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合作

2024-11-19

发展与合作(精选11篇)

1.发展与合作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

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

3.了解世界上国家及地区的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维护国际和平、全不共同发展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

【教学准备】把学生分为5~10个小组,各组分别代表一些国家和地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师生活动新课引入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提问 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你们同学之间有过冲突吗?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们之间发生冲突的呢?过程 学生纷纷举例说明曾经有过的冲突及原因。讲述 国家之间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也经常发生一些冲突。板书 国家和地区。

活动一:认识国家和地区设计意图:创造轻松、和谐的环境,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认识国家及地区,熟悉国家的名称和位置。过程:让全体学生查找世界政区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⑵哪些大洲现在还没有国家?

⑶在《世界政治地图》查出:1)地跨两洲的国家;2)地跨南北半球的国家;3)地跨东西半球的国家;4)内陆国、邻海国、岛国。

⑷国家之间的界线有些什么差异?学生看完图后,引导学生完成教材活动2的内容,让学生能正确区分国界、领土的概念。国界往往是引起国家之间争端的主要因素,例如,中东战争、两伊战争、印巴战争。

活动二:国家及地区间的差异过程:

⑴学生按组别分别代表中国、美国、以色列、巴勒斯坦、科威特、伊拉克等国。

⑵结合教材上图5.1,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查出以上国家,并仔细观察,同时结合自己对这些国家已有的认识探讨一下它们的特点,作好记录。(提示学生注意找出面积较大的前六个国家)

⑶讨论:这此国家之间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⑷各组代表发言。(学生的答案可能集中在:军事、经济、科技的强弱,文化、资源……)教师总结:国家之间在面积、人口、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同时补充在位置、资源、文化、经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宗教信仰往往也是引起民族纠纷的主要因素)

板书:面积、人口、政治制度、位置、资源、文化、经济、宗教信仰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完成下表。(出示表格)

2.发展与合作 篇二

合作市现有农牧民5 667户3.4万人, 分牧业和半农半牧业两种经济类型, 注册登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计353家, 其中:养殖类258个, 育肥类24个, 种植类30个, 其他41个, 通过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组建合作社21家, 流转面积达169.4hm2, 覆盖6乡4个街道办32个行政村 (社区) , 入社社员5 000多户, 占总农户的90%。并从36个市级示范合作社中申报州级示范合作社12个, 省级示范合作社4个, 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2013年度州政府给予多河兴盛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5个示范合作社奖补资金100万元。2014年新注册组建专业合作社24家, 重点扶持和规范化建设原有犏牛繁育、犏雌牛养殖专业合作社81个。专业合作社业务范围多为农牧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等, 且主要面向生产领域。目前, 全市已有3个合作社 (天鸿养殖合作社、永丰藏中药材合作社、拉寨高原蔬菜种植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 通过农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证;14个合作社与流通企业建立稳定产销关系, 产品涉及牛、羊、猪、蛋、奶、畜禽、药材、粮食、苗木、蔬菜 (食用菌) 等产品系列。

2 合作社组建情况

2.1 加强科技培训及宣传引导工作

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认真学习专业合作社章程及有关法律法规, 不断规范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解决农牧民的问题, 选派技术指导员对有热情和发展条件的合作社进行指导。通过培训、宣传, 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了思想观念, 更新了生产经营理念, 培育了一些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法人代表。

2.2 加大项目支持力度, 扩大发展规模

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一产首位产业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 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 以提高专业化生产和组织化程度为方向, 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以观摩点建设为抓手, 全力实施两大产业带建设, 在落实首位产业专项资金1 000万元基础上, 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单元, 整合黄河项目、生产方式转变、牛羊产业大县等项目资金, 投入首位产业发展资金6 342万元。组建黄种公畜专业合作社2个, 组建犏牛繁育、犏雌牛 (奶牛) 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及观摩点12个, 购进良种黄种公牛120头, 良种母畜2618头, 引进娟姗牛冻精4 000支开展人工授精工作。建成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666.67hm2, 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260万hm2, 建设半人工刈割草场1.77万hm2, 圈滩种草1 066.67hm2。新增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646.67hm2。重点扶持卡加曼乡恒达草产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抗灾保畜草料基地建设, 继续加大饲草料种植加工规模, 计划年生产苜蓿颗粒及各类青贮饲料8万t。并对市乡两级示范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项目, 经论证筛选后, 优先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开发项目, 在资金投放、项目争取、技术支持等方面予以优先优惠。有效扩大了合作社规模, 提高了创收能力, 提高了群众参与积极性, 使合作社经过扶持后, 提高了造血能力。

2.3 规范管理运行模式

不断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分工制度, 采取企业管理模式, 通过“合作社+基地”, 统一销售、管理和分红的方式提高农牧民的收入。实行独立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严格按照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核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过程中的成本与费用。聘请三名专业财务人员成立合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代理记账中心, 针对专业合作社会计处理凭证、账簿登记、盈余分配、年度结转、清产核资等遇到的困扰进行指导规范。

2.4 财政及金融支持

认真落实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2014年我市将双联贷款全部优先发放给专业合作社社员, 截止9月底共发放680户3 486万元。在39个行政村设立了扶贫互助资金协会, 互助资金量达870万元。初步解决了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短缺、金融小额贷款服务不足的问题。

2.5 清理空壳合作社

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调查、座谈讨论、依托代理记账中心记账实行财务运行月报、年报制度等方式, 及时了解专业合作社运行情况, 清理了一部分“空壳社”, 有效遏止了个别人以合作社名义套取国家项目资金等损害政府形象与农牧民利益的不良作风。为进一步规范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 规范财务、申请减免税和申报各类项目提供了保障, 奠定了基础。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在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上做了大量工作, 但由于全市经济总量小、自然条件差、专业人才缺乏, 导致专业合作社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

3.1 融资贷款困难, 发展资金不足

合作社普遍存在贷款困难、资金不足等问题, 而合作社自身资金无力完成农产品加工及贮存、种养基地、农田水利设施、收购农产品、销售网点、购置运输工具等众多方面的建设内容, 严重影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3.2 运行不够规范、制度有待健全

少数合作社在制度和机制建设上存在问题, 组织运行不够规范, 机构不健全, 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 负责人缺乏民主管理意识, 制度建设滞后。

3.3 发展不够均衡, 总体水平较低

在已经成立的合作社中其组织结构和形式复杂多样, 经营状况和效益、负责人的素质等差别显著。少数专业合作社虽然也已登记注册、挂了牌子, 却没有实质性的经营活动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存在少量“休眠社”、“空壳社”。合作社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等问题普遍存在, 合作社法人缺乏管理、经营方面的专业知识, 对规范、扩大合作社运营带来困难。

4 今后发展的展望

4.1 加大重点合作社扶持力度

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快速增加的情况下, 转变之前片面追求数量的发展思路, 围绕“两大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 集中力量、重点支持相对规范的合作社做强做大, 建设一批农牧业样板生产基地和有规模的科技示范观摩点, 提升示范带动能力, 注重数量、规模和质量的有机统一, 力求形成“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农民”的良好局面, 达成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的共识。

4.2 完善合作社自身管理

全面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有效发挥其组织功能, 建议相关上级部门对专业合作社进行年度审计、考核, 了解、掌握各个合作社的不同情况, 清除一部分作用不明显, 组织不健康的“空壳社”, 唤醒因资金缺乏、制度建设等原因无法有效开展业务的“休眠社”。同时对于组织规模小, 融资、贷款困难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采取就近原则, 将几个或多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成专业合作社联社, 提高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 更大限度地发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

4.3 解决合作社资金问题

进一步落实国家对合作社的金融支持规定和措施, 制定出台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合作社信贷资金管理办法, 加大对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强化合作社自身的资金吸纳机制和能力, 以合法、合理、自愿、互利的方式, 把社员和农户手中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 满足合作社及其社员对资金的周期性需要。积极探索建立切合实际的合作社资产评估标准和体系。

4.4 做好人才培育工作

制定出台相应政策, 引导、鼓励大学生“村官”到合作社任职, 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为合作社服务提供业务指导, 发挥积极作用。同时, 加大对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业务骨干和所需人才的培训工作, 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摘要:近年来, 我市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 且已逐渐成为我市农牧民增收的新途径、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新切入点。根据甘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精神, 我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靠实责任, 强化宣传培训, 开展技术指导, 规范各类软件资料, 整章建制等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为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做好了铺垫。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3.发展与合作 篇三

一、 中国巴西农业合作的背景

中国与巴西之间在农业领域上的合作与接触可以追溯到200年以前。1812年,巴西皇帝下诏引进中国劳工到里约热内卢附近的茶叶种植园工作。1900年,又有大批华人迁移到圣保罗从事农业活动。中国与巴西之间的农业合作是与两国的国情以及当今世界的经济背景为基础的,主要表现在两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互补、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及欧美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的间接影响。

