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增的方法

2024-10-11

当代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增的方法(2篇)

1.当代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增的方法 篇一

诚信:当代中国最稀缺的资源

日期:2003-04-08 作者:鲍宗豪 阅读:2536

标题 作者 内容

当今,中国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意识强了,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空气质量的预报;每一国民也都希望自己能生活在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绿地覆盖率高的小区中。上海在一些黄金地段还动迁企业、商店,建造了延中绿地、徐家汇公园绿地等一片片公共绿地。但是,中国人目前最缺的资源不是绿地、空气、矿产,而是“诚信”。

如今,企业、个人、社会组织和权力机构以及整个社会都在有意、无意地损害着这种稀缺的资源,各种不讲诚信、不讲信用的黑幕丑闻不断,大大影响了社会诚信氛围的形成。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重视“诚信”教育,保护“诚信”资源,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一、“诚信”资源匮乏的表现

“诚实守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打乱了长期生活、行动于计划经济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诚信、礼仪等规范被还不成熟的市场经济、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中国人所抛弃,逐渐形成了一股股制假售假、偷税骗税、骗汇、走私、欠债不还、逃废债务等各种不讲信用、社会诚信紊乱的逆流。

我把种种影响当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现象概括为以下五种:

一是形式主义。形式主义虽大量表现在干部工作中,但形式主义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影响却是直接的、巨大的。江泽民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搞形式主义,要害是只图虚名、不务实效”。有的习惯于做表现文章,喊口号;有的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不能深入基层;有的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有的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有的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有的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形式主义对“社会诚信”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些社会公仆的言行,助长了社会上追求表面、虚假、浮夸、喜讲空话套话的种种不诚信风气,并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

二是假冒伪劣。这些年来,老百姓遭受假冒伪劣的苦最多,国家所受损失也最大,社会诚信被糟蹋又最深。据统计,1998年中国市场上充斥的假冒商品总值超过1300亿元。始自2000年10月 26日的“全国打假联合行动”这一规模空前的整治行动,取得了相当大的战绩,但假冒产品仍可能每年给中国政府造成成百上千亿元人民币的税收损失。眼下,假冒伪劣类型多:(1)产品假冒伪劣。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宝洁产品中,每10件有1.5件是假货。宝洁公司每年花在打假上的费用高达12亿元。(2)不仅产品有假货,而且不少会计事务所也参与造假。先是原湖北立华会计师事务所被揭出系列造假案,接着中天勤会计事务所卷入银广夏、三九药业会计信息造假案。当然不仅中国的会计做假账,美国也如此。负责审计安然公司的会计事务所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全球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会计事务所审计的都是“问题公司”而出具的却是“无问题”审计报告。安达信还故意销毁大量有关安然公司的文件。(3)上市公司造假成为股市“艾滋病”。上市公司各种假投资、假报告、假业绩通过各种媒体包围了证券投资者。上市公司造假,使中国股市正面临一场席卷监管者、券商、种种正常或超常的机构投资者,以及中小投资者继续游戏的信心危机。(4)保险公司不保险。近年来,保险的投诉率明显在上升。保险消费者退保、理赔、被保险代理人骗走保费等等问题常常出现在各种媒体报端。2000年底,零点调查公司在深圳,对536户保险客户做了一次有关“为什么保险公司不保险”的调查,96.1%的被保险人认为,是因为保险市场存在恶性竞争,另外72.25%的被保险人认为,是因为代理人或经纪人提成不一样,缺乏管理;66.1%的被保险人认为,是因为承保时一套,理赔时又一套。

