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

2024-09-26

二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精选15篇)

1.二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写课后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1个生字。认识“觉”1个多音字。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

3、激发学生探求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9个生字,会认11个生字。学习生字新词,继续巩固用已有的记字方法识字,摸索识字记字的规律和方法。

2、通继续学习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的背诵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了解科普知识,探索自然界中的生物钟奥秘。

教学难点:

1、了解牵牛花,猫头鹰,蜜蜂等生物的活动规律,知道什么是生物钟,并且能发现大自然中其他的生物钟奥秘。

2、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语言,领会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书中图片实物投影,学生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认识大自然是一座美丽的时钟。

3、学习写好左右结构的六个字“现,响,洞,细,访,部”等字。

教学重点: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内容并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2、学习写好“汉、苦、后”三个字。

教学难点:

1、初读时注意生字正音:读准本课生字“现,昆”的前鼻音,“英,响,洞,访”的后鼻音,“邻”的边音,还要注意读准“现,响”的三拼音。

2、“英,夜”是整体认读音节,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读音中的问题,养成自己正音的习惯。

3、通过比较记忆、选词填空的方法,用已学过的偏旁,部件,熟字等帮助识记字形,同时要指导学生分清几个易混淆的字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你们喜欢大自然的什么?

你们说的可真美呀!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大自然的时钟。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你们想知道这时钟是怎么记时的吗?请大家翻开书第60页,自己读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用O划出来。,并且在每一小节前标上序号。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认读课后生字,带读,并给生字组词。

3、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自己读一读,齐读,读准字音。

4、教师范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自己读一读。

老师检查读生字a 点读生字b 开小火车读c男女生认读d去音节全班齐读

注意词儿连读。

老师检查读词语。

绽开 夜幕降临 东方欲哓 啼鸣 巡逻 拜访 生物钟

5、这篇课文共有4个小节。

点读--学生评价--再点读。

6、这次在大家的纠正下,我们把字音读的更准了,那咱们把正确的读音带入课文,就能不能把句子也读通顺,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同桌合作读课文。

全班分小组读课文,每一小组读一个自然段。

7、带着正确的读音读课文,把课文读读通顺、流利。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

1、精读课文, 感受课文内容,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听到你们读课文读地这么好听,老师把课文上的小伙伴也请来了。你们看……)

老师出示 牵牛花 野蔷薇 蒲公英 午时花

2、你们想知道这些花每天几点中起床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读文后,你知道动植物和昆虫是怎样报时的吗?

4、(出示读书卡片,三张表格)

自己读文后填上表格。

花名 时钟

牵牛花 四点

野蔷薇 五点

蒲公英 六点

午时花 中午

5、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上表。

6、小组同学合作读第二自然段。

(小组读)。

看来呀,花儿都有自己的生活时间,是吗?

那么大自然里的其他事物是不是也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呢?

我们从植物世界里走出来到动物世界里去看看吧!

二、请同学们自渎课文的第3自然段

1、边读边思考下表。

动物 时钟

田鼠

猫头鹰

2、小组交流读书收获,交流读书卡片。

三、学表达

1、在第二自然段中写了什么?自己读文,说说文中写了几种花都怎样了?

(开放)

2、课文中并没有出现“开放”这个词,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3、(出示两组句子)

读读两组句子,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1句写的生动,二句写的啰嗦,不具体)

4、在读读课文,看看每种花都是怎样开放的?

(出示图片)边欣赏边读句子,说说每种花开放时有什么特点?

5、你能学习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吗?请你举个例子在小组中说一说。

点读 同座合作读 小组读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们的时钟吗?

四、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并制作昆虫的“生物钟”表

昆虫 生物钟

五、思考

你还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制作出这样的表格吗?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就能收集到资料。

六、指导写字,重点指导

秘 绽 蜜 拜

1、学生根据结构分类说说生字的记法。

2、观察各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写法。

3、教写:秘 绽 蜜 拜。

绽:左窄右宽,右边是个“定”字。

蜜:中部分为“心”加一撇。

拜:左右结构,左边一撇两横,右边四横。

秘:右边部分和“蜜”字的中间部分相同。

七、学生自己描写各生字

八、完成课堂书写作业

2.二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 篇二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篇三

一、借助拼音拐杖

1.前面是谁?按拼音写词,再邀他一起走吧!

qín láo()的大爷dǎlāo( )着随fàn làn()的洪水jūnyún()piāo fú()在河面上的shū cài()叶。

2.朋友还有其他叫法呢,按拼音组词进行区别。

系xì()鲜xiān()

jì( )xiǎn()

二、感知祖国文字

1.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A.第一位;B.帽子;C.像帽子的东西)

茅庐(A.照管;B.拜访;C.看)

2.上车可别坐错了位置哟,用“怜”组不同的词,再帮它们找个合适的座位。

①这个穷苦的小孩真()!

②我们决不能()那些恶人。

三、积累运用词语

1.朋友丢了东西,帮他补上。

循()蹈() ()砍()伐

身先()()慕名()()

惊()骇()()山()岭

2.车上来了几位拳击手,帮这几位朋友找相反的训练对手。

①我们要自觉()各项制度,决不能违犯

②过去,张虎不爱卫生,同学们都讨厌他;现在改了,大家都()他了。

四、句子集会演练

1.趁乘车的空闲玩个“变相”魔术吧,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格罗培斯设计出最佳路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

②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为句子减肥: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模仿吗?来一个模仿秀吧!

①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但是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践拓展

1.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等。我最佩服的人是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2.班级活动遇到难题,我要求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用格言“_____________”来说服大家。

3. 从6月1日起,我国限制使用塑料方便袋。你怎样看待这一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上树掏鸟蛋,你看见了,会怎样和他对话?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评价

1.本学期,我们欣赏了竺可桢爷爷关注的________、格罗培斯设计的________;认识了《三顾茅庐》的________、孙中山的秘书及夫人________;通过《特殊的葬礼》明白了________的重要,从《苹果里的“五角星”》知道了________……收获可真不少!

2.《江南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最能引起人们遐 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天鹅的故事》完成阅读理解。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①“呆呆地”写出了什么情景?

②冰面变化的过程是:裂开一条小缝→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老天鹅是在_______。

③参加破冰的天鹅越来越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天鹅的声音比做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破冰场面_________。⑤为什么把老天鹅称为“破冰勇士”?

七、课外欣赏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1. “枢”指门上的转轴;“蠹”是蛀。结合上下文理解“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

2. 华佗由门闩晃荡联想到了什么?

3. “五禽戏”是华佗观察了哪些动物的运动姿态后发明并编出的拳法?

4.从哪里可以看出“五禽戏”有益身体健康?

