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4-09-01

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精选14篇)

1.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住房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密切相关的问题,住房问题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目前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部分百姓住房难问题,而建立理性的良好的住房体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推进住房改革和建设,完善城市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解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政府一定要严格依法行政,明确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理清住房难问题的实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依法行政住房市场化住房难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住房是民生之本,建立理性的良好的住房体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目前,住房难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也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制度经历了从以福利分房制度为主发展到以住房市场化制度为主的过程,建立了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住房体制。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目前在一定范围存在着部分百姓住房难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房价持续上涨、住房供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使住房市场化制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目前住房问题的基本情况:

1、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

房价上涨成为全国各个城市的共同现象,房价过高,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或者说是占民众消费支出的比重过高,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以我市为例,近五年来的房价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都在平稳上升。在2008,2009年上升较快。在2010年全市新房均价基本维持在4000元每平方米左右。

2、房屋拆迁纠纷多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拆迁成为每个城市中最常见的现象,而拆迁纠纷也是每一次拆迁过程中的必发现象,更有严重的发展到暴力冲突。据信访部门介绍,目前城市拆迁问题已成为群众信访反映的焦点之一。国家信访局接待的群众集体上访中,反映企业劳保、城市拆迁、征地三类问题的批次和人次占到60%以上。主要原因:(1)货币补偿的金额赶不上快速增长的房价,拆迁安置价一般要比商品房市场价少一半左右,所以拿到货币还建的价钱往往买不到一套商品房。(2)房屋产权调换

不能安排合适的房源,这也是被拆迁人不愿意拆迁的原因,被拆迁人一般不愿意去地段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既不利于上班,也不利于上学。

3、老小区住房设施老化严重

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居住条件提高的需要越来越大,在这期间所建的住宅区特别多,这类房屋随着时代的演变,新房已变成旧房,一方面旧城区房屋混杂,不仅有大量住宅,而且还有相当多的商业用房、仓库用房、工业厂房、办公业务用房等;另一方面旧城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仅新旧房屋交错,而且居住和经营交织。再一方面旧城区房屋陈旧,配套设施及环境质量存在先天不足。就旧城区物业本身而言,全部是旧房,使用时间至少是年限不等,有的时间甚至还要久远,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很好的规划,大多房型老化,式样陈旧,房屋质量、设备、各种质量指标远远不到规范设计要求,老化程度较严重。特别是在老城市中,房屋陈旧的状况尤为明显,而且乱搭乱建的现象特别突出,严重破环了住宅区环境和公共设施。

二、住房难存在的问题原因

1、城市人口及外来人口的增加,增加了对住宅的有效需求

2、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税收的增加,促使房价居高不下

3、设计标准的提高、钢材、水泥等建筑原材料价格提高等,这些都会导致供给成本的提升。成本提高必然导致房屋销售价格的提高,增加了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压力。

三、解决住房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解决住房难问题关键要在土地制度、房屋建设开发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方面做根本性突破,才能实现居者有其房的愿望。

(一)规范政府职能,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严格土地审批制度,依法规范用地

实行依法行政,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要强化管理措施,做到依法、集约、规范用地。如果管理得当,闲置的土地是要承担罚金。有些开发商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了土地,比如一块土地本来是商业用地,他们就通过走公益性用地的程序,用很低的价格获得土地,然后去盖豪华住宅,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从而也就减少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用地。从这一点来看,开发商是有责任的,其实最终的原因还是在管理上。另外,政府应该允许、促进公平的竞争,放开土地市场,房地产高额的利润也会下降。

(三)完善拆迁补偿制度,保障被拆迁人居住条件

拆迁属国家征收行为,建议由政府来主导完成。拆迁属于国家征收范畴,应该给予一定补偿,应以物权法第42条规定的“拆迁应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为基本补偿原则。这也就是说,若是货币拆迁,应该确保被拆迁人能够买得起房子,若是就地安置,应保障居民的居住条件,至少不能比现有条件差。此外,若有条件同时提供货币拆迁和实物拆迁,应允许被拆迁人自由选择。

(四)发展保障性住房,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住房保障的实质,就是要由政府承担住房市场价格与居民支付能力之间的差额,提高部分低收入、无收入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到国家和地方财力的限制,可用于社会保障特别是住房保障的资金必然是一个有限量。目前保障房的比例还非常低,所以要确保保障性住房所占的比例。政府首先不要把房地产行业作为敛财之道,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政府一定要坚决退出房地产利益链,支持发展基于非营利目的设立的各种开发机构,支持居民自建活动,坚决打击房地产投机活动,才能有效地调节住房市场。

(五)规范房地产市场管理,构建良好的住房开发体系

房地产业涉及到投资、流通、消费多个领域,加强房地产业管理和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住房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加强房地产业管理包括加强对开发企业的管理,也包括对中介、物管、租赁市场的管理,重点是加强对开发企业的管理。

总之,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难问题,建立理性的良好的住房体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推进住房改革和建设,完善城市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解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市场要承担起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更要求政府一定要严格依法行政,明确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理清住房难问题的实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2.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二

1. 我国民事执行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民事执行难问题比较突出,法院“执行难”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较大。当人民法院将裁判送达当事人后,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致使应生效的法律文书规定的具体权利和义务难以实现[1]。现在我国还缺少一部真正意义的《强制执行法》,在法律执行方面的规范与制度还不健全,这就给法律在执行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虽然在《民事讼诉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讼诉法》等一些程序法和一些单行法规中有些相关的规定,但还不能适应法律具体执行工作的实际需要。目前法律条款还不够全面且缺乏系统性,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具体操作时经常会出现问题。

2. 民事执行难的具体表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民事案件中的很多生效法律文本得不到执行,这直接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推进以及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现阶段的“执行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恶性暴力抗法。当前,在现实法律执行过程中,执法人员经常遭到当事人及其亲属的殴打、谩骂,执行人员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最后很多暴力抗拒执行的被执行人也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产生恶性循环,滋长了暴力抗拒执行,加剧了执行难。(2)协助执行人不作为。我国法律规定了协助执行人的义务,但很多时候协助执行人无视法律的权威地位,拒不配合法院的执行,造成法院执行力不够。(3)委托执行力不强。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日益增大,法律资源浪费巨大,导致执行环境进一步恶化。

3. 执行难的危害性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危害性极大。著名的法学家雅维茨曾经说过:“只要社会中存在法,那么法的实现就一直并将永远是社会关系的法律形式存在的特殊形式,法的实现是法的存在的作用和执行主要社会职能的特殊方式。如果法的规定不能得以实现的话,那法就什么都不是。”[2]民事执行难使得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使公民的合法权力与私有财产均遭受到严重损害;民事执行难影响我国法院的正面形象,影响政府在百姓中的形象,不仅践踏法治原则,还损害了法律的至上地位,动摇了人们对法律的信心,使民众产生对个别法院执法人员腐败无能的怀疑和责难;民事执行难危害社会的稳定与民族的和谐,给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对法律的不信任会转嫁为对党和政府的失望,危害严重。

二、民事执行难的主要原因

发生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笔者认为主要有几下几点:

1. 公民法律意识不强

民事执行难的主要原因就是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在一个成熟的国家里,法律的地位至高无上,只有保证人们尊重法律、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才能保证法律得到执行。我们国家虽然在社会中极力地进行普法宣传,但人们对法律的了解仍然有限,法治观念仍然不强,社会中法盲仍然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当事人自觉履行法律判决的人很有限。很多人无视法律权威,使法院判决成为“一纸空文”。法律意识淡薄在中国有很深的历史原因,想要马上改正是不容易的,而且必须要有一个严肃和严厉的处罚机制配套执行。在我国,特权主义、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人情人际关系至上、权大于法等等封建思想仍然影响着这个古老的国度,要建立一个法制环境优秀、人民自觉守法的文明社会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2. 缺乏完善的民事执行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我国还没有特别完善的民事执行法立法,很多法规、规章对于执行难的问题,其作用显得很是疲软。当前的一些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对规范民事执行和解决“执行难”问题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国民事执行法律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民事执行立法仍然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这种情况很突出,亟待解决。

在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执行的具体条款仅有二十多条,使得执行工作更是无法可依,这样必然造成强制执行制度的不完善。民事执行工作当前主要靠《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的规定开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也是规定得少且原则性多,具体内容少,对一些问题并没有给出翔实具体的规定条文,所以必须加强民事执行立法工作,使民事执行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 执行人员能力素质不强

执行人员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特殊复杂的情况,这就要求执法人员有过硬的素质和较强的法律知识,有时甚至要面对不法分子的暴力抗法行为。如果站在执行人员的角度,考虑他们面对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执行难了。此外,有的执行人员法律知识掌握得不熟,遇到特殊问题不知如何处理,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精,这些问题都影响法律执行的效果。现行的民事执行制度存在执行人员权力过大,有特权嫌疑,执行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另外,大多数基层法院执行力量与设备都不足,执行难度较大的案件,需要的必备设备也得不到配备,这样必然导致执行效率低,在突发事件面前,显得力量单薄,难以招架[3]。

