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2024-06-24

简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论文(共13篇)(共13篇)

1.简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篇一

目录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洋溢人文关怀气息的语文教材.....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乐学”和“会学”的培养......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健全人格形成的引导.............................2

(四)良好审美情操的培养.............................2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必要性...............2

(一)人文关怀渗透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2

(二)人文关怀渗透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

(三)人文关怀渗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3

(四)人文关怀渗透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3

三、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策略..................3

(一)前提—尊重个性差异、发展良好个性................4

(二)关键—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

(三)途径—鼓励真情实感,培养创新精神................3

四、语文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注意事项................4

(一)注意避免混同于思想品德课........................5

(二)注意避免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6 参考文献目录.........................................7

内容提要

在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学理念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所形成的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呼之欲出。人文关怀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表现出来?为什么要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应具备怎样的策略?本文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探讨了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以及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策略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语文教育 人文关怀渗透 实施必要性 实施策略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人们试图改革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关注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所形成的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呼之欲出。在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含义该如何解读?为什么要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应具备怎样的策略?本文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的教学理念进行探讨。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

(一)洋溢人文关怀气息的语文教材

在语文教材中,无处不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气息。语文教材传达出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读、感受、体悟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文章所传达的精神产生共鸣,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价值观。高尔基曾不无道理把文学称之为“人学”,因为文学的价值追求是以人为中心,从具体的社会事件和活生生的人的生活境遇与遭际、欲念、情感、意志、行为和理想出发,体现着人性的特质。因此,文学在人文关怀领域,不仅表现在具体性与生动性上,而且在内涵的丰富性与渗透力上,都是那些以抽象的方式认识和反映社会人生的其他精神创造物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语文学科不同于政治、历史、社会学科的原因。语文教材在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条件下,承载着传承本土优秀文化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任务。语文教材的任务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发展和思想素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进行人文关怀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使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等品质得到培养。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等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关怀不是矫情造作的,而是真诚的,具有渗透性、长期性和积淀性,它会像“春风化雨”般引起学

①生的内心共鸣,正如杜甫《春夜喜雨》诗中所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乐学”和“会学”的培养

引导“乐学”即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促进教学的最优化。为此,很多教师往往在新课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贺拉斯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教学主张。第斯多惠对“乐学”提出了系统的看法。他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乐学的教学原则一方面可以指导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乐学的教学原则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因为它关心学生的自由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会学”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

②起少年特有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叶圣陶曾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不用教。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课程目标取代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指导。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 1 的语文课程。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体现人文关怀的渗透。因为让学生学会学习,不仅是让学生产生对真理追求的欲望和兴趣,更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让学生轻松、自由的发展。

(三)健全人格形成的引导

汪凤炎在《中国文化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面向21世纪,传承优秀文化、开创未来的中国

③人若要有所成就,就必须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应自觉地在学科的教学、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形成三不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自觉地把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健康人格的内容利用起来,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关怀渗透。

(四)良好的审美情操的培养

人文关怀是真善美的融合,三者缺乏其一,都将会影响人文关怀的渗透。真是认识的价值取向,善是道德的价值取向,而美是艺术的价值取向。美,不仅包括娴熟的教学艺术技巧,而且包括向学生传递美的教育内容,即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以及欣赏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并巧妙地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学生在正确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使语文教学获得真实效果。因此,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操是语文教学实施人文关怀渗透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必要性

(一)人文关怀渗透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

语文课程本身就是关注人的生命意义、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课程。

在语文教材里,学生可以感受到一年四季的缤纷多彩,大千世界的丰富多样,人情的美好与冷漠。每一篇作品无一不渗透了作者对生命的追问,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改善着你的呼吸。语文课中的每一首诗,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人类可能生活世界的建构,在与其进行对话的同时,进行自我观照和反思,从而达到自我人格境④界的提升。”课文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从现实生活提炼出来,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结晶。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的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的表现手法以及静谧淡泊、超尘脱俗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郁达夫《故都的秋》通过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及眷恋家乡的情感。《寡人之于国也》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关爱人、同情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的爱国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谦恭忍让、廉颇负荆请罪的美德懿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洒脱形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可见,充满人文关怀气息的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重要载体,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

(二)人文关怀渗透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的技能,而且应重视涵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

语文课程不仅是传承文化的工具,而且是培养人各方面素养的桥梁。在过去的语文课程教学中,由于工具性地位被空前提高,人文性地位一直被忽视。现在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人文关怀相吻合。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人文关怀渗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社会存在着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与传统的实用主义结合现象,使得“名与利”变得空前的重要,造成“人文关怀的失落”。有教育学者指出,要培养完整的人,要在完整的世界中培养人,作为教育领域的课程,应该而且也有必要面向人的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人文

⑤世界,使三者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在语文教学就应该注重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的结合。如法国的库申在《论美》中讲到“除了真正的道德之外,道德美还包括任何精神的美。”真正的美是和高尚的、优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着力挖掘课文中体现美德的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润物细无声”般的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和爱好,树立正确审美观念,正确地区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依照美的规律”去生活,去工作。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人性美、《背影》的人情美、《谈骨气》的人格美、《岳阳楼记》的情怀美、《我的叔叔于勒》对社会生活中丑恶的东西的揭露,则充分表现一种鞭挞邪恶的批判美,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是帮助这些尚不谙世事的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不可或缺的间接经验,是他们茁壮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针对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四)人文关怀渗透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青少年从家庭独立的过程,西方的一些专家称之为心理性断乳。由于他们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各种关系和因素的作用下,他们的心理出现多种矛盾,表现在情绪和情感上,主要是各式各样的需要日益增长,而他们对这些需要的合理性的认识水平的主观状态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有矛盾。语文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注重在人文关怀中赞美人性,追求理性,弘扬个性。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说谦虚》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 ;《谈骨气》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策略

(一)前提—尊重个性差异、发展良好个性

在当前,优秀人才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素质:一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二是充分、自由发展的优良个性。当代社会是一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个体的独特性是人类社会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成就感、学习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其生活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和特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独特性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人们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和目标,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前提。

教育要培养人的个性,首先要尊重人的主体性,确立自由、自律和自我负责的原则;其次要冲破大一统的局面,对教育的所有方面,包括课程、方法、制度等都重新加以认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获得发展的五个方面目标提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新的体验;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执着的探索中,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标新立异,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这些观点肯定了个性差异,有利于发展良好个性,体现人文关怀中对人性和自由的追求。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首先要把教师从“尊师重道”的高高讲坛和权威中解放出来。当然,这并不是从此否定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主导作用,而是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学”为“乐学”。这将会促进师生之间关系更为融洽和谐的发展。其次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有两点,一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关键—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鲁迅先生在抨击旧中国的教育方法时曾说过这样一段深刻的话:做父母的对于孩子“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患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⑦不会跳跃。”教师围绕教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按照教参的答案对文本进行解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学习心理疲软,课堂上倦于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这样的教学不能让学生体会文本中所传达的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个性发展,无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和谐民主教学方式,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思,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采取对话的教学模式是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式。对话是民主平等的,更多的是知识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对话的教学模式比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更能令学生接受。对话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主体性品质的肯定,有利于唤起了中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同时对话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交流自己的观点,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三)途径—鼓励真情实感,培养创新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做人的准则,也是他倡导教育的真谛。求真,做真人,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时,应该把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与现实生活联系。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室可以看成社会的缩影。因此,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把社会现象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真情实感。人的潜能若能得到恰当的激发,就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创造力。人文关怀渗透的有效发挥,仅仅依靠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与交流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及时相应地组织各种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活动,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独创性,引导学生采用其特有方式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有效途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本的解读因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素养的不同,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观点和见解。这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要求。

四、在语文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注意事项

尽管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学理念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的最优化,但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这提醒我们在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注意避免混同于思想品德课

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无一不凝聚作者的心血,渗透作者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求与探索。于是,有人把语文学科看成充满了生命意义的学科。不少人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了“泛语文化”现象,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这样,语文课就变成了道德说教课,直接的后果是优美的文章、美好的情感也会让学生反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是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发现真善美,奉献真善美。有学者指出,语文教学应当体现人文精神,渗透道德教育。但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应当立足于文本内容,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人文关怀渗透应当根据学生的学情,根据教师的教情,恰当进行渗透。如果不顾课堂教学实际,不顾文本实际,不注重语言品味,胡乱解读人文精神,那就失之偏颇;如果不顾师生实际,不顾教学实际,不重视语文学习,硬性进

行道德教育,那肯定是本末倒置。

(二)注意避免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任何的教学理念只有符合客观教学原则,才能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语文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具有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和充满诗意的人文情怀。这两者构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之上发挥和腾飞。这决定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决不能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是从客观科学理智的角度审视人文关怀渗透,从而避免了人文关怀的感性化,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以公式化的方法教授语文,强求死记硬背,再加以严格的课堂纪律,虽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无疑会压制学生个人的体会与见解,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创新能力。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除了学科知识点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以外,我们还应要有给予学生情感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学是科学、是艺术,它既简单又极丰富,既具体又极空灵,既实际又极高雅。我们应该真正去把握语文的内涵和外延,并以“大语文”的理念去适应新形势对语文教育的要求。

注释:

①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篇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8.

②[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7. ③汪凤炎.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68. ④黄佳楣.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2. ⑤张万兴,赵平俊.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90. ⑥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91. ⑦鲁迅.鲁迅选集(第5 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93.

