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将进酒 教案

2024-11-07

李白 将进酒 教案(精选5篇)

1.李白 将进酒 教案 篇一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翻译诗文。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素有“诗仙”之称的诗人是谁吗?(李白)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很多李白的诗了,那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有什么特点吗?(浪漫,飘逸,豪放)李白的一生是在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中度过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一首《将进酒》。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一载,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达八年之久。 诗人虽未涉及朝廷的黑暗以及自身傲岸不屈的性格和现实的矛盾。但可以一看出对时政治现实的彻底失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怀疑。从表面上看,歌咏的是饮酒作乐和人生如梦的主题,但却在实质上对摧残人才的社会给以有力的控诉,不能以消极情调来简单否定。

分析:

第一句 内容 : 时间飞逝——感叹人生的短促,生命的短暂

------空间:句式工整

表现手法:夸张{

------时间

兴:先言黄河再言人

对比:“朝如青丝暮成雪”

文章主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 -----------------------说明诗人对现实不满

注意:“沽”通“酤”,买的意思。

“儿”指身边侍童。

感情基调:悲壮豪放:

慷慨生悲--尽欢畅饮--愤激之情--狂放至极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

1.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2.“醉”与“与尔同销万古愁”照应扣住诗题的“酒”,点明此诗的思想感情

思考 :

1.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情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2.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比较阅读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前者愤激中显消沉, 后者激中见昂扬。

技巧:前者运用借代修辞; 后者直白。

课后练习: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A、馔玉( )

B、恣意( )

C、将进酒( )

D、欢谑( )

E、沽( )

F、烹( )

G、酌( )

H、裘( )

2、读准、解释下面的“将”:

①将进酒。

②呼儿将出换美酒。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⑤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不得惜。

⑦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① qiāng请;

② jiāng拿;

③ jiāng扶持;

④ jiàng带兵的人;

⑤ jiàng带领;

⑥ jiāng助词,在动词后,没实在意义;

⑦jiāng希望

课后作业:背诵这首诗

2.李白 将进酒 教案 篇二

1.1 李白 (701-762年) , 二十岁时只身出

川, 开始了广泛游览。他到处游历, 希望结交朋友, 拜访社会名流, 从而得到引荐, 一举登上高位, 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 十年漫游, 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 东到齐、鲁各地, 并寓居山东。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 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 由道士吴人筠推荐, 唐玄宗召他进京, 命他供奉翰林。不久, 因权贵的谗言诽谤, 于天宝三、四年间 (公元744或745年) , 被排挤出京。此后, 他在江、淮一带盘桓, 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 (公元755年) 冬, 安禄山叛乱, 他这时正隐居庐山, 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 被消灭, 李白受牵连, 被判处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放还, 往来于浔阳、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 (公元762年) , 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1.2 弥尔顿 (1608-1674) , 弥尔顿很小的

时候就同父亲一样爱好书籍。他父亲还专门为弥尔顿请了一位私人教师。弥尔顿在不满十岁时, 就能写出一些不错的诗歌。这无疑为他以后的学术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弥尔顿十五岁时去剑桥大学深造, 那时他思想独立, 狂妄, 而且是当时剑桥大学最出色的一名学者。他在父亲的庄园里生活了五年, 他开始努力写诗和读书。在此期间, 他写下了大量的短诗。不久, 他对这种安静的田园生活开始感到厌倦。他渴望外面的世界, 于是他开始了环游欧洲之旅。就在旅居意大利的时候, 他听说英国国王同人民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 马上就要爆发战争, 于是他立刻回到了伦敦。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洪流中, 弥尔顿站在了革命党的一边, 极力反对国王查理一世和保皇党, 并且倾注全部精力写下了大量的拥护人民自由的政治性小册子。1649年, 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克伦威尔上台, 并被封为“护国公”。因为弥尔顿为清教徒共和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被任命为外交事务拉丁文秘书。由于任务繁重, 他不得不日夜工作, 最终与1652年双目完全失明。但更加不幸的事发生了, 1660年, 查理二世复辟, 登上王位。新教徒到处逃命, 有的被抓, 有的被杀。弥尔顿被抓住, 投进了监狱, 但国王迫于欧洲舆论的压力, 饶恕了弥尔顿。出狱后, 在女儿们和朋友的帮助下, 他完成了三部伟大作品。1674年11月8日, 这位伟大的英国诗人与世长辞。