三、民事执行难的解决办法

1. 建立、健全民事执行法律制度

首先,要形成一个法院决策、专门执行机关执行、检察院监督三权分立、高效运行的机制。当前,我国民事执行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当事人有机可乘,导致生效法律文本无法执行。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制定系统、健全、独立、完整、具体的强制执行法,以此来约束和规范当事人、协助执行人员的执行行为,确保执行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此来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4]。

2. 努力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民事执行难和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分不开的,所以要不断加强执法队伍的素质,包括他们的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使整个执法队伍的素质得到提高。此外,要建立新的与时俱进的执法标准,研究新形势下执法工作的规律,就以人为本,始终把执行、落实好法院裁定的文件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这支队伍规范化、执法专业化,才能够使得全社会对执行工作予以理解和支持,为推动执行工作的发展,解决执行难问题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3.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民法治意识

执法队伍要始终把宣传作为自己的一项坚持不懈的工作来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不定期组织法院干警为人民群众解答有关执行工作的疑难问题。这就要广大法律工作者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手段在全社会形成生效法律文书必须履行的良好执行环境。要通过典型的执行案例,让广大公民树立起遵守法律、敬畏法律、有法必依的观念,同时,加大力度宣传,使社会成员摈弃那些损人利己主义、自利自私主义、官僚特权主义、官本位至上主义的恶习,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才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才能够真正地以人为本,推动社会进步。

四、结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决执行难问题是一项摆在广大法律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一项必须完成好的任务。因为它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关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和谐环境。通过本文的阐述,不难看出法律执行的关键在于强制执行法立法的完善,只要真正做好执行法的立法工作、做好执法队伍的建设工作、做好法律的宣传工作,转变“重审轻执”的观念,正确认识执行程序的价值,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民事执行难的老大难问题,为我国文明法治环境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明童,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谭秋桂.民事执行原理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3]方蓅芳.民事诉讼收费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9,(3).

3.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三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作为一个当代的学子,我们也将思考这个严肃的问题。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无论是政府、学校、社会,还是家长和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我们两个同学为一组就就业难不难的问题对大二的学长、学姐做了一个调查。据我们统计:50%的同学觉得就业难,27%觉得有一定的难度,14%觉得很容易,剩下的9%是走关系,不考虑择业的问题。从这些数据看来,我们总结了如下这些原因来说明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就业难:

一、就业观念问题

大多数学生刚从高校毕业时就对选专业的问题不明确,总是随大流,学的人多的专业就是好专业,这样盲目的跟随,最后后悔的是自己。大学毕业时都想去大城市、大企业单位就业,还有就是差不多一个班的同学都去竞争一个岗位,都觉得这个岗位福利好,在地点好。但是都没想到用人单位的需求,现实中单位并没有要招用这么多员工,最后失败了,就又去寻找新的机会,因此就业感念又一次发生了改变。

二、技能缺乏问题

现在的本科院校大多都是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我们学的是会计专业,就我们现在了解的知识所知用人单位很重视动手能力和书本知识,要能全方面了解会计的职能和一整套的做账过程,用人单位才能放心地把一个公司的经济命脉交给你,如果你连基本的算术都不会,最后只能被fire掉。所以大多数企业对从大学毕业招募的员工都要进行就业前的培训,通过各项的综合考核才能正式上岗。企业也就能更好地、放心地重用大学生。

三、信息不足问题

同学们大都是认为要把专业学好,每天埋头啃书,就我们学校的自习室来看,每天都是满座,不管是上课期间还是下课或者是放假期的时候,也有很多是呆在寝室一天不出门,这样是不行的,没有出去了解过自己专业的就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于这方面的要求,每周都应通过多方面的手段来了解近几年的就业市场的一些要求,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在用人单位招聘时脱颖而出。

四、性别歧视问题

当我们调查到大二学长专业是机电专业时就明显能看出一个问题。男性占四分之三,女生不超过10个人。这就是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问到就业问题时大多数男生就说这个问题很容易,因为他们都是一批一批的进企业,有的用人单位就不会要女生。说到女生多的专业就属会计专业了,一个班级超过5个男生就很多了,到就业时,用人单位就很看重男生,认为男性对会计这个行业有潜力股。

4.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民营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民营经济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贷款难,已成为制约我县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形成了金融理论中所谓的“金融压制”现象。

一、造成我县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因素 ㈠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经营风险高,实力尚不足。我县民营企业不少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重大决策多是企业法人代表一人说了算,缺乏科学决策体系。且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较小,设备工艺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比较低,在产业分工中一般处于底层,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经营中不确定因素多,抵御风险能力差,容易受经济波动的冲击。尤其是那些历史时间较短、资本金较少、信贷记录少的民营企业,银行有充足理由对其实施信贷约束。

2.财务信息透明度低。这是民营企业先天性缺陷。首先,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渠道很难获得。其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规范,真实性差,有的甚至不存在。第三,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缺乏高水平的财

务管理人员,有的民营企业目前还是丈夫当老板妻子管财务的“夫妻店”。第四,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还没有与银行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上述情况造成银行和企业财务信息严重不对称,致使银行不能准确把握贷款对象的还款能力,无法监督企业借款的投向,降低了银行信贷的积极性。

3.整体社会信用形象尚未建立。2000年以前存在民营企业抽逃资金、拖欠帐款、逃废银行债务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信用的整体形象。如某县500万元以上26家贷款户中,23家属不良贷款,造成银行畏惧心理,不会再为其提供新的贷

款。近几年虽然已有相当大的改变,但银行仍难以抹去旧日印象,信贷审批持谨慎态度;加之民营企业自身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又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担保,从而削弱了银行信贷支持力度。

4.“债务链”问题的困扰。民营企业间债务链有两种,一是相互拖欠货款形成的债务链;二是前些年企业互保链的断裂。两种情况使企业形成了严重的债务负担,给银行带来了巨大损失,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降低了银行信贷支持的信心。

㈡银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1.信贷供求矛盾突出。银行实行总行一级法人体制,分支机构在总行授权范围内从事信贷业务,超过权限必须经上级审批,尽管有分类授权的灵活性,但是由于省市级分行的

信贷规模已经限定,而省市级分行又将贷款重点投向省市级大型企业,从而造成民营企业分得的信贷量很少。同时,县乡民营企业获得的贷款主要来自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县级支行,他们的贷款权利小、规模小,无法满足民营企业不断增长的信贷需求。

2.重存轻贷现象比较严重。中小民营企业强烈反映,银行积极争取中小民营企业的存款,而不愿对其发放贷款,存贷差距过大。

3.信贷市场发育不健全。专为民营服务的融资机构体系尚未真正形成。由民营企业出资的民营银行的组建遇到阻力较大,中小民营企业对能否解决贷款难问题缺乏信心。

4.银行在信贷操作中不能完全执行《贷款通则》。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某市银行对中小型民营企业不办理财产抵押贷款,只办理担保贷款;房产证抵押贷款只有3个月期;某市企业设备不能作为财产抵押;某市银行对没有贷款记录的企业首次贷款前必须办理一次2-3个月的小额贷款(20-30万元,还款后方可获得企业希望得到的贷款额度;企业的专利、发明等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银行不予承认,不能作为信贷依据;少数县级支行不办理展期业务,对企业重复进行资产评估,造成贷款成本高;承包

期50年的荒山、荒地虽然已有不同程度的开发,仍不能作为财产抵押贷款;季节性集中使用大量资金的企业难以得到贷款;银行对中小民营

企业放款量小、频率高、手续繁杂,使一些具备条件的企业望而却步。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

一、民营企业方面

1.完善企业财务制度,提高信息可信度和透明性。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及透明度是银行考察企业信用的标准。⑴健全内部财政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真实可靠,符合银行放贷的规范要求;⑵加强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聘用或培养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充实到财务管理部门;⑶请银行代理财务,银企得到充分沟通,企业会容易获得贷款;⑷积极接受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督,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

2.强化信用观念,提高信用等级。⑴诚实守信,规范经营;⑵加强与大企业的联系,借助大企业的信用为其担保,获得银行贷款;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不断通报企业经营情况,让银行能把握住企业资金的流向,征得金融机构的信任;⑷按银行信用登记评定标准规范企业的各项制度,积极争取银行的信用登记评定。⑸及时清理债务链,优化财务状况。

3.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避免项目盲目上马。国家产业政策是企业发展的指南,也是银行信贷发放的准则。调研中一些中小钢铁、汽车配件、水泥企业反映,银行态度明确,一般不予贷款支持,而像集约化的农牧业、养殖业、农副产

品加工业,因为能够带动农村、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所以比较容易得到银行的支持。

二、银行方面

1.树立服务意识,简化业务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前提下,各家银行应适当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要严格按照人民分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支持民营企业贷款。

2.完善适合中小民营企业特点的授信制度,积极开展信用贷款业务。授信制度在大型民营企业中得到了普遍运用,而中小民营企业被授信,这就要求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深入的全面的了解,对那些信誉好、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不拘一格的授信。企业不需要财产抵押和担保,凭自身信誉即可得到银行贷款,是壮大民营企业发展的有效形式。我们应学习浙江省温州市建行的经验,对那些规模较大、资信等级较高的优质客户在授信额度内发放30%的信用贷款,实现银企双赢。

