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课教学反思

2024-12-17

高三地理课教学反思(共13篇)(共13篇)

1.高三地理课教学反思 篇一

2015年地理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深感心理的重压,肩上担子的沉重。高度的责任感,使我认真踏实地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年来,学校全面开展有效课教学用评比活动,强调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做到教学模式符合三个三分之一,下面,结合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的实践,谈谈地理复习课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虚心好学,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

高二地理教学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而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不一,如何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呢?

1、认真备课

教高二,拜有经验的老师为师傅。通过师徒培训活动,虚心地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很有人格魅力。他们讲课时的幽默风格、知识的严谨都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回味无穷。

认真参加高三教师新教材培训、及市、区、校级教科研等继教活动;与老教师认真研讨近几年高考“地理部分试题”,使高三地理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了解学生。针对14、17、18班的学生实际,如学习地理的基础和兴趣;高三入学摸底考试、周测、月测考试的成绩及试卷分析;学生学习地理的心态和方法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

认真做好反思工作。如反思每一次考试成绩的缘由(从自身和学生方面),并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可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上好每一节地理课的最基本的前提。

2、精选习题

首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好“地理改错本”,教会并督促学生自己做好地理知识的查漏补缺和地理解题方法的积累。

从复习资料《高考零距离》中,挑好课堂的同步训练题,当堂巩固每节课的地理知识点。

其次,精选单元检测题。选题范围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中学地理教参》、《高考360》中为学生挑选习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为“重点班”的学生选好练习题,做好“培优辅导”工作。

可见,选好地理练习题,并训练学生,是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地理成绩的一个途径。

3、用专题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方法

首先,向学生讲明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重要意义。即,从文综的考核目标和要求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从高考试题的命题宗旨看,“能力立意”:重在“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重在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而结构性的知识易于迁移和重组。

其次,用实例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复习。

4、答题训练

在此环节,需要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丢分现象。如: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审题、做题、反思与总结);在答题技能与技巧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与技巧,训练学生熟练简答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基本模式(思维、应用、语言);同时,要学会使用标准答案。

5、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期末复习阶段,地理进行了有重要意义的几次测试。老师及时地从综合的角度、学法辅导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另外,此时期,学生的学习状态极不稳定。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空或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沟通,帮学生调节好状态,迎接高考。

二、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则是提高地理成绩的着眼点。

1、教师要用心去对待学生

心理上的相容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对象只有先接受你这个人,才能接受你的观点。”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你指导的学习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虽然我们每周只有2节课,但是只要我们是用心在与他们交流,学生就一定会用心来回报我们的,这一年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我教的班级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

2.指导学生对“有用地理的学习”,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也应从学生的感性认知出发,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学会适应与保护环境,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地理教学要有利于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而且要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通过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各种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学习、总结,我们地理教师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要求,才能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才能使地理高考成绩逐步得到提高。

2.高三地理课教学反思 篇二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首先对学生答题情况要进行分析统计,主要是统计学生出错率和出错的类型,分析一些题目是普遍出错还是个别出错,是知识点遗忘、答题不规范,还是理解能力较低……一定要分析原因,猜测原因,教师一定要整理记录。其次,一定要认真研究分析试卷的内容、结构和答案,收集与考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写好教案或者制作好课件,设计适当的补偿性题目。最后,要认真准备好相关的辅助教具,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因为讲评课里面牵涉知识点很多,要求使用的图表也很多,如果事先把该补充的、该识看的图表制成幻灯片,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节省时间,学生又能及时快速地做好笔记。所以课前教具的准备必不可少。

二、讲评方式要恰当、高效

(一)要分析学生试卷的答题情况

上课前,教师要花几分钟对成绩的三率数据、分数段的分布人数、一些题目的对错率做个简单的分析。不要一上课就马上讲评试题,应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这次考试的一些大体情况。从中要加入一些赞赏性的语言,一定不能肆意指责试卷的命题或者学生的分数,旨在让学生跟教师共同完成试卷的讲评。

(二)要注意知识点的归纳和拓展

讲评试卷时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拓展是讲评课的一个重点,特别是高三总复习课更是如此。因为在这个复习阶段,学生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所有知识点。而试题往往是以点带面来体现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作为教师,在讲评试题时要把这个“面”带给学生,把预先准备好的相关知识点罗列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它们。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于漪老师说过:“一堂讲评课选择几个学生未思之处逐层深入地进行点拨,不仅使课的容量充实,而且对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准确度、灵敏度都进行了有益的训练。”比如下题:

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回答下题:

*该山地是()

A.武夷山脉

B.黄山

C.泰山

D.秦岭

解题:根据图示,该山地南北两侧基带分别是常绿阔叶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判断该山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界线,是秦岭。这时候提到“秦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忆“秦岭—淮河”一线还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线。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打开幻灯片展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1大致是我国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2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与小麦杂粮的分界线。3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5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6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7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8黄土高原的南界。这样学生当场可以记住很多知识点,可以把一些忘记了的内容抄在试卷旁边。所以对有些知识点,教师必须延伸拓展,必须整理、归纳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记忆。这样,通过在讲评的过程中把知识点拓展、辐射,增加了复习容量,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点的丰富,产生兴趣,以后遇到一些问题也会懂得自己进行归纳。

(三)要加强对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

1.全国卷要求考生要学会运用地理思想、地理方法观察和认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学会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所以讲评课绝不能纯粹地校对答案和补充材料,对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重读图、析图、解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就要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切入点,找出题目里面的隐性信息,对试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演绎、比较和总结,让学生清楚,解题不单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如:

下图中弧MON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读图,回答下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线速度:P=Q=M=O>N

