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精选8篇)
1.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 篇一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育工作的主要策略
柴发 刘锡邦
(甘肃省酒泉第五学, 甘肃 酒泉 735000)
摘要: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旨在为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较为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以期待对寄宿制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有所稗益。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心育工作;研究
我校是城镇郊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是一所对学生实行全程管理的寄宿制学校,3000多名学生来自城市郊区的六个乡镇。在教育功能上,承担了部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它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人际交往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就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而言,确实不容乐观,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居高不下,比较突出的如情绪困扰、人际冲突、学校适应不良等,而且呈低龄化趋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心理素质,是人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它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学生的求知和成才,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在人格特质中,学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
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是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的“消极”层面与现状而言的,积极心理学主要是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给心理学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以促进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它主要研究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包括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才能与智慧等。建立积极的学校和家庭系统,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构建高品味校园文化,让学生的心灵色彩和谐舒展
积极倡导有灵魂的教育。文化是学校的魂,我校秉承“呵护每颗心灵,成就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以“立志、博识、崇德、笃行”为校风,以“勤研诚授 爱生育人”为教风,以“读书做人,自强不息”为学风。围绕“一年一课题、一月一主题、一周一话题、一天一故事”的德育模式计划,学生每天轮流讲述一个名人故事,电子屏幕每天一句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校园广播每天课间播放红色经典歌曲,晚自习每天的“五分钟美文经典朗诵”„„无处不在的名言、警句,像哲人、像长者时时刻刻提醒着学生自省和进步。名人雕像、灯箱、廊柱,都以独特的姿态、丰富的内涵,浸润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的激情。
学校坚持“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勤鼓励”,特别对于学困生实行“导师制”,每个教师包帮一至两名学生,用耐心、爱心、决心与智慧,使每一个学生不断进步。新生军训成果展、“庆国庆,魅力五中”歌咏比赛、“天籁之音”百人合唱团、文艺演唱队、体育特长班、韵律操健美俱乐部、中华经典诵读唱诗班、小作家协会、故事会、美术兴趣小组、外语特长班、数理化奥赛辅导班电脑制作特长班等。
以上活动的开展,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自尊与自信,浸润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的激情,让特长生的精力集中,才艺尽情展现;为学困生提供宣泄和释放的空间,让不同类型、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情绪的满足。
三、帮助学生学会生活是第一要务
(一)寄宿学生是特殊的群体,日常的生活范围主要在校园内,宿舍就是他们的“家”。因此学校生活管理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引导他们的行动方向,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自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积极进取意识,建立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例如,在寝室内外墙壁上挂名言名句,伟人画像等,让学生了解其内涵,领育人格美,激起崇敬之情。
(二)在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结合审美和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的熏陶,以美诱人,以美感人,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管理目标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给予不同的标准。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要根据学生个性加以辅助,使学生在困难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地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比如,有少数的同学,晚上在就寝时讲话,自己没有休息好,还影响别人休息。早上赖在床上,生活老师喊都喊不起来,上早自习的时候上厕所,学习时间打瞌睡等等,严重地浪费了时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要积极教育和引导这些同学能够警醒回头,抓紧时间,努力把学习赶上来。
(三)要善于“导行”诱导。在工作中,面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教育,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反复性大,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也需要生活老师的耐心的指导,学生面对的环境是脱离家庭的学校,很多事情要自己动手,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个环境中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去指导、去规范,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四)进入中学时代,青春期开始了,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个体的发育存在差异,有人可能早一点,有人可能晚一点。男孩子发生第一次遗精,女孩子第一次来月经,这些青春期发育往往伴随一些问题与烦恼,而出现这些新情况的时候,大多数又恰恰是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对老师同学也难以启齿,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无形中就要承担起做父亲或母亲责任和义务,尤其对女孩子要关爱有加,要亲自告诉她如何面对、如何处理和一些注意事宜,以免带来一些疾病,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
四、充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人际关系指导,包括合作与竞争、培养良好的性格、心理的自我调适;自我心理修养,包括认识自己的情感、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生活指导,即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的日常饮食、内务整理等的指导。
(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恐怖症、厌学等;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
