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晏殊情感(精选6篇)
1.蝶恋花晏殊情感 篇一
晏殊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展纸研墨,水长山远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原词: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赏析:徐邦继】 这一首词叫做《蝶恋花》,是北宋时期著名词人晏殊的名作。晏殊在当时词坛上被称为“大晏”,他的儿子晏几道(小山)则被称为“小晏”,父子词人,各擅胜场,为中华文学史增光添彩。这首词中下阕的前三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更被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家王国维称赏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经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种境界。
下面,我们来具体赏析此词。
先来看这第一句,看他如何写法,道是:“槛菊愁烟兰泣露”。槛,音jiàn,“阑干”是也;“槛菊”者,言为有围栏的菊圃是也。轻烟漠漠,秋露漙漙。花隐薄雾,一如纱笼美人,理应更美才是,然作者言菊言兰,其状若何?——曰愁曰泣。于是,这菊花兰草,立时便被“人格化”,要替作者去传达心中的漫漫情义了。什么情义?作者说得明白,便是这一个“愁”字。历来许多诗情词韵,便都由这一“愁”字而来。写菊而愁者,佳作不少,比如《红楼梦》中“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一回,林黛玉在她的《问菊》中这样写道: 问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这首诗的颔联两句,最有精神,也最能写出林黛玉的满腔心事,这且不谈。如今只来看这颈联两句:“圃露庭霜”,写出身周的环境清冷;“鴻归蛩病”,写出朋侣的归去凋零;“何寂寞、可相思”,则直接写出了彼时心境的愁苦。
所谓“兰泣露”,当是典出唐朝著名诗人李贺的《苏小小墓》一诗。苏小小是钱塘名妓,貌美而才情雅卓,可惜寿夭不永,引起后来诗人悲感,逼出悼诗如下: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泠下,风吹雨。这“幽兰露,如啼眼”可不就是本词中的“兰泣露”?这一愁一泣,加之于秋菊兰草,似乎犹可;然而我们分明从中感受到词中主人公的一场秋梦从谁诉,一番离愁几人知?这,也便成了本词的情感基调,以下所写,或承、或转、或合,莫不由此生发而来。这不叫开门见山,这叫作开篇立势。
再看“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罗幕轻寒”,是说节气已经入秋,连房间里都已有了秋凉的感觉,也难怪那燕子要从此飞回南方了。燕子将去,斯人未归;含愁出户,秋风入帷。这两句,看似客观地交代节气转易,实则是明明白白地写出了“孤单”两个字来。你再设身处地地去想,那“轻寒”岂只告诉你“秋天已经来啦”(那开首的“菊”字早已说了),那其实是在说主人公的企盼的心中也是感受到了一种如秋风一般微寒的惆怅;作者又写燕子,为什么一定要“„双‟飞去”?用现代文阅读的方式,我们说,这叫做“反衬”。唐朝诗人崔钰在他的《和友人鸳鸯之什》一诗中有句道:“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潭亦并飞”,侧重一个“双”字,以此描写鸳鸯之间的情深情重,本词中对于燕子的描写亦是同理。另五代翁宏有诗曰:“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微小如燕子者,尚得双飞双宿,天涯为侣;而人为灵长,却愁苦至斯,欲求一见而不可得。两相比照,宁不叫人低回惆怅!
