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中国诗歌

2024-12-01

青春中国诗歌(16篇)

1.青春中国诗歌 篇一

中国梦,

是中华民族的热切期盼;

中国梦,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梦不是寄托精神的乌托邦;

中国梦是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产物!

我的梦,

是青春澎湃的满腔热血;

我的梦,

是志在四方的挥斥方遒;

我的梦不在那个幻想的维度;

我的梦就屹立在华夏的黄土地上!

中国梦源于长江孕于黄河,

滚滚长江生生不息,

九曲黄河百折不回。

我的梦启于长城立于昆仑;

万里长城奉献千年,

莽莽昆仑顶天立地。

中国梦,花开何方?

中国梦,似那点点星火;

几经险阻,仍然烈火燎原!

中国梦,像那奥运之炬;

几经**,依旧长燃不熄!

我的梦,情归何处?

我的梦,追寻呱呱雏鹰;

几经坠崖,方能翱翔天际!

我的梦,化作寒冬腊梅,

几经冰霜,才得花香扑鼻!

中国梦似晴空中的太阳,

我的梦享受着它温暖的朱曦;

中国梦又似星空里的月亮,

我的梦沐浴着它柔和的清辉。

这是我的梦!

这是我的青春梦!

这是我们的中国梦!

因为有梦,

我从未放弃,

我用青春书写未来,

我用志向描绘中国梦。

中国梦与我的青春同在,

指引着我志在四方挥斥方遒,

点燃我青春澎湃的满腔热血,

中国梦,

我的梦,

我们的青春中国梦!

2.青春中国诗歌 篇二

“中国梦是我们的, 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今年“五四”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 深刻阐述了中国梦与青年的关系, 并对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殷切希望, 对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 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 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 发挥着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青年一代只有自觉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 将个人的幸福融入人民的幸福, 尽情迸发青春的力量、尽情挥洒青春的智慧、尽情展示青春的价值, 才能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 才能最终让梦想变成现实。大好青春时光的激情奋斗、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 也才能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广大青少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 不负众望、不辱使命。

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必将汇聚起磅礴的源源不断的前行力量。当前, 共青团正在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党的号召、时代的呼唤, 也符合当前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只有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 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时代深刻变化, 青少年思想活跃, 各级团组织要适应青少年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引导他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要深入基层、走进青年, 提高服务青年的能力, 代表和维护青少年普遍性利益诉求, 为广大青少年实现梦想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各级党委要从党执政地位长期稳固、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支持共青团工作, 为各级团组织特别是基层团组织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实现中国梦, 青春勇担当。在通往梦想的伟大征程上, 共青团一定能够凝聚起强大的青春力量, 书写更壮丽的篇章;广大青年也必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见证、共同享有中国梦的实现。

3.青春中国诗歌 篇三

“最好的青春应该像诗歌一样,激情、浪漫、快乐、富裕幻想,并且充实。这样的青春很美好,令人向往。”汪国真说自己的青春并未如此鲜亮,而是有些灰色。但实际上,谁能一直活跃于聚光灯下,谁又能永远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今年,频频出现于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上关于汪国真的报道,将这18年前“轰动朝野”的著名诗人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又见汪国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惊讶。18年前,電视还不普及,人们印象中的汪国真就是《年轻的潮》那本诗集上的一张肖像,金丝眼镜,儒雅的笑容;而18年后,面前的汪国真,还是一样的金丝眼镜,一样的笑容儒雅,如果你不仔细看,你甚至很难发现他眼角的细小皱纹。

这18年,时代的沧桑巨变似乎将汪国真遗漏,发生在他身上的变化,让人疑惑时间是否凝固。如果追寻,你会发现,也许是因为青春的快乐和浪漫一直都在诗人身上活跃,这无意中抹掉了时间的痕迹。

“青年是属于诗歌,诗歌也属于青年,诗歌是浪漫的、激情的、幻想的,这些更多是属于年轻人,更多地属于青春年华。”诗人汪国真,他的青春年华也正像诗歌一样,演奏着抑扬顿挫的悠扬旋律。

扬:“汪国真年”

1991年被称为“汪国真年”。这一年,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甫一出版,诗集引起的轰动几乎让所有的人惊呆。

“(那时),20多家出版社在组我的稿。《年轻的潮》再版了很多次,其中的一版就达到15万册,正版总共大约有60多万册,盗版是正版的三倍左右。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想也出乎喜爱我的读者的意料。”

很短的时间内,汪国真应邀去了40多所高校演讲,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

当时场面的狂热令汪国真都不敢相信。

“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医科大学,我第二天去演讲,而在头一天晚上,学生们就纷纷拿课本去占位子。还没到第二天,位子就全占满了。”

而在首都师范大学,由于演讲时学生人数太多,会场人员只好事先在门口摆张桌子,堵住大门,可到后来,学生们竟然把桌子给踩翻了。

那时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汪国真每天安排两场演讲,演讲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冲上前去要签名,汪国真根本走不了,这样往往耽误了接下来的行程。学生会只好事先安排好学生,由他们手拉手围出一条通道,这样,汪国真才能慢慢挤出去。

在与学生们交流中,汪国真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关于“那些动人的诗歌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为什么您的每一首诗都能够说出我们的心里话?”

“这些诗歌都是根据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的,是我对生活的所思所悟,借用了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人性是相通的,所以才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面对学生们真诚的眼神,汪国真也真诚地回答。

读者的热情更是以大量的信件传递给汪国真。

“有一个女军官,给我来信,说她生日那天收到了8份同样的生日礼物——8本同样的《汪国真诗集》!”

而让他记忆深刻的来信还有一封是一个叫维玲的读者写的。

维玲是个高考落榜的学生,本来在班里学习成绩最好,但因高考失误却没考上大学。那时,她情绪极度低落。一天下午,维玲的母亲从外面回来,拿给她一封信,是同学们写给她的。大意是说:“维玲,我们还是特别想看到你的笑容,希望你还想以前那样开朗,在信的结尾我们送给你一首诗,是汪国真的《跨越自己》——

“……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有人悲哀/有人欣喜/当我们跨越一座高山/也就跨越的一个真实的自己”

看着这首诗,维玲的眼泪顿时涌出。她说,从那时开始,她知道了一个叫汪国真的诗人。“您是我们年轻人的朋友,永远的朋友。”在信的最后,维玲这样对汪国真说。后来,她真的振作起来了。

那时,上海《文汇读书周报》上有个栏目——《一句话书评》,其中的一期这样评价汪国真的诗:“与其说是读诗,不如说是读自己的心声。” 还有一句话写道:“众多年轻人的心事,都被这位极富才华的青年诗人一语道出。”以其诗歌的清新洒脱、豁达乐观,汪国真成了一代青年的青春偶像。

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这样解释了当年的“汪国真现象”。

“那个时候,大多数人还是关注政治斗争,都是‘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他的诗非常特别,述说个人的情感和心声,这在之前是没有的。就像邓丽君的歌,有一种很亲切很柔美的味道,所以风靡一时。”

抑:“热爱生命”

而在风靡一时的前两三年,汪国真的人生还处于迷茫状态。

1988年,汪国真已到了而立之年,是一家出版社的普通编辑。“当时,我的事业没有着落,虽然有工作,也只是一名普通编辑而已;感情也没有着落,还没有结婚。真的有一种一事无成的感觉。”

而那时,他的投稿仍然经常被退。从大学起,他就很爱写诗,写完觉得不错的,就给全国及各省市的刊物投稿。工作以后,他仍然坚持投稿,但因为常常被退,就出现一些风言风语,嘲讽他,讥笑他。

此时的汪国真开始不安,开始怀疑自己。“说不上是人生的低谷,但至少有一种一事无成的感觉。到了30岁还什么都没有立起来,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压力,很失意,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知音太少。”

无数个夜晚的踌躇之后,一首著名的诗《热爱生命》诞生了——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情/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

“这首诗是在有点困惑、有点迷茫、有点失落的情况下,写给自己的心声。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为了激励自己,给自己的人生困惑一个回答,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探索。”但没想到,这首写给自己的诗歌,后来却激励了好多人,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处于迷茫和困惑中的年轻人。

然而,这首诗的发表很不顺利。诗作完成后,汪国真自我感觉很好,就投给北京的一家文学刊物,结果被退稿。然后,他又寄给四川省一家文学刊物,依然没有音讯。就在汪国真已对发表不抱什么希望时,这首诗却在青年出版社的《追求》杂志上发表。很快,多家媒体转载。1988年第10期《读者文摘》以这首诗作为卷首语刊载,而几乎同时,另一本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杂志——《青年文摘》也转载了这首诗。

