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

2024-09-15

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14篇)

1.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 篇一

创新农村低保工作机制的思考

——以三明市为例

内容摘要:自福建省开始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以来,三明市的农村低保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建立了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稳定的低保增长机制、刚性的资金约束机制,农村低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三明市的农村低保工作还存在农村贫困对象的识别困难,农村低保工作力量极为薄弱,补差和低保标准略显偏低等问题。创新农村低保工作机制,需要在加快最低生活保障法制建设,建立有效的贫困识别系统,强化基层低保机构和队伍建设,根据经济差异确定补差和低保标准等方面着力,以发挥农村低保的作用。

关键词:三明 农村低保 工作机制 创新

2004 年1月,福建省开始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 ‚低保‛)制度,从而打破了我国社会保障城乡分割的状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分析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缺陷,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创新农村低保工作机制,才能使农村低保真正显示其效力。

一、现行农村低保工作现状

按照《福建省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行规定》的要求,2004年1月起,三明市全面建立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并由量力施保到应保尽保,逐步走上平稳运行、规范管理的健康轨道,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一)建立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第一,评审程序化。每个低保对象的确定,须经过村委会初审评议,乡镇政府审核,县级民政审批的‚三审‛程序。第二,公示规范化。低保对象入保前,须经过两次公示,即村委会入户调查后及民政审批后,张榜公示。并对公示格式文本、内容和时间作了统一规定,公布咨询举报电话,确保公平公正,打造阳光低保。第三,监督多元化。通过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督、群众民主评议、社会舆论监督等渠道多管齐下,有效防止了滥用职权、暗箱操作、截留挪用、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第四,管理动态化。实行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差金额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每年10月对所有农村低保对象进行年审,根据农村低保家庭人口或收入变化情况,办理续发、停发、减发或增发农村低保金的手续。第五、建档标准化。根据省里统一规定,各地实行县、乡(镇)、村三级档案管理模式,实行‚一镇一柜、一村一盒、一户一袋‛,按统一标准整理资料档案,装订成册,规范管理。

(二)建立稳定的低保标准增长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等适时调整救助标准,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先后三次提高低保标准,从2004年的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至1900元;2009年起,针对副食品价格上涨问题,先后两次按标准提高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同时于2011年3月在全市全面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根据物价水平的变化发放价格补贴。

(三)建立刚性的资金约束机制。在资金筹措上,对县(市、区)负担20%部分,列入各地政府财政预算,并实行县乡财政分级负担,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如大田县确定乡镇财政负担15%、10%、5%和不负担4个档次,明溪县实行县与乡镇6:4比例负担,并由县财政直接划拨,年底再与乡镇财政结算,确保资金及时到 2 位。在资金管理上,将低保资金全额进入县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分户‛,每月(季)直拨县民政局,专户专管、专款专用。在资金发放上,统一实行社会化发放,即由金融机构按城乡低保金发放程序进行操作,将保障金发放到低保户存折中,低保户凭存折领取,确保资金不被截留挪用。

二、现行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消除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待遇走出了一条新路,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成为农村低保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一)农村贫困对象的识别存在困难。家庭收入的核算是做好低保工作的基础,也是一个难题。福建省在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四类收入基础上,虽然对劳务收入和各种临时、隐性的收入再作细化规定,但在实际执行时把握和准确计算还有难度。有的外出务工人员因个人能力和就业机会不同,实际收入差异较大。另外,家庭成员界定难。我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及(外)孙子女有赡养其父母、祖(外)父母的义务,但在现实的农村生活中,女儿出嫁以后,社会约定俗成不再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没儿子的老人,没有固定的赡养人。同时,有的村干部在执行低保政策时,计算收入未按户为单位,而是以家庭成员中的某一成员或两三个成员有无劳动能力,来确定是否可纳入低保对象,因此有的地方出现一户保部分成员的现象。另外,个别村干部把低保政策当困难照顾政策,对家庭成员 3 有残疾等无劳动能力对象,给予纳入低保照顾。

(二)农村低保工作力量极为薄弱。落实农村低保工作,最繁重任务在基层,特别是乡镇民政的审核把关工作。但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有的乡镇民政办并入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没有专职干部承办民政事务,事务办的干部在遇中心任务时,还得服从其他工作安排,基层民政力量完全削弱。另外,大部分的乡镇社会事务办缺少必要办公条件和经费,进村入户的交通工具也难于保障。这样容易出现低保对象核查不到位,动态跟踪不及时等问题,有的应保不能尽保,有的应退不能及时尽退。

(三)补差和低保标准略显偏低。目前省定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158元,省定月人均补差为110元。三明市农村低保标准执行省定标准,人均补差在省定110元的基础上提高至119元,但与2012年三明市农村居民人均月食品支出257元相比,保障水平仍然偏低,没有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的要求。主要因为:省定三明市低保资金筹措比例为省补助金80%,县、乡二级承担20%,且省级补助资金按核定数的月人均补差110元的80%给予补助,而新增人员和资金省里当年不补助,第二年按60%补助,且一年一核定,这种情况造成一些县、乡镇财政负担过重,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补差标准的提高;且低保标准动态调整的弹性小,增长速度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三、农村低保工作机制的创新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三明市广大农村中建立了‚一条重要的保障线‛,它保障了贫困农民最低生活,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因此,必须进一步创新农村低保工作机 4 制,解决农村低保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加快最低生活保障法制建设。目前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立法的滞后,不能适应其建设的需要,造成了工作上和管理上的许多不规范现象。因此,只有通过立法,统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最低生活保障的各项工作程序,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2005年以来,民政部联合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启动了社会救助法的立法程序,《社会救助法》的出台将从根本上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权威性和连续性,才能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步入有法可依的法制化轨道,从而确保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不受侵害。

(二)建立有效的贫困识别系统。一是开展低保票决制试点工作。由乡镇工作人员、村两委成员、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政助理员和熟悉村民情况的村民代表等组成评议小组,召开民主评议票决会,通过对低保申请人进行现场无记名投票,以提高低保对象界定的准确率。三明市已有20%的村进行低保票决制试点工作。二是建立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按照‚一个机构、一个办法、一个平台‛的目标,建立一个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通过与公安、工商、税务、住建、社保、金融等部门协作,对居民的户籍、车辆、房产、公积金、社保、就业、工商、国土、国税、地税、金融资产等信息全面审查,推进低保救助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明市已在梅列区、明溪县、清流县、沙县、将乐县开展试点工作。三是要逐步完善个人财产、收入申报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个人资信体系,从根木上解决受保障对象难确定的问题。

(三)根据经济差异确定补差和低保标准。一是探索城乡低保‚并轨‛一体化。鼓励有条件的县按照‚城乡并轨、同城一体‛的原则,先行先试。梅列区自2010年起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农村低保‚门槛‛按年人均收入1900元标准进入,补助水平按照城市低保标准月人均350元执行,实现城乡一体补助水平,减少‚剪刀差‛。二是实施分类施保。在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分档补助的基础上,应对不同类型的低保对象区别对待,如对危重病人、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单亲家庭成员、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实际按保障标准增发20%、25%、30%不等的低保金,并实行审核制;对有一定劳动能力,但由于个人能力原因贫困,每人每月可根据实际按保障标准下浮10%比例享受,着力从帮扶措施上增强脱贫能力。这样,既能够保证贫困人口受到低保的覆盖,又可以真正做到‚保障到位‛。

(四)强化基层低保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县级低保工作机构。目前一些县在机构改革中,对县级低保工作机构没有明确,应给予明文规定,并核定人员编制经费;二是建立健全乡镇民政机构。根据乡镇所承担的救灾、救济、低保等众多的民政职能和繁重的任务,设置乡镇社会救助办公室,核定具体的行政编制人员;三是设立村级民政协理员。2012年9月起,三明市实行‚县聘、乡管、村用‛管理办法,在村一级选聘民政协理员,做到有人做事、有人管事。同时,保证基层必要的工作经费,建议在下拨省级低保补助金的同时配套一定比例的工作经费。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基层特别是村一级干部的业务培训,加强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更好地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要求。

综上所述,农村低保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政府直接对困难群众给予‘兜底’式定期救助,是快速、稳定地解决部分人口的温饱问题的重要渠道。明确职责,细化分工,相互配合,统一行动,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低保工作的长效机制,是民政部门在社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林志达.农村低保制度绩效分析及机制创新—以闽四山区为例[J],财会月刊,2008(6)

[2]杨来胜、郭殿生.城乡居民低保目标选择与机制创新——以南京市为例 [J],人口学刊,2005(12)

[3] 刘祎.农村低保制度的缺失与创新 [J],陕西老年学通讯,2012(6)

[4]林春生.农村低保:创新救助模式 [J],安徽日报,2007-11-21 [5] 贾康、阎坤、鄢晓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对江苏省农村低保、医疗卫生和教育情况的调研 [J],发展研究,2007(8)

2.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 篇二

(一) 在自主学习方式上取得的成绩

素质教育的推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材改革让各地小学都认识到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接受并实践着自主学习的新理念。笔者通过对江苏省连云港市某农村小学的教师进行访谈, 他们都认为自主性学习可让学生通过与同学交流、讨论或查阅课外资料完成学习任务, 在农村学校有限的条件下, 新理念使得自主性学习氛围变得更加良好。以下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效、自主学习态度的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人数为326人, 问卷326份, 回收率为100%。