B.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

C.MO为晨线

D.NO为晨线

解题:由图示箭头方向为顺时针,可判断图示为南半球;线速度P=Q=M=N>O;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侵蚀严重。这样很容易排除A、B两个答案。接下来要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有隐性知识点:1两条日界线,一条0时经线,一条180°经线;2晨昏线跟纬线的切点O,经过这点的经线不是12点就是0点。当找出第二个隐性信息点的时候,问题就开始明朗了,这是一个最关键的切入点。结合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日期不同和日期界线的位置可判知P所在经线为0时,Q所在经线为180°经线,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NO为晨线。

从这道题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它难度不大,但是所牵涉的知识点多,所以就要引导学生从哪里入手,怎么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总结,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还要排除一些干扰的信息,比如那个角度120°,跟这个题目没关系,可能是下一个题目的条件。

2.近年来全国卷命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试题”和“案例分析题目”。随着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由过去的以知识立意转变为现在的以能力立意,开放性试题和案例分析题在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是近几年高考新的价值取向,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是一类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迁移知识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类型。比如2015年全国卷Ⅰ的第36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第4问: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这类开放性题目,现在各个学校平时的测试卷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评中要指导学生:1要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有针对性地答题;2要用教材语言和地理名词术语答题,答案尽量少而精,但是如果对于答案没有太大的把握,在考试过程中,应该尽量多答几个要点;3对于出现简答题中问“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的题型,应首先肯定“赞成”或“不赞成”,然后再回答理由,不能缺少判断,不能答非所问或似是而非;4答题中要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尽量采用数字序号,分不同的段落来答,并且将自己认为主要的方面放在前面,要富有逻辑性,有因有果,字体要端正,试卷要清洁。还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思路:从社会经济效益或生态环境角度方面入手。得出答案:赞同。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能增加就业等。或者:不赞同。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四)要注重情感的激励,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讲评课要以赞扬、肯定为主基调。一个人在融洽、活跃的气氛中思维最敏捷,学习效果最佳,所以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能一味责备学生,把讲评课上成批评教育课,而是应该尽量多鼓励,多表扬,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你们怎么还不会?”等指责学生无能的语言。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对考试成绩排在后面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激励因素,在试卷讲评过程中应引起注意并应有所体现。

三、讲评后进行补偿教学

教师要根据考试反映出来的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与学的调整。

1.一定要设置一些补偿性题目,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使学生从多角度来加深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提高复习效果。

2.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把错误的题目抄起来,过后及时小结和反思,一段时间后自己再做看看是否已经完全掌握。这个非常关键,因为有些做错的题目以后还有可能做错,好像有一种惯性,所以要让学生设一本错题本。

3.教师自己要从学生的答题中总结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遗漏之处,找出问题,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推动教学,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讲评课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课堂组成部分,应该准备充分,讲评得当,讲评后补偿工作准确到位,特别在高三地理总复习阶段考试频率较高的情况下这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一定要加大重视程度,提高讲评课的质量,让学生每经过一次考试都能够增加知识的储备,提高解题的水平。

摘要:高三总复习阶段学生的每一次考试都是查漏补缺的最佳途径,是巩固双基的有力推手。考后教师的讲评显得弥足重要。教师应该做到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开拓思维,从而深化拓展考点的知识内容,同时传授或者交流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解题能力。

3.高三地理课教学反思 篇三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基础教育的各阶段,都提出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中出现频率最高就是如何打造“有效课堂”及“高效课堂”。高三阶段的地理授课内容大部分是对已学过的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大多采用复习课的形式组织实施。近几年广东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比较重视区域地理背景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精讲精练,注意方法的传授和能力培养,提高备考效率。

二、“图导学练”教学模式的具体环节

1.“图导学练”的前提——熟悉考纲要求,明确考点说明

高考对学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地理高考重点考核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复习备考中,首先应明确考试大纲和考点说明,做到有针对性地专项过关。同时,熟悉考纲要求,明确考点说明,也是实施地理课堂“图导学练”教学模式的前提。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节。

【考纲要求】

①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②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③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判断、区别及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对找矿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意义。④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分布及其对聚落分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考点说明】

本节内容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其中重点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学生可从两方面来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做再塑造。我们所见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2.“图导学练”首要环节——图片导入,创设情境,启发学习激情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是调节学生心理状态、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的首要手段。恰当的精彩图片导入,可在教材章节之间、层次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住。

如在“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堂导入时,可展示一组我国及世界的著名地貌景观图片,同时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形成众多的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地球表面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让学生感知内力作用及其影响)

用“埃及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狮身人面像具有人的头、狮子的躯体、鸟的翅膀。但是,几千年岁月的流逝使斯芬克斯的模样大变,额头上的圣蛇和下垂的长须不知去向,甚至连面部中央的鼻子也失踪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感知外力作用及其影响)

精彩且新颖的图片导入,能立刻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细微处着手,学会观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学生感悟到地理环境各要素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3.“图导学练”重点环节——基础再现,图式教学,构建知识框架

地理知识最突出的特点是组成要素复杂多样,时空结构跨度很大,地域性明显,综合性强。而高考以能力立意,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直接考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知识的学习。相反,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尤其是对主干知识的把握及考核,是高考备考的核心关键。

在本环节中,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和课程标准及高考考试说明的理解,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将相应的地理知识设计成地理图式,进而使用地理图式进行教学。另外,在此环节中,必须重点突出主干知识的信息,舍弃一些次要知识的信息,以便学生理解。过多的细节只会让地理图式变得纷繁复杂,不便于学生的记忆存储。一个地理图式应该是一个整体,应充分呈现出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图导学练”模式教学中,地理图式具有简洁形象,有效地表达地理知识信息,尤其清晰表达地理知识内在逻辑关系的特点。因此,在图式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清晰诠释地理图式的内涵,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然抽象概括性较强的地理图式反而增加了思维难度。另高三学生在高一时已学习过“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的内容,具备一定的基础,系统地进行图式教学更有利于高三的备考复习。

