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作文:冬天的“赤壁之战”

2024-08-07

冬天作文:冬天的“赤壁之战”(精选9篇)

1.冬天作文:冬天的“赤壁之战” 篇一

前天,我怀着疑惑的心情有一次阅读了《赤壁之战》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选自罗贯中写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历史上最典型的以少胜多的例子。我的疑惑就是:不明白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曹操一心想夺取江南并消灭孙权和刘备一统平原。另一边,孙权则和刘备联合在一起,由周瑜率三万大军驻在赤壁,与曹操的兵相对。曹操不识水性,把所有的军船都连在一起,中间有木板,像一块陆地一样。周瑜手下有一员老将,名叫黄盖。他看中了曹操把所有的船连在一起这点,献上火攻之计,曹操的船连在一起,不易逃走。最后,诸葛亮算中那天会有东风,配合火攻以三万军大胜曹操八十万大军。曹操只得逃走。

曹操呀你到底为什么会失败?兵力不够吗?八十万和三万的差距,这可不是1加1等于2这么简单的。难道是士气低落吗?想当年你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士气肯定非常高。那到底是因为什么?我猜想:也许是你不识水性,也许是你水土不服,也许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不过,我最相信的还是曹操的生性多疑,不相信别人。因为我也有过亲身经历:

一次,我的钢笔丢了,我就一直怀疑是我同桌拿的,但我的同桌去一直说不是他那的。最后,不欢而散。直到我的钢笔在床底找到,我才后悔当初为什么不相信别人。其实相信别人也是一种美德,不相信别人,就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有例外)我想曹操也后悔当初。

直到现在,文学界中的名人也还在讨论:曹操的失败到底是为什么?是人为?还是天意?

2.赤壁之战作文 篇二

东汉末年,曹军想一夺江南东吴。曹军的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但要渡江,非坐船不可。于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连起来,再铺上了木板。

周瑜的一名老将叫黄盖,他说:“曹军80万,我军才8万,相差太远,我们用火攻,曹军想逃也逃不了。”周瑜十分满意,黄盖写了一封“诈降信”给了曹操。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是行船的好天气。曹操见黄盖的船乘着东南风驶来,眉开眼笑,黄盖的船上装着一些火硝、硫磺,还有几条小船在大船后面跟着,黄盖把帆张足,快得像箭。曹军和周军不到一千米,黄军把20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一齐上了小船,火船趁着东南风直冲曹军船队,战船一下子着火,火又窜上岸去,兵营也烧毁了。曹军大败,人马死伤无数,曹军的兵丢盔弃甲,无心应战,曹操只得带着兵士从华容道逃跑。

3.赤壁之战的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二)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 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三)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

分析: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检查预习作业。

1、先查第二题,由学生叙述,教师可根据下表作适当补充。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2、检查预习第一题:划分第一部分层次。

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

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

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①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第3段);

②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策抗曹(第4段);

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第5段)。

教师根据上述各段大意及学生回答作一口头小结即可,不必将段意抄在黑板上。

(四)讲读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①鲁肃向孙权献策;②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刘备采纳鲁肃意见,进住樊口。)

3、分析第1点内容。

引导问;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

补充问: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①鲁肃的战略目标是夺取荆州,作为孙权帝业的根基(要注意他反复提到“帝王之资”“大事”“天下可定”等语)。

②他有两种策略:如荆州内部稳定,则“与结盟好”;否则用另外的方式夺取或留待将来夺取。

③他认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是曹操。

④孙权也想成就帝业,所以同意鲁肃的策略方针。

重读“荆州与国邻接……恐为操所先”这一段话。

4、分析第2点内容。

引导问: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

补充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①鲁肃劝刘备“自结于东”是为了对付当前的大敌曹操,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

②刘备的“投吴巨”之说纯系遁辞,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

③鲁肃与诸葛亮“共定交”,表现了他的诚意。

5、小结第1段:孙、刘联盟是鲁肃的本谋,这表现了鲁肃的政治远见,他一直是这一联盟的维护者。这一联盟的建成对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起了重要作用。

(五)讲读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归纳这一段内容要点(①诸葛亮智激孙权;②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3、分析第1点内容。

引导问: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

补充问: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①强调“共争天下”,君臣之分未定;

②针对孙“内怀犹豫之计”,以“北面事之”相激;

③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

4、分析第2点内容。就下面两个题目作简要说明:

(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

刘――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

曹――主力已疲,不习水战、降卒不服。

孙――兵数万。

(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

5、小结第2段:诸葛亮以友军代表身份向孙权进言,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他针对孙权尚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智激孙权,初步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外交家和战略家。

(六)讲读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①曹操下战书;②迎降派的观点;③鲁肃劝孙权勿迎。)

3、分析第1点内容。

问: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

小结: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4、分析第2点内容。

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①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③军事因素――实力相差悬殊。)

