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次函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共19篇)
1.1一次函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一
19.1.1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梁河县河西中学
龚成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9章一次函数——19.1.1变量与函数(第1 课时).内容解析
函数是描述运动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它刻画了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是继续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内容的基础.本节课是变量与函数的第1 课时,结合简单的实际问题,对事物的运动变化进行数量化讨论,先引出常量和变量的意义,再从描述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角度刻画了一般函数的特征,从而初步建立函数的概念.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2、从描述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目标解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根据《课标》要求,设置了如上目标,因为这是第一课时,将通过观察实际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既有通过通过公式确定另一个变量唯一的值,又有通过对应表格确定另一变量唯一的值,还有通过图象确定另一个变量唯一的,从而引出函数的概念.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接触过当字母取值变化时,代数值的值随之变化.学生在生活中也具有对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依存关系的体验,如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单价固定时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尽管这些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含义,但是初次接触函数概念,学习中还是 会遇到很大困难.其中主要困难在于难以概括出“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导致另一个变量取值的唯一确定”这一函数概念的核心,当一个变量的值取定时,另一变量怎样才算“唯一确定”?对此难点,通过公式、对应表格,还有图象让学生观察到当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也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四.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以摩天轮转动过程为背景,学生想象,随着时间的变化,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2.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通过学生较为熟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实际规律,使学生从中感受变量与常量的意义,领会和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师生探究:设置了两个问题:①分析在变化过程(1)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② s是怎样随着t具体变化而变化呢?能用具体数值加以说明吗?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在上述四个问题中,当其中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另一个变量的值也随之确定,这时并不急于给出函数概念.3.例题解析
设置了两个例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当一个变量的值确定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公式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还可以通过对应表格确定另一变量唯一的值,还有通过图象确定另一个变量唯一的,从而引出函数的概念.4.当堂练习
以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三种形式设置题目,由易到难,分别考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变量、常量、自变量和函数)的掌握情况.5.课堂小结
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作概括总结以及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五.附
导学案
2.1一次函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二
阅读教学, 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 唯有高扬主体之魂, 调动学生的生命潜能, 才能得以升腾;唯有吮吸言语之汁, 发展学生的言语素养, 才能得以升格;唯有浸润情感之泉, 直抵学生的心灵, 才能得以升华。
【教学目标】
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 感悟母爱的无私和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激发对母亲的崇敬、爱戴之情。
【教学过程】
一、选准切入点——启情
在我们生活中, 有太多太多意料之中的事情, 也有太多太多意料之外的事情, 正是这些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 组成了我们真实的生活。这意料之外呀, 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没想到”这三个字, 课文中就有几处“没想到”, 同学们去读一读课文, 如果找到了这几处“没想到”, 就划下来。 (板书:没想到)
设计意图:“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通过“没想到”这三个极富召唤情味的字眼, 吸引着学生, 约请着学生, 走进那感人肺腑的“母爱”之中, 走进那烫灼着心灵的“文本语言”之中。
二、夯实训练点———悟情
1. 交流后出示三句话:
(1)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 右手托住她的腿弯, 使劲一抱, 没想到母亲轻轻的, 我用力过猛, 差点仰面摔倒。
(2) 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 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 从这三个“没想到”, 你揣摩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 母亲这么轻, 儿子与她共同生活了几十年, 怎么没想到呢?
(板书:力大无穷)
2. 能具体说一说是怎样的力大无穷吗?出示:
在我的记忆中, 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 背上背着妹妹, 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 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 可以干活了, 但逢有重担, 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 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 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 读着这段文字, 你的心头有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 告诉大家, 这段文字中蕴藏着一道加法算式。用心去读一读, 你一定能发现。
(3) 交流:我+妹妹+100多斤的担子+生活的坎坷+…=80多斤的身体
(4) 将等式左右两边, 各用一个字来概括。
(5) 透过这一“重”一“轻”, 你最想说些什么?
(6) 一天如此吗?一个月如此吗?一年如此吗?这就是“年复一年”!
(7) 是呀, 日日如此, 年复一年!再去读一读这段文字, 你的脑海中一定会出现一幅幅让你感动的画面, 将自己最受感动的那一幅画面描述给我们听听。
(8)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这道看似不可能相等的算式画上了等号, 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么轻的身体挑起这么重的担子?母亲真的是力大无穷吗?
(9) 再读一读这段话中的“没想到”, 你一定能体会到作者心头的复杂滋味!
(10) 是呀, 愧疚、难过、感激一起涌上我们的心头。同学们, 用你自己表达情感的方式去读一读这段话, 读出你心头的滋味!
设计意图:体验是一种生命活动状态, 是个体在当下的一种悟解、领会、关照、深思状态, 是一种高度澄明的心灵境界。当明澈的情感拨动了体验之弦, 心灵便会震撼与鼓荡。那“比山高, 比海深”的母爱藏在一道让人心酸的加法算式之中, 藏在催人泪下的一“重”一“轻”之中, 更藏在令儿子悔恨交加的“没想到”之中, 怎不让人为之动容?一次又一次的心灵体验之中, 一回又一回的矛盾冲突之中, 一遍又一遍的叩问之中,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掀起阵阵波澜, 触动的是爱, 激荡的是爱, 浸润的还是爱。那份因爱而激荡的感动, 绵延在学生的每一个细胞之中。
3. 读一读第35自然段, 课文中还
有一些让你“没想到”的细节, 读一读, 划一划, 如果有想说的话, 就在旁边写下来。读完之后交流讨论。
(1) 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1) 改成陈述句, 引导学生辨析、体会母爱的无私, 不求回报。
(2) 作为子女, 那些事要不要提?不但要提, 还要永远刻在心中, 再读:
在我的记忆中, 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 背上背着妹妹, 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 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 可以干活了, 但逢有重担, 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 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 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2) 我以为母亲睡着了, 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 我忽然看见, 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1) 我小时候, 母亲是无数次抱我, 可是我是第一次抱母亲, 从这“第一次——无数次”中, 你读懂了什么?
(2) 这两行泪水中, 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 作为子女, 那些事要不要提?不但要提, 还要永远刻在心中, 再读:
在我的记忆中, 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 背上背着妹妹, 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 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 可以干活了, 但逢有重担, 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 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 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中, 对意义的探问即沟通了当下与过去的隔离, 直接指向生命关怀、自我超越与实现的境域, 体现了语文教学之于生命个性、情感与精神的抚慰、滋养。你听, “作为子女, 那些事要不要提?不但要提, 还要永远刻在心中!”此时的“生”已不再是“生”了, “师”已不再是“师”了, 这里只有感动人心的子女, 只有泪流满面的子女, “我”已被伟大的母爱所淹没。
三、激活迁移点——生情
1. 每一个母亲都是一首诗, 一首朴实而秀丽的诗;一首歌, 一首催人泪下的歌。作为子女, 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一腔诚挚的情, 去聆听, 去歌唱。 (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2. 现在, 你的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妈妈表达, 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教师用富有生命气息的语言、音乐, 进一步渲染“感动”的情感磁场, 进一步唤醒、激活学生的生命状态, 用最真切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去讴歌最质朴却又最最神圣的母爱。一颗颗感动之心、感恩之心, 在这一刻, 被深度唤醒!
板书
第一次抱母亲力大无穷?
我+妹妹+100多斤的担子+生活的坎坷+…=80多斤的身体
3.1一次函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三
师:母亲,一个伟大的名字;母爱,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3课,来了解母亲。(生齐读课题)
师:自己读读课文,可以圈圈、画画、批注一下。(生读书)
师:读完全文后,你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母亲很伟大,课文里的“我”很孝顺。
生:母亲真了不起!
生:我非常感动!
师:相信学了课文后,你的感动会感染大家,给每个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二、 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 循题入文,探寻爱的足迹
师:课题是《第一次抱母亲》,文中有两处直接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请大
家自由读课文,把他们画出来,读一读。(生边读课文边找句子)
师:大屏幕出示句子:
(1)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差点仰面摔到。”
(2) “我坐在床沿上……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短短几十字,字字含情,句句有爱,这其中有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仔细品读。
2. “轻重”对比,体会“我”的难过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1) 一开始“我”为什么要抱母亲?
(2) 透过“我”抱母亲的动作,你能看出“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一开始抱母亲是因为母亲病了。
生:母亲不仅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护士来换床单,母亲连起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是啊,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确实需要有人抱她下床,“我”这个做儿子的当然义不容辞了。我们来交流第二个问题:
生:从“使劲”“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可以看出,“我”当时以为:母亲一定很重。
师:(追问)有多重?
