又在旁边写上“口”字,指名认识的读后加音节认读,然后让孩子们说出最后写的口字与古代的“口”字、与图画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这时候我告诉学生,刚才写的第一个“口”字,是古文字“口”,他们的样子跟嘴巴的形状差不多,这样的字叫“象形字”。
古代的象形字还有很多,如牙、犬、象、衣、女、电、雨、鱼等,发展到现代大都已经不再象形,这时通过追溯字源,展示对应的古文字字形,就有助于学生理解该字的形义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记忆汉字。这样讲解,学生不但了解了字的来龙去脉,而且了解了古代人的一些生活故事,兴趣大增记忆深刻就很少写错了。比如:“乌”“鸟”二字的区别,平常我们只是跟孩子们说,“鸟”中间一点就好比是鸟的眼睛,这样就不会弄混了,是这样吗?“乌鸦”也是鸟类啊,为什么就没有眼睛呢?这时候可以从字理角度分析:
乌,孝乌。象形。孔子说:“乌,闭目哀叫。”因乌这种孝鸟常在病患的弥留之际哀叫助气,所以人们称丧命为“乌呼”。所有与乌相关的字,都采用“乌”作边旁。
2、运用字记理识会意字
会意就是把在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进而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表示的意义要从字与字组合的关系上显示出来。也就是说,会意字是字形和字义结合最紧密的一类字。本册书中收录了《日月明》一课,这篇识字课采用韵文的形式,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我们来看大屏幕。会意字从其部件的组合方式上看主要有两种类形:一是同体会意,如从(两人一前一后,表示跟从)、众(三人为众,表示人多,古代的“三”表示数量多)、林(两木并立,表示树木丛生)、森(三木为森,表示树木更多)、炎(两火相叠,火上有火,表示火光上升)、磊(三石相累,表示石头累积貌)等;一是异体会意,如旦(日出地平线,表示早晨)、莫(日落草丛中,表示天色晚)、囚(人在口中,表示囚禁)、采(爪在木上,表示采摘)、看(手斜目上,手搭凉棚状,表示了望)、安(古代野兽多,女人身小力弱,只有在房屋里才安全)、休(人在木旁休息)、艳(表示丰富的颜色)等。把会意字的组构规律教给学生,学生就能触类旁通,轻松
快乐地记汉字。
3、运用字理识记形声字
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占了汉子总是得大半。了解其构造规律对认识汉字和进行识字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简单说就是:形声字分两半,形一半,声一半。声旁表音,形旁表义。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声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例如用“木”作形旁,可以组成“桃、梅、梨、枝、株、棵”等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结合,又可以构成许多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例如用“冈”做声旁,可以组成“刚、钢、纲”等读gāng的形声字。
《识字二》中的《比一比》一课有这些生字:黄 猫 杏 桃 苹 红 边 多 少 群 颗 堆 其中光形声字就有六个:猫、桃、苹、群、红、堆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每课字中都会出现形声字,而且比例都比较大。我们除了能借助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很快记住它的读音之外,还可以利用形旁和声旁辨别一些形似字和同音字,避免写成别字,比如“货物”的“货”和“贷款”的“贷”,它们都是上声下形结构,形旁又都是“贝”,但二者的声旁不同,因此读音也不一样。这样就可以利用声旁把两个字区别开来,而不至于把“贷款”写成“货款”,或把“货物”写成“贷物”了。又比如“根”和“跟”是同音字,声旁都是“良”。但“根”的形旁是“本”,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植物有关;“跟”的形旁是“足”,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脚或脚的动作有关。利用这两个字的形旁可以区别它们的意义,而不至于把“根本”写成“跟本”,或把“跟随”写成“根随”。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抓住这些字的不同形旁来区别、识记这些字就轻松容易多了。汉字是一个互有联系的符号系统,它们的组合有理据,有序列,有层次,有类别,只要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成批识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字谜或顺口溜识字
6、归类识字
7、游戏识字
8、生活识字
9、阅读识字
识字方法还有的很多,而且往往都不是单用的,我们要结合每课的实际,合理灵活的运用。
以上谈的是二类字的教学,低年级识字写字都是重头戏,如何让一类字的教学变得高
效呢?是每个字都要讲到呢?还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呢?都不是,全国主题学习实验的活动宗旨就是不要面面俱到,能够做到一课一得,努力让这一得扎实、深入,我们这节课就算圆满的完成任务,一类字的学习也是秉承这个宗旨。翻开教材,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教材的编写融入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智慧。
二、阅读教学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
一是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
二是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在《标准》中低段的阅读目标为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三是拥有一定的语文积累和背诵量;(在《标准》中,低段的背诵积累量也有明确规定: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的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四是在以上过程中,密切关注学习兴趣的培养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 1.诵读感受:确保人人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朗读(诵读)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这一点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不用说一年级,就是五六年级的语文老师,现在能保证自己所教的全班学生都能把学过的课文做到这一基本要求的可能也不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耐心,不要急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如果学生读错了,要及时纠正,直到他们读得正确、流利为止。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阅读课很朴实、也很真实。他的课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教学生读正确、流利,读一遍不行再一遍,有时候能读到7、8遍,直到学生读正确、流利才罢休。