(三)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做学校、班级、家庭的主人,引导学生不仅要有符合学校、家庭、社会相应角色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能正确认识、对待环境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优化学习生活环境,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学会求新、创造;掌握主动、友好、协作的交往技能,提高对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他人与社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比较稳定、乐观的情绪,提高生活情趣。
五、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每年期学校最少举办一次家长委员会会议,家长通过心理信箱、家长委员提案等方式参与学校的教育。一方面,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好家长会;另一方面,学校要派遣教师到学生家中了解情况,使自己在教育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两者协调,并改进家长对孩子思想观念、教育方式、评价方式。如我校八年级通过召开“家校携手 共助成长”的主题家长联谊会,学生家长通过与班主任、课任老师广泛交流,纷纷表示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要积极配合学校、老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
(二)班主任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尤为凸显。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班主任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任务。要发挥班主任老师的学生心理卫生的保健医生的作用,班主任老师在学习、生活上都要参与管理,每时每刻都与学生保持着联系,每时每刻都与学生在一起,这样,班主任在班级中接触学生的机会,要比科任老师多得多,条件也更优越。在课堂教学、个别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为心理老师提供有关学生的背景,以利于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心理老师为班主任提供学生心理辅导指导,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使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借助社会力量,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举办校园开放周,邀请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士参与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尤其是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六、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是积极性心里健康课的常用方法。要克服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知识化的模式,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
(一)讨论法是学生集思广益,沟通思想感情,促使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讨论法主要有专题讨论、辩论等形式。如针对“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时,通过讨论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在与交友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原则及文明举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异性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同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在班级中交流,使同学们能更清楚地认识了关于青春期的问题。再如在学习“一般违法与犯罪”一节内容时,通过讨论法,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去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反应也满好。
(二)角色扮演就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表演出自己或假定情景中的心理或行为问题,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的目的。
如在《秩序与规则》一讲中,辅导老师扮演游客人,同学扮演警察进行了相关环节的演练,同学们积极参与,情绪高昂,通过这样的游戏,大家明白了“无规矩不成方圆”、秩序来自规则的道理。通过这种活动,调动学生对自己的认知的积极性,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而且还可以促进班级内思想感情的交流,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这种讨论或角色扮演的教学形式,在我们寄宿制学校中还起到了充实学生课外生活的作用。
七、通过名师工作室促进心理辅导课实践
(一)名师工作室主要是根据心理学科特点,通过“心育名师工作室与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为课题,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拓宽展示渠道、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通过高素质、有培养潜力的学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规范工作室制度,参加各类观摩考察展示活动等,发挥“名师工作室”的集体智慧,加快心理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例如,针对学生青春期知识缺乏的现实,学校结合八年级下册思想 品德课《男生女生之间》的学习内容,安排心理健康(生活指导)老师做了题为《青春期知识教育》讲座,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心理变化的正常性,并且认识到男、女之间的差别,认识到男女同学交往是很正常的事,但要讲原则,要讲究方式方法。再如,针对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对等老师的批评、考试的失利等,学校安排了《我的学习我做主》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明白了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会学习,适应学习室自己的最主要责任,也明掌握了用积极的手段承受挫折,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挫折后,能冷静地分析受挫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分析实现目标的条件,化挫折为动力,化批评为指导。
总之,未来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更高,心理健康教育既不可流于形式,成为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新学科,又要注意科学性,实事求是,根据学生心理的实际情况选择教育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丰富多样、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使学生学习投入、情绪乐观、行为和群、行动自立、性格开朗、人格健全,更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 [M].第3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382-387.(著作)
[2].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第2版, 漓江出版社, 2008:58-61.(著作)
[3].陈舒.中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手册 [M].第1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10:59-73.(著作)
[4].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 [M].第1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2010:112-116.(著作)
[5].邓红 高晓明.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63-66.(期刊文章)
