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改工作方案

2024-09-04

学校课改工作方案(精选9篇)

1.学校课改工作方案 篇一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课改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以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模式为重点,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评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组织机构 组长:牛文丽

副组长:郝荣荣 宋晓鑫 王丽娟

成员:许学慧 江小红 梁红香 闫荣华 邢静

三、总体目标

1、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定“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的信念。

2、改革课堂结构,构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3、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确立“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

4、改革教学管理方式,提高常规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创设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教学氛围。

5、改革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分层管理、统一标准的评价体系。

四、步骤及要求 第一阶段:培训阶段(一)主要任务:

1、开展学习讨论活动。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永威经验,切实转变思想观念。通过统一组织学、网上学、书面学、看录像学等多种学习方式,准确把握实质,深

刻领会课改的内涵,掌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操作流程,改进备课的方式。

2、针对各学科和年级实际,制订科学的实施计划。

3、各学科组长要先行一步,在学习揣摩的基础上,推出本学科授课模式,同学同科组教师观摩研讨,在此基础上推出典型课型全校观摩,形成基本结构,在全校推广。

(二)具体操作过程:

1、各学科组长、学科带头人培训(1)学习实施方案;

(2)学习“课改”的有关材料;(3)做好准备工作;

(4)各学科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准备一节示范课课件。

2、全体教师培训

(1)校长动员讲话“学先进促课改,打造高效课堂”;(2)分科看示范课件;

(3)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管理条例;(4)学习“课改”的有关材料。第二阶段:指导推广阶段

(一)主要任务:

广泛开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组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全面推开,使全体教师掌握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进行教学,逐步构建起各学科“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二)具体操作过程:

1、组织开展各学科“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示范研讨课活动,并及时评课。

2、不定期的进行推门听课,及时反馈,及时交流。第三阶段:强行实施阶段

(一)主要任务:

1、开展课堂教学比赛活动,进一步深化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2、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研讨交流,学习推广,进一步探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将课改工作引向深入。

(二)具体操作过程:

1、开展“学先进,促课改”的赛课的活动。

2、加大不定期推门听课的力度。

3、落实“课改”的各项要求,对存在问题,依据有关条例进行考核。第四阶段: 总结推广阶段

全面反思学习推广工作,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制定完善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计划。持续推广三到五年,形成既体现永威模式又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

五、保证措施

1、强化研究,融合创新

一要研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思想内涵及实施策略,使广大教师尽快“入格”;二要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整合创新,创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经验,使教师尽快“出格”;三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集中攻关;四要研究集体备课的方式,永威经验促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集体备课的内容、重点及形式相应发生重大变化,要积极开展对集体备课的研究 提高集体备课效益。赴永威学校学习的心得体会

2、培植典型,示范带动

要按照面向全体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推开的同时着力培养一批典型,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直观直接、便捷有效的学习途径,推动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

3、落实责任,健全制度

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研究制定相应措施,狠抓落实;要加强工作调度,及时总结,及时改进,确保“课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Xx学校2013、3

课改实施方案

西 草 寨 小 学

西草寨小学

2013年3月

2.学校课改工作方案 篇二

教师是学校科研的主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搞好学校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同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学科教学的研究者。因此, 学校应该把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 努力引导教师主动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一、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

面对信息技术给人们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带来的深刻变革, 面对知识经济对创新能力的呼唤,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变革, 今天的教师该怎样当?我们的答案是:必须做研究者。但是, 不少教师认为我们有“课程标准”之类的东西, 有专职的教育研究者提供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和“操作”, 没有必要去研究。显然, 这种认识不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那么, 教师为什么应成为研究者呢?

(一) 教师的专业实践仅依靠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不 足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职业是一门专业, 而专业活动有赖于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 专业活动的高度复杂性, 致使专业活动存在大量理论上的未知领域, 而专业人员单凭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 难以解决实践情境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具体问题。因此, 实践要求专业人员一方面要掌握运用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在已有的专业理论基础上要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解决原有理论未解决的实际问题, 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专业实践。

(二) 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促进教 师的专业发展

育人的过程与研究的过程是统一的, 割裂了两者的联系, 教育劳动就会缺乏创造性, 教师职业就会丧失内在的尊严和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学校生活是教育理论创新的沃土, 教育实践是教育思想滋生的源泉。然而, 并非所有的实践都能产生鲜活的教育思想, 都能促使“个人实践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更好地育人, 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就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因而也就需要学习和研究, 才能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

二、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式

教育研究的方式有很多种类,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 行动研究

所谓行动研究, 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由于它的课题来自于教育实践、研究的目的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统一, 可以成为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容易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另外, 行动研究特别强调实践者的参与, 主张在日常的学校生活和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边行动, 边研究, 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校发展。因此, 行动研究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基本方式。

(二) 经验总结

以往教师比较重视教学经验的总结, 近年来却对经验总结有所冷落, 这是令人遗憾的。事实上, 许多著名教育家都是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总结自己的实践, 去探索教育的规律的;许多优秀教师也都是在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中认识和把握教学规律, 并不断成长的。广大教师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如果能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科学地开展经验总结研究, 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教学规律, 推动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三) 合作研究

所谓合作研究, 就是为了共同的目的, 一起工作与探索来完成研究任务。它可使教师互相取长补短, 有利于克服实践的盲目性, 增强研究的时效性, 形成集体智慧的优势, 使教师的科研具有新的起点。

(四) 案例研究

教师首先以“记叙文”的方式, 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写成“案例”;进而以写“记叙文”的方式, 对“案例”进行研讨和分析;最后, 通过对特殊案例的分析, 得到新的发现, 或者通过对一类案例的积累和研究, 概括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实践证明, 案例研究是一种适合教师的并能有效改进教师教育行为的研究方式。

三、教师应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

(一) 学习积累, 坚实基础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教师要开展教育科研, 就要苦练教育研究的内功, 掌握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在平时教学中, 注意结合教学实际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广泛阅读中学教育教学杂志, 及时吸收和利用各种教育教学信息, 并做好资料的积累工作。归纳总结积累材料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编写阅读索引。

