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2024-08-29

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14篇)

1.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根据委统一安排,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结合本人工作实际,谈几点个人学习体会: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正如胡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应该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人们,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科学的发展观也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时代要求,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谈的也是发展生产力,但还不是先进的生产力,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提出了文艺为群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这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毛主席和邓小平都提出过“为人民服务”和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文化利益、政治利益,它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最根本的各种利益的要求,这种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是我们党为之奋斗和必须让他们满足的。如果不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人民的这些根本利益就得不到保证。特别从现阶段,从我们从事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不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与时俱进,就不能满足人民对我们党的期望和要求。因此科学发展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我们党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我们首先应该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就是四条: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发展。重点把握以下几个: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三是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各个方面之中。第五,要树立“四个观念”,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

其次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执政水平。保持良好的作风,把作风建设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绩,体现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

本人作为省经贸委的一名普通公务员,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从做人、做事,当好人民公仆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真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这样,我们做人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做事才硬气。

二是精心做事。我们要树立起“群众的事无小事”的思想,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当好人民公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德莫过于爱民,行莫过于利民”,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落实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委领导的指挥下和同志们的配合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工作。

2.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二

一、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之路,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出发,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因此, 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企业, 就必须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之路, 才能真正成为竞争主体, 也才能真正担负起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我国企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就必须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上下工夫, 才能在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前提下, 真正走好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之路,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树立内部化优势, 提升企业整体实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事物的发展、变化要靠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来完成。同样, 一个企业要成功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 只靠外部推动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解决企业自身的内部问题, 才能使企业真正具有优势。著名经济学家邓宁认为企业要走向国际大市场, 就必须具备内部化优势。为此, 需要做好这些工作:一是不断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真正解决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这一企业问题, 就必须要做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二是优化产业结构, 合理配置资源。我国企业的产业结构并不合理, 趋同现象比较严重, 致使我国有限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 浪费十分严重。因此, 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配置有限资源是解决企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地发展的重要途径。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不以G D P论英雄。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中长期被G D P数字大幅攀升掩盖的不足已经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严重隐患, 因此, 推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成为我国企业的唯一选择。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四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不断提高和保护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按照企业新概念要求, 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生存发展, 但问题的关键是企业的发展要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 企业的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并且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利益, 否则就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二是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三是处理好国内市场与国际大市场的关系。作为世贸组织成员, 注重国内市场的开放固然十分重要, 但从整个世界市场看, 国际大市场才是真正的市场, 只有将重点放在国际舞台上, 我国企业才能真正走向成功。四是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特别是自然环境的关系。要求企业要切实转变传统观念,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改变“重物轻人”的现象, 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 真正做到: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作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企业,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此, 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 树立企业新概念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概念

参考文献

3.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三

春都集团自1986年生产第一根西式火腿开始,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连年翻番,到20世纪90年代已发展成为销售利润过亿元的大型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在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并积累了一定实力的基础上,春都人急于想把企业做得更大,取得更快的发展。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缺乏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先后投巨资新增了医药、茶饮料、房地产等多个经营项目;并跨地区、跨行业收购兼并了洛阳市旋宫大厦、平顶山肉联厂等十多家扭亏无望的企业。这种盲目并购带来了惨痛的后果,使“春都”由盛及衰直至彻底消失。“春都”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同时也带给了并购企业深刻的启示,即:并购企业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防范企业并购风险。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企业如果在并购时缺乏科学发展的观念,不顾自身财力状况及发展规划,盲目并购,则会重蹈“春都”的覆辙!吸取春都集团的教训,树立科学发展观,防范企业并购风险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必由之路!为此,并购企业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树立长远发展的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慎防企业并购战略风险

企业并购是关系到企业全局性和整体目标的投资活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企业并购不能只求大求全,而应当符合企业整体战略和商业战略的需要。如果企业没有科学的、长远的发展意识,只顾眼前利益,则必然会导致企业并购战略的失败。如前所述,春都集团在获得了迅速发展后,在战略上变得不太谨慎,选择了非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在短时间内跨地区、跨行业兼并了十多家扭亏无望的企业,使企业陷入“多元化陷阱”不能自拔。这种盲目兼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选择合适的兼并时机,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终导致失败。

因此,企业必须从自身长远利益、从战略高度考虑并购活动,切实防范企业并购的战略风险。在并购前企业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程序,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目标企业。对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与本企业经营战略相关的企业进行并购,而对非相关项目则不应该不择时机地“一揽子”扩展,否则带给企业的只能是失败。

二、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充分做好自我分析,慎防企业并购决策风险

为了更好地防范决策风险,在并购之前,主并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对本企业进行充分的自我分析。如果企业没有“自知知明”就走并购之路,其结果必会步春都集团的后尘!春都集团在并购之前没有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自身进行分析论证,只是凭感觉觉得单纯围绕火腿肠、肉制品经营所能实现的发展速度已不能满足其更迅速发展的要求,就走上了非相关多元化发展的道路,结果由于企业资源分散,主业投入不足,难以维持市场竞争优势的需要,严重影响到主营业务,新上项目又长时间不能形成生产能力,不能进入良性运营并产生收益,致使企业整体竞争力下降,很快从行业老大位置退了下来直至最后失败。

由春都集团的教训可知:并购企业在并购之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充分做好自我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并购企业应做好以下几点自我分析:

(一)要回答并购是否是企业发展的唯一之路,企业是否有能力进行并购,并购后企业的宏观经营能力是否会得到加强。

(二)要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做出充分预测和分析,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有确定的模型,防止出现并购后简单组合的形式,避免由于规模扩大造成管理跟不上的矛盾。

(三)要对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做出充分预测,企业目前的资金实力和业务水平、管理水平是否达到了可以并购的条件,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如何,并购后产品的发展如何等。

三、对目标企业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慎防企业并购评估风险

在企业的并购活动中,科学地选择与确定目标企业,是决定并购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策划并购操作方案的基础。在企业并购中,如果并购成本远远高于目标企业的实际价值,会导致并购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因此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事实求是的态度对目标企业进行可行性分析,切忌凭主观愿望盲目决策,慎防企业并购目标选择不当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春都集团在并购时,没有对并购目标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证,缺乏对目标企业的资产核实或实地考察,其并购决策没有建立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这是导致其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并购企业应吸取春都集团的惨痛教训,切实对目标企业做好科学的分析论证,以防范企业并购的评估风险。并购企业在对目标企业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当根据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决策。其基本原则是并购净收益应当大于零,并尽可能将支付目标企业的并购溢价和交易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每一次成功并购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了恰当的交易价格,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地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是防范并购估价风险的有效措施。

(二)并购企业在并购前应做好对目标企业的资信调查或实地考察,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判断。一是注重对目标企业商业方面的调查分析,包括对目标企业的背景、行业信息、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等。二是注重法律方面的调查分析,首先必须审慎地调查分析目标企业的章程,尤其是对重要决定应特别注意;其次,并购企业应取得目标企业主要财产清单,了解其归属和使用限制;再次是调查分析目标企业的对外书面合约。三是对目标企业财务状况的调查分析,要注重对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表的审查,注重对财务比率的分析。一项并购活动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对目标企业的评价,评价不仅要考虑并购后企业整体的发展是否处于一个规模经济的起点上,企业的资源是否可以得到综合利用,能否实现集团的协调统一和组织管理及人员机构的合理配置,还要注重财务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减少并购风险。

四、科学选择融资方式,保持合理的负债规模和结构,慎防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如果并购企业能够采用合理的融资方式,使企业保持合理的负债规模和结构,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以最低的资本成本产生足够大的控制力。如果企业筹资不当就会对企业资本结构和财务杠杆产生不利影响,增加财务风险,甚至可能会影响并购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导致整个并购失败。春都集团的衰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春都集团急速上新项目,资金需求巨大,却没有科学地选择融资方式,及时足额地筹措到所需资金,导致其主业投入不足,难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其新上项目也因为缺乏经营资金而不能正常营运。这些盲目并购活动非但没有对企业集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使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因此并购企业应科学选择并购融资方式,及时足额筹措资金,并使企业保持合理的负债规模和结构,防范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4.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四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就一定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和冲突。领导干部一定要从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切实解决好干群关系这个根本问题,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畅通平民百姓的利益诉求渠道,做到政治觉悟清醒坚定,思想道德纯洁,始终保持秉公用权,审慎用权,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踏踏实实干事。今年“毒奶粉”事件,中央再掀问责风暴,李长江、吴显国等一批中央部门和地方官员引咎辞职或受到免职,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中央为民负责、从严治官的坚定决心。近期,因重大事故导致多名官员被问责,数人已被免职。其中,有些官员因为未及时上报,处置不力,被免职。这些事件反映出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环节上,标准不严、监管不严,即使有制度规定,也存在落实不严、执法不严的现象,少数官员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置若罔闻、推诿扯皮、不负责任。不严肃追究他们的政治责任乃至法律责任,将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群众利益无小事,但在某些官员的眼里,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和自己的升迁,没把群众的利益当回事,没有真正把心思放在解决上学难、买房难和看病难“三难”问题上,对群众没有敬畏感,群众的利益再大也是小事,本末倒置,做表面文章轰轰烈烈,搞花架子煞有介事,但真正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却漫不经心、冷漠虚伪。长期以往,严重影响干群关系的和谐。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为个别民营企业主说话,还是为广大群众说话;是站在经商老板的立场看问题,还是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场看问题;是与“大款”互利互惠,还是与群众同甘共苦;是除黑打恶,还是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是“嫌贫爱富”还是“嫌富爱贫”,这不光是一个态度问题、立场问题,而是重要的政治问题、方向问题。是影响干群关系好坏的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有一丝的含糊。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不能丢,坚持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不动摇。只有这样,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搞好干群关系的前提是带着深厚的感情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就业方式日益多元化,改革和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突出表现在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因收入分配方面的差别产生的矛盾。在城市,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房屋拆迁和征地补偿及居民上访等问题上;在农村,主要集中在移民搬迁、矿区灾害、贫困人口和干部作风及村民上访等问题上。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并不单纯是由一个方面的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当前的许多矛盾往往都是通过干群矛盾集中表现出来,这些矛盾能否得到妥善处理,干部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性的作用,其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广大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如果带着感情去做工作,站在群众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再复杂的矛盾也会得到有效解决。反之,就会漠视群众,对群众的合理诉求置若罔闻,遇到矛盾就责怪群众,打压群众,再简单的矛盾也会变得很复杂。因此,对待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干群矛盾,要多从干部自身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对于一些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群体性事件,属于群众合理诉求的必须立即解决,给群众满意的答复;对一些不合理诉求,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说服教育和耐心疏导,把政策讲清,把道理讲透;对一些无理取闹,制造事端的,要赶快平息事态,并利用各种渠道,让群众知道事实的真相,绝不能生硬粗暴、滥用警力,伤害群众感情,刺激群众情绪,导致矛盾恶化。

