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报告

2024-06-14

法定传染病报告(精选8篇)

1.法定传染病报告 篇一

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一、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做好各级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二、各报告单位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填写清楚,不缺项。

三、建立健全传染病登记报告及疫情分析制度,固定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疫情收集、核对及上报,区疾控中心每月出一期疫情简报,每季、半年、年终写出各地疫情分析,年终写出传染病防治实施情况小结。

四、各法定疫情报告单位,一旦发现乙、丙类类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有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12至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及时填写报告卡向区疾控中心或所在地卫生院进行报告。

五、各法定疫情报告单位,一旦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用最快通讯方式向区疾控中心报告,核实并经区卫生局审核后再进行网络直报。区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并核实后,应及时向区卫生局、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

六、各法定疫情报告单位,一旦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新发传染病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疫情,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疾控中心报告。区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并核实后,应及时向区卫生局、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派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按有关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七、对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意他人不报传染病疫情,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人和分管领导进行惩处。

2.法定传染病报告 篇二

关键词:传染病,疫情分析

大连市是位于辽东半岛南部的海滨城市, 全市共7个区、3个市、1个县。为掌握全市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更好地预防控制传染病, 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现对大连市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传染病疫情数据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来源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人口资料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

对传染病疫情资料作描述性分析, 使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传染病疫情概况

2.1.1 发病情况

2008年全市报告法定传染病21种20765例, 报告发病率344.76/10万, 比2007年上升了3.88%。见表1。

2.1.2 死亡情况

全年报告死亡病例10例, 死亡率0.17/10万, 病死率0.05%, 与2007年相比, 死亡率下降了39.29%, 病死率下降了37.50%。其中肺结核死亡居首位, 死亡6例;其次为艾滋病和流脑, 各死亡2例。

2.1.3 传染病发病顺位及构成

发病数居前5位的疾病是手足口病、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痢疾、风疹, 占总发病数的65.95%。发病居前10位的传染病发病数及构成情况见表2。

2.2 各类传染病发病构成情况

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最多, 分别占总发病数的46.22%、36.76%。其次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占16.93%,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占0.09%。报告肠道传染病8种, 包括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未分型肝炎、戊肝、甲肝、伤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其中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发病最多, 占肠道传染病总数的89.54%。报告呼吸道传染病6种, 包括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猩红热、麻疹、流脑, 发病数最多的病种为肺结核、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占呼吸道传染病总数的91.27%。报告血源及性传播疾病6种, 包括梅毒、淋病、乙肝、淋病、丙肝、艾滋病, 发病数居多的病种为梅毒、乙肝、淋病, 分别占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总数的91.41%。报告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3种, 包括出血热、疟疾、布鲁杆菌病 (布病) , 其中出血热最多, 占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总数的68.42%。

2.3 流行特征

2.3.1 地区分布

11个区市县年发病率在145.68/10万~562.12/10万之间, 较高的地区为甘井子区562.12/10万、金州区489.36/10万、中山区462.54/10万, 较低的地区为瓦房店市198.90/10万、普兰店市174.34/10万、庄河市169.55/10万、长海县145.68/10万。

2.3.2 季节分布

全年均有病例发生, 发病高峰集中在3—9月, 占总发病数的74.90%。几种肠道传染病的季节分布。见图1。

2.3.3 人群分布

2.3.3. 1 职业分布

发病数居前5位的职业为学生、家务及待业、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农民, 分别占总发病数的18.89%、17.53%、15.86%、11.88%、8.36%。见表3。

2.3.3. 2 年龄分布

各年龄段均有发病, 10~54岁年龄组最多, 占总发病数的55.78%, 主要以肺结核、风疹、肝炎居多, 占此年龄段发病总数的52.40%。其次为5岁以下, 占总发病数的21.81%, 手足口病发病最多, 占此年龄段发病总数的60.34%。

2.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情况

2008年大连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起, 一般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6起, 较大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 共涉及患者571人, 死亡1人 (毒蕈中毒) 。其中传染病类事件15起, 均为一般级别事件, 涉及患者496人, 占患者总数的86.87%;食物中毒事件2起, 较大、一般级别各一起, 涉及患者75人, 占患者总数的13.13%。学校及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4起, 占事件总数的82.35%;学生和婴幼儿发病495人, 占患者总数的86.69%。见表4。

3 讨论

2008年大连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比2007年有所上升, 手足口病自2008年5月2日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 若除去手足口病的影响, 2008年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为285.62/10万, 比2007年下降了13.94%。传染病仍然以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 发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痢疾、风疹, 说明这5种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大连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病种, 其中以手足口病最为严重, 由此提示大连市应该继续加强对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和管理力度。

2008年法定传染病死亡率比2007年下降了39.29%。肺结核死亡居首位, 占死亡病例总数的60%。自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结核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全国每年因结核病死亡25万人[1], 大连市肺结核近几年一直呈上升趋势, 与全国肺结核发病趋势一致, 对此大连市应继续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肺结核防治工作。

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构成显示, 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是影响大连市传染病发病率的主要疾病, 是今后防制工作的重点。肠道传染病主要以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为主, 这与大连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人文、社会地位有关, 大连市地处沿海, 经济发达, 人群结构复杂, 外来务工人员较多, 外来人员及农村地区生活环境和卫生意识相对较差, 人群饮食习惯多样、有生食海产品的习惯等等, 都是造成大连市肠道传染病发病最多的原因。一方面要加强食品及饮用水卫生监测管理[2], 另一方面应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和环境改造[3], 同时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及外来务工人员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呼吸道传染病以肺结核、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为主。肺结核自1996年改为乙类传染病管理, 陆续实施各种控制策略后, 大连市结核病患者发现率、就诊率大幅度提高, 是肺结核报告发病数较高的原因。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较高的原因除了疾病本身传染性强, 传播快, 控制难度较大, 容易形造成学校、托幼机构聚集发病外, 还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未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疫苗处于无序接种以致不能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阻断病毒传播, 以及易感人群大量积累等因素有关。

从流行特征上可以看出, 城市地区发病率较高, 农村地区发病率较低, 分析原因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较多, 居民生活和饮食习惯多样以及城市居民就医意识相对较高。从季节分布可以看出, 2月最低, 3—9月发病较高, 占发病总数的74.90%。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发病高峰分别集中在3—7月和5—9月, 形成了以5月和7月为波峰的双峰曲线, 可见3—9月是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季节, 主要以手足口病、风疹、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最多, 占期间发病数的47.15%。可见大连市需要加强风疹、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防控力度。从人群分布结果可以看出, 大连市传染病防控的重点职业人群是学生、家务及待业、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农民。学生的多发传染病为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家务及待业的多发传染病为肺结核、梅毒和肝炎, 散居和幼托儿童均以手足口病发病最多, 农民以肺结核和肝炎发病为主。年龄段发病出现5岁以下儿童和10~54岁年龄段人群2个发病高峰, 主要与儿童免疫力低下, 青壮年人群活动范围大, 负担沉重, 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有关。可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年龄人群应该是儿童和青壮年。综上, 目前大连市传染病防控需划定重点地区, 对重点人群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

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情况可以看出, 学生和幼托儿童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发人群, 学校及幼托机构是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部门。学校及幼托机构传染病防制工作是今后传染病防制面临的严峻考验。学校及幼托机构要建立晨检制度, 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 开展健康教育, 落实各项防制措施, 发生疫情及时报告, 及时处理, 有效控制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发生。

近20年来, 全球新发现传染病30余种, 已经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 给人类健康带了严重的威胁[4]。人禽流感离我们越来越近, 甲型 (H 1N 1) 流感又突然袭来, 提示传染病疫情较为严重。鉴于大连市传染病疫情动态, 在严防霍乱、鼠疫及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疫情的同时, 防治工作应以加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及肺结核、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病为重点, 加大学校及托幼机构疫情的防控力度,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动员全社会参与, 采取有力措施, 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结核与呼吸病杂志, 2002, 25 (1) :3-7.

