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口语(精选7篇)
1.对外汉语教学口语 篇一
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技巧
来源:儒森汉语
口语课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其宗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讲话,以提高语言交际的实际能力。因此几年来,在口语课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注意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即教师讲课画龙点睛,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人人开口,个个练习,并收到了可喜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八种形式:
一、师生对话式:即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这里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课文原句,教师与学生集体对话;另一种是教师与学生单独对话,这种形式的对话,主题不变,但脱离课文的原句型而换另一种说法提问,提问的难易程度视学生水平而定,程度高者难些,程度差者则易。
运用此种形式时,教师还要注意自己问话的语调准确、速度适宜,循序渐进,逐渐过渡到正常的说话速度,以使学生逐步适应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语调和语速。二、一帮一式:即两个学生一起进行对话练习。
这种形式在教师熟知本班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的情况下进行时效果最佳。教师将本班学生分成三组:A 组为优良生,B组为较差生,C组为中等生,C组又可分为中上和中下两小组。在会话时,C组中每个中上生和每个中下生分别搭配在一起成一对;而A组每人与B组每人则分别搭配在一起成为一对。这样每一对都可以好帮差,既调动了好学生的积极性,又帮助和促进了较差生,达到好中差齐进步的目的。因学生之间接触自然,且无他人旁听,故不存在紧张与拘谨,那么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自然顺理成章。实践证明学生也很喜欢这种一对一的对话形式。
三、样板式:即教师与好学生或好学生与好学生在全班进行会话示范,树立样板,以点带面。这样全体学生学有目标,心中明确,练有成效。
四、小组交流式: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教师规定1-2个题目,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对话。运用这种形式时,教师的分组也应做到好中差搭配。同时,教师必须轮流出现在每个小组中,听取学生的会话,及时纠正误音病句,因为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即使是学得好的学生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语病,如不及时予以纠正,学生不知错在何处,长久下去会形成难以改正的弊病。所以在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也不可忘记自身的主导作用。
五、开放式:即教师出几个题目,请学生自找对象进行会话练习。
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使学生达到三个“自己选择”:一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二是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题目;三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再请每组学生进行汇报表演。这样题目各异,内容丰富,既绚丽多采,又互相学习。开放式最好在学生学习汉语
一、两个月以后运用效果较好。
六、表演式:即运用道具模仿真实生活进行表演会话。教学中,学生对这种形式很感兴趣,因为这是他(她)们真实生活的体验,在实际生活中即可以实用。例如:给妈妈打电话;去商店买东西;去饭馆吃饭;路遇;到宿舍找人等等。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既有实物,又身临其境,富有真实感。学生们极其投入的表演得到了交际语言的实际锻炼。
七、录音式:即在课堂上将学生的对话或朗读用录音机录下来而后再放给学生自己听。学生听到自己说汉语的声音时情绪激动,气氛活跃。激动之余,教师指出其声调和语气或是语法的不当之处,并让学生将正确的重复1-2遍,以形成正确的记忆,从而达到提高会话水平的目的。
八、评分式:即对学生的对话和朗读评定准确的成绩。最初运用这种形式,是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进行,评委由教师一人担任。在指出错误并由学生重复正确的答案后,教师按百分制打分。以后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和胆量的增大,逐渐过渡到让学生站到讲台前进行
对话或朗读,由全体学生和教师共同担任评委。分数的刺激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并促使他们在对话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因此评分只是刺激的手段,而锻炼学生准确地用汉语进行会话的能力和判断正误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目的,故而我以为这种形式宜在学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运用。依此考虑,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我曾多次运用这种形式,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上述教学形式时,应注意做到“三要”、“三不要”:
1.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采用哪种形式,不要像走马灯似的一天一个样,使学生感到无所措手足;
2.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练习,不要只专注少数尖子学生;
3.要在每次活动结束时进行讲评,尤其要表扬鼓励有进步的学生,不要匆忙无结果地结束。
2.对外汉语教学口语 篇二
一、口语教学提问的现状
留学生在汉语口语课程中的学习一般分为两个极端,一是愿意发言,愿意口语交流;另一部分同学是不愿意说话,怕发言。但是愿意发言的学生,他们只是会用最简单的词汇来和老师交流,同时也有很多语法错误。在口语课程的教材编写和选用上,口语课程的现实交际性使得教材必须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教材的更新速度必须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有口语教材必须体现我国地域性文化,全国统一的口语教材并不适合不同地区的留学生使用。
二、口语课程改革的对策
改变留学生汉语口语教学的困境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口语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口语教师在灵活教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精心设计口语的提问方式,良好地完成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地发挥学生主动寻求口语交交际的愿望。这样做的效果才能体现留学生口语交际的应用能力。老师对问题的设计尽量靠近学生的生活,尽量体现口语交际的实际需要。许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前,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数,怎样让他们开口说第一句汉语,如何使学生尽快入门,对每一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笔者所在学校的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的对象多为外国高中毕业生,他们思想积极,喜欢表达,在中国他们有青春的活力。但是他们的表达都是自己的母语,不喜欢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具有一定的语言学习优势,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较强、自制力较强、情绪较稳定等,但由于这些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大,语言学习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母语已经相当成熟,容易造成语言学习的负迁移。同时,外国留学生的自尊心较强,在课堂上“说”的心理障碍较大,大部分学生喜欢闷头看书,不愿开口讲话。这是外国留学生汉语口语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扩展式口语训练
口语练习中,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突出重点词语。围绕重点词语进行扩句和缩句练习。在林夕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词汇的语句中的实际应用。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强化进行同义词比较练习和反义词辨析练习。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的用法。同时在HSK考试的过程中去辨别阅读题当中的修改病句的题目。
四、运用适量记忆教学
所谓记忆教学在口语的课堂上加强生词的记忆,这些词语一定先让学生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运用。把词语组成句子,是通过背诵一定量的句子、短文来储备汉语词汇,熟悉汉语基础语法。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体会汉语口语固定的表达和搭配的需要。处在汉语学习的本科阶段,词语的存储量对于学生来讲特别重要。没有词语的积累,听力、阅读、写作都无法正常进行,对于留学生来讲词语的积累就像学习的基石,没有坚固的基础,一切汉语知识都无从谈起。
在汉语入门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处于迫切需要掌握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时期,只要在这个时期传授的是他们在日常交际中真正需要的内容,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对外汉语的口语教学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经验,把握口语的教学规律,突出口语训练模式,真正起到锻炼学生口语教学,传授口语交际技巧的作用,发展留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师要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真正地起到一个主导者的角色,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学习所在国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言发展性、交流性的视角上正确对待语言教学的实际问题。
摘要: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是留学生汉语教学的重要课程。在听说读写的课程体系中,口语教学尤为重要。如何提高留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提问技巧为研究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体会这一口语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口语教学,提问技巧,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祝志春.教法带动学法——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瓶颈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3(5).
