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后备干部工作总结

2024-09-26

乡镇后备干部工作总结(精选7篇)

1.乡镇后备干部工作总结 篇一

长坝乡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暂行办法

为了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力度,规范后备人才推荐、考察、聘任管理程序,根据中组部《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暂行规定》精神,并结合我乡实际,制订《长坝乡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暂行办法》。

一、总体目标及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革命化专业化的方针,本着注重发展潜力、注重培养提高,实行备用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能够担当我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重任的、年轻优秀的后备干部队伍。

二、后备干部的范围、数量和结构

各村党支部,及企事业单位,都要建立后备干部档案。

(一)后备干部人数一般应按领导班子规定职数的数量确定,各村党支部配备2至3名后备干部人选,企事业单位配备1至2名后备干部人选。

(二)正职后备干部一般应以30岁至40岁的为主体,副职后备干部一般应以30岁以下的为主体。

(三)后备干部中,应有一定数量的女干部。

三、后备干部的条件和资格

(一)条件

1、思想政治素质好。要忠诚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按“三个代表”的要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有改革创新和进取精神;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具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的勇气;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廉洁自律。

2、科学文化水平高,有较宽的知识面,有与履行岗位职责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善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能够适应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对本职工作的新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运用理论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组织领导能力强。能够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有统揽全局、宏观决策的能力,能够坚持两手抓,善于从实际出发,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抵御各种风险、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具有担任基层领导职务的发展潜力。

4、成绩突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事,既重视当前,又考虑长远,勤奋工作,注重实效,不急功近利,不做表面文章,不虚报浮夸,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

5、群众公认。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在个别谈话和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中得到多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二)资格

1、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

2、身体健康。

四、后备干部的选拔

(一)选拔后备干部,要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严格按照群众推荐、组织推荐或个人自荐、组织考察,报组织部门审核的程序,确定后备干部名单。

(二)选拔后备干部的工作,由乡组织部门负责。选拔后备干部工作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领导班子换届、届中考察或其他工作进行。

(三)选拔后备干部,要扩大选人视野,广开渠道,好中选优,把各方面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

(四)选拔后备干部,要做好考察工作。考察工作原则上由组织部门负责,也可委托下级单位党组织对提出的后备干部人选进行考察。考察可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准确地了解干部的德、能、勤、绩及发展潜力。

(五)确定后备干部人选。条件成熟时,可逐步采取公示的办法。

(六)根据组织部门在不同时期的要求,各村党支部、各单位要及时上报后备干部名单及相关材料,包括:后备干部名册、后备干部登记表、考察材料、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及培养和使用方面的建议等。

五、后备干部的培养

(一)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由组织部门和后备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共同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按照着眼未来、按需定向的原则,对后备干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养。

(二)后备干部必须接受系统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党的基本知识和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技、管理知识和有关法律知识;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有关业务知识。

根据后备干部的不同情况可分别采取以下培训形式;

(1)参加在党校、行政学院或其他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班;

(2)引导进行自学;

(3)组织开展对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

(三)后备干部必须经过严格的实践锻炼。实践锻炼可采取以下途径:

(1)派到村、企事业单位任职或挂职;

(2)选送到乡机关挂职;

(3)岗位轮换和跨单位、跨部门交流

(4)担任领导助理或在其他重要岗位上任职;

(5)负责承担急、难、险、重等专项工作任务。

实践锻炼的内容、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六、后备干部的监督管理

对后备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后备干部的管理工作包括对后备干部的考察、考核、充实、调整、谈话、档案管理等内容。

(一)建立后备干部日常管理制度。实行在乡党委的领导下,组织部门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由组织部门会同后备干部所在单位的党组织管理。

(二)建立后备干部定期考核制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状况和工作表现;政策理论水平及组织领导能力提高情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情况;原有缺点不足的改正情况,与培养方向的差距等。考核结果要作为后备干部培养、使用、调整的依据。

(三)建立后备干部谈话制度。组织部门和各村、各部门(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经常同后备干部谈话,了解情况,肯定成绩,指出缺点,提出要求,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四)建立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制度,坚持优胜劣汰。后备干部队伍原则上每二至三年调整补充一次,使其保持一定的常数和合理的结构,也可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再列为后备干部;