1.3 从二人的生活经历不难看出, 李白和

弥尔顿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伟大诗人的潜质, 并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残酷的现实而不得不放弃或暂时改变自己最初的理想。他们在年轻时, 性格张狂, 生活安逸舒适、社会较为安定, 但到了中年, 都遇到了规模较大的战争 (安史之乱和英国资产积极革命) , 并且因为这场战争为后来人生悲惨的结局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2 写作背景

2.1 李白的《将进酒》大约创作于天宝十

一年 (公元752年) , 当时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 心情沉闷, 郁郁寡欢, 同朋友岑勋 (诗中的岑夫子) 到嵩山颖阳山居拜访元丹丘 (诗中的丹丘) , 三人登高豪饮, 不醉不归, 乘兴歌赋, 借酒浇愁, 直抒胸臆, 坦露心声。

2.2 弥尔顿的《失明述怀》写作时间是

1652年, 即弥尔顿完全失明的那一年。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 弥尔顿不辞辛劳, 夜以继日地工作, 终因劳累过度, 双眼失明, 失明后的他仍未放弃工作。

2.3 从两首诗的写作背景看, 诗人弥尔顿

的境遇似乎要比李白好一些, 毕竟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 为革命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也正是自己的事业导致自己双目失明, 生活状况日渐悲惨。而李白虽未得志, 但始终坚信自己终有出头之日, 这一点从他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得到印证。这一方面, 二人是相同的, 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即:在困难的处境下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3 人生目标

3.1《将进酒》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怀才不

遇的感叹, 但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 尽管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但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 取得很大的艺术成就。

3.2《失明述怀》诗中表达了弥尔顿对自

己理想孜孜不懈地追求 (诗中最后一句:那些站得稳, 坚定不移的也是服务) 。虽然对他所信仰的上帝表示出不满 (难道上天不给“光明”却要向我说已成定数?) , 但他对自己的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 尤其是在自己双目失明, 妻子死去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 同时又遭到保皇党人的恶毒攻击的情况下, 实属难能可贵。

3.3 诗中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和

“那些站得稳, 坚定不移的也是服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李白坚信自己终将有出头之日, 而弥尔顿认为虽然自己双目失明, 但仍然可以向以前一样为革命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不过是换一种形式罢了。

总的说来, 李白和弥尔顿在年轻时就表现出伟大诗人的潜质,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逐渐意识到现实的残酷性, 开始怀有献身国家、拯救黎民的宏伟志向, 虽饱经坎坷, 但信念不改, 这一点最应为后世所学习。

参考文献

[1]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吴伟仁, 印兵.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吴伟仁, 印兵.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李白诗二首英译.中国翻译, 2003 (4) [3]李白诗二首英译.中国翻译, 2003 (4)

3.李白泸州美酒醉出《将进酒》 篇三

不料,在洛阳东市,李白却遇到了他的挚友——元丹丘。元丹丘是一位著名隐士,刚从蜀中访道回来,他乡遇故知,自然相谈甚欢。

言谈间,元丹丘提到了南阳名士岑勋,岑勋对李白仰慕已久,特托元丹丘相邀——“渴慕已久,已置江阳美酒相待”。李白本是好酒之人,在元丹丘一再邀请下,便欣然同意:先取道颖阳山拜会岑勋,再行返乡。

这趟颍阳山居之行,李白算是故地重游。几年前,他在元丹丘初建“颖阳山居”时就曾来此隐居过一段时间。但他与岑勋却是一直“只闻其名不见其面”,只从元丹丘口中得知,岑勋身出名门,“高蹈不仕,为人耿介”,也是当朝一流人物。所以,当三人相见时,竟喜不自禁,相拥大笑。

这天傍晚时,三人一同登上山居背后的马岭,凭空远眺,只见极目处黄河蜿蜒东来,仿佛从天而降。而百里之外的洛阳城也尽收眼底,在落日的余晖下笼罩在一层金光里。正所谓人生快意事最不过“酒逢知己”和“棋逢对手”——因此当三人从马岭返回后,丹丘急忙命僮仆在院中摆下酒肴,并特意嘱咐仆人到地窖取来他刚从蜀地带回的泸州老酒,并佐以蜀地荔枝上桌。李白一看这场合,哪里还按捺得住。等到酒一上桌,也不多拘礼数,李白提壶仰首,一倾而尽。那才真叫个“相见恨晚”、“酣畅淋漓”啊!

