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过程手册

2024-09-20

社会调查过程手册(10篇)

1.社会调查过程手册 篇一

(一)调查时间:2010年7月10日 9点

调查地点:曙光新村居民小区

调查主题:走访曙光村民 获得信息

主要内容:

今天是周六,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可能不上班,我们今天的任务是要走访曙光村村民,了解一些我们想要的信息。其中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区活动、环境卫生、治安问题、就业问题等方面与村民息息相关的问题。经过简单的商议和分组之后,我们分头行动开始了走访环节。当问到这些问题时村民们都能耐心的回答,很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经了解,曙光新村社会保障方面制度较为全面,居民教育水平处在上升阶段,小区环境总体还可以。经居民反映小区内又有派出所进驻,整体治安良好,这方面很满意。此外,区内拥有娱乐设施,日常有社区活动,尤其每逢节假日丰富多彩的活动接踵而来。小结:

经过调查走访我们获得了想要的信息,我们还是发现了居民区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环境卫生方面有待于提高;政府应加强教育补贴方面的政策的实施,对家庭以作激励;很多地方被种上了农作物,但分布极不规范,有种凌乱不整之感等问题。

(二)调查时间:2010年7月11日 9点——11点

调查地点:曙光村新 下钱地区 关山村

调查主题:三地区发放问卷

主要内容:

我们在曙光新村、下钱地区、关山村,三个地方发放了问卷。问卷中有包括政治、经济、民生方面的问题,设计较为全面,并且有操作性,都比较贴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

调查对象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老百姓,一种是三个地区的商店老板。基于这种情形,我们分为两组,一组去居民区实行调查,一组去商店调查,以加快问卷发放的效率,并且要保证问卷发放的随机性、有效性。就这样大概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团队完成了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小结:

发放问卷的目的是便于统计分析出下钱地区、关山村的实际情形,与曙光新村各个方面的情况形成对比,以便发现问题,从而提炼出我们想要的“曙光模式”。由于天气原因,我们的调查过程较为仓促。

(三)调查时间:2010年7月12日 10点

调查地点:曙光新村居委会办公室

调查主题:采访曙光居委会领导 了解改造过程中的情况

主要内容:

我们带着已经准备好的问题采访了曙光新村的居委领导。问题包括:居委会和曙光集团何时成立、曙光村居委会和曙光村集团的选举是几年进行一次、居委会选举时大概会有多少人去参加等选举问题,何时开始实行政企分开的制度、居委会和曙光集团管辖的工作分别包括哪些等政企分开的问题,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居民的房子是怎么安置的、居民平时用电用水的情况和收费情况等经济问题,曙光村的土地是怎样分配的、居民一般从事

哪些工作、居委会给村民安排的工作、居委会对下岗工人就业会有哪些帮助等就业问题,以及一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政府补贴、居民教育、环境治理、等等方面的问题。小结:

对于所有问题,居委会王主任给了我们详细的回答,从而等到了我们想要的信息。尤其在企业分红的问题上,曙光领导考虑到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次性买断,这样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长久的基本保障。这可以说是是曙光新村的一个创新点,它的成功实施和曙光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四)调查时间:2010年7月13日 9点——11点

调查地点:曙光集团会议室

调查主题:采访曙光集团 了解集团经济发展模式

主要内容:

曙光集团可以称得上是曙光新村的“造血细胞”,是曙光新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曙光集团的工作人员接待了我们,对我们的调查给予配合。

据了解曙光集团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综合办公室,资产管理部,企业发展部,财务部,后勤管理部等部门。曙光集团发展以创业产业为主,并结合商业地产和服务业等。同时准备与省团委以及各大高校合作发展大学生青年创业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一个良性互动的平台,实现双赢。曙光新村和曙光集团还抓住第三代互联网——物联网这一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集中了自己的优势的资源发展物联网,旨在将物联网覆盖整个曙光新村,让老百姓受益。曙光集团未来将在打造成为“投资管理航母”,运用投资管理模式,与我国乃至于世界著名的风投公司进行强强联合,对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和产业进行投资。

虽说曙光新村实行了政企分开制度,但曙光集团与曙光居委会的关系仍为密切。居委会成立后,归政府部门管理,居委会工作人员,领国家的民政工资。但居委会工作人员资金不充裕,曙光集团为其留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

小结:

了解了曙光集团的发展模式的大概情况后,我们提炼出了其创新点,即:

1.把握机遇,积极向物联网方向发展。

2.以设计产业为主,努力建设创业产业基地。

3.利用高校优势建造人才孵化基地,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的发展理念,服务经济,服务知识。

(五)调查时间:2010年7月14日 9点——10点

调查地点:光谷创意产业基地

调查主题:采访创意产业基地 了解公司运营方式

主要内容:

基地公司由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曙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组建,拥有产业发展、建设管理、金融服务、公共平台等职能。由于基地公司它不光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它还是一个具有某些政府职能的行政机构,故他们在过去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旨在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在基地公司有所发展与进步。基地公司与我国以及国际知名的投资公司相联系,对一些发展潜力巨大的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进行投资,一方面促进那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基地公司获得利润,以实现自身的发展。此外,基地公司还在完善其发展方向,比如动画、漫画、动漫游戏、网络增值服务、工业设计等方面。

基地公司努力以实施中国光谷创意产业基地的投资、建设、管理和经营发展任务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品牌效应好、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创意企业,努力把中国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创意(动漫)产业基地。

小结:

基地公司与曙光集团的关系主要是曙光集团对基地公司进行投资,而日常的运营工作全部交给基地公司进行运营,曙光集团只是作为基地公司的一个大股东。基地公司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为曙光集团以及曙光新村的迅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社会调查过程手册 篇二

关键词:结核,就诊过程,就诊延迟

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病负担最重的22个国家之一, 其病例总数位居第二, 结核病仍然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实践证明, 如何有效发现结核病病例和对病例进行有效管理是制约目前结核病控制项目是否成功的瓶颈[2], 只要结核病人能及时发现并进行系统的规范治疗, 就可以提高治愈率, 减少传染源及耐药的产生, 从而减轻病人及社会的负担[3]。为了解现阶段肺结核病人的就诊情况, 进一步分析医患双方对肺结核病人就诊过程的影响, 为减少就诊延迟和确诊延迟、提高病人发现率提供依据, 于2007年11月对山东省部分县 (区) 肺结核病人进行了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首先根据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山东省所有地级市排序, 分成好、中、差三类,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从中各抽取一个地级市;然后按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样本市的所有县 (区) 排序, 采用等距离抽样方法从每个地级市随机选择2个县 (区) 。选取样本县 (区) 所有2006年10月1号到2007年9月30号登记的肺结核病人为调查对象, 共调查819名肺结核病人。

1.2 方法

使用自制调查问卷采取面对面方式对样本人群进行访谈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 肺结核病人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 (2) 肺结核病人初次就诊时症状; (3) 肺结核病人就诊情况; (4) 肺结核病人确诊情况。

诊断延迟判断标准[4]:

就诊延迟:病人自始发症状之日至第一次就诊的间隔时间大于等于2周判为就诊延迟;

确诊延迟:病人自初次就诊之日至确诊时的间隔时间大于等于2周判为确诊延迟。

1.3 统计分析

使用Access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 (构成比) 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819名调查对象中男性594人, 占72.5%, 女性225人, 占27.5%;30岁以下占14.9%, 30~44岁占15.4%, 45~59岁占26.7%, 60岁以上占43.0%;文化程度:36.5%为文盲, 24.5%小学, 27.4%初中, 11.7%高中或中专以上;职业:80.0%为农民, 20.0%非农民;婚姻状况:12.9%为未婚, 76.3%已婚, 10.7%离婚或丧偶/独居。

2.2 初次就诊时症状

819名调查对象中, 75.2%的病人初次就诊时有咳嗽症状, 45.8%有低热, 体温低于39度症状, 44.1%咳痰, 34.2%胸闷及气短, 25.4%盗汗, 12.1%血痰, 11.7%咯血, 9.2%高热, 体温高于39度, 15.4%有其他症状。