汪国真开始走红。向他邀约的稿件和专栏越来越多。

挫: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

随着汪国真的走红,他所受的置疑也越来越多。当时有很多专业的文学刊物,以及许多教授学者,都指责汪国真的诗歌形式过于简单,内容过于直白,缺乏诗歌应有的意境。

10余年后,汪国真说起这些争议和指责时,只是淡然微笑。“这些争议都不会影响我的生活,也不会影响我的创作。我属于越挫越强的人,不容易向困难屈服,无论顺境逆境,我都会按自己的内心去选择。”

事实上,他也从来都不认同那些对他的批评和指责。

“有人批评我的诗歌没有意境,不够含蓄,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有意境。我承认,有的诗是需要意境。给大学生讲课时,我举了两个例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很有意境,这是好诗;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首诗有意境吗?没有!但它是一首好诗,没有任何人敢否认;它含蓄吗?它也不含蓄!那这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好诗不一定都要含蓄,都要有意境。含蓄和意境不是判定诗歌好坏的标准。”

而面对那些说他诗歌过于简单的批评,他也完全不以为意。

“事实不是这样,像谷建芬、徐沛东这样知名的老艺术家,也很喜欢我的诗歌。而我去演讲的场所主要是高校,对象是大学生,他们的知识和阅历也不能说‘简单’。即便是‘简单’,安徒生写童话,都是写给儿童的,但你就不能说他的童话不好,人家是世界级的文豪。評价文学作品好与不好,也不是按照读者的年龄来区分。”

似乎,他也确实有这样的理由自信。

10多年前,蔡国庆给他打电话,要他的地址,说要给他寄稿费。汪国真很惊奇,不明就里。原来,他有一首诗《挡不住的青春》已被知名作曲家徐沛东谱曲。这首歌作为辽宁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剧《万岁高三(2)班》的主题歌风靡一时。

“当时我并没有请徐沛东谱曲,他只是在杂志上看到这首词,就谱了曲。我想,他应该是喜欢的。我也觉得很荣幸,毕竟他是我很欣赏的作曲家。”

而跟知名作曲家谷建芬的交往则更有趣。诗集出版以后,汪国真收到一封谷建芬的来信,向他索要电话和诗集。信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汪国真同志,我在一家报纸上,知道了您的地址,现在给您写封信。您的诗写得很好,很清新,我想我们是能够合作的,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诗集。”

后来,他们成为朋友。一次,谷建芬跟他讲了件趣事:有一天他正津津有味地阅读《汪国真诗集》,边读边往里面夹纸条。爱人问他为何要夹,他说是为了将来谱曲用。爱人随即说,我看你每首都夹了纸条,干嘛还要夹?干脆别夹了!

说到这里,汪国真笑着。对那些批评他的言论,他更不屑了。

“如果我按照批评我的人的思路去写诗,结局就会像那些走不出来的诗人一样。你觉得那是含蓄的、深刻的,但读者不喜欢、不满意,市场不认可你。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你不能自封为诗人。”

“评价作品的艺术标准,一是读者,二是时间。没有读者的作品很难称为好作品,有读者但经受不住时间考验的作品,也不是好作品。”

让汪国真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诗歌经受住了这两者的考验。有大量读者认可,同时时间跨度也足够长。

他一直保持收藏自己盗版书的习惯。“从1991年到2008年,每年的盗版书我都收藏了。不久前去外地,一下子买到2007年和2008年的盗版诗集。有的地方错得离谱……”说到这里,他语气里分明是兴奋。

而在2000年和2003年,汪国真的诗歌也相继被收入中学课本。“初一和初三的全国统编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下册。”他记得很清楚,“如果没有艺术魅力,这些诗歌10年之后早被人忘记了。而现在已经过了18年,却得到专家和成年人认可,这就说明它肯定具有一定艺术魅力的。”

“手抄本和盗版代表一种民间的认可,收入课本就意味着得到专家学者和官方的认可,而正式出版物则两者兼而有之。这说明我的诗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可。”他高兴地总结。

顿:浮躁是青春的大忌

回首当年的青春岁月,汪国真总会提到15岁进工厂的日子。

15岁那年,汪国真没上高中,直接进了工厂。由于工厂要充分利用机床,员工常常得“三班倒”。“当时最头疼上夜班。15岁正是贪睡的年龄,但却要整晚睁着眼睛,不能睡,很痛苦。”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挺幸运,“我还有不少同学下乡插队,那里条件更艰苦。”

在工厂,汪国真一干就是7年。对于这段时光,他很感激。“到社会上历练了7年,有好处。思想和感情更成熟,对社会的认知少了许多学生气,更接近实际。”

在他看来,正是这7年,让他有了日后的辉煌。“在工厂的7年,我了解了普通人的想法。如果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我的思维更多地带有学生气,跟大众会有距离,会妨碍我走向社会。如果没有这7年,我的诗歌不会有那么广泛的受众。”

如今,汪国真已不太写诗,也远离了当下的诗坛。他独处一隅,静心作曲,目前已有几首曲子入选中央音乐学院教材;而不久的之前,他还静心练了几年的书法,并得到中联部礼宾局的国礼聘书。在每个领域,他都取得一定造诣。

如今的汪国真,淡定如常。曾经的那个时代,青年的汪国真们过早地走入社会,体验到社会生活的艰辛,但无形中也锻炼了他们,磨炼出不屈的意志。“当下年轻人,也许他们不如当年刻苦,却更有活力,更有想法。同时,在众多的选择面前,也充满困惑。”

在汪国真看来,如果当下年轻人把他们的见多识广,和当年青年的刻苦努力结合起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4.诗歌鉴赏:青春如梦如梦青春 篇四

