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全册(11篇)
1.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全册 篇一
初中初三九年级人教版上册化学全册教案下载1
课
题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课
型
新
授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过程
方法
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体会学习化学的方法。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
【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化学(让一位学生同时将碱液喷在纸上)
【投影展示】教材中猫插图、图1-9及图 l-10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或许你对化学怀有许多疑问和好奇,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消除你的疑问,领略化学魅力。
设置情境,感知化学的存在和重要:
【播放录像】 “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草地树木、汽车奔驰、高楼入云、基因解谜、克隆技术、纳米材料、三峡工程……
【总结】我们看到的多彩物质世界,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无处不在。
探讨化学研究对象及什么是化学:
【设问】那么化学到底研究什么,什么是化学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l.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化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问题。
【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不仅研究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自然界原来不存在,而是科学家们后来根据需要研究创造出来的物质吗?
【总结介绍】塑料、许多药物、合成纤维…都是通过化学手段创造出的物质。
介绍纳米铜,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材料、玻璃纤维、尼龙绳的性质与用途(配图片)。
【提出问题】你能说说你对水有哪些了解吗?
【深化理解】同学们知道的只是水很表层的一些知识和用途,在化学中我们要从水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和变化规律来研究它。就像了解一个人,我们要了解他的本质,化学就是从最根本的组成结构研究物质,再到它的性质用途,目的是更好的利用物质服务人类。
了解化学发展史:
【设问】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史是短暂的吗? 【引导自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4页相关内容,了解化学发展史。
【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发展史。
①萌芽阶段:古代(火、陶瓷、造纸…)②近代化学的基础:原子论、分子学说的创立。
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④现代,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化学研究深入到微观世界。
⑤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提问】通过我们以上的学习你认为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应怎样形容?能否举例说明?
【总结】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入探究】
【设问】设想如果没有了化学,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结论】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提问】怎样学习化学?根据你的学习经验谈谈你将如何学习化学?
【指导】化学和物理、生物一样,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我们在学习过程重要注重实验,做到仔细观察、规范操作…。
【总结】化学学习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课堂整理:
【提问】学完本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反馈: 展示习题。
布置作业:查资料完成有关化学小论文 参考题目:
1、日常生活中的化学。
2、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我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4、探索学好化学的方法。
学生将碱溶液喷向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两字。
学生欣赏图片
学生观看录像
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化学无处不在。
阅读教材1-2页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讨论作答。
与老师一起总结。
学生活动
分小组讨论交流,举例。
观看、倾听,理解化学有研制新物质的任务和作用。感受制造出的新物质的巨大魅力。
畅所欲言,说出对水的了解。
通过教师以水为例进行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内容。
阅读教材、自学整理。
学生归纳化学发展史,并了解几位科学家。
回答:密不可分,并举例说明。
在教师引导下总结。
小组讨论,提交结论。
体会化学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畅所欲言
倾听,理解。
总结,体会。
整理总结,积极发言。
完成练习。
课下完成。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深切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 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利用录像(或幻灯片)中丰富多彩、接近生活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阅读水平,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加深学生对化学研究内容的认识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的学习意识。
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研究内容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通过自学了解化学发展史,既培养了自学能力,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探讨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化学重要性的认识。
设计意图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巩固知识,及时反馈。
板 书 设 计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物质(已存在物质、研究创造新物质)
2.化学的发展史
①萌芽阶段:古代(火、陶瓷、造纸…)②近代化学的基础:原子论、分子学说的创立。
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④现代,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化学研究深入到微观世界。
⑤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3.化学与人类的关系:人类离不开化学,化学无处不在。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4.怎样学化学
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教
学
反
思
2.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全册 篇二
一、巧设导入, 激发兴趣
导入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课题时的教学行为, 导入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与本课学习无关的方面收敛起来, 再转到预定的教学内容上。因此, 如何导入新课, 对上好整节课关系非常大, 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特点, 学生的心理要求, 精心设计导入。如:可以设置悬念, 增加一个小实验、日常小知识、热门话题、时事热点、化学典故或者一些独特的视角等, 巧妙地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正好在圣诞前夕学习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一课, 教师导言:“圣诞节到了, 送大家礼物!”学生好奇之余, 集中注意力, 教师拿出漂亮的汽车图片, 引出燃料---汽油及其燃烧原理, 学生的注意力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进一步提升。还可以用中国特有的汉字的独特构造“灭”引出“火”加一横隔绝空气则为“灭”, 燃烧与灭火的理论随之展开。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之强烈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学习,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多种困难和其他诱惑, 坚持不懈, 直至目标的实现。
二、突破难点, 保持兴趣
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对一切试图尝试时期, 他们的兴趣容易激发, 也容易转移。刚开始学习化学时, 学生的兴趣一般比较浓厚, 求知欲也比较旺盛。随着知识的不断延伸,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不能及时理解、消化知识的难点, 就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对学习化学逐渐失去兴趣, 并会错误地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所以, 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是保持学习兴趣之关键。突破难点的方法因课程内容而定, 例如, 对分子、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些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 可以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 以及借助于多媒体课件, 模拟动态微观变化过程, 借助于知识网络框架图, 学生通过对比讨论, 揭示概念本质, 化难为易。将那些略显枯燥乏味的化学用语编成顺口溜、韵语、口诀等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去记忆。另外, 课后巩固要认真反复推敲, 选择那些能体现课标要求, 符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运用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巩固课后与生产、日常生活、科学实验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联系,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对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 要及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定, 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更加积极主动地在化学知识的海洋中探究。
三、联系实际, 拓宽兴趣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是知识运用于实际, 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有些知识的实际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生活得更舒适, 更便捷;有些则可能改善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品质。因此, 教学中时时注意将知识内容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将学习兴趣最终升华为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及思想认识的提升。例如:学习二氧化碳内容时, 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二氧化碳灭火器, 汽水中冒出的气泡, 蔬菜大棚里的气肥及干冰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等。再如, 太原市近期将管道煤气换成天然气,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了解观察灶具有了那些改变?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 学有所获的乐趣,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 活跃了学习化学的的气气氛氛, , 使使学学生生的的直直接接兴兴趣趣转转化化为为持持久久的的内内在在兴兴趣趣, , 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3.初中化学与中职化学的教学衔接 篇三
关键词:衔接 思想方法 化学能力
在中职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初中化学学得还可以,但进入中职后就感到化学难学,不能适应,成绩大幅下降。这说明中职化学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必须与初中化学相衔接,使之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让学生从初中自然过渡到中职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衔接自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好初中化学与中职化学的教学衔接:
首先,从知识量上看,初中仅在初三开设化学课程,按学习知识的渐进性要求,已决定了其知识量不可能很多,而中职阶段要求掌握的知识量则出现急剧膨胀:(1)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初三侧重于从得失氧的角度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初步掌握原子结构中的电子排布规律;中职则上升到从电子转移这一实质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以化合价升降法来配平,从原子结构引导至掌握周期表的结构、应用,而且这两方面均可综合到元素及化合物性质中去;(2)实验技能上初中侧重于重要性质的实验现象,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中职则在此基础上,更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重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一些重要的分离提纯方法、一系列阴阳离子的鉴别、检验,真正使实验成为认知和学习的重要手段。
因此,中职化学老师应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拟能力、归纳能力,应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理解反应的实质、熟练配平的技巧,使他们从大量反应式的记忆中摆脱出来,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中职教师在教授化学知识时要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正视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把可能面对的困难向学生说明,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防止松懈情绪的发生或延续,使他们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如何解决困难这一要点上来。为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及兴奋性,我觉得不一定要在中职开学初搞复习课,而应将旧知识的复习渗透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例如,在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可回顾初三学过的氢气、氧气等气体的物理性质,从而更好地突出氯气的黄绿色、可溶于水、有毒等重要性质。
二、努力将教学七环节——“引、读、做、议、讲、练、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并相应地有所侧重,达到培养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例如,“读”侧重于循循善诱,让学生得出结论。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要求学生找出关键性的词句进行推敲、对比,求得全面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发掘教材或资料的合理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的阅读、判断能力,提高学生新旧知识的类比能力。“讲”侧重于把教材由多变少,以启发式、引导式讲清基本概念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例如,讲气体摩尔体积时归纳出四要素:前提——标准状况、范围——任何气体、数据——22.4升、物质的量——1摩尔。
三、继续加强实验在课堂中的作用
实验性强是化学课最显著的特点,因此,将尽可能多的实验交由学生亲手实验效果会更佳。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发问、判断、解决,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四、加强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所学理论对学习的指导作用
中职需要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达七族之多,要使学生熟练掌握而不混淆,则需理顺族内各物质性质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并加强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学习的指导作用,分析、比较清楚族间性质的相异性和相似性。例如,在讲授卤素这一章时,以代表物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主线,联系溴、碘的性质,建立简明的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陈伟星.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西安:陕师大杂志社,2006.
