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军事理论第五次作业

2025-01-22

东华大学军事理论第五次作业(精选3篇)

1.东华大学军事理论第五次作业 篇一

西南大学教育学第一次作业2011年秋招生

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特朗普制:特朗普制是本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由教育学教授伊德?特朗普创立。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首先,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大班进行集体教学,然后在15~20人组成的小班里开展研究讨论,最后由学生个人进行自学、研习、作业。这种形式把教学时间进行了划分,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自学占40%。

3、课堂管理

答: 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其中,建立适宜课堂环境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前提,保持课堂互动是课堂管理的衡量尺度。促进课堂生长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4.非指导性教学

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其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达到更大程度的个人的统合、有效性和现实的自我鉴定。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种种新出现的知觉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便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教育决策。

简答:

1.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1)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2)教育无目的论(3)“学校即社会”(4)教学论(5)道德教育论

2、简述潜在课程的特点

答:潜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①影响因素的弥散性。

②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③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④学习结果的非学术性。

3、简述教学过程的规律

答: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

主要包括四条规律。

a、简捷律。教学必须以间接知识为主,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简捷地获得较完全的知识。使学生避免重复前人的错误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b、育人律。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所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

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总是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意志性格、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质,言谈举止,无不对学生发生感染,薰陶和潜移默化的

教育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教师应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c、发展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使学生在智力、体力、审病美能力、劳动能力

以及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辩证统一

的,单纯抓知识的传授或只重能力发展都是片面的。(不要象有些人说的,课改了,注重能力的培养,要淡化知识的传授。)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

不可缺少的条件。无必备的知识,智力、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知识多,并不意味

着能力强,其转化为能力需要实践的锻炼等条件。

d、二主律。在教和学的统一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导,而主体却是主导下的主体。4.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能力和兴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论述题

1、谈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答:

(一)知识经济对宏观层次教育价值的影响

宏观层次教育价值表明的是教育与人类社会及个体发展的关系,它具体表现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之间的价值关系两种类型。一方面,知识经济提升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知识与社会、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联系。社会拥有知识,才能提

高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个人拥有知识,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知识的价值不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实在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实在的综合国力。这就加强了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对知识的需求。教育是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满足社会与个体对知识需求的重要途径。因而,教育的价值也就得到提升。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提出了普遍提高人们智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也就加强了个体主体对自身智力发展的需求。教育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其价值也同样得到提升。在宏观层面上教育价值的提升,反映到教育实践中,则表现为教育将普遍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会重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不一定是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主要选择,教育战略地位观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由于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中对人们的智力要求是不同的,因而,教育的发展将会出现明显的分化。与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相适应,教育将更加专门化,强调英才教育,重视天才的培养。与知识的分配和使用相适应,教育将更加全民化,注重教育的普及。由于知识的生产和使用的目的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因而,教育的专门化和全民化都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但是,知识所提升的主要是知识的经济价值,对人们智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也是为了最终取得经济利益。追求经济利益是知识经济的本性。因而,在宏观的教育价值层面上,就社会主体而言,它实际强调的是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个体主体而言,它实际强调的是教育的生存价值。这反映到教育实践上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片面性。其一,片面强调教育的经济属性,如片面追求教育的经济利益或片面强调能获取经济利益的知识的生产和传授,而淡化(忽视)教育的政治、文化等属性,从而有可能使教育在知识经济的旗帜下走上片面性;其二,强调个人为了经济目的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作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高低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知识创新依赖于人的创新的素质。但是,并不是人的任何素质都能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在追求最佳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就不符合经济利益的原则。这就有可能促使人们把有限的教育资源仅仅用于与经济有关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

(二)知识经济对微观层次教育价值的影响

教育价值的微观层次表明的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人与人和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体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为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学生作为价值主体的一方面是更为主要的,可以说,在微观层面上,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学生主体的发展。因而,在学生成为价值主体的关系中,知识经济的两个变化将会转化为学生主体对新知识的追求和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教育者要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这种需要,就必须更新观念,不断地掌握新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水平,提高自身的修养。反映到教育实践中,未来的教育者将成为一个学者、研究者与教育者三结合的新形象。终身学习、不断创新成为未来教育者的基本信念;不断地学习、研究以实现自我更新,将成为教育者的一项日常活动。

