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共8篇)
1.《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长阳实验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
一、前言
(一)概念的界定
所谓“开放式教学”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并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参与性、合作性,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充分发展;“开放式教学策略”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包含着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开放式策略是对课堂教学有序、有法、有度、有效地多视角的系统分析。
(二)问题的提出
1.当今世界知识与日俱增,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已步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能应对各种变化的开放型、高素质人才,是当今国际化教育所面对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是尊重人性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教育;是人的情感释放的教育。是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多边活动,培养人的创造心和创造力的教育;是既关注教育的显性效果,更关注人的隐性效能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开放性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的走向开放的,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定位在如何将教学开放的范畴内。
3.众所周知,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生活是开放的,所以数学的教与学也应该是开放的。
4.素质教育是一种合乎规律的保证受教育主体全面发展的开放性教育。实践证明:儿童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从而主动地去发现、学习、创造,也才能获得自由的、主动地、全面的发展。
因此,一个以“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有利于实现教学民主性和合作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开放式教学策略的研究”在时代的召唤下应运而生。
(三)研究假设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各行各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为了生存必须终身学习,以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来适应社会的激烈变化和竞争,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远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开放性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学习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的开放性,具有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综合运用等特点,满足了人们要具备的多种能力,对现代社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四)支撑性理论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1982年日本政府就提出“要培养全球性的,开放性的人才”。1989年美国政府也提出“经验改革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要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要实行全面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更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研究实施“开放式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开放式教学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3.可以说,“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开放式教学策略研究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塑造了自信和自尊。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绝对正确、不容怀疑的“真理读本”,学生在接受系统知 2 识的同时,也时时可用探索的目光来研究它,甚至“挑剔它”,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思考。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不再是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他们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合作者、发明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顺从守规的思维中,转变为乐于想象、敢于批判、大胆提问、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开放性教学策略”体现在课外、校外时,则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探究自然、探究社会、探究人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探索实验、撰写报告等。应该说,通过开放式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会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会得到培养,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内容及过程
(一)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五大原则。
1.整体性原则。“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实验中,我们始终坚持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是成为专门用来淘汰的“筛子”。从而瞄准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放的内容需要以开放的教学空间来支撑,要有开放的教学方来实施,同时加以开放的评价形式,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2.科学性原则。课标指出:“有价值”的数学应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因此,在研究中,我们精心组织内容、认真筛选教材,寻找教材与研究的切合点。把那些对学生来说有如“天外来客”般难以琢磨的内容、必须通过高强度训练才可能被学生接受的内容,绝对弃之于课堂之外。
3.实践性原则。开放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没有现存的蓝本,其丰富的内涵全靠教师、学生去挖掘、收集、整理。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组织了大量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实践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在数学课程的遨游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主体性原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又一个基本理念。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 3 体”的观念,爱护学生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通过展览、表演、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5.开放性原则。“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数学课程”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打破教室空间的束缚,打破课堂40分钟的限制,将数学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广泛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和空间。既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于生活,又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旨在探讨在我校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开放式教学策略的途径、方法,以促进数学教学内容、方法的优化,老师们主要是在行动中研究。广泛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找准研究的切入点。每学期,各研究人员均上了一至二节专题研究课,通过一个个教例来探讨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人员在大量的理论研修、实践操作中,探讨了一些在数学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开放式教学策略。然后,经过总结、提炼,上升为对该课题研究的理性认识。
(三)研究的内容
在实验中,我们把以下四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在教学活动中有机渗合,以追求有效的,可操作的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1.教学内容策略研究
教学目标的达成要凭借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因素。开放教学内容之策略研究,是围绕新近制定的《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一切从有意义的学习出发,研究生本教材的构建与设计,充分开发和挖掘来自生活实践中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用于课堂教学资源。同时,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呈现时机,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2.教学方法策略研究
教学方法,从广义上讲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学原理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作用的活动”。包含方法、方式两个方面。开放教学方法之策略,是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双主体关系,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教法、学法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发学生潜能,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时态。教师则充分组织、引导和合作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营造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心理和物 4 理环境。
3.教学环境策略研究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和无形的特定教学环境。此处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师生双方,在教学所处的客观的物理环境。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生群体、师生关系以及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与控制等心理因素。我们在开放教学环境之策略研究中,着眼于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把握、组织形式安排、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手段的使用等。同时,积极探索课堂小环境,学校中环境,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规律。致力资源整合,为学而用。
4.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要科学、系统和全面地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及时、多向、多样化进行信息反馈,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开放教学评价之策略,就是要探索多元化、立体式的学生学习成果显现方式,激活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机制,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达成。
(四)研究的过程
三年来,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方案,通过开放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种能力,付出了诸多努力,进行了扎实认真地研究。
1.开放教学思想,让学生主动发展。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的新的教育思想,与人的发展相协调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精心构筑教学策略,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跳出教材对教学新思想的束缚,跳出传统课堂教学框架对教学新建构的束缚,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一个个待开发的学生,使我们的教学“放”得下,“收”得起,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教学二年级“时、分的认识”时,教师始终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的环境,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成功互动,获取了对“时、分”的崭新认识。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家中钟表,并有选择地带上一个到教室。同时,向父母了解有关钟的知识,供课中交流。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对钟的认识。如,生1:钟面有时针,分针;生2:有的还有秒针;生3:有些钟表面上没有针,只有跳动的数;生4:有的钟面上有数字1-12;生5:有的没有数字,只有12个分格;生6:我知道分针、时针、秒针都是(手势)这样走的;生7: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生8:钟面上还有一小格一小格,短针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生9: 5 我知道1小时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生10:我能知道钟面两根针表示的时刻……
开放的教学思想,激活了每一个学生,使主体性充分张扬,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创设教学情景,开放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不应该将教材内容看成凝固不变的,而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数学信息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例题和习题等,使现成结论问题化、静态知识动态化、数学知识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景。教学中积极探索与建构生活中的数学体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学习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用数学思维去审视,有机地带进课堂,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例如:三年级老师教学“乘法应用题”时,以长阳清江为主线,将乘法应用题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串联起来,让学生于情景交融之中学数学,学生不仅掌握了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方法,而且渗透了热爱家乡、美化环境的教育。
(2).创设问题情景。数学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发现和实践的过程。教师只有开放知识和问题的探求过程,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策略,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感受,自己去主动地探索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取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
例如“圆的认识”中对圆的特征的教学,在学生列举出一系列圆形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哪一个物体的面一般非设计成圆形不可?为什么?学生从生活的体验中找到了车轮一般非圆形不可,并充分表达了圆形及非圆形车轮的行驶情况,感悟了圆外部的特征。
师:车轮需要车轴来固定,那车轴应安装在车轮的什么地方?为什么? 生:应该装在车轮的中心,因为这样轴到地面的距离不变,行驶才平稳。(学生再次感悟了圆心的意义,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特征)师:那么怎样找圆的中心呢? 学生相互讨论研究,寻找方法。
生1:量圆的宽度,最宽的地方画一条线,这条线的中心就是圆的中心点。生2:把圆对折几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
师:真聪明!下面我们按照生2的方法,看看是不是可行。(引导学生自由对折,找到折痕交点)你能肯定这个交点就是这个圆的中心点吗?