参考文献

1、《浅谈语文教学人文关怀》,张桂玲,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29期

2、《基于人本思想谈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文关怀》,李京,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3、《人文关怀背景下的语文课程生命教育》,王天熙,辽宁师范大学,2014-03-01

4、《用语文教材资源 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李珣、刘远清,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47期

5、《强化人文关怀,注重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人文教育》,刁品飞,课外语文(初中),2013年02期

2.简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篇二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努力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一在教学内容上提倡回归到生活中

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并使得两者逐步发展起来, 而语文是以语言和文字作为基础的。所以, 文学作为语言和文字总体性的外在产品, 自然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来源于生活, 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语文离不开生活, 我们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只有取材于生活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才能让学生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 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只有让语文回归生活, 才能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所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最重要的是树立语文即生活的理念, 将语文教学置于一个开放、自由、宽广无边的空间里。人文关怀要求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因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要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重从学生的社会经验入手,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加深学生对各类知识及其所处社会的理解, 教育只有向生活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 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

二在教师要求上要提高人文素养

作为学生思想引导者和人格塑造者的教师, 不仅应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理论, 还应具备广博深厚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思想素养、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当今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摒弃片面追求物质而轻视人文的肤浅的功利主义, 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而对语文教师来说更为重要的, 是要使学生不断地学习积累人文知识, 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把自己的人生体验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认识并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还是需要一定的努力, 要使得这种理念在平凡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落实。

第一, 作为教师, 要爱岗敬业, 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这是教师的立业之本, 也是认识自身价值的前提。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 才能视教书育人为己任, 才会在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 要求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到以情育人, 语文教师要想在现代学生的认知心灵、情感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大悲悯、大关怀之间, 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不仅需要情感方面的指引, 更需要理性的提升。语文课堂如果没有情感的润泽, 只是教师的宣讲与解读, 学生也是冷冰冰地被动接受, 那么这样的课堂也就毫无美感可言, 更不会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只有做到上述这些的老师, 才能使师生之间营造出平和、融洽的气氛。

三在学生要求上要关注个性发展

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语文教师当然也一样。教书是为了更好地育人,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研究人性需要, 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需要自觉地发展自己个性的成分, 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在其中存在着很多需要, 如何满足学生的这些要求, 教师要想办法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发现学生的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推动力。教师要引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 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那些美好的情感, 从而让学生充满幸福感。

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做了一份恰如其分的说明, 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 让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另外,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习者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都有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 每一位学生都应当是自己关注的对象。这样, 教师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展他们的特长, 不用逼着所有的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的训练。同时,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 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和信任的和谐气氛中, 从而真正体验到幸福感与自豪感, 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对学生个性关注的本质就是尊重, 而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不必对所有学生都提出过高的要求, 而应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提高自身的素养。

另外, 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 调动学生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呼唤语文课堂凸显人文关怀。因此, 我们所追求的语文课堂要倾注真挚的情感和充沛的精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朝这个目标努力, 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 教师的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出其吸引力, 打动学生的心, 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受到强烈的感染。每一位教育者都应更新观念,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摘要:人文精神底蕴的缺乏是造成当前一部分中学生情感失控、心理变态、行为失常、缺乏教养和素养最重要的因素。而语文课堂作为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途径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让课堂变成教师、学生和文本资源相互间谈话交流的场所。因此, 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以情感促进学生心灵和品德的发展, 为其生命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关键词:人文关怀,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秀举.让语文教育充满人文关怀[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6 (9)

[2]李波.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J].学周刊, 2013 (23)

[3]李荣.用人文关怀激活中职语文课堂[J].中等职业教育 (理论) , 2008 (5)

3.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篇三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当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次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学生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快地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的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地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含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想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要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

4.简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篇四

一、人文关怀的含义分析

所谓的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通常情况下,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确立一种赋予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注。第一,人文关怀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随着现代化教育不断改革和推进,各个学校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对知识进行重新定义,不断学习和教育,保证可以将人文关怀的含义与价值全面体现出来。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该以人文主义为主要依据,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确保教育模式多样化,不断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自身水平和能力。同时,无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在学习方面,教师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各个方面因素充分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分析,采用灵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将自身潜能有效发挥出来,确保学生能够彰显自身个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达到教育更契合教育本质的目的。第二,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严格意义上来讲,人文关怀是“以人文本”教育理念的体现,蕴含丰富的人为关怀思想,包含浓郁的人文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尊重生命以及尊严为主要出发点,合理分析学生的自身情况,应用合理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潜能,保证人文关怀可以与人文精神中的自我创新以及自我价值目标相契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此外,中学体育教学应该将人文关怀作为提升教师内涵以及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崭新视域,确保教学内容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提升教学质量。

二、人文关怀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人文关怀合理地渗透其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第一,促进教师内涵成长的主要途径。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对学生水平以及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期间,教师不仅要通过体育学习保证学生熟练掌握体育基础知识,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体育技能,还应该脱离体育课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个性发展与彰显”的人文关怀观念,采用科学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保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水平,在实际的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科学人文素养的提升为主要依据,保证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人文关怀观念以及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将人文关怀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此外,教学期间,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人文关怀,进一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通过交流和互动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确保学生的能力全面体现出来,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第二,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的必要体现。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一定要通过人文关怀指导才能有效进行,实现教学内容重构,从而为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奠定坚实基础。一般情况下,教师在重构教学内容的时候,其逻辑起点就是彰显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体育教学发展回归教育本质,以培养以及发展人的价值为主要出发点,通过引导的方式进行应用人文化的需要和问题进行教学重构,将人文关怀合理渗透到教学中,在提升教学水平以及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与“以人文本”教学的有效融合,满足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第三,体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各个中学学校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体育运动锻炼,忽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味地进行体育动作以及技能练习,不能掌握以及了解体育的精髓以及内涵,影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制约学生的未来发展。体育是一门追求正义以及公平的学科,而体育运动不仅注重相互竞争,还注重相互合作。因此,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提高体育成绩,还要要求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我国很多学校都将健康放在第一位,学校领导人员应该对体育教学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如加大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学习态度的培养,保证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营造公平且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人文关怀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1.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模式

在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教师在教学时经常将自己放在主体地位,而将学生看作被动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创新性。而人们关怀主要提倡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将两者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体育教学模式,主动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课程,保证在教学中可以从指挥者逐渐转变成帮助者,强调以学生为主,遵循师生平等的理念,让学生对体育教学更加感兴趣,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感受来自教师的关怀,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2.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现阶段,体育教学仍然存在教学目标片面化、教学形式单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通常情况下,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学理念陈旧滞后,在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体育技能的提升,忽视体育的人文关怀,背离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今后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加大对人文体育的重视程度,将人文关怀合理渗透到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主要的教学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主要途径,对学生自身水平以及接受能力进行仔细分析,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合适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难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对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单独进行人文关怀,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体育技能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施教,经过一年实践,这部分的学生体育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没有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学生,提升幅度不太明显。因此,在今后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逐步扩大人文关怀的力度,保证每一位学生的体育水平得到提高,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未来发展。

3.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对于中学体育教学工作来说,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保证学生能够朝着良好的方向进步。现阶段,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对于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进行及时疏导,采用合理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和实践,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认识体育规则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竞技类体育内容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公平公正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人文精神的内涵,保证学生可以在体育运行学习过程中不断约束自己,实现人文关怀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价值。

四、结束语

在中学教育过程中适当开展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可以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迎合现代教育理念,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全面提升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建华,战逸耕.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探讨[J].才智,

[2]王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意义与途径[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

[3]段东君.关于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

[4]王萍,曹运华.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

5.医院药学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篇五

1 用药咨询

药房应设立专门的用药咨询窗口,患者及其家属以及医护人员是其主要咨询对象。单独的咨询窗口可以切实解决药师发药过程中由于患者人数过多,而与患者交流较少的问题。药师可以为患者提供详尽的用药指导,例如药物的使用方法、使用时间,禁忌症等,从而使患者用药依从性和药物治疗效果提高,同时也使患者对药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提高[2]。

1.1 指导患者正确贮存药品

大部分药品常温下可保持稳定,但一些药物则需要特殊的保存条件,例如酶制剂、疫苗等生物制品需要低温冷藏;硝普钠、异丙嗪等药物需要避光贮存,不能直接放在阳光下,否则药物成分会产生变化,有效成分减少或产生有害杂质。这些有特殊贮存条件要求的药品,药师需要向患者交待清楚,以免患者因为保存不当而导致药品变质失效而无法使用。

1.2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品

正确使用药品包括药品的使用方法,服药时间,服药剂量等。患者只有采用正确的使用方法才能达到预想的药物效果。

首先是使用方法,药品的剂型种类繁多,不同的剂型服用方法不同,如缓释控释制剂一般不能破坏剂型,所以应整片服用,若是掰开服用失去缓释或控释的效果;咀嚼片则应在口腔内充分咀嚼后吞下,栓剂和喷雾剂等剂型也应按照其剂型特征正确使用。药师应指导患者掌握其使用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其次是正确的服药时间。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受人体的生物节律调控,从而显著影响药物的药效,因此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用药时间可以更好的发挥药物的疗效。例如他汀类降脂药宜睡前服用,因为人体内的胆固醇在夜间合成最旺盛,睡前用药能达到更好的降脂效果;钙制剂则以清晨和睡前各服用1次为佳, 若选用含钙量高的制剂,则宜睡前服用,因为早晨的血钙浓度最低,睡前或清晨服用可使钙得到更好的利用。

此外,在联合用药治疗疾病时,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例如同时服用利福平和异烟肼同时,可使利福平半衰期缩短,利福平是药酶诱导剂,可诱导体内各种功能的氧化酶活性,从而增加异烟肼对肝脏的不良反应,所以两种药品最好是早晚分开服用,既减少两者体内相互作用,又不影响它们协同抗菌作用。活性菌药物与抗菌药物同时服用,两者药效均下降,此时应该给患者交待,两种药物需要间隔3~4 h服用[3-4]。

2 开放式窗口调剂

开放式窗口调剂模式改变了药房人员的服务形式和服务理念,在这种沟通模式下,不仅有利于为患者提供足够的用药服务,增进两者之间的沟通距离,也可以相应的提高药师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其工作不仅仅局限在过往的调配工作中,而是可以为患者的诊疗行为的药物治疗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增强药品使用效果。

3 特殊人群的服务

老年人、儿童、妊娠和哺乳期妇女以及肝、肾病患者等这类人群,因为在生理、病理上的特殊性,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用药指征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导要合理。对用药剂量、逐一说明用药时间、注意事项、禁用和慎用的化学药物等都进行,从而使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得以避免。

4 提高药师自身素质

医院门诊药房的从业人员多为药学专业毕业,对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不甚了解,因此,要做好药学服务就需药学人员不仅需要加强药学专业技术知识、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医学知识、心理学、临床药理学及计算机应用等综合知识学习,同时还应注意沟通技巧的学习,不断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工作中注意服务态度,避免解答不热心,态度冷漠,或者发药差错等事故的发生。

