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课内阅读

2024-10-02

早发白帝城课内阅读(精选11篇)

1.早发白帝城课内阅读 篇一

【原文】: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a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 ⑴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⑵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⑶白帝: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于长江上游。⑸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⑹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⑺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翻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阅读训练】: 1.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 的特点。(1分)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2分)1.湍急 评分:共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答案】 1.湍急 评分:共1分。意思对即可。2.“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评分:共2分。答案含“船的轻快”“内心的轻松、喜悦”两点内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赏析】: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李白因得罪朝廷被流放,在走到四川省境内的白帝城时却意外地得到了赦免。这首诗就是他从白帝城乘船返回江陵的路上写的。曙光初现,朝霞满天,巍巍白帝城屹立在彩云之中,我们的诗人怀着兴奋的心情,乘船回乡了。小船顺流东下,浩荡的江流推送着松快的行舟,那船只,就像乘奔马,驾长风,飞速前进。两岸的青山一对对扑面而来,一排排往后退去。三峡的猿啼声,声声相接,不绝于耳。不知不觉间已越过了万重山岭,千里水程,来到了江陵城下。这时,夕阳刚刚收尽它的余辉,苍茫暮色,从天边渐渐推移过来,青山、绿水、孤帆、古城都变得模糊了,只有诗人的心情还像朝辞白帝城时一样轻松。于是,他提笔疾书,写下了这首轻捷明快的诗篇。

2.早发白帝城课内阅读 篇二

第一,课内阅读是纲,课外阅读是目。课内阅读的内容与教材关系紧密,也就是说对教材的发掘,必须在教材的规定之内。而课外阅读是在教材所圈定的范围之内,对相关的内容可以做更宽泛的阅读,无疑能对课内文本内容、作者思想等有更深的体会和诠释。如学生课内学习了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后,理解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课外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读一些关于郁达夫的文章或他的其它散文,如《灯蛾埋葬之夜》、《一个人在途上》等,加深对郁达夫文章及其思想的领悟,提升思想觉悟。

第二,课内阅读是点,课外阅读是面。课内阅读的目的如果说是对所读作品的一个点进行挖掘的话,课外阅读无疑是揪着一个点作的一个平面甚至立体的拓展。课内读的可能是一篇作品的某种创作手法或者某一方面的某种认识,但在课外读时,就有可能涉及到其构思、作者及其风格、创作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东西。比如课内读的是《李商隐诗两首》,课外读的可能是《李义山诗集》中最为重要的无题诗和咏史诗,通过大量的抒情感怀类的诗篇感受李商隐诗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课内读是李清照的前后期的代表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课外就应该《如梦令》、《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蝶恋花》、《武陵春》、《摊破浣溪沙》、《点绛唇》,通过大量的阅读,辅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具有清新明快、细腻婉转的特点;而后期词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具有哀婉凄清、苍凉悲楚的特点。

第三,课内阅读是猎枪,课外阅读是猎物。课内读的是读书的方法,创作的技巧。课外读的就可能是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应用所在。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这篇文章的明暗双线结构模式新鲜别致,琵琶女的身世变故是明线,白居易的人生际遇是暗线,这一虚一实的情节安排令人惊叹不已。再例如鲁讯的《祝福》借祥林嫂的眼睛变化展示其一生的悲惨命运,线索明了,主旨深刻。课外读的过程中,课余遇到的这些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学生阅读小说《飘》。小说《飘》的明线是赫思嘉和生活、爱情故事,暗线则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写作训练中运用这些技巧,提高作文水平。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组成阅读教学的两个部分。换言之,它们也是阅读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此二者是互补关系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在知识方面的互补。课堂内所学的知识需要通过课外阅读去扩展,去补充。课堂的知识如果不能用于实践,就不能发挥它的实用性,那么,再好的知识也会失去光泽,久而久之也就会被人遗忘了。而课外阅读则具有较强实践性,二者放在一起能起到互补的作用。比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中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一般把它理解为欣赏空明月色。但笔者之前读过《苏东坡传》,因而明白仅此一文是不足以理解苏轼的思想,因此课外应推荐学生阅读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其他作品,比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阅读这一时间段内苏轼的名篇名作,可以加深对苏轼坎坷命运以及东陂先生放任豁达的心境的感悟。

