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数据库表操作(精选10篇)
1.第2章数据库表操作 篇一
第五节 用电子表格处理问卷数据
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数据清单的概念和结构;
2.能把原始数据转化为数据清单及能从数据清单中提取分析结果; 3.能引用不同的工作表进行统计。过程与方法:
1.在处理原始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掌握实际工作中分析统计的方法,从最原始数据中通过电子表格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2.能根据工作需求分析确定计算方法,寻找合适的函数,探究函数的使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主动问题的积极态度和探究精神,强化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探究新知、创新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数据清单的概念和结构;
2.不同工作表单元格引用的书写格式; 3.函数内部参数的理解和设置。教学难点:
1.数据清单的设计; 2.统计结果表格的设计; 3.寻找合适函数的方法。教学过程:
问题导学:
1、如何用电子表格录入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
2、如何引用原始工作表的数据进行计算?
问卷调查: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一般以选择题、判断题的形式设计问卷题目,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有代表性的人群中展开调查,然后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一、把调查问卷转化为数据清单
“校园小歌手”比赛活动调查问卷
1、你对本次比赛的组织方面满意度()A、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
2、你对本次比赛的宣传方面满意度()A、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
3、你对本次比赛的音响设备()A、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
4、你对本次比赛的评奖方式()A、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
5、你对本次比赛的结果公平度()A、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
转化为数据清单
数据清单:是由字段和记录组成的一张表格,字段就是我们平常表格中的表头栏目,栏目名就叫字段名。
二、设计调查结果统计表
三、引用原始数据表进行统计
1、确定计算方法
要计算出选“A”人数所占的比例。就是计算出第一道题调查问题中选A的人数,然后除以有效调查人数10即可。
2、寻找适用函数进行统计 选择count if函数
3、引用其他工作表的单元格进行计算 =count if(sheet1!B3:B12,“A”)/10 2
2.第8章 教案2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断的基本概念 2.掌握中断系统的组成 3.掌握中断的处理过程 4.了解多重中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中断的基本概念,中断系统的组成,中断的处理过程,多重中断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记忆;教与学对应的全链式教学法
四、教具使用
计算机一台、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提问:什么是程序查询方式,其接口电路包括哪几部分?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归纳程序查询方式,进入教学课题。讲授新课:(多媒体幻灯片演示和板书)8.3程序中断方式
8.3.1中断的基本概念
提问:程序查询方式的缺点。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教师总结:
采用程序查询方式,当外设速度较低时,CPU大量的时间用于无效的查询,不能处理其他事务,也不能对其他突发事件及时作出反应。1.定义
中断是指CPU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出现某些突发事件急待处理,CPU必需暂停执行当前的程序,转去处理突发事件,处理完毕后CPU又返回原程序被中断的位置并继续执行。由于处理突发事件是以CPU执行中断处理程序的方式进行的,因此这种控制方式称为“程序中断控制方式”,简称为“中断”。
从处理的过程来看,中断过程的程序转移类似于子程序调用,但它们在实质上存在重大区别。子程序调用是由主程序安排在特定位置上的,通常是完成主程序要求的特定功能,与主程序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中断是随机发生在的,可以在程序的任一位置进行切换,而且中断处理程序的功能与被中断的主程序没有任何直接联系。2.向量中断和非向量中断
(1)向量中断 外部设备在提出中断请求的同时,通过硬件向主机提供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这叫做向量地址。主机响应中断后,就根据向量地址直接转入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这种具有产生向量地址的中断功能,称为向量中断。
(2)非向量中断 非向量中断不能直接提供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而要采用软件查询措施,最后找到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
8.3.2中断系统的组成
(1)中断源及分类
中断源是指能够引起中断的事件或能够发生中断请求的来源称为中断源。提问:简述中断的分类。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2)中断请求的提出 ①中断源的建立
提问:简述中断源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②中断信号的传送
提问:简述中断信号的传送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
(3)中断排队
中断排队,也就是中断的优先权问题。当多个中断源同时向CPU发出中断请求时,CPU就要根据设备的轻重缓急,把各个设备或说是将各个中断源排队,先响应紧迫程度高的设备的请求。
判别各设备优先权级别的方法有:硬件判优或软件判优。如图8-6和8-7所示。(4)中断的禁止(屏蔽)和开放
提问:简述如何完成中断的禁止和开放。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8.3.3中断的处理过程
中断的处理过程可分为中断请求、中断响应、中断处理、中断返回四个阶段。下面将分别
1.中断请求
由中断源提出中断请求。中断源向中央处理器发出中断请求需要有两个条件,即: 外设本身工作完毕;系统允许外设发中断请求。2.中断响应
中断响应是指处理机从发现中断请求,中止现行程序到引出中断服务程序这一过程,即完成由现行程序状态切换到中断服务程序状态的转换过程。提问:简述中断响应的条件及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3.中断处理
中央处理器执行中断服务程序。中断服务程序的处理功能,由中断处理的任务来决定。4.中断返回
由事先放在中断服务程序末尾的一条中断返回指令实现。当服务程序完成处理任务即将返回原程序时,应使CPU的有关状态恢复到被中断之前,为此应当恢复现场与打开允许中断触发器。
在恢复现场时不允许被打扰,CPU应处于关中断的状态。对于多重中断方式,此时应暂时关中断,再恢复现场。对于单级中断方式,处理过程本来就处于关中断状态。
当完成恢复现场之后,执行开中断指令,然后执行返回主程序指令。开中断指令一般在完成开中断指令后,立即转入下一条指令。
提问:实现一次完整的中断处理过程,需要几个步骤。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
实现一次完整的中断处理过程,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中断源提出中断请求;当现行指令执行完毕处理机响应中断,即由硬件直接形成一条隐指令,由隐指令来完成对关键硬件状态的保护,并转入中断服务程序;中断服务程序在完成其他必要的现场保护后,便对中断源进行具体的服务处理;中断处理完成后,中断服务程序把原来保存的现场恢复;最后返回中断点。中断返回可以在中断服务程序的最后安排一条专用的中断返回指令来实现,该指令的功能就是用来恢复关键的硬件状态,返回到中断点。
8.3.4多重中断
多重中断是指在处理某一中断过程中又有比该中断优先级别高的中断请求,于是中断原中断服务程序的执行,而又去执行新的中断处理。这种多重中断又被称为中断嵌套。1.特点
(1)有相当数量的中断源;
(2)每个中断被分配给一个优先级别;
(3)优先级别高者可打断优先级别低的中断服务程序。
小结:
1.中断的基本概念 2.中断系统的组成 3.中断的处理过程 4.多重中断
作业:
3.第2章数据库表操作 篇三
继前两次的实验,本次实验以熟练掌握利用select语句进行各种查询操作:单表查询、多表连接及查询、嵌套查询、集合查询等,巩固数据库查询操作,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练习吧!