[2]祝志春,孔艳梅.黑龙江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的瓶颈问题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5(36).
3.对外汉语教学口语 篇三
【摘要】交际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基于这样的特殊性,对外汉语教师要尤其重视留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因此,本文从教学策略入手探究口语课堂训练模式。
【关键词】口语课 课堂教学模式
一、口语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1.口语课堂的特殊性。口语课堂顾名思义是针对留学生口头交际能力进行训练的课堂教学。口头交际是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用语言通过听、说这两种表达方式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情感。要想实现成功交际,需要听、说的完美配合。
听是输入式言语活动,是借助听觉器官接受、理解说话人话语的心理过程,即大脑对话语信息的加工过程。对信息加工的关键步骤体现在大脑要对短时记忆中的解码后信息与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背景知识进行比较、概括、综合之后作出判断与反应。听是由言语——思维,即由表及里的过程。
说是输出式言语活动,是借助发声器官表达思想的心理过程。说话人的头脑中首先初步形成想要表达的信息内容——思想。随后,说话人从头脑中的“语料库”中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手段,给信息内容穿上语言外衣,创设出一个内容结构,最后内容结构借助话语传到听话人的耳中。说其实是由思维——言语,即由里及表的过程。
听、说看似简单的过程实际上是复杂的、高级神经系统的心理活动过程。那么,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呢?
2.课堂教学模式简述。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通过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而构建出来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策略”一词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后来变成普通用语。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因此,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如何进行教学活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口语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1.口语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基础。就汉语而言,其知识体系包括汉语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知识体系是实现成功交际的基础。想要恰当使用汉语,仅仅掌握拼音、汉字、语法是不够的,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只是基本能力,还必须要充分地了解中国的国情、文化、风俗等才能实现成功交际。知识体系好比建筑材料是基础,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大量的听、说训练才能形成技能。因此,没有扎实的知识作保障难以形成言语技能。形成言语技能意味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能力,能够说出比较规范的、流利的句子,并不代表学生具备了交际能力。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讲解,还要在此基础之上反复地、大量地进行听、说训练。听、说技能形成的过程也是扎实基础知识的过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能力之后教师要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交际场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交流。真实情景的模拟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用有限的知识创造出了无限的恰当句子,初步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跨越。课堂上的真实交际情景模拟是有组织的、有准备的言语操练,与无准备、无预知真实交际活动还有差别。因此,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到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多与讲汉语的学生交流,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口头交际能力。
2.口语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在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负责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只是聆听。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让学生“说”尤其重要。在刚学习汉语时,学生主要是模仿性说。学生模仿录音、教师的发音。此时,学生会因为自己奇怪的发音而感到害羞,教师千万不要嘲笑学生的发音,要鼓励他多听、多模仿,慢慢建立自信。学过了汉语拼音之后,学生开始接触汉字、词组。在接触新知识之前,教师一定要带学生领读,并让每个学生朗读单词,抓住纠正发音的关键期。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形成了自己认为对的发音之后,将会很难改正。在进行语法学习时会做大量的替换练习,也要组织同学在无顺序情况下进行发言。之所以强调无顺序,是因为不让学生只专注于自己要回答的那道问题的正确性,从而忽略了其它练习。对话是词汇应用的重要体现之一。每一个对话都是一个情景再现。对话的教学往往止步于对话的朗读、背诵,这是远远不够的。对话是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交际情景,在学习过对话之后,一定要组织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情景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自己编对话来进行课堂表演。这是一个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并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使“沉睡”的知识获得一次“苏醒”的机会,因此这个环节尤为重要。课文是语法、词汇综合运用的体现。但是一篇课文的学习却不仅仅是词汇、语法,还要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回答。对于经典课文,学生不仅要背诵,还要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复述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改变人称复述、改变时态复述等。复述也是学生将知识内化后再表达,也是再运用过程。
口语课堂教学是留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系统、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内容才能真正地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凤兰.学习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高凤兰.俄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对外汉语教学口语 篇四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来看,初级阶段是整个教学的开始阶段,此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万丈高楼平地起”,对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留学生们,由于学习的是非母语,因而此阶段的教学则更不可忽视。吕必松先生(1996)指出:“口头表达训练是促进语言习得的手段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过去只是在初级阶段开设一门口语课,以会话体为主,现在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中级口语,高级口语或类似的课程,但是对这门课的性质和任务还缺乏统一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口头表达训练的明确目标和完整体系”,那么,与教师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也必然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开展有关初级口语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的研究和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一般把掌握了800个左右的常用词,并学过了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其程度在HSK考试2-3级,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交际的留学生的学习阶段看作是初级阶段。下面,我们将结合教学实践,就初级阶段对外汉语口语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初级口语课的教学原则
(一)“ⅰ+1”原则
这里的“ⅰ”代表学生已有的汉语水平,“+1”指略高于学生实际水平的语言输入。将二者组合在一起,则构成了对于学生来说可懂且有效的输入。根据领会教学法(comprehension approach)(罗勃特•W•布莱尔/许毅,1987),我们正是通过可懂的输入习得语言的。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使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输入是可懂而且有效的,就必须做到对学习的“ⅰ”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而且随时注意随学生学习阶段变化,“ⅰ”也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因而,教师的教学也应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尤其在初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地控制课堂用语及语速。考虑到初级阶段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应特别注意课堂用语要简单易懂,尽可能地避免使用专业语法术语,用学生已掌握的词语和语法点来解释生词、课文,回答学生的问题;语速方面,教师应有意识地放慢语速,清晰、准确地发好每一个音。
(二)针对性原则
1.教材和课堂话题的选取
