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左右》教学方案设计

2024-09-25

小学数学《左右》教学方案设计(精选13篇)

1.小学数学《左右》教学方案设计 篇一

《左 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左右》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学具准备:投影仪、文具、文具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小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数学课堂。

(播放《解放路小学校歌》)好听吗?喜欢听的请举手,同学们你们看看自己举得是哪只手?想想哪只手是左手,哪只手是右手?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个新朋友:左、右。

1、认识右

现在请你伸出右手,能说一说,你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认识左

下面请伸出你的左手,说一说你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六安市解放路小学

王艳 同学们,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在我们身上还有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呢。就像左耳朵、右耳朵,左眼、右眼,还有左腿、右腿(师边说边摸)。

3、位置不同时的左右

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咱们坐在同桌的两位同学也是好朋友,请同桌两位同学伸出你们的右手,相互握个手吧,同学们看一看你们是不是都伸的右手?(教师板书:站的位置不同,左右也不同)请同学们看一看图片,这些同学是不是都是靠右走的?

二、理解左边、右边

1、从左数、从右数

下面你能根据我们学到的新知识告诉我,从左数橡皮是第()个,从右数橡皮是第()个。(学生先独立做,再集体订正)

怎么样,只要你认真、细心,小朋友们都是最棒的。

2、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下面老师要提的这个问题可是有难度的,请看,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有一位同学说了,尺子的左边有橡皮,尺子的右边有文具盒,你们同意吗?乐乐有不同意见,听听乐乐怎么说吧。

乐乐的方法很好,你们会了吗?

三、闯关练习

本来今天老师想请熊大和熊二来我们的课堂上做客,可是光头强

六安市解放路小学

王艳 又要去砍树破坏我们的大森林,熊大和熊二去保护我们的大森林了,光头强说只要我们能闯过下面的关卡,他以后再也不砍树了,同学们要不咱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第一关:帮助小猫咪找到小兔子的家; 第二关:动手摆一摆; 第三关:说一说,指一指; 第四关:数一数有几辆车;

四、总结

小朋友们,你们今天的表现很棒,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光头强说他以后再也不砍树了,你们高兴吗?

今天这节课也已经接近尾声了。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会了什么?是呀,今天我们认识了左和右,判断左右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左手和右手来帮忙。今天这节课就到这儿吧,同学们再见!

六安市解放路小学

王艳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实践过程,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误的遗憾。上课前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校歌,一方面,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因许多陌生的听课老师带来的紧张情绪,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喜欢听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一只手?”两句话很随意地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进入教学情境,从而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为提高教学效果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困难或出错,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本节课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举起右手,让学生说一说我举的是哪只手,有的学生说左手,有的说右手,这时我并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刚才用这只手写粉笔字。”“老师转过身去,就和我们一样了。”在思考与交流中,学生体验到了左右的相对性,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在备课时,我只准备在教室中间的过道上模仿上下楼梯,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学生对“左右相对性”的理解程度没有到位,突然想到学生的教室在一楼,平时上下楼梯的机会不是很多,感觉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到真实的环境去体验一下,并且进行这项活动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临时增加了这一个教学环节,结果表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对的,起到了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又如,我让学生用橡皮、尺子、小刀等学习用具“摆一摆”,然后我问“从左(右)数橡皮是第几个?”(数一

六安市解放路小学

王艳 数),“尺子的左(右)边是什么?”(说一说),这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左右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左右的位置关系。

在“动作游戏”这一环节里,我喊口令速度稍快,只注意大部分同学的动作,忽视了反应较慢的学生,我也没有仔细检查较慢的学生是否做对动作,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差异性,没有把“面向全体”这一新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中。

以上几点不足都说明我驾驭课堂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

六安市解放路小学

王艳

2.小学数学《左右》教学方案设计 篇二

一、一题多变, 激发思维, 提高课堂实效

实施一题多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不但能够借助于改变应用题的问题和条件, 实现触类旁通以及举一反三的效果, 而且在计算题中倡导一题多变, 还能够诱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举例来说, 应用题的一题多解, 适当地将题目的不同问题及不同条件改变。“学校购入380套课桌, 将其中的120套课桌发到各班级, 问还剩余多少套课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认真审题以后, 要求学生将其改编为新的应用题, 经学生改变后的应用题有: (1) 学校购入380套课桌, 将其中的120套课桌发到各班级, 问发出了几分之几? (2) 学校购入380套课桌, 将其中的120套课桌发到各班级, 问剩余几分之几? (3) 学校购入380套课桌, 将其中的120套发到各班级, 问购入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畅所欲言, 将创新思维活动自由地展开, 这样便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大胆想象, 扩展知识, 提高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老师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们发现问题, 来引导学生们尽量将自己的思维想象能力扩展。要想使学生们能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就应该让同学们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能够将这些基本的知识很好地应用, 这样在原来的基础上去大胆地想象, 提高对学过的知识的创新能力, 因为新的知识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的, 通过对原有知识的探究使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例如:通过原有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掌握, 当在学习梯形面积的时候, 应该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用在对梯形面积的公式的推导过程中, 试着将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老师们在传授新的知识之前应该让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知识, 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们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 也能培养学生们创新的精神。

三、创设情境, 调动欲望, 发挥创新思维

问题情境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 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启发出来, 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所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调动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并且指导学生感受及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以便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创新性思维。比如, 在对“小数的性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计比较有趣的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够在2、20、200后面填上合适的单位, 同时使用等号把它们正确地连接起来”?这时学生们便会感到非常的新奇, 有的学生提出加上分、角、元, 得到等式2元=20角=200分;有的学生提出加上厘米、分米、米, 得到等式2米=20分米=200厘米。此时教师随机提出“是否能够利用同种单位把以上各式表示出来”?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以后, 教师便可以把“小数的性质”提出, 然后将上式变换成2元=2.0元=2.00元, 2米=2.0米=2.00米。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 便能够形成悬念, 学生的探究欲望很快被调动起来, 并且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得以加强。