生:100多斤重。
师:可实际呢?
生:只有89斤重。
师:是吗?
生:(略一沉思)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重。
师:是啊,这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母亲可能连89斤重也没有。
咱们同学体重超过80斤重的请举手!
(有六、七位学生举手)
师:天啊,母亲的体重竟然跟十岁的小学生差不多!这使“我”很难过,“我”为什么难过?
生:“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一直以为母亲有100多斤,竟然不知道她这么轻,“我”太不关心母亲了,所以难过。
生: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还误认为母亲力大无穷,把重担给母亲挑,让我很后悔。
生:母亲这样轻,全是累的。现在,她又有了重病,我怎能不难过呢?
3. 透过“回忆”,感悟母亲的无畏慈爱
师: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我”为什么连母亲的体重也看不准呢?
生:(读句子)“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屏幕出示)
师:一个字,一句话,往往就是一幅鲜活的画面,学习语文,要善于把文字想象成画面,自由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你能看到什么?你能听到什么?
(大屏幕出示:连绵起伏的大山,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一位母亲肩挑重担,带着两个孩子在艰难地走着……)
师:(深情地)你看到山了吗?什么样的山?
生:连绵起伏的大山。
生:又高又陡的山。
师:山路呢?
生:山路崎岖不平,到处都是石头。
生:山路很远,一直看不到边。
师:你看到担子了吗?里面是什么?
生:里面可能是玉米、小麦等粮食。
生:还可能是喂牲口的草。
生:是石头。(余生笑)
师:母亲挑石头干什么呢?
生:挑回家盖房子、垒院墙。(余生点点头)
师:这担子有多重?
生:(齐回答)100多斤。
师:(追问)母亲肩上的担子只有100多斤吗?
生:后背还背着妹妹呢!
师:你看到妹妹了吗?(深情描述)她哭着喊着:“妈妈,我饿!”母亲会怎么说?
生:她会说:“别哭,回到家我给你做好吃的!”
师:此时,母亲多想“飞”回家为女儿做顿虽不丰盛,却可口的饭菜呀!可是,“我”拉着妈妈的手,使劲往后拖,边哭边说:“妈,我累了,走不动了!”
生:母亲说:“孩子,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生:母亲笑着说:“我给你唱支你最喜欢的歌吧,这样,你就不累了!”
师:(动情描述)其实,母亲比我们还累,比我们还饿,可她把委屈放在心中,把眼泪咽到肚里,面带微笑,一边翻山越岭,一边给我们唱歌。就这样走哇,走哇,走过了一个个春秋与冬夏……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坚强的母亲,慈爱的母亲。再来读这段话,告诉大家,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的心?
生:“年复一年”说明母亲一直这样劳累,几十年如一日。
生:我们长大后能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叫我们放下,由她来挑,在她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永远需要她的关爱。
生: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吃了很多很多的苦。
生:母亲太无私了,重活都留给自己干。
师:你能把这份感动读出来吗?(指名有感情朗读)
师:母亲身上的担子太重了,请问:文中那么重的担子仅仅是指母亲肩上的扁担吗?
生:这是生活的重担。
生:这是生活的压力。
生:母亲得日夜为我们操劳。
师:(追问)母亲都操劳些什么?
生:担心孩子吃不饱,穿不暖。
生:怕孩子营养不良,身体太差。
生:担心孩子学习不好。
4. 抓住问句,体悟母爱的无私
师:这担子太重太重了!可“我”却认为母亲身强体壮,力大无穷,这让我愧疚万分那!连护士也动情地说——
生:(齐说)“大妈,您真了不起!”
师:我也想说,作者的母亲真伟大!可如果我说,只有作者的母亲伟大,你同意吗?
生:(异口同声)“不同意!”
师:请你用母亲的话来反驳我。
生(读):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师:母亲这话是什么意思?
生:母亲不让我提“那些事”!
师:为什么?
生:母亲觉得自己做这些是应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生:母亲可能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像还亏欠孩子似的。
生:每个母亲都是这样的,所以“那些事”不值一提。
5. 联系生活,产生情感体验
师:(动情地)母亲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慈爱与坚强,更重要的是,她们无私奉献,无悔无怨,连提都不让提,更别说求什么回报了。这就是母爱的伟大,这就是伟大的母亲!你,想到你的母亲了吗?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享受母爱的温暖。
(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学生在歌声中回忆自己的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眼中有泪光,其中有两位女生在抽泣)
师:说说吧,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
生:我只要一生病,妈妈就连饭也吃不下。
生:妈妈总是把我的衣服分类放好,叠得整整齐齐。
生:每天,妈妈都在杯子里倒半杯开水凉着,说我渴了,加上一半热水直接就能喝,不需要再等了。
……
6. “抱母亲入睡”,体验母子亲情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们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可正因为
报不了,才更得报啊!于是,“我突发奇想”——
生:(异口同声)要抱母亲入睡!
师:这时母亲需要抱吗?
生:不需要。
师:那为什么还要抱?
生:“我”想:妈妈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从没好好抱过妈呢,所以,“我”要抱她入睡。
生:“我”是要回报母亲对我们的爱。
生:“我”要让母亲体会到儿女对她的爱。
师:这一幕多感人呀!你能读好吗?
师:我看到了你眼中的泪花,我看到了母亲眼中的泪水,母亲为什么会流泪呢?
生:母亲操劳一生,儿子知道回报,让母亲太激动了。
生:这是幸福的泪。
生:这是自豪的泪,母亲为有这样孝顺的儿子感到自豪。
生:这是心满意足的泪,儿子抱她这一回,她一生都没有遗憾了。
三、真情告白,深化情感
师:现在,我也是一位母亲,“养儿方知报娘恩”哪!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要把一首诗送给她,送给全天下的母亲!
(配乐诗朗诵《母爱》)
师:此刻,你有哪些事要为母亲做?你有什么话要对母亲说呢?拿起笔,把它写下来,别忘了在开头深情地喊一声:“妈妈!”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响起,学生动笔抒写心中的情怀)
师:回家后,把你写的话读给你的妈妈听。
4.1一次函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四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准备”的理念,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成为一种过程教学,并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由此我采用“问题——猜想——探究——应用”的学科教学模式,把主动权充分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明确学习任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猜想、操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寻找解决的办法并最终探求到真正的结果,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奥妙与成功的快乐。整堂课以问题思维为主线,巧妙地把数学实验引进了数学课堂,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预习,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整堂课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这样既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又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将知识融入已构建的结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并积累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探索过程,不断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会用两点法画出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像
2.能结合图像说出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
3.经历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画法与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1.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2.体验“数”与“形”的转化过程,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结合图像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的过程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模式:问题——猜想——探究——应用 教学过程:
[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教师活动:1.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总结规律.2.学生猜想出结论: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3.教师为了进一步验证学生猜想的结论的正确性.学生活动:
问题1:1.已知函数y(m2)x2m1.(设计意图:使学生联想直线的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由此探究得出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可以由两点法画出.)(1).当m取何值时,该函数是一次函数.(2).当m取何值时,该函数是正比例函数.2.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有何区别与联系?(设计意图:巩固两点法画直线的方法.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探究、总结,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3.在同一坐标系中描出以下6个函数的图像
y=2x y=2x-1 y=-2x y=-2x+1 y6 yx2 x观察你所画的图像的形状
能否发现一些规律(或共同点)?
[活动2] 教师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一条直线最少可以有几个点确定?
(2)可以取直线上的哪两个最简单、易取的点?
(3)学生总结出选取(0,0),(1,k)两点.(其他的点也可以,但这两点最简单)2.教师巡视,适时点拨,演示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k任取不同的数值,观察图像的位置,给出图像上任意一点测量出此点的坐标,拖动此点变换它的位置。观察此点的横纵坐标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归纳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1)k>0时,图像在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2)k<0时,图像在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问题1:
1.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除了描点法外,你还有更简便的方法画出它的图像吗?(设计意图:使学生联想直线的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由此探究得出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可以由两点法画出.)
2.用两点法分别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质.)
