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精选17篇)
1.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一
2.1 实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如上所述,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实践能力较弱,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到企业实习期间,只能简单地打杂,无法做到真正的“顶岗实习”。部分“顶岗实习”的学生存在角色转变慢,不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缺乏责任心,组织纪律性较差;与人沟通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足等。有些企业还反映,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不正确,要求工作条件好一点,待遇高一点,轻松一点;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科学的规划,不肯脚踏实地,逐步提高,只想一步登天。有些货代企业反映,许多学生实习时不愿意当业务员,到企业去揽货找业务,吃了几次闭门羹就认为太难了,一般连两个月也坚持不下来。
2.2 实习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实习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实习学生在遵守校纪校规的同时,更应遵守所在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所在单位有责任对实习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然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习学生虽然暂时是企业的“员工”,但又与真正的企业员工不同,企业对他们缺乏约束力,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最终导致实习学生纪律散漫,学校不知道学生是不是真正在实习,而企业地学校的学生管理存在较大怨言,甚至很多企业提出部分实习学生影响了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与企业工作安排相冲突等。因此,实习学生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2.3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如上所述,由于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不强和实习学生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在接收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培训,辅导,安排工作岗位,工作场地等。在很多时候,实习生刚能真正顶岗作业的时候,甚至还没有能真正顶岗作业的时候,实习的时间也结束了,而企业辛苦培养好的学生最终毕业以后也不一定能到该企业去。这些都使得企业的付出较多,而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最终导致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参与的企业也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失去企业的参与,这无疑又给“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提出了难题。
2.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二
1“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施
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基于职业教育规律的研究和多年的专业教学研究,笔者在畜牧兽医专业率先开展校企合作办学,2004年与光明乳业公司联合举办了“畜牧兽医(乳业方向)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新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畜牧兽医类专业改革引领了建设的方向。
在总结“畜牧兽医(乳业方向)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体会到“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在于能够将课堂搬到企业中,达到教学做一体化。
1.2 开发基于行动领域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结构体系
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重点和难点在课程体系。一方面,笔者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以职业素质与道德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在畜牧生产的工作过程与内容的广泛了解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依据就业岗位以及岗位群对高职生的具体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笔者通过与企业的不断交流,通过建立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反馈机制,及时从企业和毕业学生那里发现教学方案的不足,不断完善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对本行业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与整理,将自然的工作过程序列,与学习过程中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顺序一一对应起来。另一方面,笔者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综合两方面,最终畜牧兽医专业形成了以“养猪与疾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动物用品生产与营销”等课程为专业核心,以畜禽饲养工、畜禽繁殖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验检疫员、营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为后盾的课程结构体系。这种“双证”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
1.3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为此,笔者把课程开发作为本专业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结合典型工作任务,着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具体做法是: (1) 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确立本专业就业5大主要岗位群(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宠物养护与疾病防治以及动物产品生产与营销); (2) 分析五大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确定学生毕业时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主要包括家畜饲养工、家畜繁殖工、家禽饲养工、家禽繁殖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兽医化验员、动物检疫检验员、中兽医员、宠物医师、营销员等)。 (3) 分析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岗位任职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运用教学论的基本原理进行加工,将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任务,从而确定课程设置。以学生职业成长过程为主线,设置专业基础领域(主要包括动物解剖生理、动物病理、动物药理、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动物微生物、动物遗传与繁育、动物营养与饲料、畜牧环境卫生与经营管理等课程)和专业技术领域(主要包括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宠物养护与疾病防治以及动物产品生产与营销等课程);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设置职业素质领域(主要包括军训与入学教育、思想与理论、道德与法律、体育与健康、大学英语、基础化学、计算机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为增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岗位迁移能力,设置专业拓展领域(主要有饲料添加剂、畜产品加工、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兽医卫生检验与法规、创业讲座与创业社团活动、创业设计比赛、综合实践和生产等课程或活动)。
1.4 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
在专任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实行“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并重,坚持“三层次多径途”,即坚持“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三个层次的以提高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加强专业技能为目标,通过企业锻炼、顶岗实训、培训进修等多途径”的培养方式,积累专任教师实践工作经验,提高师资“双师”素质。建立以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提高为重点的专任教师队伍。
1.5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方面与温氏集团等86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实训基地协议,3年来合作企业数达到200多家,年可提供各种顶岗实习岗位数1 000多个,能有效满足职业资格鉴定和顶岗、毕业实习的要求。
2 存在问题与思考
“工学结合”是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迈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坚实一步。一是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二是校企两方面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三是“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还大量缺乏。
3 结语
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52-02
一、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部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没有充分考虑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往往和社会脱节,很难甚至无法获得社会认可。
(二)课程设置不能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会计专业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部分高职院校甚至盲目地照搬普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设计极为不合理,并没有突显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
(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现代教学技术未得以充分运用
从教学方法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课堂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严重,理论教学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部分学生由于受高职教育层次和时间的限制,理论知识也难以教得透彻。这种只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教学手段上看,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紧张,教师教学仍然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虽然有些高校也在大力度推广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然而多媒体课件也只是简单的将书本上的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放映出来,缺乏生动的案例和情景教学,会计教学的真实感难以体现,其结果导致其教学效果可能比不上传统的教学手段。
(四)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只会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没有达到会计专业实习实训的目标。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多数企业也都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见习和顶岗实习,学生即使实习,也只能接触表面的东西,企业不能将更重要的工作分配给这些学生,学生也只能做一些最基本的工作,校企合作普遍流于形式。
(五)缺乏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高职院校仅仅强调的是证书,认为只要有“双证”,就是“双师型”教师。其实,“双证”仅仅是“双师型”教师的最低要求。因为即使取得再多的证书,考的也不是实际操作能力,而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事实上,各种资格考试与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多少联系,不代表实际操作能力很强。
(六)企业在工学结合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但企业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因此在校企合作上,首先要考虑是否能赚取利润,而不愿意去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实践成本高、人身安全存在隐患等,企业更是有所顾虑,而国家又没有太多的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政策,所以企业参与的愿望并不强。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合理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应用型、技能培养为主要特征,高等职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会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会计操作技能,既能采用手工方式、也能采用计算机方式处理日常会计核算,能胜任各种单位的财务会计岗位(群)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具体把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归结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侧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能力;第二个层次侧重培养学生的专项职业能力;第三个层次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应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与职业能力的分解,根据职业能力安排课程必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设置为:第一层能力层次为基础能力,主要能力项目为出纳业务操作、凭证识别填制与审核、语言表达和自主学习等。第二层能力层次为专项能力,主要能力为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分析、会计核算等。第三层能力层次为综合能力,主要能力为财务分析与判断、审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等。
(三)改革现有教学方法与技术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真实案例教学法,通过DV实地拍摄企业会计岗位真实业务操作及流程,再运用多媒体在课堂(或校内实训基地)演示,使学生熟悉企业组织结构、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外部机构的经济业务与工作流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仿真式的实际训练,如某项交易业务单据的填制、盖章、审核及传递等。其次,在教学手段上,可采用组织学生到企业会计岗位参观考察,通过摄像、多媒体课件等电教手段演示企业会计工作,结合在校内实训基地创设高度仿真实验情景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真实案例教学、真实工作演示与创设真实工作场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可以起到直观明了、加深印象、感受工作氛围、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缩短学生上岗距离与加快学生职业角色转换的作用。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四)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
按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课程体系,具有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特点的按照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企业真实业务做为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基本业务处理能力;将课程内容按会计工作过程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设计与理论课程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块,在每一模块课后安排学生实际操作、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在主要岗位能力培养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设置模拟企业真实业务环境的仿真实训项目,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岗位能力培养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毕业前通过校内会计师事务所综合顶岗实训以及校外实训基地或用人单位顶岗习,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五)打造合理的双师结构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精通会计理论知识,又要掌握会计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如何将会计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学校要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建立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会计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师教育经费的投入,鼓励会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考取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资格证书,或到高等院校进修,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奖励措施和激励政策,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会计教师到企业实习和挂职锻炼,与企业的相关专业人才交流拓展教师的知识面,使其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再次,高薪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会计师、财务总监到校兼职授课、举行专题讲座。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学校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还能起到信息员的作用,实践中有新制度、新方法的实施,通过他们可迅速地反映到教学中。