1. 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学效果评判以学生知识获取度为标准, 调查发现, 学生价值观念、情感态度都受到自主学习成效的影响, 详见表1、表2。表1中的3.6667均值说明学生自主学习成效显著, 表2中占据60%的评价也同样证明自主性课堂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容量, 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2. 学生对自主性学习的态度

如表3所示, 在对为何努力学习中, 有70.2%的学生选择了“为自己的将来”, 其他选项“家长要求”“教师要求”“自己感兴趣”, 分别占9.5%、3.1%、17.2%,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是因为农村学生家境比较苦难, 催生了学习自觉性, 试图通过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这样的方式回报家长, 改变命运。

(二) 自主性学习存在的不足

1. 过于形式化

例如, 作文鉴赏课堂中没有教师的指导, 学生多以上自习、看书为主, 书籍以教科书、练习册为主, 课外书籍缺乏;在诗词学习上, 没有投影仪、多媒体教室, 教师只能依靠粉笔、黑板教学, 学生单一地听讲, 课堂气氛不活跃、沉闷。有高年级学生指出, 教师没能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提问, 如果学生回答错误, 教师评语也太过简单, 缺乏引导;作业量过大, 错误地以为自主学习就是占据课外时间学习。

2. 学生不能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小学生的心理特质还不成熟, 在课堂上精力不容易集中, 课后没有教师督促更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策略, 不会合理安排时间, 没有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

3. 各方面因素影响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条件的缺乏、评价方式的单一、不同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别上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等, 也让农村小学开展自主学习遇上了较多的困难, 这迫切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目标。

二、开展自主性学习的策略

(一) 提升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

作为农村教育阵地的主心骨, 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完成。

1. 语文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老套教学方式, 以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取而代之;重视学生差异, 不再要求学生“统一认识”, 而要“各抒己见”;让“代替包办”让位于“教师指导、带领研究”。总而言之, 教师不应该再以主角的身份站在讲台上, 要主动让位。

2. 语文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采取何种方式的教学, 会影响到知识传授的力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 通常说来, 教师不妨开展“三步法”, 即课前预习、课中自主、课后主题延伸, 前两步比较容易理解, 这里谈谈课后主题延伸。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有部分以《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为主题的介绍国内自然、人文景点的文章, 读过之后, “天下第一奇山”“自然的杰作”“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跃然纸上, 让学生浮想联翩。整个单元教授完后, 教师再布置任务给学生, 要求学生尽量去阅读国内其他旅游胜地的介绍。考虑农村学生课外书籍稀少, 也可鼓励学生从身边寻找, 以作文的方式介绍家乡景点。

3. 教师要身先示范, 做好学生的榜样

要想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自己必须身先士卒,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学习, 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 得到更多收获, 从而上行下效,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 在教学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

1. 以情境创设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生活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是常见的情境方式, 让学生在情境中接触知识, 更好地理解和体会知识。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课文《晚上的太阳》前,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导入:

师:太阳为地球上的植物生长提供了能量, 为人类提供了光明, 驱散了黑暗。同学们, 晚上你们能看到太阳吗?

生:晚上只有月亮和星星, 没有太阳。

师:可如果没有太阳, 你们又是怎样看书、写字、吃饭的呢?黑暗中总该有光亮吧, 所以我觉得, 晚上也是有“太阳”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下“晚上的‘太阳’”, 看看这个“太阳”, 与白天的“太阳”有啥区别。

学生听说晚上也有太阳, 都很好奇, 想一探究竟, 这样就将他们自然而然地引入到设计好的情境中。

2. 创设条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内驱力还需要条件促成, 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现实可行的条件, 帮助他们打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主动去发现、探索、体现。例如, 每周专门为学生提供一节课的时间来朗诵诗歌、散文, 或者小学低年级的识字、默写比赛, 对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朗诵诗歌和散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比赛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而奖励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肯定和巩固,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3. 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思维, 但是若学习方法不对, 也不利于自主学习的顺利开展, 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 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因为年龄小, 没有太多的主见, 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是不现实的。所以, 教师要逐一引导, 传授方法。如解题方法、复习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阅读方法等, 都一一传授。对于一篇新课文, 预习办法首先要查找生字, 待将生字都熟悉后, 再进一步完成课文的预习, 最后才是鼓励学生试着解答课后问题。

4. 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一是性别的差异。小学女生比男生更文静、听话, 学习上也比较用功。男生大多把时间用去玩耍,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教师平时就要多在男生身上下功夫, 特别是班级上顽皮的男生, 要严格督导, 不能放松, 还要与家长互动, 掌握孩子的情况。二是班级、年级的差异。有的教师可能会同时上相同年级不同班级或不同年级的课程, 这就增加了自主性学习施教的难度。笔者以为, 对于四、五年级学生来说, 观察学习占其次, 教师教学占主导;六年级则相反。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年龄心智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教学途径。

5. 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

构建自主性学习评价机制, 让学生知晓什么是该做的。自主性学习评价机制, 具有激励、导向功能, 主要包括学生参与能力、参与程度、自主意识及学习结果。教师在评价时, 要考虑学生差异, 不能“一视同仁”。如不能以成绩优异学生的标准去评价学困生, 而是要考虑学困生在自主学习上所做的努力。注重结果, 更注重过程, 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关注评价主体的综合性, 通过小组评价、他人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来丰富评价结果。

(三) 国家、社会与家庭为自主教学提供硬件支持

从国家政府层面上来看, 主要是从政策上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扶持力度, 着力完善师资文化结构、充实师资力量、建设教学硬件设施, 做到城乡教育一体化、平等化,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1]例如, 建立乡村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多媒体教室, 引入实验设备,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硬件设施。

社会成员可通过各种渠道捐助农村小学建设, 当然这要落实于渠道的畅通, 监督的完善以及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村教育的大环境下。

家长要关心孩子学习, 首先就要做好沟通, 询问孩子需要什么学习资料, 尽最大能力地满足;其次是以身作则, 少打牌, 少上网, 陪着孩子一起学习。

在农村小学, 受限于师资力量不足、硬件设施缺乏等因素, 教学活动的开展明显劣于城市学校。为此, 让学生懂得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以此弥补现实条件上的不足就显得特别重要。但是,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城乡教育差异也成为自主性教学的阻碍。所以, 关注农村小学学生自主性学习, 不仅需要教学观念的创新, 更需要国家、社会、家庭的助力。

摘要:农村学校是我国教育力量的薄弱地带, 各方面条件都劣于城市学校。在农村小学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 需要教学观念的创新, 教学方式的变革。文章对农村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现状做了调查, 提出构建自主性课堂是对传统型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的突破, 更适合在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硬件设施缺乏的大环境下实施。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观念,自主性课堂

参考文献

3.农村小学“教学点”的工作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学点 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7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学校立足和生存的前提;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既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家长们的要求和学生们的渴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小学基础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农村小学“教学点”受条件的限制和城市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农村小学教学点的现状

(一)农村小学教学点教学工作不够完善

农村教学点的学生大多数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差,智商水平和城市孩子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也比较低,在家庭中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缺乏第一任老师的指导,孩子的学习只能靠在校学的一些知识,学生的课外活动又不丰富,放学回家后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有时家长代写也写不对,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

(二)教学方法陈旧

一般学校的教育教学仅限于学校几节课的教学,城市的孩子目前大多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农村小学教学点目前由于没有什么发展前景上级各部门投入不够,很多教学设备,教具等都比较陈旧,在加上教学点的教师因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无法使用先进的设备教学。导致了学生接触不到先进的教学方法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点的学生不能全面接受和掌握各科知识

教学点的学生不能全面接受和掌握各科知识,尤其是“音”“体”“美”课程。原因是小学应开的科目有十几个,教学点的老师每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不可能全面掌握十几个学科的知识内容,何谈去教十几个学科呢?只有全面发展教师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四)课堂教学中存在困境

农村小学的教学点全校十几名孩子,一个年级只有几个学生,根本无法调动课堂气氛,学生互动的机律几乎没有。这样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课堂积极性和对知识的兴趣,教学成绩自然也就很难提高了。

二、提高农村教学点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例如,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多学习先进的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全面掌握小学所有课程的知识。

(二)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各科特点,因为小学教学点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缺乏跟父母的沟通,家庭生活困难,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也不够重视,有的是弱智儿童,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本身就不抱有前途和希望,所以教师要掌握孩子的各种特点,在课堂上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就应该善于是不同的教学原则来教导学生,改善学生。在教师的心中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对待差生,弱智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克服消极因素,努力使学生的消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多多鼓励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爱与温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三)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构建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认真备课

教师通过课堂短暂的时间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认真做好备课工作。

2、抓好课堂纪律

构建高效课堂,课堂纪律不好是不行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老师讲得再好也是白搭。教师要讲好课,学生要会认真听,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行师生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不断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去,这样便于他们对知识进行理解。

4、创新教研活动

当前农村小学在教研活动方面形式化的东西太多,这些形式化的教研活动收效甚微,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产生一种厌倦心理,也制约了教研活动的开展。鼓励教师钻研教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总结新经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四)增加农村教学的师资力量

有可能的增加一些教学点的师资力量,把那些有专业特长的教师选派到农村教学点去传、帮、带一段时间,在教学技巧上进行交流协助。教学点的教师一部分教师在生活上也要给予适当的待遇,有的教师家在城镇居住,每天要往返上百里地上班。经济上和时间上都造成浪费,给教师生活和学校教学带来了不变的因素。另外,上级教育部门要给教学点教师多创造一些深造、进修、培训的机会,使教学点的教师多走出去看看,多学学,多体验接触一些外面的新鲜事物。