三、政府方面

1.政府要积极指导和督促中小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打破传统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中小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营效益,增强银行对中小企业增加有效信贷投入的信心;搞好银

企协调,建立政银企协调沟通机制,建立银行和中小企业之 间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银企之间存在的实际 问题,努力创造政银企共赢的新局面。2.建立健全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保证制度,大力 发展倡导企业成立担保公司。目前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所需要 的抵押和担保,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苦难。只有建 立信用保证制度,才能对中小企业实施金融支持。信用担保 机构有三种模式: 一是政府信用担保模式。以政府出资为主,部分企业可以参股,不以赢利为目的,只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二是中小企业互助型担保模式。由中小企业作为会员自愿组 成并出资,以互助的方式在会员企业中进行贷款担保,不以 赢利为目的,只收取一定的会员费。三是商业担保模式。以 民间企业投资为主,以赢利为目的,投资者享受投资收益。担保机构的成功运作还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积极协作和配 合,采用风险共担原则开展业务。3.建 议 有 关 部 门 大 力 呼 吁 国 家 放 宽 民 营 银 行 准 入 的 限 制。银行准入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放宽,特别是

成立社区银行、中小银行和城市银行,他们能够更有针对性为中小企业进行 服务。我县民营企业家对进入金融界呼声很高,有的甚至提 出以自己具有升值潜力的不动产资源投资于银行建设,组建 符合现代产权制度要求、有鲜明本土化特征的、新兴的股份 制商业银行。同时还应向国家有关部门呼吁,按照市场经济

5.住房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五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住房问题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目前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部分百姓住房难问题,住房问题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在中国梦这个时代背景下,妥善地解决好居住房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是一个需要慎重考量的大课题。“住房梦”是中国百姓最基本的梦想,从央行公布调查数据来看,约七成居民认为房价过高,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可以说,在所有中国人的梦想里面,“住房梦”是很难实现的梦想。

关键词:和谐社会 依法行政 住房市场化 住房难问题 住房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住房是民生之本,建立更改的良好的住房体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目前,住房难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最为之关注的民生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方面。要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住房梦实现好,只有老百姓住的好,才能加快中国梦的实现。

一、当前住房问题的基本情况:

(一)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

房价上涨成为全国各个城市的共同现象,房价过高,超出了普通消费

者的承受能力,或者可以这样说占当前的民众消费支出的比重过高,这是一种社会发展不合理的现象。以×××市为例,近五年来的房价和全国的其他地区一样都在平稳上升。在2008、2009年上升较快。在2012年下半年全市新房均价基本维持在8611元每平方米左右。

(二)房屋拆迁纠纷多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拆迁成为每个城市中最常见的现象,而拆迁纠纷也是每一次拆迁过程中的必发现象,更有严重的发展到暴力冲突。根据信访部门介绍,目前城市拆迁问题已成为群众信访反映的焦点之一。国家信访局接待的群众集体上访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劳保、城市拆迁、征地三类问题。究其主要原因:

1、货币补偿的金额赶不上当今快速增长的房价,拆迁安置价一般要比市场上的商品房价少一半左右,所以拿到货币补偿的价钱往往买不到一套商品房。

2、房屋产权调换不能安排合适的房源,这也是被拆迁人不愿意拆迁的原因,被拆迁人一般不愿意到地段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既不利于上班,更不利于上学,出行也不方便。

(三)老小区住房设施老化严重

在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对居住条件需要越来越高,在这个时期里所建的住宅区特别多,这类房屋随着时代的演变,新房已变成旧房,一方面旧城区房屋混杂,不仅有大量城中村、城市老居民区住宅,在这些房屋中还有不少是建国以前就有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早已年久失修。而且还有相当多的商业用房、仓库用房、工业厂房、办公业务用房等;另一方面旧城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仅新旧房屋交错,而且居住和经营交织。再一方面旧城区房屋陈旧,配套设施及环境质量存在先天不足。就旧城区物业本身而言,全部是旧房,使用时间至少是年限不等,有的时间甚至还要久远,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很好的规划,大多房型老化,式样陈旧,房屋质量、设备、各种质量指标远远达不到规范设计要求,老化程度较严重。特别是在老旧城区中,房屋陈旧的状况尤为明显,而且私搭乱建的现象特别突出,严重破环了住宅区环境和公共设施。

二、住房难存在的问题原因

(一)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原因

1、人口及外来人口的增加,增加了对住宅的需求

而且还有相当多的商业用房、仓库用房、工业厂房、办公业务用房等;另一方面旧城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仅新旧房屋交错,而且居住和经营交织。再一方面旧城区房屋陈旧,配套设施及环

境质量存在先天不足。就旧城区本身而言,全部是旧房,使用时间至少是六十年以上,有的时间甚至还要久远,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很好的规划,大多房型老化,式样陈旧,房屋质量、设备、各种质量指标远远达不到规范设计要求,老化程度较严重。特别是在老旧城区中,房屋陈旧的状况尤为明显,而且私搭乱建的现象特别突出,严重破环了住宅区环境和公共设施。

2、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税收人增加,促使房价居高不下 目前地价和政府征收的税费占据了房地产价格的大部分,估计是在50%以上,剩下的建筑成本其实很低。中国的富豪榜一半人都跟房地产有关。住房其实并不应该是暴利行业,因为它不是高科技产品。”单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来看,需求在增加,供给成本也在增加,价格会上扬。地价的不断上涨直接导致商品房价格的上涨。

3、设计标准的提高、原材料价格提高等,这些都会导致供给成本的提升

这几年钢材、水泥等建筑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幅度很大,建材价格上涨,必然会造成建筑开发成本的提高,从而对房价造成冲击。同时,新建住宅小区设计标准的提高,也必然增加商品住宅的建设成本,配套设施的完善

和不断现代化和智能化也是房价成本的提高一个重要因素,成本提高必然导致房屋销售价格的提高,增加了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压力。

(二)房屋拆迁中的纠纷原因

1、关于拆迁的相关法律法规存还不健全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制度设计,一是强制许可制度,行政机关用《城市房屋拆迁条例》所赋予的拆迁许可权向拆迁人发放拆迁许可证。

府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机关通过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甚至规范性文件进行单方面定价而没有统一的标准。

3、关于拆迁人的法律责任与法律风险的规定明显失衡

《城市房屋拆迁条例》对开发商作为拆迁人规定负有有限的法律责任,如未取得拆迁许可证而强行拆迁的,负有一定数量的被罚款责任。这在拆迁中的法律责任承担上是片面的。依据民法开发商除了承担行政责任还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果未经过房屋所有人的同意而强行拆迁的,更有可能构成损坏他人财物,但这些责任《城市房屋拆迁条例》中均未明确。对开发商的违法拆迁行为的法律责任与拆迁人在事实上所承担的维权法律风险责任相比,明显失衡。

4、政府在拆迁中的角色定位不准

政府在城市拆迁中既是参与人又是裁决者。城市规划和拆迁或授权开发商拆迁本身就是政府行为。但是政府在下达了行政命令后,将拆迁人(多为房地产开发商)推前台,自己淡入幕后,扮演一个仲裁人的角色。一旦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对簿公堂,政府可以回避涉讼的责任和义务。由于政府的角色变化,造成开发商与被拆迁方的直接对立进而冲突,因此又给国家带来一系列拆迁问题。那么政府在拆迁中到底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应该理清楚。那样就容易解决拆迁难题了。

(三)老小区旧房改造难度大

老小区的房屋福利性成份比较重。由于住房制度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比较深入地开展的,实行住房社会化、商品化、私有化的时间不长。在这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低工资、低房租的福利制度,住房由国家或单位统一修建,统一调配,统一养护,福利性住房是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社会显著特征。尽管旧区不少房屋目前已按优惠价出售给了职工,但公房出售本身就带有福利性色彩。同时,即使没有出售的房屋,虽然经历了多次房租的调整提高,但各大城市的房租仍旧未能达到成本租金的标准,所以仍可以说具有福利性。旧城区的房屋产权性质多样化。在旧城区,这种产权、使用权分离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而新建小区,住房商品化程度较高,私有化程度较重。

三、解决住房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解决住房难问题关键要在土地制度、房屋建设开发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方面做根本性突破,才能实现居者有其房的愿望。

(一)规范政府职能,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旧的管理体制已经被打破,新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政府在依法行政中,出现一些缺位、越位、错位等问题。但是,出现问题的必然性并不等于问题存在的合理性,所以

一定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政府的职能必须转变、调整,该加强的一定要加强,该削弱的务必削弱。该管的要管,不该管的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这是规范和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的基本前提。要尽量避免政府既做规则制订者、裁判员,同时又做参与者的情况。政府既要发挥社会保障职能,不缺位,确保家家有房住,但也不能越位、错位。依法行政,该管的事情管,不该管的不管,才能使市场良好地运行。