2.3 初次就诊医疗机构

调查总体中31.0%的病人初次就诊医疗机构为村卫生室, 17.0%为乡镇卫生院, 13.1%为结核病防治机构, 33.0%为县级综合医院, 6.0%为其他医疗机构。48.0%的病人初次就诊单位选择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不同性别、职业、医疗保障对肺结核病人初次就诊单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136, P=0.019) , 随着年龄的增大, 选择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就诊的病人数量增多;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543, P=0.032) , 文化程度越低, 选择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就诊的病人越多;婚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140, P=0.040) , 离婚或丧偶/独居的病人选择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就诊高于其他病人。

2.4 初次就诊诊断情况

只有444名 (54.2%) 病人初次就诊时诊断为肺结核, 其余375名 (45.8%) 病人被误诊, 被误诊为感冒的病人最多, 占25.6%, 其余被诊断为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其中村卫生室多诊断为感冒, 诊断为肺结核只占13.0%, 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正确诊断率较高, 尤其以县结核病防治机构为最高, 占90.7%。具体情况见表1。

2.5 就诊延迟情况

肺结核病人从最早出现症状到初次就诊平均间隔27.72天, 最多间隔1080天, 最少间隔0天。283名 (34.6%) 病人发生就诊延迟现象, 平均延迟73.25天。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医疗保障对肺结核病人就诊延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婚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44, P=0.034) , 未婚病人发生就诊延迟现象高于其他病人。对于发生就诊延迟的原因, 56.6%的病人没有意识到是结核, 29.6%不在乎, 8.5%经济困难, 4.3%没有时间, 1.0%选择其他。

2.6 确诊情况

819名调查对象中, 确诊医疗机构分布情况为:75.6%的病人为县级结核病防治机构, 10.7%为县级综合医院, 7.3%为市级结核病防治机构, 1.8%为乡镇卫生院, 2.2%其他。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保障对肺结核病人确诊单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从初次就诊到确诊, 肺结核病人平均就诊2.51次, 最多就诊30次。

2.7 确诊延迟情况

肺结核病人从初次就诊到确诊平均间隔16.45天, 最多间隔2160天, 最少间隔0天。182名 (22.2%) 病人发生确诊延迟现象, 平均延迟66.01天。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保障对肺结核病人是否发生确诊延迟现象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此次调查发现, 肺结核病人初次就诊时多有咳嗽、咳痰伴低烧症状。近半数病人初次就诊时选择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 尤其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或离婚或丧偶/独居的病人倾向性明显。近半数病人初次就诊时被误诊, 多诊断为感冒等疾病。部分病人发生就诊延迟现象, 其原因是没有意识到是结核和不在乎。这也可能是卫生人员没有很好的给村民宣传结核病相关知识, 延误了疾病的诊断。从初次就诊到确诊期间病人就诊次数较多, 部分病人发生确诊延迟现象, 大部分病人最终由结核病防治机构确诊, 中间环节较多, 增加了病人经济负担。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不了解结核免费诊断和治疗政策, 或经济利益的驱使, 淡化转诊意识, 为自身利益而损害了需方的利益, 严重影响了卫生服务的公平和效率, 导致了肺结核病人确诊延迟[5]。

针对以上问题, 建议有关部门重视基层卫生人员在结核病防治中的作用, 加强对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医生的专业培训, 编制一些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学习资料, 让他们了解结核病防治的意义、策略和措施, 掌握结核病的相关知识, 提高识别结核病症状的水平, 减少误诊、漏诊, 有效地提高病人发现率[6]。加大对村民结核病相关知识宣传力度, 特别是结核病免费检查、免费治疗等政策[7], 让村民意识到结核病的危害与增加结核病防治知识, 减少就诊延迟的现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诊断、发现与转诊可疑肺结核症状者的程序, 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鼓励及时、有效的转诊和报告病例, 杜绝确诊延迟现象的发生, 提高肺结核病人初次诊断正确率, 努力减少肺结核病人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1) :3~5.

[2]蔡纪明, 陈贤义.中国结核病控制工作典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7.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8 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WHO Re-port[R].Geneva:WHO, 1998:237.

[4]卫生部结核病控制项目办公室.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手册[S].第2版.1995:22~23.

[5]龙倩, 汪洋, 岳勇, 等.城市综合医疗机构对疑似肺结核病例诊断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6) :566~567.

[6]汪洋, 陈静, 李颖, 等.肺结核病人低发现率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 1:23~24.

3.社会调查过程手册 篇三

关键词:矛盾;和谐;过程

中图分类号:D64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036—02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1886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深刻地指出:“一个伟大的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消灭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如此深入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在这里,经典作家论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命题:任何事物的发展、存在,都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用了很长的篇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到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空想;从经典作家的理论构建,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无不在启示这样一个道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也必须是一个历史过程。

这样的历史过程,迄今为止,大约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的时期。第二个大的阶段,可以截至1917年的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在这样一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在哲学上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吸收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实践为基础,并运用推广至社会领域,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三个大的阶段是从苏俄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现在。其中,又可以分出若干个小的阶段。不论在前苏联时期还是在1949年后的中国,人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付出了艰辛努力、不懈探索和沉重的代价。直到1977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探索才重新走上了科学的发展之路。在21世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正在华夏大地阔步推进。

二、矛盾运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过程的基本动力

(一)矛盾运动贯穿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亲身目睹的现实寻求破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矛盾,实现人类解放、和谐社会的科学路径。在《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文中,他对无产阶级人类解放思想作了最初的论述:资产阶级作为追逐私利、奴役工人的力量,已使它发起的“政治解放”陷入不可解救的矛盾之中,法国大革命不过是资产阶级解放的实现。而真正的人类解放,只有诉诸于无产阶级,通过“社会革命”,消除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横沟,把社会变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实现。这个在当时多少带有抽象思辨的论述,表达了马克思后来一直始终坚持的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的重要原理。这种思想在随后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等重要著作中得到科学的论证和系统的阐述。

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一根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理解为一个由多个历史阶段组成的,经由政治革命,转入社会革命最后实现“自由^联合体”的不断演进的过程。

(二)不断解决现时代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途径

1社会利益冲突加剧。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人们在利益问题上,不论从观念还是从实际维护上,经历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到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所限,人们的个人利益的诉求降至极限,从某种程度上说,处于休眠状态。改革开放政策唤醒了人们的利益意识。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竞争迅速升温,并日趋白日化。在政府和社会还来不及制定和形成规范的市场规则的时候,这种激烈的竞争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各种恶性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腐败与社会腐败、贫富差距的迅速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裂痕的产生就是表现。

2社会心理失衡加重。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裂痕的出现和扩大,引起了人们社会心理的失衡。生活在体制内与体制外、社会中心与社会边缘、上层与下层的社会群体相互敌视与仇恨的情绪在持续的增加,各种经济犯罪和社会犯罪有所增长。如何医治或修复社会心理的失衡状态,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3,社会道德失范与诚信缺失。在利欲的驱动下,人际关系呈现商品化、实用主义化和机会主义化的倾向。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社会诚信严重缺失。这与和谐社会的目标严重相悖。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构社会道德伦理体系。

4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不足。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但是,相比较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滞后,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体制性障碍还有待铲除。

5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依然面临许多阻碍。传统的人治观念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现代法治观念在短期内还很难从根本上替代人治思想。迈向现代法治的目标还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6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迫不容缓。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向人类发出了严重的信号。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付出了较为沉重的环境代价。尽早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仍然是严峻考验。

三、“矛盾”与“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的永恒话题

毛泽东指出,“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磋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正是矛盾的持续运动,推动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所以,“矛盾”与“和谐”,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的永恒话题。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和”即和睦之意,含有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的意蕴;“谐”即相合之意,强调顺畅、协调、避免抵触、冲突。“和谐”就是和睦协调。把和谐运用