从这里看出什么问题来?(曹操的战书起了作用;东吴内部意见分歧。)

5、分析第3点内容。

引导问:鲁肃所说的“大事”是指什么说的?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

补充问:“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问题?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后小结如下:

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早定大计”;

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

(可附带提一件史实:破曹后鲁肃先回,孙权持鞍下马欢迎他。)

6、本段小结。

①曹操以咄咄逼人的口气致书孙权,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骄矜之心溢于言表;

②东吴迎降派一时占上风,使孙权难以作最后决断;

③鲁肃“逮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七)讲读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增强主战派的力量。)②“拔刀斫前奏案”意味着什么?(孙权作最后决断。)

3、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②孙权作最后决断――出兵抗曹。)

4、分析第1点内容。

先诵读周瑜的话“操虽托名汉相……保为将军破之”。要求指出哪些话是驳斥迎降派的(开头至“而可迎之邪”)、哪些话是分析曹操的劣势的(“请为将军筹之”至结尾)。

引导问: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补充问: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讨论后可小结如下:

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不习水战,天时不利,军粮不足,士兵不服水土。

最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这一小段。

5、分析第2点内容。

此点分析从简,但要指出孙权的政治眼光、好胜的性格;要跟上文“内怀犹豫之计”“甚失孤望”作比较,指出这最后的决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6、小结这一段。

①周瑜一出场就显示出他在孙权决策中的作用,使主战派完全压倒了迎降派,东吴内部归于统一。

②孙权当机立断,显示了他是一位天才领导人,他的好胜性格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八)讲读第5段。

1、学生齐读第5段。

2、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再陈方略;②孙权再表决心)。

3、问: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双方兵力对比和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

4、问:孙权说的“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问题?(主张迎降的人很多。)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这段话反映了孙权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对胜利还没有绝对的把握,但有决一死战的决心。)统观孙权说的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跟周瑜推心置腹,对周瑜表示绝对信任,这就为周瑜在指挥作战中发挥最大的才智创造了条件。)

5、小结这一段。先提出问题:上文写孙权拔刀斫前奏案,已作最后决断,下面再接着写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表现周瑜的精明以及孙权和周瑜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也是东吴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讲读第6、7段。

1、教师作提示后,学生齐读第6、7段。

提示:这两段是写战况的。作者写这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仅用三百余字,读后仍使人觉得它历历如在眼前。这种笔法称为“史笔”。“史笔”不同于小说,在《三国演义》中,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献苦肉计、蒋干中计、阚泽下诈降书、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都写得十分具体细致,而在本文中只用“操方连船舰”“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等语带过。可见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请大家朗读时用心体会“史笔”的特点。

2、讨论“史笔”的特点。

(1)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火烧曹营――决定性的战斗。)次重点是什么?(曹操败退时的狼狈情形。)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略写进军过程,交待决战地点。)“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略写初战,交待两军方位,为下文”东南风急”,风助火威作铺垫)。“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战败后曹操的部署。)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一个特点: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

(2)在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什么作者只提黄盖一人?(在决战中以火攻破曹,源于黄盖倡议,有大功,非同寻常。)关于刘备,为什么只用一语带过?(决战中的主力是东吴部队,刘备仅处在配合地位。)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二个特点: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

(3)说说下面各句话有什么含义。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证实周瑜的预言正确。)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反映曹军的骄傲情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麻痹心态)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证实周瑜的预言正确。)

这些都从一定的侧面说明了曹操失败的原因。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三个特点: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十)选材和布局分析。

1、选材的分析。

教师先介绍选材的大致情况:选自《吴书・周瑜传》的材料最多(包括第4段以及第3、7段中的一部分);其次是《吴书・鲁肃传》(包括第1、3段中的大部分),再次是《蜀书・诸葛亮传》)。

问:如此选材的目的是什么?(这三个人对推动孙权联刘抗曹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对形势的分析也极其正确。)

问:这些材料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极其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补正史之不足。)

2、布局的分析。

问:本文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详写决策过程,略写战斗情况;写决策过程,以孙权贯穿始终。)

问:这样布局有什么好处?(未战而“庙算”已胜,战斗乃“庙算”之余事;对刻画孙权的形象有很大的作用。)

4.赤壁之战剧本 篇四

鲁肃:(对刘备转达孙权之意)刘豫州(刘备)现在打算到哪里去? 刘备: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老交情,打算去投奔他。

鲁肃:孙讨虏(孙权)是好人,江南英雄都归顺他,他占了6个郡,现在不如去结好东吴,但你却投奔平庸的吴巨,能有依靠吗? 鲁肃:(对诸葛亮)我是子瑜的朋友。

诸葛亮:(对刘备)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诸葛亮:(劝孙权)现在您与曹操争天下,曹操实力很强,英雄无法施展本领,故刘渝州逃来,希望您估计自己的实力,如果能用江东兵力不如和他决裂,否则,向他称臣,您假装服从,将大难临头!