2.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 篇二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加大投入,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好改善。寄宿制学校新的宿舍、“两免一补”、“营养餐”等优惠政策让农村学生得以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但办学条件的改善并没有让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辍学率得到好转,原因何在?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受农村传统文化和家庭背景的影响较为严重,其心理有着特殊性,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这和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选取了具有典型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农村寄宿制学生辍学现象的研究,分析其内在心理机制,从而为控制学生辍学、提高农村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二、调查研究方法
(一)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从凌源市四合当初级中学中选取了2013年入学后的七年级到九年级三个不同年级六个班级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三个年级学生中途辍学情况进行分析统计。
(二)实地调查
本次调查以凌源市四合当初级中学辍学学生中随机选取了10名同学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其父母、邻居、亲戚等进行调查,分析学生辍学的外部影响因素。
(三)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以凌源市四合当初级中学为对象,选择2013年入学的七年级到九年级不同年级的320人进行了问卷,结合问卷数据对学生辍学心理进行分析。
三、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数据
凌源市四合当初级中学学生辍学情况统计:
(二)数据分析
1.从数据中明显看出,七年级和八年级的辍学率明显高于九年级。
2.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辍学率都高于8%,甚至达到17%以上。
3.九年级学生辍学率明显低于七年级和八年级。
4.七年级辍学率最高,九年级辍学率最低。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辍学心理原因分析
首先,七年级学生之所以辍学率高,主要还是学生的厌学心理所致。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七年级学生选择辍学,一方面是因为家校距离偏远,和父母的沟通少了,进入陌生环境学习压力增大,无形中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心理。加之农村初级中学教育观念较为传统,以抓学习成绩为主,课外活动较少,诸如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虽然没有出现挤占现象,但课堂教学中以中考内容训练为主,教师教学方式简单,学生感到极为枯燥。
其次,逆反心理成为影响学生辍学的遗传因素,初中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个性开始展现,而在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中遇到事情后自己希望独立地去处理,但往往处理结果又容易导致不必要的麻烦出现。与此同时,来自家长和教师的批评教育,让学生心里倍受打击,甚至经常出现变相体罚或者体罚等现象,这些都让学生的人格受到伤害。尤其是一些农村家长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每每遇到学生违反纪律后,要么就是一顿暴打,要么就置之不理,很难让学生信服。
最后,八年级经过一年时间的适应后,开始习惯寄宿制生活,辍学现象开始有所下降,到九年级基本稳定。但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九年级学生并非学习成绩不好的辍学,而是因家长或相邻的同伴怂恿而辍学。尤其是随着打工者和网络热的出现,很多学生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早点打工”的错误思想,一些学生则因家长教师的管理疏忽及自身控制力不够而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选择辍学。
四、预防辍学的对策
(一)关爱学生,消除辍学心理
教育,说穿了,应该是一种发现。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使之有特长的学生得到超常发挥。应懂得赏识自己的学生,尤其要懂得赏识学困生的优点,不要吝啬作为教师最能驾驭的赞美语言和行为,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要让学生在乐中求学。不要“强迫”学生学习,另外,狠抓学生“减负”工作。
(二)加大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坚持助贫截辍
建立政府的或民间的助学积金会,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对家庭经济实在困难的学生予以资助,不要让任何一个贫困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二辍学。坚决制止学校乱收费现象,继续抓好“希望工程”建设,广泛发动社会积各界开展扶贫助学活动。
(三)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坚持心理防辍
要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精心设计主题班会开展个别谈心,启发思想交流,激发上进意识。对学习困难学生能否给以公平的爱,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摆正感情天平,一碗水要端平。而不是以成绩的高低或以老师个人的喜爱定优劣。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形成合力,才能构筑起一种良性的教育氛围。
(四)进行大力整顿,坚持教改堵辍
1.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提出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的现任意识和能力,实施教师网联计划,快速提高现有农村教师专业素质。重整教育目标,调整课和设置,构建立体化的教育目标体系。优化教育评价机制,不能仅仅把住学校升学率的高低,更要把学校是否培养学生具有多种出路和前途作为评价学校教育的指标。
2.加快加大素质教育步伐,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让艺术教育进入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发展个性的良好环境。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把学校的学生的辍学问题,纳入考核机制,严肃整顿校纪校风,对学籍进行了正规化的管理,有力地控制了“自然流失”现象,同时建立严格的包干制度和奖惩制度,形成控制学生辍学的激励机制。
五、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辍学现象的思考和建议
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学校要摒弃成绩唯一的理念,转而以学生发展为方向,通过家校合作、心理辅导、教学模式改革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
“辍学问题”是当前农村学校实现“两基”目标、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棘手问题。而辍学问题不是孤立问题,解决办法在不同地区也略有所不同。但如何创造可能的读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解决学生辍学的直接关键;并提供优越的读书环境,为读书营造良好的“气候”,形成价值取向,是最终解决辍学问题乃至其它教育问题的本质所在。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不断地学习、探索现代教育理论,注意并研究现实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开浑身解数,不仅仅是要将学生留住,让他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
总之,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学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桎梏,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立足学生实际,树立发展意识,从现象分析原因,在弄清学生辍学原因的基础上思考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农村寄宿制学生辍学现象。
摘要:寄宿制学校中,学生辍学现象较为严重,管理中有容易将学生辍学归咎于学生不良习惯,不是对学生辍学心理的分析,在解决学生辍学问题上措施不当,效果不佳,文章选取了凌源市四合当初级中学2013年到2016年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辍学情况非基本调查对象,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辍学心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辍学心理,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鲁青.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厌学心理[J].新课程,2013.
