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2024-09-20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1篇)

1.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篇一

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以其境过清 ( )

②不可名状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因为 ②说出(意思对即可。)

2.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意思对即可。

3.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意思对即可。)

4.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2.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篇二

清,就是文中的“水尤清洌”。那么作者是如何着笔的呢?首先,作者直接写水清:“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接下来,作者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乍一看,这似乎与“水尤清洌”无关,我们会以为作者宕开一笔,转而写石。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高妙之处。我们不妨想一想,小石潭的水为何如此清洌?除了流水自身的原因外,“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的构造恰好杜绝了泥沙的侵入,水自然就很清了。此时我们便会明白,原来作者写石还是为了写水清。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衬托手法来写水清。如文章第二段本来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潭中的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这几句,更是只写鱼不写水,可读到这里,谁能忽略水呢?如果不是水清,谁能看出鱼儿们“皆若空游无所依”?如果不是水清,谁能看出“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作者以虚写实,看似写鱼、写影,其实还是在写水清。

冷,即凄冷。其实作者在写水清、鱼趣时,也一直在暗写自己“凄冷”的感受。文章第一段末尾,“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就先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第二段虽然写的是水清、鱼趣,但整个段落的写景,给人的感觉显得特别的静,清冷之境暗藏其中。至第四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的凄冷感受再也抑制不住,终于从笔端流露出来。于是,作者只能“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就全文而言,凄冷是景物的基调,与作者的心境完全一致。

乐与忧。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乐”字,分别是开头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和第二段末尾处的“似与游者相乐”。一处乐于景,一处乐于境。说到柳宗元的乐,我们不能不联系他的生活经历和政治命运加以分析。他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而遭受打击,被朝廷贬到穷乡僻壤。他的孤寂处境是别人难以想象的。心中的忧与愁无法排解,柳宗元便寄情山水,希望从山水中得到安慰和解脱。但最美的山水也只是外在之物,无法荡除内心的抑郁之情。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开始还能因泉水“如鸣佩环”而“心乐之”;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当作者由眼前的景色观照自身的处境时,最美的山水也激不起内心的快乐,他感觉到的只能是更深层次的抑郁和孤独,于是只能“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以短暂的“乐”来排解永恒的“忧”,却得到了更深的忧愁。

品读经典,就是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交流。柳宗元作为唐代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文章值得我们细细咀嚼。理解了以上的分析,再抓住本文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特点,想必你对《小石潭记》会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

3.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三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跋①屡歇,抵欢喜台。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②,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③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余不能悉记也。

(节选自《上方山记》)

[注释]①跋:行步。②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③睥睨:城上短墙。栏楯:栏杆。

1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D )

A.潭西南而望 B.隶而从者

C.跳而东西 D.而他峰又复跃出

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B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斗折蛇行(北斗星)

C.方叹峰之奇(正当) D.余不能悉记也(全部)

1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佁然/不动 B.乃/记之而去

C.仰视/白日 D.其/峰峦变幻

1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D )

A.[甲]文描写小石潭的周围事物,表达了被贬后的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之情。

B.[乙]文描写上方山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喜爱和游历山水的闲适恬淡之情。

C.[甲]文用“斗折蛇行”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用“如蟹螯郭索潭底”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狭促。

D.[甲][乙]两文都是山水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美景。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2)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2分)

4.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篇四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6.解释句子中的黑体字(4分)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7.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题2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甲乙两文所写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两文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每问2分)

9.甲乙两文的层次清晰,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请选择其中一篇简要概括层意。(3分)

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6.想 于是、就 大约 因为

7.(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啊。(2)溪岸的`形状像犬牙一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8.甲文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乙文描绘的是幽深冷寂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

5.《小石潭记》导学案及答案 篇五

主备人: 执教人: 备课时间:2017年4月 使用时间:2017年4月

课题:《小石潭记》 课型:新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掌握译文。

3.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4.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知识链接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记是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三.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整体感知文章

2、给加点字注音。篁()竹 清冽()为坻()为堪()怡然()幽邃()......俶 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 3.整体感知文章

⑴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⑵根据课文段落,分析各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写在教材每段旁)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上课时交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现代文翻译。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4.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