南北朝时谢庄《月赋》中说:“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中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正是应了词中主人公的所思所想,而本词中却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不谙离恨苦”,是说明月虽然能同时照见我们两个,却不能照见我们两个在一起,更无法得知我们两个相隔天涯的愁苦。所谓“恨”,并不是现代汉语里的“仇恨”,而是指人心中的遗憾、悲苦、不平等情绪而言。明月的辉光通宵达旦(“斜光到晓”),不知疲倦地照见一个(或两个)天涯望远、不寐通宵(或夜中失眠)的人。“朱户”,本指大户人家,这里更是女子居室的代称。
至此,我们大约可知此中的主人公是一女子无疑了。诗家词客多为男子,而诗篇词句中的主人公却往往以女子身分出现,也就是男代女写,这大约是中华诗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上阕到此完毕,作者写花草,写明月,写燕子,写罗帷,并借此写出离愁。主题既出,且向下阕中去看人物的动作举止,和她的方寸中的所思所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主人公思念郁积,经宿未眠(或睡梦不佳),词中的时间便从“昨天”拉到了今天的早晨,出门一看,呀!怎想到昨夜的一场西风,竟使得原本的青青绿树枝叶凋零!原来春去秋来,星移物换,那美韶华确是留之不住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怎不叫人益增惆怅?!
“独上高楼”,一个“独”字,与前面的“燕子双飞去”中的“双”字相对,主人公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单身影和寂寞心情便明明白白地展现出来了。
“上高楼”是中华诗词中的一个常用意象,用以抒发愁闷、思念、感慨的心情。唐朝陈子昂一登幽州台,便发出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为人所熟知的。唐朝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一题为《咸阳城西楼晚眺》)中的句子是:“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南唐李煜在《相见欢》词中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宋朝的辛弃疾在他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例多多,余不复举。
说来也怪,好像中国的诗人词客于登楼一举特为敏感,似有宿命前因,每当愁绪难遣时,便自觉不自觉地登楼一回,而清词丽句便也因此不期而来。
“望尽天涯路”,用一“尽”字,可见登楼伫立之久,心思怀归之切。然目力有穷,江山无尽,心系天涯,而天涯何在?当真是一回望、一片伤心!唐代温庭筠在他的《望江南》词中写道:“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也是登楼,也是“尽”,也是独立,也是愁。晏殊于此有否借鉴不得而知,然两词中心绪相接,意境相似,则是昭然无疑。看来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天涯路远,望而不见亦是情理之中,然而痴心所系,终不能泯然释怀。所以登楼者,恐怕是三分望人,七分倒在自遣。自遣不得,郁郁而返者,十占八九。这大概也是登楼情节的一种近似必然的归宿吧。
怅怅而归,心事谁诉?展纸研墨,水长山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彩笺”,为古时女子写信常用的纸笺,种类不一,着花着彩,新致精巧,如唐时名媛薛涛所制的“薛涛笺”即是一例。因此“彩笺”便成了女子书信的代名词。“尺素”应本自《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于是“尺素”便成了书信的专指。一个“欲”字,是睹物(菊烟兰露、罗幕燕归、晓月斜光、西风碧树)怀思在先,登楼骋望在后,望之不得,退而欲以彩笺尺素申诚达意,往返曲折,一派柔情缱绻。结句落在“知”字上,言道我固能写,然而水长山远,书成谁寄?当真是“一场幽梦同谁诉?千古情人独我痴”。词在一句反问、一声叹息中戛然而止,此后如何,不得而知,留给人一片低回不尽的想像余地。
王国维所标举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层境界是指柳永的《凤栖梧》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层境界指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词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人间词话》中写做“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中各自内涵和彼此间层次递进关系,读者可自行揣摩体会。
2.蝶恋花晏殊情感 篇二
一、吟读诗词, 感知情境
上课铃声响起, 我打开音箱的开关。和着旋律, 我轻吟着晏殊的《蝶恋花》。这音乐的确太美, 许多同学都沉醉其中。
师:同学们, 你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 (生答:苦, 愁, 冷) ?老师找位同学再读一遍, 试试看能不能把你们所感受到的情感都读出来。 (音乐起)
生甲: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坐下)
师:读得非常好。同学们, 本堂课我们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有三个 (大屏幕) :
(1) 能够准确并有感情地诵读本词。
(2) 能够根据文本深入体味词中主人公的感情。
(3) 理解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
二、讨论交流, 展示成果
师:根据预习导学案呈现出的问题, 老师把本堂课的学习任务作了如下分配 (大屏幕) 。下面, 各学习小组针对导学案上的题目进行讨论 (各小组起立讨论, 讨论结束小组按任务分配板演) 。
