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2024-10-29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精选8篇)

1.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篇一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美国典当业的生存时间亦显得微不足道。然而,美国却是世界上惟一的尚未建国就有典当行的国家,并且是银行与典当行始终并驾齐驱的国家。经过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美国已成为全球典当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如同美国是世界头号超级大国、经济霸主一样,美国典当业在各个方面也都走在世界的最 前列。

2.3.1 美国近代的典当行业

美国典当是欧洲移民带入的,1657 年最早出现在纽约,但起初发展不快。美国独立战争后期,由于连年战争的巨大耗费,造成在发展工业经济相对外贸易过程中资金融通的迫切需要。1781 年12 月,经北美大陆会议批准,美国最早的商业银行——北美银行成立,以后又相继出现了若干商业银行,主要负责办理存款、发放短期贷款等 金融业务。尽管这些银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因其数量太少、分布不匀,而且对普通个人几乎不放贷款,不提供这方面的金融服务,所以不能满足战后广大社会下层人民日益膨胀的货币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许多城市便于18 世纪末期开始大力兴办典当,由此打开了美国典当业迅速发展的序幕。 19 世纪初期,美国典当业逐渐走向比较繁荣的阶段。1819 年,纽约市有10 家典当行,均为依法向州政府领取营业执照的金融机构。那年,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大批工人陷于困境,纽约失业工人高达2 万其中许多人只得以贫穷之身,向典当行伸出借贷之手。

在典当行数量方面,由于典当市场的逐渐扩大和膨胀,美国典当行的数量亦随之增加。到1911 年,美国全国共有注册典当行1976 家,按全国人口计算,平均约合4.57万人一家。1914 年,美国典当行的数量达到近代史上的最高峰,成为许多中小客户借贷资金的主要渠道。

在典当行性质方面,尽管美国传统上以私立典当行为主,但仍有一些政府和社会团体创办的半慈善性典当行,类似于欧洲大陆国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所谓公立当铺或公共当铺。如美国的纽约州、伊利诺伊州和马萨诸塞州等州政府,都明文规定允许和支持这类典当行的兴办。而这类典当行在美国几次经济危机时期也出现得特别频繁,如雨后春笋一般,如1915 年全国共有38 家。

在当物类型方面,近代美国典当业的经营范围非常广泛。通常所见的当物为动产,主要包括早期的钻石、珠宝、玉器、手表、服装、及后来的汽车等。而在19 世纪当中,特别是在美国经济危机时期,广大贫困农民还以粮食进行典当,甚至以不动产土地通过出典方式向典当行借贷。

2.3.2 美国现代的典当行业

美国现代典当业的分期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至20 世纪80 年代。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美国典当业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伴随着拂之不去的明影。进入20 世纪后,美国国力增强,金融业空前发达,而位居民间金融领域中的典当业亦出现良好成长的势头。如纽约节俭贷款社,典当生意越做越大,其各方面的影响借助20 多个分支机构辐射到国内许多地区,在美国家喻户晓,具有相当高的企业知名度,在美国典当界极具代表性。二次大战后,美国典当业迅速衰落,兼并、破产此起彼伏,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80 年代。个别城市在10 年中有1/3 的典当行倒闭;许多城市的典当行则在典当老板退休或者死亡后因后继无人而歇业;另有一些城市的典当行被迫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扩充商业零售业务才能勉强生存下来;等等。如以纽约市为例,1906 年曾有典当行250 家,到60 年代则减至150 家,至80 年代已所剩无几。

2.3.3 美国当代的典当行业

美国典当业的重新崛起是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即指近10 余年来的当代美国典当业。在此期间,美国典当业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典当业,无论是典当行数量、市场容量、发展战略,还是管理方式、营销手段、经营效益,都令世界各国的典当业望尘莫及。

1988 年美国全国共有持照典当行6900 家,其数量相当于全国商业银行的1/2,超过全国储蓄银行和贷款银行总和的2 倍,当年典当业的贷款总额为3500 万美元,约合2.9 亿元人民币。然而10 年后的1998 年,美国共有持照典当行1.5 万家,市场主体的数量足足增长了117.39%,增长速度之快,令人膛目结舌。与此同时,美国典当业的贷款总额则更有超大幅度的增长。目前美国全国共有典当从业人员7.8 万人,直接为3450 万社会公众提供典当服务。

美国典当业在短时期内的迅速膨胀,有以下三点十分值得注意。

1、当户人数众多,典当应运而生

在美国,没有银行帐户或者虽有银行帐户但却不想经常与银行打交道的人很多,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社会群体,故其一旦表现出融资欲望,便会成为典当行的潜在客户。1988 年美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的比例由1978 年11.4%上升到13.1%,后又增至1994 年的14.5%。1989 年美国全国只有69.8%的家庭有银行储蓄帐户,这个数 字最多只能达到65.9%,一些家庭没有储蓄帐户是因为他们没有储蓄。美国年均1 万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的家庭年均收入从1983 年的3800 美元跌落至1989 年的2300美元,而这正是80 年代末期美国典当业快速增长的直接根源,它与人口贫困化的扩大和银行储蓄的衰减互为因果。1993 年美国全国有2500 万个家庭、超过7500 万人口没有银行帐户,这部分人很难获得信用卡或消费信贷,因此大多通过典当贷款,以达到日常融资的目的。7500 万的确是一个很大的人口绝对数。它已经占到了美国人口总数2.5 亿左右的30%,这就为美国典当业的发展和典当市场的扩大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基本条件。

就是到了90 年代末朗,美国家庭收入的两极分化也仍在加剧。尽管美国经济连续多年出现繁荣,但90 年代末收入最高的1/5 家庭的年均收入为13.75 万美元,是收入最低的1/5 家庭的年均收入的10 倍。在美国46 个州,最富的20%的家庭和最穷的20%的家庭间的差距大于20 年前。在10 年时间里,最穷的1/5 家庭的年均收入比80 年代增长了不到1%,而最富的1/5 家庭的年均收入增长了15%。

关于典当的市场需求问题,美国典当业潜在客户的典型特点是:年轻、受教育程度低、婚姻破裂、但职业比较稳定、急需提高养家糊口的能力。还有一些人虽有银行帐户,但其银行的信贷额度已经用完,只得转向典当求助。就是信贷额度尚存的人,若想从银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贷款也十分困难,诸如要过信用审查、债权担保等关,迫使客户宁肯走向典当。作为典当行的目标客户。所有这些家庭的年均收入水平在1.8 万-3 万美元之间,其中有些家庭的年均收入为3.8 万美元,而且至少有14%的家庭的年均收入在7.5 万美元。这表明,美国典当业具备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强大基础,但如此参差不齐的典当行潜在客户,在典当市场开发过程中自然是处于不同的市场定位。他们能否成为真正的典当客户,能够成为哪种类型的典当客户,尚需不同地区的典当行通过自己典当市场营销的努力运作去争取。

此外,美国富裕的中产阶级也是典当不可忽视的一支潜在客户群。更有趣的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比佛利山庄的好莱坞明星聚居地,近年来一家开设于山上的“担保贷款者”典当行,也如同这座世界头号电影城一样而声名鹊起。

众所周知,住在比佛利山庄的都是身着华服盛装、生活优裕奢侈、浑身珠光宝气、出门以享受轿车代步的社会名流,但他们也会因一时手头桔据又不想求人告贷而走进这家典当行。于是乎,人们经常可以发现,典当行里的劳斯莱斯轿车、直升飞机、皮衣、水晶、艺术品等总是琳琅满目,还有众多影星们梦寐以求的奥斯卡金像奖奖座,亦曾沦落在典当行的货架上。再就是有段时间,被银行驳回借贷请求而又要支付公司雇员工资或急于付帐的一部分富有商人的典当业务量有所增加。

美国“中产阶级上当铺”这种现象表明:“„„当铺已经成为面向低收入阶层的银行家时,更多的中产阶级消费者也转而向典当商求助。”此言可谓对美国典当业日益走红状况描述的点睛之笔。

2、当铺分布合理,典当方便快捷

现今美国典当行遍布全国各地,从地域分布上看,尽管不够平衡,但总体上属于合理。

如位于美国本土最南部的佛罗里达州,目前是美国50 个州中典当业最为发达的地区,超过任何一个州,共有各类典当行1300 家,约占全国典当行总数的1/10。在该州,行人漫步街头,代表典当的三个镀金圆球标识满眼都是,甚至比全球快餐大王麦当劳的金色双拱门标识还多。其中在该州南部,典当行的密度更高,如在布鲁沃德市有典当行122 家,棕榈滩县有70 家。相比之下,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也才仅有80家典当行。自80 年代以来,佛罗里达州典当业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在典当行数量方面,劳德代尔堡市的典当行10 年内翻了一番,1997 年达到28 家;而布鲁沃德市的122 家典当行中,有70 家是90 年代以来陆续开业的。至于美国其他许多州的典当行,也都具有开业晚、成长快、布局合理的特点。

退回到80 年代末期,当时美国典当业的情况还尚未如此。在对美国28 个州的统计中,1998 年时,美国每百万州公民的典当行拥有量为:新泽西州2.1 家、宾夕法尼亚州3.1 家、印第安那州5 家、得克萨斯州75.7 家、俄克拉何马州113.1 家等。但时过境迁,目前美国各州的典当行发展及其分布已经趋于比较合理。如1984 年印第安那州仅有典当行28 家,但至1998 年,该州已有持照典当行148 家,百万州公民典当行拥有率与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开始日益协调起来。

美国典当行的选址,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位于繁华地段,如一些典当行喜欢在郊区商业大道上安营扎寨,或在闹市商业区影剧院周围建点,旨在干方百计招揽顾客,于迎来送往中做“火”典当生意。另一类则位于居民社区,通常是在典当行方圆1-2英里的范围内,沿带有宽敞停车场的高速公路而建,为社区中的广大居民提供典当服 务,由于“2 英里半径”之内,能使美国的当户感到最为方便,人们去典当行融资就如同去到处都是的麦当劳快餐连锁店一样舒心、快捷。故尔当户客流不断,典当行车水马龙。另外,无论典当行选址在何处,典当行老板都一致认为必须绝对安全,只有方便加安全,才能使典当行更吸引社会公众。