在自己订阅的杂志中, 将个人认为有利用价值的论文按类别登记。索引的类别可分为:教育理论、教改实验、教案设计、复习指导、教材分析等, 并分别编好号码。

2.卡片摘录。

把自己阅读的一些有用文章的主要内容分门别类摘录下来, 注明出处和作者。

3.复印重要论文, 装订成册。

对报刊杂志上的一些有用的重要论文复印下来, 分类装订成册以便反复钻研, 不断加深认识。

4.坚持写教学笔记。

教师每上完一节课, 或改完试卷或改完作业后, 常常颇有感触, 有些感想需要好好去进一步思考与总结。这就要通过写教学笔记及时把它记录下来, 当作第一手资料。如果教师能坚持不懈、长年累月地坚持写教学笔记, 那么, 它将成为教师教学生涯中一笔巨大“财富”, 也为教师科研提供极其丰富的素材。

5.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资料积累。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用计算机来存贮、提取资料已不是什么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了, 其优点和作用已为我们所认识和运用。

(二) 建立课题, 积极探索

每个人的科研能力都不同, 这是与自己的水平、能力、性格相联系的, 所以, 教师在选题时, 要注意审时度势, 把客观条件和自身条件相结合, 扬长避短, 充分地认识和利用自身的优势。

1.选题的主要原则。

新颖性。就是选题要有新意, 有独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尚无人研究的课题开展研究。二是对已研究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 以不同的方法来研究, 有新的突破。三是要与时俱进, 课题的研究要与新课改紧密联系到一起,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 课题的研究要有创新意识, 也要符合实际。

可行性。即对所确定的研究课题要从主客观所具备的条件出发, 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 力求在每一步研究中有所突破, 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例如我校在确定校级科研课题时, 就是教师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教学实际出发, 根据新课改理论、盘锦市教学模式的理论和我校的省级课题题目, 来制定不同学科组研究的课题, 并且每学期初要写科研计划、方案, 学期中要有科研汇报课与科研课题研究经验交流, 学期末要有科研总结, 最后通过研究与反复实践, 形成一整套适合我校学生, 适合新课改的可行的教学方法。

长短结合。即对某一领域基本问题有一个比较切实的总体设想, 又能科学地把这一设想分解为一个个相互联系的小专题加以落实。长计划是宏观控制, 短安排是具体落实。专题研究可以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较快地形成成果, 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选择课题的途径。

从各类教学研讨会、年会获得课题。

从文献资料中获得课题。在阅读报纸、杂志等文献时, 发现前人或他人尚未涉足的空白区或者对前人或他人的理论、观点发生怀疑或产生不同的见解等而形成课题。

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实践中获得。比如在与同行交流、探讨、争论问题时, 触发灵感, 产生课题;在参加观摩课、公开课时, 有感于教者的“教”或学生的“学”等活动过程, 产生的课题等。

3.在科研中如何实施新课改。

强抓课改机遇, 增强科研意识, 立足服务教学, 加大科研力度, 以参与新课程改革实践为契机, 与广大一线教师探索转变教育观念, 掌握教学规律, 推进课程改革, 改进教学内容, 教育教学方式, 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管理,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思路, 培养教学能手, 培养科研型教师。

(三) 提炼规律, 总结成文

撰写论文是科研活动最后的一个环节, 论文撰写得成功与否, 直接反映教学研究效果的优劣。在充分作好有关准备工作之后, 撰写论文一般要经历如下过程:编制提纲→组织材料→撰写初稿→修改定稿。论文的基本结构由以下五部分组成:标题 (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摘要 (内容与结构的简介) ;关键词 (说明文章研究的主要问题) ;正文 (包括序言、主体、结论) ;引文 (引入的参考文献) 。

四、加大科研力度, 解决课改中的问题

(一) 发挥科研的优势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 我们遇到了许多新问题, 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 我们就将集体备课研究作为课改研究的主要形式, 坚持每周一次集体备课。

要求“以研究教师、研究教材为主”向“以研究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转移, 要求教学研究先于教学实施的过程, 要求教师用质疑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对待教学、对待教材, 要敢于创新, 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研究, 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

在科研中, 把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立足点, 把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着眼点, 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切入点, 把提高教师改革创新出精品作为生长点。

(二) 充分发挥科研先导作用, 以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准 确把握新课改

学校科研室应对教师提出明确学习要求, 聘请专家作专题报告, 与专家座谈交流, 并结合观摩课、研究课展示如何体现合作互动。目前, 我校以整体改革为总揽, 逐步形成了国家级、省级课题实验基地为依托, 以合作互动发展教育模式研究为重点的研究网络。学校成立科研小组、论文评比小组, 负责指导各学科课题的研究, 审核、评议、评审学校级优秀科研成果、研究论文。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 提炼、升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模式, 并推动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 为新课改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 无论是领导还是一线教师, 对新课程认识还不够深刻, 理解还不够透彻、操作还不够科学。但我们在实践中增强了信心, 坚定了改革的方向, 无论困难多大, 我们都将坚持不懈地努力, 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充分调动教师们科研的积极性, 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广做出应有的贡献。

3.新课改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篇三

德育从教师的人格魅力开始,教师的师表、人格、情感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我们注意到,教师心理的健康必将促进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教师的不良行为容易产生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问题,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疏导、排解使得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心理培训,使教师掌握相关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其次,为教师创设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使教师能常常交流工作心得,在相互启发下掌握在“教书育人”中的养生之道,明白教书育人的过程就是心理养生的过程。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教师以善良之心面对学生,以宽容之心接纳学生,以淡泊之心看待得失,以宁静之心享受生命,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修炼心境,完善自我,而同时教师儒雅的修养也会熏陶着学生的成长。

各科教师要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通过充分挖掘优秀文学作品中潜在的德育主题,利用情感展示、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同时围绕德育目标,尝试把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处理,结合本年级传统美德教育主题,将共同价值取向的教材组合在一起,通过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又如: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即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索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再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向学生传授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可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一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勇敢探索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

二、德育工作的措施要严活相济,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促使学生融入参与

规范学生行为是德育养成的前提,要从学习、生活到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各方面制订规定,严格约束,还要辅之以灵活的柔性教育,并注意实践活动,在自主体验中提高德育实效。

1在参观访问中体验

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红色革命资源,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访问,如组织“神舟五号”飞船模型参观展览、兴国传统教育、八境台郁孤台文庙拾遗等活动。在活动前,相关科任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做好参观访问对象的详细介绍和布置,每次活动都做到有准备、有作业、有过程、有跟踪、有结果、有收获,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文课和景观课。

2在时事学习中体验

学校不仅要让学生读好书,做好人,更要注重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从小养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利用教室电视、网络教室、阅览室、图书馆、广播站等阵地,通过每日时事点评、口语训练、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座谈讨论、征文周记、辩论大赛等各种形式,开展如“情动连宋大陆行”“为奥运喝彩”“心系汶川”“神七问天”等一系列紧跟时代脉搏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受教育。

