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共14篇)
1.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一
《大班数学教案《自编8以内的加法应用题》含反思1》这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数学教案《自编8以内的加法应用题》含反思1!
设计意图:
为了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我给孩子们设计了一节学习创编8的加法应用题的活动。首先设置情景“买水果”让幼儿学习编应用题的方法,然后让幼儿结合图片练习自编口述应用题,最后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引导幼儿进一步用口述的方法编8以内的加法应用题由浅入深,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了知识。有趣的学习方式遵循了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也符合了《纲要》中所指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
活动目标:
1、尝试按实物图的内容编出相应的加法应用题。
2、初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体验编应用题的乐趣。
3、能完整、准确的表述,提高幼儿语言概括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图意自编8以内的应用题。
难点:能够清楚、完整的表达。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情景布置;水果超市,人手一张操作卡,图片、骰子等材料若干。
知识准备:幼儿已学过8以内数的组成。
活动过程:
(一)以“碰球游戏”复习8的组成。
(二)创设情景,让幼儿初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
1指导语: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水果超市买水果。
2要求:
(1)每人最多只能买5个,分两次买并把它放到两个盘子里。
(2)买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你到超市里买了什么水果,第一次买了几个水果?第二次买了什么水果,一共买了几个水果?
3游戏:买水果。师重点观察幼儿买水果的情况。
4个别提问:重点引导幼儿完整、准确的进行描述。
5师生共同小结:我到超市买水果,<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第一次买了2个水果,第二次买了3个水果,一共买了5个水果。
(三)提供图片,引导幼儿分组自由探索,口述8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介绍材料,并提出要求。
2互动游戏:谁最棒?
(1)提要求:
A、请认真观察,用刚才的方法完整的说一说。
B、说完后再将最后一句话变成一个问题来考考小朋友。
(2)幼儿分组游戏:重点指导幼儿观察图片,完整准确的描述。
(3)请个别幼儿口述应用题。
3师生共同小结。
(四)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引导幼儿进一步用口述的方法编8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介绍游戏材料及要求。
2幼儿分组活动。
(五)引导幼儿各自找客人人老师口述应用题活动自由结结。
教学反思:
在以后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要多采用游戏的形式,因为幼儿对游戏是最感兴趣的,最能吸引他们,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幼儿对数学活动更感兴趣,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爱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大班数学教案《自编8以内的加法应用题》含反思1这篇文章共3130字。
2.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二
一、固定+流动
分层建组是关键, 学生层次的划分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根据自身数学学习成绩及自我能力评价, 采用学生自愿报名与教师考查相结合方式, 最重要的是使每个学生不带任何心理负担, 心情舒畅地到相应的A、B、C三类层次里, 并且要在一个阶段学完之后, 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升降, 进行适当调整。坚持学生分组相对固定, 又适时组间流动,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组织的空间形式安排上, 平时新授课可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 采用异质分组, 每组中一般有1个A类学生, 2到个B类学生, 1个C类学生。异质分组有利于组内同学间的相互帮助, 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 还有利于开展小组间的竞赛。练习课、试卷讲评课时, 也可采用同质分组, A类学生两组, B类四组, C类学生两组, 这样有利于教师的重点辅导, 使每个学生获得进步。
二、规定+选择
教师在备课时对例题、练习、测试、作业题目的设计, 要实行规定的必做题和选做题相结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对于学困生可考虑基础性的题目, 数学课本后习题中复习巩固中的题目, 鼓励做综合运用中的题目, 重在抓基础知识;中等学生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 可布置一定的综合运用的题目, 争取做拓展探索性的练习;优等生则应是难度高一些, 可另外考虑一些拓展探索性的题目。实践证明, 这一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因为它符合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实际,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获得成就感, 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活动单设计中, 课堂反馈练习题:
必做题:用代入法解下列方程组:
⑴y!=x+3x7x+5y=9⑵!-y=44x+2y=-1⑶!2x+3y=24 (x-y-1) =3 (1-y) -2
选做题:甲、乙两人同解方程组ca!x+by=2x-3y=-2, 甲正确解得yx!=1=-1, 乙因抄错c, 解得, 求a、b、c的值.
