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与班级管理工作(共15篇)
1.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与班级管理工作 篇一
浅谈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金薮阳光希望小学 郭宇倩
教师既是孩子们的长辈,又是孩子们的朋友;既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又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我们的职责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教书是门学问,育人则是学问中的学问,我们面对日新月异变化的世界,教师已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教授知识的层面上,还要让孩子们感知这个变化的世界,顺应时代的变化潮流,使他们能够获得健康发展。
面对现实,我不得不说,当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确实已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许多人把孩子的教育出现的问题归结到教师时,我觉得全社会更应该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毕竟孩子的教育不是学校一个组织在完成。我所在的学校位于偏远农村,这里大多数的孩子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则大多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和别的亲人一起生活,而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亲人,多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教育理念落后,无法也不敢过多管教孙辈,使孩子出现了问题不能及时矫正,再发展到后来为时已晚。祖父母的溺爱、放纵,没有父母的管教,导致这些孩子多数学习行为习惯差,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无心向学,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农村班级工作中主要面临的挑战。
针对自己的工作体验,以及结合我校家访工作中的体会,我对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做了许多思考,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实留守儿童的学校生活,丰富孩子的情感。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因为父母的远离,使留守儿童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关爱,内心十分孤独,这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感受。在我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学生,聪明伶俐,成绩也不错。有一段时间却无心学习,作业不认真完成,有时为了完成任务,开始抄袭同学作业,期中考试下来成绩下降明显。通过与孩子沟通和家长联系,发现这个孩子原来一方面由于抱怨自己的父母长时间在外打工,疏于对自己的照顾,产生了逆反心理,觉得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无所谓。面对孩子退步明显的情况,我不得不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其解忧,并与其母亲进行了交流。一段时间后,孩子慢慢回复了以前的自信。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作为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我们应更多地关注他们,对这种情感的空白加以填补。这就需要我们花时间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排除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学校还应该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发挥集体的力量,让每一个同学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二、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行为散漫,无心向学,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我会先分析学生犯错的具体原因,帮助他们意识到错在哪里,怎样做才是对的。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是非判断力和责任感,使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比如我班上有个叫彭杰的孩子,他很聪明,可就是喜欢玩,一玩起来就忘记了写作业,经常一早上到了学校就是作业本上空空的没写作业。我找到他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请他换位思考大人辛苦工作的情景,自己在玩时父母还在辛苦打工,打工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父母要这么辛苦?然后要他静静地一个人站在一边,自己去反思。这孩子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认错态度很好,接下来一段时间他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有些孩子平时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承担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在长期的生活磨砺中,他们的意志变得坚强起来,学习也很用功,我对他们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加以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号召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这些学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后就增强了对学习的信心。
三、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保持联系,搭建家校沟通桥梁。虽然孩子与父母远隔两地,如果老师和他们的父母保持联系,就能让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建立沟通的桥梁,希望他们让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呵护和殷殷期盼。同时也要让家长明白教师和监护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满足他们安全感。除此之外,我还教学生常用电话,大点的孩子也可用QQ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和快乐告诉父母,增进孩子与父母的亲子感情。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来说是任重而道远,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亟待成长的孩子,他们是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群体。面对他们我们既要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填补心灵上的空白,又要呵护好他们柔弱的心灵,保护好这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嫩苗。我目前所能做的实在太少,需要学习的实在太多,这就需要我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加细心、耐心,加强自己的沟通能力,尽自己所能育好这些嫩苗。总的来说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更需要我们整个社会行动起来,家长不能只寄希望于学校,把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毕竟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理解农村教师的这项工作,希望城乡的教育越来越平衡,能有更多的人来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让留守儿童不再空虚,让他们感受社会带来的温暖,让他们知道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可以过得幸福快乐!
2.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与班级管理工作 篇二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当前, 政府和社会舆论都在关心农民工流动子女在城里就学的问题, 但更大一个弱势群体———农民工留守子女在农村的生活学习和安全健康状况又如何呢?为此, 笔者对地处苏北农村留守子女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
1.学生成绩不佳
据调查, 留守儿童群体中, 成绩较好者仅占12%。有些农村留守子女的监护人教育观念还是很强的, 却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无法对儿童进行学习辅导, 现状堪忧。
2.个性心理健康发育异常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长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 久而久之, 严重影响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个性特征上, 他们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 加上家长长期在外务工, “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 因此, 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亲情缺乏, 性格缺陷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 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父母必须喂养子女, 当父母出门时不应单独将子女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 因为他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且缺少联系, 缺少正常的亲子交流与亲情关怀, 使孩子性格极易变得内向、孤僻和冷漠, 孩子容易心灵扭曲, 性格怪异。
2.学习较差, 行为偏差
由于择业观念的改变, 我国实行的是“自主择业, 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而在农村, 一个家庭要支付孩子的上学费用本来就比较吃力, 但大学毕业以后还不一定能够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 经济压力不但没有给家里减轻, 反而有加重之嫌。这种思想, 一定程度上造成父母在对孩子学习的问题上重视的程度不够重视。调查中发现, 许多留守儿童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 不遵守规章制度, 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 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3.道德滑坡, 价值扭曲
农村留守儿童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之后, 多数孩子的父母让孩子离开学校外出打工, 以帮助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 由于孩子在学习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 经济的快速发展, 给一部分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带来了契机, 使他们在经济上很快超过了很多人, 并且这部分人的原始积累也许不那么光明正大, 但这就给走出去的部分留守儿童一个不好的示范, 认为只要胆子大做那些违法犯罪的事情, 在经济方面就应能很快好起来。正是这种思想作祟, 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做作各种违法犯罪的事情, 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群体。
三、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呼吁和建议
据统计,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2000万“大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做出的一份调查表明, 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 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 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在关注“三农”的背景下, 不仅需要关注进城农民工生存和生活的现状, 也不能忽视了农民下一代的抚养和教育问题。我们建议:
1.健全制度, 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 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 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 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 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 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加大投入, 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 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 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 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 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创新机制, 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 以家庭为主体, 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 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 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 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 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 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 激活他们的斗志,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总之, 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结合”, 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 协调一致, 互补共生。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留守儿童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 给不良影响以可乘之机。森林是美的, 美在鸟语花香, 让每一只鸟儿都纵情歌唱, 让每一朵花儿都尽情绽放, 不只是百灵在歌唱, 不只是牡丹才芬芳。让我们用共同的爱心, 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综合教育网络, 创建一个文明洁净、健康向上的社会大环境, 促进教育社会之诞生。
参考文献
[1]赵凤.青海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9, (4) .