总之,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虽然比城镇学校差,但这里的孩子天性聪慧、感情纯朴,要搞好农村教学点的教育工作,不单单凭课堂的教学和单纯的说教,还得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多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另外,还要加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通过与家长沟通,让教学点的教育走入家庭,只有这样才能是促使小学教学点的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越群.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01期

[2] 颜志明. 谈谈农村偏远小学教学点科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 新课程(小学). 2010(12)

[3] 孙来勤,秦玉友. “后普九”时代农村小学教学点边缘化境遇和发展思路[J]. 当代教育科学. 2010(08)

[4] 吴刚,徐来春,胡连富. 不可冷落的“第三世界”——浅谈农村小学教学点的管理[J]. 学校管理. 1994(06)

4.关于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思考 篇四

摘要: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德育管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根据学

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质形式的规律,进行组织、协调、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本文

针对农村小学实际,通过德育计划的制定;德育主题选择;德育活动形式和方法;德育评价

等方面来阐述德育管理的有效。

关键词:德育 管理 思考

德育工作从整体上来说是一个长远的工作目标,若要取得预想的成绩,达到预期制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德育治理计划。肓目的实施并不能保证长久的工作活力,这就要

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的完善德育工作的发展,工作进度事半功倍,收到实效。所以实践

中首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要求、内容、办法、措施、步骤等要点。计划的拟订要体现长

期性和阶段性。长计划就是总体设想;短安排就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具体安排,如以德育

内容为例,小学1-6年级德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社主义教

育、时事政策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自我教育,自强自立教育,心理健

康教育等,这就可以根据内容并且结合学校当地的文化特点做出总计划,这就是长计划。每学期为了把这些内容落到实处,要开展哪些活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运用什么方法,步骤

怎样安排,用文字逐一具体化,这就是短安排。制订德育目标,也要有长目标和短目标,短

目标为长目标服务。

德育内容很丰富,可开展的活动也很多,但爱国主义教育是主旋律,它应贯穿德育工

作全过程,要用爱国主义这根主线,把多姿多彩的内容和富有教育意义、富有情趣的活动串

起来,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少先队职能。江泽民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

祖国深厚情感的高尚精神。”在平时工作中,应将这种精神渗透到少年一代的血脉里,并落

实到行动中去,且世代传下去。在具体实施中,可采取下列形式:一是参观活动。现代学生的爱国意识淡薄,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不了解,学校要为学生建立德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烈

士陵园、名胜古迹,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发展史,特别注意近代史,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意

识和民族自尊意识。二是观看影视活动。中国有许多优秀的爱国历史影视片,片中无不生动

形象的显示出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爱国将士的精神影响到观看的学生,使学生感知祖国的伟大。热爱中华民族英雄人物和爱国志士,更加明白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机会条件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并更加刻苦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学习,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三是开展读书、绘画、书法、歌咏、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文学艺术,陶冶学生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的吸引力,启迪他们发愤学习,开拓进取,以树立伟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

还可以建立校外辅导员联系制度,帮助学生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是2l世纪教育的主要内容。21世纪是高科技飞

速发展的时代,信息高度密集的时代,要使学生明白:踏入社会,如没有高深知识,没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很难在未来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很强的动手能力相结合,这是新时代的人格要求,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全力促成这特征形成;第一,要从学生的思索、言行、学习、身体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二,要有学生感兴趣的崭新时代的信息,包括现代科技信息、经济信息、教育信息、管理信息以及新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这既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又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可组织学生看科幻片、新闻片、参加科技知识讲座会、形势与任务指导会、演讲会、故事会、读书会,组织参观、游览、调查等,这些活动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新一代儿童的身上,时代色彩很浓,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同时由于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身上还存在严重的弱点,如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感情脆弱,经不起失败和挫折,吃苦耐劳性差,集体观点淡薄等。因此,要教育好他们,必须注意教育方法,坚持正确引导,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方法。表扬应经常化,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微小的进步都要肯定,批评尽量少,在一定条件下。还可撒一些美丽的谎言,如一位学生语文成绩本来到数第一,可在一次测验后,语文教师却说:“你好像还不知道,其实你有很强的语文天斌。”之后教师对他无微不致的关怀,到期未时,成绩跃至全班第一,后来考上了大学,就读中文系。这一事例说明老师的微笑,让一个人拾起了丢失的自信。只要实事求是,公平处理。用心说服,注意批评万万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侮辱人格,这样可使学生邪气下降,正气上升,同学之间团结得更紧,班风自然会良好形成。新时代的德育,既要面对现实,又要面向未来,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着眼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有一定的德育机制作保证,学校应加强德育工作管理,设置领导机构,注入一定资金,建立德育检查表彰制度,不仅要制度化,要透明、适度。表彰奖励不仅要制度化,还要分层分级化(即校级、班级、级段);表彰要到位,要像表彰智育素质优异的学生那样有声势,有分量。

5.关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篇五

河南省唐河县昝岗乡闽营小学 曲贞文

【内容摘要】

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进行论述:

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

二、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低劣的原因;

三、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对策;

四、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关键词】

内容空洞

套作

学生差异

生活作文

农村气息

特色

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

1、学生方面:大部分农村学生写起作文来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有话写不出。学生一写作文就叫苦连天,即使是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连篇,令人着实担忧。

2、教师方面:大部分农村教师不怎么会写文章,很多是半路出家由民办转正的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更差。教师不知如何下手指导,碰上作文课,教师随手拟个题目,任学生信笔涂鸦。学生作文没有目标,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写来写去,还是一头雾水。还有一种走捷径者,作文指导有意无意地指导学生套作,让学生仿写一些作文书中的优秀作文,造成有的小学生干脆把这类作文改名换姓,一套了之。

3、.教学方面:对习作教学总体目标认识不清楚,随心所欲地进行教学;或者是在与学生认识水平不相符的目标下对作文教学,不是

要求过高,就是面面俱到,导致作文教学陷入了极大盲目性和随意性,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其实,许多教师也不知道习作课怎么上,无教案上课,随意安排习作内容,不注重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事情,不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作文课全凭学生的“天赋”去发挥,就造成我们的学生习作瞎编乱造,谎话连篇的现象。

4、指导方面:未严格按照年级段要求,教学要求过高过急,训练没有阶段性。作文教学无序列、无计划,教学程序单一,读写脱节,课内与课外不能密切结合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作文题目或范围要求没有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范围内,不能开阔学生思路,未教给学生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在作文的批改上也不够认真,没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批语,篇篇皆是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书写工整等,或反之。

二、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低劣的原因

农村小学生相对城镇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较少,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镇学生相比,视野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因而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作文雷同与重复化虚假作文,内容不具体。比如三言两语,陈词滥调,这在小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其具体原因主要有:

1、学生差异,影响了作文的水平。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不爱说话,见了生人就面红耳赤。很想写,但不敢提笔,敢提笔,却又无从下笔。大部分学生作文内容贫乏,单薄空洞,语言表达不规范、不切实。农村小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小学生而

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很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加上家长对孩子仍有许多“大人讲话,小孩子不准插嘴”这样的限制,所以本来就不是很能说会道的孩子就更加变得沉默了。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的变小。当碰到一个作文题目时,由于记忆库存的空荡,提起笔来不知所措。

2、地区差异,遮蔽了学生的视野。由于农村地处相对偏远,相对落后闭塞,学校硬件设施相对欠缺,图书馆、阅览室尚不健全,图书陈旧过时,信息传媒相对滞后,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写作素材收集的空间,造成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狭窄,接触社会少,生活单调,视野小,在作文中无东西可写,因此,农村学生在心理上对作文也有一种恐惧感,或者说是厌恶感。

3、教师差异也制约着作文的进步。很多教师由于功利思想作怪,为“作文而作文”的教学思想禁锢了部分学生写作的创新意识,教会学生按一定的模式去作文,例如段落是三大段结构:第一段开篇点题,第二段介绍主要内容,第三段谈体会、感受。结果学生的文章谋篇布局是如出一辙。小学生的思维是活泼的、跳跃的,我们不要给学生定框框条条,让他们自由地、创造性地写出他们的习作来。

4、课堂差异,影响了作文的兴趣。作文指导上,年级与年级断层,教材与大纲脱节,中年级在辛辛苦苦指导谋篇布局,高年级又在一个劲儿矫正标点符号,或者重复指导,缺乏层次性;读写并未做到真正结合,很大一部分课堂上,内容的理解总是占去大量的时间,正当要涉及写法时已临近下课,于是蜻蜓点水,草草了之。教师这样指

导学生作文,不立足于平时,不以课文为范例,而是为了完成任务,长期停留在仿写甚至套写上,教师的批语又常常是少有是处或一无是处,自然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出优秀的作文。

5、家长差异,滞后了作文发展。现今的农村,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孩,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这些老人受自身的文化修养所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根本是有心无力的。甚至有时还会起一些反面作用,这样就会对学生作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滞后了孩子们作文水平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对策

(一)写生活中的作文,写出农村独有的特色

农村虽然比不上城市的热闹,但农村孩子从小就经常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为农村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要学生平时认真观察,就能为其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农村的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掏鸟蛋、下塘窝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童年趣事给孩子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喂猪、放牛、锄草、插秧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样就为学生今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并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又可以积累素材。