(二)严格土地审批制度,依法规范用地

实行依法行政,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要强化管理措施,做到依法、集约、规范用地。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把调查与执法检查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的各项法规政策,把科学管地、文明用地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之上。减少政府在房地产管理上有漏洞,大量的土地闲置、资金没有到位。如果管理得当,闲置的土地是要承担罚金。有些开发商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了土地,比如一块土地本来是商业用地,他们就通过走公益性用地的程序,用很低的价格获得土地,然后去盖豪华住宅,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从而也就减少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用地。从这一点来看,开发商是有责任的,其实最终的原因还是在管理上。土地用于公益性住房是要经过严格的程序的,不能开发高档商品房;或者开发出来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最后也没能进入真正需要

它们的人群手中。另外,政府应该允许、促进公平的竞争,放开土地市场,房地产高额的利润也会下降。对不按规定审批宅基地和弄虚作假的有关人员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三)完善拆迁补偿制度,保障被拆迁人居住条件

拆迁属国家征收行为,建议由政府来主导完成。2007年10月1日,物权法开始实施。作为物权法的配套法规,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制定《城市拆迁条例》。所以我们首先要在理念上转变,要以政府为拆迁主体来进行制度设计。以往,政府决定开发后往往交由开发商实施具体拆迁行为,并由其与被拆迁人协商补偿标准,政府作为仲裁者。但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会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甚至是野蛮拆迁,严重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拆迁的补偿标准是老百姓的关注重点。目前发生的大量拆迁纠纷,仔细研究后会发现,多数的老百姓并不反对拆迁,主要还是补偿不到位。拆迁属于国家征收范畴,应该给予一定补偿,应以物权法

(四)发展保障性住房,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住房保障的实质,就是要由政府承担住房市场价格与居民支付能力之间的差额,提高部分低收入、无收入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到国家和地方财力的限制,可用于社会保障特别是住房保障的资金必然是一个有限量。这样,可保障的人口数量就受到限制,保障的人越多,保障的力度就越小。另外,这些需要帮助的家庭由于收入水平不同,购、租住房的支付能力相互差别很大。因此,在住房保障制度的重新设计中,应使保障水平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目前保障房的比例还非常低,所以要确保保障性住房所占的比例。另外土地供给应区分公益性的和商业性的需要。对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现在要考虑的是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能不能纳入公共利益的需要,低收入阶层的保障跟社会保障一样,也应该纳入公共决策中考虑,在土地使用中对廉租房、经适房的开发在政策上给与优惠。建设好的房子也要保障能分入低收入阶层的手里。

(五)规范房地产市场管理,构建良好的住房开发体系

房地产业涉及到投资、流通、消费多个领域,加强房地产业管理和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住房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加强房地产业管理包括加强对开发企业的管理,也包括对中介、

物管、租赁市场的管理,重点是加强对开发企业的管理。

1、是要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资质管理,将开发企业人员、开发项目和注册资金的管理,由静态管理改为动态管理,健全良性的准入退出机制。

2、是强化房地产预警预报系统,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开发项目立项、规划、用地、招投标、拆迁补偿、许可预售,面积、户型、预售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

3、是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对不符合规划控制性要求,不得核发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对擅自改变设计、变更项目、超出规定建设的住房依法予以处理。

(六)严格依法行政,加强住房制度管理

加强住房制度方面立法工作,目前住房制度的立法一方面过于原则和宽泛,不利于操作与执行;另一方面法律与法规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所以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在依法行政中则存在缺位与越位并存,错位与空位并存,该作为而不作为,甚至出现暗箱操作、程序违法。政府部门之间职权交叉、重复,造成推诿扯皮,甚至依法打架,这些都给住房制度管理带来难度,所以一定要加强住房制度管理。加强住房制度管理,应当强化工作协调,统一协调规划、建设、土地、房管、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关系,统一规划、建设和开发城市住房,统一开展对纳入住房社会保障体系家庭的资格认定、补贴发放、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等工作,确

保住房制度建设科学合理并顺利实施。

四、新“国五条”实施

(一)、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

(二)、坚决抑制投机投资购房

(三)、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

(四)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

(五)加强市场监管和预期管理

(六)加快建立和完善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我们经常看到,因为一套房子导致很多家庭不和睦,亲人疏远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的还对簿公堂,最后是骨肉相残,兄弟反目,劳燕分飞。这都是房子太少,太值钱惹的祸。很多年轻人因为买不起房一直单身,无法结婚,即便结了婚也不敢要孩子。七拼八凑买了房的人每天一睁眼想到的就是房贷,压力比没有房的人更大。房子确实带给我们太多的焦虑。新“国五条”对楼市的影响期大约为3-6个月。如果房价继续上涨,长此以往很多普通百姓的 “住房梦”就更难圆了。

每个人都有梦想,所有中国人的梦想组成了一个“中国梦”。“中国梦”

是什么,简明扼要地说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人民幸福不能“等靠要”,需要大家共同奋斗,但同时也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中低收入居民尽可能多的扶持和帮助。当务之急是要把“收入倍增计划”逐步落到实处。只有国人的“住房梦”圆了,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6.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六

现象一:零工资曲线就业。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要有相应的工作经历, 而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虽不断下调自己的待遇预期, 仍因缺乏工作经验而遭用人单位拒绝。通过积累工作经验, 并希望以此作为曲线就业的敲门砖成为了毕业生的首选, 迫于无奈出现了"零工资"的毕业生就业。

现象二:啃老族队伍日益庞大。高等教育普及化后, 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 而部分毕业生过高地估量个人价值, 因高学历或不愿吃苦的心态使他们不愿意从事薪资较低的工作, 长期在家靠父母供养。

现象三:南下北上的“考碗”大军。公务员成为了稳定性强, 社会地位高, 福利待遇好的代名词。据国家公务员网站公布,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总人数已突破百万, 远远超过2008年报名总人数80万人的大关, 再创历史新高, 淘汰率将高达98.7%。不知疲倦地参加公务员考试, 争取这个“铁饭碗”成为了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首选。

现象四:2009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首度出现下降。2009年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较去年减少40万。无可否认, 学费高投入与刚毕业就失业的冲突是部分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原因之一。

切实落实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关乎国家发展、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9年1月7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 要求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足以说明国家已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深入剖析大学生就业难题, 查找问题症结所在、研究有效解决途径, 是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一) 社会人才供需关系变革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由某一年度毕业生的供给数量及社会提供的岗位数量决定的。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阶段, 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逐渐弱化,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因缺乏扶持而发展缓慢, 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下降, 相应就业岗位不足之间产生尖锐矛盾, 导致了高校毕业生数量远高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 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加剧了这一供需关系的失衡。突出表现在破产企业数量增加, 企业裁员不断增加, 新就业人员逐步减少, 出现“刚毕业就失业”现象就不难理解, 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二) 学校办学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中表明, 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 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进经济结构向产业多元化、产业专业化不断升级。而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忽视专业教学应当依托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的根基, 仍是维持在原有以理论灌输为核心的基础之上。大多高校将教学侧重在专业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大学生走上社会所需的职业观念、职业道德、社会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相匹配甚至脱节, 导致了大学生掌握大量的学术知识后却无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导致了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矛盾不断深化, 由此产生一些反常现象:一方面是庞大的毕业生求职队伍失业, 另一方面是社会急需的人才标准却无法从高校培养中获得。部分毕业生理论一套套, 到了实际操作却束手无策, 无法达到用人单位拿来即用的要求, 需要用人单位支出时间与资金提供上岗培训, 与此同时, 用人单位又担心培训人员获得培训后跳槽自身遭受损失, 导致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在社会中招聘一些有相关工作经历的人员。另外,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 社会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而目前部分大学毕业生大学教育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培养, 表现出自信心不足、知识面狭隘、心理素质差、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欠缺。

(三) 经济、文化、地域、机遇的差异导致毕业生产生区域性就业结构失衡

在凤凰网与国内知名调查公司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联合开展了“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中显示, 有66.7%的大学生选择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就业, 选择三线城市和城镇的仅5.6%。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和部分中心城市因较高的经济待遇、舒适的生存工作环境与巨大的发展机遇等良好区位优势而成为大量毕业生就业地域方向的首选。同时, 农民工的大量迁移, 致使这些地区就业空间接近饱和。相对而言, 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边远省区, 在国家近年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偏移举措下形成了较多的就业岗位, 但因环境、待遇与发展机遇的原因, 毕业生大多不愿到这些地方工作。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地域性倾斜, 造成区域性就业结构失调, 东高西低, 城盈乡虚, 由此引发的社会现象就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一) 传统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下的就业定位误区

中国家庭教育和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地位崇高、待遇丰厚、一步到位、终生稳定等思想深植于每位父母与毕业生心中, 由此造成了心理上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许多家长和学生没能清醒地认识和分析当前社会的就业现状, 无法将“学历文凭”与“就业权利”区分清楚, 对当前相应的人才引进制度改革和择业新趋势认识不当, 择业期待值偏高, 自我认识和定位不准确, 人为地自我抬高就业门槛, 求稳求舒适的“铁饭碗”心理严重, 不切实际地将行政编、事业编、大企业、高待遇、好环境等定为就业选择标准, 缺乏从基层做起、艰苦创业的求真务实精神, 盲目地随波逐流, 而放弃了到基层、艰苦岗位工作, 使得学生的就业、择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离。这种急功近利, 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 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做的思想, 导致了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象。

