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答案(精选10篇)
1.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答案 篇一
非选择题(共50分 26题17分 27题18分 28题1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一一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民初的议会政治虽然屡遭挫折……但它开创的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
——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6分)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 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4分)你是否同意“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这一观点?结合所学说明理由。(5分)
材料三 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再往后的一百年。”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3)材料三中,章开沅先生为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提供什么新视角?
27.(18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十二月)谕兵部: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是以朕命各省督抚等悉心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1)依据材料一,分析雍正帝实行“改土 归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边疆政策的特点。(6分)
材料二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6分)
材料三 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 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
(3)依据材料三,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4分)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2分)
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他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以上材料均选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 料二 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美)威廉 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点。(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4分)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据材料二、三指出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7分)
2.高一历史期末试题答案 篇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背景是()
A、为了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C、为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做准备D、为“求同存异”方针提供基础
3.《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4.古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之所以说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
A.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B.维护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
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罪恶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公民权
5.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
A.使中美两国20多年的对抗关系结束B.使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使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D.使中美两国结成反苏统一战线
6.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和革命后,往往通过制定法律来确保革命的成果、建设新的社会和调节社会矛盾。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制定《权利法案》的意义是()
A.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B.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C.从“人治”到“法治”的演变D.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变
7.甲午战后的“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权力的手段不同
8.“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这说明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D.革命的彻底性
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共和制B.联邦制C.分权制D.权力制衡
10.我国政府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的国策,主要是因为
A.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B.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
C.霸权主义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主要因素D.世界大战的悲剧再也不可能重演
11.人们在抨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同时,也对抗日战争陷入深思。有人指出:抗日战争是以惨痛的代价为民主革命作奠基石的。这块“奠基石”主要指()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沉重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D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
12.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双方经过努力,再次争执后又会出现峰回路转、风和日丽的局面,使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B.中美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逐渐消失
13.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不同民族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冲突、民族习俗的差异、文化传统的不同,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罗马统治者
A.延用习惯法B.制定成文法
C.颁布《十二铜表法》D.制定万民法
14.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罗马的立法者,又规定,被定罪的人的财产应受到尊重,为防止财产被人民没收。”“罗马法律规定,除了最重大的叛逆罪外,不得没收财产。”其用意在于说明()
A.财产不能被没收B.犯叛逆罪则必被没收财产
C.古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权D.没有财产权就没有自由,财产权是自由的基础
15.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②反封建同时也反侵略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1届全运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编制了大型系列报道“走齐鲁看全运”节目。请问山东省被称为“齐鲁大地”的说法,最有可能起源于()
A.宗法制度B.古代地名C.西周分封D.汉初封国
17.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主义中央集权制
18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
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
19.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旧秩序长期存在的根源是()
A.殖民主义的影响B.第三世界的落后
C.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D.联合国的无能为力
20当前我国对世界形势的基本观点是
A.战争危险在加剧B.世界局势总体趋缓
C.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化解D.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21.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
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2.《马关条约》不同于《南京条约》的突出特点是()
①签订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②便利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③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④通商口岸已深入中国内地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3.30年来的实践表明,中美双方要维护和发展两国的正常关系,必须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③合力操纵国际反恐大局④共同解决台湾统一问题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24.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的外交任务是()
①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②专注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③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5.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的根本含义是()
A.不与别的国家结成任何的联盟B.不参与国际上的任何事务
C.不与大国结盟D.处理国际事务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26.新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建国初期的外交思想内在上的一致性是()
①继续反对霸权主义②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合作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④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7.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质上是()
A.协助国民党正面战场B.收复失地C.壮大人民革命力量D.开辟新的战场
28.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
29.《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君主-政体B、实现国民一律平等
C、确立民主共和国的法规D、结束封建统治秩序
30.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议论符合史实的有
(1):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2)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3)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4)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
A(1)(2)B(1)(3)C(2)(4)D(3)(4)
第2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枢垣记略》
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赵翼《曝杂记》
(1)据材料一,说明顺治年间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它有何弊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雍正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军机处有何特点?
32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即使中国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材料三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3)材料二中周恩来为什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的基础是什么?这一方针起了什么作用?