欧洲文化合作委员会70年代推出的大卫·威你金斯(David Wikis)的“功能大纲”(functional approach)或称“意会大纲”(notional syllabus),与第二语言教学的传统大纲不同,它不是以教一定数量的词汇和结构(语法点)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交际为核心,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主要目的。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并被推到了首要的地位,因而,“以交际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同样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结合前面我们提到的“ⅰ+1”原则,为了交际,首先要让学生接受输入,而课堂教学则是信息量相对集中的一种重要的输入途径。谈到口语课的课堂教学,自然离不开教材和话题的选取了。对于一部优秀的教材,首先在用语上应以规范的现代汉语结合一定的语境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各课情节内容应具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各课还应含有相应数量且有交际价值的语法结构,让学生学有所获。经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对教材和课堂话题的选取,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即是指教材和课堂话题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否紧密,是否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若我们选取的教材和课堂上的话题练习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则能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自然更能促进教学的进行,利于教学的开展。目前出现在初级口语教材中的话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与人相识自我介绍与为他人介绍
问路、找路买东西
谈家庭情况体育活动
打电话去餐厅
气候、季节乘车、买票
去邮局去医院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方面性,现实生活也不例外。但正是由于其两方面的存在,才使得现实生活成为真正的生活,完整的生活。因而反映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也应包括其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固然不值得提倡,但是我们不应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外国学生就采取回避的态度,相反的,我们应该正视它。比如买东西,公平交易自然是我们追求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确有坑蒙拐骗行为的发生,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若我们对之一概持回避态度,那么我们的学生一旦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行为,则会感到教材中描述的情景并不真实,甚至有可能在课堂中采取与教师不合作的态度,这样一来,我们不仅没能维护我们的形象,反而适得其反。因此诸如此类外国人在华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反映社会消极面的场景在教材中适当地出现一些,其实并无多大坏处,如果编排得合理,用语得当,也许还会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这一点上,《朴通事》就是一部极好的范例。目前越来越多的教材注意到了现实生活的全面性。
但是,这并不是说一切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话题都适宜在课堂中讨论,诸如当前社会上比较敏感的中日关系问题,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扩大,我们建议,在课堂上还是不谈为好。
(2)与文化背景相结合
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家许嘉璐教授认为:“由于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语言理解就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语言理解的层次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就越高。对于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而言,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文化定位表现为„文化因素‟或„文化知识背景‟;目的语学习越往高层次发展,接触的文化越来越高,学习的内容越以专门文化的面貌出现。”
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教学对象而言,由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存在着系统的差异,因而在其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由母语语境向汉语语境的迁移,这种迁移的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鉴于此,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就必须注意到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多因素,例如文化因素,心理因素,交际环境因素,人际关系因素等等。其中,尤以文化因素为主。那么,反映在对教材和话题的选取上,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在其中渗透一定的文化知识。文化知识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五类:A生活文化(如招呼、称谓、饮食、居住、交往等)B习俗文化(如婚姻、丧葬、年节、忌讳等)C国粹文化(如四大发明、中医、气功、武术、国画等)D制度文化(如政治体制、政党体制、行政体制、经济体制等)E观念文化(如中和观念、等级观念、家庭观念、尊老爱幼的思想、勤俭节约的美德等)。由于前两者的运用范围较为广泛,且内容相对简单具体,对外国学生来说较易理解,因而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应以前两者的学习为主。在教学中可采用与学生本国文化对比的方法。当学生的词汇量和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到达一定程度后,教师应在讲解中注意将某些文化传统的来源告知学生,以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并帮助他们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
(3)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如果话题与学生的实际十分贴近,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主动开口的欲望,从而推动教学的运行。学生的各种实际情况中,其知识水平尤其重要。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他们虽来自外国,汉语表达能力不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思维能力。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我们的教学理应从基本的诸如形式单一的“a、o、e”和意义简单的“你好”,“汉语难吗”这样的内容开始,但如果我们教学内容一直停留在过于简单的阶段,那么学生们便会感到教学内容幼稚可笑,自然我们的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全面考虑初级阶段我们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各个小的阶段,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2.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教学应有所侧重
不同的教学对象,他们的自然特点、社会特点、目标需求和心理需求、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是不一样的,具体说来,他们的年龄、身份、国籍、使用的母语、背景文化、兴趣爱好、学习目的、现有水平、学习时限等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能针对这些具有不同情况的学生,展开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教学。例如针对日韩等东南亚国家的学生,由于日、韩与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因此对汉字的学习和掌握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欧美国家的学生容易得多,而他们的性格又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大多比较含蓄内敛,在课堂中不太喜欢主动开口。通过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横向比较,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树立起这样观念:对欧美学生来说,汉字的教学是一个难点,而对日韩学生来说,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开口是一个难点。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教师们在教学中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里不一一列举。
(三)精讲多说
练习是语言习得的主要途径。因而讲解和指导学生操练必须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反映在口语教学中,则可概括为精讲多说。这里的“精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内容。即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应少而精,是经过去粗取精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正确、简单、明了。尤其是初级阶段,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的汉语水平不太高,那么教学内容的通俗易懂便成为了一个十分需要注意的方面。关于这一点,本文一.
(一).“„ⅰ+1‟原则”中已做了相关论述。“精讲”的第二个方面是指方法。即教师应使用简单可行的方法将课堂内容讲清楚,讲透彻。为达这一目的,在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一些直观的手段,如向学生出示实物或是印有实物的图片,或在讲解的同时辅以相应的形体动作帮助学习理解等等。同时,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的核心是充分发挥成年学生认知能力强的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训练他们用汉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例如学生对某一个词的意义不能理解,此时教师不必忙于直接告诉学生,而可以通过采用先以语素为单位进行拆分,然后再引导学生逐一理解其中的语素,最后将他们合在一起的方法,或是采用设置一些语境帮助学生根据上下文对其意义进行猜测的方法。有关词语教学的方法,本文将在二.