由此可见,典当企业区域分布上的合理性,是当代美国典当业日益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同银行业的经营方式一样,美国典当业的市场网络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借鉴了美国其它一些行业拓展市场的有效做法,从而使美国国内的典当市场越做越大,具有超强的生命力。

3、连锁经营红火,企业效益显著

美国是全球企业连锁制的发源地。近年来,连锁经营方式地广泛渗透和应用到典当业。在美国,典当行既有单店经营或联店经营模式,也有公司化连锁经营模式。但美国的许多典当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典当行,纷纷采取连锁经营战略,以图扩大市场规模,保持优胜地位。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美国国际典当有限公司”。该公司建于1984 年,1990年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典当连锁公司和美国最大的跨国典当公司及典当上市公司。公司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市,其连锁典当行不但分布在美国国内,而且在英国、瑞典也有分支机构,如该公司在全国共有连锁典当行465家,平均每州可达9.3 家,其中在佛罗里达州有49 家连锁典当行。而且,这400 多家连锁典当行中有近一半都是在1995-1997 年这三年中开张营业的。由于通过连锁经营和管理能够较快地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故该公司目前已成为美国典当业名列前茅的“龙头板块”,每年典当放款额最高约为4.4 亿美元,如1995 年全年共发生典当生意94.4 万笔,截至12 月31 日贷款余额为8800 万美元,远远超过所有的竞争对手。另外,目前美国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典当连锁公司,其总部也都设在得克萨斯州,这使该州成为地道的美国典当业连锁之父。这些大典当公司在美国的典当行中,至少已经占到7%的典当市场份额,生意十分红火,经济效益显著。如美国典当业季军——1991 年4 月组建、位于得州阿灵顿市的“第一现金服务有限公司”(原名“第一现金公司”,1999 年1 月21 日更改现名),在20 世纪最后几年中,其连锁经营发展迅速,令人刮目相看。1997 年5 月,该公司公有连锁典当行57 家,但截至1998 年6 月,其连锁已经达到了86 家,包括以新建、收购等不同方式进行典当行的有效规模扩张。1998 年8 月1 日,是该公司1999 年财政的开始,亦是其连锁经营再创佳绩的前奏。同月,该公司分别在弗吉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开张1 家和2 家典当行;不久,又于同年10 月大获丰收,在得州最西端城市埃尔帕索建立5 家典当行,攻下了该州比较偏远的典当市场;与此同时,还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地区一举增设12 家典当行。于是,经过3个月来的不懈努力,该公司在短期内就新增连锁典当行20 家,致使其在美国11 个州总共有连锁典当行106 家。1998 (1997 年8 月至1998 年7 月),美国这家重量级典当行发放的当金总额高达4000 万美元,净增了600 多万美元,收取典当综合费用(包括典当利息、鉴定评估、保管、保险等费用)计381.5 万美元。第一现金服务公司还是目前美国仅有的5 家上市典当行中的佼佼者,1997 年其股票每股市值6 美元,而1998 年6 月时,其每股市值已经翻番为13.63 美元,上涨了127%。

2.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篇二

之后的三十多年间, 美国的邮政快递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也在2006年终于迎来了第二次美国邮政业的重大改革。2006年是邮政系统的改革年, 国会多次召开听证会以听取多方意见, 在12月, 第109届国会终于通过了邮政改革立法,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 提出了新的结构体系调整。国会重新定义了邮政普遍服务和法定垄断的范围, 美国邮政也争取到了更多的自主开发新产品的权利, 并且在普遍服务补偿机制, 邮政产品费率制定, 邮政工人养老保险等问题上做出了重大的改革。

法定专营权范围的变化

除却上述两次大的改革, 美国邮政的法定专营权的范围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行更新调整。

1974年, 信函定义为“有名址的, 以语言或代码作为载体的信息记录或其他有形物体”, 禁止快递企业进行信函投递服务, 但限时12小时内和次午达的急件除外。进行急件投递的私人企业应向该地区邮政监管部门通告, 并接受其监管。

1979年, 因为从业人员, 竞争者, 国会的种种压力, 对信函, 包裹, 从业人员等等作了更加具体的定义, 也对可以私营的“急件”类业务增加了一些要求。

1980年, 在书面协定中, 确定放松管制, 允许私人企业在预收资费的情况下运送信函, 书籍, 目录等物品, 并对可由私营企业递送的信函, 书籍, 目录进行了一些限制。

1986年, 最近一次对邮政法定垄断经营权大的调整。在1986年9月19号, 在国际贸易企业和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请求下, 邮政垄断豁免了国际性回邮一项。新的规定允许不经美国邮政干涉, 私人企业可以直接从美国本土将信函运送至海外目的地。这项举措大量节省了国际贸易企业在文件运送上的成本, 有力促进了那些对成本问题较为敏感的小企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 目前, 有承载信息能力的信函、书籍、商业文件和目录等的运送业务, 在符合一定前提下允许私人快递企业经营。

美国快递业发展现状

目前, 美国的快递业2006年的行业总产值为676亿美元, 吸纳就业人员528033名, 活跃在物流市场中的市场主体达3370个, 其中大部分是小型快递企业——这些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市场的动态竞争中保有自己的稳定市场份额, 有的占特定地区的灵活范围优势, 有的占国际市场的规模经济优势, 渗透到高端低端, 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各个市场。

作为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市场, 美国国内快递市场的86亿件包裹的商业额有76.5%属于B2B (Business to Business, 企业到企业的商业模式) , 有23.5%属B2C (Business to Customer, 企业直接到用户的商业模式) 。

美国政府的监管思想基本上是:贸易活动延伸到哪里, 物流运输业务就发展到哪里, 把快递/物流业这种贸易依存度高, 对贸易环境优劣极端敏感的服务性行业和国内国际市场的贸易活动联系在一起, 进行宏观性的考量。快递市场也配合着商品零售市场的准入状态, 是完全自由开放的, 基于客户满意度进行市场自主筛选和自主调节, 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 不存在准入制度, 对企业设限。

也基于同种考虑, 私营快递业不受邮政监管委员会管辖。联邦公路管理局 (F H W A) , 联邦航空局 (F A A) 和联邦汽车运输安全管理局 (FMCSA) 负责运营服务和安全保障管理, 环境保护署 (E P A) 负责实施空气质量保护、危险废置物以及其他污染物的管理。上述四个政府机构各司其职, 对快递业进行协同管理, 邮政监管委员会只对企业形式的美国邮政进行监管。

为了确保邮政普遍服务的服务普及性和价格普遍接受性, 政府势必须对邮政系统的普遍服务进行补偿。但是, 对于同时也进行竞争性产品服务的邮政系统, 如何有效的补偿普遍服务, 又避免对竞争性产品进行交叉补贴, 尽可能做到公平合理, 是政府政策制定的一大课题。对此, 美国政府出于让政府机构效率最大化, 节约政府成本的考虑, 并没有对那些不承担普遍服务义务的私营快递企业收取附加税费, 也没有收益率管制, 而是通过设定产品价格下限的规定和开发新的服务产品, 拓宽商业途径, 由市场本身承担大部分调节功能。

1979年, 关于所有信件是否由美国邮政进行专营的争论才算真正的尘埃落定, 在法律上将信函部分的“急件” (Express Mail) 豁免于邮政垄断之外。面对紧急立法将“急件”排除于法定垄断之外的情况, 邮局决定自己豁免“急件”。作为进行普遍服务的补偿措施是“价格限制”。美国政府规定, 私营快递企业经营的一般性信函业务 (亦即邮政在价格保护下的市场主导产品, 如普通一等邮件) 定价必须最少高于美国邮政同等服务价格3美元或者两倍, 让美国邮政利用价格优势排除竞争对手。

除此之外, 美国邮政的一大收益是广告投递。美国邮政的主要收益和顾客认知度最高的服务是在价格限制下一等普通邮件 (First Class Mail, 占总业务额的54%) , 而并非竞争性的快递产品。虽然随着电子邮件的兴起, 一等邮件业务持续下降, 但是因为一等邮件邮费低廉, 且美国邮政服务覆盖面的广泛程度是任何一家私营快递企业都无法比拟的, 美国邮政充分利用了这项优势, 和众多企业进行合作, 进行从金融服务广告到当地农业服务广告的多种类广告的投递业务。相应, 企业也会对投寄广告的美国邮政服务交纳广告费。

作为一个成熟的市场, 活跃的市场主体主动结成行业协会, 进行行业内服务。在美国, 行业协会是由某一行业的市场主体所组成的, 是公认、免税的法律实体。现代行业协会 (行会) 的主要职能是:代表行业主体的声音, 就法律问题和政府进行互动磋商;为成员开具不同程度的信誉担保, 以便成员进行融资;提供网络论坛, 实现非竞争信息和行业新闻的交流, 信息共享;代表行业和其他行业或者政府合作开展社会活动, 举办会议和贸易洽谈交流, 向社会普及产业信息, 推广产品服务;研究行业统计和发展趋势, 和政府相关部门保持行业信息沟通;发行简报和出版物。

行业协会作为市场主体自我完善、自主管理的一种形式, 一直在市场中起着重要作用, 既有利于市场竞争保持有序性, 也有助于促进市场环境的公平性, 同时便于行业主体共享产业信息。作为行业代表, 快递行业协会与国土安全部, 运输部, 商业部, 国会和政府领导人以及相关其他协会和国际贸易集团保持密切联系。

行会作为一种行业力量, 也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无权和竞争对手勾结定价;保持服务质量、价格和标准对所有成员的无差别化;保持成员权利义务的无差别化;行会不参与市场规划或生产计划;组织行业内公开的业务竞标, 禁止欺诈性竞争。

3.美国体育科学发展历程的新解读 篇三

关键词:科学知识图谱;美国;现代体育科学;体育科学史;文献共被引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0-0018-06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of Sports Science in America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s Cocitation Knowledge Mapping

WANG Qi,HUANG Hansheng

(1Sports Science Institut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2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08,Fujian 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century,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ping and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has developed quickly and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scientific metrology field. According to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s in U.S.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 the researchers access to 4 219 research papers of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during 1930-2009, draw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ping by using documents cocitation analysis and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space, and obtained some knowledg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science in America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p.