[2]李佑芳, 胡慧兰.昭通市2000—2003年法定传染病疫情综合分析.疾病监测, 2005, 20 (3) :146-148.

[3]龚烨.霸州市1996—2005年传染病疫情分析.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11) :2167-2169.

3.法定传染病报告 篇三

卫生部公布2006年9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卫生部公布了2006年9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全国(不含港澳台)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354646例,死亡818人。本月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余23种甲、乙类传染病均有报告。

公交车清晨禁播肛肠病类广告

北京的公交移动电视在早7点至9点之间将不再播放诸如肛肠疾病之类的广告,此举是为了避免影响此时段吃早餐乘客的食欲。

中国军事医学取得突破:B型血可转换成O型血

经过几代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先后研制出100多种药品疫苗和100多种特殊医疗救护技术,实现了B型血到O型血转换技术的重大突破。

艾滋病患者首次入医保

为保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艾滋病患者首次纳入南京市医疗保险范畴,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实行病种准入制和定点医疗机构专科就诊制,6种治艾药品列入医保目录。

卫生部发言人表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言论和做法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谈到网上有人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时表示,卫生部坚决反对这样的言论和做法。

卫生部:禁吸戒毒须“以人为本”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全国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会议上指出,禁吸戒毒工作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并要求加强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工作。

卫生部:牙科医生紧缺 中国至少还需7万名

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在出席世界牙盟2006年年会上表示,中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口腔卫生方面的差距,做到1万人1名牙医,至少需要13万名牙医,而现在中国注册口腔医生只有6万人,因此还需要7万名牙科医生。

计生委:我国奖励少生政策至少再执行二三十年

来自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消息,我国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至少要执行二三十年,不是权宜之计。和其他普惠性社会福利政策相比,奖励扶助制度更着眼于鼓励农民实行计划生育。

港澳台

香港再次将薯条产品列入致癌名单

香港消委会与食物安全中心发布的食品安全检测结果再次将麦当劳、肯德基等知名快餐店出售的薯类产品拉入“致癌名单”。这是最近一年时间中,洋快餐薯条类产品第4次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

香港采取措施遏止男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上升趋势

香港特区男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毒在香港呈上升趋势,特区政府卫生署在今年年中已开始在男同性恋社群中开展大型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安全性行为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推广男同性恋者使用安全套。

国际

世卫组织称全球每年有87.3万人自杀

世界卫生组织(WHO)称,每年约有873,000自杀,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4%,其中非洲为0.2%,而西太平洋地区则高达2.6%。年轻人自杀尤为明显。

中美医学专家破解小儿肺炎致病病毒全基因序列

以中国医学专家为组长的跨国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已破解了小儿肺炎的致病病毒基因——人博卡病毒(Hboe)的全基因序列。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引发胃病的毒素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一种能引发包括食物中毒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毒素。该毒素由某种大肠杆菌产生的。

英国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控制乳癌发展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研究人员发现患有乳癌的妇女体内拥有较低水平的维生素D。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控制乳癌发展。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预防前列腺、结肠和胰腺癌细胞的扩散。

美国研究称:长年进行激素治疗可能引发卵巢癌

美国拉瑟研究小组称,妇女接受无抑制雌激素治疗长达10年或以上,以及那些服用黄体酮5年或以上,有可能会导致其患卵巢癌的几率大幅增加。

德国研究显示过分素食也可能导致心血管病

4.法定传染病报告 篇四

一、甲类传染病…………………………………………3

鼠疫...........................................................................3 霍乱...........................................................................6

二、乙类传染病…………………………………….……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9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14 甲型病毒性肝炎......................................................23 乙型病毒性肝炎......................................................26 丙型病毒性肝炎......................................................29 丁型病毒性肝炎......................................................33 戊型病毒性肝炎......................................................37 脊髓灰质炎..............................................................39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41 麻疹.........................................................................45 流行性出血热..........................................................47 狂犬病.....................................................................49 流行性乙型脑炎......................................................51 登革热.....................................................................54 炭疽.........................................................................57 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60 肺结核.....................................................................64 伤寒和副伤寒..........................................................7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72 百日咳.....................................................................76 白喉.........................................................................77 新生儿破伤风..........................................................80 猩红热.....................................................................81 布鲁氏菌病..............................................................84 淋病.........................................................................86 梅毒.........................................................................90 钩端螺旋体病..........................................................99 血吸虫病..................................................................99 疟疾.......................................................................101 甲型H1N1流感....................................................103

三、丙类传染病…………………………………….…104

流行性感冒............................................................104 流行性腮腺炎........................................................106 风疹.......................................................................108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11 麻风病...................................................................112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116 黑热病...................................................................121 包虫病...................................................................122 丝虫病...................................................................124 感染性腹泻............................................................124 手足口病................................................................128 法定报告的39种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04年修订)《卫生部关于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的通知》(2008.5)《卫生部关于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管理的公告

(2008.5)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诊断标准

一、甲类传染病

鼠疫

【WS 279-2008】 临床表现

1.1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使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的状态。

1.2 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3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综合征,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4 咳嗽、胸痛、咳痰带血或咯血。1.5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1.6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综合征。1.7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 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后创面也呈灰黑色。

1.8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浑浊。

2接触史

2.1 患者发病前10d内到过动物鼠疫流行区。2.2 在10d内接触过来自鼠疫疫区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2.3 患者发病前10d内接触过“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使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的状态”及“咳嗽、胸痛、咳痰带血或咯血”特征的患者并具有类似表现的疾病。

3实验室检验结果

3.1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或尸体脏器、管状骨骺端骨髓标本中分离到鼠疫菌。

3.2 上述标本中针对鼠疫菌caf1及pla基因的PCR扩增阳性,同时各项对照成立。

3.3 上述标本中使用胶体金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反相血凝试验中的任何一种方法,检出鼠疫菌4 F1抗原。

3.4 患者的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被动血凝试验检测,针对鼠疫F1抗原的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长。

4诊断原则

4.1 具有1.1项临床表现者,或具有2.1项接触史,同时出现1.2至1.8中任何一项临床表现者为急热待查。4.2 发现急热待查患者具有2.2或2.3项接触史,或获得3.3项实验室检验结果,应作出疑似鼠疫诊断。4.3 急热待查或疑似鼠疫诊断者,获得3.1项、或3.2+3.3项、或者3.4项检验结果,应作出确诊鼠疫诊断。

5诊断分型

5.1 按临床表现1.2诊断的鼠疫病例,为腺型鼠疫。5.2 按临床表现1.3诊断的鼠疫病例,为败血型鼠疫。5.3 按临床表现1.4诊断的鼠疫病例,为肺型鼠疫。5.4 按临床表现1.5诊断的鼠疫病例,为眼型鼠疫。5.5 按临床表现1.6诊断的鼠疫病例,为肠型鼠疫。5.6 按临床表现1.7诊断的鼠疫病例,为皮肤型鼠疫。5.7 按临床表现1.8诊断的鼠疫病例,为脑膜炎型鼠疫。排除鼠疫诊断 6.1 在疾病过程中,确诊为其他疾病,可以解释所有的临床表现,且针对鼠疫进行的所有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6.2 在疾病过程中未确诊鼠疫,发病30d后,针对鼠疫F1抗原的抗体检验结果仍为阴性,或达不到滴度升高4倍的标准。