在实验一创建并插入数据的表(Student, Course,SC,Teacher,TC)的基础上,完成以下操作。
(1)将教师‘罗莉‘的名字改为‘罗莉莉‘。
代码如下:
update Teacher set tname=‘罗莉莉‘ where tname=‘罗莉‘
(2)将两个同学(数据自己临时设置,用后即删除)的两门课程的成绩以运行sql程序文件的形式插入score表中。该题用以验证、理解和掌握关系模型的完整性规则;
插入:
代码如下:
insert into Score(sno,cno,grade) values (‘04261006‘,‘C003‘,‘64‘)
insert into Score(sno,cno,grade) values(‘04261007‘,‘C004‘,‘79‘)
查询:
代码如下:
select sno 学号,cno 课程号,grade 分数from Score where sno=04261006 or sno=04261007;
删除:
代码如下:
delete from Score where sno=04261006 or sno=04261007;
(3)求每门课的平均成绩,并把结果存入average表(自行设计并创建);
代码如下:
CREATE TABLE average
(
cno CHAR(8),
avscore numeric(5,2),
constraint a1 primary key (cno),
constraint a2 foreign key (cno) references Course(cno),
)
insert into average(cno,avscore)
select distinct cno ,avg(grade) from Score group by cno
(4)将学生“马丽”的年龄改为24;
代码如下:
Update Student set -year(Sbirth) 年龄 where Sname=‘ 马丽‘
(5)将所有学生的szipcode属性列值填补上;
代码如下:
update Student set szipcode=‘221000‘
(6)将average表中的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置零;
代码如下:
update average set avscore=‘0‘
(7)删除average表中的课程号为‘C007‘的平均成绩记录;
代码如下:
delete from average where cno=‘C007‘
(8)删除所有average表中平均成绩记录;
代码如下:
delete from average;
(9)建立一个临时学生信息表(tstudent),删除该表中的学号含‘101‘的所有学生记录。
代码如下:
create table tstudent ( Sno char(8) primary key, Sname varchar(8) unique );
Delete from tstudent where Sno like ‘001011%‘;
(10)查询全体学生的学号与姓名;
代码如下:
select sno 学号,sname 姓名from Student
(11)查询全体学生的学号、姓名、所属系;
代码如下:
select sno 学号,sname 姓名,sdept 系from Student
(12)查询全体学生的详细记录;
代码如下:
select * from Student
(13)查询全体学生的姓名及其年龄;
代码如下:
select sname 姓名,2014-year(sbirth) 年龄from Student
(14)查询全体学生的姓名、出生年份;
代码如下:
select sname 姓名,year(sbirth) 出生年份from Student
(15)查询所有修过课的学生的学号;
代码如下:
select distinct sno from Score
select distinct student.sno from Student,Score where Student.sno=Score.sno and Score.grade>0 ;
(16)查询“计算机系”班全体学生名单;
代码如下:
select sno,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dept=‘计算机系‘
(17)查询查询所有年龄在23岁以下的学生姓名及其年龄;
代码如下:
select sname 姓名,2014-year(sbirth) 年龄from Student where 2014-year(sbirth)<23;
(18)查询考试成绩有不及格的学生的学号;
代码如下:
select distinct sno from Score where grade<60;
(19)查询年龄在20至22岁之间的学生姓名、系和年龄;
代码如下:
select sname 姓名,sdept 系,2014-year(sbirth) 年龄from student where 2014-year(sbirth) between 20 and 22;
(20)查询年龄不在20至22岁之间的学生姓名、系和年龄;
代码如下:
select sname 姓名,sdept 系,2014-year(sbirth) 年龄from student where 2014-year(sbirth) not between 20 and 22;
(21)查询“计算机系”和“电商系”的学生的姓名;
代码如下:
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dept=‘计算机系‘ or sclass=‘电商系‘
(22)查询既不是“计11”也不是“计61”班的学生的姓名和班级信息;
代码如下:
select sname,sclass from Student where sclass not in(‘计‘,‘计‘);
(23)查询学号为“0426”的学生的详细情况;
[code]select student.sno,sname,ssex,2014-year(sbirth),sclass,grade from Student,Score where Student.sno=Score.sno and Student.sno=‘04262002‘;
(24)查询学号以“04262”打头的学生信息;
代码如下: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sno like ‘04262%‘
(25)查询所有姓“张”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年龄;
代码如下:
select sno 学号,sname 姓名,ssex 性别,-year(sbirth) 年龄from Student where sname like‘王%‘
(26)查询名字中第二个字有“海”字的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年龄;
代码如下:
select sno 学号,sname 姓名,ssex 性别,2011-year(sbirth) 年龄from Student where sname like ‘_田%‘
(27)查询所有不姓“刘”学生的姓名;
代码如下:
select sname 姓名from Student where sname not like ‘刘%‘
(28)查询课程号以“C”开头的最后两个字母为“05”的课程号和课程名;
代码如下:
select cno,cname from Course where cno like ‘C%05‘
(29)某些学生选修某门课程后没有参加考试,所以有选修课记录,但没有考试成绩,试查找缺少考试成绩的学生和相应的课程号;
代码如下:
select Student.sno,sname,cno from Student,Score where Student.sno=Score.sno and grade is NULL;
(30)查找全部有成绩记录的学生学号、课程号;
代码如下:
select sno, cno from Score where grade is not NULL;
(31)查找“计算机系”年龄在22岁以下的学生学号、姓名;
代码如下:
select sno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dept=‘计算机系‘ and 2014-year(sbirth)<22
(32)查找选修了“C001”号课程的学生学号及其成绩,查询结果按分数降序排序;
代码如下:
select student.sno,grade from student,Score where Student.sno=Score.sno and cno=‘C001‘ order by grade desc;
(33)查询全体学生情况,查询结果按所在系升序排列,对同一系中的学生按年龄降序排列;
代码如下:
select * from student order by sdept asc,2014-year(sbirth) desc;
(34)查询学生总人数;
代码如下:
select count(*) 人数from Student;
(35)查询选修了课程的学生人数;
代码如下:
select count(distinct sno)人数from Score;
(36)在所有课程中查询最高分的学生学号和成绩;
代码如下:
select sno,grade from Score where grade =(select max(grade)from Score )
代码如下:
select distinct a.* from Score a where a.sno IN (select top 1 Score.sno from Score where Score.cno = a.cno order by grade desc)
(37)查询学习“C001”课程的学生最高分数;
代码如下:
select max(grade)最高分数from Score where cno=‘C001‘
(38)计算各个课程号与相应的选课人数;
代码如下:
select count(sno) 选课人数from Score group by cno;
(39)查询“计算机系”选修了两门课程以上的学生学号、姓名;
代码如下:
select Student.sno,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tudent.sno in
(select Student.sno from Student,Score where
sdept=‘计算机系‘and Student.sno=Score.sno group by Student.sno having count(cno)>=2);
(40)自然连接student和score表;
代码如下:
select student.*,Score.grade from student ,Score where student.sno=Score.sno;
(41)使用自身连接查询每一门课程的间接先行课(即先行课的先行课)
代码如下:
select a.cno,b.cpno from Course a,Course b where a.cpno=b.cno;
(42)使用复合条件连接查询选修“c001”号课程且成绩在90分以上的所有同学;
代码如下:
select sname,grade from student,Score where Student.sno=Score.sno and cno=‘C001‘ and grade>=90;
(43)使用复合条件连接查询每个学生选修的课程名及其成绩;
代码如下:
select Student.sno,sname,cname,grade from Course,Score,Student where Course.cno=Score.cno and student.sno=Score.sno;
(44)查询选修了全部课程的学生;
代码如下:
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not exists (select * from Course where not exists(select * from Score where Sno=Student.Sno and Cno=Course.Cno))
(45)查询所有选修了C001号课程的学生学号、姓名;
代码如下:
select student.sno,sname from student,Score where student.sno=Score.sno and cno=‘C001‘;
(46)查询选修了课程C001或C007的学生学号、姓名;
[code]select student.sno,sname,cno from student,Score where student.sno=Score.sno and cno in (‘C001‘,‘C007‘);
[/code](47)查询“计算机系”的学生及年龄不大于23岁的学生;
代码如下:
select sno ,sname,2014-year(sbirth) age ,sclass from student where sdept=‘计算机系‘ or 2014-year(sbirth)<=23;