生:我可以量这个交点到圆边上的距离。
学生经过测量认定,探索出了圆的中心点(圆心)的特征,这一探索过程的开放
又为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同一个圆的半径、直径都相等这些特征的教学打下了推理迁移的基础,使学生更理性地认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为何要安装在轮心上的现象。开放,使数学和生活更贴近,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再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每人带一个火柴盒,让学生在小组内,先把火柴盒放置一定的位置后,要求学生在量出它的长、宽、高后,计算制作这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在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操作以及相互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如下解题思路:一是外壳四面的纸板面积加上内盒5个面的纸板面积;二是求4个前面加3个底面再加2个左面的面积之和;三是表面积(6个面)加上2个前面,再加1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3)创设大课堂情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如:五年级老师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时,有意安排这样的课前活动:带领学生考察校园,让他们感受校园绿树松柏、空气清新之美,当走到两块(一块长方形、一块平行四边形)空地时,教师向学生提出怎么处理这些空地最好?同学们一致认为:要把它打扮的漂漂亮亮。于是学生动手测出了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出了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需要哪些数据?学生带着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引出新课内容。之后,学生又自发成立了假日小队,给这些空地栽上小树。课前的考察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来自生活实际,为什么要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观察了校园美景,增添了爱我校园的情愫;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开荒绿化,建设美好校园的动机。这些都是关门闭户坐在教室无法受到的教育。
研究内容的开放,使学生在多种不同形态的数学问题信息面前,思维进行加工处理,在主动比较中既解决了问题,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开放练习形式,培养创新能力。
如何使学生在练习中,解题思路多、新、活、简,凸显其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开放练习方式。
一是开放练习题的组建。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命题,又可以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现实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例如:不同年级的老师教学简便计算后,让学生结合可简算题的特征,自己出题提供全班或小组同学练习。由于命题过程既要应用简算的特征,又要思考简算的方法,使学生在命题、解题中巩固了解题思路,又体验命题成功的快乐。
二是开放练习题的内容、条件和结果。教学我们尽量多设计情境、条件、问题和结果活跃的开放习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行程问题”后,7 设计“两同学同时从家到学校,甲每分钟行50米,乙每分钟行60米。经过15分钟两人同时到校。两家相距多少米?”类似的习题,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就必须考虑两家与学校的位置关系,有如下几种情况:
⑴两家在学校不同方向的两边50×15+16×15=(50+60)×15=1650米。
⑵两家在学校同一方向的一边60×15-50×15=(60-50)×15=150
⑶两家距离小明家小于1650米,大于150米。
三是练习形式开放。练习不等于书面作业,练习也不等于课尾练习,练习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中有口头练习、操作练习、书面练习;有讲后练、讲前练、讲讲练练;有学生独练、合练等。课堂外调查、统计等。开放练习的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练,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4.加强数学实践活动,把 “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数学实践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如“购房中的数学问题”、“铺地砖问题”等,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有的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可以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如:组织学生到商店观察购物情况后,回到教室开展角色游戏“小小商店”,让学生在实际购物活动中在实际购物中掌握数学知识。并把学习、活动的过程、方法、收获、体会等加以记录,学生写数学日记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今秋,我们收集了部分优秀作品,整理成集。同时,实践活动在呈现形式上是灵活的、开放的、形式多样的。我们要求学生把收集、捕捉的各种数学信息,加以整理,以《数学小报》、《数学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5.开放学习评价,让学生享受成功。
开放的评价体系是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是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研究问题的兴趣在评价成功与被评价成功中得到激发,在评价失败和被评价失败中得到激起。开放评价,我们采用了师生共同对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结果进行评价。教学中努力捕捉评价开放的时机,学生得到的思维结论,教师不轻易评判,而是放手让学生互评,引起共鸣或争论,教师则担当好“主持人”的角色,8 特别对学有创见、思有特点的亮点,更是开放评价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共同寻求并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
例如:我们的学生会在课间不注意碰破窗户玻璃,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小明在教室不小心打碎了一块长方形玻璃,分成了甲、乙两块(图略)。请你帮小明出出点子,怎样去配上这块玻璃?
生1:拿甲块去商店配。因为甲有完整的长、宽,这样配不会错。生2:我认为这样不好,如果在路上一不小心,还会打碎,这样就配不成了。生3:我感觉前面同学讲的方法都可以的,但如果不小心,会划破手,这样不安全,不如用线绳按玻璃长、宽剪下,拿两根短绳去商店配。
生4:我认为只要用尺量一下,记住长、宽,到商店叫师傅配就可以了。……
三、研究结论与思考
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观上,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解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师生观上,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彻底转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操作者、观察者、讨论者、交流者和猜测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它要求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开放式”教学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1).“开放式”教学理念与新课程理念是一致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开放式”教学使教学活动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催化剂。教师丰富多彩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表达,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可望又不及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略有差异的指导,给每个学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的挖掘,激发了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程,体验数学之美,体验学习成功之愉快;教学材料的自由组合、选择,信息的收集,培养了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同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合作能力,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克服了被动学习现象。
(2)“开放式”教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教学由于教师不仅注意学生今天的知识掌握,更注意学生明天的知识运用,教学中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去探索,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找别人 9 没找到的技巧,因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由于教师结合知识点、思维点,充分凭借学生的经验和潜能创设问题情境,因此,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动机、灵感和经验,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给了学生探索与思考和想象的时间、空间和机会,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特别是开放题的构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激活学生思维,有了一个富有价值的切入口。由于开放题具有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开放题的灵活性、多向性和开放性,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了探索与创造,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开放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领悟到再生知识的方法,与创造知识的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开放题的实践性,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会了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并能有机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开放型的学习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现行教材没有很多现成的开放题,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保证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能够高质、高效地学习,并带动课外,影响自主学习。
(3)“开放式”教学促进了学生的互动评价,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由于“开放式”教学注重创设学生获取成功的机会,致力使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特别是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性、多样性、主体性的师生互动、生生联动、自主内动,以及知识、思维及情感的评价整合,因此,学生处在一种亢奋的学习情趣中,在自然中发挥了自然,提高了素质。
2.“开放式”重新对教师角色进行了定位,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素质。
“开放式”教学策略的实施,促使了教师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在构建教学程序时,确定了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教学目标,能认真分析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及个性特征,创造性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中能“蹲下来看学生”,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景观。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嘴巴,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双手,提供学生探索与实验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时间,提供学生当堂练习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走出了传统的课堂活动模式的束缚。
总之,实现开放式教学,就是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变封闭的教学内容为开放的教学内容,变讲解式的课堂教学为问题解决式 10 的课堂教学,变单一性的教学评价方式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把教室内的数学学习与实践延伸到教室外的数学学习与实践。把班级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但是,在研究中也有几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实施数学“开放式”教学,教师必须首先拥有开放的理念,并拥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要有能排除传统分数观教学干扰,杜绝“有开放理想,无开放行为”的教学活动的素质,并具有一种事业精神,投身于开放教学。(2)实施数学“开放式”教学,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致力提高自身教学素养。一是学科素养,以应对来自学生的各种教师无备信息;二是教学技艺素养,使数学教学真正体现使学生生活的需要。(3)在实施数学“开放式”教学时,如何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际,有效控制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动”、“静”状态,使“动”、“静”搭配教学更富科学性、有效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与探索。(4)在实施数学“开放式”教学时,如何进一步加强校本研修,是我们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5)如何调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矛盾。(6)如何在开放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附录:
1.课题组织机构 2.课题资料
3.课题研究成果一览表 4.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论》 周玉仁主编
《学习生理、心理和策略》 闫金铎 金学方 祁乃成编 《数学课程论》 马忠林编 《数学观与方法论》 周春荔编
《数学学习论与学习指导》 人教社 章建跃著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小学数学教师》
执笔:钟鸿裕
二00五年十一月