4.“图导学练”核心环节——学以致用,精选练习,把握核心考点

通过上一环节中,对主干知识的归纳,框架知识的建立,及学生思维导图的形成后,很自然地会过渡到“图导学练”的核心环节——学以致用。在这一核心环节中,通过精选练习,让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核心考点及时巩固,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技能。在地理考题的设计上,往往以图文资料为背景进行设问,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因此,通过解题,一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二通过对精选图文材料的分析,养成学生必备的读图技能。

5.“图导学练”压轴环节——能力提升,真题再现,掌握答题技巧

在“图导学练”的压轴环节——能力提升阶段中,应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高考备考是主方向,课堂上不要过分强调教学结构的完整性,要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地理考题的选取与设计要注重地理的学科性,体现在调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上。调用地理知识,包括调用地理概念、基本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分布与主要特征、地理原理与规律等;调用基本技能,体现在判读各种地理材料、图表,转换不同类型数据等。二是在指导学生用图、读图、解图过程中,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指导,以全面提升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如学生在解题时,为了能有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在审题上应把握核心,注意技巧。

三、 “图导学练”教学模式在常态课中仍需不断完善与创新

我国教育界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常态课堂是最真实的课堂,课后教师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在反思中进步。在高三地理复习常态课中,运用“图导学练”教学模式教学,仍需不断完善与创新。如在备课中,需收集大量的图式信息;在课堂图式教学环节,教师需具备完整的知识储备,扎实的板图、板画、板书教学基本功。在能力提升环节,教师除了对学生答题进行指导外,还需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及个人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丽.谈新课程地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J].地理教育,2006(3).

[2]王汉义.地图是地理学科的语言[J].现代教师与教学,2009(5).

4.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篇四

凤庆一中高三地理组 冯珍舟

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地理原理的考察。地理能力的提高要依赖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离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能力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地理学科来看,知识比较庞杂,自然、人文两大类下包含众多知识点,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等原因,认为高三地理学习枯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能力是根本原则。而能力的积累一是平时需要紧紧抓住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二是提高高考考前复习过程的合理科学性。

一、地理课堂的教学实施的调整

1、重视知识的探索过程

较多的学生认为:地理和文综的其它科目一样,只要背背书就行,其实不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探索意识,把思维的全过程展现出来,才能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目的。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形成、每个原理的推导、每种物质的运动的规律,几乎都经历了前人长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创造的漫长进程。由于教材知识点的衔接不足,很多知识忽略了知识的探索过程,以至于学生只会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严重扼杀了学生创造才能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涉及到概念、原理、公式、运动规律等,要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地理知识,不仅给学生以启迪,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真理的方法,得到创造的体验,增强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风”时,我遵循以下步骤:概念----成因(气压差、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冷热不均(温差)----太阳辐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用丰富知识、高亢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激情。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激情就能产生共鸣。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驱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激情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的怜惜之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3、夯实基础,突出能力训练和培养,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要求

高考目标是选拔人才,考察的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平时上课引导学生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教程进行思考,而不只注意结论的背诵;引导学生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养成经常看图和分析图表的习惯,而不只注意课本的复习;还注意把高、初中地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分专题将相关内容相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复习,而不是各自为阵。2008高考5-7考察产业转移,是新课标教材必修三内容,但只要我们把握我国产业布局的变化,此题则可迎刃而解。

4、教学中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高考在题目创设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引导学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动向,平时注意收集的信息和材料的质和量,必须是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相吻合,必须与世界的发展主流相一致,必须能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为一体;在提供信息资料时,帮助学生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帮助他们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课堂限时训练,重视阶段考试

习题训练时,注意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限定答题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即学科重点、主干内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突出,前后呼应。课堂上及时反馈,协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知识,总结出二级结论,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达到训练目标。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熟悉地图,巩固主干知识,掌握解题技巧。让学生学会读懂各种图表资料,如今年高考题从坐标图、柱状图、图表、区域地图等类型较多,都需要平时课堂精讲精练,从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二轮复习阶段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1、回归教材。通过回想教材内容,理清思路,适应高考。回想的方法主要是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回想要目标明确,有计划性,要将任务分解到每一天、每一节课。不仅教师要自己明白复习的目的与复习计划,更要让学生明白,便于师生配合进行复习。另外,还要让学生从某一知识点出发,尽可能多地回想以前复习的内容,形成知识块。如从“降水”出发,想到其成因、影响因素及该因素对天气、气候、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还要想一些相关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零乱,但往往对应着考题,实用性强,可作为前种方法的补充。通过回想不仅能查漏补缺,便于知识的迁移,而且学生会感到自己掌握了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能够适应高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对调整临考状态很有好处。

2、重基础,抓热点

高考前的学习,要根据自身各科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一方面可以夯实自己的强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的薄弱科目得到较大的提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不要处理过多的高难度习题,而应把自己模糊的知识点回归课本,确保每个基础点都过关。热点问题不可避免,这要求教师课后必须做大量工作,针对热点,我做了以下专题:粮食问题、西气东输、雪灾、地震、南水北调、北煤南运、交通等。

4、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在教学中,往往不是教师的忽视,而是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认为等到临近高考或高考时注意就行了,实际这种不良习惯已养成,在高考那种紧张的氛围中,这种不良习惯会不知不觉地“复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的做法有:第一,慢审题,快答题。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读懂文本材料和题意要求,一个图例一个注记地看清图幅内容,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答案,最后较迅速地规范书写。慢审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找出“题眼”,即解题钥匙,二是找出最有效的信息。对于新题型,教师应该讲透,还要提醒学生重视。