(六)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重点是进行校企合作。为了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行,改进或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第一,应建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有效开展校企合作。明确双方的职责和角色,各负其责。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追求的往往是校企合作带来利润或广告效应,以及为企业带来的技术和人力帮助;而学校看中主要的是技能人才的培养,其次才是可能带来的效益。第二,应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对于校企合作可能带来的收益和利润,要事先确定好分配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双方不会因为利润分配不均产生矛盾,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第三,应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考评机制,客观评价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及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内在要求,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战略性转变。作为应用性操作性特点明显的高职会计专业做好工作结合这篇文章,实质性地与企业开展针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这是高职学院会计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23).
[2]阳葵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会计,2014(05).
[3]刘晓红.基于“校中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
4.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四
施剑凡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
【摘要】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学科,是实现工业生产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生产效益的强大推动力。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要进行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实现企业和院校的零距离对接。本文以浙江东方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工学结合几年来的实践进行分析,为探索一条崭新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学结合;电气自动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分析
0 引言
电气自动化是自动化学科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国家先进生产技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之一。并为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我国的大专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必须重点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的自动化人才和技术工人。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已经渐渐不能适应和满足需要,探索一条工学结合把学生的专业学习同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
1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的开展情况
以温州地区为例,温州的四所高职院校都设有电气自动化专业,都从这几年来开展同相关企业的工学结合项目的探索和尝试。温州乐清市是中国电器之都给电气自动化专业开展工学结合项目提供了企业同行业的支持。特别是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人民电气集团,金龙控股集团等电气行业龙头企业给予我们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工学结合的基本形式有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学生下厂参观;企业技术工程师来学校讲座和兼职上实验实训课程,主要以企业典型案例为主;学生暑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教师下厂挂职,与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还有企业在高职院校设立专业研发研究机构,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等等。
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分别同正泰集团,金龙控股集团,申瓯电气公司,欧龙电气公司等等10余家电气企业进行不同程度的工学结合合作项目,签订了校企合作意向书,成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在这些企业设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在2010年同正泰集团开展订单式培养合作,成立2010届电气自动化正泰班。工学结合以来,专业教师把课堂从学校搬到车间,进行实践生产教学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讲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培养实践性人才和技术工人。随着工学结合的不断深入发展,将逐步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密切合作,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目的。确立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和区域影响力。
2.1在工学结合方面,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取得的成绩
实现了传统课堂与实验室学科教学模式向工学结合企业实践学习模式的转变,使学生在三年中,专业知识更加实践化,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高,职业素质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符合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同时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于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很有帮助,促使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到挂职锻炼,开展企业科研合作等项目中来。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对行业发展前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在实现工学结合探索对于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有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电气自动化的学生在大专三年的时间,扎实地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并有了丰富的企业顶岗实践经验。掌握了熟练的实际动手能力,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使我们的学生很受企事业单位欢迎,基本上实现了100%的就业率。并使我们的学生在企事业单位中受到重用,能够实现学生自我的价值。
2.在工学结合方面,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面临的挑战
首先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我们面临着挑战。我们电气自动化专业目前还无法大范围地把所有核心课程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因为面临着多方面软硬件条件的制约和限制,还有与学院日常教学以及企业日常生产的一系列矛盾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师资力量,财力投入,教学经验,硬件配套,学生人身安全等等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要面临的挑战。
在中青年教师去企业进行工学结合挂职锻炼,我们面临一系列问题。我们电气自动化专业历史不长,属于起步创业阶段,师资队伍实力不强。特别是技术创新和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与企业的技术部们科研队伍有相当的差距。对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所能提供的技术支持相对比较有限,无法与企业开展更加深入的技术合作。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需要我们经过不断地自我提升,增强教师自身的科研实力,来满足需要。
在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方面,我们面临挑战。首先学生要完成在学校课堂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又要去企业顶岗实习,当中存在很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目前还不能进行长期化和合理化。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又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牵涉到学生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如何协调,危机处理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情。还有就是安全方面的考虑,包括企业设备的操作安全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安全无小事,都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事情。否则一旦出问题,将是后果无法想象的。
首先应该从制度和政策的层面,积极为工学结合模式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给学院和企业创造良好的合作平台。适当给企业以优惠政策措施,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
学院方面应该积极开放思维,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模式。把中青年教师送到一线企业去挂职锻炼,把学生送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企业这个平台得到发展和提升。把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请进来,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进行对学生专题讲座和案例教学。并把企业的生产线或是研发部门引进到学院里,使企业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能真正达到密切交流,技术创新合作。从而使学院的科研技术能力有大幅的提高。并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4结束语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发展道路是切实可行的,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处于实践摸索阶段,但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遇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但只有不断克服困难,把电气自动化工学结合模式不断细化,深化,制度化才能真正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培养高新人才,为地区和国家发展作出贡献,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巨大教育课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5.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五
王青松 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417000)
【摘要】研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此,我院会计专业立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创新教学模式,在工学结合的“三段递进+角色轮换”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形成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五化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项目化的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建成一批精品课程,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化系列教材,采用“一体三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已取得明显成效,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6.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六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企业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还有就是国家没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推动企业参与。所以,国家必须要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通过一些税收政策上的支持,来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
高校在寻求合作企业的基础之上,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条件和质量,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学校在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主动调整学校培养 “工学结合”概述
所谓工学结合,通俗地讲就是把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实现本质与内容上的沟通;企业与高校相结合,保证在校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的联系。这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把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环境与资源,把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校园学习与校外企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为学校、企业、学生。
目前高职电子商务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之处
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电子商务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多,所以在课程结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现在有些院校将该专业归类于计算机领域,还有些属于管理院系。所属专业领域的不同,学习的方向就不同。为了力求覆盖范围广,学科设置全面,很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科目非常之多,如商务管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市场营销、宏观/微观经济学等等。这种课程结构设计虽然满足了全面性的要求,但是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不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专攻哪个方向。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去参与到电子商务实际应用工作中,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自身学习的效果,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锻炼。
实践教学条件严重不足。电子商务专业的根本就是直接参与到社会经济经营活动中,它的很多课程都具有极强的实践特性。也就是说,该专业想要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学生实践课程的开发是非常关键的。不管是通过学校上机仿真课程实践,还是直接深入到企业中去学习,每学期至少要有一半的时间是参与实践的。但经调查显示,目前的情况是很少有院校可以提供充足的条件,去构建电子商务实验实训室,而且校企合作不充分,给学生提供的校外实践实训机会也非常有限。
教学方式落后,难以符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需求。当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大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因为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难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学校仿真实训基地设备较为落后,甚至于有些仿真课程变成了“不同教学环境下的理论教学”,学生无法长时间通过计算机来演练网上交易流程、网络营销模式等电子商务基本业务,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来说影响非常巨大。在当前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直接“拿来用”的人才。但是现在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多只能称之为“半成品”,企业还需要花费一定的经费来培训,这样势必会给企业增加一定的人力资源成本。
