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统计工作总结

2024-07-29

农村统计工作总结(共12篇)

1.农村统计工作总结 篇一

《农村统计》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一、任务基本情况

依据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方案》和《重庆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按照经济管理专业(农业经济管理方向)“五段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专业核心课程《农村统计》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建设。为此,组成了由任课教师和企业专家构成的任务组。三年来,任务组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申报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研制课程标准;

2.出版了《农村统计实务》教材;

3.完成电子教案和PPT的制作;

4.整理了习题集和试题库;

5.归类了案例库;

6.编写与课程配套的实训指导书《农村统计实训手册》;

7.收集了师生对课程建设的评价。

二、任务完成情况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经济管理专业与企业密切合作,组成了《农村统计》课程建设任务组,任务组在调研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按照经济管理专业(农业企业管理方向)“五段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要求,分工协作,对《农村统计》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建设,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经济管理专业人农村统计课程建设

任务完成情况表

(一)申报成功了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项目

《农村统计》是面向经济贸易系各专业的公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设计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特点,围绕从事农村统计工作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完成岗位工作和未来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1.政校企共建、凸显教材编制的职业性

三年来,我们先后与重庆市万州区农经站、重庆市农业职业经理人促进会、重庆市大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政府、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并组织实施专业课程研发。

2.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体现课程的螺旋递进式

《农村统计》课程的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职业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课程内容组织在编排设计上,实现了知识从基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逐层螺旋递进,学习过程依照知识学习到工作任务的螺旋递进。

3.注重职业化素养的培养

在课程设计上,更加强调“职业化”人文精神培养。将职业的规范要求融入到课程内容设计上,从而整体划一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经过三年的建设,2013年《农村统计》成功申报了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中。

(二)研制了《农村统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为规范教学活动,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企业专家一起研制了《农村统计》课程标准。

1.开展市场调研,嵌入职业行业标准要求

在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对重庆市万州区农经站、重庆市万州区农业职业经理人促进会等相关理事单位组织实施调查,了解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对统计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要求,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引入到课程标准中,同时将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融入课程内容,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企业的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纳入考核的范围。

2.体现终身发展的职业特征

在制定课程标准时,了解他们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以及知识、能力的要求,依据学生的反馈调整学习内容,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同时在课程标准设计时,体现内容的开方性和层次性,满足学生职业终身教育的要求。

(三)编写了教材与实训指导书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校企合作编写了特色教材《农村统计》以及实训指导书《农村统计实训手册》,为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完成了课程的其它学材

在课程建设中,为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学业,制作了电子教案和PPT、编写了课程的学习的习题集、案例库和试题库,搭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五)对教材进行了评价

为保证教材的有效性,我们对教材的作用者(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教材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教材。

三、任务完成成效

(一)丰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

示范建设前,经济管理专业(农业经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只包括市场调研、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三个方面的内容,现在的人才培养案除完善了以前的内容外,增加了课程标准这部分内容,而课程标准是源于课程开发的,通过课程开发,产生了课程标准,完善了学材,从而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完整,同时更具有规范性和指导性。

(二)提高了学生统计调查能力

校企合作开发的《农村统计》课程既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又注重实际农村统计技能的训练,通过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逐渐形成统计实务的调查、整理、分析、撰写报告的能力。

(三)完善了教学资源,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通过《农村统计》课程的建设,形成了课程标准、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制作

了电子教案和PPT,编写了习题集和试题库,完善了教学案例,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教学资源,搭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四)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教师通过参与《农村统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了解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思路,掌握了课程开发的路径和方法,提高了课程开发的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四、特色与亮点

《农村统计》课程建设的完成,是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的结果,被评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

五、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教材内容还需进一步完善

在教材内容方面还需完善,特别是案例的使用,需要增加更多的农村统计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事例,做到与专业培养目标的高度一致。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和学生的特点,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个性的不同,采用宏观教学法与微观教学法的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力提升。

(三)进一步加大实践技能的训练

技能训练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技能训练还受到一定的条件制约,学生的技能还没得到大幅的提升。

下一步,将继续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提高教师的职教能力,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特别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密切联系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现场教学的机会。

2.农村统计工作总结 篇二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农经统计对象更加复杂, 农村调查主体多元化, 再加上诸多人为因素的干扰, 大大增加了农经统计工作的难度。一是农经统计数据不真实, 不客观, 有的地方“官出数字, 数字出官”;有的地方干部脱离实际, 急于求成, 互相攀比, 往数字中注水。二是农经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低, 法律意识淡薄。三是农经统计经费不足, 无法实现农经统计工作电算化、网络化、信息化。四是农经统计工作开拓创新力度还远远不够, 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农经统计数据水分含量大, 使农经统计失去效能, 更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 必须要采取措施切实做好农经统计工作。

一、求真务实, 依法统计

要深刻认识农经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统计执法, 增加统计法律意识, 杜绝行政干预统计数据的行为, 坚决贯彻执行《统计法》, 做到重实际, 重实数, 求实效, 坚决反对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

二、抓好培训, 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

对各级农经统计人员不仅要定期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更要进行《统计法》的培训, 使农经统计人员真正按照“四性”上报统计数据 (即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 , 从而使农经统计工作做到环环准确, 不出差错, 如实描述, 反馈本职。

三、配置电脑, 实现农经工作高效化, 电算化、网络化

各级农经部门必须要筹措资金, 为农经站配备电脑, 并对农经统计人员进行电算化培训, 充分发挥电算化高效、快速、准确的优越性, 为农经统计工作实现全面网络化提供必备的物质保障。

四、科学选点, 搞好农户调查, 确保调查统计数据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为使农经数据真实有用, 科学选取调查点, 搞好农户调查, 是从源头上取得真实数据的关键。要按照统计方案, 根据各村规模大小和实际情况, 确定抽选样本户的数量和方法, 进行如实调查, 依据农户调查的资料, 经过审核、加工、分类逐级汇总上报。

五、创新方法, 加强农经统计分析, 发挥信息服务作用

3.农村统计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基层统计;农村经济;问题;原因;对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实现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都离不开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各种资料的统计,而现阶段农村统计却恰恰是我国统计工作的最薄弱环节。

1 问题

党的十八大再次把“三农”问题纳入了党和政府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二〇一三年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形式强调为“三农”服务,确保农民增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多途径、多渠道、多部门协手合作,为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性保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与之紧密相关的农村统计工作,同样也列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日程。从《统计法》的宣传贯彻、统计机构的单列、工作经费的保障、工作环境的优化都足以证明农村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可见,切实加强新时期农村统计工作,特别是基层的统计工作,将是我国统计事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那么,承德市双滦区目前统计工作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能否适应新时期统计工作的发展要求?能否真正为党委、政府进行正确的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及时、有价值的数据资料?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足应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特别是统计工作者。目前双滦区统计工作的现状令人堪忧,综合起来,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村一级统计工作人员落实不到位

一切统计数据均来源于基层,作为基层一级组织,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理所当然对辖区内的情况最为了解,要想把辖区内的各个统计数据统计准确,做到清楚明白,就必须依靠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的力量,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人缘、地缘关系。