[2]王仕杰.化学课堂探究教学.
[3]任艳萍等.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西安:陕师大杂志社,2006.
4.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目录 篇四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课题2 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课题3 元素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课题2 水的净化
课题3 水的组成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九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题2 溶解度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题2 化学肥料
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5.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全册 篇五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人体的组成元素
(2)
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3)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过程与方法
(1)
讨论、查阅资料法,了解钙、铁、锌等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食物来源。
(2)
调查市场上有关补钙、锌等保健药剂、食品,查看说明书,了解其主要成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均衡饮食习惯,形成辨证地看待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人体的主要组成元素、分类及作用,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四、教学准备
1、学生以“人体内含有哪些元素”为题,进行课前资料查找。
2、教师制作好课件。
五、教学过程
[引入]
播放视频——迪巧广告,请同学们谈一谈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一些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评价,展示图片,介绍一些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同时请同学们针对课本97面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
讨论,发言。
[教师活动]
评价,归纳。
通过刚才的视频、图片及讨论,学生们对于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具体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播放视频]
知识导学
[教师活动]
通过观看知识导学,大家对本课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请阅读课本97-98面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评价,总结重点。
[学生活动]
完成猜猜看。
[教师活动]
猜猜看活动中涉及到常量元素钙,以及微量元素铁、锌、硒等,那么这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展示课件]
讲解重点内容。
[学生活动]
记录重点内容,完成课本讨论。
[教师活动]
评价,归纳。
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很少,有些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认真阅读课本,找出必需微量元素以及缺乏对应症状、食物来源。
[学生活动]
完成课堂任务,回答。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微量元素都是人体必需的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
总结,强调本课重点内容。
请学生归纳: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
完成随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人体的组成元素
1、种类
2、常量元素(>0.01%)O
C
H
N
Ca
P
K
Na
Cl
Mg等
微量元素(<0.01%)Fe
Co
Cu
Zn
Cr等
3、含量最多的元素
O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Ca
二、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钙元素
(作用、食物来源、缺乏时对应症状)
2、钠元素与钾元素(作用、食物来源、缺乏时对应症状)
3、微量元素
必需微量元素(作用、食物来源、缺乏时对应症状)
非必需微量元素
有害微量元素
八、教学反思
6.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全册 篇六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酸和碱)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并认识常见酸碱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及初步学会PH的测定的方法;知道酸和碱发生的是中和反应。
⑵能归纳出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初步学会根据酸碱的某些性质检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并学会自我评价及反思。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回顾已有知识,总结构建知识,学会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⑵通过对鉴别实验室里无标签的药品等具体问题的分析,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体验在成功中获得探索的乐趣,对进一步学习化学产生向往,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
点
⑴知道并认识常见酸碱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及酸碱性的测定。
⑵理解并运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难点
⑴初步学会根据酸碱的某些性质检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⑵学生初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并学会自我评价及反思。
教学方法
比较归纳法、探究法、讨论法
仪
器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猜猜我是谁?你能写出我的化学式吗?
(1)我存在于人体的胃液中,能帮助消化____;
(2)我能降低土壤酸性和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__
(3)我是一种有强烈的腐蚀性,极易溶于水,又可作某些气体干燥剂的固体___;
(4)我的浓溶液可以做气体的干燥剂,稀溶液可以用来除锈_______;
(5)水瓶和水壶时间用久了,会在里面结上一层厚厚的水垢,在厨房里可以找到我来清洗,我是;
思考、回答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化学与人类息息相关。
简评后点题:
板书:第十单元酸和碱的复习
思考
渗透学习知识的科学方法
讨论:现有一瓶水、一瓶盐酸和一瓶氢氧化钠溶液,如何鉴别?说出实验的步骤以及现象和结论
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并汇报讨论结果加以比较;对于有不同意见的其他同学补充。
发散学生思维,学会
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严谨、求实的精神。
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点评,引导学生回答溶液的酸碱性——酸碱指示剂
溶液的酸碱度——PH
【思考】
如何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
思考、回答、问题由浅入深,逐渐加大知识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情况。
讨论:浓盐酸、浓硫酸长期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点评,引导学生回答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有关特性
在大屏幕上展示常见的两种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观察、思考、回答
知识进行对比;
通过具体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透导学生回答浓盐酸的挥发性和浓硫酸的吸水性
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抽象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趣味活动:请帮羊羊找到回家的路
羊羊代表盐酸,途中只要能与之发生反应的物质地方都会遇到灰太狼,现在羊羊要走哪条路才不会遇到灰太狼安全到家呢?
引导学生回答,帮助小羊找到回家的路,得出酸的化学性质
在大屏幕上展示常见的酸的化学性质
提问:为什么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活动:小结酸的化学性质,并回答一些典型反应的现象,写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观察、思考、回答、补充。
正确描述现象,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让学生归纳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从而形成优化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情况。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概括能力、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
讨论:氢氧化钠固体应如何保存?为什么?
在大屏幕上展示常见的两种碱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针对碱的性质请你说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的回答
思考、回答
七嘴八舌谈想法
通过具体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透导学生回忆氢氧化钠的有关性质。
培养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用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趣味活动:请帮羊羊找到回家的路
羊羊代表氢氧化钠,途中只要能与之发生反应的物质地方都会遇到灰太狼,现在羊羊要走哪条路才不会遇到灰太狼安全到家呢?
引导学生回答,帮助小羊找到回家的路,得出酸的化学性质
在大屏幕上展示常见的碱的化学性质,提问:为什么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活动:小结碱的化学性质,并回答一些典型反应的现象,写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交流
讨论
补充。
正确描述现象,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让学生归纳总结出碱的化学性质,从而形成优化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情况。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概括能力、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
在大屏幕上展示:练习题
观察、思考、回答、分组讨论交流并实验。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重点知识的强化。培养学生学为所用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散学生思维,学会
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严谨、求实的精神。
引导学生谈感受: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困惑?