到宏观社会发展领域和对于社会发展状态的描述,则其内涵丰富许多,可以从诸多方面进行表述。

要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区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所谓逻辑矛盾,是指人们的思维过程不符合逻辑、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混乱。它与我们理解的辩证矛盾有着本质的区别。列宁指出,“‘逻辑矛盾’——当然,在正确的逻辑思维的条件下——无论在经济分析中或在政治分析中都是不应当有的。”恩格斯在为撰写辩证法著作《反杜林论》准备材料时指出,“对立——如果一个事物具有对立,那末它就同自身处在矛盾中,而且它在思想中的表现也是如此。例如,一个事物是它自身,同时又在不断变化,它本身有‘不变’和‘变’的对立,_这就是矛盾。”嗯格斯在这里指出了矛盾的最本质含义:对立,同时说明了矛盾本身就一个不断持续的变化过程。

这种矛盾与和谐的持续运动过程的辩证关系一旦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多样性相结合所产生的复杂性,往往导致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产生迷惑、偏差和难以把握。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异常复杂性有亲身体会的毛泽东同志对此有着深刻的见解。在探索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他指出,“这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作者注),在中国懂得的人逐渐多起来了。但是,对于许多人说来,承认这个规律是一回事,应用这个规律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又是一回事。”

四、结语

4.田野调查操作手册 篇四

第一部分

田野调查概述

一、什么是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又称为田野工作,是指研究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段内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

田野调查特别强调的是调查者本人“亲临现场”的调查,这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特征。它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田野调查的基本态度。“亲临现场”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某个文化的结构及其特点,这是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只有在对于文化有了一个整体性把握的前提下,研究者才可能进而理解该文化,从中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因此,这种“亲临现场”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意义的调研工作。到一个地方搜集一些文献(例如各种政府报告、统计数据等)、发放问卷,这是田野调查重要的辅助手段,但并不是田野调查的全部工作内容。

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参与观察、访谈。

参与观察是指人类学者长时段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和非日常的活动,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

参与观察的优点在于:通过参与到当地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别的途径所无法获得的对于该文化的体验与深刻理解、把握。因此,参与观察对于提高田野工作中所收集资料的质量以及提高对该文化的解释力度,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访谈主要是指在田野调查中通过向研究对象提问或与之交谈的方式来获取资料。访谈通常可分为非结构性访谈何结构性访谈两种基本类型。非结构性访谈是指人类学者提供一个开放型的主题或问题,由报告人自由阐述。常见的非结构性访谈包括收集生活史、神话、传说故事、宗教和公共活动等方面的资料。结构性访谈是指人类学者根据研究主题事先设计好具体问题,系统地访谈研究对象。结构性访谈的提问应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提问的方式也应当简明扼要,避免因问题冗长而让人难以回答。同时,问题与问题之间也应有关联性。

二、田野调查基本原则

1.价值中立

田野调查中的价值中立是指在调查中要避免先入为主地用调查者已有的价值体系去衡量、观察、评价自己的调查对象。价值中立的原则要求调查者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收集资料,避免过多地卷入当地的社会关系中。价值中立原则强调的是这样一种操作原则:在调查中坚决避免用现有的理论框架来有意识地收集符合该框架要求的资料。这既是一种操作原则,也是一种伦理原则。2.整体论

整体论把人类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它要求将文化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进行全方位的理解,从而力图避免任何一种单一的视角所可能导致的片面。

在田野调查中对于“整体论”的把握,要特别注意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文化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文化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对于某一个特定的文化要素或文化现象的理解只能放在这种有机的结构关系中才有意义。例如,在集约农耕的文化中,定居生活、家庭园圃业、水资源的管理、父系继嗣、对土地的崇拜及其各种仪式等等,是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我们忽略掉其中任何细节都不可能获得对这种文化类型的正确理解。

3.文化相对

文化是多样性的存在,每种类型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是人类共同文化的组成部分。每种文化都是在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长期相互作用下而生成、发展的,都有其内在的逻辑。不同文化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在调查中将文化不加辨析地划分出“先进”与“落后”,对一些文化想当然地贴上“原始”的标签,极有可能遮蔽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价值,对于文化理解,只有把它放在其特定的文化生成土壤中才有意义。

三、田野调查的基本程序

(一)调查课题的选择

田野调查一般分为两种:

1.全面调查,对一个人口不多的群体或地区进行全面的详细的调查,最后可以写成一本描述文化各方面的民族志。

2.定向调查,对一个或几个群体或地区进行专题调查,用以验证或检查某一人类学理论问题,或解决现实生活中某一社会问题。

(二)调查方案和调查提纲的拟定

1.调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调查地点和对象、调查日期和预计的时间长度、调查课题及其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自己具备的条件及准备如何进行调查。调查地点或目标社区的选择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例如,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目前所建第一批田野考察工作站,其设立的主要依据是这些工作站所代表的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详见附录:“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第一批田野考察工作站基本情况介绍”)

2.调查提纲中应列举你调查中准备提哪些问题。调查提纲主要供调查者自己看,帮助调查全面考虑问题,防止调查中有所遗漏。

(三)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1.了解地理和历史的背景材料

调查以前有必要对所去地区的地理情况,如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山脉、河流、矿藏、动植物),气候条件、交通情况、物品供应等有所认识。对该地区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等历史情况也应该尽量了解清楚。

2.掌握前人调查研究成果

对于前人调查研究成果的梳理是拟定调查提纲之前必须的准备工作。只有通过对前人的调查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知道已经有了哪些有价值的调查成果、存在哪些问题。而发现了前人调查的问题往往可能成为我们进行新的调查的出发点。

3.调查队伍的组成

一个好的调查队的组成原则应该是:(1)根据调查课题性质而有各方面专家参加;(2)由一个有经验的人类学家为领导;(3)调查人员中最好包括女性,便于调查婚姻或与妇女有关的问题。

(四)进入田野

1.熟悉环境

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首先要向相关人员说明来意,并尽快地熟悉当地的环境。除了在向导人员陪同下熟悉环境外,调查中最好先绘制一份你所在社区的地图。

2.查阅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主要包括保存在当地未曾发表的文献资料,如地方政府档案、家谱、契约、民间故事、歌谣等等。假如取得许可,应择重要者予以复制。

3.基本信息采集

基本信息采集是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主要包括该地区的人口(包括性别比、年龄分层等人口统计基本数据)、面积、生计类型、生活状态、物产、自然等各方面的内容。

4.试点调查

试点调查的目的在于:检验预先设计的调查提纲,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调查方案和提纲。

5.正式调查

正式调查开始以后,也意味着一段比较艰辛的文化理解与沟通之旅的开始。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也充分享受到了许多文化之旅的乐趣。在调查中我们建议应该准备两个本子,一个用来记录调查内容,一个用来每天坚持撰写调查日志。

四、田野调查中的注意事项

(一)如何熟悉情况

田野调查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工作,初到一个地方,不要急于马上进行调查,应该首先花一点时间熟悉当地的环境、与当地人建立友好的联系。

1.主动与当地政府和有关机构建立联系,简要而实事求是地说明来意,以获得工作上的支持与配合。除了自己调查的目标社区所在地方政府之外,应当根据自己调查的内容的不同而走访相关的只能部门,如教育局、统计局等。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民族工作部门也是应当注意联系的单位。

2.尽快熟悉自己所在社区的基本布局。

(1)建议在绘制一份该社区的草图,标明自己所在的位置、社区中每个村寨的名称、山脉、河流。

应特别注意当地地名的记录,如果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还应该注意每个地名的汉语名称、少数民族语言的名称以及该名称的含义。其好处在于,地名通常包含的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地名的简单记录可以了解到许多该社区历史上的变革、族群的迁徙、民族关系等内容。可用以下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表1-1

地名记录基本表格(样式)

汉语地 名

当地民族语地名

(可用国际音标的形式)