二是在自学能力方面的互补。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知识。也就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目前的课内阅读一般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这就不能认为是自主的阅读习惯。而加强课外阅读就能对这方面进行一个补充,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是在作用方面的互补。众所周知,课堂知识毕竟有限,所以只进行课内阅读,很容易使学生变成书呆子,思维欠缺灵活性。而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就可以在视野、思维、情感等方面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增长学生俯仰古今的远见卓识能力。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方式,所以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积极地倡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比如学习《荆轲刺秦王》一课时,针对荆轲到底该不该刺杀秦王,让学生展开了辩论,有学生认为荆轲应该刺杀秦王;也有学生认为荆轲不应该刺杀秦王。只要学生提出观点,言之有理,我们都应该予以肯定。让人遗憾的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却把重点放在了课内,忽视课外阅读,或者对其方面要求甚低。如若继续这样,势必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视野狭窄,知识容量小,信息采集能力低下。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不得不处理好课内外的阅读关系,因为只有处理好课内外的阅读关系,积累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才能了解到更广阔的生活,丰富写作素材,才能彻底提高写作能力,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摘要:面对当前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强势侵入和本国应试教育的壁垒,教师往往对阅读教学甚感头疼。毋庸置疑,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阅读无疑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为了让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课内自然渗透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正确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关系,互补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2006(10)

3.走进课内阅读 篇三

【关键词】阅读 文本对话 自主 引导

从诗经到唐诗,从宋词到元曲,我们的母语—汉语,始终充满着无穷的魅力。但在物欲横流的今日,在外来文化不断冲激下,强调母语教学已刻不容缓。如何引导孩子从小亲近母语,和文本进行沟通、交流呢?小学阶段的阅读教育无疑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環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由此可见,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上力求推陈出新,但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重形式,轻效果

语文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单单一个阅读的方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分角色朗读、互评朗读等;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有范读、领读、复读等等。建立在阅读形式表现的多样性上的阅读要求不外乎是“有感情”的朗读、读出“问题”来、读出“解决方法”来。其实在课堂中如果阅读方法使用恰当,学生自然会有收获,问题在于如果过于追求形式化,那就弊大于利了。比如,“有感情”的朗读,课堂上,教师针对某一段落反复让学生读,利用领读、范读等形式,甚至采用评价、鼓励的方式进行煽情式的引导,但效果并不能尽如教师所愿。其实不难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充分调动起来,个体情感与文本的内涵未产生共鸣,老师在台上讲的眉飞色舞,学生却不能紧随师后,融入情境;其次是文本本身难于让人动情,文本和学生生活的差距是造成学生和文本的疏远原因。长此以往,学生就只好“装”和“演”,使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了表演课、舞台剧。正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澄清面目尚有时”,我们教师事实上在这种所谓多样化的教学中迷失了方向——为了追求新潮看似精彩的方法而忘记了教学的目标;为了找寻表面的热闹忽略了许多本质的东西;为了模仿而去模仿忽视了学生的需要。

二、重提出问题,轻解决问题

课内阅读中,教师往往喜欢这样说:“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读出不懂的地方,读出问题。”让学生“读出问题”来,这本来是体现个性化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课堂中却时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学生读完了课文,提出了一些和课文内容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是提出了一些“大、空”的问题。教师为了解决这一情况,只能草草结束这个“读出问题”,自然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也在教师的一手包办下,匆匆而去。其实个性化阅读不等同于“随意阅读”,它需要学生个体全身心的投入,而教师的引导、点拨和精辟的表述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不善于启迪,面对学生提出的“繁、大、虚”的问题,那么师生只好围绕文本进行表演,课堂再次陷入泥塘。

三、重优等生,轻后进生

阅读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的教学,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况:师生间的合作在某些课堂上只是教师与几个优等生的对话,而未面向全体学生。木下百合子指出:“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和语言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在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了?代表的发言是全组学生的意见还是优等生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的进行了沟通吗?还是大部分学生处于倾听,做为观众?其他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学习,更多学生回答问题和朗读课文是不是因为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了内在的积极性?还是因为可以得到老师的好评和表扬?优等生在课堂中得到了老师越来越多的赞赏,课堂成为了优等生和老师的舞台,而后进生也在这场戏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定位,在课堂中做一名观众。学生在这一刻还是新《课标》中所说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吗?

那么语文课中该如何进行阅读指导呢?《课标》关于阅读教学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其实,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应处在引导者的位置,去启发学生,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我想,让我们放开阅读的手脚,会是一个好的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就小学生而言,阅读不外乎让学生能“读通、读顺”,在此基础上能“读懂”。

在讲授课文《落花生》时,本来我预备用对话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课堂开始没多久,在第二次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放下书本,准备开始讲解文中出现的问题。可是有学生提出了:“老师,我还没有读完课文,请再给我们一点时间。”是啊,在平常的课堂中,我总是担心时间不够,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匆匆结束学生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对课文还是“云里雾里朦胧朦胧”时就开始了我的教学。转念一想,我答应了学生的要求,让学生继续去读。

