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精选8篇)
1.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篇一
关于小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音乐教学是小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对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通过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发展。同时,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初步表现音乐的能力;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掌握音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在集体教学中的协调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开展小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研究有着重要地的价值和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探索班级制音乐教学起步阶段的规律及方法。
2.以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3.以音乐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实验对象:我校一、二、三,四,五,六年级学生 2.实验方法:行动研究法。
四、课题实验周期:2014年03月—2014年012月
五、研究过程
1.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人的音乐天赋是不同的,天赋好的孩子一教就会,天赋差一点的孩子需要我们耐心指导。教师针对不同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好的苗子,并在学生中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学习信心。
2.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有些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坐的歪歪扭扭,一会趴着,一会倚着墙,很是不好。而且不良的坐姿对学生的演唱也有一定的影响。于是我借鉴了学校老教师的方法“小手放平,后背挺直”。每次上课,我都要提醒学生们念着口诀坐好。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不时的提醒他们。
学生们,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听欣赏的时候,总是交头接耳。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问题导入”和“闭眼聆听感受”的方法。能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集中精力,仔细聆听。
3.抓好“趣味音乐教学进课堂”,指导学生实践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基本的乐理只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这也是本学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集体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抓好“五个结合”(1)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要求教师示范、演奏准确,讲解简明扼要、语言精炼;学生多练习、多实践;教师讲和学生练紧密结合。(2)有趣的游戏与练习结合
学生在学习一个新技法或学习新乐曲时,不要急于演唱,而是要引导学生先熟悉曲谱,了解歌曲的意思,通过小组比赛拍打节奏或者模唱游戏等进行练习,然后再进行演唱学习。这样能使学生在初始演唱时便出现明晰的旋律,从而获得成功感,生成自信心。
(3)单纯音乐知识学习与具有音乐情绪的简易音乐作品的欣赏结合 单纯的音乐知识学习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失去兴趣,教师着力引导感受乐曲的情绪与风格,(高低、长短、强弱等)有机渗透在富有情趣等音乐性的欣赏中。(4)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结合
老师教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建议。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探讨,共同进步。同时,充分发挥“尖子生”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用“兵教兵”的形式进行教学。
(5)课内与课外结合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倡导学生以小组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将课内学习的内容在课外巩固、延伸、拓展。在课堂上提供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将课外所学习的音乐作品课上课下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4.引导思索,鼓励创新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在“启”字上下功夫,不是重“教”而是重“导”,不是重“传授”而是重“获取”。在教学中,教师注意调控教学过程,注重捕捉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利于学生想象思维发展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实践。同时,教师尊重、保护和鼓励学生在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激发求异思维。
于国莉
2.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篇二
不过, 初中音乐教师不必为此懊恼, 因为学生的这种追星心理其实是可以加以利用以有助于音乐教学的。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想法, 以供同仁参考。
一、利用学生追星心理培养其音乐兴趣
初中生喜欢的音乐, 往往是流行音乐, 而且往往局限于某个明星演唱的歌曲。他们并非对音乐有什么兴趣, 更多地是因为崇拜演唱歌曲的人而不自觉地对其进行演唱模仿。这一点刚好可以利用, 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学生崇拜明星, 心里自然也向往明星的生活, 也希望成为明星那样的人, 但限于年龄和认知水平, 他们往往不知道明星成名背后的艰辛, 看不到明星的实际音乐素养。为此, 教师可将学生崇拜的一些明星的有关资料搜集汇总制作成PPT, 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由于探讨的是他们所崇拜的明星, 学生参与的兴趣自然浓厚。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白:明星成名之前, 也曾经且必须努力提升自身音乐素养。明白这个道理后, 学生为了能成为所崇拜的明星那样的人物, 必然加倍努力学习音乐以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于是就有了努力学习音乐的内在驱动力。
二、利用学生追星现象拓展音乐课程资源
面对新时代的初中生, 传统的官方额定的音乐课程资源不仅不能吸引学生, 而且在量上本身也不够充足, 因此有必要拓展和补充新的课程资源。初中生特别喜欢流行音乐, 尤其是自己所崇拜的歌星所唱的系列歌曲。传统的观念对这些流行歌曲都持排斥态度, 认为不健康, 不利于孩子心理成长, 这种态度其实过于武断。事实上, 流行歌曲也并非全部都不好, 很多流行歌曲从旋律到歌词, 都有值得学生学习的价值。再者, 即便某首流行歌曲不符合评价标准, 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 其中必有某一部分是值得肯定, 要不然也流行不起来。因此, 流行歌曲经选择后, 可以作为音乐课程资源以弥补传统课程内容的不足。这样的补充资源, 一方面丰富了音乐课堂, 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胃口, 使学生有兴趣学习, 何乐而不为?那么, 哪些资源可以作为音乐课程补充资源呢?通常融合了传统民族音乐或经典音乐元素的流行歌曲, 可以纳入课程资源当中。不过在纳入前, 还应当对歌曲进行必要的音乐元素分析, 将其中体现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内容提取出来, 将整首歌曲的旋律走势分析出来, 形成教学档案, 这样在教学中使用时, 才会使学生真正从流行音乐中受益。
三、利用学生追星心理引导其学习音乐知识
音乐素养中最基本的就是音乐知识, 没有音乐知识的积累, 音乐素养自然无从谈起。然而, 单纯的按传统教学方式给学生讲解音乐知识, 学生往往兴味索然。在这种状况下, 利用学生的追星心理, 引入流行歌曲的分析, 可以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知识, 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很多学生喜欢周杰伦, 但对周杰伦歌曲中的风格元素等几乎不知道, 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周杰伦所演唱的系列歌曲进行分析。经过分析, 学生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歌曲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 以及歌曲中所蕴藏着的创新精神。由周杰伦的歌曲再引出其他传统民族音乐, 将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进行对比。通过对比, 学生既了解了流行音乐, 也掌握了传统民族音乐的知识。
四、利用学生追星现象引领其提升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
初中音乐教学最终要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一般而言, 通过对传统经典乐曲的鉴赏学习, 是提升音乐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心智尚不成熟, 逆反心理偏重, 对教材提供的经典民族音乐不感兴趣, 难以静心按教师要求去鉴赏学习。所以,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要想按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去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行不通的, 得另辟捷径。如以上所述, 流行音乐虽然称不上经典, 但也不至于全是糟粕, 其中仍然有可资利用和学习的部分。再说, 学生喜欢流行歌曲, 借流行歌曲激发他们的兴趣, 最终将他们的兴趣转移到经典乐曲上, 也未为不可。具体做法有如下几条:
