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课内阅读

2024-09-24

思维导图课内阅读(共6篇)

1.思维导图课内阅读 篇一

阅读,不仅可以改变一人的知识面,还能提升谈吐与气质,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思维导课读书,很重要!而,而阅读却是读好书的――根本!

阅读,不存在正对着哪一门学科而言,而是广泛的.应用于所有,如在日常生活、工作、交流之中。如何选择好的方法,去提升阅读能力,让孩子从小就培养起高效的阅读力呢?不用苦恼着孩子不爱阅读,读书不主动了。要知道,一个好方法,可以快速提高阅读能力;一个好方法,可以受益终身;一个好方法,可以让孩子由差等生变成优等生,爱上阅读。

《给孩子的思维导课图》是一本针对孩子阅读力训练的书籍,作者为王玉印、杨译所著。王玉印,英国博赞中心认证讲师、思维导图“百城千校”导师团特邀导师、世界思维导图锦标赛国际一级裁判;而杨泽,身为重点高中一级教师,其身擅长讲故事化写作与思维导图相结合,其论文多次获奖。此书,正因为两位作者的强强联合,以提升阅读能力为切入点,通过思维导图与文字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其语言浅显易懂、内容丰富有趣,让孩子通过“看故事”的形式,去思考文中的知识点及方法;在看故事与玩乐中,就轻轻松松把阅读技能学到手。思维导图的模式,思路清晰,简明扼要表达重点,让孩子一目了然,思维更加清晰,更加有参与兴趣。

全书分为十二个游戏关卡,轻轻松松玩游戏闯关,就能把阅读要点掌握住,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兴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说起来,更加容易使刚接触阅读的孩子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给孩子的思维导课图》通过小人物周小白想要逃离做作业、考试的和责骂的世界,穿越到桃花源的奇遇。周小白欲要回到原来世界,也需通关“十二关卡”才能顺利回到家。而周小白所闯关的十二关卡正对着十二生肖:“大鼹鼠、大金牛、森林之王的老虎、暴脾气的龙王、被锁千年的小青蛇等等”,只有帮助他们解开难题,周小白才能够完成闯关任务,进入下一关。十二个关卡全部学习完成,才算是闯关成功,才能穿越时空回到家与爸爸妈妈团聚。

文中以故事引导着孩子阅读,增加了趣味性,孩子读起来爱不释手的。周小白每过一个关卡,就可以修得一个好的技能:检视阅读法,快速理清文章结构;关键信息检索法,秒得文章精义;“三步曲”法,让孩子从本义、文意、中心去理解文中要点;如何巧概括,记忆配图、抓关键词、找逻辑关系等方法引导孩子培养轻松、高效的阅读力等。

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也是教育变革的创新,巧用思维导图,轻轻松松提高孩子阅读力,让孩子拥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就从这本思维工具书开始吧!

2.思维导图课内阅读 篇二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所创,是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是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思维导图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每个与其相关的词或者图像都成为一个子中心或者联想,整个合起来以一种无穷无尽的分支链的形式从中心向四周放射,回归于一个共同的中心。思维导图善用左右脑的功能,藉由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不但可以协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也让我们的学习更轻松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及多面性。简单的说,它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着力于发展人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思维导图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神经生理学家在研究了脑细胞之后,感叹道,“人脑乃是一台施了魔法的织布机,千百万之梭往复翻飞于斯,织就花纹转瞬即逝,图案寓意何其深远,几曾有过驻留的时刻。小小图案似合若离,此消彼涨,宛如银河舞于九天。”每个人的脑里,估计有1万亿个脑细胞,这些脑细胞看起来都像是超级章鱼,中间有个身体,带有十根百根或者上千根触须。当人思考产生智慧火花时,它的生物感应是沿着这个章鱼样的结构由中心向四周放射性扩展的,扩展的范围越大,能量越高。这就是思维导图的生理依据。托尼·巴赞在《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中概括思维导图有4个基本特征:

(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2)主体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