(48)查询既选修了课程C001又选修了课程C007的所有学生学号、姓名;
代码如下:
select student.sno,sname from student,Score where student.sno=Score.sno and cno=‘C001‘ and student.sno in (select student.sno from student,Score where student.sno=Score.sno and cno=‘C007‘)
(49)查询选修了课程名为“数据库原理”的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年龄;
代码如下:
select student.sno ,sname,ssex,cname,2011-year(sbirth) age from student,Score,Course where student.sno=Score.sno and Score.cno=Course.cno and cname=‘数据库原理‘;
(50)查询其他班中比“计算机系”所有学生年龄都小的学生名单;
代码如下:
select sno,sname ,2014-year(sbirth) age from student where 2014-year(sbirth)<(select min(2014-year(sbirth)) from student where sclass=‘计61‘)and sclass !=‘计61‘;
(51)查询与“夏天”在同一个系学习的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年龄;
代码如下:
select sno,sname,ssex,2014-year(sbirth) age from student where sdept=(select sdept from student where sname=‘夏天‘) and sname!=‘夏天‘
(52)建立“计算机系”学生的视图1;
代码如下:
create view view_student
as select sno,sname,ssex,sbirth,sclass from student where sclass=‘13z网络‘
(53)建立“计算机系”学生的视图2,并要求进行修改与插入时,仍须保证该视图只有“计算机系”班学生;
代码如下:
create view view_student2
as select sno,sname,ssex,sbirth,sclass from student where sclass=‘13z网络‘ with check option;
(54)建立“计算机系”选修了“C001”课程的学生的视图,定义视图名为“v_cs_C001_student1”;
代码如下:
create view v_cs_C001_student1
as select student.sno,sname,ssex,sbirth,sclass from Student ,Score where
student.sno=Score.sno and sclass=‘13z网络‘ and cno=‘C001‘;
(55)建立“计算机系”班选修了“C001”课程且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的视图,定义视图名为“cs_c001_student2”;
代码如下:
create view cs_c001_student2
as
select student.sno,sname ,ssex,sbirth,sclass,cno from student,Score where
student.sno=Score.sno and cno=‘C001‘ and sclass=‘13z网络‘and student.sno in (select student.sno from student,Score where student.sno=Score.sno and grade>90)
(56)定义一个反映学生年龄的视图,定义视图名为“v_birth_student”;
代码如下:
create view v_birth_student
as
select sno,sname,2014-year(sbirth) age from student
(57)将学生表中所有女生记录定义为一个视图,视图名为“v_female_student”;
代码如下:
create view v_female_student
as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ssex=‘女‘;
(58)将学生的学号及其平均成绩定义为一个视图,视图名为“v_average_student”;
代码如下:
create view v_average_student
as
select sno,avg(grade) avscore from Score group by sno;
(59)在“计算机系”学生视图中找出年龄小于22岁的学生;
代码如下:
select * from view_student where 2014-year(sbirth)<=22;
(60)利用视图查询“计算机系”选修了“C001”课程的学生;
代码如下:
select * from v_cs_C001_student1;
(61)通过(52)中的“计算机系”视图修改某个学生的名字;
代码如下:
update view_student set sname=‘王某某‘where sno=04261001;
(62)通过(53)中的“计算机系”视图,插入一个新学生记录,
代码如下:
insert into view_student2(sno,sname,ssex,sbirth,sclass) values (‘0426‘,‘张某某‘,‘男‘,‘1987/11/09‘,‘计‘);
(63)通过(53)中的“计算机系”视图,删除一个学生记录。
代码如下:
delete from view_student2 where sno=‘04262004‘and sname=‘张某某‘;
实验课结束了,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操作,小伙伴们都对数据库表的操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4.简爱第2章读后感 篇四
那是1月15日早上9点,贝茜下楼用早餐,简。爱叠好睡衣后,走向窗台,打开窗户,就掰了早饭剩下的一点面包去喂窗外的一只小知更鸟,贝茜上楼来说,简小姐,你在干什么,你起床后洗脸了吗?“没有呢?贝茜,我才收拾好屋子。”“你这个小鬼,这么冷的天你开窗干什么?”贝茜一把将她拖到洗脸架前,飞快的替她洗了脸,把她带下楼,说是有人找我。“谁会找我呢?”把门打开,看见一个又高又瘦的男人站在屋里,一脸的严肃。
里德太太坐在位子上,示意我走近她,我早着她的话做了。她对那个陌生人说,这就是那个女孩子。那人问我,“几岁了?”“10岁。”“你叫什么名字?”“简。爱”“你是谁个好孩子吗?”里德太太摇了摇头。那我必须和你谈谈了……
最后,那个男人给了她一本《儿童指导》,然后就马上上车了。
她回到房间,突然听到一个清晰的嗓音在喊我,“简小姐,你在哪?该吃午饭了!”贝茜在叫我。“你这个捣蛋鬼,叫你为什么不答应?”“得了,贝茜,别骂我。”“你要去上学了,是不是?”我点了点头。“离开我你不难过吗?”“你不常常骂我吗?”“好了,我告诉你个好消息。”“太太,和孩子们都出去了,你可以和我一起吃饭,我帮你收拾行李。太太说你快离开了。”“好的。”
1月19日早晨,我早就起来了,借着月光,洗了脸,穿好了衣服。贝茜帮我做早饭,可我什么也吃不下去。月亮以下沉,天空很黑,贝茜打着灯,冻得人直哆嗦。不一会就传来了车声。
那一路走的很长,吃不下东西,最后,到站了。学校里走出了两个人,接她进来。把她带入宿舍。第二天,只听见铃声喧嚷,姑娘们已起身穿衣,她和五个姑娘同用一个脸盆洗脸,跟随着大家走下楼梯,走进冰冷的教室。首先由米勒小姐读了祷告,随后同三位老师分别讲述《圣经》,过后,我们又排着队走进另一个房间吃饭。桌上有两盆东西,散发难闻的气味。原来是粥糊了,开始了进餐。吃完饭后,开始授课,12点后,老师说“你们一定饿坏了,给大家准备了面包和奶酪当点心。”在学校里,她遇到了一个人,那人叫彭斯,有一次,彭斯被老师打了,依然很坚强。简。爱很不理解。就问她“你难道不生气吗?”彭斯说“必须坚强!”又说“你还小,不懂,等你长大了,会改变这种想法。”“那怎么样才对?”“《新约全书》上说,要爱你们的仇敌。”彭斯讲完这些话后,低下头,从她的神态上知道它不想谈下去,宁愿自己沉思默想。()
5.旅游心理学第2章教案 篇五
(2课时)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旨在掌握旅游者的常规性决策与广泛性决定及其与旅游行为的关系,掌握旅游者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及其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旅游行为的内涵,旅游决策的过程,影响旅游行为的因素
三、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为主,辅以板书。
四、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提问、讨论、启发式等方式
五、作业
试举例分析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因素。
六、参考资料
《旅游心理学》,甘朝有 齐善鸿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一章)
七、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导入:设问: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回顾上堂课知识)
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主要指人的消费行为)
旅游者外出旅游时必须做出许多和旅游有关的决策,即做出决定。如:到哪里去,去干什么,要选择什么样的路线等。
一、旅游决策
1、决定的定义:是作出决定的意思,它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是人们对行为的选择。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许多行为要素。
2、决策方式:
(1)常规性决策:指决策者在解决一般问题时,依据长期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迅速作出决定的过程。(一般决策)如:有的旅游者习惯性下午4:30左右到就1 近的旅馆住下。
(2)广泛性决策: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有关资料和考虑各种不同的方案之后才能作出的决定。(非常规性决策:无先例可循,又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活动)
举例说明:据上海一些国内旅行社统计,近几年来,上海大学生对到功州、杭州、黄山等地作常规的假日旅游已感到厌倦,开始选择南北纵贯或东西横穿的旅游路线。
(3)瞬时性决策:不需要事先考虑就可以立即作出的决定。
如:某一旅游团体在乘车前往目的地旅途中,有一则广告介绍了一个不在预定路线上却颇为吸引人的游览地,于是他们决定中断原定路线而改道前往这一地方。
二、决策过程
1、识别问题或需要
2、寻找情报
3、做出决定
4、消费旅游产品和服务
5、购买后的评估
小测试:请把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如爱情、事业、亲人等)写在纸上。
然后划掉一个,留下四个,并说明去留的原因。
依此类推,再划去一个,留下三个,并说明去留的原因… …
请说明你考虑该问题时受什么因素影响?
三、影响因素
1、心理因素:
动机、知觉、学习、人格、态度等
2、社会因素:
家庭影响、参考群体、社会阶层和社会文化
影响旅游者决策的社会因素,大多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这里主要介绍群体与旅游行为。
群体——指两个或更多人在其同一规范与目标的驱使下协同活动的集体。相关群体——又称参照群体,指对旅游者思想、态度、信念、价值观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关系。
相关群体的特点:群体规范、群体内聚力、从众。(举例说明)
八、课后小结
6.单片机第1、2章作业 篇六
一、填空(每题10分,共6题,60分)
1、MCS-51系列单片机为(8)位单片机。
2、计算机中最常用的字符信息编码是(ASCII)。
3、计算机的系统总线有地址总线、控制总线和(数据总线)。
4、数制转换:
011100111010BCD=()B=()D=()H
二、简答(每题20分,共2题,40分)
5、除地线公用外,16根地址线可选多少个地址?地址号的范围是多少?