(1) 利用学生喜欢传抄流行歌词的行为, 引导学生注意感知歌词押韵的特点。歌词一般句尾都有押韵, 有的是句句押, 有的是隔句押, 有的则是隔一定数量句子后押, 也有的每隔几句后就换押他韵。总之, 流行歌曲的歌词为了唱起来顺口, 一般都会考虑押韵。这一特点应让学生有所感知。
(2) 利用学生喜欢聚众交流流行音乐的特点, 组织音乐沙龙活动。在初中学校里, 不难看到很多学生课余时间常常聚在一起谈论明星, 讨论流行歌曲, 交流所抄的流行歌词, 等等。教师可利用这个特点, 组织音乐沙龙活动, 让有相同兴趣的学生聚在一起讨论音乐, 但不仅仅限于讨论流行音乐, 借机将讨论范围扩展到经典民族音乐。
五、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情组织学生参加音乐艺术表演
学习音乐, 要适当通过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此, 有必要组织学生参与一些音乐艺术表演, 比如独唱、合唱之类的。当然, 这种活动的参与者应该经过选拔, 不能人人都参与, 一般要选择音乐悟性较高的或音乐素养偏强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意观察。如何观察呢?除了通过传统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展示外, 还可通过观察学生自学流行歌曲的能力来判断学生的音乐悟性。将被选出来的学生组队集中训练, 训练成合唱队或独唱演员, 在学校相关文艺活动中展演, 对参演的学生来说, 肯定是极大的鼓舞;而对作为观众的学生来说, 台上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3.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高中音乐 教学 音乐素养
音乐是通过歌唱、演奏等表现方式,反映生活与大自然的手段和方式,是人内心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音乐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版块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学生全面、均衡、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以“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为目标,可见,音乐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因为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关系着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优劣,同时影响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本文中笔者试从音乐素养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现阶段中学音乐教育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缺陷、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等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音乐素养学习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基础,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以及乐器演奏学习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拥有良好的音乐素养,是人们抒发情感、放松身心、拓展思维、增进身心健康的好方法。对于正处青春期、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良好的音乐素养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则更有利,提高音乐素养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文化知识的了解、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更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放松学生的身心,让学生在浩瀚的音乐海洋中遨游,尽情释放,健康成长。
二、现阶段中学音乐教育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缺陷
1.从教育机构及教师方面看,学校普遍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而我国现行的高考体制将音乐课程排除在外,学校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导致教师和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而言,每节课程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太短,而课程要求上又有许多的教学任务要完成,或者只是注重对单种乐器演奏能力的训练,没有充分的时间展开对学生音乐素养方面的重点培养,如此教学会导致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成为被动的接受技能,而对音乐内涵无法领会,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压力增加,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
2.受目前我国高考制度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对音乐课程的认识只是副科,从而对音乐课程不重视、不关心。大多数父母为孩子报音乐辅导班也只是想学习一门乐器,希望孩子多一项特长而不关心孩子是否有兴趣,对于能否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则不关心或者是根本没有意识。然而对于有兴趣真正喜欢音乐的学生来讲,也只是单纯的为了考艺校或者仅仅是喜欢流行音乐,大部分学生的音乐的文化内涵及背景的认识、欣赏能力较差。
三、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作为音乐学习及音乐教育的基石,因此对于中学生音乐素养的教育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音乐素养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中学生学习音乐素养的兴趣,提高积极性
音乐鉴赏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音乐素养,教师要以学生喜欢的音乐形式为重点,拓宽音乐学习思路,讲述与音乐有关的名人轶事、典故等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兴趣,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现象。
2.音乐素养的提高关键在审美意识的提高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我们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音乐素养的提高本质在音乐审美意识的提高,而学生的审美意识的提高、观念的转变、能力培养都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站在导演的地位上,引导学生投入到欣赏、表演、创作的多角色活动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中学生对音乐追求的不同需求和现有多元化教学内容去实施教学规划。任何教学都不能脱离实践活动音乐素养的培养更是和实践紧密相连的,要让学生在吹拉弹唱的练习中掌握音乐学习的技能,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不同表现的比较、分析、归纳才能与音乐的理论学习相互促进不断提高。
3.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区别对待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自身条件的参差不齐,高中之前接受的音乐教育基础不同,导致对音乐的认知也不尽相同,但是教师的音乐素养教育却要面对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应当创作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而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不同学生的音乐才能。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应当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时空,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发挥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老师的教学当中,使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断提高,享受音乐的快乐。
4.发展探索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在高中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中,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设计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搭建创新探索平台,激发学习的创新能力。例如,旧曲新词,让学生对以往的歌曲、名曲甚至是流行歌曲填写自己创作的词,创作音乐剧,自导、自演等课堂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创作。
音乐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文化成就,而高中阶段音乐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学习与培养不仅是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关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音乐素养的培养,是中学生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的关键,是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有效途径,音乐素养的培养对提高中学生素质,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尹新荣. 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J]. 中国音乐教育,2005(01).