构建高职教育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主动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我国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定企业必须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很多高校都会感觉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处于学校“一厢情愿”的目前状况,企业基本没有参与到其中的意愿。这里既有学校自身合作能力不足的理由,还有就是国家没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推动企业参与。所以,国家必须要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通过一些税收政策上的支持,来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
高校在寻求合作企业的基础之上,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条件和质量,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学校在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主动调整学校培养方案,把学生的双重身份考虑进去,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结合企业与学校的实际,充分发挥学校在模式中的作用。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对学校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策略进行联合制定,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依靠这种紧密沟通合作,来完善校企双方共赢方式。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企业发展过程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方向,定期的开展校企双方交流会,让学校明确企业需求,让企业了解学校的培养情况。长时间高频率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对企业有了更深厚的感情,企业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系统化课程体系。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应该基于合作企业以及该行业的实际需求为准,通过考察来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把企业实际经营过程转换为相应的课程内容,在课堂上就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内容,形成以企业工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学科体系知识结构,设定具体的工作任务来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为具体全面的策略、技巧。根据企业具体岗位来确定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整合学校与企业实训资源,根据企业需求来制定课程实训技能培训方案;学校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训考核相结合,构建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对于电子商务专业而言有非常大的实际作用,例如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产品采集、商品图片处理、商品描述等技能,这些都是将来从事电子商务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技能。
7.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七
(一)行业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当务之急,也是国家中长期培养的战略目标。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旅游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高质量旅游从业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众所周知,旅游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在一线服务与管理,面对旅游业对人才的渴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既符合行业要求,又有潜力成长为旅游行业服务与管理的骨干力量,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力求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国际教育的启示
校企联合培养职业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国际教育的一条主线。从各国的诸多职业教育模式看,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还是日本的“产学合作”,无一不为我们高职教育模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具体到旅游类专业教育,例如,在加拿大,开办旅游类专业的学校与旅游行业、旅游企业构建紧密的合作统一体,使学校与企业不断融合,有的形成教育集团,学校不断地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以满足旅游行业和企业的用人的需要,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确保了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的“三赢”。
(三)改革发展的推动
2011年10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举办方、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在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同时,鼓励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
具体到旅游职业教育来讲,国内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已经颇有建树。通过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
二、愿景与行动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送来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近年来,我们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的旅游业内企业进行调研,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立足于与企业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将企业的诉求与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贯彻“从黑板上走下来,从教室里走出去”的方针。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入校后学生首先学习专业技能课、进行专业思想的培养,学生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行业和行业素质要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稳定专业选择,树立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思想,为他们今后在旅游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第二、走进相关旅游企业对学生进行行业认知教育。通过实地参观,岗位了解、行业专家讲座、模拟实际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好地推进下一阶段的学习与实践。
第三、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专业知识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融入就业角色。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专业技能,为更好地走向就业奠定基础。
第四、在后续的实践教学中,由于学生有了前期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他们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过程,对旅游行业有了清晰的了解,根据自身情况为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定位。
三、成效与思考
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集合”的模式下,教师除了以教师身份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还扮演着酒店经营者、景区管理者、旅行社管理者的角色;企业管理者则成为学生的教师甚至是教师的教师;学生则更早的融入企业,成为优秀的服务者和基层的管理者。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在运作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合作共赢”。具体说来,这种模式留给我们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为“双师”队伍建设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专业教师的培养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对高校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专业教师应产生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之上,专业教师应素质更高,层次更高,因此培养难度更大。校企的深度合作,使教师的企业职业素养和企业管理者的文化理论素养得到了同步提升,从而为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二)构建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要顺利开展,必须以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为保障。学校与企业需要在责任与义务的双重约束下更好地衔接与配合,促进人才培养,保证教学秩序。
(三)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旅游业要求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双强的实用型人才。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将所学原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实习基地建设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安全程度高;二是专业水平、管理水平、文化氛围好;三是育人环境良好。
(四)加强校企双方的交流沟通,努力实现“共赢”。
8.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职教育 商务英语专业 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
目前,各大企业对于高职学生更注重的是其实际性、实用性、实践性,所以,时代发展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推动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的改革步伐。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在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自身素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便应运而生。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最大程度上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此同时采用科学的学习过程逐渐实现学生与社会企业脱节的现象。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指的是校企结合,在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校与企业同时切入的培养方式,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专业能力的训练与在企业的具体实践和学习高效并且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出全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在整个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主要工作重点是在学生的全面的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方面,这种模式的巨大优势和好处是,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对学校的资源和企业的环境充分的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环境最大化的合理利用。因此,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关键环节,工学结合是实现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1.对实践教学目标认识不足。目前,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职教育模式,一般情况下,都非常注重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人才与社会的完美对接。然而放眼望去,我国近年来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认识限制和其他客观因素,并不能够明了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同时对于平时的实践教学目标也没有准确地把握。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多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实践教学在学生教学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2.专业教学内容安排混乱。根据目前的相关专业教学手册表明,都存在着内容不完善和缺乏独立体系、讲学内容分割等问题,片面的强调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虽然许多高职高校都会设置商务英语实训课程,但是多少都存在着时间安排不合理和组织不好等问题,直接导致了实训课程效率低下的现状。
3.缺乏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针对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都属于盈利性的单位,通常情况下并不能够在根本上最商务英语专业有着全面和足够深度的了解和把握。因此,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在重视度上的缺乏以及资金投入上的消极心态,所以会出现商务英语情景教学场所、实训配套设备与综合实训条件严重缺乏的情况。与此同时,一方面一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长期缺乏商务知识和实际商务领域丁作经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新增教师的主要来源是自身素质薄弱的外语类研究生。
4.教学成果评价标准统一。传统的实践教学效果检验标准是实训操练效果和实训实习报告评价的好坏。通过长期的发展,评价标准依然只是停留在表面,对学生的实际效果和学习效率并不能进行有效和准确的评估。纵观目前的高职院校,能够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适应企业需要和指导学校教学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与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三、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措施分析
1.实战能力培养是关键。目前,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高职教育也应当坚持以商务实战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的基本原则,同样也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责任,这样才能够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的进程中,不断提供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把握好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科学的制定应用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采用高效合理的实践教学手段,将以实习、试用、就业为主线的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运行好。
2.坚持教学系统化与特殊性原则。实践教学方面,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必须对学生能力培养计划的科学性有着具体而充分的认识,在商务英语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的基础上,通过简单到复杂、局部到整体和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另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该专业的员工在市场中的需求量并不大,因此,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例如,通过项目合作以及开展职工培训等方式,不仅能够提高用人单位的招录兴趣,同时也通过实践学习以及提前对企业的了解,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加强校内外的实训条件建设。对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高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业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方面,应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对于学生实习的安排、管理、沟通和学生的就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是一项复杂并且充满挑战的工程,需要高职院校的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摸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黄珍.工学结合理念下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1(6):7-8.