7.计算机网络原理第2章习题 篇七
A.严重B.不变C.越大D.越小
2.已知某信道的信号传输速率为64kbit/s,一个载波信号码元有4个有效离散值,则该信道的波特率为()
A.16kBaudB.32 kBaudC.64 kBaudD.128 kBaud
3.某信道的波特率为1000Baud,若令其数据传输速率达到4kbit/s,则一个信号码元所取的有效离散值个数为()
A.2B.4C.8D.16
4.有一条无噪声的8kHz信道,每个信号包含8级,每秒采样24*103次,则可以获得的最大传输速率是()
A 24 kbit/sB.32 kbit/sC.48 kbit/sD.72 kbit/s
5.假设一个信道的带宽是3000Hz,信噪比为20dB,那么这个信道可以获得的理论最大传输速率是()
A.1 kbit/sB.32 kbit/sC.20 kbit/sD.64 kbit/s
6.测得一个以太网数据的波特率是40Mbaud,那么其数据率是()
A.10Mbit/sB.20 Mbit/sC.40 Mbit/sD.80 Mbit/s
7.用PCM对语音进行数字量化,如果将声音分成128个量化级,采样频率为8000次/秒,那么一路话音需要的数据传输率为()
A.56 kbit/sB.64 kbit/sC.128 kbit/sD.1024 kbit/s
8.[2009]在无噪声的情况下,若某通信链路的带宽为3KHz,采用4个相位,每个相位具有4种振幅的QAM调制技术,则该通信链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
A.12kbit/sB.24kbit/sC.48kbit/sD.96kbit/s
9.[2011]若某通信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2400bit/s,采用4相位调制,则该链路的波特率是()。
8.中级财务管理第1、2章讲义 篇八
1、有一项年金,前5年无流入,后5年每年年初流入1000元,年利率为10%,则其现值为( )元。
A、2994.59 B、2589.12 C、2813.68 D、2461.53
2、甲方案在五年中每年年初付款1000元,乙方案在五年中每年年末付款1000元,若利率相同,则两者在第五年年末时的终值( )
A、相等 B、前者大于后者 C、前者小于后者 D、可能会出现上述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
3、现有两个投资项目甲和乙,已知收益率的期望值分别为20%、30%,标准离差分别为40%、54%,那么( )
A、甲项目的风险程度大于乙项目的风险程度 B、甲项目的风险程度小于乙项目的风险程度
C、甲项目的风险程度等于乙项目的风险程度 D、不能确定
4、王某拟存入一笔资金准备3年后使用,假设该笔存款的年利率为4%,王某在3年后需使用39200元,则在单利计息情况下,现在应存入( )元资金。
A、34002.15 B、10801.44 C、35000 D、42924.53
5、在10%利率下,一至五年期的`复利现值系数分别为0.9091、0.8264、0.7513、0.6830、0.6209,则五年期的普通年金现值系数为( )
A、2.5998 B、3.7907 C、5.2298 D、4.1694
6、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
A、复利终值系数和复利现值系数互为倒数 B、普通年金终值系数和普通年金现值系数互为倒数
C、普通年金终值系数和偿债基金系数互为倒数 D、普通年金现值系数和资本回收系数互为倒数
7、关于风险报酬,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 )
A、高收益往往伴有高风险 B、风险越小,获得的风险报酬越大
C、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资金时间价值=无风险收益率
D、风险收益率是指投资者因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要求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那部分额外收益率。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经营风险的有( )
A、原料价格变动 B、销售决策失误 C、生产质量不合格 D、发生通货膨胀
9、A公司于第一年初借款40000元,每年年末还本付息额均为10000元,连续5年还清,则该项借款利率为( )
A、7.93% B、7% C、8% D、8.05%
10、已知(P/F,8%,5)=0.6806 (F/P,8%,5)=1.4693 (P/A,8%,5)=3.9927 (F/A,8%,5)=5.8666 则I=8%,n=5时的资本回收系数为( )。
A、1.4693 B、0.6806 C、0.2505 D、0.1705
11、6年分期付款购物,每年年初付款500元,设银行利率为10%,该项分期付款相当于现在一次现金支付的购价是( )元。
A、2395.40 B、1895.50 C、1934.50 D、2177.50
12、下列各项年金中,只有现值没有终值的年金是( )。
A、普通年金 B、即付年金 C、永续年金 D、先付年金
13、一项500万元的借款,借款期5年,年利率为8%,若每半年复利一次,则年实际利率会高出年名义利率( )。
A、4% B、0.24% C、0.16% D、0.8%
14、关于标准离差与标准离差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标准离差以绝对数衡量决策方案是风险,标准离差越大,风险越大
B、标准离差率只适用于期望值相同的决策方案风险程度的比较
C、标准离差率是一个绝对数指标,它以绝对数反映决策方案的风险程度
D、对于期望值不同的决策方案,可以采用标准离差率来进行比较和评价
15、如果两个投资项目预期收益的标准离差相同,而期望值不同,则这两个项目( )。
A、预期收益相同 B、标准离差率相同 C、预期收益不同 D、未来风险报酬相同
二、多项选择题
1、对于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和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一般情况下,资金的时间价值应按复利方式来计算
B、可以直接用政府债券利率来表现时间价值
C、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时间价值的存在基础
D、资金的时间价值相当于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
2、下列各项中属于年金形式的有( )。
A、直线法计提的折旧额 B、等额分期付款 C、养老金 D、零存整取的整取额
3、下列关于风险收益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风险收益率=风险价值系数×标准离差率 B、投资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收益率
C、无风险收益率=资金时间价值+通货膨胀补偿率 D、一般把短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
4、减少风险主要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控制风险因素,减少风险的发生;二是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降低风险损害程度。下列属于减少风险的常用方法的是( )。
A、进行准确的预测 B、对决策进行多方案优选和相机替代
C、及时与政府部门沟通获取政策信息
D、采用多领域、多地域,多项目、多品种的投资以分散风险
5、下列有关风险的说法,正确的有( )。
A、从财务管理角度看,风险是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B、投机风险是只会造成损失而无获利可能性的风险
C、按照风险的性质或发生原因可以分为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D、财务风险是由于举债而给企业目标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偿债基金系数是普通年金终值系数的倒数 B、资本回收系数是普通年金现值系数的倒数
C、递延年金的终值与递延期无关 D、永续年金无终值
7、某公司拟购置一处房产,付款条件是;从第7年开始,每年年初支付10万元,连续支付10次,共100万元,假设该公司的资金成本率为10%,则相当于该公司现在一次付款的金额为( )万元。
A、10×[(P/A,10%,15)-(P/A,10%,5)]
B、10×[(P/A,10%,10)(P/F,10%,5)]
C、10×[(P/A,10%,16)-(P/A,10%,6)]
D、10×[(P/A,10%,15)-(P/A,10%,6)]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风险越大,投资人获得的投资收益就越高
B、风险越大,意味着损失越大
C、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投资人无法选择是否承受风险
D、由于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利息率变动,企业筹资成本就会加大,所以由于通货膨胀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是财务风险即筹资风险
9、按照风险导致的后果,风险可分为( )。
A、纯粹风险 B、投机风险 C、系统风险 D、非系统风险
10、风险对策有( )。
A、规避风险 B、减少风险 C、转移风险 D、接受风险
三、判断题
1、根据(F/P,5%,5)=1.2763,可知(P/A,5%,5)=(1-1/1.2763)/5%=4.3297。( ) 对 错
2、若使1000元经过4年后的复利终值变为元,每半年计息一次,则年利率应为18.10%。( ) 对 错
3、已知(F/A,5%,4)=4.3101,(F/P,5%,4)=1.2155,(F/P,5%,5)=1.2763,则(F/A,5%,5)为5.5256。( ) 对 错
4、即使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增加借入资金也不能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 ) 对 错
5、风险是对企业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由风险因素、风险收益和风险损失三个要素所构成。( ) 对 错
6、当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不能由该项目可能获得的收益予以抵消时,应当放弃该项目,以减少风险。( ) 对 错
7、接受风险包括风险自担和风险自保两种。风险自担,是指企业预留一笔风险金或随着生产经营的进行,有计划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风险自保,是指风险损失发生时,直接将损失摊入成本或费用,或冲减利润。( ) 对 错
8、在年金中,系列等额收付的间隔期间只需要满足“相等”的条件即可,间隔期间完全可以不是一年。( ) 对 错
9、任何投资者宁愿要肯定的某一报酬率,而不愿意要不肯定的同一报酬率,这种现象称作风险反感。( ) 对 错
10、偿债基金系数与普通年金现值系数互为倒数。( ) 对 错
11、对于多个投资方案页言,无论各方案的期望值是否相同,标准离差率最大的方案一定是风险最大的方案。( ) 对 错
12、有计划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转移风险的表现形式。( ) 对 错
四、计算题
1、某人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一辆汽车,贷款共计为200000元,在内等额偿还,每年偿还一次,年利率为8%,按复利计息,计算每年应偿还的金额为多少?