5.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篇五

为把凤凰早日建设成为活力焕发的富裕和谐

型小康街道而努力奋斗

——在全街新年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二00五年二月二十七日

祝健

同志们:

“猴年留锐气,鸡鸣报春晓”。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街新年工作大会,主要是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大力弘扬先进,振奋精神,激励斗志,集全街上下的集体智慧,共谋凤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之良策。刚才,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隆重表彰了在二00四年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在此,我代表街道“四大家”领导向荣获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衷心祝愿全街广大干部、群众在新的一年里,工作一帆风顺、生活有滋有味、财富钵满盆满、家庭和美团圆!

下面,我根椐街道“四大家”的意见,对~年工作作个简要回顾,并就~年工作讲几点意见。

二00四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年对我们凤凰街道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工作可以用“四进”来简要概括,一是克服了发展空间狭孝历史包袱沉重等不利因素,在保吃饭的同时,边还债、边建设,实现了“难中求进”;二是经济在高基数前提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实现了“快中求进”;三是妥善处理了城乡转轨进程中因新旧利益格局巨变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实现了“稳中求进”;四是围绕经济抓党建,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各项工作再创佳绩,实现了“好中求进”。街道先后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红旗单位、全省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全市党的建设“五好”乡镇(街)、全市安全生产红旗单位、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工会工作优秀示范乡镇(街)、全市先进团组织、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市质量振新先进单位、全市产品打假先进单位、全市体育先进单位、基层武装工作红旗单位,凤凰工商所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先进工商所,杨湾社区被评为全省党建示范社区、莲花山社区被表彰为省级文明社区。过去的一年,我们之所以能克难勇进再创佳债,是全街党员干部苦干、实干、巧干的结果,也是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激励和帮助以及全街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支持和鞭策的结果,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下面,我从八个方面回顾一下~年的工作。

一是经济总量增长“节节高”,各项主要硬指标增幅为近年最快。财政收入、企业总产值、技改及固定资产投入等各项经济指标在较高基数的前提下均比上年有大幅增长,~年,全街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及技改投入8493万元,招商引资896万美元,其中境外资金121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906万美元,其中海关出口150万美元,街域经济在质量和效益上有明显提高,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425万元,其中:国税823万元,地税5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97元,比上年增长406元,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继续提高,财税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二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大丰收”,凸现出三大特点。

1、体现了一个“大”字。招商引资的项目普遍呈现出投资规模大的特点。引进的怡盛印染有限公司、群力工程机械展销中心、蟠龙蔬菜批发市尝东兴新型建筑材料、百灵通讯广场等11个项目投资额超过千万元。

2、体现了一个“快”字。如在引进东兴建材这个项目时,就创造了15天办理手续、30天破土动工、一个月投产收益的神奇速度。去年,全街招商引资项目44个,其中:工业20个,三产业24个,当年完工(投产)15个,在建项目13个,前期意向性项目16个,协议引资累计达到2.2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近8000万元;

3、体现了一个“效”字。在经济发展中既追求增量,又注重质量,坚持科技型与劳动密集型并举,努力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对凡来我街投资兴建的项目均经过严格筛选和把关,落户的项目大多属于科技含量较高、环保标准严、产品附加值高,安置无地农民就业较多的项目。

三是无地农民成功实现“大转移”,新增就业人口超四千。一年来,通过大力引进兴办一批劳动密集型的二、三产业,吸纳就业,全街新增就业人数405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以上。如鄂州怡盛印染公司引进外资2000万元,购进了390多台套羊毛衫织机,使生产设备达到500台套(原有100多台),正在着手新上两条服装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后,可容纳2000多人就业。此外,街道劳动保障部门大力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各社区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人数4635人,还帮助困难户再就业100多人,辖区失业率基本控制在3%以内。

四是经济发展思路有了“新突破”,打破了地域和体制上的两个界限。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路,打破行政管辖体制,将辖区一切可以利用的存量资源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平台。利用鄂城通用机械厂闲置的厂房和设备引进洋澜冶炼厂、鄂通鞋模机械、恒基矿山、长华机械等企业;利用菜园头村的空闲厂房引入了金广彩瓦、勤丰电子等多家生产企业,我们还通过攀靠大树,盘优盘大盘强重点骨干企业,大胆对鄂州中油公司改制,成立中油鄂州楚风公司,由中国石油控股经营,年实现税收380万元,比上年净增250万元。

五是环境创优“争一流”,着力营造六大优良投资环境。这六种环境是: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严格规范的法制环境、和谐互利的共生环境。街道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严格考核奖惩制度,强化“人人都是招商人”和“人人都有义务忙招商”的责任意识,实行“四大家”领导和副科级干部招商引资责任制,把干部推向招商引资第一线;实施一般干部“五个一”工程,即提供一条招商信息、联系一名客商、接洽一份关系、引进一个项目、争取一笔资金,让全街干部都心系招商、关注招商和力行招商;实行财政体制向下延伸一级的办法,充

目标,铸造富裕凤凰新形象;大力推进“五民”(为民、亲民、安民、乐民、育民)工程,营造和谐凤凰新气象;努力强化“六力”(动力、能力、活力、引力、合力、压力)作用,锻造活力凤凰新队伍,实现三个文明的共同进步,力争早日把凤凰建成为活力涣发的富裕和谐型小康街道。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街~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财政收入18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26%,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企业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全社会固定资产及技改投入102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4.6%;招商引资350万美元,其中境外资金15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9%和9.1%;实现外贸出口9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4197元,比上年实绩增长300元。

(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着力实现“四富”目标,铸造富裕凤凰新形象

1、处理好进与退的关系,坚持有进有退,积极推行五种绿色城市经济模式。

要按照“主三(坚持以发展三产业为主)、优二(不断优化提高二产业)、转一(逐步实现一产业的全面转移)”的产业取向,大力推行五种模式,实现“经营城市资源,发展城区经济、提高城市品位、优化生活环境”的目标。

一是坚持“低退高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借城市发展之机,淘汰一批粗放型企业,同时加大企业技改和扶持力度,提档升级,注重引进科技企业,重点扶持一批科技环保型项目,对已落户或意向性投资我街的科技含量较高、环保标准严、产品附加值高,能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的项目,要给予重点扶持,积极为他们跑政策、跑贷款、联系专家,协助资金攻关和科技公关。要做好金发橡胶研究所的搬迁工作,让好项目留在凤凰。

二是坚持“一退三进”,大力发展路桥经济。要抓住城市外环线建设和市内交通道路建设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市政用地拆迁还建的政策,及早抢占阵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按照远近结合,大小并举的策略,着力实施“十楼、百店、千人、万元”工程,即在道路沿线新建十幢商用综合楼、新建各类门店100间、新安排无地农民1000人就业,就业人口人均收入过万元。

三是坚持“小退大进”,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要以成功引进武商量贩店、名人城堡为例,支持帮助鄂州电子市场,加快招商建设步伐,努力成为鄂东南最大的专业市常要大力发展鄂东工程机械超市、蟠龙蔬菜市场等,整合资源优势,形成规格效应,促进三产业的升级换档。

四是坚持“人退事进”,大力发展社区经济。要积极引导社区下岗、失业人员、村(社)无地农民,积极从事家政服务、饮食、幼托、医疗、娱乐、维修等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在方便群众的同时,解决自身的生存就业问题。莲花、洋澜两个村要依拓鄂州大学和鄂州高中,通过建设学生公寓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校园经济,使之解决本村无地农民就业问题的一个好途径。

五是坚持“田退水进”,大力发展假日经济。有条件的村要充分依托地处环洋澜湖生态带的优势,着重发展亲水庄园项目,积极培植集休闲、垂钓、餐饮于一体的洋澜休闲农庄及莲花村特色垂钓基地。要鼓励近郊农民利用土地及住宿条件较好的优势,参与开发全市新兴的“近郊农家游”项目。

2、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坚持内外兼修,切实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五种工作举措

一是坚持“优内引外”,切实加大环境创优力度。要在全街树立“帮企就是帮民”、“扶企就是扶贫”、“惠企就是惠已”、“敬企就是敬业”的理念,层层建立优化发展环境责任制,一把手要负总责,对重大项目要心贴心地服务、手把手地扶持,加强跟踪、服务、协调力度,落实领导、专班、任务、责任、经费、奖励“六个到位”,无论那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真正做到“你有困难我来帮”、“你有愁事我来解”、“你缺资金我帮筹”、“你遇麻烦我撑腰”,努力提高项目引进成功率。

二是坚持“以内引外”,切实加大存量招商力度。要积极充分利用国企改革,集体投资办企业亏损破产后留下的闲置厂房和可用设备,吸引外来企业安家落户。

三是坚持“引外活内”,切实加大引资技改力度。要帮助金新棉、怡盛印染等老、新轻纺化工企业通过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不断加大技改力度,应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升传统产业。

四是坚持“从内到外”,切实加大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力度。要在引导我街现有怡盛、金新棉等外贸出口企业实施以特争订单,以质争市场,多元化发展外贸出口战略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鄂通制鞋等其它有实力的企业争取自营出口权,继续扩大产品出口份额。