5 减少药事纠纷,创建和谐服务

医院门诊药房是容易发生医患纠纷的地方。分析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由于在取药时患者排队时间较长,容易对药师产生不满情绪;②取药环节处在不佳环境,看病流程的最终环节就是取药,取药时患者在挂号、看病、检查、交费等诊疗环节中累积的所有负面效应最终发泄;③收费室人员的工作失误导致患者需要去退费或者补交后再重新排队取药,此过程中患者产生的不耐烦和不满情绪容易发泄到药师身上;④患者要求退药的情况在 “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的明文规定下也时常发生。由于繁琐的退药手续,不少患者把这种不满情绪都发泄到药师身上;⑤由于患者人数较多,药师工作中无法做到细致的解释,少数患者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针对以上容易出现事故的情况,药师应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相关规章制度及门诊药房的操作规范处理,在工作中尽量保持耐心,用一流的服务去感化患者[5];优化取药流程,减少排队时间;药房应建立好患者的用药档案,以便对病人对用药情况进行回查和一些特殊患者的用药跟踪、回访,以使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保证,同时也可以增进患者对医院服务的信任度,使医患关系得到改善。

6 结语

6.人文关怀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篇六

关键词:人文关怀;旅游景观;设计;应用

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越来越开始重视人的发展及人的精神世界,为此,旅游业也成功实现了转型,由最初的纯粹观光旅游向个性体验观光旅游转变,游客也不再单纯的满足于拍照留念、购买旅游纪念品,而渴望进行全方位的参与,即通过个体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种种感觉投入其中,这种体验是相当奇特的。当然,这都得益于旅游景观的巧妙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融入了人文关怀精神,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成为旅游业的发展的基础。在旅游景观中不断的渗透人文关怀,不断创新旅游景观的设计,可以不断完善旅游业的相关服务,持续满足人们的需求,推动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逐步实现,这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保护了生态环境,满足了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人文关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一)人文关怀概念的起源

人文关怀,是西方世界的一个概念,它起源于14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作为欧洲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实现人的个性解放,人要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还要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等。在西方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满足人们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文关怀概念的发展

从西方世界的人文主义来看,人文关怀的具体内容包括:认为人不仅是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肯定人处于主体和核心地位,即在物质、精神生活中均处于主体地位,不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还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方面都占核心地位;追求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统一的目标;注重满足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注重人们物质层面的需要,而且注重人们精神层面的需要;不仅要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而且要致力于人的享受层面的需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总之,人文关怀的内涵丰富,但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关注人的个性,满足人的各方面需求。

二、旅游景观中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的关怀,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关怀。物质方面的关怀是最基础的,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的生存;精神层面的关怀是更高层次的,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的发展和享受。旅游景观中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游客的人文关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要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要,落实好旅游景观设计中的人文关怀;二是要重视对目的地旅游发展的人文关怀,不能忽视对旅游景观的人文关怀,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在旅游景观的设计中更多的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统一发展,构建美好的、和谐的相处环境。

三、人文关怀在旅游景观设计中

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休息和服务设施不完善

目前在好多旅游景观中,基本的休息和服务设施还不是很完善,设计也不是很合理。例如:洗手间数量比较少、座椅和座凳设计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而且比较缺乏;对一些自然景观的描述不详尽,无法满足人们的知识;草坪上的警示语比较生硬,不能很好的深入人心等等。

由于旅游景观中的人文关怀设计理念,要求关注人的需要,因而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在游客游览观光累了的时候,很需要一些专门的提供休息和服务的场所及设施,比如停车场、凉亭走廊里配置的一些座椅座凳、洗手间、饮水器、垃圾箱等必要的服务设施,这些设施应尽可能人性化点。同时,为进一步促进本区域文化的传播,可以在旅游景观中尽量设置一些壁画、雕塑品,通过利用能形象展示旅游地区文化的方式,来传达一定的人文精神。

(二)缺乏无障碍设计理念

无障碍设计,指的是在旅游景观中应充分考虑到无障碍物和危险物。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尊重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所以,我们的旅游景观设计更要有所体现。

然而在许多旅游景观的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这些弱势群体,比如一些旅游地只设有台阶,而没有残疾人通行道,这是极其不合理的,从而导致弱势群体无法参观相应的景观,产生心理落差,这种设计就缺乏无障碍的理念,相反却给他们造成了障碍。因此,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者必须要全面考虑,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立场上,为他们提供一个方便和安全的途径,努力营造一个人人都能平等参与的环境。

(三)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

旅游景观的设计更多的是为了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忽视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此,应加强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景观的设计中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建设和谐的生态文明旅游景观。

四、人文关怀在的旅游景观设计中的成功案例

人文关怀是园林设计的灵魂,也就是说,园林是为人而设计的,为人而服务的,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因地制宜,对景观进行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娱乐的场所和空间,满足人们的种种需求。要使园林在历史上长存,它的设计必须要有人文关怀。下面我们就以苏州园林为例,说明人文关怀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人文关怀在旅游景观中应用的成功典范----苏州园林,它是东方文明造园艺术的典范,是中华园林文化的骄傲,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对旅游景观的设计既要关注人,也要关注自然,这就要在设计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二者的矛盾,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传统的观点都是重视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实现不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在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矛盾,人们只想着征服自然,却不主动承担责任,这样的发展会引起反面影响,大自然迟早会对人类进行“报复”。

苏州园林的造园家贯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合理的利用了自然这个因素,采取了独特的造园手法。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它的总体布局是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阁轩榭皆临水而建,突出水资源丰富的特性,独具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把水作为园林的灵魂,临水布置了形体不

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平桥、配置的建筑及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共同构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画面。拙政园的建造利用园地水资源的优势,实现自然与人相互融合,和谐相处。

(二)突出浓郁的家园情怀

浓郁的家园情怀也是对人文关怀的体现,苏州园林是古代富商、官宦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上,为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的结果,家园不仅是人们日常的栖息地、住宅地,更是人们向往的精神世界的家园,因而,苏州园林也一向被人们称为“文人园林”。许多文人都致力于造园、改园,他们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也是对自身情感的一种表达。苏州园林的建筑都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运用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使得园林呈现出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在建筑中配置各种各样的点缀艺术品,比如匾额、楹联、书画、雕刻、家具陈设、摆件等等,这些都为园林的美贡献了一线生机与活力,使得苏州园林更具家园气息,为文人提供了抒发情感的理想家园和精神的寄托之地。

五、结语

通过对上文的叙述,我们得出文人关怀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旅游景观的设计要尊重自然,维护生态,把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旅游景观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为人们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蒋聚波.浅议设计中的人文关怀[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2]师卫华.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启示[j].山东农业科学,2008,(06).[3]丁毅.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0.[4]李丽娟.融入人文历史的地域性生态景观设计[j].低温建筑技术,2008,(04).[5]项彤.景观设计中的自然辨证法[a].推动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2年安徽省科协年会宣城分会论文集[c].2012.作者简介:

7.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篇七

因此, 语文教学不但要传授语文知识,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精神。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 具备宽广的人文情怀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教师首先应具备过硬的人文素质。站在三尺讲台上, 教师心里装的不应该是权力和金钱, 而应该是学生和家长。教师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 教育就是要传承文明, 沟通未来;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上, 教师扮演的只是一个领路人和主导者的角色, 要让课堂的45分钟出彩, 就需要所有“演员”的共同配合, 离开了哪一个学生, 都可能导致课堂的失败。因此,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正如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教师永远不要高高在上, 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比学生更高明, 课堂学习是师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 影响着一个人对生活的体验, 对世界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走出“中转站”的误区, “披文入情”。教师可以透过丰富的语言文字, 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 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 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 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最后巧妙地设置一种与教学有关的情境, 将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张扬、传递, 让学生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感受、感动, 进而得到心灵的升华。“教育就是唤醒”, 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 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 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 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让学生受到熏陶和陶冶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尤其是新教材, 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例, 人文内涵更加深厚。《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大局意识, 廉颇负荆请罪的美德懿行, 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美谈;《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石钟山记》中苏轼“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的敢于质疑精神;《将进酒》中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一个个鲜明的形象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的人格魅力, 更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品读《我很重要》, 我们懂得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增强了自信;品读《敬业与乐业》, 我们明白了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对待工作应持有的态度;品读《雨中登泰山》, 我们领略了雨中泰山别样的美;品读《最后一片叶子》, 我们体会了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感……

教材中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 无不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人生根基。语文教师可以在直接讲授课文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可以在语言品读、形象剖析中启发学生思考和感悟, 可以让学生在讨论和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也可以通过作业、实践体验的形式, 让学生感受这些精神养料所带给他们的快乐, 从而提高人格修养。

三、语文教师要创设情境, 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

一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激发学生情趣。讲授《报任安书》前, 我让学生上网查阅司马迁与文王、仲尼、屈原、孙子、吕不韦、韩非子等人的有关资料, 思考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坚强意志, 进而激发学生查阅历史和现实中能体现出这一特点的人物,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深入研究的兴趣, 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开阔了视野。

二是巧妙设计作文话题和训练目标, 为学生搭建反映心理状态的平台。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 往往不会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 因此教师就要灵活地搭建一个能让学生自觉自愿向老师释放心曲, 倾吐心声的平台。为此,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吻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作文话题, 并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 让学生借助写作把心里话写出来, 为教师成功地实施心理辅导创造条件。如在开学后, 针对学生懒散, 不适应学习节奏的情况, 我会设计《假期中的我》或《我的假期生活》这样的话题作文, 让学生袒露心声, 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我会设计“美文赏析”“诗歌朗诵比赛”“中学生辩论赛”“读书笔记、手抄报展评”等不同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了解古代、近代、现代中国和世界的重大事件、社会风貌、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思想变迁、宗教信仰、文化名人、体育明星等, 增强社会责任感, 更好地关注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8.浅述政治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篇八

一、何谓人文关怀

德国社会学家Max Scheler认为,人类是生活在情感当中的,并通过情感的散发来肯定自身的存在。他的的价值哲学分为五种价值等级,对应五种不同感受:感官感受和感官价值、功利感受和功利价值、生命感受和生命价值、精神感受和精神价值以及信仰感受和信仰价值,五种价值逐渐加深。感官价值和功利价值依附于肉体存在,是比较低层次的情感价值;生命价值独立于身体状况以外,是渐高层次的情感价值;精神价值和信仰价值是最高层次的情感价值,是在心灵感受和信仰感受中被赋予的,可以在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沟通中相互传递,从而让人与人一同分享。每当一个人喜爱较低价值而非较高价值时,心理问题就会产生。