9.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九
础课程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艺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目前采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内容相对比较孤立,联系性不是很强,没有能够发挥基础课程的应有作用。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更好的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的需要以及更好的配合专业发展做了一些分析,在整合基础课程相关内容、采取措施改善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更好的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
一、前言
近年来,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适逢高职高专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大潮,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工学结合。本人在担任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工作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提高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针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专业建设及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方向说说自己的体会。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一个前期的铺垫,从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和性质上面来说,它应该是强调专业的通识教育,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一般而言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构成艺术)、图形创意等课程,整体而言,在课程设置相差不大,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存在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学校还开设了装饰雕塑、图案等课程等,不一而足。
在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得到大力发展的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得到了各位老师的重视,在实践中正不断地加以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反响。而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从目前来看,基本上都是沿袭传统的模式,开设内容都是按照素描、色彩、构成等进行分类,尽管在教学内容上面偏向于设计教学,但也不排除简单照搬照抄过去的模式等现象,和本科相比,最大区别就是课时数量上的压缩。这样,一方面由于高职层次学生绘画水平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基础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千人一面,导致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并没有能够发挥出基础课程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在此情况下,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如何和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改革创新,将教学与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融合,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起到应该具有的作用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也需要适应专业及社会的发展
毋庸置疑,由于基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服务职能,因此他也要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从课程方面来说,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历史都比较短暂,在千里只为一次分享 我的泪水 你的喜悦
课程设置上难免出现本科类似专业的翻版,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以及就业市场的开拓,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还留有历史印迹,专业基础教学内容在许多方面难免也存在一些过时的理念。
另外,学生进校时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同学进校以后还是攀比高考专业分数的高低,注重绘画技能的衡量,对于设计专业的内涵理解还不是特别理解,从而影响到他们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的实现。在课程学时上,基础课的课时时数也是有限的,一般每门基础课的课时都是在50学时左右,甚至更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或者被动和孤立的去学习既有的课程,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如何和已有的教学条件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真正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体现所开设专业之间的相互补充和融合还需要不断的改进。
其次,从教师方面的情况来看,还存在思想不重视,实际教学方法和预计不统一的现象,认为改革是专业课老师的事,基础课不是那么很重要的印象。这种现象是由多种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由于过去的精英教育背景,一般都是专业艺术院校毕业,他们习惯以自己的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经历来套用到高职教学模式当中,要么过分强调照搬国内甚至国外的一些专业艺术院校的做法,要么还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方式,甚至是针对本科生的教学方法来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有意无意的灌输纯艺术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忽略设计思维的转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喜欢运用传统的教学经验,比如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单纯地作为传统的素描知识教学,或者课堂训练的内容依然注重素描、色彩等基本功的训练而忽略设计思维的转变。
再次,从教学模式上来说。目前,情景教学,岗位模拟实训是得到广泛认可的高职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岗位需求的变化。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成为大家在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普遍实施的一种教学要求,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同,也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从思想的重视程度来说,基础课任教老师认为这样的模式更适用于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对于基础课程来说,和专业能力以及岗位挂钩并不是很明显,加上教学硬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管也实施了项目化教学,但还不能够很好的体现教学效果,需要对这种模式加以总结和创新。
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初探
1.打破传统学科分类,整合相关课程,突出基础课程作用
高职设计专业由于学时有限,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决定了基础课程的课时比重偏低,如果按照具体的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必然出现课时平均分配,结果就会导致教学目标重点不够突出,教学效果难以实现,学生感觉课程犹如鸡肋。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对学生的调研,现实的教学效果确实如此,很多学生在上完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程之后,普遍感觉教学时间太短,还没进入状态课程就换了其他课程内容。为你分享
因此,为真正体现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作用,在基础课程的内容上可以大胆做一些调整。参考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特色与样式,尝试将传统的按学科分类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艺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知识体系重新构建,组成综合的基础课程,在强调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基础上,着重突出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模块内容,设置成综
合基础课程,在学时上保持总量不减少,素描和色彩等原来的传统课程内容仅仅作为创意的表达手段融合在项目过程当中加以训练,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转变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专业技能知识。从而在心理上和实际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尽早进入设计的状态。
2.借鉴专业课程项目化模式,强化课程组织结构
传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如前所述,过分强调学生的绘画表达技能的提高,而高职层次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来讲整体偏弱,很多学生进校之前,可能都是半路出家,让他们花上几个星期再来进行基本功的训练,结果注定是为了画画而画画,最后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另外学科之间相对独立,知识的融合不够紧密,而忽略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学生在上完两门课程之后,能将两门课程加以联系的很少,一般都认为,设计素描训练还是形体、结构、比例、明暗的延续,如何将设计素描和色彩知识结合进行新的创造往往意识不足。其他诸如构成课程之中的形态采集、形态组合规律等知识、图形创意课程之中的图形组织知识之间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因此,按照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定位及目标来强调项目内容的整体教学设计,按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几门课的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模块打破课程的界限,设置工作任务,将按课程分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融入一体,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及规律设计课程训练项目的顺序,融合创意和表达方面的能力训练目标。通过项目化教学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基础课程之间知识的联系与沟通,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进而解决学时的有限和效果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进行
3.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
好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必须要通过好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与方法是教学过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能否采用科学先进的教学组织与方法手段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知识、技能的获取需要教学过程的支持,不同类型的知识、能力体系需要不同的教学过程,而以适应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是高职教学的特征,也是合理选择教学组织与方法的依据。由于课程模式的更新,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努力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提高,能积极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既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实践训练的启示作用,又能将应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很好的融合,发挥出基础课程的实际作用。
另外,对于基础课程教学还要统一思想,经常性的组织教学的研讨和学习,要善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
4.营造宽松的环境,尊重老师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是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改革的设想再完美,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同时还要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如果所有的老师都是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风格、统一的模式去教不同的学生,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从学校来说,要有鼓励创新的机制和评价体系,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要抱有宽容的心态,技术上面支持和配套,另外,教学设施的完善和配备,教学一线老师能动性的发挥,积极性调动都离不开保障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刚.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10.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十
1.前言
8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公布了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其中试点高职院校100所。这标志着我国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进人了实质性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实操性强,传统的旅游教育在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所以必须寻求一种思路,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恰当途径来进行实践性的锻炼。
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现代学徒制,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训新体系。