五是坚持“以外引外”,切实加大依武而昌力度。充分发挥我们作为武汉“经济圈”的区位优势,瞄准武汉,盯紧江、浙、沪长江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成立专班跟踪湖北团结激光集团公司,引导创建鄂州市SBI(产权式孵化器)创业一条街;引进杭州科室装饰材料有限公司重质碳酸钙生产线和上海油脂集团油脂中转储运项目。

3、处理好公与民的关系,坚持公退民进,五管齐下突破性地发展民营经济。

一是解放思想支持民营经济。目前,我们街道通过转制,已基本实现民营化,整个街道经济实际上就是民营经济,壮大民营经济就是壮大街道经济。新的一年,我们要把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街道的经济支柱来抓,在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上做到“四放”:在认识上“放胆”,只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安排就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就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在政策上“放宽”使民营企业享受“国民待遇”;机制上“放活”,尊重企业的自主权,鼓励民营企业创新机制;政治上“放心”,对民营企业的经营者落实有关政策待遇,给予政治上的关怀,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照顾。

二是落实政策扶持民营经济

。要全面落实《中共鄂州市委、鄂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鄂州发(~)01号]的要求,及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文件中涉及到许多政策的运用、解释权限在于市直职能部门,新的一年,街道将积极向市直有关部门争取,使我街民营企业在前置审批、许可证发放、经营条件、投融资、经济运行调节以及土地征用、户籍管理、价格管理、税费收取等方面与市级企业一样享受平等待遇。在落实市里意见的同时,结合街情,还要研究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激励办法和优惠政策,服务措施等,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环境。

三是招商引资激活民营经济。要继续坚持用开放的思路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作为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坚持内资外资并举,引进资本、项目、技术、管理并重。要充分挖掘“打工经济”的潜力,以乡情、亲情为纽带,大力实施打工人员“回归创业工程”,鼓励资金聚集回归,兴办企业。要把吸引外来投资者与鼓励村民在凤凰兴业发展相结合,引导村民从事个体工商户,有条件的创办私营企业,人人都想法当老板,学习借鉴“温州人”和“徽商”的精神和作法。今年,要在全街开展创业能手、致富能人,优秀个体户的评选活动。

四是聚集民间资本壮大民营经济。要广泛发动、鼓励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投资热情,把更多的民间资本引导到发展民营经济上来。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与推动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结合起来,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以辞职、留职停薪、限期留职留薪、兼职等多种方式到民营企业工作,领办、创办、帮办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要教育和引导广大民营业主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集中资金多上项目,扩大生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五是建设园区拉动民营经济。要抓住辖区内通用、重型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改制、改造城区强制规划范围内工业项目迁建的机遇,充分发挥城乡结合部的承接吸纳作用,吸引项目投资相对集中地发展工业项目,形成产业扎堆效应。要集中力量搞好司徒机械制造加工园和莲花山科技园的建设。

4、处理好增与减的关系,坚持增从减来,着力推动“五转”富民增收工程

新的一年,我们将实施“五转”工程,多管齐下,力争~年农民人均收入达4146元,比~年增收300元。

(1)思路转变。强化创业教育,帮无地农民换好脑筋,引导他们破除小富即安、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思想,树立进城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创业精神;破除封闭保守、急功近利思想,树立开放兼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人员转出。借助社会就业中介机构,广泛收集外盛市的劳动用工信息,深入组织无地农民外出打工。要鼓励农民走出凤凰,拓展生存空间,外出承包荒山荒地,开展农业生产,百子畈在这方面有些成功经验,今年要努力将这篇文章继续做大,召开专门的现场会,组织村组干部去参观,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

(3)土地流转。按照合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使土地向工业和三产业经济和农业庄园经济、种养殖大户流转。用土地入股的方法参与大项目建设,使村民成为大企业的股民,从税收利润中分红,谋取最大的利润。

(4)产业转移。要因地制宜,鼓励发展特色经济。适当发展一些高附加值的名、特、优产品。

(5)债务转化。要采劝核”、“收”、“争”、“转”、“卖”等措施手段,千方百计化解街(村)债务,搞好“两公开一监督”,堵住源头,同时加大村级债务的清收力度,维护农村稳定。

5、处理好取与给的关系,坚持取之有道,精心做好五篇生财聚财理财文章。

一是以“给”促“缺,着力巩固主体财源。我们在强化税收征管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中油楚风公司、群力工程机械公司、东兴建材、怡盛印染等街道重点骨干企业的帮扶力度,不断巩固这些企业作为我街财源建设主力军作用。

二是快“给”快“缺,着力培植新生财源。要加大对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项目的扶持开发力度。在继续抓好三产业、房地产业和税源短平快项目引进的同时,做好电脑城、食用油储运、上海美登服饰生产线等中小型工业项目的引进及服务工作,使之成为我街财源建设的生力军。

三是先“给”后“缺,着力涵养后续财源。要在总结财税结算体制向下(村、社、居委会)延伸一级举措的基础上,继续推行税收新增部分中地方留成部分与村(社、居委会)分享的办法,通过先给后取,放水养鱼,不断激发基层的积极性,实现共同发财的目的。

四是先“缺后“给”,切实强化理财工作,严格财经管理。进一步强化组帐村审、村账站管的制度,街道所有收入必须先进财政笼子。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量入为支,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确保工资发放,确保机关正常运转,严格控制各种非生产性开支。

五是不“缺反“给”,为农民增收和无地农民、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条件。我街道目前已经实现农民零负担,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帮扶力度,要严格兑现粮食补贴政策,落实对无地农民创业的信贷支持措施,解决好农村土地纠纷。要落实好市里关于扶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为下岗职工创业和再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五民”工程,营造和谐凤凰新气象

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看成是创建和谐社区最基本的要素,通过切实抓好社区建设“五民”工程,着力构建五型(文化型、学习型、服务型、生态型、安乐型)街道。

1、以环境治理为切入点,切实抓好“为民工程”,着力营造好“生态型街道”。

要把抓好环境综合整治,提供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作为创建和谐街道的切入点,切实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变突击管理为长效整治,大力推进文明卫生示范路,庭院绿化样板区,环保治理样板点等工程,营造“社区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良好氛围,着力提高全街居民的文明卫生意识。

2、以安居乐业为目标,切实抓好“安民工程”,努力营造好“平安型街道”。

要把消除不稳定因素与维护社会公正、解决好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相结合,切实加强城市社区三项救助和农村低保,加大对残疾人、特困家庭、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建立覆盖全街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共居一地、共创和谐、共保平安、共促发展”的社会化管理新格局。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第三产业和组织外出务工等形式,拓宽就业渠道,~年,全街道要努力新增就业人数5000人,将失业率基本控制在3%以内。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大力开展平安街道、平安社区、平安街道创建活动,逐步建起平安建设联动体系和治安防控网络,进一步完善特殊矛盾、疑难问题的应急预案和紧急事件的处理机制,使全街的温馨感和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

3、以方便群众为宗旨,切实抓好“便民工程”,着力营造好“服务型街道”。

按照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多渠道建设老年人服务、婚育服务、卫生保健服务、家政服务、信息中介服务、安全防范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和项目,使居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计划生育工作要进一步改进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使宣传教育真正深入人心,要进一步平抑出生婴儿性别比工作,要通过狠抓每季度“三查”到位,加大孕情跟踪监测力度和非法终止妊娠案件的查处力度,达到一孩、二孩性别比控制在正常值范围;要进一步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坚持做到“六个一”:即落实一项长效节育措施、办理一份有效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签订一份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协议,找一个担保人,留一个详细的联系地址,每季度寄回一份“三查”证明,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进一步加大计生执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使违反计划生育的人和事坚决按法处理到位;要进一步探索城市社区下岗买断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力争各小区物业管理支持配合计划生育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4、以活跃社区文化为目标,切实抓好“乐民工程”,着力营造好“文化型街道”。

要用先进文化占领社区思想阵地,使群众不但居有定所,而且乐在其中,形成富有特色的知识型、娱乐型、健身型、实用型、观赏型等五大文化系列活动,让广大居民群众“走出小楼院、融入大家庭”,在活动中各展其长、各显其能、各享其乐,通过活动相识、相知、相帮,促进社区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

5、以育人为根本,切实抓好“育民工程”,着力营造好“人文型街道”。

要注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把文明理念、道德教育、文娱活动渗透到街道、社区的建设、管理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诚信意识、关爱意识、知行统一等方面制定公民道德素质评估体系,通过设立社区居民阅报栏、公德宣传栏,组织参加文明市民学校学习等多种形式,使群众思想道德教育年年有主题,季季有安排,月月有活动,让“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润物无声地渗透到每个社区、每户家庭,切实提高和增强群众对创建工作的认知度、参与的广泛性和责任感。

(三)、坚持以党建为龙头,充分发挥“六力”(动力、能力、活力、引力、合力、压力)作用,锻造活力凤凰新队伍

根据市委的统一安排,今年上半年要全面推行街道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综合配套改革,下半年要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要以这两次重要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打造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建设富裕和谐型小康街道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是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全街广大党员为建设活力焕发的富裕和谐型小康而忘我奋斗的内在动力。要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继续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干部,通过教育活动,使全街道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实现三个增强,即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是倡导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勤奋学习,扎扎实实提高本领,切实夯实自身实力。要以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核心,切实提高领导经济发展,协调处理各种复杂矛盾,组织发动群众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是坚持创新求变,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和活力。坚持在变中求活力,要变守摊为开拓,变求稳为进取,变求助为自强,变平凡为优异,变保守为争先,全街道上下都要有唱响品牌的意识,“酒香还要牌子香”。近些年,我们在许多工作上做出了实绩,但由于对宣传重视不够,在考核评优时吃了闷亏,新的一年,全街各部门都要切实重视宣传信息工作,每名干部都要能动手写信息,线口分管领导要亲自带头写信息。全街上下都要有抢前争先的意识,有条件的部门要积极规划,及早动手,争取能多获取一些全国性的荣誉。真正做到把事业干起来,让名声响起来,把牌子夺回来,努力提升凤凰街道在全市的整体形象。