1、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廉政等方面有问题的;

2、群众意见大、失去信任的;

3、年龄超过规定界限,短期内又不能提拔使用的;

4、由于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5、本人自愿退出后备干部队伍的;

6、有其他原因,不适合作为后备干部的。

对拟调整出后备干部的人员,组织部门提出调整意见,由单位党组织讨论决定,报乡党委审核同意。

七、后备干部的使用

后备干部的人选确定之后,由组织部门集中掌握,动态管理,备用结合,统一调整,真正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领导班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2.乡镇后备干部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后备干部,管理

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 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和事业长远发展, 是推进党的各项事业的重要保证, 是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必须常抓不懈的一项战略任务。目前, 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的后备干部队伍管理流于形式, 后备干部培养不科学, 后备干部备而不用等情况。如何使后备干部队伍的管理更加科学, 使后备干部能够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后备人选, 在组织需要时能够挑起重担,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领导重视, 健全制度, 为加强企业后备干部队伍管理打好基础

一项工作开展的好坏和领导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 在后备干部队伍管理上, 各级党委要将后备干部培养情况纳入“一把手工程”, 在对领导班子进行考核时, 了解掌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情况, 把后备干部工作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而进一步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 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同时, 要建立健全后备干部管理有关制度, 不仅要有宏观管理的办法, 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措施, 对后备干部的培养、考核、使用等工作进行细化, 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 使制度能真正落到实处, 发挥作用。各级组织部门是后备干部队伍的日常管理部门, 在后备干部管理过程中要起到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作用, 为后备干部管理创造良好条件。

二、严把入口, 畅通出口, 规范管理, 择优汰劣, 使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一是要把好入口关。后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决定着未来领导干部的素质。组织部门应该进一步拓宽后备干部队伍进人渠道, 后备干部的选拔方式要创新思路, 高起点、严要求。目前传统的后备干部选拔一直采取单位推荐、组织审定的方式, 其优点在于操作简便快速, 但客观上也存在推荐范围受到限制, 民主程度不够的弊端。要做好新时期后备干部选拔工作, 我们就要不断地创新形式, 拓宽视野, 使后备干部的来源多样化。首先, 要注意在干部考察过程中发现优秀干部。其次, 要结合公开选拔和公开竞聘, 发现优秀后备干部。再次, 要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实现后备干部选拔由“伯乐相马”向“赛场竞马”的转变, 使组织部门实现好中选优, 优中选强的目的。

二是要把好管理关。领导干部要能上能下, 后备干部则要能进能出。要在后备干部队伍中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要坚持“优者上、良者育、劣者汰”的原则, 动态监督, 跟踪管理, 杜绝“一备定终身”的现象, 要使后备干部队伍成为“一池活水”, 源流不断, 永葆生机。要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后备干部进行考核, 对不适宜继续留在后备干部队伍中的, 要坚决调整出后备干部队伍, 要使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充足的数量、较高的素质和合理的结构, 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要畅通出口关。《条例》规定, “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我们在干部管理过程中应该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为后备干部提拔使用提供政策依据。要使后备干部备而有用, 从而激发年轻干部的争先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社会上形成“有为才有位”的鲜明、正确的干部工作导向。

三、提供平台, 促进后备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

后备干部年纪轻, 思想活, 知识水平高, 但在政治理论水平、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上还有比较明显的欠缺。要让后备干部能够尽快成熟, 我们就要针对后备干部的特点及成长规律, 对他们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培养锻炼, 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一是要强调“学”。一方面是要求后备干部加强自学。要经常了解后备干部自学的情况, 鼓励后备干部在职攻读更高的学历学位。另一方面是要组织后备干部集中学。要针对后备干部的实际情况, 采取集中授课、座谈、讨论、演讲等多种形式, 提高后备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相关业务水平。二是要强调“炼”。一方面是放到基层去“炼”。坚持要想“上”, 先要“下”的原则, 对于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后备干部, 要放到基层去进行挂职锻炼, 丰富阅历和经验, 增加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大胆放到重要岗位去“炼”。让后备干部参与一些重点工程、重点工作, 承担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 考察后备干部的能力, 磨练意志, 为后备干部提高自身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增长业务才干创造条件。第三是要放到信访岗位上去“炼”。信访部门每天面对着不同的社会矛盾群体, 把后备干部放到这个特殊的部门去锻炼, 有利于他们进一步了解群众的困难, 磨练他们的耐性, 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政策理论水平。第四是要放到更高层次岗位上去“炼”。对于一些特别优秀、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后备干部, 我们要结合实际, 为他们铺设成长的“快车道”, 不过分拘泥于“台阶”, 大胆提拔到适合岗位上去压担子, 促进他们早成才。