3在学科实践中体验

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在学科中创自主实践,在自主实践中创德育体验。如在以“了解家乡、走向社会、认清国情”为主题的社会考察活动中,可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指导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有关社会问题,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现实,明确历史使命。向学生推荐能帮助他们塑造人格、打上精神底色的优秀书籍,鼓励学生多思多写,在思和写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将某些正确的认识凝结下来,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达到人格升华的目的。阅览室的开放,是建立“书香校园”的目的之一,在于养成热爱读书的一种习惯,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体验,通过读书找到共鸣,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4在日常生活中体验

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大的教育目标,落实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生活中。比如面对校园流行的青春偶像取代传统榜样的文化热现象。首先要求教师把它作为了解学生的一面镜子关注它、了解它、读懂它,从中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其次把它作为鲜活的教育资源、德育的教育题材,组织讨论,肯定美好理想和合理需求,认清现实不合理的根源,帮助学生分清是非,使他们走向成熟:再如针对当前独生子女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攀比、消费呈成人化趋势、理财能力差等问题,可组织学生进行理财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悟出道理来:钱到底是什么?人怎样才能获得财富?老实人会不会吃亏?市场经济中信用是否无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学习理财知识,养成科学理财的好习惯。

三、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在工作中结合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工作体会,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将义务工服务纳入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在美国,几乎所有中学生都参加各种义务服务组织,参加医院、图书馆等公益机构的服务以及为残疾人、艾滋病患者等弱势群体提供服务,规定要为社会服务一定的课时,才能获得义工学分,拿到毕业证书。我国的义工体系尚不健全。建议将义工服务列入基础教育必修课程,规定在中学阶段取得一定的义工服务学分和时间方可毕业,使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培养高尚的道德实践能力。

2增设心理健康调整课。少数学校拥有心理教师。开设了简单的心理课程,但这对解决目前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犹如杯水车薪。为此,建议设立系统的心理健康课,有专业的教材,有足够的课时,有恰当的评估,课程内容不仅传授心理知识,更应教给学生以心理调整的方法,从而矫治不良的心理。

3普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空白是进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软肋”。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开放,各种媒体特别是“新锐媒体”,如手机、网络等,给中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父母和教师。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媒介,坚决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保护;另一方面,要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中学生教育内容,集思广益,研究对策,制定方法,形成一定的程序,提高学生对大众媒介的分析、评价、选择和应用的能力。

4增加财富观念教育和理财教育。把引导学生认识财富和学会花钱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财富,明白靠劳动和智慧积累财富是对社会的贡献,要以诚信、守法的方式回报社会,要培养现代消费观念,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5在学生中开设反腐败课程,增设预防职务犯罪等教育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结构和生活态度尚未定型之前,让其认识腐败危害,讨论反腐败问题,了解一些案例。可对职务犯罪行为具备一定的免疫力,使廉洁从政的理念根植于内心深处。势必对其若干年后参与公共事务的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4.学校课改工作反思 篇四

一、纯拿来主义。

上次XX中学、XX中学参观学习,我们的老师看到另一咱教学模式,给人一耳目一新,觉得有特色,有亮点,可行。很多老师跃跃欲试,兴趣高,劲头足,回校后一骨脑儿将看到的学到的运用到教学中,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发现课改原来不是那么回事,觉得没以前的教学方式好操作,又费时又费精神,找不到好的方法,于时很多老师便提出了反对的声音,甚至又走回到原来的教学模式上。心理上反完排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自已在教学中缺乏思考与变通,最根本一点就是没有深入领会新课改理念,没有过多的了解学生,具体来说就是没有接地气。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通过外出参观学习,看到别人种的作物长势好、产量高,产品质量好,心里想着这个品种好,我们也拿一些回去试种一下。第二年满怀希望的播种了,刚开始看长势还可以,人们很看好今年收成,再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品种长势没先前好了,产量也跟不上以前的老品种了。这时人们便开始议论、交流种植情况,甚至埋怨谁引进的这个品种,是不是种子出了问题……,之后人们便再也不想种植该品种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引种失败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可能是品种质量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种植技术跟随不上,或者是当地气候不适应该品种生长……一句话,教学中我们要做一个肯学习,有思想,敢实践,巧反思的教师,而不要去做一个只知道埋怨的农夫。

二、移花接木嫁接术。

通过外出学习,有一些有思想的老师做了大量的课外实践工作,从实践中也得出了一种巧妙的`方法,通过点滴感受与具体好的操用方法及时的用于课堂教学中,如课堂气氛比以前活了,学生比以前爱表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有提高了……由于是新鲜事物,没有可遵循的指导方法,教学中也遇到很多的挫折,加之全校大环境的影响下便逐步的放弃,最后也偃旗息鼓了。这种心态就像生物学上的嫁接术,要想保证嫁接成功,成活率高,必须选择品性相近或相同的植物,最好是同一种植物嫁接,同时要选择长势好,牙穗好的枝条和根系良好的砧木做为嫁接对象;嫁接时需要专业的嫁接师傅,天气合适才能保证嫁接的质量。过一段时间后新芽长出来了,这时后期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砧木上很容易长出新的枝条,由于砧木长出的新枝芽长势好,生命力强,他会吸收砧木的大量营养,从而使新芽穗营养不良而使新芽不易成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砧木会不断的长出新芽来,如果不能及时的去掉砧木上的新芽,那么即使再好的品种,再好的芽穗,再好的师傅也不能够保证嫁接的高成活率。

课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具备高超的嫁接技术,同时注重后期管理,不断的的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利因素的影响,进而保证课改工作能够成活并成长为新个体,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不管不问不参与。

面对学校的课改工作,一些老师墨守成规,对学校的一系列安排,指导等要求意见视而不见,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依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甚至还对偿试进行课改工作的教师进行心理打击。

5.学校课改工作总结 篇五

一、加强领导,积极引导。

课改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对于这样一次涉及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的大事,作为学校确实把它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加于重视,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有效组织,科学管理,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教育的副镇长任组长,学校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教科室及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还成立了课程改革办公室、学科指导组及专家指导组。实行“三个一、三有、三保证”的新课程管理办法。“三个一”:教师每课做一次教学反思、每学期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上一节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研讨课;“三有”: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做到有教研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会议记录;“三保证”:即教研时间有保证、教研人员有保证、教研实效有保证。本年度,学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制度,保障实验经费,建立激励机制,有力地推动了课改工作顺利进行。