四是抓基层组织建设,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好班子,形成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引力。要把全街各级党组织建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战斗、廉洁勤政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认真搞好街道机关行政事业配套改革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在用人上,坚持用人所长,不划圈子,既严格要求,也宽以待人,充分调动一班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工作效果,不强求细枝末节。每名班子成员都要有很强的位置感和责任感,在的职责范围内积极主动工作,独挡一面,敢于拍板,要有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积极精神,主要领导要多想大事,抓大局,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要特别强调团结协作,形成自觉严守党的纪律的意识,反对自由主义。

五是抓干部作风建设,形成干群同心,真抓实干的强大合力。干部干部,先行一步。干

部形象如何,直接影响着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贯彻执行。要坚持群众观点,把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党建重要一环,突出抓在手上,大力开展“转变工作作风、扎实、求实、务实”的教育,并辅之以必要的规章制度,帮助干部改变以前那种“怕”字当头,仅当“传话筒”,要对群众开展正面有效的引导、教育,尊重群众意愿,赢得群众理解支持,使干部既带头致富,又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做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

六是抓党风廉政建设,始终保持廉洁从政的强大压力。要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围绕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这个根本问题,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认真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抓好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教育和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自律、自省,慎独、慎微,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强防线。加大查办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部门一把手的监督,积极探索、建立干部监督预警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制度,切实把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监督结合起来,保证各级干部在有效的监督下掌好权、用好权。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领导责任,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6.牢固树立安全促效益的科学发展观 篇六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把我们交通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在安全生产工作领域中、努力探索,对行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拓展新型管理方式,减少无效劳动,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提升管理技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交通部门的各项工作。就安全生产工作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对安全促效益,保稳定意义的认识

“安全促效益,保稳定”。已成为当今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安康社会的新趋势。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不断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全民安全意识,营造关注安全舆论氛围;致力于安全生产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并重环境;谋求安全生产工作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遏制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安全第一的发源和运用

安全生产工作的“安全第一”这个词,距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被人们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上升为生命工程。“安全第一”这个词的应用最早是美国的一间钢铁公司凯里董事长提出来的。1906年,凯里从长期接连不断的事故中引出教训,下决心摆脱焦头烂额的困境。将原来的“质量第一,产量第二”改为“安全第一,质量第二,产量第三”。这项方针的变动,既保障了雇员的安全,又使质量、产量得到保证。凯里“安全第一”的口号和他的安全措施取得了成功,震动了美国的实业界。1912年,芝加哥创立了“全美安全协会”,研究制定了有关安全的法律草案,把安全生产纳入到法律制定的范畴。保障和推动了美国工业的不断发展。1917年,英国伦敦也成立了英国安全第一协会。从此以后,“安全第一”的口号被许多管理部门所接受。

对中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也都根据安全生产工作发展的时势,结合中国的国情,全面实施“五年计划”,不断地总结创新安全生产工作的新理念,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生产工作,上升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三、我们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掌声雷动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重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安全生产纳入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因此可见,我们的党中央已经把安全生产工作上升到“生命工程”的高度去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和发展经济过程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紧密地结合起来,绝对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加强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求我们的执政党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必须增强优患意识,确立危机感,树立紧迫感和长期作战的思想。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既要从构建军和谐社会,又要从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只有起点,决没有终点的现实性。全面建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管理体系,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持续性地改进企业中的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这是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向经济建设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谋求最佳效益的必然要求。所以,我们必须把容易引起社会关注的安全问题,作为落实《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狠抓落实,为社会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们党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安全生产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至关重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反映了当前我们在安全生产方面的严峻形势。因此,必须通过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上,遏制种类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把各种安全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以确保国家和人民财产的安全。

四、发玫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都集中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容易出现只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忽视安全生产所需的资金投入,甚至在一些企业、单位或部门,包括一些个体经营业主,由于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只寻求经济收入,不顾安全,没有很好地理清安全与效益的辩证关系。这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最共性的根本原因之一。

从交通行业水陆运输所发生和出现的事故分析,也都很大程度反映出,安全责任不到位、安全意识观念淡薄,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四落实”重视不够,管理人员和实施安全监督管理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侥幸心理。从肇庆市去年1—11月份安全生产发生事故为:1782起,死亡342人,受伤2071人,经济损失955万元,同往年比发生起数有上升。就四会辖区,近两年也都发生两起特大交通安全事故(5.27和7.11),广东省去年12月份就发生了8起死亡3人以上重大交通事故,造成29人死亡。以上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驾驶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不高。二是驾驶员违反交通规则,超速行驶,临危措施不当,疏忽大意,违章占道等违章行为,也有由于车辆机械(制动、转向系等)缺陷所致。三是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存在死角,特别是边远,交界地区,危险路段,事故多发路段,事故

隐患得不到及时的整治。有些道路路况,路面差、线型不好,标志、标识、标线,警示牌和安全防护设施严重缺乏的状态。四是非法营运,违章载客屡禁不止,致使一些安全系数低,无牌,无证的农用车和摩托车成了广大农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成为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五是一些运输单位(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是交通事故发生原因之一。特别是有一些运输企业,存在着以包代管的现象,这些人为因素,也给事故的发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六是一些交通主管部门未能切实把好对运输企业的市场准入关,运输车辆技术状况关,营运驾驶从业人员资质关,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以上的问题,都说明了目前安全形势仍然是非严峻。

联系我们交通行业目前的安全生产问题,也存在以下方方面的突出问题:

1、2、对安全资金的投入仍跟不上安全生产所需。

管理人员的资质(素质)低,负责安全生产工作人员变动大,个别运输企业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按照《安全生产法》和运输管理人员的配置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3、制度措施多,抓落实少,老问题,老毛病反复出现、整治不彻底,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

4、安全隐患的整治,跟踪落实的力度不够。

5、抓安全生产的学习,教育,培训的深度,广度,细化不够。

五、今后对安全工作应该怎样做

对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在规范中发展。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问题,党中央把安全生产工作提升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始终把国家主权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必须体现安全生产,并用安全生产的标准检验执政能力的建设,全方位提高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

为促使国家稳定发展和安全生产有保障,我们国家于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仁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提出了三大基本目标是:“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经济发展”。规定了安全生产四个责任主体是:“政府,企业、从业者,中介组织”。其七项制度是:安生生产监督管理制度;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度;从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制度;中介机构服务制度;事故应急救缓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广东省人民政府也根据《安全生产法》,制定了《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和《广东省重大安全事故法行政责任追究规定》、《条例》和《规定》的颁布实施是我省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实现安全生产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在此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依据,是制裁各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有力武器。当然也是规范和约束交通行业安全生产的法律工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实践的探索,我们党中央为完善国家安全战略,抓紧构建安全的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方针,把安全生产工作深化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系统工程。充分体现全党重视安全,全民关心安全,全社会注重安全,为社会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

对于我们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岗位的同志,要把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推进到企业,务必着力增强“四种意识”即:务必增强安全生产的政治责任意识;务必增强安全生产的服务执政意识;务必增强安全生产的使命意识;;务必增强安全生产的扰患风险意识。做到事故隐患不遗漏,要了如指掌,事故苗头不放过,要切实解决,监督检查要认真细致,对检查整改的项目要跟踪落实。要充分认识,交通行业安全生产的“高危性”和抓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树立牢固安全生产意识,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在安全的基础上创造效益,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我们讲“管理”,管理就是管人,管事、管物,凡是与安全有关都要有人管。逐步提升安全文化素质,提高操作能力和技术层面,改善服务质量,减少安全隐患,确保效益。预防事故,控制事故,减少事故,主要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三个方面。我认为这样做就是坚持安全生产的以人为本,减少安全生产中的不安全的人为因素。

7.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七

1 把握科学发展观,推进质量监督工作

当前,质监工作正面临着深刻的变化,管理范围和职能、管理方式和体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如何在促进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中谋求更大的作为,需要在认识和行动上解决好以下问题。

1.1 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

1)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但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首先,以人的实践为本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所在和根本出发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发展可分为:施工单位质量检查负责制度的形成、单一政府监督负责制度的形成、参建单位负责政府监督备案制度的形成三个阶段,质量监督体制、机制与监督方式的演变,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实践为本、为出发点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离不开人的实践,人的实践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始终。其次,把握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才为本,质量监督是宏观管理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范与设计文件科学地对建筑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和评价。因此对质监机构监督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要保证公正执法,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就要提高人的素质,依靠人才,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本、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培养、吸引、用好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促进人才健康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再次,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质监工作一方面体现行政执法,一方面体现为民服务,二者是协调统一,不可分割的。只有群众的利益得到了根本的保障,我们的工作才算尽职。所以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针,要维护、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诚心诚意为人民办实事,把好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真正落脚点。

2)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四方面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是以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其全面性,把握好协调性,保证可持续性。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最终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应从实施好“五个统筹”入手,统筹好、协调好、发展好各方面的人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在目前质监实践中,要协调处理好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等参建各方的利益和关系,保证质量监督的不断完善,促进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1.2 正确定位质监工作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质监工作,必须转换理念,改变思维,调整角色,重新确立质监工作的目标定位。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四点,即:质量监督工作必不可少,工程质量监督要实行全面监督、全过程监督、综合执法监督、验收监督;建设工程实行全面的强制监督;政府是依法监督的行政责任主体;质量监督实现从单一实物质量监督向参建各方质量行为监督延伸。其次,工作重心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事后监督转为源头管理。工作重点致力于规范建筑市场,规范参建各方质量行为,提高工程质量,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提高企业竞争力。在职能上要做到一方面坚持以质为本,依法行政,实行监督与管理的有机互动,另一方面从提高人的素质入手,加强管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坚持以民为本,以群众利益为本。