旅程像垫着脚尖仰望的风景

飘扬着许多灿烂的梦

即使梦是静止的

静止着让青春流浪

流浪到别人无法企及的远方

那里的清澈像盛开的蔷薇花

你笑着自己的脸庞

见证着生命的经过与绽放

在彼岸开出绚丽的色彩

你在拣拾那古老的忧伤

你在听闻那迷人的芳香

我知道那是你梦的方向

拥有永恒的信仰

在这不停止的旅途上

你守住了一整个雨季的阳光

守住了麦田的希望

风景像奋不顾身奔走的旅程

遗留着小心翼翼的故事

即使故事是流浪的

流浪着让回忆长驻

长驻在温暖你我的身旁

这里的.明媚像跳动的舞曲

你着上美丽的衣装

演绎着生命的灿烂与奇迹

在眼前描绘华美的姿态

你在歌唱那悠长的曲调

你在书写那动人的微笑

我知道那是你青春的节奏

拥有不变的希望

在这美丽的风景里

你记录了一整章的精彩

记录了目光的信仰

于是,你不在是一个流浪的逃兵

放下一路流浪的理由

继续在旅程上寻找风景

不用闪躲,也不用粉墨

那里有属于青春的故事

如梦,如幻

如歌,如画

有雨,有泪,也许还有彩虹

前方也还有不一样的色彩

是蓝色,是白色,也许还有粉红

这是属于你的色彩

5.青春之歌诗歌 篇五

把握着没有方向的笔尖

驾驭着青春的风帆

驶向天涯海角

始终没有停泊 踏着时代的碧浪

舞着数月的节拍

荡漾着平凡的青春

斩浪劈波 沐着光浴的人流

将理想载入巨轮

远航高歌 秋染江山

春润江河

冬立冰川

夏泳银河

烧煮着劳动的号子

聆听着船夫的纤歌

玩转着年轮的蹉跎

创造着岁月的积淀 不老的青春

在奋力拼搏

阳光当线交织穿梳

汗水在泥土里结熟了芳香的咖啡之果 笑看着瑶台瞭望的母亲

赞颂着英雄无数的壮举

倾听着彪炳日月的青春之歌

隐藏着风雨的喧嚣和坎坷 灿烂的青春

从不曾褪色

暖风吹过的季节

天空澄澈如洗

柳絮漫天飞舞

飘落在悄然萌动的大地

年轻的生命在土壤里蠕动

勃发的乐曲在心里流淌 年轻的我们

拥有不变的誓言

年轻的我们

将坚定的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

起跑线上

出发的那一刻起

注定我们要追着东升的朝阳 刚毅自信的脸庞

在等待胜利的曙光

紧握住那一滴汗水

任泪水在脸上流淌

只为掌声响起那一刻的到来 也许

世界上所有的美丽都集中在这里了 也许

最灿烂的阳光都撒在了这里 看

跳动的火焰

正是青春的怒放

欢跃的脚步

正是青春追逐梦想的音响

让我们高唱青春的赞歌——青春

青春

青春

青春无悔

既然选择了蓝天

也就选择了飞翔

哪怕有一天会有一双带血的翅膀 青春无悔

既然选择了拼搏

也就选择了风雨

哪怕会有荆棘丛生在未来的路上 青春 从我们选择了以后便定格了人生的航向 青春 从我们选择了以后便迎来了风雨兼程

青春是一片鲜嫩的绿叶

在清新的晨风中

总是带着一脸的露珠尽情地欢笑 青春是一首飞扬的旋律

在跳动的琴键上

总是踏着轻快的步伐欢乐地歌唱 青春是坚定一个信念——要做强者

要做强者

要做强者

青春是紧握着时间

追赶着胜利

把黎明诞生的通知

发向明天

青春的日记

只有抹上鲜艳的色彩

写下奋斗的艰辛

再打上成功的烙印

我们才能无悔青春

6.青春祭诗歌 篇六

韶光岁月,我们的天空总是晴,似水流年,我们的生活总是春。

无法忘却,曾经充满激情的眼睛,难以割舍,徒手描绘梦幻的白云。

我们的青春,是场饕餮的盛宴,年少的轻狂,是那青春的萌动。

躁动的浮华,不过是过眼云烟,成长的历程,伴着切肤之疼痛。

校园的生活,是回忆里的笑谈,难得的假日,是暴雨后的晴空。

青春是场自编自导的独角戏,每个人都是自己唯一的主角。

微红着脸羞涩告白时的旖旎,已成为回忆里流淌着的甜蜜。

操场上的蒲公英金色的记忆,是你我肆无忌惮相处的喜悦。

7.青春中国诗歌 篇七

事实上,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1]p.119中国的意象理论源远流长, 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首次阐述这一理论的是《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 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意思是说, 要表达意思, 必须依靠象, 即“立象”。《庄子·外物篇》中提出了“意”和“言”之间的关系:“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庄子》注重“意”, 为了“得意”, 可借助于“言”, 而得到“意”之后, 便可以不顾“言”的方式。三国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也阐述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 并提出了“意”之重要性:“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意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在我国, 首次将意象这一术语用于文艺批评的则是南朝伟大文学理论家刘勰。他在其《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深刻地阐述了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然后使玄解之宰, 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 谋篇之大端。”意思是说, 作家在构思过程中, 按照和谐的声律来安排文辞, 正如有独创的工匠, 凭着想象中的形象进行创作。到了唐代, 王昌龄将“意象”明确用于诗人构思中, 他说:“久用精思, 未契意象, 力疲智竭, 放安神思, 心偶照境, 率然而生, 曰生思。”明清时代的文学理论家把意象作为诗的审美特征, 如胡应麟《诗菽》中有“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等。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强调“意”, “象”为“意”服务。

在西方, 意象最初是个心理学术语, 指的是依靠人的各种感官对外界事物产生感觉和知觉上的经验, 并以此引起重现与回忆。意象派诗人深受柏格森等直观主义哲学思想和弗罗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的影响, 强调主观思想对客观世界的瞬间感受和直接反映。意象派诗人艾兹拉·庞德认为“意象是在刹那时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这个复合物是直觉的产物, 是浑然不可分割的。意象主义的关键在于它不把意象作为装饰来使用, 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意象不仅是一种思想, 它是被赋予能量的一个漩涡或融合在一起的思想群。”意象派早期人物休姆认为“诗中的意象不是修饰成分, 而是直觉语言的根本要旨”。犹哈兹提出“意象是感官经历的再现”。威廉·普法特认为“意象是揭示真理的一瞬, 而不是一连串事件或思想的构成体”。

通过上面的叙述, 我们可以看出, 在“意”与“象”这两个要素中, 中国古代诗人在追求“意”与“象”的和谐统一时, 更看重“意”, 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我国古代的文学创作, 在艺术构思中不是单纯地从“象”到“象”, 而是运用思想感情, 即“意”去选择、提炼、改造“象”, 并融进“象”中, 从而构成“意象”。而西方意象论侧重于主观思想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感受和直接反映。诗人们强调凭直觉认知, 表现客观世界, 可以追求直观的“象”给人的心灵造成的清晰的瞬间感觉, 而“意”是作为“象”表现出来并被感受到的, “意象”就是诗人直觉所见之“象”, 其中融汇着诗人的“意”。意象派诗人特别重视眼前物象在视觉上的感受, 更强调直观的“象”给诗人的心灵造成的感觉, 特别重视眼前之景, 注意意象在视觉上的感受, 目的是用客观、直接、明确的艺术形象, 把诗人的情感和思绪全部暗示出来, 并借助一景一物, 在瞬间给读者以强烈的触动。由此可以看出, 意象派诗人更强调“象”。

就意象内部结构而言, 意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由于对审美和创作主体在该统一体中所处地位的不同认识, 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的内在构成部分各有偏重。除此之外, 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实质的不同认识使意象在诗歌中所起作用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背后有中国文化传统中深厚的哲学、文学、审美传统作为强有力的支持, 具有不避主观色彩的特征, 常常是以物比德, 以山水比道, 以空山明月表现超越尘俗, 以长河落日表现胸怀宽广壮阔……自然山水、诗歌灵性、哲学思辨间是相互依赖的。这与中国诗歌表现的传统, 融情山水的民族审美特性有很大关系。自然景物的变化呈现出的种种意象经诗人的艺术提炼, 以景物变化蕴藏哲理, 创造出情景丰美、韵味深厚的意境, 进而走向思想的精纯。对于审美主体的读者而言, 虽可因情因景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联想, 但结合诗人、历史、文化传统及诗中形象, 仍可与诗人产生共鸣, 从而理解诗人写作时的艺术构想及诗中艺术形象所蕴涵的思想内容。然而, 意象派诗歌则是竭力的避免主观因素的渗入, 主张客观, 强调客观意象的统摄力和包容性。意象派认为意象在含义上可广泛延伸, 具有模糊性和无限的暗示性。意象派诗人们所创造出的意象正如代数中的符号a, b和x有着变化的意义。这种主张虽然可以使读者随意进行联想与想象, 但作者创作时瞬间的体验却只能固化在几个客观冷静的意象上, 读者无法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以意象派诗人庞德著名的短诗《在地铁车站》为例: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

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2]

庞德试图通过呈现人群中的脸庞及湿树枝上的花瓣来传达他刹那间的审美体验。可这种体验仅限于瞬间的直观感受, 至于其深层意义上读者得到的也只是没有任何主观色彩的冰冷坚硬的意象而已。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意象不仅本身蕴含丰富且成为诗人营造意境、表达情志的有力手段;在意象派诗歌中, 意象成为诗人直观感受的固化, 用以与维多利亚及乔治派的滥情诗歌相抗衡。

如上所述, 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虽都以使用鲜明的意象为特点, 但二者对于意象的理解和运用是不同的。前者以表现主观思想为目的, 但同时, 也不排斥客观现实, 融情于景、以景载情, 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完美结合。而后者偏重客观现实, 竭力的避免主观因素的渗入。坚持对现实物象依样画葫芦, 将主观感情固化凝结在客观的意象中, 限制了作者与读者的想象活动空间。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然而, 两者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从他们共同经营的意象入手, 对二者诗歌中意象的实质和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而揭示出这种差异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派诗歌,意象

参考文献

[1]顾祖钊, 文学原理新释,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2]彼德·琼斯, 裘小龙译, 意象派诗选, 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6。

[3]赵毅衡, 远游的诗神,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4]黄晋凯, 张秉真, 扬恒达, 象征主义·意象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5]张强, 意象派、庞德和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轫, 载《外国文学研究》, 2001年第1期。

[6]夏之放, 文学意象论,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3。

8.于佩 青春中国 美丽奥运 篇八

五官精巧可爱,肤色宛若凝脂,长发乌黑飘逸……一系列代表中国式美丽的形容词用在于佩身上都不为过,这份独特的美丽气质使得她成为张艺谋钦点的50名最美引导小姐之一,张艺谋也认为于佩的气质符合人们对中国特色的理解。

锻造美丽

开幕式辉煌的背后是一连串心血和汗水。

入选举牌礼仪小姐的经历一波三折。早在2007年,身高1.81米的于佩就一心盼着可以担任引导运动员出场的举牌礼仪小姐,却不幸因为脚部受伤而与首次选拔擦肩而过。之后,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参与开幕式标兵选拔并顺利入选。标兵就是在开幕式中身着白衣站在场地中央起到定位作用的志愿者,在整个开幕式过程中,这些志愿者需要不间断地跳舞,很累却很少能引起注意,尽管如此,入选的于佩还是充满着参加开幕式的喜悦。

2007年10月,于佩开始了作为开幕式标兵的训练。幸运的是,正在受训的她因为个子突出,容貌也颇有东方气质而被奥运会开闭幕式导演组的一名导演无意中发现,并立即调去参与举牌礼仪小姐的训练。“我当时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简直要晕过去了。”于佩说。

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于佩此前从未参与过任何礼仪活动和商业演出,因此,为期2个多月的“美丽锻造”对她而言就格外艰辛。于佩说,从2008年5月31日起,她们就进入了全封闭式培训,封闭培训历时2个多月,一直持续到开幕式当天。培训的内容包括顶矿泉水瓶训练平衡性、举2公斤多的牌子训练臂力、训练形体的形体课以及练习礼仪基本功的站姿、转体、入场等。每天上午训练2.5个小时,下午受训1.5个小时,时间不长但是强度很大。训练从站姿练起,一站就是1至2小时。“有一次,我们站了两个半小时,教练还没有叫停。突然,一个姑娘哭了,接着所有的姑娘都流泪了,可是我们都没有哭出声,眼里流着泪,嘴还是保持微笑的。”“当时教我们的汪贵花老师看到这一幕,她也心疼地哭了,她说我们真是太不容易了。”

在训练过程中,因为按照身高排序,于佩一直都是希腊代表团的引导员,一直到8月5日张艺谋去看彩排时,突然决定改由她出任“中国小姐”。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她“几乎都傻掉了”。导演并没有给出调整的理由,“我觉得可能是我气质比较中国吧。”于佩笑着说。

盛放之后归于平静

开幕式的第二天,于佩就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大家对引导员的关注远远超出了于佩的预料。曾有记者问她:“当时有没有一种要成名的感觉?”于佩说:“没有,只有一种感觉,那个不是我,不敢相信!”