(2)初步了解该社区每个村寨的住居格局,如不同民族在该社区中的分布;不同家族(或不同的姓氏)的住居分布特点。这些基本情况可以用表格或直接在草图上标注的形式进行记录的。

3.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自然首领,如寨老、族长等,他们在当地通常有很高的威信。田野调查离不开他们的配合、支持。初到一个地方,也应该先知道他们的基本情况,并主动登门拜访,他们的配合对于调查者日后调查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往往很关键。

(二)如何进行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和访谈是田野调查的两个基本手段。调查中观察一定要仔细、全面,并做到重点突出。以下的“重要观察点”是进行田野调查要特别注意的。

1.社区布局

社区布局是指一个社区内部生产、生活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大体包括居民点、宗教场所、墓地、生计空间(如耕地、牧场、山林等等)等。社区布局往往反映一个族群对于人与自然、社会秩序、等级等文化观念。初到一个社区进行调查,首先从整体上把握住该社区的布局特征对于调查者进入该社区的文化场、进而理解当地文化的发生和运行往往有很大的帮助。

2.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往往是一个族群举行重大活动、操演该族群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于公共空间的结构、功能等进行观察和了解通常能有效地切入该族群文化的内核。对于公共空间的调查,应该特别注意哪些公共活动在此举行?何时举行?有什么意义?在调查中不妨详细统计该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类型、数量,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

例(1)在中国南部侗族地区,鼓楼通常是侗族社区十分重要的公共空间:盟誓、习惯法的宣讲、成年礼、唱歌等等社会活动通常以鼓楼为核心进行。因此,鼓楼便成了研究该支系侗族社会的社会结构、关系、信仰的重要的切入点。

例(2)在传统的汉族社区,“宗族祠堂”也是十分重要的公共空间。著名的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在他早年对中国福建的汉族社区的研究中,就是以宗族祠堂为重要的切入点,不断地展现围绕宗族祠堂而构建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生产关系的。

例(3)部分苗族传统上有“跳花坡”的习俗,是一种供青年男女相互结交、进而缔结婚姻关系的重要娱乐活动。这种习俗对于构建苗族社会的社会结构、强化族群认同、传承文化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跳花的地点(花场)便是该苗族社会中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3.住宅结构

一个族群家户内部的社会关系、生活习俗、信仰等文化要素经常可以通过住宅的内部结构与摆设而表现出来。在调查中要特别关注诸如家户内部的功能分区、神龛位置、火塘等的特点与内涵。

例(1)中国的南部侗族地区有的村寨普遍采用一种木质结构的“长房”,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当地父系大家庭的基本的生产生活关系。

例(2)有的瑶族地区住房结构中,在堂屋靠外的一侧专门辟有为家中年轻女性居住的闺房,并在对外的板壁上凿有圆孔(汉语俗称“谈婚洞”)。这种形式应该是“寮房”的一种变异或简化形式,围绕这一结构,我们在调查中可以了解到许多当地的特定年龄段的异性交往方式。

例(3)对于火的崇拜是传统上氐羌系统民族共同的文化特征,因此,围绕火塘衍生出了一整套的文化规则、习俗和禁忌。云南小凉山彝族社会的住房中通常设有火塘,关于如何燃烧木柴有特别的讲究:须将木柴的头部(当地如何分清一段木柴的头和尾也有自己的方法)先放入火塘。如果头尾颠倒,则视为不祥:意味着该户妇女生产时有可能难产。在这个习俗中,对火的崇拜、火的“生命力”的象征意义、生育文化等内容围绕火塘有机地形成了当地彝族的观念-行为的结构。在调查中围绕这一结构可以发掘出该族群许多关于生命意义的内容。

4.生境与生计类型

独特的天地系统与人文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独特的生境。在特定的生境中不同族群往往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的生计方式,并内在地规定了该族群文化的诸多特质。在田野调查中要特别注意当地的环境与生计类型,这往往构成该族群文化的生成基础。

5.物质文化

作为外显的文化,物质产品本身不仅承载了诸多实际的功能,其制作工艺以及工艺背后的理念也往往反映了该族群的文化特质。例如,中国苗族的刺绣和蜡染工艺十分发达,在其服饰文化中举足轻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研究者经常讲苗族的历史是绣在裙子上的。我们透过对于苗族的刺绣、蜡染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苗族历史、迁徙等许多细节。同样,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铜鼓是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文化,其图案、形制等特征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些民族的宇宙观。我们在田野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收集当地的物质文化产品。

6.宗教场所与器物

宗教是一个族群重要的生活内容,扮演着慰籍心灵、构建社会秩序、型塑族群认同等作用。宗教场所是构建一个社区文化结构的重要地点,对于宗教场所的观察往往可以集中地了解到该社区人们信仰体系的许多细节。

7.仪式过程

一个族群的文化往往在其重要的仪式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操演。在仪式中,我们看到该族群的信仰、道德、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历史等众多内容。因此,对于一个族群的仪式进行全过程的观察,是田野工作中要十分注意的。在仪式观察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并记录仪式的各个阶段及其含义;仪式的参与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仪式举办的时间及其特定的内涵等等细节。例如,“指阴路”是许多民族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环节,即将死者的灵魂送回祖先居住的地方,从而构成了一个族群迁徙的反向路线。因此,对于丧葬仪式中“阴路”的记录完全可以有力地佐证一个族群的详细迁徙路线图。

8.各种民俗活动

各种民俗活动往往是一个社区小传统文化的得以全面表现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透过各种各样的岁时民俗、生产民俗、成年礼、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观察到一个族群文化的各个方面。例如,一个社区中礼物的交换是各种民俗活动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并集中反映了该社区的各种社会关系。

9.集市

集市也是一个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在田野调查中,我们不要将集市简单地看成是纯粹的商品交换场所。应当把集市理解为集中展现不同社区社会关系的舞台。集市将人们与一个更大的外部世界联结起来。因此,对于集市的调查研究十分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三)如何进行访谈

访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方法,访谈中应特别注意: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

在调查中可以根据调查的主题选择访谈对象,但应具有代表性。通常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组、性别、社会角色等因素进行选择。例如,对于某个学校教育问题的调查,在访谈中应该访谈的对象大体上应包括学校的管理者、男生与女生、家长、教师等。

2.确定关键报告人。

关键报告人是在你调查期间配合调查、提供重要信息的合作者。并不是所有的访谈对象都可以成为关键报告人。在田野调查中,关键报告人应具备下列特征:(1)对自己的文化十分熟悉;(2)善于沟通;(3)能有时间配合调查;(4)热心本地方的事务。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建立与下列这些人物的联系:(1)当地的自然首领(如寨老、族长等);(2)宗教师;(3)民间艺人;(4)学校教师;(5)有过长期外出经历的返乡者。

3.注意访谈礼节

初次登门访谈,应根据当地礼节,适当地随身携带一些小礼物;访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遵守当地的一些禁忌。例如,在有些民族中,“火塘”是十分神圣的场所,人们特别忌讳随意跨过火塘。在调查之前了解并尊重当地的风俗、禁忌,对于自己能否顺利开展调查往往很重要。

4.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在正式开始访谈之前,应首先了解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1)姓名,有的少数民族成员除了本民族的名字之外,亦多采用汉名,应当详细记录;(2)年龄;(3)性别;(4)家庭主要成员,如配偶、子女,可用谱系关系图或列表的形式说明;(5)社会角色,如是否宗教师,是否民间艺人等等。

附:田野调查中谱系法的运用

谱系法是收集家谱并编辑成系谱表以确定亲属制形式及其结构性质的研究方法。谱系是有关血缘关系的记录或计算方法,在世系群或以血缘为基础的亲属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谱系图中常以“△”表示男性;“〇”表示女性;“=”表示婚姻关系;纵线表示亲子关系;横线表示兄弟姐妹关系。

在具体的运用中,调查者要特别注意尽量使用当地的概念和分类来进行谱系的描述,避免用自己熟知的另一套体系取代之。此外,谱系调查通常需要进行谱系的追踪,其间的情况有可能异常复杂,如分支(裂变)等等,因此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故在进行谱系调查时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与自己的报告人进行长期的合作才能获得较为清晰的谱系图。