2.《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二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首要前提,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在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重要时期,对五彩缤纷的图画极为感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抓住这点,巧妙利用各类课外资料,比如,儿童读物、画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迅速融入写作之前的准备训练阶段,激发学生写作热情,逐渐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优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的特点,把语文教材中的某些课文作为作文典范之作,比如,“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向学生呈现相关的风景图片,刺激他们的感官,留下直观印象,为接下来的写作做好铺垫,不断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还可以围绕写作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一些他们喜欢的游戏,使他们逐渐意识到写作实际上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
二、训练学生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动力,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展开幻象,自由发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想象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素养。首先,睹物想象。也就是以直观而具体的事物为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想象习作训练。比如,让学生直视小小的地球仪、学校规划图、获奖证书等,充分发挥想象,写一篇和该事物相关的作文。还可以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各方面特点,让他们聆听一段和他们自身水平相符的音乐,进行必要的想象习作训练。比如,可以引导他们聆听鸟儿的鸣叫声,幻想茂密的森林;聆听车鸣声、人流声,想象那记忆中宽阔的马路、繁华的街市。其次,可假设想象、续写想象。就假设想象而言,就是让学生以假设的事物、情节为基点,进行必要的想象习作训练。比如,教师可以借助“梦想”这个话题,以“假如我是……”为写作题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谈谈自己长大以后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老师、医生、警察……,并以此为题目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写作。就续写想象来说,就是结合某个前提条件、情节,根据提示发挥想象,进行续写。比如,续写《燕子》《珍珠泉》文章的结尾。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想象并不是出于孤立状态,要多为他们提供一些交流互动的机会,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补充,使其想象更加充实,充分展现个性,发挥自身具有的潜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其写出的作文更加充实、生动。
三、注重读写结合
在写作起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利用语文教材,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进行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是因为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严格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将此作为读写训练的素材是非常必要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不同题材的素材,去体会文中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怎样合理安排句序的,怎样赋予文字于生命,去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当然,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准确把握读写结合点,做到“读中学写,以学带写”,也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在学习某篇课文之后,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段落式训练。以言之有序的训练为例,比如,在学习“风筝”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脉络,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根据这样的写作训练,来一段关于“纸飞机”的话语,做纸飞机—放纸飞机。以此,帮助学生学会构建文章的框架,使所写的文章更具层次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项语言表达项目,作文有着较强的综合性。想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训练,比如,认识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也就是说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精读、多思、勤练”。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角度、多层次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长期有针对性的训练,注重读练结合,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以此,不断提高新时期小学中年级起步阶段作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摘要:小学中年级属于作文的起步阶段,也属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换的重要阶段,是小学生刚刚步入写作稳定门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小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多角度采用可行的教学策略,巧妙地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性”的长期训练,使其逐渐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小学中年级起步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熊春燕.浅淡小学中年级起步作文的教学策略[J].好家长,2015(16).
[2]刘海荣.小学中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策略之浅见[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8).
3.《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三
江山市卅二都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我们的新课改实施的时间还不长,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基于此背景,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最优化。
二、国内外综述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臶,经过长达10 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理论依据 2
1、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3、儿童心理学研究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是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即儿童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能否掌握知识技能,既依赖于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依赖于学生能否产生生动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授予”或“移植”,而应是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其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和形成个性。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课堂提问、合作学习、习题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通过实验,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发挥实验班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教师运用研究成果,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推动我校教改的深入开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五、研究内容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3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情境的兴趣指向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情景。[案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1、出示图片:
2、师:小狗和小兔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他们绕上图中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最后两人几乎同时冲过了终点线。小猪裁判也说不出谁最先冲过了终点,就判定两人并列第一名。可是小狗和小兔都认为虽然同时到达终点,但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自己才是第一名,于是他们就争吵了起来。这可让小猪裁判为难了。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猪裁判吗? [案例2]《圆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生1:听过。生2:都不知道听过多少次了,还讲这个故事。(悄悄地)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这一次比赛是在一个圆形的场地跑进行的……(引出圆的周长)。(虽然教师讲的有声有色,学生却没有多大的兴趣,整堂课效果不佳。)[分析]:合理、适度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1]是三年级的教材,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动物赛跑的情景,富有童趣,比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可[案例 2]中“童话情境”却为何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呢?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我认为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位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认识到: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 4 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童话之类的情境,而高段的学生更喜欢直观性,探究性的情境。[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2、情境创设要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生活实际中选取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案例3]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在教完“圆、角、分的认识”之后,创设了一个去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小物品的买卖。[分析]:在教学中,该教师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我想,通过该活动,能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思考]:有时,学生由于经历有限,缺少某些生活的经验,给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及时进行补充,以亲历生活体验为出发点,以回归生活应用为着陆点,这样的数学情境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3、情境创设要力求真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案例4]有位年轻老师。上完平均数的意义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大家想去春游吗? 生:想!(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师: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只同意我们在江郎山、仙霞关、浮盖山、月亮湖四个景点作一选择。老师考虑了一下,决定选择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春游的景点。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项工作。接着,老师出示了各景区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数统计表,让学生计算各景区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量。整堂课,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较好的学校效果。但在下课之后,当学生知道刚才老师说的都不是真的,大家都表露出了失望的神情。[案例5]同样也是“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某教师在本节课的前一周有意的安排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歌咏比赛。在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周歌咏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出示: 组 别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5 第一组 96 94 97 94 第二组 95 96 96 92 第三组 94 95 97 94 第四组 96 94 96 93 [分析]:情境[4]编造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境——春游,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设计意图分析,是好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假情境”,可以想象,以后学生面对这种人为编造的“假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是不可充满激情的。而在情境[5]中,教师创设的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过的生活情境,他们一定急于知道比赛结果,这就能很好的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探索。
