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追求生命化课堂

2024-11-13

在阅读教学中追求生命化课堂(共10篇)(共10篇)

1.在阅读教学中追求生命化课堂 篇一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学业负责,也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更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英语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也是他们陶冶情操、磨砺意志、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让生命化教育走进我的英语课堂

教学是一种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教师的言教与身教,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发生一些潜移默化的作用。英语学科虽然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它仍然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把学生置于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作为学习的合作者,心灵的对话者,作为成长过程中的朋友。1.从英语课堂入手

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因为它对教师同样具有生命价值。每一堂课其实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通过课堂,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操纵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并进行负责任、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课堂是学生学会做人、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的主要场所,因此课堂课堂是走进生命化教育的第一步。

2.从教材教学内容入手

让学生在语言素材中感受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可贵英语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因素,以及涉及安全、生命等题材的教学内容,无一不是在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关注安全、珍惜生命、重视自然等意识的教育。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堂,首先把握教材,借助文本传递的情感,唤醒学生披文入情,使文本传达情感和学生独特情感融合起来,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生命火花,使学生在对教材内容的咀嚼、体验中,感受到人生智慧,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的人格。如仁爱版英语九年级“Unit 2 Loving Our Planet”的三个话题紧紧围绕环境问题展开。由谈论美丽的西山(地方)的环境变化,引出关于环境污染的问题,并介绍不同种类的污染。通过贴近生活的事件,向学生展示环境污染的危害,继而提出环保问题。教师以此为契机,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乐于做环保卫士,加强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教学实践证明,像这样的自然渗透,潜移默化,随处进行的思想教育,更能深入人心。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教材中的显性或隐性的情感,从而在教学语言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3.从教学过程环节入手

在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符合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情感规律特点。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们可以针对本班学生的基础情况在课堂提问时分层设置问题,作业按学生的程度分层次要求,或是当同时布置时,对程度较差的学生设置较低的独立完成的标准,让每名学生有事做,让他们感觉到课堂有他/她能够参与的活动, 让各个程度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学生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学到生命所需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也要让学习者有丰富的生命涵养,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和幸福之人。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从课标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英语教学、可以从每个单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中体现这些具体的主题,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对我们的学生进行了自然的生命教育渗透。

著名教育学者叶澜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对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英语教学不能忽视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并引导他们走向美好的人生。

正文结束 分享:

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6-11-22 来源:校园英语杂志社

【摘要】为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从而增强初中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而为我国初中英语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经验,要求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分析现阶段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就提出如何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进行深入探究,有利于我国初中英语生命教学的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教学生命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交流力度逐渐增强,英语作为主要语言沟通工具,其教学地位得到迅猛提升。从目前我国英语教育水平来看,英语课程的系统教学始于初中,如何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同时,基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属于为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进行的社会活动。以此,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好生命教育的渗透工作,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一、现阶段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从现阶段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水平来看,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为严重,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想象力与实践交流过程,尤其是部分教师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具体表现为:

1.教学方法单一。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初中英语课文从信息量及文章质量上,均存在明显变化,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英语教师却无法发挥其作用,特别是部分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环节中,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将文章进行分段式拆解,同时,细化至关键词完成讲解。此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于文章整体涵义的理解,还导致学生养成错误的阅读习惯,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2.忽视英语的素质化教育。从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性英语知识为主,以增强学生的英语水平为辅,保证分数不受影响。然而,部分初中英语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不重视学生的英语水平均衡发展,忽视英语的素质化教育。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学的方法

1.紧扣教材,渗透生命教育。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紧扣教材,营造出不同的预设对话情境,鼓励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多练习口语,以此,便于教师进行渗透生命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心理调节,控制其情绪状态,增强其沟通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展现,学会尊重与包容。

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牛津初中英语》为主要教材,要求初中英语教师,紧扣教材,引用英语教材内的名言:“I am happy,I am active,I am initiative”,指导学生科学安排课余时间,不断进行学习与交流,让自己过得充实;在进行阅读材料学习时,A Lucky Escape及A Brave Young Man,要求教师针对阅读材料,抛出议题:当遇见危险是,如何开展自救或他救行动,开展小组讨论,特别是受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部分学生存在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要求教师,及时进行疏导,做好生命教育的渗透工作,扭转学生的心理意识;在进行阅读材料学习时,Past and Present,要求教师针对阅读材料,抛出议题:对比我国过去与现代的变化,或对比学生家乡过去与现代的变化,树立学生的荣誉观念。

2.强化爱护生命的意识。结合相关资料发现,从生命教育的概念来看,分为狭义与广义,其中,狭义的生命教育指人类对生命价值的关注,主要包括自身生命与其关联的人类生命,再扩大至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属于广泛的全人类教育,主要包括关注生命价值,提高生命价值,培养生存能力的教育活动。以此,要求初中英语教师,以学生为教育主体,重视生命教育的渗透工作,强化爱护生命的意识,利用英语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做好生命教育的渗透工作,有利于教学双方的共同成长。以此,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保证沟通双方的地位平等,交流友好流畅,鼓励学生多表达、多沟通,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显著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英语水平,进一步为推进我国初中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芹.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9:137.[2]周平.为课堂增添生命的色彩——例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成功(教育),2013,22:120.[3]王惠霞.浅析初中英语教学方法改革[J].现代交际,2013,01: 174-175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即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

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开展专题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要注意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阵地。要注意围绕学生的身边问题,让学生通过行动研究来解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要充分利用社区生命教育资源。发挥社区学院、社区老年大学的作用,提供环保、居家生活设计、人文艺术欣赏、传统艺术欣赏制作和婚姻伦理等教育服务活动。宣传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家长开展亲子考察等实践活动。学校的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也可以结合学生现实需求,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组织和安排生命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场景式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感悟生命的价值。

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单独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如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的生命教育专题课、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专人指导下,从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生命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生命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可以采取的对策。

结合日常生活与管理

学校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参与与生命教育,通过发动和组织师生参与集体行动,确定需求,动员各种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实施关于生命主题的活动,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及实践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行动

其他回答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我国急需在校园中开展生命教育。

在一些发达国家,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西方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珍视生命、保护生命。有篇报道讲述美国某小学发生火灾,许多学生从火海中逃离出来,老师发现少了两个学生,于是命令所有的学生到火场外去寻找他们。一位来自中国的同学没有向老师报告,就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而不幸遇难,而他要救的那两个美国小朋友早就顺利逃生。这个在我们看来“真正”的英雄,美国学校竟没有“表扬”,更谈不上“追认”,反而校方因为没有教好中国学生如何逃生而受到地方当局的处罚。美国人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深思。生命教育首先是珍惜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学会保护生命。

开展生命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

开展生命教育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教师对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了解和尊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环。一个自己都无法体会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对生命热爱的学生。因此,教师自己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才能感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生命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学校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上应从生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意义三方面,通过认知、实践、情意三个层次全方位开展。在生命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式上,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并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课型中体现,做到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在生命教育的实施上,做到政府指导、学校推进、社会支持、家庭配合。

我们应牢记: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源;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端。

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摘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生命意识,而教材是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载体。中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本文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及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关键词:英语教学;生命教育;有效策略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力,为了人的生命的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并关怀的一种事业”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学业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英语教材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个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充分地发挥教材作为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载体这一作用.有效地利用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激发学生生命意识,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一、对英语教学中生命意识教育的理解

所谓生命意识教育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英语是一门语言。而语言是工具但又超越于工具.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人类进行交际、表达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英语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既包括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知识的教育.也包括教学过程中所弘扬的生命意识的培养。

二、英语教学中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键期.英语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要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应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呢? 1.充分利用教材挖掘生命教育素材从教材等教学内容人手.让学生在语言素材中感受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可贵。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生命教育素材。课文所涉及学校、家庭、网络、自然保护、健康生活方式、自然灾害、交通安全、慈善活动等的题材,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例如与人为善,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教师和同学:学习建设性地与他人沟通与交往: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与压力:积极锻炼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上网:学会拒绝烟酒和毒品;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水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学习并掌握应对灾害的技能。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设计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生命的意义