1.3 强化自身建设,实现质监工作新跨越

当前,我市的城乡建设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因此质监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自身建设,努力实现质监工作新跨越,配合市建设工作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要完善管理体制,转变行政职能。按照《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质监工作导则》的有关规定,质监行政职能要转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工程质量监督方式与运作方法出现了许多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客观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首先,社会过于依赖工程质量监督核验,客观上把政府视作了工程质量的责任者。所以往往一些工程在交付使用后出现了质量问题,产生了投诉,矛盾集中在质监站,而参建的各方反而“袖手旁观”,颠倒了市场经济中产品的制造者对产品直接负责的规律。其次,原有的基础、主体、竣工验收“三步到位”的监督运作方式与政府管理机制改革不和谐。政府体制改革正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进行转变。质监的运作方式不改变,宏观上造成了与政府管理体制和方式相矛盾与不和谐。第三,单一的实体质量监督无法实现政府对建筑市场参与各方质量责任行为的全面监控。第四,质监机构经过发展,代表政府监督的职能与地位要提升,所以要用科学发展观重新认识质监机构发展的含义,转变职能,把质量监督从实体质量向行为质量转变,把微观质量监控向宏观质量监控转变,确保政府监督的有效性。

2)改变技术结构布局,增加检测技术含金量。职能的转变,带动结构的转变,质监从过去“保姆型”“运动员型”转向“裁判型”。工作性质、工作重点发生了转变,机构要随之转变,由侧重现场实体转向侧重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增加现场实体质量、结构性能与使用功能方面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用新技术新设备代替以往手摸、眼看、小锤敲等传统落后的检测手段,提高质量检测含金量。

3)要强化队伍建设,围绕建立服务型执法体系的目标,健全三种机制:a.健全执法责任制,受监工程分区域、分地段落实到具体个人(或小组),谁监督谁负责,从建筑工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重点部位把关。从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使用性能与安全性能各个环节把关,从源头上控制质量,把质量事故与质量通病消灭在萌芽之中。b.建立健全竞争机制,打破职务终身制,建立质量责任档案,对在职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考试与考核,做到培养好、用好各种人才,发挥人们的潜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c.健全不良记录档案,对建筑工程的三个阶段,对参建各方质量行为进行考核并上网定期公布,督促和促进参建各方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稳步提高工程质量。

2结语

科学发展观是矗立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新标杆,我们要以务实的精神,以新的思路,与时俱进,用新的监督模式,将质监工作做得更好,打造政府监督的质监强力武器。

参考文献

8.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中职学校 和谐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81-02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后,需要进入中职学校进行技术培训。这些学生中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容易产生困惑,与教师容易发生冲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针锋相对,教师怒气冲冲,高声呵斥;学生大声顶撞,愤愤不平,以至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近几年,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及日常管理中已屡见不鲜,引发了人们对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的一系列思考:为什么当前师生之间的恶性事件频发?师生关系“恶化”现象谁之过?师生间屡屡升级的矛盾冲突,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今天的中职学校师生关系。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该如何处理新时期中职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我们该如何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对新时期中职教育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的思考

中国素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荀子首先将天、地、君、亲、师并列到同样高的地位,并明确提出“师道尊严”。在儒家思想中,教师被塑造成楷模,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新时期的师生关系为什么不尽如人意?导致师生关系问题的原因在哪?笔者试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1.教师的原因

由于教师工作繁重,教学任务多专业化,社会生活信息严重不足,教师危机感不强,主动学习提高的积极性不高等,日益显现出理论功底薄弱、文化底蕴欠缺、技能不精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部分师德滑坡、教师观念滞后、教育方法不当及职业教学能力不强。

2.学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发育加快,身心发展提前,此年龄段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更加严重。当面对远比家庭教育规范和严格的学校教育时,学生往往不能适应,从而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最终由其言行表现出来,与直接教育管理的老师发生矛盾。

3.家庭的原因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就成了一家几代人的掌上明珠,养尊处优,几乎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俨然是一个个小皇帝,很少受到委屈或遇到挫折,造成性格执拗、感情脆弱、承受力低、合作意识差,往往也造成了孩子自私、贪婪、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等一系列问题。加之家长对孩子言行中暴露出的问题教育不力,有时明明是孩子错了,也要为他们争个理,使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有的威信降低。

4.社会原因

国家出台《未成年人保护法》,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许体罚学生,这本来很好,但有的家长对此理解扭曲,甚至不能容忍老师对其子女的批评。而新时期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下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增强,要纠正与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任务很艰巨,批评是常用和相对有效的手段之一,老师们觉得自己不被理解。而社会舆论导向、家长等又总是把学生出现问题的所有责任强加在学校教育上,这让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感到很委屈,工作起来很矛盾。

二、在现实的中职教育实践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做法。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应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合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智力,教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最后从学会转为会学,使他们的智力在学习和活动中得到全面、长远发展,而且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构建中职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多种变化,就不能科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综合各方面的教学经验,教师应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较好的能力素质,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理解学生的各种变化和特点,并加以科学对待和引导。

(1)深厚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知识不断更新发展的今天,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才容易与眼界更开阔、知识面更宽广的学生交往并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我研修,使自身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教育科学理论与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2)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师生情感的互动是达成心理相容的动因和支柱,创设一个充满情爱的人际空间,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放飞学生的梦想,让自信心与创新精神在学生的心中发芽、成长,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如果每一位老师除了外在的形象美外,还能用自己高尚的人格、优美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启迪、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就能让学生自觉尊重老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也会在老师高尚的师德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例如:教师在演示实操时,工具的规范使用、正确的步骤、零件的有序摆放,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良好师德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3)良好的能力素质。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使这坚实的基础产生最大的作用,还得看教师的能力素质。学生的思想变化日新月异,只有把握住各种变化的脉博,才能使教书育人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形成良性循环。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具备以下一些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对各种影响的教育加工能力;自我示范教育的能力;教育预见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2.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我们常说,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可是在主体与主导的问题上,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的参与其中,想学、乐学。如我在教学《主减速器的检查与调整》内容时,先提出几个故障现象让学生思考,然后讲解演示,再让学生动手实践,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極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3.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们常说,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话本身没错,但许多教师曲解了它们的含义,在学生面前过分强调自己的身份,不苟言笑,让学生敬而远之,或是自视清高,将学生看的一无是处。教师被笼上一层神秘的光环,而这光环则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噤若寒蝉,又谈什么和谐师生关系呢?又哪里来的师生交往呢?所以,我们倡导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视学生为友,经常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使学生感觉到你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这必将有利于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老师不仅是传道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世界也许很小,但心的领域却很大。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而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更是一种美,一种永恒的美。

4.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通过多年的教学体会,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学生的内心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左右着师生的感情,特别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因此,一方面,学生在各方面稍有进步时,应及时、公开地给予表扬,多一些鼓励,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一种成功的心理定势,使他感觉到老师在关心着他,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正确对待违纪的学生。教师对违纪学生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是绝对不行的,管理不当又很容易与学生发生冲突,影响师生关系。所以,当学生违纪时,应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适当的暗示或进行个别交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缺点或错误,自觉地或在老师的督促下加以改正,切忌在公开场合训斥,这样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从而影响师生情感,不利师生关系的改善。使用这种表扬或批评方法,效果很好,对有违纪现象的学生均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

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科学施教。二十一世纪呼唤和谐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巫红卫.新形势下建立中职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3)

2 高金.中职教师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之浅见[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6)

3 朱春琳.浅谈构建中职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及方法[J].新学术论坛,2009(6)

9.树立科学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九

竹山县林业局 陈霞

关键词:林业 可持续发展

以森林为经营对象的林业,既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又是重要的基础产业,还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物种资源、减轻自然灾害、解决生态问题的历史使命;也肩负着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社会责任。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大会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奋斗目标。完成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强化林业地位,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建设林业大县、产业强县。

一、林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对每一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不同程度地损害了生态。如果生态平衡被打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严峻的挑战,而且治理的难度更大、周期更长、代价更高。要遏制生态恶化问题,就必须解决好森林问题,因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功能,对改善生态,维持平衡,促进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竹山县地处丹江口水库源头,国土面积3586km,林业用地面积26.93万hm,占国土总面积的75%,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也是引江济汉的天然大通道,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其森林资源以丰富性、古老性、多样性著称,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资源优势明显。长期以来,竹山县林地利用率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林业产值低,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6%。竹山县域气候复杂多样,垂直差异和小气候特征明显,自然条件适宜发展林特产业,群众对脱贫致富的“希望在山,潜力在山”、“盘活山头”、“兴山富民”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县委、县政府及时确定了“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战略目标,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水电建设机遇,发展林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竹山林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6.93万hm,是农民生存的基础和最大的资源优势,竹山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也是引江济汉的天然大通道。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进一步建设,竹山在未来几年将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为了促进“生态水电大县”战略的实施,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林木总蓄积量增加到450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到1亿元,2

22到205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林木总蓄积量增加到900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的发展战略目标。竹山林业更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目前,竹山林业尚处在恢复性发展阶段,整体生态功能不强,森林资源质量不高,自然修复能力差,可利用林木资源偏低,林业的生态保障作用有待加强,林业产业刚刚起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够突出,林业管理体制转轨缓慢,机制不活,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三、加快发展,壮大林业

发展林业必须冲破传统的思维和发展模式,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新体制、新政策、新举措去指导、去组织、去实施,要统筹谋划林业,确立生态林业、特色林业的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根据特色林业的发展要求,开展多层次、多门类、多途径的科技培训,强化人才、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大力培养开发、营销和管理人才,推广高新技术,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扩大地方特色产品规模,推进产品名优化,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强化产业发展,壮大林业产业

产业发展中要走基地化、产业化的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营造基地,结合生态建设,发展绿色产品。在产业建设中,把握产品绿色化发展趋势,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木本药材的GAP生产技术规范组织生产,采用现代化栽培管理技术与经营手段,建立名、特、优产品基地,从栽 培、加工入手,争取国际标准认证。