孙权:假若如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向曹操投降呢? 诸葛亮:田横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如果不成功,只是天意,又何必居于其下呢?

孙权:(发怒)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受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就没了(同我一齐)抵挡曹操的了,可是刘豫州在刚打败仗之后,怎能抗得住这个大难呢?

诸葛亮:刘豫州(刘备)虽然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刘琦(刘表的儿子)收拢江夏的战士也不也于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听说追逐刘豫州(刘备),轻装的骑兵一日一夜跑三百多里。” 曹操:(一封信给孙权)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现在训练了水军八十万之多,正要同将军在东吴会战。

长史张昭等人:曹操征讨天下,抗拒他不利,我们不如迎顺他。孙权:(握着鲁肃的手)您要说什么?

鲁肃:将军您迎顺他会得到什么归宿呢,望你早成大计,不要采纳他们的意见。孙权:(叹息)这些人所持的议论,非常让我失望。现在你阐明利害,正与我的想法一样。周瑜:(对孙权)我周瑜请求率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打败他。孙权:老贼想废除汉朝自立为帝(已经)很久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现在那几个雄杰已被消灭,只有我还存在。我和老贼势不两立,你说应当迎战,很合我的心意。这是苍天把你交给我啊。(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各位文武官员,敢有再说应当迎顺曹操的,就和这奏案一样!这天夜里

周瑜:(对孙权)我只要精兵五万,就可制服。

孙权:(抚摸着周瑜的背)公瑾,您说到这里,很合我的心意。任命周瑜、程普为正、副统帅,率兵与刘备同力迎战曹操;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计划作战的策略。

(孙、刘联军)进军,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相遇。

黄盖:现在敌多我少,很难同(他们)持久对峙。曹操的军队正好把战船连接起来,首尾相接,可用火烧来打退他们。

5.赤壁之战简介 篇五

1、长坂追击战:

八月,刘表病死,果然刘备听说曹操到宛城弃新野,走襄阳,刘琮投降曹操。此时一切太过顺利,曹操已经基本达成此次南下战略。

只剩下一个夙敌刘备而已,此刻他正带着“十万百姓”逃到当阳,即将前往军事重镇江陵。于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锐部队“虎豹骑”五千人,“一一夜行三百馀里”,在长阪追上刘备,并击溃刘军主力,“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注三)

《三国志·先主传》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_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总之其形式与《三国演义》描述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曹操没有八十三万大军而已。就应说这次追击战显示了曹军精锐骑兵强大的战斗力,也说明刘备此人戎马一生的经验,从实力比较来看,双方能够说不胜不败。

关羽率领的水军在汉津接应刘备,才使其没有遭受灭顶之灾,刘备逃到夏口。占据江陵对抗曹操的企图失败。

曹操率领部队占据江陵,取得大批战船的战略物资,使曹操决定进一步南下,彻底消灭刘备和孙权。

早在曹操南征时,孙权就把部队调往柴桑,并派遣鲁肃前往荆州探勘虚实(注四),结果刘表死了,却见到了刘备,双方决定结成同盟,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东吴。

2、兵力变化:

曹操占据江陵后南下乌林,要渡江灭刘备,同时刘璋向江东送信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这个时期刘备的兵力能够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语:“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但这个说法明显是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获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少。

3、曹操军方面:

《三国志·鲁肃传》(应是周瑜、鲁肃、吕蒙等人的合传,下同)引《吴书》记载鲁肃语: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

连“一校”兵都不够,可见当时刘备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江表传》记载:刘备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是因为自建安十三年以来损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军,没能继续南下。

那么可见,虽然在赤壁的损失不小,但曹军的总体实力仍然远大于孙刘,只是暂时不足以继续渡江作战而已。要明白在两年后曹操还大败了西凉人马。

所以,尽管曹操烧了自己的的水军战舰,但曹操的陆军仍然持续了相当多的数量,其精锐部队基本没有损失,只是由于水军的失败导致曹操无法渡江登陆,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下从赤壁一线登陆的企图。

这些损失的战舰绝大多数原荆州留下的,其水军也都是原荆州籍士兵,赤壁之战曹操的直接损失来自此处,而由于瘟疫间接损失的兵力虽然也不小(注十),但与荆州水军比还不算多,可见什么时候都是“嫡系”好呀!