在学生课堂练习时, 其中必做题A、B、C三类层次的学生都要能独立完成, C类层次学生在完成第⑶题时, 因本题不能直接运用消元法而产生退缩, 此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适当提示先化简, 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获取解题思路。对于必做题在统一要求掌握的前提下, 可适度允许部分C类层次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以达到必做题都能会做的目的。选做题由A类层次和部分学有余力的B类层次的学生完成,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可相互合作交流、分享解题方法达到共同进步。这样分层选题、分类推进, 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解题素养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合作+点拨
在深入推广“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今天, 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的合作学习的生本课堂已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完善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了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小组成员间同伴互助, 生生互动, 师徒结对, 相互启发, 形成了优等生引领同伴主动走, 中等生紧随同伴小步走, 学困生紧抓同伴拉着走。正副组长根据组内分工及时了解组内成员的练习、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反馈教师, 同时教师深入各学习小组督促和指导合作学习情况。近年来, 尤其小班化背景下, 合作学习明显缓解了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但是,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 我们也常会见到教师的袖手旁观, 或是一味的肯定, 简单的评价, 教师的点评提升不到位, 生怕扣上“满堂灌”的帽子。合作学习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肯定重要,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全面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体地位发挥得如何, 关键看引导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得如何。学生小组合作前, 教师要明确目标和要求;小组讨论过程中, 要能及时发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疑点”, 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或点拨, 让各层次学生在掌握本课内容的通解通法同时, 又能有各自的突破;在学生交流研讨及学生展示后也教师恰当的正面点评提升等。
四、整体+个别
初中数学小班课堂教学中, 班级整体授课往往很难根据各个学生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此, 教学中要尽量控制班级整体教学的时间, 结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及思想动态, 利用课堂或课后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当然, 个别辅导时间应重点放在课堂上, 在自主学习时, 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铺垫性知识的辅导;在小组活动中, 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一对一个别辅导;交流展示时, 根据问题的难易, 指定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 教师及时表扬和激励, 增强其自信心。在整体齐步走的同时, 鼓励并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总之, 在初中数学小班化分层教学中, 需要客观辩证地掌握以上四个加法运算,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分层提高, 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得优等生有奔头, 中等生有学头, 后进生有望头。
参考文献
3.“6和7的加法”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三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6和7”这一部分在教学6和7的数概念之后,根据数的组成介绍了有关6和7的加减法。6和7的加减法由直观体现加减含义的情境图分别出现“一图两式”,进一步扩展到“一图四式”。紧接着,教材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介绍“大括号”和问号的作用,同时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让学生继续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同时对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的指导。这部分内容中,解决问题的情境图提供的信息较为单一,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
师:(课件出示1+4= )你能大声地说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生:1+4=5。
师:你的声音真洪亮,你真棒!
师:你们能用图形来表示“1+4=5”吗?
生:我在左边画1个圆形,在右边画4个圆形,再画一个大圆把它们围起来,这样就能表示“1+4=5”了。(学生一边说一边在电子白板上画。)
师:你不仅画得好,而且说得清楚、明白,你真了不起!
二、新授部分
(一)6的加法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能大声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真为你们自豪!看老师的白板上有什么呢?通过观察,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你能大声地说一说吗?
生:我获得的信息是左边有5根小棒,右边有1根小棒。
师:你的回答我们听得真清楚,你还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我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几根小棒”。
师:你能完整地说出这道题吗?
生:左边有5根小棒,右边有1根小棒,一共有几根小棒?
师:同学们,你能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吗?
生:5+1=6(根),答一共有6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白板出示5+1=6。)
师:你仔细观察现在白板上的小棒有什么变化吗?
生:我发现现在白板上的小棒,左边有1根,右边有5根,和刚才的图反过来了。
师:谁能用算式表示,一共有几根小棒呢?
生:1+5=6(根),答一共有6根小棒。
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白板出示1+5=6。)看白板上的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个算式是5+1=6,第二个算式是1+5=6,虽然它们前两个数的位置掉换了,但是它们得数不变。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的孩子,能发现这么大的秘密。通过你们的回答,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两个算式“5+1=1+5”。(教师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板书。)
师:你可以用不同的画图方法表示“5+1=6”吗?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今天老师有一种特别奇特的画图方法来表示“5+1=6”,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生:想!
师:老师在黑板的左边画5个小三角形表示5根小棒,在右边画1个小三角形代表右边的1根小棒。老师在它们的下面画了一个大括号,大括号的下面又写了一个问号,你能看明白老师的大括号和问号表示什么吗?
生:大括号和问号表示左边和右边合起来一共是多少的意思。
师:你们真聪明,那你们想不想也画一画这个神奇的大括号?
生:想!
师:别着急,老师一会儿给你机会。请同学们看,老师又带来了什么?从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生:左边有4只鸭子,右边有2只鸭子,我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几只鸭子。
师:谁能回答他的问题呢?
生:4+2=6(只),答一共有6只鸭子。
师:你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还可以写2+4=6(只),答一共有6只鸭子。
师:那你能用大括号来表示4+2=6或者2+4=6吗?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一边画一边小声地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一边画一边说。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到前面来汇报?
生:我能。我在左边画了4个圆形,在右边画了2个圆形,在它们下面画一个大括号,再写一个问号。这样就表示4+2=6,也可以表示2+4=6。
师:你们真是小精灵。不要骄傲,再仔细观察白板上的鸭子,你发现了什么?要求一共有几只鸭子?怎样列式呢?
生:我发现左边的一只鸭子走到了右边,要求一共有几只鸭子,列成的算式是3+3=6(只),答一共有6只鸭子。
师: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列成2个算式呢?
生:因为前两个数是相同的,即使调换位置也是3+3=6,所以只能列出一个算式。
师:你们真让老师大吃一惊,老师为你们点“赞”。
师:你们发现刚才我们学习的加法算式的得数都是几呢?