几碗酒下肚。元丹丘突然发问:“太白,可知这美酒荔枝的来历?”

李白默然。元丹丘遂放低声音:“当今圣上(指唐玄宗),看中了寿王(唐玄宗的第十八个儿子)的王妃杨玉环,欲将她纳入宫中,这杨玉环喜食荔枝,每年都命令飞骑从岭南送来,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之味不变。而我的一位驿官朋友,得知蜀地产的荔枝不逊于岭南,遂行偷梁换柱之法,用蜀地荔枝替换岭南荔枝,减少各地驿官奔波之苦。”

原来,元丹丘的这位朋友,每年都会给元丹丘带来蜀地特产泸州老酒,而这荔枝,则是他冒着欺君犯上的危险从贡品中扣下的“私货”。在送给元丹丘时,这位朋友还笑道:“与其送猪狗,不如赠朋友。”

这时,李白突然想起数月前,忠臣张九龄因反对李林甫,主张杀了安禄山而遭到陷害被罢官的事,多日来郁结于心的愁绪万种竟被一一触发,五味杂陈一齐涌上心头。

随后,元丹丘和岑勋二人又谈论起近来朝中官员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谈起后宫因太子之位而引起的明争暗斗,还有玄宗大赦罪本当诛的安禄山的背后隐情……而现在的长安早已变成“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的藏污纳垢之处,变成了御林军“只手遮天,杀人越货”的地狱;而那位天子也早已不是开元盛世中那个纳谏诤、焚珠宝、禁女乐;罢奏祥瑞、亲耕藉田的贤圣之君,反而成了好大喜功,任用“口蜜腹剑”之人的荒诞君王……

接下来,三人又频频举杯,泸州的美酒,让李白想起了家乡,唤醒了他心中光阴虚度的悲伤和怀才不遇的愤激,以及他羁旅漂泊的辛酸:他想到自己自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自蜀地出三峡,游洞庭、金陵、广陵……入长安,北游太原,期间也隐居山林发奋读书过,也拜师学习治国之道过,甚至还多方干谒遍投行卷过,然而到头来,不是才高遭人嫉,就是气傲受人妒;空有凌云志,却无报国门。一如庄子笔下的大鹏,既无风可乘亦无浪可破……

想着想着,李白这个堂堂七尺男儿的眼中竟泪光闪烁,几欲横流。元丹丘见状,怕他喝醉,赶忙假意说:“再喝下去,我可没钱打酒了。”

正在兴头上的李白哪肯就此作罢,他起身拔剑,竟趁着酒性舞起剑来。只见他一个燕子掠水式的横扫,干净利落。然后转身斜带,如风卷荷叶;纵步平刺,如野马跳涧;耸身上指,如白虹贯日;撤步反击,又如彗星袭月。左盘右旋,上纵下跳,愈舞愈快,那柄长剑宛如一条白龙在庭中翻滚,几乎不见人影。整个院中银光闪闪,寒风飒飒。

正待元、岑二人要击掌称好之际,却听到他口中又似癫似疯地出口成章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元、岑二人一听,都心下惊异这开篇之陡,比兴之高。又听他自说道: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元、岑二人赶紧举起杯来,凑他兴致。李白则一把抓起仆人新送来的酒壶一饮而尽: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此时李白突然停下,手指着元丹丘,大笑着说道: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然后,身子一仰,竟跌进了丹丘的药圃里,他躺在地上,口中还拖长了声音自说着:

与尔同销万古愁,万古愁啊万古愁,哈哈——

4.李白《将进酒》研究综述 篇四

李白诗歌《将进酒》研究综述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002班 姓名:陈玲玲 学号:2010101010216 《将进酒》是李白诗歌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篇目。近年来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解读视角有很大的拓展,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概括来说近年《将进酒》的研究资料主要是从:主题思想及艺术技巧的探究,字词章句的辨析,创作时地的考证,深层文化的解读及与其他文本的比较等多个方面进行的。诗歌研究逐渐转向,主要表现在:从感性研究转向理性分析;从客观求证转向深层文化解读;从对能指的关注转向对所指的重视;从学科内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这篇综述主要对近年来《将进酒》研究理论进行分类概括,并简要分析其不足之处。