但是由于村两委班子换届,村干部自動离职等各方面的原因,现在村一级统计工作专职人员的配备情况很是令人担忧,特别是实行农村财务委托双代管以后,村负责统计工作的是村文书(大多由村会计过渡),由于主管部门未充分放权和解决相关待遇问题,其统计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处于零状态。小村根本没有专职的统计工作人员,到了村的统计工作任务谁有空谁就负责,往往由于情况了解的程度不一,业务水平的差别等原因,而造成同一单位前后上报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给乡镇统计汇总造成了极大的难度,也就更谈不上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1.2 统计经费严重不足

虽然乡镇统计站已经建立,但其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并没有相应地进入统计站,这样就使得统计站本来就很紧张的工作经费变得更加紧张。作为区一级统计机构对乡镇的统计工作任务却必须按时按要求全面完成,而经费却不下拔,乡镇统计站处于夹缝中,既要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又没有相应的工作经费作保障,从而使得各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结果是“几头忙活,几头效益不佳”。从某种程度上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吃力不讨好”。

1.3 农村统计工作人员责任心的问题

《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公民有义务如实提供国家统计调查所需的情况。”村级作为基层上报单位,必须遵循《统计法》的规定,否则村级统计数据的质量就无保障可言。区统计局为了加强农村统计往往只是对乡镇统计员进行考核,但乡镇对村级统计人员的考核却无法落实。迟报、乱报乃至不报的现象无法得到遏止,加上乡镇财力有限,村干部培训特别是统计人员的培训不能进行,就连送报表的误工补助和差旅费都不能解决。上述原因,使得村级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统计工作中“交差”思想严重,报表质量低下,全区范围内至少有50%~70%的村级报表不但没有准确性,有时还无逻辑性,给全区统计工作的质量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甚至于使党委、政府无法掌握到本辖区相关方面的真实情况,容易造成某些决策上的偏差。

1.4 乡镇及村级统计档案资料保管不善,致使某些档案资料丢失,在需要相关数据时无从查阅

统计站归档保管的统计资料,有很大部分已丢失,现在统计站想查阅有关统计历史资料时根本查阅不到。乡镇尚且如此,村级统计资料的归档保管就更加落后了。因为村级统计人员的更换频繁,加上其它方面的原因,如交接不及时等,致使部分统计资料已丢失,再加上村级办公条件差,无固定安全的办公场所,大部分资料都是由村负责统计工作的人员负责保管,资料都是放在统计人员的家里,必定会由于这样或那样地原因丢失、损坏,从而导致统计资料无法归档,丢失严重。

2 产生问题的原因

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针对问题,我们不能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更重要的是要追产生问题的根源,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统计工作之所以有上述一些问题存在,不外乎以下一些原因:

2.1 动机决定结果

这几年来“三五”“四五”普法教育都把《统计法》作为全社会的重点。但是从统计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讲,《统计法》对维护统计工作的正常秩序,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统计人员却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扰,特别是乡(镇)村一级统计工作人员,其动机和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加上不切实际的计划指标和无视《统计法》的“长官意志”存在,其数据质量可想而知。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正沿着市场经济的轨道健康有序地发展,特别是企业的兴衰存亡已完全由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调控,而上层建筑的转变却相对缓慢。各级政府还没有从“抓经济”转向“管理和引导市场”上来,仍然依靠“下指标、考政绩”的办法来推动“经济发展”。每年总是召开各种会议,下指标、定任务,一级一级向下分解,到年终总是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指标,相反总有超额完成的现象出现。这样既保住了政府集体的荣誉,又保证了一年得来的考核过关,如此一来,统计数据难免有失真之处。因此,在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由于上级政府没有依法行政,下级单位在统计数据中出现大量水份也就成为了必然。

nlc202309040632

2.2 广大村级统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低下,报表质量差

就目前的统计管理体制来讲,基层统计力量的强弱,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统计工作水平。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纵观全区,村级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一来是由于村干部变动频繁,特别是村级统计人员的变动周期短,长时间专门从事农村统计工作的业务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员是“半路出家”、“新手上路”,业务水平原地踏步。二是受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制约,根本没有统计经费预算,没有对农村统计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业务水平原地踏步。三是由于村级统计档案资料的移交和保管没有跟上,造成部分统计资料的丢失,造成新任统计人员无资料可查,报表时全凭个人印象推测,致使统计报表质量低下。

2.3 《统计法》宣传力度不够,统计执法不到位,对统计违法的处罚不力,对统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没有跟上

《统计法》虽已颁布实施二十周年,但是对该法的宣传力度并不强,特别是区乡两级对《统计法》并没有组织专门的系统培训和宣传,因为多方面的原因,统计违法现象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统计执法和处罚并没有严格按照《统计法》的相关规定执行。统计执法的检查次数相对较少,从一定程度上给统计违法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给统计数据的不真实提供了纵容的客观环境,给个别统计人员的思想上造成了“统计违法、不关痛痒”的麻痹思想和松懈。再者,因很少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法律法规培训,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较低,特别是农村基层统计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加上法律知识的淡薄,对统计数据的虚报、瞒报现象不制止,连逻辑性、真实性都不加推敲,加上行政对统计工作的干预,也就放弃了原本想坚持的立场而“随波逐流”。领导要什么,就统计什么,要什么样的数据,就写什么样的数据,这就是统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的具体表现。

3 对策

针对问题找原因,找准原因后就要研究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改进和提高。面对我区农村统计工作的现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中方方面面的问题:

3.1 加强对农村统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统计工作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其独立性和专业性,但也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从管理体制上下功夫,严格执行《统计法》,保证其相对地独立性、法定性,这是保证统计数据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一。然而对于部分政府领导对统计工作只一味地要求数字的增加和减少,不尊重客观事实,直接进行人为干预的行为,必须用法律手段予以约束,尽快地转变这种工作方法。地方政府必须从人权、事权、财权上给统计部门其相对的独立性,使广大统计工作人员能依法开展统计工作,为政府服好务。在保证统计机构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尊重统计工作人员依法开展统计执法,保证统计工作沿着健康、有序、依法的轨道向前发展,真正地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强化统计机构和统计队伍建设,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规范运行。

3.2 立足当前抓根本,着力强化基层建设

统计工作是一门自下而上的系统工程,基础工作不牢将直接影响其结果。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加强基础建设,在保证乡镇统计机构和统计工作人员落实的前提下,着力在农村村级统计工作人员的安排、培训和考核上下功夫,努力壮大农村基层统计人员队伍,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改善统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生活待遇,以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正常运转。如举办各种层次的培训和讲座,给基层统计人员适当的报表误工补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夯实农村统计的基础。

3.3 着眼统计事业发展的长远性,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统计现代化水平

统计信息化是统计现代化的核心,事关统计改革与建设的全局。统计部门作为社会和国民经济信息主管部门,必须抓住机遇,克服困难,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统计信息化工程,使统计工作适应信息发展的要求。

政府应积极支持统计事业的发展,为统计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硬件。如微机等必要的工作工具,以保证能够及时、准确的为党委、政府提供真实、可信的统计资料,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4 改革现行的基层统计工作人员配备制度,大胆创新,全面推进农村统计工作由乡、镇驻村公务员统一代理制度