二、校园中的人文关怀

我国学者提出应对校园人文关怀缺失的主要措施要从学生、情感、心理三个方面展开,尽管提出的方法略有不同,都带有明显的个人及学校特色,但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例如,学者李覃认为,构建教育校园人文关怀体系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转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被动的教学方式,再次要倡导校园文化建设,重点突出学校的个性,最好要构建完善的管理模式和全程化的管理服务体系,即社会影响、学校服务、家庭支持和学生自我实现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人文关怀作为情感文化建设的一种手段,是具有可行性的。从理论上也说明了情感文化建设的范畴,主要是从精神感受和精神价值、信仰感受和信仰价值上展开,通过一系列的情感文化建设,加强学校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促使学生对学校形成正面的、有认同的精神价值和信仰价值,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对开展招生、教学和管理工作都极为有利。

三、正视成败

伴随着整个西方社会对个人成就的日益狂热,“成者王侯败者寇”逐渐成为了评价人们的标准。在众人的眼里,只有成功和成功者是有意义的,失败和成为失败者无疑是一种耻辱。在这种评价体制的影响下,社会歧视与不平等产生了:成功者被人们追捧和景仰,失败者则永世不得翻身,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被放大到了极限。政治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成败,理智面对,完美地处理,以臻完善。

四、通过人文关怀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应该把校园人文关怀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方法和理念,改进和加强教育管理工作,注重校园人文关怀,促进教育与人文关怀在最终目标、价值和管理本质上的有机统一。教育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学校提供人文关怀的过程,本质上说是塑造、发展、培养和完善的教育活动,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在学校的管理过程当中,校园人文关怀就是要做到关心、尊重和理解学生,用“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落到实处,在政策制定和日常工作中得到体现。

五、幸福感的缺失和对人生意义的质疑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个人成就的不断实现,一切都在前进,却换不来人们幸福感地与日俱增。现在我们未必比几千年前的人们幸福,即便物质条件与过去相比优厚了无数倍,也只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牢笼”。教师要引领学生问自己很多问题:人类的生活到底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怎样才能获得意义?如何升华自己的价值?

总之,政治教学绝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像作诗那样:“功夫在诗外”,学生学习之后,有认识、有思索、有感悟、有进步,能够控制情感,能够认识社会,能够改善自己,这样才是合格的、优秀的政治教学。

9.简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篇九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有效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工作强度高、危险性大、对抗性强,一些民警不同程度地存在脾气暴躁、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差、攻击性强、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反应,有的甚至形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不仅严重损害民警个人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单位、家庭的和睦稳定,影响公安机关形象,损害警民关系。因此,正确把握新形势下民警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认真做好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对于确保公安机关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促进公安机关全面建设和战斗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重人文关怀,着眼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做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更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改变以往的单纯说服、批评、说教及居高临下的方式,在平等相处、平等沟通的关系中既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又满足其合理的人本需求和个人利益,由此提升人的思想觉悟和素质,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人文关怀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要求教育者放下架子,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以平等态度与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这种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的做法,有助于人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心理疏导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就是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以达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和清除思想障碍的行为。心理疏导也可采取心理抚慰、心理宣泄、转换角色、调换环境等多种方法,选择这些心理疏导方法也能够体现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的效果。

作为公安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适应当前警察队伍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做好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做一个善于倾听民警心声和沟通民警思想的“艺术家”,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对民警进行教育、引导和点拨,理顺和化解民警思想疑惑、焦虑和恐惧,促进民警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公安机关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民警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民警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育民警自尊自重、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心理训练是快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锤炼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为有效的方法。通过科学的心理训练,锤炼广大民警忠诚果敢、坚毅沉稳、不屈不挠、乐观豁达的优良心理品质。经常性地开展以逻辑推理、记忆能力、情绪控制、放松访谈、人际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训练,不断增强民警的环境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免疫防范能力和应激处置能力,使民警能够在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二、关注民警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关注需求我们就要抓住要害,就要依据需求合理实施相应的疏导措施,达到稳定民警心里的目的。要在帮助民警应对外部压力的同时,坚持从内部着眼,切实加强公安文化建设,努力消除影响民警心理健康的各种不良因素。在抓好制度化管理的同时十分重视民警生活,想民警之所想,急

民警之所急,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寻找新形势下做好民警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组织民警进行各种比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民警的业余文化生活;民警生病住院,领导都亲自探望;民警家中有特殊困难,都给予支持与关怀。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与其常常磨破嘴皮讲一大堆空道理,不如真心实意办一件实事更能感动民警,更能取得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开展促膝谈心、为民警过生日、为退休民警办欢送会、组织民警外出学习考察等活动,特别是建立“五访”机制,做到“逢年过节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家庭纠纷必访、干警有突出思想问题必访及违纪、奖励家访告知”,营造起“团结协作、和谐舒心、互助互比、进取向上”的工作氛围,和谐的工作环境,使民警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班子的关怀和爱护,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民警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一件件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迹不断涌现;民警舍小家、顾大家,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忠实地履行着后勤人应尽的职责。

三、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民警的心理需求,了解民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关心民警的疾苦,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形之以身,交之以心,这样才能从民警那里得到理解,得到信任,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功效。在人文关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一个“情”字,要带着对民警的深厚感情做工作,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也就是工作中既要讲原则又要讲人情,注重人文关怀,管理制度要科学、实用、易操作,制度既要体现刚性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又要充满“柔情”,给民警以“机会”,这样执行起来才不走样,人与制度才能称之为和谐,才能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情味。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平等的姿态与民警交流,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新型关系。要深入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活动,及时缓解各种心理问题。当前,民警队伍中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缓解,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或造成更大危害。要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为民警提供倾诉、交流的场所。要聘请心理专家、心理医生,通过辅导讲座、开设门诊、上门服务等方式,对民警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提供排除压力和困扰的方法与技巧,增强民警的心理承受能力,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要使民警心理健康,我们就必须建立健全民警舆论汇集和反应机制,加强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民警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促进民警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帮助民警达到心理和谐,要全面实施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切实增强民警心理应激能力。公安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公安民警经常要面对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和突发事件,给民警精神造成巨大的刺激,严重影响民警的心理健康。要树立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理念,注意发现民警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实施事前和事后的危机干预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舒缓民警的心理压力,调适民警的心态,预防心里疾病的发生。

10.简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篇十

魏沛明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矛盾的减震器与安全阀,也是消除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近年来,我们党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性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可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积极、深入地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融入到信访工作中去,是信访工作者的应尽责任和义务。

一、充分认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信访工作中的战略地位

无论从外部环境、信访制度还是从信访对象看,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信访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从外部社会环境看

以“人”为核心的信访工作不是孤立的,而要受外部环境的诸多影响,如现代化进程对人的心灵与信仰的挤压,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所带来的各种利益纠结和心理失衡问题等。这些问题一方面把信访工作推到了风口浪尖,另一方面也昭示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经济增长不仅会用某一速度改善人们的物质福利,同时还会以更高的速度增加人们的社会挫折感。生产力的每一步发展都需要改革,而改革说到底是利益关系的分配和再分配,每项重大改革举措必然涉及某个领域、某个部门、某些人群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各种利益分配关系和矛盾相互交织,贫富差别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益凸现,既得利益者的“被剥夺感”与利益重新分配中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都有可能在某个时期内引起一定的不满情绪甚至反抗行为。当社会矛盾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尤其当社会焦虑成为一个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时,做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使人们的不满情绪得到疏通而非堵截、引导而非强行改道,就成为事关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一环。

因此,在信访工作中必须重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在发展中体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宗旨,就要在信访工作中切实关怀和帮扶弱势群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充分发挥信访工作春风化雨的作用,才能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党在新时期的执政能力.调动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二)从信访制度本身看

我国的信访制度自1951年建立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毋庸讳言,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现行信访制度在大量社会矛盾面前面临困境,越来越“力不从心”。一方面,虽然在制度设计上,信访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但“政治参与型信访”效果并不理想,数量微乎其微,“公民”的话语权利在信访制度中相对缺失,信访的民主与监督功能薄弱;另一方面,在现行信访体制下,“权利救济型信访”比重大且层出不穷,然而其救济渠道的堵塞显而易见,大量上访问题长期积压,个别“清官”的“救赎”只是杯水车薪,由此造成的社会矛盾已危及政府合法性及社会的稳定性。可以说,现行信访制度没有真正获得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一个机构重叠、条块分割、归口不一的组织体系。信访工作缺乏严格的程序规范和标准,随意性大,有的案件处理受命于领导的批示,往往导致解决了一个旧的案件却引发出更多的新案件。虽然有时会使法律正义的目标部分得到实现,但这种实现恰恰是以牺牲法律的自主性和程序性为代价的。

需要指出的是,信访制度上的不足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自身的改革而获得完善,信访工作与行政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息息相关。在信访制度尚不完善、配套改革尚需时日的情况下,急躁冒进与消极等待都是不可取的,最佳策略是立足现实,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发挥信访维护安定团结之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由此弥补信访制度的缺失并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三)从信访工作对象看

上访群众是信访工作的对象。每个上访群众都是有情感的个体,能否做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访工作的成败。正是因为对人的情感与心理关注度不够,传统的宣传教育工作方式往往很难奏效。在信访工作中,要首先从情感人手,尊重信访人的人格,运用心理学原理,把握他们的心态,理解他们的行为,在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后,再循序渐进摆事实讲道理,分析信访问题的实质,就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上访群众多有不满情绪,这是他们的共性,但每个上访者的心理状态又是不一样的,只有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才能对症下药。如果上访者在承受某种压力之后产生了重度或中度心理疾病,就应该获得专业的心理治疗,而不应浪费信访资源,使工作陷入被动。如果上访人员在问题得到解决后,仍坚持上访并不断反映同一问题,不断提出新要求,此时需要解决的就不是其所反映的问题了,而是他们的认知误区和困惑、侥幸等心理。针对上访者的某种人格障碍,如固执、敏感、狭隘等,应该在信访工作中积极运用心理学原理,纠正上访人员的心理偏差,同时使告假状者得以暴露,使缠访、闹访等不良上访事件及早得到控制。