3.解码“后备干部” 篇三

一份储备干部名单在互联网上引发关注。令人关注的不是名单里有什么玄机,也不是选拔方式有什么猫腻,而是公示储备干部的组织:江南大学学生会。公示名单的文件全称是《关于任命2015—2016年度江南大学学生会储备干部的决定》。

储备干部,一般又习惯称为“后备干部”。后备干部制度产生于1980年代初期,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迫在眉睫的新老干部正常交替问题,也是中共首次考虑制度性选拔接班人。该项制度建立之初,致力于解决党政机关省部级领导人选青黄不接的问题。那个时候,开国元老逐渐凋零,尚在人世的也不可逆转地步入晚年,中共迫切需要为政坛培植新鲜细胞。

根据官方解释,后备干部是指各级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根据有关选拔标准和程序,选出德才素质高、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干部,为上一级领导班子补充干部而准备的后备人选。中共中央2002年颁布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从后备干部中选拔”,而这正是后备干部“光环”对官员们的吸引力所在。但近年来各地的实践显示,中共对后备干部的挑选范围在不断扩大,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亦在选拔之列。

台湾学者蔡文轩和寇健文曾从后备干部入手,研究中共制度性选拔接班人的标准和程序。蔡文轩等人得出的结论是,东欧剧变后,中共能够屹立不倒并取得让西方侧目的经济发展,正是因为拥有后备干部这样的制度。这种制度保持了中共干部体系意识形态的统一性,能够避免诸多不稳定情形的出现。

关于后备干部的消息,此前也时常见诸报端。今年年初中组部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2015年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抽查中,有698人因瞒报被取消后备干部资格。此次江南大学学生会配备7名“主席助理”事件,令这个话题以少有的高调形式,再度跃入普通公众的视线。

不过,在多数公众眼里,中共后备干部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群体。对于后备干部如何选择、培养,如何从幕后走向前台,不仅普通群众难以明晰一二,即使对众多党政官员而言,也常因人事问题的敏感而难得究竟。尤其中共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干部选拔方式,后备干部制度也面临着诸多改革创新的挑战。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要大力抓好年轻干部培养工作,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接班人的“硬性配置”

在国家某部委工作的张先生最近心情低落,因为违反“八项规定”,在中央巡视组新一轮巡视过后,他被取消了局级后备干部资格。“进入后备序列未必就能提拔,但取消后备资格,意味着他的仕途基本完结”,熟悉中共组织规则、在国家部委人事部门任职的王生(化名)称,“就对干部的培养而言,此举表明该干部已经不在组织提升的视野范围之内”。

蔡文轩等人的研究也显示,虽然(下转48页)(上接43页)后备干部制度并非官员晋升的唯一出路,但就现任高层官员的履历来看,走后备干部制度一途的属主流。

选择接班人的工作一直在低调进行。“通常情况下,成为后备干部,就站在了被上级部门‘流水线打磨的起端”,王生说。而在地方组织口的分类管理中,后备干部被细化为党群类、经济类、政法类、科教文卫类、行政监管类等,每一类的后备干部均需接受严格的锻炼和挑选。

“流水线”是通俗说法。据王生介绍,在组织系统内,通常将一个官员的仕途生涯的三个关键时期概括为:入口、楼梯口和出口三个阶段。“入口”就是仕途起端,“楼梯口”即逐级晋升过程中的一道道门槛,“出口”则是严格按年龄到站退休。“后备干部的培养,是一个时间跨度极长的过程。想要成为后备干部,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年龄、政治忠诚度以及自身的执政能力”。