2、转变观念,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

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转变,课程改革只能徒有其表。因此,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师资培训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县课改办要求所有课改年级教师必须“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基于这一点,学校实行了集中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的校本培训、经常性的自学相结合的路子。

在暑假时,学校就早早地安排好骨干教师参加县级的通识培训和分科培训。在开学前,又进行了校本培训,先整体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更熟悉,从思想上、观念上、情绪上对新课程产生认同感,并有信心投身于课改之中。再分组、分块进行课程标准的解读,使一些根深蒂固、陈旧的观念有效得到洗涤。而观念的更新,更注重于平时的积累。教师们平时工作挺忙的,经常要集中在一起学习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学校经常翻印一些从杂志上摘录下来的文章、教案、案例等给一线教师,使他们的学习有的放矢,让他们或两三个一堆共同学习或一个人带回家自学,这样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学习时间和知识层面。

3、制订课改计划。

根据县课改办的方案和意见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课改计划,并按照计划扎实开展课改工作。

4、关注课堂,注重实效,狠抓课改目标落实

课改的生命存在于课堂,课改的魅力呈现于课堂。学校带领老师们边实践边研究,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

一是注重师生关系的重建;

二是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改革;

三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是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

二、制订制度,教科研拉动。

教师总以为教科研是领导们和教科员们的活,和自己是无关的。其实不然,学校在教研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一是学校先后制订了《学习制度》、《研究制度》、《分析总结制度》、《考评奖励制度》等,制度中的条条款款使教师明白了努力的方向,认准了奋斗的目标,同时也使教师“不得不”走上教科研之路;

二是极力营造科研氛围,使课改实验教师全体融入科研之中;

三是增加随堂听课的频率,学校的随堂听课是不打招呼的,教师一旦被随机抽查的次数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去研究课堂、精心准备,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现在,课改年级教师都明确了这样一点:课改呼唤着科研,为科研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课题,同时课改也只有贴近科研、依靠科研才能有出路,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三、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课改应该说不仅仅是实验年级应该做的,只不过是实验年级用了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给师生留下了丰富的互动和创造的空间而已,如果不研究,也只是走老路或是走形式。因此,学校以一年级为实验点。先由点上的教师上研讨课,组织其他一年级教师来听课、评课。过一段时间后,再由其他年级教师上研讨课,大家评课,最后深入村小,这样以点带面,层层推进。要求其他年级对教材重新进行组合,使他们的课堂做到:老教材、新理念。

四、课改取得的实效

课改给学校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学校初步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的课改特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特色,突出了办学亮点。课改赢得了广大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在社会上初步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课改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观念正在形成;课堂教学在变,课堂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在变,师生之间建立起共同发展、平等的师生关系。《达州日报·校园周刊》对学校素质教育进行过宣传报道。

课改使一大批教师成长、成熟和成功。学校现涌现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10人,镇级优秀教师15人,校学科带头人6人。教师获区级以上奖100余人次。

课改给学校带来了喜人的成绩。二年来,学校获多项集体奖,学生获区级以上各类奖项300余人次,学生作文在各级报刊发表10篇。

五、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课改中我们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我们坚信:只要认准目标,真抓实干,一定会迎来收获的时刻。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

(1)由于课改工作系统性和复杂性使教师的压力较大,老师们经常遇到很多的困难、疑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2)发展性教师评价成为课改工作的一个瓶颈,操作难度较大,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3)家长素质不高,学生学习水平参次不齐,班级人数较多,如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师面临的一大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下阶段要努力的方向:

(1)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加强教研组之间、校际之间的专题研讨活动。

(2)继续坚持随堂听课、评课制度,抓好点和面的课改工作。

(3)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并进行校本课程的评价。

6.学校课改工作总结1 篇六

尊敬的县教育局领导:

按照县教育局的工作安排,我校于本学期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工作。我校课改的主要目标是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许市中学的教学模式与我校的实际工作相结合逐步形成适合我校的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的达到目标,这学期我校把七年级143、144、145三个班定为课改班级,进行课改工作的实验与探究,具体做了如下工作:

1、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使学校、家长、社会形成共识,课改工作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2、加强领导,优化课改管理。为使我校课改工作真正做到领导有力,措施落实,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各成员平时加强协商研究和对课改的领导和指导,及时跟踪、了解课改工作情况。为了加强管理,我校还制定了《花古中学课改实施方案》,并出台了相关制度及评价机制。

3、培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新课程的理念始终是进行课改实验工作的源头活水。为此学校坚持以理念为先导,组织全体老师分层次多形式参与学习与培训。我校先后组织全校课改老师专程赴岳阳许市中学和邵阳十七中观摩学习,并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的相关理论,交流心得体会,从而促使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4、制定集体备课制度,使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我校的主要作法是:学校成立了各学科备课组,每个学科均由组长具体负责,采取先集体研究,再由教师本人形成个性化的教案,并且集体研究的过程必有相关领导参与其中,由蹲点领导签字认可学校才予以认定其集体备课。

5、优化课堂教学。课改的主战场在课堂,学校把“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作为重中之重。在课堂上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孤立、接受变为自主、合作、探究。老师们在课堂上注重创设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同时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学生不能一下子理解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合作互相帮助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完善,以尽快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6、各班成立学习小组,学生间实行一对一的互帮制度,组与组之间,组内组员之间相互评比,建立学生评价机制。通过开展各项课外活动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7、落实听课制度。学校领导小组随时走进,督促课改工作在课堂上落到实处,课改老师相互听课,听课者听完课后彼此进行交流对话、点拨指导、共同探究,使老师的教学行为在思维的碰撞、交流、启迪中得到进一步转变。

8、积累总结,取得成果经验。我校要求老师即时总结,有感必发。以学科组为单位,每周总结本组课改工作,总结经验与不足。其次每位老师平时加强每节课后的回顾与思考,对自己认为感受最深的、典型的例子,及时写出来,形成个案。

9、学校积极为课改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制作课改宣传标语,营造氛围;为课改班级配置小黑板;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学校报销所有费用。

经过近一学期的努力,我校的课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教学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大家都意识到这是一次新的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与激情,学校的教研氛围当然更为浓厚了。

2、建立了新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许多学生都由被动、胆怯变得主动、大胆,由沉默寡言变得能说会道。

3、学生掌握了新的学习模式,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很多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当然,我校的课改工作还只是刚开始,还是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

1、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氛围中主动探究,并一再强调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如何恰当地把握时间和把握开放度,我们感到比较难操作,总有顾此失彼的感觉。一节课完不成教学任务是教学中常有的现象。