生:都是6。
师:你通过刚才的学习说一说6的组成,并写在白板上。
(学生一边说一边写,6可以组成1和5,或者是5和1……)
(二)数学游戏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现在我们轻松一下好吗?老师来变一个魔术。
(教师把52张扑克牌按单数和双数分成两个部分,让学生从单数的牌里抽出一张,并同学们看是什么牌,再把这张牌放在老师手中的牌里,让老师猜一猜是哪张牌。)endprint
师:老师猜的这张牌,对吗?
生:对呀!您是怎么知道的?
师:只要你认真学习,聪明的你在后面的学习中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7的加法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7辆汽车,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这7辆小汽车可以怎样分吗?同桌之间交流交流。
生:我把7辆小汽车左边摆6辆,右边摆1辆。我们的加法算式是6+1=7(辆),或者1+6=7(辆),答一共有7辆小汽车。
生:还可以这样摆7辆小汽车,左边摆5辆,右边摆2辆。我们的加法算式是5+2=7(辆),或者2+5=7(辆),答一共有7辆小汽车。
生:还可以这样分……(学生利用白板功能一边摆一边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出示算式。)
师:同学们,你能通过这些算式写出7的组成吗?
(在白板上写出7的组成。)
师:我们刚才在白板上写出6的组成和7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6可以分成3和3,但是7就不能分成两个同样的整数。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6是双数7是单数,双数就能分成两个相同的整数,单数就不可以。
师:同学们都是小数学家呀!你知道哪些数是双数?
生:因为8可以分成4和4,所以8是双数……
三、巩固练习
第一题:连线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这还有一些有趣的问题,看看谁是最棒的孩子。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朋友,你们认识他们吗?
生:是喜羊羊!
师:你能帮助喜羊羊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吗?(把得数相同的羊连在一起)看看谁的朋友多。
第二题:看图填数
师:你们能猜出大括号上面的盘子里装着几个苹果吗?(巩固大括号的运用,为下节课用大括号表示除法做铺垫。)
四、总结归纳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我可以用大括号来表示加法。
师:用大括号可以表示加法,用大括号也可以表示减法,你们想学吗?请大家回家先自己预习怎样用大括号表示减法,下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
师:(总结)现在老师就要揭晓魔术的奥秘了,老师从双数的牌里找你们抽出的单数的牌,当然一找就知道了。老师并没有特异功能,就是运用了单数与双数的特点来找出那张牌。所以学习数学是非常有意思的。同学们努力学习数学吧!让我们共同发现数学中更多更有趣的奥秘吧!
反思:
这节课学生学得很开心,表现也让我有很多惊喜。教材内容先是引导学生学习6、7的组成,再利用摆一摆学习6、7的加减法,然后再学习用大括号来解决加减法的问题。由于我班的学生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6、7的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
对于一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积极、踊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多说、敢说,激发了学生兴趣,树立了自信心,也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形成。同时只有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才能敏锐地抓住他们似懂非懂的关键点有的放矢地引导。
在学习6、7加法时,让学生自己整理6和7的组成,并引导他们用大括号独立解决加法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还渗透了加法交换律和利用小魔术初步感知双数和单数的特点,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4.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四
一、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的一年级数学上册第58-59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计算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计算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解决相应的简单问题。难点:理解算式的含义和认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快速抢答。
4+2= 7-3= 7-4= 2+5= 6-4= 1+6= 6-5= 2+3=
(二)讲授新课 出示游泳活动的情境图
1、从图中你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了解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1)问题:水里有5个小朋友,岸上有3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人?”你会用什么方法计算?你会列式吗?(5+3)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汇报。
师:除了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列算式?(3+5)你能说说这两道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吗?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老师引导学生: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2)看了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分组讨论,从减法的角度考虑)一共有8个小朋友,池中有5个,岸上有几个小朋友呢? 一共有8个小朋友,岸上有3个,池中有几个小朋友呢? 师:你会列式吗?(板书:8-5=3,8-3=5)说说这道算式的意思。提问:观察这两道减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总结:两道算式都是用8来减的,其它两个数也交换了位置。
师:真棒!我们根据一幅图,列出了几道算式?仔细观察这四道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师:这四道算式中都用到了3、5、8这三个数,其中3都表示什么意思?5呢?8呢?
总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四道算式,包括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当我们要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时,要用加法来计算;当我们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时,要用减法来计算。虽然计算的方法不同,但是这四道算式却有着密切的联系。
3、试一试。
(出示拔萝卜情境图)
师:小兔子也来陪我们一起学知识了,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四道算式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交流。
师:谁能说说这四道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你是怎样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的?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帮助你?
总结:计算时,我们可以根据分与合的知识来计算,也可以根据四道算式之间的联系,直接写出得数。
五、巩固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师:谁来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是怎样写出得数的?为什么第二幅图只能列出两道算式呢?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这道题你会填吗?你能填出几道? 学生填写,汇报。师:找一找哪些算式是有联系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师:说说你在算这些减法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总结:有时可以通过“相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减法。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现在把加法和减法混在一起,你敢挑战吗? 学生计算。集体反馈。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先动手把这些蝴蝶分一分,再写出算式。有的分法可以写出四道算式,你能吗?