(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我国从二十多年前引入思维导图的概念,并陆续应用于各个领域。我接触思维导图始于一年前,从参与“思维导图教学法”课题研究(北京市海淀区二里沟学区与美国教育联合会合作项目)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反思,深切感受到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大大提升学生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这一年的研究,我们选取的教学内容是《安徒生童话》(选取20篇精读,其他略读),主要探索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让学生自主阅读课外书,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思维导图能够提高阅读能力的理论依据。

1. 放射性思维

语文学习的知识面广,思维导图把放射性思维外化出来,适应了语文学习的这一需求。久而久之,学生能自觉把这种思维应用到语文学习中,从而极大提高学习能力。放射性思维指的是来自或连接到一个中心点的联想过程。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图形,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它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的,每个词或者图像自身都成为一个子中心或者联想,整个合起来以一种无穷无尽的分支链的形式从中心向四周放射,或者归于一个共同的中心。

尽管思维导图是在二维纸上画出来的,但它可以代表一个多维的现实,包含了空间、时间和色彩。思维导图提供思维的“全景图”,可以使人的思维从焦点问题出发,在不同的分支上无限地发散和延伸,从而突破收敛性思维的束缚,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方案等。同时,它也可以使思维从分支中跳跃出来,随时纵览全局,把握思维的重点和方向,避免无限制和无益的发散。所以说,思维导图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工具和方法。

2. 开动大脑

脑科学研究发现,目前人类右脑的开发和利用非常有限。人类大脑的各种技巧如果能被和谐而巧妙地加以运用,将比彼此分开工作产生更大的作用。思维导图利用“左脑+右脑”的“全脑”思考模式,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并使大脑平衡协调发展。无论是在效率、效果还是效益上,思维导图都比传统学习方法更有效。思维导图最直接的作用是利于思考、探究和联想。把知识进行组合、联系和联想,采用发散性思维,突破思维定势,进行知识创新,而这正是思维导图的优势所在。

运用思维导图还能够将人类的不同智能用一种有效的方式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不仅扩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而且还会在不同智能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甚至产生一种思维的跳跃,将原本不可能联系起来的事物进行创造性的连接,在无形中锻炼了思维,激发人产生一种超出常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这正是阅读能力中非常需要的。阅读要读出深度,鉴赏要赏出水平,都非常需要这方面的训练。

3. 启动记忆

图式分析有助于知识的长期记忆。记忆系统可分为三种类型:感知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虽然各种记忆系统都是相互依存的,但将知识从感知记忆融入到长期记忆中的主要途径是短时记忆,或者称之为工作记忆,然而,工作记忆中的输入信息与长期记忆中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在某一时刻只能处理少量的信息,也就是说,工作记忆的信息处理能力只能有两到三个概念。

因此,当有大量信息输入时,就需要有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不断的有序互动。图式分析的特点,就是将知识重组并建构成可互动的概念框架,有助于将输入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思维导图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可以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甚至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删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内容。这不仅便于加速资料的累积,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而且将知识点依据彼此间的关联分层、分类管理,使知识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使学生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中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知识,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思维导图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实践运用与研究。

1. 在自主阅读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分析,能使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凸显出来,因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内容,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读材料。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系列图式的形式,使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并能方便交互。这样,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整个文章的意思,并且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更加透彻地理解文章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是基础。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效阅读,有效利用时间。传统的给课文分段,总结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虽然也是一种有用的方法,但它是直线性的,不符合思维方式的特点,在多年的运用中表现出很大的局限,尤其是面对比较长的童话时。例如学生在阅读童话《海的女儿》时,较难把握主要人物。我们就引导学生,传授给他们绘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理解人物形象。很多同学通过泡泡图的形式,提取关键词,绘制出了各种图画。

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思维是发散式的,想到了与小人鱼有关的各种因素,包括她的外貌、性格、品质、身世、经历、理想……并且用上了许多描述性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提炼了很多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来抒发情感。我们可以说这样的阅读是有深度的阅读。它避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与被动,是学生独立、深入思考的结果。同时,学生在绘图过程中,既动脑又动手,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乐趣,让他们对阅读充满更加浓厚的兴趣。

