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重要性

2024-07-10

浅谈家庭教育重要性(共10篇)(共10篇)

1.浅谈家庭教育重要性 篇一

摘要:在学校教育为主的中国,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也逐渐开始重视家庭教育,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探索关于家庭教育的方法,并将之付诸实践,这种行为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针对家庭教育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家庭教育的技巧与方法。 正文: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即是指在家庭领域内长辈对晚辈实施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应从孩子小时教起,家长切不可松懈。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加全面,重视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从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

2.浅谈家庭教育重要性 篇二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有新的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 那才是最基本的。”可见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成绩, 更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 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 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即启蒙之师。家庭教育不能片面的理解为知识文化上的教育, 我们提出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讲的是道德教育, 能力教育, 树人教育。家长以身作则教育学生敬畏道德, 树立梦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举一个关于两个孩子不同家庭教育的故事。有一个学习很优秀的孩子, 可每次考试总不能拿第一名。“为什么我的成绩总不能让自己满意呢?”孩子很苦恼。爸爸没有说话, 拿来一张纸, 并画了一条直线, 说:“想办法让直线变长吧!”孩子想尽办法, 可最终还是没有做到。爸爸没有说什么, 只是在这条直线的下面画了一条更长的直线。“我明白了, 要想让自己很优秀, 最好的办法就是比别人做的还要好才可以。”孩子很开心。另一个孩子是小组长, 他很想当班长, 却总不能实现愿望。孩子很失望的跟爸爸说出了自己的苦恼。爸爸什么都没说, 却跟孩子下起了跳棋。孩子棋技不差, 却还是输给了爸爸。“要想获胜不要光想自己怎么样才能赢, 还要考虑让对方如何输才行……”“知道了, 要超过别人最有效的办法不在于如何为自己搭桥尽快前行, 最根本的是善于阻止别人超过自己。”孩子恍然大悟。很多年过去, 两个孩子走上各自的岗位。第一个孩子用父亲的“长线”理论鞭策自己, 所到之处, 单位垂青, 事业有成。第二个孩子用爸爸的“拆桥”理论做航标, 结果不仅没有功成名就, 而且根本就没有单位接纳这种小人。家长的一言一行, 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透过榜样的作用, 刺激孩子的内心。家长要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身心生长发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两种家庭教育, 给孩子换来的两样不同人生, 足以证明了一切。

二、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自信。一个人, 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 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会干得很好的”、“挫折不算什么”……然而, 孩子们是很脆弱的, 他们缺乏自信, 缺乏上进的勇气。长此以往, 孩子就会成为被自卑感笼罩着的人, 那不是我们想看到的。那么对于家庭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首先我们要尊重孩子。孩子渴望被尊重, 尤其是被家长和老师尊重。既然是尊重, 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其次引导孩子走向成功, 经常鼓励孩子做一些他们认为很困难的事情, 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并适当的予以挫折考验, 建立孩子过硬的心理素质。一点小小的成功, 都能增强孩子的自信。特别是那些自卑感强的孩子, 更要鼓励他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 不退缩, 不低头, 昂首阔步, 勇往直前。举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的故事。第一天参加家长会, 幼儿园的老师说她的儿子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 就像多动症一样。然而她告诉自己儿子, 老师表扬了宝宝, 而且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儿子很开心。儿子上小学了, 家长会上, 老师说她的儿子学习太差, 似乎智力有问题……然而, 她回到家却对儿子说, 老师对他充满信心, 因为他不是个笨孩子……从那以后她的儿子更努力了。孩子上了初中, 又一次家长会。老师说她的儿子考重点高中希望不大。但是她却对儿子说, 老师对他充满信心, 考重点没有问题。高中毕业了。学校让她的儿子去取第一批的录取通知书。她预感儿子被重点大学录取了, 因为在报考时, 她对儿子说过, 他一定能考取重点大学。当儿子把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递到她的手里时, 突然转身跑到房间里哭起来, 边哭边说:“妈妈, 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 可是, 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听了这话, 妈妈也掉下了眼泪, 十几年了, 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作为家长, 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分数, 弄得孩子每天都很紧张, 其实父母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品德培养, 能力培养, 让孩子更具创造力。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 我们更应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经常与孩子沟通, 倾听孩子的诉说, 做孩子及时的辅导员, 做老师的好帮手。社会上许多教子成功的例子都表明了:家长如果能够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完美结合, 担负起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 就可以保证孩子获得好的学习成绩。但落实在具体的实施中, 又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 个人素质, 工作性质的不同等, 差异较大。所以家庭教育作为一种非正规教育, 它必须接受学校教育的指导。

总之, 教育体系是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系统, 家庭教育鲜明的时代特点, 决定了其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作为现代社会的家长, 除了转变教育观念外, 还应该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素质, 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参考文献

[1]齐欣, 赵田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5.

[2]杨冰.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3]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6.

3.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学会关爱 分享 尊重

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一件大事,牵动着千千万万父母的心。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步入社会集体生活,与同伴之间相处时,孩子感觉很难合群很不适应。因为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孩子就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独霸、任性等等形成了不良的性格。作为我们家长应该正确教育引导孩子,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中让孩子:学会关爱、学会分享、学会尊重等等,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性格。

一、 如何让孩子学会关爱

爱是人类美好的一种情操,让孩子学会关爱将是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我们父母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关爱”的能力,让孩子懂得爱是双向交流,他们不仅有接受爱的权利,也应该回报爱,表达爱的义务。

(一) 营造良好氛围,播种爱的种子

教育来自于生活,更离不开家庭中最亲的人。从小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同时教育孩子回报给妈妈的爱也是我们孩子的义务。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就像妈妈的一面镜子,还记得那句广告语“妈妈洗脚吗?”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也应该积极播种爱的种子,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孩子从小体会“爱”的真谛。心理学家罗伯特、班杜拉认为:孩子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学得的,而孩子最常见,最直接模仿就是父母。

(二) 正确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了解爱是相互的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爱给的太多,让孩子不知道还要去关爱别人。有个妈妈随口喝了一瓶孩子手中的王老吉,孩子就哇哇大哭起来,要妈妈还他的王老吉,甚至让妈妈吐出来。看到孩子的情景,妈妈很无奈——是孩子的一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是父母的“极度关爱”“无限从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是孩子心中有自己没有别人。

父母教育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父母回家时,可以让孩子主动拿拖鞋,削苹果给父母吃。在吃饭时,可以让孩子给父母夹菜。在家里他们有享受爱的权利,同时也有自己应尽爱的义务。开始孩子的举动,父母可以加以表扬和鼓励,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习惯。爱是双向交流的,只有年幼的孩子学会关爱父母,才能在未来的时间里学会关爱他人