2.让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进行总结和自我评价(1)任务驱动策略。这个策略要求在教学中以任务的形式对学生提出要求.旨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完成对生命的认识和关爱。这一策略比较适用于学生认识较模糊的内容。如珍惜和关爱自己身体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不陌生.在“A Healthy Lifestyle.the Chinese Way”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完成基本的语言教学任务后.给学生提了这样几个问题:“What is yin? And what is yang?”让学生先了解一下中国医学中的阴和阳.然后再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提问学生:“If you have too much yang,what will happen?”“If you have too much yin.what wi11happen?”学生通过阅读回答道:“If you have too much yin,you should eat yang food,such as beef.’’“If you have too much yang,maybe you should eat yin food,such as Doufu.”接着笔者告诉学生:“当我们tired or weak时。We should drink some milk.eat fruits.这些食物对我们此时的身体是很有帮助的。”然后.笔者继续问学生:“If you study hard,what food is good for you?”学生立刻回答说:“Milk and beef”有的学生还说党参和黄芪对身体也有好处。最后,笔者给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4人一组讨论:如果学习累了我们应该在饮食上注意什么?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应该多吃些什么食物?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同时关爱自己珍惜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的心里也得到了渗透。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小组合作策略,这一策略要求教师构建一个平等的课堂.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责任明确地进行互助性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与他人对话.可以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并在相互接纳、相互诉说、相互倾听中尊重他人的品质,在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评价、互相激励、共同解决问题中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不同的人,生命价值观是不同的,在讨论中分享各自的看法.摆正心态,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于感悟尊重生命非常重要这个策略尤为适用于那些比较复杂、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内容上比如在学习“What should I do"这个单元时.有篇文章是征求意见的.开始时作者说:“I have a problem.I need your help.My friends are planning a birthday party for my best friend.and they didn’t invite me.I didn’t know why?”根据文章的内容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首先找找原因,然后给出建议,各个小组把自己的建议派一个同学说出来。然后组与组之间讨论这个办法是否行得通.通过辩论的形式说出各自小组建议的合理性各个小组的建议是截然不同的.有一个小组的三位学生是这样说的:

(1)You needn’t go to the party,you should stay at home and play computer.or 第2 / 4页

watch TV.f2)He didn’t invite me,I don’t want to talk with him.(3)I am very angry,1won’t invite him next time if I have a party.另外一个小组的三位学生这样说:f1)If they don’t invite you,you can bring flowers to the party.Or you should cal1 your friends and ask why they didn’t invite you.Maybe they forget you.f2)You should cal1 the TV station for help.f3)You may talk this thing to your parents.学生的建议,有的消极,有的积极。这个时候,笔者问学生哪种建议好.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与别人的相处对自己的生活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知道怎样活得健康.懂得如何尊重生命。

三、借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往往不懂得关 C,N人、爱护别人。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师节,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语:“Happy Teachers’Day!”(教师节愉快!);在母亲节、父亲节更可写上:“I love you,mum./You are the best father in the world!”我爱你.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四、让生命教育的理念灌输于每个细节中

于细节处关心爱护每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激发他们的自信,对学生注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于细节处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身先示范开展生命教育。

教学的对象是人.促进人的生命发展是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关注人在教学中获得多少知识,更关注人的生命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彰显和扩展。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命情趣。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使命更应如此。英语课堂中的生命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是遵循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也是个性化教育与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不能用预设的框框去限制鲜活的生命自由绽放。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激励并且适时满足不同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更要引领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发展,走向真正意义的生命成长记得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的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一名年轻教师问他用多少时间才能备好一节课.老教师的回答是“一生”。读罢.深思我们的课程教学的导体是教师,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对生命感悟的深浅、对生活的执着程度等关系到对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厚度。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新课程下必须更要加强个人修养,懂得不断反思过去、现实与未来,以自己的生命感悟去激扬学生的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蔡蓉英_在教学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教书育人,2005

[2]范延贵.关于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考试周刊,2007(35). [3]周华.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初探fJ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 第3 / 4页

究.2008(11).

[4]邱荣珍.在语言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对提高生命意识的研究[EB/OL].

[5]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在阅读教学中追求生命化课堂 篇二

然而, 在新课改热浪的冲击下, 在一卷定终身、分数说了算的应试制度下, 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是:学生阅读热情普遍不高, 阅读占高考分值大, 教师教学压力大;阅读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依然严重;当前的阅读环境对阅读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大。

为解决以上问题, 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究中, 笔者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供同仁参考。

一、出口入江

教育是从阅读开始的。我们的学生只有在书香中成长, 精神才不会残疾。阅读, 好比在天使的引领下去寻找精神的伊甸园。因此, 每次在上阅读课时, 我都会让学生抛开那些“文本主义”或“分数至上”的思想, 并强调:我们是在不断攀登高考分数的高山, 但这不是阅读的终极目标, 上大学不是人生的唯一, 但阅读却是我们生命的必需。缺少阅读的生命是干涩而苍白的, 生命因阅读而深厚, 人生因阅读而精彩。

因此, 我们需要阅读, 阅读名人和大师的作品, 让他们引领诱导自己去思考, 进而归纳、分析、总结, 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为此, 在上阅读课前, 我都会耐心地去梳理我国传统文化的脉络, 如淡然温馨的《诗经》、热情豪放的《楚辞》、璀璨而夺人心魄的唐诗、草根而吟咏有韵的宋词、婉转而丰韵十足的元曲、深邃而品赏无穷的明清小说。此外, 我还会与学生交流我对一些作品的感悟, 如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和《未穿的红嫁衣》的古韵与活着的民俗;《茶花女》中折射出的忧伤与感叹, 《飘》里散发出的历史与家园、亲情与爱情的气息……这些优秀的作品, 都是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 在千锤百炼中铸就的思想丰碑, 内蕴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包含着高尚的人文精神, 给人们展开了广阔而巨大的想象空间。在历史的长河里, 我会将汩汩滔滔的文学之水引入课堂, 让学生从中把握生命的本质, 激活生命的记忆, 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自我, 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 让经典根植于血脉之中。

二、导生泛舟

兴趣培养后, 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生身上, 这就好比是“放虎归山”。人们“圈养老虎”以助老虎渡过难关, 日后再放回大自然, 让老虎过上自由自在的山中生活。这想法虽然顺应民意, 但恐怕也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事。试想, 习惯了从饲养员那儿获得现成食物的老虎, 放回山野后, 能凭着自己的力量捕获到食物吗?过惯了动物园与世无争的生活, 它们能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躲过更强大的猛兽的侵袭吗?……而我们的学生也就像这只虎, 所以, 我们的教师不但要授之以鱼, 还得授之以渔。

我常将阅读教学的情景模拟为水上泛舟, 面对一片广阔的海域, 四顾茫然。来到这里, 学生除了望洋兴叹之外, 很难找到泛舟水中央的技巧。没有这个过渡, 他们就无法领略到其间的乐趣。因此, 我们教师就要适时甚至尽可能地给予帮助, 租给他们渡船, 教会他们摆渡的技巧, 将摆渡前的注意事项解说清楚。这也是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这片水域就是我们的书本, 我们就是摆渡者, 而这个技巧就是阅读文本的方法。什么地方应“深划” (就是精读) , 什么地方应“速划” (就是速读) , 凡此种种等, 都是阅读前的准本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后, 就是教师的导游时间。作为群体性旅游, 我们的目的地是相同的, 观察的几个主要景点是一样的。每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就是我们上阅读课的重点所在。为此, 阅读教学不能随意的“纵虎归山”, 而要列出一份阅读书目名单, 分系列地上好佳作导读课。这样, 让学生对其所游的景点有个大致的了解。

到达目的地后, 导游只需要在门口等待, 规定他们集合的时间、地点就行了。学生进去后, 可以在所有的景点中, 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或详或略, 或精或粗地阅读与欣赏。书目及导读课上好后, 我会让学生到校图书馆去随意借阅, 找到系列里他最感兴趣的几本著作。

生命的成长是需要适时点拨与启发的。生命化阅读也需如此, 这是教师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 是生命拥抱生命、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影响生命的开始。

三、水上拍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抱着一只公鸡去大学演讲, 他强按鸡头让鸡吃米, 鸡却乱叫乱挣而不吃。他放掉鸡, 不理睬它, 过一会儿, 鸡却主动吃起米来。阅读教学也是这样, 我们不能强迫学生阅读, 这样会适得其反。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 它是一种动态的生成。它要通过学生与文本的不断地视界融合, 渐进地、动态地生成意义。所以, 我把这个阅读过程叫作“水上拍摄”。