后备干部制度诞生之初,是因应执政党应对人才代际更替危机,年龄自然是首要考虑因素。在后备干部体系中,省部级预备人才被规定在 45 岁到 50 岁之间,地厅级在 40 到 45 岁之间,而县处级在 35 到 40 岁之间。后备干部如果无法在预期的年龄段向相关的层级晋升,不但会失去后备的资格,还可能在等待晋升的道路上“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成为后备干部的第二个条件,便是政治忠诚度。诸如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是否和中央一致,是否遵从“八项规定”等。进入后备干部队伍的各级官员,还要接受各级党校的脱产学习。从研习马列文献到参观革命圣地,再到激烈的课堂讨论,后备干部不仅会在意识形态上接受强化训练,也要在受训期间接受组织部全方位的考察。

官员自身的执政能力当然也很重要,毕竟执政党要选拔的是“人才”。仅仅党校的学习班还不够,后备干部往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挂职锻炼,而最富挑战性的招商引资和维稳,则成为挂职干部最常见的实战检验。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前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德贵统计,目前大陆已形成形同锥状的后备干部群体,覆盖了多个层级。其中省部级后备干部1000名左右、地厅级6000名、县处级约4万名,加起来近5万人。如果再加上乡科级、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总量数以万计。

根据要求,后备干部名单须保持常数,因提拔和调整而出现的缺额,必须及时补充。其名单由组织部门掌握,培养意图和使用方向都属保密范围。2000年中组部公布的后备干部暂行规定,省部级后备干部被要求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包括经过自学达到大专水平的)。这意味着,像以往吴桂贤、陈永贵这样的普通工人和农民当副总理的神话将不再重演。

选拔后备干部通常是单独进行的,不过在地方,很多时候与领导班子换届调整双线推进。在一次全国党代会前期,各层级党委的领导都会经历密集调整,从而提拔一批后备干部;等到党代会尘埃落定,后备干部名单将根据前一轮的人事变动而调整和补充;等到名单确定,组织部将对后备干部进行相应培训,检验并培育他们“高处胜寒”的能力;等到培训结束,下一轮的人事调整和党代会也快拉开序幕了。

在蔡文轩等研究者看来,后备干部的培养虽然结合了理论与实际,但也不乏缺憾。首先,后备干部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的评估报告,因此不少人就有了紧密团结所在单位领导的动机,从而牺牲了搞创新的动力。

其次,由于“僧多粥少”,后备官员之间存在非此即彼的竞争。即使后备官员的名单是不公开的,熟悉官场规则的当事人也很容易判断哪些同龄人是自己的竞争者。面对虎视眈眈的竞争者和无处不在的考察,后备干部往往趋于墨守成规,生怕因为行为出格而影响前程。此外,官场贪腐对干部成长路径亦有不小的影响。

“备而不用”的困惑

业内专家倾向认为,后备干部制度从改革开放初期正式确立到现在,已顺利完成了新老干部交替的历史任务,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同为“后备”,为什么有的人很快就会提拔?有的人长期没有“转正”,备而不用?年轻、高学历是近年来后备干部选拔的一个突出特点,但正如媒体调查时一位网友所提醒的,“年轻化不是年龄小化,知识化不是学历高化”,这些不应该是选“好干部”的核心。

“备而不用”,即后备干部在官员调整上并不占据优势的现象,反倒非后备干部后来居上,形成“用而不备”的现实。还有不少后备干部会掉入“仕途陷阱”。干部一旦进入“后备”,自然会产生“后备”心理,如果无法满足“提拔预期”,便容易滋生不满,懈怠工作。一个典型案例是,2009年9月7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政府原秘书长李维群,在得知省委组织部考察组即将到齐齐哈尔考察地厅级后备干部后,给180多名领导发送了410多条短信拉票。最终,李被免职并取消后备干部资格。

2010年,时任水利部办公厅处长的李中锋撰文,呼吁以公开选拔代替后备制度。他认为,公开选拔参与的广泛性、竞争的公开性以及流程的透明性,都是后备制度所严重缺乏的。更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更多的人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和表达思想的舞台,有利于深化干部对上对下双重负责的工作意识,优化干部队伍。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晓平表达了不同意见。他举例道,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新任领导者一上任,就要考虑到接班人是谁,并开始有意识地培养。“继任者计划”甚至被视作通用电气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有意识地发现、培养、选拔后备领导人才,同样是成功政党的重要经验。