1、问题要少而精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位教育局局长在随堂听课中,细心地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堂课中提问的数学,课后统计居然达到了120 个之多!还有一本书上也有类是的介绍:一次随机课堂调查中,一位教师在课堂某一时间段短短5 分钟时间里,居然随口问了38 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作了38 次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何价值?答案不用多讲。[案例6]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6 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原三角形的底、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又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分析]: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提问,所能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显得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自主的去探索,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思考]: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问题难度要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并据此将问题分为四个级别: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书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变化)、长解答距(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独特方式解答)。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合理调配四种级别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要以后两种问题为主。这样的问题经验性重、联系性紧、趣味性浓、探究性大、穿透力强、覆盖面广。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 —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臵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7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教学的重难点是进行合作。[案例7]某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 人一组,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长㎝ 宽㎝ 高㎝ 体积(立方厘米)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的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分析]: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案例7]《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习题设计的有效性 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课堂渐渐变活了,学习内容的开放,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自由度。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课下来只推导了一个公式或证明了一个法则,连基本的练习都没有几个,还有些教师前半堂课采用新课标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是到了习题练习的部分,采用的还是机械练习的方法。虽然我们提的是素质教育,但在某些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无形当中还是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练习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把握练习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练习中不断得到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
1、结合情景设计习题。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该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采的生活情境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模拟了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许多生活情景。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能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案例8]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币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很快的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而且积极性非常的高。[分析]由于该老师创设了一个极具真实的情景,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都积极的投入到购物当中。卖(买)了什么?多少钱?找出(回)多少钱?都能比较迅速、准确的得到结果。有理由相信,通过此环节,学生以后在生活实际中也会独自进行购物了。当然,解决书本上的题目更应没有问题了。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了实践,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习题的内容要活。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 9 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题型上,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习题的形式要多样。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案例9]学校叶老师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具体、生动的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好米尺和卷尺,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分别量出1 米、10 米、100 米的长度,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长度(重点在100 米),再问学生1 千米的长度有多长(学生回答:10 个100 米那么长)?并让学生感受,问学生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 千米。你走1 千米要几分钟?(有学生根据走完100 米的时间推测出走完1 千米所需时间)。你还有其它办法知道1 千米有多长吗?(有学生回答说通过看摩托车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 千米的长度等等)。[评析]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量、测、算、估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4、习题要少而精。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那么,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反之,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做到认真、仔细、工整、准确规范。10
(五)、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必须从只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转移到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上来。
1、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案例10]我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制定了两个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 目标1:能用“补”或“割”的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目标2:能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分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每节课都用一个目标要求每一个学生,结果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实际上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因为学生个体差异具有客观性。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制定了两不同层次的目标,这种做法有效的克服了教学目标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
2、评价方式多元化 由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比较短。所以,有的教师(特别是低段教师)在一节课中接二连三打给学生进行“小红花”、“五角星”等物质奖励。虽然,这种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提高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一节课中过多的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也就不能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甚至有的学生会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样得到奖励上,减少了倾听和思考的时间,而且还容易滋长“功利性” 的心理。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3、注重延缓评价的运用 延缓评价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不知道正确结论之前,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得到更多的不同答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但在我 11 们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个别学生会马上举手回答,并且答案非常正确。而教师也兴奋地及时表扬学生。这样,一大批同学也许还没有想好,结果却出来了,这些学生地思路一下子就被同化了过去,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课堂变成了只是优等生表现的舞台。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会马上予以否认。这种武断的否定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形成畅所欲言的教学场面。当然,错的总是错的,关键是教师的评价不宜太早,要让学生说够说透,要引起学生间的争论。在教师没有作出评价之前,每个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且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这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六、研究方法
1、实验总结法:设实验班,确立实验对象,进行有控制的实验并及时总结。
2、文献研究法:主要研究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理论和经验。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班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出方法即在其他班级进行验证,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4、对比法:定期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进行对比,及时总结得失。
5、访谈法、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情感,以便更好的开展研究。
七、研究成效
(一)、通过研究,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二)、通过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1、自本课题研究以来,我校的数学老师学习了大量的相关课题研究资料与理论知识,有利的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2、通过研究过程中各种方法的尝试,提高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形成了有效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动态生成的策略;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加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
(三)、通过研究,使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色。
(四)、通过研究,取得了全校推广研究的经验。12
八、问题和思考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把握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为构建戴小新教育而努力工作。2007 年9 月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02 2、高永芳 《让学生成为小组合作的主人》 2002.9
3、孙 敏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2005.2
4、孔企平《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5、李 静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选择》 2005.1
6、许建生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7、杨正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方法的正确运用》 2007、8
4.《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四
一、问题的提出及课题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翻阅我们学生的习作不难发现,无论是从选材上,还是文笔上,作文水平一般,有的还有跑题现象。由此看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通过作文教学研究对学生进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研究。
二、课题界定及其研究目标
(一)课题界定: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教学生在貌似不变的学习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认识生活的精彩纷呈!
提高学生从生活中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合有利信息,以及分析整改的能力。能充分运用这些信息。