2. 在交流活动中依托思维导图,能够促进思维的碰撞,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创设一个平台让学生及时展示,互相取长补短。他们绘制的思维图五花八门,颜色鲜艳,形式活泼。学生自己绘制,自己讲解,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更有趣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有不同的见解,产生可贵的思维碰撞,将彼此的思维进一步延伸,促进思辨能力的提高。

如对于《海的女儿》中的故事结局,有两位同学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一个认为小人鱼最终变成了泡沫,悲惨地死去,而另一个则坚持认为小人鱼并没有死去,而是变成了精灵,成为了天空的女儿,拥有了不灭的灵魂。两个人的看法不同,整个班级也形成了两大阵营,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发现谁也不能说服谁。于是,大家又开始分头去查找资料,搜寻安徒生的生平资料,重新绘制思维图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再一次的思想碰撞,他们不仅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作家的生平和主要成就而且更加清晰地明了他的宗教信仰,以及创造这篇童话时自己所处的心境,了解到小人鱼身上有作家自己的影子,包含着他自己对于爱情的幻想,诉说着自己虽爱情无望,却仍旧愿意为了心中所爱的人奉献一切的真诚和勇气。因此,对于童话的结局,他们最终达成了共识:小人鱼的身体化为了泡沫,但她牺牲自我的无私品质令她精神得到永生,三百年后将拥有一个不灭的灵魂。如果我们每个小孩子都能做个令父母快乐的、懂事的小孩,她等待的时间就会缩短。

奥苏贝尔(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即将新知识结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意义学习就产生了。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得到新知识、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是否有有关概念和新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学习者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正确联系在一起时,新知识即成为其已有知识网络中一个新联结点和知识生长点而整合到其认知结构中。

而思维导图这一认知工具恰好与上述理论相符,在孩子们自己动手绘制的过程中,他们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进行加工、概括,并以类似于人脑对知识储备的层级结构形式进行排列;在交流与思辨中,它可以作为一种模板,帮助学习者组织、建构知识,并使之概括化、网络化,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其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提高教学效果。思维导图将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用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他们思维过程和知识的整体架构,以便于学生主动地将新知识整合到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3. 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比较阅读训练,提升学生阅读品位。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种或多种文章(或语段)对照着阅读,通过辨析其异同,发现其共性和个性特征,以加深认识和理解的阅读方法。比较的目的在于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同中求异是为了明确其差别,以防混淆;异中求同是为了探寻其规律,归纳要点。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比较,分析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增大教学容量,提高阅读效率,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品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安徒生童话中的拇指姑娘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两个女孩子形象,学生分别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运用双泡泡图的形式来对比,分析两个形象之间有什么异同。

通过思维图,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学生非常及时地抓住了两者之间的同与不同。她们出身不同,外貌不同,经历不同,结局不同,但都一样渴望幸福和光明,一样渴望美丽和善良,这都代表着作者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同时,在对比中,学生还发现,两个人物形象代表着作者不同创作时期的风格。《拇指姑娘》是作者早期的作品,因而显得浪漫主义色彩更加浓厚,更加纯真和富于幻想。而《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作者晚期的作品,更倾向于对现实的批判和揭露。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比较是人类重要的思维过程和活动。“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确定事物异同。因此,乌申斯基也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语文是思维的文学表现形式,只有在比较鉴赏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文本之间的矛盾,分辨出各自的特点,体会出文章的个性,促进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因此,比较阅读无疑是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

借助思维图进行比较,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事物共性,弘扬阅读个性。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和文本搭建比较对话的桥梁,帮助完成比较阅读过程中阅读内容与学习主体的时空对接。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通过这一过程,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阅读的品位也会逐步提升。

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热情高涨。让学生以此为工具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可以随时交流碰撞,促进思维的延伸与发展,将人才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边思考一边动手,一边分析一边比较,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水平和品位。因而,我会勤于学习,继续探索实践,让思维导图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建春.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J].教育探索,2001.

[2]托尼·巴赞.唤醒创造天才的10种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艾德华·德博诺.头脑的机制[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4]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5]托尼·巴赞.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托尼·巴赞.提高语言智能的10种方法(思维导图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叶萍“.比较”让阅读教学如此美丽[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12C.

