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钢琴教学法(精选8篇)
1.儿童钢琴教学法 篇一
浅谈儿童钢琴启蒙教学
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更加重视精神文化需求,面对新世纪,中国教育界开始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今天,一个以儿童为主体的全国性的社会教育园地已经形成,钢琴在全世界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成为儿童学龄前教育的首选乐器,科学家们长期研究的结果表明,学习钢琴是开发右半脑和儿童智力最有效的途径。学习钢琴不但能使十个手指尖受到刺激,而且能使脑、眼、手、却、耳乃至全身心投入并协调配合,长期训练使孩子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听辨能力以及观察力、注意力、忍耐力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明显的发展。所以说,学钢琴的孩子会变得更加聪明能干,是不无道理的。同时,长期受古典音乐的熏陶,孩子的性格、趣味、教养都会随之发生质的变化。
我国的钢琴普及教育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迅速发展起来的,学习钢琴的儿童正逐渐增加,而学龄也日益提前,这一方面推动着钢琴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钢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我想浅谈一下对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一点想法。
一、学琴的第一步
“启蒙”意为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故亦将“启蒙”称为“入门”。在钢琴学习阶段的划分问题上,有人将启蒙教学归入“初级阶段”,有人将启蒙教学单列为一个阶段,后者意在突出强调启蒙教学的重要性,以期引起人闪的足够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论调:“程度深的教不了,一点不会的还不好教吗?”“先找个老师学了再说,以后再换个好老师。”在有些人看来启蒙教学是从零开始,是最无关紧要、最简单不过的事了。恰恰相反,钢琴启蒙教学犹如盖建高楼大厦,要先打好地基,如果地基不结实,或者打歪了,楼是盖不高的,即使勉强盖上去了,迟早也会裂塌。钢琴教学中的启蒙阶段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前途,首先是能否使学生热爱钢琴艺术,继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不负责任的启蒙教学会误导学生和家长,以至于因“先入为主”而养成许多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习惯和方法。今后即使遇到好老师,也难以纠正过来,往往不得不半途而废。
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教学对象多为学龄前儿童,一般以五周岁左右开始学琴为宜。年龄太小,柔软的手指难以适应;年龄太大,则会错过脑神经发育的最佳时期。自然年龄的大小仅仅是参考的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取决于儿童生理、心理的适应程度,考察他们的智力发育情况和音乐素质情况。开始学习钢琴的孩子至少应当能分辨左右手、五个手指,能数十个以上的数,手的条件以松、大、掌宽、指长为好。作为一般学习,无须过于苛求,但对于指关节过于软弱的孩子,略为推迟上琴的时间更有利于学习。对于孩子音乐素质的考察,可以通过让孩子表演节目来进行。无论是唱歌还是跳舞,都会反映出孩子的节奏感、音乐感。再通过模拟钢琴或人声发出的音高,模拟拍打各种节奏组等方法测试孩子的音乐听觉、记忆力和模仿力。对于已经具备基本条件的孩子,在上琴前先要做些准备工作。一要让孩子聆听和感受钢琴演奏的音乐,让孩子跟着琴声摇动身体,跟着琴声唱他们熟悉的歌,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与钢琴亲近起来,成为朋友;二要设计各种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熟悉键盘、学习识谱。五周岁上下的孩子通过几节音标掌握最基本的识谱知识是很容易做到的,掌握了识谱知识就排除了上琴看谱弹奏的障碍;三要在正式上琴学习前,创造机会让孩子观看同龄人的表演,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第一步是从学习正确的弹奏姿势开始,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坐的姿势。演奏者坐的位置要对准钢琴正中(钢琴钥匙眼或d’与e’键缝),座位高低以小臂与键盘同一水平,座位前后以肘弯略大于直角为宜。双脚置于踏板前,脚下垫物以膝弯不小于直角为宜。上身要端正自然,微微前倾,肩背放松,座位只坐三分之一,要感觉到臀部和脚对身体重心的支撑。演奏者手的姿势应当自然呈圆形,掌关节撑起,指关节突出,手指弯曲的程度因手指长短而各异,手腕自然放平,肘部松开。在对孩子进行教学时,则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进行,比如让孩子们想象双手各抓了一只十分可爱的小虫子,既不能把它捏死,又不能让它逃走。于是就将小手握成内空外圆的形状,然后把小虫子放到键盘上,让它们出来玩耍。继而将4个手指(2-5)慢慢松开,直到指尖对准键盘,这时就找到了弹琴的基本手型。
“基本奏法”包括最基本的三种方法,非连音(non legato)、连音(legato)和跳音(staccato)以及它们的综合运用。“良好的读谱习惯”指得是边看谱边弹奏,眼睛兼顾乐谱和键盘,看谱和弹奏要有时间差,眼睛视谱要有提前量,读谱要严格做到五个不错(音不错、节奏不错、指法不错、奏法不错、表情不错)。钢琴演奏的基本姿势的养成,基本奏法的学习和良好的读谱习惯的培养又是独立练琴能力的基本条件;而学生只有具备了独立练琴能力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形成良性循环。作为抽象艺术和听觉的训练,让学生在启蒙之初就懂得练习的目的是演奏音乐、表现音乐,懂得用耳朵去听辨音乐、检验音乐。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这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要求。
二、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随着我国钢琴普及教育的发展,引进和编写的启蒙教材越来越丰富,一方面为启蒙教学提供了参考、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材选择的难度。教材对于教学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始儿童启蒙教学前,教师先要做好教材的准备工作。在目前较流行的儿童启蒙教材中,大致可以分成三种五线谱入门类型,即高音谱表入门法、中央C入门法、多音入门法。传统的启蒙教材《拜厄钢琴基本教程》用的就是高音谱表入门法。目前在国内广泛应用的《汤姆森浅易钢琴教程》1-5册是从中央C开始入门,同时学习高低音谱表,逐步向高、低音扩展。多音入门法是近年来国外采用的一种新方法,亦称为多调性入门法,是让儿音掌握五线谱中“线”与“间”之间与“键”和“键”之间的相互关系,打破C大调音阶的局限去熟悉十二个调性的不同单位和键盘。这类入门法的教材在国内尚未普及。此外,还有音程入门法和各种综合入门法等。在选择儿童钢琴启蒙教材时既要考虑到某一入门法的特点和局限,更要全面衡量教材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当然,在正确选择优秀的教材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怎样使用教材,包括各种教材的横向搭配。适时加入《拜厄钢琴基本教程》以加强连音奏法的训练,加入《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尽早开始视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的训练。在第三册中大量的世界名曲将大大拓宽孩子的音乐视野,在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完成第一阶段非连音奏法后,便可以适时开始对孩子实施基本功训练--手指练习。基本功的训练要靠积累,所以要及早开始。基本功训练比较枯燥乏味,故要少而精。李斐岚编写的《儿童钢琴手指练习》吸取了国外众多钢琴手指练习的精华,结合了中国儿童生理和智力上的特点:在使用中,只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选择练习,长期坚持,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家长的配合与辅导
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成败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孩子的天赋与勤奋;二是教师的水平和态度;三是家长的配合与辅导。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承,教师不但要教好学生,还要指导家长合理地辅导和默契地配合。家长正确的配合和辅导,首先来自父母对孩子学习钢琴的正确认识。在孩子开始学琴前,父母双方应当取得一致的意见,如果一个主张学钢琴,一个主张学舞蹈,一旦学起来双方就会矛盾激化,让孩子无所适从。在意见一致的基础上,还要对学习钢琴有个明确的认识。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学琴只是为了提高素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即便是确有天赋的孩子,也不能在刚刚接受启蒙教学时就立下当钢琴家的目标,操之过急,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结果得到的往往是相反的效果。