1yxyx y3x 2 ①②y3x y31x yx 22问题2:观察这两组图像:(设计意图;巩固两点法画直线的方法.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探究、总结,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1)指出它们分别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所在的象限,以及上升与下降的趋势.(2)分别在直线y3x和y3x上依次从左向右各取三个点(x1 ,y1),B(x2 ,y2),C(x3,y3).试比较y1.y2.y3的大小.[活动3]
教师活动: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问题
1、问题
2、问题3.2.两点法画一次函数图像时,探讨选取哪两个点比较简单.(0,k),(b,0).k 3.教师巡视,适时点播,一次函数的图像: k任取不同的数值,观察图像上升、下降的趋势和位置,给出b的不同值再观察。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合作交流,探究一次函数的性质:
(1)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2)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活动4] 教师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运用了哪些知识点.3.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探究、得到当y=0,y>0,y<0时,x 的取值范围.4.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运用了哪些知识点.6.教师演示几何画板课件,利用几何画板中跟踪点的功能,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探究、得到当y=0,y>0,y<0时,x 的取值范围.学生活动:
1、(1)函数y=-x的图像经过点(0,_),点(3,_),y随x的增大而___。
(2)、函数y= x的图像经过点(0,0)和点(1,_),y随x的增大而____。(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练习应用.)
2、函数y=mx的图像经过那些象限?若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m_0。3.在同一坐标系中用两点法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1)y2x1(2)y2x1(3)y3x1(4)y3x1
观察这4条直线分别 所在象限,变化趋势。试说出一次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两点法画一次函数的图像,“数”与 “形”转化,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对图像的观察、归纳,“形”与“数”转化,培养他们的视图能力)(2)由图像观察,求当x 取何值时,y=0,y>0,y<0.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在知识的探究和运用过程中你有何体会?
预习检测:
1、下列四点,在函数y3x2的图象上的是()A、0,2
B、2,0
C、3112,32D、,2
22
2、下列一次函数中,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的是()A、y=2x-8
B、y=-x+3
C、y=2x+5
D、y=7x-6
33、在一次函数ym1x5中,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则m的取值范围是()A、m
1B、mC、mD、m1
4、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则k,b应满足的条件是:()A.k0,b0
B.k0,b0
C.k0,b0
D.k0,b0
5、将直线y=2x向上平移两个单位,所得的直线是
()A、y=2x+2
B、y=2x-2
C、y=2(x-2)
D、y=2(x+2)
二、填空题
6、直线y1x5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_,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_.2
7、直线y2x3可以由直线y2x沿y轴_______而得到;直线y3x2可以由直线y3xy轴_______而得到.8、已知一次函数y2xb,当x3时,y1,则直线y2xb在y轴上的截距为________.三、解答题
9、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1与y3x4的图象,并判断点A(1,1)、B(-2,10)是否在所画的图象上?在哪一个图象上?
10、画出函数y3x6的图象,并回答下列问题:(1)当x2时,y的值是多少?(2)当y9时,x的值是多少?(3)当x为何值时,y0,y0,y0?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探究性重组,同时放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经历、体验、内化知识的做法是成功的。通过充分的过程探究,学生容易得出也是最早得出了图象的性质,借助直观图象的性质而得到一次函数的性质。花费了一番周折,说明去掉这个中介,直接让学生从单调性来接受一次函数性质是困难的。
真正的形成往往来源于真实的自主探究。只有放手探究,学生的潜力与智慧才会充分表现,学生也才会表现真实的思维和真实的自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一切教学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文章,真正让学生理解、掌握真实的知识和真正的知识。
首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教材对一次函数的性质是从增减来描述的,我们认为这种对性质的表述是教条化的,对这种学术、文本状态的知识,学生不容易接受。当然教材强调所呈现内容的逻辑性、严密性与科学性是合理的。但是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才是最好的。如果牵强的引出来,不一定是好事。
其次,探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实现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知识的过程。探究教学是追求教学过程的探究和探究过程的自然和本真。只有这样探究才是有价值的,真知才会有生长性。要表现过程的真实与自然,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就是要尊重学生各自的经验与思维方式、习惯。结论是一致的,但过程可以是多元的,教师要善于恰倒好处地优化提炼学生的结论。追求自然,就要适当放开学生的手、口、脑,例如本文中的“走向”问题,“向上爬”、“向下走”等,如果是讲授注入式,我们就听不到学生真实的声音了。
5.一次成功的实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学习目标】
1、认识“锤、堵、获”3个字。会写“育、瓶”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成功、实验”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做人要谦让,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课前准备】
演示实验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课题:
一次成功的实验
2、质疑提问: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什么人在做呢?又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
教师可以把以上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2、学生再读课文,用笔画出不容易读准、读好的.词句,然后反复练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指名读课文,互相评价。
4、课文是按照实验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老师板书:实验这前 实验之时 实验之后 每部分重点讲了什么?学生边读边想。
5、组织交流:
⑴ 请三个学生分别朗读实验之前、实验之时、实验之后这三个部分。
⑵ 再请三个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部分内容。
三、精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你有哪些已经解决了?
2、组织学生交流已经解决的问题。主要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⑴ 什么人在做实验?
⑵ 又是怎么做的呢?
⑶ 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在交流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演示实验过程的课件。
四、识字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2、指导观察要求会写的字:
⑴ 引导学生分析“绳、险、俩、堵”这4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
⑵ 引导学生分析“瓶、顺”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右一样宽)
⑶ 引导学生分析“育、系、茶、危、索、获”这6个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⑷ 引导学生思考写左中右结构的“激”应注意什么。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即时评价。
五、实践活动
6.《望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 (2) 通过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并同时出示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由现代作家赵丽宏先生所写的散文《望月》,我们和他一起去望月,好吗? (2) 齐读课题。 (3) 指导读课题。(要读得轻一些,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月亮的不同读法,读得洪亮感受明亮,读得舒缓感受朦胧。)【设计意图】开始上课时,通过美丽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 读了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看?做?)
2.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思考:谁在望月?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做了什么? (1) 出示生字词,检查学习情况:闪烁、船舱、沐浴、瞳仁、比喻、云絮、封锁、呵欠、外甥。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文描写了作者与小外甥在江轮的甲板一起望月时看见的景色,产生的联想和进行的对诗比赛。)
三、欣赏月下景色,感受美景
课文的内容我们理清楚了,下面我们和作者一道,去江轮的甲板上欣赏那迷人的美景。请同学们用心听,你从中仿佛看到什么,有怎样的感受,都记在脑海里。
1. 教师配乐范读第二段,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景色。
2. 学生初读第二段,感受月色的美丽,思考:月光的美是怎样的美? (1) 你认为用哪些词能说出这时江上景色的特点?(柔和、安详、宁静、静谧); (2) 你还能用哪些学过的词语形容月光下的景色?(月光似水静影沉璧); (3) 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色,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3. 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月色的美? (1) 月色宁静美。(出示)“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2) 月色灵动美。(出示)“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3) 月色朦胧美。A.“隐隐约约”说明两岸的黑色剪影看不清楚,有一种朦胧美。B.指导朗读这句话,突出“隐隐约约、伸展、起伏”几个词语,感受朦胧美。C.理解“镀”字。将“镀”换成“染”比较,体会用“镀”更显得有光泽。D.朗读这两句话,体会江两岸景色的美。
4. 学生配乐朗读第二段,交流朗读心得。
5. 齐读第二段,把对月夜景色的感受融入其中。
6. 如此美丽的月色,这样的夜深人静,你能从其他地方找一个词形容这时的环境和我们的心情吗?(强调环境和心情) (1) 学生回答时适时解释“清幽旷远”。(联系图画,幽静、宽阔、辽远) (2) 适时解释“沉醉”。你有过沉醉的感觉吗,什么情况下你会沉醉?(指导用“沉醉”说话)
7. 读3-5自然段,思考: (1) 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和小外甥沉醉在优美的月色中? (2) 我们为什么会沉醉?(多媒体出示“月光,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的形式,强化了朗读训练,并在朗读过程中进行配乐,创设了月下江景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了月色的静谧美好,激发了朗读热情。
四、吟诵月之诗句,体会诗情
皓月当空,古往今来那些文人墨客们如果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他们有的会吟诗作画,有的会饮酒助兴,甚至有的会轻歌曼舞,那文中的小外甥想到什么呢?那我们也来试一试,好不好?