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之班级管理策略 篇三
广泛关注的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联动,其中学校通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来落实具体教育措施,是最有
实效的手段之一。这需要班主任转变班级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班级层级机构、更新管理方法、丰富管理内容、
建设多元和谐进取的班级文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 班级管理 策略
为了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
系的新途径,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
等形式对广西钦州市4个乡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了抽样专题调研。发放教师问卷
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2份,访谈教师16人;发放
留守儿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9份,访谈
留守儿童22人;发放非留守儿童问卷400份,收回
有效问卷391份,访谈非留守儿童20人;发放留守
儿童监护人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访谈
留守儿童监护人20人。
对教师的调研发现: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普
遍低下,94%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问题,
97%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问题多
更难教管;5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情绪控制能
力差;96%的教师认为对农村留守儿童应该给予重
视,但问及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予了留守儿童怎
么的具体帮助时,老师们都回答由于条件限制不能
给予特别的照顾,只能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中。对留守儿童的调研发现:教师、社会对留守儿童
的看法,家长对外出打工原因的解释,让更多的孩
子为自己的生活处境、学习、情绪、家庭经济状况感
到自卑,认为不如父母在家的孩子好。国家目前对
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政策、文件层面多,具体的扶
助措施少。外围的关注,反倒增加了农村留守儿童
的心理自卑。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主要
场所,是国家和各级政府所有政策、措施和行动的
最终落脚点;而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
长的重要人文环境,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
班级活动中实现的。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庭关爱、
亲情的缺憾,学校班级成为留守儿童唯一容易产生
归属感的正式组织。如何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
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工作中,最有实效
的是从班级管理人手。班主任是农村留守儿童学
习、生活中最具权威性的角色,可以自然地担负起
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角。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
中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构建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系统,
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性
由于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们往往得安排好自
己的生活、学习,这就要求他们的独立能力要强过
其他孩子,但在调查中只有2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
童的独立能力较强。要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性,让
他们主动健康地成长,必须要从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念上下功夫。留守儿童的思想既受到家乡传统文化
的影响,又受到父母工作地的影响,思想的变更和
生活学习环境的差距,现实生活事实与价值观念的
差距,往往使得他们痛苦、纠结,容易出现指导其行
为的价值观念不符合其行为,更有时与其处于敌对
矛盾状态。
首先,班主任必须转变教育功能观。
管理不仅要以组织为基础,更重要的是以组织
中的人为基础。班级管理活动要改变唯“升学率、优
秀率、平均分”为上的现象,要围绕着“培养学生个
性,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而开展。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幸福,班主
任要用心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天赋、禀性、需
要、兴趣、特长及身心健康状况等,引导留守儿童认
识到自身所处的优势和劣势,对学生的发展和未来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同时,形成自己的个性。对于农村学校存在升入好
的大学难而丧失学习兴趣,或者因昂贵的学习费用
对求学望而却步的客观现象,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孩
子正确的知识观,让学生知道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
作,学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将来的职业,也不单单是
为了考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享受作为一个现代文明
人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把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上的
浸润融入班级日常管理,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社
会生活情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乐观
向上的人生理念。使孩子们有自己的正确观念,自
己的积极行动。
第二,通过情感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性。
孩子们不管理解还是不理解父母外出打工,在
问及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父母在家还是外出打工
时,小学阶段的孩子100%回答的都是要父母留在
家里,哪怕是一方在家也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
对父母的情感、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依赖性明显存endprint
在。访谈中三分之一的女孩,谈到对父母外出打工
时,面部表情有明显变化,有的眼泪已经在眼眶里
打转了。而在问及父母在家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
态度时,他们明显表现出父母在家的自豪感、满足
感和幸福感。当问及如果你的父母也选择外出打
工,你的态度时,100%的小学生反对,其中有三个
女孩表示要以离家出走来阻止,孩子们愿意接受生
活条件差些,但父母在家。父母外出打工本意是要
改善家庭经济,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条件。但往往
是家庭经济条件改善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亲
子关系的疏离,孩子成长的不如人意。积极、自控的
情感为孩子们的独立性养成提供坚实基础。小学和
初中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关键期,而且发展变化很
快。他们在与成人及伙伴的交往中情感体验丰富深
刻,班主任可以通过情感活动来培养其独立性。班
主任可以利用班会通过孩子们的具体事件引出问
题,主题可以设计为“做快乐读书人”、“情感加油
站”、“我的情绪我做主”等等,教会孩子们了解并掌
握保持愉快情绪及改变不良情绪的多种方法,同时
给他们提供和创造体验快乐、享受快乐的机会,尊
重孩子们谋取快乐的权利,让孩子们感受到与伙伴
做游戏、看电视、为伙伴服务的快乐,体验到愉悦情
绪给自己带来的舒服感受;体验到对父母对监护人
的感恩、对家乡对学校的依恋。
二、通过班级和个体愿景的确立与实现,
教会留守儿童学会合作与竞争
愿景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未来的、理想的目
标。愿景是人们发自心中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图
景,是意愿的具体清晰描述。由于父母的外出给留
守儿童带来了很多遐想,班主任在引导班级成员确
定班级愿景时,要把每个留守儿童对自己、家庭,对
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未来职业等的期盼激活出
来。通过个人计划,在形成个人愿景的基础上,经过
班级成员充分讨论、主题班会等形式形成班级成员
认可的共同愿景。确定符合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的班
级共同愿景。
由于留守儿童生活背景的多元性,每个学生对
自己人生目标、生活憧憬及心目中对班级目标的构
建会有很大的不同。班主任在引导留守儿童确定班
级愿景时,要注意指明其内容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的
融合,可以提供一些范式,如“做最好自己,创最好
班级”、“愉快学习,共同发展”、“脚踏实地,自主自
理;文明有序,不断进取”、“成功友爱,卓越勤奋”等
等。这样,个人愿景和班级愿景协调与统一,容易让
留守儿童在班级学习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行为
方向,在同学交往互动中感受到班集体的能量,推
动自己和班级不断进步。
在实现个人和班级愿景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
竞争与合作,也是进入社会要面对的问题。班主任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等教会
留守儿童学会与老师、同学、父母、兄弟姐妹合作,
在合作与分享中体验到互爱与温暖;在个人努力与
竞争中体验到自信与力量。学会正确解读和面对竞
争后的失败,勇于善于在竞争与合作中提升自己。
三、建立健全班级层级机构,满足留守儿
童的归属需要
学生班级是成长性组织,其基本目标是为了每
一个学生的发展,与工作任务性组织不一样,班级
目标是为学生个体服务的。班主任要充分注重班级
背景下的学生个体的成长,班级机构的设置既要注
意组织层次的建设,又要注意群体层次的建设。把
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个体一群体一组织”三个不
同层面的角度体现出来。学生个体在班级中不断学
习、改变,班级只是学生学习新行为、改变旧行为的
一种环境,班级机构的建立健全要重视的是每个学
生的成长与发展。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外出,难于
感受到家庭归属需要的满足,是班级组织让他们感
到稳定、有秩序,但如果班级只进行组织规范性管
理会让他们感到压力和限制,情感难于融入,难以
弥补父母失位家庭生活不全的缺憾。通过各种群体
的建设,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成为一定
群体的中坚。
留守儿童往往由于家里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帮
助,放学后不愿回家,或三五成群瞎玩,或去网吧等
等,导致贪玩厌学。班主任可以学生的居住地为主
建立互助小组,各任课教师分担关注和指导任务,
使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思想和心理等方面都有
同伴关心,有老师关注;或成立“放学后俱乐部”,丰
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俱乐部可以开设各种兴趣小
组,小老师则由在这些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担当,教
师只须给机会让孩子们在班级、学校的各种活动中
展现他们的成果。在不同层级的机构中,孩子们以
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同学建立感情联系,每个学生
能在不同群体、不同活动中有地位、有归属,为学生endprint
创设一个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和肯定的人际沟通环境,以达到会说和主动交往与
他人合作,爱与被爱的能力得以激活和培养,他们
得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满足了他们的归属需
要,使其在学习、生活中变得更加自信。
四、开展各种班级活动,教会留守儿童合
理安排闲暇时间
老师们普遍反映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成员的交
往沟通,课余生活单调,而且缺乏享受休闲时间的
技能、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的能力。现在节假日越来
越多,不注重休闲教育的话,闲则生非,孩子们就容
易在休闲中出现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
第一,提高留守儿童主宰自己课余时间的主体
意识。
主宰自己课余时间的主体意识,实质上就是学
会自主学习,进行自我发展,通过闲暇生活来充实
精神生活。留守儿童最容易在课余时间出现监管空
挡,学习、休闲、体育运动、文娱活动等不能合理安
排,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意义的休闲活动。
看电视、上网、聊天往往被老师、监护人当成是不当
的休闲方式,好像孩子们喜欢做的多是不对的,剥
夺了他们的支配权。实际上,上网、聊天、看电视也
是孩子们成长的手段,关键是在于提供多种多样的
休闲活动方式给孩子们,把它们引导到孩子们的把
控中,让孩子们理性选择。只有在充盈着人文关怀
境域下的休闲活动,才能实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因此,班主任要给予
留守儿童业余生活以温情关注,可以启发孩子们把
休闲活动的内容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让他们抒写
自己的感受、体验、收获,从而明白作为主体的自我
所应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第二,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休闲
能力。
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单调,休闲技能缺乏。班
主任开展各种班级活动,让孩子们充实起来。通过
各种活动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班级
有表现的欲望;通过活动的指导,让留守孩子的各
种才能得到挖掘和发挥。班主任对孩子们的表现要
以欣赏的态度给予反馈,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增强
其自信心和成功感。让留守孩子在各种活动中提高
其休闲技能。
五、建设多元和谐进取的班级文化,培养
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
文化的本源就是生活,班级文化实质上就是班
级学生生活的全部活动方式的总和。帮助留守儿
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人格是教育成
功的核心。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为学生
搭建多元成长平台,创建多元和谐进取的班级文
化,构建师生共同的心灵乐园,使学生做在其中,乐
在其中,磨练心性,陶冶性情。通过美文引读,展示
平台(你的舒心一刻、你的美作、你的家庭、你的父
母),与父母连线——父母工作地介绍,我喜欢
的——XXX展演,等等,在多元活动多元评价的过
程中,创设张扬孩子们个性的天地,营造生机勃勃、
“和而不同”的班级心理氛围,让每个留守儿童能以
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动面对挑战和竞争,能正视和
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
监测机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大
事,要多方努力和合作,需要具备很多条件,而农村
学校班主任通过班级管理的实施来提供对留守儿
童的教育帮扶是切实可行的。强化班主任的留守儿
童教育的工作意识,融入到提高其工作技能中就得
以实现。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和受保护的班级
4.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篇四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以此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交流,了解父母贡献,感受父母艰辛,让学生懂得父母给予自己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亲情,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篇三