该模式体现了企业与学校双元主体的办学模式、能力与知识双向融合的培养目标、企业员工与学校学生双重身份的教育对象、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师教学的育人机制。髙职院校与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通力合作,以此来解决企业招工难、企业用工稳定、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现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旅游企业为辅,通过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模式来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这种模式仅体现在教学方面,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其中一个环节,而没有系统地贯穿招生、培养、就业这一系列环节。所以出现的结果是学校培养和旅游企业用人脱节,高技能人才供给小于需求,旅游企业实习生流动性大,人才储备后续不足。
高职院校也进行了改革探索,但往往形式重于内容,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存在,所以寻求和构建基于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4.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受制于旅游企业利益不大、院校能力不强、学生前景不明和制度保障不够等因素,国内一些地区和职业院校开展的相关试点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4.1政府重视,但制度保障缺失
政府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可能是破除当前我国学校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因而支持其发展。但政府层面尚未组织利益相关方(以旅游企业为主)共同制订统一的学徒培训教学标准,对学徒完成培训所应达到的知识技能水平也未做出明确统一的要求,在教学过程的监管、教学条件的保障、教学结果的评估等方面也未出台详细措施。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试点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也缺乏基本的操作规范。
4.2学校积极,但改革效果不明显
学校期望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全面深度合作来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积极联络旅行社、旅游景区等相关企业。但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来看,形式多于内容,课程设置多以理论授课为主,选用的教材时效性差,不能与市场发展相匹配。从师资力量来看,师资来源复杂,旅游企业工作经验不足,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加之学校的引导和激励不够,无法较好地满足旅游企业在技术、管理和经营等方面提升的需求。
4.3企业冷淡,利益不够被重视
旅游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往往是出于短期用工考虑。旅游企业希望能有现成人才可用,而现代学徒制的一个周期往往要三年,三年后学生是否留得住还不得而知。另外,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期间,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报酬,三年后的回报企业还暂时看不见。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实施诸多方面,旅游企业愿望也往往得不到体现。另外,旅游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不能获得相关的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所以旅游企业表现冷淡也在情理之中。
4.4学生消极,实习表现不稳定
旅游专业学生出于多种原因考虑,如对旅游企业不满意、学习前景不乐观、不愿意过早失去就业选择权等,也不太愿意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旅游企业大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忽视长期培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心理不适应,角色转换难,遇到工作不熟练、人事关系处理不妥当等问题时容易产生挫败感,对企业严格管理方式心存抵触,甚至出现逃避实习的想法。现不了自身价值,工作积极性不高。
5.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5.1完善制度和资金保障
完善高职院校直接从旅游企业在职员工中招生的相关制度、合作旅游企业的资质标准及其进入现代学徒制的认定程序、校企双方共同构建和实施学徒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以及在旅游企业就业的指导性规定等方面的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要为校企合作中的人员培训以及启动某些培训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二是必须给予带徒师傅一定的培训和指导经费;三是在企业实习的学生也要享有一定的补贴。
5.2选择好企业,明确责任
学校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和旅游企业用人特点,选择合适的旅游企业,确定好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发展潜力大的实习岗位,通过选拔和聘任程序确定好旅游企业中的指导师傅,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应该制定好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管理方式,创造良好氛围与环境;旅游企业应该保持积极态度,对学生做好在岗培训,并创造好的就业前景;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企业实习,掌握实践技能,自觉遵守学校和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
5.3加深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
加深学校和旅游企业在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个系列环节的深度合作。招生方面,与旅游企业招工结合,可先由旅游企业按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面试,再根据学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被录取的人具备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培养方面,优化配置校内外旅游实训设施和资源,校内实训室模拟真实的旅游服务环境,使得学生上课与上岗相结合,熟悉企业环境,定期参加校外实习;推进学生考核评价的转变,构建融学校标准和旅游行业企业标准于一体的综合化评价标准,教师、企业师傅、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就业方面,通过考核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享受正式员工待遇。
5.4融合专兼职师资力量
11.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9-0033-03
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历着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显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视程度。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其具有教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体系结构。高职院校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资源,是指在以职业需求、企业需要、岗位需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各种可利用资源的软、硬件条件的总称。高职院校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资源建设,对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和普及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引入企业高级工程师、技术能手参与教学,同时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企业新技术,掌握工作新技能;结合教学新理念,开发了工作页式的案例教学项目,重新构建适用于一线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更适用于高职院校教学应用的教材等,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创建工学结合的场景式的仿真教学环境。牵头组建职教集团,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互利互益。学校为企业培养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技师,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提供标准化比赛场地,进行校企交流等系列活动。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攻关,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企业为学校提供相关专业技术及岗位实习、实训机会,从企业引进经验丰富的专家技师指导教学,参与教学实践。专任教师参与生产过程,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设计,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建设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将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发展、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通过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比较性研究,尝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新型教学管理资源建设。为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学习并掌握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师资的内涵建设。在教学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创建贴近实践操作岗位的仿真教学、车间式实训演练基地,通过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发挥模拟仿真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将企业化管理模式融入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以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实践工作,增强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
三、教学资源库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普及和维护
2012年,教育部下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推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化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优质资源的普及与共享,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体现在素材资源库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专业资源库建设、实训资源库建设和校外资源库建设等方面。高职院校要将企业需求融入教学实践,积累文字、动画、视频、音频、教材、文献等多种媒体形式,引入现代化教学资源软件,实现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学资源库一体化共享及应用,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课程,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探寻优质方案。要注重教学资源库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发挥教学资源库的信息化优势,普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积累,由专项管理员进行更新与维护,保障教学资源库的网络安全性和教学实践适用性。
四、教学资源在教学应用中的数据监控及信息反馈
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应用中的数据监控及信息反馈:
一是引入高素质技能型师资,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反馈,带动专业师资整体能力的提升。通过职教集团,为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企业一线实践机会,深入企业,融入岗位,掌握岗位工作流程、技能,结合本专业教学理论,设计教学方案,自主开发项目教学案例,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教学设计与课程考核。
二是搭建仿真实验室,建设与岗位需求环境相仿的实训演练基地。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建设“校中厂”和“厂中校”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中通过工作页式的项目教学案例,开展实践教学指导,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流程,感受到真实的岗位工作状态。
三是开发专业性强、岗位适用度高的精品课程学习平台。引入现代化信息软件,建设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资源库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网络学习平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企业公共网站链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专业相关的企业动态。同时,搭建企业实习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以及毕业后的在岗工作学生反馈交流平台。
四是完善教学管理机制。通过校内外综合评价体系,反馈真实的教学效果。校内评教包含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建立校内教学督导管理机制。企业专家评教,通过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评价,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作为教学效果的检验方式,以获取“双证书”增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建设成效
2013年12月,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顺利通过吉林省示范校验收工作,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建成31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由学校教师开发的多门网络课程基于软件平台正式上网运行。其中有两门网络课程获国家级课程课件大赛一等奖,所有省级精品课、优秀课、院级精品课均可网上运行。学校注重师资培养、实训建设、软件投入。硬件教学资源投入建设中,动车演练基地等高端实训演练场所成为铁道类院校中的实践亮点。教学资源软、硬并重,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资源建设稳步发展,以综合性教学资源建设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发展适应于实践岗位的人才培养保障,为建成具有铁道类特色的高职院校不断努力。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资源建设,不是单一的资源建设投入,而是综合性、多样性、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建设体系结构。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内涵、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满足国家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其意义重大,必将对中国职业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许亚娟.对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3(6):78-79.