4.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 篇四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

一、填上合适的词语一轮()一辆()一条()一艘()一匹()一张()一片()一朵()一把()一扇()一杯()一只()

二、照样子写词语

1、描写颜色的词语:碧绿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模拟声音的词语:哗啦 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表示动作的词语:跑步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描写春天百花盛开的成语: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5描写节日热闹景象的成语: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将句子写具体

1、孔雀()地抖动着()的尾巴。

2、()的蝴蝶()翩翩起舞。

3、秋天,()的盘子对着我们()地点头。

4、夜晚,()的星星对着我们()地眨眼。

5、()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地升起来了。

6、花园里,()的花儿全都开了。

四、连词成句,并加上标点。

1、我国 人口 国家 世界上 最多的 是

2、每天 我们 身体 锻炼 坚持 都

3、老师 教师节 献上 那天 我们 鲜花 给一束

4、咬着 小弟弟 甜甜的 淘气的 苹果 大口大口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5、度过 时光 我们 快乐 一起的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游子吟》是___代诗人_____写的,最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_____的蚕姑娘,脱下___________变成_____________。

_____的蚕姑娘,脱下___________变成_____________。

_____的蚕姑娘,脱下___________换上_____________。

3、太阳的本领是_____,风的本领是_______________。使我们明白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

4、沐浴着_________,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_______啊!

5、木兰告别了亲人,___战袍,__骏马,__黄河,___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____中,她为国_________了赫赫__。

6、《春晓》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爱祖国的春天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不知不觉来到我身旁。

春天在树枝上,嫩芽悄悄地钻出来,把枝条打扮得绿油油的。

春天在花园里。药开了,有红的、粉的、金黄的……五彩缤纷,規美丽啊!最人的是蝴蝶花,像一群展开翅膀的花蝴蝶,在翩翩起舞。

春天在辽阔的田野里 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植的蚕豆和油菜 已经开出白色和金色的小花 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春天到了,祖国处处是春天,我爱祖国的春天。

1、短文有_____个自然段。

2、哪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____________

3、给短文中没有标点的自然段加上标点。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装扮()偷偷()五颜六色()

5、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

6、春天还会在什么地方?想像一下,写下来。

5.二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 篇五

双南小学 薛卫娟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字。

3、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感诗境——感知美

(一)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导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看,这是什么?(出示:杨柳图。)

(三)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四)揭题解题:柳树真美啊,唐朝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咏柳》。

(五)欣赏配乐朗读,学生感受古诗节奏。

(六)自由读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七)突显生字,指出这些字是今天所要学习的生字,再让学生读字。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品味美

(一)指导学习第一句。

1、通过预习,你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学生交流后回答。

2、(放远看柳树的图片)大家预习得很充分,你们看到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第一句还有什么不懂之处?大家共同探讨。

4、教师指导读,指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像碧玉装饰成的一样,垂拂的柳枝又如千万条绿色的丝带,美丽极了!诗人的比喻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又怎样读,才能表达出对柳树的赞美呢?全班看书中插图吟诵这句。

(二)合作学习第二句。

1、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和同桌一起读第二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出示“柳叶”图片,观察描述柳叶的样子。

3、多读几遍这一句,思考“这么美的柳叶是谁的杰作呢?”

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一树碧玉,万条绿绦和数也数不清的细叶,原来是二月春风的杰作啊!继而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5、结合课件上“似”的字义提示,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师:“不知细叶谁裁出”讨论:作者运用了拟人写法,从“裁”字看出,把春天人格化,使读者感到好像有一位春姑娘在那里巧妙地裁剪似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是对上句提出问题的答复,把二月的春风比喻成剪刀。

6、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

(三)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

(四)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满怀着对柳树的喜爱写出了柳树的美呢。(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三、分组活动,熟读成诵——抒发美

师:大家都喜欢这首古诗,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创造、表现这首古诗,告诉老师,好吗?

(学生考虑、讨论,并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朗诵、写作、画画等)

(一)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分成四组:朗诵组、表演组、图画组。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小组。

(二)学生分组讨论、创作表演。(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

(三)分组展示表演。

1、诗朗诵组;

2、表演组;

3、图画组;

4、写作组。

(四)师:刚才同学们都运用了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了这首古诗,我觉得大家都做得非常好,回家后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爸爸妈妈,好吗?

四、总结写法,拓展学习——延伸美

(一)小结:诗写得精彩是因为作者观察仔细,能抓住柳树的特点善于运用比喻手法,抒发真情,才使得我们对柳树,对春天的也产生了喜爱之情。希望同学们也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灵,去观察身边的一切,领略身边的美景!

(二)拓展学生课外学习,并搜集歌颂、赞美事物的诗。

五、作业设计

你还知道哪些歌颂、赞美其它事物的诗?课后搜集并和同学交流。

六、板书设计

6.二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 篇六

教版)

学习内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8个生字

开火车认读词语:

银河

清澈

驾驶

宇宙

拦河大坝

宽阔

客轮

雄伟

需要

牛郎织女

2、指名朗读文。

学习板块

(一)(一)合作探究——认读生字词

◎学习导引、借助拼音自由认读生字。

2、把你认为最容易读错的生字用笔圈出来,自己多读几遍,3、同桌互读互查。相互纠正读音。

4、组内交流。

◎学习导引

、认读字词:

银河

清澈

驾驶

宇宙

拦河大坝

宽阔

客轮

雄伟

需要

牛郎织女

2、相机正音。

3、学习班长带读。

(二)展示交流:、你认为哪些字音需要注意?提醒同学。

2、小组朗读比赛。

三、学习板块

(二)(一)合作探究——正确、流利地朗读文。

◎学习导引、标上小节号,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2、同桌互读互查,注意正音。

3、组内交流:组长检查朗读情况,及时帮助朗读困难的同学。

(二)展示交流

以挑战别人的形式,展示自己读得最好的一节。

◎学习导引

1、再读文,初步了解文内容:谁向银河发问?他们问了哪些问题?