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洪巷乡中心小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抓手,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新一代人才健康成长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场所建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活动条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基本建立起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爱体系,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和良好环境,进一步改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辅导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组 长:刘典胜
副组长:汪双雨 邢更生 江捍军
组 员:朱 娟 徐银玉 王海芹 刘 萍 孙致军 王 胜 王爱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姓名及关系、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0565-6020334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和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其他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交流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积极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各项活动
我校有一百多位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各班定期开展各项活动。拟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每月邀请关工委领导来校上课,学校领导也可以不定期对他们进行集中授课,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信教育,自强教育。
3、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
对于我校的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优秀学生、自强学生进行表彰,这是树立留守儿童自信的重要激励工作,我校将在今年六一表彰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优秀学生、自强学生。
四、活动安排
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作用,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道德品格培育。注意研究和把握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文明之心。
(二)、抓好健康文化熏陶。注重适应和满足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开展好快乐活泼、娱情益智的文化活动,通过收看电视、播放少儿影像、读书竞赛、排演节目、书法绘画、兴趣小组、网上学习等活动,对留守儿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留守儿童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境界得到升华。
(三)、开展体质体能锻炼。注重关心和增强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开设防病健身卫生常识讲座。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个体特点,科学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坚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组织各类体育运动小组,开展有益身心的兴趣体育,使留守儿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引导和拓展留守儿童与社会接触,开阔眼界、开阔视野、开阔心胸,增长见识、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调查走访、劳动体验、科技探秘、关爱老人、保护环境、公益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尽可能地走进自然、走进城市、走进企业、走近名人、走近故事,使留守儿童广泛汲取社会生活的丰富营养,强基固本,茁壮成长。
(五)、培养独立合作能力。注重培养和增强留守儿童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意识,提升他们善于沟通、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的本领。通过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困难面前我能行”等活动,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六)、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注重了解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抓好人文关怀,促进心理健康。组建一支心理教育队伍,与留守儿童面对面、心贴心地开展工作。对带有倾向性、易发性、规律性的心理问题,实施重点教育疏导,把解决心理问题与抓好生活关怀结合起来,做到及时发现、正确疏导、悉心矫正、有效化解。
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九月份:
1、留守儿童信息更新。
2、开展教师家访和学生谈心活动。
3、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电话。
十月份:
1、成立学校关爱留守儿童领导组。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会。
3、举行留守儿童拔河比赛。
十一月份:
1、开展师生结对活动。
2、开展留守儿童法制教育讲座。
3、举行留守儿童讲故事比赛。
十二月份:
1、举行留守儿童乒乓球比赛。
2、举行留守儿童跳绳比赛。
3、留守儿童主题班会活动。
元月份:
1、举行留守儿童朗诵及书法比赛。
2、班级及学校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5.浅谈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篇五
吉林市第二十二中学校
韩东梅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我们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我们应该多关心学生,尤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留守儿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根据我在农村小学任教以来的所见、所为、所感,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耐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老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
我所教的班有一位学生叫柳宏斌,他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老的奶奶照顾他,他每天上学都迟到,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写,学习成绩老上不去,我耐心教育他,他当耳边风。后来我通过家访才了解到他因家庭情况不好而承受压力过大,导致其患上了“心理疾病”。此后,我主动找他进 行交流,谈心,鼓励他;让班干部陪他上下学;课堂上鼓励他举手发言,课间组织学生和他做游戏……慢慢的他变了,不再迟到,开始交作业,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俗话说得好:“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们要有慈母般的爱,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二,关心留守儿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留守儿童相对其他学生来说,他们是可怜的,他们没有父母的疼爱。因此,我们关心他们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用老师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信任,这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他们不在感到孤独无助。
班里还有一位学生名张冬月,他幼年丧父,他与常年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困难,得知这情况,我给她送去书包、铅笔等必须的学习用品,以勉励其刻苦学习,同时学校还发动学生为他捐款。虽然我们不能给他们很多物质上的帮助,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真诚去感动每个留守儿童那颗幼小的心灵,从而激发他们好好学习,热爱生活。
三、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
梁秋丽是我班的一位女同学,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寄养 在亲戚家,而且父母因关系不和正在闹离婚,这个女孩由于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养成不好的习惯,学习成绩也不好,经常出现一些不该发生在这个年龄女孩身上的事情,我和科任老师经常鼓励她打电话给父母,让电话传递家庭的温暖,慢慢引导她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她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经常给孩子钱,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乱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农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班级有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另外,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
四、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甚至动用刀子等器具,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班主任,我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学生 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许多留守儿童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走上辍学道路。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或给他们开小灶,真正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
6.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篇六
清明和小学
刘春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普遍运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又需求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农村一些青壮年夫妻双双涌进城市务工,而他们的孩子却留在农村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主要是老人),这便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都长期外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由老人或亲戚代管的14岁以下的儿童。
我校有500多人,其中有280多都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56%,平均每班几十人,有的甚至达到60%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占95%,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占大多数。
一、留守儿童学习现状
(一)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比较复杂的,有的为了父母学习,有的为了日后能挣大钱学习,有的为了混个毕业证学习,有的为了物质奖励学习,有的为了更多的知识,孩子的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久,又因缺少父母的监督指导,往往因为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二)学习习惯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享受不尽”[1]。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能否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培养得越早越好,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较早,缺少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校里,虽然老师也对其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但他们在学校习得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家中得不到强化,课堂不专心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时有发生。
(三)学习成绩落后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这些老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使对孩子的教育走向放任自流,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迟到、早退、旷课是常事,长此以往,学习成绩普遍落后。
(四)学习环境差
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学习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留守儿童自己要洗衣服、做饭,甚至干少量农活,学习时间减少了,有的因为临时监护人监护力度不够,又因留守儿童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容易受社会上不良环境影响,参加一些不良活动,从而影响学习,比如:经常出入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场所。
2、现状形成原因分析
(一)家庭
1、家庭监督学习力度的弱化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其他任务,需要父母给予必要的监督,但外出务工的父母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或农忙季节回家,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形成有效的监督,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孙辈一味溺爱,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形成有效监督。
2、临时监护人教育方式不当
当前,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溺爱型,由于孩子平时缺少父爱母爱,祖辈想在物质方面给予补偿,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溺爱放纵;二是严厉型,祖辈怕孩子学习搞不好,不好和儿子儿媳交待,所以孩子学习成绩一旦落后,就是批评,甚至打骂,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三是放任型,祖辈认为只要能认识几个字,能算账就行了,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是打工,认为读书无用,对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3、临时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