在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上,知识经济对于作为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内容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知识经济强调知识的生产和使用,强调工艺性的、可操作的知识,这就带来了两个直接的结果:一方面是知识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知识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知识迅速陈旧过时,任何一种新知识如果不及时投入运用,而象以往那样作为“祖传秘方”保存,那么它很快就会被其他的更新的知识所取代,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生命力。这样就导致了两种教育影响。其一,要求不断地更新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更新表现教育内容的载体和方式。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甚至是迅速更新,将会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教育在自身的发展中面临着更为紧迫的稳定与更新的价值选择,人们将改变以往在稳定中寻求教育发展的观念,而趋向于更新的价值追求,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发展。教育更新与教育发展在一

定意义上成为同义语。其二,在过量的信息面前,教育内容也可能面临无所适从的困境。教师与学生在各种信息中疲于奔命,使得教育的方法难以探索,教育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难以保证。因而,教育内容的选择、课程的改革仍将是教育改革中的关键和难题。

西南大学教育学第二次作业2011年秋招生

没得题

西南大学教育学第三次作业2011年秋招生

一、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2.探究学习

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3.个案研究法

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4.《大教学论》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所著《大教学论》(《GreatDidacticofComenius》)(1632)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副题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共三十三章。大教学论重点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

二、简答

1.简述转化后进生的方法(1)正确认识后进生 教育要有一颗平常心。正确的学生观对平常心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体,有其自身的个性,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其差异性、多样性,只有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同一班级里的学生,有的品学兼优,有的学生成绩差,有的思想品德差,有的品学兼差,这是客观事实。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最明显的差异不是在智力上, 而是在学习积极性和努力程度上,学生思想品德主要靠用教育的有效手段来诱导和强化。教师要用全面的观点去评价后进生。评价一个学生要从总体出发。既要看到

优点,又不忽略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的学生才是正常的学生。可见,后进生的学习和思想品德差应主要用教育教学的艺术手段来解决。

(2)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

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是渴望得到赏识。成年人,只要别人给自己投来赏识的目光,心里就会有愉悦感。成人需要赏识,学生更是如此。从生命科学角度看,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但在成长过程中难免有自卑情结,他们的潜能需要激活。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学生觉醒,推掉自卑的巨石。赏识后进生就是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大加表扬,让他感到老师是注意他的,而且也很关心他,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好比学生的成长是场“球赛”,教师不应仅做挑剔的裁判,更应该做热情的啦啦队员,时刻为学生鼓掌、欢呼,给他们无穷的信心和力量。用“肯定的评定”式的鼓励语言与学生对话。我们不应为批评后进生才找他们谈话,可以在劳动中、玩乐中、漫步中用肯定的言语平等地、自然地与学生谈心, “我觉得你在„„了不起”“你正在改正欺负小同学的行为,这很好”“你学习„„学科真努力等”。把一些批评,劝说的意思化为肯定的评定语言。“润物细无声”似的启发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3)激励后进生的自尊感和自信心

由于后进生在学习方面不及优生,品德方面又自惭形秽,所以他们缺乏自信心,极易于自我贬低。许多教师却意识不到这一点, 因而总是倾向于对后进生表示出很低的期望,这就挫伤了后进生极脆弱的自尊感。

我们应当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发现后进生的禀性、兴趣、爱好和特长, 为他们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让他们感到自己暂时的落后并不是“一种不幸”, 不是“低人一等”,而是自己从教师帮助,激励下所取得的进步中看到希望,充满信心,从自己细微的进步中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后进生是相对的,只要我们在思想上不放弃,因人因事相机诱导,以真诚深挚的爱唤起后进生的自尊,自强, 就会获得转化后进生的最佳效果。(4)抓反复,反复抓

后进生转化要”温水泡茶慢慢浓“。尽管后进生转化中有进步,但由于其思想品德素质、学业基础的提高还要有一个过程,有时在转化中因外界因素干扰和心理情绪波动而出现反复时,也不应心灰意冷,要及时找出”复病“原因。这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转化工作才有成效。

总之,在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必须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兴趣爱好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有爱心,有耐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把后进生转化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2.简述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型的人才观。长期以来我们广大教师所形成的人才观过分强调共性,往往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要求所有学生,采取“划一主义”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人才观的存在不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难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为此,教师必须破除这种观念,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可靠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真正把创造性、创新精神作为衡量、培养人才的一项核心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勇于进取、敢于开拓、大胆创新。

其次,教师要改革教学的传统观念。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是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根本区别之一。传统教学观认为,对知识记得越牢固越好,并把