霍乱

【WS 289-2008】 流行病学史

1.1 生活在霍乱流行区、或5d内到过霍乱流行区、或发病前5d内有饮用生水或进食海(水)产品或其他不洁食物和饮料等饮食史。

1.2 与霍乱患者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共同暴露史。2 临床表现 2.1 轻型病例

无腹痛腹泻,可伴有呕吐,常无发热和里急后重表现。少数病例可出现低热(多见于儿童)、腹部隐痛或饱胀感,个别病例有阵发性绞痛。2.2 中、重型病例

腹泻次数频繁或剧烈,粪便性状为水样便,伴有呕吐,迅速出现脱水或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等休克表现。2.3 中毒型病例

为一较罕见类型(干性霍乱),在霍乱流行期出现无泻吐或泻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3 实验室检测

3.1 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养分离到O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

3.2 在腹泻病患者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环境中检出O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

3.3 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毒素基因PCR检测阳性。

3.4 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弧菌快速辅助检测试验阳性。4 诊断 4.1 带菌者

无霍乱临床表现,但符合3.1者。4.2 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诊断: 4.2.1 具备1.2加2.1者。4.2.2 具备2.1加3.3者。4.2.3 具备2.1加3.4者。4.2.4 具备2.3加3.3者。4.2.5 具备2.3加3.4者。4.2.6 具备2.2者。4.3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诊断: 4.3.1 具备2中的任一项并同时具备3.2者。4.3.2 在一起确认的霍乱暴发疫情中,暴露人群中具备2中的任一项者。4.4 确诊病例

4.4.1 凡具备2中的任一项并同时具备3.1者。4.4.2 在疫源检索中,粪便培养检出O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d内有腹泻症状者。

二、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WS 286-2008】 流行病学史

1.1 发病前14d内曾经接触过疑似或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SARS病例,尤其是与其密切接触。

1.2 病例有明确传染他人,尤其是传染多人发病的证据,他人或多人被诊断为疑似或临床或实验室确诊SARS病例。

1.3 发病前14d内有与果子狸或相关野生动物的接触史,如曾经到过饲养、贩卖、运输、加工、烹饪果子狸或相关野生动物的场所和环境,直接接触过其分泌物和(或)排泄物等。

1.4 从事SARS冠状病毒(SARS-CoV)检测、科研的相关实验室工作人员。

1.5 发病前2周内居住在或曾到过SARS流行的区域(由卫生部门组织专家评估确定)。2 临床表现

SARS的潜伏期通常限于2周之内,一般2d~10d。2.1 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自发病之日起2周~3周内病情都可处于进展状态。主要有以下三类症状:

a)发热及相关症状:常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常呈持续性高热,可伴有畏寒、头痛、乏力、肌肉和关节酸痛。在早期,使用退热药可有效;进入进展期,通常难以用退热药控制高热。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对热型造成干扰。

b)呼吸系统症状:咳嗽不多见,表现为干咳,少痰,少数患者出现咽痛。可有胸闷,严重者逐渐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甚至呼吸窘迫。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多见于发病6d~12d以后。

c)其他方面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2.2 体征

SARS患者的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少许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偶有局部叩浊、呼吸音减低等少量胸腔积液的体征。2.3 实验室检测 2.3.1 外周血象

a)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部分患者10 白细胞计数减低。

b)大多数SARS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减少,随病程进展呈逐步减低趋势,并有细胞形态学变化。判断淋巴细胞计数减低的临界值为1.2×109/L。

c)发病后期常容易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2.3.2 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细胞计数减少,以CD4+亚群减低为著。CD4+/CD8+正常或降低。2.3.3 其他

部分患者伴有肝功能及肾功能异常,LDH、ALT、AST、CK的升高。2.4 影像学表现

SARS患者的胸部X线和CT基本影像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和肺实变影。

a)磨玻璃密度影:磨玻璃密度影在胸部X线和CT上的判定标准为病变的密度比血管密度低,其内可见血管影像。在X线胸片上磨玻璃密度影也可采用低于肺门的密度作为识别标志。磨玻璃密度影的形态可为单发或多发的小片状、大片状,或在肺内弥漫分布。在CT上有的磨玻璃影内可见细线和网状影,为肺血管分支、增厚的小叶间隔及小叶内间质的影像。磨玻璃密度影内若合并较为广泛、密集的网状影,称为“碎石路”征。有的磨玻璃影内可见含有气体密度的支气管分支影像,称为“空气支气管”征。

b)肺实变影:在胸部X线和CT上肺实变影的判定标准为病变的密度接近或高于血管密度,其内不能见到血管影像,但有时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在X线胸片上肺实变影又可以以等于或高于肺门阴影的密度作为识别的依据。病变可为小片状或大片状,单发或多发。3 SARS-CoV实验室检测 3.1 SARS-CoV核酸(RNA)检测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SARS-CoV的RNA。RT-PCR检测阳性结果应使用原始标本进行重复试验或在第二各个实验室检测同一份标本。

3.1.1 任何一种标本经任何一间具备RT-PCR检测和生物安全资质的实验室检测阳性。

3.1.2 至少需要两种不同部位的临床标本检测阳性(例如血液和鼻咽分泌物或粪便)。

3.1.3 连续收集2d或以上的同一种临床标本送检,检测阳性(例如2份或多份鼻咽分泌物)。

3.1.4 在每一个特定检测中对原始临床标本使用两种12 不同的方法,或从原始标本重新提取DNA,RT-PCR检测阳性。

3.2 SARS-CoV特异性抗原N蛋白检测

以ELISA检测血清或血浆标本中SARS-CoV核衣壳(N)蛋白抗原阳性,重复一次试验,结果仍为阳性。3.3 SARS-CoV特异性抗体检测

急性期血清标本是指发病后7d内采集的标本,应尽可能早地采集;恢复期血清标本是指发病后3周~4周采集的标本。WHO推荐以ELISA和IFA作为血清SARS-CoV抗体检测方法。SARS-CoV抗体中和试验(neutralization test)作为SARS血清学诊断的特异方法,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开展。

3.3.1 病例的任何一份血清抗体检测阳性。3.3.2 平行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阳转。3.3.3 平行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4 诊断

4.1 SARS疑似病例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可诊断为SARS疑似病例: 4.1.1 具备1中的任何一项,和2中的SARS的相应临床表现,但尚没有典型2.4肺部X线影像学表现者; 4.1.2 具备2中SARS的相应临床表现,有或没有2.4肺部X线影像学表现者,同时具备3.1.1;

4.1.3 具备2中SARS的相应临床表现,有或没有2.4肺部X线影像学表现者,同时具备3.3.1。4.2 SARS临床诊断病例

具备3.1中的任一项和3.2中的SARS的相应临床表现,尤其是3.2.4肺部X线影像学表现,并能排除其他疾病诊断者。4.3 SARS确诊病例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为SARS确定病例: 4.3.1 具备2中SARS相应的临床表现及3.1.2; 4.3.2 具备2中SARS相应的临床表现及3.1.3; 4.3.3 具备2中SARS相应的临床表现及3.1.4; 4.3.4 具备2中SARS相应的临床表现及3.2; 4.3.5 具备2中SARS相应的临床表现及3.3.2; 4.3.6 具备2中SARS相应的临床表现及3.3.3。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

【WS 293-2008】 流行病学史 1.1 患有性病或有性病史。

1.2 有不安全性生活史(包括同性和异性性接触)。1.3 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1.4 有医源性感染史。1.5 有职业暴露史。