3.思维导图课内阅读 篇三

一、思维导图的兴起及国内研究现状

英国心理 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 在20世纪60年代初首先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训练一群被称为“学习障碍者”和“阅读能力丧失”的族群,这些被称为“失败者”或曾经被放弃的学生, 很快地变成好学生,其中更有一部分变为同年级中的佼佼者。1971年,托尼· 巴赞开始将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慢慢形成了放射性思考和思维导图的概念。目前,新加坡、英国已把思维导图作为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韩国、日本、 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已经对该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思维导图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研究也日益兴起。相关软件公司已经开展了思维导图软件的制作开发和汉化工作。国内许多培训机构也在尝试把思维导图作为培训课程,特别是在教育领域。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 阅读前准备。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尝试思维导图课堂教学实践初始时期,笔者在课前先根据课文将思维导图绘制好,在学生展开阅读前围绕前一课学习内容或本课内容相关话题引导学生发言,再以图片或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以思维导图辅助复习,帮助学生再次熟悉整理文本,并学习绘制这类课文思维导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准确地理解文章。

2. 阅读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理解制作思维导图并展开小组讨论活动,之后在全班范围内开展分享和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调整思维导图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 以《新起点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的话题是‘Animal World’, 单元内容学习完后,笔者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所学知识, 首先给出中心词‘Animal World’,学生在这一中心词下延伸出第一枝干自主完成剩余任务,内容有‘Mammals,Birds, Reptiles,Insects’, 这是对第三 课‘Good to know.’知识的复习。第二步,部分学生会继续描述这四类动物的特点,这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巩固复习,另外一部分学生会在这四类动物后面的分支上列举出不同的动物名称,这是对本单元 ‘ Get Ready’部分动物名称学习的复习。到第三枝干后,学生会将列举出的动物例子进行描述,会运用到四年级和五年级的知识。思维活跃发散性思维较好的学生还能衍生出其他话题。一张小小的思维导图,一个中心词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同时,还激发了他们的无限思维。

3. 阅读后输出。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可以复述全文,也可以复述片段,重点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复述。特别是《新起点英语》六年级下册每个单元都有三篇以上较长篇幅的文章,在进行长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时,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师生梳理文章主旨,抓住文章主线,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达到看图复述文章的目的。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可以将枯燥的信息可视化、色彩化,变成易于学生记忆并且有高度组织性的图,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经过笔者一段时间的实践,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提高从文本中捕获信息的能力,能够将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思维导图的形式,使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进而迅速把握文本的内涵,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提高独立学习英语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阅读文本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梳理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对阅读文本进行分析和理解,可以培养他们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的思维模式,提高他们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思维导图课内阅读 篇四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英语阅读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思维导图的作用,就需要在课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课前教师要按照课本中的内容,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标准的研读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制作出较为科学、合理的思维导图。教师在对一个阅读文本开始教学以前就将思维导图展现给学生,讲述每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在思维导图的作用下能够对文章的大致思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在上课以前,教师做好思维导图对实际的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性作用,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大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吸引学生走入到课本之中,了解文章中的难点,帮助学生去讨论和分析,以此对阅读文章的关键点有更多的把握。

(二)思维导图方式在课中的应用

在英语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要展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位置,因此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主要是学生在一篇文章阅读完成以后,自己制作自己的思维导图图像,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导图都需要在众同学面前展示,让学生去评价思维导图的优劣,这样不仅能够鞭笞学生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作业,还能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争取在以后的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更加完善。教师利用学生思维导图进行课堂的阅读教学,和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中出现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以此让学生更加了解思维导图的内涵和作用,帮助学生更正一些错误的看法,学生对有些知识点不够理解时,教师需要及时的做出指导,这对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阅读知识有非常大的促进性作用。例如,在一个阅读文章中出现了时间、地点、任务、事件的描述,教师可以按照阅读课题,如,“I would be able to do his own master”中,教师可以利用图表将具体人物的观点以及地点和事件描述出来,让文章中不同人物的关系以及不同人物的观点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再去默读,自己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思维导图方式,学生能够对文章的框架和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便于学生回答阅读题,掌握阅读的思路,提升阅读的效率。如下图,思维导图方式在季节学习过程中的应用,首先指出季节的总体单词,然后分步骤的进行春夏秋冬的介绍,最后指出每一个季节中的需要的相关服饰。