父母的长期外出务工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少了重要的辅导者,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由于他们文化程度偏低,难以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帮助,教育观念的落后使他们从来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缺少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离开成绩下降,继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逃课,破罐子破摔,经常三五成群沉湎于网吧、游戏机厅,荒废学业。
4、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儿童的“代沟”
老人和孩子之间由于年龄的差距和成长背景的区别,造成沟通方面存在障碍,虽然在一起生活,但想不到一块,说不到一块,一旦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或成绩下降,而没有进一步的沟通和教育,孩子的学习无疑会受到影响。
(二)学校
1、经费不足制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行为
从现实情况看,学校的义务教育经费只能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有专项资金投入“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使得许多学校留守儿童工作流于形式,只是统计数字和报送名单而已,“关爱行动”成了一种空洞的口号。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够
留守儿童是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在学习上需要教师多加帮助和关心,但学校很少考虑他们的特殊性,和其他孩子一样对待,没有采取相应的特别措施,对他们的教育针对性不强。
3、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
学校是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学校应当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但农村学校的教师工作繁重,又没有专职的留守儿童管理员,几乎无暇召开临时监护人会议,也很少对孩子进行家访,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
(三)学校、家庭的脱节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送进学校,教育就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了,学习成绩不好是老师没有教好,家长没有意识到,要教育好孩子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造成有些调皮的留守儿童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蒙骗临时监护人,影响他们的学习发展。
三、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职能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教育,是启蒙教育,健全的家庭结构和有效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
1、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外出打工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靠学校老师和临时监护人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家长,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因此,父母最好不要双双外出打工,其次充分考虑临时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不能选择一个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如老人确实没有教育能力,就留下一方照顾孩子。
2、帮助临时监护人转变教育观念临时监护人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临时监护人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首先,不要溺爱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小,父母不在身边,而对他们加倍地溺爱,而要更多跟他们沟通,消除误会,防止产生“代沟”,其次,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如果监护人不能解决的,可以通过电话请教老师或别人。
3、家长与留守儿童加强联系
父母即使打工在外,也应努力创设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可通过打电话或写信,条件比较好的,也可通过互联网发电子邮件或QQ等形式,了解孩子在家中或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孩子的动态过程,及时给予指导、教育。
“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交往” [3]。所以尽可能利用利用节假日回老家看看或接孩子到务工所在地短期居住,关心他们的学习,使留守儿童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二)学校要对留守儿童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开展各种关爱活动,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
1、改变学校教育理念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缺失造成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很大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为他们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成长记录袋
档案材料以班级为单位,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父母打工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由班主任负责管理,以便跟踪教育。
3、开通“亲情电话”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孩子需要亲情的抚慰,家长想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孩子的表现,“亲情电话”加强了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4、定期召开临时监护人会议
通过会议的形式,教师、监护人反馈交流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同时对监护人进行必要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从而影响监护人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5、建立家庭访问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全面真实地了解留守儿童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情感心理状况,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师爱去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到对老师的依赖。
还可以利用农忙、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家访,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6、建立代理家长制
代理家长制,即组织动员党员干部、教师等富有爱心的志愿者与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要求每位代理家长结对两名留守儿童),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方位负责。“代理家长”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家长的角色,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关爱,在学习上多了一点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丝慰藉,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7、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的特殊情况,他们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除老师热心辅导外,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班级成绩优异的非留守儿童与学困留守儿童组合,采用帮扶策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8、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既是缺失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的渴望,也是学校人本化教育的要求,在有条件、有必要的地方,有计划地筹建寄宿制学校,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把他们的全部生活时间和学习时间集中在学校统一管理,学习有充分的时间,而且与老师朝夕相处,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至于建立寄宿制学校的费用及日常运转的资金,政府可通过提高教育基础建设经费的投入,亦可通过向社会募捐解决,以保证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和正常运转,给留守儿童一个“家” [4]。
(三)加强家校联系
孩子的学习不仅要靠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两者应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用。
1、留守儿童父母要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每月至少与班主任联系两次),了解子女在校学习和发展情况,请教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
2、留守儿童父母要和留守儿童及其临时监护人经常保持联系,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落后等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父母对孩子最了解。因此,父母和临时监护人之间应加强联系,交流施教方法,每次来电要注意沟通方式,要耐心地询问他们的学习等情况,多给予鼓励。
3、临时监护人也要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要意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4、临时监护人也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孩子与父母联系,不定期地倾诉思念父母之情,反馈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以便赢得父母的关爱,理解和支持。
5、教师应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教师是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之间的桥梁,当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问题时,老师应及时联系父母或临时监护人,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7.浅析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 篇七
一、建立档案, 了解留守儿童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各有不同, 只有深入了解, 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作为班主任需要全面了解学生, 就要建立学生档案, 并进行整理。学生档案不仅要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等常用信息, 还需要包括他们是否是留守儿童, 监护人是谁, 父母在哪里打工, 本人兴趣爱好是什么, 本人有什么特长, 本人的愿望是什么。班主任要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 以便及时联系, 同时, 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进行分类。
二、关注细节, 留意生活的点点滴滴
虽然绝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后, 家庭经济能力比以前大大增强, 但是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监抚人爷爷奶奶年老体弱, 照顾不周, 加上学生年龄偏小, 他们多数不懂照顾自己的生活, 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知识, 而这些却是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三、行为上多指导, 道德上常引领
首先, 在班级中为留守儿童树立道德行为的榜样, 对于班级中好的行为要大加表扬, 并以此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对于不良行为, 要严厉批评。让留守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分清是与非, 对与错, 明白什么该做, 什么不应做, 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其次, 对待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反复现象,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多鼓励, 少批评, 不能挖苦讽刺。由于成长环境特殊, 留守儿童不良的道德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改正过来。所以, 班主任要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
四、加强班级建设, 发挥集体作用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 往往感到焦虑、紧张, 缺乏安全感, 人际交往能力差, 长期与父母分离, 他们的性格会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教师可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来消除留守儿童的异常心理, 从而达到约束行为、道德引领的效果。首先, 应加强日常管理, 强化《中学生日常行为规划》和《中学生守则》, 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做好自己的事, 管好自己的语言行为, 关心周围人的事, 多为别人、为集体作贡献。其次, 在班级中广泛开展各种活动, 发挥集体作用。比如拔河、接力、篮球比赛等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精神, 形成团结奋发的集体气氛, 拉进留守儿童与同学之间的距离, 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还可在班级中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比赛, 如跳绳、讲故事、下棋、手抄报等比赛, 让留守儿童在这些比赛中各展所长, 从而树立其自信心, 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从家长联系入手, 做留守儿童情感的呵护人
(1) 班主任应通过各种渠道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取得联系, 让他们能随时了解自己子女的情况, 要求父母多与孩子联系。除了不定时打电话外, 还可以多给孩子写信, 让孩子在思念父母时读读父母的来信, 班主任也可在班上组织学生给远在外地的父母写信, 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甚至可以利用网络, 让留守儿童与父母面对面地聊天, 拉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距离, 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因素。
(2) 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 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儿童交流、沟通, 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 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 形成合力效应。甚至趁留守儿童父母在家时, 组织郊外野炊活动, 给他们制造感情交流的机会。