(二)走进生活,陶冶情操

农村的学生所熟知的是农村的事物。如美丽的田园之景有:连绵的群山、葱绿的庄稼、广阔的田野、弯弯的河流、清澈的小溪„„还有那种类繁多的动物:如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山间奔跑的飞禽走兽、水中嬉戏的鱼虾、家中的鸡狗牛猪„„这一切就是我们农村学生的“源头活水”,皆可成为我们教学之题材,学生写作之素材。现在农村学生的课外活动越来越少了,学校都籍借安全的原因,不敢或不肯多开展课外活动,“因溺而不泳,因噎而废食”了。学校应有意识组织和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和体验,有了这些具体的感知,学生写起来就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都写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收到的效果好多了。

(三)积累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中的文章多文质兼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读写结合。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古今中外,文科理科等方面都可以涉猎。布置学生随身准备一个积累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

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当然,这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

(四)感悟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引发我们的思考。对农村学生来说,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写一写家中养的鸡,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鸡吃食、鸡打架、鸡下蛋等等,帮他们列出观察项目,学生就会有目的的观察,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让学生每天回忆发生的事,说一说、议一议,久而久之,学生就知道了什么事是有价值的了。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

(五)合理施教,贴近学生生活

在教材安排的作文教学中,有的作文题材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难度较大。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第六册《根据音响讲故事》习作时,我放了教材所供的录音磁带,学生们虽然从录音里听到了风声、雨声、惊鸟声、火车的轰鸣声„„让学生把刚听到的编成故

事,并写下来,但是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学生刚才从录音里只得到一个表面的感知,还不够感性、深刻。于是,我布置让同学们在当天的晚上听到什么声音、早晨听到什么声音都记下来,结果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农村的“天籁”之声太美了,同学们所写出的音响也十分丰富多彩,如写夜晚的声音有:“汪汪”的狗吠声、“喵喵”的猫叫声、“唧唧”的蟋蟀叫声、夜半小儿的“呀呀”啼哭声、夜鸟“咕咕”的叫声„„让学生按其自己所听到的声音,自编故事、自缀成文,结果都写得生动有趣。所以,以教材安排的作文教学,我门要作一些相应的变通,变难为易,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于写。

四、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

对一个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训练是否扎实。一些教师在语文的各项训练中单打独斗,作文课练作文;阅读课练阅读;说话课练听说,各管各的,缺乏联系,作文课仅列个提纲即让学生完成。从作文课堂教学来看,农村小学普遍忽视“说”的训练。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了,听了,有很多的话要说,要尽量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说话的能力靠培养,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别人代替不了的。为此,教师就要做到:

(一)转变教学观念,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小学作文教学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从全局去掌握作文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深入理解各阶段的具体任务,牢牢抓住“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

个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链条。同时,在总体目标任务下,系统地规划出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训练点的目标,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方法得当,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二)结合农村特点,正确指导学生习作

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世界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些人总认为农村生活单调,没有什么可写,其实,我们只要深入到农村去,留心生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农村不是缺乏新鲜的事例,而是我们没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教师要让孩子们平日里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撷取反映农村特点的人事景物,比如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可指导学生现场观察,状物写景,感受自然的奇丽和家乡富饶的特产;可写农村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农事活动等;可写身边忙碌的劳动场面,可写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等。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不再是胡编乱造的空洞无味的东西。

(三)重视讲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一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爱学爱思,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适时予以指导,让优生和后进生结对帮扶,小组合作,鼓励竞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观察的好品质;其次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还位于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讲去评。学生自己去评价自己的或同龄人的习作,有不同于成年人的观点和视角,学生之间也容易接受;组织学生小组交换评阅,认真修改,互提意见,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作文评价的能力;再次,教师要适时评价各组的进程和取得的成绩,积极反馈学业信息,对好的习作好的方法要公开评讲,对存在的问题要灵活进行调整,及时予以纠正,以保证学生合作探究的实效;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断进取,虚心听取大家的建议,对作文进行二次创作、三次再创作,以保证每次作文教学的质量不打折扣,让学生在每次作文中都是最大的“获胜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农村的学生并不笨,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论文】

关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6.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 篇六

大安区何市三校陈耀

摘要:新时期农村小学的安全问题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有成效,也存在问题。学校全体师生必须进一步提高安全认识;落实制度责任;增强安全保卫的物防、技防、人防能力;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为学校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关键词:农村小学安全管理思考

小学生的安全涉及千万家庭的幸福,受到党和政府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政法委书记***指出,社会安全最重要的是人身安全,最让人牵挂揪心的是孩子的安全。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农村小学学生安全问题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交通事故、溺水、中毒、触电、意外伤害等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和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安全工作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必须以对师生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避免安全意外事故发生。

针对何市三校地处远郊农村的实际情况,我们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常抓不懈,举轻若重”的指导思想,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安全可靠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保障。结合我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在此谈谈我对

农村小学安全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农村小学安全工作面临的问题

与前几年相比,农村小学对安全工作更加重视,措施更加有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作不到位。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全校每一个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但由于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且由于农村学校普遍师资紧缺,教学任务繁重,一部分领导和教师因此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有的职责不明,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责任;有的有责任,无落实;有的存有侥幸心理、厌倦情绪甚至出现疏忽的现象,因此时有或大或小的安全事故发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2、制度不健全。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但由于安全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而学校工作总是在动态发展的,导致制度建设往往滞后于形势变化,或是制度过于笼统,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使学校安全工作或多或少存在漏洞。

3、技术装备力量薄弱,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这是农村学校安全工作的瓶颈。由于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安全设备缺乏,技术手段落后,给学校安全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教师们的安全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平时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的宣传教育,往往限于叮咛、反复嘱咐的简单教育方式。对于通过哪些途径来实施安全教育,具体实施什么内容的安全教育,更好的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

能力,我们显然束手无策。因此,安全教育如同纸上谈兵,弱化了安全管理的效果。

4、家长、社会不够重视,参与意识差。农村小学 6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照管学生的亲戚相对溺爱孩子,孩子有不安全行为或进行危险游戏的时候,没有进行正确的安全教育和引导;很多农民安全意识相对淡漠,安全知识缺乏,认识不到不安全行为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学生受家长和监护人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安全意识也就减弱。而整个社会亦没有形成关注学校安全、关注未成年人安全的良好氛围。农村小学一般都在乡村公路边上,机动车辆的行驶对学生构成安全威胁,而多数学校门口的公路都没有斑马线和减速带,接送学生的车辆也多是两轮和三轮;2010年初的一系列针对幼儿、教师的恶性伤害事件更是血的教训。

二、加强农村小学安全管理的建议

1.提高学校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强化安全意识

学校安全工作,关乎孩子的生命健康安全,孩子的生命和健康是一个家庭天大的事,所以也可以说,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老百姓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校长和老师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必须认识到,确保学生生命安全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安全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走马观花的事,更不是开展几次安全教育和演练活动,搞几回安全检查就能一劳永逸的。要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坚持警钟长鸣,要让老师们明白:安全无小事,安全工作怎么抓都不过分,决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不能有丝毫松懈麻痹思想。所以,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而应渗透在学校一切活动中,重视每时每刻的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我校坚持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坚持安全工作常抓不懈,不断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做到了每期有计划,每月有检查,每周有教育,每天有值班,防微杜渐,举轻若重。

2、构建网络,健全制度,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要组建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如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具体抓,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干部、学生家长配合抓的工作机制,从而形成学校安全管理网络,使学生的安全工作时刻都有人负责、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落实防范措施。结合上级下发的安全制度文件,针对我校实际制定了各种安全制度,如《严禁师生爬树攀高》、《何市三校学生安全规范》等,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地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我校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常规管理,坚决落实“一岗双责”。实行了领导责任制和追究制,将安全工作列入责任人的年终考核,并在有关晋级、晋升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每学年,学校都与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责任并督促落实。

安全责任范围划分,安全工作落实到人、到位、到岗,安全责任书的签订,有效地避免了校内安全真空地带的出现,为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提供了保障。

3.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队伍建设

农村学校经费紧张,但在安全的投入上决不能打折扣。一方面,要尽力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同时要有计划的加大安全经费投入,千方百计的提高物防、技防、人防能力,逐步改善学校安全防范装备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工作的核心是人,安全管理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很多农村学校的安保工作主要由教师们承担,老师获得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手段是目前的迫切需要,只有老师通过系统全面的安全培训后,才能使学校的安全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安全管理才能规范有效。使老师获得安全知识的途径很多。比如: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请有关专家进行讲座,购买图书、光碟,也可以上网学习,或是学校定期开展校园安全交流讨论会,通过大家各抒已见,相互交流增强各自安全知识的储备……且这些渠道都是投资小,收益大的,如能坚持落实,安全管理的瓶颈就突破了。

4、有效调动各方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形成合力,群防群治。

学校安全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学校无力对社会状况进行全面排查监控,无法掌握社会异端人群的行踪,只有全社会的参与和相

关部门的支持,才有可能消除隐患,确保学校安全。为此,学校要主动联系公安、交通、运管、工商、卫生、城管、文化等工作部门和社区基层组织以及家庭等社会群体,密切配合,协作联动,形成保安全、促稳定的合力,共同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