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主要落实在孩子上课以外全部练习的辅导中。学龄前的幼儿接受钢琴启蒙教学,就像刚刚学走路时一样,需要父母的帮助。但这样的帮助既不能是喂饭式的包办代替,也不能是巴掌加尺子的强迫威逼。现在有不少家长已经认识到辅导的重要性,从孩子学琴起,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跟着孩子一起学。当年龄幼小的孩子刚刚开始学习钢琴时,家长要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比如开始练琴前先要洗干净双手,修剪好指甲,检查琴凳与脚垫的高度、位置,为孩子安置合适的灯光做好练琴的各种准备工作,免得上琴后再出现喝水、上厕所等干扰,努力做到一旦上琴便专心致志,直到完成练习要求。幼儿学琴出于智力和能力上的原因,家长可以帮着记一记教师上课的要求,练习时不断反复强调,尽早有步骤地培养孩子独立练琴的能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安排每天的练琴内容,练习重点,练习目标,切不可简单地规定弹多少,否则充其量只有量的变化,不会有质的提高。家长要在孩子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研究具体解决的办法。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表现要给予鼓励,并指出改进了某些不足可以更好。
四、幼儿练琴的原则
对于儿童练琴的安排,一般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将练琴时间固定安排在孩子精力充沛的时候,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保证质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5周岁左右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故每次练习时间安排20-30分钟为宜,每天安排两至三次,“少吃多餐”便于“消化”。
(三)每次练琴要有明确的要求,具体的目标,不要简单规定弹几遍,弹几个小时,要有质有量。
(四)坚持天天练琴不间断。钢琴学习要靠积累,好的学习习惯要在持之以恒中养成。做到每天练琴,从中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和品质。
五、对儿童授课八忌
(一)忌程式化,每次上课总是从手指练习到音阶琶音,练习曲、乐曲,令孩子感受到单调,乏味。实际上,孩子及家长为了提高上课质量,都会在上课前想尽办法练上一两遍。因此,课上完全可以让孩子先弹最喜欢最自信的曲子,让他们充满信心地面对教师,认真表演。课中穿插一些用故事讲解乐曲,跟琴歌唱,使上课变得多样化,趣味化。
(二)忌一错就打断演奏,孩子的弹奏免不了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当孩子弹奏中一出现错误,教师马上就打断演奏,指出问题,使本来想在教师和家长面前表现一番的幼小心灵受到挫伤,几次下来就会使孩子对演奏失去信心和表现欲望,甚至产生不满情绪。教师应当让他们像表演一样,充满信心,完整自如地弹完一曲,然后再作评论。
(三)忌一味批评训斥,对于幼童的心理,一味的批评训斥只会使他们产生恐惧感,失去自信心,把教师放到对立面去。与其说:“怎么搞得,复习的功课还弹错?”不如说:“今天比上次有进步,如果把这些错改过来就更好了。”后者会让孩子感到教师是和他站在一起,鼓励他进步的,产生亲近感。
(四)忌面面俱到,对于学生弹奏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弹奏方法上的问题和弹奏曲目中的问题,简单地归纳一下,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这次课后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五)忌只讲不练,对于学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教师除了及时,明确地指出外,还应当让孩子当场练一练,在实践中体会和认识错误与正确的不同之处。对于课后的具体练习方法、也应当让孩子在课堂上做一做,基本掌握之后才能保证一周练习的效率。
(六)忌填鸭式灌注,当发现错误后,教师应当指出在某一段落,某一声部或某一只手弹奏的部分有某一类的错误。然后启发学生再弹一遍,认真看谱,仔细倾听,自己去找出错误来。或者采取比较的方法,教师弹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让孩子在比较中找出问题对于新授课题,也应当以巧妙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去推理,寻找答案。在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培养和发展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极为得要。
(七)忌布置作业简单化,对于启蒙教学阶段的幼儿,不但要范奏,而且要指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以及练习方法。教师的范奏应当以练习和演奏两种不同的速度来进行,既能让学生听到新课弹好以后是什么样的,又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慢速范奏中真正了解新课,消除畏难的心理。
(八)忌长时间授课,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有限,4岁左右的孩子约10分钟,5岁左右约20分钟,6岁左右防半小时。对幼儿授课的时间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
六、注意音乐感的培养 所谓音乐感,简单地说就是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我们说一个孩子的演奏具有较强的音乐感,指的是他对旋律、节奏、和声、力度等有较强的表现力,对于作品的音乐形象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自己的演奏把这些感受的想象力表达出来去感染别人。学习钢琴最终目的是要用琴声去表达音乐。因此音乐感的培养是一个从小就应着眼的重要课题。在学习各种基本技术的同进仍要念念不忘启发孩子主动表现音乐。对于孩子音乐感的培养重点要放在层次感和节奏感两方面,音乐的层次包括横向进行中的层次和纵向声部构建的层次两侧面,要选择不同的作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节奏感的培养特别要抓好节奏的准确、统一和节奏的自然强弹,这是培养节奏感的基础。除了在教学和练习中加以注意外,还应当给孩子欣赏优秀的演奏、演唱的机会,包括演奏家,歌唱家灌制的唱片,和现场演出。尽管有些作品对他们来说无法理解,但他们会在不断的熏陶中感受音乐的美,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
钢琴教学的启蒙阶段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家长是一条纽带,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想要真正学好钢琴,需要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三方面融洽结合才能实现共同目标!
一、基本功练习
钢琴演奏技艺性很强,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长期的纯技术训练,其中最基础的部分叫做基本功练习。初学者往拄最不喜欢弹这种练习,在他们看来这些练习既繁难又枯燥,对它们的重要性认识很不够。他们不知道一个打算正规学习钢琴的人,在开始阶段如果缺乏这种扎实的训练的话,当他跨入中级程度后不久就必然遇到一种无法逾越的困难,使他无法再提高一步;他们也没有认真地想一想为什么常常听说一些已经成名的演奏家还天天坚持这种“枯燥”的练习。这方面的教材,常用的有《哈农钢琴练指法》和勃拉姆斯的《钢琴基本练习5l首》、辟什那的《60首练习曲》等。
二、练习曲 目的主要是为了训练钢琴技巧,每首练习曲都有训练某种应用技巧的明确目际。不少练习曲有一定的音乐形象,旋律也较优美、动听。车尔尼写过大量的由浅入深的练习曲,我们常用的有作品599、849、299、740号等。它们都是经过长期实践考验并已成为钢琴教学中的必修教材。由法国钢琴家比洛所选编的克拉莫的《60首钢琴练习曲》,由陶西克编注、克列曼蒂的《钢琴练习曲选29首》又称“名手之道”也都是很有用的练习曲。至于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德彪西等人写的音乐会练习则已不仅用来练习技术,它们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都是音乐会中常见的曲目。
三、复调音乐作品
钢琴文献中有许多复调音乐作品,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就必须训练学生具备良好多声部听觉以及手指的独立性和控制能力。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进一步训练学生掌握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风格,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在复调音乐中,最集中、最有效的教材是赋格曲,而德国著名音乐家、复调大师巴赫所写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两册),是优秀的音乐文献。也是钢琴复调音乐的优秀教材。巴赫写的《初级钢琴曲集》小前奏曲、赋格曲以及《创意曲集》都是学习复调音乐很好的中级教材。
四、大型作品
为了培养学习演奏大型作品的能力,能够表现比较丰富多样和较深刻的内容,获得逻辑思维和结构组织的能力,一般都要求学生弹奏相当数量的奏鸣曲,因为特别是十九世纪以来,奏鸣曲是一切大型作品的基础。在初级阶段,教师往往选用克勒所编的《小奏鸣曲集》为学生打下了基础,逐渐加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舒柏特的奏鸣曲,尤其是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
五、各种中、小型乐曲。作曲家写了许多乐曲。它们性质各异,篇幅也大小不一。我国作曲家也写了不少有特色的钢琴乐曲。弹奏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可对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起一定的作用。
2.儿童钢琴教学法 篇二
在儿童钢琴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不是急于求成地去为他们灌输概念和知识, 只有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真正发自内心地自主学习。其次, 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 大多初学者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厌倦期, 如果此时教师的回馈是批评, 那么学生就会失去信心, 也会失去对音乐的兴趣, 最后开始选择逃避。作为老师, 最重要的不单是传授知识, 还要维护孩子对音乐的那份喜爱。