六、总结
师: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跟大家说说你的收获吧!
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减法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是得数是8的加法与8减几。通过学习,学生能正确计算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的减法,这个要求比较简单。让学生在一图二式的基础上学习看一图写出四个算式,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理解图中四个算式的真正含义是本堂课的难点。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5.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五
对于聋哑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节课,我依据“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理念设计并实施教学,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趣促学
在复习旧知时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不但复习了加法交换率的意义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有了探究渴望的基础上,我提出继续跟随老师做游戏,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学习数学知识。
2、以学代教
课堂上把学生的思考放在了第一位,为学生创设了思考、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交流等方式轻松愉快的展开了“加法结合律”的推理和验证,在教学中我力求把知识学活了,为学生构建了发表见解的空间,这个环节中我采取的是小组内交流的方法,转变枯燥的计算为口语数学,在小组内说说你想怎样进行计算,这既是对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又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的探究过程,同时在学生的交流中也生成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和优点。在水到渠成之际我直接点题,这就是加法的结合律。接着让学生尝试用字母,符号来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表示的形式很多,真正的`实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思想。最后适当的贯穿了运算定律的好处,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就点明了要点——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整个课堂宽松,学生学起来轻松愉悦。
3、查找不足
本节课在实施教学中暴露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1)在学生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时,有的学生表达的不够清晰,这时我只考虑到时间的问题,没有做过多的强调。
(2)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自我感觉还不够丰富,缺少创新的激励性评价。
(3)在最后反馈测评过程中时间过于仓促,易错的地方强调不够。
(4)课堂用语还不够规范,欠精欠准。
6.《8的加法》幼儿园数学教案 篇六
数学——学习8的加法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按实物图的内容选择第三张答案图,并列出算式。
2、要求幼儿用准确的语言讲述算术式的含意。
活动准备:
1、自制教学挂图。
2、出手指游戏。
活动过程:
一、复习8的组成
1、进行拍手问答的游戏。
教师:上课前我们先来玩拍手问答的游戏,我问和你们回答。
2、填写未完成得分合式。
教师出示8的未完成的分合式:看看上面的分合式,这些分合式完整吗?,请小朋友来帮忙填写完整。
教师小结:8分成两份一共有7种分法。
二、通过观看教学挂图,学习8的加法。
1、出示教学挂图一
教师:这里有三幅图画,说的是一件事情,请你们把每幅图的意思用一句话来讲清楚。(第一张,草地上有7朵黄花,第二张,草地上有1朵红花,第三张,一共有8多花。)
教师:哪位小朋友能看着三幅图编一个加法应用题?那位小朋友能用一道算式把表示出来?(7+1=8)
教师: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教师引导幼儿说出相应表示的意思。)
2、出示图2
教师:小朋友仔细看看这种挂图,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图上有什么?它们一样吗?(引导幼儿从颜色、位置、大小不同来说)一共有多少呢?
教师小结:图中有8个苹果,6个红色的,2个青色的,5个在盘子里,3个在桌子上,4大苹果,4个小苹果。
教师:谁能根据这个苹果的颜色不一样编出一个应用题并用道算术题表示出来呢?(6+2=8)
3、带领孩子用相同的方法分别从苹果的位置、大小编出不同的应用题和算术题。(教师依次板书出8的加法算式。)
教师小结:看 8一共有7个加法算式。一起读读这些算式。
三、玩出拳游戏结束活动。
1、教师:现在我们来玩出拳游戏,小朋友出的手指数量要和老师手指数加起来是8.
7.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七
一、数形结合, 展露“1”
片段一:
师:你能猜出34+16的结果是多少吗?
生1:是50, 我是这样想的:34加6得40, 40再加10就得50。
生2:我也得50。我用30加10得到40, 4加6得10, 然后合起来也是50。
师: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个结果正确呢?
生1:摆小棒、拨计数器试试。
生2:列竖式再算一遍。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 我们先用摆小棒来试试。如果用小棒表示34加16, 怎样摆比较合适呢?和同桌商量好后再操作。
生:我先摆3捆4根, 再摆1捆6根, 4根加6根是10根, 10根可以再捆成1捆。这样一共有5捆, 也就是50。
师:摆放的位置有什么要求呢?
生:捆对捆, 根对根, 就像这样 (如图1) 。
师:你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看起来清楚、明白。
师:4根和6根合成1捆后, 这一捆你们认为应该放在哪儿最合适?
生1:不清楚, 随便放吧。
生2:就在后面吧。
生3:也可以摆在下面吧。
师:能说明理由吗?