Key words:knowledge mapping; America; modern sports science; history of sports science; documents cocitation analysis

了解体育科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及演变特征,探寻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对体育科学的学术创新和学科建设都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体育科学史研究尚未受到体育学术界的充分关注,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同时还存在几点不足:其一,重分支学科史,轻体育科学史;其二,重国内体育科学史,轻国外体育科学史,美国体育科学史作为现代体育科学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是体育科学史和体育科学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三,重定性方法,轻定量方法,尤其忽视了专门研究科学史的科学计量学方法。自科学计量学家加菲尔德1963年创办的《科学引文索引》出版以来,引文分析成为现代科学史研究的重要理论模型和研究工具。基于此,本文以研究方法为突破口,主要应用引文分析来重新解读美国体育科学的历史。

1 研究方法、期刊样本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引文分析中的共被引分析。共被引分析是通过在引文网络中聚合一些高被引用文献得以实现的。共被引分析比一般引文分析更具客观性、科学性和数据有效性。国内外科学计量学家普遍认为其适合研究和揭示科学文献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绘科学发展的动态结构[1]。此外,当前国际科学计量学界开始进行动态可视化研究并用以辅助分析科学文献网络变化,一种以知识单元为分析基础的知识图谱方法,正在蓬勃兴起。本文还将运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可视化专家陈超美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

1.2 期刊样本及数据来源 选择《研究季刊》(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作为期刊样本,其原因有三:其一,在目前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收录的所有体育类学术期刊中,《研究季刊》的引文数据最为完整。ISI收录了该期刊从1930年至今的所有文献数据,而其他体育类学术期刊一般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出现。其二,《研究季刊》是一份综合性的权威体育学术期刊。根据2010年期刊引用报告,《研究季刊》的影响因子为1.191。体育类学术期刊中有多种期刊具有多学科性质以及较高的影响因子,但都以刊载体育自然科学的论文为主,相比较而言,《研究季刊》能较完整地反映体育科学的全貌。其三,自1930-2009年,《研究季刊》刊发的论文有83.51%来自美国,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美国体育科学发展状况的理想期刊。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下载了《研究季刊》1930-2009年期间发表的4 219篇文章和55 728条引文数据,数据库最后更新时间为2010年11月18日。

2 《研究季刊》文献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分析

将55 728条引文建立数据库,把整个时间段分为8个10年段,选择每个时间段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的文献进行分析,合并这8个时间分区网络最后得到由466个节点、1 885条连线组成的共被引图谱。每个节点代表一篇文献,节点大小反映的是文献在网络中的被引频次大小。软件还自动将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节点文献用紫色的圈来显示。根据陈超美的定义,共引网络图谱中的关键节点是图谱中连接两个以上不同聚类,且相对中心度和被引频次较高的节点,这些节点是发现不同学科和主题的连接点或是进化网络的支点[2]。连线粗细代表文献之间的共被引关系,连线的颜色则代表了首次共被引的年份(如图谱顶部的色带所示)。

图1 《研究季刊》1930-2009年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

图1是对《研究季刊》55 728条引文的共被引分析可视化结果。根据网络结构和连线的颜色,将图谱大致划分为9个主要聚类,并通过对聚类节点的原文分析来给聚类命名。该图谱共包含26个连接各文献聚类的关键节点,这些关键节点文献是美国体育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里程碑或者转折点。除了关键节点文献,图谱中还存在一些高被引文献(本文将19篇被引频次超过30次以上的文献称为高被引文献)。一个时期的高被引文献代表了该文献的研究内容受关注的程度,也能反映学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热点领域。

2.1 聚类1:体育测量研究 图1显示,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形成了稠密的共被引聚类1,这意味着该时期体育科学的研究内容非常集中。聚类1中的关键节点文献是布雷斯的《运动能力测量》,它是美国体育科学研究领域演变的起点。布雷斯是美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早期实践者,更是体育测量领域的先驱,他首次利用T量表这种现代科学方法开发出“布雷斯运动能力测量”,该测量方法曾被广泛用来测试身体技能。[3]此外,麦克乐的《运动能力测量》是聚类1中的高被引文献,这两篇文献说明了美国该时期主要以体育测量研究为主。

在聚类1向聚类2演进的路径上,林奎斯特的《教育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是一个重要的连接点,它与聚类1中的《运动能力测量》和聚类2中的多篇文献有较强的共被引关系。林奎斯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应用统计学家和教育测量领域的先驱。20世纪40年代,教育统计学由描述统计为主转向推断统计为主,使得教育研究的科学化程度有了较大提升。而林奎斯特的《教育研究中的统计分析》就是这个新阶段最有影响力的代表著作。[4]可见,早期的体育学者敏感地认识到统计方法的变革趋势,并将其应用到体育科学研究中,因而体育科研方法出现了从描述统计向推断统计的飞跃。

2.2 聚类2: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技能学习、体适能、体育测量研究 聚类2的形成时间主要在20世纪50、60年代。该聚类包含较多影响美国体育科学发展的关键节点文献。其中,爱德华得的《系统的重量训练对运动爆发力的影响》、卡彭(的《系统的重量训练对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的影响》以及默斯利的《重量训练与力量、速度及协调性的关系》这三篇共被引关系较强的关键文献是聚类2的核心。从文

献的标题可知,运动训练及其运动生理学机制探讨是20世纪50、60年代的主流研究领域。在聚类2的右侧还有两篇与运动技能学习相关的关键文献,分别是富兰克林·亨利的《侧划臂动作中静力性力量和速度的因素结构》和《复杂运动的反应潜伏期延长与神经运动反应的“记忆鼓”理论》。

与聚类1相比,聚类2比较离散,表明其研究领域更加丰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季刊》的研究领域形成两条演进路径:聚类2向聚类3演进后,聚类3与聚类4、聚类5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它们形成一条清晰的演进路径。另一条则是聚类2与聚类6、聚类7和聚类8形成的演进路径。

图谱显示,在聚类2向聚类3演进的过程中又分了两条路径。20世纪体适能专家哈里森的《力量和包含躯干及腿的身体表现测量的关系》与美国公认的体适能运动方面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库里顿的《体适能的评价和指导》和《冠军运动员的体适能》形成了一条路径。哈里森的《力量和包含躯干及腿的身体表现测量的关系》还与谢尔登的《人类体质的种类:体质心理学概论》、琼斯的《运动表现与成长:静力测力的发展研究》以及奥斯特朗的《身体工作能力与性别及年龄关系的实验研究》形成了另一条演进路径。谢尔登与琼斯的两篇文献涉及到肌肉表现、肌肉疲劳曲线等内容的研究,主要关注运动疲劳与肌肉新陈代谢之间的关系。奥斯特朗更是被誉为“欧洲运动生理学之父”。毋庸置疑,上述两条路径说明,体适能和运动生理学研究是20世纪50、60年代的热点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体育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该时期的体育科学研究较之前发生了几个显著变化:其一,从以体育测量研究为主转变为围绕学生的体适能与运动能力、竞技运动训练、运动技能学习等问题展开科学研究,体育科学研究领域更为丰富和多样、学科分化明显。其二,运动训练研究成为热点。二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体育运动的普及及其运动形式的丰富,学校校际间运动竞赛的蓬勃开展,再加上电视传媒对比赛的报道,竞技体育比赛吸引了广泛的关注,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针对竞技运动训练的学术研究。其三,儿童青少年体适能研究在20世纪50、60年代受到特殊的重视,这主要源于克诺斯和希施兰关于美国儿童体能远远弱于欧洲儿童的研究结果促使美国政治领袖们发起了一项提升国家青年健康与体能的新运动。[5]

2.3 聚类3:运动生理学、体适能、身体成分研究 聚类3是图谱中最大的聚类,其形成时间为20世纪70、80年代。总体上看,聚类3的文献群更加分散,其研究内容分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在聚类3中,除前面提到的《体适能的评价和指导》、《冠军运动员的体适能》、《身体工作能力与性别及年龄关系的实验研究》外,格拉斯的《教育与心理学的统计方法》也是聚类3的关键节点,其中心度高达0.26,表明它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演进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19世纪70年代,在社会科学,尤其在教育研究工作中发展了更成熟的统计学技术,应用统计学得到大发展,格拉斯的《教育与心理学的统计方法》便是权威的应用统计学专著之一。

另外,聚类3还有几篇高被引文献:布罗热克的《身体成分的密度分析:若干定量假设的修正》是该聚类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布罗热克提出了更为完善的身体成分的密度测定法。至今为止,该方法一直是推定身体脂肪率的最正确方法之一,是身体成分测量的黄金标准[6]。可见,身体成分研究也是20世纪70、80年代的主流研究领域之一。

4.电影自闭历程观后感 篇四

《自闭历程》是美国拍摄的一部关于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成长的影片。影片主要讲述1951到1988年间被诊断为患有自闭症的坦普·葛兰汀的学习成长历程。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生记录,本片追忆坦普从儿童时期和青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尽管她患有自闭症,但却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对理想的执着,还有老师、亲人、朋友的帮助,她成功的获得了伊利诺大学的畜牧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现今世界少数的牲畜处理设计与建筑专家之一。

如果问这个世界上,谁拥有最纯真的笑脸,最纯净的心灵,答案无一例外,是孩子。是的,只有孩子才具备天使的一切潜质,才能让成人的世界透过温暖,不管他是黑皮肤还是黄皮肤,不管他是聪明还是愚笨,不管他的身体是否有缺陷,他都是应该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存在。然而在《自闭历程》这部影片中,坦普四岁了还不会说话,受到刺激时还会尖叫。她抗拒进行肢体触碰,拥抱,这个对常人来说随意自如的行为,她都不能做。在应该得到拥抱和抚摸的年纪得不到满足,也因此她的世界越来越封闭。坦普无法识别表情和复杂的语义,牲畜的叫声,电扇转动、切菜的声响,在她的耳中都如雷鸣般突兀,让她不知所措,挫折感与狂躁感笼罩着她。她习惯的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由于对外界的毫无交流和沟通,让她不了解其他人,缺乏社交能力。