两国产品结构的互补为两国开展农业贸易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国出口到巴西的产品大多是制造业产品,其中多数是鞋类和服装等低附加值产品。此外,中国也向巴西出口机械工具和设备等较为复杂的产品。中国虽是农业大国,但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耕地有限,故对农产品产生巨大需求。而巴西的农业资源却得天独厚,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十分丰富。巴西仍处在拓展农业边疆的阶段,耕地面积仍在不断扩大。很多人都认为,巴西是“21世纪的世界粮仓”。巴西在大豆、棉花、咖啡等农作物的生产和出口上占据重要地位。巴西的畜牧业也发达,养牛头数和牛肉产量位居世界第2位。此外,巴西在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方面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巴西是中国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和战略物资不可或缺之地,是中国国际化走出去战略的要地。中国尽管在农业资源方面不及巴西,但中国在农产品价格调控,农产品流通运营机制等方面的经验还是值得巴西学习和借鉴的。基于此,中国与巴西的农业合作对两国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两国可以通过贸易、投资、技术交流等手段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最终实现双赢。

两国相关农业政策的扶持对两国各自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两国都把积极开展农业合作作为实现本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和人民的巨大需求,对农牧等大宗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拥有丰富农业资源和较好农业投资环境的巴西自然成为中国企业投资与合作的重点。中国已决定成立中拉农业部长论坛、中拉粮食应急储备机制以及中拉农业合作发展专项资金等。中国也积极给予本国企业各种优惠政策以与拉美国家展开农业合作,尤其是与巴西的农业合作。两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农业方面的沟通协作。2004年卢拉访华、2011年罗塞夫访华以及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巴西都为中巴农业合作铺平了道路,其它主管农业问题的高官也对中巴农业合作持欢迎积极态度。巴西还向我国派出农业专员以增加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并希望进一步拓展农业合作领域。总之,除了在农业购地等问题上巴西持有谨慎态度外,巴西对于中国的农业合作信心满满,并积极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最近几年发生在欧美国家的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也加快了中国与巴西之间农业合作的步伐。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促使金砖国家加强南南合作,以抵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需求下降,投资减少,巴西与他们的经济关系开始出现松动。例如,巴西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占巴西对外贸易的比重在2008年是13.85%,2012年是11.01%,而到了2013年这个比重又降到了10.14%。而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却需求旺盛,尤其在农副产品方面这种需求更加突出,从而为巴西农副产品的出口赢得了市场。2009年中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2010年成为其第一大投资国。巴西财政部负责经济政策的副国务秘书巴勃罗·丰塞卡认为,中国对于巴西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巴西外贸顺差的四分之一来自于对华贸易。不难看出,在欧美国家经济经历寒冬的同时,中国与巴西之间的农业合作却如火如荼展开,并进一步深入推进。

此外,中巴之间农业合作的顺利展开还得益于两国国内政治稳定以及在双边和多边框架内的有利因素。巴西自1985年以来结束军人独裁以来,国内整体上保持着稳定局面。卢拉上台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增强,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为与其他国家开展农业合作提供了有利环境。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中巴两国也在上海合作组织、南方共同市场以及金砖五国等框架内加强互利合作,并联手共同帮助非洲等地发展现代农业,以解决非洲的农业和粮食问题。

二、 中国巴西农业合作的发展及前景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自建交以来,中巴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飞速发展。在1974年两国刚建交时,双边贸易额只有1742万美元,到上世纪90年代两国年均贸易额已增至14.94亿美元。进入21世纪,两国贸易额进一步攀升,2012年,巴西对中国出口农产品179.75亿美元,到了2013年,中国首次超过欧盟,成为巴西农产品最大出口目的国,巴西进口中国农产品总额也达到228.8亿美元。

在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中,大豆及大豆制品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据巴西商务部统计,从2010到2013年,巴西每年出口的大豆约有一半销往中国。而根据我国商务部的统计,2013年1月到8月期间,中国购进了4100万吨大豆,其中巴西大豆占到了2390万吨,占到了58%;2013年6月,中国又批准进口包括孟山都 Intacta RR2品种在内的三种巴西产转基因大豆,避免了当时的贸易摩擦。 此外,巴西大豆产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与巴西大豆产量提高相伴随的是,中国在2014年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总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14年1至7月,巴西就向中国销售大豆2090万吨,已接近去年向中国出口大豆的全年规模。由于中国市场对大豆的需求将出现持续走高的态势,势必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巴西之间的大豆贸易。同时,包括咖啡、蔗糖、肉类等也将是巴西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而中国向巴西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加工食品、水果、蔬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总体上缺乏比较优势。endprint

尽管中国许多农产品在产量上位居世界前列,但出口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导致中巴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逆差地位的主要原因。2001年以来,中国对巴西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一是因为巴西货币雷亚尔大幅贬值导致出口竞争力增强;二是巴西的贸易保护倾向严重,对中国农产品频繁采取反倾销措施,不利于部分中国农产品进入巴西市场。中国和巴西向对方出口的农产品类别都比较集中,中国以加工类农产品出口为主,但规模较小;巴西主要以咖啡、大豆等农产品出口为主,产品数量大并且集中。因此,中国在中巴农产品贸易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贸易逆差的局面长期存在。蔬菜和蔬菜制品是中国对巴西出口的农产品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不过,巴西并不是中国蔬菜出口的主要市场,在双边农业贸易中所占比例很小。

中国和巴西在农产品质检等领域内的合作也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两国的农产品贸易。2014年,中方宣布解除巴西牛肉输华禁令,以恢复双方牛肉贸易,并承诺将加快解决巴宠物食品进口问题。双方承诺对中方水产和肠衣出口企业在巴注册和巴西牛肉、猪肉、禽肉出口企业在华注册工作给予特别重视。巴西承诺修订进口牛羊肠衣卫生要求,以便保障中国输巴牛羊肠衣贸易正常开展。

总的来看,两国之间农产品贸易积极良性发展的势头仍是主流,随着两国宏观经济态势稳定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将进一步得以扩大和深化。

(二)中巴农业投资合作的发展

两国之间相互进行农业领域的投资也是其农业合作的重要内容,其中中国对巴西的农业投资是主流,在2010年,巴西就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仅经国家发改委核准的项目,投资额就高达126亿美元。

就在这一年,巴西新任总统罗塞夫访问中国,和中国签订了面向2010—2014年的《共同行动计划》。该计划同意设立投资工作组,以期沟通双向投资信息和机会,并着力推动中巴在投资领域开展合作。这份计划为中国的一些国有企业投资巴西农业提供了政策保障。实际上,罗塞夫这次访问中国的目标之一就是向中国企业介绍在巴西的农业投资机遇和投资项目,以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去巴西投资。2011年4月19日,巴西农业部长瓦格内尔·罗西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巴西欢迎中国企业到巴西投资开发农业,巴西也将为中国投资企业提供合作的机遇。他在北京访问期间,巴西农业部与中国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别进行了会谈,探讨了扩大双方农业贸易和科技合作的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

国内大型国企和巴西的相关农业组织也在中国向巴西的农业投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领者中国向巴西农业投资的方向。中国重庆粮食集团投资5亿元在巴西的巴依亚洲建立一个集大豆加工、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一体的大豆圈产业链食品工业园区,该州也是重庆粮食集团在巴西主要的大豆种植基地,还投资建造了一座年产量115万吨的大豆压榨工厂。另外一方面,巴西农业和畜牧业联合会(CNA)也在北京成立代表处,期待未来进一步扩大巴西农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并吸引中资企业未来对于巴西进行投资。

中国在巴西的农业投资的另一个重要项目,是投资于巴西的基础设施建设。巴西虽然农产品产量十分可观,但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农产品的运输问题成为巴西拓展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瓶颈。作为巴西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投资于巴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巴西农业物流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更有利于中巴农业合作的长久发展。例如,中国投资于巴西亚马逊州的通往大西洋各港口的铁路,将极大地方便巴西内地农副产品的外销;同时,中巴双方还决定进一步促进粮食、食品加工等农业领域和铁路、高速公路、港口设施等农产品运输物流领域的双向投资。巴西吸引华资的愿望是十分迫切,而巴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也会有效削减我国从巴西运输农产品的成本,从而达到中国、巴西在农业领域的双赢局面。在2014年中国农业部部门预算项目《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指南》中提出,要推动我国的对外农业合资,支持企业到巴西等国开展农业投资开发区建设,这无疑更有力推动我国对巴西的农业投资,并将投资领域进一步深入和扩大。

