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笔

2024-08-08

漫笔(共9篇)

1.漫笔 篇一

“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对我个青岛人来说,却不识近在咫尺的崂山真面目,留在脑海里的只是些浮光掠影的记忆。

初见崂山,那是在中学时期。星期天,几个同学骑单车几次同去逛崂山,都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而对崂山历史的渊源,风光的独特,人文的内涵,知之甚少。犹如鲍鱼当成蛤蜊吃,不知其金贵。直到在异乡工作几十年后,受青岛理工大学邀请,来参加母校校庆活动,才有机会饱览了崂山胜景。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当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可以看到两种景色: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因此,古时有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给崂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故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那天,阳光明媚,海风徐徐,在崂山长大的一个同届同学的带领下,我们驱车直奔崂山。为了看得真切仔细,我们上山不开汽车,不乘缆车,不走大路,专挑石阶云梯和林间小道。因为那个同学对崂山的地形地貌、沟沟坎坎都了如指掌。他说:“我们来个逆向思维,不走旅游常规路线,走鲜为人知的捷径。”沿途林深树茂,茅草灌木丛生,路就修在峭岩的山腰间,盘曲往复,极尽转折之至。

我这个同学是个见多识广、口齿伶俐之人,一路边看风景边讲山海经。他说崂山原来叫鳌山,若问起这鳌山的来历,里头还有段美妙的故事呢:

在老早以前,茫茫的东海滩上,一没山,二没岭,方圆百里是一马平川的草地。在这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坐落着大大小小48个村疃。这东海滩上住着的人,有的靠打鱼捞虾谋生,有的靠开荒种粮糊口,尽管干的营生不一样,可是家家户户都过着不愁吃、不愁穿、无忧无虑的安定生活。谁知这一年,大祸从天降,东海里冒出个有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你道这鳌鱼有多大?尾巴一翘,东海里就竖起个高高的“海岛”;身子一浮,东海里就现出老大一片“陆地”;4个爪子一趴,东海里就掀起万顷波浪;咧开大嘴喝一口水,东海边就落一次大潮!

靠海边有个王家疃,疃里有对胆大艺高的兄妹。哥哥名叫大智,20出头;妹妹名叫大勇,刚刚18岁。他们在48疃乡亲的帮助下,打死了大鳌鱼。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大鳌鱼的遗骨,变化成了南北长30里、东西宽30里的一座山。因为这山是大鳌鱼化成的,人们便叫它是“鳌山”,山南头叫“鳌山头”。

因为这鳌山山势陡险,攀登特别费力,后来人们把它叫成了“劳山”。文人在攀登之后,写诗作文留念时,又在“劳”字边上加了“山”字旁,才成了今天的“崂山”。

我听得如痴如醉,早已忘了爬山的疲劳。沿着古老的石阶,伴着潺潺清泉,我们曲曲折折蜿蜒而上,绕过一条悬崖峭壁,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位于崂山南麓八水河中游的玉龙瀑。只见水帘从二十多米高的峭壁上喷涌直下,倒挂在空中。在太阳的照耀下,整个瀑布宛如一条矫健的玉龙,从悬崖之颠,腾云驾雾,呼啸而下,击得潭中水花四溅。人们拟其形,取其声,观其色,叫它“龙潭瀑”。周至元有诗赞曰:

“凌空乱溅沫,疑是玉龙飞。

白挂虹千仞,青山环一围。

抛来珠落落,舞处雪霏霏。

游客贪清赏,斜阳不忍归。”

此时此刻,我也深深感到这里的瀑布,与李白笔下“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有着异曲同工之美。于是,我也学着古人的样子,即兴赋诗一首:

倾天水如柱,万卷珠帘开。

琼击石钟脆,细雾扑面来。

离开了倾珠泻玉的玉龙瀑,我们又来到了北九水。它因山有九折,水有九曲而得名。这条源于巨峰北麓之水,流入峡谷,一路群峰竞秀,万木争荣,佳景迭出,美不胜收,故有“九水画廊”之美誉。以“九水界桥”为界、内外九水共有18道湾,涧水遇峰必折,折处旋成深潭,形成一处景观,各具特色,纷呈异景,统称为九水十八潭。《胶澳志》称北九水之景为:“水作龙吟,石同虎踞,音乐图画,文本天成。”在崂山十二景中,最为秀丽多姿的当数“九水明漪”。清代即墨文人黄襀有诗赞曰:

“怪石嶙峋路可封,一川九曲出盘龙。

溪边疑有胡麻饭,身在桃源第几重。”