经过这次反思,我发现其实给足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的“读”是至关重要的。爱因斯坦在他的《自述》中说:“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有大量的朗读实践让学生自由的去“读”,去研究他们觉得有价值的问题。

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各种教学方式都是为“读”而服务的,在读顺、读通、读懂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自然得到提高,而文本也不会支离破碎。每个教师在课堂中应带着一颗诚挚的心,不游戏教材,不卖弄学识,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回归到朴实、真诚的母语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将会更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活水源头--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读经典,学做人》

[4]《小学语文分享阅读的研究》

4.课内阅读 篇四

④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⑤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⑥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⑦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⑧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⑩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⑪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5.选段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答:

16.第①段中的“小声说”是指声音低吗?你怎样理解?(3分)答:

17.找出文中与第③段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答:

18.第⑨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3分)答:

19.说说第⑪段的作用,并以“贝多芬”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4分)答: 答案:(一)(15分)15.①起稿政治传单;②群众大会演讲;③参加游行示威。(每件1分,共3分。)16.不是。(1分)是指在昆明小范围内宣传动员。(2分)17.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2分)18.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1分)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斗争精神。(2分)19.作用:总结全文,高度称赞闻一多先生敢说敢做的伟大精神。(意近即可,2分。)仿写:他,是生活的弃儿。他,是命运的改写者。或:他,是眼睛的盲者。他,是音乐的引路人。(2分)

(一)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选段,回答6—9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A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6.能概括选文内容的一句话是什么?。(4分)

7.选文中闻一多先生都“做”什么了?(6分)

8.请自选角度,对选段中划线句子A、B两句进行赏析。(8分)

9.你选段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5分)

答案:

6.4分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7.6分 写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8.4分A:“钻探”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典籍的专注刻苦,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热情的赞扬。4分B: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使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可以具体感知。)(自选角度如:修辞、关键词:密密麻麻等)

9.5分

(结合句子+形象5分,没有句子3分)爱国、刻苦研究、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注重实践、成就卓越、不畏艰辛、坚持不懈……

二、现代文阅读。(10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这句中的“要”字可以去掉么?为什么?(2分)

2.文中两次使用了“竟”字,试分析这个字的作用。(2分)

3.文中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进行了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2分)

A.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B.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5.对下列本文涉及的科学家说明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邓稼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巨大贡献。B.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本文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真挚友谊。C.钱三强,当代中国核物理学家。

D.奥本海默,美国物理学家,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

答案: 二

1、不能去掉。因为“要”字说明邓稼先的不引人注目是他自己主动的选择,突出了他性格的忠厚平实、从不骄人的特点。如去掉,就变成他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人了,人物性格的可贵之处就体现不出来了。

2、这两个“竟”字都有令人意外,出乎意料的意思。面对复杂激烈的“文革”斗争形势,邓稼先竟然能够化解派系矛盾,领导不同派别的同事们继续工作并作出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不能不说明邓稼先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确实创造了奇迹。

3、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进行对比,更能突出邓稼先性格和品格的可贵。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于人的品格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毫无疑问的,邓稼先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

4、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形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谦虚朴实、具有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5、A

邓稼先 “我不能走”

1、请将“A胆识 B见地 C判断 D直觉”填入文中相应的空白处。

2、“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你用这个成语造句吗?

3、这段文字开头的《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对于表现邓稼先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请找出文章里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5、文段结尾的歌词对于表现邓稼先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DBAC2、(释义、造句略)

3、悲壮、凄凉;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辛劳的精神

4、“戈壁滩上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突出环境的恶劣,烘托人物形象。

5、赞扬的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人物,暗示邓稼先是这些人物中最闪亮的。

1.标题“‘我不能走’”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引用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引用它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北宋范仲淹《渔家傲》词中有一句取意于“燕然勒功”,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不好,因为以“我不能走”为题既能体现邓稼先勤勉奉献的高尚精神,又引用了邓稼先的原话,真实感人。2.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情景,目的在于突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为艰苦、恶劣。3.语言描写,表现邓稼先具有高度责任感,以及与下属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4.表现了邓稼先为科学事业、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5.燕然未勒归无计 《最后一课》

接着,韩麦尔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小题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钥匙”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句的深刻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2:为什么听到钟生、号声,韩麦尔先生会“脸色惨白”?(2分)小题3:“我”觉得他从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4: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1)这段属于_______________描写;(1分)

(2)表现了韩麦尔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5: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神;韩麦尔先生的话表现了他对母语怎样的感情?汉语言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是怎样看待我们的母语的?(4分)参考答案:

小题1: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法国语言只要操着统一语言的法国人民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自由和解放。小题2:最后一课就要结束了,先生难以控制内心的悲伤而“脸色惨白”。小题3:“我”被韩麦尔先生高尚的爱国精神所打动,因此觉得先生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

小题4:(1)动作(2)悲伤、愤怒

5.五语课内阅读 篇五

1、教学有方的田老师,2、热爱学生的陶校长,3、孜孜不倦的法布尔

4、严肃认真、锲而不舍的贾岛

5、美丽善良、舍己为民的嫦娥

6、力大无穷、为民造福的后羿

7、奸诈贪婪的逢蒙,8、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邓小平爷爷,9、勇敢顽强、积极乐观的恩科西,10、善于观察、勇于探索 的富兰克林,11、不屈不挠、持之以恒、自强不息的谈迁,12、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诺贝尔,13、不懈努力的李时珍

14、孜孜不倦的爱迪生

15、坚持不懈的齐白石,16、武艺高强、谦虚有礼、足智多谋的林冲,17、目中无人、傲慢无礼、自以为是、的洪教头,18、勤奋好学、孝敬母亲的王冕。

19、无私奉献的高尔基

20.我们还欣赏了 似蛇非蛇、捕食速度快,会变色 的变色龙,21.__会唱歌_____的纺织娘,来回穿梭 的游鱼,22__五彩缤纷__的蠕虫,闪烁着金属光泽 的小甲虫,23___奇妙动人______的金蝉脱壳的景象,24__郁郁苍苍 饱经风霜 千姿百态 ___的黄山奇松,25___气势非凡、雄伟壮观________的黄果树瀑布,26.举世闻名 的莫高窟。

27、惟妙惟肖、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 和——————的藏经洞。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是黄果树瀑布,因为它形态宽,声音大,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课文是《黄果树瀑布》,因为它形态宽,声音大,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其中我最敬佩的一个人物是法布尔,因为他从小迷恋昆虫,最后写成了《昆虫记》,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喜欢的我课外读物有:《鲁滨逊漂流记》,因为里面的主人公鲁滨逊坚强勇敢,教会了我们生活的本领,具有顽强的毅力。

(一)《师恩难忘》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知识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1.这片断选自《师恩难忘》,作者是,课文原题是《 ____________ 》。

2.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赞美教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二)《变色龙》

“你别看它可以连续几个小时挂在枝叶上一动不动,但它是似睡非睡地窥探着,伺机捕捉昆虫。它的每只眼睛都能单独转来转去,分别观望四面八方的东西。当它的两只眼睛同时注视着前方时,就会产生一种立体感,准确地判断自己与昆虫之间的距离,用舌头捕捉食物。”中非工人朋加沙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着。

这时,一只色彩缤纷的蝴蝶飞过来,离变色龙还有相当的距离。似睡非睡的变色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它那长得惊人的舌头——舌头的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刹那间,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为美餐。我们被它吓了一跳。

1.片段中表示“看”的词语有:。

2.从“迅雷不及掩耳”看出。

3.第二段中引号表示,破折号表示。

4.“我们被它吓了一跳”的原因是:。

5.联系全文,概括变色龙的生活习性:。

(三)《金蝉脱壳》

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是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最有趣的是蝉尾 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敏捷— 依依不舍—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这句话把 比作。

3.读了短文,你知道了蝉脱壳过程的部位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金蝉脱壳”在原文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

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5.“金蝉脱壳”的情景奇特动人,在现实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动物的成长变化也很奇特,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嫦娥奔月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嫦娥!嫦娥!”后羿连声呼唤,他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1、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碧蓝碧蓝()()()

飘飘悠悠()()()

2、文中“凝望”有“看”的意思,请写出四个表示“看”的词语。

()()()()

3、细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写出你的体会。

4、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嫦娥、逢蒙、后羿各是怎样的人?

逢蒙:

嫦娥:

后羿:

(五)装满昆虫的衣袋

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1.这段话选自文章-------------,“他”指的是----------,他出生在--------(国家)。他是一个--------------。

2.“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这里的省略号指的是--------------。在“小英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我们„„得了„„第一名„„”这段话中省略号指----------------------------。

3.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主人翁----------------------------。

(六)《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回苏联去了。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1.文中哪个词写出了花的美? 请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他栽花种草是为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写--,反映儿子对父亲的---------

你回去了()你栽的花留了下来 我望着它们 心里想 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 鲜花

要是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是美好的东西,那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侯,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1.这是伟大的作家--------------写给--------信里的话。他的作品有《 》、《 》、《 》等。你最喜欢他的这句名言------------;