(5)虚假、无中生有的广告。一家公司在广告宣传中称某吴女士有糖尿病,一直未治愈,自从服用该公司产品后病情明显好转。实际上,吴女士从没使用过这种产品,她气愤地

说:“厂家为扩大影响,牟取利润,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三是欺骗、欺诈。为什么现在大家见到路边的乞讨者而不屑一顾?因为不少善良、颇具侧隐之心的市民受到了乞讨者的欺骗。现在不是还有人冒充名牌大学的学生,穿着整洁上乘,以课题调研费被偷而向年青貌美的女性借钱(骗钱)吗?在欺骗、欺诈中,当前最突出的现象是:(1)金融诈骗。有集资诈骗、贷款诈骗、票据诈骗、信用卡诈骗、信用证诈骗等8种类型;(2)保险欺诈。同一辆车,同一场事故,却先后在10个保险机构获赔34次,骗取保险金额达141万元;同一人,“死”去之后,保险公司进行理赔时却发现依然活着;一些投保人干脆为死人买保险以骗赔,即投保人在为被保险人投保时,被保险人已经死去多日。80年代末期,全国诈骗犯罪中涉及保险欺诈的占2%左右:1994年末,上升至6%;到2000年上升至9.1%。保险欺诈,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暗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心脏”,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就好比向“心脏”刺了一刀,轻则破坏银行信用,让银行蒙受损失,重则造成金融风险,最终酿成经济危机;同时,要知道,银行信用一旦受到破坏,将动摇整个社会信用、社会诚信的根基。

四是歪门邪道。中国古代社会曾有各种旁门左道,虽不入社会主流,但对社会影响有时不可低估,成为官方打击对象。文化大革命年代,“短缺经济”滋生出“走后门”这一危及社会公正、社会诚信建设的恶瘤;在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的今天,走私则成为冲击正常贸易,助长腐败,危害我国社会公正和诚信建设的公害。自1998年7月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海关加大了反走私腐败的力度。1999年,全国海关、公安等部门共查获走私案件21100多宗,案值达127.2亿元。各地查获上亿元的重点走私商品涉及汽车、钢材、成品油、香烟、食用油、各类文物及毒品等。应当看到,打击走私力度的加大明显地抑制了前一段疯狂的走私势头,但走私活动并未根除,国内外走私集团或化整为零,或改头换面,活动依然十分猖獗,走私仍然是扰乱我国市场秩序的一大元凶。

五是权力腐败。国际上对腐败的通行定义是“腐败就是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利益”(Tanzi, 1995.IMF)。目前,我国滥用公共权力的腐败有四种类型:(1)寻租性腐败;

(2)地下经济腐败——指未向政府申报和纳税,其产值和经济收入未能纳入国民生产总值的各种经济活动;(3)税收流失性腐败;(4)公共投资与公共支出性腐败。胡鞍钢教授认为,所造成的各类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在9875-12570亿元之间,占全国GDP总量比重的13.2-16.8%之间。可以说,权力腐败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公正、诚信社会体系的最大污染。

以上五大方面既是当今社会不诚信的突出表现,又是影响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五大因素。正是这五大因素对社会诚信资源的巨大冲击,造成了“诚信”资源的匮乏:人们不相信医院、医生,常常吃了贵重药又不见效,甚至吃错药;不相信饭店,饭店伙计给你看的海鲜份量和鲜活度没错吗?!不相信各类保健品、保健器材,效果真有那么好,世界还会如此吗?!不相信交通,如绿灯能安全过马路,但为什么深圳蛇口一个中学生看好是绿灯,结果却被横冲过来的大货车压死;不相信统计数字,不然又怎样认识“层层加水”的对子:上级压下级一级压一级层层加码,下级骗上级一级骗一级层层加水,横批:官运亨通。不相信档案,不相信年龄、不相信文凭,甚至不相信老师……现在是到了大声疾呼的时候:保护“诚信”资源!

二、“诚信”资源匮乏原因分析

“诚信”资源匮乏给我们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这里有必要分析造成“诚信“资源匮乏的原因。

1、我国经济与社会转型过程中,信用体系的不成熟、不健全,直接影响人们的诚信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目前,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经济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信用的稚嫩、不成熟是难以避免的。