1. 投影出示小外甥和作者背诵的古诗。
2. 分角色朗读。 (1) 男女声分角色读。 (2) 教师和全班学生分角色读。(师读舅舅)
3. 看到后面有什么号?表示什么?那哪位聪明的小外甥接下去?(学生对诗)
4. 月光下,我们尽情地对着诗。此时此刻,(课件出示)“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看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学生齐读)
5. 写月亮的诗句非常多,老师也搜集了一组关于月亮的诗句。大家一起读(同时多媒体出示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6.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在诗人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有时月亮天真、童趣,有时孤独、惆怅,有时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有时发出诗人郁郁不得志的声声叹息,自读诗句,从诗句中,你能找到怎样的月亮。
7. 写月亮的诗真是又多又美,不过也有许多描写月亮的歌曲也很美哟,你们谁知道,唱一下: (1) 指名唱写描写月亮的歌曲。 (2) 描写月亮的歌曲非常多,同学们请听。播放歌曲片断:《明月几时有》、《静夜思》、《月亮之上(凤凰传奇)》
8. 这些美妙的诗,这些美妙的月光,此时此刻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心里。请读:“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总结:这些优美的诗句,不仅使旅途之夜变得其乐无穷,而且使文章丰富多彩,今后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格言,可以使文章更有魅力、有品位。
【设计意图】为使学生体会到诗与月的交融,本环节紧紧抓住了“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看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这句点睛之笔。第一次在学生对诗后,第二次在体会作者的感情和听完歌曲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中月,月中诗。
五、观察月亮图片,启发想象
过渡:当我还沉醉于诗的意境和月的清辉之时,聪明的小外甥却已经在想月亮像什么呢?
1. 观察一组月亮的图片,展开想象,把你心中的月亮写下来,下节课与小外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2.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课后交流。
7.《花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1.认识“怒、暮、燥”等生字,会写生字“醒、修”。
2.读懂课文第一、三自然段,知道花钟是由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
3.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来描写不同花的形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喜爱,对修建奇妙花钟的赞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词语卡片,花钟。
2.学生课前观察周围的各种花,也可以准备一些资料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文
(一)谈话
奖励欣赏一组图片,欣赏了图片,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是啊,大自然藏着许多奥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你就会有很多发现。
(二)揭题
花也有秘密呢,这秘密啊,就藏在课文中,今天我们就去见识一下。(板书课题,引读)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欣赏图片,让学生说说得到什么信息,从而引出“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你就会有很多发现。”这一单元目标。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为课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初读识字,理清层次
(一)出示初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用“——”画出介绍花钟的句子。
(二)学生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看看这些词语会读吗?
2.学写、会写的字“醒、修”。
(1)观察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师范写,生书空。
(3)学生在抄写本上各写两个。
(设计意图:识字仍然是三年级学生的重要任务,在语境当中认识巩固生字,注重了词语的积累。初读课文提出了读通读准的要求,尝试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层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精读感悟,品味语言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
1.课文哪句话是介绍花钟的?
(出示句子)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对啊,像这样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钟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就组成了花的时钟。
2.既然是时钟的话,该怎么看时间呢?自由阅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出示句子)这些花在24小时内陆续开放。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1)把这里的“大致”“刚刚”删掉,行不行呢?
(2)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一下。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
1.找一找:自由阅读第一自然段,画出花的名字。
2.赏一赏:欣赏鲜花之美,巩固品味词汇。(课件出示课文中9种花的图片)
3.引出第一句:真是——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仔细读读,你脑海里浮现了哪些画面?
(1)带着感受读读这一句。
(2)找出描写各种花开的句子。
4.品一品:创设情景,对比感受,领悟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精妙。
重点句子理解预设:(根据学生的理解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课件呈现: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
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傍晚六點,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1)看这些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会按时间顺序写的。
②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③体会时间位置的不同。
小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2)再读读这段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研读:同样是写花开,文章又是怎样表达的?挑一种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花,用心读一读,再想象一下它盛开时的样子,要求融入你的想象,最好加上你的手势,美美的说一说。
交流,预设:
①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结合图片理解“喇叭”,形状之美。做出动作,响亮地朗读。
②艳丽的蔷薇展开了笑脸。
结合图片理解“艳丽”,色彩之美。指导带着表情朗读。
③万寿菊欣然怒放。结合动作理解“欣然怒放”,姿态之美。
④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介绍昙花,了解成语昙花一现。
5.读一读:指导朗读,品味语感。(引读,小组合作读)
(设计意图:课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中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读自悟,学生在品味花钟独特的报时方法时,也感悟到了课文语言表达的独到。通过朗读、表演、仿说等练习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培养了语感,也突破了本文重、难点。)
四、总结全文,拓展能力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的奥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2.继续观察搜集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他人。(形式多样:如编科学小报、做资料卡、写观察日记等)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实践应用的机会,采用选择性教学,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勇于创造。)
【板书设计】
13.花钟
有趣
美丽
8.1一次函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本课时的主要单词:teacher’s office, canteen, garden, playground,library。
2.听懂指示语,并按要求做出相应的动作,如:Go to the garden.Water the flowers.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时需要重点掌握有关学校设施的五个单词并了解它们的功能。
2.本课时的难点是library中辅音连缀的发音。
三、课前准备
1. 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声音、图片等媒体素材
2. 教师准备一幅本单元的校园分布图。
3.教师准备本课时的五张单词卡。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
1.教师播放学过的歌谣(第三册第五页的 “Work And Play”),让学生跟随声音说唱。
2. 播放第三册第一单元课件Let’s learn A,回顾句型:“What’s in the classroom? A board, two lights, many desks and chairs.”自然过度到学习学校各课室的名称。
(二)新课呈现
1. 教师指着教室问学生:This is our new classroom.Do you like our classroom? What’s in the classroom? 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教师接着问:How many classrooms are there in our school? Do you like our school? What else can you see in the school? Look!This is a map of our school.2.播放本课的声音Let’s learn A, 教读生词。教师可引入句型“It’s on the first floor.,为下一课时进一步学习序数词做铺垫。通过教师领读和听音跟读,让学生掌握本课时五个生词的正确读音。在练习library的发音时,可复习已学过的含辅音连缀的单词,如ice-cream, brother, friend, hungry。
(三)趣味操练
1.小组比赛。教师出示一张词卡,如garden,组内学生依次说出与该词有关的其它单词,如:flowers,red,colour,trees等,这样既复习了学过的单词,也为继续学习Let’s do打下基础。
2.看Let’s do的图片(没有文字),让学生仔细看动作,然后跟着声音做动作。播放声音,教师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动作。然后分组进行练习,采用组与组竞赛的方式,可以是做动作猜句子并说出单词,也可以是听声音,做动作。让其他的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包括动作是否准确、到位、优雅等。
(四)巩固与扩展
1.做本单元A Let’s learn 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和同桌一起玩“画画、想想”的游戏。一名学生在纸上画一本书或一个碗,另一名学生说出library, canteen 等相关生词。
9.1一次函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九
【课标与教材分析】:
1、《新课标》指出: “学习现代诗,应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基本特点,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内涵,对作品的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而让学生学会读诗,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2、《我爱这土地》通过一只小鸟的歌喉抒发了对历经磨难的祖国的挚爱。这首诗文化历史感厚重,但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教学时可重点介绍诗歌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创作该诗时的沉痛心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这首诗的语言特点,重点放在体味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上。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研读诗歌,获得审美体验。
【学情分析】:
1.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们在七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几首现代诗歌,对于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而且学生们也有朗诵和背诵诗歌的情趣。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诵读这首诗,达到背诵的程度。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音韵节奏、情感表达均了解不多。所以教学本单元时宜从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入手,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的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含的情感及意义,引导他们领悟诗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逐步激发起他们赏读诗歌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4、学困生分析:后1/3的学生想达到当堂背诵还有难度,可以让他们在课上读熟练,背诵放到下一节课,并让他们达到默写的程度。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也不要对他们做过深的要求,只要理解到诗人的爱国情感就行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
意义;
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能有感情,准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
1.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教学评价】
诗歌朗诵、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与媒体】: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创设学习情境。2.背景链接: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在这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
3.作者链接: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2
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开始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诵读感知
1.诵读全诗: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可采用齐读、范读、跟读等形式。2.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全诗。
(1)关于全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喻,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2)关于全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3.诵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 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1)把握语气、语速,朗读这首诗时语气、语速应该是沉郁缓慢的。(2)注意节奏和重音。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4.诵读评价:
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根据诵读指导的要求对诵读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
三、揣摩领悟 1.把握象征手法:
(1)了解象征这种修辞手法。(2)找出诗中具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写作背景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
2.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可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进行评析、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示例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中的“也”和“嘶哑”用得好。“也”表达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语气坚定,具有感染力;“嘶哑”用来形容鸟儿的歌唱,给人以悲壮之感,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号。
四、鉴赏熏陶
1.创新支点:比较阅读,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这首诗与课后的《中国的土地》作比较,思考两首诗的异同,并在小组内交流。
中国的土地 刘 湛 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2.配乐齐声朗读《我爱这土地》,体验诗歌的艺术之美。
五、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一两首艾青的诗,并作简要的读书笔记。
2、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3、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布置作业
1、配乐诵读《我爱这土地》
2、背诵、默写《乡愁》
附:板书设计 :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黎明
10.《海伦.凯勒》(第一课时)教学 篇十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
教材简析:
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充分表现了她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本文结构可简化为:生病(失明失聪)→奋斗(战胜缺陷) →奉献(永留世人心中)。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五年级学生对海伦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战胜自我的故事,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储备,对海伦“不幸”的命运、“艰难”的成长过程和“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的“奋斗精神”不易产生共鸣,所以,力求营造将心比心的阅读氛围,激励学生切身体悟海伦的生活观及精神世界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反复通读,为下节课突破教学重、难点奠定基础。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受海伦不屈不挠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照片导入,激发情感
1.师: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名字,一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师板书海伦·凯勒,生齐读课题。)
2.师:想认识海伦·凯勒吗?(课件出示四幅海伦不同时期的照片,师作简介)请怀着敬意轻轻地念这个名字。(师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不同时期的照片入手,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海伦·凯勒,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读好课题,又巧妙地渗透海伦的品质,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为学习全文奠定了感情基础。】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海伦,走进海伦无声无色的世界。
课件出示要求: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②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①师:(课件出示生字)会读哪个读哪个。不会读的怎么办?