4 结语

总之,目前农村基层统计工作面临的难度较大,问题较多,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出谋划策,把农村统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充分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和加强此项工作的紧迫感,农村基层统计工作才有可能搞得更好,才能真正地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好好服务。

4.农村统计基础工作自查报告 篇四

一、加强领导,组建自查小组。

接此文件后,我乡迅速组建了以乡长xxx为组长、xxx为副组长、农业、统计人员为成员的自查小组,并对各村下发了关于x统[20xx]21号文件精神的通知,要求各村在8月8日前开展自查。

二、确定了自查的范围、内容和方法。

全乡所有的行政村和农村住户、贫困监测调查户都为自查范围。

自查内容为:

1、农林牧渔业生产统计、农业产值统计、农业增加值统计、县(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和乡(镇)基本情况统计的20xx年年报及20xx年上半年定期报表的数据质量及工作情况。

2、农村住户调查和农村贫困监测调查20xx年上半年的基础账册(表)对应、帐表对应检查及样本网点维护等方面的工作质量情况。

自查的方法是上下结合,全面结合,以自查为主。

三、自查情况

一是基础报表齐全。农林牧渔业生产统计、农业产值统计、农业增加值统计、社会经济基本情况、乡基本情况统计和农业报表及农村住户(贫困监测)调查自查登记表等为逐级汇总上报,统计报表齐全,数据来源可靠;

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统计工作文字和报表档案(包括电子文档)。农业统计工作均建立了电子文档,并规范整理了农业统计报表的装订和存档;

5.统计工作与农村经济论文 篇五

为了确保统计制度的落实,各级部门要提高认识,做到奖罚分明。

并且要定期进行考核,抽查结果,确保经济统计制度的科学落实。

对于抽查出的问题,要执行惩罚措施。

对于表现突出,工作认真的人员要提出表扬。

2建立准确完善的统计标准和统计指标

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繁杂琐碎的工作,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也不例外,内容繁杂多样,遇到的问题和情况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在开展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之前,作为农村经济部门必须制作出一整套统一、标准的统计方法,对统计的含义、方法、口径作出准确的界定和说明,以便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对于统计工作而言,要建立合适的、完善的、可行性高的抽样调查体系,要综合各种因素选择最佳方法,保证统计结果的最优化。

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控制机制,有效减少误差的形成,保证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农村经济统计材料的严谨性。

3重视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人才的培养

统计工作看似简单,实际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并且非常繁杂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要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一定要有责任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统计误差,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参考价值。

对经济统计人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转变人才观念;全面改革农村人才管理方式,保证人才发展能够与当地实际相符;提升农村经济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发挥战略联盟的作用,实现不同地区的协作。

应在统计实践中用心思考,通过数据发现问题和规律,通过数据提供决策和建议;在统计实践中勤于学习,刻苦钻研,成为统计专业的行家里手;在统计实践中,一定要认真严谨,有责任心,甘于吃苦,乐于奉献,把努力做好统计工作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统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做好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结语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是农村经济行为的体现,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合理的模式,针对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收集和整理,系统分析,在既定指标的指导下,反映经济现象的发展状态,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

6.农村统计工作总结 篇六

摘要:统计的主要目的是为政府管理、制定发展规划和对政策措施实施效果进行监督的服务,为政府管理与决策和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统计工作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加强新时期农村统计工作,特别是基层的统计工作,将是我国统计事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基层统计;农村经济;问题;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实现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都离不开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各种资料的统计,而现阶段农村统计却恰恰是我国统计工作的最薄弱环节。

党的十七大再次把“三农”问题纳入了党和政府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二〇〇七年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形式强调为“三农”服务,确保农民增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多途径、多渠道、多部门协手合作,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最大程度地增加,为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性保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与之紧密相关的农村统计工作,同样也列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日程。从《统计法》的宣传贯彻,统计机构的单列,工作经费的保障,工作环境的优化都足以证明农村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可见,切实加强新时期农村统计工作,特别是基层的统计工作,将是我国统计事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那么,菏泽市牡丹区目前统计工作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能否适应新时期统计工作的发展要求?能否真正为党委、政府进行正确的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及时、有价值的数据资料等一系列的问题,足应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特别是统计工作者。目前牡丹区统计工作的现状令人堪忧,综合起来,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村一级统计工作人员落实不到位。

一切统计数据均来源于基层,作为基层一级组织,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理所当然对辖区内的情况最为了解,要想把辖区内的各个统计数据统计准确,做到清楚明白,就必须依靠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的力量,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人缘,地缘关系。

但是由于村两委班子换届,村干部自动离职等各方面的原因,现在村一级统计工作专职人员的配备情况很是令人担忧,特别是实行农村财务委托双代管以后,村负责统计工作的是村文书(大多由村会计过渡),由于主管部门未充分放权和解决相关待遇问题,其统计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处于零状态,小村根本没有专职的统计工作人员,到了村的统计工作任务谁有空谁就负责,往往由于情况了解的程度不一,业务水平的差别等原因,而造成同一单位前后上报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给乡镇统计汇总造成了极大的难度,也就更谈不上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二、统计经费严重不足。

虽然乡镇统计站已经建立,但其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并没有相应地进入统计站,这样就使得统计站本来就很紧张的工作经费变得更加紧张,而作为区一级统计机构对乡镇的统计工作任务却必须按时按要求全面完成,但经费却不下拔,乡镇统计站处于夹缝中,既要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又没有相应的工作经费作保障,从而使得各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结果是“几头忙活,几头效益不佳”。从某种程度上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吃力不讨好”。

三、农村统计工作人员责任心的问题。

《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公民有义务如实提供国家统计调查所需的情况。”难道村级不受统计法的约束?村级作为基层上报单位,必须遵循《统计法》的规定,否则村级统计数据的质量就无保障可言。区统计局为了加强农村统计往往只是对乡镇统计员进行考核,但乡镇对村级统计人员的考核却无法落实。迟报、乱报乃至不报的现象无法得到遏止,加上乡镇财力有限,村干部培训特别是统计人员的培训不能进行,就连送报表的误工补助和差旅费都不能解决,上述原因,使得村级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统计工作中“交差”思想普遍严重,报表质量低下,全区范围内至少有50%—70%的村级报表不但没有准确性,有时还无逻辑性。对全区统计工作的质量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甚至于使党委、政府无法掌握到本辖区相关方面的真实情况,容易造成某些决策上的偏差。

四、乡镇及村级统计档案资料保管不善,致使某些档案资料丢失,在需要相关数据时无从查阅。

统计站归档保管的统计资料,有很大部分已丢失,现在统计站想查阅有关统计历史资料时根本查阅不到。乡镇如此,村级统计资料的归档保管更加落后,因为村级统计人员的更换频繁,加上其它方面的原因,如交接不及时,致使部分统计资料已丢失,再加上村级办公条件差,无固定安全的办公场所,大部分资料都是由村负责统计工作的人员负责保管,资料都是放在统计人员的家里,必定会由于这样或那样地原因丢失、损坏,从而导致统计资料无法归档,丢失严重。