(二) 健康心理素质缺失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 面临着理想和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竞争与求稳等冲突。由于社会公平竞争用人体制并不健全, 在实际就业竞争中, 家庭背景、社会人脉、户籍、性别、身高样貌体态等所谓的“社会竞争力”对学生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缺乏社会资源的学生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很多陷入就业困境, 这使得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很容易产生心态失衡、悲观消极的心理和情绪。部分毕业生由于对就业现状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识, 在个人价值观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感到茫然、疑虑, 产生从众、依赖、盲目、求稳等心理, 甚至逃避就业。健康的心理素质的缺失, 致使许多毕业生无法以正确、良好的心态对待就业问题。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才能妥善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 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创造更多社会岗位与就业资源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政府引导,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要求“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以发挥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作用。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需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扶持第三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 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以推动基层地区经济发展作为扩大内需, 拓展就业空间的新支点;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就业保障制度;通过减免税、小额贷款扶持、提供职业培训等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一系列措施推动。

(二) 坚持围绕市场需求, 强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应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 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以抓好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为原则促进教学改革。把就业与学校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修改紧密结合起来, 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趋向、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和行业需求等开展教育改革和招生工作。科学布局学科专业设置和结构, 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扎实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实习实践活动, 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 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能力与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同时, 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择业竞争力, 切实解决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使高等教育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才能实现各方共赢。

(三) 树立科学健康的职业观

不良的择业观念使大学毕业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 无法用理性、辩证的眼光去面对, 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各类悲观、疑虑情绪, 严重影响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学校、家庭和学生, 需要加大培养职业观教育力度, 确保学生找好自身定位, 促使学生树立主动、积极进取的“先就业、再择业”就业观, 加强创业观教育, 消除“等靠要”的消极观念;加强危机心理教育,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鼓励大学生设计好对未来的总体规划, 使学生的就业观念从落后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转变, 积极转换传统的“精英”思维, 以切合实际的态度从“社会普通劳动者”做起, 切实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理性的职业规划, 克服攀比、从众、依赖、妄想、自卑等不良心理, 树立多元成功信念,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业环境的新变化。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事关全局的社会问题, 全面的认识和妥善的解决, 才能有效地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淑娟.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思考[J].浙江金融, 2009, (05) .

7.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七

近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26号)明确提出,要“抓紧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贷款担保机构等多层次担保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和信用担保机构评级制度建设”。市委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开发

区、工业园区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要“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市本级要在 ‘整合资产、搭建平台、规模贷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各工业园区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

为保证“火车头”平稳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应根据国发【2009】26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抓紧构建、完善我市园区企业贷款、融资担保体系,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为我市经济发展“火车头”的平稳、快速发展再添动力。通过吸收园区内企业入股、市县两级财政从工业园区土地出让金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给予扶持,成立股份制担保公司,为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内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担保。同时,还应鼓励各商业银行根据园区内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负债比例、偿还能力等因素,确定不同的授信额度。最后,还要积极探索“银、园、企”三方封闭运行的土地质押、资产抵押等灵活多样的信贷办法。(

8.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八

一、项目审批方面

1.1.1、项目审批违规增设前置条件和材料。

情形一:“XX项目在办理中的XX(证件、手续)过程中,XX部门将XX(证件、证明、材料等)违规作为前置条件,影响项目手续办理。”

情形二:“XX项目在办理中XX(证件、手续)过程中,XX部门要求企业多提供XX(身份证、材料等),属于增设材料,影响办事效率。”

1.1.2、审批程序未按未按《河北省优化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实施办法》的要求进行优化,该进行并联审批未进行并联审批。

情形一:“XX项目在办理XX(证件、手续)过程中,XX部门未按《河北省优化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实施办法》进行优化,未能一次性告知企业需要提供的材料或注意事项,致使企业多次跑腿补齐材料,影响办事效率。”

情形二:“XX、XX、XX等部门未按照《河北省优化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实施办法》优化程序,未通过河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办理审批,该进行并联审批的事项未实行并联审批,导致XX项目审批效率不高。”

情形三:“XX项目在办理XX(证件、手续)过程中,XX部门未按《河北省优化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实施办法》进行优化,未对XX事项进行公示,导致企业不能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影响办事效率。”

1.1.3、未按照承诺的办理时限完成审批。

“XX项目在办理XX证件过程中,由于XX部门办事人员XXXX(原因),未能按照承诺的办理时限完成审批,影响审批效率。”

1.2.4、项目选址不科学,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衔接不够。

“XX项目由于XX部门选址不科学、论证不充分,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衔接不够,导致该项目选址所在地无法办理相关手续,影响项目落地。

1.2.4.1、规划管控。

“XX项目由于XX原因,对XX区域进行规划管控限制,导致该项目无法开工建设。”

1.2.4.2、土地占补平衡指标难以落实。

“XX项目由于土地指标或占补平衡指标难以落实,导致该项目无法落地。”

1.2.5、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实施效率不高。情形一:“XX企业的XX项目由于XX部门的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无法为该项目提供(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保障,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情形二:“XX企业的XX项目由于污水处理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该项目无法正常排水,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情形三:“XX企业的XX项目由于周边道路建设缓慢(道路损坏未及时修复),影响项目正常施工建设。”

2.3.6、项目单位未经批准违法占用土地、以租代征使用土地。

情形一:“XX公司XX项目未经批准违法占用土地(或以租代征使用土地)。”

情形二:“由于国土部门监管不到位,未能及时对XX公司XX项目未经批准违法占用土地(或以租代征使用土地)进行处罚(或处罚不到位),导致该项目无法办理相关手续,影响项目开工建设。”

2.4.7、财政评审用时长,效率不高,资金拨付环节多,影响资金拨付进度。

情形一:“XX部门在办理XX项目XX手续的时候,由于XX部门XX原因,造成评审时间过长,效率不高。”

情形二:“在XX项目资金拨付过程中,由于XX原因导致XX部门资金拨付缓慢,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情形三:“在XX项目资金拨付过程中,由于需要经过XX环节,导致环节过多,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2.5.8、投融资供求信息不对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

情形一:“XX公司(实施主体)反映,在XX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XX部门银企对接工作不到位或不及时,企业投融资不能及时获取银行相关信贷政策(信息),影响项目融资。”

情形二:“XX公司(实施主体)反映,在XX项目实施过程中,XX银行贷款利率过高(违规收取业务咨询费、将企业存款作为贷款的必要条件等,导致融资成本过高),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情形三:“XX公司(实施主体)反映,在XX项目实施过程中,XX银行没有正当理由抽贷、断贷,影响项目融资。”

2.6.9-2.6.13、水、电、气、暖、讯等要素保障不及时,不能按照项目进度要求接通使用。

“XX公司XX项目在建设过程中,XX部门由于XX原因,导致(水、电、气、暖、讯等要素)未能按照项目进度要求接通使用,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2.7.14、违规收取接口费等费用。

“XX公司违规收取XX公司XX项目(水、电、气、暖、讯等)接口费,增加企业成本。”

3.8.15-3.8.17、安监、消防等部门验收、检查不规范,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情形一:“XX项目在办理消防(安监)验收中,由于XX部门办事人员验收不规范,(未能一次性告知企业需要提供的材料或要求企业多提供材料、无正当理由不通过验收或未及时向项目单位提出整改要求等原因),致使企业多次跑腿补齐材料,影响办事效率。”

情形二:“由于XX部门办事人员检查不规范,重复执法,导致XX项目不能正常交付使用。”

4.9.18、政府部门未引入竞争机制选择中介机构,借助行政权力指定中介机构代理各项评估,存在乱收费现象。

情形一:“XX部门在办理XX项目XX(事项)过程中,未引入竞争机制选择中介机构,指定中介机构组织专家会进行评估。”

情形二:“XX项目在进行XX评估时,XX部门作为委托单位未承担评估费用,增加企业负担。”

情形三:“XX中介机构在为XX项目进行XX评估时,存在乱收费现象,对XX公司收取XX费用。”

5.10.19、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不切实际开空头支票,有的地方领导变动后,“新官不理旧事”,原有招商引资政策不兑现,地方政府承诺的条件难以落实。

情形一:“XX部门未按照之前承诺的条件(或协议约定、原有招商引资政策)为XX企业XX项目办理XX事项(或给予XX企业XX项目土地优惠价格、给予XX企业XX项目一定的土地支持、在规定时限内帮助XX企业XX项目完成土地征收或土地清表工作等),导致项目无法按计划进行开工建设。”

9.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九

1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

1.1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高校培养人才模式落后, 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1.1 开设课程与社会需求有差距

所开设的课程与现实技术有一定的差距, 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技术知识与现实使用的技术不符, 因为, 有些课程课本的选择是国家教育大纲所规定的, 学校严格按照大纲的规定制定教学计划, 但知识和技术是不断更新的, 企业使用的知识和技术往往都是最新型的技术, 因为, 企业讲究的是效率, 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可以使企业提高生产, 节约时间。当学生毕业进入到企业应聘时, 才会觉得学校讲的知识已经是“过去式”的了。