1.6 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1.7 HIV感染母亲所生子女。2 临床表现

2.1 急性HIV感染综合征。2.2 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2.3 HIV感染中后期临床表现。2.3.1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A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不超过原体重10%; b)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近6个月内≥2次; c)带状疱疹; d)口角炎、唇炎;

e)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近6个月内≥2次; f)结节性痒疹; g)脂溢性皮炎; h)甲癣。B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不超过原体重10%; b)不明原因的腹泻,持续超过1 个月;

c)不明原因的发热,间歇性或持续性超过1个月; d)持续性口腔念珠菌感染; e)口腔黏膜毛状白斑; f)肺结核病(现症的);

g)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肺炎、体腔或内脏脓肿、脓性肌炎、骨和关节感染、脑膜炎、菌血症); h)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炎; i)不明原因的贫血(血红蛋白<80g/L)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0.5×109/L)或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50×109/L),时间持续超过1个月。C组临床表现

该组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包括: a)HIV消耗综合征; b)肺孢子菌肺炎; c)食管念珠菌感染;

d)播散性真菌病(球孢子菌病或组织胞浆菌病); e)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近6个月内≥2次; f)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生殖器或肛门直肠)16 超过l个月;

g)任何的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h)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除肝、脾、淋巴结以外); i)肺外结核病;

j)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k)反复发生的非伤寒沙门菌败血症; l)慢性隐孢子虫病(伴腹泻,持续>1个月); m)慢性等孢子虫病; n)非典型性播散性利什曼病; o)卡波西肉瘤;

p)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q)浸润性宫颈癌; r)弓形虫脑病;

s)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 t)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u)HIV脑病;

v)有症状的HI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2.3.2 15岁以下儿童 D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的肝脾肿大; b)结节性痒疹; c)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 d)带状疱疹; e)广泛的疣病毒感染; f)广泛的传染性软疣感染; g)线形齿龈红斑; h)口角炎、唇炎; i)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 j)不明原因的持续的腮腺肿大; k)甲癣。

E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的中度营养不良; b)不明原因的持续性腹泻;

c)不明原因的发热(>37.5℃),反复或持续1 个月以上;

d)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出生6~8周内除外); e)口腔黏膜毛状白斑;

f)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炎; g)淋巴结结核; h)肺结核病;

i)反复发作的严重细菌性肺炎; j)有症状的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k)慢性HIV相关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 l)不明原因的贫血(血红蛋白<80g/L)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0.5×109/L)和(或)慢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50×109/L)F组临床表现

该组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包括: a)不明原因的严重消瘦,发育或营养不良; b)肺孢子菌肺炎;

c)食管、气管、支气管或肺念珠菌感染; d)播散性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或球孢子菌病); e)反复发作的严重细菌性感染,如脑膜炎、骨或关节感染、体腔或内脏器官脓肿、脓性肌炎(肺炎除外); f)肺外结核病;

g)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h)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或皮肤),持续1个月以上;

i)任何的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j)巨细胞病毒感染,包括视网膜炎及其他器官的感染(新生儿期除外);

k)慢性隐孢子虫病(伴腹泻); 1)慢性等孢子虫病; m)有症状的HI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 n)卡波西肉瘤;

o)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p)弓形虫脑病(新生儿期除外); q)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 r)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s)HIV脑病。3 实验室诊断

3.1 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是检测机体对HIV 产生的抗体的检测方法,适用于从HIV感染窗口期后至艾滋病患者死亡的整个病程中的抗体检测,是最常用的艾滋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由于母体抗体的干扰,该方法不适用于18个月以下的婴幼儿。血清学检测方法分为筛查试验和确证试验两大类,每一类又包括实验原理不同的多种方法。初筛试验的待检样本也可采用唾液、或者尿液进行,具体操作按《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执行。3.1.1 HIV抗体筛查试验

筛查试验结果阳性,提示HIV抗体阳性,需进一步做复核或确证试验证实。试验结果阴性,报告HIV 抗体阴性。3.1.2 HIV抗体确证试验

确证试验结果阳性,报告HIV 抗体阳性;试验结果阴性,报告HIV抗体阴性;试验结果不确定,报告HIV 感染不确定,并应建议三个月后再次进行检测。3.2 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是直接检测HIV的方法,包括分离病毒、检测病毒核酸,主要用于HIV感染窗口期时的早期诊断和18个月以内婴幼儿的诊断。3.2.1 HIV分离

试验结果阳性报告HI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IV感染。

3.2.2 HIV核酸检测

试验结果阳性提示HI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IV感染。

3.3 CD4细胞检测

CD4细胞是HIV/AIDS诊断、判断疗效及预后的主要免疫学检测指标,检测分绝对计数和相对计数两类,5岁以下儿童使用相对计数。3.3.1 CD4细胞绝对计数

在成人及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CD4细胞≥500/mm3,提示无免疫抑制;350~499/mm3,提示轻 度免疫抑制;200~399/mm3,提示中度免疫抑制;<200/mm3,提示重度免疫抑制。3.3.2 CD4细胞相对计数

在5岁以下儿童CD4细胞百分比>35%(<11月龄),或>30%(12月龄~35月龄),或>25%(36 月龄~59月龄),提示无免疫抑制;30%~35%(<11月龄),或25%~30%(12月龄~35月龄),或20%~25%(36月龄~59月龄),提示轻度免疫抑制;25%~29%(<11月龄),或20%~24%(12月龄~35月龄),或15%~19%(36月龄~59月龄),提示中度免疫抑制;<25%(<11月龄),或<20%(12月龄~35月龄)或<15%(36月龄~59月龄),提示重度免疫抑制。4 诊断标准 1 HIV感染者

1.1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a)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或血液中分离出HIV毒株; b)有急性HIV感染综合征或流行病学史,且不同时间的两次HIV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2 15岁以下儿童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a)小于l8个月龄: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同时HIV分离试验结果阳性,或不同时间的两次HIV 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二次检测需在出生4周后进行); b)大于l8个月龄:诊断与成人相同。2 艾滋病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2.1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a)HIV感染和CD4细胞<200/mm3;

b)HIV感染和至少一种成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F组临床表现)。2.2 15岁以下儿童

a)HIV感染和CD4细胞<25%(<11月龄),或<20%(12月龄~35月龄),或<15%(36月龄~59月龄),或<200/mm3(5岁~l4岁);

b)HIV感染和至少伴有一种小儿艾滋病指征性疾病(F组临床表现)。

甲型病毒性肝炎

【WS 298-2008】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或与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或流行;或有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区旅行史。2 临床表现

2.1 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2.2 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3 实验室检查

3.1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3.2 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1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3.3 血清学检测: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4 诊断

甲型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4.1 临床诊断病例 4.1.1 甲型病毒性肝炎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4.1.1.1 1和2和3.1。4.1.1.2 1和2和3.1和3.2。4.1.1.3 2和3.1。4.1.1.4 2和3.1和3.2。

4.1.2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4.1.2.1 1和2.1。4.1.2.2 1和3.1。4.1.2.3 2.1和3.1。

4.1.3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4.1.3.1 1和2.1和2.2和3.2。4.1.3.2 1和2.2和3.1和3.2。4.1.3.3 2.1和2.2和3.1和3.2。4.2 确诊病例 4.2.1 甲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诊断病例和3.3。

4.2.2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

临床诊断病例和3.3。

4.2.3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

临床诊断病例和3.3。乙型病毒性肝炎 【WS 299-2008】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1.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1.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1.3 HBsAg阳性。

1.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1.5 抗-HBcIgM阳性1:1000以上。1.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1.7 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1.8 疑似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1.8.1 同时符合1.1和1.3。1.8.2 同时符合1.2和1.3。1.9 确诊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1.9.1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1.4。1.9.2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1.5。1.9.3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1.6。1.9.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1.7。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1 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2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IgM阴性。2.3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2.4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2.5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2.6 血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2.7 疑似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2.7.1 符合2.1和2.3。2.7.2 符合2.2和2.3。2.7.3 符合2.2和2.4。