既然在文学的长河里泛舟, 我们就要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观赏、品评, 让他们举起手中的相机, 随性随喜地取景, 在照片里投下自己的审美体验, 将美丽的瞬间存贮在大脑里。在阅读教学中, 我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个性化“拍摄”:组织摘抄比赛, 看谁抄的文段美, 谁的摘抄更有品位;出班级小组报, 看哪组的效果更好, 班级学生更欣赏, 并评出一二等奖各三组;进行早读摘录美言五分钟活动, 让大家将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按次序上台展示;进行班级读后感比赛, 并辑录成《读名著有感》集, 让学生相互翻阅。现选一例文, 如下:

《红楼梦》里梦难断 (董学红)

侯于朱阁之际, 日韵涟涟, 天方好, 无吝于案几教台之上, 呈着暖暖的金, 斯人静性而怡欣于红楼之中。

阅其文, 泪欲断, 黛玉之遏何以悲, 终不会释其怀, 莫道此生如梦难解。

携着轻轻和风, 明明日光, 盈盈流水, 缓缓行云, 你被四夫之轿抬入了荣国府。持疑惑, 带好奇, 没入豪院不见身, 无可奈何亲人去, 只过那寄人篱下苦生活, 只知不说一句无用之话, 不涉一步是非之地, 恪守慈母临终遗训, 日日沉浸于潇湘馆, 日赏花、夜观月, 闲来愁时感离恨……

本以为看破尘世俗缘, 便不曾渴望有一个人会闯进来, 撒给自己一片灵光, 扉门已关闭, 泪眼尘封, 禅坐在角落似一片静美的秋叶, 让一孔忆雪在燃烧, 带着飘, 心在跳。可是无意中却有相恋于“无材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的男子, 从此, 心相系, 梦相连, 顽石池旁共读西厢, 你也浓, 我也浓, 两处痴情煞如烈酒醺心, 只愿长醉不愿醒。

终不及挽求, 情若一支长胜之军, 已占有了所有的领地, 已是无处不在, 长歌以当哭之郁, 期待伴着心动共降。子之手, 子之眸, 子之精魂, 直延进至心的尽头。

……

或许上天注定石头与草相恋, 只是一场意外。无亲之女终不祥, 当你得知心爱之君宿配他人, 你的心碎了, 你只恨这世间薄情之郎负信于己, 山盟海誓, 似犹在耳畔, 怎经得这情意变质得如此神速。

感叹否?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 与笔墨结成骨肉亲, 今日爱恨情愁终了结, 焚稿郁, 火色酡红如醉, 衬托着窗外无边加深之暮色、晚风, 带着清澈之意, 随着暮色浸染, 恰一种绝世的凄美, 让人流几行感怀人生之泪。病榻咳音随着婚床化蝶而去, 而心中的那只蝶却只驮在你的期愿之中。鲜阳已降, 彩云已游, 繁星已隐, 桃花已落……

辛辛苦苦忙忙碌碌, 最终却不知情为何物。

爱爱恨恨聚聚散散, 最终也说不清那往事如烟。

浩浩愁, 茫茫劫, 短歌终, 明月短, 郁郁佳城, 中有碧血, 碧亦有时尽, 血亦有明灭。一缕香魂, 无断绝, 是耶?非耶?化成蝶。

时过迁, 页见底, 重合轻本, 心若空悬, 红楼梦, 梦难断, 远遥朱阁之外, 已是阴雨连绵, 细雨成珠, 翠打瓦台, 道是声声怨。

如此深切的感悟, 没有独特的生活体验及扎实的基本功是达不到的。像这样的名著感悟我班的学生中能抓出一大把, 这就是“水上拍摄”的魅力所在!不要老是感慨学生没有灵性, 学生群里蕴含着巨大的核力, 关键是你如何去挖掘、去激发。

四、师生竞渡

教学从来都不是单向的, 课堂的“堂”就是一个交流的场所, 没有师生对话的课堂是沉闷而无趣的。课堂最高的境界就是师生和谐地交流、畅快地碰撞, 在河流上尽情挥洒彼此的才情, 放声高歌。师生竞渡, 以智慧启迪智慧, 与学生携手走进书的世界, 打开一扇扇神奇的窗户, 感受彼此呼吸的芬芳、心跳的律动与情感的飞扬, 这就是生命化阅读的真谛所在。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我总会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悟。如上完《鸿门宴》后, 我会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说给学生听, 如“亦奸亦智之沛公”、“一掊尿所改变的历史”、“樊哙之慧来自何处?”、“项羽性格之我见”。我把想法同学生沟通后, 他们都惊讶地囔着:“老师, 你怎么有这么多的想法?”接下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后面马上就有“假如我是曹无伤”、“我为项羽鼓与呼”、“也谈妇人之仁”等见解。还别说, 学生的认识在材料的论证下, 真的很深刻!

此外, 我还和学生一起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解读。如在课堂上, 我就援引过《斑羚飞渡》的材料, 文中描述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 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 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 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感到精神的震撼, 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存的世界。在解读时, 我对文中出现的对象作了多角度点拨及剖析, 如老斑羚的牺牲精神、镰刀头斑羚的气魄和领导能力、彩虹的诱惑, 反思人类屠杀的残忍。

这就是我能想到的最多的套路, 学生除了解读以上视角外, 他们还读出了团结的力量、生与死的抉择、用爱固守家园、死亡是另外一种活着、用爱铸就的精确……

如此多的主题, 如此多的心声, 让我欣慰不已, 这就是独特的生命标签。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摒弃“教材至上”的理念, 把教材也视作“活的生命体”, 引领学生亲历阅读, 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 生成独特的理解、体验。师生竞渡, 在文学的港湾里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 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这就是生命化阅读的价值所在。

3.在阅读教学中追求生命化课堂 篇三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命化教育;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54-1

一、体验数学生活化,构建“生命化”教学内容

数学内容作为学习的载体,应当充满浓浓的生命气息。从新课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寻找到生命化的韵味,“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于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主动地进行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推理与交流”。也就是说生命化的数学内容,不能等同于现成的教材内容,而是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创造性地使用,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这样的学习内容,能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凸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使数学课堂更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孩子,如讲故事、游戏、猜谜语、表演、画一画、摆一摆等。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后,让学生走向生活,观察酒瓶上的百分数,找一找不同种类酒精的度数,进而引导学生算一算一个正常人可以饮多少酒精度的多少酒量。同学们兴趣盎然,其中有一个小胖子高兴地算出了他爸爸的饮酒量,并告诉他爸爸要适量饮酒。在“生活化”教学活动中,同学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化”内容的学习之中,发展了数学思维,体验了获取知识的快乐和数学的应用价值,享受到数学的内在之美。

二、尊重个性差异,倡导“生命化”的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内心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加强烈。因此,数学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研究探索新问题,再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意义的认知建构,并发展探索和创新意识的过程。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师:现在,请各小组汇报,你们用什么方法,总结出9的乘法口诀?生1:我们组是用加法计算的,1个9是9,2个9是18,得出一九得九,二九十八。生2:我们是用摆小棒数出来的,3个9是27,得出三九二十七。生3:我们是用修房子的方法,一座房子用九根小棒,4座房子用36根小棒。生4:我们组是用8的乘法口诀推理的。比如5个8是40,5个9是比5个8多5,得出五九四十五。师:你们听明白第4组同学的方法了吗?生5:这个办法真好,我佩服他们组。生6:我们还可以用7的口决推理。生7:用8的口诀比7的口诀容易。师:你们可真聪明,能想出这许多的办法。生8:我们的办法是用6捆小棒,共60根,从每一捆中去掉一根得出六九五十四,就是用60-6=54还可以得出70-7=63,七九六十三。生9:我们组的方法和他们差不多,只是用数方格的方法。请大家看这一行是10格,8行就是80格,每一行是10,8行是80格,每行划掉一格也就是80-8=72,得出九九八十一。就是90-9=81。生10:他们真棒!课前并没有预设到能有这么多的方法验证9的乘法口诀,而且学生的方法如此有效、科学。这让笔者深深感到:只要教师相信学生,为学生搭建创造学习的平台,就能激活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张扬,数学课就会变的有活力;只要教师精心打磨每一个教学细节,抽象的数学教学就会变得精彩飞扬,有价值,富有生命活力。