(三)思维导图在课后阅读中的应用分析

在阅读以后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先对文章进行熟悉,然后教师针对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再次温习文章,最后和教师一起讨论问题,讨论文章中的内容,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挖掘出来,按照这些重点难点以及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制作完成以后,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出自己的导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的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能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帮助学生解决遗留的问题,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核心和重心,做好各个方面的指导分析。除了课后学习以外,还可以在课外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课外学习是学生复习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检查出自己是否存在知识点遗漏的地方,检查阅读过程中自己的理解能力是否有提升,以此夯实自己的单词量和阅读之时,提升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结束语

初中英语对学生来讲是基础学习阶段,不仅仅要掌握大量的词汇,还需要在词句以及文章内容的分析方面有更好的表现,教师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有清晰的掌握,将复杂的知识转换为直观的图表信息和数据,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对知识的学习更有兴趣,更有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蒋芸.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15.11(4):28-31

5.思维导图课内阅读 篇五

近些年来,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英语教育界的一个热点, 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深入。不少从事此方面研究的教师, 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流程、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等都有了非常专业且深入的思考。与此同时, 学生的阅读素材也是前所未有的丰富。种种迹象表明,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仿佛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但是, 现实情况并不如预想的那么乐观。在真实的课堂中, 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 阅读效率低, 阅读效果欠佳。英语阅读依旧是他们感到最难逾越的一道鸿沟。

当然, 阅读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 学生没有通过某种方式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复习, 没有通过某种思维工具把读到的内容有效地导入自己的图示, 并和自己的已知图示发生关系, 进而把学到的内容变成自己已知图示的一部分, 也是导致他们英语阅读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当今的教育现状, 学生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各门学科的知识, 而真正系统地去了解不同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 知道该如何去学习的学生, 则是凤毛麟角。作为教育者的我们, 更是需要反思。笔者认为:利用思维导图, 引导学生把阅读的内容顺利地和自己的已知图示相结合, 从而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 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二、思维导图的概念界定

思维导图是用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加上关键词和关键图像, 储存、组织和优化信息 (通常在纸上) 。其中的每个关键词和关键图像都承担特定的记忆, 鼓励新的思维[1]。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英国的东尼·博赞先生。思维导图是一种独特的记忆、回忆和复习工具 (见图1) 。它是大脑内部“图谱”的外在表现[2]。学生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 如果能够就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画出一幅思维导图, 那将是大脑一次完美的思维旅程。有效的思维导图不仅仅是准确记录, 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文本新知识的理解, 同时, 通过导图, 学生会尝试把新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稳定知识进行链接。当然, 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思维导图的绘制, 以及关键图片、符号、线条、色彩的加入, 会使学生更好地使用右脑。左脑和右脑的同时使用, 使记忆更加清晰、持久[3]。

三、利用思维导图做阅读笔记的巨大优势

笔者针对“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做阅读笔记”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研究。通过对实验班学生的前测问卷、后测问卷、个别访谈, 与实验教师的共同备课、两轮做课, 与观摩教师的互动研讨, 我们发现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做阅读笔记的确有着其他工具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1. 思维导图的视觉优势使它非常适用于做阅读笔记

几乎所有的实验班学生都喜欢这种图文并茂的思维工具。一幅思维导图中, 关键词语刺激的是大脑的左半球, 是掌握记忆的重要因素。而关键图像力量更为强大。一个有效的关键图像会刺激大脑的两个半球, 调动人的各种感官。大脑通过人的感官在图像、颜色、关键词和思想之间创建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 思维导图有其强大的视觉优势, 对于视觉记忆者非常有效。学生们用醒目的中央图像、有效的关键词语、色彩丰富的关键图像来完成阅读笔记的整理, 使思维更加活跃, 记忆更加持久[4]。