[2]陈志强.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J].西北职教,2015.
[3]金伯成.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J].读写算,2015.
3.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 篇三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维护;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社会上、学校中和家庭里,时常发生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所形成的。所以,我们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解决学生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出发,重视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势在必行的。抓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日常管理的成效。
一、寄宿制学生的当前状况
1.学生寄宿的6大原因
根据现有资料统计,学生寄宿的原因有6大类:由于整合教育资源合并学校;家长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孩子;一些高收入家庭,家长希望孩子过普通人的生活而让他们去寄宿;家长希望通过寄宿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生活能力;家长认为让孩子寄宿可以有更多时间学习;还有一些家庭经常存在一些矛盾,或是再婚家庭,寄宿制学校自然成了孩子最好的“避风港”。
2.寄宿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学习问题。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一些学生价值观错位,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计划性,学习习惯不良,考试焦虑,竞争意识不强,厌恶学习,逃学、旷课。
(2)人格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使部分学生多愁善感、害羞、自卑、粗心大意,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
(3)学校教育问题。一是重教学成绩、轻特长发展,重校内活动、轻社会实践,重优秀学生、轻弱势学生,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二是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还不科学,强调制度管理多,忽视以情感人少;只注重批评处罚,忽视了思想转化工作。这些做法,都不利于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上的问题。
(4)家庭问题。一是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使学生娇气十足,这样的孩子必然会形成傲慢、自私、惟我独尊等不良心理;二是有些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总是过分训斥或贬低,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消极等不良心理。三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之爱和应有的教育,内向、胆小怕事。
(5)社会与道德问题。社会环境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少年儿童成长的因素。如封建愚昧思想、自由化思想、低级趣味文化等这些现象,无时不在侵袭着小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因此导致一些学生说谎、不礼貌、小偷小摸、吸烟、喝酒、打架、欺负弱者。
二、做好情感适应培养是寄宿生活的良好开端
一个人刚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最先体验到的是陌生和孤独。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有自卑感的学生,内心更是体验深刻,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1.宿舍
宿舍是休息和放松的场所,学校对学生生活要实行人文化管理,努力营造宿舍内部团体氛围。每个学生身上都带着个性的烙印,生活老师就是这里的家长,她们像父母一样体贴和周到,生活教师会经常组织一些团体小游戏,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合作精神,学习宽容和接纳,正确引导他们在这里相互磨合、互敬互爱、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为他们的寄宿生活打开美好的篇章。
2.班级
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一年级的小学生的角色转换,周围环境、作息时间、学习任务的改变都对学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这些都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和退缩行为,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或人格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学校要求班主任在开学之初重点放在多组织活动上,如“认识新朋友”“介绍我自己”等游戏,及早让全班同学相互认识和沟通交流,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增强归属感。同时也使他们在别人的肯定和欣赏中获得自信,感受到从尊重和欣赏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学生在游戏中以最快的速度相互熟悉和开放自己,结识新的伙伴儿。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群体意识,有助于满足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及其他情感的需要,是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寄宿生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学校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
三、抓好日常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学校、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好朋友、好师长,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于处在压力中的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乐观、坚强的心理素质。
1.全面实施素質教育
素质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追求知识、能力、创新精神、情感品德的和谐统一,追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整体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
2.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关注全体学生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喜欢的学生和令自己头痛的学生,总有情绪好和情绪不好的时候,但教师职业要求每个教师都不能将自己的好恶和消极的情绪带到教育教学中来。要经常表扬和发现学生的优点,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学好,增强自信心。要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达到目标。学生一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便会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从而集中精力面对生活、学习的挑战。
3.在班级中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
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从而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利用好学校的艺术节、英语节、阳光体育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显示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心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能懂得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珍爱生命。这样,他们才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总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是它的开展对于我们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成长所面临的已不是生活的压力,而是精神生活的渴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新理念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它能使我们的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它能使学生的人生之路更加绚丽多彩。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寄宿生活中学会沟通,拥有友谊,增长自信,那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明天都将是充满希望的。
参考文献:
齐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议[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1).