“组织的生命力是组织追求的目标之一。作为一个政治集团,为了保证长治久安,必须对后备领导人才有所谋划,凡事预则立”。许晓平认为,后备干部制度的负面影响是可控的,也能找到规避的办法,那就是把“民主、公平、公开、择优”的原则融入后备干部制度的每一个具体安排当中。

4.后备干部工作总结 篇四

由于本人工作积极肯干,吃苦耐劳,各方面表现比较优秀,经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被推选为县管副科后备干部,这是组织和群众对本人的充分肯定和信任,也是我前进的不竭动力。去年年底,本人调入县司法局工作担任办公室秘书,半年来,在领导的培养帮助和同事们的关心下,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基础,兢兢业业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生活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无论在乡镇还是部门工作,我始终牢记“业精于勤、荒于嬉”自古良训,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利武器。在xx乡工作期间,督促自己努力积累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自己的理论内涵和业务知识水平,以更好地适应乡镇工作实际,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到司法局工作成为一名文字秘书后,局办公室作为司法行政系统的指挥中枢,对每一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有特殊的要求,为了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一年来,深入系统地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充实法律业务知识,不断地武装头脑,增强新形势下做好司法行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坚持在实践中虚心学习,在工作中提高,把每项工作都当做对自己素质和能力的检验和挑战,进一步增强了对实践的认识和感知能力,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习中增强迎接挑战问题的本领。今年4月至6月,我有幸参加了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习,更使我增长了见识,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了为民服务的本领。

二、踏实肯干,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在xx乡政府工作期间,我担任乡组织干事、妇联主席、信访干事、工业统计等工作量较大的职务,同时还联系一个人口为700余人,自然村多达7个,村两委严重不合的行政村。虽然线多面广,事务繁琐,但我总提醒自己这是锻炼自我的一个良好机会,时时要求自己做到“心细、眼疾、手勤、脑灵”,统筹安排时间,一年来,通过领导和同事的帮助和自身努力,我不仅出色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而且还理顺了该村两委干部的关系,使他们互相协作,共同促进村级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去年该村建造一座水泥桥,有些村民不赞成,部分村主要不得干部也严重反对,得知情况后,我对他们逐个进行了思想动员,终于使他们全力配合村容村貌的改变。xx乡民风淳朴,但思想观念相当落后,因而给去年开始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来了难度,我并没有气馁,而是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常常是一户都要走四、五趟才做通其思想。同时,我对工业经济普查、妇联工作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也丝毫没有懈怠,而是尽己所能去协调,去解决,在圆满完成工作的同时,也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与赞赏。

都说工作着的人是快乐着的,在司法局工作期间,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种快乐。虽然办公室的工作是繁忙的,但我把所有工作都当作领导对我的信任、考验和锻炼,自我加压,尽职尽责,拼搏进取。半年来,多次参与起草重要综合资料,努力为领导提供全面、准确的决策参考。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缜密的处理问题能力,灵活机动的协调能力,细致认真的工作习惯和耐心细致的工作精神,认真按照领导的部署要求,恰当到位的完成各项办公室事务,不厌其烦的耐心细致做好会务安排、文件收发等后勤服务,认真仔细地起草、打印文件,做到尽量不出错,在受到领导的批评及同事的指正后,不闹别扭,不抠脾气,而是虚心接受批评,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努力使下一次比这一次做得更好。同时,认真做好信息撰写、上报等文字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信息敏感性。

三、加强修养,时刻注意自我约束

在办公室工作,与上下左右及社会各界联系非常广泛,我始终牢记自己是司法局的一员,是领导身边的一兵,言行举止都注重约束自己,一是加强团结。认真维护与领导、同事们之间的团结,无论是对同事,还是群众,都做到态度和蔼,主动热情。二是廉洁自律,办公室工作清苦,工作没有规律,加班加点是常事,我严格要求自己不浮躁,积极培养“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甘于清贫的奉献精神,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力求工作高标准,力求工作高标准,默默无闻。