二、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

分享是指孩子与他人在情感与物质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它的性质和目的。它的对立面就是“独占”、“独享”、“多占”。孩子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孩子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与人分享不是孩子自发的,而是有成人周围的人教给孩子怎么去做,久而久之才形成的。

(一)营造彼此之间分享的氛围,树立榜样

我们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机会也就更少。在幼儿园,要是自己喜欢的玩具都说是自己的,不让小朋友碰一下,把好的东西都占为己有,这种行为就是“独霸”。在家没有人会说他,都会让着孩子,觉得这是应该正常的,但孩子到了社会集体环境中就不行了。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孩子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之间的交往和感情。

榜样可以是父母,因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最亲最信任的人,是孩子模仿的重要对象。父母的日常行为、言行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当然,同伴也是孩子观察学习的榜样,如:小朋友生日拿来蛋糕,与同伴一起分享行为的典型例子让其他孩子学习,也会激发其他孩子向他学习。在家中,如果有两个孩子,但是只有一个西瓜,这就需要家长的引导,让孩子分着吃。

(二)告诉孩子你做的真好

孩子总喜欢表扬,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们有了分享行为时,家长就应及时鼓励、奖励、激励的方法来促进孩子的分享行为,他们就会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护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这样不仅能使孩子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教育,同时还有助于孩子学会注意、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社会情感认知的培养。

三、如何让孩子学会尊重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就是对他人的理解和善待。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固定的行为,有些行为如“喜欢插嘴”等,在大人看来很不喜欢,但这些却是孩子们最自然的表现。家长可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培养良好人格。

(一)首先,我们先应该尊重孩子

有个妈妈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更好的教学环境。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就给他转学,傍晚妈妈去接孩子,孩子却说:“妈妈,我一点都不开心,我想我原来的老师。”短短2个月,孩子又重返原来的幼儿园,妈妈很后悔当时的做法,希望回到属于他的幼儿园时,孩子还能找到自己的快乐!要得到孩子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要从关心孩子心理入手,只有孩子的心理受到尊重,关心、爱护,孩子才能学会尊重,关心、爱护周围的人。

(二)其次,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首先父母要做榜样,父母与他人交往时的行为、态度和方法,或多或少会渗透到孩子的言行中去。不用多费口舌,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就会模仿。例如:在家庭中,父母对长辈是否尊重,孝敬,对长辈是否使用尊称。与他人谈话时,是否放下手中的活,微笑的注视着对方。认真聆听对方说话而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等,如果父母时时注意,处处表率,这种无声的教育就会影响教育下一代。

(三)最后,让孩子尊重他人

教育孩子首先应从尊重父母做起。父母对孩子既养又育,投下了无法计算的情感,无论从何说起,孩子都应该尊重父母。其次,让孩子尊重同学,尊重比自己更小的人。同学或比自己小的人,同样应受到尊重,只有尊重、关心他们,才能得到他们的关心尊重。只有这样才有更多的朋友,而人的一生最可贵的是朋友。

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教育,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教育。请家长放下手中的活,时间是不能用金钱去买,多留给我们孩子一些时间。只有我们家长用心教育,孩子才会更好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告诉孩子,你真棒》卢勤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4.浅谈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篇四

摘 要: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好生命教育是当前我们教育的重要问题。只有开展好三生教育,让我们的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生命的教育意义,才能保证拥有一个安全的环境。

关键词:三生教育 生命教育 重要性

教学工作闲暇之际,我们禁不住提起一个沉重的话题—生命教育。众所周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趋充裕、奢靡和浮华观念在学校的蔓延、腐蚀。中、小学生在这样错综复杂的价值观中,很容易迷失自、我,最终人心疏离。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甚至视生命如儿戏,在受批评、受委屈、受挫折等面前,态度消沉,如同“天塌了下来”,走向不归路!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最近发生在我们文山的校车事件让我们觉得生命的薄弱,人们不禁问:现在发生的校车事件特别多,为什么会这样了?前不久文山州邱北县双龙营的校车事件,广南县的校车事件为我们敲响了生命的警钟,同时告诉了我们—“三生教育”特别是 “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关于生命教育,是个老生常谈的经常性话题。在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已经普及。虽然国内关于预防青少年暴力的问题已经议论多年,云南等西部分地区中、小学开始了“生命教育”课程的实践,一些专业学术组织也对“生命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大多脱离实际或没有付诸实施。直到事发后的现在,生命教育在家庭和社会中,既是陌生名词,又是时髦名词。而整个社会、教育机构对生命教育的淡薄认识,几乎成了生命教育普及的最大障碍。生命教育的社会认知度之所以低,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我个人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方面是“唯分数是瞻”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学校、家庭、社会重学文化课、重成绩、分数,轻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变成了“智”的独角戏。毫无疑问给“生命教育”等素质教育课开展设置了误导和障碍;另一方面,有关方面关于“生命教育”研究十分滞后,还没有形成一个适应开放性教育,学生思想日趋复杂化的系统理论体系。尤其是,对青少年暴力倾向预防、干预、合理的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至今还是一个空白。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据报道上海市开学两天,连续发生四起中小学自杀(坠楼)事件时,全国的很多地方仍沿袭着原有的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生命教育还是个处女地。可见“三生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引起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小学、初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可谓风起云涌,不断深入。但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的“三生”教育技能为目的的“生命教育”,始终没有成为普及性的课程。越来越多的高分、低能“尖子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大浪淘沙,甚至成为新型社会问题的始作俑者。古人说:“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为此,作为一名乡村教育工作者。我个人认为:将“生命教育”列入教学议事日程,并将这一命题提高到事关下一代成长的高度,已成为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教育的进步,要求我们做到:一方面将涵盖生理、心理和适应能力的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系统课程贯穿到中、小学教育始终;另一方面要在传统学科、社会实践等课程中,全面渗透生命教育,并从家庭、社会等角度拓展育人空间。为生命而教育,进而将生命教育牢牢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唯有这样,才不至于牺牲更多的孩子,避免不应有的悲剧发生。有幸的是云南省的各个小学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等活动也在“生命教育”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作为总结交流,我们做法是:

(1)根据村完小特点通过开展当一天爸爸、妈妈做一天农活的活动,让多数学生亲身体验父、母的辛苦劳作,生儿养女的不容易。从小培养他(她)们知艰识苦,珍爱生命的品质,树立远大理想,争做国家有用之才。