二、不断创新信访工作的机制和方法,拓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渠道

传统的信访工作一般是针对上访人员提出的问题直接进行处理或解答,对于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及背景,尤其对于上访人员的心理状态很少或不予考虑,这是一种缺乏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意识的比较简单的处理方式。把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纳入信访工作,如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信访工作者换位思考等,避免出

现因为上访群众的某些非理性诉求而把他们当作不可理喻的刁民,更不能因所处的位置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这是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最基本要求。此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信访工作的机制和方法,要超出对于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一般化理解,拓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渠道。

(一)防患于未然,增强信访工作的主动性和敏锐性

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不难发现,群众上访有其客观性,他们反映的问题大多是各级部门决策不公、不周造成的。拓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渠道,善待、关爱群众,就要关口前移,建立长效机制,把信访工作与职能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增强信访工作的主动性和敏锐性。要带着对群众深厚的感情,倾听其呼声。为此,要疏通民愿表达通道,拓宽信访渠道,通过各种途径,让群众的所想、所需、所急得到关注和安慰,通过信访工作,讲清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用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的方式争取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在不影响发展大局的前提下,把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用超前、动态的眼光看问题,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预见性、前瞻性和化解、防范的具体措施,在决策过程中坚持公开透明、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原则,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

(二)延伸信访工作内容,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绝不仅仅是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事情。根据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生存与发展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其中发展的层次较高,而层次越高心理需求量就越大。如果自身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人即使吃饱穿暖也不会感到快乐。要真正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信访工作必须延伸工作内容,关注群众的生存与发展,并以此为核心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这些事情有条件要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只有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信访工作才有感召力,才能收到实效。比如对有牢骚有怨言的下岗人员,要在引导就业与安排就业上下功夫,鼓励其自主创业,协调生产经营,使其自力更生。弱势群体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如果得到满足,就既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又会促进社会和谐。

(三)健全信访网络体系,建立信访工作联动机制

在互联网时代,信访工作也要更多地体现信息技术含量,为此要健全和完善网络体系,建立网上信访社区,有计划地利用互联网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尽可能地把人们心底的焦虑转化为心平气和的建设性态度,以正确看待社会变革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信访工作网络化既可以整合与节约信访资源,也能够尽量避免无理缠闹访现象,改变目前被动接访的状况。

另外,根据《信访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信访工作机构应当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法律援助机构、相关专业人员、社会志愿者等共同参与,运用咨询、教育、协商、调解、听证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处理信访人的投诉请求。也就是说要建立信访工作联动机制,既要有内部的联动,如各信访单位之间的互动,也要有与社会各界的互动,比如,邀请心理疏导专家协调开展工作。当信访人员有抵触情绪时,还可以从其家人、亲戚或朋友中选派合适人选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四)加大监督力度,强化信访责任

信访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做得好与不好,关键要看信访者反映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及时、妥善的处理。时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宝贵的,对弱势群体更是如此,在不利条件下谋求生存与发展需要更多的时间。许多上访人员正是因为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生活受到影响,或心理已经达到强烈的不平衡状态,才走上了长期上访的道路。为此就要加大监督力度.包括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及信访部门的事后监督。对长期上访者反映的问题,如果有客观事实和法律依据,要尽快移交相关职能部门限期解决,做到信访事件“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尤其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信访责任,杜绝产生新的无头案、钉子案,同时要细化信访责任,尽量形成有时限、有奖惩、无缝隙的信访责任体系。

三、提高信访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在实践中落实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如果说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和方法是做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硬件”,那么,提高信访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就是做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软件”。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归根结底要通过具体工作体现出来,如果信访工作者素质低、办事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信访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要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信访干部,努力为他们解决政治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稳定信访队伍,从提高信访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人手,使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落实到实践中。

(一)落实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信访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1.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也不可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信访工作者思想素质,就是要充分认识信访工作的意义,坚持公正为民的原则,落实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主动处理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群众可承受度的关系。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就是要把人生价值与工作价值相结合,不因有人轻视信访工作而动摇信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在工作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价值。

2.政治素质

“信访”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信访工作的成败决定着人们诉求的合法利益能否得到补偿。信访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要有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和保持社会稳定这三项基本任务,扎扎实实地做好信访工作。要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实在行动中。

3.业务素质

掌握政策和法律是信访工作者必备的业务素质,对政策、法律法规的熟知和应用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落实程度。群众反映的问题大多有较强的政策性,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新的政策、法律法规在不断推陈出新与完善。信访干部只有具备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成为“政策通”、“法律通”,才能在具体工作中说符合政策、法律的话,办符合政策、法律的事,用现行法律和政策协调不同利益关系,以理服人、依法行政;才能收集和筛选出带有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的信访信息,研判可能产生的信访问题,提出工作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二)落实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信访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

1.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

信访工作能被戏称为“机关第一难”和“天下第一烦”,就说明信访工作者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无论从工作的角度还是从健康的角度出发,信访工作者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遇到任何问题要头脑冷静、处变不惊,在复杂艰难的工作中磨练和培养坚强的意志,锻造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质,克服情绪失控而导致的反应力迟滞、思考力降低等现象。可通过平时的工作积累和必要的心理学课程训练来提升心理调适能力。

2.组织协调能力

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单位地区,这就要求信访干部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由于信访制度的局限性,信访工作部门的职责是受理、分流转办、协调、督查、督办,直接解决问题的职权有限。要切实维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信访工作者的组织协调能力一定要加强,要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协调、指导、督查的职能作用,积极协调相关单位、部门快速办理信访事项。

3.对来访群众的心理疏导能力

要与来访人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信访工作人员还要掌握心理疏导技巧。为此,要鼓励信访工作者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与社会心理培训机构建立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能力,如在接访过程中善于倾听,点头时应认真专注,充满兴趣并且配合目光的注视;善于控制谈话方向,适当运用释义、引导、中断等心理学技巧;善于提问,把各种封闭式提问变为开放式提问;善于自我开放,使来访者产生共情、温暖和信任的体验等。

11.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篇十一

一、关照学生的生存状态,培育学生的阳光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当前高中语文教育的积弊,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少情少趣,缺少了通过语文学习得到个人成功感、满足感的情感体验,缺少了通过语文学习品位生活的乐趣。学生心理处于高压区,个体处于灰色的生存状态。高中语文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得灵动,有真情、有真趣、有真意,自立、自信、自强,充满个体生命的生机和活力。

1.建构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形成学生持久的情感内驱力。

在教学中,要真正确立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本体地位、主体地位、中心地位,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持久的情感内驱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可以优化组织形式,以“创设情境——自主研读——协作欣赏——迁移应用”为教学流程,通过发现问题、研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沟通联系,形成网络,并从中品尝成功的愉悦。

2.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应试出发的实用主义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厌学情绪加浓,学习感官麻木,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热情与激情。解脱学生心灵的枷锁,还学生以应有的内心愉悦。要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打破”课本,将课本与社会、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社会于一炉,扩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悟性,让学生走出个人的小圈子,升华情感。

二、关照学生的生存价值,培植学生的时代精神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铸造一代新人的民族魂。

语文教学论专家顾黄初先生指出:“中国的语文教育是以汉语汉文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活动,所以必须充分重视汉语汉文的特点和教育传统,体现出民族化的精神和气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进行作品的精读与涵咏,让学生浸润在民族文化精华的滋养之中,完成人生价值取向的定位,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的人。

2.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精神已是当今的时代精神,并正在通过个人主体的追求和创造去实现民族腾飞。高中语文教学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学中要宽容和鼓励学生不合常规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唯上、不唯书、不迷信权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争辩、评判,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

三、关注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高中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得到满足。这样,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还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学生,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它们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

另外,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不要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的训练。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四、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人情”。

首先,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涵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然后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再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学生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

其次,倡导研究性学习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举措。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时,让学生自主选读《战国策》《史记》中的文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说客”作出评析。许多学生经过研究性学习,写出了各种各样有见地的“说客”分析文章。这样,文言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便取得了双赢。

12.试析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篇十二

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 笔者十分希望音乐课能够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音乐课中有所受益, 并使音乐能够成为学生一生的朋友。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笔者注重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教育, 体现人文关怀。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肯定学生的主体价值

在音乐教学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人文关怀首先承认的是人的主体地位, 然后才是对人进行的人性关怀与教育。虽然可以通过灌输方式使学生积累知识, 却不可以塑造其精神。因为知识是人生命以外的东西, 通过灌输就可以直接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 使人慢慢变得丰富;精神的塑造是人性的, 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 是通过历史的长期积淀形成的文化传统, 只能通过引导、影响去激发、去塑造。因此, 教师必须走到学生的心里去“看一看”, 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必须做好调查工作, 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已有的乐理知识、对音乐的感兴趣程度、学生对某种音乐的偏好、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期望、学生期望的音乐上课方式、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开展目标等。也就是说, 教师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所侧重, 有张有弛。

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关心学生的实际需求

从日常的观察中可以发现, 很多学生其实对音乐很感兴趣, 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少, 对音乐的看法较为简单, 对流行音乐平时关注最多, 觉得旋律好听的就听、学, 但对歌曲内容关注很少, 很少思考音乐作品的思想性、体现的价值观和对自身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学生在高中阶段前所接受的音乐基础教育明显缺失, 不具备音乐基础知识。这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 音乐教师要做到扬长避短, 不能因为教育的现状而忽视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音乐会伴随学生的一生, 想一想每个人都有情感出现问题的时候, 静静地听一听音乐或许会有所感有所悟, 实现自我调适。

学生需要什么;学生通过音乐课的学习想要得到什么, 想要发展什么;教师要满足学生哪些需要, 如何满足学生需要, 等等。很多问题需要教师认真坐下来思考, 静下心想一想怎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例如音乐鉴赏课, 音乐鉴赏课是师生之间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双边互动活动, 教师要告诉学生鉴赏的内容、目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又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教师要满足学生的感情需要, 思考如何让音乐作品与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 唯有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能真实地传达、表现出歌者的感情并使欣赏者感受其中的审美情感。音乐中传递的感情或庄严肃穆, 或热烈兴奋, 或悲痛激愤, 或缠绵细腻, 或如泣如诉。它可以直接、真实、深刻地表达人的感情色彩。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不是单纯的听觉感受, 而是整体的感受。学生欣赏音乐时, 在音乐的流动中会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和想象, 引起感情反应, 甚至会体验到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从而获得美感并为之感动。音乐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13.简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篇十三