1934年7月,我国著名爱国作家郁达夫曾来北九水游玩,他由九水庙至靛缸湾再到蔚竹庵,一步一景地细览,被这里的的风光所陶醉,激情如潮,文思澎湃,在第三天后,精心创作了歌颂崂山的诗:

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

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

中午,我们在山上的“农家乐”进餐。本来是我出于感谢请同学吃饭,而他说要尽地主之谊,抢着埋单。菜肴既新鲜又味美,蔬菜是饭馆老板自己种的,山珍是他上山采摘的,海鲜是他亲自捕捞的。满满一桌子只花了180元,我惊叹曰:“要在上海,至少要四、五百元。”由于“加了油、充了电”,马上浑身是劲,我提议向主峰冲击。沿途悬崖陡壁,险象环生,为了分散我的紧张情绪和疲劳感,我亲爱的同学又拉开了“话匣子”:

“这崂山自古就是道教圣地,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那时,没有大道可走,脚下这些小路就是道祖们常走的‘仙道’。”接着他又绘声绘色地讲了《聊斋志异》中《崂山道士》的故事:“古时候有个书生叫王七,生性好逸恶劳,整天梦想当神仙,爱读求仙修道之书。一日,他看书入迷,幻觉中自己到了山上三清观,拜一位老道长为师,老道长给他一把斧头,叫他明日起上山砍柴,日复一日,王七吃不得苦,便想偷溜回家,忽见两个老道士向三清观走来,他忙躲在一边,见二人穿墙而入。王七吃惊,求师父教他穿墙之术,也算不枉此行,最后他学了穿墙术,老道长劝他不能以此为非作歹,否则仙术就要失灵。王七回到家里,向妻子炫耀说遇到了神仙,学会了穿墙越壁的本事。妻子听了不相信,王七就站起来做给妻子看。只见他憋足气,离墙几尺远,猛劲朝墙奔过去,结果一头撞在坚硬的墙壁上,顿时跌倒在地。妻子急忙跑上前去,把他扶起来,见他额头上鼓起了一个青包,足有鹅蛋大。妻子笑话他吹牛,他又羞愧又愤恨,连声骂道士不是个好东西。”

走着听着,看着想着,不觉疲倦地就爬上了崂山之巅——巨峰。走到山上远眺,顿觉心胸开朗。这里既具有北方的粗野,又具有南方的清秀。群山深奥,流水清幽,山海景色,融为一体,犹如一幅锦绣的画卷。深感身在云雾中,心旷仙境里。

这巨峰,又称崂顶,位于崂山中部群峰之中,海拔1127.3米。为崂山九大风景游览区中最高最险峻的一个景区。有一线天、黑风口、五指峰比高崮、灵旗峰、自然碑等景观。巨峰极顶有一块几尺见方的岩石,名“盖顶”,又称“磕掌”,仅能容三四人。巨峰山势陡峭,攀登艰难,但我们还是爬上去留了影。看到眼前的气势,此时我不由想起那年登峨眉山金顶时的情景,上山时兴高采烈,观云时如幻如梦,下山时有点败兴。因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用红油漆写着一首四川方言打油诗曰:“都说峨眉天下秀,我说峨眉秀个球,不是郭老来吹牛,龟儿子才到此一游。”缘由是郭沫若曾写过峨眉天下秀的文章,这人自己来金顶参观后,感到不以为然,故出此不屑狂言。

继续往东走,我们来到了上清宫,俗称上宫,是道教著名宫观。位于崂山东南麓,昆仑山之阳,宝珠山坳中。上清宫四周峰峦蜿蜒,孕抱不露,幽而不隘,深而不邃,为栖真佳地。宫内古树参天,前院门内东西两侧各有宋植银杏一株,为崂山银杏之冠,被称“仙树”。其中一棵银杏胸径2.53米,横出粗枝上有三个乳状树瘤,极为罕见,据说一千年方能长出一个。大殿之东的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宫后院曾有一株白牡丹,干高丈余,枝繁叶茂;春天花开时,花如冰盘,有数百朵,洁白无瑕,芳香四溢,满院生辉。古人诗云:

“门前排列锦为屏,墙内清阴绿满庭。

百岁牡丹千岁杏,一花一木亦通灵。”

宫西北岩下石间有一清泉,名曰“圣水泉”,其水甘冽澄明,为崂山一大名泉。宫前石桥名“朝真”,宫西石桥曰“迎仙”,实为仙宫也。

我和同学在上清宫稍事休息,看着美景喝一杯崂山绿茶,爽心惬意,随即兴赋诗一首:

“上清宫内品清茶,谈昔论今话天下。

千古英雄浪淘尽,喜看人民兴中华。”