(2)把“生命教育”作为养成教育的主线,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安全教育,从我做起”的赏识活动。

(3)在中心小学1~6年级的教学活动中(含学前班在内),关于“生命教育”内容,保证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每学期在5个课时以上。保证生命教育落实在全程教学活动中。时常教育学生爱惜生命,注意生命安全:在没有家长和老师在场时不要到池塘、水库里游泳,过马路时红灯停绿灯过的交通安全常识等等知识人人牢记。

(4)通过家访形式,积极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共同开展好“生命教育”活动,并建立好学生思想档案,作为教师,时刻掌握排查学生思想动态把生命教育落实在全程教学活动中。(5)通过文化管理、公安等部门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无暴力、无色情、无毒品传播的学校周边环境及绿色网络环境,还给学生一个湛蓝、纯洁的天空。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深深懂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的不容易,尤其是《三生》中“生命教育”的艰难。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认识到:其重要性是十分重大的,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迎难而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社会、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生命教育”这堂课会上好的。

参考文献

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课程、教育研究 杨明庆.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李晶.有效教师.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姓名 耿倩倩 性别 女 名族 汉 出生日期 1989年5月

5.浅谈中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篇五

湖北省利川市建南民族初级中学 余世华 [摘要]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从小培养法律意识,进行法制教育,不仅可以预防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能促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学 法制教育 重要性 地位 任务 目标 途径

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而全体公民能够学法、知法、守法、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能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法制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群众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从小培养法律意识,进行法制教育,不仅可以预防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能促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为此,充分利用学校主阵地的资源优势,高度重视中学阶段的法制教育,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对于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和依法行事的良好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法制教育的地位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式写进现行宪法,法制教育作为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纳到学校教育系统当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校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现阶段中学法制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青少年学生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较弱,是中学生年年少无知、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等因素引起的。因此,高度重视中学阶段的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二、中学法制教育的任务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法制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法制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制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成为合法公民打下扎实的基础。

中学法制教育主要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使他们知道法律的作用,了解我国法制的原则,帮助学生树立依宪治国的观念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知道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公民应该依法办事,违法必须受到制裁,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树立社会责任感。法律素质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法制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中学法制教育的目标

以学校为主阵地,突出对学生从正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广泛普及。在普法过程中,坚持做到普法教育读本人手一册,坚持把法制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政治教师负责教学。另一方面注意协调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和网络,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中学阶段的法制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民法通则》、《刑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的全民普法教育内容的学习,使他们了解上述法律的主要内容,认识公民与法律、道德与法制、民主与法制、国家政权制度与法制等重要关系,充分领会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均离不开法律的现实。

2、增强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法制教育不仅仅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将学生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觉悟。要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建立牢固的法制观念,使之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稳定品质和素养。如果缺少了这样的一种素质,那么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越多,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就可能越多。因此,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之一。

3、提高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目前,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的还存在来自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因素侵犯中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和侮辱学生人格,家长侵犯子女的隐私空间,甚至剥夺子女的受教育权,社会上的不法分子针对中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等时有发生,许多学生面对上述现象往往不知所措。对中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能力。

4、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要培养一个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现代文明人,必须不断纠正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偏差,养成依法行事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可以结合学的特点,针对性地有效活动,让法律常驻学生心中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四、中学法制教育的途径

中学法制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学法制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强化学校教育功能和社会教育责任,引导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逐步树立起牢固的法制观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正确途径。

1、法律知识灌输与行为训练相结合。开设法律常识课、法律知识讲座,观看法制宣传影视节目及其他文艺作品,参加普法活动,开展模拟训练和遵守规制训练。

2、法育、德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心理教育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是产生法制意志的基础,而良好的性格应包括对法律的态度和守法的行为方式。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爱国守法。法育、德育和心育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3、端正学习思想,克服麻痹心理。教师在上课时要列举身边事让学生懂得法律与我们如影随形,认为法与青少年无关的是思想上的隐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保护,让学生受到法制教育,提高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重视“学困生”的帮教。“学困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往往被忽视,帮一下、拉一把就会转化为“合格品”,放任自流,很容易成为“次品”,甚至成为社会的“危险品”。学校应该建立“学困生”转化工作制度,落实帮教责任制,定期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促进其转化。开通家校热线,引导转化。提高学生法制素养,让他们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

总之,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为此,从上到下统一思想,齐抓共管,进一步提高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领导,支持开展普法教育工作,吸收他人之长,不断完善我们的法制教育体系,提高法制教育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造就一大批合格人才。

文献引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6.浅谈游戏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篇六

摘 要:学前教育对于幼儿来说十分重要,它关系着孩子在迈进小学校门的起点线问题。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要充分了解幼儿对游戏的兴趣点,寻找合适的游戏对其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游戏穿插在教学活动中,寓教于乐,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 ;游戏 ;儿童发展 ;重要性

游戏作为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可以为其带来快乐本质,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力,运用自己所会的一切技能获得练习和发展自己的机会,在游戏的过程中,还能够及时发现周围环境的变化,学到一些基础知识。在所有的游戏中,只有小时侯玩过的游戏才能令人终身难忘,这是人一生中记忆最深刻的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当前社会生活压力重大,许多年轻人通过游戏来减压。而游戏在幼儿的成长经历中,成为了主节奏,可以说游戏是儿童的天使。对于游戏教学,许多人的认识不一,但实践已经证明了将游戏引入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能够产生一定的成效。所谓的游戏教学,就是寓教于乐,将游戏贯穿于学前课堂中,让儿童在玩中学与学中玩,并且不断地积累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一、游戏的意义

1.游戏是孩子的生命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大多数教师怕乱、怕麻烦、怕出事故,剥夺了孩子游戏的权力。即使游戏时,也是集体游戏多,自由活动少;智力游戏多,其他游戏少;训练眼目多,动手操作少;教师包办多,幼儿独立完成少。孩子们规规矩矩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集体游戏,抹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禁锢了儿童的创造力,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伟大的教育家、儿童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他主张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在游戏中掌握各项技能和学习各种知识,教师只是起到了组织和引导作用,必要的时候让“孩子教孩子”。的确,由于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其认识过程带有具体形象性和情绪性,而游戏正是符合了以上特点,被幼儿接受和喜爱,从而能有效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然而,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玩,当然离不开最基本的学习工具——玩具,因为玩具为孩子们这种爱玩的天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玩具以其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和奇特的声响吸引着孩子,激发幼儿的操作愿望,引发积极、快乐的情感,并帮助幼儿认识周围世界,启迪他们的智慧。对于孩子来说,什么都可以成为他的玩具,所以我们更应该不断挖掘玩具的内在的教育价值,让幼儿真正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2.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兴趣所在