谈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取向。
布置作业:设计实验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如何判断它的变质情况?
板书设计:
第十单元
酸和碱复习
一、溶液的酸碱性——酸碱指示剂
溶液的酸碱度——PH
二、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三、酸的化学性质():
1.能使指示剂变色
2.酸+金属=盐+氢气
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5.酸+盐=新酸+新盐
四、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五、碱的通性:
1.能使指示剂变色
2.碱液+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中和反应)
7.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全册 篇七
一、初中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全新审视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强调以知识为载体, 突出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初中课改实验教材的编排注重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 课程目标设置突出体现了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要求。具体体现如下:
1.课程目标设置突出开放性
课程目标设置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初中课改实验教材虽然也有知识的系统性介绍, 但课程目标的设置并不追求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上的系统性, 更多的是追求知识面上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仅停留在了解、见识、知道有这么一回事的目标上。例如:氢气的制备实验在以往初中教材中都进行了系统介绍, 学生对实验原理的应用、实验装置的选择和实验操作要领掌握的十分到位, 但初中课改实验教材对此淡化处理;初中课改实验教材对氧气的制备实验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实验是以活动与探究课的形式给出, 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探索研究, 体现了能力素质导向, 也体现出了目标的开放性, 淡化课程评价的改革思路, 这与高中气体制备实验的教学要求 (如:优化选择与目标评价) 同少异多, 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气体制备实验教学的不适应性;初中老教材通过金属铁的教学让学生系统掌握了金属的常见性质, 而初中课改实验教材也是通过活动与探究的形式进行更为宽泛的介绍;酸、碱、盐及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历来是初中和高一的教学重点, 但初中课改实验教材与初中老教材相比, 其系统性与目标性也是通过活动与探究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相对于老教材, 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削弱了不少。其他情况很多, 不在此一一列举。
2.课程目标设置体现基础性和发展性
对很多高中教师认为至关重要的知识, 初中课改实验教材通过活动与探究课的形式学习或是仅以资料介绍的形式给出, 笔者的认识是正好体现了初中课改实验教材目标设置的普及性原则。同样是氧气的制备实验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实验, 通过活动与探究课的形式学习, 可以使学生更深入认识到实验原理应用、仪器选择组装与操作规范的基本原则, 至于结果评价与优化选择, 应是更高一层次的要求, 理应留到更高一层次的学习中去探索。即初中课改实验教材的目标设置是让应届初中毕业生具备继续深入学习化学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以及更为广泛的兴趣和更为广阔的思维, 过早、过高的目标设置会让更多的人停止求知探索的步伐。体现了初中课改实验教材目标设置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
3.课程目标设置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基础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与考试形式的改革, 更主要的是通过教材的改革与考试形式的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思想与理念及教学手段与形式的改革, 使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时代的需求相适应。初中课改实验教材内容丰富, 几乎涵盖了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能够遇到、用到的基础化学知识, 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常识性与普及性。在教材的具体编排形式上, 既有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介绍, 又有突出学生自主性与参与性的活动探究课题, 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性课题和资料介绍, 还有突出实际应用的家庭小实验。更具特色的是在每一节内容之后都给出了章节目标, 体现了教育的目标性。课改实验教材的这种形式是以往初中教材所不具备的, 也是其鲜明特征和优势所在, 迎合了初中生在不具备相关思维分析能力下的求知需求。初中课改实验教材的这种多元设计就促使广大初高中教师不得不加强教育新理念、教学新手段的学习和初高中学校教学设施的更新与完善。
二、高一化学教学情况调查反馈
初中全面使用课改实验教材后的高一新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问题:
1.思维严密性、有序性削弱, 缺乏优化意识
初中课改实验教材的课程目标设置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和讨论等教学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有效地训练了思维的积极性与灵活性, 并使这一目标内化成为一种素质与习惯, 在高一新生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以往有问无答、消极等待和被动学习的情况大为好转。同时困扰师生的是老师认为学生的回答往往不着边际、文不对题, 丝毫没有套路, 而学生认为高中老师的要求与目标怎么这样苛刻而难以把握。例如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描述与原因分析、实验室如何制取干燥纯净的氯气等, 学生不知道如何全面系统的分析阐述。
2.缺乏对化学原理与思想的认识与常识性记忆
初中课改实验教材的课程目标设置使学生见识与了解到了更多的化学知识, 在高中相关内容的教学中, 学生对相关知识都知道一些, 但也仅是知道有这么回事, 而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和为什么, 与高中教师认为的在初中课程目标下应达到的水平层次存在较大的差距。相反, 还由于这种一知半解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学习掉以轻心, 不懂装懂等现象。
3.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不足
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表述、计算、整合、模仿、迁移以及基本实验操作等能力方面。如化学计算中未知数的设定、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于二元混合物的组成计算、老师给出解题思路学生整理解题过程、化学实验中铁架台的正确使用 (稳定性与方便性原则) , 试剂怎样合理取用等, 往往是老师讲了一遍又一遍, 而很多学生仍然似懂非懂, 无法独立完成任务。
4.学习习惯与规范性的培养任重道远
由于初中课改实验教材的课程目标设置淡化了对记忆和规范性的要求, 使学生对很多化学常识性知识和要求不能准确的表达。他们往往“能说会道”、“一提就知”、“一点就通”, 但独立运用时要么手足无措、一筹莫展, 要么过程杂乱无章、漏洞百出。如化学式的书写、化合价的分析、常见物质的溶解性、化学计算的基本格式、物质的基本性质等几乎不能满足高中化学教学的基本需求, 导致高中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进行强化补习之中。
5.缺乏顽强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心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性、基础性和能力的发展性;“过程与方法”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偏重兴趣和激励, 高中化学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强调正确面对与理智处理人生挫折。高中化学的理论性与抽象性远远超出了初中化学, 不可避免地增大了学习的难度,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稍遇挫折之后就变得悲观失望, 裹足不前。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 题目只要稍为复杂一些或是计算过程略为烦琐一些就全面放弃。学习品质的缺乏极大的影响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当然, 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责无旁贷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信心激励。
三、关于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的几点思考