2、指导写字:轮、朗。(自由书空“轮、朗”2字的笔顺。)

(二)展示交流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美观。

四、达标检测

、看拼音,写词语。

q&iul;nghè

sh&iir;

èlún

niúláng

uãnuò

2、在正确读音上画“-------”线。

宇宙(zhòu

zòu)

银(íníng)河

拦河大坝

五、总结提升:通过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布置作业

、内: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24、问银河

银河

清澈

驾驶

宇宙

拦河大坝

宽阔

客轮

雄伟

需要

7.二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 篇七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伊始,合理地利用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实物或图片、色彩鲜艳的简笔画、有挑战性的竞赛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乐于识字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识字充满期待。在《识字8》的教学中,我便用学生喜欢的猜谜导入新课:

“上学肩上背,放学肩上背,别看个儿小,学问真不少。是什么呀?”在学生猜出谜底后,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漂亮的小书包,同时出示:“包——书包”,顺其自然地学习了“包”字。随后,在复习了“草字头”“食字旁”“三点水”“火字旁”“提手旁”之后,故意神秘地说:“这些偏旁部首都争着要跟‘包’字做朋友,它们和‘包’字站在一起会拼成什么新字呢?”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侧着小脑袋思考着,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欲望。

二、生生互助,自主识字

这一环节是识字教学中最关键的一部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互助合作,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识字的质量和速度。操作这一环节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明确目标,指引方向。没有目标的合作学习是盲目的,就像航海没有罗盘一样。因此,给予学生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是自主互助识字成功的关键。识字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整个识字过程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我根据《识字8》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确定了以下小组合作学习目标:(1)拼一拼,读一读。每个学习小组拿出准备好的拼字卡片,先拼一拼,再读一读拼成的新字,不认识的字可以看看书。(2)想一想,说一说。一边轻轻地读字词,一边想象它所表示的事物是什么样的,并在小组中交流。(3)看一看,记一记。仔细观察每一个生字,想个好办法记住它们。

有了明确的要求后,各学习小组的识字活动便得以有序地进行。我会巡视各小组学习情况,并适时加入某个小组的讨论,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指导,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高效。

2.教给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有了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还必须掌握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和技能。(1)关注字音。提醒学生在自主拼读时特别注意前后鼻音、三拼音节、整体认读音节、复韵母音节等,做到读准字音。(2)帮助学生归纳出理解生字词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例如,可运用“联系生活法”理解“花苞”“水泡”等描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词语;运用“身临其境法”理解“难受”“兴奋”等表示人类常有情绪的词语;此外,还有“近义词法”“反义词法”“联系插图法”“查字典法”等等。(3)引导学生集思广益,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识记不同的生字,并把这些方法总结出来。如:换一换、加一加、改一改、歌诀法、字谜法等等。

有了这些识字技能的支撑,才能使学生真正爱识字、乐识字、轻松识字。下面列举《识字8》教学中两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片段:

【片段一:读准字音】

生1:“苞”“炮”“饱”“泡”这几个字的韵母相同,所以我觉得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它们的声母,“苞”和“饱”的声母是“b”,“炮”和“泡”的声母是“p”。请跟我读。(该生领读,其他组员跟读两遍)

生2:我发现这些字的读音都和“包”很像。(其余组员纷纷交流自己的发现)

【片段二:识记字形】

生1:我会记“水泡”的“泡”。因为水泡跟水有关系,所以是三点水加个包。

生2:我来说“花苞”的“苞”。因为花苞是花草类,所以用草字头。

生3:我会说“炮”,“大炮”的“炮”。因为炮要用到火药,跟火有关系,所以是火字旁。

生4:我会说“饱”,“饱满”的“饱”。因为吃了东西才会饱,跟食物有关系,所以要用食字旁。

生2:这几个字是由不同的部首和“包”做朋友组成,“包”表示它们的读音,部首表示它们的意思。老师以前讲过,像这样的字叫做形声字。

除掌握识字技巧外,还要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如交流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挑选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是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交流;交流时要做到吐字清楚、表达完整,对不同的观点要乐于接受。

三、反馈交流,点拨总结

学生受到认知水平的局限,在小组自主互助识字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进行准确及时的反馈,对知识缺陷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学生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对自主互助识字成果进行反馈。一是口头展示,具体做法是: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就本组中的“得意之作”或产生争议的知识点进行阐述,进而在全班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二是书面测试,其测试内容以“给生字注音”“生字与音节连线”“辨析形近字组词”为主,以检测所有学生的识字情况。教师再根据反馈的实际,进行有效的点拨和总结,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在本节课的反馈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对“饱”这个字十分熟悉,但对“饱满”一词的理解不够到位,因而生成了下面的互动片段:

师:(多媒体出示几幅颗粒饱满的果实图)看看图上的几种果实,他们都是怎样的?

生1:圆圆的,鼓鼓的。

生2:胖胖的,像小朋友吃撑了肚子。(众生笑)

师:这样的果实就可以称为——(出示卡片:颗粒饱满,生齐读)其实,“饱满”这个词不但可以表示果实长得好,还可以表示人的精神好。

生3:老师,我知道了。我们上课时坐得很端正,听得很认真,很有精神,就叫精神饱满。

师:对,说得真好。那么,我们除了上课时精神饱满,还有什么时候也是精神饱满的呢?(学生纷纷高举小手)

生4:我们早上上学时精神饱满。

生5:我们早上做操时精神饱满。

生6:我们每周一早上升国旗时精神饱满。

生7:我们上体育课时也是精神饱满的。

8.二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 篇八

1.用欢快、活泼有弹性的声音唱歌,能熟练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通过参与歌表演、律动等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感受劳动歌曲的特点,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

教学重点:体验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并能随音乐即兴表演。

教学难点:

1.掌握好×× ×××乂×× ×和×× ××乂×××的节奏型。

2.连续三度跳进,不易唱准,需多次模仿练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教学情境,练会节奏

师:“小朋友们,今天森林中的小熊猫邀请樊老师去它家做客,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去啊?”(生答)师:“小熊猫家住的比较远,樊老师坐火车去,中间还要中途休息呢。呜,火车开啦!”(放《火车开啦》的音乐,老师在教室里边唱边做开火车律动,火车轰隆轰隆地向前开,音乐结束时,火车到达第一个站点小鸭家门口时停下来)。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老师按小鸭家的门铃,喊一下小鸭和我们一起去小熊猫家做客?”(课件出示小鸭家门铃的节奏谱:×× ××乂×× ×,请一生边划拍边念节奏)师:小鸭们听见了吗?(小鸭们回答:听见了)师:“请用你们自己的叫声按照门铃声的节奏来回答好吗?”(生戴着头饰按节奏边表演小鸭动作边按节奏用叫声回应。)师:“请小鸭们跳上火车和老师一起去做客吧!”(扮做小鸭的学生跟老师一起随着《火车开啦》的音乐边表演边唱。)师:“火车飞快地奔驰着,小朋友们看下一站到了,呜。”(火车停在小猫的家门口)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去请小猫们和我们一起去做客呀?”(出示小猫咪们家门铃的节奏谱:×× ×××乂×× ×,请一生边划拍边念节奏。)师:“小猫们你们听见了吗?(生答),请你们用门铃的节奏回答一下。”(生戴着头饰边表演小猫的动作边按节奏用叫声回应)师:“请小猫们跳上火车,我们继续向前走。”(学生继续随着《火车开啦》的音乐边走边演唱《火车开啦》。再开到小鸡的家,门铃节奏与小鸭家一样,进行第一个节奏的巩固;最后开到小狗的家门铃节奏与小猫家一样,进行第二个节奏的巩固)