总之,高三地理复习要让学生多看、多想,在此基础上,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教师要切准高考的脉搏,切实落实双基,培养学生解题的策略意识,形成良好的考试心理,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严格按高考要求规范学生行动,把学生置于一种仿真的环境,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做出严格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

回顾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我认为自己应该做到:

首先,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探究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其次,强化地图教学。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应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第三,注重活动教学。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些活动精心设计组织,力图每一项活动都培养了学生相应的能力,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等等。

5.高三地理教学反思1 篇五

一学年工作结束,有得有失.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本学年教学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获得一定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中国工业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方磊同学把长江水~系和沿海的海岸线图画在黑板上,边指图边讲,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铁矿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我又感悟到: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我们被动的辅导,他们还需要什么?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

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1)、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表现信息多样性和集成性的优势,拓展地图的教材内容,优化地图要素的呈现方式。大纲指出,“按照大纲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发挥信息技术的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地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电子地图;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电子图》,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表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2)、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性和快速反应的优势,构建人机对话的电子地图,提供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优化地图的教学环节设计。例如在高二复习西亚和北非的位置教学设计时,利用FLASH的文本响应交互功能,构建学生可从键盘三洲两洋名称、计算机快速判断正误的《西亚和北非的位置》电子地图。

6.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 篇六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下面我代表地理组对前一段我们的一些做法及下一阶段的复习策略给大家简单汇报一下。自暑假以来具体做法有:

1、集体讨论并制定完善详实的教学计划;

2、充分利用集体备课,随时随地教研,发挥各自的智慧,组内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学中重难点的把握,并依据学情制定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同时积极主动互听互学,知无不言,互相取长补短。

3、在试卷讲评课时,严格做到教师精讲,发挥学生主动性,小组合作,相互讨论,解决一些简单的个性问题,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以此提升课堂效果。

4、对于年级组提供的资料,我们会分配给每一位老师,进行精选习题,通过练习查缺补漏,把握动态信息。

5、充分利用平时的练习、半月考、联考训练学生规范答题能力和学科素养能力;

6、积极培优补差,利用晚自习、课间等时间找学生谈话,了解心里状态,解决知识上的盲点,努力提升文综水平。

通过本次的“江淮十校”联考,也发现出一些问题:

选择题部分提取图文有效信息及分析问题能力不足,综合题答题能力还有待提高,要常抓不懈,语言表达不准确,组织无逻辑,较混乱,口语化太重,专业性不强。针对这些现象我们三个人讨论了下一阶段复习策略:

1、继续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复习时要扎扎实实不能求快,要做到全面细致,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精准。

2、认真备课,注重课堂设计,巧妙突破重点难点,合理规划课堂时间。

3、避免“满堂灌”,教学中,切勿讲多,每节课的知识涵盖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要讲求实效,注重落实,或讨论或限时练或到黑板板演,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认真做好反思工作,反思每节课的得失,汲取经验教训。

4、精选习题。除了年级组下发的资料以外,我们也会在网上寻找一些好的习题,做到精选精讲精练,尽量做到重点知识重复练习,通过练习查缺补漏,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5、每次大考后,都要认真做好成绩及试卷的分析,从自身和学生方面反思每一次考试成绩的缘由,了解学生学习的心态、方法和学习状况,并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从而有针对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大考后及时与临界生谈话,或鼓励或表扬或找策略,力求下次取得更好的进步。

6、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从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宗旨看,“能力立意”重在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重在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所以,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认真审题,仔细分析,思考全面,在答题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答题的思路和方法、语言的规范性,专业性和逻辑性。

7.高三地理复习课的有效性研究 篇七

一、专研地理考纲, 准确把握高考动向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只有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 以及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 才能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 一) 根据考试说明, 确立复习方向

高三复习备考时要认真研究考纲, 不仅要研究考纲的能力要求和必考内容, 更要详细研究必考内容的每一个条目下隐含的知识链条, 以免遗漏过多必考内容, 所以复习课最好首先给学生呈现考纲要求和解读, 让他们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例如: 考纲内容之一: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课程标准要求为“运用简易天气图, 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本条所指的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电视节目中播放的简易天气图, 而且只关注海平面的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在此不做要求, 所以, 课堂上切忌刻意增加该知识点的难度。另外, 教师要及时掌握当年地理考试说明和前一年在命题指导思想、具体考试要求表述及增减情况等细节的变化, 如2014 年考试说明对环境与环境问题的考试要点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015 年为“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及主要原因”。实践证明, 考纲如同航海线路的指示标, 指引着高三地理复习的方向。

( 二) 学生主动参与, 提升对考纲的理解

高三复习过程中, 把握考向是第一要务。考向的研究除了考纲、课标外, 更为直接和准确的是引导学生从近些年的高考真题中悟清、悟透考纲。案例: 复习内容是“区位—以工业为例”, 任课教师首先展示了考纲要求, 并进行必要的解读, 接下来是给了一段材料 ( 材料参考2013 年江苏高考29 题)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及图表信息, 自己设计高考题, 然后与同学分享, 当教师将高考原题设计呈现给学生时, 不由赞叹: “你们真棒! ”这样的教学设计, 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大大地提升了学生对考纲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认知层次。

二、关注学生思维过程, 提升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就是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 是学生以思维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过程。然而, 部分教师在高三复习课中往往过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 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 一) 课堂有效测试, 活化学生思维

从有效教学来看, 具备“学生意识”的复习教学课堂, 应该从对学生的测量开始, 即经过有效试题的测试, 笔者认为只有了解学生复习前真实的学习状态,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使课堂更精彩。