一、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二、自读课文,注意读音及停顿。

三、结合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把不能解决的字词及句子记录在下面。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2.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3.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二、朗读课文,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四、合作学习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使用了哪些动词?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先闻声,后见形;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2.第(2)段中潭水有何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写潭水?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潭水清澈。侧面描写。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定点特写。3.第(3)段中描写潭的水源,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溪流: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比喻。4.第(4)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第一段描写了 空竹、水声、小潭 以及潭边的 翠蔓。

第二段描写了 潭水 和 游鱼。表现潭水 清澈 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的 曲折蜿蜒 岸势的 参差不齐 来写。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 幽深冷寂 的气氛。

六、补充内容:

1.本文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与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结合作者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但无人赏析,四周被竹林环抱,其景物的幽深冷寂与作者心境的孤凄悲凉形成强烈的比衬,表现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

2.学习各种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拟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3.板书: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游鱼、潭水 溪身、岸势 幽深冷寂

(动静结合)(清澈)(曲折蜿蜒)(参差不齐)

第三课时 练习测评:

1.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C、F、G)(多选)A.闻水声,如鸣佩环。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a、b是,c不是)

A.闻水声,如鸣佩环。B.皆若空游无所依。C.似与游者相乐。3.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D)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有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深。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⑴“伐竹取道”与上文“隔篁竹,”呼应,又为下文“ 寂寥无人 ”埋下伏笔。

⑵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先乐后忧。

6.据要求填空

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

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7.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写鱼静态的句子。写鱼动态的句子。写鱼情态的句子。

8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水,却又无处不在写 水。

【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攦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 疑 造 物 者 之 有 无 久 矣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⑵以其境过清

清:

⑶南流数十步

南:

⑷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6.《小石潭记》研究综述 篇六

关键词:小石潭记 研究 主题 艺术 教学方法

经过韩愈和柳宗元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唐代的散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柳宗元作为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创作丰富多彩,其山水游记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其中的“永州八记”尤为重要,《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文中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小石潭记》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希望有助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拓与深化。

一、《小石潭记》主题思想研究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被遗弃于荒远之地的小石潭,寄寓了柳宗元的不幸遭遇和复杂心绪。查阅了本文的相关资料,笔者将其主题思想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失意被贬,自比山水

《小石潭记》写于作者被贬永州后的第四年。吴庚舜、董乃斌指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哀怨疑惧,痛苦到极点,只有秀丽的山水景物可以使他暂时地得到一点快乐。”[1](P169)这一观点具有普遍性,能被多数读者所接受。陈幼石和康震是这样解释的:“永州那远离京华的自然环境,山水之奇几乎就是他自己被弃绝不用的美才的写照。”[2](P56)“他发掘这山水之美的动机,不仅仅是因为它美,更主要是因为这些山水与他有同样的遭遇与命运,与他一样不为世人所知,不为世人所理解。”[3](P117)仕途失意的痛苦和艰苦动荡的生活使柳宗元悲愤交加,永州的山水也因此成为了他排遣苦闷的对象。而此时,小石潭与世隔绝的环境与柳宗元的处境不谋而合,即它象征着作者的遭遇与心情。因此比较上面三种说法,我们认为后两种更具深意。

(二)因忧寻乐,乐尽忧来

张志彬老师注意到了本文的情感变化:“因为忧伤无法自脱而寄情山水,可山水之情又如此短暂,最终难免又陷入痛苦的现实。”[4](P28)同样,在人教版教师参考书中也表露了相似的看法:“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5](P185)这一说法在教材中十分常见,而武汉大学的尚永亮教授作出了不同的表述:“从开篇的‘心乐之到中篇的‘似与游人相乐,再到‘凄神寒骨的‘悄怆之感,反映了作者游览山水时的情感发展曲线,也间接、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和处境的孤独。”[6](P97)综观三种说法,“心乐之”到“以其境过清”的情感变化并无争议,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的说法却需斟酌。从原文“有同游者五人”与“寂寥无人”的矛盾等多处考证,小石潭的环境并非凄清,而是作者本身悲凉的心绪使景物显得凄楚。

(三)热爱自然,天人合一

《小石潭记》中的山水景物寄寓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在谈到作者与山水的关系时说:“柳宗元不仅乐山乐水,更重要的是他与山水融为一体,用山水来写文章,用山水来写人生,用山水来表达心灵深处的思想,山水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灵魂的象征。”[3](P118)不仅如此,傅璇琮《中国古代文学通论》[7](P163)也提到:“柳宗元把贬谪的幽愤、郁闷寄托于山水之中,所以山水不再是外在的山水,而是与观照者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具有一定说服力。正是出于对自然的喜爱,柳宗元才会有对山水之美的发掘。而在他优美的文字笔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契合的深刻体验由此而生。