(3) 班主任同时应多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交流, 先了解其临时监护人的情况, 如年龄、与留守儿童的关系、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情况。认真倾听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情况介绍, 有针对性地向临时监护人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法建议, 多与他们交换意见, 共同教育留守儿童。
爱护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 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 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 及时沟通。要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 创新思路, 积极探索, 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 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 健康成长。笔者相信: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只要我们用真诚去面对, 用爱心去感受, 留守儿童也一样会拥有花样年华, 在同样的天空下, 同样的阳光下, 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8.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与班级管理工作 篇八
〔中图分类号〕 G46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B)—0005—01
在农村初中学校,“留守儿童”和寄宿生可以说是普遍现象,这些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是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为此,我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与办法,具体详述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和寄宿生面临的新问题和难点问题
(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初中阶段正是他们一生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在其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的现实情况是,父母为了生计出外打工而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抚养,甚至有的还托付给亲戚朋友,使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父母也尽不到教育、监护、管理的责任。祖辈们由于对孩子溺爱、要求不严、管理不到位,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基本脱节,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困难,这成为农村初中教育的难点问题。
(二)在农村中学,由于受办学条件和客观环境的限制,很多学生需要寄宿。这些学生大多寄宿在学校附近的农民家中,居住分散、条件简陋、生活艰苦。相比较而言,这些学生更难管理,家人“管不上”,房东“不好管”,学校“不便管”。在管理上容易出现漏洞,导致部分学生两头钻“空子”,易发生旷课、逃课,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偷窃等不良现象,成为教育中的“死角”。
二、应对措施和办法
(一)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应该承担起必要的责任,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第一,摸清底子,建立档案。每学期初,组织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以及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建立各年级“留守儿童”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有底。
第二,重视家访,相互沟通。家访是教育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家访工作也带来了很大方便,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家长通电话,保持与家长的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教育好“留守儿童”。同时利用农闲季节或家长返乡的机会,及时约家长面谈或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互通信息,共同商讨对孩子的教育管理问题,帮助和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
第三,关注个别,重点引导。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或倾向,教师可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与孩子常接触,然后耐心说服教育,促使其改正不足,端正品行。对个别“留守儿童”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典型的、影响和危害较大的问题,应及时组织召开班会或全校大会,通报事情真相,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讨论分析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将讨论结果在全班或全校交流,形成共识,达到教育全体的目的。
(二)把寄宿生管理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在农村初中,寄宿生一般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单从数量来说,寄宿生管理不容忽视,应纳入学校重点管理的范畴。
第一,做好摸底建档工作。学期初,由政教处组织班主任对校外寄宿生情况进行摸底,造册登记,建立寄宿生管理档案。
第二,加强寄宿生管理队伍建设。组建由校长、政教处主任、班主任、房东代表组成的寄宿生管理队伍,对各住宿点实行划片包干,靠实责任,使寄宿生有人抓,有人管。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寄宿生管理制度,坚持定期查访制度和寄宿生考评制度,狠抓制度落实,及时了解学生住宿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住宿安全。
第四,学校联合派出所,与学生、家长、房东共同签定安全责任书,加强合同管理,明确各方责任,进一步规范寄宿生管理工作。
9.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与班级管理工作 篇九
漳县第二中学 王江平邮编:748300
摘要:在农村有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农村留守儿童中更为脆弱的特殊群体,他们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均在6周岁以下,有相当多的儿童在婴儿期父母就外出打工,把他们留在农村交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教育。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帮助,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这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留守学前儿童的利益迫切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浅谈对一线幼儿教师的建议,以促进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前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而需要其他亲属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负责一切生活起居的儿童。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成因
对儿童的教育,要从他们人生的第一步——学前教育开始关注。而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造成的。
亲子教育是启蒙教育、家庭教育的深化、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然而,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教育基本从孩子的成长中淡出,亲情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种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很容易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沟通的机会,入园后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胆小、怕事,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由于受到祖辈的影响,普遍思想呆滞,缺乏创造性,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下面是一组调查所得的数据: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大约25%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大约75.%
非常想父母的大约65%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大约10%
在幼儿园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大约20%
害怕陌生人的大约40%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大约45%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大约50%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的大约25%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大约50%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大约35%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60%,可见亲子教育对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再者,单亲教育力不从心。单亲监护人因家务负担较重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与情感变化,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缺乏耐心。部分单亲监护人几乎不与孩子沟通,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稍有不如意,便实行“呵斥教育”。而在农村,这种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单亲家庭数量庞大,这种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学前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三是隔代教育难以胜任。由于家中的年青人外出打工,家中的老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落后,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当那些城里的孩子在学弹琴、跳舞、绘画等一些特长时,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仍是局限于学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甚至于有些儿童在入园前没有看过图画书,不会讲故事、做游戏,在入园后虽然有教师的辅导,但学习效果却不好,家族教育的缺失,让这些留守儿童普遍素质不高。部分祖辈对留守学前儿童过分溺爱,仅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却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确引导。也有部分隔代监护人教育观念保守落后,对孩子要求甚严,一旦犯错非打即骂,容易导致留守学前儿童敌视或报复心理产生。同时,由于隔代年龄相差较大,且监护人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难以合理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四是亲戚朋友教育形同虚设。作为代管人的亲戚朋友因与留守学前儿童不是亲子关系,在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上存在着“不敢管”与“不愿管”的心理。对他们而言,孩子安全是第一位的,至于留守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及心理需求却极少被关注。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除了家庭要重视对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外,一线的幼儿教师应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因为一线教师是除监护人外和幼儿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也是对幼儿成长影响很大的人,恰当的合理地学前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我粗浅的认为,一线幼儿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与幼儿的祖父母进行充分的沟通后,改变他们的教育方式,把盲目的溺爱幼儿改为关爱、帮助幼儿、培养幼儿独立的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如在小班幼儿中开展穿衣服比赛活动,找朋友活动,让这些留守儿童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学会独立生活。改变叛逆、孤僻的性格,能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学会关心别人,使他们能健康成长。
二、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材。
对于班上的幼儿要特别关注那些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幼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这些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养成他们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独立完成作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幼儿,更是鼓励参加各种兴趣班,提高幼儿素质。
三、激发幼儿创造能力。
幼儿期是创造性发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阶段,但由于受祖辈的影响,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创新的意识,知识面的狭窄让他们无法认知一个崭新的世界,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开发幼儿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例如:让幼儿在一分钟内说出木材的新用途,纸的新用途等等。