如在地理复习中, 某位老师是这样设计开场白的: “今天来得匆忙, 没给大家带什么, 只带了几道题……”他采用先练后学的形式, 利用幽默的语言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解题训练当中, 及时地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 进而达到有效复习的目的。实际教学中, 有效测试不单单用在课前, 也可以贯彻课堂始终, 例如: 对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一节课的复习, 教师可以请两名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板图画出所知道的锋面及天气示意图 ( 标出冷暖气团、锋线、锋前、锋后、符号等) , 比较其不同, 使学生在参与正确绘图的讨论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活动中, 及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并进行有目的的引导, 进而达成复习时效。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熟悉教学的重难点, 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盲区, 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进而达到“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目的。

( 二) 找准问题和情境结合点, 提升迁移思维

迁移性思维是指人脑在发展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 根据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等因素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的思维能力。高考内容中包含的实事热点, 主要集中在近年来特别是当年发生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而且与《考试说明》的主干知识相关联的现实问题中, 笔者认为复习课也需要巧妙穿插社会热点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一路一带”、“微信抢红包”、“国际慢城”、“尼泊尔地震”等试题背景十分贴近2015 年社会热点和时代生活, 因此在复习时就需要找到这些情境与教材的结合点。案例: 背景材料 ( 可以配有相关图、表) : 2015 年4 月25日14 时11 分, 尼泊尔 ( 北纬28. 2 度, 东经84. 7 度) 发生8.1 级地震, 震源深度20 千米, 余震134 次。震中位于博克拉, 最大烈度为X度, 重烈度区从震中向东延伸。截至2015年5 月13 日, 地震至少造成8219 人死亡, 17866 人受伤, 中国西藏、印度、孟加拉国、不丹等地均出现人员伤亡。情境问题预设相关内容有: 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本次地震成因; 会产生哪些次生灾害; 地震影响; 抗震防灾措施, 等等。实际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主动获取社会和生活热点问题, 使学生在新颖真实的情境下自主探索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打破书本与世界的隔阂, 让地理在生活中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 笔者认为这就是一种“迁移思维”的提升。

三、关注情感教育, 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 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应考状态, 十分关注考试中的答题的点, 最直接的获取办法就是记笔记, 厚厚的笔记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地理思维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友爱, 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复习过程中注重整个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 提高学生思维深度。

( 一) 打通知识关节, 提高思维深度

在高三复习中,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无论在课堂提问还是题目选择, 都需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知识的前后联系性。因此, 教师针对高考制定学习目标需要整合内容, 重新构建学习能力层次目标,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 达到有效复习。例如: 在复习到“美国的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学内容时, 不是简单的复习美国在哪里, 有什么? 而是为让高中地理知识体系架构课堂结构, 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 构建美国自然环境 ( 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 与人文环境 ( 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贸等) 知识体系, 将必修1 和必修2 知识点有效融合到区域地理复习当中。让学生感觉复习内容虽有一定的难度, 但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坚定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 问题一定可以解决, 形成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态势。实践表明, 以纵向衔接的方式设计高三地理复习教学内容、能力层次目标,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亢奋, 较好地引导教学走出条块分割设计, 从而打通高中地理知识关节, 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 二) 注重情感沟通, 创设和谐课堂

古人云: “亲其师, 信其道。”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 在课堂中应坚守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重视教学相长。例如: 教师可以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地理教材的优势, 在读图思考、活动、案例、阅读等教学中, 以角色扮演、分组讨论、个体探索等方式, 充分开展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让学生在交互阐述和互相倾听中不断接纳别人的观点, 在交流中生成, 在生成中获得感悟, 最终获得内在的精神发展和人格成长, 进而大大地拓展思维空间。

综上所述, 高三地理复习过程应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以大纲教材为准绳, 注重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充分利用丰富多彩、时空广阔、文理兼备的地图、图表和景观图等学习资料,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使教师与学生在精神层面都能享受到教与学的快乐, 顺利有效地完成高三地理复习。

参考文献

[1]王公月.例谈高考复习应该具备的五个意识[J].地理教学, 2013 (09) .

[2]李桦.创设会思考的地理课堂策略[J].地理教学, 2013 (19) .

8.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和反思 篇八

在试卷讲评中往往会出现如下做法:从头到尾逐题讲解,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简单地报答案或抄答案,缺少分析。可以看出,忽略学生的参与,没有关注学情、考情,这种讲评课是僵化的、低效的。笔者在高三讲评课教学中,尝试变革,争取多一些实效。现以市201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讲评为例,谈一谈笔者的粗浅做法和想法。

一、做好统计分析,了解考情

语文试卷批改后没有立即发给学生,而是作部分或全体学生的得分统计工作。这样能够较全面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弄清楚哪些题学生失分严重,思考错误症结,讲评时方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做重点剖析。市二模结束成绩揭晓,笔者作了数据统计(呈现部分)如下:

分数

姓名15分(语言文字应用)9分10分(文言文翻译)10分(古诗词鉴赏)8分(名句名篇默写)20分18分70分(作文)160分(总分)

唐梅亭12243711134799

汪良松12421611134897

杨国强9202714134693

孙慧芸12205515124798

陈定扬1520269134390

徐晓敏12100510114584

杨 东1203176104584

这样,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三个选择题共9分,三小道翻译题共10分)、古诗词鉴赏、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以及作文上的得分情况一目了然,个人与班级集体的答题正确率可轻易地弄清楚。由图表的数据可知,多位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上没有得分,古诗词鉴赏试题得分也偏低,而名句名篇填空题普遍较好。

明确了学生得分失分的基本情况,笔者在讲评前仔细阅读学生试卷上的错误答案,查找试卷上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共性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集体解决,个别问题可以在课后单独辅导。数据统计的目的在于对得分率低的试题认真查找失分原因,发现个人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不足,由此确定讲评的重点和难点,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耗时多而效率低。