33.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1914-19间,-有一千五百多万人被强征入伍;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工厂,工人们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物价飞涨,工人实际收入不断下降。截至1917年3月,-约有一百五十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
材料二、1917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革命犹如火山爆发,在短短几天之内就-了统治-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这次革命历称为“二月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参加了什么战争?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二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革命后,-的政治形势有何突出特点?同时,-人民所特别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这又引发了什么革命?这场革命的性质如何?
34.阅读下列材料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重新审视抗战历史已成海内外学界共识。关于抗战的时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长期流行的“八年抗战”说;二是“十四年抗战”说。大陆学者李君如认为,坚持抗战说,“不仅在学术上有科学性,而且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有学者指出“关于国民党、共产党在抗日中作出的贡献和扮演的角色,现在大陆与台湾的多数学者都认识到:互相贬低和否认对方在抗战中的作用与贡献,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意义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修正我们的视角。”
问题:
(1)“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说的起点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日中的角色,你认为该如何“修正我们的视角”。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6------------1011-----------15
DADAACABBBDADCC
16---------------------2526-----------30
CACABDDABDBDCAB
.二材料解析题
31(1)答:特点: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较大,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满洲贵族(议政王大臣)权势大。
弊端:皇权受到限制,不利于稳定朝政;满洲贵族权势大,不利于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2)答:直接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公务。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巩固封建君主-制度(封建统治)的需要。
(3)军机处有何特点?
答: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利于皇帝控制;军机大臣人数较多(六、七人),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参与处理机要政务,能够协助皇帝控制政权;军机处设在离皇帝办公近处,便于皇上随时召集
32.
(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2)相似之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理由: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永远不会称霸。
(3)为粉碎帝国主义破坏亚非会议的阴谋和缓和与会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求同”的基础是反对殖民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谋求发展。作用是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33.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爆发的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导致了二月革命的爆发。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后,-政治形势的突出特点是: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的权力。-人民关心的基本问题:和平、土地、面包没有得到解决。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4.
(1)1937年七七事变为起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2分)
(2)①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局部抗战开始,中共就积极投入抗战;相反,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围剿中共红军;②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中共从民族大局出发,积极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③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共主动与国民政府实现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创抗战新局面;④中共创建抗日根据地,在敌后方展开游击战争,牵制了日侵华武装,配合与支持正面战场的抗战;⑤中共独立领导武装力量开展了如“百团大战”等抗日武装斗争,消灭了大量日伪军,给侵略者沉重打击;⑥-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中-队开展大规模-直至夺取抗战胜利。
3.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答案 篇三
第一部分 听力
1-5 BCABC6-10 ABCCB11-15 ABAAA16-17 CB
18.Clean19.Chinese20.bird watching
第二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
第一节 单项填空
21-25 ABACD26-30 DBBBA31-35 CABCC
第二节 完形填空
36-40 BCBBA41-45 CADDB46-50 ACBDA51-55 BADDA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
第一节选择题
56-60 CBDD D61-65 DCBCC66-70 AADCC71-72 CA
第二节 阅读题
73.Separated.74.They live a happy and peaceful life.75.They ar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第四部分书面表达
第一节 阅读填空
76.Colors77.Expressions78.Be sad79.Feel bad
80.Green with envy81.Black82.everything goes wrong
83.find their targets84.Have no courage85.A flag raise
第二节 写作
4.高一数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篇四
∴老师能不能在学生一直达到所需注意力的状态下讲完这道题.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段函数的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属于基础题.
21.设f(x)=mx2+(m+4)x+3.
(1)试确定m的值,使得f(x)有两个零点,且f(x)的两个零点的差的绝对值最小,并求出这个最小值;
(2)若m=1时,在[0,λ](λ为正常数)上存在x使f(x)a>0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1)f(x)为二次函数,令△>0得出m的取值范围,根据根与系数得关系用m表示两根的绝对值,求出新函数的最小值即可.
(2)求出f(x)在[0,λ]上的最大值fmax(x),则a
【解答】解:(1)∵f(x)有两个零点,∴ ,解得m≠0.
设f(x)的两个零点为x1,x2,则x1+x2= ,x1x2= .
∴|x1x2|2=(x1+x2)24x1x2=( )2 = +1=16( )2+ .