2.文中有两处写到“美好的东西”,第一处指的是-----------,第二处指的是-------------------------。

3、“‘给’,永远比‘拿’愉快„„”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6

4、读了信中的话,高尔基的儿子一定会对父亲说:------

5、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6、给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

7、将第二自然段这句话改写成反问句。-

8、找出文中的一对反义词。()——()

(七)《艾滋病小斗士》

()恩科西感觉到生命随时可能结束,()他依然在梦想未来。他说:等我长大了,我要成为一名艾滋病问题专家。周游世界,到各国演讲,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然——()周游——()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长大了,恩科西要成为-----------,遗憾的是病魔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4、恩科西就是“艾滋病小斗士”,是因为-----------------------------

5、艾滋病是一种----------------的传染病,是全人类面对的天灾。

6、小恩科西的动人事迹,告诉人们

(八)<推敲>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用“推”好。()用“敲”好。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 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友人家门没有闩,()不能莽撞推门,敲们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贾岛犹豫不决是因为 ________,韩愈认为用“敲”比“推”好是因为---

3.读了片段,我认为贾岛是个 ________的人,韩愈是个 ________的人。

4.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是斟酌文字叫做“ ________”。这一典故出自我国 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的诗《________ 》中“________ ”一句。

5.本课讲的是唐朝诗人与韩愈一起 的故事,表现了贾岛 ________的创作态度和________ 的钻研精神

(九)《黄果树瀑布》

①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②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③黄果树瀑布()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1.用“ ”画出描写黄果树瀑布形状的句子。

2.用“ ”画出具体描写“银雨洒金街”奇景的句子。

3.第③段文字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绘了黄果树瀑布,表现了黄果树瀑布________ 的特点。

4.在第③段文字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5.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赞美庐山瀑布,你想用什么来赞美黄果树瀑布?也可以是诗,可以是歌,可以是„„

6.第③段文字中第一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十)《莫高窟》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纪 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应 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 有的臂挎花篮 采摘鲜花 有的怀抱琵琶 轻拨银弦 有的倒悬身子 自天而降 有的彩带(漂 飘)拂 漫天遨游 有的舒展双臂 翩翩起舞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世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1、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汉字。

2、第一句话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________;二是________。这一段写的是第________ 方面的内容。

3、给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4、请你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具体地写一写其他的飞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天火之谜》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是富兰克林用手指()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大雨倾盆—()欣喜若狂—()骤然—()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3.用“——”画出描写天气的语句,并填空。

富兰克林是在__________做“风筝实验”。他冒着这样的危险做实验,你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夸奖他。

4.给这段话取个合适的题目。

(十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经过四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广泛()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填空:《国榷》初稿用了_______年时间。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_______岁的谈迁带着书稿,又经过了_______年的奋斗,终成定稿。定稿的《国榷》共____卷,_______万字。以上所填的,都是数据,课文中还有使用了数据的语句,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______”的语句。谈迁这么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深入地谈谈谈迁名垂青史的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诺贝尔》

有一次 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 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 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 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轰 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 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 人们慌忙赶来 齐声惊呼 诺贝尔完了 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

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1.给第一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面上写火星接近炸药的过程,实际上它还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片断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忘我地试验成为众多科学家成功的标志,读了这个片断,你想这样夸夸诺贝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滴水穿石的启示》

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shǔ shù)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jiāo jiào)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rēng réng)然坚持每天花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 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用“√”标出括号中正确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三组意思相反的词:

3.文中“挥毫作画”的“毫”意思_________,“坚持不懈”的“懈”意思是_________。

4.文中“不教一日闲过”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在你的积累中,也表达这一意思的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顽石”指的是,“滴穿顽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滴穿”这个词上加上引号,表示。

6.文中列举了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把文中画横线的一句话改成另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林冲棒打洪教头》

洪教头(脑 恼)恨林冲,又想赢得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拔 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 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 凶凶),但脚步已乱,便(抢 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错 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

1、在文中的横线处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用“ ”画出这段话中洪教头气势汹汹的具体表现;用“ ”画出这段话中林冲武艺高强的具体表现。

(十六)《少年王冕》

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________,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地上坐着。

________,________。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 镶着________。阳光________,照得________。山上________,________ ;山下 ________,________。树枝像________,绿得________。湖里有十来枝 ________,花苞上 ________,荷叶上________ 水珠,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 心里想道 古人说道人在画图中 真是一点不错 可惜这里没有一个画工 把这荷花画下来。

1、这段话是按照 ________顺序写的。

2、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3、在片段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4、看到这样的美景,王冕想到古人说的“人在画图中”,你读了以后,想到哪一句古诗来形容呢?