4、刘备军方面:

这一时期刘备军的兵力开始增加,《江表传》记载: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可见刘备在荆州的数年肯定没闲着。

紧之后刘备收取荆南诸郡,进一步扩充实力。仅仅在两年后,刘备就能够两线作战。《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刘备这个人的确不简单,只是得志晚了点。《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5、孙权军方面:

至于吴军起兵力变化不大,虽然收编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击曹仁时又获得不少战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伤亡,就应还是只有原实力。

战争形势:

1、曹操的部署:

曹操从建安十三年十月之前曹操取得江陵,拥众数十万。他一面命文聘为大将,“使典北兵”,镇守江夏边境。一面亲率大军继续南下乌林,准备登陆,那么曹操是不是将绝对主力安排在了乌林一线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国志·曹仁传》记载: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

《三国志·乐进传》记载: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从征荆州,别屯樊。

《三国志·满宠传》记载:建安十三年,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

护于禁、张辽、张A、朱灵、李典、路昭、冯楷七军。

可见曹操的大将几乎到齐,是不是这些大将没有到达乌林,留在荆州各地?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留屯”,说明不是乌林之战前的部署,而是之后。

要明白《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赤壁之战乃是曹军的污点,自然不会多写,也就没有他们的具体事迹了,比如曹军外姓第一将于禁,他的本传连“从平荆州”的字样都没有,如果不是《赵俨传》提到他,我们也就没有他到达荆州的`证据了。

又比如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浚下于巴丘”。

可见,曹操的主力部队是悉数开赴赤壁了。他期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2、曹操的失误:

其实这个问题周瑜已经有很精辟的论述,他分析的五点就应说正是曹操的致命伤。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西军一向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期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锁战船,只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江表传》记载:(曹操)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瘟疫成了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

(5)新收刘表之众,尚未归心。

战争过程:

1、挥鞭南征:

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7-2)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军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政治上: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捏造罪名杀了多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政敌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七月,曹操采用其首席战略顾问尚书令、侍中荀“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的策略,自己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向宛城、叶县进发。另遣扬武中郎将、谏议大夫曹洪等诸将从东面的小路发动奇袭。八月,荆州牧刘表病死,其次子刘琮继位。九月,曹军先锋曹洪陆续在舞阴、博望等地大破荆州军,曹军先头部队已经进至新野。另外曹操在攻下章陵郡后,又命赵俨以章陵太守兼都督护军,总领张辽、于禁、张A、朱灵、李典、冯楷、路招七路人马,驻扎于章陵郡,作为后备从东面策应支援。刘琮惊慌失措,于是理解了蒯越与傅巽等劝说,没有通知屯兵于樊城前线一向在准备抵御曹军的时投荆州的左将军刘备,偷偷地纳表投降曹操。刘备直至曹操大军已经到达宛城的附近时才意识到刘琮已向曹操投降,于是派人询问刘琮,这时刘琮才派宋忠告知刘备,刘备既惊骇又气愤,为避免陷入孤立,只好立即弃樊南逃。

在渡河至襄阳时,谋士诸葛亮曾劝刘备夺取襄阳,但刘备不愿意,继续南走,另派部将关羽率水军从水路前进。然而,刘琮左右及荆州士民很多都投归刘备,随刘备逃走,结果使刘备军队的速度大大减慢,只能日行十多里。当时江陵(南郡治所)贮有超多粮草、兵器等,有人劝刘备留下民众,先攻占江陵,但刘备不愿意。曹操听到了刘备南走的消息,深怕他得到江陵军实,于是放下辎重,轻装前进至襄阳,然后委任乐进守襄阳、徐晃另屯樊城,亲自与曹纯以及荆州降将文聘等率虎豹精骑五千追击刘备。据《汉晋春秋》记载,刘琮麾下王威曾劝刘琮趁曹操来受降没有防备之际,以奇兵掳获曹操,乘势夺得中原,但是刘琮不采纳。

2、饮马江汉:

曹军虎豹骑以日行300里的速度在长坂追上了刘备,当时刘备虽有十多万众,辎重数千,但能作战的士兵很少。刘备于是抛下妻儿,与张飞、赵云、诸葛亮等数十骑逃走。曹军夺得刘备军马、辎重不计其数,甚至掳获刘备的两个妻子。由于甘夫人与尚且年幼的刘禅未能及时逃走,赵云于是重新杀回把他们救出,保护着他们撤退。与此同时,刘备命令张飞率领二十骑负责断后,张飞在桥上横矛立马说:“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曹军无人敢近,疑有伏兵暂退,张飞拆桥后追刘备而去,而曹操回到后亦没有继续追击刘备,而是赶往江陵。

此前,盘踞江东的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孙权势力不断壮大。建安十三年春,孙权击败守卫江夏的刘表部将黄祖,占领了江夏数县,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伺机吞并荆襄;听闻曹操南下后,孙权理解鲁肃的推荐以为刘表吊丧为名派遣鲁肃前往荆州,而实际上是去探听刘备等人的意向及消息。鲁肃到达南郡时,刘琮投降、刘备南逃的消息传来。鲁肃于是北走,在当阳长阪与刘备会面,随即劝说

刘备与孙权联合。刘备听从,转向东行,与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又遇到前来增援的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遂一齐退至长江东岸的夏口。