19世纪,德国旧历史学派经济学家鲁诺·希尔布兰德在其首次系统论述信用经济方式

时,曾将市场经济发展划分成三个阶段:以物易物为主导的自然经济时期、以货币为主要交换媒介的货币经济时期和以信用为主要媒介的信用经济时期。在世界范围的市场经济实践方面,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步入了信用经济,其经济形态和市场信用交易的比例都呈现出明显的信用经济特征。其主要表现是市场交易由现金交易为主导转变为以信用交易为主导。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走向成熟,公众的信用需求愈显强烈,我国的经济正徘徊在“信用经济”的台阶之下。处于“信用经济”台阶之下的中国经济,人们可以选择“守信”,也可以为了利益,或感觉“守信”将付出更大的代价时,而宁愿“不守信”。如排队买票、上公交车,一般情况人们能遵守,但如果要排上2个小时的队,这时就会有许多人插队,而反感插队的人之所以最后也加入了插队的行列,不是因为大家都偏好插队,而是排队的成本或代价太高。同样的道理,当人们发现一方面社会信用体系还不成熟,有许多空子可钻,另一方面感觉“不守信”又没什么惩罚,反而获大利的情况,他必然会选择“不守信”。不守信、没信誉,不仅导致个人、企业交易成本和社会总成本的大大提高,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且会严重地侵蚀“社会诚信资源”。

2、管制导致信誉、信用的丧失

信用、信誉机制靠市场竞争而形成,而管制常常会阻碍这一机制的形成,甚至完全破坏这一机制。

可以这么讲,如果企业只是凭一己之力而形成的市场垄断,所能达到的结果非常有限。因此,真正可怕的是一般的行为垄断变成了法定垄断,这时候再没有人能够挑战它。管制正是法定垄断的根源。事实上,管制的初衷可能是限制垄断,最后的结果却是将行为垄断变成了法定垄断。这种法定垄断形成后,因为没有挑战,就成为最坏的垄断,和其他垄断不一样,没有第三方的力量能够限制它。

一个管制最多的地方,一定是骗子最多的地方,原因首先就在于管制消灭了市场本来应有的信用机制。第二就是管制越多,骗子就越有积极性贿赂政府,因为骗子贿赂成本低,只要拿到政府的批文,他就可以赚钱,而守法诚实的商人,他们受自我约束,或者没有额外的资金去贿赂政府,反而进不了市场。所以,管制多的地方,反倒是好人难过去,骗子更容易出现。当骗子越来越多时,政府不会感觉到是因为他不该管,管的太多,反而误认为他管得还太少。这样,管制会自我强化、变本加厉,最后令信用、信誉机制赖以形成的市场竞争无立足之地,企业信誉乃至社会诚信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现在国外许多著名大公司都有“召回制度”,譬如英特尔,发现新推出的芯片有问题,马上全部召回。这里边不是政府管制而是信用、信誉机制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强调,经常赋予政府太大的责任,这不是一件好事。实际上,在市场当中你应该是让直接的行为者去承担责任,而不要让政府承担太多的责任。由于这么多年的计划经济、政府管制,信誉、诚信在下跌,一旦放开可能更乱。因此,我们面临着一个长痛与短痛的选择。

3、企业尚未建立起内在信用责任制度,导致全社会信用关系、诚信关系的基础十分脆弱。

企业是社会信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我国企业信用意识之所以淡薄,除了企业自身尚未建立起内在的信用责任制度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与社会没有对企业构成强有力的外在信用约束机制。从市场层面讲,由于没有建立必要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全国统一的信用登记制度,致使失信行为并不构成对企业信誉的损害。企业今天欠下这家企业的货款,明天又可以欠另外一家企业的货款;今天欠下这家银行的贷款,明天通过另一个银行账户又可以从别的银行借到贷款。从社会层面上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对企业的失信、不诚实行为仍然起不到应有的强约束作用。

同时,银行、企业信用体系的组织创新适应不了市场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正处于直接金融快速发展时期,但投资银行的发展水平却适应不了直接金融发展的需要,使得市场

运行具有较大程度的非理性和风险性,从而制约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最突出的是对民营经济的政策,近年来虽然在信贷政策上取消了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歧视,但在实际运作上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仍然未能得到满足,以至于对GDP贡献率接近70%的民营经济所获得的信贷投放却仅仅占全国信贷投放总量的0.5%。