顺山而下,我们又到了崂山道教祖庭——太清宫。太清宫又名下清宫,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是崂山最大的道观,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三面环山,前濒面海,四季葱茏,美赛江南。只见那山,一边长满青青树木,另一边则是白石累累,所谓左青龙右白虎也。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水清澈,海天一色。太清宫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组成。风格清淡简朴,韵情古色古香。太清宫已经有2200年的历史,三官殿供奉的天官、地官、水官其实是尧、舜和禹,而三清殿供奉的实际上是老子在三个阶段的不同形象。

三官殿前,有一株山茶,高8.5米,干围1.78米,树龄约700年,是世界少见的大山茶。冬春之际,满树绿叶流翠,红花芳艳,犹如落了一层绛雪,名叫耐冬(山茶花)。不远处原有一株白牡丹,高及屋檐。遥相绽放,芳香吐艳。

走进太清宫,只见香火缭绕,人声鼎沸。上供烧香的,祈福祷寿的,默默忏悔的,暗中求子的,地上跪的一排排,个个虔诚,人人衷心。他们平时都是精打细算过日子,可这时却显得特别大方,不仅花钱买香烛,还往功德箱丢钱呢,少则十元八元,多则上百。据说,寺庙每天的收获颇丰呢。

正在我跃跃欲试也想祭拜时,忽见一帮学生围在耐冬树前,听一位女导游讲解。我赶忙跑了过去,而且挤在了前面。她说:当年蒲松龄曾寓居于此,终日与牡丹、山茶相对,《聊斋志异》中不少美文就是在这里写成。神话故事《香玉》就是突出的代表。接着,她就讲述了一段白牡丹和红山茶变成美丽的女子,与一书生相恋凄美动人的故事:“一黄姓书生在太清宫附近读书,白牡丹感其深情化作香玉与之成婚,后白牡丹被人偷掘,香玉亦失踪,书生终日恸哭,凭吊时又遇山茶花所化的红衣女绛雪,与之一同哭吊香玉,花神终于感怀动容,便使香玉复生。黄生死后变成牡丹花下的一株赤芽,无意中被小道士砍斫而去。白牡丹和山茶花于是也相继死去。”

女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使我听得出神入化。为表怀念之情,随后赋五言古风一首以颂之:

“海上第一山,山下有太清。

依山傍大海,聆听双涛声。

游人络不绝,世代香火浓。

院内有奇树,芳年七百龄。

花开红似火,根深叶茂盛。

传为一花仙,隐身变耐冬。

牡丹仙香玉,相恋爱黄生,中途玉夭折,黄欲绝悲痛。

绛雪重情义,友情助爱情。

真情感天地,香玉得复生。

她却独自守,含笑对众灵。

后人怀其善,纷至睹芳容。

不见花仙面,只有花儿红。

游人寄相思,依树留倩影。

绛雪何所在?去问蒲松龄。

游览了太清宫,我们又来到海边。那蔚蓝清澈的海水,配上远处的点点白帆,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海边树林里,是一个热闹非凡的集贸市场,各种大排档、民间小吃琳琅满目。我同学说:“上午吃了农家乐,现在再让你尝尝当地传统民间小吃。”于是,我们要了两碗甜沫(里边有小米面、腊肉丁、花生米、粉丝、菠菜组成),又买了两份煎饼卷大葱,吃得喷香喷香。

饭间我诚恳地说:“老同学有机会去上海,我来做东,带你好好看看周边的江南水乡古镇。”

同学则说:“欢迎你再来。”

“啊!还来呀,崂山不都看遍了吗?”

“你才看多少呀,崂山一年四季,朝暮晴阴,景色变化多端,千姿百态,风光无限,她有十二景呢!”

“哪十二景?”我好奇的追问。

同学搬着指头说:“巨峰旭照;龙潭喷雨;明霞散绮;太清水月;海峤仙墩;那罗佛窟;云洞蟠松;狮岭横云;华楼叠石;九水明漪;岩瀑潮音;蔚竹鸣泉。”他喘口气接着说:“看全这些景色可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比如看日出,你必须住在山上,还要早起抓时机。”

一日的崂山游,使我兴奋不已,流连忘返。駆车反回市区时,脑海里崂山美轮美奂的画面,久久挥之不去:

崂山的山很美——淡淡的,青青的。那山不很高,但不失险峻,且极其清秀。一片片杂夹着岩石间翠翠的绿色,让你不尽的思念。登巨峰观“日出海上”,则唯崂山独具。清代乾隆年间即墨知县尤淑孝有诗赞曰:

“振衣直上最高峰,如发扶桑一线通。

只有仙灵营窟宅,更无人迹惹天风。

群山岳岳凭临外,大海茫茫隐现中。

持较岱宗应特绝,碧天咫尺彩云红。”

崂山的水很美——柔柔的,甜甜的。那水不喧,及其清澈。山道两旁总有一泓泉水潺潺流过,或清澈见底,或清凉冰爽,都那么不急不徐从容地流下去,那让你也会情不自禁的走到溪边,用心贴近她们,用手捧起滋滋品尝。崂山矿泉水,驰名天下,是大众喜爱的健康饮用水,这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崂山的石很美——怪怪的,熠熠的。无论是石阶小路,还是静卧水底的卵石,都渗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柔美。虽然娇美却不显妖媚,只是静静地为这淡雅的山水再添一笔浓意。崂山异石林立,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仅在主要游览线路上能观察到的象形石就多达200多处。比如“虔女峰”、“蟠桃峰”、狮子峰”、“五指峰”、“青蛙石”、“绵羊石”等等。绿石是崂山的珍宝,质地细密,晶莹润泽,色彩绚丽,明、清两代始即成为名贵观赏石。

崂山的树很美——葱葱的,苍苍的。山上灵树比比皆是。太清宫内2100余年树龄的汉代桧柏(“汉柏凌霄”)三树一体,共荣共生,阅尽人间沧桑,被当地人奉为神树。太平宫外两株300多岁的赤松,虬枝盘龙,华冠葱茏,势如腾龙,绿荫冉冉,覆盖全洞,在崂山十二景中称“云洞蟠松”。蓝水有诗赞曰:

“白云深处白云洞,日日洞口白云封。

惊看云中龙出没,一株洞后百年松。”

崂山的云很美——绵绵的,悠悠的。崂山“三面环海,背负平川”,山海相连。特殊的地理地貌环境,造就了奇妙的天象变化,云雾、霞光常常形成千姿百态的景观,奇云层叠,给人以虚炫神秘的感觉。著名诗人贺敬之赋诗赞曰:

“黄山尽美恐非真,山川各异似才人.崂山逊君云与海,君无崂山海上云。”

崂山的海很美——蓝蓝的,清清的。崂山是自海底拔海而起的一座名山。站在山上看沧海,山海相接、海天一色、气象万千,享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誉。神话传说中的东海即指崂山海域,民间有“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说。据说当年秦始皇为寻找长生不老药,派徐福带领500童男童女东渡,就是从崂山始发渡海前往日本的。

谁不说俺家乡好!崂山,故乡的明珠,东海的仙境,你永远镶嵌在我的心中。

2.新新湖畔漫笔散文 篇二

一个夏日雨后但的早晨,应朋友之约,我们一行十余人驱车赶往民意。

民意——“肇源西部一个鱼米之乡,三江”在那里交汇(又称“-阴-陽界”),那闻名遐尔的白金堡遗址,还有新新湖、榆树林、大青山、衍福寺……早叫我们思绪飞扬了。

细碎的雨滴冲刷着紧闭的车窗,窗外雾霭朦胧,似乎好久没有见到如此的景色*。太陽时隐时现,天空中,那一片片的云絮,时而隆一起,时而凹陷,变幻莫测。车在绿树丛中疾驰,好像穿行在云海中,那会是怎样的一种闲适和惬意?

很快,车停靠在民意乡大庙村路边,同道们争相跑下车去,奔向那一片绿海。

绿草茵茵,丛丛野花点缀其间,好似一幅油画。可是,正是雨雾迷蒙的正午,这些天赐的绿也只好孤芳自赏了。岸边的榆树林形态各异,婀娜多姿,榆钱将舒未舒,柔梢披风,摇撼着布满皱纹的旁逸斜出的树干。强劲的虬枝无不昭示着她那千姿百媚,让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来到湖边,泛着白沫的湖水被湿润而狂一暴的风鞭击者,一次又一次如狂潮般扑打,白玉被打碎了,那一滴滴激起的浪是她委屈而不平的泪吗?