四、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

孔子曾说:“吾日省三身也”。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一年来我不断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对照自己的岗位职责要求,首先我觉得我最缺少的是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写作功底,尽管每次写作都是认真对待,但是总不尽人意。其次,工作中存在着畏难情绪,很容易打退堂鼓。因此,我要坚信“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把握大好时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身内涵,不断取得进步。

5.学校后备干部工作总结 篇五

按照学校分工安排,我负责协助教导主任管理好五六年级的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管理,说起来就四个字,可是真正的管理起来却也着实不易。在认真落实好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的中,我更加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首先管理好自己的班级,小到孩子们的坐卧行走,大到各种习惯的养成,无一不亲力亲为,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过程中,排除困难,努力创佳绩。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对孩子的终身奠基,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因此,在学生管理上我狠抓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但是万事不能急于求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我力求从小事做起,从生活和学习的点滴做起,孩子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现成的教材。楼道里的奔跑,食堂里的喧哗,课堂上读书写字的姿势,如何与他人交往,善于合作,敢于表达……如此种.种,都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起点和抓点。在班主任会上,要求各班发挥班级干部的积极作用,并且和家长合作,家校齐抓共管,在学校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我们五六年级学生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在2015届七年级新生里,我党坝中心小学毕业的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了中学领导和老师的好评。

6.后备干部总结 篇六

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既是一个好的学校要有一名好的校长,校长的思想、能力和素质直接关乎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高度,那么一位好校长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和素质,听过几位老师的讲解后我有以下感受:

1、校长思想要有高度

校长的类型有很多,有的是业务型校长,对教学工作有深入研究,有的是管理型校长,学校各方面管理细致而且科学合理,但我觉得一名优秀的校长首先应具备的是高度、先进的思想,你所在的这多学校老师的脾气性格各不相同,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校的硬件建设或好或差,但在这样的基础上,校长的思想高度决定学校发展高度。一个好校长,首先也必然是一个有思想的校长。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这“魂”便是思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校长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

有评论者认为,当前,教育家办学有四大“敌人”:一是“企业家”办学,按照市场的法则以逐取利润为目标,校长就像企业的CEO;二是“官僚”办学,一切听命于上级部门,以官为本,扼杀个性,学术批评、理性精神缺失;三是“家长”办学,大搞家长制、一言堂;四是“教书匠”办学,一头钻进应试教育的口袋,对教师用急功近利的升学率考核,以学科为中心、考试为手段、升学为目标。但通过培训学习我觉得,一位有思想的校长,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敢于打破行政、社会各种束缚,清醒地坚持办学方向,始终按照教育规律去办学,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另外,精良的教师队伍是需要靠学者型校长引领出来的,而不是靠用行政手段管出来的,校长应带头蓄满“一桶水”,给教师树立榜样。在倡导“教育家办学”的今天,需要校长迎来送往少一点,潜心研读多一点;推杯换盏少一点,埋头苦干多一点;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校长的思想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好的教育重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办让家长满意的学校;第二,办让孩子喜欢的教育;第三,实施让教师留恋的管理;第四,发展让同行尊重的内涵。

2、校长及其团体要带着“感情”干事业

唐山丰润区岔河镇中校长张斌利在讲解中提到几个实例,一是新学期开学,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在短短几天内,将新校园卫生打扫干净,二是寒冬腊月校长带着几位老师自己动手拆除坏锅炉,及时维修,恢复供暖正常,三是全体老师关心、支持、看望病重教师,在这位老师病逝后,组织全体师生送这位老师等等。张斌利校长的讲解让我感受到的是“老师们关注的不是校长在说什么,而是在怎么做”,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校长的言行也一定会影响教师。另外,唐山丰润区岔河镇中在工作中为什么不计酬劳,任劳任怨?我感觉是校长及他的教师队伍是带着感情干事业。

校长切实将他的集体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庭,每位家庭成员会为他们“家庭中的琐碎事情”和孩子们竭尽全力,这样的集体是坚不可摧,遇事不怕事的温暖集体,每位老师在工作中都不自觉的有了曲连坤教授所提到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教师不把自己的工作当成职业,而是一种幸福。在当前浮躁功力的社会,教师行业最缺少的就是这种幸福感。