2、甲投资项目与经济环境状况有关,有关概率分布与预期报酬率如下表:
要求:(1)计算甲投资项目的期望值;(2)计算甲投资项目的标准离差;(3)计算甲投资项目的标准离差率。
3、投资者准备购买一套办公用房,有三个付款方案可供选择:(1)甲方案:从现在起每年年初付款10万元,连续支付5年,共计50万元。(2)乙方案:从第3年起,每年年初付款12万元,连续支付5年,共计60万元。(3)丙方案:从现在起每年年末付款11.5万元,连续支付5年,共计57.5万元。假定该公司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为10%,通过计算说明应选择哪个方案。
4、企业拟以100万元进行投资,现有A和B两个互斥的备选项目,假设各项目的收益率呈正态分布,具体如下:
要求:(1)分别计算A、B项目预期收益率的期望值、标准离差和标准离差率,并根据标准离差率作出决策。(2)如果无风险报酬率为6%,风险价值系数为10%。请分别计算A、B项目的期望投资收益率,并据以决策。
5、设甲租赁公司将原价125 000元的设备以融资租赁方式租给乙公司,共租5年,每半年末付租金1.4万元,满5年后设备所有权归属乙公司。要求:(1)如乙公司自行向银行借款购此设备,银行贷款利率为6%,试判断乙公司是租好还是借款买好。(2)若中介人要向甲索取佣金6 448元,其余条件不变,甲本身筹资成本为6%,每期初租金不能超过1.2万元,租期至少要多少期甲公司才肯出租(期数取整)?
9.外经贸经营与管理教案第2章 篇九
第一节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征(选择题)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概念题 选择题)
(一)单一的公有制
(二)实行对外贸易统制
第一,对外贸易国家垄断经营
第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三)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
(四)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二、对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的评价(论述题)积极作用:
1.有利于集中调度资源,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 2.有利于统一安排进口,保证重点
3.有利于集中统一对外
弊端:
1.独家经营,产销脱节 2.高度集中,统得过死 3.统包盈亏,缺乏利益激励
机制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
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选择题)
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的发展必须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背景下展开,国民经济不仅从生产力水平上,而且在生产关系上,以及经济组织方式、运行机制上给对外贸易设置了无法超越的总体性制约。因此,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绝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中国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内容,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换言之,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必须置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下,而经济体制改革又正是通过包括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在内的一系列具体部门体制的变革和相互协调来实现的。
二、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改革”与“开放”的交汇点(选
择题)
改革与开放的关系;改革与开放的合力对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作用更强,因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就是商品市场的开放,实行对外开放,传统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必然首当其冲。
(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对外开放的基础与先驱 1.外贸体制改革对利用外资的影响(简答题)
利用外资有赖于改革传统的高保护、歧视出口的外贸体制。利用外资以出口创汇为基础的,归根结底要由出口贸易获取的外汇偿付。同时,外资也要求解除原有计划体制下行政管理的桎梏,代之以经济调节为主的管理体制。
2.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对引进技术的影响(简答题)
外贸体制改革有利于引进技术:反出口倾向的消除,引进技术规模扩大;对进口限制减少,意味着赋予企业越来越大的引进技术的主权;引进技术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牵引。同时,通过一切影响外商投资规模、产业投向的体制性因素都会对通过直接投资渠道进行的技术转
移产生影响。
3.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对对外经济合作的影响
第三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效果
一、国际外贸体制改革的路径:第一步,将配额、外汇控制等非关税手段关税化;第二步,将关税水平降低,进而实现贸易自由化。(选择题)
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路径:起点,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保护体制;逐步松弛对外贸易计划,代之以许可证、配额及其他行政控制手段;随着国内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对外贸易数量控制随之减少,对外贸易制度朝着市场化演化。(选择题)
二、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简答题)
(一)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扩大地方政府对外贸易自主权
(二)扩大对外贸易经营渠道,打破垄断经营(简答题)
一是扩大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贸易经营权
二是决定各地方经过批准可以成立地方外贸公司
三是批准19个中央有关部
委成立进出口公司
四是陆续批准一些大中型生产企业经营本企业产品的出口业务和生产所需的进口业务
(三)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
(四)逐步缩小外贸计划控制范围,启用关税与非关税手段 1984年,对外贸易指令性计划逐步缩小,让位于粗线条的和有弹性的指导性计划。1988年,进一步调整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管理形式。
1994年,对外贸易领域全部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只有少数极重要商品由指定外贸公司经营。
随着计划逐步推出后,市场机制尚不能有效调节,因而启用关税和非关税手段,也即国际上通行的商业性政策手段取代计划,作为过度。
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我国关税不断下调。关税结构呈递升分布已有较大改善,但仍然较突出:即关税水平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再到最终产品是逐步递升的,保护重点仍是最终产品。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计划的消减,我国逐步开始采用非关税措施,如许可证、配额、指定经营等措施。非关税措施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五)改革外汇管理体制(论述题)
外汇体制改革路径:
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长期处于高估,保持在1.5元/美元左右。
1981年,我国人民币对美元贸易内部结算价:2.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而非贸易外汇仍按官方价:1.5元:1美元。1985年,官方汇率调制贸易内部结算价,贸易和非贸易汇率得到统一。
1983年,开始实施外汇留成制度,并开展相应的留成外汇调剂业务。1985年,取消内部结算价后,外汇留成制度和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成为企业进出口成本的补偿。1985年扩大外汇留成比例,发展外汇调剂中心,由此形成“双轨制”汇率。企业出口收汇一部分按照较低的官方汇率上缴国家,一部分可按调剂市场汇率售出或自行根据市场供求进口盈利商品。
1994年,双重汇率制度与外汇留成制度被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外汇结售汇制度取代。
我国汇率制度:单一官方汇率----双重汇率----单一的市场汇率。
(六)实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论述题)
背景:1979-1987年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在下发外贸经营权、拓宽外贸经营渠道、扩大对外贸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中央政府对对外贸易的财政补贴也因此逐年增加,这是因为地方政府只按照国家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计划鼓励外贸公司扩大出口,出口亏损则由中央政府负担,因为汇率高估、出口价格倒挂,即出口销售价格低于出口收购价,大量亏损发生。
内容:1987年开始的对外贸易承包责任制试点工作,结果相当不错。1988年起,全国实行。由外贸总公司、工贸总公司及地方政府分别向中央政府承包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承包基数内中央定额补贴三项指标,承包指标一定3年不变。承包指标层层分解到外贸经营企业和出口生
产企业。完成指标内的外汇大部分上缴国家,小部分留给地方和企业。指标外的外汇小部分上缴国家。1991-1993年新一轮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官方汇率贬值的基础上,纠正了反出口倾向;取消了国家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将按地区留成改为按大类商品实行统一比例留成。这提高了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在出口外汇结算中的比例,企业更加公平竞争,外贸企业实行没有财政补贴的自负盈亏,是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步。
评价:积极作用:对外贸易承包经营制,旨在保证出口收汇增长的前提下,冻结国家财政补贴,从而从出口增长、人民币亏损补贴相应增加的恶性循环中摆脱。在打破对外贸易统包盈亏的大锅饭体制方面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开始形成“分灶吃饭”,同时也调动了地方政府、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消极作用:深究其本质,对外贸易承包经营制并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而只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性体制形式。市场体制
下,企业应该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供求、价格因素决策,企业面向政府而不是面向市场。
(七)改革统包盈亏的对外贸易财务体制
从国家统负盈亏到外贸企业实现自负盈亏。
第四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我国贸易体制与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兼容(选择题):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经过20多年的改革,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的15年谈判期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市场取向改革目标的确立与逐步推进,已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经贸体制与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的相容性问题。但仍有某些局部上也有些不尽一致或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主要承诺(论述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的主要承诺:
(一)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提供非歧视待遇
(二)实施统一的贸易政策(必要性)(简答题 选择题)承诺在整个中国关境内,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借鉴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统一实施贸易政策。保证中国法律制度的统一性和严肃性,明确法律只能由中央统一制定。
(三)保持贸易政策透明性
(四)外贸经营权改革
承诺加入世贸组织3年内取消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实施登记制。
(五)降低关税壁垒
承诺到2005年,中国关税税率降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以下,平均关税税率降至10%左右。同时将全面实施世贸组织海关估价协议。
(六)消减非关税壁垒
(七)关于出口补贴
取消禁止的补贴,允许的补贴通知各国。
(八)实施《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
(九)接受过渡性审议机制
加入世贸组织8年内,接受审议,第10年终止审议。
(十)接受特殊保障条款(简答题 选择题)
由于中国不是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入世”之后12
年之内,如果中国产品在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国内对生产者造成威胁或造成市场扰乱,可以仅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原则上是必须针对所有成员)。双方应协商解决,达成一致时,中国应采取补救行动。协商未果,该成员仅可在补救市场冲击范围内,对中国撤销减让或限制出口。纺织品在2005-2008年之间可实施特殊保障措施:但4年对一种产品仅能使用1次,1次只能维持1年,不得重复使用。
(十一)反倾销发补贴条款