当然,中国在巴西农业领域内的投资并非一帆风顺,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在巴西的购地问题上。2010年6月,巴西总统卢拉要求准备一项法案,收紧外国投资者在巴西的土地所有权,甚至连已经被授予土地许可证的也有可能被撤销。不难看出,中国在巴西农业部门的投资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尽管巴西政府在土地问题上持谨慎态度,但这并未对中巴农业投资向着积极良性方向发展产生太大影响。中国对巴西农业的投资不仅有利于满足中国对农牧产品的需求,还极大优化了巴西国内基础设施,为巴西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中巴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的发展

除了农业贸易与投资,两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两国农业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农业科技方面,巴西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面。巴西在酒精和糖厂的建设、生产技术以及酒精汽车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巴西主要的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是“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和“巴西农牧业技术推广公司”,分别成立于1973和1974年,均隶属农业部。它们还经常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私人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

巴西在大豆品种改良、高产品种的培育以及生物工程等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巴西为确保粮食安全,正通过全球布局战略加强技术交流,以提高创新能力。2009年5月,巴西总统卢拉访华,在两国领导人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明确了中巴联合实验室设在中国农科院;巴西农业部农牧业研究所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机构签署有农作物基因材料、生物技术方面的多项交流合作协议,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署转基因棉花技术合作协议。2012年8月8日,应邀率团访问巴西的中国科技部长万钢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与巴农业部长菲略为中巴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揭牌,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海外农业科技联合研究平台正式成立。这是我国面向拉美国家的第一个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也是我国在国外设立的首个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的成立将有效发挥、利用中国农科院与巴西农牧业研究院各自的科研优势,推动两国在遗传资源、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食品加工技术、畜牧兽医、农业生态和环境科学、草原科学等领域的合作。endprint

中国在基因材料等方面为巴西提供了方便,巴西也向中国提供农业信息化应用等先进技术,两国在生物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以及农牧业生产技术等领域内也加强了合作。同时,两国还进一步加强动植物优良种质资源的交流,如在2012年6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西联邦共和国政府十年合作规划》中,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与巴西农牧研究院就优质植物、动物种质、生物技术、沼气技术、农业生产技术(大豆生产、水果加工、养牛、水产品和动物疾病控制)交流信息和开展联合研究。该规划还强调在农业领域的研发,以便在粮食安全、功能性食品、食品技术和营养品等方面增加附加值、提升生产率,并从对方经验中获益。

2014年是中国巴西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取得较大发展的一年。在2014年7月17日的达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西联邦共和国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双方表示对在中巴高委会第三次会议期间成立生物安全和生物技术工作组,并签署巴西输华玉米植物检验检疫议定书表示欢迎;两国一致认为,在农业科学研究以及农业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十分必要,两国将继续致力于强化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遗传资源获取及成果分享的国际机制,并在生物多样性大国联盟框架下保持良好协调。此外,在2014年中国农业部预算项目《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指南》中,我国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全球战略布局,建设中国---拉丁美洲农业生产加工示范园,支持与巴西等拉美国家开展农作物种植示范和技术推广项目。与此同时,还提出要搭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与巴西等国建立中拉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等,这一项目将会有效促进中巴两国的农业科技合作,并以双边带动多边,推动我国与整个拉美地区的科技互利合作。

三、 对中巴开展农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拓展中国对巴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尽管我国最近几年已在巴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但力度还远远不够,巴西内陆大部分地区的农产品仍无法顺利运输至港口。巴西铁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很多铁路都是零星分布,没有形成联通国内各地的铁路网络。巴西的河港与海港建设也相对滞后,港口严重负荷,运输能力有限。因此中国应加大在巴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力度,重视在巴西建设综合性、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体系方面展开合作。在2014年7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西联邦共和国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中,巴西鼓励中方企业参与巴西有关项目招标,尤其是连接米纳斯吉拉斯州卢卡斯里奥韦尔迪市和戈亚斯州坎皮诺尔特市铁路段招标。这不失为中国巴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一个重要契机。此外,在修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我国也应当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努力推进中国与巴西进口农产品的多元化。目前我国从巴西进口的农产品多为大豆、咖啡等作物,进口种类相对单一。实际上,巴西是世界上诸多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国,除大豆和咖啡外,柑橘、玉米、肉类等农作物也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增加自巴西进口的农产品种类不仅有助于实现我国农产品来源市场的多元化,加强中巴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还对巴西的经济发展大有裨益。例如,2012至2013年度,巴西玉米总产量为8130万吨,其中1980万吨用于出口,但对华出口量仅为80万吨。一旦巴西能够实现玉米对华全面出口,每年出口量将增加1000多万吨,价值40多亿美元,这将极大地促进巴西农业的发展。此外,两国政府及相关团体也应力图打造、拓宽两国农牧产品贸易和投资的平台,进一步扩大并提升两国在农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力促双方尽快成立农产品商贸办事处等相关机构以形成专门化的对口合作平台并使其常规化、制度化,以加强巴西农牧产品在华出口的多元化。

第三,进一步加强中巴农业科技领域的互利合作。中巴还应进一步加强在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互利合作。应加大农业机械产品的合作创造推广力度和农业品种和技术的补充与共同研发,并加强农业产业的合作开发,即中国企业到巴西建设农庄、共同开发农业新产业或出口产业;此外,两国还应加强在生态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低碳农业是巴西近些年来大力鼓励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政府不仅从政策上扶持,还提供了专门的低碳农业贷款。低碳农业计划覆盖巴西全国,实施时间为2010年至2020年,包含的7项内容中有6项为低碳农业转变技术。巴西政府提出,在不超过2年的时间内,低碳农业应满足社会要求。巴西政府预计,这一计划的总投入约为1970亿雷亚尔(约合820亿美元),资金主要来自政府预算和贷款。巴西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就,如将大量的贫瘠和酸性土壤改造成肥沃良田,在热带地区种植原非热带植物,实施生态种植方式等。巴西农业研究所还在研究一套整体方案,旨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以改善土壤质量,并保证农产品产量。加强两国在上述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利于把两国的农业和能源合作引向深入,还会有效减轻我国的能源压力,有利于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第四,积极开展中国与巴西人文领域的民间交流。 两国在农业合作的过程中要格外注重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因素。中巴两国相距遥远,两国除了在经济领域内联系较为密切外,在文化以及民间交流等方面联系较少。中国很少有既熟练掌握葡萄牙语又对巴西历史文化有所了解的人才,而巴西对中国的了解更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片面和误解。在政府层面,巴西的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十分复杂,政府办事效率不高,且政府和普通民众对中国四处购买土地和大宗商品颇为反感。一些农产品加工厂不仅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同意,还要取得环境许可,从而导致中国企业在巴西经营受阻。因此,中国的企业和个人应加强与巴西当地社会的接触,充分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努力培养针对巴西的各种商务人才和外交人才;我国各级政府还要积极加强与巴西联邦政府和地方各州政府的疏通,以减少由于审批过程复杂等原因所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当然,中国企业本身在巴西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也要努力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消除由于生态破坏而导致的我国企业与当地政府、民众和相关环保组织的矛盾与纠纷,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以更好地推动中巴之间的农业合作。

第五,进一步提升中巴两国参与全球农业资源配置的能力。应进一步向多边和区域框架内扩展和深化。在对非洲的农业援助和支持方面,两国虽积极合作,协调并进,但并未彻底摆脱发达国家对非洲农业控制的影响。例如,由于西方国家反对津巴布韦进行土地改革,使得中国与巴西在土地的获得以及农业品种改良等方面遇到很大阻力。因此,两国进一步加强农业合作,并携手非洲国家共同抵制来自西方国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成为非洲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两国政府应大力推动两国企业在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巴两国主动参与全球农业资源配置的能力。两国还应在上海合作组织、南方共同市场、金砖四国乃至WTO等框架内进一步深化合作,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其中,互利共赢,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中巴两国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的领头羊作用,并促使国际经济秩序向着有利于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和稳定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吴白乙:《拉美黄皮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Recent Baumann:“Recent Features of the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Brazil and China”,Presentation at the Shanghai Forum ,May,2009.

[3]李放、卜凡鹏:《巴西—“美洲豹”的腾飞》,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3。

[4]ECLAC (Ecom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rn), Brasilia Office, Statistical Report of the Brasilian Economy, 2013.