三、解读内容, 进入情境
师:同学们, 解读诗词的内容不是简单生硬的翻译, 而是积极参与自觉地进入情境的过程。下面我们有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带着我们一起解读这首词。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小组给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内容题, 我们认为词的上片选取眼前景物, 点出“离恨”;下片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怀。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体会这首词的情境, 请大家闭上眼睛, 跟着我的描绘, 静静地聆听和感受:清晨, 一个女子坐在窗前, 望着远方, 栏杆外的秋菊笼罩在寒烟之中, 似含忧愁……请大家睁开眼。希望我的描绘能为大家下面的学习提供铺垫 (掌声) 。
师:同学们, 概括词的内容要注意简洁, 老师分别用了四个字来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写景抒情和叙事怀人。让我们带着这种感知进入词的意境。
四、品读诗词, 深化情境
第三小组代表:感谢第一组同学为我们做的铺垫, 我们小组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情感题。根据这首词的词眼“离别苦”, 我们能体会到词中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愁苦。我们组归纳了两处能体现主人公情感的句子。第一处: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试想这样一个画面:燕子成双成对飞走, 对比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感。第二处:明月不谙离别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主人公彻夜未眠, 为情所困。其他小组还有什么补充或不同意见吗?
生乙:我对第一句的分析有点不同意见, 我认为燕子和词中主人公不是构成对比而是反衬。你觉得呢?
第三小组代表:这, 那你能帮我解释一下, 对比和反衬的区别吗?
生乙:这个我也不太清楚, 只是感觉罢了。请老师帮我们解答一下。
师:两位同学考虑得都很细致, 尤其是第二位同学注意到了细节。对比和反衬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没有主次之分。我们分析一下, 本词的意图是用燕子的成双成对反衬出女主人公的内心孤独, 所以在这里应该是反衬。
第四小组代表:我们组选择了下片中的一句“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这一句传达了主人公登楼想望到远方思念的人, 但是望不到的失落之情。大家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丙:我认为刚才两位同学都找到了相对明显的句子来体会词中主人公的情感, 但词的最后一句虽不明显, 细细品来, 却也可以体会出同样的情感。“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主人公为何会想寄信, 为何又要既用彩笺又要用尺素呢?是要诉说的言语太多, 可是山高水远又不知道要寄往何处, 无形之中又增深了其内心的愁苦。
生丁:预习这首词时, 我查了一些资料, 有的版本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欲寄彩笺无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那么, “兼”和“无”有什么区别?同学们可以从词中的“朱户”知道词中主人公应该是富贵人家之女, 这样的家庭难道没有尺素吗?显然不可能, 我感觉这是推脱之辞, 大概是害怕思念的人不是在想着自己吧。正是这种害怕才说无尺素, 这岂不是更加痛苦。 (掌声)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 老师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震撼。大家的课前预习相当充分, 分析很到位, 词的意蕴本来很深, 如果大家能抓住一两处用心去品味, 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五、走出诗词, 归纳手法
第五小组代表:大家跟我来, 把你们的目光投向后黑板, 一起分享属于我的一片天地。同学们, 你们能想到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反衬、拟人等是不是全出来了。趁热打铁, 我在黑板上已经写好了两句话, 大家一齐说这两句话分别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啊 (答:槛菊愁烟兰泣露———拟人;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反衬) ?很好, 其实我只是在抛砖引玉, 我提议大家一起用掌声把我送下去, 把那块玉引出来 (生笑) 。
第六小组代表:刚才第五小组找到了运用拟人修辞的一句, 我们组认为还有一处也用了拟人。“明月不谙离别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这一句还兼用了反衬, 情境交融。另外, 我们还归纳了两种, 一句是“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用了细节描写, 一句是“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用了直抒胸臆。总结一下, 本词中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拟人、反衬、情境交融、细节描写等, 谢谢大家。