4.寄宿制学校学生安全与管理 篇四
对寄宿制学校的理解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最早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2004年公布的《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字,2004至2007年间,中央财政已为此投入100亿元,建设学校7651所,惠及学生约200万人。此外,民办学校也以寄宿制为主。随着教育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寄宿制学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大,范围越来越广,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凸显,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尝试
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安全教育则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必须牢牢绷紧安全之弦,保证学校的稳定发展。王老师认为,学校安全教育首先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强化安全责任。通过列举“云南晋宁一寄宿制小学12岁男孩疑用红领巾自杀”、“初三学生伏击班主任”、“初三班主任宿舍强奸14岁女生致其精神恍惚”等一系列校园安全事件,充分让我们认识到当前中小学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珍爱生命 安全第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鉴于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王老师所在的重庆市南川区鸣玉中学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具体包括:第一,充分认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宣传、讲解学校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教育、社会生活安全、学生课间休息安全须知等,不断提高师生有关校园安全的意识。第二,开展“校园平安,我们在行动”系列活动。包括归类梳理学校安全知识、讲解安全知识、掌握安全知识(理论、实践)、展示安全知识(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抢答赛、安全创意表演。第三,完善安全管理网络,形成立体防范体系。一是学校层面,二是学生层面,三是教职工层面,四是家庭层面,五是社会层面。第四,学校安全考核评价。通过意识和行为两方面的尝试,不断提升师生校园安全意识和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为学校安全保驾护航。
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尝试
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是学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重庆市南川区鸣玉中学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既包括以经验积累为基础的“人治”,也包括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法治”和与价值观息息相关的文化等方面。同时,开展自主管理,激发师生活力,从而科学、有效的进行学生管理。
结合学校案例,王老师还分析了寄宿制学校安全教育与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课程结束之际,王老师留下了了令人深醒的问题:李云龙是怎样打造出了这样忠勇果敢,所向无敌的团队的?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有水喝?这都值得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深刻的思考或是反思。
培训之悟
5.寄宿制学校如何让学生阅读文档 篇五
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其阅读的量和质,这就是积累。名著、杰作和经典凝聚了人类的智慧,积淀了人类精神创造的精华,是促进我们精神成长的取之不尽的源泉。读得多了,思考得多了,阅读的理解领悟和鉴赏等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真正的起始,精神基础打好了,将会影响人一生的生命质量。说到精神基础就不能不谈到阅读,因为阅读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境界的捷径。读文学作品,常常会有心灵净化的体验;读理论著作,又常常享受豁然开朗的顿悟。对于阅读而言,兴趣是内在的吸引力,还需要外部的推动力。
提高寄宿制学校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确定阶段性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阅读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阅读目标体系。
1、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以提高阅读的兴趣。
2、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从课堂学习、课外阅读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生成。
3、应强调阅读技能与方法。学生独立阅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中应作导,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其能够进行自主的阅读,做到会读,读懂,会用。对字、词、句的深度推敲。钻研作者为什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如何识字,如何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如何把握全篇主要意思,如何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如何表达事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如何搜集积累知识和相关的资料、如何运用资料”中的“如何”都应该有答案,先应该找到这个答案。比如理解词语和句子:除了查字典以外的“结合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结合当时当地情有的生活经验的四个结合”,理解词语的时候,将词语放到句子当中读懂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等等。这些基本的掌握了,才能够指导学生去运用,并形成阅读技能。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培养学能诸方面能力的主渠道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源泉。学生有了阅读兴趣的探索知识的奥妙。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2、教给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读书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爱读,会读,读得更好,得到收获。读书一般有略读、精读、默读、摘抄等等。
⒈)略读法。对于文章重点以外的一些段落,采用略读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剩下大量的时间,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⒉)精读法。对文章某些重点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⒊)默读法。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⒋)摘抄法。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为以后写作文准备了丰富的积累。
3、丰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选入教材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厚积薄发,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而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
第一、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1、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设在教室一角,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
3、优化读书环境。在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曲优雅宁静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
第二、建立浓厚的读书文化氛围。学校要建立浓厚的读书文化氛围,让学生一来到学校就受到文化的熏陶。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里学习才会拥有快乐阅读的状态。
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课本剧比赛”、“ 读书小报”、书签制作、报刊剪辑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兴趣,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⒉家庭学校之间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推荐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
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
三是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边读书边做笔记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6.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 篇六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樊瑞涛投稿 年第期 本文字数:14324 小 中 大