生3:前面都是整捆的, 这样对齐好看。
师:你说的意思是这样吗? (出示图2)
感悟:在一些观摩课中我们看到, 很多教师执教这段内容时常常按教材要求:“先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 再想想用竖式怎样计算。”为学生准备多样的学具,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学具随意操作, 然后全班汇报总结各种操作方法, 学生很快就能得到34+16的竖式方法, 问题解决看似即开放又多样。然而, 基于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 他们一会儿摆小棒、一会儿拨算珠, 再来写竖式, 试图将所有方法都摆弄一次, 这样的自由操作过程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缺乏深入的思考, 知识的获得多数来自直接的信息传递。
数学家康托尔说:“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数学学习。上述案例中, 教师要求学生只选用摆小棒一种学具, 重点突出“如何摆小棒, 如何移一捆的小棒”。“摆小棒”使学生从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即现实问题数学化) , 由现实问题经过简化抽象后建立数学模型。在数形结合中使学生具有数学“简化”的潜意识, 这恰恰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例如:“怎样用小棒摆34与16比较合适呢?”不仅给学生创造了积累活动经验的宝贵机会,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借助直观活动, “捆与捆对齐, 根与根对齐”渗透数位对齐的思想方法, 在无形中让学生经历了缜密的思考过程。再如:“4根和6根合成1捆后, 这一捆你们认为应该放在哪儿最合适?”这一问题的探讨, 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两位数加法中“满十进一”背后的道理。
二、位值体悟, 领会“1”
片段二:
师:我们通过摆小棒很快得到了正确结果是50, 借助计数器你怎么验证?
生1:我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拔4个珠子, 这样就是34。如何加16, 就在十位上拔1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
师:个位上的10个珠子就不动啦?就像屏幕上的图3, 这时怎么读?
生1:这样数就不好读, 4个十, 10个一。
生2:不行, 一定要把个位上10个珠子进向前一位。
师:不进位行吗?
生:不行, 一定要“满十进一”。
师:怎么拨?
生:把个位上的10个珠子去掉, 在十位上再拨1个。
师:10个珠子就换1个珠子呀?
生:因为它们的位置不同, 1在十位上哦, 是1个十。
感悟:计数器上的算珠能清楚显示数位,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算珠不单是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而拨算珠比摆小棒更容易过渡到竖式计算, 学生在拨珠说数的过程中, 由最初抽象的几何图形到现在的数学表达式, 恰恰体验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
首先, 学生要在计数器上定好数位, 然后拨上34, 还要加16该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接着“这时怎么读?”这一问题的提出, 将学生的思维由矛盾冲突又一次引向深入。随后计数器个位与十位上珠数的变化的过程, 让学生在珠、数联结中体现“满十进一”的迫切需要。这样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10个一是1个十, 10个十是1个百, 还扩展到“哪一位上相加满十, 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从而形成了“满十进一”整数加法的数学模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容易看出, 这种基于经验的对进位加法算式的理解, 有效地帮助学生直观体会数位的意义, 主动建构“位值制”, 既是进一步探索笔算方法的逻辑前提, 也是联结相关教学段落的核心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建模意识。
三、算法尝试, 变脸“1”
片段三:
师:用竖式该怎样表示呢?
生1:我是这样想的, 十位上3加1等于4, 就是40, 个位上的6加4等于10, 这个10我把它放在心里, 40加10就等于50。
生2:个位4加6得10, 十位3加1得4, 10和4合起来就是“410”。
师:你想的“410”其实是多少呢?
生:50呀。
师:应该用40加10才得到50哦?!这个1可以写在哪儿呢?
(学生改写竖式)
生1:我觉得1一定要和十位上的数对齐。
师:这个1与原来的数要有点区别, 我们要让它像“孙悟空72变”那样变!变!变!你们觉得变大好还是变小好呢?
生1:我觉得大比较明显。
生2:太大就和数字一样, 分不清。
生3:还是小的好, 写起来方便。
师:放在哪儿合适呢?