提高写作能力,以写作呈现生活。学生通过对生活的充分认识,做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并且能够写的精彩。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理论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写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渠道,是走向社会的“介绍信”,写作是更好拥有生活的需要。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和建构主义理论是开展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2、实践意义
通过开展此项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作文教学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作文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使作文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改变学生作文存在“抄、套、编,假、大、空”现象,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
四、研究内容
1、语文学习是与生活分不开的,因此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探索研究如何将作文训练内容向生活延伸。
2、如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兴趣。
3、如何在讲评作文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品尝习作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4、如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有个性地表达。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说真话,写真话,表真情。
五、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扎实有效地进行理论学习,使研究的参与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始终把更新教学理念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1、自主学习,深化理论素养
课题组要求每一位课题成员订阅一份教学杂志,不断充实、更新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其在交流中不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更好地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定期做好阅读摘抄。
2、专题培训,奠定课题研究基础
每两周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分析、有总结。通过学习培训,使课题组教师对“作文教学研究”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明确了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能“我手写我心、我口表我意”,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有创意的文章。实验教师的认识不断提高,为深入课题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围绕课堂教学,深入研究
开展本课题以来,我们致力于作文教学方法的探寻,以自主作文的基本方式进行教学。每学期开展两次课题研究课的设计、教学实施、反思活动,促进课题实验的开展。
(三)、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发展
开展课题研究,贵在探索,重在实践。为此,实验教师把开展作文课堂教学作为有效的作文教学的突破口,致力于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表真感、述真意,努力写出有真实内容、有独特感受、有个性思想的文章。
六、课题研究的不足
本次课题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课题研究组成员在课题的研究中得到了成长。然而,对于我们偏远的农村孩子来说,写作文往往成为他们的难题。
1、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匮乏
农村的师资配置不够,很少有体育和音乐教师,还有资金的短缺,所以,校内活动也很少开展。生活的单一,见识面的狭窄,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做到读写结合,不注意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大部分学校又没有图书室,学生阅读面狭窄,语言能力缺乏,不能充分表达内心感受。
2、作文题材雷同,千篇一律
农村大多远离城市,村里人们生活很单一,见识较少。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也只能在孩子们的嬉闹中打发。加上乡村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怎样写具体都反复强调,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得死死的。本来学生就没多少内容可写,教师这么一限制,写出的文章理所当然雷同甚至千篇一律。
5.《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五
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市级子课题
《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01057719528)
工作报告
开县明星小学 周作伦(执笔)
我校《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于2008年11月被重庆市教育学会2007年专项委托课题——“语文阅读学习对重庆市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总课题组列为市级子课题。该课题于2008年5月开始筹备,于2011年6月结束,历时三年,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三年来,在县教研室各位专家及总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经过课题组老师辛勤的工作,艰苦细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学生已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阅读兴趣明显浓厚了许多,语文阅读能力得到的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的质量提高了,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现从以下几方面做具体汇报:
一、课题的确立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教会学生阅读学习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知识日益更新的年代,掌握阅读方式,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各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0万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是,阅读学习仍不容乐观。据专家调查,我国65%以上的中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超过1小时,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仅占8%,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他们在课外阅读、阅读材料、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效果等方向存在很大不足。进一步探究学生阅读学习策略,从而促进阅读目标的达成就显得尤为紧迫。于是,我们在重庆市教育学会2007年专项委托课题——“语文阅读学习对重庆市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总课题组的指导下确定了《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这子课题进行实验探究。1
二、课题研究主要进程
1、构建研究组织
2008年5月,教科室召开教科室成员会议,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商讨并确定课题研究实验人员,确定实验范围。10月召开了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正式成立课题组,由黄学文副校长担任组长,由王道权、周作伦、余志明、刘兆奎、万值科同志担任主研人员,肖勇、王聪、韦晓萍、雷震、雷仁义、肖令清、雷丽担任参研人员,以全学区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课题实验很快拉开了序幕。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具体分工,落实各自职责,同时由周作伦、黄学文、王道权共同修改和完善了课题实验方案,负责具体指导实验工作。
2、健全课题规章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确保实验的准确、科学,课题组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如《课题研究奖励制度》《课题小组学习制度》《课题组沟通汇报制度》《课题组负责人管理制度》、《课题负责人成果汇报、提交制度》等,通过制定各种制度,加强了课题研究的管理,规范了课题研究的程序,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了课题研究的严肃性,避免了课题研究的随意性。
3、明确实验方法
一是调查法:调查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是行动研究法:关注教师在实施阅读策略时的具体操作过程,不断总结完善阅读学习策略。
三是个案法:分析研究学生在实施阅读学习策略中取得的阅读学习成果包括学生阅读学习兴趣,阅读学习习惯及阅读学习能力。
四是经验总结法:对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边应用、边总结、边提高,分阶段对整个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反馈提炼,摸索出能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策略。
四、把握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启动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10月):
我们首先构建了课题研究组织,确定实验教师和实验对象,并对课题实验人员进行了分工;组织学习了课题研究的相关知识材料,收集资料并相互通报信息;由周作伦起草撰写了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申请申报评审书;组织召开研究对象动员大会,让教师、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8年11月—2011年1月):
这阶段,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2008年11月16日,我们向全学区学生发放了1268份阅读学习问卷调查表,其内容包括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时间、阅读感受。从中了解阅读学习现状,掌握课题研究第一手资料,分析归纳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是召开课题组教师针对学生阅读现状的论证会,分析寻找解决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出路。
三是分析不同学段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教师实践和先进教育理论及本校已有研究成果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是大力营造良好的外部阅读学习环境,让研究的阅读学习策略在阅读实践中充分彰显其作用。1.在校园围墙上喷绘了古代成功人士奋发学习的成语故事如《凿壁偷光》《程门立雪》《囊萤映雪》《闻鸡起舞》等,还有《三字经》《千字文》等,给学生的阅读学习以润物无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2.开僻了30米长的文化长廊,其中包含有阅读书报推荐栏——张贴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读书笔记,阅读成果展示栏——张贴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读后感、手抄报及优秀习作,这为学生展示阅读成功搭建了舞台。3.各班建立图书角,各班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积极捐献出来,供大家传阅读分享。班班图书进行互换阅读,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4.坚持开展每周一经典诵读,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大家集体组织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片断,朗朗书声在校园回荡,共同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
5.每天利用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播放师生经典诵读、故事讲演。6.开展“读书学习小组”活动。各班学生自愿组建“读书学习小组”,共同确定目标、选择书籍、制订计划、控制进度。要求每天中午保证最少半小时阅读,适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读书心得交流。7.学校要求各班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或阅读交流课,师生一起共同交流阅读学习的方法或心得体会,促进师生共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五是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竞赛活动,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介绍阅读学习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间互相促进。1.每期举行了读书节活动,重点开展了经典诵读比赛、读书笔记比赛、讲故事比赛。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读书征文竞赛活动。
六是诚邀专家领导来校指导,让课题研究有序、有法、有效。所有领导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关怀,使我校课题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七是围绕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首先,我们加强了阅读学习策略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探讨交流。其次,开展校际教研联谊活动。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认真上好教改实验课、观摩课,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在新坝村校、西林村校、复扬村校和临江镇小学举行的临江镇五小学教研联谊活动中,我校青年教师谭腾蛟、刘兆奎、周小平、肖令清上的阅读教学课充分发挥了学
生阅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得到参会老师的一致好评。再次,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围绕课题研究内容,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市级、县级刊物上公开发表或获奖。
八是组织专题研究,探索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路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重点研究了各学段阅读学习策略。
九是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测,并对学生成绩和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十是认真分析实验得失,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