(四)出世入世,思想矛盾

李波老师通过详细阐述景物的幽邃和神秘,认为其含蓄难测,传达了作者出世入世的矛盾心态:“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通过写景来抒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小石潭的奇景,不一定是美景,奇景值得一观,但不可久居,反映了他‘永贞革新失败后的矛盾心态。”[8](P129)这种说法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柳宗元仍想为朝廷效力的想法也不无道理。

二、《小石潭记》艺术特点研究

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历来被看作是柳文的最高成就。《小石潭记》作为一篇散文精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确很有特色。

(一)结构与风格

1.以游览顺序为主的结构

作为一篇典型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随着游览时间的推移和方位的变换成文,条理清晰,严谨自然。霍松林在《唐宋诗文鉴赏举隅》中对作者不先写潭源作出了解释:“为什么不先写潭源呢?原来潭源不在潭东,而在潭的西南。作者从潭东行来,立刻被石潭本身的奇景吸引住了,于是自然而然地先写石潭。在饱赏石潭奇景之后,这才朝西南而望,发现了潭源。”[9](P361)潭外到潭内,从潭中到潭边,一路写来,游览踪迹显而易见。

参阅相关教学资料,不难发现,《小石潭记》的写作顺序大多被列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苏教版和人教版的教师参考书为例,前者是这样叙述的:“本文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先见到小石潭,接着描写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再接着写潭中之景,写近处所见。然后写溪流水源,写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的气氛,借景写情,抒发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10](P260)后者则列出提纲:“1.发现小潭——2.潭中景物——3.(闻声-见形)(水-石-树-鱼)小潭源流——4.潭中气氛(溪身-岸势)(气氛-感受)。”[5](P185)

两种说法都记述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前者强调游览顺序,后者强调方位的变换。我们认为两种说法结合起来更为合适,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了小石潭的环境,远近、动静结合,疏密有致,游兴盎然。

2.简洁幽峭的艺术风格

每个作者的行文风格都因个人的经历、性格而不同,被贬的打击和永州艰难的环境使柳宗元的性格有了变化,从而行文风格也随之移变。以下两种说法也证明了这一点。

著名学者郭预衡对散文风格是这样概括的:“(本文)是诗化的散文。这种蕴涵深、用笔简的行文特点加上柳宗元幽愤悲怆的感情色彩,形成柳文简洁幽峭的审美特色。”[11](P352)傅璇琮教授则强调了悲剧特性对形成柳文风格的作用:“他山水游记的境界则多清冷孤寂。由于他的悲剧生涯和悲剧化的个性,柳宗元特别偏爱冷峭幽邃的境界,遂使他的作品骨力峭拔,色调清冷。”[7](P163)我们认为两位学者的看法颇有见地。

(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小石潭记》作为一篇游记散文,定要依托景物来抒发情感。章培恒主编的《古文鉴赏辞典》[12](P1296)中写道:“借景抒情,含蓄地反映了他的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怨的心境。”郭预衡则作出了更加精简的表达:“这些诗文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他在永州所见的风景,而且传达了孕育于胸中的思绪感情。”同时,他还认为此文带有骚体的特点:“知模山范水,而是借物写心,主观色彩极为浓厚,颇有迁客骚人的不平之气。”[13](P242)可见,借景抒情这类间接抒情的方式,可以让读者在情景交融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2.动静结合,生动准确

“他写水、写树木、写岩石、写游鱼,无论写动态或静态,都生动细致,精美异常。”[14](P176)这是北大游国恩教授对散文的概括。同样,章士钊在《柳文指要》[15](P668)中引用了林纾的一句话:“写静中物态,皆跃跃欲动,其叙潭鱼翕忽,及水日映发,余在花坞中确见此状,特写不出耳。”我们认为描摹景物的精妙在于生动形象,刻画细致,文中游鱼时而精致,时而迅疾,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搭配得恰到好处。

