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咏物诗鉴赏教案(共8篇)(共8篇)
1.高二咏物诗鉴赏教案 篇一
一、咏物诗的高标:不即不离
南宋遗民张炎在《词源》中论及“咏物”, 曰:“诗难于咏物, 词尤为难。体稍认真, 则滞不畅;模写差远, 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 用事合题。一段意思, 全在结句, 斯为。绝妙。”对于咏物, 他曾提出最重要的一点要求:体物写貌要既能切近又能灵动超逸。刘熙云又云:“东坡《水龙吟》起句‘似花还是飞花’。此句可做全词凭句, 盖不即不离也。”“不即不离”就是对张炎的咏物要求的高度概括。“即”便是“太似”。“太似”者强调外之物形, 无限接近逼真乱真的地步, 但其要旨还得物有所托, 要超然物外。“离”便是“不似”, “不似”者, 不仅外形的不似, 而且神韵气质亦不似。通俗一点说, “不即不离”就是咏物诗要切合咏物, 在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抒发作者的情思与感慨, 断然不可仅仅停留在物之形上。但若形若不似, 画虎类犬;形似而神不似, 徒具外壳, 必将为鉴赏者疵议;形不似神似, 即使勉强将人的感情塞进去, 难免有貌合神离之嫌, 也终不能构成鉴赏库里的高级艺术品。因此, 二者须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水乳交融, 密不可分, 从而达到“物我一境”之境界。
二、咏物诗之“物”就实生虚, 虚实相生
中国的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都有一个虚与实的问题, 就实生虚, 虚实相生可以说是中国艺术中的共同特点, 当然诗歌也不例外, 但其各自的具体内涵不尽相同。咏物诗之“物”即指现实生活中物质世界里实有的东西, 是诗人的眼中物, 而所谓虚, 是诗人由眼前物通过合理合据合节的联想想象甚至幻想而生的情、志、理、意。实是前提与基础, 虚是实的延伸与升华。没有了实, 虚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便成了空中楼阁而无着落;只有实而无虚, 诗歌就犹如一潭死水而了无生气。实, 突出了诗歌表现的主体, 以适应并刺激人的视觉, 是诗人借此书法感慨表情达意的基石, 诗歌中称之为物象;虚, 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二者应相辅相承。
中吕·红绣鞋·天如瀑布寺
张可久
绝顶峰攒雪剑, 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血华啼杜宇, 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
这是一首小令, 全诗立意高远。前五句分别山势、冰瀑、哀猿、啼鹃、风吼等五个方面向人们描绘了被称为“天下第一奇观” (米帝题) 的天如山的壮观景象, 极写天如山之险恶, 描绘了一幅让人毛骨悚然的画面。最后一句“比人心山未险”, 力超千均, 诗人由眼前景生发联想与想象, 兴中有比, 就实生虚, 借山喻人, 虚实相生, 针砭世情, 抒发了愤世之情。诗歌既有哲理性, 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咏物诗之表现技法:寄托象征
寄托象征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经常运用, 中国诗歌自《诗经》《楚辞》以来就一直使用这个方法。香草美人常用来象征贤士, 寒梅秋菊也常常被诗人寄托情思。花草树石山等一类咏物诗, “物”在诗中就成为诗的化身, 这类诗自然就经常采用寄托象征的表现手法了。请看郑板桥的《竹石图轴》:
秋风昨夜渡潇湘, 触石穿林惯作狂。
唯有竹枝浑不怕, 挺然相斗一千场。
秋风肃杀, 催伤万物, 文人们常把它当作自然界的刽子手, 也拿它来象征社会上的恶势力。诗的表层意义诗赞扬竹枝在秋风里不但不慑服于淫威而萎缩畏蒽, 不但不受挫于酷虐而衰败陨落, 反而是全然不怕, 挺然相斗, 枝掀叶举, 英姿勃勃。竹枝正是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精神, 正是诗人自己的象征。面对恶浊的社会, 黑暗的官场, 诗人不是也曾挺然相斗么?