生1:放在十位上。
生2:放在横线上面吧。
师:说的有道理, 书上表示的方法 (如图4) 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学生阅读书本, 验证自己的想法)
感悟:通过摆小棒与拨珠的实践活动, 学生已经深刻理解“满十进一”的计算原理。然而, 由于学生首次接触进位加法的竖式写法, 进位的“1”写在哪儿?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未形成深刻的概念。案例中将“1”的写法抛给学生, “是变大还是变小?”这一简单问话引发学生在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 逐步形成对竖式计算格式的需要和建构, 感悟竖式计算所特有的数学思维方式, 引发学生对进位加法计算道理的深刻理解。
8.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教学反思;绿色生活;环境保护
绿色生活、环境保护、关心健康等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关注的焦点,也是新版牛津英语8 B Unit 8 A Green World的中心话题。在教学中,让绿色生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驻足,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在8 B Unit 8 Reading教学中,在注重听、说、读、写的基础上,渗透绿色生活的教育,围绕绿色生活、环境保护为中心问题,坚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打造Green life的创新课堂,现将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简单加以梳理,以飨共享。
一、导入,渗透绿色生活,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Well beginning is half done.”是人人皆知的至理名言,汉语意思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课堂导入的重要性。新颖、独特的导入可以先声夺人,为英语高效课堂的打造奠定坚实基础。
1.Free talk,直入主题,谈论Green life
利用图片,展示我们的地球在“哭泣”,说明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There are many pollutions ,such as air pollution,water pollution,noise and so on. Our planet is in trouble!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What should we do? 启发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环境保护的方法,如Turn off computers when we are not using them. Reduce waste等等。学生的答案有可能局限于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说出与课本不同的更多、更好的方法。
2.Background,介绍瑞士风光,为新授做铺垫
借助于瑞士风光的图片,以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is country?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回答:Switzerland is a beautiful country with high mountains and clean blue lakes.进一步介绍瑞士的背景知识:瑞士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因美丽的自然风光被誉为“世界花园之都”,瑞士成功的环境保护依赖于全面的环境立法、严格的执法守法以及人们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保行为。
二、Reading教学,渗透绿色教育,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8 B Unit 8 Reading的教学目标既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还要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写一篇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以促其学以致用。
1.听力训练,捕捉主要信息
学生在了解了瑞士的背景后,教师以Switzerland has a World Environment Day. When is World Environment Day?而启发学生听录音并捕捉问题的答案。提出更多的What is Switzerland like? 等问题,让学生再听录音,带着问题捕捉主要信息和抓住关键词的听的技巧。且所问的问题与中心话题Green life密切相关,在学习知识、强化技能的同时,注重情感目标的实现。
2.说的训练,说什么,教师的指导是关键
在Reading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听和读,忽视说的训练和写的练习。在这篇文章中,说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小觑。
(1)说问题的答案和自己的想法
课堂上说的方式很多,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等都是说的主要形式。课堂上最常见的现象是教师一人讲、众人听,教师问、学生一问三不理,教师苦不堪言、学生昏昏欲睡。鼓励学生大声说出来、踊跃发言是英语课的基本要求。那么,教师的任务型的问题设计是激励学生说的方式之一。
例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What do people try to do in Switzerland? Does Switzerland have law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等,这些问题把学生带进Reading中,带领走进“世界花园之都”、感受绿色环保的气息和人文文化。
(2)巧妙设计讨论题,激发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在理解、掌握文章的基础上,教师提出:We often call Switzerland“Green Switzerland”,Do you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green” here?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green的含义。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两人一组以Make a greener world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再进行pair work对话,鼓励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下使用新知识。
3.Reading教学,以写促读
Reading教学中,最容易忽略的是写,多数教师只关注听、说、读,把“写”置之于阅读教学之外,每一单元一篇作文也就是task中稍有问津。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在这篇reading教学中,以Green life为题,写一篇80词左右的短文,可以写“世界花园之都”的环保的体会,可以写我们该怎样保护环境,可以针对当前的污染严重问题,而谈谈污染给社会、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也可以写要想过绿色生活,我们能做什么等,起到学以致用之功效。
总之,这节课以Reading统领教学始终,但又不仅仅局限于reading的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围绕中心话题而设计任务,听、说、读、写,无一不紧扣绿色生活这一中心话题;教学中,传统媒体如图片的运用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效使用完美结合,通过音、形、画的情景交融的情境创设,使学生置身于绿色生命、绿色家园、绿色生活之中,让绿色生活在英语课堂驻足,让绿色生活成为教学、生活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桑亚红.试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J].动画世界,2011(11).
[2]李琳.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6(6).
9.9加几进位加法数学教学反思 篇九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我在教学9加几时就是按传统的9加几教学的。课本的信息窗以“小小运动会”为切入点,深入到孩子的学校生活,非常吸引孩子的兴趣。
信息窗1通过运动员和志愿者报名的情况,引入9加几的计算,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先让同学们动手摆小棒,来算9+6等于多少?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一个一个数的方法,知道9+6=15”。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这些方法还都属于比较慢的方法,但是不管哪一种方法我都没有提出反对。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导孩子再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并总结出了“凑十法”的口诀:“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来帮助孩子计算。
在看大数这一个小部分里,我通过“找朋友”的游戏和孩子一起确定了9、8、7、6、5各数的好朋友是谁,也就是以上各数与哪个数可以凑成十,并一起编了儿歌“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xxx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演变为拍手歌,作为课中操让孩子活跃思维。
从这里我明白了,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本课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是从数数到凑十法演变的过程中,我的角色太过重要,明显地着急让孩子快速接受我的方法,以至于许多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凑十思想就被动地按照我的方法来做。其次,孩子说得多,动笔少,速度跟不上思维。很多孩子口诀背得很熟但是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会计算。还有一点就是,课本信息窗的内容不能满足孩子学习的情境,我还应该多找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情境来吸引他们进行学习。
在课堂上发生一件小插曲,让我对一年级的.孩子刮目相看。在计算9+7时,根据凑十法将7分成1和8,这时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我觉得也可以把9分成3和6,因为7和3也是好朋友!”这个想法让我惊叹,分不同的加数这个环节我原本打算在复习的时候提出来让学生思考,但是这个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就有这样的思考是非常好的。我假装苦恼地问孩子们:“是哦,9找到好朋友了可是7也想找好朋友怎么办啊?”孩子们在简短的讨论之后给出了答案:“凑十法”中提到过“看大数,分小数”,所以大数找朋友比较简单!