回忆起几个月的艰苦训练和开幕式当天的情景,于佩感慨地说,能够参加北京奥运开幕式为祖国举牌,就已经是她最大的幸运了。有媒体称她为新一代“谋女郎”,对此,于佩看得很清楚:“我目前没有什么想法,现在还是以学业为主,不过多受这件事的干扰,当然,这段经历我会永久珍藏。”

9.青春励志的诗歌 篇九

《风筝的春天》

风筝是春天的首饰,春天是生命的蝴蝶结

——题记

风筝是春天的首饰,飘逸在空中

像一只鸟,飞翔是灵动奇妙的语言

仿佛顽皮的忘记了回家的孩子,学鱼在水中游

阳春三月,花儿兴奋地进行一次次约会

命中注定的安排,却透着少女般的羞涩

粉嘟嘟的脸庞,是花儿在思念着情郎

情感像风筝一样,在空中飘荡

那是蜜蜂还是蝴蝶?

倏忽间,不知辜负了多少情意

生命像花儿谢了又开,开了又谢

然而岁月却始终淡定着不声不响

听自然界的命运交响,那又是谁的心跳如此激动人心

将春天在山水葱茏中放飞,放飞希望而收获喜悦

就像放飞月亮而收获了太阳

宇宙中此消彼长,放飞童年而蓦然间发现人到中年甚或是垂暮

方才醒觉在岁月老人的怀抱中贪玩,不知不觉已是窗外的残月

而那根命运的线,究竟握在谁的手中呢

人生是天地间的风筝,自然界的花朵

在飞翔中,圆着一个个梦

想挣脱梦境,去自由飞翔

却又发现,梦--在梦中

哦,又是一年三月天,又是一个风筝的春天

《走向远方》

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

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我们学着承受痛苦。

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把眼泪都贮存在成功的那一天流,那一天,哪怕流它个大海汪洋。

我们学着对待误解。

学着把生活的苦酒当成饮料一样慢慢品尝,不论生命经过多少委屈和艰辛,我们总是以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醒来在每一个早上。

我们学着对待流言。

学着从容而冷静地面对世事沧桑,“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便是我们的大勇,我们的修养。

我们学着只争朝夕。

人生苦短,道路漫长,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走向远方,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

《人生颂》

不要在哀伤的诗句里告诉我:

“人生不过是一场幻梦!”

灵魂睡着了,就等于死了,事物的真相与外表不同。

人生是真切的!人生是实在的!

它的归宿决不是荒坟;

“你本是尘土,必归于尘土”,这是指躯壳,不是指灵魂,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

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

都超越今天,跨出新步。

智艺无穷,时光飞逝;

这颗心,纵然勇敢坚强,也只如鼙鼓,闷声敲动着,一下又一下,向坟地送丧。

世界是一片辽阔的战场,人生是到处扎寨安营;

莫学那听人驱策的哑畜,做一个威武善战的英雄!

别指望将来,不管它多可爱!

把已逝的过去永久掩埋!

行动吧--趁着活生生的现在!

心中有赤心,头上有真宰!

伟人的生平启示我们:

我们能够生活得高尚,而当告别人世的时候,留下脚印在时间的沙上;

也许我们有一个兄弟,航行在庄严的人生大海,遇险沉了船,绝望的时刻,会看到这脚印而振作起来。

那么,让我们起来干吧,对任何命运要敢于担戴;

10.畅享青春“炫·梦”中国 篇十

盛世六载 再创辉煌

作为中国休闲装设计的顶级赛事,“常熟服装城杯”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服装协会、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政府主办,《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江苏常熟服装城管理委员会承办。大赛旨在提升中国休闲装设计水准,形成产品创新的文化氛围,达到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的目的。

从初始的青涩走向成熟,历经多年的积淀,“常熟服装城杯”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已成为行业内设计精英争锋对决顶级的擂台。五年春华秋实,大赛折射出休闲服装设计产业风起云涌的变幻,燃起了设计竞赛的热火。2013年,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根据2011~2012年度全国(国际)时装设计大赛各主办单位的申报材料和《中国时装设计大赛成果奖评选章程》规定进行了成果认定,“常熟服装城杯”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成功入围,惊艳四座。

如今,大赛选手招募覆盖全国知名高校,已成为热度最高的创意大赛之一。往年春季,大赛校园选手招募进入旺季,而今年12月,“常熟服装城杯”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组委会提前走进高校揽才,力争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抓住这个实现梦想的机会。对于徘徊在梦想边缘的设计者来说,这不仅是最佳助飞平台,更是具有商业价值的优秀作品进行产品孵化的机会。它开创了行业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新途径,使常熟休闲装产业走向了一个新高度。

“常熟服装城杯”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已经伴随行业走过五载春秋,是“中国含金量最高的设计大赛”、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性赛事。第六届“常熟服装城杯”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将继续砥砺奋进,力求打造一场充盈着青春、梦想、创意的视觉盛会,为常熟“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炫·梦”江南 梦圆中国

去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不久,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实现中国梦;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时的讲话中对中国梦作了系统阐释。此后,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了中国梦,阐明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中国梦,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而在新的一年,“常熟服装城杯”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将被冠以梦想的名义。在继承往年赛事主线的基础上,2014“常熟服装城杯”第六届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的赛事主题定为“炫·梦”。2009年,首届常熟大赛的主题定为“炫·乐”;第二届主题为“炫·色”;第三届主题选定为“炫·绣”;第四届主题则为“炫·艺”;第五届主题为“炫·舞”。每一届的主题都是一次对中国文化、休闲服饰的深入探索,与常熟的城市气质及常熟地区服装产业的内涵不谋而合。

本届“炫·梦”在主题设定上,既注重“梦江南”的文化情思和“炫动青春”的设计理念,同时也希望参赛者紧扣绿色环保意识,展示当下休闲装产业的朝气与活力,体现出青少年独有的青春之美。

据2014“常熟服装城杯”第六届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大赛主题“炫·梦”,“梦”意味着梦想、追求和希望。青春,因为梦想变得飞扬热烈;人生,因为梦想变得无比厚重。青年学子要勇于追逐梦想,做梦想的实践者。将自己的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让国家因而更加富强,是本届大赛的初衷和目标。

作为中国休闲装设计师的起跳板,大赛组委会希望本届参赛者们能够再大胆些。将富有激情的创意以服装的形式表现,是服装设计最大的诱人之处。参赛作品不仅要将色彩、版型、材料、搭配与细节美学融入到休闲装观念,还应敢于突破传统,比如从女装延伸到男装结构设计,突出男性个性需求,使其具有独特品味与时尚魅力。

男装设计 提高含金量

据了解,前五届大赛共有过万名国内外各大专业院校学生以及国内外职业设计师参赛,稿件来自于国内外100多所服装设计学院,包括北京、 上海 、广东、河南、四川、湖南、内蒙古等25个省市区和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的优秀服装设计作品。

2014“常熟服装城杯”第六届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总奖金额度同样创国内设计大赛最高,其中金奖选手一名,奖金高达20万元。银、铜奖选手共5名,将分别获得10万元和5万元的奖金;除了以上奖项,组委会还设立最佳工艺制作奖、最佳面料运用奖、最佳服饰搭配奖和最佳男装设计奖,以及为鼓励年轻设计师夯实绘画功底而特别设立的最佳效果图奖3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赛首次设立最佳男装设计奖。男装,似乎是一个常年被众多设计者遗忘的领域,与普遍认同的女装设计相比,男装设计一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常熟的男装产业却一直在积聚力量,引领市场风潮。目前,常熟已经在着手建立“中国男装指数发布平台”,为行业发展出力。作为呼应,本届大赛决定单独设奖,以重新唤醒行业对于男装领域的激情。大赛组委会方面表示,欢迎立志投身男装行业的设计师,搭上大赛的快车,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据大赛组委会介绍,2014“常熟服装城杯”第六届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更加注重专业市场、大专院校、品牌企业乃至各大媒体的资源整合。在宣传策略方面,大赛将利用新媒体手段,着力提高大赛在大众中的知名度,让更多人参与到大赛活动中来,形成良性互动。