四、教给策略, 正确引导, 提高解题能力

一般性的解题能力, 指的是解决任何题目的一种能力。而它是在了解数学问题的情境、结构以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但是, 实际问题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借助那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进行解答, 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解决的策略, 进而培养学生解决一般性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 制订一般策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搜集问题与条件。已知条件与问题是学生能够清晰表述出某一道题目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通常情况下, 如果试题的结果比较封闭, 那么问题与所需要的条件必须要直接给定。但是, 在开放性试题当中, 其条件与问题大多数情况下, 都是缺少的, 或者是出现了大量多余的条件与问题, 这样一来, 便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当中, 不断搜集条件, 进而补充问题, 结合有用的条件来解决问题。第二, 认真分析题目当中的各个数量关系。此项任务是解题的一个关键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懂得正确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当中所涉及的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第三, 制订合理的解题计划。解题计划实际上为认真理解题意以及正确分析各个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所确定的解题, 要分几个步骤来完成, 并且包括每个步都要解决的问题。第四, 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当中, 教师不仅要正确引导思维发散过程, 又要对思维结果予以高度重视, 从而最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第五, 检验和评价。关于此步骤主要是使学生自行检查自己解题是否规范、正确。通过检验, 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的学习态度, 进而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3.谈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三

一、明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要确定恰到好处的教学目标,就要正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小学生知识水平和所使用的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注重认知和技能目标的层次差异。

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分割成下限、上限与发展中的目标。例如,在教学生算法的多样化时,能力弱一些的学生,能熟练掌握最基本的算法就可以了;能力稍微强一些的学生,可以相应让他们掌握能用多种算法运算;更加突出的学生,可以在多种算法之中不但能择优,还可以想出更好的算法。这样依据学生的认知差异而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选取最优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数学教学无非是粉笔、黑板和草稿纸。有些老师甚至认为一个粉笔头,教学不用愁。如此枯燥的教学手段,完全禁锢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由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优化教学手段,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为辅助,让师生互动起来,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教学中去,把枯燥的数字变成有趣的游戏,从而很容易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三、灵活运用互动教学

总结数学教学的特点,根据互动传递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形式:1.双向型。顾名思义就是说师生之间进行不停的信息互换,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或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来解疑的对话交流。2.多向型。多向型与双向型差异是除了师生的互动之外,学生之间也彼此互动。课堂上常见的相互讨论、协作和小组PK就是这种形式。3.网状型。与前两点不同,师生构成了一张信息互动网,每个人都是网上的一个交点,这种互动的信息覆盖全面,彼此平等地参与数学学习的教学活动,信息开放、相互分享,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独断的学习信息源。

三种互动教学形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双向互动教学可以是有针对性地教学,而在课本知识传授中,网状互动是效果最好的。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坚持广泛学习更科学的教学方法,认真钻研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力求做到最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

(作者单位:江西省横峰县姚家乡小学)

4.小学数学《左右》教学方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我所执教的内容是第五单元中继“前后”“上下”之后的第三课。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和探索中观察、感知“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左右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亲身经历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充分感知左右,从而体会左右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是县城附近一所普通农村小学的一年级班,学生共20 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0 人,有 15 名学生曾受过一年以上学前教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合作交流能力尚在培养之中。由于条件限制,执教时本节课在普通教室进行,学生分成四大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课前的休息时间里,教师用录音机随意地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儿歌。上课铃响,录音机关,师生问好。

师:刚才播放的儿歌,同学们喜欢听吗?

生:(愉快地)喜欢。

师:喜欢听的同学请举手。举好,别放下,能不能说说你举的是哪只手?

生1:我举的是右手。

生2:我举的是右手。

师:另一只手是哪只呢?

生:左手。

师:每个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生争先恐后地说给同桌听。)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左”字和“右”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放左右ppt 师:每个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生争先恐后地说给同桌听。)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左”字和“右”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师放左右字的ppt

(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摸一摸。

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在我们的身体中,除了左手和右手是一左一右外,还有什么是一左一右的?

生1:脚。

师:哪只是左脚?哪只是右脚?

生1:这只是左脚,这只是右脚。(边摸边说。)

师:对!左脚和左手是在同一边的,右手和右脚是在同一边的。来,全班同学一起摸一摸,边摸边说,左脚――右脚……

生2:还有左耳和右耳。

生3:还有左眼和右眼。

生4:还有左肩和右肩。

……

(生每说一种,教师都引导全体学生用手摸一摸。)三.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1.摆一摆。(出示PPt显示一排文具)

师问:如果让你任意选择一件,你们选什么?(让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出所选文具的左右邻居分别是谁,从右往左数你选的文具是第几。从左往右数你选的文具是第几?(让学生回答)2.在教室里找一找。

(1)师说:请点到名的同学找出自己左边和右边有几位同学,并说出最左边和最右边同学姓名。

(2)师说出xx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xx排坐在最右边的又是谁? 让学生们举手回答。

(3)第x排中,从左往右数,第()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个同学又是谁?