[2]吴琴,吴大中.高校教学管理问题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214-215.
[3]王喜.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04):33-35.
[4]王端祥.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0(18):27-28.
[5]杜爱萍.资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64-65.
12.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十二
园林技术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园林专业学校的增多及生源的扩招, 致使就业压力加剧。一方面企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紧缺, 另一方面就业压力加大。如何培养大批合格的园林专业人员迫在眉睫。本文从工学结合的制约因素入手, 深入分析了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就业能力培养等, 以期为其他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1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制约因素
1.1 理念转变不足, 认知窄化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如何领悟其内涵和本质, 往往把握不够, 导致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 跟风而上。企业重视利益, 难以形成高投入长产出的利益观;高职院校重视教学, 难以转变理论观与实践观;政府重视政策, 尚缺畅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渠道观, 造成推行效果不佳, 甚者教学成果下降, 其次是过于强调实践化, 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专业理论薄弱, 但有些院校提出“够用”原则, 进一步弱化了理论知识, 不平衡的教育导致高技能型人才转为只有实践没有理论的技术型人才, 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 也不利于学校长效发展;再者高职院校学生观念定位不佳, 造成理论不足、实践不强的局面。
1.2 企业与学校平台尚不完善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宗旨, 较少主动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而投入;院校主要任务是教学, 如何实践工学结合, 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是教学转变, 另一方面是资金投入。实现二者的衔接需要搭建人才培养、输送平台, 政府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目前, 政府往往将这个平台的构建任务交给了社会, 由企业寻找学校或者学校对接企业, 很多院校也采取订单式或者是办班式工学结合模式, 但发展空间有限, 如何实现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通缺乏有效的机制。
2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构建方法
2.1 园林技术专业教改模式下的工学结合
2.1.1 教学内容转变。
园林技术专业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 一般实践课主要是各科目采取实践周方式进行[2]。为了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平稳对接, 采取教材订购或者编写引入企业参与的形式, 编入企业案例进行教学和分析, 综合评价对职业能力提升的课程内容, 增加理论知识的实践性,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合理分配理论学时、基础和核心课程;实践课重在目的性, 通过校内实践、企业订单实践, 获得第一手的市场情报, 通过园林企业真实案例, 促使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此外变革课程评价体系, 为社会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2.1.2 教学方式转变。
以培养人才为目标, 变革现有的教学方式[3]。一是教学理论、实践及项目结合。通融贯通, 引入其他学科知识, 构建园林技术专业的知识框架, 通过实践扎实理论知识, 通过理论充实武装实践。围绕理论与实践开展模块化、项目化教学, 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分割教学方式。此外, 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组建教学平台, 教师通过这个平台指导学生以团队或者个体参与企业的项目, 或者指导参与企业或者校企的各类竞赛, 提升教学成果。三是教学传授与研讨参与结合。教学不仅是教师的职责, 更应引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在学习中加强互动, 通过案例分析、成果探讨、任务驱动、学生主讲等, 做到教学相长。
2.2 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学结合
人才需求存在企业的需求与高职教育现实的差异, 教学内容完善、方式转变是人才培养模式下工学结合的基础。此外, 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制订等。学校以企业需求为起点, 制订人才培养目标,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4,5]。目前主要的培养模式有“1+1+1”模式、“半工半读”模式、“411”模式和“三位一体”模式等, 不管采取哪种模式, 主要是学校、学生、企业之间的衔接[6,7,8]。
近年来,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通过转变思路, 引入了订单培养、联合办学、企业班等形式, 直接对接企业的模式, 减少了学校和企业等各环节的繁琐事宜, 通过企业需求直接订单培养人才或者企业直接来学校冠名班, 毕业直接入企形式,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解决了企业人才需求的难题, 这种模式成为“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减轻了专业教师到处碰壁的难题, 为教学解除了后顾之忧, 提升了院校教学成效, 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和产值效益。
2.3 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模式下的工学结合
教师团队建设是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和根本所在, 起到工学结合节点的作用。教师是工学结合的基础。目前, 很多院校为了促进工学结合的加速进展, 纷纷组建一支素质良好、业务精干、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一方面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培养, 另一方面引进先进的职教理念, 争取把园林技术专业发展成国家级、省级以上特色专业。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通过这些年与企业合作、团队建设, 已经组建由7人构成的双师型队伍;此外培养专业带头人的科研业务能力, 保证其能够主持或参与完成专业建设科研课题, 通过科研任务, 引领学生开展实践学习;再者在现有师资基础上, 加大对兼职教师的吸纳和管理, 充分发挥由企业单位领导, 技术专家、科研院所教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 进一步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的作用, 建立一支专职与兼职相互补的教师队伍。
3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模式发展展望
工学结合可有效解决当前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 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使高职教育更贴近社会,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近些年人们对生活环境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绿色、生态、环保等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这就要求学院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实践证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我国高职园林教育和社会发展要求, 符合企业发展需求。
摘要:分析了影响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制约因素, 从课程教学改革、人才模式培养及教学团队组建等方面分析, 提出了工学结合的对策, 旨在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制约因素,构建方法
参考文献
[1]郭建如, 邓峰.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变革、就业市场变化与毕业生就业概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 (10) :27-63.