游戏的主体是幼儿本身,但也不能脱离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这里所说的“玩”,也不是无目的、无形式、无要求的乱玩,而是利用一些有意义的游戏,通过这些游戏激发幼儿自身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品质,发展幼儿的智力,促进语言的发展。

性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就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基于幼儿期孩子的特点,他们往往对枯燥乏味的学习活动缺少兴趣,而利用游戏加以诱发,则会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常常把一些活动设计成一个个游戏,这样便于幼儿在感兴趣的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对幼儿而言,简单空洞的说教并不能让幼儿接受教育,同样也不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而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游戏反倒能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懂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学习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获得简单的道德行为规范。在游戏中,幼儿一方面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巩固和加深,另一方面,通过游戏帮助幼儿认识新物体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获得粗浅的自然科技常识,幼儿的各种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都在积极地活动着。

3.游戏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增强

3—6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生活环境改变了,在各方面要学着自理、自我服务,感到诸多不适应。因此,幼儿缺乏自信心,缺乏坚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而取得成功的情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具有自信心的幼儿能感到自身的价值,能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敢于大胆探索,乐于与周围人交往,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自信心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游戏恰恰能满足幼儿好动、自制力差的特点,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还可以多次重复所感兴趣的动作,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当幼儿完成了包含在游戏活动中的一定课题与任务时,幼儿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二、游戏是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形式 好的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主动性;以及与同伴的关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的我,虽然早就知道游戏是孩子们最容易接受也是最能够融入其中的教学手段,但始终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把游戏和教育正确地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的地学。直到在我看一些儿童心理方面的资讯时,发现其中提到宝宝智力开发的几个原则,我觉得同样适用于幼儿教学。

1.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唯一引导者。他们会拒绝他们自己兴趣之外的所有的教育,对不能引起兴趣和厌倦的事情就关起注意的大门,封锁记忆的仓库,停止思维和想象的启动,甚至还会哭闹不止。而相反,如果孩子对某些事情产生了敏感,感受到趣味,有了新鲜感和好奇心他会不分是难还是容易,不管重要还是不重要,也不管理解或不理解都能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逐步记忆,渐渐领悟和掌握。我们要充分把握幼儿的兴趣的所在,紧紧抓住适当时机充分灌教育内容。而幼儿的兴趣所在就是“玩”,所谓的玩也就是要做游戏,所以首先要设计幼儿喜欢的游戏进行。

2.积极暗示原则

孩子没有主见,毫无判断能力,这个时期的发育和成长只是接受环境以及外界人们语言行为的影响而已。他们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塑造着他们的个性和思维方向。因此,老师们必须利用环境、行为和语言积极暗示孩子,使他们产生认同;比如在教孩子认字的时候,即使他出错了,也不要强硬的指出来,应坚持正面鼓励为基本教育方法,培养其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这样孩子才不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厌恶的情绪。当然,在其中适当加入游戏效果会更好。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学习到知识,还可以通过扮演一些角色的态度、言行、相互的关系来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并根据角色的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学习与人交往、相处,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3.化难为易原则

在成长的路途上会有许多学习的难关,越是困难的东西越要早学,提前让孩子接触,这是化繁、难为易得最佳方法。例如人人都会觉得学外语很难,学乐器难,学游泳难,学各种各样优秀的品质都很难,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难,不知道难,他们心中只有有兴趣和无兴趣之别,只有喜欢和拒绝之分;而丝毫没有困难和容易、怕学和不怕学的概念。所以任何难学的事情,变着法逗孩子产生兴趣,他们像学说话、学走路那样容易接受。

4.生活课堂原则 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活动是早期教育的最好课堂,是幼儿的主要的课堂,这是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对幼儿来说,生活中的学习内容已经太丰富了,处处都有信息,处处都有乐趣,处处都能感受。他们以五官感知世界为最大的满足,玩就是最有兴趣的学习,快乐的玩就是有效地学。

孩子的天空应该是蔚蓝的,应该是明亮的,过多的束缚只会让他们的童年失去色彩,游戏是童年时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明天的花儿更娇艳,为了未来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更灿烂,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玩乐的天空,用游戏的形式来丰富孩子们绚丽的童年,让他们自己“玩”起来,伴着老师的组织和指导,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让孩子们在玩乐的世界里茁壮成长,在自由的环境中蓬勃向上。

三、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1、游戏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现在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平时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玩耍的,没有了像上一辈人那样的童年,大多数的快乐来自于儿童乐园或者动画片,因此现在的许多学前教育功儿容易孤僻与封闭。加之独生子女是家中父母的掌中宝,集千万的宠爱于一身,享受着“小皇帝”与“小公主”的待遇,容易养成蛮横、娇气的性格,隔代的教育对儿童的需要在学前教育中得到纠正。例如,有些有自闭症的儿童刚进入幼儿园时不喜欢说话,不愿意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上述行为是学前阶段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对这些儿童或具有恶习的孩子给予教育和纠正。在幼儿园中,教师具有神奇的魔力,他们担当着改掉儿童不良习性和培养孩子良好天赋的使者,在儿童生活成长中发挥了父母难于替代的重要角色。.充分了解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愿望

学前教育就是指儿童在三到六岁期间所接受的教育,这个阶段是幼儿体力、脑力发展最快的年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渴望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模仿成人的活动,了解一些他们不具备的知识、经验。游戏对于幼儿的作用有很多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游戏了解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和愿望,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的游戏,让幼儿在每一个活动中有所收获。对于幼儿来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这些都是由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只有选择正确的游戏,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对于父母来说,通过游戏可以了解孩子的天性,以此来进行一些互动,能够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与此同时可以培养孩子的情感沟通能力。

因此,在游戏的世界中,孩子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通过游戏了解周围的环境,客观地用自己的头脑了解世界,虽然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对于外界的事物认知能力有限,而且精力、注意力不集中,时间也不会维持很久,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但也是在这个时间段,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特别的表现力,这时父母、老师就要抓住这个细微的动作,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了解孩子的兴趣和愿望。

3、游戏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是处于直观平面的,是感性阶段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不高,但是有时却对部分的游戏记忆深刻。幼儿的许多天性随着他们的成长而自动的褪去。所以应当保护好这种天性,让小孩子过上一个幸福难忘的童年。幼儿阶段,也是开发智力的阶段,对于丰富多彩的教 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如何遵循进行更好的教 学,就需要对儿童心理学略知一二,并且对教学方法有所选择。不管是发达地区或是欠发达地区的儿童区,他们对于游戏都有着渴求与热爱。而儿童的成长处理生理上的自然发展外,还需要有关智力的发展。