(二)中做较为详细的论述。
“多说”也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学生的“说”于教师的“讲”而言,所用的时间相对较长;二是指“说”的内容的全面性。即应该练的都要练到。大量、有效的练习,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便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正确运用。
我们在组织学习进行口语操练的同时,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说”应与一定的语境结合;二是“说”的目标要明确,或练习对词语的使用,或掌握对语法点的运用等等。
二初级口语课的教学方法
口语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汉语交际既是汉语学习的目的,也是汉语学习的方法。学生通过汉语交际活动,获得汉语交际能力是学习汉语的最佳途径。而学生要获得汉语交际能力,不仅要接受汉语这种目的语的输入,更重要的是要将这种输入转化为自己的,能用于表达和交际的语言材料。也就是说,学生要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和重组,创造性地运用自己所学的内容。
根据训练的内容,我们可将口语课的教学方法划分为语音训练、词语训练、句子训练和成段表达的训练四类。根据参预练习的学生的数量,我们可将口语课的教学方法划分为独白性训练和会话性训练(其中又包括两人与多人会话)两类。
“说”是语言生成能力的集中体现。生成能力是指在特定的功能意念下生成目的语的能力。“理想的教学应在确切的意念指引下,造成最接近真实的„用‟的语境,学习者处于„用‟语言的状态”,“把„用‟当作„学‟的手段,把„学‟和„用‟统一起来。”但是,对于处在初级阶段的留学生们,其词汇和语法储备都非常有限,因而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也不应一步到位。此阶段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对单个的词语、句型操练已达熟练的程度后,进入简单的成段表达的训练阶段。下面我们将对按照训练的内容划分的几类适宜于初级阶段口语课的教学方法进行具体的论述:
(一)语音训练
口语是有声语言,无论是听还是说,都是以清晰准确的语音为前提的,因些语音训练的重要性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吕必松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提出了三种方法:
以音素教学为纲
以话语教学为纲
音素和话语教学相结合
以音素教学为纲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主要采用的方法。我们认为,这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较利于初学者对目的语的识记。语音教学中我们可运用的具体的教学方式有:图表演示、反复示范、循环模仿等教音法,独唱合唱、说读结合等练音法,夸张、对比的提示法和手势体态的演示法等纠音法等。但在教学中我们无论运用哪一种方法,哪一种具体方式,都应把重心放在音素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
(二)词语训练
在对目前有关口语教学法的论著进行总结、概括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口语课中词语训练重点的不同,将词语训练的方法分为以下三类: 训练单个词的形-音-义的关联的,如直接法(指物说词或根据动作说词等)、认读法(根据板书念词语等)、释义法(对指定词的意义进行阐释)训练对不同词的聚合、组合关系的把握的,如语素法(让学生说出一个含有与所给词相同语素的词)、替换法(用近义词替换句中的某个指定词语)、联想法(说出与指定词语相搭配的词或其反义词)
训练母语与目的语的关联的,如翻译法(将汉语词与母语词对译)
上述方法中直接法和认读法是两种基本的方法,具有直观、通俗易懂的优点,尤其适用于零起点及稍高于该水平的学生。释义法是词语训练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训练方法。在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初级阶段,对于非抽象词,较宜采用提供实物或利用动作帮助学生理解的方法;对于抽象词来说,较宜采用设置情景,让学生利用情景来理解的方法,而不宜采用用另一个抽象的词解释生词的方法(若在英语中有外涵、内延均与之相对应的词,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可用英语词对其作解释)。
口语课词语训练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具有某种关联,纵横交错的词语网。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训练的目的具体表现为让他们通过课堂对词语的学习,明确在词语网络中哪些是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义项的词,哪些又是可以搭配使用的词,在需要时熟练自如地从中提取词语网络中的词语,并将之正确地连缀成句,直至成段,而非让他们死记硬背许多单个的词。
(三)句子训练
口语课的句子训练,依据难度由浅入深的顺序,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机械练习这种练习方法主要以模仿为主,模仿的内容包括句重音、语调、语速、停顿等。句式变换,对句中的词语进行替换的练习等也属此类。由于该类练习对学生要求较低,也不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因而我们认为它主要适用于零起点与学习时间在四五个月以下的学生。造句练习即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或将对话补充完整。该类练习对学生的要求较上述第1类练习来说稍高,且需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知识之上,因而较适用于学生习时间在半年左右的学生。
交际练习包括情景问答,自由问答等。该类练习对学生要求是上述三类中最高的,它不仅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的语法知识将已知词语组合成句,而且必须在同时正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因而该类练习开始进行的时间应略晚于上述第2类。该类练习法可与第2类配合进行。有效的交际练习也应结合一定的情景,而非孤立地进行。加强情景会话练习,可以使学习者运用会话的技巧,根据不同的情景,将学过的对话方式以及话语结构作纵向的迁移。让他们在真实的语境中,也能熟练自如地与人交际。在课堂上,教师应多运用模拟实景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尽可能地把模拟的情景和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统一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关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本文一.