二、自然导入新课,感受旋律

师:“小熊猫家快到了!小朋友们,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一起演奏乐曲,欢迎咱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请小朋友们跟着他们演奏的音乐下火车,找到自己的座位坐端正。”(播放《快乐的小木匠》伴奏音乐)师:“正当小动物们起劲地演奏着乐曲欢迎我们的时候,忽然从小熊猫家中传来了很奇怪的声音,听一听是什么声音呢?”师:“小朋友们都动脑筋了,说得也特别的好。对,这是小熊猫在做木工活时发出的声音:有用锯子锯木头的声音,还有榔头敲钉子的声音。请你们用嘴巴来模仿一下锯木头和敲钉子的声音。”(生兴高采烈地模仿)。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学学小熊猫,也来做一回小木匠?(生答)那我们一起听着声响用嘴巴模仿着,再做一做小木匠的动作。”(师生共同模仿木匠干活,同时用口技模仿声响。)师:“小朋友们表演得真像,大家很快乐吗?(生答)小熊猫在做木工活时也很快乐,它一边干活还一边唱歌呢,让我们坐端正竖起小耳朵一起来欣赏它快乐的歌声。”(播放歌曲《快乐的小木匠》)师:“小朋友们你们可不可以向小熊猫那样边唱边干活呢?(生答)我们一起用小鸭、小鸡和小猫的叫声来模仿一下小熊猫的歌声。”(《快乐的小木匠》伴奏起,师生共同边表演边用三种小动物的叫声哼唱旋律。)师:“小朋友们唱得很棒,做得也很棒!你们知不知道小熊猫学做木匠的故事呀?(生答)小熊猫是森林中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它的爷爷是森林里最好的木匠,小熊猫就想跟着爷爷学做木匠,可它学习不专心还没有学到爷爷的真本领,就去帮森林里动物们干活去了,结果笑话百出。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帮长颈鹿一家修桌子的?”(播放影片片段)师:“看了这段影片你觉得,小熊猫的木匠活儿做得怎么样?它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动脑筋发表各自意见。)师:“后来小熊猫改掉了坏习惯,经过自己刻苦努力的学习,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木匠,做的东西不仅漂亮而且坚固,小动物们都非常喜欢他。现在小熊猫把干活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干活的同时就唱歌,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它快樂的歌声。”(播放动画《快乐的小木匠》。)

三、新歌教学

师:“小熊猫在他的歌中都说了些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歌曲)

1.按节奏读歌词。师:“小朋友跟着老师把小熊猫的话读一读。”(生跟着老师读第一段歌词。然后按一问一和的方式分角色朗读歌词。)

2.听、模唱学唱歌。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学这首歌?(生答)老师先来学学小熊猫的歌声。”(教师弹琴范唱歌曲,学生欣赏,然后进行教唱)

3.分角色演唱巩固。师:“小朋友们学得真快,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非常佩服。他们希望能听到大家美妙、动听的歌声。你们愿意唱给他们听吗?”(生答)

4.师生共同歌表演。师:“哦,大家的精彩演唱再次得到了小动物们的阵阵喝彩!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前面我们模仿了小熊猫做木匠活时候,都有哪些动作吗?(学生模仿。)下面我们一起边唱边表演,看哪个小朋友表演得最棒?”(教师也参与进去和学生一起随着音乐即兴表演。女生唱第一段,男生表演;男生唱第二段,女生表演;师生共唱第三段,一起表演。)

5.开动脑筋起歌名。刚才小朋友们在演唱的时候,小熊猫轻轻地对我说,它的歌曲到现在还没起歌名,它想请远方来的小客人帮忙起个歌名,你们看起个什么歌名比较好呢?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得非常好!最后让我们再和小熊猫一起边唱边干活,共同分享劳动的快乐!

四、快乐下课

9.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 篇九

2、为:① wéi (为人) ② wèi (因为)

3、降:①jiànɡ (降落) ② xiánɡ (投降)

4、背:① bēi(背包) ② bèi(背景)

5、兴:① xìnɡ(高兴) ② xīnɡ(兴奋)

6、长:① zhǎnɡ (长大) ② chánɡ (长江)

7、乐:① lè (快乐) ② yuè (音乐)

8、曲:① qū ( 弯曲) ② qǔ (曲子)

9、相:① xiānɡ (相信) ② xiànɡ(相片)

10、难:① nán(困难) ② nàn(难民)

11、还:① hái (还有) ② huán(还书)

12、种:① zhònɡ(种田) ② zhǒnɡ(种子)

13、发:① fā (发现) ② fà (头发)

14、转:① zhuàn(转动) ② zhuǎn(转身)

15、干:① ɡān (干净) ② ɡàn(干活)

16、教:① jiāo(教书) ② jiào(教学)

17、漂:① piào(漂亮) ② piāo(漂流)

18、扎:① zā (一扎) ② zhā(扎花)

19、当:① dānɡ(当时) ② dànɡ(上当)

20、传:① chuán(传达) ② zhuàn(传记)

21、角:① jiǎo(角落) ② jué (主角)

22、假:① jiǎ (假如) ② jià (放假)

23、好:① hǎo (好人) ② hào (好学)

24、少:① shǎo(多少) ② shào(少年)

10.二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 篇十

【教材简析】

课文包括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其中前四句)。这首诗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诗人用洗练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又准确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作用,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另一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作的《春晓》。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全诗平实自然,蕴涵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落花的惋惜。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3.体会诗人的观察能力及艺术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生: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

二、教学《春雨》

(一)解题。

1.见过雨吗?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雨呢?春天的雨有什么作用呢?

(大雨、暴雨、毛毛雨、雷雨等。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出来的形式很多。在民间谚语中,有“春雨贵如油”、“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样的的说法。对于农田来讲。春雨是十分重要的,它可能决定着一年的收成。)

2.看看题目,你们知道,诗中将写什么?

(雨下的季节和时间)(原题中感受到这个雨是好雨 是及时雨,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那诗人是怎样写的呢?春雨能带来什么呢?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3.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这首诗。师范读,生齐读两遍。

4.师:同学们已经读了《春雨》这首诗,觉得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一场雨?

生:描写的是一场好雨。

师:什么样的雨才是好雨呢?