2.8 确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 2.8.1 同时符合2.1、2.4和2.6。2.8.2 同时符合2.1、2.5和2.6。2.8.3 同时符合2.2、2.4和2.6。2.8.4 同时符合2.2、2.5和2.6。3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1 血清HBsAg阳性,或有明确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

3.2 血清白蛋白降低,或血清ALT或AST升高,或血清胆红素升高,伴有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减少),或明确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肝性脑病或腹水。

3.3 腹部B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有肝硬化的典型表现。

3.4 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3.5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5.1 符合3.1和3.2。3.5.2 符合3.1和3.3。3.5.3 符合3.1和3.4。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

4.1 血清HBsAg阳性,或有慢性乙肝病史。4.2 一种影像学技术(B超、CT、MRI或血管造影)发现直径>2cm的动脉性多血管性结节病灶,同时28 AFP≥400µg/L,并能排除妊娠、生殖系统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

4.3 两种影像学技术(B超、CT、MRI或血管造影)均发现直径>2cm的动脉性多血管性结节病灶。4.4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4.5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4.5.1 符合4.1和4.2。4.5.2 符合4.1和4.3。4.5.3 符合4.1和4.4。

丙型病毒性肝炎

【WS 213-2008】 流行病学史

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1.4 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2 临床表现

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2.1.1 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2.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2.2.1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2.3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3 实验室检查

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3.2 血清抗-HCV阳性。3.3 血清HCV RNA阳性。4 组织病理学检查 4.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

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

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d)常见界面性炎症。4.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组织中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界面炎、汇管区淋巴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胆管损伤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小叶内肝细胞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或淋巴细胞聚集。

4.3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肝纤维化及小叶结构的改变,即假小叶形成。5 影像学检查

5.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脾轻度肿大。5.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超、CT或MRI显示肝实质不均匀,可见肝脏或脾脏轻度增大。

5.3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脏边缘不光滑甚至呈锯齿状、肝实质不均匀甚至呈结节状,门静脉增宽,脾脏增大。6 诊断

6.1 疑似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6.1.1 符合1和2。6.1.2 符合1和3.1。

6.2 临床诊断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 6.2.1 符合3.2和1。6.2.2 符合3.2和2。

6.2.3 符合3.2和3.1。6.3 确诊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3.3。6.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6.3.1.1 符合3.3和2.1。6.3.1.2 符合3.3和4.1。6.3.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6.3.2.1 符合3.3和2.2。6.3.2.2 符合3.3和4.2。6.3.2.3 符合3.3和5.2。6.3.3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6.3.3.1 符合3.3和2.3。6.3.3.2 符合3.3和4.3。6.3.3.3 符合3.3和5.3。

丁型病毒性肝炎 【WS 300-2008】

1 流行病学史

1.1 既往无HBV感染史。6个月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有其他医源性感染HBV和HDV的可能性,生活中同其他HB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等。符合该病史者提示急性HBV与HDV同时感染的可能性。

1.2 既往有慢性HBV感染史。6个月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有其他医源性感染HDV的可能性,生活中同其他HD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等。符合该病史者提示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重迭急性HDV感染的可能性。

1.3 既往HBV感染史不详,近期偶然发现HBV感染(无急性起病的临床表现),此类患者多为慢性HBV感染。如同时检出HDV感染,则亦多为慢性HDV感染,即慢性HBV感染重迭慢性HDV感染。但不能区分是HBV与HDV的同时感染转为慢性,抑或是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重迭HDV感染。2 临床表现

2.1 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尿黄、眼黄等。急性患者可有肝脏肿大、触痛或叩痛;慢性患者可有脾大、肝掌、蜘蛛痣等。

2.2 HBV和HDV同时感染

成年急性HBV和HDV感染大多表现为自限性肝炎经过。急性丁型肝炎的症状体征与急性乙型肝炎的症状体征重迭出现,不能区分。如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有血清ALT和胆红素的双相升高,应怀疑为HBV与HDV的同时感染。2.3 HBV与HDV重迭感染

慢性HBV感染者突然出现病情活动或加重,或迅速发展为重型肝炎,应考虑重迭感染HDV的可能性。3 实验室检查 3.1 肝功能检测

血清ALT升高。3.2 HDV标志物检测

使用国家标准诊断试剂盒,按说明书操作。3.2.1 血清HDAg阳性。3.2.2 血清HDVRNA阳性。3.2.3 血清抗-HDV阳性。3.2.4 血清抗-HDVIgM阳性。3.2.5 肝组织HDAg阳性。3.2.6 肝组织HDVRNA阳性。3.3 HBV感染标志物检测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4 诊断

4.1 疑似诊断丁型病毒性肝炎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4.1.1 1和2和3.1和3.3。4.1.2 2和3.1和3.3。4.1.3 2和3.3。

4.2 确诊丁型病毒性肝炎病例 4.2.1 疑似病例和3.2中任何一项。

4.2.2 急性丁型肝炎与急性乙型肝炎同时感染。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4.2.2.1 1.1和2.1和2.2和3.1和3.3和3.2中任一项。4.2.2.2 1.1和3.1和3.3和3.2中任一项。4.2.2.3 1.1和3.3和3.2中任一项。4.2.2.4 2.2和3.2中任一项。

4.2.3 急性丁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重迭感染。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4.2.3.1 1.2和2.1和2.3和3.1和3.3和3.2中任一项。4.2.3.2 1.2和3.1和3.3和3.2中任一项。4.2.3.3 1.2和3.3和3.2中任一项。4.2.3.4 2.3和3.2中任一项。

戊型病毒性肝炎 【WS 301-2008】 流行病学

发病前15天~75天内有不洁饮食(水)史、或有接触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史,或到戊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区或流行区出差、旅游史。2 临床表现

2.1 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和(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2.2 尿黄、皮肤巩膜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2.3 肝衰竭患者表现为乏力、消化道症状、黄疸等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并可出现腹水和(或)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定向力障碍,甚至神志不清、嗜睡、昏迷)。3 实验室检查 3.1 血清学检测

抗-HEVIgG和(或)抗-HEVIgM阳性。3.2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3.3 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µmol/L(10mg/L)和

37(或)尿胆红素阳性。

3.4 凝血酶原活动度

肝衰竭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进行性降低至40%以下。

3.5 血清学排除急性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4 诊断 4.1 临床诊断

4.1.1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1和2.1和3.2和3.5。

4.1.2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4.1.1和2.2和3.3。

4.1.3 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衰竭:符合4.1.2和起病14天内出现2.3和3.4。

4.1.4 戊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衰竭:符合4.1.2和起病后14天以上至6个月出现2.3和3.4。4.2 确定诊断

4.2.1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符合4.1.1和3.1。

4.2.2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符合4.1.2和3.1。4.2.3 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衰竭:符合4.1.3和3.1。4.2.4 戊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衰竭:符合4.1.4和3.1。

脊髓灰质炎 【WS 294-2008】 流行病学史

1.1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2.1 经过3~35天(一般为5~14天)的潜伏期。2 临床表现

2.1 早期可有发热、咽部不适、婴幼儿可烦躁不安、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

2.2 热退后(少数可在发热过程中)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和/或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感觉障碍。2.3 麻痹60天后仍残留弛缓性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出现肌萎缩)。3 实验室检查

3.1 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者。3.2 发病前6周内未服过OPV,发病后未再服用OPV或未接触疫苗病毒,麻痹后1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

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抗体,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倍升高者。4 诊断 4.1 疑似病例

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包括15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病例。

4.2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4.2.1 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1。4.2.2 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2。4.2.3 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3.2。4.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3.1。4.4 排除病例

4.4.1 疑似病例经实验室和临床检查有确凿证据诊断为非脊髓灰质炎的其他疾病。

4.4.2 疑似病例的合格粪便标本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或麻痹后1个月内脑脊液或血液特异性IgM抗体阴性,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无4倍升高者。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WS 284-2008】 流行病学史