4.台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现况 篇四

作 者: 发布时间: 2006-1-6 15:56:10

2005年12月13日,台湾农民联盟农业交流小组召集人陈秀贤先生应邀到我所,就“台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现况”做学术演讲。

演讲提纲

台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现况 台湾农民联盟

陈远峰

2005.12

一、历史简述

1、日本殖民时期

1902 澎湖首创“妈宫产业组合”。

1905 成立“宜兰兴产组合”,为台湾最初的类似信用合作礼。

1913 2月,殖民政府颁布《台湾产业组合规则》,以“共存共荣”为口号,“一市街庄,一产业组合”为目标,在各地强力主导设立信用、贩卖、购买、利用等专类合作组织。

在税法上,产业组织免征所得税、营业税及营业收益税。殖民当局并提供资金供农民低利融通,在农、工、商等各类放款额度及件数均以农贷为最,如:1927分别占41.78%及50.27%。

l915 有识之士开设“农村讲座”推动“研习活动”等在各地陆续筹设农民组合,如“二林蔗农组合”、“风山农民组合”、“大甲农民组合”、“曾文农民组合”,并成立“台湾农民组合”广设支部,唤起农民抗日运动。

l92l “台中州青果同业组合”实施共同供货(共同运销)制度。l925 12月,成立台湾青果同业组合联合会。

1940 各地产业组合计有501单位,社员数为609,817人。农业社员有386,191人,占产业组合社员总数的63.33%亦为当时台湾农家人口总数2,984.,258人的1 2.9%,农家总户数的89.8%。1942 7月,为执行经济统制政策,急需设立产业组合的上级统筹协调联系机关,以扮演战时所需资金筹集与物资供应之角色,允许设立联合会,并补助经费供发行合作刊物、举办合作讲习、召开各种会议。

1943 12月,台湾总督府公布《台湾农业会令》,将所有农业团体强制合并为三级制系统农业会,至此,发展近3 1年的产业组合划上休止符。

2、光复迄今

1946 2月,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公布“台湾省合作组织调整办法”,规定一切产业组合依“合作社法”(1934年3月在南京公布,1935年9月实施)及相关法令,改组为合作社。4月底,在民政处之下设立之“台湾省合作事业管理委员会”,裁并入社会处。

12月,合作组织改组工作全部完成。共计合作社有47l单位,个人社员达703,198人,己缴股金47,858,114元旧台币。

1947 1月,订颁“台湾省设置合作农场实施规则”,积极辅导合作农场,参与向日本人接收的公私耕地17万6干多公顷的有效利用。

1948 1月,公布“台湾省合作事业管理处组织规程”,并在台湾省政府社会处成立“合作事业管理处”(简称合管处)为全台合作社之主管机关。

6月,成立“台湾省合作社联合社”。

1949 台湾省主席陈诚接受农复会建议,起草《台湾省农会与合作社合并办法》,并经省委员会议通过颁布实施,规定凡原农业会改组之农业合作社,一律并入农会,于是年12月底完成,计农业社逾300社并入农会;渔业社逾60社并入渔会。

1950 行政院修改所得税法及营业税法,免税范围仅限于消费合作社。

1952 8月,行政院颁布施行“改进台湾省各级农会暂行办法”,着手进行农会会员资格检查,以净化农会,完成农会改组工作。该暂行办法第七条二项规定“已成立农会之乡镇,不得再成立乡镇合作社”。从此农业合作社之组设,依法组设特产产销合作社,如香蕉、文旦、茶叶„„等,其余则陷入停顿状态。

1973 9月,公布《农业发展条例》,核心内容是加速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所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此条例被称为农民基本法。

1974 立法院修订《农会法》,(废止台湾省各级农会暂行办法,废除股金制、终止对会员盈余分配,农会自此丧失其为合作组织的法理依据)经行政院颁布实施。解除农业合作社筹组禁令。1987 7月,解除戒严令。农业合作社的组设,呈现蓬勃发展现象。

8月,成立“台湾省合作事业发展基金会”。

1992 l O月,行政院农业委员会颁布《农业产销组织整合实施要点》,并订《合核心农民组织及辅导计划》,积极推动蔬菜、果树、花卉等七类产销班,1994年底共成立3,619班,人数计72,359人。至1998年止,共有6,214班,人数共计119,797人,内有蔬菜产销班973班、37,598人,果树产销班2,214班、1 7,040人,花卉产销班539班、6,725人。

1993 海峡两岸合作组织开始交流、互访,并在1994年由逢甲大学举办“海峡两岸合作经济学术研讨会”。

1997 全年新成立各类合作社97社,解散74社。农业合作社新成立3l社场,解散10社场。另据1991年以来各年年报显示,台湾农业合作社场损益除1996年外,悉数为负数。

1999 7月,成立“台湾合作运动协会”,系结合合作学界、运动界、事业团体、合作行政人员等共同组织之团体。

200l 7月,全台合计有328个农业合作社、207个合作农场,参与农民逾20万人。

11月底,行政院院会决议通过《农业合作社法草案》。另有民间版《农业合作社法草案》同时呈立法院,并案讨论;但迄今仍未付院会。

12月底,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发布《农业产销组织辅导办法》类别由原七类增加为二十类。并说明本办法系“为辅导农业产销组织建立企业化、资讯化及制度化的共同经营方式,以改善农业经营管理,并提高农业竞争力。”

3、历史经验

a、合作事业发展几全为行政当局藉行政力量,以由上而下的方式,积极主导扶植设立而成。b、信用组合——小生产者以人格的相互信用连带保证为基础,共同筹资设立,以对抗不合理的高利贷诈取。

c、贩卖组合——即运销合作社。将社员所生产的产品,透过共同贩卖,以增加收入为目的。192l、1936分别开始办理香蕉、蔬菜共同运销。

d、购买组合——即供给合作社。批购产业及生计上的必需品供应社员,以减少生产成本及生产支出。e、利用组合——原称生产组合。以社员产品的加工及社员产业或生计上需用设施的共同利用为目的。f、日据末期的农业会奠定现今多目标、多功能的基层农会的组织结构与事业经营基础。但却因早期以信用事业为主力的普及方式而影响日后农会偏重信用部的经营取向。

二、现况 l、辅导与支持

a、宪法第13章“基本国策”第145条“合作事业应受国家之奖励与扶助”。

b、催生《农业合作社法》;更改主管机关。

c、冻省缩编与地方政府裁撤合作单位。

d、财政补助偏低。

2、有合作事业而无合作运动

a、合作组织系“以运动为手段,以事业经营为目的”。

b、合作运动理念与本质系“以人的幸福为目的,以人的结合为手段”。

c、缺乏合作运动灵魂——“思想”、“哲学”与“信条”。

d、合作意识扎根工作从头做起。

3、农民产销班

a、组织管理——提升内聚力,促进活性化,增强竞争力。

b、田间作业合理化——生产过程标准化,作业效率最佳化,追求最高质量的田问收成。

c、共同采购——提高采购优势,落实品质检测,降低资材成本。d、共选共计——树立分级标准,落实选别计价,强化品牌价值。

e、共同配送——形成经济规模运输量,有效规划管理产销程序,寻求最经济的成本、安全、及时、准确输送。

f、雇客管理——依特性、需求建档,拟定最佳互动方式,进行关系管理。

4、实例简介

a、西螺汉光果菜生产合作社:

供应军队副食、学生营养午餐及大型物流等量贩系统。

b、台南县渔权会渔业生产合作社:

体制外抗争团体转型,接受政府辅导的案例。

c、六甲乡农会花卉产销班:

火鹤花(红掌)外销之典范,独占日本市场约20%。d、斗南镇农会代耕制的产销班:

回流劳动力创造外销绩效的新农业,横跨行政区的集作模式。e、东势镇农会梨产销班:

出于蓝更胜于蓝的高接梨的故乡,集休闲、文化、生产等的现代农业。

三、问题

1、多为个人社、私社,规模与资金严重受限。

2、政治派系与行政资源的共生关系。

3、法令不合时宜、政府支持力量不足。

4、缺乏合作精神,背离合作原则。

四、建言

l、设置中央专责机关,制订《农业合作社法》。

2、落实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合作运动。

3、设置“农业合作运动”发展组织,推展合作教育。

4、政策配套、落实制度;放活组织、畅通市场。

5.发展与合作 篇五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历来受到重视,作为一名基层农机工作者,笔者认为建立新型农机合作社对我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机合作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前景

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使很多大型农业机械空负荷运转率高,导致了大型机械的使用成本上升,农民负担加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分散经营的承包方式不仅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结构调整,而且农民难以依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模式,抵御市场风险。

农机合作社是农民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在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权、放活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以农业机械入股、实行集约化经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农机合作社按照现代化制度的要求,形成的一种新型农机管理机制,以实现节约成本,提高大型农业机械的利用效率,发挥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农机合作社依照现代企业和管理办法和模式,实行规模化经营,可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二、建立农机合作社的意义

1、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流转,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长期在外打工或无力经营土地的农户,可以将土地直接转让给农机合作社经营,增加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经营收入。农民也可以在不改变土地收益和权属的前提下,将农业机械以入股的方式集中于农机合作社统一经营,获得收益。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统筹安排农业生产,可大大提高农机具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利益的“双赢”。