2.识字写字: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课课都要落实到位的教学重点。
3.理解应用:了解词句的意思,能读懂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和事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阅读课除了让学生读正确、流利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积累。积累字词、积累名言佳句等。要想真正做到积累,就要先读懂、了解词句的意思。
4.熟读背诵:注意词语、句式、篇章的背诵,丰富原始积累;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要坚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到“阅读教学”的首位。
(1)导课时要精心设计,激发兴趣。如教学古诗《画》的时候,我们可以带一幅山水画(或图片)到教室,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季》一课导课时,我们可以问孩子们,谁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小小的船》可以出示一个小船模型或者一只纸船等。《小竹排画中游》一课,可以出示一张小竹排的图片,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对竹排的了解,因为我们北方的孩子对竹排了解很少或者不了解。通过出示图片和谈对竹排的了解不但能自然地导入到课文中,而且对于帮助孩子们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
(2)朗读的形式、方法要多样,教师指导要讲求方法。
一年级对于朗读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孩子们只要在一年级掌握了好的朗读方法,就能为以后的阅读、朗读奠定良好的基础。读课文,千万不要一味地让学生读得声音高,读得声音洪亮,而是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情感的需要来读。而且对于一年级孩子,特别是一年级上学期,一定范读好,这样给孩子们一个样子,使他们觉得有法可依,才能有模仿的根据。
如:《四季》一课,读草芽说的话“我是春天”时,可以模仿小鸟尖尖细细的声音来读,读荷叶说的话“我是夏天。”时,可以用一般的语气来读;谷穗说的话“我是秋天。”可以读的苍老一些;而雪人说得话“我是冬天。”可以读得顽皮一些。也可以让孩子们根据他们的理解来读。
再如《我多想去看看》一课,前面是“妈妈告诉我”,后面是“我对妈妈说”,因此读妈妈告诉我的话和我对妈妈说的话要有所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点拨、提示和范读。首先让孩子们想一想妈妈平时怎么和他说话,我们仿照妈妈的样子,读的时候语速要稍慢,而读后面我对妈妈说的话的时候语速要欢快、轻松些。
边读边做动作也是激发低年级孩子阅读兴趣,帮他们了解课文内容的一个好方法。如学习《比尾巴》一课的时候,可以做着动作边读。开始可以我们边读边做动作让孩子们学着样子读,时间长了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加动作。
在读同一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如分角色朗读,师生接读等。
2.要坚持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过好“认读”关(正确认读、读得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流)(1)不能把生字的认读孤立起来,要做到“寓识于读,识读同步,以识促读,以读固识”。(2)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我们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必要时可以领读或教读。(3)要做到口诵、耳闻、心想,捕捉语言信息,学会自我调整、修正。
(4)加强初读,延迟开讲(给学生充足的初读时间,让他们读通、读顺、读正确、流利。)初读可以按以下层次展开训练:
自读感知——带着浓厚的兴趣或问题阅读课文,探寻课文这个未知世界,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如前面介绍到的《四季》、《小小竹排画中游》的导课,再如《小小的船》一课,上课伊始,我们可以拿出一艘纸折的小船,让孩子们说说小船什么样,在哪见过小船,接着说除了你们见过得小船,天上也有一艘小船,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看看天上的小船什么样子。这样,通过导课阶段,学生们已经对课文内容产生了兴趣,孩子们再来自读课文效果会好得多。
扫除障碍——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经验理解新词。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最好采取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的方法,不要以词解词,如《画》一课,最后一句“人来鸟不惊”中的“惊”字,可以让孩子走到我们拿作教具的一幅画面前站站,看看画上的鸟有什么反映来理解这里这个“惊”字。
反复练读——学生自读,注意自我调整和修正,力求正确和通顺(齐读问题)对于课文的朗读最好是学生的个性朗读,最好少齐读,因为齐读不只读不出学生的个性,而且很多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滥竽充数,随胡溜胡,人家读什么就跟着溜什么,根本不看文中的字词,对于学生看清文中的字形、理解字义、词义都没有什么帮助。
试读反馈——可以让学生分节试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力求节节、人人达标。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介绍一下一年级阅读课的一般流程:
第一课时
1.激情入境,引发兴趣。这一点前面介绍过,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个好的导课,才能引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朗读兴趣。如:《雪地里的小画家》
(出示图片或者课件:)也可以在黑板上板画一幅简单的雪地图画,让孩子们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鼓励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在雪天都干了些什么。如果有学生说到看到了雪地上的小脚印的话,引导孩子们说一说这些脚印是谁的?猜一猜雪地里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在这大雪纷飞的寒冷的冬季,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趣的儿歌,这时,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回围绕: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有谁?他们为什么称为雪地里的小画家?等问题展开。这时候教师总结,这些问题就在课文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读课文。