1.1.2 人才培养模式落后问题

有的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较为单一, 为学生开设到企业进行实训的课程不多, 只是让学生在学校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这就使学生与企业、社会“脱轨”, 学生不了解所学方向真实的情况, 不了解企业的运转流程, 缺乏实践经验。

1.2 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

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包括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师资团队体系、就业指导考核体系、就业指导管理体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这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作用就是对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做综合性的教育和指导。但在对这五方面体系进行建设时都存在着不足, 例如, 对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来说, 现在学校和教师注重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而忽视了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由此看来, 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还有待完善。

1.3 没有权威的大学生就业平台

目前, 在我国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大学生就业平台, 虽然在网络上有一些求职平台, 如智联招聘、58同城等, 但这些求职平台不是政府官方的, 存在一些风险, 这些求职平台还不能及时的提供招聘信息、就业信息, 国家下达的新的政策等相关文件。这就需要国家要自主建立一个权威的大学生就业平台, 帮助大学生及时就业。

1.4 大学生就业态度消极

大学生就业率低的一个因素来自于大学生自身, 那就是大学生就业态度过于消极。有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 对企业提供的职位表现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对于工作内容的不满意, 感觉自己的工作内容与专业方向不符, 不能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大学四年学习的知识突然变得一无是处, 自己所做的工作就连一个没上过大学的人都会做, 不甘屈居于人下。二是对于薪金的不满意。这个心态是很普遍存在的, 大学生有的时候会问“为什么我这样的学历才拿这么点薪水”, 正是由于这种错误心态的产生, 许多学生宁可选择等待也不会选择就业。间接的产生了毕业生就业率低, 待业人数多的现象。

1.5 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

在毕业生进行求职时, 不少毕业生由于对应聘岗位了解不足, 自身实践能力较差, 重课本轻运用, 没有办法胜任岗位的需要, 还有就是在应聘时准备不充分, 对于一些问题没有应变能力, 企业安排的非意向工作没有信心, 求职资料太过简单, 心理压力承受力较小, 受挫能力差, 这些都成为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但这些原因都是由大学生自身素质所造成的。

2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2.1 结合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首先学校要明确培养人才定位, 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 还要密切关注与学生专业有关的新信息、新政策, 这就要求学校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遵守学校教学大纲的同时, 结合社会发展, 为学生开设专业知识选修课, 使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丰富自己, 与社会“接轨”。还要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 定期的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学习, 让老师将企业文化讲解给学生, 然后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让企业技术人员作为老师为学生授课或将学生送入到企业进行实习, 这样即结合了实际, 又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 可以使学生迅速的适应企业, 待业人数必将减小。

2.2 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细节, 建设和教学的内容应具体, 不应过重的侧重于某几个方面, 应从总体考虑, 在对内容的讲解时把握好平衡, 使学生可以正确的、真实的了解自己, 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完美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一个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对未来是有所憧憬的, 就会以一个正确的态度择业。

2.3 建立权威的大学生就业平台

国家应自主设计和开发一个大学生就业平台, 在平台里大学生可以求职、可以了解应聘信息, 政府应把相关的、新制定的政策及时的传送到该平台中, 使广大毕业生可以了解最新的动态。在平台中毕业生可以与企业进行交流甚至是视频面试等。即节省了时间, 又增加了毕业生的选择空间, 减小了就业的压力。

2.4 大学生应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

心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 首先应放低自己的心态, 不要把自己的学历看作是迈向高门槛的阶梯, 它最多只算是一块高级的敲门砖, 要知道你除了学历与其他人有区别外, 其余的什么都是一样的, 可能区别就在于你的起点高一点, 别人的低一点罢了, 不要抱怨自己的工作, 你现在的蛰伏是为了以后腾飞做准备, 但无论干什么工作, 薪水是多少, 都要认真负责, 并且还要有团结向上的精神, 切忌无论何时要端正自己的态度, 这样才会使自己有机会找到很好的工作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2.5 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教育

学校还要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教育, 学校应开设较多的实践课程, 教师也可以改变教学方式, 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可以定期为学生进行抗压能力的训练, 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质量, 为学生详细的讲解求职时的注意的问题和求职的技巧、模拟求职场景等, 这就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 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 毕业生的就业的比率就会越来越大, 因为学生具备了可雇佣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总结了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由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方面互相影响的, 国家要不断的根据现实情况对教育进行改革, 建立求职、就业平台, 社会要多为毕业生创造就业职位, 学校要结合实际和学校办学特色为学生开设教学课程, 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些方面相互平衡, 才能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工作才会顺利的进行, 进而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http://gaokao.eol.cn/hei_long_jiang_9912/20130428/t20130428_937041.shtml.

[2]张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 (5) :192-193.

[3]赵慧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 2013 (16) :70.

[4]余静.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 2011 (1) :41-44.

[5]王贵, 郝军, 李春海.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2) :122-123.

10.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十

从去年以来,我国就有部分企业反映招工难问题,特别是那些瞄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的招商引资企业,更是纷纷向当地政府告急,抱怨因大量职校毕业生和普通劳动力外流而致使企业不能按期投产或无法开足马力生产。与此同时,就业难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仍有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相对大龄的劳动力求职就业难,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在就业难与招工难问题十分突出、就业服务任务十分繁重的形势下,一些地方劳动力市场、公共职介机构的服务场所大部分时间“有场无市”,冷冷清清。公益性职业介绍所为工业园区开设的招聘专场,不但有效供求信息量少,前来求职和接受职业指导的人员也寥寥无几。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最近分别调查了有关就业、职介单位、职校和部分企业负责人及其职工,就目前用工难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企业用工出现短缺的主要原因

一、“民工荒”现象是全国普通劳动力结构性的短缺

2004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多年涌动的“民工潮”骤变为“民工荒”,而后又波及到长三角地区。《羊城晚报》、《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人民日报》(华东版)等媒体也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报道。“民工荒”真的来了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其中说道:“民工短缺在局部地区客观存在,普通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女工相对短缺。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企业缺工尤为严重。”从民工潮到民工荒,从高级人才的难找到技工的难招,从技工难招到招不到普通工人。招工难以市场的方式,向传统的行政调节用工及长期以来企业“一口价”的用工方式提出了挑战。昔日所谓的“土八路”终于受到了企业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同时也给企业用工传递了不和谐的信号。

从一些并不十分发达地区的情况看,也出现了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不足的问题,缺工的主体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服装加工和电子装配企业。从目前情况看,外出务工人员已经自然形成基本稳定的流动态势,很难通过人为手段,大幅度提高供给。以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而言,现有人口68万人,城乡劳动力需要就业或转移就业的近19.8万人,这19.8万人当中大部分是农村劳动力,35周岁以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3万多人外出务工,能外出就业的基本上已外出就业。35周岁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靠进城当季节工,一部分年龄偏大的劳动力在家务农,真正可利用的熟练工.技术工较少。据初步调查,2006年全区年新生劳动力供求总量约10000人,从全区企业用工新需求统计数据来看,企业用工总量也在10000人左右,供需基本平衡。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看,服装加工、电子装配,服务业、挡车工、机械加工等行业都有用工缺口,企业用工结构性短缺问题日渐突出。

二、企业用工环境已明显不能适应人们的求职期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用工应该是在《劳动法》的框架内,既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保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有些企业追求短期效益,在用工上往往采取一些违反劳动法的做法,出现了不少问题,绝大部分企业每月五百元左右的工资,熟练工、技术工七、八百元的工资对打工者已没有吸引力。农民外出务工在宿迁市已有 20多年历史,目前外出务工人员,很多是第一代外出务工人员的儿子辈或孙子辈,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和知识,基本上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用工难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意味着“低成本—无限供给—高效

益”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它带给我们的是农民收入的提高,是贫困地区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企业用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工不规范,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给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不少企业置劳动保障部门的监督管理于不顾,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不给职工缴纳各种保险。特别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服装加工、挡车工、电子装配工等行业,专门使用 18-30岁最佳年龄的劳动者,一旦过了黄金年龄,就会被解聘,职工有危机感,看不到前途。从笔者对部分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显示,职工参保率很低。而江苏省的苏、锡、常等经济发达地区目前不但本地职工要参加各种社会保险,外来务工人员也全部要参加社会保险。

二是工资标准低,工资兑现不及时。按《劳动法》规定,职工每周工作 40小时,每月加班不超过36小时,职工平日、休息日、假日加班要按规定支付1.5倍、2倍、3倍的工资,而许多企业每周起码六天九小时制,还有些商场、酒楼等企业规定职工每月只能休息2天,有些企业每月加班达100小时以上,有些企业干脆一月没一天休息。有些企业不支付加班费,有些企业支付的加班费低于平日上班的工资标准。有些企业职工一月总收入500元左右,除掉吃住等必须生活开支,每月纯收入只有100-200元。更有些企业,平常不发或少发工资,到年底时就拿着工人血汗钱跑掉了。某园区一个企业,共拖欠了职工3个月工资,职工在多次索要无果情况下,诉至了劳动保障部门,劳动保障部门根据有关规定下达了处罚通知书,结果老板却黄鹤一去不复返。由于工资低,许多农村劳动力宁愿离乡背井外出务工。