我最喜欢该影片里的一个小片段,就是在科学老师的“遗体”告别会上,坦普追悼后,准备离开前,坦普轻轻的给了她母亲一个拥抱,在母亲还没来得及反应后她就离开了,母亲哭了。如果说《自闭历程》是一个拯救生命、唤醒灵魂的故事,那么一切的救赎应该首先感谢这个人——坦普的母亲,第一次指导自己女儿的不同,被医生告知是自闭儿,到医生怀疑身为母亲的她没有尽到照顾者的责任,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心和关怀。那时候的她悲伤无助,痛苦无奈。尽管她在苦苦的挣扎,希望医生的判断是错误的,但身为母亲的她又能马上的做出了理性的选择,放弃所有的工作,照顾坦普,教坦普说话,耐心的等候坦普能成为正常的小孩。然而,她每一次身体的靠近,都只能使坦普退缩,抗拒。每一次的尝试都让这个母亲伤心欲绝,即使她知道这不是坦普的本意。可就是自闭症,让这个普通平凡的母亲觉得此生和女儿的拥抱都是一种奢望。因此,当坦普主动拥向了母亲——把那个只和机器偎依,拒绝包括母亲在内的所有人触摸的身体拥抱了母亲。也许这个拥抱对我们来说只是感动的,但是对母亲来说,这个拥抱让她等得太久了,在她还没有做好准备,还来不及品味这其中的幸福时,她看到的只是坦普离去的背影。尽管镜头里母亲的脸上似乎还有一点不自然,那仅仅只是一瞬间,随后我们看到母亲泪水潸然,眼睛里透露的是巨大的满足与幸福。而在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宣言》中强调儿童的父母在其成长中首先负有责任。也就是说,这类特殊儿童的父母的坚持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期待的教育才能有奇迹发生。“期待”其实不是盲目的等待,是在行动进程中的期待,是含有积极心理暗示的期待,母亲与其他人的不离不弃并寻找帮助她的办法这才是出现奇迹的关键。

5.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篇五

今天,但凡看过美国警匪片的观众都会看到警员宣读米兰达权利:“你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你放弃保持沉默的权利,你说的一切会在法庭上用作对你不利的供词。你有权获得律师。如果你希望有律师,但没钱请律师,警方讯问开始前可为你找一位律师。”但美国刑事案件中的律师帮助权,每一次进步,都是 “为权利而斗争”的结果,每一个人都用他们自己不懈地努力和抗争在改变历史。

1891年问世的美国宪法第六条修正案规定,犯罪被告人在法庭受审时,有权请律师为其辩护。但遗憾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宪法修正案形同虚设,实际上只是保护了有钱人,因为没有钱的人无法行使这写在纸上的权利。

直到1932年,著名的 “斯科茨伯勒男孩”一案才对此有所改变。在此案中,9名当事人、他们的律师、法官和州长,在那一次生死攸关的审判中,挺身而出.“ 斯科茨伯勒男孩”案的故事不仅在民权史上,而且在宪法的发展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正是这一案件,使第十四条修正案关于“平等的法律保护”和 “正当法律程序”上的保证得到意义广泛的解释。这一案件还扩大了第六条修正案保证被告“有律师协助”的权利的范围。另外,这一案件最终导致无论在州还是联邦的刑事审理中,所有美国人都可得到律师的帮助,同时还导致了一项任何种族或民族群体不得被排斥在陪审团之外的规定。

案件的情况是这样的。1931年 3月31日,在阿拉巴马州的斯科茨伯勒,9名非洲裔美国男孩被控在铁路货车上强奸了两名白人女孩。在指控后,给两名女孩进行体检的医生说,并未发生过强奸。尽管有这一证据,但9名男孩中还是有8人被州法院定罪并判死刑。在这一案件中,有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

第一个裁决的案件是“鲍威尔诉阿拉巴马州”(Powell v.Alabama, [1932]),这一案件是以9名被告中一人的名字命名的。美国最高法院在这此案中作出了一项里程碑式的裁决,宣布必须为这些面临死刑的贫穷被告提供足够的律师协助。这项裁决主要基于《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的 “适当法律程序”的条款。在推翻那项死刑判决的过程中,美国最高法院的绝大多数法官确信,“斯科茨伯勒男孩”案中所作的辩护起码是不充分的。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指出,无论在州法院还是联邦法院,就这类严重的案件而言,律师的协助对适当的法律程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阿拉巴马州不肯屈服,并重新就“斯科茨伯勒男孩”案提起公诉,即使对那两名女孩进行体检的医生证实她们未被强奸,而鲁比·贝茨本人在新的审判开庭前一个月时,也推翻了原来的供词。被告中的两人—海伍德·帕特森(Heywood Patterson)和克拉伦斯·诺里斯(Clarence Norriss)再次被判死刑。美国最高法院的第二个里程碑式的裁决—“诺里斯诉阿拉巴马州”(Norris v.Alabama, 1935)—再次推翻了死刑判决,这一次是因为阿拉巴马州禁止非洲裔美国人进入陪审团。

美国最高法院的这两项裁决反对阿拉巴马州的起诉,但该州固执己见,1935至1937 年间,阿拉巴马州提出进一步起诉。4人再次被定罪,判处长期监禁。针对其余5人的指控被撤消了。安迪· 赖特(Andy Wright)是最后一个获释的,那一年是1950年。自他被捕入狱的第一夜以来,已过去了整整19年2个月15天。被称为这一团伙头子的海伍德·帕特森于 1948年越狱逃往美国中西部的密歇根(Michigan)州,那里没有法定的种族隔离政策。该州州长拒绝将他引渡回阿拉巴马州。帕特森亡命时出版了自己的《斯科茨伯勒男孩》(Scottsboro Boy)一书。他1952年死于癌症,享年 39岁。

奥齐·鲍威尔(Ozzie Powell)和克拉伦斯·诺里斯的名字曾出现在那两个里碑式的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中。他们俩于 1946年获假释出狱。30年后,诺里斯寻求并得到了当时任阿拉巴马州州长的乔治·C·华莱士(George C.Wallace)的无条件赦免。1979年,诺里斯出版了他的名为《最后一个斯科茨伯勒男孩》(The Last of the Scottsboro Boys)的著作,记录了他那段苦难的经历。他死于1989年,在9人中最后一个离开人世。

20世纪30年代,“ 斯科茨伯勒男孩”曾得到各种团体的支持,其中包括美国共产党和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该协进会是美国最早的民权组织。但是,该案的大多数被告最终获得自由,主要归功于斯科茨伯勒辩护委员会(ScottsboroDefenseCommittee),这是一个包括各种肤色美国人在内的总团体。历史学家认为,为支持“斯科茨伯勒男孩”举行的示威游行和集会,是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现代美国民权运动的重要前兆。美国最高法院对这一案件的裁决被视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极大地扩展了非洲裔美国人,实际上是所有美国人的权利。

1961年,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帕拿马市发生了另一起改变美国被告人律师帮助权的案件,这就是吉迪恩抢劫案。

吉迪恩是一个51岁的流浪汉,1963年,最高法院终于在吉迪恩诉温赖特(Gideon v.Wainwright)一案中裁定,州法院应为被控犯刑事重罪的穷苦被告人免费提供辩护律师。克拉伦斯·吉迪恩(Clarence Earl Gideon)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贫穷的白人,只有高中文化水平。他在1961年因涉嫌闯入一家弹子房盗窃而被捕,被控从自动售货机中盗窃了一些硬币和罐装饮料。吉迪恩请不起律师,他要求法庭免费为他提供一位律师,结果遭到法官拒绝。吉迪恩只好草草查阅了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自行做无罪辩护。可是他毕竟没受过正规的法律专业教育和律师训练,结果辩护的效果不佳,被判了五年有期徒刑。

吉迪恩在佛罗里达州监狱服刑期间,利用狱中的图书馆刻苦自学法律,他在反复阅读宪法第六条修正案的有关法律和案例后,用铅笔给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写了一份“赤贫人申诉书”。在申诉书中,吉迪恩声称,美国宪法第六条修正案规定,被告人在法庭受审时有权请律师为其辩护,而他本人却因贫困而被地方法院无理剥夺了请律师辩护的神圣宪法权力,法庭的判决是不公正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在审阅了吉迪恩的申诉书后,觉得这伙计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经过辩论和听证,九位大法官一致同意了吉迪恩的申诉。最高法院在裁决书中强调,“在刑事法院,律师是必须而非奢侈”。各级法院应免费为被控犯刑事重罪的穷苦被告人委派辩护律师。最高法院的裁决下达后,监狱里欢声雷动。吉迪恩遂出狱,重新受审。这回由法庭指定了免费辩护律师,最后的判决是无罪释放。

美国最高法院通过“吉迪思诉温赖特”(Gideon v.Wainwright, 1963)案的裁决,使第六条修正案规定的得到律师协助的权利适用于所有各州及联邦法院的重罪案,从而将整个美国纳入这一轨道。布莱克(Hugo Black)大法官宣称: “在某些国家,被告得到律师协助的权利不一定是公平审判的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权利,但在我国却是。”此案一出,全美各地监狱里有数千名在押犯人,因当年受审时同样没有律师为他们辩护,后来都获得了重新开庭复审的机会,多数人的最终判决是无罪释放。吉迪恩一时成为深受狱中犯人仰慕的英雄。

1972年,在对阿杰辛格诉汉姆林(Argersinger V.hamlin)一案的裁决中,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得到律师协助的权利不仅适用于受到重罪指控的州和联邦的被告,而且适用于所有如被定罪将入狱服刑的受审判者。