三、充分有效预设,促成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性是课堂具有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教师要及时把握实际教学中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并开发利用这些有效的动态资源,让它在课堂教学中闪光。例如二年级有幅数学图,其意是:原来有22人看木偶戏,6人去丢沙包,又来了13人,现在看木偶戏的有多少人?预设: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明白人走了,人数会减少,用减法;人来了,人数增加,用加法。从而找到本题的解题方法。堂回顾:一切如笔者预设,学生很快列出了2213=35(人),35-6=29(人);22-6=16(人),1613=29(人)或22-613=29(人)等算式。正当笔者准备让学生看下一题时,有学生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生:我的方法是13-6=7(人),722=29(人)。师:请说说你的算式表达的意思。生:13-6=7表示来到的人比走的人多7人,也就是看戏的人数比原来多7人,所以227=29(人)同学们恍然大悟。师:大家认为他的办法好吗?生2:我有意见,如果走的人比来的人多的话,该怎么办?师:问的好!走的人比来的人多怎么办?我们不妨把这题换成走了13人,来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几人?生3:22-136=15(人),或者是226-13=15(人)。生4:这次用刚才那个同学的方法就行不通了?师:你是怎样想的?生4:13-6=7(人),722=29(人),可看戏的人没那么多。生1急忙说:这次应该是13-6=7(人),22-7=15(人)。这次是走的人多,来的人少,所以看戏的人减少了,应该用减法。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设想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反映,如果学生有争论时,该如何调控。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精彩和生动。

叶澜教授强调,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一个民主、自由的空间里,用新颖灵活、充满童趣的方式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把学生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去真正关注学生生命的自由生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诗意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梁镜清.小学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4.浅谈思想品德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 篇四

江门市怡福中学 张有成

摘 要: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存在畏惧、厌倦心理。这亟需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由“知识型课堂”走向“生命化课堂”, 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构建包含“触动情感、引趣导入----表达情感、知识梳理----碰撞情感、关注生成----内化情感、质疑探究----目标分层、体验成功”五步教学法在内的生命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张扬个性,感受到被尊重,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思想品德课堂迸发生命灵光,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命化课堂 情感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少的老师和学生都反映课程内容繁多,枯燥呆板,索然无味,难以唤起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更不要说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了。如何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由死气沉沉变得充满智慧和情趣,充满生机和活力呢?这亟需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由“知识型课堂”走向“生命化课堂”, 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思想品德生命化课堂,它不是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视为一种思想的灌输,而是学生的灵魂吸取自身成长所需要营养的过程,是学生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生命世界的跑道。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我们创设了“触动情感、引趣导入------表达情感、知识梳理------碰撞情感、关注生成------内化情感、质疑探究------目标分层、体验成功”五步教学法,教师可以依据不同教学需要进行取舍,构建一节张扬个性,尊重情感、体会成功的思想品德生命化课堂。

一、触动情感、引趣导入

现代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大量实践也证明,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人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情感的触动、激活、唤起,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实施生命化教学,诱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实现思想品德课程德育目标的首要环节。生命是有记忆的。如果政治课堂能够有效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唤起生命中的记忆,让生命流露真情,那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领悟就会变得渴望而自觉,从而更容易实现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 所要求的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

择一定的诱因,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活学生对亲情、生活、审美等生命特征的记忆,触动学生的敏感心灵,让生命流露真情,并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制导作用去驱动、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的方式通常有生命叙事、听讲故事、观看视频、聆听音乐、静默沉思等。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三单元《我和父母》(粤教版)一节时,教师可先不急于向学生讲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也暂时不投放“知识架构”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静默2分钟,让心灵安静。在学生的静默时,我轻轻的点击电脑,伴随音乐轻柔响起,大屏幕上投放出flash音乐动画《妈妈的黑头发》,爱的气息也就弥漫在空气里了,我让学生轻轻睁开眼睛,一起来欣赏这一曲爱的颂歌。一曲终,我让沉醉在爱的海洋里的同学们静默一分钟,想一想“应该如何感恩父母,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在静寂的一分钟里,不少同学闭合的眼睛里溢出了泪水。很显然,他们再次感受到了母爱的博大。埋在心底的情感深深被触动,为导入新课准备了情感基础。

在课后反思中,我们发现创设感人的情境,营造生命化的课堂,有利于活化课堂,引起学生参与、表达、求知和创造的欲望,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自豪感。

二、表达情感、梳理知识

学生经过情感触动后,心里会有许多直接的感悟,这部分思绪或许并不清晰,但是却是学生最真实的情感。这时候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静下心来,把触动的情感发酵。然后让学生把这些感悟自由表达出来,让情感得到合理宣泄,使之成为老师导入教学内容最好的切入点。感悟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书面表达。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鼓励学生畅谈、交流情感的体验和感悟;(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注意从他人的发言中得到启示;(3)启发学生质疑。在这环节中,老师尤其要注意善于发现问题,找出疑问,为下一环节的质疑析疑、多向对话、求知探究做准备。

还是以“感恩父母”这一课为例,在让学生感受到了母爱的博大之后,我叫3个同学起来谈谈感受,他们的声音都哽咽了。同学们都把自己最直接、真切的感受说了出来。虽然他们的回答缺乏完整性,与教材要求有一定差距,但是这些“感恩父母”的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对他们而言是生命中最深刻的感受。在同学们谈完自己的感受,情绪平静下来后,给10分钟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心灵导航”。同时老师给学生三个思考问题:(1)为什么要感谢父母?(2)如何报答父母?(3)如何化解爱的冲 2

突?接下来再请一些同学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在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点评的同时帮学生梳理课文的“知识架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经历了一个“宣泄情感-----梳理情感-----理性表达情感------掌握教材内容”的过程,这是一个尊重学生生命诉求,以学生情感需求为线索的自主学习过程。

三、碰撞情感、关注生成

生命化教学是一个不断自我出新、自我繁衍、自我生成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和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生命化课堂教学正是通过师生双方智慧的碰撞、人格魅力的影响而不断地体验、升华情感,促进双方的人格得以提升的教学过程。要让思想品德课不成为死气沉沉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就应关注课堂上的生成,正确把握并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而且让“预设”为“生成”让路,课堂就会多一份精彩与活力。

比如在执教八年级第二单元《诚实守信》(粤教版)一课时,教师让同学们讨论“诚信的重要性”的时候,却有一个顽皮的学生突然冒出一句:“人也不能什么时候都说真话吧,坏人打算到你家偷东西,询问你家情况时,你也老实地告诉他啊?”课堂突然沉寂下来。另一顽皮的孩子也插嘴了,说道:“医生有时也不会把真实病情告诉患癌症的病人”。课堂气氛紧张起来,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我,似乎质疑我刚才让他们讨论的话题是否有价值。这时候,我没有按“预设”的教案继续对“诚实的重要性”进行归纳,而是立刻表扬了这两位同学。表扬他们看问题有“辨证思想”,有个性,没有从众心理。并且顺势引入本课教学的难点内容-----“诚信、隐私与‘善意的谎言’”的辩论。让学生懂得“在现实生活中讲诚信应注意的问题”,理解“在现实生活中诚信的复杂性”。

课堂中遇到的这类意外情况,就属于生成性资源,它稍纵即逝。如果教者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学生动态的“生成”,那么课堂上的精彩就会与你擦肩而过。生成性资源是随着教学活动不断展开,学生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而迸发出的创造性火化。我们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斥责。在教学中如果生成性目标不被关注,就会压制学生个性,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我们将会伤害一颗心灵,甚至制造一个自卑者。所以,临时调整教案,利用课堂上新的资源为同学们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关 3

注课堂上生成性目标,是生命化课堂的重要元素。只有尊重学生“节外生枝”,学生探究干劲才会愈加浓厚,探究效果才会愈加明显。

四、内化情感、质疑探究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冲动。质疑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情境契机,创设各种新颖的、巧妙的、有趣的、针对性强的、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设疑、多提问、多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析疑就是通过老师组织的辩论、讨论、交流与相互探究使各个学生产生的疑惑得到析疑。辩论的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的情绪理性化。这过程就是教师、学生与知识这三者生命火花碰撞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学过程。在这环节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到求同存异,并适时点拨,要善于把握辩论、对话的主题与方向,要鼓励学生勇于竞争又善于合作,大胆表达又善于聆听,培养学生民主文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勇于竞争、尊重他人等优秀品质。

在学习八年级第三单元《竞争与合作》(粤教版)一节时,课程标准要求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那么整节课就会变得呆板无味,就会削减学生的求知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根据课标要求设计了一个“辩论话题”-----“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与对手合作就会帮助对手成功,导致自己失败”。在辩论前,教师不要指定正方和反方的学生名单,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见解自由地代表正方或反方发言。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真情实感在质疑探究中碰撞出真理的火花。学生在5分钟的时间准备后开始辩论。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每个同学都在施展自己的口才,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情景就像似一幅幅生命舒展的画卷,让人感动。期间,教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调控好辩论的进程。在正方和反方都得到充分发言之后,教师(评委)对正方和反方的发言作了点评,并对“辩论话题”谈了自己看法,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既需要竞争,也离不开团结合作,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都离不开集体的力量”,懂得中学生“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引导学生走向心灵的真善美。