师总结:同一个人或物体,从不同的方向去数,它所在的位置顺序也就不同。

四.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强理解

1.创设问题情境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师举起右手)请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呢? 师总结: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所以举的右手就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一组ppt图片(小朋友上下楼的照片)

(1)师说:小朋友们你们看看他们都是靠右行的吗?(让学生回答)

(2)师请同学们走出座位,靠自己的右边行走。

师说: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作走路的人为准,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行在马路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 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2.巩固练习

(1)出示 ppt图片让学生回答。(2)让学生“听口令,做动作”游戏。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左右,而且还学会在生活中用到左右,真棒!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处处都有数学。

5.小学一年级数学《左右》听课报告 篇五

“左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标准》的理念,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学习身边的.数学,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乔玉玲老师紧紧围绕《标准》的理念,设计这一节课。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整节课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标准》中特别提出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目标,乔老师在这一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上课前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儿歌,一方面,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因许多陌生的听课老师带来的紧张情绪,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喜欢听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一只手?”两句话很随意地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进入教学情境,从而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为提高教学效果做了很好的铺垫。此后每个环节都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如:摸一摸、动作游戏、对口令等,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过度自然。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6.一年级数学《左右》教学反思 篇六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整节课的数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教学一开始的摸鼻子的游戏。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考一考,演一演,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体验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巩固拓展时,创设了学生面对面的巩固对左右认识的游戏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盘然。在课结束的时候,学生依旧趣味盘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味中体悟,在快乐中学习。

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宄学习、自我发展。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让学生找自身的左和右,老师和学生一起玩摸身体左右的游戏……这种“感受”是一种直接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所必备的本领。

巧设活动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如:让学生找邻居、让学生上下楼梯。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7.小学数学教学中方位认识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数学,方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 (东、西、南、北) 来辨认其余方向, 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有关课件、指南针、“想想做做”第1题、第4题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师:你们还记得生活中怎样辨认方向吗?

生1:早上面向太阳的时候,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生2:看大树的年轮, 稀疏的一面是南方, 稠密的一面是北方。

生3:如果到野外迷了路, 就用指南针来帮忙, 红色指针指向北方, 白色指针指向南方。……

师:真不错!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知识。有的同学提到了指南针, 指南针是一种利用磁针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指南针, 用指南针来辨认一下我们这个教室里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果园?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是这样来确认方向的。在平面图上我们又是如何确认方向的?

2、引出课题:

师:听说同学们这么聪明, 花仙子也想和我们交朋友, 你们愿意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 今天我们就跟随花仙子一起去方向王国游览, 认识一些新的方向。 (板书课题)

二、设疑, 探究新知

1、复习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

(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我们来到了方向王国的学校, 以学校为参照物, 也就是以学校为中心, 在平面图上谁先来介绍一下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生:学校的东面是少年宫, 南面是电影院, 西面是火车站, 北面是汽车站。我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的。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师:在学校的周围还有很多好玩儿的地方, (点击课件) 除了汽车站、火车站、少年宫和电影院外, 你想去哪儿玩, 它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吗?

生1:我想去人民公园玩儿, 人民公园在学校的东北方向。

生2:我想去儿童公园玩儿, 儿童公园在学校的东南方向。

师:你们说的很好, 其他小朋友谁也想来说说?

3、小结:师生一起归纳并记忆四个方位

师:在平面图上判断方位时人们习惯上先看东和西, 再看南与北, 所以就有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的习惯说法。比如:东和北之间的方向称作东北方……东北方和西南方是相对的两个方向, 东南方和西北方是相对的两个方向。我们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 你会用一个词来表示平面图上的8个方向吗?

生:四面八方

4、认识指南针上的8个方向

师:请你根据指南针给定的北方把其余的7个方向填出来,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做P43页“试一试”, 集体反馈

师:随能告诉大家, 你是怎样根据一个给定的方向来确定其它方向的?

生:根据给好的北方, 先把东、南、西填上, 然后西和北之间就是西北, 东和北之间就是东北, 西和南之间就是西南, 东和南之间就是东南。

生边说, 师边点击课件。

师:你真聪明, 学得真快。

5、在平面图上变换参照物辨认方向

师:刚才我们是以学校为中心来辨认方向时, 体育场在学校的东南面, 如果以体育场为参照物, 也就是以体育场为中心, 学校又在体育场的什么方向呢?

生:学校在体育场的西北面, 因为学校在体育场的西方和北方之间。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也提出一个辨认方向的问题吗?

生1:人民桥在体育场的什么方向?

生2:人民桥在体育场的东北方。以体育场为中心, 人民桥在体育场的东和北之间, 所以是东北方。 (大家鼓掌)

生3:学校在公园的什么方向?

生4: (宋全) ……

三、游戏, 实践运用

1、爱心行动

师:同学们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 我们该怎么做呢?现在有几个小伙伴在参加完运动会之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 (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学生根据四个小动物的话, 每人选一个小动物帮助找到家贴在图上, 比一比哪个小组动作最快。投影展示, 说说你们是怎样帮助小动物找到家的?

2、吃水果

师:小动物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请同学们去果园里吃水果, 但有一个条件, 每人要提出一个问题才能吃到水果, 谁先提问题?

生1:草莓园在大门的东北面。

师:以草莓园为中心谁来说说草莓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是什么果园?

学生回答。

师:以你们自己的果园为中心, 你们果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面各是什么果园?把你们的指南针放在桌子的中心用它来帮助你们, 小组内议一议。

各小组交流发言。

3、游戏:“走跳棋”

我们再来做一个跳棋游戏, (课件演示,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同桌两人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布置作业

点击课件, 出示花仙子:“小朋友们, 你们在方向王国里都学到哪些新知识, 掌握哪些本领?”