慢慢的`,风已经变成强一弩一之末。飘过水面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给平静的水面留下了唯一的遗憾,一种对风的思念。

风雨后的新新湖,水清明澈,鸟飞鸥翔,点点鱼帆,点缀湖面。让人觉得一望无垠而不茫茫,湖岸边,那撑起形形色*色*的供游人小憩“华盖”,也给新新湖增添了不少人文之美。

风平浪静的时候,湖边草丛里的一只只青蛙那不安的骚动,又是为何?为了欢度那段不见天日时光的结束,还是为了迎接不速之客的来临?就在那清幽的草木间,隐没着她们的形体,不停的召唤,似乎有了荷塘青青草的意境。偶尔会有几只湖面上的流浪者———鱼鸥,吟诵着几首水上流行的小曲,在这群文人墨客面前,这班门弄斧的几嗓子,还真的招引了我们的目光和摄像机的镜头。

我们不停的走着,感受着清凉的风走过的脚印,一块块凸起的鹅卵石为我们进行着免费的足底按摩,它使我们感觉到如同走在海边时的一份舒畅的好心情。

山廻,路转。坐在岸边榆林中的轩榭之上,不免会想起古人的“舞榭歌台,风一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诗句,多愁善感的诗友们呐,便迷起了眼睛,摇晃这脑袋,开始吟诗作赋了。

我们这群人在旅游,在浏览,似乎又是一群茫然若失的人在寻找,在一片幽深而又神秘的湖边寻找,在一座浓郁的人文绿荫下寻找,我们寻找到的是早已失去的一份久远的田野记忆!

那一刻,我们似乎融入这美妙的新新湖中,任凭湖水冲掉在繁华世间的忧与仇,净化了我们在喧嚣社会上的傲气与私利,蒸发掉心中的苦闷,扯去了虚假的外衣。

原来,最朴实、最自然的,才是最美的。它不是雄伟壮观的美,也不是妖娆妩媚的美,他却使人们能如此心平气和,叫人淡忘一切功名利禄。

天空脸色*的转变,催促着我们回家的脚步。

到家了,我按捺不住心中的骚动,打开电脑,猛敲键盘,把新新湖、榆树林的五彩缤纷收录其中。后来,偶尔打开电脑,那份馨香,那份美妙,不时地发散出来。

3.中秋漫笔作文 篇三

我对这个地方很熟悉。我小时候住在这里。我可以在这里的大街小巷叫出他们的名字。好像遇到久别重逢的.朋友,向他们招手,甚至看到小时候路边墙上刻的乱七八糟的痕迹。

月色更浓,但不代表睡觉。鞭炮和灯笼的声音使世界看起来生动活泼。然而月亮却是不食人间烟火,独自优雅。

家里人给我打电话,我只好回去了。家里人很多,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他们都爱笑,互相聊天,好像一拍即合,笑得叮当响。我妈给我的瓷碗盛满了米饭,又热又香,很“圆”。饭桌上,高脚杯互相碰碰,夹杂着一家人的笑声,很圆润。我起身来到院子里。外面仍然有成千上万的灯,路灯就像白天一样。

满月寂寞,穿越子午线。半边天,平凡的世界。很淡,是柳永坐船醒来西湖后从二十四桥来的明月。随着千年的飞跃,人们说它是“圆的”,并给它华丽的诗歌和服装在世界上庆祝。众所周知,它早就后悔偷了长生不老药,并努力把它蜕成一个“满”的圆圈,仿佛在自嘲,或者是用来嘲讽,但轻浮而“圆”的?

我突然对月亮产生了同情。院子里有桂花,但不是十里香。仔细闻一闻,才有桂花的淡香。月,原来不是圆的。世界就是这么平凡,这么幸福。天宫冷,明月不明,独守夜。

家里人叫我小名,叫我回去。我的声音圆润悦耳。

世人如何认识到明月的“缺失”?我在院子里用指尖画了一个“圈”,给了月亮。

中秋节是在“圈”和“缺”中度过的。

4.天一漫笔高二作文 篇四

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又一次站在了天一阁的大门前。带着一种期盼,又似乎是一种亲切,我跨入了门内。

我不明白自己在期盼什么,却知道亲切从何而来。这已是我第五次到天一阁了。身为宁波人,这样的次数算不得多,而每次的拜访,都能带给我全新的感受。

这第五次的拜访恰逢假期,大批游客拥入了天一阁。耳边导游的讲解显得极为聒噪,游客的大声喧哗更令人扫兴。天一阁里本不是这样的。于是我想起了曾经的那些宁静氛围。记得那是夏季的一天,我忽然想念天一阁,于是去了一趟。在那次的拜访过程中,我几乎没有见到什么游人。我静静地走着,体会着天一阁特有的气质,那种将书香墨韵融入小桥流水的巧妙结合。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因为像寻访古迹一般亲近一个恬静美丽的地方,感悟其中诗意,而又不受周围环境影响的机会并不多。毕竟,有太多的好地方被冠以“旅游名胜”之头衔,它们的倩影被小卖部的遮阳伞所掩盖,它们的文化内涵被千篇 一律的导游解说弄得四分五裂,它们原本拥有的矜持在游客的喧闹声中荡然无存。记得当年在拙政园,我满怀欣喜地想要欣赏江南园林,却不得已随着旅游团走马观花,什么感觉都没有了。而在天一阁,我能够从容不迫,闲庭信步,这的确是一种享受。