1.1 发病前7天内,接触过禽,尤其是病禽、死禽(包括野生禽、家禽),或其排泄物、分泌物及7天内下的蛋,或暴露于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环境。1.2 发病前14天内,曾经到过有活禽交易、宰杀的市场。

1.3 发病前14天内,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有过密切接触,包括与其共同生活、居住,或护理过病例等。

1.4 发病前14天内,在出现异常病、死禽的地区居住、生活、工作过。

1.5 高危职业史:从事饲养、贩卖、屠宰、加工、诊治家禽工作的职业人员;可能暴露于动物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室职业人员;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处置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人员;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诊治、护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医护人员。

2 临床表现

2.1 H7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主要表现出结膜炎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2.2 H9N2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类似普通人流感,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3 H10N7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2.4 H5N1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a)潜伏期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人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b)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临床表现明显的肺炎,可出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瑞氏(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可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败血症。

c)外周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降低。重症患42 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d)体征。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实变体征等。

e)胸部影像学。初期病变形态可为斑片状、大片状、多片的、融合的单侧或双侧肺实变,肺实质渗出阴影浅淡,呈絮状、磨玻璃样密度。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1~2天内范围扩大,密度加深呈肺实变密度,边缘模糊,病变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病变多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没有明显的以段或叶划分的特征。相当部分病例演变为“白肺”样改变,可合并胸腔积液。3 实验室检查 3.1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阳性并经亚型鉴定确认。3.2 血清学检查

3.2.1 患者恢复期血清进行红细胞凝集抑制(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HI)试验。

3.2.2 微量中和试验(microneutralization test, MNT),禽流感病毒(HA)(H5或H7或H9等亚型)抗体阳性(HI抗体或中和抗体效价≥80)(不含≥55岁者)3.2.3 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血清高4倍或以上。

3.3 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

在患者的临床标本检查到人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核酸或特异性的H亚型抗原。4 诊断 4.1 疑似病例

具备1中任何一项,且无其他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

4.2 临床诊断病例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

4.2.1 具备1中任何一项加2中任何一项,且符合3.2.1、3.2.2中任何一项。

4.2.2 诊断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无法进一步获得其临床标本进行实验室确诊,而与其有共同暴露史的其他人已被诊断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确诊病例,并且没有其他疾病确定诊断依据者。4.3 确诊病例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 4.3.1 具备2中任何一项加3.1者。4.3.2 具备2中任何一项加3.2者。

4.3.3 具备2中任何一项加3.3中任何一项,并经两个不同实验室所证实。4.4 排除病例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

4.4.1 患者禽流感病毒分离阴性(3.1)或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阴性(3.3),且恢复期血清比急性期血清的抗体滴度没有4倍或以上增高。

4.4.2 死亡患者未采集到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尸检肺组织病毒分离阴性(3.1)或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阴性(3.3),并经两个不同实验室所证实。4.4.3 有明确的其他疾病确诊依据。

麻疹

【WS 296-2008】 流行病学史

在出疹前6天~21天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2 临床表现

2.1 发热

体温≥38℃。2.2 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3 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有畏光、流泪、结膜炎症状。

2.4 皮疹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45 3~5天内波及全身。

2.5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天)在口腔颊黏膜见到麻疹黏膜斑(Koplik斑)。3 实验室检查

3.1 8天~6周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3.2 恢复期患者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3.3 从鼻咽标本或尿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4 诊断 4.1 疑似病例

具备2.1、2.2,同时伴有2.3者。4.2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

4.2.1 疑似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者。4.2.2 疑似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者。4.2.3 疑似病例在完成调查前失访/死亡者。

4.2.4 疑似病例无实验室诊断结果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4.3 流行病学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无标本或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并同时具备1者。

4.4 实验室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3.1、3.2、3.3中任何一项者。4.5 排除病例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

4.5.1 麻疹疑似病例采集了合格血标本,经合格实验室检测麻疹IgM阴性,并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

4.5.2 经实验室检测证实为其他疾病(如风疹等)。4.5.3 能明确找出是由其他原因引起发热出诊的病例(如药物性过敏性皮疹等)。

流行性出血热

【WS278-2008】 流行病学史

1.1 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

1.2 发病前2个月内与鼠类或其排泄物(粪、尿)、分泌物等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或可疑接触史。

2 临床表现

2.1 发热,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2 充血、渗出和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如面潮红、颈潮红和胸部潮红(三红),醉酒貌,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出血点,重者可有腔道出血。2.3 低血压休克。

2.4 肾脏损害:尿蛋白、镜下或肉眼血尿,尿中膜状物,少尿或多尿。

2.5 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3 实验室检测 3.1 血常规

发热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和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液浓缩(低血压休克期)或血液稀释(少尿期)。3.2 尿常规

尿蛋白阳性,可出现镜下血尿、管型尿。可有肉眼血尿和尿中膜状物;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3.3 血生化检查

血肌酐、尿素氮升高。3.4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5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3.6 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RNA。3.7 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4 诊断 4.1 疑似病例

1.1和(或)1.2,同时具备2.1和(或)2.2者,且不支持其他发热性疾病诊断者。4.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2.3、2.4、2.5、3.1、3.2、3.3中至少一项者。4.3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同时具备3.4、3.5、3.6、3.7中至少一项者

狂犬病

5.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篇五

对2005-2009年四川省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进行评价,为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数据,通过结构化查询语句对监测数据库中传染病个案卡片进行查询和计算,得出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重复报告率以及县区零缺报率等评价指标。结果 2005-2009年四川省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分别为69.18%、84.08%、84.07%、82.58%、81.84%,未及时报告率分别为:43.48%、19.90%、4.46%、2.23%、1.87%;未及时审核率分别为:12.75%、5.41%、1.02%、0.24%、0.14%;重卡率分别为:0.05%、0.04%、0.03%、0.04%、0.01%;县(区)月零缺报次数分别为:15、7、1、1、2次;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分别为11.05%、6.42%、1.39%、0.64%、0.53%。结论 2005-2009年全省网络报告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不及时报告率和不及时审核率逐年下降,重卡数、县区零缺报数逐年减少。各市州报告质量参差不齐,近两年部分市(州)网络报告质量呈下降趋势,提示今后应针对一些重点地区加强传染病网络报告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规范管理和网络直报人员队伍建设及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络报告质量。

我国于2004年在全国正式启动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监测系统后,全国传染病报告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传染病监测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得到改善[1],而此项工作重点之一是要保证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只有根据高质量的传染病网络报告信息才能做出科学的疾病防控决策,因此为了及时发现四川省网络报告质量当中存在的问题,现对四川省2005-2009年的报告质量进行评价。1.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包括四川省2005-2009年报告的39种法定传染病个案资料(排除已删除卡片),以及四川省各年网络直报医疗机构编码等。

1.2 方法 以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质量评价体系为依据,通过结构化查询语句(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SQL)对数据库中传染病个案卡片进行查询和计算[2],得出不同时间段以及地区间各项质量评价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1.2.1报告评价指标[3,4] 1.2.1.1未及时报告数 按报告地区计算甲类以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报告卡从诊断到录入的时间超过24h的报告卡数与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从诊断到录入时间超过48h的报告卡数之和。

(注:由于目前系统尚无法获取确切的诊断时间,故计算未及时报告数时,采用了扩大1倍的时间范围来衡量。)1.2.1.2未及时报告率 指未及时报告卡数占该地区法定传染病报告卡总数的百分比。1.2.2 审核评价指标

1.2.2.1未及时审核数 按报告地区计算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报告卡中从录入到省级审核时间超过2h的报告卡数与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中录入到县(区)审核时间超过24 h的报告卡数之和。