(二).1.(1)中已有较为详细的阐述。
(四)简单的成段表达训练
由于事件包含的命题之间具有先后、因果、推理、转折等关系,反映在语言形式即句群中也有相应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表现形式或为使用关联词语连接两个句子,或不依靠关联词语连接,而依靠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组合成句(如紧缩复句等)。一般说来,成年人用母语思维,都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但若使用目的语思维,或可能因为思维方式的差异,或因为对目的语的使用水平有限,所表达的内容就有可能比较混乱。因此,为提高口语能力,成段表达也是一个必需注意的方面。由于成段表达不仅涉及到词语,而且涉及到对语言结构系统的全盘把握,因而此项训练大多在中级阶段才开始进行。但我们更提倡在初级阶段就着手进行简单的成段表达训练,然后再逐步过度到中级阶段较为复杂的成段表达训练。这样,学生不会感到初级与中级的跨度过大而难以适应。简单的成段表达训练可分为以下三种:
看图说话或讲故事
连句成段
复述及转述短文
在用这三种方法进行练习时,我们应注意学生句与句之间的顺序是否合理、恰当,尤其是语段中的连词运用得是否正确。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纠错
学生在进行口语练习时我们不应轻易打断他们的话语。因为任何人在说话时都有一个组织的过程和思维连续性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组织一句话需要较长的思考时间,出错率也较高,且一部分学生口头表达的欲望还处于有待激发阶段,因而如果此时教师多次打断他们的谈话,则不仅会打断他们的思维,甚至还可能大大挫伤他们学习的热情,阻碍他们今后的学习。但这也不是说我们对他们在表达中出现的错误就统统听之任之。我们在对待学生表达中的错误时,应把握两点:一是纠正学生常犯的错误;二是纠正学生带有普遍性的错误。而且我们在纠正错误时也适宜采用操练的方式进行,比如教师可先重复一遍学生的错误或将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辨别,然后指出正确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操练。
(二)把握好生词和语法教学在口语课中的地位和时间比,避免出现反客为主的情况
口语课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因而如果在口语课中补充、讲解过多的生词或语法,那么口语课则与综合课无异。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不同课型的不同特点。
(三)适当突出“口语体”的特点,但不排斥对书面语体的学习
口头语言和口语体都可以简称为口语,因此两者常常被混为一谈。吕必松先生(2000)对此专门做了解释。他指出,口语和书面语是一种语体概念,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一种语用概念。口头语言以口语为主,但不限于口语;书面语言以书面语为主,但不限于书面语。“我们据此进一步认为,口语应专指口头语言,至少在语言教学时如此。”以汉语为第二语言进行的交际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决定了书面语体在口语教学中不可忽略的地位。对交际中必需的书面语体的语言形式,包括某些出于礼貌原则而需使用的词、句子和句式,比如:“父母亲”与“爸爸,妈妈”的区别,“您贵姓”和“免贵,姓X”的问答方式等,我们在教学中也应有所涉及,而不应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
(四)处理好“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关系
5.对外汉语教学口语 篇五
请下载后阅读;)
每个对外汉语的教学课型都有不同的要求,综合课在对外汉语初级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教师一般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方面进行教授,尽可能给零基础的留学生打下扎实的汉语基础。对外汉语课堂要求是以学生为中心,但综合课一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由于教学任务很重,而课堂时间又有限,使得学生口头练习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所以,这成为综合课的特点之一。而口语课作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技能的课型,它要求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可以开口说话,然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口语课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综合课的不足。
由于课型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对于不同课型的课堂设计也会相应地有不同的要求。综合课和口语课这两种课型的分别尤其明显,下面是先根据北语的教学示范课对两种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然后再对两种课型的不同进行总结。
1.初级综合课
刘希明讲
综合课一般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方面入手,力求给零起点的留学生打下扎实的汉语基础。从示范课堂综合课的语法教学分析就能够了解其目的是要兼顾学生各种语言能力的同步发展。
示范课上,刘老师一开始是从一个听力练习导课:老师用较慢的语速念出一段文章,学生边听边做笔记。而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要求学生用完整的句子回答,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而综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教词汇。这个示范课堂是通过让学生听写然后老师和同学一起纠正来预习生词。这是课堂开始时常用的方法,听写可以检查学生课外的预习情况。而由师生互动纠正,更能加深学生印象,减少以后再次写错的可能性。在学生课前有预习过生词的情况下,老师要讲解词义可利用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路,如刘老师问学生“收拾”后应该接什么词;学生则透过回答学会词义,并同时学会生词的语义搭配。当然,对于某些用实物或动作就很好理解的生词来说,老师就可以直接展示,不用多费口舌,如“挂历”和“递”。另外,刘老师在教新词时边讲边练,但采用较多的是记忆练习。如课上用整齐、漂亮来与“乱”比较。
而在语法点教学方面,刘老师首先和学生一起对板书好的例子进行解释,在学生明白句子结构后通过替换主语、把的宾语、动词等来让学生练习。学生就能知道句子中什么成分是必要的,然后替换练习,增加其实用性。在讲解语法点期间,刘老师讲练交错进行,这是因为当语法点规则较多,需要实时操练来巩固强化。如多项替换练习和扩展练习这样子的机械练习,学生可以慢慢熟悉把字句的框架结构。最后老师才试着进行其他难度较大的练习,如在没有提供语境下要求每个学生说出一个把字句。当学生都能听懂及运用把字句,老师便能确定达到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口语课需要把课堂组织成一个交际场所供学生练习言语交际技能,而综合课也同样需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因为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刘老师在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之间安排了一个欢乐时刻,本节课的内容是由学生唱汉语歌表演。还有,老师教完课文后让学生角色扮演,这样的课堂编排都可以减缓学生在课堂上的压力和负担。课堂气氛轻松融洽,让学生能享受上汉语课的过程,自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2. 口语课 杨楠讲
在导课方面,杨老师用中国地图引出旅游计划的主题,然后给学生展示几张不同景点的照片,让学生说出地名并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确切位置。这种用图片展示的方法不但为老师省去了要用一大段言语来说明景点的麻烦和尴尬,也让学生对那些地方有更直观的认识。该课的生词由老师串联排列,为学生提供课文的发展线索,所以适合用于听力或口语课。同时因为相近的生词可能会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这样也有助于老师在讲解生词后把几个生词放在一起进行练习,使学生了解那些生词通常会出现的搭配和语境。
老师在领读过一篇生词后要求学生轮流认读,一方面能使每位学生都开口读,确保足够的练习量;另一方面老师也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读音是否准确。完成认读后,老师才开始对生词进行讲解,并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老师几乎没有对生词作出任何的讲解,而是利用简单的例句和语境释义,这是口语课的教学特点之一。如“来得正好”和“说具体一点儿”,老师通过描述一个语境来提示学生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句子,并不会对生词作详细的解释,更重视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操作。而且老师将讲解和运用有机结合,不仅能有效地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实时检查学生是否跟得上进度。