今天的美国,与9名心惊胆战的非洲裔美国男孩于1931年春站在又脏又热的阿拉巴马州法庭上接受审判的时候相比,美国的被告人人权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现在美国律师协会(ABA)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穷人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每一个请不起律师的人只要在填写一张简单的表格,就可以无条件获得律师的帮助。

从1891年宪法规定律师帮助权之后,从不给任何人免费提供律师(1932年以前);到应当为所有的面临死刑的重罪被告人提供律师(1932 年以后);到为所有的重罪被告人免费提供律师(1963);最后到为所有可能定任何罪的人提供律师,这其间经历了长达100多年时间。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

6.美国丽人电影赏析 篇六

热能11-1班

徐伟

22111448

看过《美国丽人》后,又看了豆瓣上的影评,心情不由得沉重起来,一股绝望的气息萦绕在周围。

《美国丽人》,原来还以为会写美国的选美,随着片子缓缓地进行了半个小时,我还是不知道片子讲的是什么,只看看到那一家人的争吵,丈夫的懦弱,妻子的拜金与女强人形象,女儿的叛逆,这家人的生活一点都不幸福,也不懂得如何去幸福得生活,偏偏妻子还要营造出一份温馨的家庭模样。这一家人的生活就这么不急不缓地进行着,喜欢看紧凑节奏的我就这么被吊着。

影片一开始,男主人公的旁白就告诉我们事情的结尾:他死了.这不禁让人想起比利怀德<日落大道>的开场.男主角威廉荷尔登的尸体飘浮在泳池上,而他的声音带领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细说从头.虽然很多电影使用了这样的手段,但很少有足够坚实的织体能够支撑起一个已知的结局.莱斯特是被邻居一枪打死的.那个邻居曾经是美军上校,他之所以这么冲动是有很多原因的.主要的一个是,那天晚上他潜藏的同性恋倾向撕破了海军陆战队的高傲伪装.他试图亲吻莱斯特,因为他以为他也是同性恋.他这么以为也是有原因的,主要的一个是,他误以为自己的儿子曾经与莱斯特有过性活动.但当上校发现自己搞错了的时候,他愤怒了,所以,他要为莱斯特使自己蒙受的耻辱复仇.而这之前的莱斯特是什么样子呢?他非常,非常的不快乐.他有一份在杂志社写稿的讨厌工作,他有一个小他一半且认为他没有使用价值的老板,他甚至有一个钻到钱眼里整天抱怨他无能的老婆,更过分的是,他还有一个打心眼里蔑视他的女儿.不过,幸好有两个人及时出现拯救了他.一个是上校邻居的儿子Ricky;一个是女儿的好朋友Angela,校篮球队的拉拉队长.终于,他“求生”的欲望被激起,对生活开始有了一点想象力,于是他主动辞掉了工作,临走之前勒索了老板六万美元,买了一辆70年的火鸟汽车,回家健身,抽大麻,并不停的幻想Angela 片名“美国丽人”实际上是玫瑰家族的一种.导演门德斯用这种玫瑰象征生命中的完美.莱斯特对安吉拉的性幻想永远在铺天盖地的玫瑰花瓣中展开,其久旱逢甘露一般的铺张想象充分喻示了他的生命中是如何的缺少“美”.还有他的妻子卡洛琳,也要通过料理花园弥补与家庭的缝隙,从中找寻填充自己的意义和美.<美国丽人>是一幅美国风情画,它包含的很多社会问题都是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症结.诸如拜金主义造成的精神压力,生活的单调乏味,个人的挫败感,性,毒品,暴力等等等等.感同身受的美国观众会处处与影片的细节产生共鸣.在这里,我们把它看作一部特殊的情色电影,着重考察影片在描写不伦关系时的独特视角

首先,只要将莱斯特伯恩汉姆(Lester Burnham)这个名字的字母顺序稍加颠倒,就会得到那博科夫的经典小说<洛丽塔>中男主角的名字----汉伯特莱恩斯(“Humbert learns”);而曼娜苏瓦丽扮演的安吉拉海耶斯(Angela Hayes),其姓氏海耶斯也极有可能指涉<洛丽塔>中的早熟女孩洛丽塔海斯(Lolita Haze).可见,编剧在创造人物时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考虑.那么,“不伦”关系究竟在<美国丽人>中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呢?这种社会禁忌,只要稍微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人物的发展和故事的和谐.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成了一个四十二岁的中年男人的拯救者,她给了他美的希望,给了他一个改变生活的理由,可以说,这样的角度是同类题材里从来没有过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导演在肯定这样的关系.虽然他们最终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和成长,但两个人的出发点都是自我和自私的.莱斯特有一个失败的家庭,在妻子和女儿眼里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他长期没有性生活,每天的最高潮就是在淋浴的时候手淫.女儿恨他,工作又不顺心,几乎周围所有的人都不关心他的存在.“没关系”,他说,“连我自己都不会记得自己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他和妻子卡洛琳去女儿的学校体育馆看她的拉拉队演出,安吉拉异常耀眼的出现使他瞬间看到无数朵美丽的玫瑰花在她胸前绽放.似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莱斯特一下子被欲望击中了.从此以后,他迈出了精神重生的第一步.在莱斯特看来,“美”就是一种解放,他追求的美,本质上就是在追求使自己冲出围困芸芸众生的牢笼.安吉拉是粗俗的,高傲的.她的座右铭是“没有比平庸更糟的了”,所以她要拼命的在男性面前表现自己的千娇百媚,要拼命的在同学面前吹嘘自己的性经验(如跟某某摄影师上床),即使在好友珍的面前,也毫不掩饰自己对男性(尤其是珍的父亲莱斯特)的统治欲望,“如果有完全不认识的人看着我,想和我上床,那就说

明我真的是块做模特的料.”她要通过征服男人证明自己的存在,表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应该说,这种内心渴望是很值得同情的.在安吉拉看来,“美”就是一种力量.她追求的美,本质上就是在追求使自己凌驾于芸芸众生的力量.可见,两个人都不是为纯粹的性爱牵在一起,他们彼此都是对方获得转变的“契机”.影片似乎说明,美就是自由,就是打破禁锢的思想,就是无拘无束的灵魂.然而莱斯特最终还是被一枪打死了,尽管他刚刚逃离丑陋的世界,刚刚体会到生命的美.看来,真正的“美国丽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只能在梦中幻想自己醒来

编导很聪明,没有过多的纠缠于棘手的“不伦”关系.它成了一条引线,长度适中,在适当的时候及时收尾----也就是说,莱斯特和安吉拉之间没有发生真正的性关系.这是关键的一点.在发生性关系之前,一切都是可以容忍的,可以控制的.而一旦发生了性关系,则这种危险关系势必如燎原之火,脱缰野马,再也收不住了.大概也是由于这个原因,片中有一场性交的戏被砍掉了.它发生在一位42岁的父亲和一个16岁的处女之间.编剧保尔解释说,在写作剧本的抓狂时期,他并没有考虑这种事发生在两个明星身上的后果.后来梦工厂的一位执行主管枪毙了这一场景,理由是莱斯特并不需要彻底追随自己的欲望,因为安吉拉只是他发生转变的催化剂,不是终极目标.而且,若莱斯特真的和她上了床,岂不会变成一个肮脏下流的糟老头儿?于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更改后的样子:莱斯特和安吉拉在厨房中坦诚的交谈,前者终于走回到了一位坚强父亲的老路上----在临死之前.2个小时后,当父亲微笑地看着全家福照片,一把枪出乎意料地出现在父亲的后脑勺,再崩的一声,鲜红的血液出现在在对面的墙上。我希望的完美结局没有出现,混乱结局也没有出现,整个故事就这么戛然而止。那个对着镜子欣赏自己姣好面貌的女孩被惊醒,那对相拥在床上的情侣被惊醒,那个也拿出枪准备与

丈夫决斗的妻子也被惊醒,据说,每一个死去的人都会在死前的一秒钟回顾自己的一生,随着丈夫的回忆,整个电影也徐徐落下了帷幕。

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要说的真的有很多很多。两个不幸福的家庭导致了这个惨剧的发生(暗里应该又有一个家庭),受压抑的人性导致了不和睦的夫妻关系,不和睦的夫妻关系导致了不和睦的家庭,不和睦的家庭又导致了孩子性格的缺憾。两个缺少爱的孩子只能相拥着寻找爱,来弥补心灵上的缺憾。那个飘舞的塑料袋,那种绝望的,残缺的美,让两个孩子热泪盈眶。女孩说,她想让父亲死,是一刹那的念头,难道那个男孩的心中就没有杀掉父亲的念头吗?对父母亲的失望,对家庭的绝望让他们相依对方为命。只有他们才懂得彼此。想起几个镜头,在学校,男孩看到了女孩和她的朋友,可是男孩只是和女孩说话,完全不顾及旁边的漂亮女孩,那个漂亮女孩在他离开时很不甘地说,他竟然没有正眼看她。第二个镜头,在男孩偷拍女孩时,那个漂亮女孩在镜子旁搔首弄姿,很是诱人。可是男孩的镜头只是对着女孩,穿过漆黑的街道和冰冷的空气,细心地捕捉着漂亮女孩背后的女孩,看到她的脸上浮现出浅浅的笑容,沉静而姣好,应该是为了刚刚船外的那个名字而小女孩心思地笑了吧。

借用刚刚看的影评里的话,“我牵着你的手,走过繁华街道灿烂霓虹,人群熙攘喧嚣浮动,心如止水,那些不过是浮云一般的幻觉,在我心里,只有你最好”,男孩的心里只有女孩,相依相怜。她不是不美,只是,她的美,只有他才能捕捉,就如同他对妖娆挑逗的身姿视而不见,径直去寻觅她颔首低头的那一抹温柔。仿佛他穿越花海,芳芬旅程,却一路淡漠,让那娇艳的玫瑰、纯洁的百合、热情的大丽菊和优雅的紫罗兰纷纷失望掉落,偏偏去寻找角落的阴影下那一支不起眼的鸢尾花,呵放手心,视为珍宝。(觉得这段文字很美,所以摘录下来)