2、优生发展与扶持学困生很难兼顾。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形成乐学的氛围;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和要求,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因为基础的薄弱,参与性、主动性的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得出。学困生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达的机会。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秉着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新课程改革的力度。但一学期以来,学校在课改方面投入资金6万多元,使得学校办公经费尤为紧张。课改所花费资金明细数:

1、为教室添置黑板(三块大黑板,十八块小黑板)共计7500元。

2、组织课改教师赴岳阳许市中学及邵阳十七中考察学习六天花费8000多元。

3、课改宣传资料:3000元。

4、购置课改书籍及资料近1500元。

5、购买一台电脑打印机和一台速印机用于导学案印刷36000余元。

6、打印耗材近3000元(一体化纸、油墨等)。

7、计划发放导学案编写补助500节次预算5000元(语数外)

7.浅谈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改之路 篇七

一、善用导入,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昏昏欲睡、不知所云, 是因为他们没有兴趣。兴趣是学生创造力和自主探究的激发点。如何在每一节课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我从两方面入手:①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个新颖精彩的导入。教师可采用唱歌说笑话、讲故事猜谜、实物演示或视频片段播放等方式导入新课。如在讲《我若为王》时, 一进教室我就大声嚷道:“大家注意, 天上掉馅饼了!”学生一下子都盯着我, 然后我慢条斯理地说:“今天张艺谋要来我们学校招收演员了!他委托我为面试官, 题目是:假如你是一个王, 会怎么做?”学生七嘴八舌, 场面十分激烈, 兴趣一下子激发了。②创设真实的情境。记得讲《启事》时, 我愁眉苦脸的, 学生问我怎么了。我告诉他们我那件最漂亮的衣服丢了, 但不知道该怎么找回来。学生马上为我想办法, 最终决定张贴寻物启事, 我请他们帮我写内容, 根据学生的拟稿慢慢引导他们认识寻物启事和招领启事的区别, 学生很快掌握了启事的写法。学生感兴趣了, 真正用心参与了, 学习主动性方能激发。

二、巧于设问, 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讲究提问艺术, 答案亦是丰富多彩的, 只有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才能进一步激发创新思维的欲望。

首先一些大问题要拆成几个小问题, 循序渐进地找出问题的答案。例如《故都的秋》一课, 作者如何借景抒情, 想让学生一下子表达出来有难度, 我就紧紧抓住“故都的秋景”这一点, 共用六问:①共同读第一段, 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②速读文章, 找出集中写景的段落。③细读这些段落, 讨论解决三个问题:描写了哪些主要的秋景?划出体现秋天的词语, 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④假如你是一孤独旅人, 这些秋色带给你的感受?⑤处在这样环境下的飘零者, 听到这样的秋声会是怎样的心情?⑥秋有多景, 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些景物?这样通过一串小问题, 借景抒情这一问题就在学生积极的思考中慢慢解决了。其次面对同一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理解, 同一意思也有不同说法, 关键在于开拓学生自由想象空间,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三、自主探究, 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在小组合作和敢于创造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课堂中应允许学生犯错误, 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 让其大胆创造。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应加以适度宽容和引导, 就能使学生敢于犯错, 敢于探究。

例如请柬、海报属于应用文, 一味讲, 学生也学不会如何写。那次恰逢班级教师节晚会, 在课堂上我直接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 看书讨论, 大胆设计, 并将学生评出的好作品进行展示, 选出有创意最优秀的作品, 送到学校领导处进行审阅, 并在学校橱窗粘贴。学生合作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的创造得到了肯定。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合作探究, 交流解决, 鼓励他们真正畅所欲言, 使他们真正拥有自己的课堂。我讲“读《伊索寓言》”时, 在“我也说几句”这一固定环节中, 就让学生小组自主寻找疑问, 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合作, 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 逐渐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习惯。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 学习主动性就会越来越强。

我还经常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排演课本剧、定期组织竞赛活动等方式,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锻炼其表演能力和想象力,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合作精神。我努力试着将课堂的每一分钟还给学生, 使他们在讨论、合作、交流中真正拥有自己的每一分钟。总之, 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 一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 然后在合作交流中解决, 教师只是“导”在学生不会之时, 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使他们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当然, 课堂教学只是课改中的一部分。做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延伸, 同样有着积极的课改意义。与此同时, 我们定期编写班报, 摘抄优美文段、经典语句或科学前沿, 定期写感想, 将生活和课堂结合起来, 也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我想, 课堂是实施课改的舞台。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让学生真正能学到一些知识, 学生通过参与、创造, 思维能力和眼界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和拓展, 这就是课堂改革的根本。

总之, 课堂是孩子的金色港湾, 是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让我们一起努力, 让课改之风带着孩子们回家!

摘要:课堂是实施课改的舞台。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让学生真正能学到一些知识, 让学生通过参与、创造, 使思维能力和眼界真正得到提高和拓展, 这就是课堂改革的根本。本文围绕课改提出了几点建议, 望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关键词:课堂,师生,课改,探究

参考文献

[1]张化万.我的语文人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周成平.新课程名师100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8.学校课改工作方案 篇八

摘 要: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采用工作室的教育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新教育改革形势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以工作室为专业教育的载体,建立真实的职业环境,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具有的优越性加以分析,针对现今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企业与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走“工学结合”的工作室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关键词:企业;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

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强调的是岗位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多数在教室中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实际操作能力较差,走向社会后,不能很快的适应企业的岗位需要,就业适应性较差。“工作室”一词最早起源于德国,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行,“工作室”教育模式逐渐为教育界所关注,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要结合起来,以工作室为载体,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实现企业需求和学校教育的双赢。

1.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优越性

1.1 校企合作,创造实训条件

对于学校来说,要创建专业教育需要的实训条件,需要投入很大的财力和物力。学校资金有限,在此方面的财力投入远不能满足实训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建立工作室,将社会资源调动和利用,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满足了学校实训的需要。

1.2 有利于“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企业与高校的配合,即“工学结合”,是新教育改革形势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工作室制教学的特点在于校企的合作,让学生在工作室的环境中体验工作的全过程,通过真实项目的时间,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1.3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高自信心

工作室有明确的项目任务,在工作室环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真实的企业项目的时间,完成从设计到产品的整个工作的过程。学生因此可以更多、更直接的接触市场,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在实践学习中积累经验熟悉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提高就业能力和自信心。

1.4 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不仅提高专业知识,更发展了实践技能,了解企业岗位真正需求,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担任技术导师,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学填补了课堂书本教学的缺失。