二、讲评中抓大放小,关注学情

高三二模试卷接近高考试卷难度,试卷的讲评至少要两课时才能完成。笔者就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题目上用时较少,因为学生答题情况普遍良好,反映了学生在识记、理解能力方面有一定基础。教师没必要多讲。而文言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题占据一节课,因为试题本身属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层级而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又较薄弱,老师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和培养方面又比较欠缺,无疑文言诗文成了学生考试中的“拦路虎”,纷纷在此受阻。笔者在此必然要花费较多气力。

市二模中的文言文《王公神道碑铭》,作者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笔者讲评中先对题型分布作了说明,强调《考试说明》中对学生古诗文阅读方面的能力要求。让学生讲考试中的解题步骤,针对不当之处及时指出并给出建议。多数学生快速浏览文言文材料后还是一头雾水,怎么办?在试题第7题中四个选项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干问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笔者告诉学生不正确的选项中通常只是有某一处细节有误,因此完全可以把四个选项里的内容作为文言文考试文本的梗概,大致文意弄清,带着问题看第二遍时如同阳光拨开了迷雾,把文言素材看得真真切切。在文言语句翻译上,笔者指导学生圈出关键字词,回归原文看上下文语境。破解难词,考虑特殊句式,注意语句的顺畅,那么翻译得分就不是难事了。

古诗词鉴赏题,考查的是辛弃疾的词作《玉楼春》,在必修教材里学生们学习了他的豪放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在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中收入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则是婉约含蓄风格的词作,而《玉楼春》明显是婉约作品。因此简要回顾是帮助学生不要忽略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背景。婉约词通常抒发离愁别恨、感伤时光易逝和人生悲苦。通过“水”、“花”、“絮”等意象感知伤春意境,对词作中词人表达的情感就有较快较好地把握。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效果,学生要充分调动一轮复习系统梳理的诗歌表现手法知识,以及二轮复习强化训练的理解,从而灵活运用到具体文本的审美鉴赏中。另外试题讲评注重拓展延伸,把试题进行变化,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变能力。如试题中的第一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换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而第三问“请简析下阕后两句的妙处”也可换成“下阕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以及有何效果”。换一个问法可以检验学生对题干表述的正确把握程度,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揭示解题规律、点拨解题技巧以及强调规范答题等,都是教师讲评中应尽的责任。

三、梳理得失,总结反思

同一份试卷,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答题思路方法也有差异,知识缺陷与错误情况也不尽相同。讲评试卷中可以安排几道典型疑难试题由学生讲述答题思路,还原考试情境,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试卷讲评贴近学生心理。不要忘了讲评课为谁讲评,为学生讲评若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得分和失分的缘由。当老师的“一言堂”变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群言堂”,那么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讲评课也必将有实实在在的效果。显然,笔者的讲评课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做得不够,越俎代庖,效果大打折扣。

充分发挥试卷讲评课的激励作用是应该遵循的原则。分数揭晓,几家欢喜几家愁,考得较好的情绪高涨,喜悦自信;而考得较差的则情绪低落,甚至自卑自弃,对于即将到来的高考已经不抱希望。消除学生临考前的自满或自卑,也是教师的职责。笔者分析试卷之余,强调语文学习没有常胜将军,较好者不必沾沾自喜,较差者不必妄自菲薄,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对于成绩较差者,笔者没有过多指责、批评,在讲评时也特别注意帮助他们恢复信心,课余找学生谈心交流,肯定优点,改正缺点,鼓励他们多问,并作耐心讲解。这样强化了学生学好语文的心理动机,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如今从高考的成绩结果来看,是令人欣慰的,语文单科均分位列学校前茅;对比学生高考前的多次模拟成绩,高考成绩反映出学生的进步是很大的。

9.新课标下高三地理教学研究论文 篇九

摘要:与其他年级的学生不同,高三学生已经将要迎来一年一度的高考,因此,高三学生不仅面临着沉重的作业压力而且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高三教学的有效性更是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本文通过简要论述新课标下高三地理创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指出提高高三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新课标;高三地理教学;思考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人文现象和大自然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地理学科是初中到高中都需要学习的一门学科,尤其在高中,地理学科更是高考科目之一。由于地理学科是高考科目之一,因此,高三的地理教学承担着高考的压力。实行素质教育阶段,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既要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发展。

1新课标下高三地理创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实行新课改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尽管教育目标发生了改变,新课改的教学环境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因此,高三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2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而高三地理教学质量的好坏更是与学生的高考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创新教学模式,提高高三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是提高学生高考成绩的重要方式[1]。

1.3新课标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地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且在地理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地理教材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例如,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活动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等板块,极大的`丰富的教学内容,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以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要求。

2提高高三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2.1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概念和原理是教材的基础,它是前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总结等漫长过程中推导出来的,因此,在讲授概念和原理的时候,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另外,单纯的死记硬背地理概念和原理,并不能取得较理想的地理成绩,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合理的应用地理概念和原理,是有效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方式。例如,在高三地理进入专题复习阶段时,地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习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促使学生在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

2.2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具有地理思维:选拔人才是实行高考的原因,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最近发生的地理事实,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讨论,促使学生能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另外,在地理教学中,各类地图的判断、大气的运动和变化、重要的经线和纬线等是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良好条件,因此,地理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具有地理思维。例如,地利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位于赤道附近的著名河流,以及河流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同一纬度,不同流量、地形地貌的原因,具体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然后能够根据同一原理、概念的不同的提问形式,来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地理教师可以以尼罗河与亚马孙河为例,让学生分析两河的径流量、汛期、降雨量、流经地区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具有地理思维[2]。

2.3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地理图像是高考地理题目中的必考知识,其中剖面图、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是考查的主要形式,因此,地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好、用好地图,引导学生在有限的做题时间里,很快地从地理图像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例如,地理教师可以采用习题训练的方式,精心选择训练试题,合理限制做题时间,有针对性的突出学科重点、薄弱点以及显示现实问题等,以促使学生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地理思维,具有良好的地理能力。同时,热点问题也是高考地理所涉及的问题,因此,地理教师应该合理的讲解有关地理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地理热点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3总结

总而言之,高三地理教学对于教师、学生、家长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着学校以及学生的发展,因此,高三地理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创新地理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在提升学生成绩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3]。

参考文献:

[1]赵舒锋.新课标下高三地理复习课堂教学模式浅探[J].考试周刊,,82:132.