10.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喜欢数学。
为了顺利地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
1、抓住知识“生长点”,巧设复习过关题,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本节课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以“游戏”和“抢答”的形式设计了三类练习题,对刚学过的“9加几”进行了回顾复习,通过复习为下面学习新知做好了知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保证了学生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新授过程中,我设计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入手,利用教材中学生领取饮料的场景,通过这样的.设计安排,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找出了两个主要问题(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果汁;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水);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先寻找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学生很轻松地列出了算式。但在探索用多种方法计算得数时,学生只探索出了一种计算方法“凑十法”,给人的感觉学生的思维想象太狭窄,可能这与第一节课“9加几”的教学时,强化了“凑十法”有关系。在顺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把第二个问题完全放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教学由“扶”到“放”,师生平等参与,共同探讨、交流,学生拥有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分层练习体现不够,课堂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课堂语言还不够生动简练等。
11.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十一
活动目标:
1、复习3的组成,学习按图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及学习列出算式。
2、进一步理解“+”、“=”的含义。
3、在活动中体现游戏的愉悦,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背景图一副、磁性教具若干、数字积木、数字卡、数题卡
活动过程:
1、游戏《小动物的叫声》复习3的组成:
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动物的叫声》游戏,好吗?小鸭小鸭叫3声,我的小鸭叫1声,你的小鸭叫几声?1和2合起来是几?
师生互动,在拍手游戏中复习3的分与合。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位小朋友叫的又快又准,老师奖给你一个奥运福娃,喜欢吗?这节课老师要把福娃奖给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爱动脑筋的孩子,比一比看谁得的福娃多。
2、出示背景图:
A、草地上有1只小兔,又来了2只小兔,草地上一共来了几只小兔呢?
a.这道题用什么方法做?(加法)为什么用加法?(将两个部分数合起来算总数用加法。)怎么列式? 出示:1+2=3
b.数字1、2、3各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1只小兔,2表示2只小兔,3表示一共有3只小兔)“+、=”各表示什么意思?(加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等于号表示两边的数量一样多。)
B、池塘里有2只小鸭,又来了1只小鸭,池塘里一共有几只小鸭?
a.这道题用什么方法做?(加法)为什么用加法?怎么列式? 出示:2+1=3
b.数字1、2、3各表示什么意思?“+、=”各表示什么意思?
C、教师编加法应用题,幼儿摆算式,教师巡回指导。
3、游戏:送信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送信的游戏?请2位小朋友来扮邮箱,谁愿意?(点2名幼儿戴上邮箱头饰?)再请一些小朋友把信送到邮箱,谁愿意?老师发算式卡片,其他小朋友做小老师,小朋友把信送对了,我们就把掌声送给他们。
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朋友们表现真棒,都能把信成功的送到邮箱。
4、教师评议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已有了3以内分与合的基础,计算本身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要让活泼、好动的小朋友坐住30分钟,真是不易的事情。(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教学重点,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年龄特征,确立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游戏活动为辅助形式,带领幼儿在情境中结合图意理解加法的含义,在玩中掌握算法,正确进行3的加法计算。
教学中确立这样的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
3的分与合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因此,课前谈话,我以拍手游戏创设情境,即复习了3的分与合,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奥运福娃作为奖品,调动了幼儿学习的欲望,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 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因为小兔、小鸭是小朋友们最熟悉的动物,因此,我以小兔、小鸭创设主题情境,引导幼儿独立观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意,在教学中发现幼儿都能认识到:把原来的1只小兔和又来的2只合起来一共有3只。然后,我小结引出加法的算式,再引导幼儿同桌讨论,交流算式的含义,在幼儿读算式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理解“要把两部分合起来”需要用加法来计算。主题图的创设既充分调动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又进一步培养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幼儿对加法的认识,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决问题。
第二层次
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我再次创设情境,出示两组图,引导幼儿观察,交流所获得的信息,体会要把2只小鸭和1只小鸭合起来是3只小鸭,就要用加法计算。通过对算法的探究,在交流中掌握把2和1相加就是把2和1合起来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加法的含义。
第三环节
实践运用 巩固对加法的认识。
为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 “送信”游戏活动。不仅帮助幼儿熟练计算3以内的加法,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幼儿享受数学成功的快乐与价值。
本节课因为我组织教学比较到位,注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注重幼儿表达图意能力的培养,因此,幼儿在说中很好的理解了加法的含义。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生动活泼,幼儿学得轻松愉快。
12.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十二
设计思路:
根据幼儿好动,喜欢操作的特点,我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尝试自己列出得数是4的加法算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活动目标:
1、复习得数是3以内的加法,4以内数的组成。
2、通过创设情景,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尝试自己列出得数是4的加法算式,尝试自编得数是4的加法应用题。