很多教师不满意自己的工资为什么这么低,在平常工作中,身兼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多种工作抱怨为什么这么沉?这样的教师不会干出成绩,不会有所作为,因为他们不是带着感情干事业,没有职业幸福感。所以,一名好校长能将自己的团队团结一致,带着感情去工作,那么这所学校一定会办好,一定会让群众满意。

3、关于学校文化

刘xx老师在解读学校文化时强调,学校文化不仅仅指校园文化,它更是学校全体或大部分成员习得或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形成的。它不只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要记在心里,落实到行为上,成为习惯,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我们沙河市在前几年的学校文化工作也是下了大力度,当时各种特色文化业都有所呈现,但在几年下来后,我们再去看当时学校提出的各种文化,现在能坚持的很少,能够将其发展并使其根深蒂固于学校的更少,能将学校文化渗透于师生内心的寥寥无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我看来,一是学校将其文化当成一种形式,一种粉饰其外表的形式文化;二是校长并没有将学校文化看的多重,没有真正理解学校文化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学校文化其实是学校内涵最集中的体现,它好比药力强大的缓释胶囊,不知不觉地长期发挥着良好的教育作用。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工程,是学校系统规划与战略发展的统领工程。

7.学校后备干部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篇七

一、 基本做法

我们自2011年7月起,协同主管部门各科室和基层有关学校,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对学校后备干部进行培训,培训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政治理论教育,时间为半个月。政治理论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目标规划;中小学管理规则;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规范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大纲等。通过集中辅导、专题自学、小组交流和书面测试等方式强化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并通过考察和考核,对每个后备干部的参学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价。

第二阶段,组织重点工作推进,时间为一个半月。经过前期充分调研,梳理了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十个专题:① 学前教育规模布局、建设投资、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师资队伍和保教管理;②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的重点、难点及推进计划;③ 社会教育管理体制、功能配置、场所建设、师资队伍和评价体系;④ 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清理、整顿和规范的政策措施;⑤不同学段教科研工作转化为实现教育教学能力的内容、方式和机制;⑥ 校长和教师绩效衡量的基本标准、评价手段及结果运用;⑦ 教师职称评聘与岗位职责、绩效考评的联动机制;⑧ 不同类型、不同学段学校常规管理包括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和评价机制;⑨ 从学前教育开始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方法和结果评价与运用;⑩ 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资源共享、活动组织中的系统运用。根据后备干部未来培养方向,将他们编成若干重点工作推进小组,由主管部门职能科室组织引领推进相应专题的实践研究。各专题工作的推进要求明确,充分显现和检验每个后备干部对专题工作推进的方案设计、总体思路、组织能力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

第三阶段,组织管理实务见习,时间为一个半月。所有后备干部下派到各有关学校(非本人原工作单位),参加学校领导管理实务见习。见习期间,后备干部是带着任务进学校,重点就四个方面调研、思考并尝试实践,如① 学校运行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思路;② 学校领导班子发挥指挥系统作用的途径;③ 教师队伍管理、人才使用和绩效考评的办法;④ 重点工作推进、难点问题解决和突发事件的处置等。相关学校校长按照管理实务四个方面的预期目标,有针对性地对见习者安排相应的工作任务,并实行跟踪指导和实绩评价。

第四阶段,组织综合考评任用,时间为半个月。对上述三个阶段形成的考评结果进行综合评定,按比例确定重点考察人选,通过竞岗演讲、实地考察等提出任用方案,确定任用人选以外的人员,安排到原单位继续培养。

二、 主要特点

后备干部的培养培训,要重视序列化、规范化、层次化。助推后备干部成长质的飞跃的培训,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1. 各方协调配合。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以文件形式规范后备干部培训、培养、使用计划,并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对后备干部的培训、培养和使用工作。

2. 夯实专业基础。除教育部规定担任中小学校长必须掌握的必修课程外,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校长岗位提出的要求以及各自发展的实际状况,按需求增加、更新、拓展内容,既注重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同时又强调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参训者获得校长必备的各方知识,夯实专业基础。