5.访谈用语

要注意尽量使用当地人能够接受的用语进行访谈。初次访谈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在访谈中使用大量的学术用语、书面用语,以至于当地人在接受访谈时不知所云。访谈用语可以口语化一些,以便沟通。此外,在记录时也应尽量忠实受访者原话,不要用自己理解的学术概念代替别人的概念。

6.控制好访谈时间

一次访谈的时间不宜过长,要控制好时间,访谈中应留有休息时间。通常一个小时左右应休息一下,可以谈点别的事情,拉拉家常,活跃气氛。

7.提问方式

(1)访谈的问题应先从简单问题开始;(2)提问应当简明扼要,让对方容易把握和回答;(3)访谈的内容应有一定的前后关联性,切忌在访谈中“跳跃式”的提问。

8.信息的核实

访谈中的许多信息需要多方核实,才能接近真实。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涉及到人的主观评价方面的问题,不同的访谈对象也许有不同的看法。对访谈材料进行核实的基本方法是采用“多主体询问”的方式,对同一个问题向多个访谈对象询问,以得到多方的映证。

例:编者在调查“毕摩在凉山彝族社会中的社会作用”的问题时,所访谈的对象包括毕摩本人、普通老百姓、外来经营户、当地政府官员、学校领导、医院医生,收集他们对此问题的看法,然后结合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

在调查中对于明显有违常理的信息要特别留心,进行核实。

(四)田野调查中“乡土知识”的重要性

“乡土知识”(地方性知识)在人类学调查中十分重要。乡土知识是当地人基于当地文化的立场所形成的对于世间万物的经验积累和认识。这些知识弥散在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的方方面面,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最直接的表征。田野调查中要十分注意对于乡土知识的调查,以利于把握某个特定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乡土知识涵盖了人们对于物质、制度、精神各方面的认识和态度,例如:

1.对于自然的认识。(1)当地人如何解释天象?对于日月星辰有无自己的命名和分类?(2)当地人如何看待山川、湖泊、河流、动物、植物?如何看待各种自然灾害?有无特殊的神话、禁忌?这些观念中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态观念?

2.对人生的态度。(1)当地人如何看待“生”与“死”?具体表现在什么样的习俗中?(2)当地人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对于人的社会评价当地人采用了什么样的标准?等等。

3.生产经验的积累。当地有无特殊的生产习俗(如农耕、狩猎、畜牧等),他们是如何解释这些习俗的?等等。

总之,田野调查中对于当地的每一个文化事项都应首先了解当地人对该文化事项的认识和解释,并将这种解释放在当地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中去寻求其内在的合理性。

例1.在某个侗族社区有这样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假如某人过世的时辰不吉(由宗教师推算),则其直系亲属要按照习俗回避。通常的做法是直系亲属赶着大牲畜到另一个地方居住数日,丧事由姻亲操办,待丧事完毕后主人始得返家。这种习俗我们姑且称之为“逃丧”。在调查中当地人对此的解释是死者时辰不好,容易闹鬼。在调查中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这种解释,那么我们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当地人“迷信”。但如果我们把这种“迷信”习俗置于当地整个的知识体系中,我们则逐步会发现,这种习俗其实与当地传统的婚姻规则有直接的联系:它是一种强化两个通婚集团之间联系的有效手段。由此,我们对于该习俗的了解就不会仅停留在简单的迷信与否的价值评价上,而是在其地方性的知识体系中寻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例2.在云南小凉山某彝族社区生长着一片十分完好的红豆杉山林。在周边许多地方由于乱砍滥伐而致使森林被大量破坏的情况下,这片红豆杉山林显得十分突出。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地彝族将这片山林视为神山(并且赋予了红豆杉树一个非常优美的名字:孤独的少女),因此避免了被砍伐的命运。这种将自然物神化的地方性知识中,其实蕴涵了诸多当地人的生态观念。

(五)理解文化符号中的象征意义 人的最大特征是能够自觉地运用各种象征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因此,在田野调查中要十分关注当地各种文化符号,并了解其象征意义。要注意:

1.细心观察、详细记录。符号几乎无处不在,如果在调查中没有意识,视若不见,则往往会错过了解当地文化的很好机会。有些地方是调查中要特别引起注意的,例如:村寨的公共建筑物、村寨的入口处、道路旁、房屋的门楣、屋顶、堂屋、灶台、水缸的上方、祭祀场所,等等,这些地方通常是符号集中的地方,要认真记录这些地方都有什么符号,其意义是什么。

2.虚心询问、探索意义。不同的符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调查中我们应该首先虚心地向当地人请教他们对某种符号的看法。但是,当地人的解释有时并不能代表该符号的真实意义,这需要调查者认真思考、努力探索。例如,在贵州东南部某个苗侗杂居地方,当地苗族妇女在参加婚宴时有用染料将自己面部涂成红色的习俗,若询问当地人,通常得到的解释是“高兴”,但只要认真思考便很容易知道这里的红色其实象征的是“生殖”、“繁衍”、“生命力”的涵义(颇类似于另一种吃“红蛋”的习俗)。

3.注意相似的符号形式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意义,避免先入为主。

(六)确立当地文化的结构

田野调查要实现的重要目标是获得对于某个特定文化的整体性把握,进而探索该文化的特征、本质和意义。具体的文化要素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结构中。文化的结构是一系列文化要素的有机的排列组合,主要通过行为、制度、观念而表现出来。因此,在田野调查中切忌孤立地看待每一个具体的文化要素,而应当建立起各种文化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该文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具体的结构,例如,农耕文化、狩猎文化、畜牧文化的具体的结构特征是不相同的。在调查中应确立所调查的每种文化的最基础的结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这种基础结构是如何规定了该文化的走向和特点的。

五、调查报告的撰写

田野调查结束以后应该撰写本次调查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紧紧围绕本次调查,尽可能详细说明自己的调查收获。调查者有权信奉某种理论,并通过自己调查来维护或反对某种理论。但必须处理好事实和理论的关系。调查报告不是理论作品,其最大的功能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事实材料。调查报告通常包括:

1.标题。标题不宜过于理论化,应明确表明本次调查的主题是什么。例如:××民族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地区义务教育情况调查,等等。

2.调查的过程。主要包括调查的起止时间、地点、调查的方法、对象,等等。

3.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存在的问题

5.社会保障卡使用手册 篇五

江苏省社会保障卡(以下简称“省社保卡”)是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发行、符合国家标准、具有金融功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是社会公众享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的电子凭证。人社部门通过社保卡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就业、人事人才、社会保障、劳动维权等各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申请办理

一、办卡对象:我市所有居民和在我市就业、参保的外地(外籍)人员。

二、办卡资料:申请人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到人社业务关系所在地的社会保障卡服务网点申请办理。有效身份证件包括:居民身份证(或有效期内的临时身份证);户口簿(仅限不满16周岁人员使用,且其中的公民身份证编号须为18位);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护照。提示:不满16周岁的申请人须由法定监护人携带双方有效身份证件原件代为办理。

领卡注意 一、一般申领人申办社保卡90天后,可领卡。领卡时,请认真核对卡面个人信息。如有误,请拒绝签收。由发卡工作人员交回泰州市社会保障卡管理服务中心,并等候下一步领卡通知。

二、如有疑问,您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详细咨询: 1.致电服务热线:12333 2.登陆泰州市社会保障卡服务网(ssc.jstzhrss.gov.cn)3.亲临泰州市社会保障卡服务网点。4.亲临卡面标示金融服务银行服务网点。用卡须知

一、社保应用:社保卡具有加密功能,初始密码为123456。如使用加密功能,须本人持社保卡和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到社保卡服务网点设置密码。加密后,用卡时必须输入密码。首次持省社保卡到定点医疗(药店)机构进行刷卡就医、购药或到各级人社经办网点办理业务时,省卡即开始启用,持卡人原持有的泰州市社会保障卡的社保功能即停止使用,金融功能不受影响。