(指名读生字,注意正音,如“吮、程”是翘舌音,“挠”的声母是“n”而不是“l”。齐读生字。)
②师:哪些生字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注意“暴躁”的“躁”、“干燥”的“燥”等字形,教师相机范写,学生书写或描红。)
3.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教师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谁读得好。师生共评轮读情况。
【设计意图:生字词的教学虽不是五年级的教学重点,但读准音、写好字不容忽视,尤其是第一课时更应重视这方面的教学。同时,也要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提醒别人需要注意的问题的过程中,巩固识字效果。帮助学生明白别人朗读课文不是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要学会认真倾听,并与自己的朗读经验作对比,做一名倾听者、欣赏者,在互评互议中共同提高。】
三、熟读全文,感知内涵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海伦的?
(学生默读后交流,教师适时板书:生病、奋斗、奉献。)
2.师:其实,阅读就是与海伦进行心灵对话。同学们要注意从海伦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体会海伦的内心,感受海伦的品质。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画出打动你的语句。(学生自主阅读。)
师:从同学们的神态来看,大家已被海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谁来说说,哪些语句最触动你的心?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海伦·凯勒,你想到了哪个词?老师注意到了这个词——(板书)不屈不挠。这是课文结尾对海伦的评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3.齐读第8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通、读顺文本后,引导学生分别从理清文本顺序、感知文本内涵这两方面阅读全文,帮助学生沿着文本的脉络,触摸海伦的内心世界。找课文中的中心词,既可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掌握长文短学的方法,又可围绕这一中心词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构篇方法。】
四、细读全文,走近海伦
师:请大家再读这个词(不屈不挠)。“不屈不挠”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精神的语句。(学生默读。)
预设1: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预设2:她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她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师:海伦真是一位不屈不挠的小姑娘。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次齐读第8自然段。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次齐读——(师指板书“不屈不挠”)让我们再次怀着敬意念一念这个名字(师指板书的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中心词“不屈不挠”,帮助学生感悟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里没有空泛的说教,没有简单的“告知”,而是以读为本,以语言文字为根,引领学生品味、感悟文本语句,在积极自主的阅读实践中获得情感共鸣。怀着敬意再次念“海伦·凯勒”这个名字,与开头呼应,使这堂课有一定的整体效果。】
五、延伸阅读,丰富形象
1.师:刚才大家交流了感人的语句。跟自己的生活相比,你觉得这些语句中哪些词、哪个字最触动你的心?透过它们你又想到了什么?课后请同学们进一步细读文本,下节课咱们共同探讨。
2.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体现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故事,准备下节课交流。
总评:读是阅读教学的根。为防止流于形式的朗读和浅层次的熟读,本堂课老师引导学生从读通读顺到按自然段轮读,从默读理清文本顺序到通过体会海伦语言、动作、神态等感知文本,从默读课文画出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的语句到课后搜集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故事,这样,反复通读,步步深入,层层推进,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性、层次性和指导性。学生从读得不熟到读得流利有感情,从感受语言文字到感悟文本内涵,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同时,注意将教师智能化引导与学生个性化感悟有机结合,
将学生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适时渗透,为下节课通过抓关键词语品味、想象,移情体验文本,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实现文本的内涵与学生的人生、精神相融,升华学生情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附:板书设计
海伦·凯勒
生病→奋斗→奉献
11.《矩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矩形的定义和性质及其推论。
(2) 会初步运用矩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简单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 让学生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的乐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矩形的性质及其推论
【学习难点】
矩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
一、介绍学习内容, 板书课题———矩形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1)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94页的内容, 并回答:
1.什么是矩形?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 它有几条对称轴?
2.矩形有哪些性质? (在习题上将矩形的定义与性质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自学完教材之后就对矩形产生初步的认识。)
3分钟后, 比一比看谁能正确做出检测题。
四、一学
1.学生看书, 教师巡视。
2.检测:
(1) 完成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发现矩形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再通过探究发现矩形的特殊性质。)
(2) 如图, 四边形ABCD是矩形, 找出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3.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 (收集错误, 二次备课)
五、一教
1.更正 (让学生自己观察, 发现错误, 更正错误,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
2.讨论, 形成知识
评 (1) :学生以口答形式完成对矩形的定义、性质的回答。
评 (2) :引导学生说出所有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并且指出相等的理由。 (在大屏幕上以分类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分类思考的有序性与优势所在。)
六、自学指导 (2)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95页练习的内容, 并回答:
1.在图19.2-3中, 有几个直角三角形?
2.分别写出这些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关系。 (在矩形的四个直角三角形中去寻找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关系, 对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产生感性认识。)
3.认真阅读例1, 并仿照例题完成自学检测题。
七、二学
1.学生看书, 教师巡视, 借以督促学生认真、自觉地学习。
2.检测:
(1) 完成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 如图, 在Rt△ABC中, ∠C=90°, O为AB边上的中点, 且。
(1) 请你判断△AOC的形状, 并说明理由。
(2) 求∠A、∠B的度数。
3.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 (收集错误, 二次备课)
(1) 更正 (让学生自己观察, 发现错误, 更正错误,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
(2) 讨论, 形成知识
评 (1) :引导学生结合书本探究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直角三角形, 指出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关系。
评 (2) :让学生结合例题, 完成对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的运用。
八、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与收获。
九、当堂训练 (教师根据课堂完成的实际情况对本环节进行机动处理)
12.1一次函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十二
1、认识“蘑菇”等七个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大象的奉献精神,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快乐在于奉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生字朋友,请看大屏幕。(出示“桥”字)谁能来读读它的名字?2生读——齐读
2、小朋友们见过桥吗?你见过什么桥?(生自由回答)
小结:是啊,在我们这里到处都能看到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桥。而且桥的作用也很大,想象一下,要是我们这里的桥一下子全没了,那将会变地怎么样呢?(生答)
小结:对啊,没有了桥我们这里的生活就会很不方便!
3、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去认识一座很奇怪的桥,它还有一个很奇特的名字,请小朋友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还可以轻轻地读一读(师板书课题)
二、读题
1、谁能来读一读?3—4位学生读—齐读。小朋友,光读这个课题,你已经读懂了什么?读明白了什么?(生答)带着你自己的理解在读一读这个题目吧!
2、读着这个有趣的课题,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呢?(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你的疑问也是老师想明白的,你跟老师想到一块儿去了!)