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针对问题,我们不能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更重要的是要追产生问题的根源,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统计工作之所以有上述一些问题存在,不外乎以下一些原因:

1、动机决定结果。这几年来“三五”“四五”普法教育都把《统计法》作为全社会的重点,但是从统计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讲,《统计法》对维护统计工作的正常秩序,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统计人员却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扰,特别是乡(镇)村一级统计工作人员,其动机和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加上不切实际的计划指标和无视《统计法》的“长官意志”存在,其数据质量可想而知?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正沿着市场经济的轨道健康有序地发展,特别是企业的兴衰存亡已完全由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调控,而上层建筑的转变却相对缓慢。各级政府还没有从“抓经济”转向“管理和引导市场”上来,仍然依靠“下指标、考政绩”的办法来推动“经济发展”。每年总是召开各种会议,下指标、定任务,一级一级向下分解,到年终总是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指标,相反总有超额完成的现象出现。这样既保住了政府集体的荣誉,又保证了一年得来的考核过关。试想这样的统计数据其可信度究竟有几分?因此,在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由于上级政府没有依法行政,下级单位在统计数据中出现大量水份也就成为了必然。

2、广大村级统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低下,报表质量差。就目前的统计管理体制来讲,基层统计力量的强弱,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统计工作水平。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纵观全区,村级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一来是由于村干部变动频繁,特别是村级统计人员的变动周期短,长时间专门从事农村统计工作的业务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员是“半路出家”、“新手上路”业务水平原地踏步,二是受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制约,根本没有统计经费预算,没有对农村统计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业务水平原地踏步。三是由于村级统计档案资料的移交和保管没有跟上,造成部分统计资料的丢失,造成新任统计人员无资料可查,报表时全凭个人印象推测,致使统计报表质量低下。

3、《统计法》宣传力度不够,统计执法不到位,对统计违法的处罚不力,对统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没有跟上。《统计法》虽已颁布实施二十周年,但是对该法的宣传力度并不强,特别是区乡两级对《统计法》并没有组织专门的系统培训和宣传,因为多方面的原因,统计违法现象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统计执法和处罚并没有严格按照《统计法》的相关规定执行。统计执法的检查次数相对较少,从一定程度上给统计违法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给统计数据的不真实提供了纵容的客观环境,给个别统计人员的思想上造成了“统计违法、不关痛痒”的麻痹思想和松懈。再者,因很少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法律法规培训,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较低,特别是农村基层统计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加上法律知识的淡薄,对统计数据的虚报、瞒报现象不制止,连逻辑性、真实性都不加推敲,加上行政对统计工作的干预,也就放弃了原本想坚持的立场而“随波逐流”。领导要什么,就统计什么,要什么样的数据,就写什么样的数据,这就是统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的具体表现。

针对问题找原因,找准原因后就要研究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改进和提高。面对我区农村统计工作的现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中方方面面的问题,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方可达到目的:

1、加强对农村统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统计工作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其独立性和专业性,但也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从管理体制上下功夫,严格执行《统计法》保证其相对地独立性、法定性,这是保证统计数据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一。然而部分政府领导对统计工作只一味地要求数字的增加和减少,不尊重客观事实,直接进行人为干预,必须用法律手段予以约束,尽快地转变这种工作方法。地方政府必须从人权、事权、财权上给统计部门其相对的独立性,使广大统计工作人员能依法开展统计工作,为政府服好务。在保证统计机构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尊重统计工作人员依法开展统计执法,保证统计工作沿着健康、有序、依法的轨道向前发展,真正地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强化统计机构和统计队伍建设,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规范运行。

2、立足当前抓根本,着力强化基层建设

统计工作是一门自下而上的系统工程,基础工作不牢将直接影响其结果。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加强基础建设,在保证乡镇统计机构和统计工作人员落实的前提下,着力对农村村级统计工作人员的安排、培训和考核上下功夫,努力壮大农村基层统计人员队伍,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改善统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生活待遇,以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正常运转。如举办各种层次的培训和讲座,给基层统计人员适当的报表误工补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夯实农村统计的基础。

3、着眼统计事业发展的长远性,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统计现代化水平

统计信息化是统计现代化的核心,事关统计改革与建设的全局。统计部门作为社会和国民经济信息主管部门,必须抓住机遇,克服困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统计信息化工程,使统计工作适应信息发展的要求。

政府应积极支持统计事业的发展,为统计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硬件。如微机等必要的工作工具,以保证能够及时、准确的为党委、政府提供真实、可信的统计资料,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4、改革现行的基层统计工作人员配备制度,大胆创新,全面推进农村统计工作由乡、镇驻村公务员统一代理制度。

7.浅谈农村隐性失业人口的统计方法 篇七

失业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经济问题和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 我国的失业也有显形和隐性之分。由于特殊的国情, 目前我国的隐性失业问题比显形失业问题更为突出和严峻。所谓隐性失业, 又被称为潜在失业, 是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只是形式上的结合而没有内容上的结合或结合的不充分、不合理的现象。隐性失业实际上是伪装就业。在我国隐性失业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都大量存在。随着经济的变革、新的市场经济关系的建立、市场机制的健全, 隐性失业将渐渐转化为公开失业。我国的隐性失业大致上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就业不足, 这源于企业的开工不足, 如因原材料缺乏或因供电供水跟不上而被迫停产或半停产等;第二种是低效率和冗员, 也就是所谓的“在职失业”, 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大量存在;第三种就是本文将论及的农村隐性失业。意指工业化过程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没有影响到农业产出的那部分边际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劳动力。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长期存在农村与城市发展严重的不平衡, 加之中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 导致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就构成了中国农业的隐性失业。

二、隐性失业人口的统计方法

(一) 隐性失业人口的比较统计分析法

比较统计分析法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不同产业产值比重相当或人均G D P接近的国家或历史时期中找出一般的劳动力比重标准, 然后用某一个具体国家或地区实际的劳动力比重与此标准对比, 超出的部分就是隐性失业。

第二种形式是进一步从劳动力比重与产值比重的结合上同国际标准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公式为:

某产业 (部门) 隐性失业率= (某产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比重-人均CNP相当的国际标准结构) -某产业产值占全部产值比重-人均GNP相当的国际标准结构) 这两种比较分析法的依据都是各产业产值比重与相应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值即劳动力的产值率, 因而可以自接反映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二) 隐性失业人口的供求差量统计法

隐性失业人口的供求差量统计法是依据劳动力过剩状况来测算隐性失业的, 通常是先按照符合劳动年龄的人口与劳动参与率之乘积确定劳动力供给量, 然后根据相对于G D P增长的就业需求弹性来估计劳动力需求量, 两者之差就是劳动力过剩量, 再从中扣除显性失业人数, 剩余部分就是隐性失业人数。显然关键是确定劳动参与率和就业需求弹性,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就业体制, 劳动参与率大大高于其它国家, 其中中国的城镇总人口劳动参与率高达60%。而世界发达国家90年代中期的程度只有40%, 发展中国家仅为30%, 如果将农村包括进去, 我国的劳动参与率达到80%以上, 其中适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更高。就业需求弹性是指从业人员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反应程度, 即经济增长1%引起从业人员需求增长多少, 公式为:

就业需求弹性=从业人员增长率/G D P增长率

(三) 隐性失业人口的计量模型统计法

从上述对隐性失业的经济分析和统计测算方法来看, 隐性失业的成因是复杂的, 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可以说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我们能把各种因素对隐性失业的影响综合起来, 就可以对隐性失业有一个量上的综合测定。但由于影响隐性失业的因素相互重叠、彼此干扰, 从而难以客观地反映隐性失业综合水平。因此, 如果能用少数几个彼此不相关的新指标替代原来为数较多的彼此有一定相关关系的指标, 同时又能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的信息量, 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而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及其推广应用的因子分析方法便是一个现实而有效选择。考虑到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可选择劳动人数、GDP、劳动者的工资、资产规模、R&D投入、总产出、成本降低率、劳动生产率、社会总利润等指标, 为计量方便起见, 依次用符号表示为Xi (i=1, 2, ……, n) 由于上述因素的原始数据在时上具有连贯或累积的性质, 有必要先对它们进行差分处理 (用△Xi表示) , 然后进行主成分分析, 再对方差累积百分比大于90%的因子进行选取, 得到经济发展能力f1、劳动者能力f2、技术进步f3和经济效益f4四个综合因子。最后计划因子的载荷 (即有效成分) , 用bit表示。由多元统计原理知, 因子分析最简单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X i是已经标准化的可观测的原始数剧增量, 即:

公共因子, ε是对各个对应X i所特有的误差向量, 假定各公共因子的均值为0, 方差为1, 则下述模型可用矩阵形式描述:

其中:

如劳动者能力因子f2在劳动力人数增量△Xit上的载荷的绝对值b12就是劳动力真正发挥其能力的大小比例, (1-b12) 则表明劳动者能力未发挥作用的比重, 可视为隐性失业率。

三、我国农村隐性失业的形成原因

第一、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建国初期, 受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 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 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这就需要克服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这两大难题, 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 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但是由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 这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 而且也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 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

第二、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落后于城市。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场革命。我国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具有渐进性的特点, 这一特点保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朝着积极、稳妥的现代化方向前进。然而, 这一特点也使我国的改革在不同的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表现出不同步性。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在先, 深化改革却严重滞后。在农村改革的初期, 家庭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释放, 收入增长很快。但是随着政策对经济拉动作用的逐渐减弱, 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化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农村迫切需要进行生产方式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现存的经济体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障碍。比如:农村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问题、农民对生产成果的支配权问题、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投入问题、农村的社会保障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这些因素都导致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第三、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从历史上看,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 由于改革开放以前, 实行牺牲农业发展的战略, 在改革开放以后, 在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过程中, 又提出了“离土不离乡”的口号, 使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的政策是以一些其他制度的同时实施为保障的。因此, 只要农业产量足够大, 劳动者平均地分享劳动成果总能维持基本生活;同时, 由于每个劳动力平均地承担一份任务, 在农村不会有显性的失业。但是在土地共有的制度下, 农村可能存在隐性失业的情况, 即如果将农业劳动力减少一部分, 农业产量不会下降。换言之, 被减去的那部分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为零, 因此, 这部分劳动力实际是隐性失业者。

四、改进我国农村失业统计的方法

(一) 拓宽失业统计口径

我国失业统计的范围应由目前的城镇人口扩展到农村, 以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为其统计范围, 进行全社会口径的失业统计, 以避免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大量涌入城市, 从事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 而在城镇失业率统计中却忽视了这支庞大的就业队伍, 因此对农村转入城市的劳动者应在统计范围内, 这些非城镇户口的劳动者进入城市后, 由于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长期滞留在城市, 既使失业仍在寻找与原工作相近的工作, 因此这部分非城镇户口的劳动者就业与失业状况应进行统计。

(二) 明确失业统计依据

按照国际通行的办法, 失业统计以劳动事实为依据, 因此对劳动者的最低劳动时间和劳动报酬要有明确的规定, 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条件, 并要求统计数据获取快捷准确, 可做如下规定, 即最低劳动时间以调查月内工作时间累计不足20小时, 最低劳动报酬的调查月内不足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作为失业统计的依据, 凡劳动者满足其中一项即可作为失业者看待, 作为失业人员统计。失业人口的统计数据以劳动力住户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取。

(三) 建立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现行的失业统计指标仅有失业人数、失业率这两个指标是远远不够的, 在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中进行失业统计, 对确定失业的类型、分析失业的原因, 为政府提供详细的统计资料, 以便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是极为重要的。因此, 除已有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统计指标外, 还应增加以下统计指标, 以完善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1、失业人口行业比重。

对失业人口按失业前从事工作的行业进行分组, 该指标的变动可以反映行业景气和行业竞争程度, 为国家进行就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2、失业人口职业比重。

对失业人口按失业前所从事的职业进行分组, 该指标可以反映各职业劳动力的供需状况, 为教育和培训计划调整提供依据。

3、失业人口年龄分组比重, 平均年龄。

对失业人口按年龄分组的基础上计算年龄段失业人口的比重和平均年龄, 以反映各年龄组失业特点, 为分析失业原因提供依据。

4、平均失业持续时间 (按行业、职业划分) 、长期失业者比重。

对失业人口按从失去工作到调查期的时间进行分组并求比例, 该指标可以用来分析失业的原因。

5、不充分就业人口数及其比重。

企业富余人员, 包括下岗、待业等, 实际上属于不充分就业的范畴, 对比可借鉴国际通用的“不充分就业”项目, 把这部分隐性失业人口分为“潜在的不充分就业 (就业不足) ”和“公开的不充分就业 (主要为下岗) ”项目加以统计, 并计算其分行业、分职业的比重, 为解决富余人员分流和下岗职工安置提供可靠依据。

总之, 解决农村隐性失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但只要我们因地制宜, 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 这一问题就一定能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健, 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在估计我国农业隐性失业量中的应用,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2]、夏杰长, 中国农业隐性失业的统计测算及分析.湘潭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9/01

[3]、张木亮.转轨时期我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探析, 甘肃农业2007/02

[4]、周明, 关于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的探讨, 甘肃农业2006/03

8.农村统计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0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4.027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关系,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见证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农村经济统计在农村经营管理中是比较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中的关键内容,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经济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做好。要想进一步做好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农村各级领导要重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二是保证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在软硬件方面得到支持;三是落实农村经济统计制度,提高有效性;四是加强农村统计方法的改革,建立准确完善的统计标准和统计指标;五是重视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人才的培养。

1农村各级领导要重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

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列入日常工作的范畴,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注重在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另外,也要给予统计工作应有的地位。

2 保证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在软硬件方面得到支持

加快基层统计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建立农经统计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改变基层单位统计数据报送方式。要有相应的经费专项用于农经统计工作的布置、统计调查报表和农户登记账册的印发、设备的投入及相关人员赴外地取经,学习交流经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需要与各级部门进行联网,同时,各部门要为统计工作提供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协助,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高办公效率;对于资金方面,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统计工作费用支出,充分考虑人员、技术和培训等方面的支出,为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奠定物质基础。