1.2.2.2未及时审核率 指未及时审核卡数占该地区法定传染病报告卡总数的百分比。1.2.3 重卡指标

1.2..3.1重卡数 以县区为单位,按照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病种、现住址6项为查重条件计算各年份内的重复报告卡数。

1.2.3.2 重卡率 指重卡数占该地区当年报告总数的百分比。1.2.4县(区)零缺报情况 1.2.4.1县(区)零缺报数 以市州为单位计算每个月内传染病报告卡数为零的县(区)数。1.2.4.2 县(区)零缺报率 指零缺报县(区)数占该地区总县(区)数的百分比。1.2.5质量综合评价

综合指数率= [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重卡率+县(区)零缺报率] ÷4。2.结果

2.1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

2005-2009年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分别为69.18%、84.08%、84.07%、82.58%和81.84%(表1)。从2006开始,由于卫生部在西部地区开展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计算机装备项目,使得四川省医疗机构网络直报能力得到提高,各年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均大于80%。

表1 2005-2009年四川省医疗机构网络报告情况

2.2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质量评价

2005-2009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逐年下降,重卡数、县区零缺报数逐年减少(表2)。与全国报告质量相比,从2007年起四川省各年的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均低于全国水平[5]。

表2 2005-2009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与全国比较

2.2.1 未及时报告情况

2005-2009年,四川省各类法定传染病的未及时报告数、率均逐年下降,其中甲类传染病的不及时报告率最低,乙类传染病高于丙类(表3),主要系乙肝、肺结核等慢性传染病不及时报告率较高所致。四川省各类网络直报医疗机构的未及时报告数、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未及时报告卡主要集中在医院、疾控中心、卫生院,分别占未及时报告卡总数的38.09%、36.53%、20.48%,其中疾控中心和卫生院的未及时报告率较高,分别为29.03%和18.33%,超过四川省未及时报告率水平(15.09%)(表4)。

2.2.2 未及时审核情况

2005-2009年,四川省乙、丙类传染病未及时审核率逐年下降,甲类未及时审核率有所回升,且远远高于乙、丙类未及时审核率(表5)。

表5 2005-2009年四川省各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卡未及时审核数、率%

2.2.3 重复报告情况

2005-2009年全省累计重卡数594张,重卡数逐年减少。重卡主要来源于肺结核,共504张(84.85%),其次为乙肝(5.39 %)(表6)。

2.2.4 县(区)零缺报情况

2005-2009年四川省各县(区)每月零缺报累计次数共26次,各年分别为15、7、1、1和2次。零缺报县(区)主要集中在甘孜州,占全省零缺报县(区)总次数61.54%。5年期间四川省出现零缺报县(区)较多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2月份,占县(区)零缺报总次数的58%(图1),与当地枯水季节停电有关。

2.2.5报告质量综合分析

2005-2009年四川省网络直报质量平均综合指数率为4.87%,各年分别为11.05%、6.42%、1.39%、0.64%和0.53%,网络报告质量逐年提升(指数值与报告质量呈反比)。5年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显示,21个市州中,网络直报质量较好的是攀枝花市,综合指数率为1.80%,较差的是甘孜州和凉山州,综合指数率分别为8.51%和8.24%。5年来,有16个市、州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逐年递减,另外5个市州在2008或2009年报告质量综合指数与前一年比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甘孜州2009年的上升幅度最大(表7)。表7 2005-2009年四川省各市州法定报告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综合指数率/%

3.讨论

四川省从2004年实施网络直报后,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工作,2005-2009年全省网络报告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及审核及时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重卡数、县区零缺报数逐年减少。结果显示卫生院的未及时报告率较高,甲类传染病审核不及时现象存在,提示今后应加强对卫生院的传染病报告工作以及各级疾控中心甲类传染病审核工作的规范管理。由对重卡分析发现肺结核和乙肝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主要原因是该两种疾病由于病程长,容易出现反复就诊,反复报告的现象,提示,今后应落实好慢性病报告标准及规范,减少重复报告现象。报告质量综合分析显示,各市州报告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攀枝花市报告质量较好,而凉山州和甘孜州报告质量较差(2009年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分别为3.87%,4.01%)主要原因是当地部分医疗机构处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网络通信较差,县(区)级财政难以解决配套经费问题,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当地网络报告质量。

6.法定代表人辞职报告 篇六

敬爱的__医院: 在此,我首先祝我们__医院一切顺利,万事如意;其次我祝各位院领导身体健康,全家幸福,安康! 我感谢两年多来医院给我个学习进步的机会,也感谢院长对我的关心以及各科室同事们对我的工作、生活中的照顾,在此我非常衷心地感谢大家! 经过深思熟虑,我现在决定辞职,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对我所做的工作以及在工作中所做的不足表示歉意,但我希望领导们在我们手下工作过程中给予更多地理解,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要因为病人有什么一点点地不满去你那里告状,就不会青红皂白地在病人面前把我们痛骂一顿,因为虽然在病人看来你是大公无私的,但你知道吗病人有很多时候也是无理取闹,而你呢在没有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就这样全盘否定地批评我们,大大伤害了我们的自尊,也打击了我们的积极性! 其次,由于现在物价上涨很快,但工作强度没有下降,风险日益加大,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而工资仍是五百块钱,却没有上涨,而加班费,值班费等却被取消,我们的生活很艰难,连自己都难以养活,我失去了积极性,如果我再这样上班,我怕难免会出医疗事故,或者是意外,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申请辞职! 第三点,你以前曾经对我承诺,今年底你给我编制,但结果却让我深感意外,一个收费的来医院工作不够半年,却得到了编制,这让我心里很不爽,其实让医院每个人都很不爽,你这是大公无私吗我不知道你从中得到什么利益或是被什么权力所威胁,但你总得有个交待啊!!你这种说话都不算数的人,在大家面前没有什么威信可言,怎么会给医院带来发展,所以我深感危机,工作没动力,觉得这个地方不再适合我发展,所以我决定向您辞职! 申请人:___ ___年_月_日副理:

您好!

在公司工作一年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公司的营业状态也是一直表现良好态势。非常感激公司给予了我这样的机会在良好的环境工作和学习。虽然在公司里基础的业务知识及专业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但俗话说“学无止境”,有很多方面还是需不断学习。提出辞职我想了很久,公司的环境对于业务员很照顾很保护(至少对于业务风险来说),鉴于我的个性,要在公司自我提升及成长为独挡一面的能手,处于保护的环境下可能很难。我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个性倾于内向,你们也有经常提醒我这一点,其实,这不管是对于公司培育人才或是我自身完善都是突破的难点。虽然我的观念是:人需要不断的发展、进步、完善。我也一直在努力改变,变得适应环境,以便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我觉得自己一直没什么突破,考虑了很久,确定了需要变换环境来磨砺。

公司业务部近期人员变动较大,因此交接工作可能需要一个时期。我希望在10/24左右完成工作交接。这个时间也许比较紧,如果实施上有太多困难,我同意适当延迟一周。但是我还是希望副理理解,现临近年底,如果能给予我支配更多的时间来找工作我将感激不尽!

我希望在我提交这份辞程的时候,在未离开岗位之前,是我的工作请主管尽管分配,我一定会尽自己的职,做好应该做的事。另外,希望主管不要挽留我,其实,离开是很舍不得,原因自不用说明。但是既已决定,挽留会让我最终离开的时候更为难。谢谢!最后,希望公司的业绩一如既往一路飙升!主管及各位同仁工作顺利!