咏物诗表现手法之寄托象征, 关键在于善于寻找到本体与象征物之间的共性, 没有共性, 便没有象征与寄托。
四、咏物诗:一切物语皆情语
诗歌是用来抒情的。咏物诗也不例外。咏物诗是物有所托, 托物言志, 就是要借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或理趣。陶渊明咏菊, 借菊抒写自己的悠然舒适, 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 更是表达自己不媚于俗, 监守正义的高贵气节;于谦咏石灰, 也在咏自己, 以石灰自比, 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 表达了洁身自好, 清白自守的亮风亮节, 展示了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 也就是说只抓住“物”的其中一个特点加以发挥吟咏成诗, 再加上诗人个人处境、性格、情趣、爱好、思想的差异, 以及诗人对事物的观察角度、认识、阅历的深浅不同, 有时虽所咏同一物, 不同的诗人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身居高位的虞世南借蝉抒发自己品质高洁、才华绝伦的感叹, 表达的是“居高身自远, 端不籍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满意, 暗喻自己品行高尚;被诬入狱的骆宾王, 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 借蝉自喻, 自哀自怜, 蝉之困境与己之困厄相互折射, 凸显高洁而无人信, 困厄而无人怜的悲惨际遇;仕途蹇滞的李商隐, 感叹的是“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 蝉饮露悲鸣, 却不被高树同情, 而诗人在仕途中也如水中浮萍随处漂泊而无所依, 悲蝉悲己, 自叹身世, 人与蝉似乎同病相怜, 可谓蝉人合一, 物我同化。他们虽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 凝结了厚重而丰富的蝉声情结, 却分别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另一种情况就是诗人虽所咏物各异而其情无别, 即诗人所咏之物不一, 而表达的感情却是一致的。梅兰竹菊松, 历来为诗人画家所重, 虽形态各异, 在诗人的笔下表现不一, 但诗人借物抒发的感慨于表达的情趣有时却是相似的, 尤其是在凸显它们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 它们凌霜傲雪不低头、不改颜的品格毫无二致, 诗人从它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得以托物言志, 表达相似的情思。请看下面两首诗:
题画兰
吴昌硕
识曲知音自古难, 瑶琴幽操少人弹。
紫茎绿叶生空谷, 能耐风霜历岁寒。
题画菊
许廷嶸
芳菲过眼已成空, 寂寞篱边见几从。
颜色只从霜后好, 不知人世有春风。
吴诗赞美兰花, 许诗赞美菊花。吴诗的咏兰是有寄托与象征的, 诗人在咏兰, 同时也表明自己要像兰花那样既有自甘寂寞、不慕虚荣的品性, 又具有不怕风霜寒冷的高尚节操, 这种品格是作者一直所追求的。许诗咏的虽是菊花, 但与吴诗的咏兰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中的菊花与吴诗的兰花相似, 不畏严寒, 颜色依旧甚至更艳, 显示出菊花傲视风霜寒冷的气节与品性、不畏恶劣环境的坚强个性, 这也是诗人自己写照。两位诗人在咏兰与咏菊的志趣中, 心有戚戚焉, 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以上几点是我在阅读与教学诗歌的过程中一些体会和感受。此外, 在诗歌鉴赏中, 鉴赏者还须了解诗人, 以及诗人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在走进诗歌的同时, 也要走进诗人, 努力使自己与诗人达到心灵和情感的共鸣, 这样对我们真正理解诗作大有裨益。
摘要:咏物诗在整个古诗领域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本文试图抓住咏物诗的相关特征, 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阐述, 初步把握咏物诗的鉴赏方法与艺术特性, 以获得理想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咏物诗,鉴赏,托物言志
参考文献
[1]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2]周桂峰.题画诗说.漓江出版社, 1993.