三、读文
1、小朋友们,你们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我们今天要学的故事里面呢!想不想来听一听呢?(想)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吧!不过今天听故事,老师要求小朋友们边听边想,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等一下请你来告诉老师好吗?所以在听故事的时候可以把眼睛闭上,凭着自己的想象来听故事!(师范读课文)
2、故事好听吗?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这么好听又有趣的故事你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呢?(想)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有个要求,要认真得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认真拼读,做到字字读准,好吗?(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3、课文都读完了是吗?下面老师想听听小朋友读课文,我们分段来朗读课文,好吗?(生分段朗读)评价一下刚才读课文的小朋友。奖励读得好的小朋友。
4、课文读得这么好了,那课文中的词语你们会读了吗?瞧,老师这里有几个词语宝宝想跟我们小朋友们交朋友呢,你能读好他们吗?你真厉害,读得又对又响。(2——3)位学生读——开火车读2次——去掉拼音你还能认识他们吗?开火车读
5、词语我们已经会读了,不过要跟词语宝宝交朋友,光会读还不够,这些词语宝宝身上还藏着一些小秘密,你能发现吗?(1)蘑菇、亲戚、热闹读轻声。(2)来来往往是叠词,这样的词语你还有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热热闹闹、欢欢喜喜)(3)惭愧、蘑菇是同偏旁的词语。这么多小秘密被我们发现了,下面我们再一起去读一读吧!(齐读)
6、词语宝宝们要跑回到句子中去啦,瞧,变成了一个长长的句子,小朋友们,你们还会读他们吗?(每天他们来来往往走过小桥,摘野果,采蘑菇,走亲戚,看朋友,可热闹啦!)2生读。在这个句子中,说他们来来往往走过小桥,这里的他们是指谁呢?(小动物们)森林里的小动物可多啦,他们每天来来往往走过小桥,还可能去干什么呢?师引:你好啊小猴,你准备过桥去干什么呢?(小松鼠、小猫、小刺猬、小蜗牛)就这样,小动物们在桥上来来往往,可------啦!热闹的场面你在哪儿也见过?你能用上热闹说一说吗?(生答)
7、在来看看第二个句子,(出示句2:两只大象在河边静静地站了好几天,动物们非常感动,也很惭愧。于是,大家齐心合力修建了一座新桥。)2生读——师生合作读。什么叫“齐心合力”?我们需要齐心合力吗?我们在什么时候需要它?让我们齐心合力地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8、刚才在这个句子中讲到动物们非常感动,那他们是因为什么事,又是为什么而感动的呢?(生答)
9、老师也带来了这张感人的照片(图片)瞧,你看到了什么?观察一下他们的表情,谁能再来说一说?课文中也用了一段话来介绍这幅图画,你能找到吗?(生读)你找的可真准阿!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刚刚是从桥上经过的小动物,你想说些什么?请小朋友们戴上头饰说话。(小猴,你走过象鼻桥有什么想说吗?小兔,小兔,你从象鼻桥上走过笑得很开心,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小锚,你刚才走过桥的时候脚步体别轻,请你也来说说吧!大象,这几天你一定很辛苦很累,可你的脸上怎么还露着微笑呢?
10、是的,大象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我们也可以叫奉献,假如你能一直奉献,那你也将永远快乐!
13.1一次函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十三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通过文字游戏:
白水“ 泉 ”边女子“ 好 ”少女更“ 妙 ”
山石“ 岩 ”下古木“ 枯 ”此木为“ 柴 ” 导入新课,在文中找带“山”和“水”的字,借此明确本文出处和作者,以及文中内容主要通过描写三峡的山和水来表现三峡的自然美。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稻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自学质疑
学生听读课文,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读准字音:
解决疑难词句,疏通文意。
自:从,此处有“在”之意。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略无:毫无。阙: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停午:一作“亭午”,中午。夜分:半夜。日光。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上。陵,大的土山。
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王命:朝廷的文告。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市奉节县。奔:奔驰的快马。御风:驾风。以:认为。
曦(xī): 素湍:浪花翻滚的急流。绿潭:绿色的潭水。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岸上景物的影子。绝巘(yǎn):险峻的山峰。巘,凹陷的山顶。
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飞漱:飞流冲荡。漱,喷射。
清荣峻茂:清清的江水,欣欣向荣的树木,高峻的山峰,茂盛的野草。
晴初:初晴的日子。霜旦:打霜的早晨。
属(zhǔ):连续。引:延长。凄异:凄凉异常。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有节奏地诵读全文。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两 岸 / 连 山,/ 略 无 / 阙处 /。重 岩 / 叠 嶂,隐 天 / 蔽 日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不 见 / 曦 月。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沿 / 溯/ 阻 绝 /。或 / 王 命 急 宣 /,有 时 / 朝 发 白 帝 /,暮 到 / 江 陵/,其 间/ 千 二 百 里,虽 / 乘 奔御 风 /,不 以 / 疾 也。
14.《比尾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四
《比尾巴》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儿歌的形式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 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儿歌内容极富童真童趣, 语言通俗易懂, 欢快活泼, 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部分生字, 认识笔画“撇折”和偏旁“八”字头, 会写“公”“云”“车”三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并读好问句;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 谈话激趣。
森林里有场比赛, 动物们想邀请咱们小朋友去当裁判。同学们, 你们想去吗?森林里动物王国的小动物可多啦, 今天, 它们聚在一起要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瞧, 它们各自把名片都拿出来啦, (出示动物名字字卡) 你想知道它们要举行什么比赛吗? (板书课题, 指名读课题, “巴”要读轻声)
2. 思考问题。究竟有哪些小动物要参加比尾巴大赛呢?它们是怎么进行比赛的?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题, 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
二、学习课文
1. 答一答。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动物有谁呀? (指名回答, 出示动物图片)
2. 认一认。 (出示词卡: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学生认读。
3. 看一看。自读课文, 看一看小动物参加比尾巴大赛要比些什么。
4. 想一想。
动物们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这次比赛的项目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6个问句, 请注意, 这6项比赛的名称后面都有个小耳朵, 这个小耳朵叫作问号, 表示提问题。)
5. 问一问。
当我们提问题的时候, 应该用什么语气来问呢?你们觉得用怎样的语气问最棒就怎样问, 试一下, 看谁问得最棒。 (指导学生练读)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要学习逗号、句号、问号的用法, 才可以为今后用在自己的写话中做好准备。此环节除明确问号这一概念, 还教会学生问话时应有的语气。
6. 贴一贴。出示写有动物尾巴特点的词卡, 让学生贴到对应的动物图下方。
7. 试一试。
你能用一句话说出每个动物尾巴的特点吗? (相机拓展①长和短是一对反义词。复习9课学过的或已知简单的反义词:前后、左右、大小、多少……②用“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用的比喻示例。③引导读“最好看”。)
8. 夸一夸。
孔雀的尾巴多美呀!你们喜欢它吗?请夸夸美丽的孔雀。 (指名读, 引导学生配上动作) 用自己最喜欢的语气和动作, 一起夸夸这些可爱的小动物。
9. 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 熟读成诵, 并引导学生配上动作背诵课文。
1 0. 说一说。还有一些小动物也要比一比自己的尾巴, 应该怎么比呢?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各种动物图, 让学生直观了解动物尾巴特点, 引导学生配上动作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读背课文, 使读不再枯燥无味,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动物尾巴特点的理解,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学习生字
1. 学习“公”字。
(1) 介绍“公”字, 它的偏旁是“八”字头, 下边的笔画叫“撇折”。 (2) 观察田字格里的“公”字。 (3) 教师范写“公”字。 (4) 学生书空“公”字。 (5) 学生描红临写。 (提醒学生坐姿要正确, 动笔要规范) (6) 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 (教师点评并加以指导)
2. 学习“云”“车”两个字。
(1) 观察“云”“车”字撇折的位置, 以及主笔“长横”。 (2) 教师范写, 学生书空, 学生描红临写, 进行评价改进。
设计意图:教学要留够学生写字的时间, 让学生学会观察字帖、认识新笔画名称及汉字的写法和正确笔顺, 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并通过对比与评价改进自己的书写,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总结拓展
在动物王国里呀, 还有许多动物都想参加比尾巴大赛, 同学们能根据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进行评价吗?请把自己的评价编成儿歌, 好吗?
15.《荷叶圆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五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语句优美,也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学习这篇课文会让我们感受到充满童趣的夏天,感受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快乐的心情。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我、美、是、叶、朵、机”这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荷叶的可爱和美丽,初步感悟荷叶给小伙伴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感情朗读课文,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词句的意思。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语言美,同时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导入:(教师课前板画大小不同的圆)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下了什么?