在口语课词汇教学的练习中,老师更多地会选择应用性练习。示范课上杨老师用得较多的是老师提问并要求学生用指定的词语回答问题或是老师设置情境让学生造句。可见,口语课词汇教学中的练习大都以句子为单位,很少出现对比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练习。这是为了迎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际的需求,学生只有在懂得如何运用生词造句后才能把学习到的生词在生活中实践,才能达到口语课培养言语交际技能的目的。
在课堂上以分散讲解降低语法知识的密度是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如在生词中遇到的语法点就在生词中讲,就像教学示范中,杨老师在讲“从来”这一生词时就给出情境让学生造句,之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例句中发现了语法规律,即“从来”后必须接否定。这种由师生互动而进行的发现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令学生对该语法点的认识更深刻,从而减少以后产生偏误的可能。
练习方面和综合课一样由浅入深,首先指定学生做机械练习,即由老师给出语境然后要求学生用刚学到的语法点进行模仿和替换练习。因为这种句型是有内部规律的,学生可以套用结构框架来造出新的并具有交际价值的句子。这种机械练习能在简单的情境下加强学生对语法点的理解并达到流利的程度,无疑能符合口语课中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机械练习,老师请学生来进行复述练习,即用自己的话语把课文复述一篇。这种复述练习比机械练习难,因为学生必须比较明确地理解所要练习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口语基础才能完成。不过这也是每个语言学习者的必经阶段,一旦能用自己的话语作成段的表达就代表他已经累积到一定的基础,可以过渡到交际练习了。
交际练习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利用或创造交际环境,使学生把所学的语法点运用到实际交际中,根据真实情况问答、谈话和讨论的练习,在交际练习中必须重复使用所学的语法点。就像杨老师给学生时间去练习的定向问答一样:同学们分组提议和讨论旅行的地点,一方面有练习固定的句型,另一方面也有学生自己的创作的空间。这样的定向问答练习一般谈论的是日常生活周边的问题,多用特指问句,少用是非问句,可以很好地模拟真实情况来进行交际。另外一种则是交际活动,即杨老师最后让一个同学出来接受大家给她提出的各种旅游建议。这是完全自由的交谈,学生在经过前面的各种练习后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语法点进行交际,不过依然按照口语课的课堂要求,老师是起引导的作用。
口语课除了有与其他课型一样要以学生为主、精讲多练、多向互动等基本原则外,还有其他另外的课堂要求。首先,口语课是训练学生的言语交际技能,所以需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口语表现。在示范教学中,杨老师就多次向学生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如杨老师在领读生词时提醒学生注意读词的语速、在领读课文时提醒学生注意语气和语调,要像平常说话那样。通过提出这样的要求,能把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与日常生活的口语表达拉得更近,养成用自然语速和有起伏的口语习惯。
在口语课上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练习时间是很重要的。口语课不要求老师对生词或语法点作详尽的讲解,省出来的时间就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口语练习机会。不过这样的想法仅仅是单方面的,要真正达到口语课教学的目的需要老师的精心而周到的课堂设计,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杨老师在造句练习上设置的情境,大都是围绕学生生活的话题,如送生日礼物、参加运动会等。因为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学生会感到有话可说,乐于和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另外,提问的技巧也是老师需要注意的,要难易适中和循循善诱。例如在示范教学中,杨老师利用提问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对于中高级班的学生,杨老师提的都不是是非题,而是用问题巧妙地鼓励学生多说。对问题本身是要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并能够开拓思路,在学生不懂得回答时,先启发引导再采用助答措施。然而,一个班上学生口语能力的参差不齐是在所难免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开口练习的机会,老师需要妥善地安排每次的提问对象。如一些比较简单的机械练习可以尽量请一些不敢开口或能力较低的学生,并适时给予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在课堂上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且毕竟口语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能在真实情景中对话,所以在练习时只要学生的语句通顺,基本符合语义规则就没必要有错必纠。杨老师不会在学生进行表达时中断学生来纠错,反而是等待学生完成后再对偏误进行纠正,如学生把「挺有意思」说成了「挺好意思」时。
口语课上,老师把课堂组织成了交际场所,并自始至终起主导作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情境进行口语练习,另一方面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不但有效地吸收教学内容,还学会了如何正确地运用所学的内容进行交际,有很强的实践性。
6.对外汉语教学口语 篇六
短期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是一种新的模式, 但是随着中外国际交流和国内交流方面越来越升入, 越来越多的短期项目在高校中兴起, 有的高校甚至只做短期项目, 随着短期对外汉语教学项目形式多样化, 对外汉语教师群体也都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但是短期对外汉语教学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 常常见到的有以下几种:
参加短期项目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心理预期与教师的教学安排往往不能统一。具体表现为, 初级过分重视语音教学, 忽略了学生“生存意识”[1], 学生之所以选择短期学习, 其目的常常是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尽可能提高自己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特别是基本生存交际能力, 比如:“买东西”、“出行”等。
教学活动或者任务设计理想化, 并没有考虑好实际操作可行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安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很多老师会让学生在学习了问路以后去找当地比较有名的景点。让学生自行完成问路、坐车等一系列的行为。这种任务型教学一方面浪费时间, 另一方面教学安排不够紧凑, 安全隐患也很大。
口语教学过分依赖文本, 对学生汉字能力提出了要求, 特别是欧美学生, 汉字基础比较弱, 学习口语压力很大, 特别是练习题方面, 也多表现为文字替换练习或者课文填空练习, 这对学生的汉字认读和书写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 口语教材的编排, 很多学者探讨过口语教材的文本安排的得体性和地道性[2], 也就是到底我们应该更注意原生口语, 还是次生口语[3], 教材中口语课问更多的表现为“次生口语” (姜燕, 2013) [3], 很多语言形式学生学会了, 并不一定用得到。
教学模式一般通过展示, 练习, 表达这种传统3P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知识, 在一种教师安排好的合适的情境中练习语言形式, 又在自我表达时, 运用所学到的句型。但学生常常出现出即学即忘, 情景错用, 语言点混淆等现象, 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在生活中很少遇到相关的情景。
二、对传统短期口语教学模式的反思
从教材方面来看, 一、口语教材多为文本, 这在一方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进度, 学生的汉字水平无法跟上, 会让他口语的水平也相对滞后, 增加学习口语的难度。二、很多有意思的表达常常出现在HSK听力中, 比如“搞得我头都大了”, “露一手”、“A也不行, B也不行”等这样的词汇, 口语课本中出现的频率却很低。三、有的时候口语教材内容说话非常像电视节目, 有的课文更像听力而不是口语, 比如有一课介绍邓丽君生平和《音乐之声》的文章, 这两篇文章非常像电视节目里的讲稿的内容, 并不是一般人生活中介绍自己喜欢的明星时会说的话, 而另一篇课文介绍崔健和周杰伦时, 说“我喜欢听崔健的摇滚乐”, “他的歌不错”, “演唱会场面火爆”, “年轻人都喜欢听他的歌”, 在真实的生活中, 要是讲起周杰伦, 和崔健, 讲起流行音乐和摇滚乐, 绝不仅仅只有这几句话, 再细看文章后面的练习, 是几个语言点的形式练习和几种语言点的功能练习, 没有涉及更多的关于音乐方面的词汇。四、 学习的内容仍然是固定化的, 这种模式便于教师讲解, 但学生的能动性依然受到压抑。