师:庄稼正需要雨水的时候下的雨就是好雨。

生:不耽误人们做事、生活的雨,比如夜里下的雨是好雨。

生:能浇灌花草树木的雨是好雨。

5.师:《春雨》这首诗中的“好雨”有这些特点吗?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这场雨是夜晚下的,不妨碍人们工作、休息。我们是从“随风潜入夜”看出来的。

生:这场雨正是庄稼需要的时候下的,吓得很及时,我是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看出来的。

(一)讲授第一句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诗的意思。“知”:知道。“时节”:时令,季节。

“当”:正当,就在。“乃”:就。

6.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这真是一场“好雨”,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

还能从哪里看出来?

(二)自学第二句

生:这场雨能浇灌花木,我是从“润目细无声”中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场雨好在不是太大呢?

生:“细无声”(师点头赞许)

生:“潜入夜”

师:潜入夜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潜入夜”是在夜里悄悄地来了。这样的雨不会太大。

师:“潜”:暗中。“润物”:滋润万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5.指导朗读、背诵。

教师范读,强调节奏。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总结:

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这两句从听觉上写出了雨的悄然而至、无声无息的默默奉献。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齐读这两句诗。

“好”字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字表现春雨善解人意。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春雨知时节,适时、应时、及时。真是给人们带来好处。)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这两句从听觉上写出了雨的悄然而至、无声无息的默默奉献。)

(4)课件放录音学生配乐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 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2.学生自练描红“乃、润”3个生字。

三、拓展欣赏 1.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的是其中的前四句,后面的又是怎么写是春雨的呢?请大家欣赏一下。

多媒体课件示《春夜喜雨》。2.生背诵。板书设计:

知时 润物

好 潜入 无声

巩固练习:

1.请同学们搜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2.留心观察春天的雨,结合刚学过的两首诗,看看春雨能给万物单来怎样的变化。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咏”“妆”这两个生字,会写“柳”“丝”。(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 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2.熟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对诗意的理解。

四、教具准备

黑板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导入主题。

师:春天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设计意图:优美的春的图片,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使学生初步体验,感受春天的美。)

(二)整体诵读,触摸意象。

唐朝诗人贺知章,仅用了短短2句话,就把这春天美好的一切描绘出来了,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一找春的气息吧!

(设计意图:书中主题图,画面由“燕子” “柳树”

“两个小朋友”构成,在找春天

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每找到一处春天的景色,就诵读古诗的某个句子)

(设置意图:以游戏吸引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观察。)1简介作者。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贺知章生活在初唐后期和盛唐前期,与唐代大诗人李

白是好朋友。他写的诗感情丰富,清新通俗。)2听配乐诵读录音,伴有春天柳树图片,无数柳条如同一根根柔软的丝带纷纷垂下,在春

风里摇曳着。(感受柳树的美)

(设计意图:运用朗读等各种形式与手段,多感官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师把整首诗的停顿画出,学生按停顿自由读诗,并正确、流利认读“咏、妆”二字。

(第一句中“一”读二声,可读重些,“绿”可读重。)4学生再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字音。5指名读,其他学生正音。6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初读诗歌目标明确,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由读得正确流利,到读得有层次,逐步加深要求。

(三)分步解读,感受意境。

指导朗读理解第一句。

放柳树从远处看的图片,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的柳枝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碧玉、妆、万条、丝绦”词语的解释,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理解第一句诗的意思。

2出示“碧玉”和绿色丝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两样与柳树的相似之处。加深理解第一句。

3第一句还有什么不懂之处?大家共同探讨。

4教师指导读,指读。柳树像碧玉装饰成的一样,垂拂的柳枝又如千万条绿色的丝带,美丽极了!诗人的比喻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又怎样读,才能表达出对柳树的赞美呢?

全班看书中插图吟诵这句。

(设计意图:着重抓住“碧玉”

“绿丝绦”等词语感悟作者笔下柳树的魅力和高贵。)

指导朗读理解第二句。

1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让我们接着来看第二句。出示“柳叶”图片,观

察描述柳叶的样子。

2前后两个人多读几遍这一句,思考“这么美的柳叶是谁的杰作呢?” 3结合课件上“似”的字义提示,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师:

“不知细叶谁裁出”讨论:作者运用了拟人写法,从“裁”字看出,把春天人格化,使

读者感到好像有一位春姑娘在那里巧妙地裁剪似的。4“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句是对上句提出问题的答复,把二月的春风比喻成剪刀。

师: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点燃学生的创造力合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抓住春风似剪刀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神奇。)

5指读,评价谁读得好,好在哪?

(四)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让学生试着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歌颂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蓬勃生机,蕴含着作者对柳树的喜爱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师生合作,引读诗句,练习背诵。

七、板书设计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一树高

万条——绿丝绦

11.二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 篇十一

1. 小朋友,秋姑娘悄悄地来了,她给江南水乡换上了一件美丽的衣裳,你们想去看看吗?

2. (播放金秋江南的图片)看,这就是金秋水乡如诗如画的美景。(配以轻音乐,学生静静地欣赏)

二、 初读词串,认读生字

1. 在金秋的水乡,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词卡)

金秋烟波水乡

芦苇菱藕荷塘

夕阳归舟渔歌

枫叶灯火月光

3. 小朋友们看得可真仔细。今天,我们就乘着想象的小舟到水乡游一游、看一看。你能把这课的生字朋友都读好吗?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生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 小朋友读得很认真,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设计意图:词串识字承载的不仅仅是学会几个生字的任务,词与词之间的留白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犹如一首音韵和谐的小诗。读正确、读通顺、读得有滋有味……就在学生一遍遍琅琅上口的诵读中,传达出汉语言特有的声韵美。]

三、 想象画面,感悟诵读

1. 想一个好名

小朋友们,如果给《识字1》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会起个什么名儿?(“金秋水乡”“水乡的秋天”“水乡真美”等等)

2. 展一幅画卷(指导学习第一行词串)

(1) 我们坐上小船,乘着秋风来到了绿水荡漾的水乡。瞧,一望无垠的湖面在微风中荡起了粼粼的波纹,远远望去,湖面烟雾茫茫,是那么辽阔。(出示图画:水乡景色)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生字的对应)

(2)(出示:金秋 烟波 水乡) 你能读好这几个词语吗?