近几年来,我校坚持每学期每班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其中把安全宣传教育作为重要的沟通内容;每逢节假日放假必须发放《告家长书》,向家长们宣传有关安全知识;教师们平时不定期的家访,增强家校联系,及时消除隐患。通过这些工作,争取家长对学校的支持,使他们积极与学校合作,把学生的安全保障落到实处。此外,我们坚决落实了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求,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定期与当地基层组织、综治部门联系,互通信息,争取相关部门、组织的支持,形成威慑,有效地维护了学校及周边安全。

7.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的创新 篇七

一、有针对性地做好体育课前准备

要上好课, 必须在课堂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这是上好课的基础。比如说, 小学体育教师在授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 做好备课工作,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性别差异、身体状况差异等, 与体育项目的特点结合起来, 对要进行的体育课综合设计, 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体育教学。室内体育课与室外体育课的备课有很大的差别, 要区分开来。室外体育课以新体育课程的总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为出发点加强组织教学。而室内课是丰富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 让学生知道体育锻炼的好处、如何锻炼等知识, 是打牢体育基础的重要途径。小学体育教师要认真研究各种类型小学体育课的特点, 合理运用教学设备, 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小学体育教师要科学进行场地器材的准备。体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 精心搞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 力求场地安排图形化、器材布置卡通化, 突出儿童特色,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比如, 在“小青蛙找家”游戏时, 可以在操场上画上一条小溪, 布上水草、荷花、小鱼等,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二、科学有效地组织体育课堂教学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既有教师的参与指导, 又有学生的参与学习, 还要有合理教材内容, 三者结合起来, 加上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 体育课堂就会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 形成一个动态的、良性发展的活动大舞台, 这样, “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就会得以实现。如何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是关系到小学生是否服从组织全身心学习的关键一步, 体育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参与活动, 通过多种练习, 实现体质的增强与思维的发展, 通过大脑的思考与身体的参与, 感受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的不同体验, 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改进, 来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所以, 体育教师要根据室内外授课的特点, 科学地组织教学。

体育课堂通常是分为几个阶段的, 教师要把这几个阶段结合起来, 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内容, 运用灵活的组织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 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起来, 积极性调动起来。上课前, 体育教师除了备好课外, 还要巧妙布置好场地器材, 了解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为上课作好准备。在上课开始时, 要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好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门性的准备活动, 让学生达到一定的兴奋状态, 可以采用小游戏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 游戏时间不必过长, 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就可以了。在基本部分要把握课的重点实施教学, 留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 少讲或者精讲, 语言简明生动有趣。在结束部分, 不要忽视学生的放松活动练习, 要把学生兴奋的情绪慢慢缓解, 达到上课前水平, 恢复体力, 保持学生的兴趣, 并做好课堂的小结。

三、利用学生的身心特点调动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8.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内涵;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6-03-02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智慧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步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历史命题,并且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群众文化事业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具有龙头和示范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仍是以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的国情下,繁荣农村文化,搞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不断进步,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正进入一个空前旺盛的时期,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也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农民的精神文明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还十分薄弱,仍需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笔者现结合多年的基层工作实践,浅析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内涵和意义,并提出了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同仁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所谓农村群众文化,是指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即在某一农村区域范围内的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思想道德水准、思维方式、性格特征、人生价值观、人际交往方式、生活态度等,它是农村群众整体心理构成状况的具体体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是最基础的精神富民工程[2]。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落实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决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对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3]。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一定要积极发挥群众文化不可替代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大力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工作。

2 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2.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首先是要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加强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领导,这是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首要条件。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认识抓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纳入到市、区、县(市)、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到对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的考核,纳入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本地实际,在规划布局上科学,在工作实施上清楚,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经费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要保证群众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社会投入为辅助,以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层面、多体制的农村文化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补助,确保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等的资金需求。

2.2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各地应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要尽快完善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其中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文化工作者联系广大群众、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纽带,要把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各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员以乡镇文化站为根据地,把群众文化工作渗透到农村的每个角落,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受益;村文化室作为基层文化的载体是打牢全民读书学习的基础,要帮助农民特别是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获取知识,陶冶情操。

2.3 创新内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因此,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时,一定从群众生产、生活、思想的实际出发,选择贴近农民群众、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村实际的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从农民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入手,开展和创作一系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和作品,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群众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只要形式活泼,便于群众参与,就会受到基层群众欢迎,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新亮点。如充分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开展开展登山、摄影、书法、戏曲、秧歌、现代舞等各种竞赛活动,这些活动深受群众喜爱,有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增添农村文化氛围的作用。此外,民间文化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深受其欢迎,可以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让广大的农村群众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来。

2.4 加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队伍建设,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中,农村群众文化事业队伍是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实现群众文化整体功能的保证,是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开展的主力军、先锋队,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技术强、会管理、善经营、德才兼备的农村群众文化事业队伍,使其有效地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一是要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做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对基层文化人员的聘用、考核等采用严格的制度,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严格管理,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才环境,吸引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群众队伍中;三是大力培养并发展民间文化队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积极组建文艺小分队、文艺轻骑兵,坚持常年在农村开展以小型、多样、分散为主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3 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近年来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农村群众文化建已设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当前如何立足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有效地加快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群众参与,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一定要适应农村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与时俱进,开拓思路,创新机制,只要这样农村群众文化就一定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赵祥秀.新农村建设下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几点思考[J].新农村,2011,4.

[2]徐微姗.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D].沈阳:辽宁大学,2011.

9.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 篇九

【摘 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广泛的教学改革活动,以期通过提升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教学改革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将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应的创新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创新 问题

1.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要想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还应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课程的具体反应就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内容,语文作文课程教学内容应当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相应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多样的。根据这两点可知,传统语文作文课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不仅运用简单课程结构、僵化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固定教学模式,语文作文教学无法与生活有效的联系起来,学生的思维被抑制,学生无法有效培养学习兴趣,最终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造成影响。

1.2小学语文作文课程内容陈旧,学生创新能力差

教师在语文作文课堂上应当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授给学生,若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内容过于单调,教师只将大纲上知识的讲解作为重点,对于学生知识领悟和感受缺乏应由的重视,语文作文课堂的作用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在语文作文课堂上也无法充分感受到语文作文学习的精彩。传统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倾向于详细剖析作文文章的篇章结构,进而对学生个人理解作文造成影响。在写作上仍采用静态灌输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丧失。这样的教学很难收获成效,这是与语文教学初衷相悖的,所以教师应当对作文教学形式进行改进,对作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语文作文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1.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动性不强

现阶段小学语文作文教师的知识水平仍有待提升,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扭转,教师应当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对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行创新。同时强化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其他优秀作文的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时间进行阅读,进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综合性学习具有最大限度丰富学生知识的益处,传统教材存在固步自封的问题,很难满足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所以教师不应当将作文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当通过这个平台传授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给学生。

2.创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途径

2.1转变教学方法

为了将学生学习小学语文作文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应当将课堂内外教学活动有积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更广阔的平台进行作文学习,让学生充满活力的进行作文写作。教师应当在实践中指导学生运用学习的作文知识,通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到的写作知识。学生在进行校园文化知识、课内知识、课外知识的学习,还应当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有效结合实践和课本,进而推动学生作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学习能够将学生的知识扩展和充实起来,但是也存在一定局限,它只能够将大致的方向和参考数据给予学生,学生需要通过自己学习来掌握其他作文知识。

2.2拓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应当对作文课的运用进行拓展,对于不同内容综合学习充分的重视,相互融通语文课程的所有内容。传统语文作文教学相对单一,和其他课程内容很难联系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仅仅是掌握语文作文知识,语文作文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被弱化。实际当中描绘现实世界是语文作文课的重要作用,相应的其他语文课程内容也能够反应出来。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务都能够和作文联系起来,同时文章写作也将其他课程内容表达出来。语文作文应用于需要读书写字的任何地方,应当将其他语文学科相关知识适当的用写作文章表现出来,进行综合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提升语文作文能力的过程中了解到语文其他知识。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其特点包括知识性、人文性、实践性、基础性、综合性、文学性、思想性。其作用也不尽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进行生活各项活动的工具。

2.3根据学习内容来确定讲课方式

不同的学习内容与不同的讲课方式相对应,有效的讲课方式能够提升教学成效,学习内容和学科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些对于作文教学也同样适用。为了能够有效推进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满足语文教学的广泛性、统一性要求,应当采用多重性的语文作文讲课方式。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都采用单

一、老套的教学方式,语文作文教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被无情的割裂,学生的思维模式被禁锢,进而造成学生学习小学语文作文热情的降低,学生对文字的念想也被打消,最终对教学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2.4创新教学观念,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际当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语文作文教学方法,但是多数都是教师主导模式,这样就造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缺乏主动性,都是在被动的学习。同时陈旧的教学内容也对教学效果产生的严重的而影响。教师应当对传统教学观念、方法进行创新,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作文写作情况和问题,这样才能够改变教师主导的局面,让学会进行知识的主动探寻,进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结 语】

小学语文作文是小学阶段的重点课程,对于提升学会语文作文水平和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的语文作文教学还存在教学问题,这对教学改革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认识,积极发掘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有效的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推动语文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秀娥.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J】.学周刊,2012(12)

【2】齐敏,李维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3】徐娟.新课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10)

10.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 篇十

首先, 我们要明确为什么要对农村中小学学生进行美术教育? 很多农村家长及学校的领导、老师认为: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参加绘画, 学会绘画。其实通过美术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绘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既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的感受,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陶冶他们的完美人格。我在美术教学中实践、观察、体验、反省,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研究与思考,总结了以下四个弊端及基本对策:

一、思想观念与新课标美术教育的实施理念落后

要切实改变这种思想观念落后的对策为农村中小学要努力培养正确的美术教育审美观。农村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掌握一定美术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逐渐提高审美能力, 让美术这门艺术, 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 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 使他们成为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审美教学的本质是审美训练, 即对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 同时又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 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 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

二、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 用以规范教师的组织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功能。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美术教师不应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者, 机械地执行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 而应该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变得更有创造性, 真正从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新的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 而是鼓励学生主动地通过一些途径, 如调查、访问、查阅、讨论、请教、观察、试验、思考等, 得出结论, 并以某种方式呈现研究结果。一些大型的探究性项目还要采取集体合作的方式。接受性学习的逻辑路径是演绎, 教师提出了现成的结论, 学生通过认知接受, 并通过向具体的实践层面的回复, 加深理解和记忆。探究性学习的逻辑路径是归纳,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 归纳出抽象的结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从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的角度, 探讨如何充分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的出现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 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 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 而不再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学内容具体分为“欣赏·评述”、“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课基本结构程序是: 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包括美术欣赏、美术常识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 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 了解“美”的文化知识, 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 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此类课, 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 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 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设计·应用”基本程序是: 定向———参与性训练———自主练习———迁移课操作性很强。授课时, 教师应运用精练的语言, 结合欣赏来讲述概念、原理、法则, 直观演示方法, 引导设计思维, 指导操作。通过实践, 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造型·表现”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一般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 运用引导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认识和表现物象的能力。示范讲解方法, 指导训练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性强。其基本结构程序是: 直观感受———综合分析———示范讲解———师生合作———指导训练。“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强调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 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 设计出丰富多彩的“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活动, 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 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主要是加强师资培训。培训的目的旨在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拓宽加深专业知识, 了解教学改革动态,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从而有效地提高中学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与此同时, 要做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业务培训工作, 以充分发挥各个层次教师的不同作用。切实抓好新教师、青年教师带教工作, 使他们更快成长。要健全考核制度;要多开展教学评优活动, 搭好舞台, 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要坚持搞好在职教师的分期分批培训工作, 帮助教师提高外语教学能力,包括教材分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表达能力、使用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等。

四、教材内容安排缺乏针对性

在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 存在教师仅仅依靠教材, 学教材,不考虑农村实际情况。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差距, 与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差距。农村的美术教学, 就要联系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来, 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 充分发掘当地文、地理、自然资源, 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的、地方特色的美术课。例如: 野外写生、萝卜雕刻、泥塑、剪纸、折叠、稻梗手工艺术、变废为宝等综合实践课。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 寻求适合农村孩子美术学习的教学资源。

11.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小学;实验课堂;创新教学

1 我国农村小学实验课堂的教学现状

实验课堂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必要途径。然而,就我国农村小学实验课堂现状而言,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束缚,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知识积累的欠缺,使得农村小学实验教学仍停滞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起不到其教学创新的真正目的,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人才观的提出。在这里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发展现状加以主要阐述。第一,实验教学意识淡薄。受到应试教育残留思想的影响,一些农村小学并没有把实验课程看作学生们的必修课,而是片面的注重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尽管一些学校在课表上设置了实验课程,也会无故取消。或者仅仅在学校面临领导检查时,才会开设实验课程应付检查,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教学宗旨。因此,实验课程意识的淡薄,对实验课堂认识的严重偏差,是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农村小学实验教学整体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始终未能得到良好培养的主体限制因素。第二,实验资金投入远远低于实际教学需要。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使得实验室建设及实验设备的引进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为了减少教学投资,一些学校大大缩减了教师的招聘力度,而是让一些教师同时兼任几个学科。因此,很多农村小学的实验课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分出来的,或者长期不进行实验课程教师的引进,然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的更新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教师知识的固守老化及其科学素养的缺乏也成为了实验课程的实际教学宗旨不能得到根本实现的重要原因。第三,学生实验基础知识的不足。一方面,学生缺乏实验基础,且动手能力较差,面对教师的讲解时往往无从听起,即使想好好学习也是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实验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鲜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加之兴奋的心情使得其在实验课程中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而是会对身边的仪器或设备感兴趣,其精神集中点已经完全忽略论文教师的实验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说现阶段农村小学实验课堂教学仍存在很多弊端亟待改进。

2 关于农村小学实验课堂创新教学策略的初探

2.1树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观念

第一,教师应科学认识到实验课堂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完全取缔“副科”这一概念,并将其教学与新课标下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展其认识的范围。第二,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制定时也应考虑到农村生活的环境,尽量将学生生活环境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以贴近学生身边的事物进行教学,增进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距离感,使实验教学不再以一门远距离的科学而存在,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实验课程的独特魅力,调动其实验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不断培养其观察、分析与探究事物的能力。第三,教师也可根据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进行课外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指引下自发的提出问题,如,学生看到一棵大树的年轮,就想到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现象,或者看到种子在一夜间萌芽,继而生长,最后开花结果,这些又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些正是利用了农村生活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开放的自然环境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们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热情。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将农村小学实验课堂教学与新课标结合起来,同时依托我国农村环境的自然与纯净,进行实验观念的重新树立,对于新时期的农村小学实验教学尤为重要。

2.2全面增强实验教师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

单一的理论说教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能力及基本素养的培训。一方面,知识的快速更新要求教师不断的充电才能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并保证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教师只有通过日常的科学培训,增强其实验知识的积累,紧随知识时代发展步伐,才能做到正确的引导学生实验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实验教学的实施还在于对学生创新、实践及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有这些基本能力,并不断引导其学生进行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还应对自身综合素质加以培养,确保实验课堂在规范的引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

2.3巩固学生实验基础知识与实验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

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针对学生的力不从心、无从学起状况,教师一方面要增大实验教学的频率,对其实验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另一方面,在对实验进行讲解时,要做到充分的引导,将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引领至实验的内容上来,切忌让学生对实验的学习仅停留于单纯的现象表层而忽略了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如,在做“氧气能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让其亲自动手得出结论,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要做到对学生实验操作方法的规范性指引,让学生们享受实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自身观察得到实验结论,这一学习过程的体会远比空洞的理论教学要来的有意义得多。

3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农村学校教学设施的落后、教师教学基本素质的欠缺及其学生实验基础知识的薄弱,我国农村小学实验教学效率始终得不到很好的提升,为了缓解这一现状,有必要树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观念、全面增强实验教师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巩固学生实验基础知识与实验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农村小学实验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性提升。

参考文献:

[1] 袁强.浅谈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J]. 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3(12).

[2] 黄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初探 [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02).

[3] 张灿.农村小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 教师. 2013(02).

[4] 李自明.如何提升农村科学实验教学实效[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22)

12.对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 篇十二

为了解马关县小学阅读教学现状,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采用随机取样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马关县共有14 个乡镇, 笔者选取9 个乡镇中的38 所小学的师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显示, 马关县农村小学的学生在阅读中的唱读现象比较突出, 其中29.51%的教师和20.66%的学生认为出现唱读的现象是由于识字量不足。调查结果说明, 学生识字量和阅读能力、学生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形成原因

1.忽视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在小学各阶段, 阅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学生只有读懂、读透课文, 才能进一步完成其他教学目标。教学中, 教师忽视读这个重要环节, 会导致学生阅读量不足, 对读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教学中, 教师忽视学生对课文的读, 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课文的讲解, 这是一种得不偿失、本末倒置的做法, 学生没有读懂课文, 其它的东西如何理解?语文成绩怎么提高?这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2.不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笔者曾参加过几个乡镇的小学语文教学竞赛,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安排的阅读, 仅仅只是匆匆而过, 不加深入。也许是为完成竞赛任务, 不敢花过多的时间在阅读课文上, 也许是没有认识到语文教学中阅读的作用, 无论何种情况都折射出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缺乏阅读指导的意识和能力。

农村部分教师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语言训练, 缺乏阅读指导的意识和专业知识, 阅读示范的能力相对较弱, 对阅读的指导能力也相对薄弱, 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阅读要求不具体。

教学中, 部分教师不敢大胆范读, 缺乏纠正学生阅读错误的能力, 对学生的阅读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由于阅读要求不具体, 导致学生阅读没有方向, 不规范, 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改善措施

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练习中要求背诵的部分或篇章, 一定要让学生完成背诵。只有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透, 熟读成诵, 学生才能感悟蕴含在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 领略文章结构的独特, 积累文章的好词佳句。

1.提高教师能力。

(1) 课标培训。让教师明白课标对阅读的要求, 即让教师弄清每个学段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 教材培训。指导教师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明确教材重难点, 确定阅读教学的培养目标。

(3) 专题培训。如开展“普通话常识与阅读教学”的培训, 指导教师“轻声”“变调”等朗读技巧, 提高教师朗读水平, 做好朗读示范;开展“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培训, 教给教师阅读指导的技巧, 如朗读时念词不念字, 注意停顿、轻重、快慢、语调等, 提高教师阅读指导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2.创设阅读环境。