曹操占领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大力宣传荆州“服从之功”,荆人因此被封侯者就有十五位,任用荆州名士韩嵩、蒯越、邓羲等人,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蔡瑁为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而益州牧刘璋在曹操征荆州之初,就已经派遣属下阴溥向曹操致敬。曹操为了安抚刘璋,加刘璋为振威将军。不久后又派别驾从事张肃遣兵运送军用物资交给曹操,表示愿意理解征役。张肃被征辟为丞相府椽,拜广汉太守。曹操占领荆州后,刘璋再次派别驾从事张松来觐见曹操,但此时曹操已志得意满,对刘璋不停地来讨便宜也深感厌烦,便不加理睬。主簿杨修劝曹操也征辟张松为僚属,曹操不答应。张松因此心怀怨恨,为之后劝刘璋与刘备结交埋下伏笔。

曹操以投降过来的荆州水军作水战主力,准备东征,有说目标仍是刘备,亦有指为顺势侵吞江东的孙权。贾诩劝说曹操宜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但是曹操并不赞同他的意见,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也认为贾诩这么说“未合当时之宜”。

3、唇齿之盟:

十月,曹操留曹仁驻守江陵,自己亲率大军东下。诸葛亮见曹操东下,乃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同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见孙权。刘备也移师长江南岸,驻军樊口。诸葛亮到达柴桑后,先用激将法刺激孙权。而后察觉到孙权既不愿受制于曹操,但又担心曹操势强而不能匹敌。诸葛亮于是声明刘备的军力仍不下两万,有潜力与曹操作战。然后又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荆州之民尚未真心归附曹操。诸葛亮认为如果孙刘联合,是能够逆转取胜的,并明示战后将有三分天下之势,孙权逐渐被说动了。

但是,当时曹操来势汹汹,以张昭为代表的一部分僚属主张投降,认为曹操托名汉相,是挟天子以征四方,抵抗的话于理不合;又曹操已占长江,江东没有天险可守;曹军水陆俱下,攻势强大,江东没有潜力抵抗,所以劝孙权迎接曹操;此时曹操又送来劝降书,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恐吓意味极重。所以张昭等人更加坚定要投降曹操,孙权一时难以抉择;鲁肃趁孙权如厕机会,偷偷跟到孙权身边,先指出张昭等不足以采用;又说他自己投降曹操,还可官至州郡长吏,但身为一方之主的孙权如果投降的话,曹操是绝对容不下的。孙权大叹张昭等人“甚失孤望”,于是认同了鲁肃的看法,鲁肃推荐召回往驻守鄱阳的周瑜共商对策。

周瑜回来后,亦坚决主张抗曹,他逐一分析曹军的弱点,与诸葛亮的分析亦大致相同:曹军疲惫不堪,必生疾病;天气盛寒,马无藁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中原士卒舍弃骑兵的优势,却不习水战。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但是十五六万,但已久战疲惫,而新得刘表降卒的七八万人,却心怀猜疑。因此只要有五万精兵就能够战胜。于是孙权最后下定决心,并当众拔剑砍下桌角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任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忙筹划战略,率领黄盖、韩当、吕蒙、凌统、甘宁、周泰、吕范等及三万士卒沿江而上,与刘备共同抗曹。孙权则继续驻守柴桑,作为后援为周瑜运输辎重粮草,且告诉周瑜如果战事不利,“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此时,曹营之中许多人都认为孙权不敢抵抗曹操,会杀掉刘备,然后步刘琮后尘。而从曹操的劝降书中亦透露出这种想法,但程昱却认为众人对孙权缺乏了解,可能错误估计了孙权的胆识,而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又是万人敌,孙权自知独力难支,必会资助刘备,与刘备联合来对抗曹操。其后果然如程昱所预测的。

4、赤壁鏖战:

考证时间: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开始南征,大概在十月占据江陵。那么赤壁之战发生在几月呢?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

《后汉书》记载:冬十月癸未,日有蚀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将军马腾为卫尉。是月,曹操与周瑜战于赤壁,操师大败。

这样看来就应是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发生的赤壁之战。

但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记载的却是十月(注十二)。

另有《三国演义》所说的十一月:

孔明曰:“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乃风息,如何?”……孔明曰:“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教子龙驾小舟于南岸边等候”。

其实这三种说法都有必须道理。首先,如果按十月说,则赤壁之战其实能够说是场遭遇战,因为曹操十月才占据江陵,而同月战役结束;其次,按十一月说,则看似不早不晚,但遗憾的是,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小说所写,可信度自然无法与正史相比;而根据最俱权威的《三国志》,就应是建安十三年冬爆发的赤壁之战,只但是这种观点有点与其它记载矛盾。

《三国志·蒋济传》记载:“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明年使于谯”,可见合肥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就已经结束,那么如果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这个时间内曹操还能从荆州跑到合肥,实在太紧张了,时间上根本解释不通。