生1:我认识了4个新的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生2:我会按照方向来玩跳棋游戏。

生3:我会在平面图上判断方向。

……

师:花仙子对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满意, 她给我们留了一道课下作业, 有信心完成吗? (点击课件)

师:下节课把你看了地图后的新发现告诉大家。

8.小学数学教学导入设计原则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导入设计   原则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185

一、简洁性

巧妙的导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许多教师正是看到了导入的激趣功效,而力求为学生设计新奇的导入,如此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导入环节却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使得学生后面的自主探究时间明显不足。这是导入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要知道导入虽然非常重要,但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引子,为此导入设计要简洁,要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更加专注于新知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的数学学习活动。如故事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师可收集与创编数学趣味故事,以学生所喜爱的动画故事形式来导入,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但许多教师所设计的故事过于繁琐,用多媒体又是动画显示,又是背景音乐,过于繁杂,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这样的故事重点不突出,目标指向不明确,并不能借助故事的吸引力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

二、数学性

数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来导入数学新知的学习符合数学学科学习规律,教师可从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来提取数学素材,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数学感性认知,这样才能达到对抽象数学本质的形象认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又可以以生活这股源头活水缓解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枯燥性,使得数学学科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这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求知热情。生活化导入是现代数学教学中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数学生活化就是单纯的生活现象,因此在导入时大量罗列生活现象,而忽视这些生活现象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生活化十足,但数学性不强。这样的导入虽然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唤起学生的共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但并不能将注意力与兴趣点转移到数学知识本身上来。为此,在设计导入时,教师要重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要从数学的角度来审视生活,从生活中提取最有代表性的数学素材,这样的导入才能在数学化与生活化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使得导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转移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上来。

三、多样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难以长时间对同一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导入也是如此,就算学生对故事再喜欢,长期单一运用也会使故事的吸引力日益减弱。因此,在设计导入时,教师要坚持多样性与新奇性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导入环节保持长久的吸引力,不断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热情与学习动力。教师在设计导入时不仅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即使是同一班级学生,要结合不同课型来设计不同的导入,使得导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样才能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持导入持久的吸引力,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更为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如同样是故事导入,不要只是一个动画人物反复出现,也不要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语言讲解,而是要将学生所喜爱的卡通动画人物等融入其中,既可以由教师来进行语言讲解,也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动态呈现,还可以让学生一起来创编与讲解故事。教师只要用心,用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行为,就可以让导入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富有趣味性与艺术性,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的重要手段。

四、主体性

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而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导入环节同样也需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导入中来,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自导自演。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整个导入才能更具生命的活力,更加活跃有趣,从而顺利地过渡到新知的自主探究活动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师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因此,不管是何种导入,如游戏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多媒体导入等,都不要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不管是课前的设计还是导入的活动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五、学科性

数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做中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所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这也正是由数学学科特征所决定的。为此,在设计导入时,我们也要充分突出数学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实际操作型导入或是实践运用型导入。这样的导入既能突出数学的学科特征,符合数学学科学习规律,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天性,能够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让学生手脑并用、学用结合,让学生在学到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关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如充分运用教学具来进行直观操作,对于教学具不要只是死板而机械地运用上级部分所配备的,而是要发动学生,与学生一起来制作学具。制作学具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良好的数学学习契机,学生可以通过操作来加深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同时,运用自己亲自制作的学具,学生用起来更得心应手,更能增强喜悦感与成就感,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对数学学科内在的学习动力。

9.小学数学《左右》教学方案设计 篇九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由上下楼梯引入教学

教师:为了安全,避免我们上下楼梯时撞在一起,学校要求我们都要“靠右行走”(出示下图),你知道应该靠哪边走吗?

2:出示课题:

教师:只要我们认识了左和右,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活动中感知,认识左右(1)认识左右

1.教师:谁认识这两个字,认识的请举手?(学生举手)2.教师:你们真棒!那么多同学都认识!看,左字里边是个工字,右字里边是个口字。(2)做动作记住右手

1,教师:那刚才你们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请同学告诉我。(学生回答右手。)

教师:在举手发言时,我们通常是举右手,老师看看你们举得是不是都是右手。(学生举手,教师纠正)

教师: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右手轻轻的拍一下自己的桌子

教师:伸出右手与相邻的同学握手

2,感悟相对性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都举起右手。(学生和老师都举起右手)教师: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右边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教师:其实我们都没错。下面请大家观察一下,如果老师和你们一样面积大屏幕,那你们看老师和你们一样吗?(生齐答:一样。)

师说明:由于老师刚才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

(3)认识左手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右手,另外一只手就是左手。快把左手举起来,看看,这就是我们的左手。用左手把铅笔盒摆正。

(4)借助生活习惯,区分左右手。

教师:想一想,平时我们用右手做什么?(学生回答:举手,写字,拿筷子)教师:请你模仿写字的动作,并想一想右手写字的时候,左手在干什么,右手拿筷子的时候,左手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右手写字时,左手按住本子)(学生回答;右手拿筷子的时候,左手端碗)

(5)借助左右手,认识左右边

教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它们配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你的身上还有没有像“左右”这样成对的好朋友,想不想向同学们介绍?(左眼和右眼、左耳和右耳、左脚和右脚……)

教师:与右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右边,有右眼,右耳,右脚,右胳膊等。与左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左边,有左眼,左耳,左脚,左胳膊等。教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请你听口令做动作。

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抬抬你的左脚,抬抬你的右脚。

教师:同学们做的真好,我相信接下来同学们的表现会更精彩的。

(三)操作中辨别,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教师:下面请你们把卡片拿出来,根据老师的要求摆一摆

要求:

1、先摆△

2、在△的左边摆○

3、在△的右边摆□

4、在□的右边摆☆

○△□☆ 教师:在你们摆的图形中,从左起,第二个是什么?(学生:从左起,第二个是△)

教师:在你们摆的图形中,从右起,第三个是什么?(学生:从右起,第三个是△)教师:为什么同一个△,排第几不一样。(学生:数得方向不一样)

教师:你回答的真好。同一个△,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一样。

10.小学数学《左右》教学方案设计 篇十

活动目标

1、发现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

2、发现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

3、培养幼儿的空间方位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用海绵纸做红、绿两种手镯,左右箭头标志,木偶。

活动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从早到晚不讲话,写字画画不离它。”

二、区别自己身体的左右。

(一)区别左右手。

1、请小朋友举起拿笔的那只手,招招手。

2、交流做哪些事情需要用到右手?小朋友,你用哪只手握铅笔?你用那只手拿剪刀?你用那只手拿筷子?对了,我们都要用右手。

3、伸出左手摇一摇,说说左手的作用。

4、出示手环,我们的左右手都很能干,奖励一下。给右手戴上红手镯,那左手就戴上绿手镯。今天我们就来区分左和右。

(二)、发现自身的左右提问:“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旁边的朋友说一说。”

1、幼儿两两活动交流。

2、集体交流。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一左一右的好朋友?”