3 落实农村经济统计制度,提高有效性

为了确保统计制度的落实,各级部门要提高认识,做到奖罚分明。并且要定期进行考核,抽查结果,确保经济统计制度的科学落实。对于抽查出的问题,要执行惩罚措施。对于表现突出,工作认真的人员要提出表扬。

4建立准确完善的统计标准和统计指标

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繁杂琐碎的工作,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也不例外,内容繁杂多样,遇到的问题和情况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在开展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之前,作为农村经济部门必须制作出一整套统一、标准的统计方法,对统计的含义、方法、口径作出准确的界定和说明,以便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对于统计工作而言,要建立合适的、完善的、可行性高的抽样调查体系,要综合各种因素选择最佳方法,保证统计结果的最优化。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控制机制,有效减少误差的形成,保证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农村经济统计材料的严谨性。

5重视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人才的培养

统计工作看似简单,实际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并且非常繁杂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要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一定要有责任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统计误差,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参考价值。对经济统计人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转变人才观念;全面改革农村人才管理方式,保证人才发展能够与当地实际相符;提升农村经济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发挥战略联盟的作用,实现不同地区的协作。应在统计实践中用心思考,通过数据发现问题和规律,通过数据提供决策和建议;在统计实践中勤于学习,刻苦钻研,成为统计专业的行家里手;在统计实践中,一定要认真严谨,有责任心,甘于吃苦,乐于奉献,把努力做好统计工作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统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做好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6结语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是农村经济行为的体现,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合理的模式,针对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收集和整理,系统分析,在既定指标的指导下,反映经济现象的发展状态,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是农村经济进行有效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尤其注重对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掌握现代化的统计工具,形成高效的统计模式,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创新工作思维和工作形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文糯.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04):11-12.

[2]王志华.我国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 企业导报,2013,(07):25.

[3] 贾向荣,段美清.加强农经统计工作之我见[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09).

[4] 王桂芹,赵尚建.立足科学发展观 做好粮食统计工作[J]. 中国集体经济,2009,(15) .

9.农村统计工作总结 篇九

乡镇农村统计调查数据质量大检查工作自查情况汇报

那一世范文网镇镇域面积,辖2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万人,耕地面积万亩,实现财政收入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533元,同比增长分别为%,%。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1329万元,实现增加值7705万元。全年粮食产量15033万吨,00000镇为进一步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夯实农村统计基础工作,提升农村统计工作水平,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根据省、市部署,结合本地农村统计工作的实际,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自查,现将

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推动统计数据质量检查顺利开展 《关于开展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的通知》以来,我们迅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和全镇专题工作会议,重点学习了省、市通知精神和《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方案》,使全镇上下明确了此次检查工作的实际意义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了落实通知精神的自觉性;同时结合实际,下发了《00000镇关于开展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的通知》,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副组长,统计站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为把通知精神传达好,贯彻好,落实好打下了组织基础。

二、夯实基础、健全机制,确保统计工作质量检查成效显著

统计工作的高质量是统计数据准确性、科学性的保证,其关键在于基层。近年来,我们加大投入,加强了镇村统计队

伍建设,累计投入万元,为镇统计站配备了微机等办公用品,购置齐全了各种硬件,实现了磁盘保送、网上发送,使其更好地发挥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统计工作的职能。健全统计网络,坚持保障经费、落实待遇、提高素质,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逐步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证录、统计台帐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推动了整体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大检查,促进了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科学,统计数据的准确、详实。围绕此次检查,我们进一步健全了党政领导成员包管区、机关工作人员包村的包保责任制度,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严格执法、稳妥推进,全面开展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检查 我们严格按照《山东省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方案》,结合00000实际,采取自查、抽查和复查等形式对镇、调查村、调查户农村统计调查数据进行了全面检查。工作中,统计、财政、经管、经贸委等部门积极配合,切实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共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起,纠正数据错误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村不够重视统计工作,统计制度不健全,统计信息闭塞,档案资料归档不及时、不规范,统计人员变动相对频繁,档案未及时移交,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二是统计工作服务水平整体偏低,部分村没有按时整理资料和历史资料,不能做到定期编写、季度统计分析报告;三是统计数据质量有待提高,没有做到“村组数据与乡镇上报数据一致,乡镇数据与上报市级数据一致”,报表数据逻辑性差,一些统计数据计算错误,指标含义混淆。

四、强化措施、积极整改,推动农村统计工作再上台阶

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推动农村统计工作再上台阶,我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

10.农村统计工作总结 篇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6〕2号 【发布日期】2006-01-20 【生效日期】2006-01-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统计工作意见的通知

(皖政办〔2006〕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统计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一月二十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统计工作的意见

省统计局

(二○○六年一月)

为做好新时期农村统计工作,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更好地为各级政府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决策信息,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统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农村统计工作的责任感

农村统计工作是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加强农村统计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实施农村统计改革以来,农村统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近几年来,由于部分地方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机构不够健全,队伍不够稳定,经费难以落实,农村基层统计工作弱化,已直接影响到农村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农村统计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的高度,将加强农村统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住当前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的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统计工作健康发展。

二、固本强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统计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统计机构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统计队伍是做好农村统计工作的前提。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统计队伍建设,下大力气扭转目前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的状况。要根据《统计法》有关规定和乡镇统计工作的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员,挑选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一定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人员担任;有调查户的村要配备好辅助调查员。要努力改善乡镇统计员的工作条件,切实做到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要加强统计业务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统计人员开展持证上岗、统计专业技能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农村统计调查队伍。要切实保障农村统计工作必需的经费。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对农村辅助调查员、调查户给予适当补助,原则上辅助调查员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调查户每户每月不低于10元,具体补助标准由县级财政部门确定。农村统计必需的经费按财政体制规定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统筹安排。

三、严格管理,不断提高农村统计工作水平

健全农村统计工作制度,规范统计工作行为,是提高农村统计数据质量的保证。各地要严格按照《安徽省农村统计基础工作规范章程》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统计管理,完善乡镇统计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数据质量检查活动,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做好调查网点的维护和管理,确保源头数据准确可靠。要加快乡镇统计手段现代化建设,配备必要的信息化设备,逐步实现乡镇统计办公室与县统计局联网。要研究制定农村统计工作考核评比办法,通过科学、严格的考核机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努力营造创优争先、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

四、依法统计,维护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安徽省统计管理监督条例》,支持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职权,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要加强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依法统计观念,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统计违法行为。各级纪检、监察、法制、司法等部门,要支持和配合统计部门做好统计法规宣传和统计执法检查,对拒不履行统计义务,迟报、拒报、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数据的单位和人员,依法追究责任。今后,对外发布和使用的农村统计数据一律以统计部门认定的数据为准。

五、加强领导,进一步优化农村统计工作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农村统计工作的领导,重视发挥统计的职能作用,科学运用统计数据信息指导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切实帮助解决基层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为提高统计工作整体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

11.谈农村统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统计工作问题原因对策

1 农村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统计工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统计机构,统计专职人员落实不到位,特别是村一级统计工作人员落实不到位。