提示:如不启用加密功能,社保卡可正常使用,请妥善保管,以防丢失后他人冒用。

二、金融应用:社保卡金融服务银行为卡面标示银行。领卡后请尽快持社保卡和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到社保卡金融服务银行在泰州范围内的任一服务网点办理社保卡金融账户激活手续。社保卡金融账户具有银行借记卡的所有功能。持卡人可凭卡享受现金存取、转账、消费等金融服务,并免缴金融账户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等费用。

为保证个人金融账户资金安全,办理激活手续时,持卡人应提供本人或联系人的手机号码,同时设置社保卡金融账户的密码。其中:建设银行金融账户初始密码为955330,农业银行金融账户初始密码为111111;交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帐户无初始密码。提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离退休人员领卡后,如暂时继续在原领取银行领取养老金,请向发卡工作人员声明确认,社保经办机构继续将养老金发往您原有领取

养老金银行。没有在领卡时声明的,从您领卡当月起第四个月开始,到您的省社保卡卡面标示银行服务网点领取养老金。补换卡须知

一、卡遗失

第一步:临时挂失。

临时挂失,只在人社机构办理,人社机构与合作银行系统实时同步信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办理:

1.电话挂失:发现丢失后,请立即拔打12333服务热线申请挂失,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号码等信息验证。

2.经办网点挂失:可以到社保卡各服务网点挂失,服务时间为正常工作时间。社保卡的金融功能根据卡面标示拨打相应的服务电话: 建设银行:95533

交通银行:95559 农业银行:95599

农村商业银行:96008 提示:临时挂失后,应及时办理正式挂失。如不及时办理正式挂失,社保卡的社保功能将在7天后自动恢复,金融功能挂失有效期按银行有关规定。第二步:正式挂失。

正式挂失只在合作银行办理,持卡人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到卡面标示金融服务银行服务网点办理,合作银行与人社机构系统实时同步挂失信息。第三步:办理补卡。办理正式挂失手续后,持本人身份证件原件到社会保障卡综合服务网点办理补卡手续,并按照每张卡20元缴纳工本费。提示:

1.委托他人代办补卡手续,必须提供持卡人、代理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2.遗失社保卡后申请补领新卡,自社保卡综合服务网点受理补领之时起,原卡自动失效。

3.办理挂失后或办理补卡期间,卡内资金处理、个人相关人社业务的办理手续遵照相关业务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4.办理补卡手续后,在尚未领取新卡期间急需用卡的,可申请办理临时卡,申请须填写《临时卡申领表》,临时卡有效期为90天,在有效期满后或领取新卡时须交回临时卡。临时卡不具备金融功能。申请使用临时卡,须交纳每张卡10元押金,临时卡丢失或人为损坏的,押金不退还。第四步:领取新卡。

办理补卡手续20个工作日后,本人凭补卡业务凭据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到补卡凭据所示社保卡服务网点领取新卡,并及时激活新卡的金融账户。提示:办理正式挂失且未办理补卡手续前找回原卡的,到原挂失银行的服务网点办理银行账户解除挂失手续,社保功能同步解挂。

二、卡故障、损坏 第一步:申请验卡

如果在使用社保卡时出现故障,须本人持社保卡和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到社保卡服务网点或卡面标示金融服务银行服务网点申请验卡。第二步:申请换卡 社保卡人为损坏,不能在读卡设备上读写,持卡人可持该损坏卡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到社会保障卡综合服务网点办理换卡手续,并按照每张卡20元缴纳工本费。

第三步:领取新卡

办理换卡手续20个工作日后,本人持换卡业务凭据和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到原办理点领取新卡,并及时到卡标示的金融服务银行服务网点激活新卡的金融账户。提示:

1.委托他人代办换卡手续,必须提供持卡人、代理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2.办理换卡期间,卡内资金处理、个人相关人社业务的办理手续遵照相关业务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三、卡信息变更

(一)卡面基本信息变更 第一步:申请换卡

1.姓名、身份证件号码信息变更,凭原卡、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公安机关出具的个人资料变更证明、金融服务银行出具的个人资料变更证明及复印件等,到社保卡综合服务网点办理换卡手续。

2.照片变更,凭原卡、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到社保卡综合服务网点现场拍照后,办理换卡手续。

3.换卡按照每张卡20元缴纳工本费。第二步:领取新卡

办理换卡手续20个工作日后,本人持换卡业务凭据和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到原办理点领取新卡,并及时激活新卡的金融账户。

(二)非卡面基本信息变更 更新本人联系地址、电话等非卡面基本信息资料,可本人持社保卡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

四、卡注销

持卡人死亡、出国定居、跨省转移时,必须注销社保卡。办理注销手续时,持卡人家属或本人可持卡,凭公安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首先到社保卡综合服务网点办理社保功能的注销手续,然后到卡面标示的银行服务网点,办理社保卡金融账户注销手续,原卡由卡面标示的银行统一销毁。提示:

1.持卡人为本市社会保险参保人的,还需社保经办机构出具的相关书面凭证。2.社保卡涉及资金问题的,应先办理资金清算手续。服务指南

一、服务网点

(一)省社保卡综合服务网点

省社保卡综合服务网点主要提供社保卡检验、发放、注销、补换卡、密码修改/重置等各类卡服务。

服务时间:正常工作日工作时间

(二)省社保卡采集服务网点

省社保卡采集服务网点主要提供申请人基本信息的采集、录入、卡发放、密码修改、宣传等业务。采集服务网点可查询泰州市社会保障卡服务网(ssc.jstzhrss.gov.cn)。服务时间:正常工作日工作时间。

(三)金融服务银行服务网点

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在泰州市行政区域内的服务网点可查询泰州市社会保障卡服务网(ssc.jstzhrss.gov.cn)。服务时间:正常工作日工作时间。

服务网点如有变更,以泰州市社会保障卡服务网(ssc.jstzhrss.gov.cn)最新公布信息为准,也可致电服务热线12333查询。

二、服务网站(ssc.jstzhrss.gov.cn)

服务项目:可阅览社保卡有关知识、政策法规、工作动态、通知公告、应用服务介绍等。可查询社保卡办理情况,下载相关业务资料。

三、12333服务热线

人工服务时间:正常工作日工作时间 人工服务指南:根据语音提示转1号键

人工服务项目:帮助解答社保卡使用中的问题

6.学生社会顶岗实习手册如何写 篇六

__月20号我试讲了自己人生的课,八年级历史单元第二课《最 可爱的人》,带着那份忐忑的心情与莫名的激动走上了那神圣的三尺讲台,看着那台下几十双充满好奇的眼睛。我的思维瞬间僵化,缓过神来,定定神,开始讲授这一课,课文的内容很简单,四十五分钟的课讲了十几分钟便讲完了。下面的时间怎么办,情急之下开始了我所谓的知识扩展,把大学里《中学历史教学法》所学的内容讲了半节课。在学生不知所以然的眼神里,下课的铃声终于响了,那几十双迷茫的眼睛足以证明这结课的失败,把学生讲晕了。课后常老师指出了我的不足,主要是讲课内容太深,知识点不明确,这显然与初中生的接受能力不相符合。

随后,实习工作在磕磕绊绊中步入正轨,逐渐向一个正式教师的角色转化,能够独立授课,充满个性与风趣的授课风格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形成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个人特色。

在将近五个月的实习工作中,本人共完成顶岗实习工作日志131篇,教案10篇,实习周记18篇,教师六项技能训练作业15篇,实习小组长日志131篇,实习班主任工作计划2篇,听课记录10篇,主题班会活动记录3篇,认真完成了校要求的各项作业。