3.侧面描写

《小石潭记》中描写游鱼的场景历来为人称道。霍松林指出:“正是采用了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柳宗元的独创性,在于不复写水,只写鱼游,而澄澈的潭水已粼粼映眼。”[9](P360)与他看法类似的是中国柳宗元研究会会长吴文治,他认为:“从鱼儿的活动,潭底的鱼影,仍然使读者领略到潭水的明净如镜。这种巧妙的侧面衬托,比从正面描写,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16](P96)尚永亮则另辟蹊径,将侧面描写的好处提升到了空间变化的层面:“写鱼而兼及鱼之影,写鱼影则是为了写水之清,将景物从平面变为立体,从一维转为多维,潭上之日光、水中之游鱼、石上之鱼影,看似有别而实则统一,它们聚合一途,从不同角度印证了开篇所说的‘水尤清冽。”[6](P96)

4.注重铺垫

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对此写道:“‘水尤清冽,可谓全文之眼目,具承上启下之功用。清冽前着一‘尤字,既回应前文写之水声和心乐,又说明水清之程度,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伏笔。”[6](P96)毋庸置疑,《小石潭记》着重写潭水的空明清澈,因此其下文对潭底石块的形状、潭水游鱼的形态等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此基础上,吴文治指出:“作品一开始,以侧笔描绘从小丘西竹林子那边传来的水声。这样写,目的在于说明小石潭实在一个极其幽静的去处,对下文具体描写小石潭的景物和他自己的感受,又具有铺垫的作用。”[16](P97)

(三)修辞手法

1.比喻与拟人

文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吴文治对此颇为赞赏:“他以北斗七星的曲折,来譬喻小溪的溪身;以委婉徐行的长蛇,来譬喻小溪的溪流。这两个譬喻,一静一动,非常贴切而传神。这一层,总共不过五句,而连用三个形象的譬喻,却并不使人感到累赘,这也是作者艺术手腕高超的地方。”[16](P96)苏教版教师参考书的课文解析中写道:“最后用拟人的手法,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妙趣横生。”[10](P260)毫无疑问,作者把游鱼人格化了,似乎鱼儿也有了游客欢乐的心情。

2.排比与用典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运用了排比手法来说明潭底石头的形状多样以此突出“水尤清冽”。谈及《小石潭记》的修辞手法,很少有人提及用典。葛晓音提到文中游鱼几句化入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上观鱼的典故,传达出鱼与游者相乐的神情。[17](P51)

(四)语言特色

1.简洁准确,音调和谐

吴文治对其语言风格作出了详细阐释:“(作者)不仅注意到语言的确切涵义,而且很讲究语言的色彩、音调和句式。比如形容遥望曲折的溪流用‘明灭可见,就生动地表达了遥望溪流所见到的实际情形,而且色彩鲜明,音节和谐。”[16](P96)柳宗元在生动描绘小石潭景物的同时融入了主观的审美感,而且准确地把握语言、句式的运用,使小石潭“活”了起来,也使人不得不慨叹他散文语言艺术的魅力。

2.凝练含蓄,生动形象

全文短短二百字却能达到超妙的艺术境界,是与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炉火纯青的语言表现能力分不开的。曾宪群老师将《小石潭记》的语言特色概括为生动形象、凝练含蓄富有感情色彩、富有音乐美三点。[18]如文中“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在生动刻画鱼儿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3.对注释的不同理解

文言文文本的注释存在着不少差异,在翻阅相关资料后笔者发现,《小石潭记》中就有好几处注释具有争议。何书置对“明灭可见”的解释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明者,喻溪水清澈,望去有如灯明,‘灭者,喻溪水被案挡住,清澈的溪水看不见,有如明灯熄灭,从而突出了溪水的明亮。”[19](P186)再如吕内巧老师认为“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见”字读音应读“xiàn”,才更能传达物态[20](P21);陈治勇老师从“同游者”和“隶而从者”体现出的辈分关系受到启发,认为人教版中的注释不够精确。[21](P91)这种情况启发我们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三、《小石潭记》教学方法研究

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更加良好的体验,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下面我们对《小石潭记》教学方法作简要整理。

(一)诵读法

新课标指出:“不同学段都应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而《小石潭记》作为一篇文言文,诵读法是必备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这里,笔者选取了两位老师的诵读法进行比较分析。王江春老师采用了以下做法:抽读学生纠正字音、齐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心情、再读课文进行全文赏析;而王帮阁老师旨在通过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而后通过朗读感受作者情感。[22](P57)对比二人做法,显然前者对诵读法的运用更为合理,将不同形式的诵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二)阅读法