初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设置与教材编排体系存在的客观差异, 造成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显著脱节, 已经引起了学校、社会、学生与家长的密切关注,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尽可能的弥补差异, 实现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平稳过渡呢?作为初三老师的笔者有以下观点供同行讨论。
1.教育理念的更新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强调的应该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拥有知识并不一定具有能力, 但施展能力一定要有必要的知识作基础。试想:每年数以百万计的理科考生中有多少人是在今后的工作中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学生现在所学的化学知识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有多大的用武之地?即便是有所应用, 又需要多少专业知识, 又何需花四年精力来学习?因此, 笔者认为化学教学更应着眼于学生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与可持续性发展, 以化学知识为载体, 以教学为途径, 培养学生通过其他学科无法或很难培养起来的能力素质。如:守恒思想不仅适用于自然学科, 也同样适用于社会学科;化学中实践操作与观察分析、推理演算与总结归纳、探究设计与优化选择等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化学独特方法, 学生若能深刻领悟相关思想, 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必有广泛用途。
2.教学思想的转变
教学面临的客观现实在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面前有太多的无奈, 尤其是中考的导向作用和社会竞争的压力使众多初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不得不渗透着浓重的应试色彩。如何调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目标不可能改变, 转变的只能是教学思想。我们不妨充分研读初中和高一课改实验教材和课程目标, 结合初中教学实际情况, 调研高一新生现状, 在充分了解初三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合乎学生实际与教学需要的教学计划,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主动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做课程知识探究的引导者和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的积极参加者, 改变以往的传授式教学方式和教师的主体性地位, 以探究、活动、讨论、启发等教学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使学生明白能力素质的发展必须通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这一途径才能得以实现。教师若不改变教学思想, 始终以知识学习为目标, 则很难避开传授式的教学思路, 必将使更多的学生丧失学习的目标与信心, 化学教学从何谈起。
3.教学方法的改进
对于教学方法的改进, 已有众多专家学者著书立说, 各种探讨研究也层出不穷, 现在的问题是在我们的一线具体教学中有多少应用?应该怎样结合不同内容、不同学生进行灵活选择与应用。一种教学方法从理论设想到普及推广尚有许多操作性问题需要解决, 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双边沟通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情感需要。在新一轮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中探索出来的改变学习方式, 重视和强调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已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 我们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初中课改实验教材、课程标准, 结合每个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研究探索, 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4.教学资源的配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早已出台,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思路、目标和内容标准与形式都承袭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学科的理念与模式。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与初中课改教材已逐步推广, 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的全面推行已将开始。适应新教学形式的教学资源的配置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 高中的化学教学改革, 与初中化学的教改相比略为滞后,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势在必行。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应依据初高中新课程标准, 把握初高中教材异同, 立足教育理念与教法衔接, 实现知识衔接, 突出能力发展和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化学的教学由知识传授和服务中考、高考转变为服务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摘要:课程目标的变革与发展使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 从初高中教学面临的实际情况的异同论述了进行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和相关措施。
8.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全册 篇八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素养;实验
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化学科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途径,也是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初中化学教材中知识涉及面广,没有太大的难度。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化学教学既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也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和知识图示,最后获得化学知识建构。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试验技能,形成较强的科学素养,是化学教学的目标。下面笔者谈谈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探讨。
一、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了85项演示实验,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应该注重实验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时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启蒙学生的科学意识。注意实验的直观性和安全性,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实验的基本操作,并且保证学生操作中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就是科学素养的标志和体现。教师要在一些细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学生探究、研究的习惯,在预设和假定中进行真理的验证,从而获得真实而正确的化学知识。
如,在利用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圖分析提示原子这一概念之前,如果演示一下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有利于学生以直观事实为依据分析问题,从而形成原子这一概念。
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
化学教学要启蒙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这种意识也属于科学素养的范畴。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就证明学生具备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实验的设计和成功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善于设计和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这样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将会得到形成和提高。比如学习氧气后,我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鉴别氧气?学生设计很多的方法,其中包括用带火星的木条验证的方法。这是学生经过比较后形成的决定。有人提出用燃烧的木条和硫进行试验,后来经过分析,硫会产生有害气体,燃烧的木条不安全,最后决定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这样的讨论过程和实验过程,对于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和提高作用。