二、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 有针对性地教学
一名钢琴教师除了本身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外, 还需要在教学中善于观察、用心体会, 并找出技术问题的根本所在。比如说, 钢琴弹奏中琴童手臂的紧张问题。如果教师不了解对方, 很难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因为, 造成孩子弹琴时紧张状态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有心理的原因, 有生理的原因, 而且甚至紧张的部位也会有所不同。这个时候, 就需要教师善于观察琴童的演奏状态和个性特点, 来找到解决的方法。当然, 解决技术问题, 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 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音乐方面的问题也同样如此。
三、取得家长的配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得到家长的配合, 必会事半功倍, 所以首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家长爱子心切, 往往会有很高的期望值, 这可以理解。但有时也会受到某种功利心态的影响, 有的甚至认为一定有更高的妙招, 使自己的“天才”孩子更快“成功”。作为钢琴教师, 要做好家长的工作, 使他们认识到, 艺术教育的成长, 都有一定的规律, 尤其对一个少年儿童, 即使他是个天才, 也要踏踏实实, 加强坚实的基础, 将来才能发展得健康, 走得远, 真正取得成功。例如在练琴方面, 我并不鼓励家长硬性规定孩子每天的练琴时长, 练琴最重要的是效率, 如果孩子心猿意马, 那就相当于在做无用功。因此我经常会与家长沟通, 只要学生达到了演奏的要求, 就不用继续刻意地练习, 这样能够鼓励孩子自主练琴, 使他们全神贯注地弹琴。
四、注重乐理教学
真正好音乐的标准应该是音色、旋律还有对曲目的理解结合而成的, 就像唱歌一样。这就意味着, 学钢琴不应该一味的只是将旋律演奏出来, 还应该加入自己的理解。于是, 乐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乐理, 从字面上理解, 就是音乐的道理。但很多学生和老师浅显地将其认为是“视唱练耳”, 其实远超于此。乐理包含很多东西, 包括音乐文学、钢琴文学以及每个不同时代音乐的风格特点等。对乐理有一定理解之后, 再融入自己的感受, 才会产生有灵魂的音乐。像钢琴印象派是和印象派画作就是完全结合着的, 钢琴家弹奏出来就会有法国印象派的感觉;而巴洛克风格则可以弹奏得非常精致, 具有线条感, 从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明显的色彩对比。这些都是出于自身对音乐的背景、作曲家风格、时代风格等等理解之后, 再通过自己的双手演奏出来的。在这方面, 可以鼓励学生多唱, 而不只是一味的弹琴。多唱能让学生更多地去感受音乐, 当他们有了乐感, 就能够学会自己去分析音乐, 而非机械地按照乐谱弹奏。
五、引导学生练习更多的曲子
很多强调考级的老师, 半年里只会让学生练习两三首考级曲目, 反复练习。这样练琴导致的结果就是:有很多学生根本不识谱, 他们会弹的曲子完全是靠背出来的, 老师弹一句, 学生弹一句。通过这样方式学琴的孩子考出10级过了半年之后, 很可能连四级的曲子都弹不出来, 因为他们完全不识谱。可以说这样弹曲子完全是靠机械化的身体记忆, 一旦单手弹, 就无法完成了。那么,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我认为要定期更新曲子的难度。学生只有学更多的曲子, 才会增长技术并加强对作曲家风格的了解。除了考级曲目之外, 学生还应该认真弹奏练习曲, 一本练习曲中会有很多不同指法的练习。比如中国学生比较多练的钢琴家哈农以及车尔尼的一系列练习曲。在练习车尔尼的同时还可以练习克拉莫的《练习曲集》, 这本练习曲对练习放松和不同的手腕手臂的结合运用非常有必要。
六、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有志者, 事竟成”讲的都是注意力集中以及恒心的作用。一个人即使智力有限, 若能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上, 最终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同时这种能力一旦培养起来, 那么做其他的任何事情即事半功倍。可见, 能力的培养比单纯掌握一项技术技巧更为重要。要掌握一门技艺, 就必须长时间地坚持学习、训练, 这也不是每个大人都能做到的, 更别说儿童了。目前, “学琴热”现象一直长兴不衰, 大多数家长都在着重培养孩子的乐感、表现能力、演奏技巧, 期望他们多掌握一门手艺, 精益求精, 以便在以后进入社会后更加游刃有余, 因而很少考虑孩子的爱好与接受能力, 通常都在严格地督促和监视小琴童们日复一日地练琴。但是要掌握钢琴技艺, 仅有好乐感和领悟力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反复而枯燥的练习逐渐提高自身能力。我认为, 在学琴中着重要求弹琴、练琴、掌握技巧和技术, 不如同时兼顾和侧重能力的培养, 因为能力的锻炼对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技术都有更好的帮助。
七、纠正儿童的练琴姿势
在练琴的时候, 关注手指、手型的人很多, 而关注身体姿势的人并不多, 但恰恰身体的姿势也很重要。姿势正确, 用力就很顺畅, 弹奏起来就十分得心应手。德国温克尔曼钢琴教育组中的诸多德国钢琴教授也认为:“一定要坐端正”, 坐端正是很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出现过多的动作。这样, 在弹奏的时候, 人的整个身体, 一直到手臂, 及至到手腕之间, 每一个环节就显得很流畅, 除了弹奏的时候, 整个身体显得很轻盈, 很有美感。”很多成熟的演奏家的身体都是“坚若磐石”, 不会刻意增加过多的动作, 手指结合身体则比较自如。除了手指、手型要正确外, 身体的姿势也是同等重要的。姿势正确的演奏者, 在表演时才会更具美感, 没有观众喜欢看歪着身子的人在舞台上演奏, 观众更愿意接受一个姿势优美的表演者。姿势的端正主要靠学琴者自己去培养, 使自己在弹奏时能顺畅、自如, 自修自得。
参考文献
[1]袭琪.儿童钢琴教学之我见[J].华章, 2011 (09) .
[2]陈燕杰.儿童钢琴教学探究[J].安徽文学, 2008 (02) .
[3]吴建丽.浅谈儿童钢琴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10) .
3.浅谈儿童钢琴教学 篇三
一、规范的手型是弹好钢琴的前提
1.走台阶
对于初学的孩子,我往往不急于让他们上琴弹奏乐曲,而是从兴趣入手采取让学生在琴键上走台阶。方法是让孩子用右、左手的二三指分别走上行、下行音阶,要求孩子像高抬腿一样高抬指,指尖要牢牢站稳琴键,挨着指尖的第一个关节需支撑住手掌,想象手掌就像房盖一样,一旦手掌塌了,掌心下的小动物就会被压伤。先慢走,方式正确后再加速,最后能跑起来最佳。
2.五指练习
要求孩子将五指分别放在自己的大床上(琴键上),高抬指弹奏每一个音,如同跳蹦蹦床一样,手要放松,指尖还要立住,挨指尖的第一关节是用力的。左右手可同时进行,找到感觉对的手指弹奏方式,并让其他手指像他学习,让孩子自己既有成就感又有学习的方向,最主要的是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钻研的良好习惯。
二、好的音乐素养是弹好钢琴的保障
1.养成看谱的习惯
孩子弹琴之前要养成先看乐谱的习惯,如:谱号、调号、拍号、音乐记号及有哪些节奏型等等。说起来感觉挺麻烦,其实孩子的习惯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要求,通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孩子不仅能达到,有时还会给老师带来意外的惊喜。
2.唱乐谱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不爱唱谱,原因是觉得麻烦,或凭感觉弹奏。前者会造成孩子视谱能力差,越学越吃力;后者是学得不扎实,一旦弹错音或一段时间不弹后,捡起来较难,所以要让学生养成唱谱的习惯,初学要求唱出声,入门后可以在心里唱,无论怎样都要做到心中有谱。这种习惯养成后,孩子的识谱能力增强了,听音水平自然也有进步了。
3.听乐曲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无论培养孩子音乐欣赏水平还是学习钢琴,听乐曲都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学习新乐曲之前,先让孩子在网上或音像资料上找找自己所要弹奏的乐曲进行听赏,通过有目的地鉴赏,回过头来在对乐曲的乐谱和背景进行学习和了解,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可为学习做好铺垫,提高学习效率,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合作学习,事半功倍
在钢琴授课中,我大多采用俩生一起授课的方式,首先唱右手旋律、弹奏右手旋律,再唱左手旋律、弹奏左手旋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查缺补漏,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边弹边唱的过程中,使学生快速在头脑中形成旋律感,也可以防止在自己练琴时出现错误。
两种旋律都熟悉后,再分手弹奏,方法是:一人弹奏右手旋律,另一人弹奏左手旋律。采取乐谱上下对齐的方式进行合奏,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直接双手合奏的难度,还可以养成孩子倾听的好习惯,一次合奏弹好后交换角色再次合奏,然后个人进行双手合奏练习,效果往往都很好。
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在近几年钢琴教学中的一些粗浅体会,请专家和同仁们多提宝贵建议。
4.浅谈儿童钢琴教学的若干问题 篇四
摘要:本文试图从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儿童良好的音乐能力和自我表现意识、如何识谱以及儿童钢琴技巧的训练四个方面阐述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儿童
钢琴教学