其实,我这次想去天一阁,却是因为惦记桂花。秋天,桂花算是天一阁的.一大特色。东明草堂前面有两株桂花树,年代已经很久远,依旧是灿烂满枝头。漫步园中,空气里不光有桂香,还夹有古木、青草的芳香。天一阁本身的所在就很特殊。它与许多的旧房子一起,在车水马龙的闹市边静静站立。这片建筑群面积很大,从西门口一直延伸到月湖。其中小巷纵横,古宅也不少,似乎有许多名人故居。当月亮升起,月光笼罩着这片建筑时,这头的天一阁与那头的月湖,便仿佛缩短了距离。月湖的柔波,如同荡漾在橘黄灯光下微微展开的古籍封面上,涟漪舞动处,文化与历史悄然出没。这一切,与天一阁的书香四溢是多么契合。因此,即使望不见月湖的小洲,天一阁也自能夜夜凭栏对湖光。不知在天一阁中望月是什么感觉。我总想,照在天一阁中的那片月光,不该是轻柔的,也不该是过于皎洁的,它只是“清辉”,清亮又清冷。当一轮残月悬于空中时,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坐在藏书楼前,在月光下注视天一池,或是一遍遍地读那副对联上的字句:“抱残守缺,犹傲公侯。”

这是下联中的八个字。残,正是天一阁内心的那个字。月光之所以要清冷,月亮之所以为残月,皆是由于这“残”的内心。我说不清这到底是为什么,以我不高的悟性猜测,我觉得这也许是一代代天一阁人的一种自嘲。当年,范钦将财产分为两份,次子选择了万两白银,长子范大冲则选择了天一阁。此后的各代守阁者,也都循着范大冲的脚步,走了一条与世人不同的道路。他们都饱读诗书,却并非为了考取功名;他们也有萤窗雪案、青灯孤守的岁月,但只是为了研读、整理。在当时以科举为正途的社会里,这样的一种状态显得颇有些“特立独行”,自然也就招致质疑和讥诮。泛黄的书页,在世人眼里是残;为藏书不惜变卖家产,孤守着一座书楼,这在世人眼里更是残。也许就在这讥讽风行的背后,天一阁人将它转变成了自嘲,更转变成了自适与自豪。正是如此,“抱残守缺,犹傲公侯”的字样才显得格外醒目,其中的坚忍与淡定在几百年之后仍让人感动。

5.夕阳漫笔小学作文 篇五

一天竟然就这样过去了,真的很快。疲惫的眼睛从荧屏上移开,遥望远处,夕阳正在缓缓西沉,光芒四射。

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微风徐徐,轻挑起波纹,更显得刺眼。夕阳映古楼西墙上,浑厚而雄伟。主人在楼上泼下水,在阳光中闪烁发光,映出浅浅的彩虹。光辉一过,又变成了金珠。阳光中的那种光辉不是热烈的,也不是低调的,而是深沉的,凝厚的。浑天的`深沉便有古老气息和历史感。

所以,夕阳也是很有深度的,当它的足迹踏便各地,一切都显得那么有韵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没有出现在黄昏,就没有浓重的韵味;黄昏没有出现夕阳,就显得不够忧伤唯美。

所以,它们是互相依靠的,少了谁都不行。

黄昏的阳光总是让人感觉低调而忧伤。所以,人们有忧伤的事就都拿它来表达,把它当作自己的掩饰物。久而久之,黄昏也就成了“寂寞”和“悲伤”的代言“词”了。但是,当我们看到黄昏落日时,是否想到在地球的那边,有人正因为晨光而欢呼呢!那不是蓬勃向上吗?

所以,何必感伤黄昏的阳光,那不过是你的心在作祟罢了!