2.高考咏物诗鉴赏指津 篇二
咏者,歌也。物者,自然界的万物。咏物者,咏的是天地万象。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山川、河岳、边关、古道、落日、草木,虫鱼、鸟兽等皆可入诗。诗人吟咏的物不是只流于表面,而是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通过细致描摹,或是通过“物”来自况,达到“物”与诗人的形象完全融合,或是在描摹的过程中寄寓“物”一定的情感,常以物象或题、赠、赞某物象为题。
例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此诗起笔写出柳枝的繁茂,千万枝条,随着风儿轻轻起舞,婀娜多姿。次句写在和煦春风的点染下,柳枝绽出细叶嫩芽,远远望去一片嫩黄,秀色夺目;前两句把垂柳的特点写得极为生动传神。而如此拥有生机并且柔美的垂柳,本应被人欣赏,为人关注的,但是诗人在第三句道出了它的生长环境,“西角”,即无人理会的一隅,阴暗、湿冷的地带;荒园,定是久未有人迹,无人打扫,无人问津。这样的环境,纵使柔柳有千般娇媚,又有谁人识?前后强烈的对比落差,让人为柳树的遭遇产生强烈的惋惜和不平感,以上是对柳的特征的描述。由柳及人,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或闲弃。诗人自己,也为避祸全身,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所以这首咏物诗,把对柳树的痛惜之情和对当时因政治腐败、人才没有施展抱负的感慨融合在一起。将咏物和自己的身世融于一体,不着痕迹。
咏桑寓柳,其情也切,无论咏赞或是咏叹,往往是咏心中感怀。诗人们通过咏物这样的形式,可以把幽情抒发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让不同的读者有了无穷的想象,产生相似的共鸣。
二、咏物诗与写景诗的区别
咏物诗和写景诗同属于借他物抒己情,那两类诗有何区别呢?
同样是咏柳,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这首诗中的主体物象“柳”的形象被刻画得生动饱满、跃然纸上。将柳的荣枯与自己的身世结合一起,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抒发情感。以此来表现郁积的身世之叹。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此诗作为抒情诗,通过写“春风”“柳条”“黄莺”等多个意象,来描摹其组成的旖旎春光图,借用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眼前之景抒发诗人喜欢和不舍之情。
由此得知,咏物诗和写景诗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描写对象的不同。咏物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物象,诗人常常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并始终围绕该对象进行描摹。此“物”非“景”,咏物也不是写景的外在,而是物的本质属性。抒情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且景物之间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且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共同构建起一种氛围。
2. 描写作用的不同。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分析其特点,衬托抒情主人公的气节或是性格,以此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诗对抒情主体仅起到塑造背景或环境,营造某种氛围或是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抒发的感情不同。咏物诗的“情”更多的是作者的志向情操、爱好愿望等,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而借景抒情的”情”指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例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空蒙沉寂的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咏物诗和写景诗的情有何不同?简言之,咏物诗抒发的是诗人始终不渝的心志,情感更稳定。而抒情诗抒发的则是油然而生的心境,情感往往因时因境而不同。
4. 运用手法不同。咏物诗是托物言志。如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诗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咏物诗多用象征、比喻、双关、比兴、对比、拟人等表现手法。鉴赏思想内容时常用术语:托物抒情、托物言志、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等。写景诗是借景抒情,多用拟人、比喻、衬托、动静、白描、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鉴赏思想内容时常用术语:热爱自然、惜春伤秋、闲情逸志、感时伤怀等。
三、咏物诗内容分类
1. 借“物”表现自我。物本无情,人却有意。当寄寓在内心的理想或是情思无法言表时,物就作为一个很好的情感承载体出现了。只要有所悟,物便可以走进诗人心中的田地,被情感浇灌,被语言生发出深刻的含义。如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便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山泉的特征:“不知名”“无人问”;也写出山泉的“恬淡”,山泉的“长自清”,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题干中所问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只需概括山泉的特点,总结借以表现的情怀即可。
2. 借“物”讽刺黑暗的政治。每每政治动荡不安时,诗人常常会有激愤之思,昏聩的君王,松弛的朝纲,奸佞官宦当道,这些遮蔽于朝野的阴霾也定会让诗人振慷慨激昂之色,书匡正朝政之文。咏物诗便是一个很好的形式载体,借物可以一抒胸中之块垒,含蓄地刺痛政治的不正之风。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早春季节,杨柳枝上刚吐新芽,凌乱的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作者在诗中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把柳树人格化。咏柳而讽世,讽刺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3. 借“物”表现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如对自己前程的选择,或是归隐田园,或是攀登仕途,不同的“物”常常代表了不同心态与看法。也有诗人也用“物”表现对社会的关注,对底层人民悲苦生活的同情,对当权贵人豪奢行为的批判。杜牧的《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诗中鸿雁遭受到“虏弦”而惊飞四散、哀鸣。惊散后的孤雁从皇宫上空掠过,它们本应随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家乡,可凶残的敌人到处横行霸道,鸿雁不可能返回故土!诗人深表同情地告慰南飞的鸿雁,不要厌弃潇湘人烟稀少,那儿水中长着很多菰米,岸上长着很多莓苔,可供充饥度日,勉强住得下去。诗人以雁的活动比喻无家可归的人民,寄托自己对他们悲惨境遇的深切同情。