对中国产品在入世15年内,针对反倾销案计算可比价格时,参照中国国内价格或者替代价格。
(十二)关于服务领域的开放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履行承诺的情况(简答题 选择题)
(一)2002
(1)对经济贸易体制进行了适应性调整
①清理、修订法律法规
②保持外贸政策统一性和透明性
③转变政府职能
(2)履行开放市场承诺,规范货物进出口管理办法
①减少关税和非关税措施
②进出口商品管理办法的规范和调整
③履行开放市场承诺,扩大外资市场准入。
④积极参与世贸组织事务,运用多边规则处理贸易纠纷
(二)2003
(1)货物贸易方面,继续减少外贸经营权限制,关税继续降低。
(2)服务贸易方面,适度开放。
(三)2004
(1)贸易权:中国所有企业和个人可以从事进出口业务。
(2)分销权:向外资进一步放开分销权
(3)透明度:
(4)银行业:取消限制。
(5)证券业
(6)保险业
(7)汽车金融业
(8)服务业
(四)2005
(1)进口关税降至承诺的终点。
(2)取消所有非关税措施(3)调整农产品关税配额商品的关税、配额与非国营贸易比例。
(4)国营贸易管理。
(5)取消指定经营。
(6)服务贸易中大部分领域将取消限制,允许外商控股或独资。
三、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论述题)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1)建立统一市场与公平竞争机制
(2)依法行政,加快法律法规的清理、修订及新法的颁布
(3)运用世贸组织争端机制,争取公平、宽松的国际环境 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与世贸组织的适应性转变和调整
10.第2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题 篇十
1.任何符号,都是由()和()两个方面构成的。
2.一个符号,如果没有(),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3.语言符号是()和()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
4.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
5.语言符号具有()和()特点。
6.语言的底层是一套(),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第二级是(),第三级是()。
7.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和()。
8.()是指符号与符号相互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是指符号在性质上的归类。
9.人类之所以具有语言而动物没有,是因为人类具有()能力和()能力。
10.总起来说,语言的结构要素是()、()、(),其中,()和()都能表达语义。
11.人类揭示语言的本质,一般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说,语言是(),从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
12.语言是一种(),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这是语言的功能特征;语言是(),这是语言的结构特征。
13.语言符号的特点是:()、()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合符号原则上不是任意的,是有理据的B、正是由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语言是可变的
C、最基本的单纯初始符号都是任意的D、任意性是指一个符号先由某一个群体约定,继而向周围扩散推广
2.下列关于”组合规则、聚合规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组合规则关注的是线性搭配问题,聚合规则研究同功能的替换问题
B、组合规则是现实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C、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结构主义语法学提出的
D、组合规则、聚合规则各自独立
3.“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的提出者是(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庄子
三、名词解释
1.符号
2.语言符号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4.语言符号依存性
5.语言符号的线条性
6.语言结构的二层性
7.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8.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9.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10.组合关系
11.聚合关系)12.能指
13.所指
四、判断题
1.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2.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
3.人类选择语音而不是色彩、手势作为语言符号的形式,是因为语音比较好听。()
4.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特点,就是说我们平时说话用什么样的语音代表什么样的意义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
5.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是指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结合是社会成员共同约定认同的。()
6.语言符号可以拆卸拼装,重复使用。()
7.语言符号是由大大小小的单位按一定规则构成的。()
8. 通过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社会有各种各样的语言。()
9.“失去生命”这一意义,汉语用“sǐ”表示,英语用“die”表示,那是因为不同民族对这一意义有不同理解的缘故。()
10.语言系统是由不同层级构成的,低一级的单位少,组成高一级后数量翻番增加。()
11. 符号与符号的组合关系是指各个符号具有相同的性质特点。()
12.人类之所以能说话,是因为人类具有说话的生理特征,这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13.鹦鹉、八哥都会说话,有的甚至还会背古诗,可见,动物也有语言能力。()
14.语言是人类和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
15.动物掌握“语言”是先天的本领,人类掌握语言则需要后天的学习。()
五、问答题
1.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语言具有任意性?
2.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他们对于语言运用有什么样的意义?
3.什么是符号?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
4.语言符号的特点是什么?
5.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6.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7. 符号和征候的区别何在?
8.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样的区别?
9.语言符号中的声音和意义与现实现象的关系怎样?
10.什么是语言的线条性特点?
11.怎样认识语言的层级体系?
12.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二层性?语言符号二层性的核心是什么?
13.为什么说从音位到语素有性质上的飞跃?
14.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怎样互相联系的?
15. 什么是人类的语言能力?具备这样的能力需要什么条件?
16.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和动物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17.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形式
意义
2.意义
形式
3.语音
语义
形式
4.约定俗成5.任
意性
线条性
6.音位
序列
语素
词
句子
7.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
8.组合聚合9.抽象思维
灵活发音
10.音位
语素
词
语素
词
11.交际工具
符号系统
12.特殊的社会现象
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
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13.任意性
线条性。
二、单项选择题
1.D
2.D 3.C
三、名词解释
1.符号: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它包括了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2.语言符号: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象。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人义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它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4.语言符号依存性: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至于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对人们就有强制性,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5.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即语言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依次出现的符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编排。符号的线条性是由规则支配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
6.语言结构的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即音与义相结合而划分出来的音的结构成分。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是造句材料,是交际的基本单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7.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8.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
9.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 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10.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
11.聚合关系: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相互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称为聚合关系。
12.能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13.所指: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四、判断题
1.×。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内容)构成的。
2.√。语言是用声音作为形式表达一定意义的,其代替作用同一般符号没有本质区别。
3.×。选择声音是因为声音形式使用方便。
4.×。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至于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进入交际之后,它对人们就有强制性。
5.√。任何语言都是由社会大众决定其音义关系的
6.√
7.√
8.√
9.×。说明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
10.√。从几十到成千、成万、无穷是语言作为层次装置所提供的效能。
11.×。符号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特点是指符号和符号之间具有聚合关系。
12.×。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语言的本质特征。13.×。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是其他动物无法逾越的鸿沟。
14.√
15.√
五、问答题
1.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语言具有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的音和义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是任意性的,非本质的,没有逻辑关系的,完全是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结果。例如同样是“成本的著作”这样的意义,汉语普通话用语音shu表示,英语用[buk]表示,这说明语言的音义联系是任意性的,没有必然联系。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如:人、刀、树、水、路、妻子、太阳、月亮„„,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
第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如long,汉语表示“龙”等意义,英语表示“长”。
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汉语有众多的方言,同样的事物在各个方言也有不同的读音。汉语有七大方言,各个方言区根据语音特点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次方言区。不同方言区之间,语言的音义联系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别,也说明了音义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不然,就不会存在什么方言差别了。
2.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他们对于语言运用有什么样的意义?