这阶段我们进行了终端测试和统计分析,对课题资料分类组卷并撰写了实验工作报告、课题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取得成绩
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我校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在研究语文阅读学习这方面可谓沤心历血,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是探究并教会了学生阅读的策略。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重点教会了学生十三种阅读学习方法。一是不求甚解法,二是目的阅读法,三是精思细琢法,四是填写读书卡法,五是读书摘记法,六是预测阅读法,七是猜测阅读法,八是推断阅读法,九是设问阅读法,十是推论阅读法,十一是概要策略,十二是注意标点符号,十三是快速阅读法。学生能熟练运用这些阅读学习方法熟读各种读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校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30个百分点。
二是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已养成。学生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已成为他们的嗜好。如今天,无论是在校园课余还是在社区家庭,到处见到的是学生手捧读物在津津有味地认真阅读。他们或独自在书房,边读边勾划边作读书笔记;或三三两两攀着肩簇拥在一起阅读课外书。
三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三年来,由于阅读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质量。学校有近90位同学的习作获《今日教育》科技小论文一、二、三等奖,先后有8名同学的习作获《中国精神颂》一、二、三等奖,重庆市阅读知识大赛有30人获一、二、三等奖,有800多学生参加《90后》读书征文,吴晓、夏维扬、李小夏等15名同学在学区组织的“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赛和“文明礼貌月”手抄报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学生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学习习惯好、知识面广、想像丰富、学习质量好、发展后劲足,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四是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
五是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通过科研研究,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较大的转变、科研能力、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团结奋进、勤于思考、善于科研、敢于创新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借助该课题研究,学校培养了多名县级骨干教师和校级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其中,课题组成员肖勇、张海琴、雷登亮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迅速成长,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现已被县教委调到机关任职。课题研究的论文在县级以上获奖的论文有90多篇。其中,王道权校长撰写的论文《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获全国优秀教研论文一等奖,并在国家级刊物《校长论坛》上公开发表;黄学文校长撰写的《挑优点多赞扬给孩子的灵魂充电》在县教育学会主编的《教学一线》上公开发表;周作伦老师撰写的《一句话影响一生》在《今日教育》上公开发表。王道权、黄学文、周作伦、曾庆、肖勇、韦晓萍、周小平、胡永宏、肖世敏、刘兆奎、张海琴、李元翠、万值科、肖世敏、王军、付小平等老师撰写的论文分获国家级、市、县一、二、三等奖。
六是以课题实验为依托,出版了三期《明星校苑》,四本文集(《学生习作集》、《课题实验研究课、汇报课、观摩课教案集》、《课题实验论文集》、《课题实验案例分析集》,撰写了《“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实施方案》、《“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工作总结》、《“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6.谈作文起步教学之策略 篇六
一、低起点、早起步
这个提法目的是让老师和学生减轻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使学生轻轻松松地作文, 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难, 特别是作文的起步训练已经成为小学生教学的一大难题。学生把作文看得很神秘而畏写;老师把作文看得很棘手而畏教。当然作文教学是一项须下大功夫且存在一定难度的工作, 但只要认识了作文的真面目就不难了。其实, 作文就是把自己做过的事, 想说的话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罢了。所以, 我们不要把简单的问题想复杂了。在作文课上, 要把有意识的作文当成无意识的事去完成。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 你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平日里也做了很多的事?现在只想告诉老师知道, 不想让别人听见。那怎么办? 那只有拿起你们手中的笔记把它写在作文本上, 让老师一人慢慢地看。”这时学生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写作之中了。至于写多少?写什么?暂且不作过高要求。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任何事情都有开始之时, 如果三年级的作文不起好步, 往高年段推, 往后挪, 这势必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不负责任的不可取的做法。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及早在作文之路上起好步。听到不少高年段的老师在感叹:读五六年级了, 有的学生作文时还不知写题目, 也不会分段, 甚至连分段空两格也不会, 全文结束只一个句号……诸如所叹。说明作文起步没过关, 似乎永远欠这笔账。纵观高年段学生作文能力的低落, 提醒我们作文起步宜早不宜迟。
二、激发兴趣、乐于作文
心理学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趣生情感, 情感生热爱。学生只有真情地去热爱作文了, 才能自主地写好作文。在一次作文课上, 我让学生以《我的家》为题目写作文。假如我只是简单地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 就命令学生写。那学生肯定皱着眉头说:“怎么写呀?我不会写!”当时我采用了舍远及近的做法, 其效果就不同了。我用“找个朋友去做客”的话题激发写作兴趣。我说:“同学们, 你们想找个朋友去你家做客吗? 这个朋友他不知道你家在哪?你应该告诉他吧?不知去你家里有多远?路怎样走?要转几个弯?要过哪些桥?你都得告诉他, 使他心里有个数吧。还有家里有哪些人?该怎么称呼?家里有什么摆设? 村子里有什么好欣赏的景物?……我刚说完, 学生们都动起笔来写了。这时学生的心理是生怕写不详细, 都在努力写清楚, 好让朋友成竹在胸。
激发写作兴趣的方法和形式各不相同, 要随机采用。例:目标激励法、成果激励法、情境引导法、竞赛激励法等。总之激趣的目的是寓教于乐, 让学生轻轻松松地作文。
三、学积累、会运用
《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生动活泼的词语, 使他们学习运用丰富的词语, 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因词语贫乏, 而造成句子干巴, 影响表达效果。要让学生写好起步作文, 认真积累词语是个关键问题。因此, 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积累,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⑴抄写积累。我要求学生备有听课笔记或者积累簿子。每教一篇课文, 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分类抄写:如近义词、反义词、拟声词, 各种式样的重叠词以及描写人物, 自然景物的专用词语等。⑵运用积累。我在早读课上或授课前几分钟检查学生积累词语的情况, 听写某一类词语;用某个词语说一句话, 据意写词语;背记词语所在课文中的句子等。让学生既有分类的积累, 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和运用。
四、练仿写、迁学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已不限于书本中的课堂, 而应该多渠道、多方位的“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这无疑是当今作文起步教学的可取之法。电视、电脑网络中的信息、广告语、节目台词等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喜欢学, 喜欢模仿。我借此契机在作文课上让学生重播重演。然后让学生仿照这种句式、语气仿写:体育、音乐台词、家乡土特产品广告、学校和村里的新人新事、短信息等。学生仿写得很投入。在此基础上, 我再帮学生分析这些句群的结构关联, 让学生仿学得法。
值得一提的是:要告诉学生仿写不是抄写, 是效其法。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 我灵活掌握仿写的方法:教学古诗, 让学生依据诗句意境, 发挥想象力写成短文。教学寓言, 训练学生扩充寓言古诗写成记叙文。教学长篇故事性课文, 让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缩写。或者选取课文某一精彩片断, 变换人称、事件改写。总而言之, 要多渠道地多方位地“仿、改、变”。在仿写过程中, 运用自己的词语越多仿写就越成功。
7.《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七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处于农村集镇,近年来,本学区大部分优秀学生都进县城就读,留下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习惯性都非常差,给我们的常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惑,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的数学作业情况变得日益糟糕,尤其是数学应用题有近一半的学生作业有空题现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纯属搪塞,有的甚至随意写上一些阿拉伯数字或无人认得的符号作为答案来应付老师,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而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它可以培养学生解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教学。学生为了应付作业、考试只有简单地套用“类型”解题,缺乏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及对解题策略的掌握,老师忽视了对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培养,造成解答应用题错误率之高,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之浅,解决实际问题策略之弱的现状。很难实现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目标。而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也处于一种核心地位。然而许多教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仍运用传统方法,学生往往凭生搬硬套就能解决基本概念问题,教师无意之中强化了学生机械模仿与不深入思考的思维习惯。虽然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学生解题正确率仍很低。因此,改变老师对应用题教学策略、注重学生解答应用题方法的指导及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校研究的重点。
二、课题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周勇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领导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但许多教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仍运用传统方法,学生往往凭生搬硬套就能解决基本概念问题,教师无意之中强化了学生机械模仿与不深入思考的思维习惯。虽然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学生解题正确率仍很低。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的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鉴于此,我的课题研究是如何改变应用题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练习方法。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学习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四、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情景状态。
(二)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
(三)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首先解决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解决问题的实质是数学思考,数学地思维。其次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克服障碍的活动过程。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是新的,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新的,这些方法和途径是已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这种重新组合通常构成一些更高级的规则和解题方法,因此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一外发现和创新的过程。第三数学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成为他们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直接用来完成同类学习任务,还可以作为进一步解决新问题的已有策略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3、侧重于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本技能,如怎样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怎样理解他人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等。
4、探索有效的应用题教学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1)、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座谈、书面小调查、分类整理。
(2)、学生之间调查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策略。
2、文献资料法。
搜集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3、测验法。
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测验