要让儿童在教学中得到快乐,就需要让他对所处的外界产生认知,以体现寓教于乐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智力发展中能够提供三方面作用,首先对认知的积累,儿童通过游戏活动获得对生活的反应,然后积累起对生活的认识。例如:幼儿对爬、攀登、等字词的字面概念比较模糊,较难理解,如果把这些孩子放到城堡中玩,通过亲身体验,幼儿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就会深入,同时对物的形状与用途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刻。其次是语言的发展。在游戏中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幼儿会自动的与其他小伙伴进行聊天,他们刚开始可能说得不太流畅、明白,但接触多了,不仅能把意思传出去,而且能共享其他同龄人的思想,此外其表达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再次是开拓想象力。幼儿有一颗充满好奇并想象力丰富的心。游戏能带给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的思想不受控制,不受束缚,并且灵活运用,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新事物中。

4、游戏对儿童生理机能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儿童正在处于快速生长期。适当的游戏能够锻炼幼儿的意志与体能。游戏是一种有意识的身体锻炼,通过游戏能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部分游戏,例如跷跷板、过独木桥等,让幼儿在生理机能上达到均衡发展。通过不同游戏的相互补充,也能丰富幼儿的童年生活。例如:有一个名为“滚南瓜”的游戏,这种游戏不要求孩子有多大的臂力和灵活性。又如“踩脚踏车”的游戏,不仅锻炼幼儿的腿部肌肉,而且对幼儿的平衡能力进行培养。总之,游戏不仅可以给幼儿带来快乐,还可以让孩子锻炼身体,培养孩子意志力。

5、游戏对儿童的学习热情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集中精力的时间非常短暂,要让孩子既获得知识有能健康成长的方法就是游戏。游戏充满了刺激与挑战,要知道学前阶段的儿童对游戏的热忱度往往高于其他事物。例如五六岁的孩子知道汤姆猫、QQ开心农场等。加之幼儿学校本身还有许多限制,例如早上九点上课,要做早操,这不得不剥夺了孩子赖床的权利,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例如不迟到,上课不讲话,不与同学厮打、早晨不赖床等。游戏也是消除孩子厌学的一种手段,学前教育工作者通过将课堂教学中运用游戏,让孩子忘记了时间,消除了对学校以及知识的恐惧感,从而认为学校是一个好玩的地方,每天有去学校学习的动力,从内心里转变观念。

四、加强游戏在学前教育中重要性的途径

1.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

游戏的过程就是幼儿领悟周围世界的过程,通过周围环境的布置、玩具材料的准备能够激发幼儿在游戏中的潜能。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中,要给幼儿准备充足的游戏材料,这样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完成游戏。游戏材料能够决定一个游戏能否顺利完成,教学目的能否顺利达到。在游戏的过程中要准备足够的游戏材料,并注意游戏材料的不断更新,以全新的材料吸引幼儿进行更多有创意性的游戏。当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游戏材料必须保证安全这样的硬性条件,要是无毒的或是经过清洗和消毒的。

2.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游戏活动

在学前教育中,要能够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游戏活动,不能让幼儿一直处于游戏的状态,要有节制地进行控制,这些都依赖与幼儿的年龄和所有的教学计划。要将游戏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将游戏从学前教育中独立出来,游戏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充分运用游戏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让游戏帮助幼儿掌握知识[3]。

21世纪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世纪,好的创意计划在源源不断地充斥着我们的头脑,所以就应该在学前教育时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核心内容。游戏作为培养孩子创造力最有利的途径,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培养创新观念,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鼓励孩子多看、多玩、多听、多做活动以丰富思维。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游戏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是新时期教育的突破口,只有让孩子在游戏中学,才能不断地完善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阎平.曹爽英.幼儿教师组织指导幼儿角色游戏应具备的能力素质.[J].学前教育研究.2010.(9).[2]关少英.幼儿园角色游戏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8).[3]周榕.角色游戏中正确处理师幼关系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4] 唐莉莉.浅析幼儿教育中游戏的教育作用与价值[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5] 顾裕霞.妙用四法,提升幼儿游戏教学有效性[J].学苑教育.2012年20期

7.浅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篇七

能力, 能使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力得到拓展和发掘, 并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而这些能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及追求, 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艺术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能怀着一颗积极、友善的心去对待一切事物。具有艺术修养的人, 能够赋予客观事物以积极、艳丽的色彩,能够用爱心对待人和物,这就是艺术的美化功能。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灵魂, 例如中国油画家罗中立的《父亲》,就是表现了一位典型中国农民父亲勤劳、朴实、善良的形象;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表现的则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波兰钢琴大师肖邦的《爱国乐章》带给人们的则是一种催人奋进、使人向善的震撼力量。因此,一部好的艺术作品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作用,它不但能教会学生怎样做事,而且能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艺术教育通过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而发生作用, 它避免了枯燥的说教, 能够有效地弥补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不足。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增强学生的爱国 主义情感

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包括很多艺术家本人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还有另外一类艺术作品,以描绘祖国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为主要题材,虽然不是重大题材,也没有直接抒发爱国主义情感, 但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以及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艺术教育正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感染并培养学 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 新思维

无论是美术、音乐,还是舞蹈、戏剧等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知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社会的现实图景。这种艺术认识是富于理想和创造激情的,可以更容易地渗透到人们的大脑深处,而且会更加深入和持久。因此, 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敏锐的眼光观察事物,学会用心体会和感受艺术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美、开拓新事物的美好愿望,培养学生造美开拓新事物的美好愿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起到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和发展他们创新思维的作用。

四、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

艺术教育关注的并非只是单纯的艺术知识或精湛的技能, 而更重要的是极力追求一种对人类生存有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精神, 它追求的是独特的思路、纯真的情感、广阔的胸怀和伸张正义的勇气。任何 真正的艺术创造和表现都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与众不同的特征,因此在艺术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艺术的不同理解, 要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对周围世界的感受以及独特的看法, 要使得学生的潜能能够得到开发, 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展示。

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8.浅谈家庭教育重要性 篇八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又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中职学生年龄在14—18岁之间,这一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转折点和关键时期。学生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的特点非常突出,学生所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使得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也有所不同,这些都增加了中职教育的难度。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

第二是个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应有的积极的理想和追求,精神萎靡不振,学习上不思进取,行为上自由散漫。

第三是学习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第四是一部分中职学生缺乏合理的自我约束意识,存在自我评价不当现象。而一部分独生子女(中职学生)又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只希望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却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