[2] 管建华. 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王晓智. 音乐欣赏课的双向对话交流法[J]. 中国音乐教育,2000(11).
4.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篇四
摘要:音乐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是促进人类文化素养全面提升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的方式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将课程的核心价值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以详细准确的课程标准为导向,才能确保以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为主线的核心素养框架的顺利构建。本文主要是就高中音乐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构建过程中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关键词:学生;音乐发展;核心素养;教育策略 引言
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寄托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因此,社会各界对现阶段我国青少年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的提高。1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发展的特点 1.1将音乐审美作为核心
音乐审美的意义就是人类通过肢体的感悟、沟通、交流等不同的方式,将因为文化的内涵充分的表现出来。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在听到齐国的六代乐舞中舜时的《韶》乐时,内心产生了一种“三月不知肉味”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感受也是孔子对政治和艺术的标准。现代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发展,主要是在培养其音乐兴趣的过程中,促进其音乐审美水平的提高,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追求乐观生活的目标[1]。音乐教学中无所涉及到的审美艺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文概念的领悟,同时对学生个人情绪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充分利用审美艺术改善自身的价值观,为学生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1.2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实践在学生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制作系统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在促进自身音乐素养不断提高的同事,促进学生音乐创新理念的不断提升。另外,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自身意识力量、音乐智能、文化感知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3将学科综合与音乐本体紧密融合
它能够给音乐自身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将音乐作品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本体。而这也是音乐作品构成的重要因素。而学生在确定音乐本体的同时,还必须对音乐与其它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的联系予以充分的重视。比如,世界各国的摇篮曲风格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学生在学习摇篮曲时,不能只关注歌曲的歌唱方式,而是应该深入的了解歌词和音乐背后之间存在的联系,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了歌曲所要表达的艺术形式之后,才能深入的了解因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的学习音乐这一单一的学科知识,而是要将音乐作为学习的本体,促进各学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音乐教学策略研究
国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最关注的就是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是通过单一学科的学习完成的,而是要在各个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完善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才能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程度的日趋激烈,国民素养不仅展现的是国家的软实力,同时也是决定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而音乐教育必须将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才能避免这一学科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被边缘化的现象发生。音乐素养作为艺术素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和价值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过程中,必须确保课程建设的体系化、系统化作为基础,才能促进音乐教学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2.1音乐理论培养人的认知能力
人类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认知能力,而这一能力也是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人类的认知能力在开发人类左脑功能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站在医学角度来说的话,那么音乐不仅发挥着协调人类左右脑的作用,同时也是确保两者相互平衡、相互促进发展的关键。因此,在设置音乐课程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对音乐知识认知和理解的规律,制定严格的标准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而音乐理论素养的构建模式必须为围绕在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等方面,才能将音乐知识的趣味性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比如,在引导学生认知乐器时,不能只是将图片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而是应该根据教学要求尽可能的向学生展示实物,才能使学生在欣赏、辨别乐器的过程中加深对乐器的认知和理解。另外,音乐课程的设置必须根据素养培养的实际需要,加大音乐教学的研发和整合力度,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音乐认知学习能力的提高。2.2音乐创作开发人的创造能力
课程认知能力的培养,是决定人类创造能力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音乐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将人类的瞬间灵感充分的激发出来。正是因为音乐思维具有较强的跳跃性,所以其在人类发明和创造的过程中往往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3]。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有其内在的原创性,而原创性从无到有的演变,就是激发人类创造潜能最重要的阶段。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不仅具有惊人的综合知识力量,同时这些艺术力量也是引领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而这种知识力量也将音乐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的表现出来。而这也说明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伟大的作曲家,还是一段小小的创作旋律,都是人类充分运用知识创作的一种结果,而这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一种人类文明的传承都需要经过教育这一重要的通道,而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则必须建立在完善的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只有将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体系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将其作为学生教育的一种思维训练课,冲破传统教育理念对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的束缚,将全新的创作理念与音乐课程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创造素养的不断提高。2.3音乐鉴赏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新课程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求音乐教育必须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的目的。音乐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审美趣味,是确保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后,形成审美观念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在音乐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学生鉴赏、感受音乐作品才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这也就为很多品味低下的音乐作品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而这些庸俗的歌曲不仅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制约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必须加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高的培养力度。将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的培养作为学生音乐鉴赏的精神食粮,才能促进学生甄别音乐作品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必须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教育体系发展需要的音乐鉴赏课程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效率和质量的稳步提高。2.音乐心理提升人的心理调适能力
音乐思维本身不仅是一种心理反应,同时也是影响学生情绪和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4]。音乐教育不仅是音乐思维的训练,同时也发挥着调节人类心理状态的积极作用,是确保人类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找到平衡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音乐正在逐步的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而这种治疗技术已经在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出了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其核心素养和沟通能力的听涛其实就是学生倾听能力最直接的表现,而倾听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则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音乐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最重要的内容,才能确保音乐教学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比如,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对现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为基础,将音乐教育与心理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以音乐为本体的的心理辅导心理课程,才能促进学生音乐和心理素养的全面提高。结束语
严格的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加大音乐教育鉴赏能力、审美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将音乐作为教育开展的载体,探索出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音乐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美]哈罗德-埃伯利斯.音乐教育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02).