4. 借物说理。“寄托”是咏物诗的灵魂。诗人在对具体的特定事物的描绘中,常常寄寓自己对生活的某种体验和认识,使读者从所写之物,联想到它内蕴的所寄之意。如李群玉的《放鱼》:“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写诗人在将鱼放生时对鱼的叮嘱。由鱼及险象丛丛的社会与人生,抒发封建社会中善良的人们对于险峻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普遍感受。所咏叹的是“放鱼”这一寻常事物,使人不禁联想到诗人自己和其他人的遭遇。
四、咏物诗鉴赏方法
1. 分析意象的特点。古人说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也就是说,对所咏之物的描写既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粗浅的分析,而是要与所咏之物的特点相契合,与作者的志趣相契合。如2010年山东卷《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中吟咏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题干有问,此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对此诗,李建中云,诗中凤凰有双重意指,“饮醴泉”“栖山冈”的凤凰,是高蹈者的形象,寄托着诗人避世而远遁的栖逸之想。“高鸣彻九州,延项望八荒”,而九州,八荒,是指天下、国家,凤凰的声音响彻九州,又引颈遥望八荒,诗人从凤凰的生活习性、声音、神态方面加以描述,以凤凰自比,抒发了自己志向远大,立身高洁的思想感情。
2. 把握作者的感情。咏物诗即托物言志,诗人终极目标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而即使是同一事物,往往也被诗人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来。被诬入狱的骆宾王笔下的蝉,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失意的李商隐笔下的蝉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身居高位的虞世南笔下的蝉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各抒己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通过对时代背景的把握,对作者境遇的了解,对作者兴趣爱好的解读来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读懂作者的感情。
3. 重视分析咏物诗中的写景和叙事。咏物诗中的写景和叙事对于所咏之物的形象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新课标卷2卷中的《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诗中借“雪压”的环境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来渲染衬托出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诗人又写出梅在月明之夜绽放,也是借明月烘托梅的高洁品格。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题问,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所以此诗主要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写景往往是创造一个背景,渲染出一种氛围,为了烘托所咏之物,叙事则是为物的品质蓄势。
解读咏物诗,不仅要了解一些意象的具体含义,而且还要结合语境,分析特定的环境,把握所叙事,把此事此情此景琢磨通透。阅读诗歌的最高境界即还原,还原那个时代,还原所咏之物背后作者深挚而饱满的情感。
3.咏物诗四首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4、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写出作者表达的情志。【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教学重点】
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诗谜导入)
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爆竹》明•黎淳
【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二、关于咏物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1、咏物诗: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咏物诗主要写作特点——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3、咏物诗鉴赏要点:
①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②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③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④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⑤体会表达技巧。
4、咏物诗常用的写法: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子规》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二、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抛砖引玉(正音:啼血子规zhuó).xuè;著.(3)学生试读,一显身手(4)全班齐读
三、品味赏析
思考:
(一)、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有何特点?
(二)、借所咏之物表达什么感情?
(三)、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分析:
(一)、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有何特点?