3. 理论实践结合。学校后备干部培训具有培训和使用一致性特点,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提高参训者的实践能力,因此采用“分散自主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及自我体验相结合”的培训形式,边学习边实践,理论及时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又进一步巩固对理论的掌握。既有在培训基地的理论培训,更有在见习基地的实践培训,从而有助于提高参训者的实践能力。

4. 学历提升培训。与有关高校联系,组织后备干部参加研究生学历培训。把研究生课程与后备干部培训课程相结合,以增强后备干部的学术素养,提升专业水平。

三、 初步成效

一是严格执行新任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学校后备干部培训的实践,我们借鉴了发达国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工作的经验,它既是校长任职前的培训,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原国家教委关于《实行全国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的规定》的通知(教人[1997]101号)中指出:“凡担任国家举办或社会力量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长(农村完小正副校长以上)职务的必须参加岗位培训,并获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因工作需要,培训前进入岗位的只能任代理校长,待获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后再正式任命或聘任校长职务”。但这一“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在很多地区的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几乎是只有被任命或竞聘为校长以后才有机会参加培训,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资格证书的本来意义。有鉴于此,自2011年下半年起,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新任校长须经过后备干部培训后获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才能上岗,严格执行了新任校长持证上岗制度。

二是形成校长岗前后备干部培训体系。学校后备干部培训的实践中,我们确立了校长培训的新理念,形成校长岗前后备干部培训体系。它是为一切有志于从事校长职业的教师开展的培训,不是培训现任校长,而是培训未来校长。培训对象不再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而是为一切有志者提供发展的平台,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作为管理主体参与到校长队伍的培训中来,从而把学习置于更为广泛的背景和愿望下,使他们熟悉校长岗位职责,掌握校长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拥有校长岗位聘任或竞聘的资格证书,这既可充实学校管理人才后备库,扩大校长优选面,确保校长“先有资格证书后上岗”,又可促进每一位参训人员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十二五”期间,我们共培训学校后备干部近200名,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履行校长岗位职责必备的专业能力等都有大幅度提升。

三是建立完善有效的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我市《关于加强学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泰委教[2011]2号)中明确指出:“今后新提拔学校领导干部原则上从学校后备干部队伍中产生,成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后备干部优先提拔使用”。按照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对市委教育工委每两年明确的学校后备干部,通过开展理论培训,重点工作推进和学校管理实务见习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后备干部总揽全局、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水平和能力,提升后备干部的整体素质。对集中培训的三种方式所形成的考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按综合考评结果优选前30%的参训者作为重点考察人选;组织重点考察人选进行竞岗演讲,形成结构型评价结果;根据组织人事要求,对参加竞岗演讲的人选进行考察,并结合竞岗演讲的结果,提出占比不超过70%的任用方案,提交市委教育工委研究决定。确定任用人选以外的人员,安排到原单位继续培养,两年期满未能继续任用人员,本人自愿且符合学校后备干部基本条件的可直接纳入下一轮学校后备干部进行培养。第二轮培养期结束后,仍未提拔任用的不再作为学校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多年的后备干部培训实践中,我们真正做到把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新任校长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改变了以往只培训不使用或不培训即使用的状况。“十二五”期间,从后备干部人选中提拔任用了近70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副校长。

四、 存在问题

(一) 如何正确处理好选拔与作用的关系

我们的学校后备干部培训大多带有“急功近利”的性质,选拔性功能非常强。既然学校后备干部培训是培养合格校长的重要环节,是任职资格的培训,就应该区别于校长的选拔。校长选拔时可设立一定的标准进行任用,但后备干部培训应是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成为所有有志于学校管理的教师的一种权利,使他们都有机会参加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拥有“校长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定位奠定坚实基础。

(二) 如何根据培训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科学设计培训方案

学校后备干部培训作为校长任职资格的培训,既有着作为校长培训的一般特征,又有其独特性,如培训的资格性、阶段的初始性、过程的规范性、对象的差异性等。如何根据这些特点选择适宜的培训策略,设计课程板块,理清培训内容,制定考核细则,完善评价做法等也是我们必须思考的。

(三) 如何做好学校后备干部序列化持续培养工作

上一篇:八一建军节祝福文案下一篇: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