1、《师恩难忘》课文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到的成语有--------------我想用这句诗来赞美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陶校长的演讲》是一篇演讲稿,要求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充分体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请你写一句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古诗两首》中《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诗的后两句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作者是当代诗人孙友田,诗中: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们一片清凉的绿阴。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段话既是文章的开头,也是文章的结尾,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界的美好、神奇,召唤着人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段话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为什么?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答案:因为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活力,所以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喜欢这样的课本,因为大自然中隐藏着许多奥秘,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收获。

5、《装满昆虫的衣袋》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应当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

6、《变色龙》本文通过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应当保护动物。变色龙,学名避役,因为它能够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求得自身的安全,所以俗称变色龙。

7、《金蝉脱壳》一文生动的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8、《成语故事》由《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则成语故事组成,三个成语的意思分别是: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传神。

9、《推敲》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10、《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描写了三个个性色彩很浓的人物,分别是心地善良、舍己为民的嫦娥,力大神勇、为民造福的后羿,奸诈贪婪的逢蒙。

11、《读书莫放“拦路虎”》主要讲读书时遇到“拦路虎”不能绕着走,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拦路虎”指的是拦路打劫的土匪,在文中指的是读书时遇到的生字。

小精灵儿童网站

12、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本学期我们学习的三篇《伊索寓言》是:《狐狸和葡萄》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牧童和狼》告诉我们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蝉和狐狸》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13、《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事件通讯,本文按: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在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的骨灰撒放大海的动人情景。讴歌了伟人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全文围绕一个“爱”字,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高尔基是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有《母亲》、《童年》、《在人间》等。

15、《艾滋病小斗士》写的是一位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坦然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的动人事迹。文中的“小斗士”指的是恩科西,他的死,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这其中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南非前总统曼德拉。

16、《黄山奇松》课文写黄山风景区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17、《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 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

18、《莫高窟》文中介绍了敦煌莫高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藏有珍贵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19、《天火之谜》主要讲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经过长期观察,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普通的放电现象,后来通过“风筝实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他还发明了避雷针。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厄运”指的是困苦的遭遇,在本文中“厄运”指的是《国榷》原稿被盗。谈迁面对厄运我们的启示是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21、《诺贝尔》诺贝尔一生的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就是炸药。诺贝尔奖主要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22、《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中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人物的事例,说明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23、《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有关回目改写的,原著作者施耐庵。文中我们了解是林冲是个武艺高强、忠直淳朴的人,洪教头是个自以为是、跟扈嚣张的人,柴进是个热情好客,好习枪棒的人。

24、《少年王冕》一文是根据小说《儒林外史》的有关回目改写的,原著作者是吴敬梓。让我们感受到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25、《黄鹤楼送别》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是一首送别诗,请再写四首诗题:《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

26、《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是 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这首词描写茅檐、小溪、青草这些平常的农村景象,还写了锄豆、织鸡笼、剥莲蓬,把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6.《背影》课内阅读附答案 篇六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小题1:选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2:文段中作者着力刻画了父亲怎样一个“背影”?(2分)

小题3:看见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2分)

A.因为“我”看到父亲不顾年迈体弱,亲自为“我”买橘子,百感交集,深深理解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B.因为“我”觉得父亲太固执,对他表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C.因为“我”就要和父亲分手了,“我”为离别而伤心难过。

D.因为“我”为离别而伤心难过,同时也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而激动、喜悦。

小题4: 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如何理解父亲“心里很轻松似的”?(3分)

小题5: 对“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段文字表现了父子相互关爱的深情。

B.父亲不放心儿子,表现父亲谨慎的性格。

C.临别时父亲反复叮嘱、提醒,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惦念,无微不至的体贴、关心以及深挚的爱。

D.儿子要远离父亲了,父亲心里很难过,叮嘱儿子,怕儿子丢失行李,表现父亲很小气。

参考答案:

小题1: 攀 、缩 、倾 。(3分)

小题2: ( 2分)父亲为我买橘子时艰难地爬过月台台阶的背影。

小题3: A(2分)

小题4:(3分)其实这段时间像样的心情不轻松,而买橘子的过程对于父亲也相当不容易,但父亲怕儿子担心,于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宽慰儿子。同时,父亲买来橘子,觉得尽到了一些照顾儿子的责任,心里也感到轻松。

小题5: C (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从作者的描写中体会“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从中选出相关词语。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本段中心事件来概括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对比各项表述的内容,看哪一项表达的内容最为丰富(包括了其它项的内容)即可判断。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的描写,先从“不轻松”来理解,然后再从父亲对儿子的体贴这个角落来理解。

小题5:

7.课内课外结合点燃阅读激情 篇七

因此, 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 让他们开阔视野, 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 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但目前学生课外阅读却处于一种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大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教师“要我读”的状态之下, 还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我要读”的精神层面;还有的学生只是单纯凭个人兴趣, 无目的、无系统地看一些意义不大甚至有负作用的书籍, 结果造成开卷无益。

经过近几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我认为要想改变学生这种混乱、无序的阅读状态, 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和关键。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第一, 教师要善“引”。

学生阅读激情的激发需要导火索, 而教师就是点燃导火索的人。为了点燃这根无形的导火索, 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和方法。

首先, 我们可以以课文内容为核心, 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的课外阅读。例如在讲授《七律·长征》这一课时, 学生对于诗词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有难度, 于是我就在课前让学生利用书籍, 网络等方法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 了解到了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 以及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些感人故事, 这样就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红军长征意义, 感受到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既为课文的理解做了铺垫, 也给学生打开了阅读之门。

其次, 学生在学习、理解了课文之后, 语文的学习活动并没有简单结束, 除了要求学生加强对课文语言进行积累、运用外, 还可以进行延伸性课外阅读。例如在讲授《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后总结时, 我们可以这样说“:这篇课文, 讲述的林海音的童年故事多么有趣啊!其实啊!作家林海音的童年故事还有很多, 她童年生活的北京城的景色和人物各有特点。同学们可以搜集她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来阅读, 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呦!”自然而然就启发了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 通过与读书交流会相结合, 可以开展读书交流。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 如学习了《巨人的花园》可推荐《王尔德童话》;学了《海伦·凯勒》可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了《鲁宾逊漂流记》可读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学了《景阳冈》, 可读《水浒传》;学习《草船借箭》可推荐《三国演义》。教师要积极地向学生推荐各类好书, 还要善于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内, 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 教师要善“促”。

当学生开始对阅读产生兴趣时, 他们就能积极且愉快地进行阅读。为了使课外阅读深入化,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我们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强化阅读的手段。

1. 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学生不仅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书阅读, 还可以把家有的藏书拿来学校进行交换阅读, 在经济实惠中让学生走近图书, 营造书香氛围。

2. 坚持好“候课诵读”, 让学生背诵经典名篇、诗文, 营造诵读氛围;阅读课, 鼓励学生每天推荐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 举行佳句美文的交流、欣赏,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达到“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之效果。

3. 根据小学生阅读特征, 开展有趣的读书活动, 如举行课本剧、讲故事、小品、相声等各种表演, 读书征文、优秀读书笔记、手抄报制作比赛评选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阅读平台。

第三, 教师要善“教”。

营造好了阅读氛围, 那良好的氛围就能产生“场”效应。我们教师还要通过教授学生正确的方法来激活这个“场”。

首先要教运用读书方法。好的读书方法可以让阅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 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的能力。

其次要做好读书笔记。指导学生摘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等;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精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勤于练笔,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再次要制作读书卡片。古人云“: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只有让学生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 学生的知识才会不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让学生适当地制作一些读书卡片, 积累起来就组成一串串知识的项链。

当然, 阅读兴趣的激发只不过是引导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提高的第一步。经过不断的研究, 我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被激发了, 阅读习惯逐步养成, 阅读的面逐步扩大, 阅读的量不断增加, 阅读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独立阅读能力日益增强, 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

8.课内古诗词阅读题 篇八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4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广州市试题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回答问题。(5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黔南州试题

阅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首句中的______字统领了上阕景物。(1分)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是作者边塞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地描绘出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襄阳市试题

赏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2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苏州市试题

阅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5分)

北风卷地白草新,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容,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希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题目中的“________”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1分)

2.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怡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2分)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浙江台州市试题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1.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____,这从“______”一词可以看出。(2分)

2.两首诗(词)的主人公见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河南省试题有两道题,命题思路是从整体把握到局部探究。第1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总体把握情况,考生只要抓住“客”“乡书”“归雁”等词,就能正确感知诗中“思乡”的思想感情。第2题是有限制的名句赏析,从“表现自然理趣”的角度命题,考查考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广东广州市试题的两道题,都是从词、句入手,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情况。古诗词阅读赏析句子类试题,多围绕名句设题,而这里要求考生赏析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并非名句,这对在学习中注重名句赏析的师生来说,是一个提醒:在备考中,应全面理解作品的意思,弄懂作品的每一句话。

贵州黔南州试题考查全面,题型经典。第3题题干中的“心理”一词,对答题角度有限制,命题细腻,考查考生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句子、筛选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湖北襄阳市试题的两道题,都是品析词语题,在内容上有呼应。第1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辛酸与愤懑情绪的理解情况,第2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理解程度。设题紧扣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起伏跌宕、前后对比鲜明的特点。