2、有利于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广泛,农业机械化的作用能够得到真正发挥,特别是通过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彻底打破多年来束缚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特别玉米机械化收获存在的“瓶颈”问题,可以有效实现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别处,还可以遏制农田扬沙,防止耕地土壤水蚀和风蚀,提高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3、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装备结构优化,机具性能先进,有利于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深松整地、机械化精量播种等新技术的推广,加快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据统计,依靠新型农机技术,水稻平均亩产可增加15%到20%,提高工效30倍至50倍,每亩节约生产成本20元以上,每亩地增加收入100元以上。别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可以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或输出就业,有效增加农民的非土地经营收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4、有利于农机规模化经营。乡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不仅很好的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机利用方式带来的浪费,还解决了单机作业不能满足大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问题,以及农机户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难以购臵先进、高效的新型农机具的问题。

三、关于农机合作社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装备结构。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建工作在我县刚刚起步,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国家财政补贴力度和增加补贴机具类型,激发农民建设和加入农机合作社的积极性。只有提高了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从中得到实惠,合作社才能得到农民拥护,才能使合作社建立在牢固基础之上。

2、强化部门协调,提供便捷服务。为切实抓好农机合作社的组建工作,各级政府就精心组织、协调好各有关部门,努力创造有利条件,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政策认真落实机具补贴资金,做好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配套、选型指导工作。同时,为了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建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规范化开展,农机部门应当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操作机手加大培训力度,促其规范操作,安全生产。

3、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运行质量。为搞好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机部门应当深入到乡镇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进行有效的督导,发挥应农机合作社应有的作用;积极联系各农机具生产厂家,开展农机具作业期间的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只有做好了人员培训、农机维修、信息网络和农产品销售等一系列农机化服务工作,才能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沿着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

4、制度建设是保证。建立健全农机合作社制度,对其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使加入农机合作社的农民有章可循,依规办事,用制度、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农机合作社才会具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农机合作社作为新型的农机服务组织,为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找到了切入点,为农机规模化经营服务和推进农机化进程选准了突破口。笔者认为组建乡镇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机合作社在我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6.发展与合作 篇六

戴秉国

2011年9月22日,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署名文章,全文如下:我很高兴再次来到法国,亲身感受中法、中欧间日益紧密的联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欧交流合作不但没有放缓,反而呈现加速发展势头。中欧贸易已超过金融危机前水平。欧盟对华出口增长尤为迅猛,欧洲产品从服装到汽车在中国广受欢迎,截至今年8月,雷诺汽车的销量已经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更多欧洲企业落户中国,中国企业也积极赴欧投资。法国旅游发展署统计,2010年中国游客在法国消费总额为8.9亿美元,比2009年高出60%。中国对欧洲经济和欧元抱有信心,支持欧洲一些国家采取的经济金融调整措施。中欧合作有力支持了双方应对金融危机的努力。

中欧关系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生动缩影。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俨然成了“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程度前所未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安危与共,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这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特征。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任何国家要想自己发展,必须让别人发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须让别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须让人家也活得好。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单打独斗。那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非和平手段谋求发展空间和资源的做法,越来越行不通。要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舟共济而不是同舟共“挤”,合作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携手共进、共度时艰应该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理念。

7.世界农机合作社发展模式与启示 篇七

在西欧国家, 农民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农机服务, 农民自家的农机坏了等等, 只要打一个电话, 就能得到优质的上门服务。在日本、韩国, 农机服务体系也相当健全完善, 从组织农机生产, 到售后服务、农机培训、农机维修等等, 都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 使农机的购买者、使用者毫无后顾之忧。

西欧国家和日本、韩国在推进农机化中, 都十分重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西欧国家有农业合作社, 日本有农协, 韩国有营农团, 这些都是农民组织。他们就是以这些组织作为载体, 把农民联合起来, 有效地推进了农机化。

一、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简述

高度的农业装备水平和机械化作业水平。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均具有较高的农业装备水平和机械化作业水平。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 每个农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达1.5万美元, 比制造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装备率高22%;加拿大平均每个牧业劳动力拥有8万加元的机械设备;法国和德国每个农业工人拥有的固定资本在2000美元以上。先进的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产品随着技术的不断改革更加多样化、性能更可靠。高新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广泛应用, 使农业机械向高度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高生产率方向发展,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农业机械化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下降, 推动了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大分工和经济繁荣。

完善的农机社会服务体系。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目前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美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很成熟, 是一个高度分工协作的产业。农场的耕作、播种、施肥、灌溉、收获、加工等作业, 可以自己动手, 也可以请服务公司全过程代办。农场的任务是制订计划并掌握各个环节的时机和技术, 提出生产过程中的措施和要求, 签订合同, 明确任务和要求, 各个环节的工作均可交给服务组织办理。

“农机环”是德国的农机合作组织, 约一半农户加入了农机环, 政府对农机环给予扶持:一是对农民合作购买大型农机给予资金补贴等优惠待遇;二是对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办公设施, 如电脑设备等;三是培训合作社负责人, 提高他们的组织服务能力。

法国在战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农业机械逐步取代了畜力和手工劳动, 为了解决购买昂贵设备的资金困难, 提高农机利用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农民自发组织了集体购买和共同使用农机的“居马 (CUMA) ”合作社。一些大型、专业化农业机械, 如经济作物作业机械、大型收获机械基本建设机械等, 都通过合作社集体购买。法国共有1万多个“居马”, 分布在全国各地。“居马”的机具使用成本比个人购机使用降低了40%。合作社的收入来自社员交纳的会费和农机作业服务费。

日本的农机合作组织主要是“农机银行”。日本针对农户小而全的农业经营形式建立了“农业机械银行”, 有效地解决了农机化资金不足的问题。其做法是由几户农民联合起来, 一家买收割机, 另一家买插秧机, 其余的几家分别买拖拉机、排灌机械等, 独立经营管理, 统一集中协调使用, 使用人向机具所有者支付租金。这种做法投入资金少, 使用效益高, 作业成本低, 社会效益显著。1978年在东京开始推广, 目前在全国已有1000多个这样的“农业机械银行”。

发达国家都建立起了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系统、私人服务系统和农民自己联合组织起来的合作服务系统。农业机械合作组织形式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法国居马、德国的农机环和韩国的机械化营农团为典型代表的纯属民间性质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团组织;第二类是与政府联系紧密, 政府给予补贴, 协助政府制定或执行有关政策, 带有明显管理性质的组织形式, 如日本的农业机械化协会、全国农业机械商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农业机械工业会;第三类是纯以盈利为目标的公司和企业, 美国和德国的农业机械租赁公司、经销商等是典型代表;第四类是纯属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 如日本的肥料机械处、地方农政局和美国的农业部。

服务组织的服务范围广、服务质量高。服务领域包括了从种到收到农产品的加工及流通的农业生产全过程。如西欧国家的大型、综合性农机服务组织拥有耕、耙、播、收等各类作业机械, 各种专业服务组织可以提供种苗、植保、储运、加工等服务。这些国家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了90%以上的农业劳动, 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在组织方式上, 服务组织的社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一人一票, 有合理的分红机制。在管理方式上, 每个服务组织都有协会章程, 设有董事会和监事会, 服务组织的重大决策活动等必须经会员大会的表决通过才能实施。

服务组织承担着新技术、新科技的试验示范与推广的职责。由于农机服务组织有比较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素质的农机技术人员, 因此对新技术及新机具的接受能力要强于单个农户, 在机具的使用、维修、保养和管理方面都发挥了较强的示范推广作用。

服务组织起着联系政府与农户的桥梁作用。由于采取市场化、商业化的运行模式和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 农机服务组织对政府政策和市场行情了解及时, 有利于指导农产的经营生产活动;同时通过指导和服务, 了解农户的需求, 可以把信息及时反馈到政府决策部门, 使政府更好地制定适合农业发展的政策。

农业机械合作组织具有完善的组织管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并通过合同形式规定组织及其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这种组织一般至少由5人组成, 成员必须是农业生产者, 须向组织交纳一定费用。农机合作组织对产权、服务范围、资金筹集均有相应规定, 并制定详细的机械使用计划、实施方案以及下属分支机构调整和解散条款等。

