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标书资料员必看

2024-06-11

做标书资料员必看(2篇)

1.怎么一步步地做标书? 篇一

做标书的时候除了要记着遵守招标文件的要求去编写,还有很多细节方面的注意事项,比如说标书的封面格式,可能初入职场的新人首次接触标书不太清楚标书制作的各个格式,中国招标采购导航网整理了制作标书的步骤,来一起看下吧。第一、封面

一般来说,标书是先制作封面。封面上要有XX单位XX设备公开招标、投标编号、投标文件、项目名称、投标单位、联系方式、联系人这几个要素。有时候招标单位也会要求填写产地,当然要是投标单位要是有要求,就按照招标单位的要求来填写。我们以某医院采购医疗器械为例: 第二、目录

目录是第二页的,目录的编写也要根据参数文件的格式来排序(详见4步骤图)。也是要等到标书所需的材料都收集全,才能进行编写,编页码。第三、标书的获取

一般情况下,标书的获取是要等到报名审核通过,投标单位的产品资质符合招标单位产品的要求。标书也要缴标书费,还要缴参选保证金,这些关于钱的事都是要在投标文件递交截止前完成的。所以,要时刻关注招标单位的公告动态,以防错过。

第四、公司准备材料

假如不是生产企业的经销公司,只需准备的材料,有公司营业执照(现在大部分公司都已经三证合一),行业经营许可证,法人身份证复印件,授权人复印件(所属公司授权给业务员或者去投标的这个人)。当然,也要根据招标单位文件要求。需要什么就给他什么。

第五、厂家准备的材料

如果是生产厂家要准备的资料就多了,假如不是生产厂家,那我们就可以把链接,招标公告,比选文件,参数要求等发给厂家那边。需要他们填写的让他们填写,大概有厂家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注册登记表,授权书(授权给经销商的),产品参数,技术偏离表,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是要根据标书要求。第六、副本

以上步骤都完成之后,都要加盖公司公章。之后要把这些资料复印几份,根据要求做几份副本(一般一正两副,再留一份存档)。此外可以去外面的打印店去胶装。一般打印店都可以装订标书。他们做的标书样式比较多,有颜色各样的标书封皮(根据公司要求选择)第七、封条

标书等制作好之后,就要开始制作封条。封条一般由项目名称,投标单位名称,招标单位构成。如果招标单位有要求还是要根据要求来制作。没要求就自己写啦。

2.结构工程师必看资料 篇二

工作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绝不是没东西可学,而是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如今专业知识博大精深,任何人都不可能将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都掌握。从事技术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专业知识技术性强,外专业的人员可能就无法胜任具有很强专业性质的工作,因此专业知识理论和技术能力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讲重要性毋庸置疑。

工作后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践性强”。这时候就不再停留在是学校时期的理论知识层面上了,就要涉及到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因此,这时候的学习往往是在实践中边做边学,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里要提的一点是,作为结构工程专业来讲,工作后要培养“结构思维”,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校时期的“构件思维”层次上。

工作后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围绕规范。规范是基本依据,对规范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实际上决定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但是,又不应当把规范当做“圣经”盲目照搬;正如林同炎大师说的:“工程师应当只把建筑规范作为一种指南,作为参考,而不应当将规范当成圣经盲目照搬。”

“规范是最低要求”,这点我曾经在08年厦门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听一位台湾的专家讲到,当时难以理解,怎么规范就成了最低要求了呢?当时还以为,只有达到专家的程度才能说这样的话。但在后来工作实践中,才逐渐地认识到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首先,满足规范要求的结构不一定就是一定安全的,而不满足规范要求的结构又不一定是一定不安全的(可能有些绕口);汶川地震震害就说明了,满足规范要求的结构仍然大量出现了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强梁弱柱、柱铰破坏”。之所以满足规范要求的结构不一定是安全的,我的理解,是因为规范还是基于研究工作并简化而来,而实际工程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研究的必要简化假定,都可能给研究的结果带来误差,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例如我们对于楼梯斜撑效应、填充墙对结构整体刚度分布的影响等问题,就几乎是完全出现了相悖的情况。所以我很赞同导师曾经对我说的“规范总是落后研究的”,规范以研究作为基础,一旦研究出现了问题或是不完善的地方,规范自然就跟着错误或是误差了。“规范是最低要求”的第二个原因,就是规范的要求程度是一种最低要求,例如规范中“宜”、“应”、“必须”的字眼其程度就不同。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宜”的字眼往往就疏忽了,认为它可满足可不满足;再举个例子,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强柱弱梁”验算通过柱端弯矩放大系数实现,其中要求对一级框架及抗震设防烈度九度地区才要求对节点的梁按实配钢筋反算抗弯承载力进行柱端弯矩计算。但由于实际工程中,大陆地区的大城市没有处于九度地区,而高层建筑又很少采用纯框架结构,因此不少设计人员为了回避复杂繁琐的实配钢筋承载力验算,按规范的“最低要求”偷懒掉了;而如果将规范看作“最低要求”,甚至可以对于6度区的框架结构就可以按实配钢筋反算承载力,这样更有利于实现“强柱弱梁”。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规范最低要求。此外,对于一些大设计院,其结构设计的水平要求也高,除了上述实配钢筋反算的例子外,还例如北京建筑设计院对于楼板设计就要求采用“塑性设计方法”,而其它多数设计院则采用“弹性板设计方法”。实力较强的设计院更注重结构概念设计,超前于现行规范,引入了结构性能设计方法等,这都说明了规范是最低要求这个观点。

规范的学习,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认为,对规范不应该只停留在照搬条款,会代数据计算公式的程度上;而应该尽量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规范。当然,某些规范条文涉及到的理论背景还是很深的,想很深入地理解也不太可能而且没有必要。例如,对于钢结构稳定理

论这块,涉及到的计算长度系数的得来,就要涉及到弹性压杆稳定理论,再深入又要涉及到弹性力学微分方程的求解,再深入又要涉及到微积分数值求解方法等等,这些理论对于普通工程师来讲确实太费精力也没有必要理解得那么深入,我觉得对这个问题只要明确两个概念基本就行了:(1)什么是柱子的计算长度,它反映了什么力学本质问题?(2)计算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有哪些基本假定?基本达到这个层次,就OK了,再深入就是科学研究的工作了。

上一篇:大学生诚信建设倡议书下一篇:上学随感小学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