1.精细阅读法

特级教师余文潮建议此文的教学应采用精细阅读法,他认为应当做到:“进行足够的教学铺垫,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进行充分的概说训练,进行细腻的欣赏品析。”[23](P37)我们认为这四点正是对课文教学要求的精准概括。

2.比较阅读法

徐明勇老师从如何高效进行文言文复习出发,采取了比较阅读法。他将《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放在一起,从体裁、内容等方面比较他们的异同。[24](P48)温故而知新,我们认为这一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放在课后作业更为合适。

3.课外阅读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苏教版教师参考书的附录资料中列入了柳宗元的生平介绍及永州八记的写作背景。[10](P260)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更精确地理解课文的情感来源、作者的写作手法。我们建议在课外阅读时增加柳宗元诗歌和其他散文的阅读数量。

(三)合作探究法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中学的张元媛老师采用了互动交流的方式,在赏析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并辅之引导。[25](P27-28)这一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和作者感情的理解。江苏省新沂市合沟中学的刘宝文老师提出的做法是:“组织小组合作,由小组成员阐述和分享自己内心那份常驻的或偶见的生活之美,在交换讨论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和表达来分享和扩充彼此的生活之美。”[26](P46)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引导他们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总之,唐代的重要散文家柳宗元,其散文思想意蕴动人,艺术技巧高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读来,仍然充溢着灵动简洁之美,对我们的课文分析与作文写作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

注释:

[1]吴庚舜:《唐代文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2]陈幼石:《韩柳欧苏古文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3]康震:《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中华书局,2010年版。

[4]张志彬:《因忧寻乐,乐尽忧来——谈<小石潭记>主题》,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第5期。

[5]王本华:《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傅璇琮:《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8]李波:《出世入世的苦恼——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看被贬谪后的矛盾心态》,语言文字,2013年,第3期。

[9]霍松林:《唐宋诗文鉴赏举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0]洪宗礼:《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2]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

[13]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4]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章士钊:《柳文指要》,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

[16]吴文治:《柳宗元简论》,中华书局,1979年版。

[17]葛晓音:《唐宋散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18]曾宪群:《<小石潭记>的语言特色》,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19]何书置:《柳宗元研究》,岳麓书社出版社,1994年版。

[20]吕内巧:《<小石潭记>中几处注释商兑》,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6期。

[21]陈治勇:《闲笔蕴千钧,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教学大参考·文本解读,2014年,第Z1期。

[22]王江春:《<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11期。

[23]余映潮:《说说<小石潭记>的教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

[24]徐明勇:《文言文高效复习四法》,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12期。

[25]张元媛:《先学后教 以生为本——<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3年,第26期。

[26]刘宝文:《江山虽多娇,需文人泼墨——以<小石潭记>例谈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及写作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50期。

7.《小石潭记》中考阅读 篇七

(海南省)阅读短文,完成18~21题(12分)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①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篁竹(huáng) B、水尤清冽(liè)

C、往来翕忽(hé) D、犬牙差互(cī)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如鸣佩环(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以其境过清( )

(4)隶而从者( )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全石以为底。 译文:

(2)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

2l、文中第②段借助潭中鱼写出了潭水的.什么特点?(2分)

答:

参考答案:

18、C

19、(1)好像、仿佛、犹如、像;

(2)大约、大概;

(3)凄清、凄凉、清凉、冷清、幽静等;

(4)跟从、跟随、跟着。(“一起、一同”不给分)

20、(1)潭以整块石头为底;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把整块石头作为底部。(“以为”是得分点,要译出)。

(2)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皆”是得分点。)

8.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篇八

按此说法,是由于景物不同而引发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变化。然而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小石潭就是小石潭,并未发生变化。不管是作者隔竹听水,近观潭石游鱼,还是潭上独坐,小潭的客观之景并不会因作者游玩而有所变化;小潭之竹树或参差披拂,或四面环合,也不会因作者游玩而发生变化。然而作者笔下之景,确实发生了变化。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观点来说,无我之景是不会变的,然而有我之景因着有我的色彩,却发生了变化。文章中也确实如此。那么说是景物发生了变化引发了作者情感的变化自然便很难站住脚了。比较客观的理解应该是作者心情发生了变化,笔调也发生了变化,着有作者情感的景物自然也发生了变化。应该是景由情生,而非情由景生。

那么出来游玩散心,为何作者心情会发生变化呢?作者在何时心情发生变化了呢?