近年来,学习钢琴的儿童越来越多,但是要怎么样提高儿童的钢琴教学效果,怎么样通过学习钢琴从而真正地提高音乐素质,怎么样科学地训练儿童的听觉、节奏和注意力,许多的专家都已经进行过讨论和研究,笔者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也深深地感觉到了它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就提出一些个人的经验和观点。
一、培养儿童对钢琴的学习兴趣
钢琴教学中练琴是一个相对枯燥的环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孩子的兴趣。那么,在儿童学钢琴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诱导和提高?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钢琴教学启蒙阶段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将会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所以教材的选择就非常重要,要注意与儿童的实际年龄相结合。目前,市场上的钢琴教材种类繁多,笔者认为《汤姆森简易钢琴教程》还是比较适合幼儿钢琴的启蒙教学。在这本教材中有明确的标题和形象的插图,这让孩子对乐曲充满了想象,大大的提高儿童的兴趣。在钢琴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些儿童喜爱的歌曲,例如《小星星》《小燕子》《我爱北京天安门》等。这样更能调动儿童练琴的兴趣,同时,使孩子可以有一个轻松的心情去学琴。
(二)举办小小擂台赛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更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和认可。鉴于此,教师可以经常举办一些观摩课和小型音乐会。钢琴艺术本来就是一门表演艺术,学生弹琴就是要能通过表演使自己身心愉快,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此外,孩子经常参加表演活动,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演奏技巧,还能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学习钢琴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演出活动,使儿童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方法,取长补短,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促使儿童更刻苦、更勤奋地练琴。家长也可以让孩子们在生日聚会上“露一手”,这样,不仅让儿童建立起自信心、自尊心,享受成功的快乐。还可以扩大了孩子的信息量,增强了他们“比一比”的竞争意识,能够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三)家长配合寓情于教
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和配合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家长一定要清楚,家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持孩子初学时的那份热情,培养孩子良好的练琴习惯,而不是越位成为孩子在家里的老师。家长在陪同孩子练琴时,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学琴氛围,儿童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对钢琴产生兴趣。
二、儿童钢琴技巧的教学策略
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和家长应特别重视钢琴演奏基本技能的教学策略的理解与运用,从而为儿童钢琴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针对前文所提到的目前我国儿童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钢琴教学的规律出发,笔者认为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应特别重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基本弹奏动作和技术的教学策略
手指的基本弹奏动作是指在弹奏时在支撑站立的基础上形成的挥动动作,即从指掌关节出发的抬指和降落的挥动动作。我国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认为儿童手指的挥动能力时应注意如下要点:
1.手指挥动要产生于手指第三关节,第一、二关节原则不动;
2.抬高是为弹奏所作的准备;
3.强调手指的本身的积极挥动,包括力度和速度的积极;
4.力量集中于指尖;
5.每一次击键动作不应跟随过快,以保证每一动作都有充分的时间准备;
6.大指触键用指尖外侧;
7.挥动手指时感觉是向前上方的。
(二)塑造美好的声音与歌唱性弹奏的教学策略
从儿童的第一节钢琴课起,老师和家长就开始引导孩子用耳朵去倾听,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明亮圆润的,什么样的声音是舒畅通透的,分的清有控制和没有控制的声音。教师可指导儿童按如下步骤获取基本美音:
1.用腕部提起手,开始不要太高;
2.用适中,均匀的速度下落;
3.在临近键盘时手腕自然摆平;
4.掌关节稳定、指型稳定、手腕始终柔软、圆滑;
5.精力集中,对好声音充满期待和想象,注意聆听钢琴发音后的余音。
以一曲最浅易的乐曲《布谷鸟》(《汤姆森简易钢琴教程》)为例,我们要这样对孩子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树林里响起了布谷、布谷的叫声,原来是布谷鸟在叫啊,我们弹琴的时候要把连跳音很好的控制,要不布谷鸟的叫声就不好听了。如果学生控制的太弱了,我们还可以说,布谷鸟的声音在哪,怎么听不到了,能不能大点声呢?”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法,训练儿童的耳朵,让他们学会倾听,用听觉的辨别做出自然的调整,就能更好的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培养内心节奏感与提高音乐表现力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儿童演奏中节奏的准确统一和保持演奏的等恒速度,这是节奏训练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着重培养儿童良好的节奏感,概括地说就是要培养儿童感受和表现乐曲节奏的韵律、韵味、趣味和情趣等节奏美的能力。
在明确了培养儿童良好节奏感的基本标准后,教师和家长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节拍感,因为良好的节奏感的基础就是准确的节拍感。匀速是节拍感的基点,当教师发现儿童节拍感有问题时可以用理性分析和示范的方法,也可以让他们用手掌击出正确的节奏和编配一些节奏型的伴奏来稳定节拍。家长在辅导时要防止儿童长时间地用脚打拍子,也不要在他们的演奏中从头到尾地打拍子,这样做会使他们听不到自己的演奏,从而失去真正的内心节奏感。在培养匀速的节拍感方面,要培养儿童在心里数拍子的能力,同时可利用节拍机作为有益的辅助工具,另外可把节奏变为动作即通过指挥来提高儿童对节奏的控制与感受。奥尔夫也认为音乐中的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本的元素,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是训练儿童节奏的基本手段,其中动作节奏包括律动、舞蹈和声势活动三个部分。可见,要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教师和家长应该和学生一起对作品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指挥动作对作品进行指挥,使儿童在数清节拍的基础上按照音乐的性格,并以恰当的音乐语调来表现节奏的特性与生命力,使节奏真正成为音乐作品的支柱,使乐思在节奏的动力统帅下不断向前,充分体现音乐的生命力。
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音乐表现的前提与基础,提高儿童的音乐表现力要求教师和家长首先特别重视提高儿童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内心对音乐感受和理解越准确越深入,音乐表现就会越丰满越感人,如果心中无所感,则表现必然苍白,如何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在儿童钢琴教师部分已有所论叙。其次要引导儿童练好演奏技术。演奏技术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有效途径,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有的学生感受能力强而技术较弱,有的学生技术较强而感受能力较弱,两方面好或者都弱的学生只占了少数,教师和家长对此应分清情况区别对待。
三、结语
在钢琴教学中儿童钢琴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业余儿童钢琴教学是我国儿童钢琴教学的主体,它的规模和质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和整个国家的音乐文化的层次。
参考文献:
5.浅谈儿童钢琴教学的技巧的论文 篇五
内容摘要:教师要从长远的角度去训练学生、注重培养儿童的音乐感,并根据儿童的心理变化指导他们学会合理的练琴方法。
关 键 词:儿童钢琴教学 前瞻性 音乐感
儿童初学钢琴尽管浅易,但却是万丈高楼的根基,因此,当一个孩子初次坐在钢琴前提起一只手弹奏一个乐句或两小乐句的小曲时,就已经接触到钢琴艺术的大部分原则与原理。在这个意义上,初学并不构成降低教师水平的理由。那么,应该注意哪些方法技巧才能把学生学琴的道路引向正确的方向?这是本文将要论述的重点问题。
一、儿童钢琴教育工作者应具有前瞻性
现在,家长让孩子学琴都是以开发智力和素质教育为前提, 那么是不是在钢琴前弹几首曲子就开发了智力呢? 很多老师在给初学的学生上课时都将着眼点放在手指的运动上,把曲子完成就觉得是教会了。其实,作为儿童钢琴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具有前瞻性,教师要从长远的角度去训练学生、教导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而不是追求立竿见影式的教学。