摘要:中共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精神更多的体现在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民生,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字眼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而新闻报道也被要求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图片因其本身所特有的视觉冲击力,越来越受到媒介从业人员和受众的欢迎,图片新闻报道更是近年来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本文以《钱江晚报》为例探讨图片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分析图片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的体现和缺失,着重研究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并提出针对这些缺失的对策,以此使人文关怀精神在图片新闻报道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关键词:图片新闻报道 人文关怀 钱江晚报

一、图片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概述

(一)人文关怀理念提出

1.理念来源 人文关怀来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在西文中,人文精神(humanisn),通常译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是一种思想态度,认为人本身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它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重视人的自由意志和利益,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公元前5世纪中叶产生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是人文精神的发生期;公元14世纪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复兴发展期;17世纪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成熟期。2.理念提出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3.理念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文关怀”逐渐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在传播过程中,报纸将人文关怀的视角主要放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倡导社会公平与公正,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

(二)新闻报道尤其重视人文关怀

新闻的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 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

在现代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实质,应当“通过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主要表现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作为最终要义。新闻传播活动说到底反映的是人的存在,传递的是人的价值观,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

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因此,新闻报道不仅仅是对新闻进行报道,而是包含人的价值观的引导、判断。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聚焦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用真实的新闻报道体现新闻报道独有的人文关怀。

(三)图片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1.图片新闻报道中的图片补充了记者的文字报道。2013年2月16日,《钱江晚报》报道了一个车祸新闻,只因挡住车库门宝马“x5”怒撞宝马“525”。挡住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不同的方式,挡住的程度也不同,单纯的文字语言有时很难清楚的表达这个程度,报道中的照片能够让读者更直观的看到“x5”是如何挡住“525”,挡住的程度又如何,从而使读者阅读文字时有更好的理解。所有的文字描述尽在这张图片之中。因此现场的照片就是作为重要的新闻事实来补充记者的文字说明的。

2.图片新闻报道的图片为记者提供了文字报道的解释和说明。2013年1月15日,在全国雾霾围城,《钱江晚报》报道了杭州的雾霾情况,并把几张图片作比较,方便读者理解。单纯的文字所杭州的雾霾情况如何如何,读者会想这样的情况是差,还是很差呢?很多老百姓可能连什么是pm值是什么都不知道对文字报道多的一系列数据更是难以明确的理解。报道中的图片则不同,读者最直观、最真实的看到文中的数据对应的雾霾情况。即便不认识pm值,也能看懂文章的意思。所以此时的新闻图片就是做解释说明作用的。

3.图片新闻报道兼顾了上面两种情况。《钱江晚报》2013年5月26 日对王盛杰同学智能化喷灌系统这项发明进行了报道,此时他的发明成果的图片新闻报道就是兼顾补充记者文字报道和解释说明的作用。智能化喷管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涉及到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

4.恰当的图片可以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增加新闻的力度,并吸引、扩大读者群,图片能够使版面在各类繁多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增强了形象新闻的意识和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5.图片有实证作用,从侧面印证新闻的可信度。图片证明了历史和远方的事物的确凿性。语言文字往往在很多时候其实证作用不如图片。狗仔队爆料明星绯闻时,往往举着“有图为证”的牌子,以此来强化其爆料的可信度。为了一张图片,他们能无限期的蹲点守候,爬高楼、上大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如果没有照片,就会空口无凭,说的再多都显得苍白;如果有照片,哪怕是一张,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照片再真实、清晰,那他们可能都懒得打标题,直接爆图片算了。

(四)图片新闻报道中彰显人文关怀的意义

1.是现代人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的满

足,也要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精神境界的升华要求我们丰富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此才能让我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判断无处不在,我们在接收到外界信息同时,就会作出价值判断,如看到老年人过马路,有的人选择去扶他们过马路,有的人则不回去。这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图片新闻报道作为受众直接接收到的信息来源,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就会对报道的内容作出价值判断。因此图片新闻报道中彰显人文关怀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引导个人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2.是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宗旨就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促进现代化建设。图片新闻报道中彰显人文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性,对新闻媒体社会功能的实现和塑造媒介良好形象提高竞争力都很有好处

3.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新闻媒体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对于社会发展,尤其是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图片新闻报道中彰显人文关怀有利于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进步价值观的确立,疏导社会矛盾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二、图片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的体现

(一)图片选择以人为本

在图片新闻报道中,新闻图片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图片新闻报道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在图片本身的选择上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新闻媒体选取图片时要撇开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属性,把人本身作为出发点,也就是从人的自然人属性出发,关注他们,把人当人看待。关注他们作为生命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人生体验,从而让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深刻体验人生,感受生命。

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在这灾难性事件发生后,《钱江晚报》开设了直击雅安专栏,在第二天,《钱江晚报》的直击雅安专栏上传了组图,这些照片展现了雅安灾后新的一天,八岁的郑洁正在雅安实验小学操场上做作业,帐篷里的姐妹俩乐观面对;凌晨余震不断,睡觉的人全跑到楼下。这些呈现给众人的照片,不仅让人看到一个真实事件本身,还对事件中的处于极度绝望状态下的人们给予人文主义关怀。作为直接受灾难伤害的灾民,他们在灾难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钱江晚报》对他们的状况予以极大关注,同时在报道中没有把图片的选取重点都放在领导人活动、抗灾救灾、善后处理、庆功表彰等方面,《钱江晚报》把受难者及其家属放在心上,在受难者及其家属中把老人、妇女、小孩放在灾难报道关注的首位,对他们予以特殊、特别的关心。

《钱江晚报》的图片选取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视角出发,充满感情的关注被报道者的遭遇和命运,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让健在的人们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人的崇高与尊严,唤醒人类的良知与道德。

(二)图片内容反应民生,贴近百姓生活

图片新闻报道从平民视角出发,反应民生,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倾听群众呼声,反应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把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作为报道的依据。努力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与情感变迁,淡化灌输,淡化说教,在平民化的亲切与平视中实现启发、引导、教育整合功能,开始真正“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因而在新闻报道选取的图片内容上,作为新闻媒体,站在最广大观众的立场上,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去关心“绝大多数观众所需要或感兴趣的问题”,老百姓如何关注社会环境,改善生存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又如何去追求新的生活目标,实现人生理想,完成自我超越,就成了我们图片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向21世纪的城市综合性主流的报纸——《钱江晚报》,它始终坚持以“心向读者,情系万家”为宗旨,面向城镇,面向百姓,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钱江晚报》很多版块的图片内容都是走平民化风格,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自己的事。如:《钱江晚报》中的“杭州新闻”地方版,关注民生、倡导文明、针砭时弊,营造社会舆论的关注点,创造社会舆论的注意力,报纸的影响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深受具有稳定职业、稳定收入和固定住所的“老杭州”的喜爱。在“杭州新闻”版面上,讲述了一个个平凡人员的故事,贴近生活,并且在图文并茂的基础上强调图片的传播功能,使人爱读、易读,以吸引读者,是广大市民所喜闻乐见的。

(三)图文结合,便于读者了解事实真相

知识可视化理论告诉我们,人类80%以上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得。曾经也有学者研究证明,读者阅读报纸时最先看到的是图片,其次是文章。虽然图片具有易读性,但是某些信息通过图片还是无法进行传达的,为图片添加文字说明,可以使新闻传播的信息更加详尽,清楚。因而在图片新闻报道中将图片与文字相结合,把一些现实生活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复杂内容,通过“图像语言”的表述,让人看起来一目了然,再结合文字交代图片难以呈现的新闻要素和背景,真实感强,可信度高,便于读者了解事实真相。

2014年2月17日,《钱江晚报》a0006版:浙江新闻.城市 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共三幅图,标题两个字《真爱》,不顾家人激烈反对,她执意嫁给病危的他,这场婚礼格外庄严圣洁。昨天上午,在兰溪,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图一,身穿白色婚纱的新娘推着坐着轮椅的新郎缓缓入场 图二,新郎用满是针眼的手

为新娘戴上戒指 图三,新娘面带微笑深情地看着新郎 其中图二下面配了徐志摩的诗:

不求有结果 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最美的年华里

遇到你

新娘与身患白血病的新郎冲破重重阻碍,最终走到了一起。

这则新闻中拍摄的三张照片分别放在标题的右边,文章的左边,文章的下面。其中,新娘面带微笑深情看着新郎这张照片上面写着一行字“祝福你们”,图片与文字相结合,让读者能够真实的感受到两人的爱情,尤其是标题的两个字《真爱》,更加凸显了主题。这三张照片都是在报纸一版用大幅图片显示,冲击力大,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眼球,无言却有声,所要传递的信息通过图片表达的淋漓尽致。看着这些图片与文字报道,我们会在落泪的同时也倍感欣慰,人们在困难降临的时候,学会坚强,勇敢面对,始终相信爱。

三、图片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媒体泛娱乐化时代,新闻媒体报道“看客式”冷漠现象日趋严重。新闻媒体报道中的“看客式”的冷漠则主要指记者或编辑在进行采访和新闻报道活动中,违背社会良知和人性的基本原则、或将人类灾难和当事人的痛苦用于商业目的、或为了商业目的恶炒名人隐私、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等新闻报道行为。上述行为及其冷漠化报道方式,不仅是对新闻事件当事人及其家人的二次伤害,同样是对人性恶的张扬、是对社会普世价值观的扭曲,更是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集中体现。

时光如水,汶川地震过去已经四年,但至今我一想到,心里仍难受不已,当年的地震给全国人民,尤其是汶川受灾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众多媒体都对汶川地震进行了报道,但是报道的内容却是良莠不齐,甚至是令人憎恶发指。时光倒退到2008年5月19日,这天是汶川地震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当天重庆《旅游新报》出版了第60期的《旅游新报》,在b28版以“废墟重生”为题,配上了大把的图片。几个穿着低胸短袖和齐b短裤,着装裸露的“美女”涂上假的鲜血,在一片假废墟上摆出各种poss拍写真。报纸一出,顿时引发了广大群众不满和声讨,后《旅游新报》因报道严重违反宣传纪律,违背社会公德,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被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停刊,同时其主管单位的相关责任人也被严肃