[3]孙杰远.教育的偏离与匡正[J].教育发展研究,2015(03).
5.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篇五
【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是不少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围绕音乐教学进行简要分析,简单介绍了中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要点,并根据个人经验提出了一些拙见,希望能为同行带来帮助作用。
【关键词】初中音乐 核心素养 问题 途径 音乐教学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首要要求。学习音乐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对自己心灵境界的提升。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到音乐教学的重要位置,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一、中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素质培养。德育教育已经成为现今教育中十分受重视的问题,然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不少音乐教师还是会忽视这一内容。教师应该深刻意识到,教育不仅包括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包括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学发现并学习优秀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具有好品质、好道德的有为青年,让音乐不仅成为能够放松心灵的音符,还能成为洗涤心灵的音符。
2.教学形式?蔚鳌=萄?形式单调是教育中的普遍问题,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师的讲课状态十分投入,台下的学生状态却十分涣散,似乎并没有专心听讲,教师偶尔会向学生提问,学生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就可以了……在音乐课堂中,教师一般只是让学生听歌、学唱,教师认为这样就使圆满完成了任务。然而,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原本应欢快的音乐课堂变成了乏味的课堂,学生无法体会到歌曲的感情,更无法使自己的情感得到熏陶。
二、音乐教学中的要点
1.综合性。音乐演变至今已经产生了诸多种类,如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等等,正是这些相对独立的音乐种类共同构成了“音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将音乐综合看待,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学到无限的知识是最主要的。
2.即兴性。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产物,因此,无论是哪种音乐都能激荡起我们内心的涟漪。当我们深入了解音乐之后总是能产生一些情感共鸣,因此会相应地产生一些肢体语言,如在听悲伤的音乐时会落泪,听轻快的音乐会微笑,等等。教师利用这种情绪来渲染音乐氛围,也可通过调动学生的情绪来使学生产生创作欲望,让学生从即兴创作、即兴表演中得到情感升华。
3.全体性。音乐教学应该面向学生全体,无论学生是否存在音乐天赋,教师都应对学生一视同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宗旨,音乐应对学生起到启迪心灵、净化心灵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样才能使培养音乐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深化音乐的教育意义。
三、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1.树立良好师德模范。良好的师德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学习典范。学生平时在校园里经常会和教师接触,教师平时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不断规范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笔者在和学生交流时常以微笑示人,久而久之,学生们见到笔者时面色也十分和悦;发现班级中的学生存在生活问题,笔者也会耐心帮忙,从中开导,教育学生应该有宽容的胸襟和乐观的态度。教师只有具备一系列优秀的精神、品质,才能以德服人、以德育人,在教育学生和影响学生上更具说服力,感染学生拥有宽容、团结等优秀道德。
2.导入正能量流行音乐。音乐课本在选材上会更偏向于选取一些经典的中外音乐。在现今社会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一种十分具有影响力的音乐,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主流音乐”,因此中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无聊,上课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为此,教师在讲授完教材中的歌曲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流行歌曲。不少学生都听过《水手》这首歌曲,这首歌因为其励志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一时之间活便大街小巷。在学习完《伏尔塔瓦河》之后,学生们似乎已经十分疲劳了,于是,笔者向学生播放了《水手》这首歌,歌曲中“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等歌词也深深击中了学生的心灵,将正能量传播给学生,还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3.结合多媒体激发情怀。多媒体可谓是教师教学的好助手。教师能够通过互联网搜索到与教材有关的音乐内容,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无论是图片、文字、还是音乐形式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渲染气氛起到良好的作用。学习完《祖国颂》这首歌曲后,笔者用多媒体播放了建国时的视频,随着震撼人心的音乐响起,五星红旗升上了天空,当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时候,学生们的情绪都十分激动,有的学生甚至眼里饱含热泪。然后,笔者让学生们大声合唱《祖国颂》,学生们的爱国之情被调动,使爱国情怀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了种子,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情感。
总之,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作为自己的远大抱负,唯有扛起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责任,我们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让音乐渗透心灵,让音乐塑造灵魂。
参考文献:
6.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六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1.什么是核心素养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今天我们谈核心素养,还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
2.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创造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对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交流,尤其要培养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识。其中,写作是最重要的信息素养之一。
②思维素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应该培养年轻人三种主要的思维能力,一种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它强调严格的推理和论证。一种是形象思维能力,这是非逻辑思维的一种,其他还有直觉思维、灵感和顿悟等。这种思维能力虽然不像逻辑思维那样严谨,但容易激发创意。最后一种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组合,一般在创意的萌芽阶段,多采用非逻辑思维;在创意的完善阶段,应采用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有助于打破心智枷锁,获得突破性解决方案。
③人文素养。未来的社会一定是向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现代公民。而其中民主与法制意识、人人平等意识、正义感尤为重要。此外还包括诚信、礼貌等基本素养。
④专业素养。专业素养主要指人人都应该有一技之长,这是因应社会分工的需要,未来的社会分工只会越来越细,因而也越来越强调分工与协作。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是独特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各种专长的人有机组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⑤身心素养。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心态、平衡的情感对现代人尤为重要。
3、作为中学阶段,核心素养还包括:
①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调查发现,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因此强化他们利用网络进行自发性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
②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中学阶段,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而形象思维能力有所减弱,此时应该通过艺术类课程来保持他们的想象力。
③创新意识。在未来只会越来越重要。④民主意识、正义感 ⑤为专业发展做准备 ⑥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
4、核心素养和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①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②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刘恩山说,“我们如果强调知识的话,大家都会重视知识,强调能力的话也会一窝蜂,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话题,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具有导向性。”
③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④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出来。
尽管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同,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并非孤立,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整合性。例如OECD指出,核心素养总框架包含了一系列具体指标,它们是整合在一起的,只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现的程度不同。澳大利亚梅尔委员会也提出,任何核心素养指标本身不构成一套独立体系,为了完成某一目标,素养应通过整合的方式发挥作用。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也决定了对它的测量与评价必须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对于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质量评价技术等提出了新挑战。”
三、核心素养体系对课程、教学产生的影响
作为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是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核心素养体系将会对课程、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介绍,核心素养体系将成为课标修订的依据。