2.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单方面追求项目利益,与教学目标相偏离

企业驻校工作室的建立,为艺术设计专业打造了真实的业务项目实践的平台,在培养人才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在我国高校中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操作和管理经验不够成熟,使得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教学目标,成为了填补资金缺口的主要途径,单方面的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与设置“工作室”进行专业教学的初衷相背离。

2.2 校企合作不足,难以引进资源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与行业技术的发展相比还有些滞后,企业出于风险的考虑不远与高校合作,或者不愿向学校派遣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工作室的指导教师。这就使校企合作的出现不足,资金支持不够或者合作项目缺乏,使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受到限制。

3.企业与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实施方案

3.1 建立完整的组织机构

企业与高校建立专业工作室,以“合作办学、共同发展”为指导原则,建立完整的工作室组织机构体系。为保证校企合作有效、持续的运行,可由企业、院校、行业三方代表共同组成“工作室建设办公室”,共同对工作室的创办,运行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训计划、企业培训进行商讨确定。具体事宜由办公室下属的工作组负责实施。

3.2 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要使工作室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在“工作过程”的课程基础上,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束缚,开发项目化得课程体系。在课程中融入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在专业教室和企业特派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岗位实际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工作室教学以能力培养我基础,构建系统化、专业化得课程体系。

3.3 教学组织与安排

艺术设计类专业采取校企结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上将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工作室为平台,通过企业的项目案例,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素质的培养。第二阶段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工作室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真实项目的实践操作。第三阶段为生产实训,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通过工作室,进行岗位实习,以开放性为原则,以培养目标为考核依据,实行校企联考,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考核,最终达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3.4 课程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法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的教学是以工作室为平台,将专业教学和工作执行活动相结合,完成教学活动和工作任务的整个过程。在学校准备阶段,由企业和学校提供工作地点,设置工作任务和要求,教师进行任务的分配。在工作任务的具体学习执行阶段,可建立项目小组,明确责任人。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师资队伍进行指导工作,要求每个项目组成员分工明确,在每个环节和阶段都要做出项目过程报告。

企业与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的实施,是校企结合表现形式,也是新教育改革形式下,培养高专业素质和高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有效途径。随着校企合作的日益成熟,我国高校必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13 (10).

9.学校课改实验工作总结2 篇九

2006-06-27 08:53, 罗刚朝, 13534 字, 0/663, 原创 | 引用

经过四年来的课改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现把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学校课改实验工作总结 教科室

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几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给我校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校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扎实的培训、考察学习,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优秀观摩课展示、论文评比、专题研讨,为我们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教师走上一条研究之路。课改实验,带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校教师具有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们工作方式的改变,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经过四年来的课改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现把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制度管理。

开展课程改革实验,首先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增强课改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转变教育观念上下功夫,取得实效。课改之初,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程改革核心的观念。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并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决定》和《纲要》上来。定期召开家长会、学生座谈会,有计划地、不断地向社会、家长宣传,使其理解、参与并支持学校的课改工作。为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强化课程改革管理,学校成立了相应的各种组织。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学校长任副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课程改革实施组由教学校长任组长,主任为副组长,成员是课改年级所有任课教师。教学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年级组长成立了课程改革培训组。做到组织机构健全,人员结构合理,并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在挑选课改年级任课教师上,学校也是谨慎行事,选派的是工作热情高、有教研和科研能力、肯于吃苦、敢于创新、有奉献精神的各级骨干教师为实验教师。为保证课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学校还健全了各项制度。首先制定了例会制度,除了在组内及时交流外,我们每月还安排课改年级的交流活动,监督新课程实施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学校还制定了实施新课程学习制度、奖惩制度。明确规定了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有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对违反各项制度的,视情节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在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又组织教师学习《决定》、《纲要》,熟悉新课程的内容框架,明确改革的目标,制定出本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立足校本,潜心实验,落实课改精神。

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我校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课程改革的内容纳入到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使全校教师尽快了解并认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基本理念,充分认识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及评价等重大变革,改进传统的教学行为,增强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

1、加强通识培训,做好师资准备。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我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以“校本培训”、“研训一体”的组织模式为主,在“自修——反思”培训方式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亲验式、强调案例分析、强调参与——分享、强调合作交流,使教师在“做中学”,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在课改初期,学校派出领导、骨干教师、一年级教师参加了上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开学后,学校就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培训,由教学校长主持讲座、辅导,学习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解读等,使教师深入了解各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地讨论,全身心参与到培训中来,推动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聘请有关教研部门的专业理论研究教师和学科专家,做专题讲座,与教师对话交流,提升研训规格,我们多次请宁煤第一教育中心教研室主任高士文以及石嘴山市教研室主任李元功、王少元和支爱玲、马秀珍等老师来我校讲座,和老师们互动交流。高仕文主任先后为教师们做了“如何开展校本课程研究”专题讲座,李元功主任为教师做了“如何写教学案例”专题讲座,李主任举了很多鲜活的案例,如《圆锥的体积》、《分数的认识》,给老师留下了回味无穷的联想,使老师们基本掌握了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支爱玲老师多次来我校,引导教师在课堂上怎样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作以指导,起到点石化金的作用。并于2004年5月20日到我校查看课题研究记录资料,于课题组成员、参研教师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对话,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提高了我校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教研组这个教学研究、教学培训的主阵地作用,通过教研活动时间,利用学校的文本资料,音像资料,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提升教师知识水平,我们先后组织学习了《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新课程教学设计》等著作,对教师进行了课题研究方法的培训,开展了课题研究讲座《如何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方式的转变靠什么》等,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教师的集中学习时间有限,最主要的还是靠教师自学。每位教师都订购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根据所学内容,对重点章节,教师都要做好学习笔记,要求保质保量,学校定期检查。对重点内容,学校还通过试卷的形式,检测教师的学习情况。对教师的心得、案例分析、教学反思、论文等成果,我们编纂成册,作为学校新课程师资培训的校本教材。

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促进专业发展。⑴是在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的行动中,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努力把学校改造成为学习型组织;⑵确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让年青教师根据专业等级目标确定自己达到的标准和时间;⑶加大对骨干教师的使用力度,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论修养。