⑴、搞好基地建设,壮大产业

在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进程中要切实抓好四大基地建设。一是着力建设好以肚倍为主的“三木”药材等特色高效经济林基地,力争2010年发展到50万亩;二是大力发展以淡竹为主的笋竹两用林基地,力争2010年达到50万亩;三是发展以生态有机茶为主的果茶产业基地,在西西片建设10万亩生态有机茶。在大力发展三大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以“耳林”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力争到2010年“耳林”总面积达到50万亩。

在发展产业中要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基地建设:一是区域走廊型,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根据海拔、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建立区域走廊型基地;二是板块基地型,以老基地为中心,向周围辐射;三是生态庄园型,以开发“规模适度,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效益直接”为特征的林特庄园;四是多层专业型,坚持“稳定、完善、引导、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保持现有山林权属不变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先易后难,实行规模种植、集约经营,按照“林农自愿,相邻连片,便于管理”的原则,发展林业股份合作制林场、林特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

⑵、走产业化道路,壮大林业产业

开发林特产业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大力调整林特生产经营结构。着力构建五大支柱产业为骨干的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以肚倍和木本药材等精深加工为主的林产化工产业;二是积极发展以笋竹两用林、食用菌为主的森林 食品、林副产品加工产业;三是加快以生态有机茶为主的果茶产业;四是加速培育森林旅游产业;五是积极发展野生动物驯养利用产业。在推进林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要建立利益驱动机制,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技术、人才和资金,实现林业经济的腾飞和振兴。

2、抓住重点,强化生态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分区突破的原则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在总体布局上突出堵河源头、沿河沿路、陡坡地段、库区周围、沙化严重地区等治理重点,通过划定封山管护、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舍饲圈养、生态移民等综合措施,保护和增加森林植被。今后,要着力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重点抓好堵河源头水土流失区的综合治理,防止水旱灾害,将重点生态区治理成为竹山工农业稳定发展的绿色屏障。

3、正确处理生态与产业的关系

在林业发展中,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林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在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上,培育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型林业。同时,要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生态建设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产业发展必须以生态建设为前提。在生态和产业发展中要以市场为导向,打造精品名牌;依托资源优势,构建全方位的经营网络;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强化生态建设;以开放为手段,加大 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吸引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技术、人才和资金,实现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的战略目标。

四、应避免在林业发展中的错误倾向

1、克服退耕还林中消极等待和盲目上阵的错误倾向 国家规定停止耕种25°以上的坡耕地,是因为其水土流失严重、产出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而停耕后栽植板栗、核桃、银杏、竹子、杜仲等树种,亩产值可达1000元,净产值可达600元。因此要克服有什么苗栽什么树,为退耕还林而退耕还林的错误倾向。

2、既要保护天然林,也要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森林中树木和其它生物,以及其它生物之间都有极强的依存关系。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是多维的,并且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消费也不断发生着结构性变化。我们身边的许多物种正在满足着我们今天的需要,而且还将载着我们走向富裕幸福的明天。同时,森林中除树木以外的其它生物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珍贵药用植物、珍贵食用或药用真菌、药用动物。这些为我们保护性开发提供了物质基础,保护性开发林中生物是林业产业体系中极有希望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大力度培植。

10.公司企业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十

科学发展观是最近我们可以在新闻,网络和报纸上看到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身为一名党员关注科学发展观和学习科学发展观理所应当成为我们学习的主题。党的十七大在理论创新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中强调: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论述,体现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由教育人转变为关心人内心的感受,通过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拉近党与人民的距离。而这些也正是一个和谐企业所必须有的,一个企业实现和谐要有一个前提和基础,这与整个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统一的。

4月10日,我们公司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会上**总经理谈到如何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把科学发展观结合到企业实践中,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我觉得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坚强电网的实践中,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工作标准不断提高,给员工带来了一定的身心压力。这种情况下,党组织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双向沟通机制: 一是抓好企业重大决策的宣传沟通工作,让广大员工明白企业的绩效目标与自己分担的责任目标是一致的,只有完成好个人的目标,才能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二是认真倾听员工的心声,理顺员工情绪,更多的关心员工身心健康,多为员工做一些实在的事,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做好有利于员工的“小事”,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心和爱护,从心理上亲近企业,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这样便能更好的创建和谐的企业。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国有企业必须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发展增加物质财富、不断改善职工生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和谐。企业不但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且要把发展与和谐建设紧密结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应当处理好企业内外部的四个和谐关系:

一是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和谐。践行“与员工共创辉煌”的理念,大力改善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形成有利于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是企业发展与相关方和谐。坚持以“共赢共享,直到 永远”、“互惠双赢,诚信永恒”等文化理念为指导,与相关方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

三是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和谐。任何企业都是以社会为依托,在特定的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优劣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

四是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企业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切实维护好生态环境。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有企业要履行三项企业责任: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物质基础,作为企业,应该为此创造、提供更多、更大的财富。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提高创效能力、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持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的首要责任。

有些企业认为社会责任是一种负担。实际上,履行社会责任不应被企业视为额外成本。相反,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策略能增加企业获利,有助于提升企业正面形象。企业必须实现自身的和谐,做好这一点就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企业应当把建设和谐企业,当做企业奋斗的目标、追求的境界,当做企业必须履行的责任。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企业是一个小社会,和谐企业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如同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一 样,任何企业也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建设和谐企业,就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11.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十一

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1.解决了发展战略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为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2.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全面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4.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重要阶段,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为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的基本原则,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全局,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解决好科学发展问题;解决好科学发展的问题,需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項事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我们党就能更好地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应当看到,我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5.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由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适时地转化为二、三产业的职工和城市居民,农民的收入就提不高,购买力就上不来,内需也就扩大不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也就快不起来。公共服务不能普遍惠及广大群众,就会滋长不满,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社会管理相对落后,从而造成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损失。只有国家这只“有形的手”必须发挥作用,改变目前政府投资偏重于经济建设而对社会事业偏少的格局,解决地区之间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建立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制度设置,才能使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12.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科学健康发展前提是加强学习掌握教育规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 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规律, 是教育不断发展过程中的深层联系和必然趋势, 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学校要健康发展必然要遵循教育规律, 教育中产生的一切困难和疑惑的解决之道都应该从学习研究教育规律开始。校长要学习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知识, 掌握教师的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 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从本地既有的教育历史和外地甚至国外教育经验中不断学习反思其中的成败得失, 借鉴成功精华, 摒弃失败糟粕,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价值观、人才观。指导和带领教师学习掌握教育规律, 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活动。

二、科学健康发展重心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场所, 学校的任务是“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科学健康发展的主体。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要转变管制学生为服务学生, 所有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都应从学生的发展需要着想, 力争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每个程序、每个细节、每个动作都与学生的健康发展需要密切联系起来。理解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创造条件, 不让学生成为工厂模具里批量生产的盒子。

三、科学健康发展环境是昂扬进取的育人氛围

就像花儿的生长需要阳光一样, 学校的科学健康发展也需要创造一个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育人工作是师生互动的复杂劳动, 管理学校要持续不断的调动全体教职员工敬业爱岗、潜心教育的积极性, 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始终处于高涨的姿态。

一是校长要通过演说、带领学习等方式让教师们认同推崇学校的办学思想, 把学校的办学思想上升为教师个人教育事业奋斗的目标和理想, 及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动力。以科学的办学理念统一教师的思想认识, 凝聚广大教师干事进取的事业心, 为学校健康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无私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教学管理中尊重教师、爱护教师、关心教师、发展教师, 为教师争取利益。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为全体教师和学生建设清洁优雅、文化氛围深厚、舒适便捷的工作学习环境。为教师和学生配备更新必需的工作、生活设施设备, 开展多彩的竞赛和文艺活动, 丰富师生校园生活, 增强以校为家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消除单调、乏味、倦怠。三是在家长、社会中大力宣传尊师重教理念, 增强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意识, 在师生中开展法制教育, 维护教师和学生合法的权益。四是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把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都统一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去, 鼓励教师改革创新, 扶持教师提升进步, 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科学健康发展依据是严谨合理的制度

合理的制度是办学理念的外延和具体化, 是在办学理念统领下的行动指南, 是帮助教师更加直白地理解学校办学理念的教科书。

制度的制定要严谨, 既要不折不扣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又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和特色丰富其内涵;既能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又为教师搭建起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平台;既在立意上有高度, 又在操作上便捷易行。

制度的制定要合理, 要充分的调查、讨论、修改, 最大范围的征求教师、家长、学生的意见, 耐心细致地解释每一条制度制定的原因、依据、需要各个角色的岗位或个人开展的工作、欲达到的效果等, 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制度要边运行、边修改, 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 避免制度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给教师和学生造成过重负担。

五、科学健康发展基石是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

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标准, 立足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理论涵养、专业素养, 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和德能测评办法。建立学生、家长、社会议教、评教和教师自评、互评办法, 发挥师德标兵的示范引领作用, 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全面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强化教师专业化培训,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坚持业务学习, 以新课程理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代教育理念和手段、教育大家的先进思想等作为教师学习的主要内容。借助远程教育网络, 和专家“会面”, 与名师同行, 听讲座, 听报告, 观摩名师课堂, 汲取新理念、矫正错误思想和做法。抓好“三课”活动, 即公开课、观摩课、促进课活动;抓好教学“五认真”, 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作业、认真批阅、认真辅导学生。

加强骨干教师培养, 鼓励教师向不断向高层次骨干迈进。在培养工作上做到三优先:优先参加学习, 优先外出听课, 优先上公开课, 给其舞台让其锤炼, 早日成为教学骨干。充分发挥好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

六、科学健康发展航标是发展性的评价考核体系

科学的评价考核应该是注重教师和学生可持续成长发展的评价考核, 不应是停留在表面和“我要的是葫芦”式的仅关心结果的评价考核。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考核既要放眼全局、横向评价, 使教师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学习业绩准确定位, 也要看教师学生个体差异、基础强弱纵向评价, 令教师学生清晰感知个人成败得失, 反思自身;既要鼓励教师学生敢为天下先、一览众山小, 更要鼓励教师学生集腋成裘、积土成山, 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 积极主动地发展。