∴当m=8时,∴|x1x2|2取得最小值 .∴|x1x2|的最小值为 .
(2)当m=1时,f(x)=x2+3x+3,f(x)的对称轴为x= .
①若0 ,则fmax(x)=f(λ)=λ2+3λ+3,
②若 ,则fmax(x)=f( )= .
∵在[0,λ](λ为正常数)上存在x使f(x)a>0成立,∴a
综上,当0 时,a的取值范围是(∞,λ2+3λ+3);
当 时,a的取值范围是(∞, ).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零点个数与系数的关系,二次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属于中档题.
22.定义在D上的函数f(x),如果满足:对任意x∈D,存在常数M,都有f(x)≥M成立,则称f(x)是D上的有下界函数,其中M称为函数f(x)的一个下界.已知函数f(x)= (a>0).
(1)若函数f(x)为偶函数,求a的值;
(2)求函数f(x)在[lna,+∞)上所有下界构成的集合.
【分析】(1)根据函数奇偶性的定义求出a的值即可;
(2)通过定义证明函数f(x)在区间[lna,+∞)上是增函数,求出函数的最小值,从而求出满足条件的集合即可.
【解答】解:(1)函数f(x)= (a>0)是R上的偶函数,f(x)=f(x),
即 (exex)=a( )=a(exex)在R恒成立,
∴ =a,解得:a=1,(a>0),
(2)在[lna,+∞)上任取x1,x2,且x1
f(x1)f(x2)= ( )a =( ) ,
∵y=ex是增函数,lna≤x1
∴ <0,∴x1+x2>2lna=lna2,
∴ > =a2,∴ a2>0,
∵a >0,
∴f(x1)f(x2)<0,即f(x1)
∴函数f(x)在[lna,+∞)上是增函数,
∴f(x)min=f(lna)= + =2,
5.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答案 篇五
一、成绩及排名
本学期我带了高一4、5、6三个班,其中4班为文化课班,5班为体育班,6班为美术班。期末考试全县参评单位10个。我的成绩如下:5班第3名,4班第4名,6班第8名。
二、考试问题
①进度方面的问题。由于抢进度,没有预留时间学生复习,也没有强化训练,所以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差。
②学生双基能力较差,表现为审题不清、知识点记忆不牢、对史学理论的掌握不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差。
③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没有做好章节知识过关,没有大强度的专项训练,也没有注重对本学科学习方法的系统介绍。
④学生答题时思维混乱,缺乏缜密的逻辑思维,比如第26题的第二小问,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提到的“两种制度”各是什么?很多学生不明就里,乱答一气。另外字迹潦草、乱涂乱改现象严重、答题随心所欲。
⑤对历史概念的把握严重不到位,对阶段特征把握不够,张冠李戴、东扯西拉。
⑥非智力性因素造成的错误较多,比如有的学生居然把试卷题目都看错了,有的甚至漏填涂某个选择题,而该题很简单并且在试卷上做对了。
三、归因分析
1、我教学的标高和进度,没有完全切合学生实际。
2、学生平常在历史科花的时间较少,以至于应试能力较差。
3、学生对历史的记忆、理解、运用能力较差。
4、考前留给学生的复习时间也较少。平常我教给学生的应试技巧和方法也没有突出。
5、我对规律性的知识点的介绍和拓展不够到位,学生答题时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着边际、不得要领。
6、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不够,基本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改进措施
1、回归课本,做好单元知识过关,包括记忆、考试和听写。
2、把握教学标高,做到难易适度。
3、密切关注教学进度,掌握主动,做到先紧后松。
4、注重多鼓励学生,一次考试的失误不代表什么,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做好集体备课,认真学习和研究本学科的教学重难点和史学动态。
6、做好专项训练,比如选择题、材料题、史学理论等。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7、注重学习方法的介绍,特别是审题能力的训练。告诉学生审题要三审:审时间、地点、设问;答题要三化: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
8、注重对课本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拓展,注意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的能力。
9、指导学生建立历史错题集和积累本,要求学生把自己的错题集和积累本当成作品一样认真对待,同时做好试卷的整理和保管工作。
6.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答案 篇六
高一英语试题答案
I卷
1-5 CCACB6-10 ABBCB 11-15 BCBAA 16-20 CCCBC
21-25 DACBB26-30 DCBAB 31-35 CCDCA36-40 ACCDA
41-45 DDACC46-50 ABBDC 51-55 AADAC 56-60 DDCCA
61-63 BCD64-67 CABC 68-71 CBDA 72-75 BCBD
II卷
第一部分
1.social2.provided3.figures4.impressive5.Traditionally 6.occurred
7.frightening 8.argument/arguing9.influential10.disability/disabilities
第二部分1.living, means 2.On, causing 3.resources, out4.palm, spread
5.production, by
Writing :
7.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答案 篇七
高一年级英语试卷参考答案
听力: 1-5:BCBBC6-10: ABBCA11-15: BCCAB16-20:BAABC
单项填空:
21-25: CBDDA26-30: DDBDB31-35: ADCBD
完型填空:
36-40: ABCBD41-45: BDCCA46-50: ACBCD51-55: BBDAC
阅读理解:
56-60: CBADC61-65: CDABD66-70: BABAC71-75: DACBD阅读表达: 76.Reasons to read more books.77.Improving your brain power and becoming an expert in your field./Increasing your chancesof success and putting yourself in a new world./ reducing stress and falling into a goodnight’ssleep.(任选2项)
78.Reading can keep our mind sharp(even in old age).79.(We will feel)refreshed and energetic.80.Reading more good books.书面表达:
参考范文:
8.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篇八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的制度相比于周以前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4分)。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有何弊端(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承秦制,三公九卿多由功臣担任。他们位高权重,多骄纵专横。武帝时,这种情况仍很严重。如其舅父田田蚡大权独揽,任用私人。以致于汉武帝不耐烦地说:“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9.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篇九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北京人
3.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下列属于史实的是
A.女娲补天 B.精卫填海 C.大禹治水 D.牧野之战
4.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A.夏朝建立 B.夏朝灭亡 C.商朝灭亡 D.西周建立
5.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体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西周实行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6.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卧薪尝胆”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7.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天子依附于诸侯
C.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D.周王室地位衰落
11.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中央集权制
12.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的郡县长官
A.由丞相任免 B. 可以世袭 C. 由皇帝任免 D.民众推选
13.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第。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材料体现的汉武帝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统一“度量衡”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5.《舌尖上的中国》解释了我国各地的美食,中原地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应该是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时期
16. 河南省安阳市举办文化节时打出了这样的横幅:“借来医圣千秋名,添得药都万般彩。”你知道该地举办的文化节与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有关
A.华佗B.王羲之 C.司马迁 D.张仲景
17.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18.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经受儒学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
A.独尊儒术 B.实行汉化 C.开发江南 D.科举取士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3.(10分)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1)材料一中的改革有何作用?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2)材料二中“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发生在哪一年?这得益于那一次改革?(2分)
材料三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改革?这次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2分)
(4)据材料三,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二、三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2分)
(5)你认为一名改革家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2分)
24.(10分)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与百姓的幸福,但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很多。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田地)荒,谷不殖(生长)。 ——《盐铁论•水旱》