3、师生共同小结:靠左手的这边叫左边,靠右手的这边叫右边。

4、“说一说”,请小朋友看看自己身边,说一说自己的左边有谁,右边有谁,左边和右边各有哪些物体。

(三)、游戏:看谁做得对。

让幼儿跟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开始速度可以较缓慢,随后游戏的速度由慢变快。

1、举起你的右手;举起你的左手

2、抬起你的右脚;抬起你的左脚

3、用你的右手拉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左手拉你的左耳朵

4、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眼睛;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三、尝试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一)、师:小朋友们做得真棒,老师想祝贺你们,让我们握握手吧,握手应该伸哪只手呢?(师幼面对面握手)设疑: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都伸出右手,却不在一边呢?

1、教师和幼儿面对面站着,教师请幼儿举起右手,教师自己也举起右手。教师举的右手和幼儿举的右手怎么不同呢?

2、教师转过背,与幼儿方向一致,再举右手。让幼儿体验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所以自己举的右手就和教师的刚好相反;要是方向一样,教师举的手就和小朋友举的手一样了

(二)、游戏“碰碰歌”,感知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的差异。

1、请5-6名幼儿排成一横排,说说xxx的左边是谁,右边又是谁。

2、幼儿两两结伴,面对面站立,听教师的指令作相应的动作,(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体验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可变性。

如:“伸出右手拍一拍”、“伸出左脚碰一碰”等。

(三)、师幼共同小结:小朋友站的方向变了,左右方向看到的东西也变了。

四、幼儿进一步巩固对左右的认识。

(一)、出示木偶判断左右

1、出示木偶(背对着幼儿)幼儿判断其左右是什么师:这是一排木偶,这里有小狗,小兔子,小乌龟……师这是小狗,它的左边是什么?

2、出示木偶(正对着幼儿)幼儿判断其左右是什么师:现在小朋友来看下小狗的左边是什么呀

3、幼儿认识到正对着他们的事物的左右和他们是相反的师:当事物和我们是面对面的,它的左边就是我们的右边

(二)、生活中的运用

1、讨论:认识左右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帮助?(引导幼儿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上下楼梯、开车、走路等左右方位的运用。)

2、老师小结:左右会经常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左边、右边的东西,也经常会说道左边、右边,左手、右手,左脚、右脚等,左右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家一定要分清自己的左右。

五、游戏:“我是小司机”,引导幼儿听信号开汽车,学习运用左右方位知识。(自然结束)

反思:

本次活动的引题还是让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在知道了左边和右边之后,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时,幼儿的举手积极性很高。

从目标的把握上,我对第二个目标的把握有所欠缺,在组织过程中,幼儿没有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对于数学活动主要是源自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对于这一点的渗透也不是很到位。教师自身的语言组织还不够精炼,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11.小学数学《左右》教学方案设计 篇十一

一、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对学习知识感兴趣,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压抑、单板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故事情境中进行知识探究,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新奇有趣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高效的探究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生活中常见的角向学生进行展示,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些角的特征。在直观的学习和探究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了角的知识探究中,实现了高效的教学。

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从教学的主体地位转变成了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创设丰富的教学环节,充分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通过深入探究教材内容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能力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掌握这些知识,实现数学思维的动态发展。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作为知识的探索者,努力进行探究、学习,从而发现新知识,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最终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效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在他们遇到问题时不能马上给出答案,而是从解题方法和分析方法入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发现和创造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和思考时主要运用直观思维,在让他们进行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让他们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来掌握知识,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为了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自己动手画一画、摆一摆,让他们在手脑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例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给出题目:13+2=?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然后让他们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在直观的学习方式中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知识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多动手,在手和脑共同合作下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直观操作来理解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设计趣味性的练习题目,强化学习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知识之后,为了巩固他们学到的知识,强化学习内容,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学生由于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在做练习时靠的是死记硬背和公式套用。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主动做练习,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在进行趣味性的题目练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给他们设置不同的题目。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把作业题目和故事相结合,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做练习的效率。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目时可以和他们感兴趣的生活情境相结合,提高他们的探究积极性。在学生的积极参与过程中,通过趣味性的题目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在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了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让他们自己根据学习内容出题目进行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促进了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五、进行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学到的知识需要运用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在运用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激发他们强大的探究欲望。教师应该创设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他们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捕捉社会中一些真实的数据并加工成为数学问题,这样让学生在思维训练的同时,感受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值得反思和研究的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新课改的要求出发,努力探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引导他们自主探究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1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策略探讨 篇十二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本末倒置”, 空泛、含糊。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以及最终归宿, 指的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不否认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但是却存在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现将教学计划写完再写教学目标的现象, 存在“本末倒置”的情况[2]。还有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是抄别人的, 再加上年轻教师的经验限制, 无法正确把握教学目标。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过于空泛、含糊, 由于这些目标不切实际而没有办法进行实际操作。

2. 情境创设牵强附会。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增加“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但是调查发现, 很多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牵强附会, 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创设的情境通常具有很多的跳跃性, 并且没有关联, 在教学实践中很难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 无法真正发挥情境创设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贯一始终, 不应该只单纯地将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相加, 而是应该创设包含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相关数学知识的生活情境, 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3.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数学在众多学科中属于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并且理解难度较大。小学生受自身阅历以及理解能力的限制, 一般会觉得数学学习较为枯燥。但是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仍然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 而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没有进行明确[3]。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会直接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主要包括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 选择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多个部分组成, 这些相对独立但是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部分统一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4]。在这些组成部分中, 每一部分的作用都不相同, 但是教学目标能够对其他组成部分进行指导。与此同时,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立足于整体, 并且要使每一个部分都能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 从而真正地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 通过将部分与整体的有机结合来达到教学系统整体优化的目的。