3、使幼儿进一步理解两个部分数的交换关系。
4、培养幼儿分析推理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及幼儿动手尝试的精神,训练幼儿运算速度和准确性,激发兴趣。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6、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3以内加法算式卡、数卡4,苹果、梨图片4张,每个幼儿4个萝卜,4朵花,蘑菇图片4张,兔妈妈、小兔头饰,布置好活动场景。
活动过程:
随《十个数字跳舞》音乐,做手指游戏。
一、复习得数是3以内的加法,复习4的组成1.游戏“开火车”复习得数是3以内的加法。
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喜欢看动画片,《动画城》节目你们看过吗?动画城里的聪明屋有位金龟子姐姐,她呀今天邀请我们到聪明屋去做客,她呀要看一下谁是最聪明的小朋友,现在我们就到聪明屋去吧!怎么去呢?我们坐火车去吧!我们的火车几点开?(出示加法题卡)嘿嘿!我们的火车几点开?我们的火车2点开……
2.游戏“又有苹果、又有梨”复习4的组成呜……火车开到了聪明屋,看看,金龟子姐姐他们拿什么来招待我们呢?导出“又有苹果又有梨”的游戏,一个苹果几个梨?(3个)……
3.游戏“对数”
刚才小朋友们对得真好,老师也来考考你们,我们来对数,举起你们的小小手,我出1,你出几?(3),1和3合起来就是4……
二、创设情景,在操作中尝试写出得数是4的加法算式
金龟子姐姐说:“你们都很聪明”,现在我要请你们到智力迷宫玩,去智力迷宫前,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新本领才能去,学什么本领呢?
兔宝宝,我是兔妈妈,我告诉你们一件高兴事儿,我们种的萝卜丰收了,请兔宝宝跟着妈妈到地里去拔萝卜,每个宝宝拔4个萝卜,自己分一分,看有几种分法?(个别回答,老师演示)拔了这么多萝卜,我们把萝卜搬回家,搬的时候要听妈妈的指挥,看看两只手上的萝卜一共有多少根?(4根),你们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加法),怎样列出这个加法算式,请兔宝宝将它写在答题卡上,写的时候,字要写大一点,不然兔妈妈看不清楚,(兔妈妈帮助能力差的小兔讲解列式)。
我们的萝卜丰收了,你们高兴吧!我们来开个庆祝会吧!我们去采花来装饰一下,我们每个宝宝都采到了花,一共采了几朵(4朵),我们把手里的花举起来,看看两只手上的花交换位置合起来还是几朵花?(4朵),两只手上的花虽然交换了位置,但是它们的和没有变,请兔宝宝将加法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写完之后把答题卡举起来,小兔互相检查一下你写对了吗?
今天,我们学会了新本领又可去智力迷宫玩,来,我们鼓鼓掌、嘿嘿,我真棒!
三、活动延伸
金龟子姐姐还想看看哪个小朋友最爱动脑筋,用老师提供的蘑菇图片,自己试着编加法应用题,注意编加法应用题要讲一件事,出现两个数,提一个问题,问一共有多少?合起来是多少?
编应用题又是一样新本领,会编的小朋友很能干,不会编的也不用着急,下次老师要教你们编加法应用题的新本领。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分层练习体现不够,课堂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课堂语言还不够生动简练等。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慢慢感知体会算法,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自我感悟,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发自内心的选择出对于他们来说最简便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怎么学习、怎么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在体验中获取到知识,在成功中找回自信,更深刻地品味到学习的乐趣!
中班数学优质教案《得数是4的加法》含反思这篇文章共5053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学习8》》:中班教案《学习8》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够用8的物体数量进行活动操作,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感知8的物体数量,认识数字8,理解它的实际意义,能清楚地表述自己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学习8》教案吧。
13.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十三
本单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着眼于学生计算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引导学生亲历探索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在学习验算之前,设置了一个买衣服和鞋子的情境,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并算出了得数后,很自然的有一个疑问:“算得对不对呢?”从而产生了验算的要求,使加法的验算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学习的。
14.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十四
本单元内容分为三小节,其逻辑联系性强。先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相同单位的分数相加减的算理,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搭好阶梯;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转换的思想方法,即将异分母分数转换成同分母分数计算,形成基本的分数加法运算能力;最后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分数,提高分数运算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本单元的教学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分数单位的数才可以直接相加、减的算理”。让学生经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鼓励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揭示算理,培养数感。
2、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虽内容较少,但无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沟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更能省时、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
3、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
本单元中涉及的分数分子、分母都较小,应提倡学生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注意指导学生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计算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
4、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习惯。
【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中班数学教案《得数是6的加法》及教学反思09-16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学习8的形成和数数》及教学反思07-24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6的加法》含反思11-01
三上数学教学计划809-24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教案教学设计有板书08-05
有理数的加法初中数学教案07-31
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06-15
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06-24
数学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