[2]任好.新课标下高三地理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12,03:63.

10.地理课教学反思 篇十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中已经期中考试结束了,对于刚刚参加教学工作的我来说,有很多东西要学习,也有很多不足要改进,这就需要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进行反思。我认为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中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分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期中过后进行了试卷分析,我和我的学生感受多多。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养,素养的形成我从培养兴趣开始。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语)”,“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在有了兴趣的基础上,我还时时用问题做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常常处在兴奋的状态。

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非常高,再加上我经常性的表扬,产生兴趣的效果很好,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

地理学科由于它一定的难记性,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的综合性,为中下学生所畏难。这道题问题集中出现在平时各方面属于中等层次的同学身上,他们表格内的内容填充的完全正确,而由于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质,没有把问题理解完整,把本来会的知识而给忽略了,没有填图。这部分同学再次重申:“不是不会,是遗漏”。白失掉了应得的分数,他们感到非常的遗憾和内疚。也是由于我对于学生审题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造成的。

反思后我有所得:审题失误在地理解题中是比较常见的。有的学生虽然具备答好题目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不会审题,结果仍然答错,或不切题,不规范乃至漏题。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问域不明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个方面。

11.如何上好高三地理综合题讲评课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三地理综合题     思维模式      能力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要抓好选择题与综合题两类题型的解题训练,在第一轮地理复习的基础上,初步掌握基础知识。若要得到更大的提升,就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与考试。高三下学期都是在做套题和高考题,以及选择题和综合题的讲解中度过的,讲解解题方法的成效,决定了高考的成败。地理综合题解题方法是高三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高考题型中所占分值大,但学生得分率低,是学生提高成绩的“拦路虎”。综合题的讲解常存在重试题分析、轻拓展提炼,重错误纠正、轻方法指导,简单重复,效率低下等问题。如何在讲解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综合题解题能力,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建立思维模式,明确高考大纲要求

解读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让学生明确综合题解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步骤:

1.应先粗看材料,细看问题,明确题目设问的内容指向、行为动词的要求等;

2.根据题目设问的内容指向,再细看材料,搜寻题目资料中对应的、有内在联系的信息;

3.联系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寻找与题目有关的知识体系,筛选解题的有效信息。

4.运用所学地理规律、原理、方法、观点、理论,对问题进行判断、推断、归纳,得出该题的答案。

二、分解步骤,案例分析,明确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对能力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提高学生解答综合题的能力。

例(2003年文综全国卷第36题)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作者北顾的是________高原的深秋景色。

图1

(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分析地理综合题的主要步骤是: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游记 “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

图例中:10℃ 等温线、长城、200米等高线

图中:经纬线、北京、小五台山等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回忆和联想与气温成因有关的知识体系

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位置、下垫面(地形、洋流、海陆位置、植被等)。

对所需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筛选解答综合题的有效信息,该步骤要求学生应在平时储备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明确行为动词要求,依据材料信息和知识体系的结构组织答案,规范用词,准确作答。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运用气温成因的原理及知识结构,分析等温线主要走向的影响因素是地势高低和海陆位置。

三、归纳总结,专题训练,提高能力

除了在具体案例分析、讲评时应有所拓展,应对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开展专题训练,提升解题能力,训练中应做好:

1.审题训练,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一是强调看图表的基本顺序及对图表信息的提取与应用。在读图时要遵循“先读图名,再读图例,然后读图的位置,最后读图的局部特征”的原则。在解题之前,我们应明确我们看到的图是什么图,图上的图例等信息是怎样的,思考我们怎样找到展示信息与题目的连接点。二是认真阅读文字材料,对材料进行详细解读,去粗取精地分析,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找出它们与地理学科中的哪些知识发生联系。三是抓住关键词句,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对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

2.构建知识网络,提高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能力的养成是以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的,因而在平时的复习中要牢固掌握地理概念、地理规律等基本知识,更要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并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教师应当通过总结归纳、建立联系、对比异同、归纳类型等过程,使专题知识系统化、综合化。

3.加强知识迁移,提高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训练中一定要加强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在解题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题目中文字、图标、图形、图例等蕴藏在题目中的信息,了解这个问题所考查的是哪块知识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中的迁移能力。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重视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再加工,善于运用纲要信号图示,展示知识结构,搭建因果关系链。

4.规范答题训练,提升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12.对一节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反思 篇十二

又是一年高三时,学生和老师难。学生难,上课听不懂,下课不会做,解题时张冠李戴、表达时逻辑混乱;老师难,下课多辅导,还是不清楚。教师反复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以致不会运用,不会联系,导致复习效果不理想。高三化学总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要让学生做到:普通知识规律化,零碎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对一节化学复习课谈谈反思和体会。