在张华教授看来,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将会对我国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科学化产生影响。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确定课程目标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的时候,习惯于将国家政策文件中的相关话语直接移植过来。这既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科学性且无法检测,沦于空泛与抽象,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又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无法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他认为,在适时引入“核心素养”这一体系后,课程目标能够进一步实现科学化。刘恩山教授则认为,核心素养提出后,“目标更明确,因为这些要素提得更鲜明,它会把国家的教育方针突出表现在核心素养上,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框架内更明确地定位学科教育。每个学科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发挥出学科课程的价值”。他进一步解释,“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学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学素养之外能做什么,比如,生物学里有没有语言素养或数学素养的问题?过去很多人没有去考虑,今天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提出,语言素养、表达交流的能力也要
落实到生物学习中,所以我们要组织学生去合作学习,去探究自主学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语言、人际交往的目标”。“原来的学科任务仍然在课程标准之中,在同样的课程框架里,如果把这个框架比喻为一栋四层的大楼,每层代表不同的学段,我们可以装入新的设备,让大楼变得更加现代化或者功能更加完善。原来的办公系统、上下水系统都在,但加入了电子传感系统,让大楼的信息沟通、时间利用率会变得更高,这些东西可能不是我原有的东西,它们就是核心素养。” 同样,这套系统可以加入政治学科,也可以加入历史学科,各学科都具有这样的功能,整个功能合在一起,就是核心素养。所以,刘恩山教授说:“它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还要有一些辅助材料来支撑,彼此都撑起来后,就会变得更好。我觉得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又为核心素养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总框架完成后,如何基于指标体系确定各学段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特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纵向衔接,就成为核心素养最终落实和培养的重要环节。
为了实现核心素养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教育部组织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主要表现及水平特点,实现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在各学段的垂直贯通。在总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各个学段,从素养发展的角度提出各学段学生在不同核心素养指标上的表现特点和水平,把指标体系具体化到各学段,确定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关键内涵。
四、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五育之统帅.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死、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关键的作用。下面,笔者主要从政治课教学引领功能的角度谈谈对高中生进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进行探索。
不少专家认为,21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缺乏,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懂得关心他人,也无法适应社会的。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是五育之统帅,“思想”是其灵魂所在。但尽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实施了多年,由下种种原因,目前政治课教学实施中,围着“升学指挥棒”转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纠正,教师更多的只是重视政治知识的传授,机械地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而忽视了思想、情感和政治素养的培养。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影响了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不利于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以下从政治课教学引领功能的角度,谈谈对高中学生进行政治学科接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
1、关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含义的界定
各学科新课程标准都把学科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各学科素养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新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感、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上述要求为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培养提供了依据。“思想政治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所以,作
为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课程任课教师,笔者所实践和探索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完满人格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培养学生思考的兴趣和品质,培养公民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2、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众所周知,教师不能直接创造出物质财富,但却能培养出创造物质财富的人,让这些人成为财富产生的原动力。“施教之功贵在导航。”笔者认为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讲究引领策略是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力求每节课至少在某一引领环节引起学生心灵共鸣,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①思维引领
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不是具有单一的智能,而是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智能和个人内在智能八种。而且各种智能具有等同的重要性,却又不是独立的。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学生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达到此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可以在课堂导入的环节,让学生做
“脑袋急转弯”的题目或欣赏富有哲理的笑话,让其在思维碰撞和笑声中领悟知识与人生道理。如:教授《生活与哲学》第五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课前,笔者就交给学生一道IQ题:
贝尔是法国的著名作家。一次,法国一家报纸举办智力竞赛,题目是:如采法国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只允许抢救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在成千上万的答案中,贝尔以最佳答案获得了金奖。请你猜猜贝尔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兴趣高涨地争着回答:有的说最昂贵的;有的说最喜欢的;有的说最顺手的等等。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亮出贝尔的答案:抢救离窗口最近的那一幅画。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讨论:这道IQ题让我们感悟到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最终感悟到:懂得分弃,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一个。贝尔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从美好的主观愿望出发,而是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师的引领,使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课内容前就能从感性认识的角度同化与顺应了有关的知识,为整节课“运用该课知识深入思考:如何把握人生以及理解哲学对人的指导意义”的教学目标实现奠定了基础。
思维引领使智慧与智慧之间碰撞,心灵与心灵之间接纳,这不仅极大激发学生探究政治问题的兴趣,期待上政治课,期待老师会出什么IQ题给他们;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并在看似不经意的情境中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真谛.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当然,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注意两个问题:所选的内容要符合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要体现思维的健康性与批判性:其次要把握好时间与分寸,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②问题对话引领和情感素材引领 在教学中,课堂应有深度、有温度。“有深度”即对知识而言,教师应由浅入深深化知识,使知识问题更有挑战性,挑战学生思维、挑战学生智慧。“有温度”即对情感而富,教师由境入情使知识问题亲近学生生活,触动学生心灵。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问题的对话或情感素材的分析,以此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充分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悟,在掌握知识的同 时学会做人,在情感体验中升华思想品质,从而达到政治核心素养提高的目标。问题对话引领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型的讨论,使学生在你来我往的课堂答辩中弄清同题,明辨是与非。
如教授《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关于“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教师设置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存在哪些不良习惯或陋习?学生很踊跃回答:“随地吐痰、乱抛果壳纸屑,乱穿马路、乘车拥挤不排队、讲粗口……”
师:这些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普遍,对此,该如何解决? 生:教育加处罚。
师:是个好方法,政府也在逐步推广。道理大家很明白,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包括我们的同学没做好?