本节课的辩论环节调节了课堂节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了学生求知欲望,课堂也就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经过情感触动、梳理归纳等环节,学生对课 4

文有了初步理解,再通过对疑难问题的质疑探究辩论,学生困惑的问题逐步明朗化。最后通过老师的点评总结,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初步感知”转向“部分深究”,实现知识理解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合符社会道德规范和国家主流意识的教学目标。

五、目标分层、体验成功

生命化课堂必须“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分层教学、多元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重视多元评价。新课程主张教学评价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个性差异,存在着不同发展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做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层次性,练习设计应该具有梯度性。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练习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知识直接运用的填空或选择题;第二层次简答题;第三层次为辨析题或综合探究题,属于选拔性质的题目。相应地,教师也要按能力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题目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题目只要求BC层次学生做,对A层次学生不作要求;第三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属较高要求的加分题,只要求C层次学生做。这种设计方法可使A层次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B、C两层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因而提高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练习中发现自己的进步,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自身的价值,这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升生命的质量。

思想品德课要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状态下,获取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课堂教学就必须引入生命化课堂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这样,思想品德课堂就会迸发出生命的灵光,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资料:

1、陈锦才 《引趣〃求知〃创新——语文学科创新教育探微》 2006年9月26日

2、徐专平孙 玲 《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5.在阅读教学中追求生命化课堂 篇五

【摘 要】初中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全体国民的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科学素质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一门艺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的弊端是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得太少,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师通过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达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近些年来,广大科学教师在教学策略上也进行了不少实践和创新,但由于受各种传统因素的影响,教学的状态还未能从完全加以改变。因此,下面结合自己在生命科学教学的实践,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一探讨。

【关键词】生命科学课;有效教学

一、课前要做好准备

在课前准备时,我们一般都会认真研究教材,对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以把握落实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其关键是怎么诠释重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只是把握教材很明显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恰当地联系生活,挖掘生活中生动的例子,把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形象的事例加以分析。例如,在讲解双子叶植物和种子时,可以引用学生熟悉的神奇的菜豆的例子,跟学生剖析菜豆萌发后显现出来的字是事先刻在种子的什么结构上的,学生就明白了子叶的少许破损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也就清楚了子叶的作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种子结构的理解,也能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现象。再如,讲到无机盐的作用时,可引用鹅浦藻类暴发的事例,说明无机盐 过量以后形成的危害;讲到病毒时可引用流感的例子;讲到光合作用时,可以联系太阳能淋浴器等。

二、课间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能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和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要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就需要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改变原有的一问一答的单纯提问方式,融入讨论、小组总结汇报等多样的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

在教学中要多融入一些现代教育技术的元素,对于生命科学这样的课程,应该将课本内容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方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比如在课堂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教学,可以将各种类型的内容变为具有形象感的画面,给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这样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后让学生巩固

课后如何让学生再拿出科学书,回想一下课堂教学,这就更要激发学生本身的探索自然的兴趣。生命科学的知识的很多内容都与生活有关,那就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比如讲到鱼类鳍的作用时,可以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动手实验,验证各种鳍的作用。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捕捉昆虫,展翅制成标本,识别校园中的植物,对周围的环境作一些小调查等等,都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也可以增长知识。

四、话不惊人誓不休

教育革新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安东?谢妙诺维奇?马卡连柯就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

青春期的学生好说好动,听课时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所以讲述要生动,充分利用生动的语言来感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仿佛亲眼目睹、身临其境。如讲《种子的萌发》一节时,为让学生知道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内部条件是:“胚是活的”,笔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诚实的孩子》这一生动的童话故事,通过国王发给孩子们在锅里煮熟的鲜花种子不能长出幼苗这一事例,自然引出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

讲到“遗传”时,笔者引用了一则趣闻:英国近代的一个大文豪――肖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顿生爱慕之情,便向肖翁写求爱信,信中写道:“你是如此聪明,我是这般的美貌,倘若我们结婚,生下的孩子即有你的智慧,又有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答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是更糟?”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五、利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

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很多都与自身息息相关,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二学生更是需要正确的生理知识的补充,初一教材就有人类的发育、生殖等的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讲到青春期生理变化,女生月经、男生遗精等内容时,学生大多都很羞涩,不好意思面对身体的一系列变化,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坦然地跟学生讲解分析这一系列变化,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坦然地跟学生讲解分析一系列变化的原因,让学生正确的认识,以及怎样安全卫生的渡过这些时期。只要教师大大方方,认真严谨地分析,学生就不会挤眉弄眼,羞羞答答了。

6.追求阅读教学中的愉悦体验 篇六

——走进体验感受新课堂的思考

荆州市荆州区楚都中学潘尔平

解读新课标,“体验”与“实践”无疑是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向,同时更是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体现。正如课堂教学研究专家余映潮先生所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是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变化的课堂,是课堂人际关系与课堂结构形态都要深刻变化的课堂,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野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他极精辟地点击了“体验感受”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的确如此,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可以说体验是感悟的源泉,学生没有体验,就谈不上感悟。然而,新课标中更多地注重学生以往生活的体验,窃以为这是很偏狭的。一方面学生的生活阅历是浅显的,生活的积累也是十分有限的;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文本涉及的生活面广、时间跨度大,学生的体验从何处而来?再则,重复的生活体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甚至使课堂气氛僵化,不利于学生激情的调动;同时也使教师的课堂设计惘然,造成心理压力。我在教学中围绕愉悦性,探究体验设计的可行方法,偶有所得,与关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同仁商榷:

一、因情而设,自然切入,把握最佳时机。

尽管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但也要注意把握时机,不是随时随地都要求学生去体验,也不是想安排就随意设置,而是要因文中的情感表达有意识地科学设计。

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充分发掘文本,把握文学作品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抓住阅读高潮,创设阅读氛围,在学生情感充分调动的同时,自然导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正确把握时机,方能使学生及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案例一:海伦·凯勒《再塑生命》

高潮一:享受成功的喜悦

当海伦在游戏中学会正确拼写“doll”(洋娃娃)这个词时的一段描写:“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一种充满成功的喜悦感染了我们,这时,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问题:“海伦为什么高兴得脸都涨红了?”就可以导入学生的成功体验,请他们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让他们回味快乐的时光,获得阅读的愉悦。

高潮二:感受聋哑人的艰辛

“通常,有听力的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习语言。别人嘴里说出来的话,他们可以轻松愉快地了解与学习,并且模仿着说出口。但是,耳聋的孩子却必须经历无数的痛苦煎熬,才能慢慢学会。但无论怎样艰辛,结果总是无比美妙。”读到这段文字,我们又怎能不为聋哑孩子们的艰辛而动情呢?这时只需稍稍停顿就可以自然引导学生感受,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情,从而更准确地体验聋哑人的情感。教师在借以鼓励他们关注聋哑人的生活,帮助他们树立爱心,这一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又一高潮。

二、巧置情景,即兴发挥,突出体验主流。

体验虽然是具体生活的搜寻过程,也是一个概括、求同的抽象思维过程。因为体验本身是生活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具有多方位的特点。阅读教学中如果不在情景设置上巧做文章,就很难创设体验教学的美感和愉悦感。

情感的设置,应以共同参与为前提,结合文体的特点和具体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设计,其中主流设计应为表演的形式。这是因为表演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更大限度地去感知、去体验,也能让学生得以更好地自由发挥,留给他们最大的想像空间。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要加强自身表演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在活动中用简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导”、“演”技能,帮助他们提高兴趣,树立信心。

案例二:杜甫《石壕吏》

这篇时代久远、情节性极强的叙事诗,学生体验有一定的难度,可作以下设计:

1.取官吏与老妇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师生共同讨论人物的神态、语言,补充情节,改编为剧本。具体过程:老师讲解戏剧编写的要求和具体方法,并为他们作一范例:

(场景:夜半时分,村子里突然传出急促的狗叫声,一群官差走到一间破草屋前,使劲敲打屋门。)

官吏:喂,开门!快开门!(官吏满脸怒气,气势汹汹地高声叫喊。)老妇人:哎,来了!来了!(老妇人不放心地往窗外看,一边穿衣,摸摸索索地往门边走去。)

2.学生编写剧本,老师巡回指导,共同修改完善。

3.交代表演要领,强调表演动作、语言、神态。要求学生按事先设计的舞台说明进排练。

4.分组表演,学生评定,确定最佳组合上台表演。

然后请学生谈这样处理的理由,进一步帮助学生通过体验,深刻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在课堂上,学生进行这一活动时,不仅表演的学生十分投入,有的同学表演老妇人时还流出了眼泪。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最后一直延伸到课外,有谁能说,这样的体验效果还有哪种形式能达到呢?