师:同学们, 现在大家已经把这首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读。你们觉得词中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齐说:孤独、失落、怅惘的女子形象。
生:那会不会是一个男子呢? (生笑)
师:也许会哦,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看相关资料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导学案上的达标检测下节课我们再评讲。
音乐响起, 大家齐读…… (妆台秋思) :槛菊愁烟兰泣露……
3.晏殊词《蝶恋花》赏析 篇三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一下词人晏殊吧!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少年得志,以神童称,景德二年(1004),以神童诏试,赐同进士出身。仕途得意,宋仁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位极人臣。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卒谥元献。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当时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张先等均出其门下。能诗、善词,文章典丽,四
六、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其词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较深,典雅流丽,意象精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有《珠玉集》存于世。
此词为深秋怀念远人之作,风格疏淡,词意深婉,境界较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蝶恋花》就是如此。
此词上阕写景,景中著情。槛菊、玉兰、罗幕、燕子、明月,在主人公的眼中都满含愁绪。其实物本不具感情,它不会因为人而改变形态,但他会因为人而著有感情。满心愁怨,物皆著愁怨之色彩。苑中的菊花笼着轻雾,含情脉脉;玉兰沾露,默默饮泣,人性化的写法,呈现的是主人公的哀愁离绪。罗幕荡漾,缕缕轻寒;燕子双飞,结伴远去,对比的手法,反衬出主人公的孤寂落寞。明月皎皎,斜光入窗,以明月的无情映照出人的苦闷惆怅。上阕从清晨写到明天清晨,一个轮回,轮回的不是快乐和美好,而是失落和怨愁,是思念和孤寂。这一切的一切都和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情紧密结合,都添加了主人公的思情意绪,更显得此情之苦之深。
4.晏殊《蝶恋花》教案教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词在怀念亲人的文面中蕴含的丰富的内容。
2. 理解词作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重点:词人奇特的想象和典故在词中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怀亲的.内心情怀与宏阔的社会历史相统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二、关于词人:
晏殊P62注释⑥
太平宰相,一生平顺,仕途坦荡。然而也逃不过普通人的聚散离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他的[蝶恋花]。
三、诵读全词
1. 对照注释,注音
2. 听读录音
3. 齐读
四、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1. 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提示抓关键词 “离别苦” 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 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菊、兰、轻寒、燕子、明月
3. 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菊愁兰泣 和词人一样痛苦 以悲景写悲情 烘托
燕子双飞 月明到晓 不能体会我的愁绪 以乐景写悲愁 反衬 一夜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 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看不见
“寄彩笺” “知何处” 寄无所踪 “满目山河空念远”
5. 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
明确:凋 使……凋零 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刘备?徐庶)
独 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 写孤独无依
望尽 与碧树凋尽呼应 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 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6. 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紧扣词句中的用字,意境营造,阐述情感,体会词的风味转换。
请学生讨论交流,上、下阕分别小结。
五、小结:
1. 齐读本词,上阕低沉婉转,下阕开阔畅达,试用声音充分体现。
5.蝶恋花晏殊情感 篇五
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歌咏风花雪月之诗已成为中国诗歌史的奇观。没有一个民族的诗人像中国文人那样拥有一颗易被风花雪月浸透的伤感的心灵。以月为背景,渲染心情的咏月诗更是历代不乏其作者。其中北宋的名词人晏殊(991——1055),以其清新淡雅,含蓄而有韵致的笔触为后人留下了颇有文学价值的《珠玉词》。而《珠玉词》中的《蝶恋花》更是让后人经久不衰传诵。