7.社会调查过程手册 篇七

1 调查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方法, 基于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和征求社会意见, 了解专家、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个人等对食品企业卫生规范类标准的认识和看法, 对不同行业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分析不同食品行业对卫生规范的应该强调的侧重点。通过食品行业协会建议方式确定调查企业41家, 涉及我国2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不同食品行业, 覆盖了食品行业最主要的食品类别。

调查问卷内容 (1) 企业的基本情况:主要产品类别, 年销售收入, 企业的生产设施、设备、生产特点。 (2) 产品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卫生问题。 (3) 同行业、同类产品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4) 本行业涉及的上、下游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2 调查结果

2.1 企业基本情况

调查的41家食品生产企业涉及的行业包括白酒、保健食品、方便食品、果冻、糖果、坚果炒货、肉制品、食品添加剂、调味品、饮料、乳制品等, 年销售额在300万元~10亿元之间。

2.2 生产过程中的卫生问题

企业认为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问题主要集中在厂房和车间、设备、卫生管理、原料和包装材料的要求、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这4个方面。表1列出了主要行业反映的食品生产过程卫生问题。

2.3 行业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

调查问卷对食品行业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了解, 主要存在原料掺假, 或由于原料本身受到污染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原料的污染, 例如奶制品的原料奶三聚氰胺和其他卫生指标超标、农产品原料的农药残留也是原料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从食品企业的角度出发, 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大多数原辅料无相关卫生标准, 且原料来源分散, 监管措施不严。 (2) 原料生产滥用食品添加剂或者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滥用或使用不规范, 导致终产品食品添加剂超标。 (3) 包装材料所引起的化学性迁移污染。 (4) 部分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不到位, 对于生产车间、设备的要求和生产人员卫生要求不严格; (5) 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微生物、化学和物理污染, 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 (6) 食品出厂到销售之间的运输和储存环节, 运输中冷链未达到食品保存的要求, 影响产品品质;食品储存未满足要求, 从而导致产品变质。

2.4 食品企业卫生规范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参照采用《食品卫生总则》CAC/RCP Rev.2-1985。该规范的内容分为九大项: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引用标准, 原料采购、运输的卫生要求, 工厂设计与设施的卫生要求, 工厂的卫生管理, 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 卫生和质量检验的管理, 成品贮存、运输的卫生要求, 个人卫生与健康的要求。调查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卫生问题主要存在厂房和车间、卫生管理、设备、原料和包装材料的要求以及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这几个方面。通过对生产企业的调查, 特别是对《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14881-1994) 存在的问题的了解, 认为当前标准的不足之处存在于: (1) 内容落后于行业的发展, 对生产设备、设施的要求过于具体, 不便于执行。 (2) 缺乏对食品原料的安全控制措施。 (3) 缺乏产品的追溯与召回管理制度。 (4) 缺乏相应的记录和文件的管理要求。 (5) 对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措施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

3 讨论

《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经营环节做了具体的规定,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目前我国生产经营规范类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已有近30年的历史, 8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台食品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类的规范。1994年, 卫生部颁布了《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1], 随后又先后颁布和实施了22个专项卫生规范。这些卫生规范制定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我国当时大多数食品企业卫生条件和卫生管理比较落后的现状, 重点规定厂房、设备、设施的卫生要求和企业的自身卫生管理的内容[2,3,4,5,6,7], 借以促使我国食品企业的卫生状况有所改善。近年来,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 食品生产、加工的工艺流程更趋机械化和自动化, 现行的很多卫生规范内容已不能满足食品行业发展的要求[8]。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制修订食品生产卫生规范类安全标准对于规范企业生产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卫生监督机构也可以此作为监管依据。

3.1修订《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的紧迫性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颁布至今已有18年, 我国食品企业发展迅速, 因此旧的规范已不符合企业发展现状。本次调查发现, 企业在是否需要修订GB14881-94这个问题上意见高度一致, 均认为现行的《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已不适宜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 尤其是将生产和经营放在一个规范里, 不能体现出两个环节的独特性要求, 可操作性低。通过对调查意见的整理, 企业建议分为生产和经营, 分别制定一套通用的规范。应优先制定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加强通用规范的基础性作用, 某类食品的生产卫生规范应当符合通用规范的要求, 且通用规范的要求宜粗不宜细, 规定食品生产的共性要求, 作为所有食品生产应遵守的基本准则。

3.2 调整食品生产卫生规范的内容

通过调查, 企业普遍反映食品生产规范类标准应该对部分不适应生产管理需要的内容进行修订, 强调目前存在于生产实际的突出问题。例如:《饮料企业良好卫生规范》[5]中规定厂房之间、厂房和道路之间要有绿化带, 认为应另外说明厂房和绿化带之间应有非绿化的隔离带, 而且整个厂区的绿化似有不妥, 因其会带来蚊蝇虫鼠的危害, 以及可能会对厂房通风系统造成影响。某些指标实施难度较大, 也应进行调整, 如《巧克力厂卫生规范》[6]对包装间的消毒要求, 温度控制在 (21±1) ℃, 相对湿度不超过50%, 实施起来存在难度。饮料企业建议《饮料企业通用卫生规范》应按饮料的不同特性制定更详细的规范, 如含防腐剂产品和不含防腐剂饮料、含果汁产品和不含果汁饮料的产品特性不同, 对洁净区的洁净度要求也不同。如果一刀切, 可能会出现浪费资源或不满足卫生要求等情况。根据以上内容, 建议在新的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中增加对食品原料和包装材料的安全控制, 防止其受到污染;对厂房和车间、设备提出具体的清洁要求;强调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提出产品追溯和召回的具体要求, 并增加记录和文件的管理要求。

3.3 对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

食品生产过程仅仅是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一个环节, 要保证食品安全, 还应加强对上下游环节的管理。通过调查反映的问题, 建议制定《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规范》和《食品经营过程卫生规范》。一般性食品品种, 符合通用卫生规范即可。对于风险性高的品种, 考虑单独制定专用卫生规范实施管理。

参考文献

[1]GB 14881-1994,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S].

[2]GB 8951-1988, 白酒厂卫生规范[S].

[3]GB 17404-1998, 膨化食品良好生产规范[S].

[4]GB 8957-1988, 糕点厂卫生规范[S].

[5]GB 12695-2003, 饮料企业良好生产规范[S].

[6]GB 17403-1998, 巧克力厂卫生规范[S].

[7]GB 1269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S].

8.社会调查过程手册 篇八

关键词:社会史观;高中历史;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历史教科书的时代特色同样愈加鲜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应该分析重大历史问题,还应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利用多元史观对待历史问题。

一、社会史观的具体内涵

1929年法国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创办《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被认定是社会史观作为真正一门科学的开端。英国著名学者屈威廉曾经在其著作《英国社会史》之中明确表示:“社会史是一门除却政治的人民历史”。在国内,真正意义上面的社会史观起步于20世纪初期梁启超。梁启超云:“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朝廷而不知有社会”,这一社会史观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冯尔康先生的《开展社会史 研究》标志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新开展。社会史观则主要将视角集中于除却政治、经济、文化层面方面之外的所有问题,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例如城市进化历史、人口流动历史、习俗变迁历史、婚姻家庭历史、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发展史、社会发展保障史等等。在众多社会史观的研究选题范围之中,民生保障和社会福利因为与当前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紧密联系,其意境成为社会史观的重要研究核心之一。

当然,由于其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与政治经济的联系十分解密,且在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等等特点,这使得高考命题专家对于其十分青睐。近些年来,以当前国际社会以及国内社会热门现象为切入点,以社会史观方面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的高考试题已经成为近些年来的流行趋势。

二、社会史观构建高中历史教学内容

对于学生而言,社会史观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甚至涉及到学生身边的故事。毕竟社会史观考察的交通通讯、风俗礼仪、衣食住行等等。历史教师若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结合图片视频,定会让学生感受到印象深刻。国内高考历史命题专家黄牧航教授曾经研究:“社会史观的核心问题在于民众福利和社会保障。从本质上面而言,社会问题的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特点非常明显。其大致包含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变迁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社会政策史等等” 。