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在教学中一点一点培养和形成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平时的教学,在学习中、在细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
素养。
参考文献:
罗剑宠.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13(03).
9.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全册 篇九
第一单元
乘着歌声的翅膀 自选歌曲演唱 1.中国娃
2.众人划桨开大船 3.孤独的牧羊人 4.森林水车
5.长城谣
第二单元
我的好朋友 1.交个好朋友 2.让我来试奏 3.声声乐悠悠
第三单元
壮丽的诗篇 颂歌
1.中国,我可爱的母亲 2.黄河颂 3.欢乐颂 4.芬兰颂
5.走进新时代
第四单元
声音的表现 图、文与音乐的联想 1.下马威 2.球迷歌
3.悲壮的散场 4.鸟啾与蝉鸣 5.Here we go!6.声音的海洋 第五单元
八音和鸣 1.吹打震山河
将军令
2.丝竹绘美景
紫竹调、阳春白雪、渔舟唱晚、空山鸟语 第六单元
运动的旋律 1.向奥林匹克出发
健康歌、足球梦、向奥林匹克出发 2.运动的旋律
为运动项目选配音乐、五环旗下的音符 第七单元
传统是条河 1.神奇的笛、埙
原始狩猎图、哀郢 2.独特的钟、磬
竹枝词、楚商 3.清幽的古琴
流水、梅花三弄
第一单元
乘着歌声的翅膀
一、教学内容
1、欣赏我国近几年新创作的优秀的流行歌曲《中国娃》、《众人划桨开大船》,学唱中外经典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森林水车》、《长城谣》。
2、了解常用拍子与指挥图式,交给学生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1、会唱所教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1—2首。
2、能大胆自信且充满激情的独唱或与同学一起演唱。
3、对歌曲的处理有一定的创意。
三、教学重点:
充分挖掘学生对歌曲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用舞蹈表现音乐的原始欲望。
四、教学难点:
把握好课堂、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创作。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周)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勤情况,提出本学期的要求。
二、发声练习:
3/4
0
0
0
|
0
0
0
‖
lu
lu
lu
la
la
la
三、导入课题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周围洋溢着欢歌笑语。今天,我们要乘着歌声的翅膀,去领略艺术殿堂的无穷魅力。
四、新课教学:
1、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课时安排。
2、学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1)歌曲欣赏,听一遍,请学生注意歌词的演唱顺序。
(2)介绍歌曲风格特征:
这是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是家庭教师玛利雅在交孩子们玩木偶时唱的一首歌。这首歌吸取了流行与瑞士、奥地利等国山区的约德尔民歌调的风格、真假声的交替以及领唱、重唱、合唱与色彩绚丽的伴奏交融在一起,音乐跌宕明快,诙谐风趣。歌曲中衬词用“尤得儿”唱法演唱,“尤得儿”是瑞士、奥地利以及德国巴戈利亚一带的一种独特的民间唱法,特点是真假声急促交替交换,造成一种如同在山谷间快乐地吆喝而传来空灵的回音似的效果。(3)随乐学唱大约两次,与学生分析,整首歌曲就由三句构成,了解歌曲的结构,就很容易学会。
(4)跟着音乐伴奏进行演唱后,由老师纠正唱错的地方。
(5)启发学生在舞台上如何表演这首歌曲:小组唱、表演唱等。为班级演唱会做准备。
3、欣赏日本歌曲《森林水车》。(1)、教师提问学生唱过哪些日本歌曲,对日本歌曲有什么感受?(忧郁,哀伤)如《樱花》,主要构成的音有哪些?但并不是所有的日本歌曲都是这种风格的,比如《森林水车》。(2)学生欣赏《森林水车》后,谈谈对歌曲的感受(活泼、轻快、明亮)。
(3)教师小结:两手歌同样是日本歌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主要就是他们用的调性不一样,《樱花》用小调写成,主音在6,《森林水车》用大调写成,主音在1,前者暗淡柔和,后者明快活泼。
(4)学生视唱歌谱,尤其注意#2和#4的音高,让学生 体会《森林水车》的明快。
4、小结本课。
教后记:《孤独的牧羊人》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歌,学生对它很感兴趣,但是演唱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不断地鼓励学生。
第二、三课时(第二、第三周)
一、组织教学,检查出勤情况。
二、发声练习:
4/4
| 1 —
—
— ‖
mi
ma
mi
三、复习旧课:
1、全班同学跟随音乐演唱《孤独的牧羊人》。
2、启发学生如何用不同的力度表现歌曲。
3、跟伴奏音乐,用力度变化表现歌曲。
4、用轮唱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给予评分。
四、新课部分:
1、学唱《森林水车》
(1)上周已经欣赏过这首歌曲,由于歌曲的旋律比较容易唱,因此,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钢琴先把歌谱唱好。
(2)唱歌词,教师纠正学生唱错的地方。
(3)学生讨论这首歌最合适用什么演唱形式?为演唱会的准备做铺垫。
2、学唱《长城谣》
(1)学生先欣赏一次作品,之后谈谈对这首作品的感受。(2)介绍作品。
歌曲创作于1937年。原是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插曲,后因“八一三”抗战爆发,影片没拍成,这首插曲却成为风行与大后方的一首抗战歌曲,并由周小燕在新加坡录成唱片,流传国外。这是一首独唱歌曲。音乐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兼有抒情和叙事的特点。旋律线条起伏不大,节奏进行平稳,结构单一。歌曲采用平易近人的音乐风格,叙述人民被迫流亡的苦难,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3)跟琴学唱歌曲。
(4)引导学生如何唱好这首歌:叙述中带有悲凉的感情,声音要连贯、统一。“自从大难平地起”,带有激愤、仇恨的情绪,与前面乐句形成对比。咬字要结实有力,字头要喷口而出。声音饱满,语气坚定。(5)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6)歌曲适合什么演唱形式?(学生讨论)
3、欣赏歌曲《中国娃》
(1)歌曲介绍:
这是一首带有中国民间风味的通俗歌曲,隐含了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情。(2)欣赏歌曲1—2遍。
4、欣赏歌曲《众人划奖开大船》(1)歌曲介绍:
这首歌曲颇具号召力。歌词平时质朴,富于民间风味,赞颂了团结一致、勇往无前的精神。曲调劳动号子风格浓郁,流畅有力。(2)欣赏歌曲。
(3)领唱与伴唱的练习,尝试演唱歌曲第一部分。
5、口风琴练习:课本15页的新疆民歌《颂祖国》和朝鲜民歌《买花姑娘》,写出指法安排给学生,指导学生练习。
6、第三课时复习旧课时间,也是用轮唱的形式演唱歌曲《长城谣》,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给予评分。
7、小结本课。
教后记:本课内容多,分为两个课时比较合适,学生学歌没那么吃力。
第二单元《我的好朋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乐器法,介绍竖笛各口琴的结构及简单的演奏法.第二部分是视奏与练习,其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试奏一些乐曲片段来掌握基本演奏方法.第三部分是合奏练习与表演.这三个部分相互关联,协同渐进.二,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竖笛和口琴的结构的特点.2 ,能用正确的方法吹奏竖笛的口琴,演奏自己熟悉的乐器也可以,并能较好地表现乐曲情感.3,在与他人的合奏中,能相互照应,并对自己与他人的演奏进行评价.三,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演奏方法,提高视谱能力,较好地表现音乐.四,课时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上课礼仪
安定情绪,师生互相问好.二,导入新课
了解学生是否在小学学过竖笛或其它乐器,如钢琴,电子琴,口风琴,铜管乐器,小提琴,黑管,长笛,二胡,古筝,葫芦丝等等,我们喜欢演奏的乐器就是我们的好朋友.三,新课教学
1,简介竖笛
竖笛是世界各国普遍流行的吹奏乐器之一,它音色悠扬,简单易学,既能独奏又能与各种打击乐器组成以竖笛为主的小乐队,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1)竖笛种类较多,有六孔,七孔,八孔,九孔,十孔之分,其中以六孔竖笛最 容易学.我们主要学习六孔竖笛.(2)介绍六孔竖笛
较多的学生曾在小学时学过竖笛,要求他们下星期带回来参加合奏表演.(3)教师示范竖笛的吹奏.讲解正确的吹奏方法.示范吹奏《小星星》和《四季歌》.2,简介口琴
(1),口琴的音位排列
有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三个部分.它发声是由吹气和吸气形成.(2)教师示范演奏
吹奏《让我们荡起双桨》和《送别》.鼓励学生有兴趣的话可以买一个来学习,老师负责辅导.3,视唱练习
视唱课本中的乐曲《小星星》,《颂祖国》,《卖花姑娘》,《我们多么幸福》,《红河谷》,《新年好》.让学生懂得演奏乐器一定要学会视谱,才能演奏得准确.4,出示部分打击乐器:大鼓,小鼓,沙锤,双响筒,三角铁,碰钤等,教师示范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选出几个学生出来表演合奏《新年好》.)四,试奏
