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五名师专项课题

2025-01-23

江苏省十五名师专项课题(共1篇)

1.江苏省十五名师专项课题 篇一

题型十五 图文混合类非选择题专项训练

1.(2015·四川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遏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解析] 第(1)问,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从促进世界交流的因素以及世界各地交流的表现、影响等角度解读材料一,从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交流是双向的,从“玉米”“番薯”“小麦”“麻疹”“天花”等可知利弊兼有。第(2)问,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高产作物广泛种植和导致水土流失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产作物的种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同时使得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1)新航路开辟;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2)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2.(2015·合肥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来自日本、朝鲜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唐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到了宋代,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海外贸易的中心和贸易方式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地域上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利因素。

[解析] 第(1)问,主要依据材料一从贸易范围、商品种类、贸易形式、贸易规模等方面概括其主要特点。第(2)问,依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和贸易的内容说明欧洲海外贸易的中心和方式;联系时间信息说明其形成的原因。第(3)问,先根据材料三中两条丝绸之路的区域变化说明发展,之后结合国内外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其有利因素。

[答案](1)主要特点: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海外贸易收益较高;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

(2)中心:大西洋沿岸。方式:以殖民贸易为主。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活动的拓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3)发展:增加了西南地区;与亚太地区紧密相连。有利因素: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外交政策的调整;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民族政策的实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发展。

3.(2014·江苏盐城调研)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材料三 ……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政新篇》的核心内容。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3)材料三中,陈独秀又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该如何正确对待东西方文明?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的答题关键在于根据材料理解所问,结合所学回答问题;第二小问结合其内容和太平天国运动我们知道太平天国领导人既提倡向西方学习优秀成果,又反对列强干涉中国内政。第(2)问,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其态度是可以照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则必须结合本国国情;第二小问用所学史实来论证该观点即可。第(3)问,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陈独秀绝对肯定西方文明,绝对否定本国传统文化;由此并结合所学回答第二小问。第(4)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1)内容:倡导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态度:借鉴西方文明中的有益部分,但反对列强干涉中国。

(2)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说明:仿效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3)对待:完全肯定西方文明。

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但使运动带有偏激性,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4)对待: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有益地借鉴西方文明。4.(2014·江苏无锡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繁荣的经济以各种方式促进了英国的海外事业……使英国殖民者和商人胜过他们的竞争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8世纪,大英帝国已经成为一个密切协调的贸易团体:加拿大的小麦和木材,澳大利亚的羊毛,印度的棉花、黄麻和茶叶,以及西印度群岛的蔗糖,都主要是为英国市场生产的。从英国的角度看,印度正成为英国工业品的主要市场。

——《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

材料二 议会在1701年通过的“嗣位法”,在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法案规定,威廉三世死后,王位应传给詹姆斯二世的第二个女儿安妮。……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的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的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此外,法案还规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1)

17、18世纪,英国“海外事业”的“竞争者”主要是哪些国家?“竞争”结果如何?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归纳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三则材料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并指出其对英国的共同影响。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7、18世纪英国殖民扩张的对手、结果。第(2)问,根据材料从议会权力、国王权力、司法权角度分析。第(3)问,材料三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材料一反映的是殖民扩张,其为工业革命提供市场;材料二反映的是英国代议制,其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保障。

[答案](1)国家:荷兰和法国。

结果:英国击败荷兰和法国,确立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2)特点: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或议会掌握立法权,并通过立法对王权作具体限制);国王行使行政权但受大臣牵制;司法权独立于王权。

(3)联系:殖民扩张与掠夺为工业革命兴起提供资金和市场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资产阶级代议制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保障。

影响:促进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5.(2014·山东潍坊一模)古今中外,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保护海权日益成为中国面临的紧迫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非凡的远洋探险到1433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能够发布一道道对其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欧洲人在海外冒险事业上相互竞争着,没有任何帝国当权者阻止他们这样做。西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不同,他们有政治权利和社会声望,从而保证了要实施任何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法令是不可能的。欧洲有与外界进行贸易的传统,欧洲对外国的产品有真实的需要和强烈的需求,而中国完全不是如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夫制驭外夷者,必先洞夷情。……西夷之海艘,坚驶巧习,以其恃贸易为生计,即恃海舶为性命也。中国之师船,……其船窳(粗劣)漏,断不可以涉大洋。……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扩货者听。”“东西海权之争实在南洋,西夷之本土距中国甚为遥远,其窥吾国必以南洋为基地。倘因诸华人流寓岛上者,举其雄桀,……略等藩镇,庶足为南服锁钥与!”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材料四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中国远洋探险停止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魏源维护海洋权益的观点。

(3)指出材料三漫画反映的主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4)结合史实说明材料四中关于海权与大国兴衰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本题围绕着热点话题海洋、海权,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第(1)问可从专制政体、经济政策、商人地位、中国经济特点、对外推行政策等角度归纳。第(2)问要求回答魏源维护海洋权益的观点,根据材料归纳即可。第(3)问可联系漫画中的文字信息来思考。第(4)问首先归纳材料四的观点,再举史实来分别说明这三种状况。

[答案](1)原因:君主权力至高无上;中国重农抑商,商人没有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2)观点:建立强大的近代海军;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经营南洋以为屏藩。(3)主旨:当时的政治制度和官员腐败阻碍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技术落后,国力弱小;封建体制落后,政府腐朽无能;帝国主义对沿海地区的侵略、控制;传统的重陆轻海思想的影响。

(4)观点:海权决定大国兴衰。

史实说明:发展海权能够促进国运的兴盛,如英国、美国等;丧失海权导致国运衰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武力挑战海权霸主容易使国力受损,如日本、法国、德国等;过度发展海权损伤国民经济,如日本、苏联等。

认识:适度发展海权,能够促进国运兴盛,维护国家在世界上的利益;中国应该保护自己的海洋领土主权,努力维护海洋利益。

上一篇:高压电工考试习题下一篇:施工员培训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