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学生学习的知识被展示在课本上, 学生被动的学习被安排好的语言点, 教师根据语言点设计几种情景, 让学生练习, 学生总是在被动获取知识, 教师掌握话语的控制权, 忽略学生的“内隐学习”[4], 学生并不能真正的实现自动输出。特别是很多老师在口语教学时更是忽略的口语的交际目的, 三句话不离语法, 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学生不免产生畏难情绪。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 我们不妨就学生的交际能力, 从以下四个方面审视我们所讲授的内容, 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5]。语法能力指对语法的理解和使用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指根据环境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语篇能力能力指能使语言表达符合逻辑关系, 语句通顺的能力;策略能力指能够使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克服语言障碍的能力。很多老师喜欢讲语法, 条分缕析, 学生疑惑, 我们是来学语言的, 不是当语言学家的, 所以学生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用这样的句子表达, 不能用别的, 比如:“他个子高”和“他的个子高”, 很多老师解释时只解释第一句话是主谓谓语句, 为什么用, 什么时候用, 却常常被忽略, 学生自然选择更好理解的后者, 以致后来学生到了程度比较高的时候都不太会用主谓谓语句;从社会语言能力来看, 学生死板地学习, 到了生活中人们说的话跟课本并不一致;很多初级和中级的学生在语篇能力上培养是欠缺的, 他们除了课本上的内容以外, 没有经过成段表达的练习, 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说话时只能说简单的几句话, 甚至几个词。到了不会表达的时候学生也只会依赖母语翻译, 策略能力明显不足, 而这又会反过来影响其他能力的培养。
三、短期汉语口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1.沉浸式教学是近年来一直被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沉浸式教学是完全以目标语为交流语言, 借助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进行表达, 不管学生还是教师都不能够使用媒介语或者母语。沉浸式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渐渐习惯汉语的发音、节奏和语言习惯, 也可以感受说话人的感情, 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他会搜肠刮肚的寻找自己已经学会的汉语语言知识来表达, 这样就让学生重新对已经学习的内容进行多层次、不同程度的、反复的练习和使用, 这也是又一次新的加工和认知, 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刺激学生产生需求。除了沉浸式的教学方法以外, 教师还需要通过某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需求。其实我们可以发现, 留学生在生活中一直会受到各种语言刺激, 但他们并没有整合起来, 教师可以先让他们产生需求, 比如, 要求学生去商店或者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录下收银员与顾客的声音, 或者录下在食堂吃饭时, 中国学生与服务员的对话。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总, 并学习, 一方面学生留意到了生活中“购物”“吃饭”这些语言的表达习惯, 另一方面, 教师也在学生可以理解的范围内, 可以进行教学, 学生兴致高, 学习起来有兴趣, 他的认知程度会更深,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练习活动以加深他们的印象。这种先活动, 再学习, 再活动的办法, 可以极好的利用短期学习时间。活动是短期对外汉语教学听说能力提高的最重要的途径, 因为学生没有大量的时间培养语感, 所以必须把学生引入一个轻松、有意思的环境, 这种方式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刺激学生的诉说和学习欲望;二是体验听说时语言表达的习惯、包括肢体语言、语速、节奏等。三是从短时记忆到长期记, 多重编码方式让学生对语言点的认识更加深刻, 四是利用学生的元认知, 让学生自己从被动学习进入主动学习, 从而对所学知进行深度加工。
3.丰富学生的话题。很多学生记忆生词, 常常相差很远的生词发生混淆, 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在词汇体系中建立起相关的语族, 想建立语族, 就要通过话题, 同一个话题中遇到的大部分的生词, 基本上就会是一个语族的但是在目前的口语教材中正是因为, 我们的口语练习注重的内容比较窄小, 学生常常会觉得, 不够学或者所学的知识没有用。汲传波 (2005) 在《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话题选择》[6]中将话题分六大类, 按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1.关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话题;2.个人信息话题;3.世界性话题;4.关于语言的话题;5.关于本国的话题;6.中外差异的话题。而大部分教材只在第二点个人信息话题方面说的比较多, 既然我们有这么多种话题和语境, 我们就可以在创造更多话题来进行探讨。对初级学生, 我们可以设计“哪里有好吃的东西”, “在中国餐厅吃饭的体会”, “我们要去xxx (比较远的地方) ”, “淘宝一下”;对中级的学生, 可以设计“打招呼的差别”, “请介绍本国人特殊的生活习惯”, “中国人和外国人习惯的差别”等话题, 这些话题里可以引申出更多的子话题, 学生需要通过汇报, 辩论, 自由发言等方式进行讨论;对高级班的学生, 话题可以是“温室效应对生活的影响”、 “会两种以上语言的好处”等, 教师在引导学生谈话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例证等方式, 让学生的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打得到提高。
4.课堂教学示例
以《发展汉语中级口语2》中第8课为例《教育需要全面发展的人》 为例, 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模式, 供读者思考, 以抛砖引玉。
课前准备, 学生分为三组, 每组要采访学校的老师, 中国家长, 中国学生三个不同的群体, 谈谈“教育问题”, 学生采访时需要录音, 并整理他们听到的内容, 在上课时作汇报。教师及时收取录音内容, 为上课内容做准备。
课堂学习, 学生分组汇报他们的采访结果, 教师选取学生比较有兴趣的方面进行点评和进一步的引导式提问, 然后展示从学生音频中得到的词汇和语法点等, 结合课文中的难解词和语法点一起进行讲解和练习, 词汇方面可以进行意象编码, 比如“填鸭式教育”, “学习机器” 等词, 另外一些词可以让学生进行文化对比思考, 比如“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教师在这个阶段可以采用多种编码方式, 巧妙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 加深学生的印象等, 深度加工所学的内容。
课文课本内容, 作为学生阅读的对象, 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 谈谈对课文中学生的一天的时间计划表、网友的评论, 以及教育的说法等问题的看法。让学生观看电视剧《虎妈猫爸》中关于教育的辩论和孩子教育的节选视频, 建立辩论队, 让学生根据他们所学的知识, 词汇等组成新的语言, 实现语言输出的自动化。
四、结语
短期留学项目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 很多留学生利用暑寒假一个或几个星期的时间来中国学习, 但是很多短期项目在开展时, 却遇到一些问题, 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感受, 如何让学生的短期汉语体验丰富充实, 又能有效提高口语能力, 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常常思考的事情。我们认为, 教师全部使用汉语, 借助课本的话题和内容, 提前让学生自己准备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一方面可以把握内容, 一方面又给学生了极大的自由。学生学习所学知识后利用课本的文章, 一来可以做补充, 二来也可以梳理已学知识。最后表达方面, 学生要利用思辨的时间对自己学的知识, 语法点, 语言点功能进行融合, 在辩论过程中还要对对方的问题进行反驳式的思考,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练习成段的语言表达, 还锻炼了以及说话时的策略能力。
参考文献
[1][2]孙玉茜.对初级汉语口语教材的反思[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9) .