三、因文设置,比较联想,保持体验愉悦。

诚然,抓住体验设计的时机和主流至关重要,但因文本的不同,注重变化,显示体验的多样性是不容忽视的。诸如:对于语言优美的文章,更应注重阅读体验;对于短小的文章要注意比较、联想;对于议论文,要延伸拓展等等。通过多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强了阅读的愉悦享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要注意启发学生联系文本,展开联想,细读文章,适当迁移;交流讨论,进行拓展。

案例三: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1.给学生提供场景:明月高悬,山中小寺,你走在山间赏月,会有哪些奇遇、奇思?(发挥想像,动笔写。)

2.学生交流感受。

3.解读文本,把作者的感受与自己的感受进行比较,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4.学生把自己当作苏轼,畅谈感受,寄语明月。

7.在阅读教学中追求生命化课堂 篇七

在大问题教学的指引下, 完成生命化课堂的教学尝试与研究。

本节课在课程设置上突破了以往“教师教, 学生学, 学生练习, 教师改正”的传统模式, 本着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化”原则, 真正尝试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首先, 教师在导课时抛出一个“大问题”, 并使之贯穿本节课始终。其次, 在教学设计上教者先将学生每三个人分为一个小组, 之后大胆地采用分别教学法, 依照学生的兴趣进行讲授教学。由于学生对自己选择的内容感兴趣, 所以学起来就会积极主动, “课堂的生命”由此显现。当小组内成员分别学会自己感兴趣的绘画技巧时, 又给学生创造再一次合作的机会, 这时候学生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 边教边学, 都热情又兴奋地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绘画知识传授给别人,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巩固夯实了自己学习的知识, 还通过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了整体画作的学习。最后教师用陶渊明的一首淡泊悠然、远离世俗的《饮酒》来作结, 不但把国学教育贯穿始终, 更使“君子”风范深入人心, 使情感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教学规划与方案

1.学情分析:

哈尔滨市第八十六中学校地处城乡交界处, 学生的构成大部分为外来务工子女, 他们缺少来自家庭的艺术方面的熏陶与感染, 但是单纯质朴的性格和孩子天真烂漫的品性是本学区学生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2.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君子墨韵

设计理念:构建绿色生态课堂———尊重、赏识、宽容、激励生命。学习过程中, 形成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提升的学习模式, 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让学生先学自己喜欢的, 然后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别人, 从而提高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是学生的, 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也是从学到教、从教到学之间转变的。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组织教学

检查上课用具, 为上课做准备。

环节二:导入新课

1. 秋季观赏花卉———菊花

同学们知道秋季最负盛名的花是什么花吗? (它在深秋时独自开放。) 因为菊花不怕冷, 不畏严寒, 故它能在深秋独放, 而正是它的这种特性, 能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 且不同心境的人均可从中寻觅出不同的寓意。

学生活动:思考菊花所代表的含义。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思考, 培养国学情怀。

师:今天我们就用中国画这种形式来探索如何让菊花的精神跃然纸上。

设计意图:抛出一个“探索”画菊花的问题, 围绕如何画菊展开逐步的思考和实践。

2. 观赏大师作品———品菊

师:首先我们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看古人怎样表达对菊花的热爱。品菊! (观大师作品。)

环节三:讲授新课

1.观察菊花的组成

师:请同学们观察, 说出菊花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生:菊 (花) ———菊 (叶) ———菊 (枝) 。

学生活动:观察菊花, 分析菊花, 了解菊花。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意识渗透, 形成发现问题的习惯。

小组探究1:依照你们的观察, 菊花、菊叶、菊枝应该怎么来画。给学生时间讨论, 依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菊花三部分的绘画技法。 (小组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自我探究学习, 小组分析国画菊花的绘画方式。

设计意图:小组探究对发现的问题先自己解决, 形成分析问题的自觉性。

2. 作画步骤

师:下面我们就依照同学们总结出的内容, 对比古人的画法, 看看有什么是可以借鉴的。

学生活动:自己摸索思考的绘画技巧与古人的绘画技巧融合。

设计意图:对比思考查找不足。

菊花绘画技法。

小组探究2:学生三人一组, 分别学习菊花、菊枝、菊叶的画法。

(1) 画花:先用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瓣, 等墨干后再上藤黄色, 如枝头有含苞待放的花苞, 用淡绿色为小底藤黄色点出。 (师示范后板书。)

(2) 画枝:用笔可曲可直, 要有节奏, 不可太光, 可中锋、可侧锋, 要留下用笔的痕迹, 用色一般同叶色。 (画后板书。)

(3) 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 可调少量墨绿, 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 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 (画后板书。)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部分学习, 充分体现生命化课堂的精髓, 团结合作完成作品。

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教师指导。)

小组作品展示 (直接展示) , 暂不评价。

小组探究3:经过小组的合作, 学生已经对自己负责的部分有了掌握, 小组内一名成员按照菊花—菊枝—菊叶的顺序画菊, 小组内部为其他两名同学进行讲解和指导。讲解、指导、练习过后, 请学生自己完成一幅完整的菊花作品。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互教互学, 教学相长,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提高。

设计意图: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初次画和教别人画之后的绘画进步能够得到体现。

环节四:学生作业展示

学生绘画完成进行展示, 之后相互指导学习其他内容。请学生对小组作品和个人作品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互评, 小组合作研讨, 个人绘画作品展示。

环节五:课堂小结

古人早有定论“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已经是陶潜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与其道德情操融为一体, 并且赋予了菊花高尚、隐逸的人格品质, 可谓爱菊的最高境界。 (诗略。)

学生活动:学生再品位古人的画与古人的诗, 感受菊的境界。

设计意图:用古诗进行结尾, 学生慢慢体会四君子之一———菊花独特的魅力。

三、反思

每节课, 我都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去思考与设计教学。这节课也不例外, 在构思之初便思考如何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 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教师没有直接说出课题, 而是提问, 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有兴趣了, 之后便会跟着教师精心的安排, 逐步进行下去。问题的抛出容易, 而如何让学生愉快高效地学习成为了下一个难题。国画绘画课本来就难以掌握, 让学生完成一幅植物的绘画作品, 对于不熟悉笔墨的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 我把难度分散, 让每个学生都学习不同的部分, 这样组合起来便是一幅完整的作品, 学生熟悉了笔墨之后, 再进行创作便水到渠成。之后学生之间的相互教学, 更是巧妙地运用了学生想当老师的心理, 既体现了复习再提升的过程, 又能在课堂上高效地完成整个菊花绘画的学习。教学的生命在这里慢慢地生长, 教师逐步由一个完全的讲授者, 变成了一个引导教学的辅助者, 学生主动要学, 最终形成了一节真正意义上的有生命的课堂。

每一次教学过后, 我都在反思教学中的不足。讲授绘画步骤时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并没有难度, 却没有得到预想的答案, 导致时间拖延。这应是课前对学生的了解不深入, 没有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 从而缺少充分的课前预设造成的, 这一方面应是接下来要努力弥补的。再经典的艺术品都会有那一抹小小的遗憾, 这遗憾正是为下一次的完美而做的铺垫。

四、评析

1.文学提升素养, 艺术提升品位

首先, 不得不说这是一节别具特色的国学绘画课。在很多外行人眼中, 国画的主要色彩只有黑和白, 而国画的创作氛围似乎也跟着它的色彩变得单一、沉闷。若要把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经典国粹呈现在课堂上, 呈现在十几岁的青少年面前, 似乎沉闷封闭的教学模式必然要开启了。我们21 世纪的中国教学, 要的是“以生为本”;要的是“课堂上的生命迹象”;要的是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的追求。这节国画课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国画学习的模式, 营造的是开放又自由的学习氛围。无论是清晰的教学思路, 还是流畅的教学过程, 抑或是“分别教学”的教学方法, 都可以看出, 这是一节非常有品位的国画课。