[2]刘行, 安军超, 曲良谱.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5, 17 (3) :127-130.
[3]陈开森, 刘志中, 邓元德.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3 (1) :36-41.
[4]唐巍巍.高职园林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园艺文摘, 2011 (9) :193-194.
[5]陈秀波, 丛慧影.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 (2) :115-117.
[6]黄顺, 潘文明, 唐蓉, 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7) :353-354.
[7]黄云玲.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5 (1) :42-45.
1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十三
模具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
本论文从改革教学方式、重视综合实训和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阐述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模具专业人才的方法及措施,浅谈了模具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
作 者:王晓红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2 关键词:模具专业 工学结合 实践14.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十四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面向的岗位大体上分为三类:从事产品或服务销售及管理工作的基础岗位(如导购员、促销员、市场信息员、营业员、销售员、销售代表、客服人员)、从事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目标岗位(如区域经理、销售经理、市场经理、策划经理、业务经理、门店店长);从事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发展岗位(如省级经理、大区经理、市场总监、销售总监、营销总监);以及从事营销、调研、策划或其他服务性工作的人员。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被定位在一线从事营销的业务和基层营销管理,而3~5年后的后续发展岗位可以晋升到中层营销管理。从目前需求来看,营销专业是社会上需求较大的专业,而所有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都开设这一专业导致连年的供给不断增加,这就要求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立足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学校应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凸显实践性教学环境,为学生“零距离就业”铺平道路。这也正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意义所在。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做”企业所需的对口人才减少了企业培训成本的支出。一旦学生实习表现突出,被企业认为是合格学生,马上可以跟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15.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十五
随着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我国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化。工程造价是一门对口、专业性很强的专业,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加入建筑工地实习这一环节, 才能使学生适应并走入社会。目前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日益被社会、学校、学生广泛接受, 国家也因此加大了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关注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模式的开展, 2006年3月, 国家教育部就此提出《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 意见称要职业院校提高认识、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校企合作等等, 为各级各类高职院校提供发展方向的同时, 也为学校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模式提供政策保障。但是, 针对工程造价专业到建筑工地参加见习、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由于学生学习场地的转换、学习内容、工地环境艰苦等等问题, 给学生管理人员提出了更多的难题。目前学者对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面, 对于学生的管理体制论述较少, 本文希冀就学生管理体制方面做相关的研究探讨。
1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与土木建筑系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 具体到我国可上溯到近代推行的实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和“为未来工作”的教育思想, 是一种直接通向生产岗位, 为职业、为未来而工作的教育, 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它的目标指向集中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上。[1]
针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 当学生在学校完成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学习之后, 通过与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的企业协商, 安排学生到企业当中参观、学习、顶岗实习。通过实地到建筑工地现场考察, 组织学生了解工程构造和结构、工程施工的主要流程和管理组织工作, 为将来从事工程施工和造价管理打下坚实基础;跟随工程师学习工程量的计算与审核工作, 熟悉施工规范、文件设计、资料勘察与验收, 能够达到熟练识图、土石方量、钢筋混凝土工程量、砌筑工程量等的计算, 以便学生掌握实际工程造价的基本技能。
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内涵解读中, 我们得出其基本特征为:①实施开放性教学: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打破原来学校只在课堂进行封闭教学的模式, 将教学课堂转移向社会企业, 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当中去实践、学习, 将学校企业、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②明显的职业教育倾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走向企业当中, 参加顶岗实习, 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社会和职业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身份的转变。③注重实践:工学结合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践生产当中, 改变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 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2 学生管理体制面临的新挑战
学生管理体制是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环节, 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思想品德等息息相关。因此, 学生管理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运行、未来发展以及学生的人格塑造。[2]目前, 高职院校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 组织学生进入到社会企业当中实习, 实习过程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首先, 由于部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差, 刚进社会容易碰到挫折, 有可能导致学生离岗情况的出现;其次, 学生在实习期间, 远离学校, 与社会闲散人员接触机会相对比较多, 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第三, 学生离开学校到工地参加实习期间, 由于自身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掌握的不充分, 生产安全教育学习不到位, 这些可能导致在实习工作期间频遇挫折, 严重者可能发生意外事故。以上这些问题都给学校管理工作者管理学生增加了难度, 显现了传统的校、院两级学生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除了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隐患,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本身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很大的改变。首先, 在教育环境方面,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将原来单纯在学校开展学生教育的场所延伸到社会企业当中, 学生离开熟悉的校园和同龄伙伴, 投入到复杂的社会企业洪流之中, 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等会使学生产生很多新的想法[3]。其次, 进入企业参加实习, 学生兼具员工与学生的双重身份, 在能力和素质上面对学生都产生更高的要求。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提升, 成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一大难题。第三, 传统教育模式下,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当进入企业当中, 在项目部或者建筑施工场地, 实习生碰到不懂的问题必须向工程师或者建筑师傅请教, 教育主体的改变使学生在思想上很难适应。
学校为了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 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进而制定一系列制度措施对学生实施管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模式带来的转变对于学生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3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体制创新探索
3.1 校企携手共建高校的管理机制
①学校和企业都要设置专门负责学生管理的机构, 企业当中要对实习的学生进行监督观察, 有问题适时向学校反映, 及时与学校相关负责人员取得联系, 真正做到责任到人。②学校与企业应该做到互相信任, 一切以学生利益为重。不定期的召开学生情况研讨会, 互通学生情况, 对学生切实做到预防为主, 避免大错误的出现。③学校与企业经常保持联系, 切实做好校企合作办学, 学校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适当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 企业也要考虑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实习岗位。
3.2 完善学生参加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制度
首先, 申请半工半读制度, 学生在自愿原则下, 征得家长同意, 与学校、企业签订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其次, 对于学生实训制度的规定, 学生要到企业中参加实习, 除了条件艰苦之外, 还要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 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避免出现意外事故。最后, 学校还要委派专人负责到企业中, 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管理, 负责学生的生产、纪律、安全等问题, 及时向学校反映情况。
3.3 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 构建师生网络交流平台
现代科技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 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专业BBS论坛等方式, 与学生互动联系, 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笔者在分析近年来教育实践实施基础上, 认真总结实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实习期间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 最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强学生管理的一些措施意见, 希望能够促进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
[2]李翠芳.书院制——学生管理体制的新探索[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2.