再深入一步分析,政企分开、明晰产权,将从根本上有助于社会信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因为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稳定的预期和重复的规则。产权不清,人们就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自然就没有必要讲信誉。因此,要有良好的经济秩序就要有明确的产权制度。产权是人们诚信、讲求道德操守的基础。一些私营、民营企业不讲信誉,原因之一是他们感到他们的产权还没有得到可靠的保障。明晰的产权是人们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追求长远利益的人才会讲求信誉。

4、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失效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失效也是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社会诚信体系难以建设起来的一个重大原因。以打假为例,我们的法律并不缺乏,但却存在执法不力现象,其原因并不复杂:大规模的制假贩假哪里能瞒得过当地的政府部门?就因为在一些地方,正是由于一些部门甚至就是个别政府官员,囿于私利或地方利益,把制假者作为保护的对象。

90年代初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买到假货时“双倍赔偿”,听起来不错,其实大错,制假售假首先侵犯了全体消费者的利益,但却只赔偿一个人;其次,它违反了公平交易的约定规则。西方一些国家的法例中,除了实质性赔偿外,都有力度很大的惩罚性赔偿。美国曾有一个著名案例:麦当劳餐厅因为没有提醒一位老太太“汤是热的”,老太太被汤烫了,最终被判罚向这位老人赔偿50万美元。一碗汤就赔了50万,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其实有道理,其立法理念就是:哪怕把这企业罚得破了产,今后就没人敢再犯类似的事情,全社会的规则就树立起来。至于能否赔偿得起,先不用理睬,实在还不起,可以申请破产,但那就进入了另一套程序。我国的法例却不是这样。由于对违规行为处罚太低,使得守法成本大大提高,久而久之,守法经营的人也要不守法了。

三、保护“诚信”资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面对种种践踏“诚信”资源、损害“诚信”资源,导致我国“诚信”资源匮乏的现状,要求国民保护“诚信”资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已迫在眉睫。

关于如何保护“诚信”资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工程,我提出以下几点:

1、从社会结构功能的互补、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层面上,为保护“诚信”资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奠定基础。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社会结构应该是多元的,多元的结构所承担的功能又是有所不同的,并在功能上有所互补。一般地说,在一个结构多元的社会中,至少应当有如下三种力量在起作用:市场的力量、政府的力量、伦理和法的力量。在一个相对复杂的社会中,多元的结构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同时又能够在功能上互相配合,构成社会有序的基础,否则,就会造成社会生活的紊乱。比如,在利益分配的问题上,市场在利益分配上起拉大差距的作用,这是市场的性质以及所承担的功能所必需的,否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而政府要起的作用则与此不同,政府的作用是在于利用行政的手段调节由市场造成的过大的利益差距、伦理与法不仅要维护正义、公平与公正,而且要提倡诚实守信,提倡对物欲的超越。正是这三个系统的不同取向的功能造成了社会整体的和谐。但在转型社会中,往往是在一个中心之下,不同结构体的功能取向高度趋同,并由此造成功能的变形与扭曲。市场中拉开不应该拉开的差距,政府在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伦理文化则在对大款顶礼膜拜,无视失信、欺骗等不道德现象。于是,就造成了经济社会的混乱。

社会结构中不同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制度安排。因此,为了使上述三种功能能实现互补,必须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唯有此,才能为保护“诚信”资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奠定基础。

制度建设首先的一点是减少遵从诚信道德行为的代价和成本。更通俗地说,不能使诚信者总是成为事实上的吃亏者。这就需要社会中制度安排能够保障最起码的公平与正义。当社会中的公平与正义被破坏的时候,诚信便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在公平与正义能够基本上得到维护的时候,诚信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也会强大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说,诚信道德规范有赖于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支撑。诚信本身是不能单打独斗的。其次是不能使违反诚信道德的行为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如前所述,当违反诚信道德的行为往往能够带来利益的时候,就会产生有害的误导。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形成的说假话的习惯,乃至当今盛行的假冒伪劣就是这种误导的产物。由于说假话可以升官提干,必须会造成一种示范效应。假冒伪劣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就会有人铤而走险。因此,必须通过社会中的制度安排,使不诚信者、不道德者不但不能受益,而且还可能吃亏。