四、开展“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主题活动。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我们便在教学中开展“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主题活动,让幼儿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爸爸妈妈,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提出自己的要求,教师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上便更多的按照孩子们的要求去做,给予他们更多的爱,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且范围大、影响广.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特殊的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关爱。留守儿童的问题目前还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但我们应当正视这一问题,为促进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改善教育环境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卢伟《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10.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与班级管理工作 篇十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是时下我国欠发达地区教育工作普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他(她)们用勤劳和智慧在获取金钱的同时,却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成为欠发达地区农村“386199”部队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我任教的凉山州越西县树国定贫困县,这一现象更为突出。近年来,我对所带班86个学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父母均都不在家的12人,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32人,父母均在家的42人,离异单亲家庭3人。由此可见,在我们欠发达地区,如何使留守儿童享受亲情、加强与学校配合,共同对孩子的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突出的问题。为此,我在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个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经调查了解,我发现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普遍较差,心理出现偏差,监护管理不够强等等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教学总结,我认为作为班主任老师,主要从以下方面关爱他们:
首先了解孩子家庭的基本情况,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做好准备:例如,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家庭基本情况,现在是跟谁在一起生活的,孩子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如何与孩子家长联系等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教育和及时处理在班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教师要与孩子多沟通,多关爱孩子: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缺少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样,一方面,会使他们生活感到很寂寞,容易产生自闭心理,面对这些缺少爱的孩子,“爱”是打开他们心灵之门的钥匙。用真情感化他们,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从心理上感受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例如,在我们班有一位学生不太爱说话,上课提问从不主动回答,当我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与他进行了一番谈话,同时,我试着去接触他,与他多交流,调动他的积极性,增加他与同学们接触的机会。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同学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比以前活泼了,也主动了。与孩子沟通的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有效的管束,导致他们自由散漫,作为班主任,要了解原因,结合孩子的家长,在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改掉坏毛病。班主任老师只有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才能动态把握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时处理孩子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
第三,要定期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有数十次的家访和每学期的家长会,让教师与留守家乡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了很好的沟通,对每个孩子的家庭状况了如指掌。在同这些老人的相处中,教师有意地提高他们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让这些长辈在感知孩子的同时来感知教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和家长交流如何教育孩子,不溺爱孩子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点,同时,教师要及时的把学生情况反馈家长,以便做到家长与教师的互动工作。
第四,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1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策略初探 篇十一
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057-0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发展进程中,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而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面对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安全、生活、学习、心理状况等方面给予关爱,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
一、西林县留守儿童现状
百色市西林县属于革命老区,有壮、汉、苗、瑶、彝、仡佬等多个民族。西林县系典型的农业产业县份,产出率低,这就迫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谋生。
(一)西林县劳务输出情况。据统计,2014年,西林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6 593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84 001人的31.66%。
(二)留守儿童情况。全县在校学生总数33 720人,其中留守儿童10 413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0.88%。
从以上数据看,2014年全县留守儿童已突破万人。调查中,笔者发现,由于缺乏必要的、正确的家庭监护,加上一些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情感交往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对本校6个年级6个班次的6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15个性格孤僻的学生,其中12个是留守儿童,而另3个来自单亲家庭。
二、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策略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息息相关。学校应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抓好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障工作
学校是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的场所,在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和监护缺位的情况下,承担着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重要使命。因此,学校要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和监督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同时,要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准确记载家长、代理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等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组织各种安全风险模拟场景演练,提高留守儿童对各类风险的认知,增强防范意识与逃生能力。
(二)搭建留守儿童与家长间的沟通平台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许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他们经常给孩子寄钱物,却长年不曾给孩子一个电话、一封信,甚至三、五年都不回家一趟,这就造成了孩子的情感渴求。因此,学校有必要为家长与留守儿童搭建一个定期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牵线搭桥,动员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
一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学校每学期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明确落实监管人,做到一人一册。二是建立联系制度。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及班主任与外出务工家长的联系制度,走出一条学校、家庭教育互动的路子。并要求外出务工家长做到“四个一”:即每周给孩子打一个亲情电话;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探亲一次。班主任要做到“三个一”:即每月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一次家校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卡,做好家访记录;每月和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一次通话,每学期期末给留守儿童的家长写一份家庭教育建议。
(三)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重视留守儿童问题,重点在于如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对本班级的留守儿童要有充分的了解,弄清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二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为他们建立《心理健康卡》,并作详细记录,适时地对他们的不正常行为表现进行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心理辅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三是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除了组织留守儿童开展阅读、朗诵、演讲、美术、书法等比赛,还给留守儿童过生日,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总之,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障与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学校与家长共同的关注与努力。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2.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篇十二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现状,对策
近年来,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这一社会现象的普及, 又出现了“留守儿童”一族。于是, 给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而迎接这一挑战的, 无疑是奉献在第一线的广大班主任工作者。下面我就针对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现状, 提出一点教育对策, 与同仁们共勉。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情感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和心理关怀的缺少, 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又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感情比较冷漠, 有些性格也比较孤辟、偏激, 并且又无人约束, 因此, 时常与人打架斗殴。
2. 学习教育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各种娱乐场所也逐渐增多, 特别是手机上网游戏成瘾, 使得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引出一系列的教育问题。
3. 道德教育问题。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由此可见, 父母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孩子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会模仿父母, 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标。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 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 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决定, 由于小孩子是非观念不强, 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 容易养成不好的习惯和不良的品行。
二、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1.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 没有办法照顾孩子, 绝大多数孩子是由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来照顾, 也有一小部分由其他的亲戚来照看。由于老人们一般年龄偏大, 文化程度偏低一些, 对孙辈较为溺爱, 只重视孙辈们的身体健康, 在教育方面不怎么在意。而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 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 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因此,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太多。
2.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现状。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家长的陪同及约束, 又缺乏好的学习环境, 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好”学生而忽视对“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时, 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 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特别关照那些留守儿童。
三、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1. 作为学生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进行电话沟通, 作为其家庭教育缺失的一种有效补偿方法。通过父母与孩子间经常的电话沟通, 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就在身边, 父母并没有放弃他们。父母在电话中除了对孩子在生活方面表示关心外, 还要对孩子进行学习教育, 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2. 作为教师, 由于学生的家长没在身边, 对学生不仅在学习上要进行教育, 更要在生活中进行照顾。要随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 以便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 正确引导, 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 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3.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 使得他们普遍缺少和父母的沟通, 缺少父母的赏识, 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 自律能力相对差, 缺乏安全感。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 到学生的家庭里中去, 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 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 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 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 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 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 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建立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动机。