词的上阕便用“槛菊愁烟兰泣露”开头,一个“菊”、“愁”、“泣”便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是伤感萧瑟的。是一首以悲秋寄离愁的作品。自古逢秋悲寂寥,所以在文人情结中有秋风秋雨秋煞人之说。“秋”也总是和文人的感伤,忧郁情结相联系。
首句的“泣”字用得非常好,采用拟人的手法。让读者的心情始带忧伤。兰花它为啥哭泣?是在与作者同悲吗?还是它也难耐这萧瑟的“秋”?“泣”字用在这与“感时花溅泪”有异曲同工之妙。次句“罗幕轻寒”进一步点明了时令已来到深秋,虽处在罗帏帐下,但寒意也逼人。作者此时此刻是多么伤心。燕子也会双飞,而我呢?孤单一人,睹燕思人,更是伤怀不已。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写得有点隐晦,但作者离情别绪的伤感还是不难让读者猜测,明月啊!你既不懂得离恨,此时你又为何穿过朱户,来到我的床前呢?当圆月在树梢头隐约美丽的时候,那温柔的月儿不单是照着幸福快乐,正在安然入睡的人儿,还有一颗孤寂悲伤,彻夜难眠的灵魂。也许作者是在等待一个承诺,那个曾经说过要在月圆时与他共同分享圆月的女子,又或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可如今月圆了,却又为何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呢?无眠的月光,将作者的思念离愁沥出一道道碎影。心已憔悴,梦也飘渺,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里作者的离愁很容易让人想起张若虚的“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春江花月夜)。
词的下阕作者将笔锋一转,在时间上写昨夜。“昨夜”与“到晓”在时间上形成对照。这又是作者的用笔之妙。先写黎明之景,再将画面回到昨夜,点明难眠的原因。
“昨夜西风凋碧树”如此萧败的景象,更添作者的孤枕难眠的离恨之情。同样,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在残败的景象下,抒写心中无止境的离愁与思念。“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读来如泣如诉,不是“独自莫凭栏”吗?可是孤枕难眠,满腔情感无处诉说的人儿又怎会不凭栏呢?望不尽的天涯路,剪不断的相思愁……
山也迢迢,水也迢迢,山水迢迢,路遥遥。心中的人儿,此刻你是否也难眠呢?“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想把我的思念带给你,可欲诉欲寄思念之情时,发现竟无尺素。而无法寄出我的思念,如此让人悲伤。把我的思念托给那明月吧,让它千里寄相思,可明月竟丝毫不懂得离愁。把思念托给那西风吧,看看它能否替我传送,可山长水阔,它能载得动吗?如此不明事理的明月与西风,煽动作者一颗孤寂的心情,这一切都是因离愁引起的。如此千头万绪,如此撩人心肠,我们的读者又怎能不悲伤?这样一份思念之情,心中的人儿又如何才能知道呢?唉!断人愁肠的离恨啊!你注定只能遗落在天涯路上了……
词的结尾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让人回味无穷,所以晏殊的《蝶恋花》一直被后人传诵,其动人之处也在此尽显。
《蝶恋花》(晏殊)教案
山东垦利一中 王同亮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1节
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见教材P64注⑥。补充:谥元献。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三、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四、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6.《蝶恋花》的作者是晏殊吗 篇六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碧树:绿树。
⑺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蝶恋花》教案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课时:
1节
教学方式:
研习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见教材P64注⑥。补充:谥元献。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三、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答: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答:(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答: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答:“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答:“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答: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答: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四、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蝶恋花晏殊情感】推荐阅读:
《蝶恋花》晏殊练习08-03
晏殊《蝶恋花》内容鉴赏08-21
蝶恋花晏殊教案设计11-19
晏殊的蝶恋花词作鉴赏11-02
晏殊《少年游》介绍10-30
晏殊浣溪沙阅读答案08-04
晏殊浣溪沙讲解实录11-18
诗词12蝶恋花06-23
蝶恋花状物作文08-06
蝶恋花的散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