借力大赛 促进设计与产业互动

得力于政府对时尚产业的鼎力支持,“常熟服装城杯”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连续成功举办了5届,大赛不仅跳出了“为赛办赛”的传统思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赛平台,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发现、孵化休闲装创新人才、引领带动休闲装产业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新模式、新业态。通过前五届大赛的选拔,涌现出很多优秀选手和优秀作品。“迪尚”第九届中国时装设计大赛成果奖初评中,“常熟服装城杯”第四届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银奖获得者马亮脱颖而出,以作品《信仰》得到了评审委员会的一致认可。

借助大賽平台,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美誉的常熟市,在打造中国时尚名城新高度的过程中,已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服装产业集群和首屈一指的千亿流通市场,让人们为之赞叹。而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已经举办5年的“常熟服装城杯”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为推动常熟地方服装产业提升、为选拔鼓励优秀的时装设计新秀做出了重要贡献。

11.试论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 篇十一

1 意境美

所谓的意境一般是指通过诗中物象所表达的一种境界, 把所要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诗中所写景来表现。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边, 虽然只有28字, 却包涵着极丰富的内容, 它描绘了10种景物, 却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表现了天边游子的孤寂痛楚之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情景高度浓缩于这一幅画面之中。在诗中情景交融语言自然, 更能使意境显得深远美丽, 例如, , 刘禹锡的《石头城》一诗:“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这四句诗句句写景, 诗人所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 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 放在朦胧的月夜中写, 显示了故都的荒凉和没落, 更透露出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无限感伤。

2 个性美

所谓的个性在诗歌中一般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人物照象等等。其中诗人的自我形象经常包括一些肖像、行动、神态、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比如, 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国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歌虽朴素简短, 但人物形象尽显。鸿门宴之后, 刘邦战胜了项羽, 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这使他兴奋、欢快, 踌躇满志, 然而他心中又隐藏着深深的惧怕和悲哀:得江山易, 守江山难。所以他极其渴望得到良将志士, 以固国安邦。由此可见, 此诗既表现了其豪迈得志的一面, 又表现了其内心忧虑矛盾的一面。其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还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为情景交融的佳作, 秋夜的江边, 月落乌啼, 清霜满天, 满怀乡愁, 孤卧客船, 只有残败的江枫, 明灭的渔火相伴, 让人彻夜难眠, 再加上深夜苏州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 更衬托游子的孤寂怀乡之情。刻画了游子思乡的独特形象。

3 建筑美

所谓的建筑在诗歌中多是指诗歌的和律, 采用的修辞发法, 表现方式等, 让人读起诗来感到诗歌形式整洁多样, 很是规整, 就像所盖的建筑一样, 形式整洁而又不单一, 有上下四方的, 有金字塔式的还有阶梯式的。例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此诗的表达方式是记叙, 运笔朴素自然.从意象上说, 此诗用了一个“秋风”, 见到秋风, 一种会产生时间飞快, 一年将尽, 而自己离家已久, 何时是归期, 故油然而生思乡怀人之情;一种会因秋风落木叶, 气候转凉, 引起心中的无限愁绪.从叙事的特点上说, 此诗抓住了一个典型的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 十分逼真的写出诗人对家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如同一个建筑上嵌了一颗靓丽的明珠而使建筑变的格外摧残。

4 音韵美

所谓的音韵在诗歌中是指诗歌读起来不仅压韵而且还具有极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和韵调谐和, 从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美。此外, 双声、叠韵、叠音。象声, 这类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莱”、“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 不但增加了音韵美, 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所讲的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的格律以及押韵、平仄、双声词、叠韵词等等都是诗的语言音韵美的表现, 而且这种音韵美都是和诗的语言所暗示的意境、内心生活相配合的。例如崔灏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12.试析中国古典诗歌的黄昏意象 篇十二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像“黎明”、“拂晓”等的意象寥寥无几, 而有关“黄昏”、“日暮”等的意象则比比皆是。为什么呢?黄昏、日暮等时间段是自然万物衰颓凋落之时, 人们为什么对衰颓凋落的景象感兴趣呢?

一、黄昏意象起源于对温馨家园的渴盼

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诗经》, 首先吟唱出了黄昏怀人的深挚与怅惘, 即《诗经·王风》中的《日之夕矣》。整首诗为怀念外出的征人所作。读起来很富有人情味, 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家人团聚、幸福温馨的渴盼!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了人们一种固定的生活模式。经过了一天的辛勤劳作, 日入而息是很自然的事情。当然这时也是家人团聚, 享受快乐与温暖的时刻。正如诗中所言, 这家的征人没有回来, 对于追求幸福温馨的人来说, 自然是无比焦急的。中国人最看重的也就是这一点了, 其实这也非常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紧张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进入闲适休憩状态,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同样是人们一天中最富生命意识和哲理意味的时刻。黄昏时刻的来临让本该享受生命幸福温馨的愿望落空, 家人团聚的渴盼变为了失落, 怎能不让处于那些羁旅行役中的人充满焦灼和忧虑呢?当人类进入暗黑的子夜, 只有诗人的灵魂在看护着人类最后的家园。

二、黄昏意象的发展应该说是找不到归依后的反复吟唱

继《日之夕矣》以后, 作家们便常常借黄昏等意象来抒发内心对温暖、温馨和幸福美满的期待和得不到的焦虑。明代何景明的“天寒一雁至, 日暮万行啼……江湖更摇落, 何处可安栖” (《答望之》) 一诗最能说明这些。此外, 刘仲尹“人不见, 思和穷?断肠古今夕阳中” (《鹧鸪天》) 、马致远“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等诗, 都是无比鲜明的例证。我们知道, 归依和家园既联系着生命的最后归宿, 也联系着人生经过颠沛流离, 试图得到灵魂的安顿与休憩。当人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 或在经历人生旅程的颠沛流离后, 找不到自身的归途和人生灵魂的最后安身之所, 其充满忧伤和焦虑的内心, 便无时无刻不做着各种各样的尝试。东汉文学家张衡的《归田赋》, 其实就是感慨人们放弃生命本来的东西而去追求诸如官场、功名等生命以外的东西, 经过一场又一场的劳累、挫折与困顿后, 方才找到田园这一灵魂归依的地方。一方面缘于许多中国古代文人在经历官场后, 对官场的深感厌倦。吴筠在看到秀美的自然山水后感叹:“鸢飞丽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 窥谷忘返。” (《与朱元思书》) 陶渊明也在仕途的困魄后说:“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归去来兮辞》) 他们想找到人生最后的归依之所。毫无疑问, 归依体验就是人们在寻找精神家园过程里所达到的神圣的精神境界, 目的是想获得充实、安适和永恒的感受。问题是中国传统的诗人们在饱受焦虑、失落的痛苦之后, 虽然身怀虔诚之心, 但很少有人寻觅到人生的归依之所, 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就促使他们用黄昏等意象向读者不停地倾述自己的想法与努力。另一方面则因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的内心焦虑所致。当国家兴盛时, 对天下苍生的眷顾是他们时刻考虑的问题;当国家残破时, 他们便主动承担起拯救社稷的责任。然而, 人们生存境况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不可能有根本改变的现状, 使得他们背上了重重的精神重负。所以, 后辈对前辈创作经验的继承借鉴, 使得黄昏意象在古典诗歌的运用中, 一代比一代娴熟。唐代诗歌中, 黄昏意象较多的集中在那些“人生在世不称意”的诗人中, 像杜甫、白居易、贾岛、李商隐等等。唐以后的诗人们, 他们对黄昏也情有独钟, 比如辛弃疾、元好问。前者如“一片归心拟乱云, 春来谙尽恶黄昏” (《鹧鸪天》, 后者如“眼中高岸多深谷, 愁里残阳更乱蝉” (《外家南寺》) 等。在传统诗人中, 有着如此蓬勃向上精神的诗人几乎没有, 自然也就更适合他们用黄昏意象来表现自己找不到归依的哀愁。

三、黄昏意象文化内涵的成熟

在诗人笔下大量出现的黄昏意象,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文化内涵:

1、用黄昏与内心的哀愁和焦灼相联。

杜牧《池州清溪》:“弄溪终日到黄昏, 照秋数来白发根。何物赖君千遍洗, 笔头尘土渐无痕。”弄溪终日, 直到黄昏, 诗人“照秋”来数自己一根根的白发, 真是“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呀!白居易的《寄上大兄》:“秋鸿过尽无书信, 病戴纱巾强出门。独上荒台东北望, 日西愁立到黄昏。”鸿雁能够传书, 可一阵阵秋鸿过去, 仍不见友人的书信, 虽然诗人处于病中, 但仍然要独登荒台引颈而望, 落日西坠, 黄昏时刻的惆怅真所谓愁肠百结, 难以解开。又如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诗歌借黄昏写出了边愁与闺愁的多重惆怅。这样的例子在李商隐的诗中也比较常见。另外, 黄昏也引发国家之愁, 思念家乡之愁。诗借黄昏、碧草来象征华清宫的昔日繁华, 如今宫门深闭, 无比凄凉。又如“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等, 则借日暮来写乡愁。

2、黄昏象征晚节或生命的尽头。

李商隐:“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 , 显然是借黄昏来抒写生命快到尽头的哀伤。又如李弥逊的《春日即事》:“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一二句写雨丝像网丝, 要把整个春天罩住, 三四句要表达“门前冷落, 没有车马往来”的冷清。深层次里, 是诗人在为自己的命运叹惋:时节已经到了暮春 (落花狼藉) , 这种情境里居然还下着迷朦的细雨, 天地间被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 想解脱内心的惆怅谈何容易, 诗人只有在宿鸟的归巢声中独自掩门去体味人生的冰冷与况味。

3、黄昏意象象征国家的残破, 政局的风雨飘摇。

像唐代王维“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归嵩山作》) 等诗中都可见证。对中国传统的诗人来说, 赈济苍生、匡复社稷的宏图大志深入每个人的灵魂。尤其是到了宋代, 因为时局的变换, 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悲愁情绪则更加强。“吴鸟蜀花残照里, 忍见荒城颓墙壁” (邓剡《念奴娇·驿中言别》) 是表达国家残破的一种景观, 而“燕子不知何世, 向寻常巷陌生人家, 相对说兴亡, 夕阳里” (周邦彦《西河》) , “夕阳古木, 六代兴衰” (陈人杰《沁园春》) 等则是借夕阳感慨江山更迭的另一方式。姜白石的《声声曼·淮左名都》“到黄昏, 空角吹寒, 都在空城”则更具有代表性。而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 孤云漂泊欲何以”等诗歌, 是对南宋风雨飘摇的政权不绝如缕的哀歌。“山雨欲来风满楼”, 国家兴亡与诗人之悲的紧密相连, 使得黄昏在诗歌里的大量表现, 就显得格外显眼。

总之, 中国古典诗歌里黄昏等意象的运用, 是中国传统诗歌以忧伤为主要特征的生动表现。黄昏的出现, 常在伤情、伤怀、乡思、兴亡方面包蕴着一种愁苦的心怀。人生的归依, 心灵的慰藉和灵魂的安慰犹如久旱的甘霖一样宝贵。他们当然要向读者倾倒人生这浓浓的苦酒, 也只好用黄昏、日暮等来消解。

正因为如此, 古诗中黄昏意象描写的背后是没有归依的世界在他们眼中的凄伤和寥落。所以黄昏之叹, 才会有着这样千古不衰的魅力。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很多意象, 在自然意象中, 黄昏意象是最为突出的。黄昏作为意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具有着独特的社会人生的隐喻。

13.一个演员的中国式青春 篇十三

他的话总是简单的,短短的,但他神情笃定而且坦诚。他高三时候选择了艺考,当时却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与山东艺术学院表演系失之交臂,固执的他选择了复读,专心攻克文化课弱项,继续努力学习专业课,酸甜苦辣尝尽,终于在一年后顺利考入了山艺表演系。梦想照进了现实,赵猛在四年的大学期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次上台表演的机会,认真揣摩每个角色、每句台词,终于在毕业大戏汇演中被山东省话剧院的领导看中,毕业之后进入山东省话剧院做了一名真正的演员。

他的这些经历以图像的方式在我脑海里出现的时候,颜色浅淡干净,仿佛加了柔光镜一般,呈现出一种柔和的景致。有多少人曾经参加过艺考?又有多少人能够顺利通过考试,顺利进入大学,顺利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呢?只有很少很少的人,那些及其幸运的人,他们在看似平坦的路途中经历荆棘与鲜花并布的痛苦,他们在经历着看似平凡中庸但却需要巨大毅力和坚忍的中国式青春。这是时代使然,也必定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他比较喜欢演话剧,我和他谈了很多话剧尤其是小剧场话剧的话题,他都坦诚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在上海、北京一些城市中,观看小剧场话剧已然是件十分小资和有品味的事情,在济南却还是沙漠化,你怎么看?我问他这样一个犀利的问题。他慢条斯理的说,其实小剧场在济南也不是沙漠化,只是我们还不如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发展的快,观众群体还没有那么多,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努力排戏、努力做宣传,不断向别人学习,相信假以时日我们也能做好。

我们还谈到了儿童剧的创作,现在省话的亲子剧场大多是改编的经典童话故事,原创很少,他说,这也是现实的困难。因为一是好的儿童剧剧本缺乏,二是观众不认非经典童话,这些现状都是需要创作、排演、推广、宣传等各个环节的共同配合才能改变的。

谈到戏曲,他还是强调宣传,他说戏曲是传统艺术。是祖辈们留下来的“好玩意儿”,观众群是有的,但是很多观众不知道要去哪里看戏,也不知道什么时间演戏,观众是根,没有了根就没法发展了。宣传很重要,酒香也怕巷子深,越传统的艺术越有味道,越应该传承下去。有很多老剧种,比如京剧、黄梅戏、豫剧等都发展的很好,我们的吕剧可以借鉴它们的发展,发扬光大,永久流传。

谈到将来的发展规划,他说没有规划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是一个不会说大话的人,还是做好眼前的事情最重要。演好每一个角色,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年轻的人行者,首要的便是忍耐,其次是勤奋。无论是忍耐,还是勤奋,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当然,也是为了本色的坚持。生来就有可乘凉的大树固然好,但这也是有的人一辈子都逃不掉的梦魇:用自己的枝干去迎接暴风雨,用自己的枝叶去沐浴阳光,用自己的根去汲取土壤的营养,用自己的力量破石而过,这是残酷生活背后的智慧,也是他选择的。失意的时候,回过头去翻翻自己的梦想清单,岁月会让笔迹变淡,但是刻到心里的东西是永不消失的。

他说,演戏就像做人,要真诚,要坦率;演戏就像做事,要果断,要缜密;演戏就像做饭,要耐心,要细腻。他在《大于等于情人》、《青春禁忌游戏》、《大商无算》等话剧作品,《丑小鸭》、《白雪公主》等儿童剧,《警中警》、《法官老张》等影视剧作品中恰到好处的表演正是最好的写照。他曾荣获山东省第一届小剧场话剧节最佳男演员奖,这是每个年轻演员的殊荣。赵猛说他相信机会只给那些准备好的人。无疑,他在努力准备着,下一次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会有十足的底气。

14.青春的抒情诗歌 篇十四

趁年轻

去做你想去做的事情吧

也许,此刻还是黑夜

也许你还在踟蹰下一个黎明还有多远

抬起头

光明就会从你的眼里流出来

趁年轻

去做你想去做的事情吧

不要彷徨

不要犹豫

自卑与胆怯只能让你和理想的距离更遥远

走出自己

走出一片阳光的新乐土吧

趁年轻

去做你想去做的事情吧

不要总活在生活的抱怨里

不要总埋怨白天不懂夜的伤悲

微微笑,挥挥手

把那些可见与不可间的阴霾全部都恬然地淡定下去

那么,成功--

你就一定会拥有她

趁年轻

去做你想去做的事情吧

生命韶华短暂

我们没有时间去为自己书写太多的遗憾

趁年轻

就让我们潇洒地策马奔腾享尽人世的繁华吧

趁年轻

去做你想去做的事情吧

人生会承载很多的厚重

年轻也需要回首

望一望已走的路

思一思未走的路

踮起脚尖

也许你就能张望到幸福的曙光

趁年轻

去做你想去做的事情吧

我清晰地记得

上一秒钟我已疲倦地睁不开眼了

但此刻

当我顶着疲倦写到这里时

清醒与坚持已经塞满了我的每一个几欲颓废的细胞

趁年轻

去做你想去做的事情吧

也许你会亢愤

我只会木讷地呆在原地

我没有知识、没有金钱、没有头脑

我永远都不可能实现我的理想

不,我要说——

你可以尽情地生活快乐一点

把你的快乐多传播给别人一点

那么你就是一个生活上的成功者

趁年轻

去做你想去做的`事情吧

实现自我卑微的价值

诠释青春多姿的含义

就算失败了

那也是一种拥有的“成功”

趁年轻

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不要等到年迈了

再心酸地说

假如当初怎么样

因为太多的假如会让我们在满足自己的同时而感觉到心累

趁年轻

去做你想去做的事情吧

此刻,站在原地

我已封杀了我所有的感觉

只用这一个不算僵硬的躯壳去魇面看世

轻轻地

我就在这里

不张不弛

15.关于青春的诗歌 篇十五

古代关于青春的诗

1、《游南亭》 【南北朝】谢灵运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将侯秋水,息景堰旧崖。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2、《惜花吟》 【唐】鲍君徽

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朝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欢,莫待春风总吹却。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妆成罢吟恣游后,独把芳枝归洞房。

3、《秋槿》 【唐】白居易 风露飒已冷,天色亦黄昏。

中庭有槿花,荣落同一晨。秋开已寂寞,夕陨何纷纷。正怜少颜色,复叹不逡巡。感此因念彼,怀哉聊一陈。男儿老富贵,女子晚婚姻。头白始得志,色衰方事人。后时不获已,安得如青春?