此致

7.法定传染病报告 篇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分析资料来源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系按报告地区、录入日期、已审核的2013年安阳市法定传染病个案信息。

1.2方法

将报告的法定传染病个案信息导入Excel,采用SPSS 19.0软件,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传 染病防治 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进行传染病信息报告及时性、审核及时性和报告完整性的统计分析。

1.3评价指标

1.3.1零、缺报单位

指在一定时间内(1年)该单位没有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1.3.2及时性的判定

全部资料中无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因此报告及审核时限均以24h为准;诊断时间和报告卡生成时间间隔小于24h的报告卡为及时报告卡;报告卡生成时间与疾控机构审核时间间隔小于24h的报告卡为及时审核卡[1]。

1.3.3完整性

指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中必填项目即关键指标的填写完整率[2]。

1.3.4准确性

主要传染病报告卡信息中年龄与职业是否匹配, 包括>14岁“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及<16岁的从业人员情况[3],病例分类是否符合传染病诊断标准。

2结果

2.1报告单位类型

2013年安阳市164家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法定传染病卡片21 078张, 其中市级医院报告10 147张,占报告总数的48.14%, 县级医院5 296张,占25.13%,乡镇级医院2 905张, 占13.78%,肺结核专报机构(市结核病防治所,县疾控中心结防科)2 730张,占12.95%。无零缺报单位。

2.2及时性

2.2.1诊断与报告及时性

2013年安阳市共报告传染病卡片21 078张,报告及时率99.995 3%,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诊断到生成传染病报告卡的间隔时间(中位数) 1.77h,其中县级医院时间最长,为3.13h,肺结核专报最短,为0.58h,见表1。从录入到审核的间隔时间 (中位数)0.6h,其中殷都区时间最长,为1.02h,开发区时间最短,为0.3h。见表2。

2.2.2发病到诊断间隔时间

20 178张传染病报告卡,从发病到诊断间隔时间 (中位数)1.67d,其中乙型肝炎7 146张,发病到诊断间隔时间(中位数)0.75d,急性病例1 008张,占乙肝报告总数的14.11%;丙型肝炎1 822张,发病到诊断间隔时间(中位数)1.33d,急性病例124张,占丙肝报告总数的6.81%;肺结核3 391张,发病到诊断间隔时间(中位数)24.42d。

2.3报告卡完整性

2.3.1报告卡空缺项目详见表3。

2.3.2儿童和学生相关项目见表4。

2.4准确性

见表5。

3讨论

传染病监测时效性是传染病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及时的传 染病监测 报告对传 染病的预 防,尤其是对重大传 染病事件 的控制起 到决定性 作用[4]。安阳市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资料显示全市传染病报告及时 率为99.995 3%,市级、县级、乡镇级医院和肺结核专报机构的首诊医生从传染病诊断到 生成报告卡的间隔时间(中位数)1.77h,县级医院最长3.13h。主要原因 县级医院 领导重视 不够,医院的分配激励机 制造成疫 情网络直 报人员工 作倦怠, 和县级医院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致[5]。全市传染病 审核及时 率99.971 5%,报告卡录入时 间到审核 间隔时间(中位数)0.6h。 说明2004年1月全国实行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 之后,传染病疫情 报告工作 发生了质 的飞跃[6]。2013年21 078例病例从发病到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1.67 d,乙型肝炎0.75d,急性病例 占14.19%,丙型肝炎1.33d,急性病例占6.81%,肺结核24.42d。结果提示部分慢性传染病病人报告的发病和诊断时间与实际不相符,今后工作中应加以重视,提高病例分类的正确率。

传染病报告卡片完整的信息有利于对病人的追逐调查,尤其是聚集性病例中意义更大。传染病信息报告还规定:必须填写报告人(填卡医生),有利于了解患者详细病史;学生、托幼儿童一定要填写到所在的学校 (托幼机构)的班级名称,以利于判定是否有聚集性病例发生;对于患者的家庭地址农村要求详细到村级,城市要求到具体街道、路和门牌号,以有利于确定地域的聚集性;对14岁以下传染病病例,要求填写家长姓名和联系电话,以利于病例的追踪随访[7,8]。作者从以上四个方面统计分析,报告卡空缺项目中,市级和县级医院传染病报告卡医生姓名空缺率分别为0.01% 和0.02%,现住地址 填写不完 整率分别 为4.90%、 0.82%;乡镇级医院和肺结核专报机构医生姓名空缺率为0,现住地址填写不完整率为0.46%、0.05%。现住地址填写不完整是由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网络特点决定了传染病病例可由系统内任何地理位置的报告单位报出,报告人不了解病例所在地的行政区划造成[9]。在儿童和学生相关项目中,肺结核专报机构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空缺率为44.44%,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医院空缺率均为0,可能与肺结核专病的管理模式有关;学生、托幼儿童工作单位填写空缺率县级医院最高2.60%,其次肺结核专报机构1.32%,乡镇级为1.13%,市级最低0.42%。市级、县级医院传染病报告信息空缺率较高,主要原因大医院门诊量大,收诊的病例较多,医生整天忙于诊治和书写病例,对传染病的上报只是流于形式,负责传染病报告的疫情管理人员相对 不足,造成传染 病个案信 息的填写 不易做细[10]。

信息准确与否同样是传染病报告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传染病病例分类在传染病报告卡中的重要性仅次于传染病 病种,错误分类 会降低传 染病疫情 的准确性。 安阳市传 染病报告 信息填写 准确率为98.76%。信息准确率最高的是肺结核专报机构,其他依次为市级、乡镇级和 县级医院。不准确性 主要为年龄与职业 逻辑错误 和病例分 类不准确,病例分类不准确病种有乙肝、丙肝、手足口病,原因由于县、 乡级医院临床医生 传染病报 告质量意 识淡薄,传染病诊断标准掌握程度差所致。建议县区疾控机构应加强医疗机构疫情报告人员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报告知识的学习。

8.法定传染病报告 篇八

关键词 儿童 法定传染病 报告 发病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86

本文分析了农三师2006~2007年0~7岁儿童法定传染病发病的水平,根据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全师7岁儿童2006~2007年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09.9/10万,无死亡病例,而全师为134.5/10万,0~7岁儿童报告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发病率,提示防治传染病的重点放到0~7岁儿童年龄组,要加大对儿童防治力度,群居(托幼)儿童,加强儿童家长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各种疫苗接种率。

资料来源

根据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传染病报告卡,收集出0~7岁儿童传染病情况分析。

结果与分析

2006~2007年农三师0~7岁儿童共计报告8种204例乙类传染病(无甲类传染病),其中肠道传染病共计上报160例,占总报告病例的78.4%,计划免疫相应传染病上报30例,占总发病数的14.7%;布病、黑热病、猩红热共发生14例,占总发病数的6.9%,各年龄组的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

性别职业分布:男女总发病率204/185 574(全师的总人口),男性发病130例,报告发病率128.9/10万(130/100 834),女性发病率87.3/10万(74/84 740),男女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见表1。

职业分布: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分别发病99例和105例,各占48.5%和51.5%。

民族分布:汉族共发生156例,发病率为172.0/10万(156/90 697),少数民族(主要是维吾尔族)48例,发病率为50.6/10万(48/94 867),发病率汉族明显高于少数民族。见表2。

讨 论

0~7岁儿童传染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可能与健康教育宣传不到位有关,以及健康教育知识普及不到位,健康行为形成就更谈不上了。从职业分布上看,二者无差异。无论托幼和散居儿童都要重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促使行为形成。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童发病高于女童,差异有显著性,这与男童躁动,到处接触不洁净的地方有关,如垃圾堆处玩耍等。

从表2中可以看出,汉族儿童发病高于维族组儿童,这与当地少数民族习惯独居一处有关,相互之间来往少,可能与维族用流动水洗手也有关。

上一篇:小学环境教育论文下一篇:行测资料分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