近年来,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部分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在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越来越多寄宿制小学的出现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并校前规模较小的学校,课余的日常生活都由父母照顾,而学校合并之后,随着寄宿学生的增加,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而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的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更加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教育。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低龄寄宿导致孩子心灵的情感贫乏
像一些人所期望的,也许在全日制寄宿学校就读的孩子独立能力有所增强,可这种独立能力的增强往往是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和感情为代价的。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的健康成长。可如果过早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
2、家长监管的远离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出现偏差
寄宿的求学方式使孩子远离家长的监管,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攀比和摹仿的心理较强,易出现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偷窃等行为。而随着儿童少年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日渐重要,同龄群体对其价值观,行为产生影响。没有家长的指导和管理,坏的行为习惯养成了,他们的社会化也就出现了偏差。
3、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
孩子无论从家庭进入小学,还是小学进入初中、高中,其学习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方法上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为烦躁、不安,有的变为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表现则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原先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不习惯新任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正视新的竞争和分化,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
4、寄宿制学校更为紧张的学习、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仅引起学生的重视,更引起老师、家长、亲友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家庭、社会等过分看重升学,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而这一点对寄宿制学生而言危害性更大,因为寄宿制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与学校学习、考试等打交道,缺少家庭的缓解渠道,缺少修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寄宿制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求胜心更切,压力更大,心理更敏感脆弱。
二、对策分析
从分析来看,寄宿制小学生产生和形成不良心理的诱因十分复杂,有先天的,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有客观的,但更多的是主观形成的。因此,寄宿制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加强教育,提高认识,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班级管理人格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全、发展全面的新一代,是时代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队伍是促进学校的心理教育的基础,我们可通过专家培训和校内自我培训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讲座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的心育意识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初步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宿舍生活指导老师、各科任老师为主题的心育师资队伍。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农村学生很难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可通过书面的形式,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向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觉不到自尊,对这部分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中批评。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校心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如给每幢楼起名,设置文化长廊、英语角,张贴家乡名人画像等,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良好的校园、班风建设,尤其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2)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首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其次,班主任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第三,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小学生们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可的机会。
(3)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各科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技能:主要有:①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②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③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④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4)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由学校派专人或到校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专班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交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三、结语
农村小学生低龄寄宿,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人的和谐成就社会的和谐。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 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倍受重视,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
7.农村寄宿制学生抗挫折心理研究 篇七
目前我校许多家长认为只要我的孩子学习好, 其他事情都是小事, 对孩子过分保护。如二年级 (1) 班的蒋艾月同学从起床、穿衣到上学、放学的接送全由家长负责。家长把他们的生活环境创设得非常优越, 唯恐孩子在学校班级中遇到困难、受挫折。学校要求家长不要这样去做, 但是家长天天到校跟班, 致使孩子缺乏生活锤炼, 养成了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惯。学生在校内、校外一旦参加实践劳动就紧张, 或是什么也不会干, 甚至有些学生哭鼻子、耍赖、说谎话、不参加活动等。在挫折日益普遍存在的今天, 培养和提高农村寄宿制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
当今农村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而且有很多为留守儿童, 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本应自己做的事情, 全由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替代。如学校开冬季运动会, 运动场上到处是学生欢呼雀跃的身影。晓晓也积极参与拍球比赛并且得了第一。她还参加了跑步比赛并且得了亚军。在领奖台上, 她洋溢着灿烂自豪的笑脸, 小奖状、小奖品在她手中熠熠生辉, 同学纷纷向她投去羡慕的目光。运动会尾声特别安排了跳绳展示, 虽然晓晓也跳得不错, 可是教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 便将名额给了另外两名同学。老师话音刚落, 晓晓便跑过来问老师:“老师, 欣欣不如我跳得多, 为什么让她去, 不让我去啊?”一脸不服气的样子。老师说:“晓晓, 把这次展示的机会让给别人不好吗?”晓晓撅着嘴回到座位上, 头也不抬, 两行泪珠滑落脸庞。我们知道, 人在一生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 如果像晓晓这样, 不顺心就哭鼻子, 遇到问题就闹情绪, 一旦受到挫折、困难, 自己便茫茫然不知应对, 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走向极端, 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所以, 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虽然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发展到如今的素质教育, 然而课堂教学、师生角色、教学方法等仍然测重于应试教育,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这也是直接导致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脆弱、遇到的挫折与失败经受不住的重要原因。我班40名学生, 70%的学生为独生子女或是留守儿童, 面对如此现状, 我感到很焦虑。我们应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呢?