通过学习,我们感到,教师们的各项业务作业不再是应付了事,而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学校有目的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培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组织全校教师去灵武课改实验区听课学习,安排部分教师到银川,内蒙的乌海,北京,大连和成都去学习接受最新的课程理念指导学校的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利用网络,围绕自身的问题,搜索、查询文献资料,积累有效信息,倡导同伴互助,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与骨干教师,校内名师结对子,实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学习和研究中不断提升,形成学校校本研究的风格,同时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的安排,学校教科室及时按照上级学习的要求对教师进行三级培训,多年来我校的继续教育培训率,及格率均达到100%。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改革中最前卫的教学组织,教育思想,以更新教师观念,使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到走适应二十一世纪学生要求上来

为了推进课改工作的扎实进行,加大课改的宣传力度,积累信息材料,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制作了《教师成长集》,设计了“走进新课程”、“探索园地”、“教学设计”、“教师论坛”、“案例与反思”等栏目,每位教师写的都是自己的实例,并把课改方面的信息采编过来。在互相借阅、学习,取长补短中,共同进步,使课改工作越来越明朗。为普及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必备的课程资源,学校购置了现代化教育媒体,我校还多次利用校本学习时间,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由两位微机教师分别辅导。现在,全校教师都能自制课件,40岁以下青年教师都学会了动画制作技术。每学期学校要求教师至少在多媒体教室上一节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到目前为止,除几名教师外,我校大部分教师都已取得了计算机各级合格证书,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2005年十一月我校教科室在中国教育网上建立了“成长历程

小学天地”的博客,发表教师的随笔、教学案例、反思、论文和学校的计划、总结等,短短数月时间就有一万六千多人次访问浏览,扩大了我校的影响。

2、强化教研培训,确保实验效果。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教师,最终看教学。我们加强了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的落实工作,坚持“五项标准”认真进行教学研讨,落实课改精神,向课堂要质量。学校的全体领导重点深入到课改年级,组织并参加集体备课。备课时,共同研究教学目标的三维统一,确定教学重、难点,研讨教学方式等。教师们各抒已见,在意见和想法不同时,大家再分析,试想哪种方法更好,最后找出适合自己、适合本班学生的最佳方法。对于一年级教师,领导跟踪指导做到了经常化,点滴细节都进行指导。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新课程,对一年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是每位教师应考虑的首要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方式,尤其是一年级的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情境图,教师在课上的创设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做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

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领导重点听一年级课,而且教者互相听课,下午放学后就研讨,找毛病,说建议,领导、骨干教师示范、重新设计,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教者就能很自然地创设情境,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尤其是很枯燥的拼音教学,也变得有趣而生动了。在学习方式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还参与课程的创生,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它 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能够激发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认识和理解,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推动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水平,解决复杂问题,并促进差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差生更有价值。起初,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我们都有些抱怀疑的态度,怕出现“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象,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感觉效果非常好,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突破教师教授、学生自学的一些局限,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不尽相同,而且有分工,有合作,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小组长还特别负责任,对本组差生从不放过,挖掘了他们的潜能,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水平都能稳步提高。

课堂上我们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课堂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学生思维活跃,闪光点频频,他们已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一节课40分钟,往往觉得太短了,下课后还围着教师讨论问题。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还注意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要求教师互相听课,尤其是新一任领导班子成立后开展的组内研究课,同学科教师听完当天就进行评议、研讨。评出优点,鼓励教师充满自信,继续发扬;议出不足,使教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就改进,研讨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一天改一点,提高一步。我们的教研记录本上,记载了一页又一页,仿佛那是教者成长的脚印。到现在为止,教师教学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现在他们都充满自信,要使尽浑身解数,把学习新教材的学生教个明白、教得灵活。使学生学得痛快,真正得到发展。在教学上,我们要求教师记反思和写案例。这种反思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只流于形式的课后记。要求教者及时、认真回想整节课上成功的关键所在,作为以后同类课型的借鉴;记学生中好的思维方法,用于再教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反思教学中的明显不足,认真总结,确定弥补的有效途径;反思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错例,用于以错为戒,以错促思,增强再教时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这样的课后反思,教者们先是觉得有些麻烦,经过一段时间后,认识到反思的作用非同寻常,便很积极地进行反思,使自己不断进步,教学能力再登一个台阶。

3、重视科学研究,以课题牵动课改。课程实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我们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科学研究的态度认识和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校的自治区级课题是《小学生在多元互动中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研究》,教科室的《小学生成长记录袋的研究》课题,以及教师个人的校本研究课题。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以及教师论坛,掌握了原始材料,有的放矢,加强过程管理,注重研究实效。本学期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我们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基础上,要求以年级组为单位实施课题研究,我们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坚持课题牵动,以研促教,以研促改,研改教一体,形成人人有课题,人人都参与的教科研氛围,促进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地发展。

4、完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功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是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评价,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对待学生侧重赏识性的评价,找寻学生的闪光之处,优势所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课改年级各班还为每位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记录袋里已经装有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从思维特点、态度与习惯、知识与技能三方面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还装有学生最满意的拼音、口算、绘画、朗读等一些作品,学生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学生、家长定期浏览。通过这些材料,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对教师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确认教师是否“达标”,重要的是帮助教师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使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结合实际,通过认真组织的研究“工程”评价标准,⑴先后编制了“二期”质量工程教师等级评价表,随堂听课课堂教学评价表以及“二期”质量工程达标等级统计表,教研人员对“评价标准”进行解读,使教师的教学以评价标准为依据,达到转变教学行为,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目的。⑵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以自学为主,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评价为辅,突出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形成宽松、民主、开放的评价氛围。⑶对新调入我校“一期”工程未取得达标证书的教师进行评定,对已达标的教师进行复评,上学期学校在自愿申请的原则下对37人进行了复评,均达到了“标准”要求。⑷利用教研活动对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师的课,进行诊断、研究,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教学质量。⑸创新评价,我校在实践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准,进行了语文评价改革,先后制定了“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语文学科评价表”、“口语交际评价表”、“朗读、背诵评价表”和“识字和写字评价表”,并在自治区进行了成果展示、交流。

在对教师一节课的评价上,更多的关注的是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堂环境、学习方式、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等,而不是凭借学生的一纸试卷评价教师。