生:因为很多人认为这是小事。
师:据我所知,美国珍珠港的垃圾桶上面都写着一行中国字:“请把垃圾丢在此”;泰国的皇宫也是国际性的旅游重点地点,在其厕所上面写着一行中国字:“便后请冲厕”;在巴黎圣母院.也写了一行中国字:“请勿大声喧哗”。不分场合乱讲话、不冲厕所、乱丢垃圾等这些在同学们的眼里的小事,在那里还是小事吗?
这时,课堂上静悄悄的,显然,学生的情感被触动了。教师引导:这些小事已经形成了一个大事——中国人的脸已经被这些小动作丢全世界去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更不能把国家的脸都丢了。很显然,大家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 生: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维护公共卫生,公共安宁,维护我们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师:很好.请谨记“事虽小,勿擅为”。
这些生活化的亲切对话,能让学生感受到政活课不是在说大话,讲大道理,而是真实的。我们就在这自然的问题对话引领情境中,培养了学生公民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辩别是非的能力和道德修养。
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对话能否说出真实的想法是关键。这个“真实”从何而来?笔者认为,“真实’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对于老师的信任(当然这个信任是相互的);另一方面还来自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心灵和你拉得很近,就容易达到问题对话引领的目标。
情感素材引领是指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既符合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又利于提升他们核心素养的素材,并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这些素材进行多元的解读,同时还启发学生把理解和体验外化,用个性化的语言或其他方式展示自己的内心感受,让自己的情感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升华。
如在讲《经济与生活》笫五课关于公司经营的时候,笔者通过“海尔的奇迹”、“三鹿的耻辱”等素材.引导学生明白做一个有诚信的经营者的重要性,并通过“一顶帽子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做一个讲诚信的人的可贵。另外,还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的考勤、考试、交作业而引起的后果等细节中,体验诚信对于一个公司、一个人的重要性,进而达到情感的升华。③练习引领
练习是教材知识的补充和延伸,这里说的练习指的是那些既具有一般练习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的功能,又具有通过练习能提高道德认识、觉悟的训练内容。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把思想道德素养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去,这样,既
提高解题能力,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提高了道德素养。
设置引领的练习,一般是在每次的练习中融入一到两题政治核心素养内容的题目,让学生在读题或老师的讲评中领悟知识,提高思想素质。如学完《经济与生活》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后,布置学生参与家庭理财,“当家一个月”,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记好每天家庭消费内容、钱款,到月末结算一次,并对自己的家庭消费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练习训练.学生懂得“当家才知柴米油盐贵”的道理,从而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由此培养了艰苦奋斗精神,学会了感恩。“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倡导“日积月累”的长效教育。练习渗透德育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并贵在坚持。笔者坚信,经过长期的累积,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提高必将水到渠成。
7.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篇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不断增加教育投入, 扩大受教育机会, 在教育体制改革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在教育实践层面上, 广大教育者对于“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始终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而忽视了学生人格与能力的培养, 培养出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分低能和性格缺陷的学生。所以, 明确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是当前阶段的重要工作, 是需要教育者思考并付诸行动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未来, 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自从十六大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以来, 全国掀起素质教育的浪潮。但由于教学手段存在局限性 (大部分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来实现) , 且仅依靠理论考试来检验教学的效果, 使得理论学习成为了教育的代名词。学生们“走出校门, 技无一门;回到农门, 致富无门”, 缺乏实践力, 缺乏想象力, 更缺乏创新能力。据统计, 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仅是美国的八分之一, 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 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量拔尖创新人才迫在眉睫。
1.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培养创新型学生, 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能够做到遵纪守法, 尊敬他人;其次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具有强健的体魄, 富于同情心与责任心;第三点是要善良、诚实, 并学会感恩;最后是要具有良好的素质。素质不仅包括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养成自我认知与学习的能力, 并在学习中不断创新与提高, 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 并能不断创新。学生在走出校门后,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 都能对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2. 培养音乐创新人才
相比其他学科, 高中音乐教育更容易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 培养音乐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后, 还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 穿插进行音乐专业的训练, 通过音乐课堂的学习和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创造力。新课程改革已将音乐纳入高中必考学科, 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但是, 不能仅将高中音乐的理论学习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 也不能简单的通过唱歌、跳舞来判定学生音乐学习的优劣。教师应该端正教育理念, 不断提高个人教育水平,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培养充满激情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 具备强烈的个人意识, 有明确的喜好。高中教师在思索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时, 更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用于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音乐,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总结后有如下几种方法。
1. 开放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沟通, 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习惯以同一套教学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行为举止规范, 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 能够异口同声的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模式下, 学生们的思维与授课老师保持一致, 个人的独立思想被抑制, 无法激发出创新的思维。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叛逆性, 个人想法丰富, 他们拥有了一定的价值观, 希望通过某些方式展现自我。此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即要有规矩, 又要有一些灵活性。体现在, 上课时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不以参考答案作为学生回答的唯一答案, 允许课堂上存在不同于教师要求的意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教师尽可能地以学生为主体, 创造课堂上百花齐放的教学效果。