知识作为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来掌握,致使学生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其创造性、创新能力得不到重视和培养,长期下去就会受到压抑和扼杀。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教师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的教学观,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教学把学生身上蕴涵的创造潜能开发出来。

再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师生间是一种垂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生处在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是不可能有师生间平等的交流的,也不可能有在平等基础上所进行的对科学知识的探讨。学生在这种情形中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不但创新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就连健康的人格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人的创新能力的高度要求,教师就应当有目的、有意识的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要形成尊重学生的良好教风,在教育工作中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意志等,决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讽刺、挖苦、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主动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想、看法、意见、思维等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

最后,教师要用探索、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正确而恰当地运用探索、研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创造性的要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既要注意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疑问;又要引导好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他们大胆地提问,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2)选择功能。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选择。(3)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这决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5)协调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呈现为一种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系统。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素质,应该把如上各种因素统一协调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合力。4.简述布鲁纳的教育思想

答: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布鲁纳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懂得基本原理可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有利于记忆,适于迁移;能够缩小知识间的初、高级水平层次的间隙。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三、论述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

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第二,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是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因而,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第四,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教师通过有意识地鼓励神经类型弱、反应迟缓、胆怯、积极主动性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回答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变得活泼、主动。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学校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17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18世纪德国的思想家康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把教育视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是。

西南大学教育学第四次作业2011年秋招生

一、名词解释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2.校本管理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3.课程

“课程”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首先涉及到对学校教育内容的组织。其次,课程也涉及到

对预定的教育标准或目标、预期的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定。再次,课程还涉及到对学校教学、教育活动的总体构思和初步设计。据此,可以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计划性”或“方案性”即给教学、教育活动提供方案。

作为方案,课程是学校各类教学、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或“蓝图”,各类教学、教育活动则是

课程的实施或具体执行。

4.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 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教学内容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有次序有步骤的进行,并且尽可能快速的促进学生身心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二、简答

1、简述教育目的的结构

答:教育目的的结构即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目的,它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反映了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所做出的规定。具体言之即是规定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第二部分即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这部分指明了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为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应当符合什么阶级的利益,也即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2、简述班主任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的能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敏锐的观察力。(2)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3)灵活果断,随机应变。(4)方式多样,对症下药。(5)实事求是,掌握分寸。3.简述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教育学的产生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后,随着人们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日益丰富,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经验,就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而伴随着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概括,教育思想和理论不断发展,就开始有了教育学的产生。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萌发期.时间大致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人类开始了最早期的教育认识活动。

(2)创立期.从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有了相应的发展。

(二)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也可称为教育学的多元化时代。从十九世纪中叶起,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更为多样,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甚至一些如数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也都成为研究教育的视角和方法。有关教育学的各种流派纷呈,并逐渐分化出许多二级学科,如德育理论、教学理论、美育、课程论等,这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走向成熟。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创建阶段(2)教育学的多元化时代

4.简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教育评价功能是指教育评价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能引起评价对象变化的作用和能力。它通过教育评价活动与结果,作用于评价对象而体现出来。其功能的内容取决于评价活动的结构及运行机制。表现为:

1、诊断功能

2、指导功能

3、激励功能

4、导向功能

三、论述

1.结合现实试论述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影响

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观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包括:教育自身的可持续

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育三层。

通过教育立法促进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是通过教育立法,促进教育持续、稳定、平衡、协调地发展。包括完成教育立法、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选择科学的教育指导思想、确定

可行的教育培养目标、建构合理的建议结构体系、安排合理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教育过程实施依法治教等方面。

学校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育---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进行

设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轴,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提供相应的教育,特别是使得学生能够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享受、学会工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事;通过教育使得学生

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发展自己;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全面的发展

基础,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使得学生能够为适应职业的需要、享受生活的需要

而不断地学习。

社会要个体可持续发展而推进教育终身化---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才是促进人类个体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西南大学教育学第一次作业2011年秋招生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根据国家性质和法律建立起来的教育机构系统和教育规范系统的总称。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类型。

3.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

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教学内容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有次序有步骤的进行,并且尽可能快速的促进学生身心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4.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具有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等特点。

二、简答

1、简述新课程的主要特征

答:新课程不仅在目标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人格的健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明确的强调,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方式的安排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作了很大的调整,为新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其主要特征有:

<1> 课程内容的生成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多方面进行了变革,随着课程制度由专注走向分散,课程内容也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