改革被贬就一定会凄苦不堪吗?这也不见得。和柳宗元一起参与改革,一起被贬的刘禹锡却并未如此悲苦不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何等的潇洒自适。“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更是铮铮铁骨,何曾有丝毫凄苦之色。所以简单的讲柳宗元的凄苦定性为改革失败导致的,则过于武断,也容易让中学生以为只要改革失败了,就会悲苦不堪。凄苦是柳宗元的主色调这是没问题的,改革失败应该是重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另外,他的凄苦,和他抑郁的性格特征以及强烈的光耀门楣的意愿有很大关系。正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的“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的个人抑郁的性格和强烈的光耀门楣的愿望导致了他始终无法从改革被贬的阴影中走出,始终想要回到中央。他曾给他岳父、宰相以及好友写信,希望他们能求情帮忙,让他回到中央,他甚至曾以自己无后为由希望朝廷准予他回到京中。然而这些意愿都一一落空,这些无疑又加剧了柳宗元抑郁性格的形成,导致他始终无法走出凄苦的主色调。文中虽然写乐,然而也渗透着他的凄苦之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看到作者一步一步的数着走,内心的无聊可见一斑。这一起笔看似无关紧要,却奠定了全文的基调。这种所谓的“心乐之”,所谓的“似与游者相乐”也只是作者在无聊至极之时强自寻找的乐趣。在这种寻乐的基调下,作者笔下景物呈现出了欢乐的气息。然而这种乐注定了也只能是短暂的、自欺欺人的乐。那么,是什么让作者又重新回到了凄苦的心境中来呢?

文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被认为是作者心情转为凄苦的文字。教参中解读,也正是基于这段文字,认为是小潭过于凄清的环境,引发了作者的愁苦之情。事实上,真正的转折点应该是在“坐潭上”。此时作者的心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笔下之景转为凄凉之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所描写的山水都是常人所未到之处,都是作者积极探寻而得的山水,这些山水犹如遗世明珠,藏于深山,初见之时,自是惊喜,游玩之时,暂得欢乐。然而坐潭上休息之时,欢乐渐去。潭有自己为知音,而自己又有谁知呢?同行无人,共赏山水,然而山水知音,独宗元一人而已,盖心有戚戚焉!千山万水,千万种孤独涌起心头。这一“坐”,是与同行者的一同休息,却不见同游者,这让我们看到柳宗元孤独一人面对山水,悲从中来。笔下之景,自然着己之色,凄清之景随之而来。

景由心生,这才是此文的关键之处。这是柳宗元内心凄苦主调决定的,源于改革,更源于柳宗元的个性和光耀门楣的志愿。

9.无声记阅读答案 篇九

《无声记》阅读

田洪波

1967年初夏的早春,古城芙蓉街筒子楼28户人家惊讶地发现,闲置多时的206室,悄然搬来了一户新邻。

像树叶被劲风扫过,新邻搬迁基本未留痕迹。早晨撞见外出买豆浆回来的女人,才知新邻在不同时间里,肩扛手拎,加上几次自行车驮运,简单家居就搬置齐了。邻居叹息他们的无视,很快打探出男人是翻译家,女人原是某高校副教授,现在做丈夫助手。

上下楼之间,很少能见到夫妻两人。他们二楼的家,门也很少开,静,不是一般的静,即使炒个菜,也好像羞答答的,很少弄出动静。有人好奇扒窗户,望见屋里各角落堆满了书,翻译家在书桌前写写画画,女人则要么端杯水过去,要么帮着查找什么资料,再或者手中摇着一把莆扇。有时两人也互动一下,女人给翻译家擦汗,翻译家腾出手爱抚一下女人的脸。

筒子楼里住的都是平民百姓,哪见过这样的阵势。芝麻谷子类的信息悄然传播开来,再怎么忙,有时也会下意识朝206室瞭上一眼,似乎不这样,心里就不踏实。翻译家经常收到一些信件和稿费,信件大家不感兴趣,稿费明显夺人眼球,女人们更是啧啧有声。在一个黄昏,女人挨家挨户送去豆腐,每家一斤,说是用稿费聊表一点心意。

当晚有人家飘出豆腐的清香,翻译家两口子却躲在屋里。他们似乎不需要人们的感谢。有人炸了豆腐丸子,端了一小盘送上门去,翻译家两口子半天才开门。他们好像早忘记了送豆腐的事,对邻居的热情,反倒不好意思起来。