(1) 抓住契机。抓住创设语言文字规范示范校的契机, 要求师生在校园内讲普通话, 写规范字。在普通话练习中, 从学生的用字、用词、语法等方面进行规范, 促进学生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 让学生将阅读与说话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2) 给学生读和说的机会。口语交际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一至六年级, 每个学期有八个语文园地。内容丰富, 故事性强, 趣味性高, 利于学生阅读和拓展知识面。教师教学时要利用好这部分内容, 将读和说、读和写、说和写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有读和说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 利用课前三分钟。所谓“课前三分钟”, 是指语文课的前三分钟由学生上讲台的说话训练。短短三分钟时间, 若利用得好, 利用得恰当,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还可以锻炼学生胆量, 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把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和学生阅读联系起来, 安排不同时间阅读不同主题, 将阅读的感悟与同学分享, 日积月累, 学生阅读能力将大大提高, 口头能力也会得到加强。

3.培养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是:小学阶段, 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45 万字以上。一二年级,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三四年级,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 万字;五六年级,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要完成课标的任务, 单靠教师的监督难以实现, 应注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增强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

(1) 创设良好的阅读展示平台。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阅读展示平台,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知识竞赛、好书推荐等课外阅读活动, 检查阅读情况, 巩固阅读成果, 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 通过不同作品达到不同目的。入选小学阶段语文教材的文章, 都是文质优美, 适合学生阅读的典范之作, 不但情感丰富, 而且语言优美,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 让不同作品发挥不同作用, 达到不同目的。如童话可培养学生想象力,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故事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寓言让学生明白道理;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量, 提高文学素养。

(3) 教授阅读方法。不同的内容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如描写人物的作品, 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抒情性作品, 抓重点精彩语段, 读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描写景物的作品, 要品味作者在景物中寄托的情思, 发挥想象, 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多样的阅读方法可以增强阅读趣味性,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4) 明确阅读的作用。人类靠书籍传承文化, 前人对世界的认识, 各种知识、经验、道理都记录在书籍中, 学生可以通过读书认识世界, 获得知识, 学会为人处事的方法。阅读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学问, 拓宽思路, 改变思维习惯, 促进个人进步, 消除寂寞, 净化心灵, 修身养性。通过阅读, 学生可以借鉴他人的生活经历来使自己的人生变长、变宽, 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 提高对生活的认识, 丰富精神世界, 让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现实问题。

(5) 做好阅读示范。教师在要求学生读书的同时, 自己要先博览群书, 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 教师要先有所涉猎, 有所了解。与学生一起读书, 才能在学生展示读书成果时融入其中, 做好示范引领, 参加阅读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提出自己的阅读建议, 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4.选择阅读内容。

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 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好书, 读有用的书。读书绝不能“照单全收”, 漫画、笑话书图片多、文字少, 缺少好词佳句, 虽然学生喜欢, 但不提倡多看;童话、寓言、文学名著等, 学生不一定喜欢, 但有营养, 若教师引导得好, 对学生的吸引力不亚于笑话、漫画等快餐读物。

5.做好阅读指导。

学生课外阅读时, 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读好书, 读有用的书,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做好阅读计划。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 富有趣味性、故事性, 语言优美, 对成长有帮助的书。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勤动笔, 对所读内容进行比较、鉴别、评价, 寻找、筛选相关信息的习惯;指导学生做好读书卡片, 可以摘抄好词佳句、介绍大概内容、对人物进行比较等;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使阅读清楚、具体, 有可操作性;做好阅读时间的安排。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阅读的主动性不够, 阅读兴趣不能持久, 这就要求教师要安排好学生的阅读时间, 做好具体的阅读安排,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6.提供阅读资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阅读, 教师就要利用好学校图书室的阅读资料, 引导学生阅读;也可以允许学生把适合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 供学生阅读;还可以创设班级图书角, 解决学生阅读材料缺乏的问题。

13.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 篇十三

摘要:随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前进和发展,教育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管理理念不断普及开来。我们知道,学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学生的成长成才,然而,学校的管理效果又直接与教育质量息息相关。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领导者,理应对学校实施有效的管理。本文主要从小学校长的管理现状出发,论述关于小学校长对学校管理的相关问题。关键词:农村小学 学校管理思考

一、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1、1、思想观念和意识落后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学校教学工作有着更为广阔的自主权以及更为宽广的创新空间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仍然无法改变一些思想观念,造成意识落后的局面;因此,在素质教育下,小学校长应该具有更高的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的责任感,要敢于对传统教学管理进行革新。遗憾的是传统观念一时难以改变,校长在教学管理中仍然处于被动地位,造成了实践和理论无法一致的情况,严重制约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2、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不明确

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指导学校教学各项工作的总纲,能够充分体现教育自身规律和本质;但有些小学校长对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不明确,仍然坚守着以前的教学管理模式,给学校教学管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处于传统地位,造成了教学管理没能与时俱进,没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管理效果;举例说明,许多小学校长仍然以分数作为学生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标准,只是从分数高低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成绩,在教学管理中,实施统一教学和威严教学,忽视了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管理,造成了教学管理效益低下;另外教学楼醒目提上几行大字,谓之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等,而不知其含意,表面上只做了装饰而已,根本不能体现其价值内涵。

2、2、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 学校设施配备不足

学校教学管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思想素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素质教育要求下,教师的知识结构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有着跨学科的相关知识结构,多方面的学科知识才能让教师用于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施具有实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手段需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体现在教师自身懂得一些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和新课程的创新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能力,独有的专业教学手段才能彰显一个教师的教学魅力;教师的思想素质还要发挥出学习的榜样,例如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和学生交朋友,亲切的为学生解除一切学习上的阻碍,教师的思想素质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的效果,但是许多小学教师自身素质较为低下,不仅专业知识结构不强,还缺乏一定的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探索,无法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学校教学管理上,首先师生配比(城市1:19农村1:26)比例大,教师专业结构搭配不合理,而且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低下,严重阻碍着学校教学管理有效性的发挥;其次教师的自身学习意识不够强,在教师培训等方面参与性和积极性不高;最后,学校硬件设施不足,缺乏多功能教室,无基本的教学器材,严重制约着学校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如何加强学校管理

1.提高学校校长的管理水平

加强学校教学管理需要提高校长自身的素质水平,首先,校长要加强学习理论方针,端正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校长要广泛学习社会最新理念,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同步,继而运用到教学管理实践中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校长要学习学校办学成功的经验,并且认真思考总结,明确办学目标与办学理念,并将办学理念编制成校本教材,列入教学课程中,确立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其次,校长还要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深入教学调查和研究,及时了解教学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才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某些小学校长对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不了解,仅仅坐在办公室听教师或者学生发表观点,这是一种极度不负责的表现;因此学校校长需要经常与师生交流,获得学生的最新资料,第一时间解决最实际问题,校长还需要转变自己的工作作风,做好师生表率,一方面深入教学实践基地,参与教学工作,加入听课评课和备课工作来做好校长的工作,一方面通过加入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学生实际学习中。最后,校长还需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加以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加大教学设备投入,不断完善设施设备配置。

1、1、实施人性化管理

在实施人性化管理中,校长要加强人本主义教育,利用人文精神管理好学校,下面具体讨论下。首先,校长要带头做好教学工作,在学校教学管理中,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学校教学制度,树立威信;其次,校长要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差异,深入了解后,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实施差异性教学;校长还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将学生往正确的学习方向引导,发挥美味学生的特长,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学习;最后,校长要让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工作、爱好及环境,及时帮助教师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使教学人性化管理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2、2、努力提高办学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要可持续发展,得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校长要充分认识到办学层次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才能全方位打造一流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结合综上所述。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从沟通交流的角度来使教育体系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等共同实现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要建立开放型的校内外课堂,邀请外校教师到本校安排本校教师到外校相互间进行工作交流,并对相关问题提出指导和建议;要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并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难题,对学生的心理负担进行有效缓解,以便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更加提高农村小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4.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 篇十四

江苏省阜宁中学/江苏阜宁县纪委

近年来,农村乡镇中小学的财务管理越发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关系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江苏阜宁县有关乡镇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进行了专项了解,并就此问题作出了初步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综观目前农村中小学状况,财务管理混乱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乱收费现象严重。一是超标准收费。主要是在学杂费、实验费、电教费、资料费、班费和代办费等方面超标加码。二是巧立名目收费。这种情况多见于一些特殊的年级,如毕业年级的照相费、考试费;起始年级的档案费。三是重复收费。这主要表现在学期开始已收缴了的费用,在学期结束或中途时,又再次收取该项费用。如有些规定的用书资料,其费用已包含在开学初规定的征费标准中,而中途发放时又要学生再缴这笔费用。四是搭车收费。主要表现在某些学校趁开学统一收费之机,将一些学生无需交纳的费用也“一视同仁”地收取。如某些学生未在学校搭膳住宿,也被学校收缴了搭膳费或住宿费。上述四种乱收费现象往往同时或多数存在于某些中小学,积少成多,往往一学期、一学年乱收费的数量极其可观。某经济条件较好、具有近千名学生的联办初中,1996—1997年三个学期乱收费总额达25万元;某经济条件较差的、仅有196名学生的完小,1998年上半年一学期乱收费达1.4万元。

——乱支现象严重。农村中小学的经费虽然紧张,但支出的无计划性和无预算性,使得支出过滥过乱。一是吃喝招待费过多。近年来,取消村级行政招待费的制度,在许多地区广泛推行,但农村中小学校的招待费有增多趋势。乡镇干部下村检查往往在中小学校定点就餐,村组干部开会也常常到学校吃喝,但他们很少交纳或足额交纳伙食费,学校也常常利用请吃请喝与地方拉关系。二是乱送礼现象普遍存在。每年春节、中秋节、教师节等节日,许多学校都有给镇村领导送礼送“红包”的惯例。三是盲目购物。特别表现在各中小学普遍存在乱购乱订复习资料、参考资料和教具等,尤其是近年来有关中小学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名目繁多的“验收”,耗费大量资金,购买了大量的一时难以利用的幻灯机、录像机、电视机和电脑等。四是乱发现象。逢年过节,学校就想方设法给职工发些什么福利;教职工工作上每拖一点时间,校长都要发些加班费;每次考试,学校总想方设法发资金。吃喝招待和乱送、乱发乱购,是目前农村中小学支出上的“黑洞”。