[3]姜燕.汉语口语美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3 (8) .
[4]崔正青.论3P模式下对外汉语初级口语的任务运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9) .
[5]武惠华.谈口语课课堂活动及课下练习的设计[J].汉语学习, 2002 (10) .
7.对外汉语教学口语 篇七
【关键词】对外汉语 交际口语 教学
一、会话中隐含丰富信息
下面是一道高级汉语听力测试题:
甲:什么时候吃你的糖呀?
乙:咳!八字还没一撇呢。
甲:到时可别忘了告诉我哦!
乙:一定!
通过分析可知,这段听力的语言难点有两个,即“糖”和“八字还没有一撇”。对话内容虽短,隐含的信息却多达六个:①糖——特殊含义。指喜糖。②八字没有一撇——比喻。“八字还没一撇”最开始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交际口语的隐性语用文化是用来形容男女婚姻的,“八字”是指男女的生辰八字。旧时有个俗称叫做“发八字”,即正式定亲之意。首先,
男女双方家长请算命先生合生辰八字,若八字合,男方则选定黄道吉日与女方交换当事人的生辰八字,俗称“发八字”。在古代,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要合(即不相冲相克),才能通婚。③对话的场合——非正式。④对话者之间的关系——熟识。⑤询问的信息点——婚讯。⑥行为目的——委婉地告诉对方将参加婚礼或送礼。
二、常用动词的适用对象
有一次,一位韩国学生问笔者:“老师,我想找您谈话,您下午有时间吗?”还有一位美国学生课后赞扬笔者说:“老师,我很欣赏你的讲课。”在听到这种表达之前,人们很难意识到像“谈话、欣赏”这样的普通词语,也隐藏着很深的语用问题。众所周知,谈话和欣赏一般只是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的用语。
三、特殊的人称代词“我们”
中国人在公开发言中常常使用“我们”,其实讲话者只有一个人,但为什么不说“我认为”,而要说“我们认为”呢?这其实也隐藏着很深的语用问题。用“我们”不用“我”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群体、淡化个人以及谦虚谨慎的价值观。
四、委婉含蓄的习惯用语
“你呀”:中国人口语中经常使用,表示不满或责怪。“太那个”:“那个”是用来代替不便直接说的(不太好的)形容词语。“随便”中的“不随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今晚吃什么?”“随便。”面对生活中的简单选择,“随便”是人们经常听到的答案。这个不偏不倚的中性词,因不带太多感情色彩而深受国人的喜爱。请人来家吃饭,主人嘴里说“随便吃点”,却一定会精心准备而不会随便对待。说“随便”,是因为在中国文化里,话不可说满,但事情必须做好,正所谓“讷言敏行”。总而言之,爱说随便并不意味真的随便,“随便”只是一句话,却包含了中国人含蓄的情感。在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上,中国人不喜欢直接说“赞成”或者“反对”,于是用“随便”来表明我们的立场。“随便”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有少数情况下是“Its up to you”(由你决定)“at your will”(随你定)“without concern”(不在乎)之意,我们更多是用“随便”一词来表明我们的“不随便”,即“赞成”或者“反对”,这是典型的太极阴阳思维。看看太极图,我们就知道,中国人的阴阳观念和西方人的二元论是不一样的,因为阴阳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之间由一条曲线而不是直线作为分隔,即便如此,这个界限仍然是模糊暧昧的。
五、用幽默风趣间接回避
甲问一上年纪的女同事:“敢问青春几何”?乙回答道:“小女子年方二八”。甲通过词语移用,以幽默的方式提问,乙对此心领神会,以逗笑的方式回答,间接灵活地回避了对方提出的但自己又不愿意回答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中包含了许多幽默信息,使双方的会话生动活泼,而且显得彼此关系更为亲密。在汉语交际中,这种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往往都是通过修辞制造隐含意思而实现的。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不仅能营造出轻松幽默的交际氛围,而且有助于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六、结语
由于长期受儒家文化和封建等级观念的熏陶和影响,中国人形成了中庸、谦逊、礼让的文化性格和含蓄、委婉的表达习惯,这些都成为影响汉语交际隐含的根本内在动因。几千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无数次的社会改革和思想变革,但许多传统的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重视汉语交际口语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效果,让交际者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从语用学角度深入研究汉语交际口语中的隐性文化信息及其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明珠. 对外汉语教学中隐性否定应答的语用策略研究[D].新疆大学,2010.
2]陈丽君. 完成交际活动,实现文化互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创新分析[J].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5,02:45-49.
【对外汉语教学口语】推荐阅读:
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试卷09-01
对外汉语教学声母08-28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06-09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材08-06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报告08-13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09-19
对外汉语教学现状趋势10-20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韵母10-24
对外汉语教学听课笔记11-10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判断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