4、《送友人》 【唐】杜牧

十载名兼利,人皆与命争。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夜雨滴乡思,秋风从别情。都门五十里,驰马逐鸡声。

5、《送李青归华阳川》

【唐】李白

伯阳仙家子,容色如青春。日月秘灵洞,云霞辞世人。化心养精魄,隐几窅天真。莫作千年别,归来城郭新。

6、《赠郭驸马》 【唐】李端

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金距斗鸡过上苑,玉鞭骑马出长楸。熏香荀令偏怜少,傅粉何郎不解愁。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

7、《三月过行宫》

【唐】李贺

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

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

8、《戏题赠二小男》

【唐】刘长卿

异乡流落频生子,几许悲欢并在身。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未知门户谁堪主,且免琴书别与人。何幸暮年方有后,举家相对却沾巾。

10、《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1、《为人题》 【唐】郑谷

泪湿孤鸾晓镜昏,近来方解惜青春。杏花杨柳年年好,不忍回看旧写真。

12、《题吕食新水阁兼寄南商州郎中》

【唐】朱景玄 丹槛初结构,孤高冠清川。庭临谷中树,檐落山上泉。晓色挂残月,夜声杂繁弦。青春去如水,康乐归何年。

关于青春的诗歌

《无怨的青春》 文/席慕容 在年轻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

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那么 所有的

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 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 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以后 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青春》 文/沈庆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轻轻的风青青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没有谁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枯涩滋味。每一片金黄的落霞我都想去紧紧依偎,每一颗透明的露珠洗去我沉淀的伤悲。在那悠远的春色里我遇到了盛开的她,洋溢着眩目的光华象一个美丽的童话。允许我为你高歌吧以后夜夜我都不能入睡,允许我为你哭泣吧在眼泪里我能自由的飞。梦里的天空很大我就躺在你睫毛上,梦里的日子很多我却开始想要回家。在那片青色的山坡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等待着终于有一天它们在世间传说。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纠缠的云纠缠的泪,纠缠的晨晨昏昏,流逝的风流逝的梦,流逝的年年岁岁。

《相信未来》 文/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青春》 文/席慕容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麽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Motivational model yuedu.mipang.com)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的诗》

有没有一种美丽能够成为永恒?

没有人告诉我答案,只有天幕上划过的流星。有没有一种回忆能够成为感动?

没有人告诉我答案,只有雨霁后七色的彩虹。

怎么能说,没有梦想的世界就不再美丽? 你看那孩童天真的笑容。

怎么能说,没有灯光的夜晚就不再感动? 你可知星星也是关爱的眼睛。

我们是青春 我们是夜空璀璨的星星

我们是不羁 我们是天边执着的飞鹰 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

对美的向往 没有什么能够左右我们

对青春的虔诚 青春最美的诗行 应该由我们 大声的朗诵 青春是一个美梦 却终有梦醒的一天 青春是一条小河 却终有干涸的一天 青春是一道彩虹 却终有消失的一天 青春是一朵盛开的鲜花 却终有凋落的一天 青春是握在手里的细沙 不知不觉已然漏去 青春是天上的一颗流星

虽然美丽却瞬间逝去 青春是幸福留下的阵阵香气

16.青春中国诗歌 篇十六

在中国诗歌史上, 至今可查的最早的抒写思乡情感的诗应该是《诗经》中的《邶风·击鼓》篇和《魏风·陟岵》篇, 但这两首诗并不是单纯写思乡情感的, 还表现了士兵征役过程中的遭遇,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怀乡之情。这里的怀乡之情表达得还不是很明显, 也不是写诗的主要目的。以表现思乡之情为主题的诗歌到唐代才大量涌现, 而且表现最多的是以诗人, 也可以说是以文人为对象的思乡诗, 而不再是《诗经》中单纯出现的征人思乡之情。但《诗经》毕竟为思乡诗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以此发轫, 后代的诗人们开始大量创作思乡题材的诗歌。这其中以唐人的成就为最高, 诗作也最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唐诗中的五七言绝句和律诗体制短小, 浓缩性强, 能以很少的字句概括浓厚的感情内容。因为思乡情感毕竟不同于其它东西, 意会的成分更多一些, 单纯靠语言是无法表达得清晰、完整的, 而且这类题材写得太长、太罗嗦, 反而会失去本来的意义。而唐诗借景抒情、以景传情的创作手法, 为这种情感的抒发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出路。另一方面, 唐朝国势强盛, 诗人众多, 诗人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抱负也更强烈。唐朝诗人们为实现理想抱负, 四处游历, 四处交友, 这也造成诗人群中人员流动性加大。如李白就曾从四川游历到京师, 再到梁园东鲁等地;杜甫也曾四处游历, 后又因安史之乱而四处漂泊。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是诗人们思乡情感爆发的客观因素。唐以前, 诗人很少写思乡题材的诗, 唐以后的诗人虽也多漂泊, 但多因贬迁或战乱, 再加上这一类题材的诗多半已被唐人涉猎, 难以再有所创新, 所以整体成就不如唐人。

在中国诗歌史上最有名的一首思乡诗是唐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应该是最早的一首纯粹以写思乡情感为目的的诗歌。在这以前的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别的主题中顺带表达出来, 思乡情感只是其他情感的附属物。可以说是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唤醒了潜藏在诗人们内心深处的“思乡情结”, 自此以后, 思乡诗创作成就才真正达到顶峰, 出现了许多思乡诗和描写思乡情感的名句, 例如:

杜甫《月夜忆舍弟》:“戌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孟浩然《早寒有感》:“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崔涂《除夜有怀》:“乱山残雪夜, 孤烛异乡人。”

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宋诗中也有类似的例子:

欧阳修《春日寄谢法曹歌》:“少年把酒逢春色, 今日逢春头已白。异乡物态与人殊, 惟有东风旧相识。”

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范成大《题岳麓道山台》:“故园东北望, 游子栏干曲。”

戴复古《夜宿田家》:“身在乱蛙声里睡, 心从化蝶梦中归。乡书十寄九不达, 天北天南雁自飞。”

我们通过归纳可以发现, 描写思乡题材的诗主要分布在游历诗及表现客居生活的诗、边塞诗、描写宦旅生活及表现贬迁生活的诗这三大类。

(一) 游历诗及表现客居生活的诗

这类诗中, 写思乡题材的诗最多。唐代诗人与宋代诗人不同, 宋代诗人多是政治家与文学家合一, 许多人既是政府官员又是当时著名的诗人, 他们的生活相对来说安定一些, 少了漂泊之苦。到南宋, 虽因战争之苦, 再加上外族入侵, 漂泊多一些, 但这一时期的诗歌多被爱国题材所占据, 表达的也多是对故国的思念。因此在这一类型的诗中, 唐人成就更高一些, 更多一些赤子之心。其中以李白的《静夜思》最有代表性:“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诗人中夜漫步于庭间, 看到井栏前的月光如霜, 铺满一地, 不自觉地就思念起故乡来了, 此时这月光也该照到故居的窗前了吧。诗中的语言平淡如水, 然而给人的感触却是深刻的, 浓浓的思乡之情于平平的叙述中抒发得淋漓尽致, 以至读此诗, 无人不起思乡之情。李白还作有《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闻笛声而生故园之情。笛声与思乡本是联系不大, 只因诗人是正思乡, 而笛声使这种思乡之情更为强烈, 听笛声便如听乡音一般亲切而泪欲下了。

在客居他乡的人看来, 故乡总是那么亲切而让人怀念, 远离故乡的人便总爱拿他乡与故乡作对比, 他乡的人没有故乡的人和善, 他乡的水没有故乡的水甘甜, 甚至他乡的月亮也没有故乡的月亮大, 没有故乡的月亮圆、明亮。正如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所写:“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其实月亮本来只有一个, 故乡的月也好, 他乡的月也好, 都是发着同样的光, 也是一般的明亮。“月是故乡明”, 看似无理却有情, 这种情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发轫于诗人内心里的那个浓浓的思乡的“情结”。