三是性别需求失衡,用工年龄受到限制。女工需求过大,男工相对过剩,特别是服装加工、纺织、电子装配等行业,女工的需求量是男工需求量的数倍。众多电子装接、服装加工、纺纱等企业招工都以女工为主,除搬运等特殊岗位外,生产线几乎不招男工,男女比例有的高达 1 ∶ 10。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的企业多为制衣、纺织、电子装接,工艺品类企业等,为了工厂利益,许多工厂在招工时,将年龄限制在 18 - 22 周岁的女性未婚青年。

四是企业变相收取押金,缺乏长期用人观念。一些技能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减少成本,故意以高薪诱导招聘工人,招到工人后,又打起试用期的主意,试用期给予极低工资。某服装厂下岗女工王某,经人介绍到一家服装公司从事服装加工工作,厂方提出试用合格后再签订劳动合同。急于找到一份工作的王某答应了企业要求。谁知在该企业加班加点干了 3 个月后,该企业负责人以“试用期不合格”为由,将王某辞退,并拒付最后一个月的工资。

五是相当一部份企业开工不足,造成工人流失。近两三年来,因为招商引资上马的企业,上的比较匆忙,有开有关也是正常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因季节性生产明显或订单不足,不能正常开足马力生产。某工业园区的一家食品厂就属于季节性生产较强的单位,每年总有几个月停产。某服装企业去年以来虽招收了 580 余名工人,但剩下的只有不到 100 人。究其原因,就是工人在开工不足情况下,企业不能保证他们正常的生活来源,导致工人流失。

11.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十一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地位

所谓中小企业,是指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年营业额、上缴利税和企业员工规模划分的一类企业形态,当前一般是指那些固定资产低于1万元、年营业额数百万至数千万元、企业员工不足500人的企业。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到我国工商系统注册企业数量的99%以上;每年中小企业所创造的工业产值大约占全国总产值的60%,实现的利税占全部利税收40%左右。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的GDP的55%、出口总额的 60%,以及45%的税收和75%的就业机会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二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地方经济实力,缓解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然而,资金问题已深刻地成为束缚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从银行贷款来看,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占有的贷款资源不超过20%,其它融资方式基本与中小企业无缘,这种量上的极不对称,造成了融资结构与潜在经济增长结构的不对称性,最终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且每一次的宏观调控到来之时,最先受伤的往往都是中小企业。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分析

(一)融资粱道狭窄,资金来源有限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国经济部门可划分为政府、金融、企业、居民和国外五大部门。中小企业的融资有五个渠道可供选择,一是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二是获得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三是私募方式,四是商业信用,五是向银行贷款。以上五种融资方式,前四种为直接融资,其中资本市场融资门槛较高,风险投资基金融资运作难度较大,私募方式融资风险大,成本大,商业信用易于获得,但期限较短。中小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经常借助于商业信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其他三种融资渠道基本不能畅通使用。第五种向银行贷款为间接融资,理论上讲应成为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但现实生活中难度相当大。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内源融资比重。

(二)商业银行惜货,难以满足融资需求

商业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主渠道,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主体,其经济活动受趋利性的影响,只能向符合其准人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多数金融机构主要面向大型企业,寻求与大型企业搞银企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政府的政策性银行贷款又有很多限制。因而,众多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苦苦寻求不到银行“雪中送炭”的支持。

(三)民间信货活跃,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中小企业通过正规渠道融资异常困难,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地区地下金融的繁荣。有关调查表明,全国地下信贷的规模在7400亿一8300亿元之间,接近国家金融机构业务规模的30%。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对地下借贷的依赖性越强。从地区分布看,西部6省指数最高,为43.18%,中部为39.8%,东部为33.99%。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间信用体系建设的差异,地下金融并不能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民间融资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民间融资也有一定的风险性。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

大部分中小企业分布广泛,规模小且成立时间短,抗风险能力差,不能提供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担保条件;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可信度;自有资金不足,贷款的风险化解和补偿能力较弱,增加了银行贷前审查、贷后检查监督的难度,与银行执行的贷款条件差距较大。

我国银行机构贷款对象性质上的区别对待问题已经解决,但是发放贷款必须要受到法律、法规和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等一系列政策、规章制度的约束。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 50%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信用等级 60%以上都是 3B 或 3B 以下, 抗风险能力较弱,而银行新增贷款 80%集中在 3A 和 2A 类企业,多数中小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基本条件。

2.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制约

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是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而中小企业存在过高的经营风险,使得银行加强对企业的贷款支持存在天然的困难。国内外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具有较高 的失败率,因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必然是高风险的,这不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在强化信贷资金管理后,对贷款更加谨慎,贷款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贷款的责任更加明确,贷款的环节越来越复杂,也使得中小企业贷款成本越来越高,加重了融资难度。商业银行也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贷款方面力求效益最大化。中小企业贷款绝大部分都是流动资金贷款,项目本身不稳定因素多、风险大,贷款管理成本高;再加上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型金融机构对地方企业了解程度相对较差,银行受评估正确性、银行无法分担和 自身对商业化改革适应性的限制,不会愿意过分冒险。我国众多的银行机构中至今尚未有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银行。

3.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

中小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吸收资金以充实自己的力量。在国外,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的股权交易成为其必然的选择,在市场化融资上提供风险投资渠道,方便中小企业面向市场融资,但这需要健全的资本市场。从我国资本市场来看,它的发展是被动的、滞后的和非市场化的。在金融抑制政策和银行主导型融资机制的作用下,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显得十分缓慢和滞后,它的发展结构失衡,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融资结构的不合理,融资结构单

一、机制不健全和功能缺陷。

4.银行信贷的不恰当收缩和不到位服务加大了矛盾

去年以来的宏观金融调控主要是为了控制银行信贷流向过热行业,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仍然是银行机构的重点之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受新增贷款计划、既定的经营战略以及项目贷款发放连续性等诸多因素的约束,商业银行压缩中小企业贷款存量、提高新增贷款条件、取消基层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500 万元以下的贷款审批需报省级分行审批)的做法较为普遍,人为制约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增加。这就使本来存在的中小企业贷款难上加难。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但受资金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约束,进一步支持的能力受到抑制。尽管中央银行近几年发出过多个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窗口指导文件,并制定了风险溢价的利率政策,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5.缺乏必要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

在美国可以看到“小企业管理局”这样的机构,它主要的工作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是美国中小企业特殊信贷融资机构。而我国融资市场可谓是过剩与短缺并存,一方面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有大量资金没有投向;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却又无法获得这部分资金。许多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自由资本进行抵押贷款,只能依赖担保性贷款,这就更需要建立相应的服务中介机构来“平衡”双方的供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这种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不多,即便有的地区建立了这种机构,也因担保机构资金来源不足、担保基金不能规避自身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而难以有效运作。

6.缺乏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应有的政策扶持

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中小企业特殊融资机制,如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泰国小企业金融局、韩国中小企业银行等。这些金融机构均由政府设立,并且程度不同地依靠政府资金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就较倾向于大企业,许多人认为落后国家想要发展经济,追赶甚

至超过发达国家,就必须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优先发展重工业,结果使得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优先发展等同于大企业的优先发展,为大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而在搞活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便利上却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提供许多优惠政策。

四、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行为的公正性和规范性建设

1.尽快制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发展规划。加快制定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建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协调、发展规划、市场建设和监督管理等工作;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相关政策或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2.要在金融政策定位上明确和硬化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安排。应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计划和中小企业的不同类型、发展前景、经济规模和效益等情况,专门确定金融扶持的重点、融资方式与融资渠道,明确规定中小金融机构要以中小企业为信贷服务对象,各国有银行设立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应真正积极、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3.要为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主要包括:贷款、贴现政策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更多支持,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的发展,帮助银行培育、发展优质的中小客户群体;建立有效机制化解金融机构因政策性因素形成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在坏账冲销、补贴资本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以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4.积极支持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除考虑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和利率浮动区间,还可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较高的商业银行实行诸如冲销坏账、补贴资本金、补贴利息损失等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5.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扶持,以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风险经营中小企业、出口型中小企业等,并从战略的角度,从整体上增强中小企业素质出发,制定并实施相应的中小企业资金扶持计划。

(二)解决中小企业信用不足

1.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应当放松对中小企业经济内生性金融制度创新行为的限制,保护中小企业经济的内源融资基础,培育适合中小企业经济特性的金融中介机构,想方设法让民营经济首先从内部获取必要的金融支持。同时建立再担保机构,为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服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并配合银行、财政等部门,对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监管。

2.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法律法规建设.政府首先应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专门立法,规范其职责范围、资金来源、动作方式等,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经营运作具有法律规范和法律保证。另外,在立法上还要明确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关系,提倡以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大力推动商业性担保机构发展壮大。此外,由于我国企业立法和有关政策主要是按照所有制性质制定的,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不够明确,给担保机构的实际操作增加了许多困难。因此,应立法改变中小企业以往概念模糊的提法,明确中小企业的范围,打破所有制界限,制定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设立、运作和融资管理等相关条例。