首先,教师应重视对儿童感官协调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为,所谓聪明,无非就是反应快、接受能力强、理解力强。这些能力需要多种感觉器官同时产生反应,互相配合、协调运动才能迅速提高。而学习钢琴,除了身体的肌筋运动外,必须把感官的各个系统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协调起来(见图1)。长期投入这种综合性训练的人,他的神经细胞就会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刺激增长,他们的反应力就会优于别人,整体能力也会随之提高。这也是为什么学习钢琴可以开发智力的关键点。
其次,在学琴初期,教师应该给家长灌输正确的学琴观念。对儿童进行钢琴教学是由教师――家长――学生三个环节构成。在儿童漫长的学琴道路上,家长的正确观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家长通常有以下几种典型现象:家长代替太多,理应由孩子自己努力去做的事却由家长代劳了;因急于求成而对孩子过分施压,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采取完全不过问的方式。在学琴初期,家长都是满怀好奇与神秘 ,但这种兴奋瞬息即逝,伴之而来的是艰苦和漫长的陪学、陪练。这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让很多家长焦急、苦恼,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必须一开始就给家长树立几个正确的观念:1.学习钢琴是长期的行为,贵在坚持; 2.学习钢琴,家长不只是投资金钱就万事大吉,更重要的是投资精力和时间;3.学习钢琴,家长应担负起提示、启发、协助的工作。
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主要落实在孩子上课以外全部练习的辅导中。学龄前的幼儿接受钢琴启蒙教学,就像刚刚学走路时一样,需要父母的帮助。现在有不少家长已经认识到辅导的重要性,从孩子学琴起,就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跟着孩子一起学。当年龄幼小的孩子刚刚开始学习钢琴时,家长要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比如,开始练琴前先要洗干净双手,修剪好指甲,检查琴凳与脚垫的高度、位置,为孩子安置合适的灯光做好练琴的各种准备工作,使孩子努力做到一旦上琴便专心致志,直到完成练习要求。幼儿学琴出于智力和能力上的原因,家长可以帮着记一记教师上课的要求,尽早有步骤地培养孩子独立练琴的能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安排每天的练琴内容、练习重点、练习目标,切不可简单地规定弹多少,否则充其量只有量的变化,不会有质的提高。家长要在孩子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研究具体解决的办法。
掌握儿童的心理变化,因材施教,也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钢琴教师经常为了一些个体心理差异的孩子、顽皮的孩子、精神不集中的孩子而烦恼,这就需要我们细致分析孩子在不同年龄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见图2)。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水平是以不自觉性发展,以具体形象为概括;而学龄儿童的认知水平向自觉性发展,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智力差距,深入了解儿童的爱好,努力探索儿童音乐感知等能力如何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引领儿童的喜怒哀乐。
二、教师对儿童钢琴课技术性问题的表述
教师应该如何把抽象的钢琴技术问题和教学中所使用的基本概念、术语教给孩子呢?教师应该运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它包括教育性、趣味性、逻辑性、形象性,并通过声情并茂的表述把无形的概念转化为有形实体。
初学钢琴必须注意几个重要的技术问题:放松、读谱、敏锐的听觉。
1.放松
放松对于初学儿童是很抽象的概念。放松是针对紧张而言的,要让孩子懂得放松首先要消除心理紧张和肌体紧张。笔者运用了能动就能松的原理,让孩子做两个放松辅助练习。放松操:先介绍弹琴时要联系到的关节,包括手指的三个关节、掌关节、手腕、手肘、肩膀、脖子、腰。这九个位置的松弛度,在整个弹琴的运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如落下的落臂练习:让小孩的两手自然放松地垂于身旁,不要有主动的动作,由家长拿着两只手,把它渐渐提起,直到一定高度(最好超过肩高),前后左右轻轻地摇,在孩子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放掉,让其完全松弛坠落下来。在这个过程要注意手臂的活动不能主动地上举与坠落,手臂在家长的协助下要被动地进行活动。
2.读谱
熟练地认识五线谱对幼儿学习钢琴是一个重要关口。读谱训练与基础训练同步入手,脑、眼、手、耳全面训练对开发智力、增强独立学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刚开始学琴的小孩而言,头脑、思想难免处于非常集中甚至是紧张的状态,在这期间教师要让孩子用记忆的方法像学认字那样学认音,侧重帮助家长辅导孩子识谱(制作识谱卡)和帮助纠正在孩子识谱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除了要注意五线谱的线间关系,还包括谱号、调号、指法、临时升降号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在初学期间,让孩子眼睛看着谱子,手指自己去找琴键,一时找不准由耳朵帮忙纠正。读谱不能完全依靠理性的判断,更多需要依靠的是条件反射,所以初学时应该进行“大运动量”的视谱训练,目的在于不断有新的信息通过感官协调系统:视觉―脑―触觉(平衡觉和运动觉)的路线,从而使这个感官协调系统更熟练、迅速地配合,训练好准确的键盘位置感。
3.敏锐的听觉
敏锐的听觉是辨别触键正确与否的导师,如何触键主要靠听觉来分别。从学琴的第一天起,就要树立一个明确的学琴原则:所有的触键技术、方法,都是为了发出好的、正确的、高质量的`声音。听觉与技术两者的关系是:听觉是主导方向、指明目标,技术提供手段。正确的触键动作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好的,好的声音一定是正确触键弹出来的。在学习触键技术中涉及到的触键准备动作、触键主要动作部位、各个部位的协调、重量的运作、用力与放松等动作要领方法时,都要与对声音的倾听和辨别相结合。要在学会技术动作的同时,懂得什么声音是正确的。教师要多示范、讲解,树立正确的声音听觉,培养学生拥有一双灵敏辨别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耳朵。
三、在教学中注重对儿童音乐感的培养
所谓音乐感,简单地说就是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一个孩子的演奏具有较强的音乐感,指的是他对旋律、节奏、和声、力度等有较强的表现力,对于作品的音乐形象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自己的演奏把这些感受的想象力表达出来去感染别人。音乐感的培养是一个从小就应着眼的重要课题,在学习各种基本技术的同时仍要启发孩子主动表现音乐。
儿童钢琴音乐作品既有标题音乐,也有非标题音乐。由于标题音乐具有明确的曲名,给儿童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具体范围,只要稍加讲解和启发,儿童就比较容易理解它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情绪和意境。如《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布格缪勒钢琴进阶二十五首》以及其他常见的钢琴初级教材中,很多都采用了具体的标题,使学生很容易产生明确、生动的音乐联想。但非标题音乐,对于儿童来说,联想和想象起来困难要大一些。联想和想象非标题音乐,首先依赖于学生对音乐语言已有的感受和反应,同时也要从乐曲本身所标明的音乐表情记号、速度力度标记,以及乐曲采用的节拍、织体、和声等方面去理解。
在初级钢琴教材中常见的非标题音乐作品有《小奏鸣曲》《回旋曲》《变奏曲》等,曲名只说明了乐曲的形式、类别,力度、速度标记,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教学指导,就会让学接近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以《小奏鸣曲》为例,教师在教授曲目之前就应告诉学生奏鸣曲式的基本含义:一般是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一般是快板或小快板,主题往往比较欢快、热烈,也可以是优美、流畅而明快的,而副题和主题在性格上应该有所不同。第二乐章一般是慢板或行板,旋律优美歌唱或宁静沉思。第三乐章则是比第一乐章更快的快板。如果学生弄清了这些一般规律,再结合乐曲中其他演奏标记,就容易产生正确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丰富、加深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拓展和深化。
四、传授儿童科学的练琴方法
教师除了教琴外,还应告诉学生科学的练琴方法。对于儿童练琴的安排,一般应坚持以下原则:
1.将练琴时间固定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的时候,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保证质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2―5周岁左右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故每次练习时间安排20―30分钟为宜,每天安排两至三次。3.每次练琴要有明确的要求,具体的目标,不要简单规定弹几遍,弹几个小时,要有质有量。4.坚持天天练琴不间断,从中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和品质。
结语
对于儿童钢琴的教学而言,教师的着眼点必须站在高处,要为长期的钢琴学习培养好的习惯,打好坚实的基础,树立正确的学琴观念,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这些都是儿童钢琴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编.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华乐出版社,.