二、当前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在“十二五”规划中有关教育内容指出: 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但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各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愈来愈完善的情况下,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师资的教学水平和育人水平。一所学校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整体水平,即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等因素。其中教师的师德素养又关系到一名教师能否称为合格的教师,能否培养出合格高质量的学生,所以本文主要阐述师德水平对发展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名合格称职的教师,首先要表现为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这样他在从事教育事业时就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1.职业倦怠,故步自封。有的教师因缺乏工作的目标和进取的动力,对自己要求不严,平日懒于学习,不关心教育发展的形势,不注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不求发展,满足于现状。形成一个高学历,低能力,老资格、小字辈,瞧不起别人又不被别人瞧得起的状况。

2.工作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有的教师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安心教育教学工作,捧着金饭碗做着泥瓦匠,修修补补,无规划、无目标,得过且过,对工作敷衍塞责,缺乏工作的热情和积极的追求。更有甚者,无案施教,顺水流舟,全凭意识流,耗费时光,误人子弟。

3.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照本宣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教材。

二是缺少课堂教学设计,缺乏对教学进行科学策划的能力。

三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动态教学内容的能力欠缺。

四是缺少师生互动,学生表现主动求知的欲望不够。

五是以训练为主线,创设“学中做,做中学”的情景,帮助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不够。

由于以上的原因,导致目前社会上一些职业院校的部分毕业生走向社会以后,表现出综合素质低,实践技能操作水平差,眼高手低,挑三拣四,根本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师德素养的养成教育,提高育人的能力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素质的能力是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师德好、专业理论水平高,特别是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一定的生产现场管理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达到做人有标准、学习有干劲、就业有本领、提高有方向。加强以专业为核心的文化课程学习,把明确的学习目的、做事的真实本领、发展的文化基础、处世的职业道德紧密自然结合,提高教学效益,提高育人效益。

现今形势下教师只有不断反思,从实践者转化为反思者或反思探究者,才能应对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四、良好的师德素养,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必须坚持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德促教,突出实践技能教学为目的,最终达到育人的结果。

如今,一些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离市场的需求还有偏差,如果专业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他就能够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其中包含对专业课实践教学能力的钻研与实践。 有助于促进和提高专业课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完成育人的目的。显而易见,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技能的教师,也就培养不出高技能的学生。

结束语

9.浅谈家庭教育重要性 篇九

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幼儿教师是孩子们接触社会、走进社会、融入社会这一系列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督导者。我们的幼儿教育虽然正在摆脱一些陈旧思想的束缚,以人为本,以幼儿发展为核心,发挥幼儿主体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在成为我们行动的观念。但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让幼儿教育尽可能的完美起来,生动起来,为孩子们将来过渡到学校教育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更新、再更新。一些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些迫不及待,盲目地让孩子接受五花八门的所谓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机械的学、记本不该属于这个年龄段应该掌握的知识。而很多的幼儿园,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农村的部分幼儿园,由于师资力量不够雄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迎合家长们的这种心理,驻足于本身利益和现实利益,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虽然从知识的获取上满足了大人们的心理需求,初见成效,但由于硬学硬记,使得孩子们的生活黯然失色、了无生趣。反而为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设立了无形的障碍。

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教育可以理解为是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行为习惯从狭义上讲指的是对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产生的一贯性做法,它包括常规活动中的吃饭、学习、游戏等方面;从广义上讲,好的行为习惯还囊括了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品格,可以理解为礼貌待人、乐观处事、诚实善良、正直勇敢等表露内心情感及情绪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我们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我们一线教师所要培养出的人才是具有高尚情操、高深素质并能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优秀人才,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做好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良好地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有利于幼儿的正常发育和茁壮成长,现在的家庭多是四二一式家庭,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经济的腾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琳琅满目的商品可谓是日新月异,以广大少年儿童为主要销售群体的各类方便食品更是名目繁多。一个人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及日常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一如三餐,速成食品和方便食品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过分偏爱甚至依赖零食,忽略了正餐的重要性,给身体的发育造成了不必要的阻碍。

另外,幼儿天性活泼又充满好奇心,每天都要接触很多的事物,熟悉的、陌生的,但他们常常又分不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脏的、什么是干净的。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绝不是孩子手脏了找大人洗洗那么简单,而是要通过语言、通过行动让幼儿意识到应该去洗,必须去洗,并真正的把这些看似肤浅又难以持之以恒的观念在脑海里根深蒂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能让人神清气爽,还会给人以自信和鼓舞。由此可见,良好地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不仅能够有效防止疾病的侵害,还能为拥有强健的体魄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知识的获得与积累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和结果。

幼儿就是幼儿,我们不能以大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甚至强迫他们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冗长而又繁复的的过程,需要时间的配合。,幼儿的身心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第一阶段,而我们现行的幼儿教育活动所指定的目标多接近小学化。现有的办园条件、办学条件无法从实质上给幼儿一个轻松、愉悦、自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幼儿每日的学习枯燥、乏味,缺少蓬勃的生气。所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我们都不应该把学习的结果看得太重,重要的是如何让幼儿对学习感兴趣并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接受更广博、精湛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课堂上,培养他们认真听课的好习惯;在课下,培养他们适当的吧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好习惯;在课后,培养他们向家长及时汇报、反馈学习情况的好习惯。学习本身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关键在于如何去对待这个过程。如果幼儿从小就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习当成了他们乐于参与的游戏,从此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将来的学习成绩就会水到渠成、步步攀升;反之,即使现在满足了家长们的某种心理,取得了相对较好的学习成果,如果没有好的行为习惯的正确引导,即使付出再多的精力和心血,将来,也很难在学业上有所建树。

三.良好的交往习惯有助于幼儿获得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格,彰显人格魅力。一个人存在于这个社会之中,绝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整体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这一系列的交往活动中实现自身的价值。那么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孩子的心纯净无邪,虽然他们无暇细心地去辨别是非好坏,却常常有着旺盛得让我们感到头疼的精力去淘气、去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呈现给我们大人的问题可真不少:幼儿是否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做到团结友爱?是否在与同伴发生的争执中做到了谦让有礼,并能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否在活动中受到挫折却能够坚强面对?是否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想办法克服困难并乐于帮助其他小朋友?是否做到了喜欢别人的玩具、食品而没有据为己有?答案可想而知,幼儿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沉思:幼儿表现出来的让我们感到欣慰的行为是在我们的监督下完成的,还是他们自发表现出来的一贯做法?对于那些不讲文明礼貌的、没有公德心或是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幼儿,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完成品德的完善?点滴小事往往能透析出幼儿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所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不仅能让幼儿从容、自信地融入到集体之中,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和荣辱观,让他们在将来步入社会以后,能够自觉抵挡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真正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10.浅谈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篇十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它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能丰富审美的感情,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能给他们带来活波舒畅的情绪及乐观主义精神。美育也是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充分感受健康的、进步的事物的美的教育。