复习“必修一”中“元素及其化合物”时,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单纯地照课文复述一遍就行。虽然也能起到对知识点回顾与落实的作用,但学生上课反应冷淡,甚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上课不爱听。为了改变现状,就要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积极探讨激发求知欲、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在备课中,对每节课的安排都精心策划与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元素化合物这部分,内容、形式相似,基本上都是由单质→氢化物→氧化物→相对应的酸或碱→盐这样一条主线展开,织成一张网。所以,从学生们熟悉的知识点———第一章刚刚学过的氯元素展开,既可以复习,又可以把握新的知识网络。①氯气和氯水是同一种物质吗?请举例说明它们的不同点,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微粒成分;②从原子结构特点说说氯气主要有哪些性质?③氯气在氢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产物具有什么性质?④实验室如何制备氯气和氯化氢?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热烈讨论,导出了氯气、氯化氢、盐酸盐相互间的关系,清楚了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规律。在“硫、氢化物、氧化物”的知识复习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实验题:请同学设计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硫并验证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氧化性、酸性、漂白性及尾气吸收的实验,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同时,请两位学生共同合作演示实验。这两个实验题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然后学生们进行归纳,很自然地引出相互间的知识网络。学生通过练习,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

为了解决同学们和老师之间的双疲劳,双不解,我觉得教师应该在平时做到“四精”,以提高复习效率,突出高考题的示范作用,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四精”分别是:①精选。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要根据考纲、考点、知识点设计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针对学生在思考题中存在的疑点、难点精心选编不同类型习题进行练习,切忌题海战术。②精练。通过适量的当堂练习、定时检测、单元测试等不同形式,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进行考场模拟,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率,真实检测自己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并锻炼其心理素质。③精讲。教师在讲评时要抓重点,只讲那些学生存在问题较多的知识点,在问题中找出存在的缺陷加以改正。在讲解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讲方法、讲原理、讲技巧、讲关键、讲思路、讲规律,做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④精评。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边点边评,随点随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知识积累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这样,复习效果就越来越好。还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高三阶段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都很大,及时恰当的赞赏会使学生劲头增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13.高三地理课教学反思 篇十三

结合这学期学校组织的教学研讨课,谈一谈一轮复习中地理复习需要注意的几点:

第一轮复习要注重双基,全面阅读教材,掌握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要注重理解,不能死记硬背。高考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时间的推算、区域空间判断、气温递减率和气候类型判断,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商业网点和地域结构研究等。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的时候,也需要选择复习方法,以下就是我们高三地理组总结的一些做法:

一、根据内容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

自然地理亦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做地球运动的题要学会把已知条件还原到侧视图,俯视图上来。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断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

二、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1)打牢基础

打牢基础就是要求考生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要记忆清楚,理解正确,切实做到真正的把握。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形成原因、分布规律;自然资源、能源的定义、分类标准;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原因;洋流概念与成因分类;重要的地理事物、地理名称、地理数据等等(大洋、大河、大山名称等,重要的国家、城市、工业部门、农作物名称等等)(2)抓住重点

地理考试内容多,课时少,且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地理课的不连续性造成应试的考生深感地理知识太多、难学。面对高考就要求考生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纵观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主要是考查高中自然地理的原理与区域地理知识的结合,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日照图的判读与区域地理知识的结合设问,等高线地形图与区域地理知识的结合等等。考生复习时要抓住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自然地理知识的复习,如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大气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原理,影响天气的气团、锋面,影响气候的因素等要作为重点知识理解。

三、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况且从心理学讲图形又比文字好记,可以说是地理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复习可从地图入手,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如复习中国地理,可从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养成“左图右文”的学习习惯,更要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正确方法,掌握绘制相关地图图像的一般技巧。

四、地理复习的一般过程:

先掌握基本地理事实,然后了解地理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最后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和归纳,实现本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机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可以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五个字: 忆,记,翻,做,究。①忆 就是对已学过的课本内容过电影,也就是重新回忆一遍,忆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知识网络,可以对已掌握的内容了然于胸。②记 是对一些主干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进行背诵和记忆,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实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事实是构建一个完整知识网络的节点,是基础,很重要的准备。有了这些地理事实还不够,还必须了解地理事实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地理事实之间的联系 ③翻 就是翻看平时做过的习题、考试题。平时做过的题目要保存好、整理成册,以供复习阶段使用。在复习课本同时,可以翻一下以前做好的题目,回忆一下当时做题时的情景,温习一下题目训练和考查的教材基础知识。④做 是选择少部分以前做过的题目。尽可能少做、精做题目。可以选择以前做过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或者以前做错的题目,主要目的是温习做题的思路和方法弥补以前做题中存在的不足。⑤究 是细究错题。主要是找一下错在何处,是知识记忆还是知识理解有欠缺,是审题不准还是思路有偏差?通过细究以前的错题,可以明了自己以前在做题中的薄弱之处,以使备考训练更有针对性。当然地理复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注,注意阅读一些报刊新闻,有意识地收集一些与地理有关的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五、回答地理问答题要注意:

①看清楚材料,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比如图例,注记,图表的名称,图的横纵坐标表示什么。

②要划记材料和问题的关键词。

③如果碰到区位分析的题目,就要考虑在哪里,有什么。(在哪里即区域定位,有什么即把该地区的地理特征描述出来,一般把地理位置和区位特征表述出来就有百分之七十的分。区位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④注意总结答题框架。这是关键。比如旅游资源的评价就可以照“地理位置和交通,旅游资源和价值,客源市场,基础设施”的框架回答。分析区位条件就照“自然,社会经济”“有利,不利”这个方向答。自然条件就按照“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回答,社会经济就按照“劳动力,市场、交通、资源、政策”回答。水文特征就按照“水量、汛期、落差、含沙量、水位季节变化、结冰期”回答。等等。在平时考试和练习的过程中注意总结。

上一篇:医院院长个人事迹模板范文下一篇: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