1.1.1 “机构合并,有头无脚”。原乡镇一级都设有专门的农村基层统计机构—乡镇统计站,专门负责本乡镇范围内的各种统计工作。但在上个世纪末,由于机构改革等多方面的原因,乡镇统计站被撤消。原统计站的各项工作职能和工作任务,全部并入了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原来统计站的工作人员,全部转到了行政或其它单位工作,经管站变成了统计经管站,而实际上是人财物都未落实,只是在完成经管工作任务的同时,顺代完成本乡镇范围内的各项统计工作任务。

1.1.2 村级统计人员落实不到位。一切统计数据均来源于基层,作为基层一级组织,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理所当然对辖区内的情况最为了解,要想把辖区内的各个统计数据统计准确,做到清楚明白,就必须依靠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的力量,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人缘,地缘关系。

1.2 统计经费严重不足 乡镇统计站撤消之后,其工作任务并入经管站,但其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并没有相应地进入经管站,这样就使得经管站本来就很紧张的工作经费变得更加紧张,而作为县一级统计机构对乡镇的统计工作任务却必须按时按要求全面完成,但经费却不下拔,乡镇经管站处于夹缝中,既要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又没有相应的工作经费作保障,从而使得各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结果是“几头忙活,几头效益不佳”。从某种程度上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吃力不讨好”。

1.3 农村统计工作人员责任心的问题 为了加强农村统计往往只是对乡镇统计员进行考核,但乡镇对村级统计人员的考核却无法落实。迟报、乱报乃至不报的现象无法得到遏止,加上乡镇财力有限,村干部培训特别是统计人员的培训不能进行,就连送报表的误工补助和差旅费都不能解决,上述原因,使得村级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统计工作中“交差”思想普遍严重,报表质量低下。

1.4 乡镇及村级统计档案资料保管不善,致使某些档案资料丢失,在需要相关数据时无从查阅。

乡镇统计站撤销之后,原在统计站归档保管的统计资料,有很大部分已丢失,现在统计经管站想查阅有关统计历史资料时根本查阅不到。乡镇如此,村级统计资料的归档保管更加落后,因为村级统计人员的更换频繁,加上其它方面的原因,如交接不及时,致使部分统计资料已丢失,再加上村级办公条件差,无固定安全的办公场所,大部分资料都是由村负责统计工作的人员负责保管,资料都是放在统计人员的家里,必定会由于这样或那样地原因丢失、损坏,从而导致统计资料无法归档,丢失严重。

2 产生问题的原因

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针对问题,我们不能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更重要的是要追产生问题的根源,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统计工作之所以有上述一些问题存在,不外乎以下一些原因:

2.1 动机决定结果。各级政府还没有从“抓经济”转向“管理和引导市场”上来,仍然依靠“下指标、考政绩”的办法来推动“经济发展”。每年总是召开各种会议,下指标、定任务,一级一级向下分解,到年终总是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指标,相反总有超额完成的现象出现。这样既保住了政府集体的荣誉,又保证了一年得来的考核过关。试想这样的统计数据其可信度究竟有几分?因此,在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由于上级政府没有依法行政,下级单位在统计数据中出现大量水份也就成为了必然。

2.2 广大村级统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低下,报表质量差。就目前的统计管理体制来讲,基层统计力量的强弱,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统计工作水平。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纵观全县,村级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一来是由于村干部变动频繁,特别是村级统计人员的变动周期短,长时间专门从事农村统计工作的业务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员是“半路出家”、“新手上路”业务水平原地踏步,二是受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制约,根本没有统计经费预算,没有对农村统计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业务水平原地踏步。三是由于村级统计档案资料的移交和保管没有跟上,造成部分统计资料的丢失,造成新任统计人员无资料可查,报表时全凭个人印象推测,致使统计报表质量低下。

2.3 《统计法》宣传力度不够,统计执法不到位,对统计违法的处罚不力,对统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没有跟上。《统计法》虽已颁布实施二十周年,但是对该法的宣传力度并不强,特别是县乡两级对《统计法》并没有组织专门的系统培训和宣传,因为多方面的原因,统计违法现象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统计执法和处罚并没有严格按照《统计法》的相关规定执行。统计执法的检查次数相对较少,从一定程度上给统计违法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给统计数据的不真实提供了纵容的客观环境,给个别统计人员的思想上造成了“统计违法、不关痛痒”的麻痹思想和松懈。

3 改进统计工作管理的措施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中方方面面的问题。

3.1 加强对农村统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统计工作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其独立性和专业性,但也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3.2 立足当前抓根本,着力强化基层建设 统计工作是一门自下而上的系统工程,基础工作不牢将直接影响其结果。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加强基础建设,在保证乡镇统计机构和统计工作人员落实的前提下,着力对农村村级统计工作人员的安排、培训和考核上下功夫,努力壮大农村基层统计人员队伍,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改善统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生活待遇,以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正常运转。如举办各种层次的培训和讲座,给基层统计人员适当的报表误工补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夯实农村统计的基础。

3.3 着眼统计事业发展的长远性,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统计现代化水平 统计信息化是统计现代化的核心,事关统计改革与建设的全局。统计部门作为社会和国民经济信息主管部门,必须抓住机遇,克服困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统计信息化工程,使统计工作适应信息发展的要求。

政府应积极支持统计事业的发展,为统计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硬件。如微机等必要的工作工具,以保证能够及时、准确的为党委、政府提供真实、可信的统计资料,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4 改革现行的基层统计工作人员配备制度,大胆创新,全面推进农村统计工作由乡、镇驻村公务员统一代理制度。

4 小结

12.农村统计工作总结 篇十二

(一) 公路建设成绩显著, 建设质量再上新台阶

要想富, 先修路。公路是经济发展的血脉, 经济的发展与公路的发展密切相关。今年, 钦州市继续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作为经济腾飞的基础和重中之重, 公路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 努力完善路网结构, 公路建设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公路建设在加大财政投入和建设力度的同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取得了较大成绩, 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不断提高。

1. 钦州市共有57个乡镇, 955个行政村。

目前, 已通公路乡镇57个, 占通公路乡镇100%;已通公路行政村948个, 占通公路行政村99%;已通砼 (油) 路面的乡镇52个, 占通砼 (油) 路面的乡镇91%;已通砼 (油) 路面的行政村371个, 占通砼 (油) 路面的行政村39%。2000年以来, 钦州市共修通303条农村公路共1587.694公里, 通过市公路处验收合格, 上报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局, 经审核同意批复接养, 共新增解决334个行政村通四级公路, 年增长率4.4%。通硬化路面的行政村由2000年的209个增加到371个, 年增长率2.1%。特别是2007年, 农村公路建设成绩显著。今年钦州市通过验收的农村公路有131条共750.562公里, 新增解决132个行政村通四级公路, 新增率13.8%;新增30个行政村通硬化路面, 新增率3.1%, 见表1