虽然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现在整个社会、学校、家长普遍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一些与升学考试有关的学科学习,家长的观点,使学生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扼杀。据调查,99%的学龄前儿童都喜欢绘画,随着年级的升高百分数愈来愈低。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才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趁机好,忽略了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上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学校各方面,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认识不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出问题

普遍学校、家长、学生、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认识不到美育的重要性。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要进一步提高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美育工作的认识,更新观念,确立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教育思想,把美育工作视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审美观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提高的一种社会意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各种社会进步,唤醒了人们多年的社会审美需要。

二、分析问题

(一)要充分认识到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美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这是因为美与

人的心灵是相同的。康德说:“美就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的自身教育,使其具有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2.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培养。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将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具有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对其他学科起到辅助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仅知道什么是不够的,只有从感情上产生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积极性创造性。可见,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成为一个有机体。

3.有利于提高思维的多元化。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更要注意形象思维的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书读得不少,人品也不错,可就是不会运用,甚至成为书呆子,这和平常缺乏美育教育,形象思维能力低,缺乏想象力是分不开的。

4.有利于培养新时期各方面的人才。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重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拘泥于某一学科的单一只是,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智慧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那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的做好工作,成为优秀的人才。

(二)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1.美术课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

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它曾说过,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2.审美教育对人类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世界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掌握的。虽说爱美之心是人皆有之,但个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是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德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3.小学生处于发育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4.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发现美、追求美、更好的创造美,就必然需要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小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

5.通过美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是对学生良好的品德教育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不少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和裸体扑克、淫秽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做美,有的人由于受到淫秽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裸体扑克和淫秽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他们用纯自然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宣泄,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淫秽物品的侵袭,增强自身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禁止的效果要好。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益处。

(三)通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类生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譬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再如纺织业,从面料的花样设计到成衣的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无一不与美术密切相关。过去我们的纺织品由于美术设计不够重视、产品颜色单调、款式陈旧,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尽管我们的产品质量和很好,但由于设计单一,因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现在由于我们重视了美术设计,使产品以新颖的设计、优雅的款式和众多的花色品种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信誉,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

2.其他方面,如产品包装、广告业、日用工业、室内装饰等都与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都需要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广大学生今后将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他们有一定的美术修养,对今后的工作将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帮助。

三、解决问题

结合美术课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担负着美育重任的美术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在学生的心灵中播撒美的种子,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其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美育德,以德育人,使其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怎样才能在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作了以下探索:

(一)在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欣赏课中的美术作品大都是顾金钟国外的名家名作,属于艺术美。作为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形态,艺术美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它可以是分散的现实美得到集中,使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现实美得到永恒的保存,使美丑混杂的事物中的美得到提炼和净化。艺术美比现实美更精致,更典型,更集中,更强烈,因而在欣赏课中就注重运用恰当的点拨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感受到画面中的美。在中外人物画欣赏时,由于主观条件不同,不同的学生不仅在审美感受能力上有高低之分,而且在审美趣味、审美标准方面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异。有一阶段学生以时髦流行为标准,大量购买小摊上的“美人照”“卡通片”在文具盒上,笔记本上,课桌上到处粘贴。针对这一实际,我搜集学生当中有代表性的明星画和课本上的人物画相比较,问学生:画片上的人物美还是课本上的人物美,有的学生单从人物五官来判断,认为画片上的明星美。我耐心引导学生:平常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美,不能单从脸蛋身材着眼,还应注意人的神态、表情、姿势、气质是否美。同样欣赏人物画,除了看画面但个人是否符合美的特点外,还应注意画面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周围的环境的关系是否美。同时应欣赏各种人物画的技法特点,它为表现画面人物美采用了哪些技法。最后还必须注意绘画艺术与摄影艺术之间的区别。有了正确的鉴赏方法,学生在欣赏课中能从实践提升到理论,感受到艺术的真谛。在山水画欣赏课中,改变欣赏课由老师自己津津乐道一幅画一幅画一讲到底的做法,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看课本上指定的中国画,提出问题:你认为那幅画最美,美在什么地方?让前后桌以小组形式讨论,这样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各抒己见,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但学生终归是学生,他们往往不能对一幅画作出全面多角度的评价。这是由老师和学生一同总结欣赏中国画的方法步骤:第一,感受画面所描绘的祖国壮丽的山河,循着画面可以一睹祖国山河的风姿,大自然的壮丽雄奇;第二,体会中国山水画用笔、用墨、着色、构图之妙,即创作者的技巧之美。然后,让学生按这种方法去欣赏,并比赛谁感受的最深刻,最全面。经过欣赏练习,学生对欣赏中国山水画能做到有章可循,心中有数。在欣赏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时,有的学生从画面

本身分析:万里长城两岸崇山峻岭,村舍阡陌,浅滩险礁,长江之水,碧波浩荡,使人觉得祖国山河美丽无比,令人自豪;有的学生从技法上分析:画家为表现绵延不绝的青山绿水,以墨为主,墨色交融一体,泼墨泼彩,使画面气势磅礴。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结,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了美育教育。

(二)在课内外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艺术作品因其形式,内容和风格的独特性,比较容易被学生感受,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所在,则是鉴赏能力的向深层次的延伸。在熟悉的校园中发现美,如:校园中的建筑物、环境美化、绿化、净化等无不充满美的因素,应到学生发现熟悉的校园环境中的美能够激发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生活的情感。对学校的建筑物,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教学大楼的空间组合之美,体型之美,比例尺度之美,质感之美,以及由此体现出的情趣等,并让学生感到主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体会是和谐交融之美,还是对比烘托之美。对学校的景点,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居住的城区建筑物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不符合美的规律。最后,刚学生运用发现学校环境美的方法,发现家庭环境中的美,对家庭中家具的摆放、工艺品的陈设、整个家庭环境气氛协调中的美的因素予以挖掘发现,对不美的因素加以剔除。

(三)在各学科中渗透美育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还可以对其他学科起到辅助作用

明确确立各学科的美育标准,并强调教师要把美育自觉地渗透到各学科当中去,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审美因素,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给学生创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愉悦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