但是,《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有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壬午朔,十五丙申小寒,三十辛亥大寒。闰十二月壬子朔,十五丙寅立春。”

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是闰十二月的,这样一来,一切紧张的时间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十月一说,则与《三国志》其他记载颇矛盾。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

说明曹操在占据江陵后是有相当一段时间来稳定局势的。(注:稳定局势要用一两个月时间太夸张了,战机稍纵即逝啊。三国志记载贾诩曾推荐曹操占领荆州后休养军民、稳定新占领地,但曹操并不赞同他的意见,可见曹操是不愿意在荆州拖太久的,史学家裴松之也认为贾诩这么说等于是犯曹操攻下汉中后没能迅速进攻益州同等错误。)

而《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盛寒”应解做隆冬,而十月很难被称为隆冬,而十二月“三十辛亥大寒”。

另外,十月之说并非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明确表示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而是模糊记载,是有回旋余地的,估计也是两部书的作者对于这个时间存疑,但没有下定论。

综上所述,十二月应为最俱权威,最为合理的解释。

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整个月份是:从公元212月25日到公元209年1月23日。赤壁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5、过程:

十二日,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于是推荐:“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至战日,黄盖准备了十艘轻利之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顺风而前,黄盖手举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刻之间,烟炎张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无数。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当即自焚剩下的战船,引军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向尾随追击。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

,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以如此大规模进行南征,但仍旧占据着南阳、南郡二郡(之后从南郡、南阳郡中分置襄阳郡、南乡郡[一说章陵郡]),刘备则开始挥军向长江以南的零陵、武陵、桂阳、长沙四郡发起进攻,孙权则命令周瑜围攻南郡治所江陵县。

6、绝地反击: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孙权亲率大军北攻合肥,张昭率军袭击九江郡的当涂(详见第一次合肥之战)但其后均告失利;周瑜等奉命进攻曹仁留守的江陵,隔江对峙,周瑜另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也分兵围攻。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用吕蒙之计,留凌统守后,自己就与吕蒙前往解救,甘宁之围解决后,即引到北岸。吴军先包围前来迎战的曹仁部将牛金,之后反被曹仁两次突入救出自军。后双方克期大战。周瑜亲自跨马^阵,却被流矢射中右胁,颇为重伤,于是退还。后曹仁明白周瑜卧未起,勒兵到吴阵。周瑜便起来,案行军营,激扬吏士,曹仁于是退回。以后双方处于对峙,吕蒙之后回忆说:“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可见周、程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是令江陵久攻不下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刘备上表江夏太守刘琦为荆州刺史,自己率军迅速攻取荆南四郡,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今湖南永州),四郡先后投降。刘备委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负责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与此同时,盘踞庐江郡的雷绪、陈兰等地方势力起兵反叛,曹操命行中领军夏侯渊都督诸将进剿雷绪,虎威将军于禁、威虏将军臧霸等讨伐梅成,荡寇将军张辽、平狄将军张A讨伐讨陈兰。陈兰、梅成被斩杀,雷绪战败后率领数万部曲逃往荆州投靠刘备。刘备实力得到扩充后,于是进军江陵协助周瑜,将张飞及所部一千人拨给周瑜指挥,另外向周瑜借得二千士卒,派关羽、吴将苏飞等到夏水断绝北道,阻绝襄阳与江陵间的联系,彻底围困曹仁。乐进、徐晃与满宠等率军前来夏水、汉津讨伐关羽,关羽于是撤退。其后汝南太守李通受命率众来援救曹仁,他一路且战且前,亲自下马拔鹿角入围,勇冠诸将,但在途中随即得病而逝。最后,曹仁在被围困一年有余后,粮尽援绝,伤亡甚多,被迫主动撤离,周瑜军进驻江陵。孙权遂据有南郡、江夏,任命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任命程普为裨将军,领江夏太守。后刘备面见孙权,请求都督荆州,鲁肃劝孙权答应,以共拒曹操。孙权于是承

认刘备已经占领的长江以南之地的事实,曹操听说此事时正在写字,惊愕之下手中之笔竟掉于地上。刘备表孙权代理车骑将军,领徐州牧,自领荆州牧,将治所及大本营安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孙权为加深孙刘双方的关系,将其妹嫁予刘备(此属政治联姻)。此间,刘表的不少故吏和将士都叛逃来投靠刘备。曹操遣蒋干游说周瑜归降,未能成功。

6.读《赤壁之战》有感 篇六

早上,我闲的没事,就拿开《三国演义》看起来,由于我已经看了一半了,所以我直接看《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主要写了黄盖和周瑜为了打胜曹操,献上了苦肉计,又让凤雏先生献了连环计,和曹操约定时间,到了时候,黄盖驾驶20条快船,在船上放容易起火的东西,然后船头插青龙旗,借着东南风向南岸驶去,接近南岸时,曹操才醒悟起来,但已经晚了,他们的船连着,根本无法脱身,所以黄盖借助东风把曹操的所有战船销毁,这来有了后面的《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打仗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知道三天后要刮东南风,所以才答应周瑜《七星坛祭风》。