[2] 张式谷,潘一飞编.西方钢琴音乐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
[3]罗小平.音乐表演再创造与注意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6.儿童钢琴教学法 篇六
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专业班级:音乐学(海外教育)2009级
课题名称 儿童钢琴教学模式中的启发性思维的初步研究 设计(论文)类型
(划√)工程设计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 其它
√
1、本课题的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背景: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中国儿童钢琴教学方法偏向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从识谱到基础练习一直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机械死板的教学方式造成教师口若悬河,学生呆若木鸡的被动场面。
二、目的:
1、在儿童方面:1)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提高艺术修养。对于儿童教学,传统单一的教学理念,只会限制他们对音乐的想象。艺术殿堂的大门能否打开,除了技术性训练之外,更重要的就看老师能否巧妙地动用启发式教育,使学生茅塞顿开,心领神会,在艺术的海洋里纵横遨游。2)拓展儿童思维,提高智力水平。对于儿童教学,迷信权威,放弃思考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只会增加他们的思维惰性。启发性思维的运用,可以有目的训练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从而加深对作品的印象。3)巩固儿童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儿童教学,操之过急,拔苗助长,都只会适得其反。启发性思维的应用,可以帮助儿童自己发现学习钢琴的乐趣,诱导他们主动学习钢琴。3)如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理念“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培养其节奏感,使其身心和谐发展,感情更臻敏锐细腻”他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全面发展。4)如现代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提出来的铃木教学法,是以探索和发展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性”和“人类爱”为中心,遵从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注重音乐技能与音乐内涵之间的传授关系,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的同时,也重视培养健全人格。铃木钢琴教学法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钢琴演奏人才,而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钢琴这门乐器表达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其音乐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健全其人格品质。
3、晚期:从当前现状来看,国际上对于儿童教学方法大多从幼儿兴趣出发,以游戏式教学为主。
二、国内研究现状:自1904年建立学制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一直带有浓厚的本土化气息,目前的儿童钢琴教学大多延续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大多从识别白键,认弹高、低谱号五线四间的音名,识别音符和休止符开始。而对启发性思维不了解,不会运用,导致儿童在学习伊始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在著作方面樊禾心写的《钢琴教学论》一书,在第三章中讲到对于儿童教学,应该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应该让儿童自己发现学习钢琴的乐趣,利用启发性的思维,诱导他们主动学习钢琴,而不是逼迫他们去学习钢琴。作为老师在训练儿童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同时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认知能力的发展。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学者开始涉足儿童钢琴启发式教育发展领域的研究。
三、发展的空间:纵观世界音乐教育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启发式教育具有的生命力,不管是统治一时的审美价值体系音乐教育还是新兴的反思性实践音乐教育,启发性思维自始自终贯穿始终。在中国,对儿童钢琴教学模式中的启发性思维探究只是在初级阶段,如何转变教学作风,如何与教学具体现结合等等仍是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3、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和成果形式:
第一章:钢琴教学模式中的启发性思维简介
第一节:什么是钢琴教学模式中的启发性思维
1、历史渊源、诞生背景
2、心理学家对启发性思维的解释
3、运用在钢琴教学中启发性思维的特点与不同
第二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启发性思维的运用有哪些优势、特点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2、启发性思维的优势
3、启发性思维的特点
第二章:启发性思维的教学原则与类型
第一节:启发性思维的教学原则
1、双向性原则
2、关键性原则
3、及时性原则
第二节:启发性思维的教学类型
1、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学
2、自我暗示策略教学
3、生成与交互式教学
4、逻辑争辩模式
第三章: 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具体运用启发性思维
第一节:不同儿童年龄的不同学习心理
第二节:启发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创境法
2、设疑法
3、激情法
4、点拨法
5、对比法
6、研讨法
第三节:具体办法举例
成果形式:8000字学术论文、2000字开题报告、800字文献综述。图表流程展示。
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学习、探究启发性思维,我们能够清晰的了解如何正确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钢琴作为复杂难学的乐器,要求孩子从小打好基本功。而儿童就像早晨新生的太阳,他们冉冉升起带着无限的希望,是塑形的最好时期。儿童年龄小,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常会产生“喜新厌旧”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启发性思维的运用尤为关键。
5、研究思路、方法和步骤:
(1)研究思路:
1、收集儿童钢琴教学法的资料。如:《音乐教学法》(廖乃雄)、《达尔克罗兹音乐理论与实践》(蔡觉民 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洛克斯 乔克西)、《奥尔夫音乐思想与实践》《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阎柏林、任葆菊)、《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曹理、何工)、《钢琴教学法》(应诗真)、《钢琴教学论》(樊禾心)等等。
2、调查研究教学情况。通过调查幼儿钢琴的教学实际,以及结合自己学习与感受,分析儿童钢琴教学法教学特点,深入研究儿童钢琴教学法和启发性思维的重要联系,正确把握教学原则。
7.3-6岁儿童钢琴教学初探 篇七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
最近几年,更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自己孩子能够具有一技之长,而在“学琴要趁早”的影响下,很多家长在自己孩子才三四岁的时候就报了练琴班,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不输于别人,但就3-6岁的孩童来说,不论是他们的智力还是他们的心理都还尚未成熟,也有着相对较弱的理解能力,如何对他们采取合理的钢琴教学法是很多教师及家长关注的问题,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教学心得。
一、培养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让孩子依托于兴趣进行钢琴的学习
兴趣是人类学习的第一导师,对于学习钢琴的孩子也同样不会例外,3-6岁的孩子因为年龄相对较小,在学习钢琴的时候面对很多枯燥的练习环节将很难一如既往的坚持,如此克服这层困难呢?一是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鼓励,二是需要孩子对学习钢琴产生兴趣。因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实际,合理的采用讲故事或者歌唱的方法,让孩子将抽象的音乐结合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感受音乐,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将自身的钢琴学习兴趣培养起来,进而快乐的投入到钢琴学习中。
二、培养孩子的读谱习惯,锻炼其眼耳手口的配合度
和读书差不多,学习读谱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只有具有一定的读谱能力,孩子们才能顺利的掌握音乐,很多孩子在读五线谱音高的时候,就是去每个音每个音的进行数格子,因为他们有着相对较弱的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可以进行一幅画的设计,在图画中有相间出现的5条小河和5条小路,并且在每条路和河的位置安排上各种各样的角色,然后指导儿童一遍打拍子一边唱歌,并且指导他们注意音准和节奏感,这样一来,就可以将较为难懂的线和间较为形象的教给了儿童。很多孩子在读五线谱的时候,也有着很马虎的指法,而因为指法不对而伴随的技术问题也难以避免。因而教师需在他们读谱子的时候进行及时的提醒。另外,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功练习,如此,孩子在进行读谱的时候遇见相关指法也就不会觉得费劲了。
三、在钢琴教学中要充分融入科学的练习方法
第一,要教会孩子放松。对于3-6岁的儿童来说,可能他们并不懂得放松的含义,因而教师要引导孩子将自身的心理和肌体紧张消除,可以通过一些辅助的练习让孩子明白消除紧张后的感受。
第二,要指导孩子进行手臂的放松。让孩子的双手自然的垂于自身身旁,就像失去了生命,然后让家长将孩子的手握住,慢慢的提起一直到达一定的高度突然将其放掉,使得其完全松弛的坠落。
第三,要指导孩子进行手指的放松。让孩子的手臂置于琴盖上,使得孩子的腕臂处于松弛的状态,然后让其将手指抬高,采用手指之间进行敲锣动作的模仿,敲一下就松开到原状,进行不断的反复再到琴上进行实际联系,若还能追求如此的松弛感,就可以很容易的抬动手指了。