发达国家的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很小, 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 对现代农业装备具有强烈的需求, 农机社会化服务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组织保障。迪尔、凯斯纽荷兰、阿格科、克拉斯、沙姆道依次法尔、库恩、格兰、久保田等著名农机企业广泛分布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机械化高度发达的国家, 先进的农业装备技术和强大的农机工业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美国的农业立法比较完备, 在农业法中对有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教育、教研、推广、产品质量鉴定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德国主要通过制定《农机法》要求农机制造厂商必须保证本厂农机产品有充足的零部件供应和农民操作安全。日本政府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协同组合法》、《农业协同组合合并助成法》、《农业复兴法》、《土地改良法》、《农地法》等法规和政策。在政策体系上, 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在农业机械购置方面都实行了补贴支持政策。韩国在推进农机化的关键时期, 对一定规模的农协、农地改良组合等机械化营农团购置农机实行补助40%、贷款60%的全额支援供应办法;而日本则侧重于对购用高效农机实行补贴;德国侧重于对农民用的柴油实施23%~50%的价格补贴。美国支持农机的政策主要表现为信贷和税收政策。

二、发达国家农机合作社运行及发展机制

农业机械合作社由那些希望共享农业机械的农民组成。其成员共同投资购置农业机械, 共同分担固定成本及运营成本, 共同使用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归合作社所有。无论成员对合作社投资多少, 每位成员对合作社的任何决议都拥有一票的表决权。农业机械合作社为农民带来许多益处。

一是可以节省成本, 加快农业机械更新速度。二是在购买农业机械时可获得价格上优惠, 增加农户购买力。三是通过合作社购买和租借机械设备 (特别是大型设备) 。四是享受先进机械和技术带来的便利。五是农民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资源。六是共享农业机械使得年轻一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不会产生较大的债务负担。农机合作社的由许多农场组成, 一个合作社至少有5名成员, 法国的居马和美国的农业机械合作社 (威斯康星州法令) 对此都有相应规定。假如成员少于50名, 那么必须在其中选出最少3名董事。根据合作社的大小, 合作社可以通过成员协商一致管理, 或者是聘请一个经理管理 (该经理应该是非合作社成员) 。此外, 还要雇佣其他辅助成员包括机械师、会计、机械设备驾驶员等。

农机合作社资金一般来自3个方面:成员投资、信贷和会费。以居马为例, 加入合作社任何一个下属分支机构, 每个成员都必须进行一定份额的投资, 合作社利用这些投资购买农业机械。成员投资没有利息, 通常也只需交纳购买机械价格的20%~30%。多数情况下, 成员投资额由所有成员平摊。剩余70%~80%的费用, 则通过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为了保证每个居马的下属分支机构的机械设备快速周转, 贷款期一般较短。此外, 会员还必须缴纳一定的会员费, 每位成员所分担的费用与其使用机械的多少成正比例, 会员费的多少取决于开支情况。如果居马运作成本产生盈利, 盈利则由居马保留或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返还给成员, 实际上盈利的返还是通过降低来年会员费的方式返还给成员。在合同期内, 原有设备的更新出售由董事会决定, 出售机械可用于降低会员费或购买新机械设备。原来的合同必须终止, 需要签订新合同。若合同到期, 成员可选择解散机构, 相关设备在出售前必须得到董事会的批准, 出售所得归居马所有, 该机构的最初成员可得到相应的补偿。组建合作社需要成员的前期产权投资, 即成员希望加入合作社就需要进行投资。投资的方式有很多, 如公寓抵押或土地参与的方式。以土地参与投资的方式, 是根据在合作社中需要使用设备的数量占总使用量的比重来核算其所有权。但无论每位成员在合作社中所占产权多少, 其投票权都是一样的。

合作社成员签署书面协议, 商定如何使用每台机械, 协议中明确规定产生争执或者一方当事人终止农事时怎样解除共有机械的所有权, 并说明在其共有机械所有权解除时如何确定机械当时的价值。农业机械合作社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机械的共同使用、租赁、推广、培训、维修、燃料供应等方面。其中, 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服务是其核心内容。农业机械合作社、制造商和独立的公司都可以提供租赁业务。租赁方式有普通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种, 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税收的不同。每个农业机械合作组织对机械的使用和维护都有严格管理规定, 如果发生故障, 负责人会同设备管理员, 必要时召集该分支的所有成员, 共同寻找发生故障的原因;如果不是意外事故, 造成事故的成员必须支付维修费。如有需要, 由董事会决定是否起诉。如果是意外, 由分支机构所有成员共同负担维修费。如果有较大的无过失故障, 而合作社没有足够的维修费用, 则该分支机构成员需支付额外费用。由于加入合作社, 一般情况下, 一个成员正常进行种植作业只用4~5天, 收获只需要3天。有研究表明, 一般情况下, 合作社成员每小时的固定成本要比个体农户低27%, 尽管合作社成员每小时的运作成本要比个体农户高46%, 但是, 因为合作社成员每年使用收割机作业的时间短, 总成本降低。

各个合作社成员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同, 需要工时长短不一, 或是没有足够的工作量来独立雇佣全职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合作组织应运而生, 主要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稳定和有技能的农业劳动力, 形成各合作社之间农业劳动力的共享。

三、发达国家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借鉴意义

发达国家对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都有相关法律法规, 特别是对农机作业、教育培训、农机产品质量和安全等, 并在法律框架下实施了政府的干预。因此, 我国应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框架下, 出台涉及农机各方面的细则法规, 尽快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 健全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干预应以相关法律为框架和指引, 强调以经济手段对农机社会化服务进行引导和扶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策应向多元化发展:继续对农业机械购置实行专项补贴;继续实施农业机械用油专项补贴;继续执行农机作业免税政策;加大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现有的农村融资渠道基础上, 改善融资环境, 增加专门为农业机械化融资的渠道。

8.对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篇八

关键词:校企合作 问题 思考 建議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院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工学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对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进行探索。

一、对我院校企合作的思考

1.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与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的不相适应。教育部发文要求“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提高,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更高,目标更明确。

2.浅层次的合作方式与现实追求的不相适应。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和合作方式,开展校企合作。”但在现实的环境里,大多数学校都是与几个企业签订了实习合同,推荐部分学生到几个企业就业或者是到实习基地里顶岗实习等等浅层次的校企合作。

3.单一固定的专业建设与多元化的发展不相适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由于我院由三所中职和一所电大合并而来,一些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长而缺乏实时的动态调整,导致专业建设和培养的目标已经不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行业企业的岗位技术需求。随着城市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使第三产业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而且预示着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城镇建设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对我院校企合作的建议

1.进一步增强学院自身实力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发展服务。为了更好地适应区域性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强化自身“素质”。首先,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对岗位的适应性,做到“因岗施教、因材施教”;其次,积极调整专业设置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满足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需求。

2.优化整合现有专业实训和实习的资源,促进学院实训基地规模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学院必须对现有专业进行系统性的调整和优化,并在现有基础上上一个层次,形成适应学院在实训和实习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专业与专业群结构。确保教育过程始终围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质的总目标进行,将企业文化、技术力量、场地设备等融合、吸纳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带动专业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专业建设与企业的发展同步化。

3.推进校企合作的外延与“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同步进行,提升学院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需求。学院当前面临着资源整合和规模拓展的基本现状,但同时也必须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学院校企合作的外延建设与发展。对此必须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核心抓手就是要推进校企合作的外延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同步发展,实现校企合作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同步推进。

9.发展与合作 篇九

据了解,基德基金之所以选择汇付天下,正是看中汇付天下作为国内领先的金融支付品牌的综合实力,在获得证监会发牌后的第一时间,与汇付天下签订了独家合作协议,缔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基于汇付天下在天天盈基金支付平台账户体系中的卓越经验,汇付天下将在未来提供专属账户等模式,通过构建专属账户体系,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支付体验,显著降低运营成本,从而有力的提高基金销售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及提升客户黏性。

汇付天下定制级的支付解决方案,能够保证基德基金用户一如既往地享受源自利得财富的服务品质和交易体验,使基德基金得以延续利得财富“最大化地保障客户资产安全”的经营理念,为个人财富创造更多增值机遇。

汇付天下定位于金融支付专家,聚焦金融支付和产业链支付两大方向,核心竞争力是为行业客户快速准确定制支付解决方案,2011年首批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汇付天下2010年首家获得证监会批准开展网上基金销售支付结算业务。

基德基金专注于基金销售业务,旨在为客户提供专业、优质的基金投资、咨询等相关服务,拥有成熟的产品投研能力和持续的服务品质,在获得证监会颁发的基金销售业务资格后,将丰富利得财富的产品线,以期全方位为客户做好资产保值、财富增值。基德基金的母公司利得财富成立至今,已积累了全国范围内万余名高端客户,通过利得财富配置的资产规模超过50亿元人民币。

10.发展与合作 篇十

近年来,××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将其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引导和促进了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特点

截止2009年4月底,全镇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5家,比去年新增1家,入社农户348户,带动农户2190户。