4、经验总结法。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信息,更新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观念,获取一些有关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经验,珍惜一切外出听课机会,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接受——反思——提升的反复探索中逐步整理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修定课题方案,并成立课题组。
2、收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
3、调查课堂教学现状
4、拟定实验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4年5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研究,做好记录、搜索、整理、分析资料,撰写阶段反思。
2、在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调整研究方案
3、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4年7月)
1、课题组成员整理有关课题的资料、数据。
2、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措施。
(一)、制定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由课题负责人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制定学期研究计划,计划订出每个月的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课题组成员据此就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际的研究工作,为研究计划的制定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成立研究小组,使研究工作有层次、高效地展开。
(三)、丰富研究形式,使研究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
1、在教导处的支持下,把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列入了每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活动中去,使课题的开展得到了保证。
2、聆听大家之言,丰富内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课题研究,最为缺乏的是教育理论。为了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经常与其他数学老师交流学习。这为我从事课题研究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
3、及时实践,寻找差距。我们的课题研究总是在学理论的同时边实践于课堂,为此,我们结合研究进程,执教了一些实验课,课后,我们还细细地对每一节课进行剖析,总结不足。
八、研究的成效分析
(一)、初步总结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学习者要通过一系列步骤才能系统地解决问题,得出答案。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解决问题看成一个过程,让他们以一种逻辑的、有序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行为。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初步总结了解决问题一般经历以下四个步骤:
1、理解问题
解决问题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思考他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是学生字解决问题之前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学生不明确他们要做什么,下面的步骤也不可能做好。这一步,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问题,解释这个问题要他们做什么;也可以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倾听其他人的想法。
2、选择计划
这是关键的一步,学生必须决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学生需要确定一个解题的计划或策略。在这个阶段进行讨论能帮助学生确定或选择合适解决问题的策略。
3、实践、优化计划 在这一步,学生要对讨论的方法进行实践,比较,优化。有时,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提出的几种策略并没能解决问题,或者无法操作,这时应尝试放弃或改进,最终得到最理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4、反思做法
一旦解决问题了,就应该让学生做下来,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在活动中自己的表现;说一说自己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评价伙伴们学得怎么样;最后自己有哪些收获„„这一步能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扬长避短。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按照这一过程有条理地、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成为有效的解决问题者。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1、学生方面
(1)、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教师组织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在校外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①、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会用 “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比以前更感兴趣、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②、课题的实施,促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
2、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一开始就像一只“领头雁”,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的方式传递问题的答案。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遇到难处,教师只是合理,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决不以教代学;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观点时,教师认真地倾听,适时的点拨、评析,时时刻刻注意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那怕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教师也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在合作的课堂学习中建立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的主宰者。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相长”学生由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自己享受体验的课堂教学往往要比那些单向灌输的课堂更难以驾驭,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现在的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就不断地在提高,教学过程也不断地得到优化。
九、研究后的问题与思考及建议
尽管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表现在:理论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策略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还需进一步更新,课程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开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今后设想:多参加集体备课、评课等集体教研等活动,提高科研水平,用科研水平的大提高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8.《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八
结题报告
郾城区教研室 2017年3月
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2015年4月我们申请的科研课题《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得到河南省教研室的批准,两年来,我们在郾城区教研室马永灿老师 的带领下,我们围绕“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计划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单节单篇、多节单篇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变了学生的阅读生活,有力地推动了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现将这一研究活动总结如下:
一、思想动员
引领教师积极参与
我们课题组接受 “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之初,我们便召开了课题组教师会,组织大家学习了“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知识,观看群文阅读教学示范课。经过学习与研讨,我们确定了群文阅读课题“群文阅读的教师教学策略研究”并拟定了研究计划,制订该活动实施方案,动员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精选文本
为实证研究提供素材
为使这一活动便能全面开展,我们组织教师在业余时间精选了大量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本加以归类整理,为“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提供了素材。
三、理论学习
了解“群文阅读”内涵及研究现状
为了能使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我们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开展了多次学习,了解了“群文阅读”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1.内涵: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的过程。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老师给学生呈现多篇文章。阅读是读者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建构意义的同时也建构自我的一种活动。群文阅读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形态,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阅读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从不同平台载体上,在复杂资源中进行信息的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从而实现阅读者个体自我或社会意义的建构。本研究所指的群文
阅读,是一种狭义的阅读。她打破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一本书一本书顺次阅读的习惯,突破了这种孤立阅读的行为;从“一篇”到“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在语文教育领域,她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改变了单篇教学的传统,冲破了单元教学的框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她是一种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本研究所提到的群文阅读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所以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群文阅读既是对教学内容观念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
2.研究现状:“群文阅读”相关实践探索大体上分为五个层次:(1)以教材为主,强调单元整合,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为代表;(2)突破了教材,强调以课内文本为主,增加课外阅读,“一篇带多篇”;(3)强调“整本书阅读”或者“一本带多本”的阅读;(4)提出阅读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以“主题阅读”为代表;(5)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打通,具体形式以“班级读书会”为典型,更加灵活的则以“书香校园”的建设为典型。
四、外出学习
促进交流与提升
2015年9月19日至21日,我校娄振兴振兴与田小改两位老师有幸在山东潍坊参加全国阅读模式研讨会,听取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分会主题阅读课题首席专家陆恕等五位专家名师的报告,并赴潍坊北海、寿光两所名校进行参观学习,对群文阅读也有了点滴的了解和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2016年4月,“群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会议安排了三天的学习时间,我校田小改与申文英两位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聆听群文展示课;群文参赛课;听专家报告,参观特色学校。这次到重庆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群文阅读”的特征,明白了群文阅读的意义:首先是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其次,群文阅读是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意义。群文阅读意味着“教”的改变,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不可能提太多问题,不能发起太多讨论;意味着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不可能更深、更细、更透地讲析文章了;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扎实;意味着你不
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群文阅读”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因此,“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