(3) (出示“秋”的古文字)教师讲述“秋”的造字规律:小朋友,你们看,“秋”的左边是个“禾”,它表示是庄稼。秋天,庄稼成熟了,变成金灿灿的,就像火烤过一样,所以,古人在“禾”的右边加了一个“火”字。当庄稼像被火烤过,黄灿灿的时候,秋天就到了。

(4) 教师有感情范读第一行词语。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一边诵读词语,一边想象水乡秋天美丽的画面)

[设计意图:一个古文字“秋”字,是中国几千年汉字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就在孩子们追本溯源,探寻汉字的造字规律时,我们的情感与古人的精神世界也就贯通了。教学时要发挥汉字表音、表形、表义的优势,变机械识记为明字理、悟结构的文化熏染。]

3. 赏一池秋色(指导学习第二行词串)

(1) 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还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小朋友想不想去荷塘找一找秋天?多媒体播放荷塘的秋景,展示一组画面,让学生说说芦苇、菱藕的样子。随着学生的描述,教师在黑板上勾勒出荷塘的简笔画。

(2) 在一个碧绿的荷塘上,一片芦苇在秋风中摇曳,洁白的苇花随风飘舞,一节节莲藕嫩生生的,多美的荷塘啊!(出示:一片芦苇、一节莲藕、一个荷塘、几个菱角)刚才我们看到的像“一片、一节、一个”这些词,我们叫它数量词。数量词与后面的事物一定要搭配得当,否则会出笑话的。现在,谁想把自己看到的景色告诉大家?(自由读、指名读、小组间赛读)

(3)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美丽、富饶)

(4) 把水乡的美丽景色读出来,齐读第二行词串。

4. 听一曲渔歌(指导学习第三行词串)

(1) (多媒体播放一段渔歌)听,这是什么声音?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湖面,一只只小舟从远处归来,渔民们唱着欢快的渔歌满载而归了。

(2) (出示:一轮夕阳 一只只小舟 渔歌)同桌练读,汇报朗读。

(3)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忙碌、富饶、幸福)

(4) 把你对水乡的赞美加进去,齐读第三行词串。

[设计意图:不同的量词和名词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有色彩的图画,奏响了一支有旋律的乐曲。内涵丰富的识字课,既为孩子识字提供了语境,使识字与阅读紧紧相连;又活学活用,在积累中简单运用语言,加强了字词的综合训练。]

5. 赏一湖夜景(指导学习第四行词串)

(1) 夕阳落下去了,月亮升上来了。在皎洁的月光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枫叶 灯火)

(2) 你能在“枫叶”前面加上一个词吗?(火红火红的、红艳艳的)引导学生观察枫叶的颜色、形状、姿态等。

(3) 想一想,在“灯火”的前面,可以加个什么词呢?(星星点点的、若明若暗的)

(4)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水乡的秋夜怎么样?(宁静迷人)把你的感觉带进去,齐读第四行词串。

[设计意图:词串识字中,一行词串就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四行词串连起来便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迷人的秋景。“读到这一行词串,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教师用语言激活了一个个词语背后的画面、情感,虽是同一个问题,但每一行的回答却不相同,或悠远、或清新、或富饶、或宁静,水乡的金秋就在这一次次的叠加中越来越丰厚、有意蕴。]

四、 回归整体,赏读全文

1. 小朋友,这篇识字课文读起来很上口,很好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指黑板上字卡“乡”“塘”“光”三个字红色的韵母)哈哈,原来它们都押韵呢!(教师范读,强调韵尾。同桌连读,汇报朗读)

2. 小朋友们发现了吗?这些词虽然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但每一行词语串起来读就觉得很美,像一首优美的小诗,像一幅美丽的画面,四幅图连起来就是金秋水乡美丽、富饶的场景。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

3. 金秋,我们摇着小舟来到碧波荡漾的水乡,首先看到了——(引读)金秋 烟波 水乡。我们来到了清凌凌的荷塘,看到——(引读)芦苇 菱藕 荷塘。夕阳西下,渔民们满载而归,我们看到了——(引读)夕阳 小舟,听到了——(引读)渔歌。夜幕降临,水乡变得格外宁静,只见——(引读)枫叶 灯火 月光。

4. 学完课文,你对金秋的水乡又有了怎样的印象?

5. 带着对美丽水乡的热爱之情诵读《识字1》。

五、 共同探究,巧记生字

1. 现在,我们不仅要读准这些生字,还要想办法把这些汉字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头脑中。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记的办法最奇妙!

2.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3. 指导书写,引导实践。

(1)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新偏旁:“火”和“欠”。

(2) 重点指导:“歌”和“烟”。

12.二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 篇十二

一、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发展形象思维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 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习现实的生活空间, 学生的空间感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 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生活数学”来拓展学习背景, 促使学生主动地将数学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学生认位置, 我们可以以学生坐的位置为例, 就可以认识前后、左右等位置, 说明某个同学所在的位置, 就要说清楚第几组, 第几排, 第几个, 也可以说在哪个同学的前面、后面、左面或右面等。

二、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

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 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 以及常见的平面图形的了解, 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 都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猜测验证以及交流与讨论, 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 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 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案例1】观察物体

1. 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小汽车, 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个部位。

2. 用屏幕显示小刚、小强、小芳三

人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图, 并给出他们三人所看到的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

3. 让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讨论:

小刚、小强、小芳三人分别应该看到的是汽车的什么部位?你是用什么方法认知的?

4. 交流汇报:学生合作讨论后交流汇报他们三人应该看到的汽车的部位图。

5. 猜测想象:

小芳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 于是她乘上了热气球, 想一想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猜猜她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先想象再自主观察、选择判断。

通过这种活动情境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他们用眼去看, 用口描述, 用脑思考, 用心感受, 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案例2】观察物体

1.先让学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让学生用4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再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 然后对观察结果进行比较, 并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 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 也可能是不同的。

3.出示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 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学生自主探究后, 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交流拼拾方法。

通过这些简单的观察和实验, 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空间观念。

三、积累经验, 实践与应用相结合

学生的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 对学生来说, 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 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发展空间观念。

一直以来, 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心是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 学生课堂中的大量时间被牵制在解答形式问题中, 这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将这种只关注计算的教学向关注观念、能力、计算并重的教学转变。加强操作探究题的训练, 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分析、探究、推理中生成与发展空间观念。

操作探究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1. 探究平形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 出示一个长方形, 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

(2) 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注:不满一格的按一格算) , 学生独立数一数, 数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并找出它们的长和宽, 再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长、宽和面积进行比较。

(3) 学生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后,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长与长方形的长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宽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发现, 你能想到什么?

(4) 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一步:提出假设:是否可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第二步: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

第三步:小组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你发现了什么?

第四步: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推导过程, 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 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3.二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 篇十三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两个学生同去拜秋为师,为什么学习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围棋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三课,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有两个同学拜秋为师,那么他们分别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的结果怎么样呢?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检测一下大家的认词情况,(出示课件词语:)围棋天鹅能手专心致志棋艺弓箭长进远近闻名

1、自己认读;

2、开火车认;

3、师强调“鹅”的偏旁(鸟字旁),“专心致志”致志两个字的意思不同;

4、小老师领读。(同学们读得真好)

师:词语大家已经认会了,那我们看看课文的内容大家理解吗?