江苏苏州市试题出得出入意料,考查了不常考查的长诗,试题有创新,十分灵活。

浙江台州市试题采用了课内作品与课外作品比较阅读的形式,在古诗词阅读试题中比较少见,体现了一种新的命题倾向。

9.课内语段阅读题(定稿) 篇九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音乐巨人贝多芬(节选)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和巴赫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

(1)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心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这几个段落,归纳贝多芬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不见天日的囚室”指不幸的命运,即“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2)“永恒”指由于耳聋而带带的与人世喧嚣相隔绝的安静。(3)“大河”意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历程,它大都取自贝多芬本人的真实经历。

2.贝多芬太爱音乐了,他多么愿意永远在指挥台上为人们演奏,人们也太爱这位音乐家了,为他的精神鼓掌。

10.《荷塘月色》课内阅读练习答案 篇十

《荷塘月色》课内阅读练习答案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踪迹》(诗与散文)《背影》(散文集)《欧游杂记》(散文集)

(一)1.C4.D

2.极写荷塘四周树之茂密,用叠词起到了加强语意,增强音节和谐的作用。

3.以动衬静蝉噪林愈静或鸟鸣山更幽等

5.表现了作者依然难以摆脱淡淡的哀愁,照应了文眼“不宁静”。

(二)1.作者用“泻”而不用“照”“射”等动词,充分表现了月光的柔和;

“浮”字显现出雾的轻飘之态而“升”字太硬,无法

突出雾的轻和柔;

“洗”字承接上文比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1.早发白帝城课内阅读 篇十一

【关键词】扩展阅读 兴趣 立足课堂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叶老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各种课外书籍,语文教材实际上是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数量、质量以及阅读的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小学生的阅读与欣赏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要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而且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要求第一就定位在“喜欢阅读,经常阅读”上,而且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具体阅读量作了硬性规定“不少于400万字”。然而,实际调查发现,小学生当前的阅读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课外阅读活动在有些人心中还是一块无人问津的处女地;二是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只热衷于教科书,不允许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三是对课外阅读活动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四是少男少女的情感、凶杀等低劣的通俗读物充斥书市,不时地在学生当中流传;五是适合小学生高品位的读物虽然很多,但由于缺乏正确引导,许多小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在小学生平时的阅读训练上,应着重考虑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如何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二是如何将学生的阅读落到实处;三是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呢?

一、在写作背景上寻找趣味点

在教学之前一般都要布置预习,但以往布置预习,都是围绕所学课文的字、词、句、段,而且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在学习过程中就缺少激情,对预习也失去了兴趣。事实上,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这都说明了“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在预习中,寻找兴趣点,激励学生扩展阅读、搜集资料,将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课标小语教材中,许多教材的写作背景很相似,甚至是相同的。如,小语第六册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课文中,少年猜测“我”是中国人,为文后“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埋下了伏笔。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这和本课的背景有关,作者游览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中国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援助建设了坦赞铁路,给非洲人民留下了良好印象。如有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讲。这一背景也说明“国际理解”是双方的行为,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在非洲是多么深入人心。如:学习《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课前老师可以建议有条件的学生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课后老师还可以建议孩子续读一些作家巴金先生的文章。就比如:《激流三部曲》中的《家》等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一个被鲁迅称为“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在学习了《海伦凯勒》一文时,可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使学生不仅了解海伦 凯勒具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更使学生认识到:要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不要虚度年华、白白浪费光阴;学习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同学们都知道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但人物形象并不鲜明,在课堂上可让读过《鲁滨逊漂流记》的同学讲一些具体的情节,使同学们对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相关的写作背景、相同的中心、相似的写作手法等方面寻找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以此提高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二、从课题上挖掘趣味点

小语教材中许多文章的题目起得很精当,有的是全文内容的浓缩,有的是文章中心所在,还有的题目读了让人意韵无穷、令人遐想。预习时,教者如能抓住题目,适时引导,就能激起学生寻秘探幽的兴趣。如在学习《蟋蟀的住宅》时,老师提问:“为什么不叫蟋蟀的洞穴,而叫蟋蟀的住宅呢?” 让学生们知道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课文在开头点明,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接着作者拿蟋蟀与其它大多数昆虫作比较,说蟋蟀的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挖掘”,作者的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阅读兴趣;随后,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结构、特点、屋内布置;至此,作者从住宅的特点想到挖掘的工具,形成“伟大的工程”与“柔弱的工具”的极大反差,对它的劳动成果,不由得产生惊讶和敬佩之情。

上一篇: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下一篇:五步教你写好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