2. 公路密度和通达深度进一度提高。

随着农村公路里程不断增加, 公路密度也逐年提高。钦州市交通局在养县乡公路养护里程3382.098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县道638.017公里, 乡道2388.232公里, 村道355.849公里;按技术等级分:一级公路50.012公里, 二级公路87.86公里, 四级公路2805.562公里, 等外公路438.664公里;按路面等级分:高级路面417.332公里, 简易铺装路面59.216公里, 未铺装路面2905.55公里。市公路局养护里程1145.941公里;市高管处养护里程94.295公里;不在养村道里程732.85公里。公路密度 (全市公路里程共5355.184公里) 以国土面积计算是49.4公里/百平方公里, 比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密度多9.6;以人口计算是15.4公里/百万人, 比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密度少3.5。见表2。

(二) 改革公路养护体制, 公路养护质量得到优化

为了更好地保证公路的畅通无阻, 钦州市全面贯彻执行“建养并重, 强化管理, 深化改革, 调整结构, 依靠科技, 提高质量, 依法治路, 保障畅通。”的工作方针, 并根据《公路法》实行县道县养、乡道乡养。近年来, 钦州市公路养护部门通过不断深化县乡公路养护体制改革, 使县乡公路养护结构调整得到进一步优化, 养护形式根据各辖区当地情况而定, 有效改变了过去县乡公路单靠交通部门一家承担的被动养护局面。

1.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管养农村公路里程1325.387公里。其中县道里程151.006公里, 乡道里程982.681公里, 村道里程191.7公里。县道养护以包干养护形式, 灵山县县道承包里程95.306公里, 占总县道里程的63.1%, 共实行承包养护站6个。通过总承包养护, 在养护资金基本持平的情况下, 养护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总承包的95.306公里县道公路中, 完成良等路57公里, 占总县道良等路里程90公里的63.3%。不仅养护路况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而且大大减轻了路多人少的管理压力;乡道管养里程982.681公里, 通过激发沿线农民群众养路的积极性, 实行“乡道村养”。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劳动义务工制度后, 农村公路养护的传统格局已被打破。通过与村委会签订养护协议的形式将乡道公路的管养经费按每公里500元/年直接下拨到村委会, 由镇政府督促管理, 实行县、镇、村三级共管的养护模式, 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村群众爱路护路的积极性, 促进了乡道养护路况的全面提升。载止至2007年12月份共签订联养协议107个村委, 下放进村公路82条共538.99公里, 占乡道里程的54.8%, 在所下放养护的乡道中, 晴雨通车里程率100%, 占全县乡道晴雨通车里程951公里的56.7%, 使灵山县乡道晴雨通车率提高到了95%, 比上年增加3%。

2.广西钦州市浦北县管养农村公路里程711.578公里。其中县道里程149.705公里, 乡道里程463.496公里, 村道里程98.377公里。年初浦北县公路所与各镇政府签订了乡道乡养责任状, 乡道由当地政府组织养护。下放到当地政府管养的公路里程达424.986公里, 更多的乡道得到了更好的养护, 打破了原有的季节性养护方式。2007年底, 钦州市公路处组织了公路所、各镇分管交通的领导进行了乡道养护检查评比, 通过检查评比, 更好地推进了浦北县的县乡公路养护工作, 提高了全民爱路、护路、养路的意识。通过这一举措, 浦北县乡道晴雨通车率达98%以上。

(三)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发展存在的问题

1.自筹资金困难, 资金不足, 且严重紧缺, 加之当前物价上涨, 建设成本增加, 沿线群众自筹资金困难, 资金不足使许多工作无法开展甚至不能开工。

2.建设用地难以解决。随着交通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交通发展对用地需求量明显加大, 突破用地瘎瓶颈制约, 是当前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村公路建设尤其是通乡油路项目的新建和改建都涉及占用土地问题, 问题解决得快与慢关系到工程建设计划的实施的进展。

3.农村公路路政管理难度大。不少农村公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跟不上或失管的现象:一是缺乏相应的服务设施, 如路标、安全标志不全, 急弯、危险路段缺少相应的警告标志;二是过往车辆中超限超载车增多, 以及货车洒落泥沙杂物, 对路面造成损害;三是违章建筑、埋管设线、挖沟引水、随意设置非公路标志和乱埋设电缆、电杆等侵占公路用地, 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正常管理;四是路树特别是幼树, 成为养牛养羊以及人为损坏的牺牲品, 有的被蹭死, 有的被连根拔起, 有的被啃破树皮, 有的成了拴牛桩, 公路用地成了牛羊放养地。

4.公路沿线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还待进一步的提高。农村公路都要穿田过村, 许多沿线群众为图方便, 在给自家农田挖草时, 大锄挖掘公路路肩, 使原本就窄的公路更窄;有些农村群众常在路上堆放杂物、打禾晒草, 一些靠路而居的百姓, 建筑房屋时经常以路为料场堆放沙、石、水泥等建筑材料, 把公路当成施工工地。

(四) 解决农村公路建、养存在问题的措施

1. 广泛筹资, 加大投入。

为了解决农村公路的配套资金投入, 钦州市各地按照一事一议等办法广泛宣传和动员群众筹集建设资金, 解决建设用地及拆迁补偿等问题, 努力提供必要的施工条件, 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公路建设的顺利开展。如广西钦州市的灵山县、浦北县近两年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较多, 计划投资占全市的比重很大, 广大受益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热情很高, 捐款捐物投入公路建设数额也很大, 平均每公里公路集资投入5~6万元, 初步扭转了农村公路建设被动的局面。

2. 加强路政宣传。

利用板报、宣传单等多种宣传方式, 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讲解《公路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管理条例》、《交通部路政管理规定》的内容, 从而使公路法规家喻户晓, 提高人民群众爱路、护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平时的巡路过程中, 对沿线各个乡镇张贴公告, 发放宣传单, 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 让群众了解到公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即“公路通, 百业兴”。

(五) 今后农村公路发展展望

纵观2007年, 钦州市公路建设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斐然、形势喜人。对方便人民出行、经营,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部门。其基础性地位日益增强, 支撑保障作用愈加显现。

2008~2010年, 规划建设2条高速公路132.5公里, 4条一级公路86.1公里, 8条二级公路484公里, 改建15条三级 (含四级) 通乡油 (砼) 路419公里, 改建等外路840公里, 修建四级公路470公里。实现县区通二级公路、镇镇通油 (砼) 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60%行政村通水泥路。

2011~2015年 (“十二五”) , 规划建设1条高速公路110公里, 6条一级公路361公里, 4条二级公路183公里, 改建26条三级公路515.5公里, 修建四级公路6500公里。至2012年实现80%行政村通水泥路, 至2015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基本形成以城区为中心, 以城镇为纽带, 辐射全市的交通网络, 全面提升城区至港区、城区至县区、城区至旅游景区以及乡村公路的通行能力。

注:钦州市乡镇总数57个, 已通油 (砼) 乡镇52个;行政村总数955个, 已通公路行政村948个, 已通油 (砼) 行政村371个。

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影响公路建设发展的一些问题、矛盾和存在的困难逐渐暴露, 改革任务仍然艰巨。面对机遇和挑战, 我市交通部门要进一步实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以及质的提高,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落实交通政策和行业技术进步, 走规模经济和集约化管理发展道路, 以更好地促进我市交通事业在新形势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科学规划农村公路建设, 不断深化县乡公路养护体制改革, 解放思想, 抓住机遇, 实现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浅谈当前台海形势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下一篇:如何提高面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