2. 培养创新人才, 第一堂课很重要
入校第一堂课, 是学生认识高中学习方式的重要部分, 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向学生介绍音乐课学习的意义, 说明学习音乐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 而是希望他们能在音乐课上获得快乐的体验, 并在以后的生活中都有音乐相伴。
(2) 让学生依次说出学习音乐的愿望, 这不仅让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 也可以让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兴趣加入相应的内容, 让学习能够更加寓教于乐。
(3) 指出学生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中应达到的各项标准和课后作业完成的具体要求, 让他们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4) 让学生在体验音乐时,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并培养他们根据自身的能力创造音乐作品的能力。音乐作品可以是一个乐句, 也可以是一个乐段。教师应利用这种音乐创造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创造能力。
3. 高中阶段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 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参加高考, 考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很多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 不能适应高强度的学习方式。如何找准考试压力和学生兴趣之间的平衡点, 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高中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根据实践经验, 可以采用下述手段来解决问题。
(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古语说“人之初, 性本善”, 学生本质上都是单纯、善良的, 但为什么会出现“高分低能”“成绩优秀但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是非不分”的学生, 关键还是教育方法上出现了偏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 关键还要育人。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问题, 通过课堂教育与班级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懂得感恩、珍惜。在课堂和班级活动中穿插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和挫折教育, 教育学生不能事事依靠父母和他人, 鼓励学生努力完成力所能及的事,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2) 加强音乐学习自信心的培养。音乐是表达的学科,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学习的能力, 还要有表演的自信。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主体性思维, 从学生角度出发, 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音乐体验成为课堂教育的主要方式。特别要重视后进生的培养, 增强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解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逐步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在教师心中的重要地位, 并激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 鼓励在各种劳动和活动中承担责任、克服惰性, 并适当地
关于重彩画的制作性
——痛并快乐着
李晓 (江西省靖安县靖安中学江西靖安330600)
摘要:“重彩画”一词是由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重彩画是继承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即色彩表现的一脉, 但为顺应现代绘画的审美意识, 它广泛地吸收水墨画和其他画种的优点, 从而形成现代重彩画。由于重彩画的颜料, 版面材料及工具的特殊导致了重彩画绘画中的“制作”一词出现。颜料需要“制作”, 版面需要“制作”, 媒介, 也需要“制作”。重彩画的“制作性”总是遭到非议, 而必要的制作恰恰是重彩画的最大的特点。然而, 重彩画痛在“制作”却也乐在“制作”。
关键词:重彩画;制作性;材料
接触重彩画, 是在大学的专业课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初见重彩画颜料的那一刹那。那是颜料吗?五光十色, 绚丽多彩的而且还有一部分发出晶晶亮有如宝石般的光泽。全都用小小的玻璃瓶装着按照色相依次排开, 光是看已赏心悦目, 它完全不同于我以往所接触到的颜料, 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这第一瞬间, 我爱上了重彩画。有爱, 就有痛苦与快乐。这, 是我在不多的一年的时间里由初识重彩画到熟悉重彩画的一个小小的体验。
一、重彩之痛
重彩之痛, 痛在哪里?痛在制作:一则, 制作本身这个动作;二则, “制作”二字的非议。
说到重彩, 不得不说到制作二字。我从不否认重彩的制作之苦。重彩画创作之前的准备工作之繁复, 我想再没有哪个画种能过及它了。
颜料:由于重彩画颜料是比较昂贵的, 特别是颗粒晶体状的新岩。所以我们极尽可能的自己寻找石料及研磨。这个过程中我们犹如采石场的工人, 敲打, 碾碎, 筛……如此反复。
纸:重彩画的纸并不是街面上能直接购买的!由于重彩颜料的媒介是胶而不是水, 且重彩颜料的重量, 所以这就要求纸张的
给予表扬, 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 增加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选取教学内容时,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并结合学生兴趣。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音乐知识, 要注意与其他文化学科的联系, 通过这种学科结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深刻的印象。课堂中要加强与学生互动, 对他们提出的课堂问题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及时纠正错误并示范, 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学习的方法, 了解学习内容。设置的课后作业形式要多样化, 包括歌唱演练、旋律编写、器乐演奏、听音练习等都可以作为作业穿插布置。设置作业时既不能过多过难, 也不能太容易, 通过完成作业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掌控能力。
(4) 提高学生音乐兴趣与创新能力。音乐学习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每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都截然不同。作为教师, 不能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喜欢或编写某种风格的音乐作品, 只能通过基础教育和引导, 因材施教、针对性地选择歌唱曲目和乐器进行教学, 并把音乐教育同生活结合起来, 选择常见的节奏型和乐段作为引导, 加强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 通过音乐技能的学习,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使上音乐课变成轻松、愉悦的过程。形成“激发兴趣―学习知识―享受音乐―创造兴趣”的良性循环,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有效利用课堂与课外时间进行创新教育
目前的高中教育70%以上都是在课堂内进行, 教师在有限的承受能力。而直接从街面上买回的高丽纸或是皮纸的话的承受能力是没有那么强的,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将两张甚至是三张高丽纸或皮纸 (尤其是皮纸) 裱成一张。这个工序也是非常需要技巧与熟练的, 尤其是画的尺幅越大, 纸张就要越大, 难度也越大。纸张裱好后, 此时的纸张还是生的, 所以我们又要用胶矾水正反两面刷上两到三边将它做熟。而到这, 才刚刚做到一半而已。我们将这做熟的纸张裱在扳子上, 接下来要做的是调蛤粉。蛤粉妆如面粉, 调的过程也像是揉面。不过我们用的是胶水, 要浓胶水。将蛤粉揉成了像面团一样后, 就要摔了, 直摔到面团干裂。这个过程是为了将胶水与蛤粉更好的融合以及摔干水分。待蛤粉摔好后在用清水调成水状, 但不可太稀。此时将它均匀的刷在裱好的纸上。这才基本完成纸张的工序。
媒介----胶:重彩颜料的媒介不水不是油, 而是胶。而且这个胶不是我们普通在文具用品店里买的罐装胶水, 而是从动物身上提炼出来的固体颗粒胶。将它变成胶水需要先用冷水泡, 泡到它们一个个的都发涨, 柔软之后, 才能用80—100度的热水冲泡, 冲泡时搅拌他们, 以保证全部的颗粒都被融化。
工具:重彩画的工具很多很多。不仅仅只是笔。比如, 若是要贴箔的话, 那需要镊子, 竹刀, 甚至电熨斗 (烧箔) 。而笔, 也不再是传统的两只毛笔就能对付的了。刷、毛笔、油画、笔
这些, 都只是准备工作。而真正的绘画还未开始。
准备工作做好后, 将复写纸铺在裱好的纸张上, 再将素描稿附在上面, 将稿子复写在裱好的纸上。然后做底色。对一幅好的重彩画来说底色是非常重要的。底色的饱满会让整幅画颜色丰富、耐看。
用颜料时, 一些水干颜色可能会结成小团, 我们要先用手指撵开它们在加胶水。调重彩颜料时, 最好是用手指去调, 这样
时间内, 应尽可能让课堂生动起来,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应通过音乐欣赏来培育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来发展和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加入一些新鲜的音乐元素, 增加歌唱和器乐教学的课堂比重, 让学生们尝试演唱与演奏, 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 去探索、去创新, 表达出真情实感, 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在课外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多创设表演的机会, 努力使兴趣成为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真正动力, 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教学质量取得质的飞跃。