以宿舍为一个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分别上台试奏,下一节课正式表演.五,课后小结
其实我们平时也可以组成小乐队,没有打击乐器可以自己做,即将什么也没有,拍拍手,跺跺脚,模仿模仿打击乐器的声音也可以.只要你热爱生活,音乐何处不在.第三单元
壮丽的诗篇
一、教学内容:
1、这是一节以听赏为主的音乐欣赏课,通过介绍《中国,我可爱的母亲》、黄河颂》、《欢乐颂》、《芬兰颂》、《走进新时代》等五首中外经典作品,让学生了解声乐作品常见的体裁之一——颂歌的风格特点。
2、掌握和了解以下三个知识点:(1)什么是颂歌?(2)革命烈士——方志敏。(3)作曲家——冼星海、贝多芬、西贝柳斯。
3、让学生在课后收集颂歌的乐谱或音像资料与同学们分享。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什么是颂歌。在听赏感受中能辨别出颂歌这种音乐体裁的歌颂对象及演唱形式。
2、能简述颂歌体裁的概念。
3、能记住音乐主题,并能哼唱其中的两至三个主题。能将自己对颂歌的感受说出来与同学分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颂歌的分类。
2、教学难点:颂歌的特点及颂歌的对象。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音乐是一种艺术,由于艺术实践的不同,形成了众多的体裁和样式。今天,我将给同学们介绍众多声乐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声乐体裁——颂歌。
(三)新课教学:
1、音乐知识(展示课件)
你了解颂歌吗?颂歌是音乐作品的一种体裁。体裁是指文艺作品的类别或品种。颂歌和赞美祖国、人民、英雄人物、壮美的山河及一切美好事物的音乐作品都属于颂歌的范畴。
接下来,我们听赏几首颂歌,请同学们在听赏的同时,注意这些歌曲的特点以及它的演唱形式和歌颂对象。
2、作品欣赏(1)《黄河颂》(展示课件)
在听赏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黄河颂》的作者——冼星海。① 作者简介(展示课件)
冼星海(1905——1945)生于澳门的一个贫苦的船工家庭。1935年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留学归国后,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他有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歌曲《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被称为“人民的音乐家”。② 作品介绍(展示课件)
《黄河颂》是一首男高音独唱歌曲,选自《黄河大合唱》。这是一首庄严的颂歌,曲调有开始的悠扬抒情逐渐发展为深沉、宽广、激昂、热情、自豪地歌颂了祖国的悠久历史及中华儿女的坚强性格。
③ 作品听赏(展示课件)
听赏完《黄河颂》之后,同学们能否告诉老师,这首颂歌的演唱形式(独唱)和歌颂对象?(歌颂对象是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中华儿女的坚强性格)这首歌的特点是什么?(曲调悠长宽广,气势豪迈激昂。
(2)《欢乐颂》
① 作者简介(展示课件)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欧洲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其他各种不同体裁和形式的音乐作品,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欧美被尊称为“乐圣”。② 作品简介
《欢乐颂》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第二部分中节选的。旋律从气质上和结构上具有浓厚的德意志民间的乡土气息,表达出人民 的心声。这首曲子不仅节奏单一而规整,具有进行曲风格,而且气势雄伟、庄严、旋律进行中的级进又使其具有颂歌的性质。③ 作品听赏
这首作品有什么特征呢?(该曲具有进行曲的风格,气势庄严雄伟)④ 歌曲分析
节拍:4/4拍,结构:方整的二部曲式,由四个乐句组成。⑤ 试唱歌曲。
(3)《走进新时代》 ① 听赏
② 总结该曲
这是一首现代歌曲,以什么演唱形式演唱呢?(领唱与合唱)歌颂了什么呢?(歌颂党和人民)曲调深情柔美。
③ 全班同学一起演唱这首歌,归纳出颂歌的特点及类型。
3、知识小结
(1)颂歌的特点:
节奏平稳、速度缓慢,旋律宽广、庄严、宏伟、亲切、热情。(2)类型
速度较慢,旋律悠扬宽广,具有庄严宏伟的气势,如:《黄河颂》。采用进行曲的体裁,具有刚毅豪迈的气概,如〈欢乐颂〉。
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亲切深情。结构多是二段体,第一段旋律和情绪平稳,第二段旋律和情绪比第一段要激动,有时速度加快。如〈走进新时代〉。
4、活动与思考(展示课件)
(1)辨析体裁:听赏完下列歌曲后,将颂歌体裁的作品收集到指定的区域。(2)搜集各种各样的颂歌给同学们欣赏。
五、课堂小结:
艺术是个大门类,音乐体裁众多,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的颂歌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课后同学们可以多收集一些不同演唱形式的颂歌来与同学们一起演唱,唱出我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第四单元
声音的表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通过图、文的展示,引发学生的想象,通过师生对音源材料的加工,创造新的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声音的表现设计活动,大胆地展开想象,运用声音材料进行创造,体验与他人合作进行音乐创作的快乐。
2、在集体创作活动中,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声音的表现”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教学重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四、教学难点:
时间调控,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情感享受。情绪有多种多样的表达,高兴时唱唱快乐的歌曲,吹吹口哨;悲伤时听听舒缓的音乐,都能给我们带来情感上美的享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球迷“神猴”》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体验“神猴”的快乐与悲伤,并用不同的声音材料展示故事的场景与主人公的情感。
(三)图、文与音乐的联想(创作)
1、出示图《第一次比赛》——“幼狮”与“神猴”队的比赛 问:“幼狮”给了“神猴”一个下马威,“神猴”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出示声音材料,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选择。
2、出示图《球迷歌》
比赛继续进行,场外有球迷歌声。(放录音《球迷歌》)请同学们设想比赛场面,说一说“神猴”的心情。
请学生自己选择声音材料,表现“神猴”的的心情和比赛场面。
3、出示图《输球了》
请学生观察,图中谁是“神猴“?他的心情会怎样的?请学生选择声音材料。提示“乱锤”的声音特点。
4、出示图《养伤的“神猴”》
运用声音材料,时钟、鸟啾、蝉鸣、喇叭声、歌声进行设计,表现“神猴”的心情。提示:《飞吧,足球》的音响是强还是弱?
5、出示图《养好伤的“神猴”》 全班学唱《生命的奖杯》。
6、出示图《声音的海洋》
请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出示的声音材料,分组设计,表现比赛场景。
7、分组展示《声音的海洋》场景音乐。
(四)小结、深化练习刚才我们一起对“神猴”的故事进行了音乐创作,下面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在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场景中进行音乐创作。
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电视画面。
学生讨论后,要求每人手中的乐器和声音材料为画面配上音乐。
(五)全班齐唱《球迷歌》,边唱边走出课堂。
第五单元
八音和鸣
一、教学内容
八音是古代以制作乐器的材料为依据,将中华民族乐队分成的八个类别。本单元在内容上分为《吹打震山河》与《丝竹绘美景》两部分。第一部分以中国传统乐曲中最负盛名的《将军令》为欣赏材料,通过感受乐队音响,同时由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乐队的编制,分清吹管、弹拨、拉弦、打击等四种不同类型的乐器。重点感知吹管乐器组和打击乐器组的音色,让学生将图片中的乐器与音响中的音色结合起来;第二部分《丝竹绘美景》,先欣赏江南丝竹《紫竹调》,以补充《将军令》中听得不够清晰的几种乐器,如二胡、笛子、琵琶等。最后安排了《阳春白雪》《渔舟唱晚》《空山鸟语》,让学生随着乐器声音的变更、乐曲风格的不同,领略民族器乐的魅力,在配以古诗、风景图片,让学生随着音乐、看者图画、想着古诗,步入民族音乐的优雅殿堂。
二、教学目标
1、能说出常见民族乐器的名称及 其分类。
2、能够记住《紫竹雕》的音乐主题,及《阳春白雪》、《渔舟唱晚》、《空山鸟语》之后,用简单语言描绘其音乐意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知吹管乐器组和打击乐器组的音色,让学生将图片中的乐器与音响中的音色结合起来;让学生随着音乐, 步入民族音乐的优雅殿堂。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及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还在从事非常简单的劳动时,就利用劳动工具等物品制成乐器来演奏、伴歌和伴舞,表达朴素的思想感情,如七千多年前就有了骨笛和埙等乐器。
(二)古代乐种根据制作材料划分为“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三)我国的民族乐器经过长期的改造与完善,现已形成四大类别,即“吹拉弹打”。这是按照各种乐器的演奏形式、发声方式来进行分类的。
(四)欣赏民族管弦乐队演奏图及音乐《丰收锣鼓》片断。
(五)由乐队图片导入乐器类别划分及种类:
吹:指吹管乐器,包括笛、笙、萧、唢呐等。
拉:指拉弦乐器,包括二胡、板胡、中胡、高胡、京胡、革胡、坠胡等。弹:指弹拨乐器,包括琵琶、柳琴、三弦、中阮、大阮、扬琴、筝、古琴等。打:指打击乐器,包括大鼓、堂鼓、锣、钹、木鱼、碰铃、梆子等。