2、建立诚信信息传输系统,促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

信息是经济与社会得以正常运作、发挥作用的一个根本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信息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如法律信息;有些信息属于竞争性的,比如招标投标信息;有些信息属于中间性的,如果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不透明,或者说信息失灵,就可能给假冒伪劣、欺诈等行为造成可乘之机,这就要求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传输手段。市场经济在使信息复杂化的同时,也造就了很好的信息传输手段和组织,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特别是IT技术为信息的传输起了了不起的作用。当前,建立各种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网站,成为进一步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

——建立“企业资信信息网”。建立一个综合的公共性的“企业资信信息网”,既符合国际信用制度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推进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更有利于让中外企业和社会公众能够在网上快速、准确地获取有关企业资信信息。企业一旦有违反诚信的情况,即可公之于众。这样,必将大大加强企业的行为自律。

——建立“个人信用信息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的经营行为大大增加,自然人的市场信誉等信用情况也成为重要信息。为了防范打击种种个人诈骗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有必要建立一个“个人信用信息网”。目前,银行有关于个人信贷情况的内部查询网,工商部门也有对私企、个体户基本情况的详细记录。我们可以通过整合这些与个人信用有关的信息资源,建立“个人信用信息网”,使之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这也有利于培养个人诚信意识和信用责任感,维护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建立“行业诚信信息网”。行业自律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监管措施,而其中通过由地区性的行业协会来建立公布行业内各企业信用状况的“行业诚信信息网”,让行业成员共同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既是纠正行业作风不正的有力武器,也是促进行业诚信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已经加入WTO,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诚信制度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分清政府、企业、中介组织三者间的关系,更好地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其中应有的作用。

3、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社会诚信体系”是以信用关系、信用制度建设为基础,在交易、交往过程中遵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民法有四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诚实信用”),并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积极作用的系统工程。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美国在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方面,不仅有完善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规范的个人评估机制、严密而灵敏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管理及转嫁系统,而且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如美国在消费信贷方面有4部重要的法律:即《信贷机会均等法》、《诚实借贷

法》、《公平信贷报告法》、《社会再投资法》;授信方面有《诚实贷款法》、《信用卡发行法》、《公正贷款记录法》、《公正贷款记账法》等法律,此外还有《破产法》。

根据世界各征信国家的经验,社会诚信体系中的失信惩罚机制能够有效地消除绝大部分失信现象的出现,改善市场秩序,最终重建社会信任,这对于大批大型民营企业的孵化

意义重大,也符合“以德治国”的方略。目前,我们要积极扶持信用管理行业。它包括:企业资信调查、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资信评级、商账追收、信用保险、保理、信用担保、资产征信、市场调查、电话查询支票好坏的业务等,它们将对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金融机构与企业、金融机构与个人等各类企业的赊销活动、信贷、国际贸易活动提供“全程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同时,我们还要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问题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它们将成为走向成熟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基本支柱。如果人们走入低谷,就需要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其生存权。如果人们需要创业,或提前享受高素质的生活,就需要“社会诚信体系”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手段。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像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一样,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4、发挥道德示范作用,培育市民诚实守信的思想品德

当前,要保护好“诚信”资源,我们还要发掘我国“诚信”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公民“诚信”的典型,通过典型示范来带动全社会的“诚信”。诚信道德的示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前些年有一个口号,叫做“从我做起”。作为一种自律,这是不错的。但如果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这个口号又是不够的。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层面上,“从上做起”要比“从我做起”更为重要。这意味着,首先,一个国家的政府在国际上应按诚信和正义的原则行事,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诚信形象如何,对国民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其次,是应当重视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官员的诚信道德形象。在晚清,就是由于官员的腐败导致士绅的腐败,并最终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崩溃。在我国目前特有的情况下,这种“从上做起”无疑应当是诚信道德重建的现实开端。

