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的翻译(7篇)
1.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的翻译 篇一
从军行七首(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曲送元美
(明)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1)从题材上来看,这两首诗都属于边塞诗;两首诗都是以意象 月 来表情达意的。(2分)
(2)请将要分析这两首诗各自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6分)
答案:王昌龄的诗以直接抒情为主,前三句就乐声抒情,写出了“别情”“边愁”的深重;末句以景结情,融情入景,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李攀龙的诗间接抒情,融情于叙,诗人用征人马上看月的情景表达出将士们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以及大丈夫上战场万死不辞的信念和决心。
赏析
王诗意: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塞上曲送元美》是作者送友人王世贞(字元美)赴边塞之作。诗韵铿锵,气势雄强,颇得唐人边塞诗之遗响。诗中虽未明言元美此行的具体任务,但透过诗句传达的气氛,足令人感受到他肩负的重大使命。
李诗大意:
2.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篇二
★知识与技能
教导学生识字和写字,理解古诗的大意。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代信息传播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书下注释、查找工具书自学诗的大意;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流程
1、温故知新——入诗文
出示诗,这首诗学过吗?老师想找一位喜欢这首诗的孩子读一读,《其四》《其五》谈谈感受引出边塞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简介作者王昌龄。
2、字字落实——解诗意
让学生大声读诗,学习一个“闺”字。能字字落实的清晰流畅的读出古诗。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书下注释和参考书大体了解把握诗意,着重体会诗人的情感。注意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读。
3、津津有味——悟诗眼
诗言情,那么这首诗中弥散着一种情感?“无那金闺万里愁“进而通过孩子们的回答引出本文的诗眼“愁”。从哪里看出作者的“愁”?这个问题希望学生通过读诗抓住重点词来解诀。
通过出示“烽火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独坐黄昏诗人暮色思乡,淡淡哀愁以及悲秋情节。
羌笛:介绍
对于关山月这个意象,听一听古筝曲,谈谈别离乡情。
出示音频
4、历历在目——绘诗境
师:你无奈的是什么?你万里愁的是什么?
师:作为一名远在战场的战士,此时此刻你想对家乡的亲人说些什么?------(板书 怀乡思亲)
作为一名战士,你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些什么?------同学们,你想对这位战士说些什么?------
小结
同学们,王昌龄是位伟大的诗人。在他笔下,一位凄凉哀伤的边疆战士形象跃然纸上。诗言情,诗更言志。短短28个字,精炼而富有深意。不愧是“七绝圣手”。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古诗,这种中国古典经典的文化。又一次领略的、了古诗的魅力。
同学们我们在诗人的引领下看见了一位边疆战士眼中的画面,这些情境可谓是满眼哀愁,由景入情,体会战士那种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想象着画面,听着这首关山月,齐读古诗。
3.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篇三
从军行二首⑴
【其一】
向夕临大荒⑴,朔风轸归虑⑵。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⑶,翩翩傍河去⑷。
边声摇白草⑸,海气生黄雾⑹。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⑺,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⑻,悔不理章句。
注释
⑴大荒:指极其偏远荒僻的地方。
⑵朔风:北风。轸归虑:意为归家的思虑使人心痛。轸:痛。
⑶虏骑:指塞北匈奴骑兵,此处指突厥等少数民族骑兵。
⑷翩翩:形容马骑轻疾的样子。
⑸边声:边地所特有的声响。
⑹海气:指湖泊上的雾气。
⑺定远:指定远侯班超。
⑻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鉴赏
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前八句主要写傍晚边塞的荒凉景象,写得情景交融,凄凉孤寂。最后,诗人借用典故,抒发了功业难成,歧路彷徨的矛盾心情。“悔”虽是一时激愤之语,但细细体味,亦在情理之中,传达出更多的.辛酸与无奈。
第二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边塞征战中的思归之苦。诗人用凝重的色彩描绘了战争的惨烈与悲壮及边塞萧索荒凉的风光景物,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了长年戍边征战的将士们的思乡情结,写得苍劲旷远,意蕴深长。语言的锤炼,更是炉火纯青,在一系列极意铺陈之后于篇末点出戍卒的思归之情,读来更为撕心裂肺,凄怆感人。
扩展:
【其二】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⑼。
去为龙城战⑽,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⑾,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⑿。
断蓬孤自转⒀,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4.从军行王昌龄其一古诗 篇四
从军行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注释
古代“榆关”是范围广泛的军事防区概念,南至海、北至山,东至山海关,西北抵青龙都山。隋唐时期,榆关作为中原汉王朝防御辽东高句丽入侵的重要的军事重地,设关扎营,屯集大批兵马。本诗作者是唐人,所用地名也是唐代的。
漠北历史上是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把榆关搬到漠北的.发明家是现代某粉。
简析
这首诗首先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我们再结合史记的一段记载:“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卫将军骠骑列传》 )
事件:“大将军出战” 漠北决战,大将军卫青率五万骑兵于定襄出塞千余里,深入漠北。
环境:“白日暗榆关”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战法:“三面黄金甲” 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合围单于,趁风起时反击。
5.从军行王昌龄写作手法 篇五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争之事。
②青海:指青海湖。
③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④穿:磨破。
⑤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⑥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写作手法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写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情感: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情感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6.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阅读答案 篇六
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写作背景:
诗描绘了边塞等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当时民族之 间战争的态势: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阅读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8分)
从军行(其四)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③ 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8.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4分)
9.李贺的《燕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和本诗前两句作用有相同之外,但写景角度有所不同,试作简析。(4分)
答案:
(一)
8“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1分)“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1分)“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1分)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1分)
7.王昌龄从军行译文 篇七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边塞诗特点
1、如火的激情——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的袒露
边塞诗多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从而抒发自己的壮志
2、旷世的孤独——对戍边将士思乡情怀的关注
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3、深沉的思索——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考诗中或写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或写对和平的向往,或写对军中某些现象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王昌龄边塞诗特点
说起边塞诗,王昌龄也是极其有名的,可以和高适、岑参、王之涣相媲美。王昌龄的诗数量上也较多,题材除了边塞诗,也有较高质量的送别诗和宫怨诗。他擅长七绝,有人称他为“七绝圣手”。
《出塞其一》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也很适合作为孩子的启蒙诗。这首诗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前两句有一种时空的超越,引出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战争的回忆,后两句用了一个假设,既表达了诗人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又指责了当时驻守边将的无能,流露出诗人对良将的渴望,对保家卫国的期待。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的翻译】推荐阅读:
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09-17
从军行李白王昌龄11-29
从军行原文王昌龄02-03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答案及赏析10-11
王昌龄《青楼曲》翻译08-30
王昌龄《长信怨》全诗翻译赏析10-16
《出塞》王昌龄(注释,翻译,点评,赏析)01-11
王昌龄写的边塞诗08-10
《宿王昌龄隐居》01-24
箜篌引王昌龄诗词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