从诗歌的主题思想上来看,一般认为是李白人生理想和人格特点的具体体现。这个角度大概又有积极和消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将进酒》是李白铮铮傲骨,万丈豪情的泼墨写意。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自信达观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位具有宏大理想抱负的诗人,要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愿望,却不料遭到无情打击;既热爱生活,又不满于现实中的黑暗。于是,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使李白产生了强烈的叛逆精神,进而放达不羁,是权势如粪土”(1),这是一种很普遍变得观点。李白白生性自由洒脱,年轻时内心也曾怀着为国效力的理想,但他不并不适合官场,而理想也最终破灭。但李白白毕竟是李白,富贵功名,坎坷挫折于他都是转瞬即逝。“政治背包袱不得施展,诗人避辨从陈王曹植那里找到了出路,那就是豪饮、挥霍以表豪气,不表现对权贵的蔑视,对现实的狂放。”(1)多数研究者从感性层面认为这首诗是李白积极人生态度的体现。另一种消极的观点以为这首诗看似旷达,实则是李白无可言说的愁绪的的宣泄。是个开头连用两个“君不见”,其实阔达,而悲情尽显。“诗人登高而赋,以之起兴比物,可谓顺情感物,高堂上明镜前悲哀衰倏至的怅惘之叹,凭借夸张,突出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悲兮和无奈。这一‘巨人式的感伤’,是以其‘济苍生’、‘安黎民’人生宏远不得实现为“底气”的,所以,诗人‘悲’是时代之‘悲’,也是社会之‘悲’。”(2)这部分学者认为,李白表面的豁达之下掩藏的是内心深层的悲凉。他无法直接诠释这种不满和愤懑,唯有寄托于喝酒和写诗。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就如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所不满的的现实中中退缩下来,钻进他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3)从心理分析批评的角度看来,李白压抑的悲愤在诗中得到了释放。但他有不便直接不表达,而是含蓄婉曲的说明“万古愁”。还有人认为李白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作者感慨人生苦短,因此认为即使纵酒行乐十分不必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富贵不足羡,圣贤太寂寞,唯有饮者旷达,获得痛快,还是像他们那样长醉不醒的好”

从诗歌艺术鉴赏的角度来看,研究资料主要有对词句的鉴赏,对诗歌基调的评析等方面,也有从读音韵律的角度来鉴赏的。这首诗是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具体体现,诗歌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奔流而来,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浪漫的想象,巧妙地夸张彰显出诗人浪漫洒脱的气质。“从艺术起源的角度来说,诗乐舞是一体的,是个和音乐是同源的。”(4)有研究者从音韵的角度赏析,认为这首诗从声音层,画面层,情感层都体现了它的抒情性。是个本身就具有独特的美感,它不同于别的文学体裁,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多可以传唱,韵律度四个美感的实现起到了和大的作用。

从考证的角度研究的学者主要遵循一种事实求证的态度,对于他们来说作者的思想,诗歌的艺术都是其次的。如何还原历史的真实,给人们一个真实的精确的文本才是关键。这种历史探究的精神在《将进酒>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是《将进酒》的创作实地考证;二是对诗歌原文本的考证;三是对诗歌中提到的“主人”究竟是谁的问题的考察。这些“考古型”研究者认为《将进酒》大致是李白于天宝十年秋在“石门山中”(6)所作,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也无法辩解。《将进酒》的原文究竟怎样,今人亦不得而知,但有人将我们现今通用的文本和敦煌手写本对比,认为《惜罇空》才是原本。诗歌中的主人有人以为是指“丹丘生”而非作者本人。究竟这些说法是否真的是事实一般人已经很难说清楚,这种研究的意义何在唯有历史可以验证。