1、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
明确: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鸟。(杜鹃却是花鸟同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
2、由一名学生讲杜宇传说。(传说为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鸟,啼声悲哀。)
(整体感知课文:“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从这两句诗中我们知道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血哀鸣,使人悲痛扼腕。
一二句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三四句俗中见奇,对此一传说提出质疑: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 由此可见,历代的冤魂实在是太多了。三四句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是不是所有的冤魂都能像杜宇一样化鸟来鸣冤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幸运的。)
3、那么在顾况笔下“子规”有什么特点? 子规的特点:冤亡、积怨、啼血
(二)、诗人对子规寄寓了什么感情?(3、4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写历代冤魂之多,诗人对蒙冤屈死之人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抨击。
(三)、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①采用周时蜀国国君杜宇化鸟鸣冤的故事,来说明杜宇冤亡、积怨之深。用典
②后两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反问
③表面写鸟,实际由鸟及人,托子规抒偾世之情。借物抒情
四、归纳主旨: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葡萄》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幼孤,由兄嫂抚养。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历任宣武军董晋、武宁军张建封二幕府节度推官,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得罪当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元年(806)召为国子博士。后曾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等职。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淮西有功,迁刑部侍郎。十四年,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召为国子祭酒。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元年(806)五月在江陵(今属湖北)写给他的好朋友张署的,原诗题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此诗为其中之一。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806)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
葡萄原产西域,汉时由大宛国传人长安。蔓生木质,茎有卷须,能攀络他物,冬天落叶,初夏开花,秋天果熟,呈紫红色,状如马乳(马的奶头),味微酸,较甜。
二、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抛砖引玉(3)学生试读,一显身手(4)全班齐读
三、赏析诗歌
1、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点?
新茎未遍半犹枯——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高架支离倒复扶——杂乱攀附,需要照顾。
2、本诗中“物”与“志”的契合点是哪几句诗? 若欲满盘堆马乳,——要想结出丰硕的果实。莫辞添竹引龙须。——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多扶持
小结: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果实。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广东阳山县,当时张署也被贬。元和五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所言之志: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四、归纳主旨:本诗借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赏牡丹》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校检礼部尚书。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仿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影响较大。
牡丹是我国特产,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徐夤《牡丹花二首》)。
二、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抛砖引玉(3)学生试读,一显身手(4)全班齐读
三、诗歌赏析
(一)、“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牡丹? 明确:作者先评芍药和荷花。
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芍药的艳丽、妩媚之态。荷花的洁净。但通过芍药妖艳而格调不高,荷花洁而寡情,孤芳自赏来对比烘托出牡丹的高贵。
(二)、“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牡丹,表现了牡丹什么特点?
明确: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正面描写牡丹。“国色”诗人把牡丹比喻为国中最美丽的女子,写出了牡丹的姿色远在其他诸花之上,烘托出牡丹的高贵富丽。“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位置。“动京城”写出了时人对牡丹痴狂般的态度,反映了牡丹独特的美。【小结】
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两种名花的赞美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两种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的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净)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四、探究主旨:诗人书写妖艳但格调不高的芍药和洁而寡情的荷花,将这两种花与牡丹进行对比,来表现牡丹的高贵富丽,继而表现自己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小松》
一、诗人简介
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二、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抛砖引玉(3)学生试读,一显身手(4)全班齐读
三、诗歌赏析
(一)、本诗描写了小松的哪些特点? ①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蓬蒿中
②自身特点:“刺头”即“埋头”寓旺盛的生命力。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
(二)、时人对小松是怎样的看法? 最初:时人忽略了小松。
后来:高耸入云后才称赞。
小松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讽喻世俗之人以貌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抒发了对不公平社会的不满。
四、探究诗歌主旨
4.咏物诗——《菊花》 篇四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菊花》作者简介
李商隐,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奚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于郑州荥阳(今荥阳苜蓿洼村)。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菊花》简介
5.咏物诗——《咏蝉》 篇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咏蝉》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27—约684李秉乘对谷照月有意思) 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
《咏蝉》简介
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运用比喻、咏物的修辞手法),把这分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动作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有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愿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敢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芙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6.11咏物诗四首学案 篇六
诗歌鉴赏系列之“咏物诗”(1)
◆课前学习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的一般特征。2.了解咏物诗的鉴赏方法。3.了解咏物诗的一般情感。
【诗歌识记】
1、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郑板桥《题竹石画》: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郑板桥《板桥题画竹》: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4、虞世南《咏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6、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7、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8、王安石《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9苏轼《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相关链接】
1、什么是咏物诗
咏物诗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也就是说,要写出较好的咏物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2、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情感上——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或写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托物言志:就是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3、分类
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⑵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白居易《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再来看看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再来看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像初唐诗人虞世南,曾写过一首咏蝉的诗(《蝉》):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
瑞”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他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啊!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⑷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⑸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琴诗》就是最好的例子。诗中写道: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是通过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诗歌鉴赏系列之“咏物诗”(2)
◆课前学习
【知识链接】
1、高考咏物的设题特点:
根据高考咏物诗设题特点,一般答题的步骤是:(1)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
注意: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能仅仅抽象概括。
2、咏物诗词鉴赏要诀:
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方法有如下几条:
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不即不离”,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于谦的咏石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等,也都属于这类精品。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思考时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石灰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襟。”
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试以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为例来做个简要的分析:诗人先表现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而他的《板桥题画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也写得很不错,抓住了竹子枝繁叶茂而不开花的特点,表现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性。
其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以咏蝉三绝为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虞世南之《咏蝉》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
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的《蝉》曰“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其差异之大,形同霄壤。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有个很好的评论:“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
如此。”
其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咏梅词自然是有寄托的,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风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样。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所咏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诗中的杏花不也和陆游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吗?陆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这一词和一诗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第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就拿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来说,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知识探究】
1、什么是咏物诗?咏物诗有什么特点?