(六)我们刚才看到的民族管弦乐队是在近代借鉴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规则建立起来的。那么,我国传统的民乐合奏有哪些形式呢?(可让学生先回答。)传统的民乐合奏形式有四种基本形式:
1、清锣古乐:打击乐器合奏。
2、吹打乐: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合奏。
3、弦索乐:拉弦乐器与弹钹乐器合奏。
4、丝竹乐:弦乐器与吹管乐器合奏。
(七)今天,我们欣赏的第一个曲目,是上海民族乐团根据苏南吹打《将军令》改编而成的同名合奏曲,由中央民族乐团演奏。
1、欣赏全曲。思考:音乐中采用了哪些主要乐器?刻画了什么意境?(音响强烈、气势宏伟、振奋人心)
2、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回答上述问题。
3、吹打乐在戏曲中作开场音乐或为战争摆阵等场面伴奏,民间艺人也常通过它来增添节日的热闹气氛,“吹打震山河”这句话就非常形象地表述了吹打乐的音乐特点。
(八)在欣赏完这一曲热闹、喧腾、气势宏大的吹打乐之后,我们接着来欣赏一曲与吹打乐形成鲜明对比的音乐。
1、提示:民乐小合奏——《紫竹调》。
2、欣赏全曲。思考:在该曲中又采用了哪些乐器?音乐意境如何?(音乐细腻、轻巧、优美)
3、讨论后回答问题,点出“丝竹乐”、“丝竹绘美景”。
4、该曲结构非常清晰,共分四部分:合奏 笛子领奏
二胡领奏
合奏。
5、分段欣赏,比较前三部分主旋律,试唱主题。(采用了音乐主题加花变奏的传统技法)
(九)课堂小结
吹打乐与丝竹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音乐性格截然不同。吹打音乐的合奏音响刚强、演奏风格粗旷,善于表现富有气魄、威武雄伟、波澜壮阔的场景和热烈火辣的情绪;丝竹音乐格调清新、秀丽,曲调流畅、委婉,富有情韵,合奏的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又相互和谐。
第二课时
(一)导言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欣赏了两种风格迥异的民乐合奏曲。在我国传统的音乐宝库中,器乐独奏曲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是因为我国的民族乐器大多具有非常独特的音色,从音域音区的角度看,大多为高音乐器,适于独奏。如: 竹笛独奏曲《扬鞭吹马运粮忙》、《姑苏行》等。琵琶独奏曲《月儿高》、《十面埋伏》等。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战台风》等。
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良宵》等。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了解三种弦乐器:琵琶、古筝、二胡。
(二)琵琶独奏曲《阳春白雪》
1、乐器简介:弹拨乐器之一。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就是对琵琶这一乐器的音色特点非常生动的描绘。
3、欣赏全曲,结合标题体会乐曲意境。
4、该曲有名《阳春古曲》,是一首优秀琵琶古曲,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音乐主题一在全曲中起了统领的作用,是全曲各个部分的合头,主题二出现在音乐的第三部分。全曲采用的的是循环变奏体结构,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常见的一种曲式。
5、视唱,记住主题一。
(三)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
1、乐器简介:弹拨乐器之一。
2、欣赏全曲:该曲是娄树华根据古曲《归去来》发展而成。
3、师生交流:
(1)引导学生视厂唱主题一,并结合图文提示,谈谈该曲音乐形象。(2)谈谈欣赏感受。
4、引导学生互评,小节学生发言。
(四)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
1、乐器简介:拉弦乐器之一。
刘天华为二胡作有一系列练习曲及十首独奏曲。他吸收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某些长处,把二胡从伴奏乐器上升为独奏乐器,为我国近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定了基础。
2、欣赏全曲:
该标题取自唐代王维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鸟”代“人”。乐曲用拟声手法模仿百鸟鸣叫,刻画了一幅美丽清幽的山林景观,音乐化的鸟鸣声使乐曲达到了造型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3、分段欣赏:(1)引子
(2)第一部分主旋律(第一、二段)(3)第二部分主旋律(第三、四、五段)(4)尾声(再现主题一)
4、学生自由发言,谈欣赏感受。
(五)欣赏推荐曲目。
(六)本课总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在传统的民族音乐海洋中摘取了一两朵小小的浪花,它紧紧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开端,许多宝贵的音乐遗产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探索,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期盼着我们的共同努力。
第六单元
运动的旋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属于“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主要涉及“音乐与社会生活”和“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两个方面的内容。截取了“运动”这一社会生活中更为具体和专门化的场景以及“体育”这一与音乐艺术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通过探讨、感受运动与音乐的紧密联系,以及音乐艺术与体育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艺术之外的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欣赏、了解一些在运动项目中或运动场上常出现的音乐,并通过聆听这些音乐,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到处充满音乐,没有音乐的生活是苍白的,是不可想象的。
2、能根据运动形式的特点,选配不同风格的音乐。
3、能自信、轻松地运用某些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随音乐表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初步理解音乐与生活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音乐的兴趣。
2、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使学生自信地、充分地将自己对音乐的发展展示出来。
3、在教材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容量,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4、欣赏歌曲《足球梦》、《向奥林匹克出发》。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今天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一起跟着老师一起来跳跳健美操,做做热身运动。
2、放音乐,合着音乐节奏跳健美操。
3、大家都跳得很好。范小萱的这首健康歌,大家都会唱,为了健康,人人都需要运动,但请你们想像一下,如果刚才没有音乐伴奏,跳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吗?(请几位同学谈谈感受)
有了音乐的伴奏,能使我们在完成动作时准确的把握每一个节拍,更重要的是激发我们的情绪,培养节奏感、韵律感,陶冶美的情操。可见,音乐与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讲讲《运动的旋律》
(三)运动的旋律
1、说起运动,同学们应该知道,有些运动项目是必须有音乐伴奏的,请大家想想,有哪些运动项目是有音乐伴奏的?(用聊天试谈话,学生自由回答)
2、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请你们欣赏四种运动项目的片断,请大家边看边思考,他们的音乐有什么特点?(播放vcd)
3、刚才大家欣赏了四个片断,对它们的音乐特点应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上台做一道连线题。(出示题目)花样滑冰
缓慢、富有民族特色 太极拳
优美、流畅
健美操
节奏感强、富有青春活力
艺术体操
具有较强的舞蹈性、节奏感强 教师小结:
花样滑冰和艺术体操的音乐有一定的共性,都有可舞性。根据编排的动作与风格的不同,既可用优美抒情的音乐,也可用奔放有力的音乐。只是花样滑冰更强调流畅性,而太极拳和健美操的动作风格较为固定,很好区分。太极拳柔中带刚,速度缓慢,而健美操则强调它的青春活力。
4、下面让我们现场来感受一下健美操的青春活力,有没有同学会跳健美操的,上来为我们表演一段?(播放《向前冲》,中途突然改放《春江花月夜》)
5、音乐没有停,为什么不能跳下去呢?(启发学生谈一谈,为什么不能跳呢?《春江花月夜》比较合适于什么运动项目?讨论一下运动与音乐的关系)
教师小结:
我们为运动选择音乐应符合动作的韵律、节奏和风格特点,不同的动作应配上适当的音乐,使之更富有美的色彩。
6、(出示课件)这里有四段音乐,大家听完一段音乐就用动作表现出相对应的运动项目。(1)指导学生事先设计好动作。
(2)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示,要求节奏要合上。
教师小结:
同学们都跳得不错,对音乐的感觉十分敏锐,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家对于生活当中的音乐是很关注的。其实,在咱们的生活中,音乐是无处不在的。下面老师就再考考大家。
(三)五环旗下的音符
1、刚才我们欣赏、了解的都是运动中的旋律,那么再请你们想想,在运动场上,例如奥运会上,常出现的音乐有哪些?(学生自由回答)
2、下面,老师放一首你们天天都听到的曲子。(播放《运动员进行曲》)(1)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2)你们每天什么时候能听到它?