(一)“看客式”的冷漠

处理。

汶川受灾,举国哀悼,全国上下心情一片沉痛,重庆出版集团公司却仍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旅游新报》利用民族的灾难和受灾人民甚至全国人民的痛苦为旅游炒作。这不仅是对灾区人民的再次伤害,更是新闻职业道德严重缺失的体现,甘做一个冷漠的“看客”。

(二)图片内容庸俗化、低俗化

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伦理责任、片面迎合受众低级情趣和需要,如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不良倾向。近一段时间,低俗之风在一些报刊、图书中呈抬头之势,媒体在追求 “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忘记了自己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一些地方的图片新闻报道中,正面报道不足,负面报道过多。一些图片新闻报道把平民视角贴近性、亲切感与肤浅、泛化、微不足道甚至粗制滥造等同起来。有些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充斥大块的报纸版面,一些零碎的生活照片被搬上了版面。一些记者为吸引观众眼球,对暴力、色情事件趋之若鹜,热衷报道扫黄打非、凶杀火并、婚外情、同性恋等题材,并且把这些拍摄的低俗不堪的照片搬上报纸的娱乐版块。这种“庸俗化”现象只会把报纸引向平庸、肤浅甚至低俗。

时至今日,大家应该对“犀利哥”还有些许印象。2010年,网友将一张怕的街边乞丐上传网络,顿时引起众多网友关注,网友称呼其“犀利哥”,并发表各种观点和评论。“犀利哥”走红网络后,多家报纸也对“犀利哥”相继进行篇幅报道。

2010年3月2日,《钱江晚报》n0008版:宁波城市网事版面登载了名为:救助站热寻“犀利哥”的新闻。文章内容大体意思是说宁波市政府关注“犀牛哥”,希望寻到,如果有需要为其提供帮助。内容暂且不谈,先看看报道中登载了三张图片。当时看到这三张图片,我就笑了,既是因为图片好笑,也是因为不知道小编想表达什么。第一张“网友ps过的犀利哥,极有明星气质”,脸还是“犀利哥”的脸,一样的发型一样的烟,但是身体却变成了西装革履,看到图片我应该觉得觉得领带确实不错?第二张“日本网友称,犀利哥酷似日本当红男星水岛宏”,这是包含“犀利哥”与水岛宏二人的组图,小编很“体贴”,读者不需要网上搜水岛君了,不知小编是不是想推荐“犀利哥”进娱乐圈?第三张“犀利哥一身行头网上卖到6666元”,图片是从淘宝网截图下来的,“犀利哥”与服装模特的对比强烈,一人蓬头垢面、衣服破烂,另一人高大帅气、光彩照人。小编最近做副业开淘宝店,这是在给自己打广告吗?

新闻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媒体应当通过真实的新闻反应百姓生活、社会现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传达给读者的应当是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正能量。《钱江晚报》作为主流媒体之一,应当有自己的风格和魅力,传递给读者的应当是正确的价值观和正能量。说到乞丐,人们首先的感受是怜悯、同情,乞丐希望得到社会、政府的帮助。反观《钱江晚报》的这篇图片报道,我看到的第一感觉是搞笑,第二感觉还是搞笑。“犀利哥”,一个乞丐,我看到新闻报道后竟然没有对他产生怜悯和同情。题为救助,实则娱乐,《钱江晚报》的魅力何在,传递的正能量何在?为何如此的“看客式”冷漠?

《钱江晚报》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梳理出了有价值的信息,给民众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观。《钱江晚报》总编辑李丹曾说,“报纸一定要传播自己的价值观”,“现代报纸最重要的是引领人的思想而非刺激人的感官”。《钱江晚报》的灵魂就是“大众情怀”。大众情怀又可解析为大学、大道、大爱、大雅。大学,就是要让报纸成为民众自我发现、自主教育的课堂;大道,是要让《钱江晚报》成为传播真理、传播正确价值观,弘扬人类美好品德的时代号角;大爱,就是把《钱江晚报》打造成一座读者信赖的精神家园,传播人间真情真爱,为社会各阶层读者提供心灵抚慰;大雅,把《钱江晚报》打造成一个魅力恒久的文化品牌,拒绝八卦、恶俗、低俗、庸俗。

(三)图片内容涉及当事人隐私 隐私是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隐私权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的隐私权意识不断提高,然而与此同时,由于信息传播手段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公民隐私所受的侵害威胁也越来越多。这其中,由于对公民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没有正确和充分的认识,一些新闻媒体往往在不经意间成为侵犯隐私的主体。

图片新闻报道中侵犯隐私权主要有一下几个要件:1.在图片新闻报道中揭露了他人的隐私。如在新闻报道中偷拍他人照片,以此作为吸引受众眼球的噱头。

2.报道了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如片面追求新闻效应、以期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偷拍明星私生活照片。3.新闻媒体有主观过错。即图片新闻报道中的记者,编辑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错。如某些报纸对弱势群体求助事件进行报道时,作者会用不忍目睹的图片来体现弱势群体的“弱”,忽视了是否已经侵害到他人的隐私权。

在图片新闻报道中,《钱江晚报》很注重对当事人隐私的保护,充分尊重他人权利,切实加强自我约束。坚持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当报道的重点是当事人不宜公开的隐私时,《钱江晚报》宁可舍弃这种题材,通过其他

途径尽可能清晰传达新闻信息,保护当事人隐私。在采访活动中,当触及到被采访对象的一些私人生活照片,征求被采访者同意才能公开。就在今天2014年4月8日杭州市杭海路一位母亲就地蹲下抱着宝宝便便,母子被货车撞倒。9号,《钱江晚报》在h0007版:杭州城事热线进行了报道时,为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权,以漫画代替照片的形式进行报道。

(四)灾难性图片新闻报道缺乏人性关爱

灾难性事件,简单地说就是灾难性的,如火灾,水灾,地震等天灾人祸的事件。对这一类事件的拍摄的图片的新闻报道就称为灾难性图片新闻报道。而灾难性事件作为客观事件的一类,理应按照事件报道的方式来进行报道。人们更想了解灾难事件中的具体情况,包括真实的死亡人数,财产损失及社会影响。这是灾难性事件应该传达给我们的。但同时,灾难性事件作为特殊事件,会对人们的情绪和心态产生消极的影响,造成一定的社会动荡。为此,灾难性新闻报道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更应该突出人文关怀。把灾难性报道的重点放在救灾上而非灾难本身,要凸显出社会利益,从受众的根本利益角度出发,从受众的承受能力出发,从大的社会范围着手,从而体现出一定的人性关爱。

《钱江晚报》在2013年4月24日报道这样一则新闻,在雅安芦山地震中,有位102岁的空巢老人罗财发,地震来了,老人扒砖自救,直到20日傍晚才被救援人员发现,被辗转送入位于成都的华西医院。百岁高龄,竟能上演扒砖自救传奇,令人唏嘘!然而,这位在震中能扒砖自救的老人,在震后却挡不住媒体攻势——罗财发老人在22日被诸多各路媒体采访了一天,23日上午,又有媒体前去“挖掘”他的感人故事,老人却不让采访不让拍照,见到相机和摄像机就躲,“本来多和蔼的一个老人,现在终于彻底毛了。”在类似的报道中中记者不顾受难者的心灵创伤和二次惊吓,乐于报道一些展现个体痛苦、揭示灾难伤痕的信息,甚至不惜借受难者痛彻心扉的灾难来煽情,制造满屏感动、漫天泪水,以追求眼球效应,丢失了新闻的人文情怀和人道主义。

四.图片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一)对受众本位意识的曲解

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受众意识作为一种传者意识,是新闻传播工作者头脑中有关受众的系统化的、自觉的、伴随着心理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是传者围着心目中的“隐含的受众”的需求而进行传播的一种内驱力,它能促使传者从受众的角度去关注社会,关注新闻。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新闻改革以来,受众逐渐被看做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其地位不断突出,彰显,由此派生出的受众本位意识也在新闻从行业者中建立。受众本位意识的凸显,的确加快了我国传媒业的发

展速度,对我国新闻事业的繁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当受众本位意识在传播实践中被提到无限的高度而发生膨胀后,就会破坏整个传播过程的平衡协调,产生影响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负面效应。

《钱江晚报》在2014年2月13日登载了一篇标题为现在这个版本,雷点太多无力吐糟的文章。这篇文章重点吐糟正在热播的《封神英雄榜》。虽然这个版本的电视剧收视率一直维持在前两名,但是观众的吐糟之声却不绝于耳。文章中说:造型差——商纣王又黑又粗的眼线,绝对提神醒脑。一众妖孽则色彩斑斓,像刚从东莞逃回来,或者是准备去cosplay现场的。为什么把演员比喻成刚从东莞逃回来呢?若是在两三个月前,读者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但是现在读者肯定不会再有这样的疑问,因为最近东莞扫黄的事情回答了读者。东莞扫黄的事情在报纸、电视、互联网上一直是热点,频频出现,几乎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把演员比作从东莞逃回来的人,其实就是那演员比作这些组织卖淫或者卖淫的人。演员是一个职业,和记者是平等的职业,此篇文章记者却把演员比作这些人,是不是很不合适呢?你去买菜,有好的菜,有的菜却坏了,你会抱怨两句,这很正常。电视剧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如同买菜一样,抱怨吐糟不可避免。观众网友可以发表文字话语来吐糟,文字话语更难听的也有。但是作为记者,是不是也应该和普通观众一样可以随意的在报纸上发表如此糟践人的话而不顾社会影响呢?再者,组织卖淫的人和卖淫的人纵然是不道德也是违法的,但是是不是可以作为报纸这样的公共媒体随意调侃的对象呢?在文章中还有这么一句话“姜子牙修炼的法术居然是千手观音阵,编剧这是春晚看多了吧”,在报纸上公然用春晚这样具有重要意义的神圣的晚会的节目,而且“千手观音”这个节目还是精彩节目之一来调侃,这个本位意识实在是过头了。