三、及时进行抗挫折心理教育和辅导
针对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种种原因, 教师要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心理防卫方式,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重大节庆日及传统节日活动或是利用晨会、班会和师生集会等时间, 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使学生面对困难时不退缩, 而应该前进。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社会意识已经逐渐增强。如四年级 (1) 班的班主任宋老师在每学期班干部推选前, 先让全班学生讨论、物色出自己心目中的“领头人”, 并做好落选的准备, 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学生抗挫折的意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荣誉心较强。如一年级 (1) 班品德课班主任李老师组织学生对本周表现进行评比戴花, 缪文玲、王幸国同学因落伍没有戴花, 当即哭了起来, 神态极差。低年级学生对因一次小错误而没得到小红花这类事很在意, 但又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 没有一个自己的目标。因此, 在校内、校外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提出一些学生能力所及的要求, 不能让学生在没有明确适当目标要求的情况下到处碰壁受挫折。这样能让学生在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抗挫折能力。
四、抗挫折的途径与对策
(一) 将挫折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造提高挫折耐力的条件, 对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如六年级 (2) 班在学雷锋活动日中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班主任老师故意把那些娇生惯养承受不了挫折和困难的学生和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分成一组去自我锤炼, 让学生在室外承受、适应, 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 用身边的榜样去感染教育身边的人
教师可以用“金种子发芽之星”“校园之星”“美德少年”的榜样作用来感染教育学生。如低年级学生张建凤家庭困难, 父母在外打工, 她勤奋好学、知识广泛, 是班上同学的偶像。她尊敬师长, 孝敬长辈, 是长辈们心中的好孩子, 被评为学校孝心少年, 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用身边的榜样去同自己测量对比, 这样就能使其挫折成为新的努力的起点、新的台阶。
(三) 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
首先, 家中爸爸妈妈应在生活上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并鼓励其大胆创新, 别怕孩子做错事。学校老师在学习上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别怕学生做错题。
其次, 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遇到困难时, 教师和家长都要激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 长此以往, 学生便会不断积累经验, 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
再次, 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同遭受挫折的学生家长进行交谈, 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 并且提供必要的帮助, 使学生树立信心。
8.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 篇八
对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国,但研究者们对心理韧性的概念还未达成共识,国内学者对此概念的翻译也不同,有“复原力”、“抗逆力”、“心理弹性”、“压弹”等。对此概念的定义也出现三种不同的趋势,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近几年许多学者倾向于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认为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不利生活环境或创伤、重大压力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并且适应的过程。
心理韧性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以来,民族地区中小学基本实现了“寄宿制”。现实表明,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寄宿制工程有效改善了一批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对扩大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规模,保证中西部学龄儿童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寄宿小学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寄宿,年龄偏小,在遭受突发或持续的生活压力事件中应对方式尚未发展成熟,同时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周末也很难得到父母的照顾,其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处理不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甚至直接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寄宿学校学生的心理韧性进行调查与研究,总结其发展规律,为完善“寄宿制工程”提供有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对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3所寄宿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学生进行分层随机取样,发放问卷45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416份。其中,男生172人,占41.3%;女生244人,占58.7%。四年级学生106人,占25.5%;五年级学生179人,占43%;六年级学生131人,占31.5%。汉族学生107人,占25.7%;土家族学生309人,占74.3%。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胡月琴、甘怡群于2008年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包括27道题,分为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因素,其中个人力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3个因子,支持力包含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2个因子。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对其中的12个反向计分项目进行处理后,1~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通过27个项目之和来计算心理韧性水平,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韧性水平越好。
3.统计处理
本研究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4.研究数据与分析
(1)民族地区寄宿小学学生心理韧性总体状况
为了更好地描述和呈现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心理韧性的整体状况,将心理韧性总得分按升序排列,找出处于三分之一位置的分数进行低中高水平的划分,并结合其分布中的百分比情况进行描述。
由表1可以看出,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心理韧性平均得分为74.24。心理韧性高水平者所占百分比为33.1%,心理韧性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的百分比为66.9%,其中缺乏心理韧性者占了总人数的33.7%。在心理韧性水平上高中低三个水平上分布人数较为接近。
(2)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心理韧性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心理韧性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民族地区小学生的心理韧性总体水平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
采用独立样本检验进一步对心理韧性5个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得出心理韧性中的家庭支持因子在性别变量上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女生的评分显著高于男生的评分。
心理韧性的家庭支持因子在不同性别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女生的评分(19.61±3.615)显著高于男生(20.97±3.234)。