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学习”与“外语”组合,形成述宾关系。
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其中”学习”可以用“研究”替换,“外语”可以使用“知识”替换,“学习”与“研究”、“外语”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语言的组合关系说明了语言结构的规则,语言的聚合关系说明了替换规则。组合规则使得语言符号的结构呈现出有序性,聚合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大大地简化了语言系统。如果语言中只有组合而没有聚合,没有可替换的同类,每一个句子都必须是新的组合关系,那么语法规则将不计其数,难以掌握。
3.什么是符号?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
答:符号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甲能代表乙或指称乙,甲就有条件成为乙的符号。
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比方说,词就是一种能代表和指称某一种现实现象的符号,我们一听到“人”这个词就知道它指的是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词是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符号,因而成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离开词,我们就无法造句,自然也就无法指称现实现象,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例如“人”这个符号,rén是它的语音形式,“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和这个音结合在一起的意义,构成符号的内容。
音与义是语言符号的两个“面”,彼此依存,犹如一张纸有正反两面,我们不能只要正面而不要反面,也不能只要反面而不要正面;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与此一样,只有和特定意义相结合的声音才能叫做语音,由特定语音表达出来的意义才能成为交际所需要的语义。
符号的意义是现实现象的反映,如果“人”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那么“人”的意义中也就不会有这方面的内容。正确理解音、义、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掌握语言符号性质和特点的关键。
《语言学纲要》第28页的三者关系图可以帮助大家正确地理解这种关系。人们就是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认识现实的。
4.语言符号的特点是什么?
语言符号的特点,简单地说,一是任意性,二是线条性。这两个特点是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他的著名论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
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北方说“人”,汉语说rén,英语说person,或man和woman,俄语说R,&,8,相互间的语音差别很大,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一样,说明不同的音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样,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ai,汉语中表达的是哀、爱、矮„„,在英语中表达的是“我”(I)。人们根据诸如此类的现象得出结论,认为什么样的音和什么样的义相结合构成语言符号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简称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或约定性。
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都用荀子的“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约定俗成”四字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人们都非常推崇荀子“约定俗成”的学说,认为这一认识比西方语言学家还要早二千多年。任意性或约定俗成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至于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它对人们就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乖乖地接受它,绝不能随意更改;即使是那些“一言九鼎”的权威,如皇帝、总统等等也不例外,都只能接受社会已经约定的符号。
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符号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线条性,就是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如仍以前面说过的“小王打碎了杯子”为例,每一个字只能顺着时间的先后一个跟着一个说出来,绝不能在同一时点中同时嘣出两个字来。
总之,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
5.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语言符号看起来零零散散,好像是一堆乱糟糟的材料,但实际上它们相互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下到上去观察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
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因而音与义自然处于最下层。“音”本来是一条混沌、模糊的线性音流,犹如笑声哭声、虎啸狼毫,分不出音的结构成分来;“义”的情况也是如此,混沌、模糊,分不出意义的界限。
但是,只要这两者经社会的约定而相结合,我们既能分出音的结构成分,也能分出义的界限。例如汉语“钢”的音是gang,“帮”的音是bang,比较这两个字音的差异,只有最前面的那个音不同,“钢”是g-,“帮”是b-,这就是音与义相结合而划分出来的音的结构成分,这种结构成分一般称之为音位(这个问题后面再具体讨论)。
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但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而构成语音(如上述的gang, bang之类),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音位本身没有意义,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请比较上述的g-和b-);意义如果不经语音的包装,也是无法显示表达的。用来表达意义的音位处于语言系统的下层,其特点就是单面性,因为它本身没有意义。
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语言系统的层级结构可以图示如下:
音位-- 语素-词- 句子
这是语言系统结构二层性的缩影。这个层级结构的奥秘,简单地说,就是以少驭多,以少数结构单位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下层与上层,下级与上级,都是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即上一层(或上一级)的结构单位由下一层(或下一级)的结构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构成。
三、四十个音位可以组成五、六千个语素的语音形式,五、六千个语素可以组成几十万个词(大型英语词典大致收词四十余万条),而这几十万条词则可以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句子虽然无穷,但句子里所用的材料却不会超出这几千个语素的范围,就是说,新句子无非是现成旧材料的新组合,而新组合又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这就是说话的人可以纵横驰骋,放手造出符合表达需要的句子来,而在听者的感觉中,新句子都是似曾相识,不会发生理解的困难。语言为什么能够成为人们得心应手的交际工具?语言系统的这种灵活的层级装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它为人们以少数驾驭多数奠定了结构的基础。
语言结构的二层性是就语言系统的整体结构来说的,而每一层、每一级的结构单位如何运转?组合和聚合,这两条规则是驾驭语言系统运转的“纲”;抓住了这条“纲”,我们也就能把握住语言系统的结构脉络。
《语言学纲要》就是以这条“纲”为基础来安排、组织语言材料,阐述语言的基本结构原理的。什么是组合规则?就是结构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续,组成上一层或上一级的一个结构单位,好像一个个连接在一起的链圈,一环扣一环,组成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
聚合规则与这种组合规则有紧密的联系,这就是每一个结构单位在这一前后相续的线性链条上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而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卸下来,换成另一个结构单位,从而构成上层或上级的一个新的结构单位,犹如环环相扣的链条,某一个环可以被另一个环替换掉而成为一根新链条一样。
所以,什么是聚合规则?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同一结构位置上不同结构单位的替换规则。我们不妨用一个语音的例子和一个语法的例子来说明这两条规则。比方说前面说过的bang,b, a, ng是三个音位(ng这两个字母表示一个音位,如用国际音标表示就是N),它们前后相续的顺序就是汉语音位的一种组合规则,每一个音位各有自己特定的位置,颠倒顺序或互换音位的排列顺序,比方说,abng或angb等都不是汉语音位的组合规则,因为它们都不能构成上一级的结构单位(语素)的语音形式,因而语言中根本不允许有这样的音位组合。
bang有三个音位的位置,每一个位置都可以换成其他的音位,以构成一个新的语素语音形式。比方说,如b换成p,就是“膀”;换成g,就是“钢”;换成d,就是“当”,换成s,就是“桑”„„。由于b, p, g, t, s„„可以在同一位置进行替换,因而它们在构成语素语音形式的时候具有相同的作用,人民将它们称之为声母。其他两个音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替换。这就是汉语音位层面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语法的组合和聚合规则可以沿用第一章用过的例子:
小王
打碎了
杯子。
小猫
撞翻了
花盆。
中国人民
打败了
日本帝国主义。
从语句的结构层面来说,这里有三个结构单位的位置(每一位置上的结构单位又由若干个低层级的结构单位构成,这里不细说),每一个位置上有一个结构单位,彼此前后相续,组成一个句子。这是汉语语法的一条组合规则,一般称之为“主--谓--宾”。
每一个位置上的结构单位都可以用别的单位来替换,从而构成一个新的句子,例如句首位置的“小王”换之以“小猫”、“中国人民”或其他什么结构单位,就构成了不同的句子。在同一位置上能进行相互替换的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可以将它们归为一类,例如将句首主语位置和第三个宾语位置上能相互替换的单位归为一类,称为名词,将第二个位于位置上能相互替换的单位归为一类,称为动词,等等。抓住这样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大体上就能分析语句的语法结构。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相互有内在联系的两条规则。组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横向联系,聚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纵向替换,所以他们犹如纵、横两轴,每一个结构单位都可以在纵、横两轴的交叉点上找到它的位置;我们如果能把握住这种交叉点,也就不难了解一个结构单位的性质和特点。
正确理解结构的二层性和组合、聚合的运转规则,这是理解语言符号系统的关键。
6.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现在发现,每一种动物内部各有其自己的特定的交际方式,一般称之为动物”语言”。有些动物的“语言”,例如蜜蜂,据研究,已相当复杂,能传递很多种不同的信息。这种“语言”和人类语言有无原则的区别?如果有区别,那么其根本的区别在哪里?这可以根据人类语言符号系统的特点和结构原则进行比较分析。语言符号的特点是任意性和线条性。动物表示震怒、恐怖、觅食、求偶、警告新信息等的叫喊,虽然有音有义,但都是囫囵一团,分不出音义结合的结构单位。这种囫囵一团的叫喊大致都是因时因地而发,与环境的刺激有关,音义之间没有任意性的特点;因为分不出结构单位,自然也就谈不上结构的线条性。这种叫喊与生俱来,用不着学习,不像人类语言,不经艰苦的学习,是掌握不了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点是结构的二层性和组合、聚合的运转规则,任何动物语言都不可能具有这种特点。
人类语言是一种二层多级的装置,隐含着以少驭多的机理,几十个音位排列组合成几千个语素的语音外壳,使意义具有人们可以感知的形式;几千个语素排列组合成几万以至几十万个词,乃至无数的句子。动物“语言”仅仅是囫囵一团的叫喊,分不出单位,因而其中不可能具有以少驭多的机理,自然也就谈不上结构的二层性和组合、聚合的运转和结构规则。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是其他动物无法逾越的鸿沟;即使是人类的近亲黑猩猩,虽然经过严格的训练,也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了解动物”语言”的囫囵一团的叫喊,可以反衬人类语言的特点。
7. 符号和征候的区别何在?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符号和自己所代表的事物是两回事,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形式是人们的感官可以感知的。这些可以感知的形式都是和意义结合在一起的。符号中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这便是征候和符号的本质区别。
8.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样的区别?