重建诚实守信的伦理规范,还要注重培养市民的诚信品德。第一,要树立诚信观念、规则意识。“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有了规矩而不遵守,规矩也会失去应有的作用。有专家指出,中国人世,面对的最大风险是规则意识不强。一是不懂规则,犯了规还不知道结在哪里;二是不按规则办事,犯了规还强词夺理。

第二,要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把诚实守信作为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其次,要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契机,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基础上,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经过长期系统的宣传教育,用诚实守信将人们的道德行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

第三,要建立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从制度和法规上约束失信行为,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要在制度和法规上保证诚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者必须承担其行为造成的成本,不仅要对其予以舆论谴责,更要其付出经济上的代价,真正实现有信者昌,无信者痛。近年来,上海大力建设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北京推出工商局“红盾315”网站警示系统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信用制度试点,深圳市率先出台《个人信用征信及评级业务管理办法》,为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开了一个好头。对这些好的作法,我们要注意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逐步推广。

作者单位: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校长助理

2.当代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增的方法 篇二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代社会, 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人力资源管理受到的关注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高。在这个背景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展现出一些问题。

第一, 用工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在我国, 很多中小型企业、三资企业打擦边球、钻法律的空子, 让劳动者变成了极为廉价的劳动力, 所劳与所得极不相称。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有的劳动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企业用工制度尚不完善, 并且相关部分的执法力度不够。在这种大环境下, 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受打击[2]。

第二,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存在问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沿用了铁饭碗制度, 阻碍了人力资源在社会上的流动。很多人在进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之后, 基本上不会主动辞职选择其他就业单位, 进入体制内的人基本上只会该单位从事该事业。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人才在社会上的流动, 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就私有企业而言, 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管理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员工考勤、内部奖惩制度、工作规则等方面, 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 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存在问题。现阶段, 我国企业尚未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管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一般由行政部门包干。而那些设立了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企业, 也缺乏胜任此项工作的人才。此外, 我国企业人事部分的职员在处理人事事务之余, 还要处理其他工作, 导致工作人员任务繁重, 压力巨大。

第四,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配置存在问题。当前, 我国很多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人员由身兼数职的老员工担任, 而不是由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来担任;而另外一些配置了专业人员的企业, 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也局限在整理档案文件、派发工资、给企业员工提供劳动保障等方面。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措施

第一,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若要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则首先要有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管理学、心理学、法律等多门学科知识, 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人, 才能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才能为人力资源管理打开新的局面。因此, 企业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聘用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人才, 而不是让企业的老员工担任[3]。其次, 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 定期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 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紧跟时代、经济的发展步伐, 以科学的方法来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最后, 要在人力资管管理工作中锻炼和提高管理者的专业化程度以及专业水平, 经实践、出真知。

第二,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很多企业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因此, 在构建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 应先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首先, 在管理过程中培育和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虽然很多企业认识到了以人为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但是真正贯彻落实的比较少。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更要关心、理解、尊重企业员工, 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从而让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最大的力量[4]。其次, 转变管理方式。在面对知识型员工时, 人力资源管理者需施行柔性化管理, 即以引导和激励为主, 让员工充分发挥潜能。最后, 开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思路。人力资源管理者应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本职工作, 重视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性和协调性, 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让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其一, 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加强考勤、绩效评估、薪酬管理等传统的人力资管管理工作, 而且还要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对以上工作进行创新, 从而使企业和员工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5]。其二,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重视其他职能的发挥, 比如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机会, 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其三, 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种做法有利有弊, 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 所以,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预算来选择一个信誉好、专业性强的外包服务商, 并与外包服务商进行有效的沟通, 让外包服务商为企业引进新的管理理念, 推行新的管理方法。

三、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问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从本文的分析来看, 我国企业一方面需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找出其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则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在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构建全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南星.当代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2015 (19)

[2]张春梅.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分析[J].北方经贸.2016 (07)

[3]周方.浅析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 (14)

[4]王群, 朱小英.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考[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 (03)

上一篇:八年级上期中考试地理下一篇:七夕送给老婆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