第四,要指导孩子进行分手和慢练。学习曲子的时候,要教会孩子分手练习,将曲子的要点分手掌握住,从而提高练习的质量及练习的效率,并不是快速熟练弹奏曲子就是标准,如此反而让孩子理解为弹得快就是好,缺少了进一步感受音乐,因而要让孩子将速度放慢,去感受每一个音符,通过自身思维去控制指尖的触键,如此,才是最重要的。
四、家长也要做好相应的陪伴和辅导
如果孩子年龄很小,家长也要做好相应的陪练并且掌握相应的辅导方法,具体来说,如下:
第一,要区分好辅导和管制的区别。家长不能用自身的思想对孩子的思维进行牵制,如此很容易使得孩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对家长过于依赖;要对孩子多多鼓励,让其自主的进行学习。如果孩子伴随练习错误,不要指责,要引导他积极的应对从而及时改正。
第二,要对孩子练琴时间合理安排。年龄小的孩子很难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所以,对于家长来说,要对孩子的练习时间合理安排,防止其对练琴厌倦。一般来说,3-6岁的孩子一次练习二十分钟较为适合,可以在早晨练习二十分钟,在晚饭前后各练习二十分钟,如此,较容易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也更加容易接受自身所学的知识。
第三,要做好相关记录和反馈工作。家长要将孩子在练琴时遇到的难题及时记录下来并且及时和钢琴老师做好反馈工作,进而及时解决孩子伴随的问题,提高孩子的学琴质量和效率。
8.论儿童钢琴启蒙的分类教学 篇八
【关键词】 儿童;钢琴启蒙;分类教学;思维型;操作型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在国内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中,其教学质量与学习的学生数量不成正比。学琴者弃学率较高,持续学琴的儿童数量有限;纯粹训练技术的学生数量较多,获得自主学习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学生数量较少。
据调查,儿童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其一,儿童只动手不动脑,仅靠肌肉记忆背谱弹琴,属于“靠眼一族”。识谱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技术难题。其二,儿童缺乏良好的练琴习惯的培养,练琴效率低,曲目问题解决不了,儿童学习进步缓慢。其三,儿童缺少对谱面音乐知识的深入了解,很难表现出音乐理想状态,导致儿童长期学琴而演奏水平不高。其四,儿童对音乐缺少感知判断和辨别能力,教学仅限于盲目地解决演奏技术。其五,儿童缺乏学琴的自我意识,不理解学琴的目的是为了学会一种艺术表达,并为了自身表达而突破演奏的技术问题。[1]14总之,客观上都可以归结为儿童情感表达与钢琴弹奏之间存在障。[1]14有的儿童缺少对音乐表达的热情和愿望,只想把音符弹出来、节奏弹准确、指法弹对,对于其他与音乐有关的内容无多大兴趣;有的儿童缺少对钢琴演奏技术与音乐语言表达关系的相应理解,以为达到一定演奏技术之后才来处理音乐,割裂了技术与音乐唇齿相依的关系;有的儿童缺少音乐表达的具体弹奏技术;有的儿童内心有音乐表达的愿望却苦于无法通过具体的技术实现内心的想法,等等。由此,能否拉近儿童与音乐的關系是儿童钢琴启蒙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尺。
儿童钢琴启蒙教学通常是开启学生感知认识音乐的入门教学。钢琴演奏是儿童建立音乐认知框架的最直接的方式。学生与音乐的关系是钢琴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不仅需要认识音乐,还要深入认识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手脑合一的练琴模式和训练方法。教师只有提高关注学生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实现师生快乐合作、共同完成对音乐作品再创造的教育目的。
一、儿童差异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在钢琴启蒙教学实践中,笔者观察分析认为,手脑不一是儿童钢琴学习的突出问题。具体到每个孩子,其表现又存在较大差异。如有的孩子,虽然上课表现是识谱快,手指技术问题较少,但是练琴时不歌唱,对弹过的作品没有印象,没有和声和乐句进行感;有的孩子,虽然识谱快,头脑中有音响,但是不注意倾听旋律和声部进行,对自己弹出来的钢琴音色缺少自我要求,手指急于下键,急于完成任务,对乐曲本身缺乏理解和思考。这两者都属于肌肉记忆大于音乐记忆的一类孩子。有的孩子,虽然有很强的音乐信息接受能力,对音乐有喜好之分,主观辨别能力很强,但是看谱子慢。这属于音乐感受与记忆大于肌肉动作的一类孩子。有的孩子,看谱速度快而不仔细,下键不过脑子或凭印象弹琴,弹错音以后直接跳过,错误印象导致错误的肌肉记忆,弹奏速度忽快忽慢,缺乏节拍感。这属于音乐感受记忆和肌肉动作均欠畅达的一类孩子。以上几类孩子都存在手与脑不协调的问题,但表现状态各异。
儿童学习方式的差异性也得到了儿童心理理论的支持。瑞斯曼(Rieseman,1966年)提出感觉通道概念,即学习者对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偏重程度不同:“有些人善于通过读(看)来学习;有些人善于通过听来学习;还有些人则善于通过做来学习。”[2]129学习者学习方式各有侧重。奈申斯(Nations,1967年)则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包括感觉、反应、思维三个方面:“1.感觉定向,是指学习者主要依赖视觉、听觉或触觉来学习。2.反应方式,是指学习者是单独工作最好,还是在一个组里工作最好;是一个主动的参加者,还是一个观察者;是喜欢依赖教师,还是倾向于自主行动;对一个理论、作业、建议、指导是支持的,还是质疑的。3.思维模式,是指儿童先有一个总体轮廓,然后再去收集有关信息去证明这个概念;儿童喜欢深思熟虑地、有条有理地收集信息,或喜欢做出巨大的直觉式跳跃。”[2]131儿童学习方式差异可从多个维度加以考察。考德(Kold,1984年)提出了学习中的认知方式综合模式,他认为可从 “具体体验相对于抽象概括、反省性观察相对于主动实验”两组维度来考察学习方式的差异。“从两组维度构成的坐标系中,确定出四种学习方式:具体体验、概括抽象、主动实验和反省性观察。”并将学习方式的考察运用于教学:“把测验和教学结合起来,最终促使儿童不仅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也能够找到适应于自己的学习策略。整个测验活动包括四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是与一种学习方式相对应。”[2]131上述学习方式理论都印证了儿童学习方式差异的存在及其对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
以上儿童钢琴学习的具体表现以及儿童学习理论都说明儿童学习方式具有差异性,同时也说明儿童钢琴启蒙教学需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上,并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儿童采取分类教学。
二、儿童钢琴学习方式分类
儿童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依据奈申斯关于感觉、反应、思维三个方面学习方式的理论,笔者根据儿童思维反应与动作反应的偏重不同,将学生大致分为 “操作型”和“思维型”两个类型。
“操作型”学生,指手指的肌肉动作与反应强于大脑对音乐思维意识反应的学生。此类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完成教师所有对其手指动作指令,却对手指下键前后产生的音响缺乏提前的音响想象,对手指下键后音响旋律的感受和记忆较差。由于模仿弹奏的动作意识大于在音响效果想象意识指导下的肌肉动作,此类学生对音乐表达的欲望较弱,对音响弹奏的要求较低;音乐记忆力较差,对音响完整记忆的能力较弱;对节奏及音高识谱的准确性较低。
“思维型”学生,指大脑对音乐的思维反应快于手指的肌肉动作的学生。此类学生可以很迅速捕捉到教师对音乐要求的信息,并领会音乐意图,却无法将音乐意图落实到手指弹奏动作中,并将作品付诸于音响的最终呈现。此类学生旋律感强,音乐音响感受力强,音响记忆力强,听觉感受能力强。由于思维意识超前于手指弹奏动作,此类学生弹奏经常错音,虽然自己对错音有认识却碍于手指反应慢而来不及纠正,作品完整性差。此类学生情绪敏感、心理素质差、容易被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教学的情绪也容易对其演奏产生影响。
nlc202309081251
教师如果要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因材施教,就需要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根据儿童上课及回课的具体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对儿童钢琴学习方式加以分析甄别:对音响反应的灵敏度的高低、对旋律流动感的意识的强弱、对音乐记忆的能力的高低,以及儿童自己对弹奏正误的判断能力大小、儿童音乐自我表达愿望的强弱等。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意识,通过他们在接触不同类型曲目的学习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及教学中的沟通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判断学生的学习类型;另一方面需要一定时间验证自己的分析判断,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三、儿童钢琴启蒙分类教学的方法
分类教学是在认识了解学生学习方式不同的基础之上,发挥学生个人优长,弥补其短板,加强手脑协调,以达到钢琴演奏技巧与音乐感受的统一,促成学生音乐素养综合成长的教学。“操作型”和“思维型”学生的学习各有特点,各有教学侧重点。“操作型”学生需要将谱面的知识点变成肌肉记忆,激发起内心音乐表达的欲望。“思维型”学生需要将内心的情感愿望落实在手指的具体演奏中,避免肢体活动滞后于内心音响的状况。分类教学的目的在于有针对地解决不同学生的弹奏问题,根据两种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模式,弥补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短板,激发学生的不同能力,培养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练琴习惯。通过分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从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和表达音乐的意识,在切实帮助学生听到音响差异并且学到音乐表达方式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音乐理论理解,增强学生听觉感受训练及赋予音响意义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分类教学方法主要有思维、动作、巩固强化三个方面。
其一,思维外化训练,是将弹奏思维活动外化为具体动作、音响、图像等符号,使思维具体化的训练。它包括知识分解法、声部组合法、夸张处理法、图像法等。