2.放手试读,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的朗读需要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是自己认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目的是让孩子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在初读的基础上对生字有个初步的认识。在这里还是强调对在一年级范读一定要有。
(1)初读识字。提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文中的生字,并想办法认会。(2)检查识字情况。
首先检查带音节的生词,接着检查不带音节的生词,最后检查不带音节的生字。(3)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指名读课文,这个环节一定要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句子读通顺,把每个字的音读准了才行。
3.认读生字词,扫除障碍。学生们在初读的基础上已经把生字进行了初步认读,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加深对生字的认读,为下面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4.感情朗读,理解字词。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确保正确、连贯,学生熟读课文后,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但是不要逐句逐字进行讲解,只要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个大概了解就行。
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这首儿歌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处理以下四个板块: 1.知道了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分别画了什么画。(1)分别是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读一读。
(2)出示小动物的脚印图,分别说说是哪个动物画的画?
(3)看图说一句完整的话。如:小鸡画竹叶。小鸡的脚印像竹叶等。2.明白了小动物是怎样画画的。(1)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一读。
(2)这些小画家的画画工具是什么。
(3)为什么他们都是用自己的蹄子或者爪子画的画,为什么画出的画不一样呢。(4)用自己的话夸一夸这些小画家。(5)你不用颜料不用笔能不能画出一幅画? 3.小青蛙么参加的原因。
(1)用“参加”说一句话。可以引导学生们说一说自己参加过什么活动。
(2)说一说为什么青蛙睡觉了,补充冬眠的简单知识。还知道哪些动物冬眠。学着课文中的句子练习说一说: 为什么没参加?他
(3)指导读这句话。可以引导学生说,青蛙睡着了,我们该怎么读才不把它吵醒呢? 4.明白了,这些小动物很高兴。
(1)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读一读这句话。
(2)认识“!”,告诉学生,这叫感叹号,引导学生:下雪了,大家是什么心情?在这里表示很高兴的情感。读这句话的时候,想一想你到雪地里玩的时候的样子。
5.课堂练习,学习部分生字。学习部分生字的书写。这节课可以知道“几”的书写。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包括生字词的复习和对课文朗读的复习。
2.熟读背诵,形成积累。低年级孩子正是积累语言的黄金时期,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应指导好背诵,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如可以分自然段,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背诵;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开始背诵;可以看着图画背诵,可以先记住没个自然段开始的词语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后。
指导孩子们背诵《雪地里的小画家》。
3.课外延伸,知识拓展。这一环节也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有些课文需要拓展,有些不需要拓展,而且拓展的方法也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而不同的。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可以拓展儿歌《雪地给我拍照了》 下雪啦!下雪啦!地上铺满小雪花。小妹妹,滑倒啦,地上印个小娃娃。
小妹妹,叫妈妈: 快来呀,快来呀,雪地给我拍照啦!
再如《小小的船》一课,学完课文后可以让孩子们思考,月牙儿除了像小小的船还像什么?孩子们会说像香蕉、像镰刀、像吃过的月饼等,这时候我们问孩子们,为什么课文中说它像小小的船,不是你们说的这些呢?你们可以看一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也可以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每次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都会问相同的问题,但是每次都有孩子说,因为蓝天像大海,所以才说月牙像小船。
能想到这里的孩子对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已经非常强了看到图片或者知道了小船就行联系到大海,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可以顺着他们的思维接着引导,以期能有更大的拓展,如我接着问:你从课文中哪句话能读出蓝天像大海来,有的学生就找到了“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我接着说为什么从这句话中能读出蓝天像大海呢,有的见过大海的学生就说,大海很大,除了船和鱼看不到其他的东西,我顺着学生的思维接着问,那你说天上的星星我们也可以说他们像什么呢?有的孩子反映还是挺快的,说是,像大海中的小鱼、海星等,他们说因为天上的星星很多,大海中的小鱼很多、海星很多。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10-0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10-19
九年级的语文教学反思06-13
四年级语文的教学计划07-25
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0-17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08-19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论文08-25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总结06-10
五年级语文教育的教学总结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