(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具体来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表现在冷漠,自私,习惯从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不会去思考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有哪些。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表现在:1.媒体的社会责任未能得以充分体现特别表现,在当一个影响重大的新闻事件发生时,媒体对该事件没有进行报道,或没有在受众迫切需要了解事件真相的时刻予以报道。例如:禽流感h7n9案例发生时,有的地方隐瞒病患人数,且报道多为正面报道,忽视弱者。2.媒体的社会责任存在着异化现象,或成为媒体谋取私利的借口和幌子。现在社会上有一些新闻媒体把赢利作为重要目标,甚至于第一目标;为了争取广告客户,采取一些不妥当的做

法以提高收视率、收听率,甚至不惜靠一些低俗的“噱头”,迎合一些观众、听众,淡化甚至忘记了媒体舆论引导的作用,节目娱乐化,娱乐节目低俗化,偏离了寓教于乐的原则。更有甚者,有些媒体出现了新闻娱乐化的现象。

《钱江晚报》总编辑李丹说,“作为新闻工作者,不应为了追求新闻的所谓卖点而撕裂族群,去炒作一些反映医患对立、师生对立、城乡对立和警民对立的稿子。”《钱江晚报》从来不会刻意去追求新闻卖点,它的的话题素材大多来自于社会生活,始终站在百姓立场上,针对性极强,敢于批评,揭露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三)商业利益的驱使 在市场化运作的体制下,新闻媒介产生的是精神产品,按照市场经济原理,要想赢得胜利,产品就必须价廉物美,精神产品在竞争中就有可能向通俗化方向发展,从而降低了媒介的品位;另外,广告对新闻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发行量已成为媒介调整版面的指挥棒。所以,在生存竞争以及广告收入的挤压下,新闻媒体的社会效益空间受到经济效益的挤压,图片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市场化过程中造成的。

曾经有一则新闻特别醒目,标题为《湖南常德政协委员成功自杀,曾称与两千女人上床》,报道说,湖南常德最有名的千万富翁、常德市政协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巢中立穿戴整齐直挺挺地吊死在楼梯上。武陵区公安分局鉴定结果显示,巢中立系自杀身亡。

时下,包装一词是最流行最时髦,食品包装、歌星包装,影星包装,甚至于新闻也流行包装。这不,当媒体处于新闻淡季,所报道的新闻没人关注,很长时间没有得到社会反响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借一个新闻事件点,或者借一个大多数读者都关注的话题,让媒体取得有较高的社会关注,从而赢得广大读者群,这样一来,媒体效益和发行量就会“猛涨”,从而达到“双赢”目的。但是新闻必须客观公正报道事实,不能对新闻事件经过无限制地“加温”、“煽情”,人为放大新闻的影响力,这样的新闻,还有多少真实可言?还能够做到客观、公正、权威吗?“与两千女人上床”的确能吸读者眼球,但其中最重要的新闻导向作用已变成了“误导”读者。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2011年5月15日,新浪微博一名名叫进口野生海参的博主,发表了名为“钱江晚报居然刊登虚假广告:大显手机399跟苹果手机一样”的微博。博主称自己轻信《钱江晚报》,买了《钱江晚报》中广告的大显手机,结果手机基本用不了,找《钱江晚报》投诉,最后不了了之。

新闻媒体虚假广告的案件属于自诉案件,而作为受害者的群众在面对侵害人

新闻媒体的时候,往往处于劣势,往往都是不了了之,报道虚假广告的新闻媒体被惩处的例子少之又少。另外,为产品代言做虚假广告的代言人,在法律上其权力和责任还不是具体明确,导致在承担责任的时候往往是代言虚假产品却不承担责任或者承担的责任只是皮毛之重。这些代言人也因此有恃无恐。而作为民众的我们对于新闻媒体的监督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作为拥有监督权力的工商部门,应积极主动行驶监督权,同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具体明确新闻媒体报道的权力和责任,尤其强调的应该是责任。从而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体系,形成民众监督、政府监督、同行业监督等多种监督渠道相统一的监督机制体系。

(五)图片新闻编辑自身职业道德素养不高

图片新闻编辑是指:1.报刊或宣传机构的图片新闻编辑工作,包括组织图片报道,编发处理图片,组织培训摄影通讯员,开辟稿源,搜集与管理图片资料等。2.从事图片新闻编辑的人员,以图片稿件为工作对象,对图片进行挑选,剪裁,修改文字说明,编排版面,撰写言论等。图片编辑应有较高的政治水平与群众观点;丰富的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较高的视觉艺术知识修养,擅长于图片鉴赏;较好的写作能力,文思敏捷,文笔流畅;具有摄影采访知识和暗房制作常识;有组织摄影报道的能力。

作为图片新闻编辑应当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素养,这就必然要求图片编辑不仅要具有专业素养,还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编辑图片时要集中体现人文关怀。但是近年来一些图片新闻编辑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侵袭影响,不注意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从而背离了应有的职业道德。以上文重庆《旅游新报》为例,在做与灾难时间有关的报道时,图片编辑应当更严肃、更体谅受灾群众的感受,从而产生社会正能量。而《旅游新报》的图片编辑在报道时显然没有考虑受众的感受和报道将会产生的恶劣影响,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最后给广大群众带来了伤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这些图片新闻编辑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不仅损害了整个图片新闻编辑群体的形象,影响了媒体的声誉,更是给新闻事业抹黑,进而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五、针对人文关怀缺失应采取的对策

(一)注重受众本位与舆论引导的统一

美国总统杰弗逊有一句名言:“宁可没有政府,也不能没有报纸。”舆论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而新闻舆论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完全不顾受众的实际需求,宣扬的东西太飘渺,受众可望不可及,也不具有可行性。要么一味媚俗,格调太低,新闻报道内容不符合社会主流。因此,在图片新闻报道中,在尊重受众合理

的心理需求的同时还要注意正确的舆论引导方向。注重受众本位与舆论引导的统 “情人节,别成了情人劫”是2014年2月16日《钱江晚报》的一则新闻标题,看着图片读者文字,你可以慢慢了解图片的内容以及新闻所要讲述的事情——第一个事情,情侣之间争吵,让女方无辜的哥哥肚子上吃了一刀,第二个事情,男子求爱不成被女子关在房间里。本则新闻的作者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两则故事,语言平实易懂,能够吸引读者认真阅读,迎合了读者阅读兴趣。文章最后说道“如果爱情有词典,那么前面可能都写满了诸如浪漫、美丽之类的词汇,但它的最后一页肯定还写着——冲动是魔鬼”。所以本则新闻不仅表现了新闻工作者具有强烈的本位意识,还注重新闻报道对读者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读者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图片文字都应以平等的视角关注民生

图片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的缺失根源是传播者人文精神的缺失,抵制人文关怀的缺失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图片和文字都应以平等的视角关注民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钱江晚报》2013年7月18日报道了一起导游要挟游客参加自费项目消费的事件。据报道称泰国导游劝说游客参加自费项目消费未果后,以不参加自费项目就不给房卡相要挟,迫使游客缴纳费用参加自费项目。旅行社承认错误,并表示愿意赔偿游客损失,当地旅游管理所也高度关注此事并会做相应的处理。消费者本身属于弱势群体,虽然我国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是消费者的权益不仅仅要依靠法律来维护,更需要新闻媒体利用公共舆论监督来进行维护。《钱江晚报》这篇报道充分考虑了消费者弱势群体的特征,对此事件进行详细的报道,对旅行社、政府部门相关人员进行采访,是以平等的视角看待消费者,注重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三)提高图片编辑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修养

加强图片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能够使他们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勇于奉献的职业品德。而图片新闻编辑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把关”工作。为了确保新闻宣传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正确,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必须提高图片新闻编辑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其职业道德修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1.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作为一名合格的图片新闻编辑人员,都应热爱编辑出版事业,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一。

感,全身心投入工作2.坚持原则,以质量决定稿件取舍。图片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职能是鉴审和选择,以何种思想和标准鉴审稿件,选择稿件,这是一个图片新闻编辑人员能否坚持原则、公正办事的集中体现。3是要坚持社会效益原则,自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矛盾之时,必须做到以经济效益坚决服从社会效益。要坚决抵制和摒弃不讲社会效益、惟利是图、不择手段赚钱的思想和行为。4.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图片新闻编辑工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传播先进的文化。5.尊重作者,真诚待人。图片新闻编辑在同作者的交往中,必须充分尊重作者及其作品。

6.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图片新闻编辑人员要尊重和信任对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开展正常的业务竞争,避免不正当的竞争。

(四)图片内容注重人文关怀与受众知情权、隐私权之间的平衡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有让广大读者公众了解事实真相,满足读者知情权的义务,也有尊重和保护新闻当事人隐私权的义务,这既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是法律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人权利,切实加强自我约束。

侵犯公民隐私权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出于新闻猎奇,片面追求社会轰动效应;二是进行道德法制教育,无意中触及他人隐私。自觉地暴露公民隐私称为揭露隐私,其程度较重;不自觉地暴露公民隐私称为涉及隐私,其程度较轻;暴露隐私越具体,造成的侵害就越严重。被侵害人受到的侵害,并不因侵害人的无意而有所减轻,所以新闻记者和媒体在触及他人隐私时,一定要慎之又慎,防止有意无意触犯公民的隐私权。

如今,大众传媒竞争激烈,为了取得独家报道,新闻记者在获取新闻时,往往不得不经由各种不同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了解新闻采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侵害隐私权的各种情形,以保证自己的采访活动符合法律规定。

我们要坚持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将主客观分开,避免“媒体审判”。真实性的内涵包括“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在实践中,则要强调“细节真实、具体真实、总体真实”相协调。一项针对新闻侵权成因的调查显示,由于新闻“真实”问题导致的新闻侵权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其实,真实并不等于披露无遗,把握总体真实、原则性真实,是我们的重点,人物具体身份、面貌、名称等细节虽然也重要,但是当它们构成不宜公开的隐私时,我们还是应当舍弃,毕竟法律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如果因为隐私细节不能公开,妨碍到报道的传播价值,有可能对报道整体造成损害,那么我们宁可舍弃这种题材,因为尽可能清晰传达新闻信息和保护当事人隐私一样,也是我们的责任。另外,我们也要

注意将报道过程与评论分开,避免针对当事人隐私的“媒体审判”。

上一篇:克服困难的谚语下一篇:骄傲的小白兔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