(1)分布:官渡办事处1家、楠木办事处3家、碾坪办事处1家。

(2)按行业和产业分布:柑桔类(包括蜜桔、椪柑、脐橙、桃叶橙、甜柚)合作社共1家,畜禽养殖类合作社4家。

(3)按领办人分有二类:一是农村能人(营销大户)领办型,二是基层组织牵头型,如四季优质碰柑合作社由四季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陈代存领办。

(4)从内部运作机制分析,内部运作比较成熟的合作社大体占20%(也就是一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内部机制正在完善的占80%。

主要特点:一是兴办主体多元化。农民是兴办专业合作社的主体,目前有70%左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种养大户、技术能人、营销大户、经纪人等牵头兴办的。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由其他社会成员和农村基层组织牵头兴办。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和分流的专业人员牵头兴办的专业合作社,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合作形式多样化。不仅有生产技术上的合作,也有品牌和商品销售上的合作,还有资本上的合作。三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从个别产品的生产,发展到种植、养殖、运销、加工、储藏、农机服务等多个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经营上,占到总数的88.9%,在种植业中以柑桔、蔬菜居多。合作内容已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所有环节,从过去提供生产、加工、仓储、运销、技术信息某一项或几项服务,发展到实行产加销综合服务。四是内部运作逐步规范。农民合作社以成员代表大会为最高决策机构,所有成员权利均等,一人一票。从章程的制定、组织机构的设置、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均由成员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充分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现了农民平等参与、当家作主、自我理财的愿望。目前,我镇围绕柑桔、生猪等主导产业都建立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当前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相比,我镇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组织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弱势群体联合使起步阶段的合作社组织规模化普遍偏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目前,多数合作社社员数不到100个、注册资金低于10万元,这些将影响到合作社的带动效应。

二是以种养业为主,深加工不足。我镇现有的合作社中,90%都是从事种植和养殖,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合作项目还没有。大部分合作社的服务和业务停留在初级产品销售及信息、技术层面上,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合作社较少。

三是以提供服务为主,利益共享不足。现有的合作社,绝大部分只是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和信息服务,合作社和成员之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经营活动能力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在经济利益上形成共同体。

四是发展环境仍不宽松,做大做强十分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年终盈余基本返还给社员,客观上造成积累不足、后劲不强。一些合作社社员呼声较为强烈的是税费减免和用地优惠政策,已经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

三、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为了进一步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下一阶段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进一步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于去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依法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各级部门要以贯彻落实这部法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这部法律的学习宣传力度,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11.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发展与合作 篇十一

汉江,又称汉水,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在武汉江汉区龙王庙汇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就长度而言为长江第一大支流,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江河淮汉”。汉江生态经济带(以下简称为经济带)为汉江主要干支流沿线、经济联系较为密切、以生态经济为重点的带状区域①,横跨豫、鄂、陕三省,包括安康市、商洛市、南阳市、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随州市、孝感市、天门市、潜江市和仙桃市共8个地级市和3个省辖市,总面积15.1万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3775.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719.4元。经济带区位重要、功能特殊,加快其发展,对于在全国形成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同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与合作的基础

一是地缘优势和生态屏障作用突出。经济带横亘中西部,跨越南北方,联接关中城市群、中原经济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沟通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是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经济能量向中西部和北方地区扩散和辐射的二传手,是西北、华北等地区能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中南、华南等地区转移和交流的中转站,在我国深入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中,在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构建各具特色、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中,经济带发挥着承东启西、呼应南北的枢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经济带还是我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维护我国用水安全的重要力量。

二是生物和矿产资源富集。经济带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中西部结合部生态走廊,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区之一。从地形条件看,经济带山地面积约占到52%,丘陵和平原各占20%左右,山地分布在老河口以上,平原主要分布在钟祥以下,之间为丘陵地区。地理区位和地形条件使这一地区成为“秦巴万宝山”、“中药材摇篮”、“天然生物基金库”、内陆候鸟迁徙重要驿站和多种珍稀动植物潜在分布区。经济带也是我国矿产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矿产资源有近百种,其中锌、钒、钛、磷、银、锑、铼、水晶、萤石、甲长石、耐火粘土、重晶石等储量大、质量优。

三是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大汉王朝发祥地,经济带孕育和滋养的汉水文化、荆楚文化在缔造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影响巨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作为南北过渡地带,丰富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自然景观的瑰丽多彩。人文历史与自然风情交相辉映,构建了经济带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

四是劳动力规模和成本具有比较优势。首先,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尽管经济带有400多万劳动力外出务工,但常住人口中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仍达7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表明这一地区在大量年轻人口外出的情况下,劳动年龄人口②规模仍相对较大。经济带11个市中除南阳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较低外,其他城市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劳动力成本较低。经济带各城市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7000元,也低于相应省份的全省平均水平,说明这一地区劳动力成本在全国及在各省内均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五是产业已具一定基础。首先是农业较为发达。经济带中的安康盆地、南襄盆地和江汉平原,耕地连绵宽广,农业设施完备,土层深厚、质地肥沃,是我国主要农产区之一。经济带水产品、棉花、肉类、油料、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占陕西、河南、湖北三省总产量的25—40%。其次是制造业特色明显。经过多年发展,经济带工业体系涵盖了从原材料到精深加工的多个领域,部分行业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一些龙头企业和产品在国内或中西部地区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襄阳、十堰、随州已经形成互补性强、关联度高的汽车产业带,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此外,依托中下游丰富的粮油作物和秦巴山区的农林产品,经济带农特产品加工产业也具有一定实力,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发展不断加快,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发展活力逐步增强。

二、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与合作的重大意义

汉江生态经济带集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地、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省际交界区于一体,加快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全国地区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探索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经济带在承担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和加快自身经济增长方面存在尖锐的矛盾,水源区的居民在肩负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脱贫致富,也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科学构建流域空间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可为全国流域综合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提供新模式。

二是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向纵深拓展。长江通道是全国“两横三纵”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重要“一横”,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支撑带。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如何依托汉江通道,构建完善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实现汉江与长江航运无缝连接,将能最大限度地拓展长江经济带的腹地范围,推动长江经济带向豫南、鄂中、鄂西和陕南辐射。

三是有利于加快形成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基于经济带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加快这一地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长江、京广-京哈、陇海-兰新、包昆国家级发展轴的联系,有利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高效自由流动以及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进行配置,从而有利于自由、开放、平等、有序的跨越行政区、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有利于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

四是有利于探索水源区、影响区、受水区区际利益协调新机制。汉江上游地区肩负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的历史重任,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且调水工程实施可能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稀释自净能力、主航道稳定性、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地下水位等带来不利影响。京津冀等受水区因调水工程而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压力,是主要受益区。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加强水利、水污染治理、航道整治等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受水区对水源区和影响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将促进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综合效应的最大化,推动不同利益诉求地区和谐发展。

五是有利于深化省际交界地区经济合作。经济带地跨鄂豫陕三省,受到行政体制分割的影响,相互之间存在着日益激烈竞争。构建汉江生态经济带,以深化区域合作为主线,推进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生态环境共保、公共服务共享,不仅可以使经济带减少发展中的相互掣肘,实现合作共赢,而且可以为省际交界地区,特别是欠发达的省际交界地区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积累经验和提供示范。

三、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战略定位

立足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战略的选择,经济带要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和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已的贡献,为此将其战略定位确定为:

一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战略支撑区。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落实,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已进入东部地带领先发展向东中西部地区均衡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经济带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快通道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心城市,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提升发展层次,将成为生态良好、经济高效的内河经济带和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为长江经济带腹地拓展和延伸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汉江流域,特别是汉江生态经济带上游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湖北省及汉江中下游沿线各市也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采取了引江济汉、水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等举措,推动了汉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秉承这些基础,经济带应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统筹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兼顾上下游地区发展需求,在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方面,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和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等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在跨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方面,在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路径。

三是全国省际交界区域合作示范区。经济带山同脉、水同源、人同俗,民间交流密切,但各种合作机制建设进展缓慢,且多停留在个别领域合作上。到目前为止,汉江流域的15个城市以及本研究界定汉江生态经济带的“8+3”个城市尚未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也没有搭建共同的合作平台,生态经济带共同发展的凝聚力不强。化解省际交界区域发展面临的困难,应按照经济区发展理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消除行政壁垒限制,以汉江为媒介,加强上下游地区联动,促进资源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享、产业共兴、环境共治等方面积累有益经验,在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和构建多层次的区域治理体系方面进行探索,实现区域合作水平和层次的新跨越,为其国内他省际交界地区互动合作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典型示范。

四是汉文化传承创新区。作为汉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门,经济带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上古北方的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汇合交流所形成汉水文化,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在缔造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为人类的进步贡献了力量。在今后的发展中,经济带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汉源文化、炎帝神农文化、荆楚文化、武当道教文化、汉水商旅文化、孝文化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共同弘扬和发展以汉水文化为主题的汉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承担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历史责任,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作出贡献。