猛然记起上一次去爬山,下午四点才出发,连爬带攀,终于到了山顶。大家都筋疲力尽,只好在山上的一块石头休息。

扬头一看,一轮落日被那边的的山所遮,阳光只透过树林照射到我们的汗滴。

“滴答――”散落的金珠滚动下圆滑的石头。石头光亮光亮的,郁郁菁菁的树在阳光背景下显得很茂盛。

一怔,一种蓦然的成就感涌了上来,豪放的心胸也充斥在林中。下山的时候,一路金灿相伴,走得累却很快乐。

6.灯下漫笔(网友来稿) 篇六

李士建

一.导入

谛听鲁迅

大约是因为离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太近的缘故,每当深夜于台灯下打开那一篇篇悲凉苦难的文字时,我的耳边就回响起一个声音:

“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先生故乡的夜虽不似近处的杭州上海那么喧嚣,但也绝非孔乙己时代那样的寂静,然而这声音却突破世纪之交的汹汹嘈切和层层迷障,如黄钟大百般从历史隧道的另一端传来。我不由得合上书,来到庭院里。夜幕深沉,天空是那种淤血胀肿的青紫色,偶见几颗晦黯而飘忽的星在闪耀。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咬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

时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年,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个现代“狂人”的这句梦呓蓦然间在我的耳畔回响起来。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低沉?喑哑?激愤?悲切?抑或是沉痛的叹告苍凉的呐喊?有一次我陪同北方来的一位女教授参观先生纪念馆、故居和三味书屋,结束后她忽然站在先生像前闭目凝神,一动不动,惹得旁边的游人都看她。我也请不透她在想什么,直到数日后离开绍兴时,她才对我说,那天她听见了鲁迅先生的声音。

我将她的话理解为一位热爱先生作品崇敬先生人格的学者的心灵感应。

孰料过了不久,我又陪同西北来的一位作家参观先生纪念馆,他第一个问题就是,先生生前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有没有他的录音?

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照相技术已较普遍,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不少先生各个侧面的容貌,而录音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才刚刚出现。先生那些精彩的演讲,深刻的议论,谈谐的谈笑,都只能永久留存于无法倒转的时光的`录音带中。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真正走近鲁迅并真正用人类良心去体会他的人,都会从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他的声音。“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兜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读着这样的文字,不仅耳边会响起先生那语重心长的声音,手指还会感觉到书页如脉搏般在律动,如心窝般在发热,这分明是先生在面对面地跟你交谈啊。

夜愈来愈静,周围楼房窗户里的灯光都渐次熄灭了,远处,会稽山在深蓝的天幕下蜿蜒着黛色的剪影,隐隐听得见由鉴湖而来的环城河上夜航船的低鸣声。我知道先生对夜是有一种特殊的感受的,在他的全部杂文、散文和小说中,写到夜的有上百处之多。“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已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我不知道那将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还为承袭了外国传教士观点的浅薄之辈,和认为先生没有写出一部大部头小说因而就不够伟大的无聊之徒这会儿在干什么,是不是正“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在打造新的贬损先生的冷箭,但在这先生故乡的静静的夜晚,我感觉到的的确是一种可以使生命升华的诗意的“温暖,安心”,这是因为,在这里能亲耳谛听到先生的声音,触摸到先生脉搏的跳动。

只要精神在,声音就不会消失。

当然,只要夜晚在。赵家的狗,或者还有什么张家王家冯家李家的狗,也就还会咬起来。

二.文体简介

灯下漫笔》的“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也就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鲁迅先生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能够从所接触到的纷繁的事物中,发现(区别出)具有广阔思想内涵、可供开发的人与事,以此作为他的杂文的材料,然后将其置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更大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

本文.写作于1925年。20世纪代的中国社会,变乱纷呈,异常黑暗。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本质看得十分清楚的鲁迅先生,思考着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925年春末夏初的某一天,面对窗外沉沉黑夜,他就着昏暗的灯光写了这篇文章。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女作家萧红有过这样的回忆:“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鲁迅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三.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在当时的现实意义,识记有关字词,识记有关文学、文史知识。

2.理清文章总体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鲁迅先生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依据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品味作者以情人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四.初读课文

1.辨清字音:

累坠li嗜好sh兑现du钞票cho折价zh钦定qn编纂zBn数shu见不鲜xin

2.弄清词义:

执迷:对某人或某事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

厘定:整理制定。

发祥:最初产生、发生。

先儒:先前的文人。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皇恩浩荡:皇帝的恩德广大无边。

一治一乱;一个时期太平,一个时期混乱。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

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

蒸蒸日上:蒸蒸,上升和兴盛的样子。比喻事情蓬勃发展,日日都有进步。

朝三暮四: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3.辨明近义

①执迷执著

同:它们的都有坚持的意思,都既可以做不及物动词,又可做形容词。

异:“执迷”指因对某人或某一事物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例如:犯了错误如果还执迷不悟,那是很危险的。“执著”,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泛指固执或拘泥,属褒义词。例如: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②嗜好爱好

同:它们都有喜好之意。

异;“嗜好”强调因特殊原因而喜欢的情绪,多用于指不良习惯。例如:他这人对抽烟有特别的嗜好。“爱护”强调对事物的爱意。例如:有人爱花,有人爱草,各自的爱好不同是允许的。