例如, 我们在Dogs这节课中,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了一幅课文阅读的笔记式导图。课文的内容是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新标准教材》第九册第七模块第一单元的内容, 主要讲主人公Amy和Lingling收看了一档电视节目, 节目是介绍英国导盲犬的内容。看完节目后, 她们两个就想试一试自己的宠物狗Fifi是否也具有导盲犬的能力。下面这幅简单明了、有关键图像和关键文字参与的思维导图 (见图2) , 使学生很快地记住了文本的核心内容, 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加以复述。

2. 思维导图的逻辑分析优势使它非常适用于做阅读笔记

以往实验班学生的阅读笔记多为线性笔记。无论是按照阅读文章的先后逐条记录, 还是画一些表格加以归纳整理, 都是线性思维的模式。这样记笔记的后果就是:记了大量的无用信息, 不便于查找, 笔记之间缺少逻辑关系, 不利于记忆。而思维导图的优势不仅在于思维的开放性, 更在于思维的逻辑性。任何一个话题, 在确立完中央图像后, 确定基本分类概念 (BOIs) 是非常重要的。例如, 在Fe stiv a l这个话题中, 一些学生确立的BOIs是Chinese Festival (中国节日) 和Western Festival (西方节日) 。另外一些学生确立的是Chinese Festival (中国节日) 、Western Festival (西方节日) 、International Festival (国际节日) 。不同基本分类概念 (BIO s) 的确立, 导致了思维导图的走向不同。无论是哪一种分类结果, 都像“挂钩”一样, 和第二级、第三级的内容有着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关系。

3. 思维导图的动态管理优势使它非常适用于做阅读笔记

线性笔记或者表格式笔记都是闭合式的, 完成后无法进行动态的有机管理。而思维导图在这方面体现了强大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以D o gs这节课为例, 教师和学生先依照课文内容做了一个关于D o gs的思维导图, 基本分类概念为Pet Dogs (宠物狗) 和Guide Dogs (导盲犬) , 再引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拓宽话题范畴, 考虑A n i m a ls的思维导图, 基本分类概念为Companion Animals (陪伴类动物) 、Working Animals (劳作类动物) 、Serving Animals (服务类动物) 。而前一幅导图中的Dogs的内容, 可以很好地导入后一幅导图Animals中。最后, 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家以后, 继续阅读相关内容, 完善这幅思维导图。对于同样的话题,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 信息的增多, 还可以不断完善此话题的导图 (见图3、图4) 。所以, 思维导图的动态管理优势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当然, 由于此课题实施的时间较短, 参与实验的学生、教师人数较少, 在实验数据收集、典型问题分析等方面, 还存在很多问题。就此阶段的实施情况来看, 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 小学生很喜欢这个图文并茂的思维工具, 但在画导图的过程中, 往往将时间浪费在完善它的美观上, 而没有更好地聚焦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上;二, 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 不是小学阶段所有的阅读文本都适用于画思维导图, 只有那些篇章结构性强、话题性强、信息丰富的阅读文本才更为适合。

虽然关于“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做阅读笔记”的研究刚刚起步, 但是, 这一阶段来自学生和观摩教师的反馈, 已经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在总结和反思前一个阶段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有自信、有决心在此研究领域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博赞学习技巧[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2009.

[2][3]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2009.

6.思维导图课内阅读 篇六

思维导图是依据大脑的发散性特点发明的一种可视性的思维工具, 遵循这张导图, 可以让人在思考、记忆、分析时发掘潜能, 激发灵感与想象。新课程标准 (2011版) 关于阅读能力要求, 提出学生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 理解故事的情节, 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因此,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文本能力, 一直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二、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的运用

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部分优秀课例片断, 具体阐述小图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大作为。