<2> 课程实施的可行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转变教学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把教学看成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新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的新颖性和灵活性,要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实际运用的训练等,教学场所由课堂向课外更广阔的空间扩展。

<3> 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在新课改中,首先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从只考虑目标取向转变为强调过程取向。其次,评价方式的改变顺应了当前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4> 课程资源的广泛性: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它不仅是教材,也不仅限于学校内部,它涉及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2、简述《学记》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学原则 答:《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主要教学原则有: <1>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预防措施。<2> 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要适时而教。否则就会“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学”。<3> 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4> 学习观摩原则:“相关而善之谓摩”,即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

<5> 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 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学要注重启发,不能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 <7> 藏息相辅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是说既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

3、简述教育属性的内容 答:A:教育的永恒性

B:教育的生产性

C:教育的活动性

D:教育的继承性

4、简述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答:(1).客观性 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者根据一定原理设计出来的,它属于一种人工结构。但课程结构并不是课程设计者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具有客观性。

首先,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来源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其次,课程内容各要素、各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反映的是科学知识间的关系、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的结构关系以及不同学习活动间的结构关系。课程发展的历史表明,学校课程结构的演变往往是科学结构演变的结果,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构成关系的改变也往往导致学校课程的结构性改变。

再次,人们在设计课程结构时必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规律,而这两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物。不同历史时期儿童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因而,课程结构必然带上时代的特点。

(2)有序性

有序性是描述客观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范畴,指事物内部的要素和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和转化。课程结构的有序性就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有规则性。课程结构的有序性首先表现为“空间序”,即从横向上看,课程内部各成分的空间构成是有规则的。课程结构的有序性还表现为“时间序”。学校课程的展开和实施是一个依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内部各成分、各要素的呈现有一定的时间顺序。时间序和空间序结合在一起构成时空序,它们共同说明课程结构规则性和顺序性特点,是课程结构存在的基本方式。良好的课程结构都应具备一定的有序性。

(3).可转换性

课程结构具有转换性。这种转换性就是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能依地区、学校和学生等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的属性,正是由于这种转换,中小学课程也能因地制宜,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4).可度量性

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间的联系和结构方式往往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这表明课程结构有可度量性。分析学校课程的结构可以从考察以下几方面各种比例入手:⑴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⑵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⑶学科课程内部工具类课程、人文类课程、自然类课程和体艺课程之间及其内部各具体科目间的比例关系;⑷活动课程内各类活动项目间的数量关系等等

三、论述

1、结合工作现实评述教育的功能

答: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教育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大基本功能。

(一)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依赖于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这两类生产都离不开教育。一般来说,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是人类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具有起着整个社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的作用。

(2)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

(3)在阶级社会中,教育还有着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和加强上。

(二)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诸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从人类发展的总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是正向的,具有促进作用,从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或个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教育对社会个体来说具有功利的价值。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

职业、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教育的两个功能具有内在的联系,并在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能使两种功能在正方向上达到协调的教育是最优的教育。能否做到这一点,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也有赖于教育系统整体结构的合理性

2.东华大学军事理论第五次作业 篇二

C.社会力量的压迫 D.阶级力量的压迫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时间是(D)A.1955年10月7日 B.1949年12月20日

C.1955年10月1日 D.1954年10月7日

3.中央王朝在西域屯田最早始于(C)A.唐朝 B.秦朝

C.汉朝

D.魏晋南北朝时期

4.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B)A.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平等、团结

C.三个离不开 D.民族区域自治

5.《福乐智慧》是(B)的优秀民族文学作品。

A.哈萨克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蒙古族

6.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B)A.构建和谐社会 B.维护祖国统一

C.维护民族团结 D.各民族共同繁荣

7.新疆正式归属祖国版图是在(CA.公元91年 B.公元702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1884年

8.民族属于(D)A.生物学的范畴

B.体质人类学的范畴 C.阶级的范畴)

D.社会学范畴

9.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B)A.基本经济制度 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纲领 D.基本路线

10.在新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形成于(B)A.公元9世纪

B.公元16世纪 C.公元18世纪 D.公元10世纪

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1.民族与文化的关系是(A B D)

A.民族是以文化来区别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B.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是文化的载体 C.文化必须依赖于民族 D.民族与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

2.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标志(A B)

A.萨图克·布拉格汗接受伊斯兰教

B.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 C.于阗王国灭亡

D.萨满王朝对喀喇汗王朝的圣战

3.宗教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及表现形式是(A B C D)A.宗教是一种“幻想”的反映