2. 程序性原则。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这项系统工程中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 也就是说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 并且这些组成部分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以及相关影响的关系。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 教师应该按照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 应该将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多方面的内容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 从而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 可行性原则。

要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成为现实, 必须要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具有可行性。首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符合主客观条件。这里所说的主观条件指的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师资水平等进行综合考虑, 客观条件则主要是指教师要根据学校所拥有的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来进行教学设计[5]。其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操作性, 教学设计要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实行, 并且要对教学实践进行指导。

4. 反馈性原则。

反馈性原则指的是教学评价要能够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等进行反馈。以往的课堂评价主要是将学生在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学生的作用或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教学评价的反馈性作用, 通过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反馈, 来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进行修正、完善。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改善对策

1. 教学设计目标要明确、全面。

有明确目标的指引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前提,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明确、合理, 将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这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从而会影响到教学质量[6]。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 保证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以及全面性。例如在对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以及多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内容就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而本课的发展性目标因素也蕴含在教学内容中, 也就是说在进行公式推导的时候,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真正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实践能力, 并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 让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且能够使用多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 引导学生参与到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 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 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兴趣。以上目标中第1条是知识技能目标, 而2、3条是过程性目标, 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以及全面性。

2.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效。

教师在进行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 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出发。首先,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够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 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起点进行有机结合, 让学生能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能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不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其次,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包含相应的数学问题, 并且教学情境中应该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掌握相应的知识。最后, 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应该包含的问题具有层次性以及整体性, 让教学情境在教学实践中贯穿始终, 通过不断深入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知识, 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节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画、围、拼的活动, 可以让学生用线围成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三角形,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三角形进一步感知;可以让学生在长方体中寻找不同和相同的长方形, 增强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理解。再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像进行折叠, 这学生自己寻找这些图形的对称轴。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 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 还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层次性以及整体性。

3.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首先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 然后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例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对相关资料进行查询, 并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各种数学游戏,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能够营造出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 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 将学生合理分为5~6人的小组, 让每个小组测量不同物品的面积公式, 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分别记录、测量、监督测量和汇报测量的长度, 并对面积进行计算。再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通过实践来将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让学生通过对圆面积进行推导来将圆柱体切割成长方体。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并且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总之, 受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经验、个体差异以及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 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着例如教学目标“本末倒置”, 空泛、含糊, 情境创设牵强附会,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等多种问题。针对这种情况,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来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内容不断优化, 来使教学设计能够给予教学工作正确、有价值的指导, 来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进行提高。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能够按照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但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进行简要介绍, 同时提出几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改善对策, 希望能够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冯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 22 (11) :211-212.

[2]周宏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学周刊.2015, 18 (08) :51-52.

[3]乔东海, 张莉.基于自主创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鸭绿江 (下半月版) , 2014, 15 (11) :147-148.

[4]韩永霞.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17 (07) :57-58.

[5]李彦刚.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3, 22 (04) :14-15.

[6]刘志平, 刘美凤, 吕巾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十大误区[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34 (09) :96-98.

1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排列与组合知识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在三年级上册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这一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进一步系统、深入的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及更为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有关排列组合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不重不漏”的搭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认识到,纯粹的排列与组合知识,是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实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具体形象逐步过度到抽象概括,让学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简单的计算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发、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组合的方法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成为了本节课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38页、40页练习六1~3题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学具准备:

1、录像

(1)商场外景镜头

(2)商场物品远景镜头(依次播放食品类、家电类、鞋类、文具类、服装类)

(3)商场物品近景镜头

① 柜台物品

② 售货员正在摆放文具

③显示摆放结果

2、商品柜台及相应物品。

3、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1)播放录像① 商场外景镜头。

(2)播放录像② 商场物品远景镜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录像,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

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从生活引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看录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学生相互叙述,使叙述在观察、思维、想像、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

2、明确分类。

(1)播放录像③

商场物品近景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像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学生结合所看录像说说什么是分类。

[通过学生观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分类使生活更方便了,同时感受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就有数学。]

(2)猜一猜

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过学生观察、猜测、思考,进一步理解并学会分类,体验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分类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必要性。]

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师导语,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练习,练习六1—3题。

(1)第1题

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2)第3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通过学生独立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补充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补充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使学生体验分类的技巧。]

三、全课小结(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1.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主要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丰富练习方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2.分数乘法既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分数除法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所学内容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1.由于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要比整数乘法的极端过程复杂,因此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吃力感,所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保证。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小学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还是以整数乘法为主,他们习惯于学习整数乘法方面的知识和解题方法与思路。因此学习本节课内容主要从整数入手,逐渐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认识。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在刚开始学分数乘法时可能有时想不到先约分,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计算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2)计算:

46+46 +46 = 15+15 +15 =

用乘法可以怎样表示?

2.引出课题。

20(5)+20(5)+20(5)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授

1、利用 20(5)+20(5)+20(5) 教学分数乘法。

(1)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20(5))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20(5)×3)

2、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11(2)”,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11(2),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列式:11(2)×3 = )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8(3)×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脑筋急转弯:有三个人,他们中有2个爸爸,2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说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数和数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的。揭题:

二、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1、创设情境。

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请同学们先想象一下,然后说出你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拼法,教师依次展示长方形的拼图,并板书:

4×3=1

26×2=12

12×1=12

教师根据4×3=12揭示:4×3=12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提出要求:你能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6×2=12

12×1=12吗?