1. 阅读前, 一图激发思维

读前任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搜集、了解与所要阅读材料相关的信息, 激活头脑中的背景知识, 预测文中将要涉及的内容等。[2]学生对文章主题越熟悉, 理解阅读文本的难度就越低。因此,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通过围绕文本主题, 借助mind map的形式, 可以了解学生已掌握的信息。以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10单元Section B的Reading为例。本篇阅读是围绕着“worries and problems”展开的, 讨论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有烦恼的时候, 你应该怎么办?课前的导入, 就从学生的学业压力大入手, 呈现“worries and problems” (见图1) , 让学生讨论“What kinds of things do you worry about?”给了他们一个倾诉苦恼的平台。这样, 学生们的思维就被激活, 通过课堂实践, 学生的回答是丰富多彩的 (见图2) 。为阅读文本中“该怎么解决遇到问题和苦恼?”做了很好的铺垫和衔接,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T:What kinds of things do you worry about?S1:I am worried about my study.T:Do you think it is difficult to get a high grade?S1:Yes, it is not easy for me to get a high grade.T:How about you?Do you have any problems in your life?S2:Yes, I had a quarrel with my friend last week.So I felt very upset.S3:I don’t want to talk to my parents.They do not understand me.They like to order me to do things I dislike.S4:I am worried about my heavy build.Some people like to laugh at me.hat makes me unhappy.S5:…

2. 阅读中, 一图理清脉络

读中任务的主要目的是从篇章中获取主要信息。教师应善于利用信息转换手段, 从整体理解的角度设计有效的任务和活动, 以完整的视觉表象形式将课文的主要内容生动、清晰地呈现给学生。[3]这就要求在阅读中, 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文本主线, 通过各种阅读策略, 找出各个分支线上的阅读细节, 然后以树形思维图展示。这样, 就能清楚地把握文本的结构, 有效地推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新版新目标八年级第六单元的关于resolution的阅读文本, 笔者观摩了一堂名师的展示课, 受益匪浅。面对枯燥的说明文本, 在进行文本第二段阅读时, 执教老师就巧妙地设计了一张思维图, 直观地表现本段落的结构。从先找出决心的三大种类 (见图3) , 然后由概述到具体,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各种类型决心的具体表现, 通过scanning的阅读策略, 让学生从中体会和理清本段落的层次与脉络 (见图4) 。T:How many kinds of resolutions does the writer talk about?S:Three kinds of resolutions.T:What are they about?

S:They are about physical health, better planning and self-improvement.

T:Ok, so if you want to eat less unhealthy food, what kind of resolution is it?

S:It is about the physical health.

T:Yes, so this time, could you please read paragraph two carefully and find out the other examples.

此外, 面对不同的阅读, 特别是故事型的文本, 借助思维图的呈现, 抓住故事的主人物, 根据事件的发展,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领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升华。如新版新目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关于母亲和女儿就是否应当承担或帮助做家务活的文本。在母亲和女儿Nancy的对话过程中, 彼此矛盾步步升级, 母女之间的对话语气、情感变化都是不一样的。通过设计几个表情图呈现, 帮助学生从家长的角度领悟到他们对做家务应该持有的态度。一图就把矛盾的“产生——升级——化解”的心理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了 (见图5) 。Q1:What was the first thing Nancy did when she got home?Q2:What did her mother want her to do?Q3:What did Nancy really want to do?Q4:How did her mother feel when Nancy refused to help her?Q5:What did Nancy finally understand?

3. 阅读后, 一图巩固知识

阅读后, 经常会设计复述文本或者简单概述文本的活动。此环节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很高。单薄地依靠文本的语言, 很难提炼出文本的精华。因此, 通过设计思维导图的形式, 将枯燥无味、冗长繁琐的英语篇章转化为轻松易懂的图片, 从视觉和理解力上更易让学生接受, 同时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比如新版新目标九年级第六单元关于Basketball game的阅读文本。本文的阅读策略就是培养学生通过阅读, 能将文本信息转化成mind map的形式 (见图6) 。所以当学生完成了阅读信息转化后, 设计思维图表来复述篮球的发展阶段。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了文本, 同时又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 在阅读教学中, 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就如同一把钥匙, 不但开启了阅读之门, 而且结合相关阅读活动, 通过不同层级的支架, 带你走进阅读, 摸清文本主线, 了解段落大意, 体会作者的情感升华, 从而实现新知识的内化和意义建构, 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小图在阅读的空间里发挥了它们的能量, 让学生们爱上阅读, 并学会如何去阅读。这正是我们一直追求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祖瑞.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J].英语教师, 2011 (4) :8-13.

[3]杨延从.任务型阅读的整体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07 (6) :1-4.

上一篇:会计实务实验下一篇:作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