13.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十三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农发行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收购资金供应管理工作。一是积极支持国家和地方储备体系建设。对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增储和轮入所需贷款,按政策规定保证供应,以维护国家和地方的粮食安全。二是积极支持地方政府调控粮的收购、调入和轮换工作。对地方政府为调控当地粮食市场委托企业收

购、调入、轮换粮食所需资金,在落实相关利费和价差补贴的前提下,提供贷款。三是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自主经营商品粮油的收购和调入。在落实规定比例风险准备金、有效担保等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积极支持粮食企业按市场价收购粮食,掌握粮源,发挥主渠道作用,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

二、开办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其他粮食企业的贷款业务。根据银监会的批复,我行已获准开办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粮食加工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其他粮食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等业务。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对象是指经地、市(含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认可的,以粮棉油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为主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加工企业收购资金贷款的对象包括,经省级及省级以上政府确认的以粮食为主要加工原料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地市政府级政府确认的地方粮食加工骨干企业;其他粮食企业是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现行贷款对象以外的依法合规从事粮食流通、加工和转化的企业。对一些暂不具备直接贷款条件的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与购销企业联营方式,提供收购资金贷款支持。

三、支持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为符合贷款条件的粮食经营企业的粮食仓储设施及市场设施建设提供贷款支持,主要包括粮食仓储设施购建与维修、粮食烘干设备的购建、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建设、粮食运输专用工具购置及专用交通设施建设、车站及港口粮食专用货场建设等。

14.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十四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

一、党的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一)党的十六大完成了新老领导班子的交替

2002年11月3日至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全会总结了党的十五大以来五年的工作,回顾了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全会认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从容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使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了大幅度提升,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跃,进而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这十三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必将载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而这十三年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全会还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分析了新世纪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肩负的历史任务,就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全会最终议定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讨论并通过了党的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六大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并决定将这两个文件提请十六大审议,为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在思想、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共2114名,特邀代表40名,合计2154名,代表着全党六千六百多万党员。当选代表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广泛的代表性。其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占75.7%,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代表占24.3%,女代表占18.1%,少数民族代表占10.9%,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1.9%,代表年龄在55岁以下的占63.2%;新中国成立后入党的党员占97.5%,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党的占32%。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入党的同志已经成为十六大代表的主体,成为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标志。

李鹏主持大会,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大会经过深入讨论,在批准了江泽民所作的报告的同时,还批准了中纪委向党的十六大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十六大确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这一主题以最简练的语言,告知世人我们党在新世纪要坚持举的旗、走的路,并明确规定了党在新世纪前期的中心任务及以什么样的战斗姿态和精神面貌,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十六大的主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

十六大依据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进一步总结我们党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得出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6)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7)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8)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9)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10)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②。这十条基本经验,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也是对建国以来党的基本经验的继承、深化、丰富和发展;既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十三年的基本经验,对于更好地统一全党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十六大还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十六大报告中所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党章,对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等,作了进一步阐述,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拓展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我党依据社会现状,对党的性质作了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表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方面有利于我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党内同志更深刻地认识、落实我党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进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载入了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成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显然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党的建设领域,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相联系,赋予党的指导思想以鲜明的时代内容,赋予党的宗旨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党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得到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对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其中,中央委员198人,候补中央委员158人,中纪委委员121人。在随后举行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上,产生了新一届的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当选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2003年3月15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大会选举产生胡锦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曾庆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关于同意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关于调整充实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决定》,决定胡锦涛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徐才厚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由此诞生。我党顺利实现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好,知识层次高,年富力强,公道正派,清正廉洁,是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值得信赖、充满活力的领导集体,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确立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抓住了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就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提出的小康概念。后来,根据形势的发展,邓小平又提出了到2l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从而明确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顺利实现了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调整。按照“三步走”战略,到20世纪末,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经过“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这一巨大成就,既为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上述原因,对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构想中的第三步如何进行具体规划,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历史性课题。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开始对如何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进行酝酿、设计。党的十五大初步把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化,提出了到2010年、建党百年和新中国成立百年的发展目标,形成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和头五十年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这一在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第三步中划分出来的新“三步走”战略构想,又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被进一步明确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党的十六大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成为会议的主题,十六大报告对这一目标进行了充分论证和全面部署,指出“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这一目标和部署还写进了党章,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进一步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实现了第三步战略部署与第二步战略部署的有机衔接,成为由小康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在如此长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已经历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但还要继续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我们要在胜利完成头两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继续向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既不能对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的事实熟视无睹,也不能忽视我国的基本国情,以为可以很快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不动摇,集中力量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指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我们所达到的小康只是最低标准的小康,总体水平还比较低。我国现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一千美元,根据世界银行设定的标准,这属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水平。所谓“不全面”,是指我们以往的“总体上小康”主要以经济指标为依据,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注得还不够,以致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还不高,生态与生产、生活的矛盾也较突出。因此,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我们还尚未达到小康社会的要求。所谓“发展很不平衡”,主要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不平衡,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现在的小康只能是处于小康社会起点的小康,与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相当的距离。

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即在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把小康社会建设得水平更高,内容更广,惠及全体人民。

21世纪,国际局势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无疑将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我们正面临着的头二十年又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所以我们应在对实现此宏伟目标充满信心的同时,牢牢抓住这难得的机遇。首先,我国经济有着广阔的增长空间,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为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其次,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们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间的技术合作和竞争,以及直接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次,我国在资金、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最后,党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和民族精神的空前高涨,为我国未来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和社会保证。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把握机遇,集中力量,努力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构想体系中,“小康”指的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仅是用来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状况的概念。而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则不只限于经济方面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党的十六大不仅规定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也规定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关于“三个文明”的概括,即是对小康社会的高度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现代化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一个社会只有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时,才会逐步走向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的社会,才会是一个全面进步、更加稳定与和谐的社会。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重大进展。

全会强调,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人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决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提出“五个统筹”与“五个坚持”相统一的新的统筹兼顾理论;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观点;提出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使其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的观点和政策;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观点和想法。

全会强调,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全会认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决策,是对全党新的重大考验。全党要充分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相关链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节选)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O二O年力争比二OOO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时代背景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都曾指出要重视和研究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赋予我党的历史使命,又作出了不少精辟论述。江泽民多次指出:“我们的各项工作能否做好,我们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我们的事业最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这些重要论述赋予我党执政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也为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性。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由此可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我党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就国内形势而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要求我党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第一,党面临着历史任务的考验。我国的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党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因此,要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就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第二,党面临着突出矛盾的考验。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用二十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项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因为我们无法回避制约实现小康目标的因素,如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尚未完善,教育科技水平落后使人才的数量、质量都亟待提高等。第三,党面临着发展阶段的考验。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人均GDP一千美元至三千美元的阶段。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显示,这个阶段是多事之秋。顺利地度过这一临界点,中国就会步人经济快速增长的快车道,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否则,便可能出现社会动荡不安,并长期徘徊不前的状况。我们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矛盾凸显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这就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其次,就国际形势而言,维护国家发展和生存安全,要求我党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以美国为首、众多发达国家参与的“一超多强”格局基本形成,且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世界性的恐怖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甚至愈演愈烈;经济全球化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但仍存在着反全球化的潮流„„由此可见,我党所处的执政环境并不乐观。我国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经济占有优势的压力,以及他们企图通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各种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加紧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当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前进,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在给我们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可乘势而上,取得更大的发展;反之,丧失机遇,则有可能由盛转衰。

再次,就党内形势而言,党的自身状况及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也要求我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经过八十多年的奋斗和发展,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两个根本性转变”:“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由此,我们党必须解决好两个历史性课题,一是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加强执政能力,二是要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党自身也存在着影响执政的因素。一方面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比如,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执政本领不大,执政能力不够强的问题;一些农村党组织的软弱涣散问题;新兴组织党的建设滞后问题;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够问题等。另一方面则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如腐败问题、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党的执政效率和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因此当务之急即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并永葆党的先进性。

最后,就党外形势而言,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政权的经验教训,给我党加强执政能力以启示。一是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兴衰的深刻教训给我党以警示。这些无产阶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当一个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党内缺乏民主,且官僚主义作风极其盛行,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日趋瓦解,致使党最终失去政权。二是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兴亡的经验教训给我党以启示。如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度国大党等一些曾长期执政的党,他们因为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发展,进而丧失了执政地位。三是借鉴世界政党执政的一些基本规律。曾在世界上长期执政的党丧失政权的事实,从反面告诉我们,政党要夺取政权不容易,而要想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因此,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增强执政能力,确保始终为民执好政、掌好权,在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始终获得人民的拥护,使执政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当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正式摆到全党面前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随后的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二中全会、三中全会上,反复强调,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成效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003年11月2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2004年秋天召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讨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并作出相应决定。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会议结束后不久,中共中央即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下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打算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三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借此活动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004年9月16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作出了两项影响深远的决策:一是调整充实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二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先在科学地分析了我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第一次以党的决定的形式,全面认真地总结了我们党执政五十五年以来的主要经验:“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这六条执政经验反映了我党执政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在指导思想上,它既重申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又强调了“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社会制度,它既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又提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推进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时,它强调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面,它指出既要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又要“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惩治腐败”;在治国理政中,它认为既要坚持为民执政,又要“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靠民执政;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上,它提出既要“适应时代发展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又要“使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还鲜明地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首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思想理论为指导。为此,必须要全面把握“五个以”,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这“五个以”是对五十五年来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的概括总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指导原则。一方面,党在新时期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它既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同时也从根本上保证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党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党所肩负的重任和使命,着眼于长远,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在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五个以”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有遵循了这几条根本原则,才能确保党的工作体现出时代性、把握住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向前进。