① 自然灾害时的社会问题。例如中外古今水灾、旱灾下引发的政府救灾问题

② 动乱时期的社会问题。例如中国古代农民战争,鸦片战争前后的“鸦片烟毒”,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的殖民化或者奴化,经济危机时期的社会问题等等

③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工业革命促进全球经济迈向工业文明,同时,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问题、贫富悬殊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在教学实践内容选择上面,应该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相互联系,时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程标准》对于社会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方面的内容非常重视。在高中历史(Ⅱ)专题四之中,明确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题,充分体现出社会变迁史、社会习俗史、社会生活史、社会政策史以及社会问题史等等内荣。除此之外,从近些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以社会史为视角进行命题的趋向越来越明显。例如2007年全国高考卷,以第一次工业革命大量使用女童为例;2008年江蘇卷,1869年《教会信报》的记述反映出晚清社会思潮相互膨胀,社会风尚之中进步与保守并存;2009年海南卷,汉到隋“江南地区商业繁荣”,导致社会风气转变,人物辈出;2010年上海卷以世博会为契机,通过比较分析20世纪初和21世纪初上海城市建设的面貌,体现上海城市的百年变迁。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22题,通过呈现县志、民国教材以及史学著作等等各种文献资料,考察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过程之中普通城镇居民的生存状态,考察的则是社会史观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引入社会史观内容,不但必要且十分迫切。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社会史观”意识,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对待问题,则会更加适应当前史学理论更新以及其对于当前历史教学的实际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冯尔康.开展社会史研究[J]历史研究.1987.2.15.

9.个案社会工作自考手册第3套题 篇九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1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于个案工作初期个案工作者通过引导案主叙述问题而达成的目的()

A.使案主得到工作者的建议

B.了解案主的生命事件及案主对这些事件的看法与感受。

C.使案主宣泄情绪

D.使案主对问题有清楚的认识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本大题共8分)

1.简洁具体

2.接纳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本大题共70分)

1.如何理解专业关系的含义?

2.专业关系的意义。

3.在个案工作专业关系建立初期常见的错误回应方式。

4.比斯台克认为案主在个案工作过程中的基本心理需求。

5.成功的个案工作专业关系由工作者与案主哪三种互动构成?

6.什么是移情?其有哪些分类?

7.什么是反移情?其有哪些分类?

8.布雷默和肖斯强提出个案工作者自我检查反移情的19个项目。

9.缺乏同感对专业关系的损害有哪些?

10.同感的五个层次。

四、论述题:(每小题7分,本大题共21分)

1.建立专业协助关系的四项基本条件。

2.个案工作七个基本原则。

10.1、社会团体网上年检操作手册 篇十

一、登录方式

打开浏览器IE8.0,输入网址:,进入“辽宁省社会组织网”,点击“网上办事大厅”即可进入“辽宁省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登陆界面,插入电子加密设备,输入相应的密码后即可进入系统。

二、填写年检报告书

1、用户登录到系统中,点击左侧菜单“组织信息管理”,显示负责人成员、离退休处级及以上人员名单、理事会成员名单等子菜单。

1根据社会团体的实际情况填写这些子菜单,填写负责人成员,点击○负责人成员子菜单,点击新增按钮,弹出负责人信息填写框,填写完相关信息,点击保存。

2填写离退休处级及以上人员名单 ○

3填写理事会成员名单 ○

4填写现职厅级公务员兼职情况名单 ○

5填写现职处级公务员兼职情况名单 ○

6现职处级及以上公务员担任名誉职务情况名单 ○

7现职省部级及以上公务员兼职情况名单 ○

8填写常务理事会成员 ○

9离退休省部级及以上人员名单 ○

2、点击左侧菜单“社会团体年检管理”

3、申请社会团体年检 点击“申请”按钮,系统弹出年检新增页面填写“基本信息”选项卡中的信息填写“内部建设情况”选项卡中的信息填写“其他需要说明情况”选项卡中的信息填写“业务活动情况”选项卡中的信息填写“财务会计报告”选项卡中的信息填写“接受监督管理”选项卡中的信息填写“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情况登记表”选项卡中的信息。

1填写“基本信息”选项卡中的信息 ○点击“基本信息”菜单填写基本信息、法定代表人、理事长等信息点击“保存”按钮

2填写 “内部建设情况”选项卡中的信息 ○点击“内部建设情况”菜单填写“本登记、备案事项变更情况”选项卡中的信息点击“保存”按钮填写“本会议及换届情况” 选项卡中的信息点击“保存”按钮填写“内部管理情况”菜单中的信息点击“保存”按钮填写“机构设置情况”选项卡中的信息点击“保存”按钮

3填写“其他需要说明情况”选项卡中的信息 ○点击“其他需要说明情况”菜单填写文本框中信息点击“保存”按钮

4填写“业务活动情况”选项卡中的信息 ○点击“业务活动情况”菜单填写“工作总结和计划”选项卡中的信息填写“捐献、公益支出”选项卡中的信中的信息填写“国际交流与合作”选项卡中的信息填写“会费”选项卡中的信息填写“举办活动”选项卡中的信息。

1)填写“工作总结和计划”选项卡中的信息

2)填写“捐献、公益支出”选项卡中的信息

3)填写“国际交流与合作”选项卡中的信息

注意:a.上图以“国际合作项目”选项卡栏位信息为例,其余三个选项卡操作相同不再赘述。

b.可以对新增成功的信息进行修改、删除、信息查看操作 4)填写“收费情况”选项卡中的信息

5)填写“举办活动”选项卡中的信息

注意:上图以“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情况”选项卡栏信息为例,其余三个选项卡操作相同不再赘述。

5填写“财务会计报告”选项卡中的信息(此步骤针对免检的或6月30○日之后成立的社会团体,其他社团可忽略本步骤)

点击“财务会计报告”菜单填写“资产负债信息”选项卡中的信息填写“业务活动信息”选项卡中的信息填写“现金流量信息”选项卡中的信息

1)填写“资产负债信息”选项卡中的信息

2)填写“业务活动信息”选项卡中的信息

3)填写“现金流量信息”选项卡中的信息

6填写“接受监督管理情况”选项卡中的信息 ○点击“接受监督管理情况”菜单填写“接受监督管理情况”选项卡中的信息点击“保存”按钮

7填写“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情况登记表”选项卡中的信息 ○

4、年检报告申请完成之后,我们会看到一条年检记录,在这条记录里,有财务审计数据这一项,这是由会计师事务所上报上来的财务审计数据,社会团体可以点击查看,但是不能修改,发现有问题,可以点击“打回审计数据”按钮,打回给会计师事务所,让他们修改重新上报。

5、修改社团年检信息

选中记录,点击“修改”按钮,系统弹出流程信息页面可以任意修改“基本信息”、“内部建设情况”、“其他需要说明情况”、“财务会计报告”、“业务活动情况”、“接受监督管理情况”等等,这些菜单下的选项卡信息修改信息后点击“保存”按钮

三、打印年检报告书,连同审计报告书(纸质的)一并报送业务主管单位初审。

1、打印年检报告书

选中年检记录点击打印按钮,弹出“社会团体检查报告书”打印页面

2、在系统打印出年检报告书,连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纸质审计报告书,一并报送业务主管单位初审。

四、业务主管单位初审之后,再次登录系统,将业务主管单位的初审意见扫描件和审计报告文字部分扫描件上传到系统。

1、点击“业务主管单位的初审意见”选项卡,上传业务主管单位的初审意见扫描件。

2、点击“审计报告”选项卡,上传审计报告扫描件。

五、将填写的年检报告书、审计数据电子版上传登记机关。

选中年检记录点击“上报”按钮,弹出确认提示框点击“确定”

六、登记机关初审之后,在辽宁省社会组织网上公布报送纸质材料的社会团体名单,见到名单后,参检单位将纸质年检材料、审计报告书、主管单位盖章的意见一并报送民管局

上一篇:我的男神爸爸作文下一篇:中班建构游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