B.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C.人间力量采取超人间形式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 D.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

4.“安西四镇”是指(A C)A.于阗、疏勒

B.疏附、于田 C.焉耆、龟兹 D.鄯善、且末

5.民族问题具有(A B C)等特点 A.复杂性、普遍性

B.长期性、重要性 C.敏感性、国际性 D.政治性、阶级性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A B C D)A.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

C.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加强边防建设,巩固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 D.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以及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

7.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是(A B D)

A.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是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B.各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新疆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C.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竞争日益激烈

D.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新疆民族发展历史的主流

8.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的差距主要表现在(A B C)A.经济总量差距悬殊,人均GDP差距逐步拉大

B.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对外开放差距急剧扩大

C.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突出,社会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低下 D.思想解放程度差距不断扩大

9.“三股势力”是(A B D)A.宗教极端势力

B.民族分裂势力 C.民族自决势力

D.暴力恐怖势力

10.“三个离不开”是指(BCD)A.地方离不开中央

B.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C.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D.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

一是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力;三是只有消灭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四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2.简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主要区别:一是产生的原因不同;而是两者消亡的规律不同;三是两者表现形式不同;四是国家有明确的疆界,而民族分布与国家的疆界未必相重合;五是两者的稳定性不同。主要联系:一是国家的形成与民族的形成有一定联系;二是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三是从国家和民族的构成情况看,民族是国家的依托,没有民族依托的国家是不存在的;四是民族分布的区域与国家疆域常常交错重叠,并且会出现一个民族分布与几个国家的情况。

3.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一是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二是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三是各宗教一律平等;四是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误时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材料分析题(共1题,20分)

1.1982年11月10日至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了盛况空前的民族团结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大会,大会表彰了在民族团结方面有突出成绩的183个先进集体和322名先进个人,并通过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的十条倡议,决定把每年5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从1983年到今天已经有30个年头了,一大批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众多感人的事迹为更多的人知晓,如王燕娜为少数民族男孩捐肾的故事、居买尔兄弟解救新疆大学学生王丽的故事等等。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什么?(5分)(2)结合材料,请谈谈民族团结的意义。(7分)

(3)具体说明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8分)

(1)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指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助合作、联合奋斗、和谐发展。(2)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取

得胜利的基本保证。这一论断确立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重要地位。

3.军事理论作业 篇三

首先,“主权属我”是神圣而可侵犯的。自古以来,南海就是属于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相信,中国是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的国家。然而,针对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曲解和违反国际法,援引发现和占领、实效等作为主要的所谓法理依据的行径,我们不仅要在国际政治、外交中各种适当的场合,对其法律借口进行反驳、澄清历史和法理事实,还要适当出兵,利用军事的力量,对其加以威慑,以震国威。

其次,面对中国南海及南海诸岛的基本现状及问题,我们更要意识到南海争端的日益严重性和南海局势的紧张化。自从2003年以来,越军、菲军、马军加强了对占领核心岛礁的维修和建设,甚至频繁出动舰机赴南沙活动。不仅如此,我国渔民还常常无辜被武装劫掠,据不完全统计,仅2002年,北海市就有37艘渔船、306个渔民被越南方面抓扣。由于我国一贯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及和平解决海上权益争端的方针,军队尽可能避免与周围国家在解决海上权益争端中直接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东南亚各国日益膨胀的野心,加上美日为遏制中国的崛起而积极插手南海问题,南海问题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南海问题也愈发复杂。倘若我国再继续保持现有的态度,一味的克制,敌对势力便会更加猖狂,仅从美国遏止和牵制中国的第一岛链看,就有日本、台湾,再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这整个防线都会把我国领海完全包围,我国若再不出兵,势必会岌岌可危,领土与主权都遭受着极大的威胁。果真如此,难道中国还不该防患于未然,有所反击吗?

最后,我们必须看到南海问题的根本是能源问题。南海领域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同时又是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必经之路,能源运输方面的战略地位尤其突出。从我国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我国也可以并且应该重视南海问题,必要时采取强硬手段维护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正当权益。之所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敢肆意侵占我主权岛礁,还因为我海军远洋控制能力有限,保障舰艇比例偏低严重制约了海上作战的范围和持续时间。时局越来越紧张,各国对能源的掠夺和抢占也越发激烈,选择出兵,既是主权国家依法维护本国权益的有力保证,也是当前国际形势下行使自卫权的正当途径。

上一篇:海外市场营销调查报告下一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