1.知识分解法,即,在放慢的前提下,在包括慢讲慢弹慢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的音乐作品、弹奏技术动作、弹奏过程进行分解,达到学生理解后的放慢练习训练的目的。具体而言,是将钢琴作品涉及的知识或概念转换为具体弹奏动作,加以深入详尽地讲解的教学方法。其知识点的内涵包括识谱知识,如音符长短节奏、音高旋律等;演奏技巧,如断奏、跳音、连线等;乐曲结构,如动机、乐句、曲式等;织体样式;和声进行;多声部交替等。总之,将音乐知识转换为演奏动作,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得以在具体曲目中通过演奏动作加以运用,并将演奏动作上升到大脑记忆、信息储存和有意识的操控,从而巩固大脑意识,进而培养音乐感。如车尔尼《599练习曲》No.12需要对低音声部和声进行的认知及训练。教学中所选用的钢琴作品、儿童演奏动作教学、教学过程先后、難点分解方式和分解重点等,应依据学生学习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操作型”学生在学习中有不用脑、不用耳的特点,那些简单重复的机械教学与练习,会加剧这种学生的大脑空白状态。因此需要将弹奏动作进行逐一分解,结合知识、概念的讲解,引导学生在下键之前即时做出与弹奏动作相关的知识,加强学生在手指操作之前的大脑的意识。总之,面对“操作型”学生,分解重点在于将音乐技巧形象化、情感化、抽象化;面对“思维型”学生,分解重点在于将音乐感觉理性化、具体化,引导他们将自己的音乐思维视觉化。学生不同,每一个教学方法讲解运用不同、侧重点不同。
2.声部组合法,即把所有作品都视为多个声部组合的结果、进行分声部练习的方法。不仅要聆听各个声部的横向走向以熟悉各个声部的逻辑性,而且要聆听各个声部纵向结合的和声音响效果。此方法可以强化对音乐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及对和声音响的听觉感受,可用于所有音乐作品的训练。巴赫钢琴小品逻辑性强、识谱简单、声部丰富,对于训练学生耳朵的听觉很有效果。如《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可以通过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进行分声部练习。对于“思维型”学生,知识点的讲解应让学生理性化地了解脑海中音响的逻辑,用对和声色彩的辨别引导学生听到自己的弹奏。对于“操作型”学生,知识点的讲解应帮助学生形成音响感受能力,将音乐内在逻辑感性化。两类学生都要求背奏每一首弹过的作品,清晰地了解声部的旋律走向和逻辑关系。
3.夸张处理法,即将谱面所有表情记号、力度记号进行生活化讲解和极夸张的戏剧化处理的教学方法。在演奏时鼓励学生尽可能夸张演奏,并且在夸张表达的过程中了解旋律走向的规律和强弱对比的音乐效果。即便是空拍,也要作为一种音乐表达需要来加以练习。通过这种方法刺激学生自己的听觉,在比较中选择贴切、合适的表达方式。就“操作型”学生而言,他们对音响变化的感受力不敏锐,教师需要描述生活中相类似的力度或表情的事物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感受,使学生先可以认识及关注到每一个记号。总之,教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强弱力度对比的弹奏技术指导上。
4.图像法,即教师将谱面知识转换为图像、刺激学生对乐谱的视觉、增强学生视觉感受力的训练法。这个方法将谱面知识转换为图像,目的在于解决学生对谱面与键盘关系的了解。如将旋律线条走向编成故事情节;又如,将音高位置转换为空间图形,指导学生根据乐谱上音的度数变化观察键盘上两个音的音程关系,使学生了解谱面与键盘相对应的关系,使他们在提高手位感的同时增加识谱量。
其二,动作意识训练,是将弹奏动作辅以语言、歌唱、乐谱等手段,使动作受控于大脑意识指挥的训练。它包括触键预备法、动作歌唱法、把位乐谱法等。
1.触键预备法,即,指触键之前手指带呼吸地准备弹奏动作的训练法。在下键之前想象触键后的音色并进行模仿性的歌唱,指导与相应的音色匹配的触键动作。每个音有准备的触键,说出“预备强”“预备弱”“预备呼吸”“预备唱”等口令,使得大脑发出相应音色要求的指令后手指作出相应动作。这种方法多用于每一个乐句的呼吸和每一个需要特别有要求的音符上,以满足音乐表达的需要。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指法的混乱、手位的不固定等问题,矫正学生已经出现的错音。总之,触键预备法对于提高演奏音色及乐句的表达有较好的效果,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以及对音乐的创作的意识。
nlc202309081251
2.动作说唱法,即,将演奏动作用语言或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提醒大脑以控制演奏动作的训练法。这种方法可以将谱面记号变成语言表达,经过说或唱的方式控制手指运动。可将谱面记号作为准备的材料,让手的动作等眼睛看到谱子和嘴巴说出或唱出后再动。可以在演奏之前将乐谱记号唱出来,如:“左手准备5指,右手准备3指。”或者在演奏过程中边弹边唱,将手指具体动作作为旋律的歌词来演唱。如:“跳、跳、跳、连跳”。这种方法可运用于所有的演奏动作训练,让学生体会手指肌肉运动与音响效果的联系,在体会音乐的同时练习视唱,提高识谱速度。
3.乐谱把位法,即,将键盘手指位置与钢琴乐谱图像一一对应,加强手指肌肉对乐谱音符的反应的训练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增强键盘手位感,降低识谱难度。可挑选识谱简单的乐谱加以练习,逐渐积累曲目数量以及熟悉键盘弹奏的把位。
其三,加固强化训练,是对上述思维外化与动作意识化两个方面进行即时评价反馈、复习巩固的综合反馈训练。它包括即时评价法、举一反三法等。
1.即时评价法,即,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演奏自我评价的训练法。在上课过程中,对于演奏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教师要及时地与学生沟通,让学生认真听到自己所弹奏出的音响并评价,询问是否对自己的弹奏满意;如果不满意,如何演奏才能更好。可以训练学生对下键动作的音响预判和对触键后音响对错的感知,从乐句到整个作品都进行自我评价,养成自我要求和自我改进的练琴好习惯。当没有老师的时候,可以用录音的方式进行自我检测,对录音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应该给予“思维型”学生更多的情感支持,陪伴学生解决最难的技术问题,通过强化学生已有的内心听觉,鼓励学生自我接受手指技术薄弱的现实。开始识谱时可使用教师学生合作法或先歌唱后弹奏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一同面对谱面问题,可以使学生内心更能够意识自我和接受自我。
2.举一反三法,即在知识点顺应和迁移时,需在讲解当时进行举一反三的实际例子练习的方法。對于“思维型”儿童,通过采用增加新谱子的曲目量以强化视奏的训练法,将识奏新谱作为每次课堂训练的一部分,坚持每节课花十分钟认新谱。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陪伴学生识谱,在识谱的同时强调视唱的作用,通过不断了解节奏、节拍与调式调性的理论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谱的速度和效果。选择内容可以是比平时弹奏作品简单的短小乐句或者是识谱相对简单的完整曲子。在课下也要留出每天视奏的时间,并记录弹奏遍数和日期,增强学生对谱子的熟知度。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型”学生习惯性背谱的练琴习惯,使他们在曲目量增大到背不下来时被迫看谱,养成看谱习惯;可以培养“操作型”学生将弹完的作品立刻背奏,积累曲目量和对声音概念的感知。无论音乐知识、概念,还是弹奏动作,都应进行有针对性地由简到难的训练。
上述教学方法都是使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实现思维、动作的协调,促使每个儿童把音乐作为自我实现的方式,把弹琴变成一种自我表达能力的体现。
四、儿童钢琴启蒙分类教学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
分类教学要以教师对学生了解为教学基础。师生之间良好和信任的关系是了解学生的前提也是实施分类教学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当下的钢琴启蒙教学中师生普遍认为,学琴是为了解决钢琴演奏技术问题。正是这一片面看法忽视了儿童与老师、儿童与家长等的关系。据相关调查数据统计显示,26%的儿童经常与教师沟通、45%的儿童偶尔与教师沟通、39%的儿童不与教师沟通。[1]14
为此,教师应确立钢琴启蒙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与交往活动的教学意识,即,钢琴教学是师生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了解信任的关系建立过程,是人和人之间彼此交往的活动。
在钢琴启蒙教学中,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拉近师生的关系,把钢琴教学变成师生双方身心积极参与的享受过程,促进彼此信任、长期合作。一方面要将每个学生作为新的研究案例,努力发现音乐对于师生双方的意义,既不是教师个人的意志或主观强加,也不是现成的、固定的、照搬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共同协商、创造、发现中生成音乐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追求教学过程的快乐和满足,既要避免违背儿童天性的、单调的技术教学,又要避免教师单方面急功近利的急躁或情绪化,努力在精神上达成师生共同实现和双赢。总之,拉近师生与音乐的关系,让音乐成为师生心灵交往的共同方式,真正将音乐创造和音乐自我表达作为钢琴启蒙教学的主要目的。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建立师生平等关系,避免教师强势的单方面灌输。这其中包括师生平等交流。教师要随时倾听学生的愿望,要了解学生。师生要保持共同学习研究的态度,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共同探讨钢琴学习问题、问题出现的缘由、问题解决的办法,在共同交流中寻找问题解决的新角度、积累教学方法。师生平等关系还包括师生共同进步。教师与学生要共同学习,在共同创作音乐作品过程中共同进步,以达到钢琴技术与音乐表达相匹配的共同目的,从而共同享受音乐艺术本身所带来的乐趣。
其二,保持师生畅达的呼应关系,即老子的“开而弗达”教学思想。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性的专业引导,通过其自我表达激发学生的个人音乐表达;可以鼓励学生追求自己脑海里更完美的音乐音响;检测学生的主观选择,使他们明确意愿,并不断改进学习目标。
其三,教师与学生的陪伴关系。教师应努力维持师生以上课这种活动为中介的持续交往,保持师生情绪的共同快乐,注意避免任何一种方式的冲突和指责。陪伴还包括教师应陪伴学生度过学琴困难的练习过程,陪伴学生进步,陪伴学生体验感受。
综上所述,教师应建立享受学习过程的教学理念,并为实施分类教学做好情感准备。
结 语
钢琴启蒙教学应该将钢琴课堂变成儿童感受艺术、理解艺术、表达艺术的摇篮,使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一个音,认真感受每一个音,认真尊重自己的情感表达愿望,树立自我认识和自我尊重的生活态度。由于儿童在学琴的活动中专注于自我的内心成长历程,最终使他们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达到享受艺术生活的目的,从而提升他们生命成长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松峰.影响儿童钢琴学习动机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以吉林省长春市6-13岁学习者为调查对象[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儿童钢琴教学法】推荐阅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运用08-12
几种儿童钢琴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09-03
钢琴教学反思11-23
钢琴教学法论文06-21
钢琴课教学反思12-18
浅谈钢琴教学感悟07-18
幼儿钢琴歌曲教学教案09-19
初级钢琴教学计划10-02
钢琴入门教学案例10-09
《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大纲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