突然想起,何时我也会遇到这么个人。那紧闭的记忆里,在自己那18岁的豆蔻年华,也有这样的叛逆,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对自己的关心不够,这时,一个男生走入了自己的心扉,他对自己很好,不像父母一样只知道给生活费,询问自己的成绩,他和我同班,会关心自己做了什么,需要他帮助什么,我是不是开心,我有什么爱好。于是,和他越走越近。犹记得,在那年的元宵节陪父母看烟花和花灯的时候,在心里暗自思索,若是那个男孩陪在自己身旁该有多好,那这个赏烟花的晚上肯定会更加的美妙。

这部影片就带着我思索起了往事。边回味电影,边想起一些事情。那个一直压抑着自己同时厌恶同性恋,但又不可控制地是个同性恋的男孩的父亲,那个知道丈夫是同性恋但是无能为力只如同保姆一样的男孩的母亲,那个强势的只会独自一人哭把完美外表展示给别人的女孩的母亲,那个会宣扬自己和多少男人上过窗的漂亮女孩还是一个处女,女主人公因为自己的身材而自卑,还有那个同样强势的中介王。是不是我们身上多多少少有这些人的影子。

结尾,一颗子弹穿过了父亲的脑袋,他的脑袋里应该装着对未来幸福家庭的向往。摘录: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曾经拥有的一位不值得东西,在还没有失去的时候幡然悔悟,冻得了继续去爱失去珍惜的方法,这种聪明才智,我们人类真的会存在吗?我们莫非真的没有后悔的机会,没有弥补的机会。

7.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篇七

20 世纪70 年代初期,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人文学科在美国不被重视,尤其是中学历史更被认为是在课程改革中应当被砍掉或削弱的学科。基于对历史学科状况的担忧,同样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Case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历史系教授大卫·范·泰思(David Van Tassel)和他的同事们参照当时盛行的“科技博览会”模式,设计了一项历史比赛活动。这项活动要求学生自主研究历史问题,然后像“科技博览会”上科技发明家向公众展示科技发明成果一样,把自己的历史研究成果在展台上一一展示出来,最后由历史学家和教育专家等专业人士组成评委,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评比和打分。由于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和评委们对作品的评议与颁奖需要一天的时间,因而这项活动被称为“历史日”活动。

1974 年4 月的一天,126 名中学生聚集在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凯斯西储大学校园,参加了第一届“历史日”活动。“历史日”活动的出现极大地激发了克里夫兰市学生和历史教师的兴趣,活动很快从克里夫兰市扩展到整个俄亥俄州,后来进一步扩展到了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州乃至全国。20世纪80 年代初,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和美国历史学家组织(Organizationof American Historians)将分散在各州的“历史日”活动统一为“国家历史日”(National History Day)活动,并决定从1983 年开始,每年6 月份在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举行“历史日”总决赛,从这个时间开始,“历史日”活动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规模赛事。[1]

为了表彰“历史日”活动在美国历史教育改革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其在国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方面所发挥的影响,从1978 年开始,联邦政府决定每年通过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拨款给“历史日”组委会,以便使之继续扩大活动规模。2002 年,乔治·布什总统将“历史日”列为关注历史和公民教育的“我们的文献”项目的重要合作伙伴。2011 年2 月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为“历史日”的执行总监凯西·高恩(Cathy Gorn)女士颁发了“国家人文奖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这也是美国首个获此殊荣的K-12 教育项目。[2]

经过近40 年的发展,“国家历史日”活动已经从地区性的比赛活动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历史研究与竞赛项目。现在每年有超过60 万名的学生参加“国家历史日”活动,活动的范围也从美国的50 个州扩大到了哥伦比亚特区、萨摩亚群岛、关岛、波多黎各,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和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印尼的个别国际学校。[3]“历史日”活动也不再仅仅是“一日”的比赛,对于学生来讲,它已经成为为期近1 年的研究项目,对于广大的历史教师来讲,它则需要贯穿到整个学年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

二、美国“国家历史日”活动的宗旨

“历史日”官方网站上明确指出“,国家历史日”活动的宗旨在于:“‘历史日’比赛为学生提供了契机,让他们发现历史的精彩,发现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深刻联系;‘历史日’比赛能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使他们获得学术上的成功;‘历史日’比赛同样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教学资源,并促进了他们的课堂教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了追求学生学业上的提高外,“历史日”还特别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为培养21 世纪富有竞争力和民主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历史日”致力于发展学生的以下品质:(1)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探究能力和阅读技巧;(3)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展示技巧;(4)自尊和自信;(5)在民主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感和参与感。[4]组委会认为,这些品质不仅是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学生人生和未来事业成功的关键。“历史日”荣誉成员科基·罗伯茨曾说“:学生总是告诉我们说‘:历史日’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这些改变不仅体现在学术上,也体现在他们的人生事业上。历史不仅告诉学生我们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以史为鉴,并在未来的生活中运用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5]

尤为重要的是,“历史日”活动特别注重对美国公民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坚持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强调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深化。正如“历史日”执行总监凯西·高恩女士所说:“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这有助于他们认识现在的状况,并能在将来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与公民教育有关,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历史,民主就会遇到麻烦。”[6]

正如“历史日”官方网站首页明确指出的一样:“‘历史日’活动让青少年去探索和发现过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这就使得历史鲜活地展现在了他们面前。而经过了亲身的探索体验和研究展示,今天的年轻人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在、规划未来。‘历史日’通过激动人心的比赛激励了学生,同样,‘历史日’活动也改变了历史课堂教学。”

三、美国“国家历史日”活动的时间安排与参赛主题

“历史日”参赛选手是6~12 年级的中学生,参赛选手无论肤色、信仰、地区、公立私立学校、成绩好坏,都可以参加。比赛分为两组,6~8 年级为初中组,9~12 年级为高中组。目前,参赛地区范围也不再局限于美国本土。比如,2012 年度和2013 年度的“国家历史日”比赛就有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国际学校的学生参加。[7]

“历史日”是持续近1 年的活动,“历史日”参赛选手为了拿出好的作品往往需要进行长达6 个月到10 个月的认真准备,其大致的时间安排如下:(1)6 月和7 月,教师和学生可以从“历史日”网站下载定期修改的《“历史日”比赛手册》和当年的主题与选题指南,了解年度主题、比赛规则、活动声明、作品评估规则、“历史日”课程资源和常见问题等;(2)8 月和9 月,教师向学生提供与当年的年度主题相关的可供研究的问题,共同分析年度主题和他们的历史科或社会科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3)9 月和10 月,教师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分析研究项目是适合独立完成还是小组完成;(4)10月到12 月,鼓励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帮助学生形成论点,阐述论点;(5)12 月和1 月,帮助学生选择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选择纪录片、展览、历史剧、小论文或是网站中的一种;(6)2 月或3月,举办地区性的“历史日”比赛;(7)4 月或5 月,举办州的“历史日”比赛;(8)6 月份,每个州选出优秀的作品参加在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举办的“国家历史日”总决赛。[8]

“历史日”活动每年都会选择不同的主题,由“历史日”组委会决定。主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世界史、美国史、州史、地方史或者社区史、家庭史等,其类型则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内容,也涉及到新史学关注的家族史、妇女史、黑人史、新社会史等领域。比如,近些年的主题就有:历史上的改革(2010);历史上的地理:冲突、影响、变化(2011);历史上的革命、反动、改革(2012);历史上的转折点:人民、思想、事件(2013)等。参赛学生根据当年的年度主题选择一个相关的话题,作为参赛的题目。比如,2013 年的年度主题为“历史上的转折点:人民、思想、事件”,学生很容易想到的相关话题就有战争、自然灾害、政治改革、经济危机、重大发明等,然后选取一个具体的事例作为参赛题目,例如,2013年“国家历史日”获奖作品“碎玻璃之夜:犹太人历史上的转折点”就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问题。

四、美国“国家历史日”活动中的五种参赛作品形式及制作

“国家历史日”参赛作品的形式分为五大类:(1)历史纪录片、(2)历史剧、(3)展览、(4)小论文、(5)网站。其中,除论文必须是个人作品外,其余四种形式既可以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2 人到5 人小组合作完成。下面就五种参赛作品形式的特点、参赛要求和制作过程做具体阐述。

(一)历史纪录片

历史纪录片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参赛形式。历史纪录片要求参赛选手在10 分钟的时间内,通过运用文献、图片、照片、生活轨迹解说等方式展现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特定观念。纪录片要求必须是原创的,同时具备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选择历史纪录片的选手们需要准备电脑、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并能够进行采访、拍摄以及视频剪辑等工作。制作历史纪录片最常用的方式是叙述法,就是首先把历史故事放在时代背景中,然后用新颖的历史材料去充实它。在近几年的比赛中,许多优秀的纪录片都向人们展现了学生们所生活的地方曾经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或是一些平凡人在历史紧要关头所做出的英勇事迹,这些作品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04 年的“历史日”比赛,密西西比州艾德拉·史蒂文森高中的3 名中学生钱尼、施沃纳和古德曼制作了纪录片“密西西比在燃烧”。该片讲述了发生在密西西比州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964年6 月21 日,一群三K党成员劫持了一辆载有3名民权主义者的汽车,并将民权主义者詹姆斯·夏(21 岁的密西西比黑人)、安德鲁·古德曼(20 岁的纽约犹太人学生)和迈克尔·斯文格(24 岁的纽约犹太人社会工作者)带到尼肖巴镇的一个偏僻的地方,然后开枪打死了这3 名年轻人,并把尸体掩埋在了堤坝下面,他们的汽车则被推入到伯格奇沼泽。6 个星期之后,这3 名年轻人的尸体被发现。1967 年,18 名涉案人员中的7 人被判处有罪,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在狱中待到6 年以上,而被认为是本案主使的埃德加·雷·基伦(Edgar Ray Killen)却因陪审员声称不可宣判教士有罪,而被无罪释放。这3 名中学生从2003 年6 月开始研究这个已经过去了近40 年的历史事件,这期间他们电话采访了受害者的家属和埃德加·雷·基伦本人,重新调查了该案件,并把这个过程做成了历史纪录片。在纪录片的最后,这3 名中学生出示了指控埃德加的新证据,并起草了一份决议声明,提出要“重审案件,并将案件提交国会”。这部历史纪录片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并直接推动了对埃德加·雷·基伦的重新审判。在3 名年轻的民权主义者遇害整整41 年之后,2005 年6 月21 日前三K党成员兼传教士埃德加·雷·基伦被判杀人罪入狱。