这样的温馨一幕转瞬即逝,不知从哪天起,吹起一股邪风,一帮人上门将翻译家反剪双手,押出筒子楼,继尔将他推上批斗台。有邻居这才真切注意到,翻译家戴着一副深度眼镜,清瘦,身高在1.8米左右。他的眼睛很有神,属于宁死不屈那种,面对指控,决不妥协,决不低头,决不认罪。

此后的日子,天空似乎整个都是黑的,人们看不到什么希望,只看到更多的人被批斗。翻译家有时回来得很晚,身上常伤痕累累。

翻译家回屋之后就再无动静。女人有时会外出买药品,也是匆匆忙忙,脚步轻盈。邻居关切询问,女人下意识叹口气,并不解释什么,冲人点下头,就怕得什么似的走开。有邻居上门送去慰问品,女人眼含泪花,说什么也不肯收。

糟糕的还在后面。女人也很快被牵连批斗了。女人微胖,头发半白,时间不长,整个人瘦弱下去,头发全白了。两人有时搀扶着回来,有时则几天不见人影。

叹息和同情萦绕于筒子楼,人们束手无策,有几次看着夫妻俩回屋,人们长久注视,默不作声。古城愈加死气沉沉。

冬天来临,下起了清新的小雪,人们却并无惊喜,多是行色匆匆,满腹心事。一声惊叫打破沉静,筒子楼的邻居,疯了一般奔向206室。们从窗外看到,翻译家夫妇双双吊死在居所。

警察来了,有关领导也迅速赶到了。人们发现,夫妻俩脚下的凳子,倒在一条上好的苏联毛毯上,据说那是他们夫妻新婚时一个苏联朋友送的。

桌子上留有遗书,一看就知出自翻译家之手。毛笔小楷,还散发着墨香,言明不想惊扰大家,对邻居平日里的关照表示感谢。

有人哽咽说,他们肯定是半夜寻的短见,怕凳子倒在地板上有动静,惊到邻居,才辅上了那条心爱的毛毯啊!更多的人啜泣起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翻译家夫妇悄然搬进筒子楼206室,是因为羞羞答答怕见人。

B.翻译家工作勤奋,成果颇丰,因而也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C.文中将筒子楼的“平民百姓”和“一帮人”进行对比,表现了“平民百姓”的善良和“一帮人”的恶毒。

D.翻译家夫妇死后,警察和有关领导迅速赶到现场,表现出警察和有关领导对翻译家死亡的高度重视和极同情。

E.“更多的人啜泣起来”,表达了“平民百姓”的哀痛之情,同时也暗示“平民百姓”更多地想起了翻译家夫妇曾经送给自己的豆腐。

8.小说中主要写了三种环境:筒子楼周围的社会环境、吹起一股邪风的政治环境、冬天下雪的自然环境,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为什么以“无声记”为题?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进行探究。(5分)

参考答案:

7.B,C。(A“是因为羞羞答答怕见人”错,D“极大同情”错,E“暗示‘平民百姓’更多地想起了翻译家夫妇曾经送给自己的豆腐”错,B2分,C3分)

8.①写筒子楼这样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翻译家夫妇与邻里和睦相处的良好人 际关系,从而表现翻译家夫妇良好的人品;②写“邪风”这样的社会环境,表现 特殊时期政治斗争对人身心的摧残,也表现翻译家高压之下宁折不弯的精神;③ 写“冬天”这样的自然环境,烘托一种悲凉的气氛,为翻译家夫妇的死作铺垫。(答①或②得2分,答③得2分)

10.《黄山记》阅读答案 篇十

10、突出黄山的奇险,过去攀登黄山三都峰的困难,与现在攀登黄山的容易形成对比。

11、不多余,三个“直上”体现出作者勇往直前、征服自然的豪情。

12、深化主题。作者触景生情,由石彻的山路想到了筑路的黄山石工,把脚下的山路与对黄山石工的赞美、感激之情融为一体。

11.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篇十一

1.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体现全文核心命意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岳阳楼记》理解性默写

1.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7.借鸟欢鱼跃、花茂草盛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8.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小石潭记》理解性默写

1.《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上一篇:奋斗新青年追梦新时代话题征文大赛素材下一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专项复习整理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