7.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 篇七

重庆市长寿区晏家实验小学校 姓名:陈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波浪滔天、自不量力„”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善用计谋,善借自然,善启智慧。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自学、分析概括和知识运用的能力。2.培养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富有聪明智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2.培养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四)重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五)难点: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古词激趣。

1.课件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并呈现歌词。师:听了歌曲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2.导入:《三国演义》对于我们在座的每个人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书中给我们讲述了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三国故事,刻画了一个个极富个性的英雄人物。本节课,就让我们在快乐中走进大家喜爱的《三国》,共同笑谈其中的一个故事。3.学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读好课题)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解题:“赤壁之战”是什么意思?(结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完整:谁和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把握重点

1.快速浏览全文,想想火攻的计策是谁提出来的?他为什么要提出用火攻的计策?勾画出有关的句子。(第三自然段黄盖对周瑜说话的句子)你从黄盖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认识黄盖是怎样一个人。)你认为怎样读黄盖的话?(引导学生读出“胸有成竹、稳操胜券”的语气)2.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从哪里到哪里是描写火攻的?(5至11自然段)

3.(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细读5-11自然段,说说“火攻”这一仗具体是怎么做的?借助了什么条件?(出示: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A、学生按提示的问题自学,教师进行巡视;B、分成四人小组进行汇报交流;C、抽学生回答,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引导,并归纳板书:写信诈降 借风驶船 火烧曹营 乘胜追杀d、这四个顺序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能不能调换呢?(引导学生弄清楚“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的写作方法。)

四、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①“写信诈降”(第五自然段)(课件出示本段内容)自由读,你知道了什么?

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他此时的心情怎样?(高兴,麻痹大意)

过渡:除了这封诈降信以外,还有哪一个条件是战役取得的胜利的保证?(东南风)②“借风驶船”(6、7、8自然段)

快速浏览课文6、7、8自然段,勾画出描写东南风的句子,并说说东南风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引导朗读,读出东南风的急,读出行船的快,读出曹操即将失败的危急。

(课件出示句子: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说明曹操此时的心情怎样?(高兴,完全相信,放松了警惕)③“火烧曹营”(9、10自然段)

过渡:黄盖是怎样火烧曹营的?请同学们自由读9、10自然段。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抽生回答)

师:熊熊的大火借助东南风,很快地烧燃了曹操的战船和营房,顿时,火光照得满天通红,哭声喊声混成一片,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读出那惊心动魄的火烧场面。齐读10自然段。④“乘胜追杀”(11自然段)

师:事情的结果怎样呢?指名读11自然段。哪个词可以看出曹操败得很惨?(丢盔弃甲)

“丢盔弃甲”是什么意思?(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五、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课外延伸: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曲歌词,让学生诵读并积累;

2.阅读《三国演义》,向同学或家人讲《三国演义》中感兴趣的故事。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写信诈降

知己知彼 借风驶船

善启智慧

火 攻

火烧曹营

善用计谋 乘胜追杀

8.赤壁之战随堂练习 篇八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将军禽操2.五万兵难卒合3.顷之,烟炎张天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敬贤礼士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2.二子不协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7.如其克谐肃宣权旨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多义实词

1、卒: 鲁肃闻刘表卒。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2、士: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抚表众。权抚其背曰。

5、治: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

兵精足用

7、次: 引次江北余船以次俱进

8、数:及说备使统兵数万岂足托乎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烈: 兼仗父兄之烈火烈风猛

10、事: 去亲戚

而事君者不足与图大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 窃计欲

亡赵走燕备用肃计

12、难: 今操芟夷大难五万兵

难卒合

13、略: 略已平矣助画方略

14、方: 操军方连船舰地方百里

15济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6.顷之,烟炎张天

(四)多义虚词

1、而: 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 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 今为君计

为操后患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4、其: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

得过

乃罢会

6、于: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10.田横,齐之壮士耳.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判断)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16.操军破,必北还.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20.何以言之.21.交游士林.22.欲安所归乎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24.裹以帷幕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七.翻译下列句子.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学案答案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将军禽操(禽——擒)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

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4.雷鼓大震(雷——擂)

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国都)2.备南走(逃跑)

3.致殷勤之意(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表面上,实际上)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

7.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8.刘琮束手(投降)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战的婉曲说法)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投降)

11.权起更衣(上厕所)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

13.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14.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16.邂逅不如意(一旦)

17.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18.去北军二里余(距离)

19.北军大坏(溃败)20.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

三.指出并解释活用词.1.敬贤礼士(名作动,以礼相待)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

3.必蹶上将军(使-----受挫)4.乘犊车,从吏卒(使-----从)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 — 失)6.可烧而走也(使---走)