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良好关系.政府应协调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的关系,积极鼓励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进行业务创新。此外,应当明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是分散银行风险,而不是完全接受银行风险以使银行在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情况下获取稳定的收益,所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与协作银行明确保证责任形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担保范围、责任分担比例、资信评估、违约责任、代偿条件等内容。

4.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世界各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经验表明,政府在体系建

设中的推动作用是关键性并无法取代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主要工作理应由政府承担。首先,政府财政应加大力度拨出专款,建立信用担保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各级政府要成立中小企业辅导中心,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融资理财等方面进行辅导。最后,政府还要尽快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律支持环境,并借助政府的宣传优势,引导社会各界正确认识信用担保体系,激发广泛的参与热情,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12.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十二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第一, 受经济增长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 使用人单位需求总量下降。数据显示, 2013年, 到各高校开展招聘的单位和提供的岗位数量有所下降。目前, 社会服务业、制造业的用人需求降幅明显, 三资和民营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招聘吸纳人力的情况不如往年, 很多出现减招和停招的情况。

第二, 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 导致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态度不积极。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 2013届应届毕业生签约人数不足三成, 在很多专场招聘会上, 女大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尤其是工科专业女性毕业生很多未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女生大多选择考研、考证, 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表明“限招男生”、“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 将同样具有应聘资格的女生拒之门外, 有的单位虽未明确表示拒绝女生, 但最后也会以各种借口淘汰女生。目前, 女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女生就业率为男生的82%左右, 每年未就业的毕业生中, 约70%是女生;就业质量低:女大学生就业岗位的专业相关性较男生低, 女大学生对岗位的满意度较低;就业的底薪也普遍比男大学生低,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导致了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态度不积极。一些工科院校追求综合发展, 纷纷开设热门专业, 造成热门专业的学生数量激增, 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与此同时, 用人单位的招工信条, 导致性别歧视现象泛滥成灾, 女大学生就业处境异常尴尬。

第三, 女大学生自身存在很多问题, 使其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基于这些问题, 笔者以淮阴工学院机械学院的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主体, 对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观与就业能力做了调查研究, 对女大学生就业观产生的多种原因进行了分析。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分析

就业观作为当代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一种价值取向, 具体表现为对就业意义、就业理想、就业动机、就业标准等方面比较稳定的看法和态度。女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 从就业过程来看, 普遍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工科类女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急躁、紧张等焦虑心理, 为深入了解, 特对40名即将毕业的理工科女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 调查显示: (1) 已经应聘就业的共2人, 占到全部人数的5%; (2) 正在应聘就业当中, 用人单位已经有回应的有6名, 占到全部人数的15%; (3) 没有应聘就业成功, 仍然在联系用人单位的有32名, 占到全部人数的80%。

通过以上问卷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 理工科的女生就业还是很困难的, 在毕业之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仅仅占到总数的20%。结合客观的原因, 许多女生选择了考研、考公务员, 有的女生愿意选择和本专业无关的工作, 理由为机械专业毕业不知道该干什么或能干什么, 担心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反而影响以后的生活, 自己本身也不愿意从事比较辛苦和劳累的工作。在就业观的形成上, 家庭不可避免地成了影响大学生的重要因素, 而当大学生在就业遇到困难时, 最希望获得的是来自家庭的帮助与指导, 部分女大学生也因家庭原因而产生就业惰性, 不愿意自主就业。

三解决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 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第一, 理工科女大学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和不足, 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包括文化素质的提高、自身修养的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只有从各个方面提高工科女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更好地适应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 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才能提高自己的就业机会。在校理工科女大学生可以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实习活动, 提前积累工作经验, 可以为自己在以后的就业中占据主动和优势地位。

第二, 理工科女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 认识到自己作为女性的长处和不足, 女性在语言能力、思维的缜密性、管理能力、忍耐力方面与同等的男性相比, 有着明显的优势。理工科女大学生更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发挥出自己特有的优势, 扬长避短, 按照社会需要, 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不断塑造自己, 发挥自己的特长、特点, 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 从而吸引用人单位, 提高就业率。

第三, 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在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中, 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地评价自己, 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 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 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部分企事业单位用人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 这是完全违背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的, 各级政府应建立合理的干预机制, 修正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 制订相应的惩罚措施、应对措施, 完善和保障工科女大学生在职业竞争中的公平性, 规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得以种种理由提出“只限男性”等招聘说明, 以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高校大学生人数激增, 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导致了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态度也不积极, 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调查。

13.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十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由于我市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而且资源型企业占比很大,科技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严重缺少,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所以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相对有限。另外,受全市经济下行影响,企业经营压力很大,多数企业开工不足,更削减了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同时,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致使许多专业很难在企业就业。

2、由于受编制限制,每年用于公开招聘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有限,相对于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可谓杯水车薪。

3、由于家庭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就业观念陈旧,多倾向于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或沿海大中城市就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认同。

二、采取的措施

1、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我中心今年组织我市共16家企业参加了3月26日在朝阳市人才市场、4月19日在阜新市人才市场、5月27日在朝阳市人才市场的3次省市大型现场招聘会。我中心还依托北票人事人才网发布人才求职信息,并及时转发各地招聘信息和行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的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提高求职与招聘信息的时效性。截至目前,北票人事人才网浏览量达到2695980人次;投递求职简历2497份;发布招聘信息的企业128家;发布岗位需

求信息400多条。虽然从招聘的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但是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是大势所趋。随着人才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观念的不断转变,企业对人才的不断重视,企业市场化招聘、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将成为常态。

2、我市自2008年以来通过考试公开招聘(录)947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其中公开招录公务员473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74名。既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逐步优化了我市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结构,提高了人员的整体素质。

14.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十四

一、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县乡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大投入、深化改革,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有效地改善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全县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成因分析如下:

1、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据有关资料分析,中国用2%的世界卫生资源解决了22%世界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中国人的健康状况超过同等发达水平的其他国家的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严重不足,而且优质资源少。1995年以来,中国政府的卫生和教育预算年均增长为14.2%,而同期政府收入年均增长是17.5%;在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占42.4%,医疗收入占53.5%,财政补助占4%。这表明社会投资没有与政府的财政收入保持同步增长,公共支出体系改革严重滞后,老百姓以有限的收入被动地支撑着迅速膨胀、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使“看病贵”成为严重的社会不稳定的诱因。

2、医疗资源分布失衡或不足,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目前我县二甲以上医院只县医院一家,优良卫生资源大多集中在这所医院,农村和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现象仍然存在,设备落后,技术缺乏,特别是红河、原黑梁河部分村舍卫生所仍然依靠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老三件”看病,农民甚至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全县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仍很短缺,人员结构失调,人才断档严重,乡镇卫生院有的先进设备无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或技术不精,导致先进的设备利用率或诊断准确率不高,城乡居民就诊流向进一步向上级医院集中。不合理的病人流向,一方面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和技术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大医院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大医院人满为患,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3、国家政策调整或新的行业规范,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政府把医疗机构推向市场,拨款越来越少,甚至断奶。医院要发展,成本最终必然转移到患者身上。国家取消公费医疗,推行医保制度,减轻了单位的负担,却无疑增加了患者个人的负担。医生为了适应医疗事故处理中“举证倒置”规定,不得不要求患者作更全面的检查,也加大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4、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据有关资料反映,城乡贫困人口的贫困原因1/4~1/3与疾病直接相关,疾病加重了社会贫富分化,加重了百姓对疾病风险的恐惧心理,使“看病贵”易于产生共鸣,成为社会挥之不去的阴霾.5、医疗卫生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成本行业,医疗卫生费用在一定幅度内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诊治疾病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医学研究的过程,具有探索性。对人体的研究,对疾病的治疗,无疑是高风险状态下的高科技行为。在医疗活动中,花了很多钱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也是常有的。由于非业内人士对此缺乏认识,很容易因为对治疗效果的不满意而产生或夸大“看病难看病贵”的情绪。

6、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慢性化,医疗的难度和成本加大。中国在XX年就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资料显示,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80%用于了老年人,这其中的80%又用于了急危重症病人。调查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引起的死亡已占人口死亡数的2/3。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的结果是大大增加了医药费用负担。

7、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随着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观念逐渐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更多、更高。病人一味追求名院、名科、名医,小病也往大医院跑,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的浪费、大医院看病难的现象。

8、医疗机构市场主导,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我国医院目前基本上属于市场主导型。在医院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约占48%,医疗收入约占47%,而财政拨款仅占5%左右。由于财政补贴不足,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偏低,药品收入成为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

9、药品和卫生材料价格虚高,加重了“看病贵”的程度。药品和卫生材料虽然实行了招标采购,但由于定价机制不合理,厂商仍然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药品和卫生材料价格虚高加重了“看病贵”的程度而已。

二、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措施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上一篇:湖南刘少奇故居导游词下一篇:托管教师个人工作计划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