4. 动员社会共同关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一是乡、村、社要做好工作。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好子女, 落实好监护和教育责任, 并要求外出务工期间尽可能多与子女联系。二是由共青团、少工委、妇联等组成专门机构, 抽出一部分人员专门做留守儿童工作。三是政府整合社会上各种力量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通过社会各界的关心, 让留守儿童意识到他们不是孤独寂寞的, 他们也有朋友, 也有人关心, 也有人爱护, 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5. 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 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判断力和责任感, 使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事实上, 有些孩子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 照顾弟弟妹妹甚至老人。在长期的生活中, 他们的意志变得坚强起来, 思想变得成熟起来, 学习也很用功。而这些品质是其他孩子所没有具备的。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要善于发掘留守孩子身上的优点, 对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加以表扬, 鼓励他们将这些生活事例以作文或者主题班会的形式把自己的心里话倾诉出来, 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这些学生当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后就会增强对学习的信心, 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后, 就能极大地促进学习。
1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与班级管理工作 篇十三
信丰县大阿镇阿南小学 刘桂花
近年来,在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夫妻双双离开家乡,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给农村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为照顾。这些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他们就像乡村的野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作为一名农村的一线教师,针对这种“留守”现象,谈谈本人的看法和建议: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留守儿童4-5万人,我镇2500人左右,如此大的数量几乎占农村适龄儿童的一半。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刻不容缓。
2.辍学问题严重。留守儿童大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中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较高,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进行人格的培养。他们大多只能写自己的名字,不会说普通话。这就造成了他们难以在学业上给他们的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帮助。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宽裕,使得他们这些儿童没有了读书而出头的想法。甚至有的父母认为“上不了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种思想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
1 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因此,在农村地区辍学的儿童之中,父母双方或是其中一方在外打工的占很大的比例。
3.学习成绩滑坡。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这些孩子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作业本上不断出现的红色“×”,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这不,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4.道德意志薄弱。学习成绩仅仅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的希望最后都是事与愿违,结果是“钱挣了儿子耽误了”。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
2 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子。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如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出入于网吧、游戏厅,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有的还因为花钱无节制而欠债。
5.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在人们的想象中,农村孩子更加亲近大自然,心理问题不会太严重。然而,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要比城市儿童严重得多。
从个性发展特性来看,留守儿童常表现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据不少任课教师反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上进观念淡薄,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将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异或障碍;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爱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
3 现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不良。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会导致父母的非自然缺损,因此,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害。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照顾子女,传统的双亲教养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现多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子女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互动减少,由此亲子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疏远。这种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不少被调查对象都认为外出务工者的子女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是突出,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了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不愿意让父母出去打工,原因是遇到困难无人倾诉,无人商量,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
6.价值观与人生观扭曲。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二、认真分析其原因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
4 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
从家庭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看黄色录像、搞帮派、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
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章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对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建议
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应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方面入手,并注重四者的结合,积极使他们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1.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的职能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是要创设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应加大社会组织的5 作用,通过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还可以组织“青年志愿者”等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此外,应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对不良社会现象,诸如赌博等进行治理,对游戏室、网吧的营业活动进行规范,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在大力推行农村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要重点关注他们的受教育情况,尤其是在制度和政策上,对双亲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提供专门的支持。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为拉动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农村的基层组织应该更加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将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投到对留守儿童的监控和指导上。可以由政府主导成立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指导机构,使国家关心下一代工作在农村也得到落实。这个机构可以由乡镇政府牵头,教育部门组织,村民委员会及本地热心这项工作的退休教师和社会人士参加。
2.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孩子对父母具有天生的依赖性,家庭亲情有助于少年的成长,父母的关怀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他们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以及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影 响孩子的行为与价值观,通过教育影响孩子的学习成就感,通过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6 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尽最大可能降低母亲“出行率”,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注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并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照顾孩子饮食起居,还是教育孩子,母亲更有优势。母亲在家孩子会感觉有安全感,有倾诉对象。所以我们认为母亲丢下孩子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弊大于利。我所任教的班级里就有这样一个学生,平时成绩中等,可是自从她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学习成绩就一落千丈,整个人情绪低落,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我通过了解,知道她认为父母对她不够重视,把她丢在家里不管.因此,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整天神情恍惚,课堂注意力无法集中。我将她的情况通过电话及时的向其父母反映,后来其母亲听从我的建议回到家中照顾孩子,结果这位学生的成绩才逐步回升。所以如果父母双方都不得不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
7 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必须强调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缺少了这一点,任何其他措施都无助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3.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一是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温暖,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如可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开展“体谅父母教育”活动,“交往辅导”活动等,让留守儿童不是在说教中,而是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三是在课程设臵上大胆创新。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逐渐将心理咨询室引进农村中小学,配备心理教育教师,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发展。
8 四是为留守儿童建立专项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以便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通过家长(监护人)热线、定期访问制度等,经常与留守儿童的代养人、父母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五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4.从心理着手,矫正他们扭曲的心理。
一是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二是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差,内心孤独。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里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
9 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悲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三是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引起我们社会的高度重视,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埋下不和谐的因素。学校是化解这些问题的重要因素,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而社会也应该多给这些儿童以关爱,帮他们营造一种家的感觉。相信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的资源相互整合、协力努力下,一定能构筑起儿童健康成长的大家庭。