2、深化感知。

(1)你能举出一些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教师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三、探求一个数的倍数。

1、设疑。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有

12、18。除了

12、18还有别的吗?请在纸上写出3的倍数。你能完成得又对又好吗?。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引发冲突:为什么停下来不写了?有什么困难吗?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加省略号表示写不完。

2、交流。

揭示“有序”,为什么要有序地写倍数呢?全班讨论:“你是怎么写3的倍数的?”。

13×

2 3×

3……

3

3+3

6+3

……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依次×

1、×

2、×3……写出3的倍数。

3、深化:请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小组讨论:观察这三道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5、小结:发现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寻找一个数的倍数。

四、探求一个数的因数。

1、设疑。

刚刚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接下来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因数。

请写出36的所有因数,

2、组织讨论。

你是怎么找36的因数的?

( )×( )=36从一道乘法算式中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6×6=36呢?

36÷( )=( )从一道除法算式中也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

3、讨论“多”。问:写得完吗?你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写?

师动画演示36的因数(从两端往中间写),同时指出:当两个因数越来越接近时,也就快要写完了。

4、巩固深化。

请写出15的因数,16的因数。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5、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问:通过观察这三道例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6、小结:写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从1和它本身来写,从小到大依次寻找。

五、巩固拓展。

1、快乐大转盘

2、猜数游戏。

六、老师总结:利用微课对整节课做一个总结。

七、学生总结: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集体研讨发言稿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通过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如何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脑筋急转弯中的一道题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教师一声亲切的问候:“怎么停下来了呢?”、一声惊讶:“哦!写不完呀?”、一句激励:“能想出办法吗?”。看似教师“怠工”的预设,是为了学生“越位”的生成

二、渗透学法,形成学习的技能。

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如何有序写出来呢?我设计了尝试练习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

3、依次乘

1、

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如此的交流虽然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思维,这才是最宝贵的。正所谓没有一路上的山花烂漫,哪有山顶上的风光无限。

三、活用教材,拓展学习的深度。

教材中安排36÷=()这一道除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因数。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带来几点不足,其一:学生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寻找一个数的倍数都是借助乘法算式,同样,找一个数的因数也可以利用乘法,让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岂不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吗?其二:从学情来分析,相对于除法,学生更熟练、更喜欢运用乘法。以学定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借助()×()=36来寻找一个数的因数。

课尾,我设计了一两个游戏,将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对后续的学习进行适当的铺垫。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收到了课虽止意未尽的良好效果。

纵观整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尝试练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加以引导,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整节课似行云流水、波澜不惊,但我想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但是难度都不大,因此根据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1、借助情境,引入新知。

结合教材情境图,创设一个出示班级新同学照片的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照片,使学生对相关问题产生思考。

2、自学合作,丰富知识。

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通过自学及合作探究的方式,总结出比的读写方法及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实践能力。

3、比较发现,建立联系。

结合课件,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比的意义和读写法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

同学们,咱们班又来了一位新同学,老师想介绍他给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可是这位新同学现在没有来,但是老师带来了他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想)

2、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教材69页图片A)

咱们学校美术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为这位新同学画了一张画像(依次出示B、C、D、E四张图片),观察这些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与小组的同伴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观察与交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生活情境一:照片相像问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的发现。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如果以图A为标准,观察这四张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呢?

(2)为什么图B、图D与图A比较像?试着说一说。

(图B、图D都与图A的形状相同,图B是把图A缩小了,图D是把图A放大了)

(3)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形的长和宽)

3、探究规律。

(1)指引探究思路。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图片放在方格纸上,并隐去图片,只留下长方形来研究。

前面我们是通过观察直接判断出这些图形的像与不像,那么为什么图B、图D和图A比较像,而图C、图E和图A不像呢?现在请你数一数、算一算、议一议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探究五个长方形中各自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计算,并完成表格。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编号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长方形A

长方形B

长方形C

长方形D

长方形E

(3)初步感受比。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预设

生1:我发现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就是长方形B;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长方形D。

生2:我发现长方形B、长方形D和长方形A一样,它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也都是长的。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A、B、D这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都是长的,也就是说这三个长方形是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这样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会相像。

设计意图: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一组长方形的观察、计算、思考,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的固定倍数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比”的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用加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和特点,作如下设计:

1.关注课前复习。

为了使新知的学习顺利进行,在课前要安排复习题,为学生扫清计算方面的障碍,实现知识的自然迁移。

2.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每列出一个算式都要提出“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让学生说出理由,引导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1.学校运动会正在进行中,这些是为参加100米赛跑的运动员准备的题卡,你们也算一算吧!

课件出示题卡:(师指名口算)

9+4= 8+8= 8+4= 7+9= 2+8=

6+7= 5+9= 7+3= 6+8= 5+7=

2.主席台两边摆了不少鲜花,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盆。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为本节课解决实际问题扫清计算的障碍;重现用加法解决问题的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6页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课的主题图是十分不错的教学资源。把它稍作修改,做一个动态课件,小熊从4x4个玉米中掰走一个。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列式,更能让学生容易想到乘减的方法来列式。

学情分析:

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具准备:

课件、书签、○片。

教学策略: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人教版第三册“乘加、乘减”一课安排在乘法学习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正确计算”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习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摆、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

1、我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并不是计算教学。

2、注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答辩,增强学生的分辨理解能力。

3、课堂上以鼓励,赏识,你能形的激励语言,给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画面录音,加背景音乐)同学们,俗话讲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动画演示)春天,勤劳的小熊整理好了土地,种下了一些玉米。小熊经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到了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

2、师: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上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有4棵玉米树,每棵有3个玉米棒。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玉米棒子?(贴出)

3、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3×4=12(说出口诀)或4×3=12或3+3+3+3=12

4、师:我用图示表示出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有一天,小熊来到了玉米地,看到自己种的.玉米成熟了,高兴极了。(出示主题图)

2、师:现在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这幅图的意思,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小熊掰走了一个,还有几个?