这类思乡诗, 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就是大量使用“雁”意象。罗邺在他的《雁》中写道:“暮天新雁起汀洲, 红蓼花落水国秋。想得故园今夜月, 几人相忆在江楼。”这首诗是触景生情, 托物起兴, 以抒发故乡之思的。诗人借大雁来寄托乡思, 雁是候鸟, 春天北去, 秋天南来。诗人联想到雁还能一年一度, 去而复返, 而人却常在异乡, 不得回归, 因此更加想念起故园来了。通过大雁这一意象来寄托思乡之情, 在唐诗宋词中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如同以寒蝉意象表达士不遇之情, 孤帆意象表达天涯羁旅之情一样, 诗人们借助大雁来寄托自己的乡思, 大雁成了思乡人的信使, 传递着天涯游子的怀乡之愁与悲。例如:

韦庄《庄台夜思》:“芳草已云暮, 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 秋雁又南回。”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周必大《行舟遇永和兄弟》:“数点家山常在眼, 一声寒雁正关情。”

陈均《九江闻雁》:“烟波渺渺梦悠悠, 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 一声新雁九江秋。”

何应龙《客怀》:“客怀处处不宜秋, 秋到梧桐动客愁。想得故人无字到, 雁声远过夕阳楼。”

(二) 边塞诗

这类诗多表现戌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军情的紧急, 战争的残酷, 边关风雪严冬的酷寒, 时时压迫着边关将士的心, 在这种环境下怀念故乡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故乡安宁的生活, 慈祥的双亲, 温柔的妻子, 可爱的儿女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那颗被战争消磨得近乎冷酷迟钝的心。而在行军途中, 战争间隙, 回忆在故乡时的生活, 就成了边关将士们最好的安慰了。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云:“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经过艰苦的战斗, 夜晚士兵们本应好好睡一觉的, 但对故乡的思念却使得他们难以入眠, 听到不知何处吹来的芦笛声, 而尽起望乡之念。这种思乡之情是何等强烈。李益在另一首《从军北征》中也表达了同一种情感:“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啧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一曲《行路难》撩动了征人们的乡思, 看着眼前如霜的月色、凄冷的沙漠, 想起心中温暖的故乡也同样被笼罩在这月光之下, 千里之遥, 征人们便一时都在月光之下, 回头东望了。然而故乡是那么遥远, 或许这一生也没有再回去的机会了。

与征人思乡相对应, 故乡的亲人们也在挂念着远在边关的征人, 担心征人的安危。在这种情形下, 频繁往来的书信就成了互通双方消息的纽带, 成了真正的“家书抵万金”。碰到回乡的故乡人, “马上相逢无纸笔”, 便只好“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 《逢入京使》) 还有一类表现身在敌国的人的思乡之情的诗, 他们或者是在战争中被俘, 或者是被敌军掳去, 远离故土, 生活在异族的国家里, 那种“思乡情结”便无时不在绞纽着那颗痛苦的心, 甚至绵延到后代, 成为永远解不开的“死结”。如宋朝诗人曹勋的《入塞》诗:“妾在靖康初, 胡尘蒙京师。城陷撞军入, 掠去随胡儿。忽闻南使过, 羞顶羖羊皮。立向最高处, 图见汉官仪。数日望回旗, 鄢致临风悲。”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一种情形。

(三) 描写宦旅生活及贬迁生活的思乡诗

如:李白《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杜牧《旅宿》:“寒灯思旧事, 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 家书到隔年。”

司空《华下》:“故园春归未有涯, 小栏高槛别人家。五更惆怅回孤枕, 犹自残灯照落花。”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李白的《黄鹤楼闻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 诗人因“李嶙事件”获罪流放夜郎, 经过武昌时所作。诗人无辜被流放, 所去之地是一个只在传说中听过的地方, 想到朝廷的冷漠, 帝王的寡恩, 诗人闻玉笛吹奏《落梅花》, 心中的思乡之弦也被拨动了。在杜牧的《旅宿》中, 那种“思乡情结”更充满了一种赤子之情:“远梦归侵晓, 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 门系钓鱼船。”寄寓异乡, 家书也要隔年才到, 思乡之情便时时牵扯着诗人的心, 因此看到旅舍旁那渔家门口系着的渔舟, 诗人也感到无比羡慕。

如同游历在外征役在外的人思念故乡一样, 在异乡作官的人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故乡, 他们在故乡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在故乡接受学问, 又从故乡走出, 去外做官, 从此便很少回家, 但他们的根却留在故乡的山水里。思乡的情结使他们无论到哪里任职都无法忘记故乡, 一旦年老退职或者因罪被消夺官职, 回归故乡便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 故乡成了他们的避难之所, 养性之地。就算客死异地他乡, 也要将遗体送回故乡归葬。而一旦因罪被贬而又无法回乡时, 那种思乡之痛就更令人揪心了。如宋代诗人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此诗是王禹偁于宋太宗淳化二年 (公元991年) 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诗人宦游异乡, 却因替徐铣辩诬而遭贬谪, 抱负难展, 心生归去之念, 但又有家归不得, 所以看到异乡景物似故乡而感叹。

在历朝历代的宦游人中, “思乡情结”最为深厚的应该算是晋代人张翰了。据说张翰在洛阳做官, 一日见秋风起, 忽然思念起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来, 于是就辞官回家了。因见秋风思故乡而连官职也不要了, 比起那些因被贬而生思乡之情的人来, 张翰的举动确实让人惊异, 也可让人想见其思乡之深之切。叶绍翁在他的《夜书所见》中就借用了这一“闻秋风而思归”典故:“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综合以上三类思乡题材的诗,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 那就是绝大多数思乡诗都是写客恨乡愁, 在这样的作品中总是充满对家乡的留恋和怀念, 对客况充满了慨叹和伤悲。这些诗的情感的基调总是低沉、哀婉的, 凄迷而又感伤。不过也有极少数例外, 如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在这首诗中就没有了传统思乡诗那种凄迷、伤感的基调, 作者反其道而行之, 成了一首翻案之作,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诗人看来, 故乡是无处不在的, 关键还在于自己的感受。如果在所处之地同样也感受到同故乡一样的热情和亲情, 那么也就无所谓异乡与故乡的区别了。另一位唐人刘皂的《旅次朔方》则又是另一种感受:“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咸阳本是刘皂的故乡, 然而为了功名之望, 诗人不得不离开故乡出外游历, 在并州居住了十年。然而十年的并州生活并没有实现什么理想抱负, 十年积聚起来的乡愁却成了诗人心中一个沉重的负担, 以至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去。然而就是在回到了故乡咸阳后, 却又思念起了并州, 把并州看作是自己的故乡。对诗人的这一复杂情感, 沈祖棻先生分析得最为透彻, 也最精彩:“对于诗人来说, 过去十年只感到对咸阳的思念之情, 这十年的怀乡之情, 对于自己来说, 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而万万没有想到, 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 在这久客之中, 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 它在自己的心中已经成为第二故乡了, 所以当再渡桑乾, 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 另外一种思乡情绪, 即怀念并州的情绪, 竟然出人意料地, 强烈地涌上心头, 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精神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唯一的, 而‘无端更渡’以后, 后一矛盾就突出来。这时, 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受到, ‘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 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 究竟哪一边更有份量, 也难于断言了。”这首诗虽然表现了不同的情感, 但其情感基调同样也是低沉伤感的。

为什么在众多的思乡诗中会出现这种低沉、感伤的情调呢?这可能要从思乡诗本身的特点去回答。思乡情感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感伤的情感, 它总是寄托了客居异乡人太多的委屈、痛苦、寂寞和伤悲, 对前途的迷茫恐惧和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它总是出现在客居异乡的人最潦倒落魄, 最孤寂无助、危机重重的时候, 它的出现给了他们以安慰和慰藉。在每一个被“思乡情结”缠绕一生的人心中, 故乡是他们最初的也是最后的乐土。潦倒落魄的时候, 是故乡最后敞开胸怀容纳了他们;孤寂无助的时候, 是故乡的亲人给了他们无私的关怀和鼓励;危机重重的时候, 故乡又成了他们歇脚的旅店, 避风的港湾。“叶落归根”, “鸟倦飞而归巢”, 这是自然界之常情, 也是人之常情。当漂泊异乡的人有家归不得时, 那种浓浓的忧伤、郁闷和感慨反映在作品中, 就化成了永世也解不开的“思乡情结”了, 这也就是古典诗歌中出现大量思乡诗的原因所在。这种思乡情绪从古代作品中一直延续到现代, 它也必将还会延续到后世的作品创作中, 无穷无尽。

参考文献

[1]余冠英选注.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2]李道英.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邓魁英.中国文学史.宋辽金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4][清]蘅塘退士编.于雯雪注.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 2006.

[5]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缪钺等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上一篇:线状工程项目建设的论文下一篇:太行龙泉游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