2、咏物诗鉴赏要注意什么?答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咏物诗第一课时练习检测
一、基本篇目阅读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滕王阁诗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词表达?作者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3)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蕴涵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其作用如何?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这首词下片历来备受推崇,许昂霄《词综偶评》中说:“(‘疑怪’三句)如闻香口,如见冶容。”请作简要赏析。
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惜牡丹花
(宋)苏轼(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月转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一、语言基础表达
咏物诗第二课时练习检测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4、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
(2)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章质夫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飞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⑴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扬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
⑵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蹊径,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3)有人说苏词的最后一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写得最为精妙,请赏析它的妙处。
2、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句子表达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
(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5)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拓展提优·增强能力
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小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中 秋 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柳 李商隐①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2。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2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7.高二咏物诗鉴赏教案 篇七
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想像南湖水,秋来几许深。
东渚
小山幽桂丛,岁暮霭佳色。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
咏归桥
绿涨平湖水,朱栏跨小桥。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
船斋
考盘虽在陆,滉漾水云深。正尔沧洲趣,难忘魏阙心。
丽泽堂
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
兰涧
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祗自知。
书楼
君家一编书,不自圯上得。石室寄林端,时来玩幽赜。
山斋
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椽足。
蒙轩
先生湖海姿,蒙养今自閟。铭坐仰先贤,点画存彖系。
石
疏此竹下渠,漱彼涧中石。暮馆绕寒声,秋空动澄碧。
卷云亭
西山云气深,徙倚一舒 。浩荡忽搴开,为君展遐眺。
柳堤
渚华初出水,堤树亦成行。吟罢天津句, 风拂面凉。
月榭
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与君凌倒景,上下极空明。
濯清
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
西屿
朝吟东渚风,夕弄西屿月。人境谅非遥,湖山自幽绝。
淙琤谷
湖光湛不流,嵌窦亦潜注。倚杖忽琮琤,竹深无觅处。
听雨舫
彩舟停画桨,容与得欹眠。梦破蓬窗雨,寒声动一川。
梅堤
仙人冰雪姿,贞秀绝伦拟。驿使讵知闻,寻香问烟水。
采菱舟
湖平秋水碧,桂棹木兰舟。一曲菱歌晚,惊飞欲下鸥。
南阜
高丘复层观,何日去登临?一目长空尽,寒江列暮岑。
评析
作者:佚名
8.咏物诗——《诉衷情·丙申中秋》 篇八
素衣苍狗不成妍。何意妒婵娟。不知高处难掩,终自十分圆。
涵万象,独当天。照无边。乾坤呈露,何况人间,大地山川。
《诉衷情·丙申中秋》作者简介
【高二咏物诗鉴赏教案】推荐阅读: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07-06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07-08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复习_教案范文09-11
诗歌鉴赏之情感教案11-11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 教案06-08
现代诗歌《错误》鉴赏教案11-02
高三语文复习 古诗鉴赏-修辞教案08-17
2023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09-02
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教案09-07
小学音乐鉴赏活动创意音乐教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