生:大小不同的圆。
师:看到圆形,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物?
生:略。
师:老师要和你们玩一个变魔术的游戏,睁大眼睛仔细看,黑板上这大小不同的圆会变成什么?
(老师利用简笔画将这些圆形分别变成小青蛙、小蜻蜓、小鱼儿、小水珠)
2、师:瞧!这最后一个大圆听到上课铃响了,迫不及待地跳到了荷塘里,它到底变成了什么?(教师板画荷叶)
3、(出示课件)师:荷叶多美呀!你觉得荷叶是什么样的?
生:圆圆的,绿绿的,大大的
4、多圆,多绿的荷叶呀!喜欢吗?一起夸夸这荷叶吧!(课件出示句子: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指名朗读。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4课《荷叶圆圆》,(教师板书课题,相机指导书写“叶”)谁能把课题读好?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课题吧!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多可爱,多漂亮啊!你们想去看看这美丽的荷塘吗?赶快端起课本,认真地读一读吧!争取把拼音看清楚,把字音读正确。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初步认读生字。
4、生字宝宝已经跑到课文里了,全班一起读课文,边读边想:还有谁也喜欢这又圆又绿的荷叶?
5:反馈: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三、感情朗读,体会感悟
在这四个小伙伴中,你喜欢谁呢?请把它所在的小节认真读一遍,然后读给同桌听。(同桌互评)
认为自己读的不错的同学,请竖起大拇指,对自己说“我真棒!”(相机学习“我”字,并指导书写,写好“斜钩”,学生在书中田字格练写。)
现在,你们得读给刘老师听了,你喜欢谁呢?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学习所在自然段。
(一)小水珠
1、学生读,师引:你们听出来了吗?这颗小水珠什么特别亮?(相机学习词语亮晶晶,练说几个这种结构的词。)
2、还有谁喜欢小水珠?请你读给大家听。学生做动作,体会“躺”的意思。
你们现在就是小水珠,躺在荷叶上,微风吹来,摇啊摇啊,感觉怎么样啊?
(相机学习词语“摇篮”)
3、所有的小水珠都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凉爽舒服的感觉吧!
(二)小蜻蜓
1、听到小水珠这么说,小蜻蜓也忍不住要说话了。
2、学生读这段文字。
3、学生做动作,体会蜻蜓的轻盈小巧,教师板书“立”。(相机学习词语“翅膀”、“透明”)
4、什么是停机坪呢?(随机学习“坪”字)
5、指导学生学做蜻蜓的动作,边演边读。
(三)小青蛙
1、学生读,教师随机板书“蹲”。
2、小青蛙的歌声是怎样的?“呱呱”。
学生练习说话,小青蛙,你在歌唱什么?
3、指导朗读,让我们像小青蛙一样“呱呱”地放声歌唱。出示句子: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学习生字“是”,练习用“是”说话。
(四)小鱼儿
师:小青蛙嘹亮的歌声还引来了谁?
生读小鱼儿一段。
1、小鱼儿玩得高兴吗?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笑嘻嘻)学习笑嘻嘻这个词语。
2、小鱼儿在凉伞下,游啊游啊,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游来游去”,学生练说()来()去的词语。
3、体会“一朵朵”“很美很美”边做动作,边朗读,感受小鱼儿快乐的心情。(相机学习生字“朵”“机”“美”,引导学生发现容易写错的地方,并指导学生书写“美”字。)
小朋友們,让我们把教室想象成一大片荷塘,在美妙的音乐的伴奏下,一起描绘荷塘的美景吧!
四、回顾全文,帮助记忆
1、师:小朋友们,让我们把教室想象成一大片荷塘,在美妙的音乐的伴奏下,一起美美地朗读课文!
2、师生合作完成全文朗读。
3、再次朗读。(课件出示句子: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4、再次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小水珠(简笔画)摇篮
小蜻蜓(简笔画)停机坪 (生字卡片)
荷叶圆圆
小青蛙(简笔画)歌台
16.1一次函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十六
授课时间:年月日 授课班级 七年班 编号:
课题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理清本文记叙的事例,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理清本文结构,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体会并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手段: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 课前语文活动
谈谈我爱读的书
二、师生互动课文品析
1、复习请同学们简述作者做的三件事?
2、学生谈个人感受:
教师引导: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他的成功对你有哪些启示?(要求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地发表看法,体现学生的个性。)
自由交谈、体现个性,回答老师的`提问。
三、师生互动探究素材详略编排:
1.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细读课文。 学生活动
一、 课前语文活动
课前5分钟两人讲述自己喜爱读的书
内容、评价都可以。
二、师生互动课文品析
自主探究畅所欲言
马克吐温的成功潜质:
要善于思考,要善于在实验中提升文学才华。
要善于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做事或写文章要有创意,有创意才有可能成功。
要大胆尝试,要敢想、敢说、敢干。
三、师生互动探究素材详略安排:
学生细读课文思考,交流
了解素材详略安排:
2.学生细读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素材的详略编排。
3.教师提问:在“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我”共做了三件事。作者对这三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
由此看,本文叙事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清晰具体,在详略的安排上很得当,这些都值得我们以后写作时参考。
四、品味课文的语言
1、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出一二例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如详写了第一件事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拟的标题以及注解。
2、课外延伸:对于马克吐温的讽刺风格你如何看待?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每件事都能用这种手法加以讽刺吗?
六、课堂小结 详写了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写了如何讽刺了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对这两个事件作者均写明了报道的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对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作者一笔带过。
四、品味语言
1、马克吐温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来源于他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鲁迅说,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教育学生:文学手法是可以借鉴在写作中的,但并非可以到处适用,为人处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人,因人因事而异。
六、课堂小结
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成功潜质:(为人处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人,因人因事而异。)
要善于思考,要善于在实验中提升文学才华。
要善于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做事或写文章要有创意,有创意才有可能成功。
要大胆尝试,要敢想、敢说、敢干。
课后反思
17.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七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概念.
2.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写成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3.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
(四)美育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方程组的解必须满足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恒等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和激情.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尝试指导法.
2.学生学法: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并对比方程及其解的概念,以强化对概念的辨析;同时规范检验方程组的解的书写过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难点
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值是否为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必须同时满足方程组的两个方程,这是本节课的疑点.在教学中只要通过多举一系列的反例来说明,就可以辨析解决好该问题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或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复习方程及其解和解方程等知识,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判断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
3.通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检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问题.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会判断一对未知数的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整体感知
由复习方程及其解,导入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会判断它们;同时学会用一个未知数表达另一个未知数为今后的解方程组埋下伏笔;最后学会检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你能举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吗?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自由举例.
【教法说明】提此问题,可使学生头脑中再现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为学习二元一次方程做铺垫.
(2)依据意思列出方程
1、小红x岁,小明y岁,小红比小明大2岁。
2、篮子里有5个苹果,芳芳拿走了2x个,亮亮拿走了剩下的3y个。
3、长方形的长为a,宽为b,周长为10.4、某个景点门票大人m元/人,小孩n元/人,有3个大人和2个小孩共付了100元。
学生活动:思考,设未知数,回答.
方程里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与二元一次方程密切相关的知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法说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方程的特点之后给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比直接定义印象会更深刻,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下面完成练习.
练习一 判断下列方程中那些是二元一次方程?并说明不是的理由?
1.2x+x=4
2.x+y+z=5
3.x/2+y=7
4.x2 +y=1 5.2x+z+4=16
6.3m+n=10
7.1/x+y=5
8.xy=6 练习二
分组练习:同桌结组,一人举例,一人判断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并编写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吗?
学生活动:以抢答形式完成练习1指定几组同学完成练习2
【教法说明】这样做既可以活跃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练习三
提出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惟一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解,而二元一次方程有无限多解,其中一个未知数(或)每取一个值,另一个未知数(或)就有惟一的值与它相对应.
练习四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
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在全 部10场比赛中得到16分,那么这个队胜负 场数应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
2)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
上面的问题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一是香蕉和苹果共买了9千克,一是共付款33元,也就是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程.因此,把这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这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程组各方程中,同一字母必须代表同一数量,才能合在一起.
练习五
已知、都是未知数,判别下列方程组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法说明】练习五有助于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目的是避免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形成错误的认识.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学生活动:尝试总结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思考后自由发言.
教师纠正、指导后板书: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题 判断 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
学生活动:口答例题.