——票据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使用合规收据。许多中小学收费不担没有开具财务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而且开具的收款收据手续不全,除了收款人签章外(有的只写一个“姓”),没有任何其他签字和印章,连学校的公章都不盖。二是收费干脆不开票据。许多中小学除开学初的收费外,中途的其它收费,不管合理不合理,一概不开票。三是支出票据“白条多”。这种现象几乎各校都有,普遍存在。除了学校集体从新华书店购进的课本教材和乡镇教育办统一购物和调拨的经费外,其余支出基本都是“白条”,并且“白条”上“经办人”、“证明人”、“使用人”和时间、地点都不全,往往只是会计写个条子,校长签了“报”就入帐。某乡镇的中心初中,一学期支出票据近90%是“白条”。“白条”票据偷漏税的方面暂不论,其消费的真伪性也是难以让外人辨别的,如许多学校将招待费变通为“修建费”。

——教育经费被侵占现象严重。一是学杂费被大量调用。按国家政策规定,中小学的学杂费主要是用于改善办学和学校办公条件,而现在许多农村乡镇政府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不顾政策规定,大量调用中小学校的学杂费用于发放党政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甚至有些学校的代办费都被调用一空。学校处于“无米下锅”的状态,不得不出“乱收费”之下策。二是各种摊派伸手学校。什么治安费、环卫费、赞助费等应有尽有。三是固定资产被占现象屡禁不绝。突出表现在学校的操场、房屋常常被占用,至于课桌、砖瓦被盗现象则更为普遍。

——赤字现象严重。收支不平衡,财务赤字已成了农村各中小学的通病,尽管大家都不停地乱收,但远远不能满足支出的速度,因此赤字在不断加大。在制止乱收费的社会氛围中,在赤字的压力下,许多中小学又不得不靠拿贷款过日子。个别无法拿银行贷款的中小学又不得不去拿民间的“高利贷”。有一所800名学生的联办初中,三年财务赤字总额达18万元,目前每月要付1000多元的“高利贷”利息,这种“流血”还在继续!

二、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产生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分析,共性的原因至少有八个方面。

(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个地区中小学财务管理客观上受这个地区生产力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尤其是地方政府对中小学教育投入总数的不足,是造成中小学财务管理混乱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政府该给的钱没法给,该发的没法发,该办的事没法办,逼着许多中小学违反政策“自谋生路”。而相反,因政府困难,不该调用的钱调用了(比如学杂费、代办费),不该摊派的摊派了(比如订报纸),这些都加剧了中小学经费的困难和管理上的混乱。可以这么肯定,经济越困难的地区,中小学教育越难办,中小学的财务管理越不规范。

(二)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程度的欠缺。近年来,许多乡镇政府对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往往是注重了投入和支出,疏忽了使用过程的管理。乡镇教育办作为乡镇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往往重视了各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和人事管理,而淡忘了对财务的管理,有些对有关中小学财务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包庇问题阻碍查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又受“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的制约,一般也极少过问乡管中小学的财务。许多中小学财务管理中问题的发生,还直接与有关领导及部门有关,比如“专款不专用”,招待费开支居高不下等问题。

(三)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教师的职业对一个教师来讲是很稳定的,一个大中专毕业生一旦跨进农村教师的行列,那么他(她)要改行从政或从事其他事业单位的工作,往往比登天还难。但农村教师的工作位置最不稳定,几乎所有乡镇每年暑假都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的调整。至少一半以上的校长和70%以上的教师在工作地点上都有临时观念。队伍的不稳定和思想观念上的不稳定,是造成学校财务管理混乱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许多校长和教师对前任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概不负责”,而在自己短暂的任期内,对经费的收支也有恃无恐,不管来日,谈不上责任。

(四)教职员工的法纪观念淡薄和师德行风的滞后。应该说,这是造成中小学财务管理混乱的非常重要的内因。目前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经费收支的政策与法规知晓极少,对会计制度更是很少了解,因此,往往是想收费就收费,想花钱就花钱。更有许多教职员工师德观念淡薄,目光总是盯住资金福利,不比贡献攀收入,逼着校长乱花钱。

(五)有关规章制度不健全。因为绝大多数乡镇没有统一制订规章制度,许多中小学校也不主动制订关于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尤其预算制度、结算制度、会审制度、民主理财制度等规章制度是应有全无,所以无“法”可依使许多农村中小学在财务管理上是无拘无束,职、权、利、责和风险的关系非常模糊。

(六)财会人员专业素质低。绝大多数中小学尤其是小学的财会人员几乎全是学科教师兼职,不仅不懂《会计法》、《审计法》等财会法规,而且对财务帐目业务知识也是糊里糊涂,至于编制预算、提出财务报告和作出财务分析,更是不可能的事,而且这些农村中小学的财会人员基本无人具有“收费许可证”等必须有的证件。财会人员应是学校的管家,但“财会盲”型的“管家”是无论如何担当不起自己责任的,“不会管”必然造成财务管理的“不规范”。

(七)审计工作的不及时。及时审计和督查是预防和解决中小学财务管理混乱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农村各乡镇教育办财会人手少,很难及时把握审计这一关;而乡镇财政所、经管站和审计办又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村组财务和乡村两级的企业财务管理,无心过问中小学的财务审计,许多中小学的财务多年没有被审计过,一直是“我行我素”,以致混乱的问题成堆,达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才被引起过问。

(八)其他社会因素的干扰。各中小学所处的村组,对中小学财务也往往有一定的影响。多年来,有些村组干部和村民一直将学校视为“肥肉”,经常榨油。另外,农村中小学生源的减少,中小学校布局的不合理等,也往往影响着学校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三、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思考

从近年来,教育系统内部的若干“人民来信”来看,绝大多数直接与学校的财务有关,还有相当一部分与财务管理间接相关。无可置疑,解决目前农村中小学一系列财务混乱的问题,应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关心教育和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教育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解决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一系列混乱问题,至少必须采取五大措施:

(一)领导重视定前提

强化农村中小学的财务管理极其重要,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前提条件是地方党政领导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首先是要强化对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强化财务管理是加强中小学管理的重要的中心工作,是政府行为的重要职责,是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益、保证地方教育等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现在有些乡镇的党政领导抓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力度很大,对教育的投入也比较重视,教育经费的投入一般在地方预算支出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但往往只管拨付经费,不管经费的使用过程,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其次是要落实乡镇政府的财政所、审计办、教育办以及乡镇分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领导在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的责任,尤其要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和领导监督的责任。第三是要定期通报中小学财务管理的状况,及时处理违规的人和事,尤其是对管理混乱、问题很多,并且领导和教职员工有以权谋私和经济问题的学校,一定要尽快审计,动真碰硬地解决问题。另外,还要保证各中小学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没有特殊情况,中小学教师在第一所学校工作的时间必须有一定的周期。要从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着眼去提高教学质量,坚决制止频繁调动教师、任免学校领导班子的恶性循环,尤其是要坚决禁止某些领导为谋取私利而故意调整学校班子的不正常现象再度发生。

(二)加强教育夯基础

广大教职员工素质的提高,是强化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的基础。强化这一基础的重要和必要的手段是强化教育。一是要加强对广大教职员工的政治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主要是要加强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加强时事教育,使教职员工尤其是各中小学领导班子迅速觉悟,真正适应强化管理的需要。二是要加强法纪教育,不断增强守法意识。尤其是要加强《会计法》、《审计法》、《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以及预算内、外资金管理规定的教育,使广大教职员工尤其是中小学校长在收钱和用钱问题上进一步慎重。三是要强化师德师风教育,不断弘扬敬业精神和增强奉献意识。尤其是要通过教育,制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唯利是图”思想对广大教职员工的侵蚀,使大家忍耐经济上的“贫穷”,追求精神上的富裕,坚决不做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的事。四是要强化农村中小学财会人员业务知识的专项培训,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业务素质。尤其是要加强预算、结算、票据管理、报表、审计、财务报告和建帐知识的培训,逐步使管理规范。

(三)健全制度作保证

防止和解决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重要的保证是建立健全有关财务管理的制度。从目前状况来看,必须建立和健全的制度与规定有:预算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固定资产台帐制度、票据审批及管理制度、结算及转帐制度、专款专用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收费许可证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审计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取消校级招待费制度。当然建立和完善这些制度最好遵循“由粗到细”的原则,必须结合本地和本校实际,要在操作性和实用性上动脑筋。

(四)坚持监督抓关键

光有整套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一定就能解决目前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的混乱问题,关键的关键是坚持监督,以防有关规章制度变成“空文”。一是要坚持领导监督,二是要坚持群众监督,三是要坚持社会监督,从而形成全方位监督网络。特别是要强化学校内部的民主理财,强化学生家长、村组干部对学校的监督和教职员工对财会人员的监督。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通报监督结果。

(五)改善体制求突破

上一篇:证婚人证婚词三句话下一篇:小学六年级教师给学生期末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