(二)历史剧

历史剧类似于话剧,该类型作品要求学生在10 分钟的时间内用现场表演的形式,表现其选题的历史意义,既可以单人表演也可以2 人到5 人小组表演。历史剧的表演必须要有戏剧感染力,但不能以丢失历史信息和历史的真实性、严谨性为代价。

1998 年,堪萨斯州的3 名9 年级的学生莉兹·康柏斯、梅根·斯图尔特和杰西卡·谢尔顿与11 年级的学生萨布丽娜·孔斯,告诉历史老师她们想创作一个有关大屠杀的历史剧,老师给了她们一大箱子剪报。莉兹·康柏斯在1994 年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杂志上读到一篇关于伊蕾娜·辛德勒(Irena Sendler)的文章,根据这个真实的故事,4 名女中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投入长达1 年的“伊蕾娜·辛德勒课题”研究。[9]1939 年到1942 年在德国纳粹占领期间,伊蕾娜·辛德勒是波兰华沙地区工作的护士,这位基督徒利用工作便利深入犹太人隔离区,告诉犹太孩子的父母他们正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隔离区和集中营里的所有人都很有可能没命。她努力说服犹太家庭把孩子交给她,并为孩子们制作了虚假证件作为掩护,带着孩子艰难地躲过纳粹的看守,离开华沙,并将孩子安排到非犹太家庭收养,或者藏在修道院和孤儿院。为了将来找回这些犹太孩子并告诉他们各自的真实身份,辛德勒将这些孩子的真实名字写下来装在瓶子里,然后把瓶子埋在花园里。“二战”期间,辛德勒在华沙犹太人隔离区共解救了2,500 名儿童。

1999 年,在州“历史日”和“国家历史日”活动期间,这4 名女中学生分别在堪萨斯州的阿比林和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表演了历史剧《瓶中的生命(Life in a Jar)》。她们后来又先后为纽约市的犹太正义基金会、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以及堪萨斯城的几个犹太教堂连续演出数场。学生们每次演出都会宣布:“我们正在改变世界,伊蕾娜·辛德勒的真人故事应该让全世界都知道。”通过学生们的表演,伊蕾娜·森德勒的博爱精神得到了发扬,并受到了世人的尊重。由4 名学生创办的“瓶中的生命”网站获得了超过3 千万次的点击量,美国各大媒体包括美国CBS、美国CNN等也对辛德勒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展览

展览是通过历史图片、地图、绘画、手稿等来展现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地点或历史观念。“历史日”比赛对展板尺寸要求长、宽、高分别不超过40 英寸、30 英寸、72 英寸。展览不仅需要使用文字,而且还需要充分运用色彩、图片、文献、实物、表格、装饰图案等来展现特定的选题。展览注释字数不能超过500 字,多媒体设备播放的时间限定为3 分钟。展览的制作主要包括下面四个环节:(1)思考与今年的“历史日”年度主题相关的话题;(2)调查和研究相关话题。从查阅第二手资料入手,二手资料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某一问题,进而引导你发现一手资料和你想知道的关键问题;(3)选择展览所要使用的素材。思考素材与“历史日”主题和展览选题是否相匹配,要注意避免所用的素材太冗长、太繁琐,要考虑它在展板中所占的空间和位置;(4)撰写脚本。像写电影脚本那样撰写标题、正文、注释。脚本必须文法正确,句子结构优美,用词精准,没有拼写错误。

(四)小论文

论文主要通过文字呈现历史信息,虽然其中可能会附加一些地图、表格、照片等,但主要还是依靠文字表达的。论文需要个人独立完成,字数要求正文在1,500 字到2,500 字之间。论文写作一般包括四个步骤:(1)甄别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仔细记录并做好笔记,通过对材料的梳理,提出主要论点,列出大纲。(2)列出你的论文里将会用到的重要材料,每条材料将会放在哪个部分,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3)开始写作。(4)审阅修改,检查文章的清晰度、紧凑性和连贯性,检查话题是否与当年的主题有密切的联系,论文结论是否符合逻辑。

论文必须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该部分告诉读者论文写作的目的。第二部分是论证,这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需要呈现第一手和第二手材料,并分析这些材料是如何支持你的论点的。第三部分是结论,总结你的主要观点,形成你的论点。论点就用一两句话简要概括你选题的历史影响与历史意义,比如《葛底斯堡战役》这篇论文的论点就是“葛底斯堡战役是南北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它改变了从南到北的战争局势,反击了罗伯特·李的军队,为北方联邦军队带来了战斗信心”。

(五)网站

随着多媒体制作手段的进步以及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日”活动也顺应时代的发展,增添了网站这种作品的展示形式。网站上还可以加入生动形象的视频短片、背景音乐、文字说明、历史相片、地图等。通过观赏视频、播放音乐、解答疑惑、点击进入后台链接等实际操作,网站访问者能够获得交互式体验。“历史日”比赛要求学生递交的参赛网站的页面字数不超过1,200字,视频剪辑大小不超过100MB。但是,网站的制作必须体现历史学科的严谨性,这就需要学生收集、甄别和运用大量的有针对性的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并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五、美国“国家历史日”活动的特点

(一)重视公民教育,坚持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美国社会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多元文化背景下公民的民主观念与民主意识的教育。“历史日”活动作为美国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把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的培养作为活动的核心目的。“历史日”组委会在对“国家历史日”活动的意义阐述时指出:“历史是我们理解时代变迁和延续的唯一方式,历史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美国的过去和现在之间存在的深刻联系,并帮助我们对待和理解这种变化。而缺少这种理解,我们就无法为他们成为民主社会中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特别是在“9.11 事件”以后,美国政府更提出和实施了加强公民教育、重振美国民主精神的多种举措,而其中之一就是扶持和扩大“历史日”活动。美国联邦政府为“历史日”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历史日”活动中来。“历史日”成了美国人了解美国的民主传统和民主遗产,强化美国年青人的国家认同感,提升公民的责任感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强调“从做中学习历史”

“从做中学习历史”是“国家历史日”活动最显著特点之一。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在回答“学习历史的意义”这个问题时指出,“精通历史”既需要尼采提出的“批判的历史”的观点,也需要克雷格(Gordon Craig)所阐释的通过“做历史”来研究历史的观点。克雷格认为:“只有经过艰苦的探讨和清晰的分析,才能决定哪些历史与现实问题有关、哪些无关,这些能力可以运用于评估某一情况形成自己的看法,或者对问题采取主动的立场。”[10]“国家历史日”活动同样遵循着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的理念,致力于通过解释、比较、推理和评价等“做历史”的方式来“精通历史”,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日期、史实和事件的方式学习历史。“历史日”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很好地体现了“从做中学习历史”的特点。

“从做中学习历史”的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形成批判性思维,而“历史日”组委会同样认为,研究历史问题首先要求能够发展出与批判性思维有关的能力。《“国家历史日”比赛手册》指出,这些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发现事件的先后顺序;区分事实和观点;认识原因和影响;进行推理和得出结论;发现人的态度和情感;明确主题并解释其意义等。美国的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曾在《历史教学的理念:运用柯林伍德的史学思想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文中指出,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很大意义上意味着让学生能理解、分析、说明现实事项,并能够对自己深层意识中的傲慢与偏见以及错误概念进行批评,从而帮助学生发现并调整自我中心和社会中心的思维倾向。只有经历过调整不可避免的自我中心和社会中心思维习惯,我们才能真正理性地进行思考。[11]“国家历史日”活动的重要理念印证了柯林伍德对历史批判性思维的认识。

(三)与各州和国家的历史科和社会科课程标准相一致,与日常教学活动密切结合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课堂教学已经发展成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的日常教学与地方、州、国家的标准直接联系起来,而“历史日”活动的标准与各州以及国家的历史科和社会科课程标准是相互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国家历史日’与各州标准的共同核心”若干能力要求的对比中得出。[12]

与此同时,我们从历年来“历史日”活动的主题中可以看出,所有的年度主题也同时都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2012 年“‘历史日’年度优秀教师”迈克·约翰逊这样说:“很显然,约翰·比赛尔和阿·乔永远都不会出现在美国史AP考试里,为了让研究课题与课堂有更密切的关系,我们扩大了历史背景学习,如19 世纪后期的淘金热、横贯大陆的铁路建设、美国移民政策等,随着对问题的分析,我们的课题综合了多种文献,并用有力的论据证明了我们的观点,我感觉花在‘约翰·比赛尔—阿·乔’课题上的时间是很值得的。”[13]“历史日”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既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又让课堂随着“历史日”而改变。

8.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篇八

关键词:破窗理论 零容忍政策 教师惩戒权

一、美国零容忍政策的理论基础

在美国,严格、公平且及时的管理政策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准则,破窗理论正是美国严格管理政策的基础理论之一。破窗理论本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最初由美国学者彼得曼(Biderman)于1967年提出,彼得曼在研究犯罪者的恐惧心理感时认为即使轻微的不检点行为或者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也会给市民心里留下如同发生重大犯罪行为时一样的恐惧感[1]。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进行了一项“偷车实验”[2]。实验准备了两辆一模一样的车分别置于加州的帕洛阿尔托社区和纽约的布朗克斯区,唯一的区别是布朗克斯区的汽车被取下了牌照和顶棚。结果,放置于布朗克斯区的汽车当天就被偷走,而放置于帕洛阿尔托社区的汽车一个星期后还是原样。

在此实验基础上,1982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政治学家威尔逊(James Q.Wilson)和犯罪学家凯林(George L.Kelling)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破窗”——警察与邻里安全》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Theory)[3]。这篇文章以“破窗”来比喻被破坏的环境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即假设一个公共建筑的窗户被打破了却没有得到治理,那么其他的窗户也会被人损坏,原因在于先前的破窗户被人打破后并没有人加以管制,因此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破坏其他的窗户也不会有人管制他们。