从深层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最为集中的是对诗歌中“酒”这个意象背后意蕴的挖掘和对酒文化的研究。研究者认为李白白纵情饮酒其实是蕴含着深层的社会原因的。“李白白的纵酒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盛唐社会政治的黑暗、统治者的昏庸、官场的腐败与诗人追求美好政治理想的矛盾,才是李白纵酒狂放的深层社会原因。”(5)在长安的三年,李白对朝廷的腐朽和官场的黑暗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初入官场时满腔抱负都被现实的残酷生生撕碎。在写作这首诗时正是李白被赐金放还,李白满怀悲愤的心情离开长安,内心已经深知理想难以实现,却又不甘心碌碌无为的度过一生。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唯有寄情于酒,“举杯消愁”了。另一种研究单纯从酒文化的角度来看酒与唐诗的关系,这种观点认为“诗是酒之华,酒乃诗之媒。”酒对于诗人对于唐代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酒壮英雄胆,诗使酒化俗为雅,提高了文化品位。就能激发是人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7)李白诗歌中的酒并不仅仅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更是唐代酒文化的真实写照。除了研究李白诗歌中的“酒”,目前还有些并比较新的研究视角。有学者认为“李白的《将进酒》并表达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怀才不遇’的悲愤,淙流水一向的隐喻、文本的内部叙述、文本互文本性、诗歌的叙述对象、作者的身份等方面考量,《将进酒》书法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形上悲歌,是道教徒视野关照下对生命有限性的痛苦及其超越方式的形上追问。”李白白深受道教文化影响,形成了追求遗世独立,渴望精神的超越的思想境界。因此有人以为,李白的痛苦是超越生命之上的精神的苦痛。

“比较研究”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研究方法,对《将进酒》的研究也不例外。这种研究又可分为两类:跨学科研究和文本之间的研究。跨学科研究是研究者开创的一种新的研究角度,有人从物理,传播学,诗歌英译等不同角度重新解读了李白的《将进酒》。“人类对大自然的感知可以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表达,诗歌就是一种通常的表达方式,物理学与诗歌这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之间也有相同之处。从物理学的角度解读《将进酒》,另有一番趣味,也加强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之间的联系。”(8)理工科的研究视角给这首诗歌一种全行的阐释,用一些另类的专有名词不得不说是一种增加趣味的方式。者也反映出人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紧密关联。还有从心理学,传播学角度分析李白的心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李白的“镜中我”(9)是自我的形象,现实中的“我”不断压抑自己,渴望达到社会和他人的承认,不断压抑自己的愤懑不平;而“镜中我”虽渴望实现理想和抱负,但乐观豁达的本性是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从而完成了人格上的统一。另外一类研究主要是将李白的将进酒与其他篇目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其异同。这里又可分为两种:与外国文学研究和与李贺同名诗歌比较。研究者主要分析了“及时行乐”思想在中中英文学中的体现。研究者指出“同样是‘及时行乐’主题,西方多用于表达爱情,而中国更重视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由于文化和地域的不同,同样的观念却可以衍生出不同的理趣。这不仅仅是文学的不同,更是东西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李白与李贺的《将进酒》有同有异,有些学者对两首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情感表达等进行了细致分析。

以上是我对《将进酒》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的简要说明和概括。对这首古诗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诗歌艺术形式及思想研究都愈加深入,更为难得的是研究者从感性研究开始转向一种更为深刻的文化及意识形态研究。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对文本进行全新的理解和更理性的思考,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宽阔的视角。

从以上的简要归类中我们并不难看出这些研究具有的一些特点:一,主要进行的是共时性的研究,集中一个维度进行。有的单纯从诗歌内部出发,或者从诗歌中看诗歌的作者李白;二,主要进行的是一种静态的研究,无论是考证还是对诗歌艺术的分析,多是用一种类似观画的视角,研究是个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特点;三,主要是研究是诗歌(即文本)或者是研究作者,几百本不关涉读者;四,理性研究意识和研究视角转换意识逐渐加强。

从这篇综述看来,对《将进酒》要进行新的解读和研究就必须凸显读者在文本研究中的作用,关注文本和读者审美阅读间的微妙关系。此外还要从一种动态的历史性角度出发,要看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鉴赏诗歌所具有的一些新的特点。注释(引文及参考文献出处):

(1)张学忠 乔士新 《傲骨照神州、豪情传万代——谈李白<将进酒>的思想意义及艺术风格》,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2月(2)寇安炳 《痛饮豪歌空度日 千秋酒态自堪怜——李白<将进酒>品读,(选自《经典重读 教材观》)

(3)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66页)(4)刘长锁 《从节奏看<将进酒>的抒情性》,葛景春 《唐诗与酒——试论酒与酒文化对唐诗的影响》(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诗文鉴赏)

5.李白将进酒赏析 篇五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上一篇:迎新年演讲稿下一篇:结对共建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