1)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语言符号的形式选择的是声音,即语音,而不是色彩、线条一类作为形式。人类之所以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符号的外在形式,这主要是因为语音符号本身具有突出的优点:一方面,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声音,发音器官人人都有,随时可以使用,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使用非常方便,简便;另一方面,语音的容量非常大,一种语言一般只有几十个音,就可以任意排列组合,表达思想;而且,用嘴说话还不影响手脚的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有声的语言不会因为距离和光线而影响交际沟通。所以人类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而不是无声的手势之类。2)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语言符号可以说是人类创造的最为复杂的符号体系,符号单位最多,可以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符号层又可分为语素、词、句子三层,每一层次都有相当数量的符号单位。而其它的符号则构成很简单。3)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且这种内容简单而固定。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人类任何复杂的思想,以及思想感情的微妙之处,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细腻地表达人类的感情的功能,除了语言符号,别的符号不可能做到。4)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使用者不可能在使用过程中灵机一动,来个新的创造。而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无穷无尽的意义内容,可以由较少的单位组合成较多以致无穷的单位,以少驭多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核心。
9.语言符号中的声音和意义与现实现象的关系怎样?
语言符号中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而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约定俗成”便是语言符号的本质。符号是社会的产物,它要经过人们的约定,赋以一定的价值,才能起交际工具的作用。符号的这些条件实际上说的是符号的形式和意义跟符号所代表的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现实现象”,不仅指周围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事件、性质、动作等,而且也指人类内心世界的感受和思想,道德的评价以及精神文明、意识形态等等方面的现象,包括语言所要表达的一切东西。将事物概括成类是心理的认识活动,它的成果就是意义,因此意义是人们对一类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音义结合的统一体构成符号,成为现实现象的代表。音和现实现象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意义是联系现实现象和音之间的桥梁。没有意义,即没有对事物的反映,那么声音归声音,现实现象归现实现象,相互之间无从建立联系。
10.什么是语言的线条性特点?
符号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线条性,就是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语言符号的形式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一个一个的声音,这一连串的声音,是一个挨一个顺次发出来的,我们不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音来,宛如一条联绵不断的线条,这就是语言的线条性。我们说话时,是将词语按一定的语法规则串好发出来的,词语是通过语法串在一起形成我们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句子的。语言的线条性说明,语言中的各个单位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单位都要受前后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哪个单位先出现,哪个单位后出现,哪些位置哪些单位不能出现,都是有一定规则的,改变了它们的顺序,表达的意思不但变了,而且还可能说出有语病的句子来。因此,符号的任意性是就单个符号的音与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的,符号的线条性使符号能够一个挨着一个进行组合,构成不同的结构。符号与符号的组合和单个符号中音义的结合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即可以论证和解释的。正因为以任意性为基础的符号处于有条件、有规则的联系之中,才使语言具备有条理、可理解的性质。
11.怎样认识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符号相互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下到上去观察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因而音与义自然处于最下层。“音”本来是一条混沌、模糊的线性音流,分不出音的结构成分来;“义”也是如此,分不出意义的界限。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但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而构成语音,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音位本身没有意义,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意义如果不经语音的包装,也是无法显示和表达的。音位处于语言系统的下层,其特点就是单面性,因为它本身没有意义。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个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的组合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12.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二层性?语言符号二层性的核心是什么?
语言的层级体系,其音位层和符号层我们合称为语言的二层性。在语言的层级体系中,从音位到语素具有质的飞跃。系统论有一观点叫做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语言符号的特点也符合系统论的观点。语言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如一个开放的倒三角形,越往上层,数量越多,到句子则完全是开放的,无穷的。语言层级结构的奥秘,简单地说,就是以少驭多,以少数结构单位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下层与上层,下级与上级,都是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即上一层(或上一级)的结构单位由下一层(或下一级)的结构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构成。新句子无非是现成旧材料的新组合,而新组合又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层级性和开放性是语言体系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语言符号所独有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的确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符号的二层性的核心是以少驭多,几十个音位组成数万个、数十万个词,词再组成无穷的句子,从而满足社会成员之间交际的各种实际需要。
13.为什么说从音位到语素有性质上的飞跃?
1)音位与音位的组合,还只是单纯的声音组合,只是构成了符号的形式部分,而形式是要依托一定的意义内容才有存在的意义,所以音位组合一经同相关的语素结合,代表一定的意义,既具有形式部分,又具有意义部分,这样才真正构成了完整的符号; 2)一种语言里的音位,往往只有几十个,而音位与音位的组合构成表示意义的语素,多达数千,在数量上也是一个飞跃。
14.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怎样互相联系的?
聚合的规则是潜存于人脑中,随时可调用的。聚合规则与组合规则有紧密的联系,就是每个结构单位在这前后相续的线性链条上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而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换成另一个结构单位,从而构成上层或上级的一个新的结构单位,犹如环环相扣的链条,某一个环可以被另一个环替换掉而成为一根新链条一样。所以,聚合规则就是在同一结构位置上不同结构单位的替换规则。语言中的每个词语,都不是孤零零的,都要与别的词语发生关系。因此,每个词语,在语言系统中实际上都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交叉点上。
15. 什么是人类的语言能力?具备这样的能力需要什么条件?
掌握语言的能力只有人类才有。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即要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和灵活发音的能力。两者相结合表现为人类的语言能力。人类的语言能力是人类祖先在长期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代代遗传,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所以,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至于运用这种能力学会一种语言,是后天的。人学会的语言取决于人所生活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语言环境对潜在的语言能力变成现实的语言能力或者维持一经具备的语言能力,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6.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和动物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人类以外的动物不具备语言能力,自然不可能学会人类语言。人类的祖先在长期维持生存的劳动活动中锻炼了大脑,改造了发音器官,具备了说话的能力,而在共同劳动中又有了交流思想的需要,于是产生了语言。这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分道扬镳的最后最重要的标志。某些动物能够复述人教的话,但不明白复述的意思,不能装卸话语中的单位,进行替换和组合的联系,不断造出新句子,根本原因是动物没有分析、抽象的能力,无法学会人类的语言。总之,语言是其他动物无法逾越的鸿沟。
17.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人类语言和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1)单位的明晰性;
2)任意性;
3)结构的二层性;
4)开放性/创造性:即人们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造出无限的句子。
5)传授性: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是掌握什么语言,则是后天学会的,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就学不会一种语言;动物的“语言”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学习。
【第2章数据库表操作】推荐阅读:
第1章数据与统计08-23
vb数据库操作实例09-06
操作系统数据库选型01-22
数据库查询操作练习题08-04
数据库与操作系统匹配01-04
怎样掌握MySQL数据库中动态表特征11-14
ASP教程:自己写的数据库操作10-11
系统基础数据信息表01-07
2.4《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教学设计10-11
数据结构实验顺序表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