将该理论运用到教育环境中不难发现,如果学生做出失范行为时教育管理者没有对此做出管理教育,这种失范行为就很有可能被其他学生效仿,可能会滋生更多扰乱教学环境的行为,也会养成更多“调皮”的学生,甚至可能诱发学生的犯罪行为和学界的无序环境。因此,如何正确使用教师惩戒权、帮助教师管理学生这一问题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美国政府出台了“零容忍”政策的教学管理办法。

二、美国零容忍政策与教师惩戒权

1.美国零容忍政策的出台

“破窗理论”为零容忍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学术支持,指出了无序环境下不治理造成的危害,据此零容忍政策出台。至今学界对于零容忍政策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学者王世洲认为零容忍政策是指对各种反社会的行为和犯罪采取严厉打击的态度,哪怕是对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也要毫不犹豫、决不妥协地进行彻底的斗争[4]。

零容忍政策最早被美国政府海关用在控制毒品的管理上,出台之后被广泛运用到诸如环境污染、种族歧视、性暴力等不同领域的违法行为的治理上[5],但是严苛的治理政策背后随之而来也有许多问题。美国海关在1990年取消了该政策的使用,但是早在1989年,零容忍政策已经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学区应用到学校里。最开始是为了禁止学生使用和携带毒品,到1994年运用到对枪支使用的管理上[6]。一路发展至今,零容忍政策已经被逐渐运用到学校教育和课堂管理中来,甚至在某些学校,学生的逃课、逃学、不服从管理等行为都被纳入到零容忍政策的管理范围。

2.零容忍政策视域下的教师惩戒权

对于教师的惩戒权,美国政府制定了明确的法律细则来规范教师的管理权限和保障学生的权利。美国将公立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划分为学区管理者和学校管理者,学区管理者负责学生的停学、转学等重大问题的管理,并且这些问题的处理结果都受到上级法院的制裁,不允许有模糊或者不公平的处理方式;学校管理者主要指的是校长和教师,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学生在校的一些失范行为,并且教师的权力受制于校长,校长的权力受制于法律,环环相扣,不存在随意处罚学生的现象。

美国中学对学生惩罚条款规定十分详细,几乎囊括学生各种违规失范行为,从出勤率、违纪、忤逆教师、使用电子设备、迟到、没带教材、旷课到使用不良语言的惩罚,还有细致的分类,使得教师的惩戒权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7]。对于学生权力的保障,美国政府主要从学生的实体权利和学生权利的程序保护两方面出发,公立中小学学生的实体权利分为教育的财产权利、自由权利和名誉权利,任何人都不得侵犯学生的这几项权利。对于程序的保护上,主要是指惩戒学生时必须有正当的实施程序、适用范围、监督体系等[8]。

在此基础上,美国的教师惩戒权遵循零容忍政策的原则,一旦学生有失范行为,绝不姑息、严格管理、绝不拖延,坚持做到“有法必依、违纪必究”“及时惩罚、惩罚公平”的原则。零容忍政策也就逐渐被泛化为:为了师生的安全,学校当局对学生的失范行为,无论其轻重,只要违反了就要一律严厉处罚,或者移交警察及司法系统的政策[9]。不难发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零容忍政策推出的目的在于通过惩罚手段来控制失范行为,并减少犯罪,维护大家的共同利益。

3.零容忍政策对教育的双刃剑作用

零容忍政策对教育的影响是相对的,既有有利的一面:零容忍政策的出台,对于治理学生的不法犯罪行为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研究发现,零容忍政策对于控制学校的毒品使用情况、枪支使用行为以及帮派事件都有显著的效果,对于学校暴力事件也有十分显著的影响[6]。对恶性事件的治理和严格规范是维护校园秩序乃至社会环境的重要一环,因此零容忍政策由于治理学校恶性事件所取得的显著效果而得到了许多支持。另外,零容忍政策的出台也加强了教师管理权力的可操作性,对于学生的失范行为的管理也更加明确便利,解决了不少教育教学上的问题,许多崇尚“严师”教学的教师对于零容忍政策十分青睐。

但是,零容忍政策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首先,部分群体认为动辄停学、退学的零容忍政策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因此许多家长对此感到不满,认为零容忍政策的实施过于草率、过于严苛,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也侵犯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其次,许多人认为过于严苛的法律制裁使得学生处于一种高压的管理环境之下,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严苛的管理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或许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抗行为。

4.零容忍政策的灵活改善

由于零容忍政策惩治学校恶性事件的效果显著,零容忍政策也被广泛运用到各个学校,正因为如此,零容忍政策的负面影响也逐渐被发现、被放大,零容忍政策的严苛和极端使得家长和学生对该政策反对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的一些州区以及学校逐渐意识到零容忍政策固然有效,但是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失范学生,对于无意犯错或量刑较轻的学生,一视同仁的零容忍政策的严苛之处也显而易见。于是许多学校在吸收零容忍政策精华的同时开始改良该政策,主要改良的方法有:严格限定零容忍政策的使用范围、给受到排斥性处罚的学生补偿教育、灵活处置失范学生、减少司法部门对学生违规事件的干预以及运用早期应对模式在源头对违纪行为进行预防等[9]。

三、基于零容忍政策对我国教师惩戒权的反思

对比美国学校零容忍政策和教师惩戒权的发展之路,我国教师惩戒权仍显稚嫩,而且问题重重。我国教师对于惩戒权普遍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由于自身专业素质限制而滥用惩戒权,二是畏于大众媒体的压力,不敢使用惩戒权,教学管理流于表面。

1.发挥政府的作用——积极防御:规范治理,杜绝“破窗”

相较美国的教师惩戒权,我国教师惩戒权在实施方面的最大困难在于立法的不明确性。在我国并没有关于教师惩戒权使用的明确法律法规,这使得许多教师在管理学生的时候“不得要领”,经常出现教师“不敢惩罚”或者“盲目惩罚”学生的现象。而在学生权利日益被重视的当下,一旦出现类似新闻便会造成轩然大波,引起学界的一片恐慌,教师对于惩戒权的使用更是如履薄冰。由此可见,在我国,政府制定教师惩戒权的相关立法已是迫在眉睫。规范对教师惩戒权的立法和管理,就是保护“新窗”,杜绝因“破窗”而造成的一系列失范行为,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不被侵犯,明确教师惩戒权实施的细则更是对教师和学生权利的双重保护。在尊重我国教学方式、教学规律的情况下慎重制定教学惩戒政策,零容忍政策固然可取,但是必须考虑其负面影响。

2.发挥社会的作用——理性认识:公正看待,防治“破窗”

社会大众的监督是保证教师合理使用惩戒权的最佳利器,然而现在很多社会人士对教师惩戒权是“谈虎色变”,甚至认为支持教师惩戒权就是肯定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这样的看法显然是片面的,也为教师惩戒权的推行增加了不少阻力。美国的零容忍政策因其严苛残酷遭到社会大众及家长的全盘否定,但是后期由于学校的努力和对零容忍政策的改良,加之对社会大众的宣传和引导,改良之后的零容忍政策也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支持,美国教师惩戒权的体制也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惩戒权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可,必须被社会大众理性认识,公正全面地看待教师惩戒权使用的优劣,防治“破窗”,社会大众一起携手监督教师,帮助孩子不再“破窗”。我国教师惩戒权的发展也需要与社会大众携手,让大众公正看待教师惩戒权,对教师惩戒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社会环境也是为教师惩戒权的发展埋下滋润的土壤。

3.发挥学校的作用——防微杜渐:规范管理,禁止“破窗”

教育行为大多发生在学校,学校应该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到底具备怎样的惩戒权利,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性质的不同将其细化到底。例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的惩戒权应该在言语责备、身体惩罚、作业惩罚以及留校等问题上有严格的区别。各学校细化教师惩戒权,既能够在保证教学管理中实现教师惩戒权的可操作性,实现教师的教学权利,也能够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彰显学校特色。但是学校政策和规范必须有区别性,对于学生的重大失范行为,例如吸毒、暴力、酗酒等行为必须严格管理,可以效仿并学习美国的零容忍政策,严厉禁止“破窗”问题发生。而对于轻微的失范行为,应该采取人性化的教师惩戒措施,其目的在于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教导而不是惩罚学生。

4.发挥家庭的作用——见微知著:家校合作,修复“破窗”

教师惩戒权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家长的合作,在美国,学校和家庭沟通十分密切。首先,中小学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仍处于心智成长阶段,心理不够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也处在形成阶段,对于许多问题的认识也不够明确,因此许多失范问题的产生也情有可原,而这种情况的处理就需要学生家长与学校、教师的合作以及沟通,共同教育学生成长。其次,家长能够起到监督教师惩戒权使用的作用,对于零容忍政策的实施,家长能够及时关注到孩子的态度和变化,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逐渐修复学生的“破窗”问题。家长也能够起到更好的汇报和理解功能,因此家校合作也是保障学生权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小波.破窗理论与社区治安[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5).

[2] Philip G.Zimbardo.The Human Choice:Individuation,Reason,and Order versus Deindividuation,Impulse,and Chaos,in W.J.Arnold and D.Levine,eds[M].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69.

[3] James Q.Wilson,George L.Kelling.Broken Windows: The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N].The Atlantic Monthly,1982(3)

[4] 王世洲,刘淑裙.零容忍政策探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4).

[5] Martin Innes.“An Iron Fist in an Iron Glove?”the Zero Tolerance Policing Debate[J].Howard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Oxford:1999,4(39)

[6] 姚计海,张彩云. 美国学校的“零容忍”惩罚政策述评与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2003 (12).

[7] 贾秀峰.管窥中美中学教育惩罚之不同[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5).

[8] 李美锟. 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惩戒中的学生权利保护[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9] 张俊友. 美国学校零容忍政策:涵义、问题及变化[J].比较教育研究,2014(3).

上一篇:雅思口语会压分么下一篇:永远不变的是时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