二、理解课文: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出示多媒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以后小组四人讨论,讨论完以后坐好。(大约十分钟时间)师:一个组派一个代表回答问题,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两位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呢? 生: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师:“专心致志”是什么意思?

生:一心一意,集中精神。那我们能不能专心致志地读这句话呢? 师:那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专心致志呢? 生:一边听一边看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

师:从一边„„一边„„可以看出这两个动作是同时发生的。谁还知道什么动作可以同时发生,互不影响。

生:我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师:说得非常棒,这个同学学这么认真,那另一个同学呢?

生:另一个学生,听着听着就走了神儿,好象看到一只美丽的天鹅正从远处飞来。他想,要是用弓箭把它射下来该有多好哇!想着想着,双手不由得做出拉弓射箭的动作。师: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是怎么学的? 生:三心二意,心不在焉„„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是他不认真的呢? 生:走了神儿。

师:这位学生听着听着就不去注意老师的讲课,想到别的地方去了,老师看到他不注意听讲是不是就不管他了呢?

生:不是,老师提醒他注意听讲。

师:老师提醒他注意听讲,可他只听了一会儿又去想别的事了。(提醒学生现在老师就看到不注意听讲的人了。)师:那两个学生最后学得一样吗?一起看第二个问题。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截然不同呢?你能不能用“因为„„所以„„”这样结构的句子说一说呢?(出示课件)学下棋时,一个学生因为__所以后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来成为_而另一个学生因为_所以棋艺_,看来读书,学习都要_不能_。

三、拓展:

师:在我们身后有专心致志的同学吗?他在什么时候是专心致志的呢? 生:刘姝璐在练字的时候专心致志,所以她被评为书法精英„„

师:通过我们身边的事例,应该知道做任何事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能像小猫钓鱼一样,最后一无所获。只有专心致志的做任何事,长大才能成为出色的人。

板书设计: 学棋 秋能手

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出色

14.二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 篇十四

1、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吃

2、们吃

3、中秋节是赏皎洁的4、、。

和,还相互去。

到了,人前后,人们去郊外,赛

。的节日,晚上,人们常常一边吃着圆圆的,一边欣

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成冰。

是我国最长的河流。

5、冬天到了,6、覆盖大地,河水是我国的母亲河,7、解放军叔叔

8、《春雨》的作者是靶心,练习射击。代诗人。诗中赞美“好雨”下得及时的诗句是

。写春雨特点的诗句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9、《咏柳》的作者是的景色。碧裁

10、春天天气娘→ 的蚕姑娘→一天天→睡了,蚕卵里钻出变成黄姑娘→

→ 代诗人

。这首诗描写的是,似。

。的蚕姑(季节)

绦。的蚕姑娘→变成白姑娘→ 的蚕姑娘→一天天

上,吐出姑娘。

来,要盖

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的桑叶,就爬到

真漂亮。→最后变成 新的房。成了,成了,11.村子的前面有一条着。12.当我学着写眼睛看到的13.《早春》是,就都河水的小河。河水

着小桥、,一下子,呀,和

着村子

。呀,栅栏呀。

我起来,像代大诗人韩愈写的,最是,如酥,满。

帆,帆

船,像

14、船夫高兴地喊:“起风啦!快挂帆吧!”只见风一样前进。。

15、在一次飞行比赛中,蜗牛、……捧走了冠军

所有的对手:、16、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 老虎它的意思是17.有四句农谚:,是借着。这篇课文就是《

把百兽。

;》。就这样,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

18、《游子吟》是样都,19、不久,沉香就告别了爸爸,上山还是,他都,有代的,要在。

岁时写下的。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

啊!这句话就是《游子吟》中的意思。

。不管是地跟着师傅。

20、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深涧。脚上磨出了也不

21、我国古代有一位

。,名叫,也不知跨过了

血泡,身上划下了

血痕,可他

。一天,朝廷下达了,难以

。弟弟又小,骏马,渡了赫赫。,过。木的文书。木兰见到上面有。木兰想:父亲自己为国为家分忧。她说服了家人。木兰,来到了前线。在多年

了亲人,战袍,中,她为国兰回乡后,了战袍,穿上了,昔日前来探望她,这才惊讶地的姑娘。

22.牛儿还在吃草,放牛的,那放牛的孩子23.秋风老乡都24.《送元二使安西》是了每个,的花将军,竟是位

哪儿去了。不是他。

玩耍,把这

着二小

代大诗人

新。

写的,渭城

到处传扬。每一个

浥,25.我国的宝岛和有许多美丽的景点,有的雕像。、山,谭,还有

26、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多,我喜欢威武的、,喜欢

美丽的和善于跳跃的27.示字旁和有关,有、、、、,还喜欢灵活的。、。

腿,有的一边、、、有关,有、、;衣字旁和

28、同学们在做早操,有的29、一个学生明白的地方还要好像看到一只哇!学习要

腰,有的,一边

胸。,有不,老师在棋盘上

。另一个学生呢,听着听着就正从远处飞来。他想,要是用,不能。

车厢后壁。

把它射下来该有多好30、《“黑板”跑了》这篇课文中的“黑板”指的是

31、妈妈醒来了,的脸上露出了地说:“妈妈,要是造一个32.我的身体正在发生着,身体似乎。

33.大部分动物在变成的过程中,只是

。从的重要34.盛或,牛35.那达慕会场设在,是牧区的。的开阔

到。

。”这里的太阳指的是

:头部的笑容。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该多好哇,我要。

肿起,尾巴正在,长出一些,而你却要,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你,千里,彩旗,雪白的蒙

古包36.六月是鸟岛最。窝里窝外,到处是

37、祖国的宝岛台湾是 38.每年地镶嵌在的时候,望,、,的草地上,既,又。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鸟蛋。,生长的好地方。,一群群,小溪,斑斓的蝴蝶山谷里来聚会。

颜色的蝴蝶,在阳光

蝴蝶,的,39、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的照耀下,翻飞,花瓣,40.这一天,人们早已,又着桶。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

壮观。有的山谷里有

,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

着盆,、。清水是

谁得到的凤凰花瓣,空中

来到了大街上。大街的两旁、小伙儿,个个身上的象征,好了清水。老人、,人人脸上谁身上泼的水多,就41.地上铺满了鼓点。大家到深夜还,离去。

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欢乐的象脚,放起了,直,赛起了42.夏天来了,我想变一只,变。

雨滴,变一条星星,变成,变一只,变

新月,最后真想变成

43.在紫薇花上并不被雨打得蜓在树叶的的水里。

44.的树梢的大黑蜂

了它的家。紫薇花躲在檐下,昂着脑袋看雨,然而。蜻爬到,广场上成了,好像跟在这

小心地跑,心里却

!水里。后面,她

自己,45.小妹妹撅着两条唇儿,也摔这么46.春天的鸟看见了,47.小鸟有一天,小鸟48.第二年角在阳光下显得的一跤!,一棵的小辫,在树林里

吗?”