16.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号),明确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渐建立并推行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次根本性变革,既带来了高职教育理念的变化,也给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一、重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希望,是民主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①那么,如何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走出困境,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出路是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为了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
(一)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机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学生实践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就业环节与企业开展深度教学合作,因此,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为目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契机,也是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下开展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助企业文化的融入,能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能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专业技能和职业思想道德素质共同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二者的长处,整合双方的资源,进一步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也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性。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是校企合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变为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教师,双主体在思想教育工作思路、理念、方法和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二是在企业与院校不同的教育环境、人文气息、管理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施空间和吸引力;三是社会上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使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四是教育对象即高职学生自身带来的问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环境下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达到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赢”。
二、校企合作环境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一)教育对象具有双重身份,学生角色适应和转换有困难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同时也是企业“员工”,既要接受在学校相对集中的教育与管理,又要接受在企业相对分散的教育与管理。尤其在企业往往重生产经营效益,轻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使学生在交替变化的角色中思想意识产生混乱,如果学生更多地追求物质利益,关注社会负面问题,则与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正面教育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给实习学生在思想和言行上产生不良影响,给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于与企业合作“订单培养”的学生来说,入学即就业。学生就业压力小了,就很容易放松懈怠,导致目标缺失、动力不足、行为散漫。有些学生因自身素养达不到企业要求,有些学生职业规划不清晰,“缺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精神,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企业社会利益的关系”,从而易产生不良情绪,不利于学习和职业发展。
(二)教育主体增加了企业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特殊性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实践教学、实习实训要在实习单位进行,学生有一部分时间要在企业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思政教育要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双方来共同或交替完成。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由于在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形式、要求、内容等方面有较多不同,学生在实习初期需要一定时间适应,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盲从、焦虑等问题,从而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教育环境扩大复杂,企业和学校要无缝链接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既要在学校里完成理论学习任务,又要到企业接受实习、实训和实践学习任务。学生从熟悉的校园环境转换到陌生的企业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技能学习内容、严格的企业管理和考核等,与校园的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环境有一定差别,需要一定适应期,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等。如果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可能学生产生厌倦或逆反心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事倍功半,甚至没有成效。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求企业帮助,实现教育环境无缝链接,课堂、校园和企业都能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高职院校“关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社会政治环境、企业文化背景以及传统模式中的校园文化环境变化,促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进行必要的变革。
(一)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双重身份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利用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良好时机,教师必须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充分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具体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可以充分发挥学院党、学团组织和专业教师育人的重要作用
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学的氛围较为浓厚,各项工作和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学生职业培养和专业学习展开。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限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仅靠思想政治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不够的。
党总支、团总支、学生会等组织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织,对开展、管理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从教室带到企业,有利于发挥教育理论优势,指导学生学习和实习以及日常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加强学生思政工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高校教师具有双重任务,即教书又育人。在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程和思政课任课教师的责任,各门课程都应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应负有育人职责。专业教师不能只传授专业技能知识,还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学生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三)充分挖掘企业资源,加强学生实习环节思想政治教育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起到激励人心、约束言行,稳定思想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了解优秀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学生可以在鲜活生动的企业环境中感受并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因此,要在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实践环节中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在育人方面的优势资源,使学生受到企业文化及精神方面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提升学生以自身为主体地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及职业素质。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要注重理论实践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既要包含学生政治素养、品德修养、职业道德,也要包括与学生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例如为人处世等。
(四)构建多元多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核仅从一张卷子或论文上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考核分数,学生答题和实际表现可能出现不一致。构建多元多环节的评价体系,可以对学生学习、实习全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核,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实习实训期间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
评价主体可由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组成,评价环节课包括思政课堂、学生活动、专业实践和实习实训多个阶段,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日常为人处事,学习态度,责任意识、实习实训期表现等多方面,主要是关注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考核其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力和素养,以帮助学生快速地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化。同时,可在专业课程考核中设定思想政治表现考核内容,考察学生在职业技能学习中的思想动态、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也可在实习环节中增加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考核内容,由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企业管理人员予以评定。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
参考文献:
[1]戴志.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D]. 西南交通大学,2010.
[2]杨树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与出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3).
作者简介:
17.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十七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 职业道德 高职学生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给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真实的职业行为中强化职业道德认知;在项目式教学中培养职业道德情感;在“学生一职业人”的双重角色中提升职业道德判断能力。高职院校应坚持实践性和职业性的原则,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一般职业道德教育与行业职业道德教育、隐性与显性的三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培养契机分析
要具备某种职业道德品质,道德主体首先必须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等道德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职业道德认识是个体职业道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仅有道德认识还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道德行动,形成职业道德品质还必须有坚定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在道德内化过程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它是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它把认识和理解的道德规范坚定不移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中来,使这些原来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规范通过个体自己持续不断的行为表现出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职业道德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一)在真实职业行为中强化职业道德认知
职业道德认知是指在职场中对于个人行为和人格的尊重,以及职业相关的技能、知识和规章遵从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经由选择、组织并评估周围环境中的因素,使得这些因素变得有意义且符合道德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认知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职业道德认同程度、职业道德付出程度、职业道德实践程度。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顶岗实习往往承担一个岗位的重任,在这种真实的职业行为中,职业认同感会逐步得到加强,且在工作中表现出诚信、负责进取的服务态度,在遇到道德困惑或冲突的情况下,愿意实践职业道德,即会做出符合职业道德倾向的行为。可见,职业道德认知能在真实的职业行为中得到强化。
(二)在项目式教学中培养职业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是对实现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体验,也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所体验到的心理活动。职业领域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岗位自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合作感四个方面的内容。在项目式教学中,学习团队成员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共同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可见,项目式教学的各环节均体现着学生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从中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三)在“学生一职业人”的双重角色中提升职业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判断是主体根据已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原则及道德规范对自身或他人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所进行的善恶价值的判断。而道德判断能力则是指道德主体在复杂的道德困惑中进行理性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道德主体有着“学生”和“职业人”的双重角色,在实践中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学生进人到企业或公司,他们与公司里其他员工是同事关系,与师傅则是师生关系,与企业的老板则是雇佣关系。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适当引导道德主体对不同的角色关系进行理性分解,依据各自角色的利益,用道德规则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际道德判断能力。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校园文化包括建筑布局、教学设施、绿化雕塑、规章制度、行为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是其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体现企业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也随之被带进校园。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企业文化与本土校园文化的融合,充分发挥校园的德育功能和企业文化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高职院校可适当在校园内显著建筑、走廊等位置上张贴中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的核心文化标语。专业实训实验室的布置要体现“教学工厂”的要求,将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和操作规程、劳动安全制度张贴上墙,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动机和职业精神。
(二)个性与共性融合
职业道德的共性表现为社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共同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的个性即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行业规范往往是从事该行业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共性的范围,还应该进行个性化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这也是西方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方向。如,医学院学生所面临的是进行人体实验的道德问题、秘密限度问题,以及稀有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公共管理学校的学生则会讨论政府官员在欺骗公众、对媒体泄漏机密,以及拒不执行上司命令等方面是否会受到不公正处理的问题,等等。高职学生只有集共性与个性道德品质于一身,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隐性与显性融合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探究论文06-13
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创新论文07-31
高职院校合作模式探索的论文07-07
高职院校教材与人员素质培养论文10-16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07-20
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