14.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思路大全 篇十四
中江县石龙中心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思路
中江县石龙中心学校课题研究小组
根据《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力争用“爱心”让每位留守学生感到快乐并健康成长,我校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工作思路。
一、工作定位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在中心校“留守儿童”教育领导小组领导之下开展工作。依托少先队、团支部组织采取游戏、活动、体验、实践等多种方法,以及开设心理健康课、活动或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面向全体留守儿童,普及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以及学会做人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常识;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建立必要时求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物质、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
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机制。
3、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教导处、团队组织在学校教育中的工作力度,为提高留守儿童综合素质做出应有贡献。
三、工作原则
1、全体性与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尊重留守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强。
2、实践性与实效性原则。建立我校留守学生之家,每期学校均拨出专款开展以留守儿童亲身实践、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方式的多形式活动,通过团队日活动及开设活动课、实践课、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性与系统性原则。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辅导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开展系统性教育活动。
4、整合与互补原则。将团队组织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活动的工作经验、理念和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整合起来,开展工作。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与学校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团队其它工作,与校内外、课堂内外其它健康教育活动相互补充,共同完善,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四、工作内容
(一)总内容: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学生心理成长任务、特点、规律及问题,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
形成正确的观念;体验心理健康常识——帮助留守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交往、生活的健康心态与思维方法,并养成良好习惯;注重心理保健——帮助他们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培养对自身心理健康成长的关注与求助意识。
(二)分阶段内容:按照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留守儿童成长规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低年级的留守学生:适应新环境;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热爱集体,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中年级的留守学生:掌握有效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关爱家人;树立同学间合作意识,锻炼抗挫能力;初步了解情绪调节方法。——高年级的留守学生:讲求学习效能,增强学习兴趣;了解青春期身心变化特点;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关爱他人;学会沟通,与老师、同学、家长和睦相处;了解自己能力、特点,初步学会接纳自我、他人。
(三)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根据实施计划和具体安排,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上级相关内容的培训,同时通过开家长会、家访、与家长电话联系等方式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要利用社区平台扩大活动的影响面和受教育程度。
总之,我校关爱留守学生工作要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已建立我校留守学生之家、建立并实施了“临时家庭”制度、开展了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有趣活动、实行“手拉手”、一对一帮扶制度,建立了留
15.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 篇十五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每个子女都希望承欢于父母膝下, 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我市贫困地区青年男女面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和拮据的生活不得不选择了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将他们年幼的子女留给爷爷奶奶或亲友代管, 这便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叶敬忠教授认为, “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 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中另一方或长辈及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 (1) “根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中, 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5800万人, 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刘霞博士研究表明, 与处境正常的儿童相比, 流动和留守给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消极影响。流动和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感、积极情绪和幸福感均低于对照组儿童, 群体歧视知觉、消极情绪和外部问题行为则高于对照组儿童。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 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 (2)
二、学校应提高认识, 全面关注留守儿童
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 教师应担当“主角”, 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 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管理功能, 教师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 多接近他们, 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 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应逐步建立并切实执行留守儿童监测制度, 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 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 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 开通家长热线, 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除此, 教师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与家长充分交流, 形成合力效应。
(一) 关注留守儿童
1、办好主题班会活动。一是针对个别留守儿童不理解父母、怨恨父母的思想, 学校德育处可以安排各班举办 “感恩”主题班会。首先, 教育孩子要感谢党, 是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父母也才能外出挣钱。其次, 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的生命。虽然, 现在暂时和父母分离, 但要理解父母, 哪个父母不想和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他们辛辛苦苦养育儿女, 还不是想把子女教育好, 希望子女们长大后能成才。他们背井离乡, 外出打工, 吃尽苦头, 是为了改变家庭环境, 为了儿女们茁壮成长。所以, 为了让父母们放心在外工作, 你们在家要安心读书, 努力学习, 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 回报社会。
2、办好“手牵手”活动。针对个别学生有歧视留守儿童的思想, 消除留守儿童心理上的自卑感, 学校可组织教师发动班上的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结对子”, 交朋友, 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 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3、召开留守儿童会。每月末, 学校可安排教师定期在班上召开一次留守儿童会。让他们每个人畅所欲言, 谈得到的进步, 以及和父母通话、通信的内容。如果有谁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 及时提出来, 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出主意帮助他们解决。
(二) 关注留守儿童监护人
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 在家庭教育孩子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这些人年龄偏大, 文化程度低, 与孩子思想观念差异较大, 存在代沟, 导致监护人教育水平的浅层次化。教师要指导监护人。一是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不仅关心孩子的安全和身体, 还应从精神上、心理上关心孩子, 遇事和孩子商量, 多和孩子沟通。二是每过1一2周, 让孩子和父母通一次电话, 汇报自己这周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 及时和父母沟通, 开展亲子互动;每个月至少给父母写一封信, 谈理想, 谈人生, 谈道德。父母也要及时回信, 积极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 给孩子正面教育, 真正关心孩子, 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 监护人也要和孩子父母通话, 真实介绍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 在家及在校的表现, 尽量多谈孩子的优点和取得的进步, 少谈缺点和失误;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 及时通知老师和孩子父母。三是监护人至少每周到校一次和老师交换情况, 或者与老师通电话;既了解孩子在校表现, 也把孩子在家学习、生活情况告诉老师, 出现问题与老师共同商量解决。
(三) 关注留守儿童父母
利用重大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体返乡的机会, 召开留守儿童父母会。在会上介绍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 讲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让他们明白, 自己有权利把孩子生下来, 就有义务把他养大。父母挣钱的目的, 不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还要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孩子出了什么问题, 即使挣一座金山又有什么意义?父母的爱可以为儿童营造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 而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则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要, 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无法替代的。所以, 父母应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努力创造条件, 教育好子女。父母有条件的, 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 在打工地上学。如果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的, 最好想法留一个在家里。即使双方都要外出, 也要尽可能安排有文化、懂家教的监护人。假期里, 尽量安排孩子到父母那里住一段时间, 感受一点父爱和母爱。
三、以课堂为阵地, 在思品课中关注留守儿童
“好久没人牵我的手, 好久没人摸我的头, 冰凉的小手发烫的额头, 生病是最想你们的时候……”一首留守儿童的歌曲, 唱得让人心酸。此刻, 我们的老师就能够理解他们的在学校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也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应该运用新课改理念研究教材, 挖掘内涵, 关注“留守儿童”。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化。教师要将课程优势与留守儿童的特点进行很好的结合。例如, 教师可结合教材中《我在成长》的内容, 开展“独立生活教育”。例如, 独自在家时……受到坏人威胁时……, 受到欺负时……防止煤气中毒、农药中毒等, 学习安全自护知识解决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结合教材我与家庭的相关内容, 开展“节约教育”“体谅父母教育”鼓励留守儿童学习与父母沟通, 主动说说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体会父母的不易, 培养孩子的亲情感;结合我与学校的教材内容, 开通“亲情信箱”。通过信件了解留守儿童, 与他们进行沟通, 建立信任,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并有的放矢进行引导和教育;还可以结合我与家乡的教材内容对留守儿童进行“理想教育”等。
总之,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 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 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 学校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力量, 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8页。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与班级管理工作】推荐阅读: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09-2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策略引导08-09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10-02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08-12
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07-07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标语11-17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08-11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经验做法08-18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