。小地问:“你能让我到你身上他去了

地方,看见了,东西。终于…… 的小鹿走了过来,的了,她向这棵树,小鸟又回来了。一头。

词语积累

1.形容节日快乐、热闹氛围的词语:、2.正月十五。

才算完。盛

。、、捧、烘、、、聚、3.形容春天美好景象的词语:、4.带“月”字的词语:

俱戴。

5.博之,审之,慎

之,、辨之,笃

之。——《礼记》、、6.形容亲情的词语:舐犊。

7.形容亲近大自然的词语:跋赏8.读。,行

涉、餐、、。——董其昌、。读书、、。擦、、,下笔

。读书、9.形容专心学习的词语:、孺

10、读书百遍,要“”:

11、形容人体格健壮,富有朝气的词语:摩、12、带“雨”字的词语:暴。

15.二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 篇十五

【教学案例】

师:1分钟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 (教师计时, 学生感受)

师:1分钟时间长吗?

生:长。

师:1分钟内能做哪些事情呢?我们来分组体验。 (学生分成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五个小组)

生:我1分钟做了18道口算题。

生:我1分钟写了10个字。

生:我1分钟跳了43下。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

师:是啊, 在短短的1分钟内能做这么多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啊!

【分析】

笔者所听过的“认识时分”的课堂教学中, 都有这样的环节,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并体现出1分钟的价值, 教师总会创设一个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的情境, 试图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的价值, 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从表面上看这个情境是让学生“动”了起来, 让课堂“活”了起来, 让气氛“火”了起来。但是, 在热闹的背后学生有没有真正对时间进行体验和感觉?学生们在活动中关注的到底是对时间长短的感受, 还是关注跳了多少次、写了多少字等具体的数量?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教师安排了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等实际活动, 并通过在这些活动中得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体会1分钟的价值, 但是, 学生在活动中忙于对具体数据的记忆, 忙于“积极”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去, 感官上的兴奋“淹没”了活动的最终目的。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 学生无暇去体会、感受时间的长短, 没有体会到数学本质之美, 没有享受到学习成功之乐, 导致了这节课主体目标——体验时间长短的缺失。那么“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忽略活动本身带来的兴奋, 而去关注活动背后的时间?学生有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去体验1分钟有多长?” (陈洪杰语) 没有让学生经历深刻的思维活动的课堂, 没有让学生积累铭刻于心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课堂, 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次低效之旅, 甚至是无效之程。

二、分析教材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分”第一课时的内容由四个板块组成观察主题图, 数出钟面上大小格, 认识时分单位、时分的进率。其中第三板块是介绍“1小时”和“1分”, 让学生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教材先直接揭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然后出示了两个钟表走动的画面。这样编排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要演示钟表的走动现象或让学生动手拨一拨, 通过动态演示, 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1小时和1分钟。

明确了这个板块的设计意图以后, 再来确定这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浅层要求是让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中层要求是让学生明确时针 (分针) 从钟面上的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多少时 (分) ;高层要求是让学生体会到1分钟、1小时的长短, 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设计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材安排的常见量中, 时间单位既不像人民币单位那样可以看得见、在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 也不像质量单位那样可以通过实际的掂一掂、提一提等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 它看不见也摸不着, 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数学课程标准》对时间单位的要求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验时间的长短。针对时间单位的特点和《课标》要求, 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 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对时间的感觉, 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体验机会, 培养学生较为准确的时间感。

学生的感觉时间与实际时间总有一定距离, 因为时间感与个人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息息相关。如果注意力集中, 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慢, 如案例中的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1分钟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如果对时间采取的是无意注意, 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 例如案例中学生分组活动时, 关注的是跳绳或口算的具体数据, 忽略了对1分钟的注意, 所以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说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另外, 时间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 逐步矫正学生的时间错觉。既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感悟时间的情境, 又要让学生从这些情境中“走”出来, 准确地把握时间的长短, 缩短学生感觉时间和实际时间之间的差距。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 时间单位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为此, 笔者提出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教学新思路, 采取了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的教学策略, 通过反复练习和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 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感觉。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8页“认识时分”的第三板块。

【教学目标】

1.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

2.培养学生对1分钟或几分钟、1小时或几小时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 课内部分

1.认识1分钟和几分钟。

师:你知道分钟“姐姐”每走一步是多长时间吗?

(学生回答后, 操作手中的学具钟)

师:分针走一大格表示多长时间?从“12”走到“6”呢?从“3”走到“11”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20分钟, 分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了数字几?

2.认识1小时和几小时。

教师演示后问现在是哪根指针在走动?走了几大格?是多长时间?

师:时针“妹妹”每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那么, 时针从数字“12”走到“5”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8小时, 时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1分钟和1小时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来, 使课本上静止的图片活动起来, 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两个指针所走过的“路程”, 加深了学生对时分概念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 教师提出了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几分 (或几时) 顺向和逆向两个方面的问题, 既巩固了学生对1小时和1分钟的认识, 又训练了学生灵活变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1分钟。

师:请同学们坐直身体、闭上眼睛, 体会1分钟究竟有多长, 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再来体会一下1分钟的长短。

教师播放音乐“小兔乖乖”, 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师:现在你觉得1分钟有多长?为什么两次的感觉不同呢?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了一个矛盾的情境, 激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 在前后对比中去体会1分钟的长短, 从而感受到时间的长短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 明确实际时间与自己的感觉时间之间的距离, 明白要建立起准确的时间感需要反复的训练。)

4.体会几分钟。

师:现在来考考大家对时间的感觉, 一半的学生写字, 一半的学生静坐。

教师计时3分钟后, 让学生说出刚才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8页, 独立完成第4到第7题。

师:从开始做题到现在大约多少分钟?

(设计意图:从有意记忆到无意记忆, 从间隔计时到回想计时, 通过多种策略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经历感悟时间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对分钟的时间概念, 逐步形成对现实时间的敏感意识。)

(二) 课外部分

1.想象与体验结合。

让学生想象, 在学校里从什么活动到什么活动是1小时。然后, 教师安排学生切身感受1小时的长短。

2.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结合。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到校、晨读、早操、课堂、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段,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1小时及几小时的感觉, 如回想一下从早操到第一节课下课有没有1小时?还可以利用学生在家里活动的时间进行训练, 如从放学到完成家庭作业一共有多长时间?

上一篇:数学考试反思下一篇:文明家庭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