(3)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心理韧性在民族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汉族和土家族小学生进行心理韧性的差异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上表可知,心理韧性在民族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4)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心理韧性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小学生心理韧性是否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所示结果可知,心理韧性均值虽随年级变化而提高,但在不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对小学生心理韧性5个因子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性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得出,心理韧性的5个因子中,积极认知因子在不同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5年级最低,6年级最高。心理韧性的其他4个因子在年级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结果与讨论
1.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心理韧性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从数据的分析结果中发现,民族地区小学生心理韧性平均得分为74.24,处于低、中水平学生占了总人数的66.9%,呈现总体偏低的状态。这可能与小学生开始寄宿时年龄偏低、压力应对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发展有关。
2.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在性别变量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家庭支持上差异显著,女生水平高于男生
民族地区小学生的心理韧性总体水平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这与其他心理韧性实证研究的结果相互矛盾。这可能与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为寄宿生有关。由于学校对寄宿生有统一的管理和指导,因而在性别这一变量上,心理韧性水平差异不大。但不同性别在心理韧性的家庭支持因子上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在此项目上的得分,这可能由于女生对家庭的依赖较多,且对家庭支持的敏感度比男生高,也可能由于家庭给予男生的支持相对女生来说较少。
3.心理韧性在民族变量上无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韧性在民族变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在同一个地区,学生的生活状况差别不大,所面对的问题一样。因此也说明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的心理韧性问题不是民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4.心理韧性总体水平在年级变量上无显著差异,但心理韧性中的积极认知在年级上具有显著差异,六年级学生积极认知水平最高,五年级学生的积极评分最低
心理韧性总体水平虽随年级而提高,但在年级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学生的心理韧性并没有在受教育过程中达到质的飞跃。这与王坚杰在合肥市小学生中进行的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此研究认为心理韧性在年级中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来自于认知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得到发展的结果。本研究中虽发现积极认知在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但积极认知的水平并不是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而出现递增的趋势,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个体认知水平的发展虽然是心理韧性水平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四、提高民族地区寄宿学校小学生心理韧性的对策与建议
心理韧性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族地区小学生在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中,随时会遭受长期短期不利因素带来的负性影响,其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因此,鉴于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其较为密切联系且直接影响的社会支持提供者——家庭与学校,提出促进小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发展的干预措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干预措施
(1)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包括学习适应与生活适应。
学习是学生主要社会任务,学习成绩也就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但由于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同乡村学生集中到同一所学校,学习成绩必然出现差异,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校与新的学习方式,对一些学生基础较差的课程要补课,使他们能够尽快赶上进度,从而避免学习上出现的压力。
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寄宿,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学校一般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但不进行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学生的生活适应教育要包括一般生活教育如吃饭、穿衣、个人卫生等方面,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生活适应的教育,特别是集体生活中人际关系教育,同伴关系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社会生活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其次,压力应对与挫折应对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韧性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远离家庭与父母、学习与生活环境改变、同伴关系改变,都会带来压力与挫折感,这些因素是寄宿小学生相对于其他小学生不同的压力与挫折特点,也是心理教育要关注的方面。
(2)学校提高学生社会支持水平
学校作为儿童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在某一特定阶段,同伴和师生关系可能超过家庭关系对于他们的影响。因此,在促进小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干预工作中,应该更加强调学校及地教师方面的指导。包括:教师正确对待学生寻求帮助的事实,并且给予积极的帮助与关心;学校和老师加强同伴间的互动和协作机制,展开相关团体活动,增强班级融合性和凝聚力,通过建立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纽带,使学生获得关系支持与心理支持。
2.家庭干预措施
大量研究表明了亲子关系在心理韧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家庭主要是通过依恋风格、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等对心理韧性施加影响。
因此,为提高小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培养其掌握应对压力事件的技能,家庭应该做出以下方面的努力:第一,提供良好的教养环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第二,增加与孩子的沟通,使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获得父母的支持;第三,正确引导孩子面对分离问题,这对留守儿童尤其重要。
其次,亲戚的支持在留守儿童及家庭关怀缺失儿童中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较多,寄宿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周末只能回爷爷奶奶家或其他亲戚家,亲戚关系在家庭功能缺位的情况下能够为孩子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环境,可以减少其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研究.河南:河南大学,2007.
[2] 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2009(4).
[3] 王坚杰,张洪波,许娟,等.合肥市小学生心理复原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2007.
[4] 王玉花.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教育学术月刊,2010(10).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推荐阅读:
寄宿制学校管理实践的初探09-05
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08-19
寄宿制学校管理中的几点体会11-16
武汉寄宿学校06-27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07-02
卡罗中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自查自评报告08-21
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券09-29
北京寄宿制小学简介08-14
寄宿制生活指导老师管理职责10-24
寄宿制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