其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深刻认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我们党从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等角度着手,构筑起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体系,即“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四个成为”、“四个实现”从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方式、执政作风等方面,对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整体要求进行了高度概括。

其中,“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既是我党总结执政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又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略。科学执政,要求党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来执政,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分析和界定党与国家政权间的关系、界限,明晰各自的职能,实现党政分开,从体制上理顺党政关系。民主执政,要求党进一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并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要求党要坚持依法治国,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党章和民主集中制的规定,执掌国家政权,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最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努力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这五项任务亦即五大能力,即“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等各个方面。因此,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加强“五种能力”,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必然要求,它要求我们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集中各方面智慧,做到“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驾驭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党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间的关系,健全民主,完善法制,加强监督,努力改善党在国家政权系统中的领导。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党必须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应对主流意识形态所受到的严峻挑战。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党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适应社会利益多样化的新形势,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采取正确的方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必然要求,它要求我们党在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的国际环境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积极化解不利因素,趋利避害,制定政策、处理问题,善于将挑战变为机遇。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严峻挑战、顺利完成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也是我们党适时做出的一项深谋远虑的历史决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惟有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健全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执政方略和执政方式,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首先是要正确理解、把握党的先进性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奋斗史告诉世人,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党始终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走在革命、建设队伍的前列,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系列伟大胜利。这是党的先进性的最基本的含义。此外,党还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通过制定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这是党的先进性的深层含义。

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党的先进性会有不同的要求,但最根本的还是要看它是否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放到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党的先进性进行了最新、最集中的提炼和概括,它向我们昭示:判断一个政党先进与否的标准是要看它能否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它的思想理论是否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它能否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因此,党的先进性归根结底表现在坚持“三个代表”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实践“三个代表”,就是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就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其次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要性。先进性是党安身立命的根本,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决定着党的执政效率,更决定着党所领导的国家和人民能否实现事业的兴旺和民族的复兴。在过去的八十多年里,我们党始终保持了先进性,出色地完成了历史使命,改变了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局势,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一如既往地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风口浪尖,必须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核心和基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能否保持先进性,依然关系到党和国家乃至全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党只有始终保持先进性,才有资格代表人民执政,才能为人民执好政,才能巩固执政地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最后是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党的先进性与党员个人的先进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党的先进性既表现在党的整体功能的发挥上,也体现在党员个人具体的先锋模范行动上。

八十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党所拥有的七千多万名党员,总体上看是保持了先进性的,在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在党员队伍中也存在着与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有一部分党员、包括少数领导干部缺乏应有的先进性,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甚至有极少数党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先进性,连共产党员的基本标准和起码要求也不能达到。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不适应”、“不符合”甚至于背离了党的先进性要求,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党的执政成效,损害了党的执政基础,必须予以高度的警惕和重视。

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问题。

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共中央早在党的十六大就已开始酝酿在全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相关事宜。2003年,先进性教育活动先在全国党政机关、农村、城市基层等五种类型的19个单位进行了试点,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和宝贵经验。于是,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1月,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式启动。这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我们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次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集中教育活动,是新世纪、新阶段党所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

此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际和党员队伍现状,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党中央认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不仅要解决党员、党组织的问题,而且还要促进群众问题的解决。于是,先进性教育活动明确提出了所要达到的四大目标: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要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把是否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

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原则的指引下,要求每个党员都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履行好八项义务,行使好八项权利,并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环境,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思想、政治、作风等各个方面,真正成为社会和群众的表率,进而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和先进性。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重要举措,通过教育活动,使党的先进性得到加强的同时,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地位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巩固,并增强了党抵御各种风浪的能力,为党顺利完成执政使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保障。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种种风险和挑战,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取决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决于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只有通过有效的党内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举措,工作有新成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动力。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举措。虽然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有阶段和时间限制的,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却是无止境的,因此,中共中央在推进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提出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目标,以实践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努力探索使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这表明,党的先进性建设终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相关链接

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一)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全党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不断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向深入,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的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全面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继续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加大干部交流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特别要培养选拔胜任重要岗位的年轻干部。注重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和考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三)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各级领导班子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顾全大局,增强团结,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持协调高效运转,增强整体合力;要加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形成制度,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坚决反对和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反对好人主义、自由主义。优化领导班子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配备。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配和管理、监督。重视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逐步加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干部交流。优化人大、政协领导班子结构,逐步减少人大、政协领导职数。修订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制定党组工作条例。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都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活动为载体,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国有企业党组织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机关党组织要严格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高校党组织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做好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社区党组织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坚持标准,保证质量,重点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发展党员,同时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及时整顿软弱涣散、不起作用的党组织,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特别要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五)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发展党内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建立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机制。加强代表同选举单位党员的联系,听取和反映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党的各级全委会召开会议时,可根据议题事先征求同级党代会代表意见或邀请部分代表列席会议。扩大在市、县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全党全国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全党同志必须自觉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原则,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央权威,严肃党的纪律,保证政令畅通。

(六)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思想教育,健全相关制度,提高执政效率,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坚决反对骄傲自满、铺张浪费。从中央做起,改革会议制度,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和简报,切实改进文风。严格规范和控制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领导干部搞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轻车简从。

(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各级党委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加强廉政法制建设,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加强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表彰勤政廉政典型,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和“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在一年多来的实际工作中,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全会在全面分析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继续做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篇文章的纲领性文献。

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这二十年又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处于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因此,“十一五”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好坏,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十一五”时期,只有把经济社会的发展纳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局面,才能为后十年的顺利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建议》从“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十一五”时期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高度概括了《建议》的主要精神。立足科学发展是对“十一五”时期发展方向的总体要求,着力自主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完善体制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则在构成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条件。这四句话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建议》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在确立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建议》最鲜明的特点,成为贯穿《建议》的主线。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在我们党深刻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经验教训,吸取世界各国发展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为此,《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六条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应加以全面、辩证地认识,深刻理解其内涵。

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议》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包括了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多方面内容。“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相衔接,将定性要求与定量指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增长质量、效益相结合的要求,也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还体现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

《建议》还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

(1)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建议》在提出要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同时,强调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所在,并指出,要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而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3)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议》阐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并提出了要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四大机制,形成相互促进、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4)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鉴于资源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建议》强调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节约资源、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的重大举措。

(5)要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众多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建议》明确指出,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以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进步,从而实现长期、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6)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教育、人才始终是关键,要着力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此,《建议》认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要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也离不开人才。

(7)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必要条件。针对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一系列重大变化,《建议》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建议》求真务实,无疑为今后一段时期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

此外,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一个新的推动综合治理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载体——平安建设应运而生。2005年5月,胡锦涛在接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时就明确要求:“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和平安建设活动,切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写进了规划。

2005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意见》阐述了平安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强调平安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

《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坚决防止和纠正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和工作网络,重点抓好县(市、区)以下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体系建设。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维护信访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意见》提出,要加强对社会治安形势的分析和研究,建立完善社会治安形势评估预警和政法部门配合制约等工作机制,构建有效预防和及时发现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不断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治安防范意识,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形成维护治安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扎实推进农村和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运用科学、民主、法治的方式,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要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建立健全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工作机制,关心和重视农民工劳动保护,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教育与维权并重,探索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的新办法。扎实做好服刑人员子女、流浪儿童、闲散未成年人等群体的工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加强对缺乏监护、具有不良习性青少年和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重点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开展社区矫正试点,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发生。加大对网吧、娱乐场所的整治和管理力度,坚决查处色情等违法网站。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消防管理,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严肃查处安全责任事故背后隐藏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预防和减少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特大恶性安全生产事故。

《意见》强调,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自治组织为基础,基层综合治理、政法组织为骨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筑牢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要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认真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着力整合群防群治力量,形成人人参与治安防范的工作格局。

到2005年年底,平安建设已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展开。广泛开展平安县(市、区)、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平安校园、平安企业和平安家庭等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已经列为2006年全国平安建设的重点。此外,“平安村”创建活动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社会平安、人人受益,维护平安、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各地形成。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其发育程度较低,仍不健全,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特别是经济体制仍然存在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诸多障碍,加之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使得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协调以至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此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又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为了适应国内外环境发生的变化,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在2003年10月11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观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提出来的,是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重视经济指标,但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总量上的增长,而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社会发展、民主法制、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指标,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社会。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也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因此,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它在强调了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的同时,又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于发展观念的创新,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针对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决定》鲜明地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即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要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统筹区域发展是要实现地区共同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要实现人口适度增长、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则是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指人民群众,“本”则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我们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政权,巩固执政地位,同样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因此,一定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受者。由此可见,以人为本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它突破了传统发展观“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在注重整体利益的同时,也关注个体利益的实现。因为只有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最充分地满足个人利益,保证个人利益,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科学发展观正是实现这一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要实现“社会更加和谐”这一重要目标。于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即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度强调了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指出:“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人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所处的新的历史起点,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并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支持。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目标等方面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旧回答着如何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中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问题。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特征的“全面发展”,以“五个统筹”为基本内容的协调发展以及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本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它基本涵盖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是统领全局的纲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这也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要求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综上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各种权利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通过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同时,再借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获得更大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此为指导,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并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006年1月9日至11日,2005年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紧紧抓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是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五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发展创新文化。要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用十五年的时间使我国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完成这项任务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坚持以人为本,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扎实苦干,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看望了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民盟、民进联组委员,参加了分组讨论,听取了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

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广泛深入动员人民群众,坚定不移依靠人民群众,真心诚意造福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出来。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相关链接

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 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综合起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主要是: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十分迫切;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特别是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要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等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等等。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只要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牢牢掌握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就能够营造有利于我国的战略态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期的良好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严峻压力。由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总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都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4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力度,加大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使每一个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要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

二是要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国家兴盛,人才为本。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工作措施,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努力造就大批优秀人才。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不拘一格选人才,建立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体制机制,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人才辈出的局面。

三是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的部分讲话

思考题:

1.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现阶段“低水平”的小康有何区别?

2.我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上一篇:绥棱县人民医院医师定期考核总结下一篇:关于中学语文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