三、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课改实验四年多来,我们真切地感到新课改的春风已吹进了校园,吹进了课堂。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实验教学法。特别是在练习的环节上,我们采取了“兵练兵”的训练方法,好带差,学生之间互相训练,在三年级中开展了写数学日记活动,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作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同时增加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绘画文学》的开发与学习,丰富了语文的知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英语课教学,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我们每周四利用广播在早晨进行全校性的语感教育,安排英语教师走入早读课堂进行口语训练,在今年举办的“希望之星”英语大赛上我校80%多的参赛选手进入了市上的复赛。其他学科,根据学科特点,采取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谁走进学校都会感到,领导研究课改、教师谈论课改、学生参与课改、家长支持课改的浓厚氛围。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课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我校教师能走出课堂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秋天的景色,冬天的雪景、带领学生亲自放风筝、安排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以眼观之、以耳闻之、以鼻嗅之、以身触之、更要以心思之,产生联想,增加学生的社会体验。数学课,老师在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棱柱、三棱锥等实物摆到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总结出概念,再让学生到前面闭上眼睛用手摸之,通过感觉说出是哪一种立方体,最后让学生不看实物画出立方体,再组合成美丽的图案。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就非常好了。

3、进行三个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2)、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3)、教学手段的转变,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转变为学生利用学习工具自己学习,多媒体教学走入新课堂。

4、采取四种方法(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挖掘他们的自身的潜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不断总结经验,做到以美引趣、以奇诱趣、设疑激趣、以动唤趣、练中增趣,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学习。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学习兴趣浓了,学习信心增加了,情感态度、健康个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知道“授之以鱼,只借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益”的道理,要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要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教会学生会学习、会求知,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有好奇心喜欢提出各种问题,只要我们教师注意尊重他们的个性,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想象,创新的潜能就能被开发出来。由于我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2004年在韩国多国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中我校学生在多个级别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荣获小学组第一名,为学校赢得了荣誉。(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我校由于规模较大,学生数多,特别是近几年外来人口转入我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学中教师们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参与、勤动手、合作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知识上辅导,对学习有余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例如在作业设计上教师就设计了“作业超市”,不同水平的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选择不同的作业,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5、制订五种评价办法。(1)、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重结果轻过程转为结果过程并重。建立“小学生成长记录袋”,在学生之间进行评比交流,家长和学校进行评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带领学生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例如我校从上学期开展的年级组评价课活动,采用当面评价,各学科教师都参与,家长参与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很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2)、把评课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发展上。

课上的好坏由过去只听教师讲,忽视学生的发展,转为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3)、注重开放性评价

学校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教学开放日,倾听社会各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评价。(4)、提倡自我评价,学期结束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工作、表现做出书面形式的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5)、领导评价:根据每位教师学期的工作,表现过程、考核结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发展。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与此同时,一方面还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借鉴教育同行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新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以此从全方位、多角度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四、多渠道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设立校本课程。

备课时,我们鼓励教师有效地利用各种书刊文献资料,学校为教师提供大量的教辅用书,学校的图书馆全天为教师开放,每周为各班学生开放一次。教学所需电教设备,也基本齐全,实现了资源共享。校园网、电子备课室的建立,为每位教师提供了最快捷的方式查找资料,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令孩子们感到新奇、有趣,令家长们感到满意、放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把理论上属于课程资源的资源要素发掘出来,真正为学校教育服务。但一提到资源、开发,往往会感到与教师很遥远,可望而不可及,那是专家的事。我们通过学习,对课程资源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到课程资源包括的范围很广,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生工具书、学具、课件、标本、照片、图片、网络资源等,只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就能够优化课堂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但是课改年级,其他年级我们也都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其潜力。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我校根据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2004年自行编写了《绘画文学》这套校本教程。该教材共六册,适应于全校各阶段学生,本书注重把学生从各学科学来的理论和学生所面临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课堂教学从教学延伸到家庭、社会,体现课前、课上、课后、学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不但给学生的学习、思考留下很大的空间,也给教师的探索操作带来一定的灵活性。从日常的养成教育到美的熏陶,从自然风景到人文景观,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提升真实自我,启迪智慧,丰富道德情感,升华文学、绘画修养。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分段试验,边完善边修改,探索教学思路,广泛征集班主任、学生对实施情况的意见和反馈以确保课程不流于形式真正受到学生欢迎,为发展他们的个性起到积极的作用。经过近一年的试点,教材逐步得到改进,并完善了校本课的评价标准,实施纲要,2005年3月正式试行,编入课表,正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一年多来,学生、老师收益非浅,成功作品300多幅,艺术节上组织全校学生进行观看,受到了各级领导、家长、社会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开设《绘画文学》的同时,我校还确定2004年的四年级(现在的六年级)为实验年级,开设了以“书法”、“形体”、“编织”等辅助的校本实验课进行实施,其中的花卉种植、编织、朗读与欣赏、变废为宝、少儿形体健美等教学内容,既涉及学校、家庭、自然、社会各个领域,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息息相关;学校打破班级界限,根据学生的喜好编班上课,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本课程点燃了学生心中炽热的火花,促进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挖掘了创新潜能,实践能力得到普遍提高,自课程开设以来,学生的动手操作成果达100多件。我们为全校每班都设立一节读书课,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读书量。根据学校特色,我们在全校还成立了艺术类,学科类,器乐,乒乓球,篮球,足球等兴趣班,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我们感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大有裨益。经过四年的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检查活动中,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了领导的好评,被评为“质量工程”先进单位。青年教师王秀珍和吕英杰的录象课先后获得全国大奖,艾影老师获得市级教改能手称号并代表我市在全区数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蔡永霞老师的课被自治区教研室刻录成光盘成为教师培训教材。体育教师赵建彬多次在全区和石嘴山市做观摩示范课,以其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赢得了各级领导、老师和学生们的好评。几年来我校教师先后在《宁夏教育》上发表论文4篇,在《宁夏教科研》上发表论文5篇,《大武口教育通讯》上发表3篇,获得国家级,省市级论文评比奖励名次上百篇,去年我校美术和音乐教师在市技能大赛上均获得第一名,荣获自治区音乐和美术“十佳教师”的称号。赵建斌老师成为自治区骨干教师,雍翠琴等六名教师成为自治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邸彦秀等四名教师成为市级骨干教师。由于学校课改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2003年银川教育局组织银川几所学校到我校听课、参观,大武口地区多所学校先后到我校参观学习。扩大了十六小学在本地区的影响。

五、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

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学校、教师们更注重了通过开展校内外、课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5、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六、几点体会

1、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师的才能和智慧决定着课改的质量和深度;

2、教育理念是基础。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和性质;

3、方法改革是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

4、评价改革是动力。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七、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表现欲强了,但学习不扎实,跳跃性大。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教育的起点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各尽其能,但学生中两级分化严重。

3、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

4、如何缩小由于新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而造成的教师之间的差异?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才能的专业化发展?

上一篇:微信红包的吉利数字下一篇:安全生产责任制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