③羡慕艳慕

同:它们都是动词。都有见到别人的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自己也想具有的意思。

异:“羡慕”强调看到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含有喜爱的意味。口语。书面语中都用。例如: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艳慕”强调羡慕并比之更甚,含有希望自己也有的东西很美好的意味。是文言词语,书面语色彩比较浓厚。例如: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慕,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④价格价钱

同:它们都是名词,指出售商品时,卖方向买方所索要的钱数。

异:“价格”含有一定的高低水平或尺度的意味。适用于正式场合。是经济学的术语而又另有专门的意义。例如:厂方有权决定产品的出厂价格。“价钱”强调某种数量的货币。多用于口语,可直接受形容词“好”、“大”等修饰。例如:这批货物可一定要卖个好价钱。

五.整体把握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在主要内容(课文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1-5节)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发现我们民族“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高兴”。

第二部分(6-11节)回溯历史,分析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2-14节)分析目前的社会状况,对青年提出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时代的希望和要求。

理由:由对现实的抨击,转到对封建社会历史的批判,再回到现实,提出使命。(不拘于此,自圆其说即可。)

2.概括作者的观点(主题思想)

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青年人应该看透历史和现实,不应再学什么“固有文明”,而应改变民众做奴隶的历史和现状,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时代。

六.研讨学习

1.文章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发出的重大问题?

作者首先叙述了自己(以及普通老百性)所亲历的一件日常小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成银元而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如何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第三段)。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成为他的思想探索的起点;最平凡的、最普通的,也是最深刻的。

2.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心情起了哪些变化,由此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7.灯火_漫笔作文550字 篇七

――题记

桃花源,美,而灯火里的朔州,更美。夜里行驶在马路上,两旁树木,六种类型的灯相互缠绕。近看显些突兀,远看以两排花绿汇成一条走廊。黄的、绿的、紫的小灯球点缀其中。像是走廊壁上增添几幅图画,而如此的路还有千百条。

初入金沙园,以华彩高塔相迎,塔旁各有三角红尖铁架,形成两面红门。初入,与后园相比,极狭。复行,遂豁然开朗。土地平旷,中间有金牛造型灯,栩栩如生而不乏气势磅礴,是造型灯中的极品。

后有两条大路,夹有绿植园,而园中是一朵朵玫瑰花,一块块麦田,俨然有序,花中有灯。大路旁,有两排灯笼壁,不知其中有千百灯笼。其后树上悬有紫色“瀑布”,紫中偶尔有白色闪烁,如日光照射。

深入后方,只见两只足有五米之高的大红灯笼矗立两旁,完全由灯带所塑。后园中,杂有高型烟花灯,亮时如烟花升起,顶端炸裂而开,为立体,八方都得以看清。

园中有桥,桥下河道无水,但有灯带布置,横竖分明,皆闪白光,如夜里的水面,波光粼粼,甚是好看。

绿植护栏周围,有灯带缠绕,有的形如长城凹凸不一,有的攀延为龙,有的虽普通,但也为园中增添一线生机。

虽说是灯火中的金沙,是因其灯火种类繁多,而其代表朔州的灯火。

8.灯下漫笔的教学设计 篇八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 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 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9.大理漫笔随笔 篇九

大理,无论身处何处,以何种心情追忆你,你都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你永驻我心中。

每次悄然回到你的怀抱,你都以博大的胸怀包容我。不管是明媚的春天,还是芳草如荫的夏日;无论是灿烂的秋天,还是飘雪的冬日;不论是细雨朦胧的清晨,还是微风轻拂的傍晚,你都以不变的情怀迎接我。数不清多少次遍踏你的山山水水,徜徉在你的怀抱,你的清雅隽秀是一首无言的歌,你的深沉与博大是一首无字的诗,点点滴滴汇成一条河无声流淌在我的.心里。时光沧桑,多少世事变迁,对你的依恋,就象一个孩子对母亲的爱;对你的热爱是一个恋人寄予一份深沉无悔的情怀。春、夏、秋、冬,你总是独展你的风姿,风、花、雪、月是你浑然天成的魅力。苍山静穆,远眺十九峰掩映在霞光里,潺潺溪流轻轻流淌;黄昏放歌,渔舟唱晚,洱海波光粼粼,如洗如镜。伫立在晚风中,品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把酒临风,所有的忧伤与愁绪随风而逝,给予我一份宁静而悠远的心境。

【漫笔】推荐阅读:

上一篇: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下一篇:repeat的用法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