此例题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这个例题,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程;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的计算习惯.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鸡兔各几何
【教法说明】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找等量关系打下基础,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扩展
1.让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弄懂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八、布置作业
1.必做题:习题8.1
1, 2 2.选做题:习题8.1
设计点评:
18.《比的意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八
选自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十一册第四单元第68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2.能力: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会正确求比值。
3.情感: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 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及比、分数、除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 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 女工人8人, 男工人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3. 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两数相除, 不能整除时, 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其中被除数可以看作分子, 除数可以看作分母。
二、导入新课
1. 出示例1图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后提问:你从表格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每两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都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能会找到每两个数量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 针对学生所答, 及时作出引导评价。
2. 小结:
我们会用加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合并关系, 会用减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 也会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新的表示两个量间数量关系的方法, 叫做比。 (板书:比的意义) 。
三、学习新知
1. 初步认识比及比的读、写方法。
(1) 找出板书中学生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倍数关系的实例, 用彩色粉笔标注出来, 指出: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说法变了, 书写格式和名称也就变了)
教师举例:比如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5÷4=5/4, 我们就说, 张丽和李兰所用时间的比是“5比4”, 可以写成5∶4或5/4, 读作:5比4。
(2)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教科书例1内容。
问题: (1)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 你都知道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
(3) 5比4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那4
比5呢?
学生自学后根据问题谈自己的收获。
(3) 教学例1“试一试”。
提问: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吗?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然后集体订正, 评价。
(4) 比的前项和后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
教师追问:为什么张丽与李兰所用时间的比中5是比的前项, 而在李兰与张丽所用时间的比中5又是比的后项呢?学生回答后,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 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 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 正确表达一个数量与另一个数量的比, 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教师提问:5分钟、4分钟都表示什么? (时间)
教师小结:5分钟、4分钟都表示时间, 它们是同一种量, 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观察“试一试”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教师提问:求的是什么? (速度) 谁和谁进行比较? (路程和时间) 谁除以谁? (路程除以时间)
教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 (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 (不是) 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 (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师生共同小结:两个数量的比可以是同类量的比, 也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
2. 求比值。
思考:5∶4表示什么?4∶5表示什么?求比值和解答应用题不同, 不写单位名称。
说明: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比值是一个数, 可以用分数表示, 也可以用整数或小数表示。你知道怎么求比值吗?
课堂内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3.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分组讨论, 议一议:比、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汇报, 根据汇报情况师生共同完成下表。展示学生整理的表格, 小结:
(1) 比与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 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 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 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
(2) 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是一个数。
提问:
(1) 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 能不能用“是”?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还有区别, 除法是一种运算, 比则表示两个数之间相除的关系, 所以比同除法的关系只能是相当于的关系。
(2) 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四、巩固练习
1. 想一想, 填一填。
(1) 比的前项是5, 后项是3, 比值是 () 。
(2) 比的后项是8, 前项是4, 比值是 () 。
(3) 比的前项是0, 比值也是0, 后项是 () 。
(4) 甜甜3分钟做60道口算题, 做口算题的数量与时间的比是 () 。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然后指名回答, 集体订正。 (提醒学生:比的后项不能是0。)
2. 学校里有10棵杨树, 7棵柳树, 杨树和柳树棵数的比是 () , 柳树和杨树棵树的比是 ()
3. 两辆汽车, 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 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
(1) 甲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 和 () 的比, 是 () ∶ () , 比值是 () 。
(2) 乙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 和 () 的比, 是 () ∶ () , 比值是 () 。
(3) 甲、乙两车所行路程的比是 () 。
(4) 甲、乙两车所用时间的比是 () 。
(5) 甲、乙两车所行速度的比是 () 。
4. 求比值:4∶50.8∶0.4
五、拓展练习
1.“甲队在一场球赛中以12∶0的比分大胜乙队”。请问“12∶0”是比吗? (不是比, 它是记录两队得分多少的一种形式。)
2. 小强的身高是1米, 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 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这种说法对吗?
3. 如果a是b的3倍, 那么a和b的比是1∶3.对吗?
4. 我国陆地和世界陆地的比是1∶15。我国人口和世界人口的比是1∶5。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球每年有5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 其中中国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与全球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的比是1∶5。
你从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了哪些关于比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 你有何想法?
5. 图示呈现:两杯糖水, 第一杯中糖与水的比是2∶50;第二杯中糖与水的比是3∶50。哪一杯糖水更甜?
6. 一台机器上有大小两个齿轮, 大齿轮有100个齿, 每分钟25转;小齿轮有40个齿, 每分钟120转。根据所给条件, 你可以写出哪些比?
六、全课总结
同学们, 这一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外作业
19.《珍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九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采取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通过自由读、全班读、个别读等方式读通课文。
3.初步感知珍珠鸟的可爱、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相处的境界,从而产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听鸟鸣引出课题,初识珍珠鸟
1.(播放鸟儿的录音)这声音好听吗?这么如音乐般动听的声音就是鸟儿们发出的。你们喜欢鸟儿吗?
2.今天也有一只可爱的鸟儿飞进了我们的课堂,它就是“珍珠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认识一下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
2.课件出示: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读的长句多读几遍,再想想课文围绕珍珠鸟写了什么。
3.读了课文,大家知道课文围绕珍珠鸟写了什么呢?
4.大家通过讨论交流,大体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按老师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出示:
课文先写“我”为珍珠鸟创造了 的生活环境;接着写小珍珠鸟的 及它由怕人到 的过程;最后揭示 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三、再读课文,读通课文
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接下来老师想细细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识字的情况。
1.这里有一组词语考考大家。
出示:笼子 一卷干草 垂蔓蒙盖
学生读。
(1)这里加点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引导学生读正确。
(2)那什么是“垂蔓”“绿蔓”呢?(课件出示图片)让我们看着图来想一想。
学生说,教师点拨。
(3)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三个词语。
在课文中这三个词都和珍珠鸟的巢有关。这是一个怎样的巢呢?谁来读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大家说说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巢。(舒适、温暖、安全)
(4)这舒适、温暖、安全的巢是“我”送给鸟儿的一份礼物。从中你看出作者对珍珠鸟怎样?让我们把作者这份深深的爱告诉给鸟儿。一起读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5)不久,绿蔓丛中传出了清脆的鸣叫。有小鸟了,这需要我们一起“拨开”绿蔓来看看。
(课件出示“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拨”这个生字。用手拨,因此“拨”字是提手旁,右边特别要注意是个“发”字。“拨”和“拔”这两个字同学们在书写时要区分。请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跟老师一起写。(教师边板书边提示书写要点)
2.“拨开绿蔓之后”,我们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中有两个词语比较难读:“雏儿”“蓬松的球儿”。谁来读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2)这样读这两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小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再到课文中去看看它。齐读第三段,把我们对它的喜爱和它的可爱读出来。
3.过渡语:小家伙长得小巧可人,它的胆子也挺小的。在与作者相处的日子里,它会有哪些变化呢?请大家看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我用啄两下我的手指。
这段话中有一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你发现了吗?(“一会儿”“起先”“渐渐地”“后来”等)有了这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这段话层次就非常清晰了。谁来读读这段话?大家边听边注意感受小珍珠鸟是怎样离“我”越来越近的。
4.过渡语:有了小家伙的存在,小屋也变得充满生机了。引读: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再后来,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出示课本插图)。课文哪一段是描写这一幅画面的?谁来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1)多么和谐宁静的一幕啊!“案”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引导学生理解“案”的意思。
(2)让我们把这个词放到课文中去,一起给这一幅图片配音。(指导读到后面要轻一点,不要把小珍珠鸟惊醒了)一起来读一读。
(3)看着图,读了这一自然段,联系下文想一想: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呢。
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4)“信赖”是什么意思?
刚刚同学们都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但是理解不够准确,老师在这教给大家一个方法——用逐字解词法来理解。“信”是指信任,“赖”是指依赖。在生活中你对什么人依赖?“信赖”就是信任并且就像对父母一样依赖。
四、小结
课文是指谁信赖谁呢?在鸟儿与“我”相处的过程中,“我”又是怎么做的,从而让它这么信赖“我”呢?下节课我们将从这一角度进一步展开学习。
【1一次函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推荐阅读:
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Hello》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6-25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1-23
《风筝》第1课时教学设计06-19
《日本》教学设计(第1课时)10-10
《人口》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08-10
水乡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11-11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0-08
称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