(3)听到它你会联想到什么形象?(精神抖擞的运动员迈着矫健的步伐在行进)
3、接下来,请同学们听一首你们都熟悉并且一定会喜欢的曲子,(播放《球迷歌》)问:知不知道歌名?,这首歌是由一位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写的,最开始有意大利的球迷们为球队加油时唱的,现在已流传开来,歌名叫《我们是冠军》。问:三年前,中国足球队在奥运会预选赛中出线了,就让我们亲身体验一下球迷的激情(出示球迷画面)这是一群狂热的球迷,我们现在要想象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高唱《球迷歌》,为中国足球队呐喊加油。(1)分组练习,一组唱《球迷歌》,一组有节奏地喊“中国队加油!”(要求有激情,强调后半拍起。(2)合起来练习。
(3)调动学生情绪,学生合乐。
4、看样子,大家都是铁杆球迷,都很齐心声音很响亮,也很整齐。接下来,老师又要考考大家。去年,全国人民共同庆祝的一件大事是什么?(申奥。)那我们来设想一下,到了2008年,我们的奥运赛场上会有哪些场景需要音乐呢?(开幕式——可播放汉城奥运会上由四名韩国歌手演唱的〈手拉手〉让学生感受气氛、运动员进场、拉拉队加油、颁奖仪式等)
4、先分别讲解场景,再让学生讨论各场景适合用什么音乐。
(四)小结:
同学们都很聪明,讲得很好。看来同学们平时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音乐的。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所了解的知识,其实都是平时同学们在不经意当中接触过的,只是老师把它加以梳理,让同学们有个更理性的认识。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在你们熟悉的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探索、发现音乐,真正理解“音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真谛。最后,让我们随着青春的节奏加入运动的行列。(放〈向前冲〉,带领学生跳一段健美操。)第七单元
传统是条河
一、教学内容:
我们的祖先在乐器的发明和使用上,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向学生展示古代乐器制作及其乐曲创作的成果,是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鲜活教材。本单元是以欣赏为主体的综合音乐课,是音乐与历史、文学、美术等相关学科的协同呈现。其音乐、图片、文字的选择都较有特色,极精练地展示了中国原始乐器和古代乐器及其发展的风貌。
二、教学目标:
1、能介绍我国古乐器的有关知识,欣赏古乐器演奏的乐曲。
2、识别骨笛、埙、编钟、编磬、古琴,听辩其声音;
3、通过本课的欣赏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重点和难点:
1、识别骨笛、埙、编钟、编磬、古琴,听辩其声音;
2、主动随乐进行体验、想象、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他人分享。
3、听辩编钟与编磬的声音为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师: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很多领域都有惊人的创造发明,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举例说明。
生:举例(略)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了各个领域的很多例子,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那么,在我们的音乐园地里,老祖先们又有哪些惊人的创造呢?
生:答(略)。
师:刚才同学们又列举了许多例子,显示了我们祖先在音乐方面的过人之处。可是,我们的祖先还有许多的创造是不为同学们所熟知的。这节课我们就沿着我国这条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长河,到远古时代去领略一下祖先们在音乐园地里的风采。
(二)新课教学
1、神奇的笛、埙(1)骨笛
A骨笛的历史
我国最早的乐器是骨笛。
介绍浙江余姚出土的骨笛:距今七千年前,是横吹的笛子。
介绍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距今八千多年,它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两千多年,同时还是世界上同时期遗传物中最完整、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是竖吹的笛子。B你知道这些骨笛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它是用什么工具加工而成的呢?
C欣赏骨笛与乐队演奏的《原始狩猎图》,边欣赏边想象原始人去森林打猎时,可能出现的声音。然后请大家一起讨论。(2)埙
新石器时代还
有一种能吹奏的乐器——埙。A埙的构造
B埙的特别之处:闭管乐器。C古代埙与近代埙的比较。
D埙独奏作品欣赏《哀郢》,突出“哀”,吹出哭泣般的声音。乐曲根据伟大诗人屈原所作〈九章〉中的第三篇,是屈原在流放中,闻秦兵攻陷楚国京城郢后,对祖国的怀念和对人民的同情。
2、独特的钟、磬 磬
(1)引出磬。
拿出石头敲击,从石头能发声引出磬。
(2)介绍商代虎纹大石磬(看图片)
(3)简介编磬,着重介绍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磬。(图片)钟
(1)介绍陶钟。(2)编钟的历史:
到青铜器时代,我们的祖先陶钟的基础上用青铜铸造了编钟,它盛行一时,甚称中国一绝。在古代遍钟不仅是乐器,而且是一种礼器,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3)“地下乐宫之明珠”——曾侯乙编钟,为何编钟的出土震惊世界?(4)作品听赏:《竹枝词》——(钟磬合奏)(5)想一想:听钟声和磬声,并说出其特点。
3、清幽的古琴
(1)引出古琴
拿出橡皮筋弹拨。从橡皮筋的发生原理引出弹拨乐器。(2)古琴的历史
10.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全册 篇十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11.浅析初中化学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实验 化学解题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59-0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研究和改造自然世界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方法之一。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初中化学是学生步入物质世界的第一把金钥匙,是学生通往物质世界的第一座桥梁,因此,有必要开展对初中化学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一、培养质疑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之一。而“质疑”精神是指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质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之一。
此外,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意识。教师可总结归纳出常见的“化学之最”: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二、注重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化学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从而获取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生动直观的化学实验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化学规律的能力。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2Mg,因此常用作白色信号弹,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并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燃烧时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同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实验时应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 2CuO,铜丝变黑,常用来检验是否含有氧气;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2Al2O3,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2H2O,常用作高能燃料,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放出热量,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 =2P2O5,常用来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燃烧时剧烈燃烧生成大量白烟,放出热量并发出白光;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SO2,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CO2,燃烧时发出白光,并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2CO,煤炉中常见反应,空气污染物之一,煤气中毒的原因;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CO2=2CO(是吸热的反应);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2CO2,煤气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和水反应(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 +H2O=H2CO3,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实验时要特别注意:酸性氧化物+水→酸,如:SO2 +H2O=H2SO3,SO3+H2O=H2SO4;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生石灰制备石灰浆,白色块状固体变成粉末,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有灼热感,实验时应特别注意:碱性氧化物+水→碱,Na2O溶于水:Na2O+H2O=2NaOH,K2O溶于水:K2O+H2O=2KOH,BaO溶于水:BaO+H2O=Ba(OH)2;2Hg+O2 =2HgO,银白色液体生成红色固体,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实验;2Cu+O2 =2CuO,红色金属变为黑色固体,用来检验是否含有氧气。
三、注重化学解题思路的培养
初中化学学习效果的检验还需通过对习题的解答进行检验,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对化学习题解题思路的培养。例如推断类题要看物质颜色,观其变化状态,然后代入验证;实验类题目一是要看清题目要求,二是看清题目要求做什么,三是弄清楚这样做的目的;计算类的题目一是看清题目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求什么,有化学方程式的要先写出化学方程式,找出解此题的相关公式。
题目: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水蒸气、CO、CO2、HCl和H2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后,没有发现浑浊现象,但气体体积缩小一半;点燃导出的尾气,将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不变色,却使澄清石灰水浑浊。由此推断该混合气体中肯定存在( ),肯定不存在( ),可能含有( )。
解析:①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没有变,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水蒸气;②的现象能证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Cl,可能含有CO2,(因为HCl能被石灰水吸收生成CaCl2,而不产生浑浊现象,当混合气体中含有HCl和CO2时,通入石灰水中也不会出现浑浊,原因是HCl能跟CaCO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Cl2);③的现象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有H2,一定含有CO(因为H2点燃后生成的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
综上所述,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Cl和CO,一定不含有水蒸气和H2,可能含有CO2.
总之,初中化学是学生步入化学殿堂的第一步,也是打开物质世界的第一把金钥匙。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化学解题思路的培养,重视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全册】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寒假作业设计10-12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设计06-17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万能模板07-09
初中化学计算题教学探析06-13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探析08-11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08-14
初中高一化学教学计划08-22
浅议初中化学分层教学10-17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反思08-19
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