7.瑜等率轻锐(形作名,轻装的精锐部队)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形作名)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偏僻地居住,形作动)

10.操悉浮以沿江(使……浮)11.英雄乐业(意动,以……为乐)

12.备[南]走??(向南)(名作状语)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表面上;实际上)(名词作状语)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从水、陆两路)(名作状)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名作状,在江中心)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

2.二子不协(和睦)3.与操有隙(嫌怨)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肃宣权旨(传达)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有交情)

10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11.权以示群下(给-----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13.不复料其虚实(估计)

14今以实校之(核对)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24.上建旌旗(插)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二))多义实词

1、卒: 鲁肃闻刘表卒。(死亡??动词)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 名词)五万兵难卒合,(通“猝” 仓猝??副词)

2、士: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读书人)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士兵)

3、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打算、想)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率领)

4、抚: 及说备使抚表众。(抚慰、安抚)权抚其背曰。(抚摩)

5、治: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率领)

6、足: 岂足托乎(值得,动词)兵精足用(充足,动词)

7、次: 引次江北(驻扎,停驻,动词)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名词)

8、数: 统兵数万(数词,几)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

9、烈: 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名词)火烈风猛(大,形容词)

10、事: 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为……服务)不足与图大事(事业)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事情、事物)

11、计: 窃计欲亡赵走燕(考虑、打算,动词)备用肃计(计策、谋略,名词)

12、难: 今操芟夷大难(灾难、患难)五万兵难卒合(困难)

13、略: 略已平矣(大致)助画方略(策略)

14、方: 操军方连船舰(方才,副词)地方百里(方圆,名词)

15济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成)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

同舟共济(过河,渡)为求援救,以济其患(接济帮助)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等到)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都)

3.向察众人之议(刚才)4.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是)6.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

(四)多义虚词

1、而: 若据而有之(并列)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备必喜而从命(修饰连词)事急而不断(转折连词,却)

2、以: 权以示群下(介词,把)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挟天子以征四方(顺承连词)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连词,来)余船以次俱进(按照)

3、为: 今为君计(替,介词)为操后患(是,动词)安能复为之下(处在,动词)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

4、其: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语气词,同义复用,如果)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那)

其若是,孰能御之(如果)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我,自己)

5、乃: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动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竟,??副词)骑乃得过(才??副词)乃罢会(于是??连词)

6、于: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跟??介词)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介词)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2.我,子瑜友也(判断)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4豫州今欲何至(宾语前置)

5.行将为人所并.(被动)6.我,子瑜友也.(判断)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判断)(省略)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

9.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省略)

10.田横,齐之壮士耳.(判断)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判断)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判断)14.豫州虽败于长坂.(状语后置)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定语后置)

16.操军破,必北还.(被动)17.曹公,豺虎也(.判断)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定语后置)

19卿欲何言.(宾语前置)20.何以言之.(宾语前置)

21.交游(于)士林.(省略)22.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判断)

24.裹以帷幕.(状语后置)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

26.荆州之民附操者.(定后)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动)

七.翻译下列句子.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象听到巨响而失去了常态。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9.赤壁之战教案 篇九

所加。

“赤壁之战”为我国古代战史上典型的以弱性强的战例之一,此战以孙刘联

军获胜、曹操一方失败而告终,自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意为:以历

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作者司马光(10-1086年),字君实,陕州

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课文简析

本文通过对赤壁之战的记述,提示了只要正确分析形势,指挥正确,劣势可

以转化为优势,弱方可以战胜强方的战争规律。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助画方略”):写孙刘联盟形成的经过--战前的决策。

第二部分(“进,与曹军遇于赤壁”一结束):写孙刘协力破曹军于赤壁-

战争的实况。这两个部分,前者详写,后者略写。作者之所以这样剪裁材料,是

为了突出战争中思想策略的重要,而战争实况只是用了证明战前孙刘方面决策的

正确。“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写战争的作品没有把主要的镜头

推向战场,这是本文成功之处,显得不落俗套。

特点提示

用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是本文的鲜明特点。本文中对话部分

约占了一半的篇幅,对孙、刘、曹三方的情况及战事的发展,很多都是通过人物

的`对话叙述出来的。特别是曹操的活动,几乎全由诸葛亮、鲁肃、周瑜的谈话告

诉读者,这就在叙述上节省了很多笔墨,同时,这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也

就跃然纸上了。

问题思考

赤壁之战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整个战役涉及孙、齐、曹三个方面,

事件繁,人物多,作者在叙述时为什么确定以孙权一方为主?

解题思路

赤壁之战由孙、刘、曹三方参加,刘备军事力量小,不是抗曹的主力,而曹

以重兵威胁,孙权在劣势下,虚心听取各意见,作出正确决策,最后以弱胜强,

上一篇:金融租赁公司下一篇:班级志愿者活动企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