结语
本文从培养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 结合工作经验对培养创新型学生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 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使其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个人体验。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的现象, 对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以高中音乐教育为例, 就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自信心, 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学生,音乐,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磊, 《人文素质教育视点》,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9月第1版
[2]卢家楣, 《情感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2版
[3]赵淑文, 《新编心理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
8.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77-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上对于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在传授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奠定学生今后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养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关系着个人的发展。具体而言,人文素养主要指的在客观世界中体现出来的个人的内在品质。也就是说,个人的内在品质与精神将会影响个体的具体行动,虽然无法直观地窥视个人的内心想法,然而可以评判个体的表现。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丰富的语文知识,而且要向学生传达人文道德以及精神,提高学生对于真、善、美的认识,了解语文学习的价值内涵。通过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使其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争做社会的良好公民[1]。
二、高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1.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获得高分为目标,忽视对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认识到人文素养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深入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向学生展示教材之中的人文精华。与此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地品味文章内涵,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最后,教师应深入地剖析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启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激发学生的热情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全程掌控着整个语文教学课堂,重视对知识点的灌输。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辛苦地教学,学生则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与促进者,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就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地挖掘个人的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至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感受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2]。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1.语文教材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新事物,学生所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给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与生活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极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然而却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学习与思考。甚至部分的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出现严重的偏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地挖掘教材内容,向学生深入地讲解语文教学中包涵的丰富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对教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例如:教师在教授毛泽东的诗词歌赋时,可以融合毛泽东的人生经历以及爱国主义的情怀,全面地整理与毛泽东相关的各种材料,让学生对毛泽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2.应用情景式教学方式
作为一门语言类的课程,语文教学应重视营造真实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而创设真实的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同时,可以有效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以及认知观念,增强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3]。
例如,教师可以讲授《我有一个梦想》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精彩的段落。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形式,直观地、形象地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文章之中蕴含着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分析文章的背景以及人物特点方面,而不是反反复复地强调枯燥无味的词语以及字词,不仅可以方便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而且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应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过程中,可以提升自我表达的能力。此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还可以加强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与交流[4]。由此可见,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着巨大作用,促使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明确小组的任务,让小组活动能够有序地进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挖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体会到语文的魅力,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朱珠.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路径选择[J].学周刊,2014,10:60
[2]李丽娜.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0,23:93
[3]张新.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科技展望,2016,01:193
【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07-22
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12-10
高中歌唱模块教学的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10-05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07-24
浅析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08-01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07-30
高中英语趣味教学浅析06-24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09-07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浅析09-05
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激趣方法的论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