(1)请选择:材料一中空格处所指应该是 (填字母)。(1分)
材料二 法家在确立个体农民土地财产私有制的基础上,以赏罚作为督劝人们生产的手段,……达到富国的目的。 ——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为达“富国”的目的,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材料三 汉末到五胡乱华,北方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到一半,或走或死。各种胡人填补了汉人地区减少的人口,同时也因为他们更多的汉人流亡南方。 ——许倬云 《万古江河》
(3)根据材料三,汉末起人口流亡南方的原因是什么?(1分)给南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分)
10.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答案 篇十
1.C
2. B(A走投无路;C梳妆打扮;D肝胆俱全。)
3.B(申明,郑重说明;表明,表示清楚。调整,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调控,调节控制。恪守,严格遵守;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
4.A(画地为牢:喻只许在指定范围内活动。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拍案而起:形容奋起反抗。)
5、C(A.修饰不当,“更多地”应放在“参与”前。B.后半句杂糅。 D.成分残缺,“弘扬……文化精神”。
6.D(A.《楚辞》非屈原一人的作品,还包括宋玉等人的作品。B.崔莺莺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文学形象。C.长调、中调、小令是根据词的字数多少来分的。)
7.B(是英国政府,不是袁世凯迫使。)
8.B(A原文x藏地方政府官员,不是x藏地方政府。C不是1911年,是其次年。D是x藏地方政府宣布。)
9.C(一概不能承认的有前提限制。)
10.B (形容词, 同一的)
11.C(A项中第一个为代词“他的”,第二个为语气副词。B项中“而”都是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转折。C项中“以”都可解为“用、拿”。D项中“且”都是连词,前者表递进,译为“况且”,后者表转折,可译为“却、反而”。)
12.D(①表达其求取官职的信心。②表达冲锋陷阵的心愿。③表达要求出使的心愿。④说明自己不熟悉军事。⑤“请缨”是投军报国的决心。⑥是行动,不是心愿。故凡有①④⑥任何一项者,均不选。)
13.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1分
14.(9分)
(1)(3分)徐偃认为大夫走出疆域之外(执行公务),有关使国家安定、万民生存的事情,可以独断专行。(“疆”1分,“安”“存”使动用法1分,大意1分)
(2)(3分)边境时常有警报,我应该穿坚甲拿利器,冒流箭、飞石,冲锋在前。(“坚”“锐”1分,“当”1分,大意1分)
(3)(3 分)终军主动请求说:“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带到朝廷来。( “缨”1分,“羁”1分,大意1分)
15.(8分)
①“又到”句点明诗人重到当年分别之地;“不语”句勾画出诗人驻马立足,默默无言,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踏遍”句写出在清冷的秋季,诗人长久地徘徊在故地,不忍离去。(每小句1分)表达了离别之苦,怀念之情,凄凉之意。(1分)
②答案示例:诗人用“不恨”、“只恨”形成对比,来突出“西风吹梦成今古”给诗人带来的痛苦。(4分,只写“对举”“对比”“比较”,而没有具体分析给1分。能从其它角度如反语、比喻等分析,言之成理也可以。)
16.(6分)
(1)一尊还酹江月,一蓑烟雨任平生,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
(3)气吞万里如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高山仰止
(5)落霞与孤鹜齐飞
17.(4分)文章开头以童年捕杀蝴蝶引入,由蝴蝶的美巧妙地引出艺术的美,使行文转入对艺术的思考,(2分)首尾呼应,由哀蝴蝶而哀艺术,行文严密,浑然一体,(2分)。
18.(4分)蝴蝶的华美在于斑斓的羽翼,它也因此招致了人类的捕杀,它是脆弱的;艺术的华美在于精神的价值,但它可能因天灾而毁灭,也可能因人类的私欲而消失,它也是脆弱的。(2分)二者之间有象征、比喻、对应的关系。(2分)
19.(4分)创造艺术是为了让人类进行精神交流。(2分)静止千年的美,也抵不上飞翔一瞬的美更动人心魄,因为飞翔的美是具有流光溢彩的美。(2分)
20. (6分)“哀蝶”为题 好处有三:以蝶喻艺术,构思新颖奇特。(2分)笼罩开头结尾,结构谨严。(2分) “哀蝶”实为哀艺术,更为爱艺术,喻示中心。(2分) ( 以上各题答案,不必拘泥,意思对即可。)
21.(6分)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名人、名言、体现内涵各占一分,每句3分)
22(4分)①引用项羽诗为题,扫悲凉而赋予新意,表现出势不可挡的非凡气概,引用熨帖,富于激情。
②运用借喻,形象表现了女足战前的昂扬的英姿。
③运用双关,“举”既指何英强打破一项世界记录惊人的举动;又暗扣“举重”这一体育项目,“举”字呈现动作气势,给人壮美感。
④运用呼告,表现出对女曲的鼓励期盼之情。
(指出修辞手法1分, 分析表达效果1分;每句2分,共4分)
23(60分)作文评分标准参照08年辽宁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译文: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答案】推荐阅读:
高一历史月考考试01-21
2024秋高一历史人教版期中考试卷07-03
高一下册期末入学考试答案01-16
高一数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10-30
吉林省吉林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06-30
黄冈市2012年秋季期末考试高一地理答案01-21
高一历史笔记08-14
高一历史试题免费06-10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三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