2016年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又参加了在三门峡举办的“河南省中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研讨暨相关课题推进会”,这次会议,丁亚红老师及省内各地市的教研员参加了此次活动。一场场专题报告,一堂堂观摩课,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个阅读的秘密花园。这次学习,让我们近距离走近了群文阅读。所谓“群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在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或几个议题教学的方向引导下,倡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推理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是一种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活动现场,来自全省的知名青年教师为大家带来一堂堂与众不同的阅读课。一堂课就讲了五六篇文章,与传统课堂中一篇文章讲几节课截然不同。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围绕教师的问题细细地、静静地品读。孩子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从事件细节处感知并梳理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对“难忘”有自己的理解,学习有意识的观察其他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以及身边的人和事;流畅的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倾听他们的意见,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这堂课并不热闹,与我们传统的参赛课大不一样,但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这无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的合作与对话,形成了师生学习合作共同体。孩子在课堂中的思考力和阅读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所给出的答案也往往让人耳目一新。
观摩课中,老师们从群文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阅读课堂。,其中来自河南三门峡外国语中学的的老师让我印象较深,也许都是河南的老师,让我们在听讲过程
五、深入实践
探讨课堂教学策略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
最真实的体验,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为了研究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我校语文组组织开展了群文阅读教学展示课活动,先后有五位教师登台表演。他们精彩的课堂教学,有力的推进了课题研究工作,其中孔爱月老师的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孔老师以乡愁为议题,组织了一次别开胜面的群文阅读教学,虽然孔老师没有较多的接触过群文阅读教学,仅仅是听了我们两位老师的群文阅读课,但她已经感知到了群文阅读的灵魂。孔老师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为讲好这节课,她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先是精心筛选了一组《乡愁》的诗歌,除余光中的《乡愁》以外,还选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当我死时》、《五陵少年》,席慕蓉的《乡愁》《出塞曲》,舒兰的《乡色酒》,这好像给同学们准备了一场乡愁盛宴;接着设计了教学案,把每一项教学设计落到实处,并要求学生根据教学案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让学生能够完成写诗的任务,她自己还写了一首下水诗,用来引领学生。正因为如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才是一个精彩的课堂。
这是一个大容量、高效率、快节奏的的课堂。
首先教师用感人的导语寻乡愁,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乡愁古诗,既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又让学生做了乡愁诗的积累。
接着学乡愁,老师动情的背诵,以情动情,以声传情,把学生引领到诗歌的意境中,学生在自我的展示、老师的引领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美、结构美、主题美。“乡愁”一词比较抽象,既看不见又摸着,那么诗人是怎样写出来的,他把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呢?让学生找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孔老师没有过多的言语,而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作者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诗歌的理解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所以孔老师在朗读指导上也费了一番心思: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读诗的感情基调、重音、语速。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和感悟。只有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有所感,才能“言为心声”而发,也才能最终打动人心。
第三,赏乡愁,用席慕容的《乡愁》做一个比较阅读,让学生找出与余光中乡愁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学生通过比较提高了鉴赏诗歌的能力。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孔老师在教学中一直注意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歌的体验。赏乡愁的第二个环节是同题阅
读,引导学生学习余光中的另外三首写乡愁的诗《当我死时》《乡愁四韵》《五陵少年》,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余光中不同的乡愁载体,认识余光中的家国情怀。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孔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孔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
第四,写乡愁。一切阅读都是为写作服务的,学生是不是从阅读中学到东西了,就看学生有没有反馈知识的能力,有没有写作同类作品的能力。孔老师深知这一点,所以她把让学生学习写诗当作一个教学环节,用自己的下水作品引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去感动学生,她成功了,不仅写了一首优美的诗,也成功的引导学生写出了自己的诗歌,尽管不很完美。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孔老师让学生自己写诗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也许在孔老师的课堂里,正孕育着未来的诗人呐。
第五,学有所得。让学生说本节课的感受,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这是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铺路,只要有了学习的正确方法,有了阅读的正确方法,学生就能有一个更为宽广的成才之路。
孔老师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她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还在于她深厚的文字功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她口吐莲花,字字珠玑,不仅打动了学生,也打动了所有听课的老师。语文教师的功夫就在于文字功夫,就在于语言功夫,一个能说会写的语文老师没有人说她是不称职的。
孔老师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理念,把课内阅读
与课外阅读链接起来,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总之,孔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老师课堂上的精彩表演,课下的透彻点评,让我们对群文阅读教学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几节展示课都上得很不错,都极大地扩大了课堂教学的阅读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有程序、有步骤地引领阅读,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
六、研究成果
课题经过两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群文阅读教学,带来的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形成的是阅读教学的策略,体现出的是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行为策略变化在教师,效果显现在学生。
(一)学习群文阅读的理论知识,用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丰富和创造,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群策群力,先后完成四个阶段的阶段成果:第一阶段成果:《课题论证报告》、《课题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中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现状》:第二阶段成果:《“群文阅读”理论架构探索》、《“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第三阶段成果:《利用“群文阅读”培养中小学生阅读力的实验研究报告》:第四阶段:总结反思,完成结题报告。
(二)探索出了群文阅读基本的组文形式 1.议题——阅读成群的依据
议题是可议论的话题,既然可以议论,一方面它有议论的空间,一方面它必须焦点集中,议题是一组选文的组织线索,而且这种线索是这组选文中每篇选文的关键之处。换句话说,议题贯穿选文始终,同时又是每篇选文的重要内容。一组选文,如果没有以议题来贯穿,是难以成群的。
在设计议题时,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可议性
可议性就是给予读者一个思考和赋予意义的空间,让读者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与文本对话,从而形成不同见解。具体到群文阅读课堂上,就是群文的议题要能为学生和教师深入探讨多文本提供积极参与的空间。
(2)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实际上是指议题的多元理解的可能性,是指议题不仅具有选文内的理解可能性,而且可能具有超越选文的理解可能性。
(3)比较性
所谓比较性,就是对同一议题的多文本进行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增长知识,发现特征及规律。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的思维过程。比较阅读时可以进行形式的比较、内容的比较、相同点的比较、不同点的比较等。因此,在设计议题时,应考虑议题是否具有比较性。
(4)迁移性
所谓迁移性,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将从重点学习的文章中获得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后面要学习的一组文章之中。在群文阅读的教学尝试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迁移性议题。
2.多向——群文阅读的核心(1)体裁不一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群文阅读”以不同体裁为议题确定主题选文组合时,自由度大,可以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诸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小说、传记,还包括实用性文本,说明书、广告、手工制作图示等。
(2)时代有别
将不同时代但内容大致相同的文章组合起来,把群文纵向联合起来阅读。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教师教学的手段。我们把时代不同的文章围绕一个议题组合起来进行阅读,孩子们在纵向阅读比较中也有了新的发现
(3)国籍相异
在组文成群时,我们还可以考虑将不同国籍的名家名篇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中外不同风格的文章中收获到不同的体验。
(三)举办多项群文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各班以读书心得、读书小报、美文诵读等方式展示了活动成果。
2015年,2016年我校举行了两次全校性的大型诵读活动展示。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研究的进程。
(四)促进了阅读习惯养成。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长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群文阅读教学就能通过开发的“教学资源包”以“块”的形式向学生延伸集成式的知识和能力系统的形成训练,以达成学生良好的模块思维和阅读习惯。首先,是在教师的示范下逐步学会搜集整理群文阅读教学资源,形成平时阅读的整体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自主选择关联的材料,进行自主阅读、自主阅读体验,形成阅读实践行为。其次,是通过课堂群文阅读的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延伸阅读的空间,把语文阅读真正由课内移向课外,把课外阅读读到位、读扎实。
七、总结反思
1.结论:群文阅读教学行为与策略研究要达成了师生围绕主题,进行的大量、有针对性的阅读行为。学生在以议题为圆心、以阅读材料为半径而形成的圆上进行阅读训练,阅读内容以“文件包”的形式通过阅读储存到学生的脑海中,实现了阅读中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升、主题品味的立体,达成议题研究、理解议题、创造主题的目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建构了群文阅读的教学范式、开发了大量的课程资源、促进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开设了大量的教学观摩课、课题研究课、课题赛课,举办了全区范围的师生同台主题朗诵竞赛、组织了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论文、主题材料包创作征集,课题组负责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与课题有关的教学论文,收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2.思考: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还有如下工作有待加强:一是《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理论支撑仍不到位,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时不能够高屋建瓴地看问题,仍出现问题的低起点处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些教学行为的缺陷。二是案例分析与研究做得还不足,要进一步提高案例研究的水平,要多做录像课的微格分析,来剖析和研究问题,提高案例分析与教育随笔的质量,使其更具有典型性与指导性。三是对于课题成员的研究和实践指导还显得力度不足,对于有些问题研究中措施有不到位的现象,形成操作层面的研究停留于较浅的层次上。五是群文阅读教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
文学视野和知识层面。但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却出现了相对的缺失,以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行阅读也使部分学生的阅读大多停留在“语言赏析”和“阅读感悟”的层面上,缺乏必要的深度,以致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的评价形式。
【《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10-15
《小学语文教材内外结合的儿童文学故事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12-03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09-16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11-16
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实践和思考12-04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12-13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