2. 示范开拓思维, 构建学习体系

本节课是对国画写意花卉课的一种初期尝试, 对于传统教学来说, 国画在平时课堂开展上有一定的难度, 关键在于对笔墨的认识和感觉, 因为课堂时间短, 没有充分的体验和感受, 更不用说在课上完成一幅作品。所以在研究的时候, 教师将重点放在了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和难点分散上, 课程的设置尽量让学生先提升兴趣, 然后在技能方面变相降低高度, 让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学会, 能通过短暂的练习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变化。为了提兴趣、降难度, 对教学设计有了新的要求, 同时又要求教师有过硬的基本功, 能够简单轻松地传授知识, 还要教师用个人魅力去引领, 让学生提升兴趣主动学习。以学生的学为主线, 以学定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替代教师的讲解,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 问题突破引领, 生命自然绽放

教师的专业功底深厚, 在范画演示过程中动作简单明快, 步骤清晰明了, 同时结合专业又富有亲和力的语言进行讲解, 学生能够轻松愉悦地接收到有用的讯息。整节课的设计中处处渗透着生命化课堂的理念, 真正将预设的所有教学内容润物无声地传递给课堂上的所有学生。

首先, 在分别教学和分组合作教学的环节中, 不仅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菊花绘画的欲望;其次, 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学生把生物课上的知识反映到美术课堂中;第三, 唤醒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直接帮助组内同学互教互学;第四, 唤醒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 促使其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 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8.生命化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的运用 篇八

关键词:生命化教学 生命意识 中学语文

生命化教育自诞生之初就一直受到各国家教育界的重视,21世纪初,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在我国流行开来,对其讨论的持续至今。毋庸置疑,教育与生命是密切相连的。作为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学”也应与生命密切相连。但遗憾的是,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论层面的探讨有很多,但落实到生命化教学的讨论则较少。教学是实践的艺术,生命化教学不能仅仅是在理论术语上的花样翻新。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该如何组织生命化教学?怎样去挖掘文本中的生命内涵?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启示我们:不能仅仅纠缠于一般的概念演绎而有必要结合中学教学实践对生命化教学展开探讨。

一、生命化教学的前提是珍爱生命

一个不珍爱生命的老师是无法运用生命化教学理念的。因为生命化教学的前提便是珍爱生命。这里的“珍爱”既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又要珍爱别人的生命,还包括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生命。我国每年大量的青少年自杀的案例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教育问题。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首古诗叫《孔雀东南飞》,里面的男女主人公因为对爱情的执着而双双自杀。一般教师在讲到这篇课文时,总是带领着学生歌颂这种坚贞不渝的爱情,还冠以“伟大”的称号。这种爱情固然有其价值,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这是男女主人公对不合理制度的反抗,有其被歌颂的价值。但放在今天这个婚恋自由的时代,专制的家长已经十分少见,对于这首古诗的解读,不能再拘泥于几千年来的传统解读。我认为,教师在讲授这首古诗的时候,在传统理解的基础上应提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问题。如,假如刘兰芝和焦仲卿穿越到了现代社会,你觉得他们的爱情故事会是怎样的?再如:刘兰芝和焦仲卿现在向你求助,你想想办法,看看可不可以让他们既不用殉情又有一个好结局?这种开放型的问题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课堂讨论,也可以留做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习作练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封建社会不合理制度对人的压迫,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现代社会的自由,可以让他们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并且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纪念刘和珍君》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作于“三一八”惨案后,文章中的刘和珍、杨德群是在惨案中不幸牺牲的两名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很多老师在讲授时只顾“悼念”“缅怀”“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过于强调其牺牲的伟大而缺乏冷静的思考。高中学生仍处于青少年时期,血气方刚,容易义气用事。一味的强调“宏大话语”甚至把它拔高到生命之上的高度本身就是有一定误导性的,何况是对个方面尚未定型的学生而言。在文章中,鲁迅先生也说“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并且在其他几篇文章中,鲁迅先生也表明了他对这种“徒手请愿”的态度。“但我恳切的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死地》)“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是八日那样的惨杀”“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空谈》)。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向来是不赞成学生请愿的。而被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定名为“走狗文人”的陈西滢,在惨案后发表的《闲话》一文,也并不像鲁迅先生斥责的那般不堪。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2.83%的中学生有过轻生念头,学生对于生命的轻视已经达到需要我们警醒的程度。我认为,在当下的语境中,陈西滢的观点应当被我们重视。

中学生的价值观仍处于发展之中并没有完全成型,教师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失恋、考试失败、同学间的矛盾都不是自杀的理由,见义勇为也不可鲁莽行事、不顾自身安危。只有让学生珍惜生命,才会有生命化教学的可能。

二、生命化教学要尊重个体生命意志

“意志”一词在哲学范围内有多种不同的内涵及外延。本文提到的“尊重个体生命意志”不是哲学框架内的“意志”,而是指“尊重个体的发展意愿”,侧重“意志”一词在语文这一学科的解释。“意志”在这里是“意愿”的同义词。生命意愿就是学生对自己生命的看法以及在自己的生命中想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理想。

尊重生命不只是指尊重人的自然生命,更重要的是尊重个体的生命意志。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展的权利。社会的意志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枷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主人公陶渊明就可以作为这一生命化教学理念的“代言人”。虽然官场有名有利,是古代读书人的心之所向,但陶渊明却认为官场是“形役”,“矫厉”了自己的本性,故归园田居,过着“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生活,在做官前坦然的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而在看透官场之后又坦然的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可以用生命化教学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志向,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志向,无论伟大还是渺小,只要是自己的心中的热爱,都可以努力去实现。过去几十年,我们的教育总是要打造“英雄”“模范”“人才”“精英”,却忽略了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把学生教育成一个快乐幸福的平凡人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只要人人能爱岗敬业,社会自然会和谐稳定,个体也能获得发展、收获幸福。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而不是强加给他们一个社会的统一标准对他们加以束缚。生命化教学就是要给学生“松绑”,激发学生自由生长的潜力,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发挥,让学生敢于去实现在社会看来并不起眼的理想。

三、生命化教学要引导学生自我超越

这里所说的自我超越是指自我超越的生命意义。自我超越的生命意义包含“了解并相信得和失是不可避免的并且都有意义、感知到并坚信得失成败的辨证关系、不惧怕丧失和失败”这三方面内容。2006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李虹进行了“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的研究,得出结论: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可以调节激条件下的忧郁情绪、一般健康问题和自尊,证明自我超越的生命意义对于心理健康的某些问题具有调节作用。2007年,许思安、张积家对广州市1142名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学校的高三学生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水平差异显著,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考试焦虑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得出“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教育可作为缓解高考考试焦虑的重要策略”的结论。由此可见,自我超越的生命意义对学生影响很大,语文教师应该发挥语文课程的课程优势,利用文本解读以及文本中人物形象、作者形象的分析,给学生传递自我超越生命的理念,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位“高频”作家苏轼便可以作为诠释这个问题的典型人物形象。苏轼文采斐然,被后代文人称作“诗神”“词圣”。其生也逢时,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本应是官运亨通,但却无法逃脱命运的一再捉弄,从京城一路被贬至海南,卒于返京之途。苏轼文辞旷达,给人开阔之感,没有传统文人因被贬而生的哀怨之气。在被贬杭州时,苏轼依然能闲庭信步的吟咏“微风万倾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乌台诗案后,仍能在《初到黄州》中写到“长江饶阔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儋州(今海南),几乎是被置于死地,却仍有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的达观和“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的闲情。

而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的刘禹锡也是青年学生值得学习的榜样。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的革新变法被贬至郎州,元和九年时被召回,在京郊赏花时写下“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却因此诗再度遭贬,一贬就是十二年,长寿的刘禹锡在十二年后回到京城,初心不改,依然如故。写下《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为我们展现出坚韧强悍的人格精神。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形象教育学生不要惧怕考试的失败,坦然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不要因为一次或几次的考试失败而放弃学习,不要因失恋的苦闷而轻生,不要因为与父母不和而离家出走。进而教育学生坦然的面对生命中的得失。

语文教材中给予生命化教学的空间很大,文本中的每个人物形象,每个自然意象都可以挖掘出生命化的价值。在解读文本时运用这一理念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能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李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J] .心理学报,2006

[3]许思安,张积家. 广州市高三学生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与考试焦虑、考试元担忧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9.在阅读教学中追求生命化课堂 篇九