1.品德课教学,可直接讲授美学知识,向学生展示社会美、信仰美、心灵美,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和审美理想。

2.科学课上的教学,可通过介绍时代的丰功伟业、祖国的壮丽山河、丰富的地矿宝藏,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教育。

3.语文课中也可以渗透美育教育,使学生体会本民族语言所具有的音、形、义的文字美;从语言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意境美;通过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领会文章的主题美和结构美。语文课中有优美的图画,优秀作品,不但要讲字、词的含义还要运用艺术手段和电教媒体创造情境,化人于清,把那些生动、具体、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带到一种美的意境中去,打动他们的心灵,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数学课,清晰的数字、柔美流畅的线条、立体形象的图形、精炼严谨的语言,规范整洁的作业,让学生体验抽象逻辑运动变化的美。

5.体育课是健与美结合的艺术。通过动作示范之美、场地设计之美、队形排列之美,是学生掌握准确、协调、矫健、灵敏的动作、组合变化的造型,形成健美的体魄,进而培养学生勇猛顽强的意志和团结奋进的精神。

6.音乐课,《歌曲黄河大合唱》表现了滚滚黄河雷霆万钧、一泻千里的雄伟气势,以及他所孕育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伟大性格。歌曲崇尚的美使我们始终处于美感的激情之中,甚至于课后,那澎湃的激发仍长久地留在同学心中。

7.课外活动中也应当注意美育渗透。课外活动是实现美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也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之一。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校外教育阵地,组织学生艺术社团或艺术活动小组,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健美体魄。发展艺术兴趣和个性特长,丰富精神生活,优化教育环境。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延伸和补充,充分挖掘学生兴趣爱好,组织成立的合唱队、书法兴趣小组、绘画兴趣小组、板报小组、读书小组和各学科的兴趣小组。组织学生看电影、看小说、欣赏音乐或美术作品,学生抱着一种深的情趣去欣赏,在不知不觉的欣赏过程中,由感性到理性的受到教育,这种由美感得来的教育一旦留在心中就不会轻易逝去。

(四)在美术习作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由于有了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由开始老师点拨引导他们去感受美发展到能用自己的视觉感官和生活积累主动去感受美。只有感受到艺术作品中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学生才能创造出美。在美术教学中我注意张贴学生的作品,让更多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培养浓厚的绘画兴趣。同时不放过任何有利时机,去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有一天下着毛毛细雨,可见,学生在蒙蒙细雨中尽情玩耍,玩得很开心。看到这个场面后,我觉得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用绘画手法表现生活的好机会,就来

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观察这欢乐的场面,从画面色彩、画面动态、画面背景到画面意境,从感性到理性,感受朦朦春雨中,各色雨伞、各种有趣活动构成的美好生活。上课时,要求以“春雨”为题目进行绘画创作。由于有了课间的指导,学生对比较难表现的主题有了亲身感受,觉得有东西可画,兴致很高。更有许多学生触类旁通把视点转移到了更广阔的生活中去,或表现春雨中的人间真情,或表现大自然在春雨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创造出不少令人叫绝的好作品。

(五)在群体之中,培养人格

在群体活动之中,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个性特长,锻炼创新思维、创造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在创编活动课中,各组小组长发挥领导职能作用,在安排任务时能够尽可能地让其成员发挥特长,擅长绘画的绘制人物、动手能力强的制作道具、善于表演的做演员,还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安排不同的角色。当我把课程内容交给学生之后,就任凭他们自己去想方设法完成任务。学生的个性,也正是在这样的集体之中才得于更好的发挥和展示。学生们开始合作的时候,有点各自为政,慢慢地开始学会了配合,无论是查资料,还是上台表演,大家的配合越来越默契,还懂得了互相谦让。合作使学生们意识到一个团队就像块美丽的拼图,不管缺了谁都会是不完整的。美术课以小组的形式上课,使比较孤立的学生渐渐地融进了集体,体会到了一个集体的成长,不只是各自成员的成长,而是每一个个体都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家各司其职,彰显才能,但又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增进友谊的过程。总之,美术课把学生带出了一个封闭的世界,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性特征,发挥了其创造的潜能,为学生更好地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学生创编表演、展示风采、培养精神

目前美术课程的教学,由偏重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强调学生艺术整合能力和多种文化素养的培养,提出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性学习为实现目标。在教学《会走的小人》一课时,我决定让同学们过把瘾。比如设计人物形象时,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编、自导、自演动画人物的教学方案,围绕不同动画片的内容完成教学计划:画、剪人物、做会走的小人。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对整个演出过程的整合能力。课前,我要求学生分组,组长统筹安排组员的工作,基本准备工作由学生自己解决,难度比较大的绘制人物个性特点、剪挖套手指

小孔及剪人物外形轮廓可以找老师帮忙,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被调动了起来。同一小组的同学会因为动画片中的一句台词或为剧中人物的脸部造型而争论,但最终还是会为了小组利益——集体的荣誉,采用对剧情发展有利的意见。所以在上课表演的这一环节中,几乎是一组比一组精彩,简直让人出乎意料。例如:学生钮春雷在演出《西游记》片段中大胆创意,他们制作的各种道具,真是令人惊奇、惊讶、再惊叹,他们的表演生龙活虎,使台下欣赏之人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李涛他们的《三个和尚》也是风趣幽默,尤其是最后设计的一个非常搞笑的场面,更是画龙点睛,让人回味无穷,拍手称快。如果这堂课采用传统的方法,照样也可以完成教学计划,把会走的小人做好,这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画画,用创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这堂课,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喜好的学生就能在小组中发挥各自的特长,最终是以一个比较完美的群体出现在课堂上。这样的创编活动,在展示小组风采的同时,更体现了班级大集体的风采,培养了学生创造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发挥着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这一重要目标。我在教学中正是通过各种学习活动的展开,尝试着给学生提供一个在各个方面锤炼、提升自己的舞台,使他们在艺术海洋里遨游的同时,又能学会表达、交流、沟通,更能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创新、学会做人。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同学们在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审美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到运用美术弘扬美好生活,小到运用色彩造型、构图等美术原理进行家庭摆设,以及个人日常穿衣戴帽等。一般地说,人的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是成正比的。我们培养的是普普通通的学生,针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那也值得自豪,学生们能够欣赏名家之作,能够欣赏不也是一种素质的提高吗?

参考文献:

【1】陈望衡.《美育与素质教育》.教育与研究.2001(7)【2】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执出版社.1980.7.(1)【3】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1)

【4】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12.(1)【5】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1983.2.10

上一篇:早春二月时作文下一篇:汛期安全工作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