四、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与合作的基本思路

经济带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开拓创新,努力在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中赢得先机,开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篇章。应紧紧抓住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为主题,以生态经济为主线,以中心城市为支撑,以深化合作为路径,坚持“绿色发展,集聚发展,融合发展”的方针,着力优化经济布局,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合理分布;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交通通道;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着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构筑开放合作新高地,把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新兴的战略支撑带,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流域综合开发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经济带发展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生态引领、城市带动、交通保障、突出特色、合作共赢。

(一)生态引领

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增強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按照“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二)城市带动

经济带面积广大,需要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襄阳等城市,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经济带发展。同时,从经济带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出发,需要按照“山区人口向城镇集中、上游人口向中下游集中”的原则,引导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区域性中心城镇集聚,减少居民生活和生产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交通保障

充分利用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机遇,发挥江汉水运优势和中下游平原水网密布的优势,努力构建发达的内河航运网络,并加快铁路、公路和航空建设,体现多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形成连通蒙西、陕西、晋西,覆盖湖北、湖南、江西的陆水空联运网络,为经济带崛起提供强有力支撑。

(四)突出特色

经济带产业发展需要在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较为发达、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考虑到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需要,突出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形成优势鲜明、分工协作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集群。

(五)合作共赢

在经济带内部需要创新合作机制,协调好上游与中下游地区的关系,促进一体化进程。同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调水为契机,加快构建调水区与受水区之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汉江—长江航运的相互衔接为切入点,加强与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的融合发展,实现借力发展。

五、汉江生态经济带空间布局设想

从地理条件、所承担的生态功能以及发展阶段看,经济带宜采取“点—轴”空间组织形式,同时,明确不同区段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持续发展的新型空间格局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经济带内的城镇、产业和主要交通干线的分布现状,并考虑未来城市发展、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以及周边区域的发展情况等因素,经济带应构筑“一核、两轴、三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框架。一横一纵两条轴线勒出了东贯西通、南接北连的空间发展格局,由横轴所串联的上中下游地区通过功能互补实现协调发展,襄阳是整个区域的增长中心和重要的战略支撑点,轴线上的各节点通过发展轴的传递和辐射,带动整个经济带“面域”的发展,最终形成“点-轴-区”三个层次密切联系的空间组织结构。

(一)一核:强化襄阳作为经济带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把经济带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襄阳具备发展成为区域核心和龙头的综合优势。从区位条件看,襄阳处于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的交界地带,距离武汉和郑州分别为310和370公里左右,而武汉和郑州的断裂点距离约为300公里,即襄阳基本处于郑州与武汉两座特大城市引力场的断裂带上。两座特大城市对襄阳及周边地区的引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为襄阳发展成为汉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提供了良好条件。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襄阳的中心性指数为最高。本研究选取城市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工业化、商业发展、交通运输、义务教育发展、卫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13个指标③构建综合发展指数,这一指数也可视为各城市的中心性指数④。计算结果表明(见表1),2012年襄阳的中心性指数为最高,且2005—2012年襄阳的中心性指数提升最快,超过了南阳和十堰而成为最高。

(二)两轴:培育一主一副两条发展轴

由横向和纵向两个轴构成所形成一主一副“十字”型轴线是经济带空间布局的主轴线。

主轴:由汉江干流、汉丹—襄渝铁路、高速公路及规划中的武西高铁的复合交通线构成经济带的一级空间开发主轴。汉江干流是汉江主航道,拥有襄阳港、沙洋港等几大区域性港口码头,还有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港贯穿其中,是本区重要的物流通道,也是本区域城市密集分布轴和产业聚集轴,因此将其作为空间结构的发展主轴。此发展轴西连陕西安康、商洛,串联湖北十堰、襄阳、荆门、潜江、仙桃、随州、孝感等本区域的大多数城市,并且在武汉与长江相通是融通东西的经济传送带,也是撬动上游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杠杆。

副轴:南北方向沿焦枝铁路、郑万铁路复合交通线可形成发展副轴。这一轴线的交通运输也十分发达,不但拥有焦枝铁路、二广高速和汉江的支流白河,而且还与规划中的郑渝高铁基本同一走向。这一轴线贯通南北,发挥着增强河南与湖北经济联系的作用。

(三)三区:建设功能各有侧重的三个片区

依据功能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态与经济因素,将经济带划分为三个区段:安康—商洛段的“水源保护与特色产业区”,十堰—南阳段的“库区保护与绿色产业区”,襄阳—孝感段的“中下游重点发展区”。

安康—商洛段“水源保护与特色产业区”范围主要包括安康市和商洛市的全部,以及十堰市的竹溪、竹山、房县。本区段是经济带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功能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承担着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護等功能,区内有多个县属于国家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按照国家和陕西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本区多属于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据此,这一区段的发展宜按照“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有序疏导、突出特色”的原则,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有限制地发展与生态环境冲突较小的产业,同时,促进产业和人口向中心集聚,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十堰—南阳段“库区保护与绿色产业区” 包括十堰市的丹江口、郧西、郧县、白河县和南阳市的淅川县、西峡县、内乡县、邓州市。本区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中的丹江口库区是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水质安全的重要区域。本区域生态系统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集中布局,加强资源集约利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襄阳—孝感段 “中下游重点发展区”包括襄阳、荆门、天门、仙桃、潜江、随州、孝感和南阳市的部分县区(南召县、方城县、内乡县、镇平县、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本区水土条件较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是经济带中的重点发展区。本区应按照现代理念进行综合开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对汉江上游及其他地区人口、产业和经济要素的吸纳能力。

(四)多节点:构筑经济带发展的集聚点和传导点

依托现有城市发展基础,将安康市、商洛市、十堰市、南阳市、荆门市、随州市、孝感市建设为经济带空间开发的重要节点,加强天(门)仙(桃)潜(江)次区域合作区、丹(江口)(老)河(口)谷(城)次区域合作区的合作,实现一体化发展,使其承担经济发展的传导作用。

六、深化一体化发展和次区域合作

经济带的一些相距较近的城镇应依托汉江水道和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实现组群和组团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合力发展的局面。

(一)强化襄阳与南阳两市的合作

襄阳、南阳地相近、人相亲、文同源,拥有焦枝铁路、郑万铁路、郑渝高铁(规划)、二广高速和汉江的支流白河等畅通的交通网络,又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同处工业带动向城市化引领转化的阶段,双方有广泛的合作基础。应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旅游合作、产业交融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形成区域合作的联合体。特别是在交通建设、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应用、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实现融合互动,增强辐射能力,带动经济带崛起。

(二)推进相邻城市(镇)一体化发展

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一些城区与邻近县城在地域上趋于联为一体,为此需要彼此之间统筹和协调发展。经济带应重点推动商(州)丹(凤)一体化,十堰市城区和郧阳一体化、孝(感)应(城)安(陆)一体化、荆(门)钟(祥)京(山)一体化,其主要任务在于加强城市与周边小城镇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医疗文化体育设施对接,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促进城市内部功能互补和联动发展。

(三)加强跨地市的次区域合作

以次区域合作方式推动跨地市相鄰区域的合作,培育若干在空间上邻近连片、产业关联互补性强的小型合作区,有利于城市间“承力借势”,提升城市能级。一是促进“丹(江口)(老)河(口)谷(城)”次区域合作。现阶段重点是要实现互联互通,为此可实施一批交通内通外联工程。同时,加快推进丹江口城西新区、老河口城南新区、谷城城北新区建设,推进三地相向发展。二是促进“天(门)仙(桃)潜(江)”一体化发展。这一地区包括仙桃、潜江和天门三个省直管市,是经济带对接武汉城市圈的前沿,应利用这一区域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接,力争崛起为汉江经济带东端的增长点。

注:

①陕西省汉中市虽为汉江的发源地,但其经济联系方向主要是成渝城市群;湖北省武汉市虽为汉江汇入长江之地,但其作为中部地区最大城市,与汉江沿线其他城市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阶段差异较大,故而本研究未将这两个城市纳入汉江生态经济带范围。

②根据我国统计口径,劳动年龄人口为16—60岁,由于缺乏这一年龄组人口数据,这里用15—64岁年龄人口代替。

③具体指标包括:城镇人口规模、人均GDP、GDP中工业所占比重、GDP中服务业所占比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铁路和公路客货运总量、小学师生比、初中师生比、每千人医院床位数、城市污水处理率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数据来源为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相关省统计年鉴。

④将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然后采取专家评价法对各项指标赋予权重,指标权重综合为1,将各指标无量纲值的加权可得到相应指数。

(该文摘自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研究报告)

上一篇:社区年度劳动保障工作计划下一篇:中班音乐教案:色拉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