江西省分宜中学 朱金平

生命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近年来,青少年轻生自杀现象频频曝光,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不得不让人深思“轻生”背后的“真凶”: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值高,忽视其他品质的培养,导致其责任感的缺失;学校教育教学方面也难辞其咎,应试教育下,师生升学压力太大,师生关系也易紧张,教学内容单一化、脱离生活实际等等;另外,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中的不稳定期,缺乏自我调节、自我应对问题的能力,在混乱的社会价值观影响下,思想迷惘,以至于产生轻生念头。如何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避免或减少中学生自杀现象?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生命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新课程在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学生发展最主要的目标列在首位,要求教育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3(贺仕英)因此,我们认为生命安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科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适时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二、生命安全教育的含义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对生命教育进行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生命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学界对生命教育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生命教育是一种强调生活化的教育;一种强调终极关怀的全人教育;是一种实现自身幸福和价值的教育。1(徐鸿跃2010)这些观点都强调生命教育要在个体生命自然、生理的基础上遵循生命的规律和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2(王丁惠2009)

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并珍爱生命,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探索生命的意义,找到生命的价值,为实现生命价值做好准备,同时提升生命质量。因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了解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回馈社会。

而作为中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的语文具有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优势:语文在本质上是一门有关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语文在启迪心智和健全人格方面具有显著功能,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就成了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的人文性也决定了语文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最好载体。而且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语文学科具有普遍的联系性,其外延是生活,和生命教育息息相关资源。1(徐鸿跃2010)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呈现形式与实施途径

生命安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课堂呈现、活动呈现、主题呈现三种类型。

课堂呈现

生命安全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实施的最直接、最有效、最方便的呈现方式就是课堂呈现,即结合语文教科书上的具体阅读文本内容,教育学生认知自我,尊重他人,探索大自然与宇宙生命以及探寻人生终极意义等等。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安排:第一、二单元的话题就是人生,即关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童趣》、《蝉》、《贝壳》和《紫藤萝瀑布》等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理想》、《我的信念》、《论语十则》等教育学生人要树立远大理想,生命的旅途中要有信念的支持,“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这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语文教师如果真的能让理想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滋长,那么生命安全教育就是成功的,因为“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活动呈现

生命教育课程的活动呈现是指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呈现生命教育的内容,以期通过语文活动来使学生受到生命教育。由于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生命教育的活动呈现方式的选材将是无比广阔的: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关珍爱生命,追求生命意义的演讲辩论赛,作文竞赛等;或者组织观看电视节目《感动中国》、纪录片等;或者组织学生瞻仰烈士纪念馆、名人旧居等感受伟人的高尚人生;或者组织学生出有关遵守交通秩序、尊重宝贵生命的黑板报;或者组织学生接受“受挫”教育。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百般呵护下成长,欠缺基本的生存能力,抗挫折能力差,而实践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学生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通过语文课文扩展活动,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品味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并让其感悟到生命的珍贵。

专题呈现

在语文教材中除了单篇的课文之外,还有很多专题版块,这些板块的设计有利于教师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中就安排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专题版块,其中有“这就是我”、“我爱我家”、“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等版块,这些专题就是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过程来设计的,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相关作文,了解其思想动态,有助于对其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

生命安全教育目前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广泛地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因而生命教育课程只有通过具体教学指导才能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指导来实现的。

生命安全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阅读是人生的基本状态,语文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思想境界,净化灵魂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基本途径,在整个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生命安全教育也主要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其表现有如下方面:

以人物演绎生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奉献宝贵的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

语文教材中也安排了很多带有传记色彩的文章,展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追求与热爱。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就有“两弹”元勋的《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我的信念》(居里夫人)等文章。另外,教科书中许多文章的作者背后都隐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有老骥伏枥,烈士暮年而犹壮心不已的曹操,有面对挫折与不幸,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实现人生价值的张海迪、司马迁,有面对人生豁达,乐观,超脱的李白、苏轼,还有身在草野心忧天下的杜甫、柳宗元„„通过引导学生这方面的文本,学生“在文本中感受人性的美好,感受生命的灿烂与辉煌,领略世界的丰富与神奇,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育理论与实践,2005.(6):55.

4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 .教以自然解说生命

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如《小石潭记》、《斑羚飞渡》、《华南虎》、《飞翔的鹰》、《石钟山记》、《雨中登泰山》、《行道树》、《珍珠鸟》、《紫藤萝瀑布》等。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们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景物,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万物进化过程中,人类走在了前面,成为世界的主宰。但是,每当我们回望或者走近自然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生存下去。人们从这些自然生物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人类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5李柳青.论中学语文教育的生命教育[D]:[硕士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31.

以情感体验生命

正如裴娣娜所说“生命教育的实施,正是每个参与者的体验过程。”“情感的提升是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以生命诠释生命

生命安全教育在写作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生命安全教育教育应该从了解、珍惜、尊重生命开始,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10.浅谈构建生命化课堂 篇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历史课程应该彰显其教育功能,使历史课堂成为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是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课堂,是富有历史味道的课堂,是动态生成性的课堂。

历史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知识。通过历史学习,增强我们的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使历史课程凸显公民教育的功能,使历史课堂成为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课堂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由此可见生命化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是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课堂,是富有历史味道的课堂,是动态生成性的课堂。下面我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谈谈是怎样构建生命化课堂的。

一、情境激趣

在教学中,适当地创设历史情境,能够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下生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实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质疑和创新,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自主情感体验、培养创新思维,实现课堂生命化。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中,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贯穿到解放前,时间跨度比较大,而且教材里面涉及的内容繁杂,一些历史史实的叙述生硬又呆板,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给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我运用了范例教学法,进行问题探究和情境再现,从整体上掌握中华民族工业在近代的发展历程。呈现了1896年、20世纪初、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抗战胜利后等四个阶段荣氏企业发展的情境。

情境一: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广,且投资小,见效快,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

思考:(1)荣氏兄弟在这个时候(1896年)创办企业有哪些有利因素?(2)荣氏兄弟为什么首先从轻工业开始?

情境二:1912年辛亥革命的爆发,着实让荣氏兄弟欢欣鼓舞了一阵子,政府也大力倡导实业。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锐减。荣氏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同时抓质量、创名牌,强化企业管理。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1914~1922年间,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荣氏企业已稳操“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

思考:20世纪初的20年间可谓是荣氏企业成长的“春天”,你认为这期间促进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情境三: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荣氏面粉和纺织再一次大放异彩。1932年,荣氏兄弟控制下的面粉、纺织系统在全国同行业民族资本的比重,分别占30.7%和29.4%。

思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情境四: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张时,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进犯中国,各地荣氏

工厂横遭洗劫,有的化为一片焦土。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被破坏,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敌人“军管”劫夺。

思考: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如何?其原因是什么?

情境五:八年抗战后,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试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中国卷入全面内战之中,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1946年,荣德生遭到绑架。荣家为了救他,竟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0多万美元。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完全破灭了。

思考: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养成论从史出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激趣启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历史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由此可见,情感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再现历史事件的情节、人物的形象及与之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对史实的认知,启迪思维,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知情并举的教学效果。

在导入环节,我播放了背景音乐《命运交响曲》,使我们体会到在人生中,要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用不懈的努力、坚定的信念,书写人生的辉煌。

课堂上我设置了第二环节:探索民族资产阶级经营之道。

材料1:荣德生在1943年对自己的经营之道以一副对联作了总结:“意诚言必中”“心正思无邪”。

材料2:荣毅仁说:“开厂的时候很不容易,刚开始没有多少钱,有一年发大水,小麦很潮,放久了有一股味道。我父亲就下命令,不能买潮湿的,都得买最好的。”

材料3:荣宗敬的名言是: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因之无月不添新机,无时不在运转。人弃我取将旧变新,以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庶必其能成功。

探究荣氏家族的经营思想。学生总结出了诚信、正当经营,质量是生命线,高效、创新、薄利多销,等。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体会到了荣氏兄弟创业之艰辛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之艰难,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积极竞争、顽强生存、艰苦创业、善于经营、勇创品牌的一面。

三、设疑导思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课程目标中的生成教学,要鼓励学生进行发现性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生成学习内容。教师通过设计各种问题,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究,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增强学习中发现、生成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问题一:以荣氏兄弟等为代表的实业家想通过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你认为“实业”能“救国”吗?为什么?

问题二:请你回想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史,思考: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上一篇:我的弟弟写人作文350字下一篇:广告公司委托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