生2:有4可玉米,每棵树上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还剩下几个玉米棒?

(板书: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3、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小精灵来了。如果你是小精灵,你会怎么提醒大家?

生1说:“同学们,不要慌,要仔细想一想再做!”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

生2说:“同学们,借助图形摆一摆、画一画吧。”

师:同学们,先画图形表达图的意思,再列出算式,在小组内互相说说。(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展示。

4、并说出你的想法并解答其他小组提问:(教师板书)

3+3+3+2=11 3×3+2=11

生1:前3棵玉米上,每棵都有3个玉米棒,最后一棵上有2个,所以列式为

师生:(在3×3下面画一条横线)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1:前面3棵玉米,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3+3+3+3-1=11 4×3-1=11

生2:小熊没有掰玉米时,4棵玉米都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所以列式为4×3-1=11。

师生:(在4×3下面画一条横线)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2:原来的4棵玉米树上,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师生:为什么要减1?

生2:小熊掰走了一个,所以减去1。

5、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一列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只有减法,没有乘法。

生:右边的算式中,有乘法,也有加法和减法。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今天我们就学习乘加乘减。(板书课题。)

6、师:刚才,同学们真棒,自己根据图意列出了乘加乘减的算式,并算出了结果。谁来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师:一个算式里有乘,又有加或减,应该先算什么呢?

生1:先算加减法。

生2:先算乘法。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现得最快,最准确。(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

生1:有乘有加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加。我们是以3×3+2为例算的:先算3×3=9,再算9+2=11。

生2:有乘有减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减。比如:4×3-1,先算4×3=12,再算12-1=11。

师:讲得真好!那你们心中有结论了吗?遇到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

生(齐答):先算乘,后算加减。(贴出)

三、活动体验,应用新知

(一)帮助小青蛙。

1、放课件:(动画显示,同时教师说明:小熊扛着1个玉米棒,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兴地往回走。咦,前面来了个好朋友小青蛙,小青蛙看到小熊种的玉米结实又好吃,希望小熊能送给自己。小熊想了想,说:“你要是能答对我的问题,我就把玉米棒送给你。”小熊:又摘下了一个玉米棒问:地理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同学们,你能帮助小青蛙吗?)

师:现在还剩几个玉米棒呢?谁能用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帮小青蛙算一算吗?

生1:小熊共掰走了2个玉米棒,应列式为:3×3+1=10。

2、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先算乘法:3×3=9,再算加法:9+1=10。

师:你真棒!送给你一个小礼物。

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3×4-2=10,先算3×4=12,再算12-2=10。

师:能说说为什么减2吗?

生2:原来是4棵玉米,每棵上面都有3个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2个,所以要减2。

师:说得真好!也送你一个小书签。

(二)丰收庆祝会

师:小熊为了庆祝丰收,在家开庆祝会,看!它们不光带来了水果,还为大家带来了问题。

1、书本56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提问)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1:3×4+2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生1)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2:你是怎样想的?

生3:3×4求出的是什么?

生4:你会用乘减的方法来计算吗?……

(三)书本58页第4题。

课件展示(学生先独立完成后汇报。)

(四)做游戏。

师:下面我们做游戏。游戏的规则是一生摆图形,提出问题;另一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摆的图形必须用乘加乘减计算。然后交换。

看谁最棒?(学生开始做)。

四、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师: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下课后,请你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跟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好吗?下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设计说明

“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基于以上安排,将本课时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对概念的理解,倡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本课时的过程中,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垂直现象,找几何图形中的平行线、垂线等活动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在最后环节,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让学生体会了平行与垂直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了平行与垂直的重要性,更感受了数学的魅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究与比较,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第二部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三角尺量角器

学生准备三角尺量角器直尺手工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画一画。

(1)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

(2)教师总结同学画的各种情况,大体有以下几种:(出示课件)

2.揭示课题。

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位置关系有以上几种情况,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直线,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动手画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探究比较,掌握特征

1.讨论,下面的图形可以分成几类?

(生尝试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预设学生以是否相交为标准,可能会把①、③分为一类,②、④分为一类。(图形④可暂不做纠正)

2.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图形特征。

(1)明确分类标准:按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进行分类。

(2)重点讨论图形④中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图形④中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

(3)明确分类结果。

相交:①、③、④;

不相交:②。

设计意图:分类是建立概念的基础,引导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感受相交与平行的本质区别。

3.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平行。

①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不相交。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平行)

②表示方法:平行可以用符号“∥”表示。a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垂直。

①分类:把上面的图形①、③、④以“是否相交成直角”为标准再次分类。

师:你怎么知道是否相交成直角呢?(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量一下)

②呈现概念:图③中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板书:垂直)

③表示方法:垂直可以用符号“⊥”表示。直线a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垂足用字母“O”表示。

4.联系实际,深化概念。

(1)过渡: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平行与垂直打交道。你们看,书本封面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

(2)学生举例:同学们,找一找你的身边还有哪些平行或垂直的例子?找到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的例子,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设计说明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利用现实的情境或材料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体会随机思想,树立随机意识。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把统计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2.做探究交流的小主人。

本节课在探究条形统计图的画法的这个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小组合作尝试画出条形统计图,并且自己总结出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其间教师只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两种条形统计图?

生:纵向条形统计图和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生:条形统计图能对事物进行比较,能让人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行条形统计图的相关复习。

(板书课题:统计与概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简要回顾,再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复习做好准备。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111页4题。

(1)明确育民小学各年级男、女生戴近视镜的同学人数统计表。

(2)学生分组完成条形统计图。

(3)各组汇报成果,投影展示条形统计图。

(4)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四年级戴近视镜的有多少人?

②哪几个年级戴近视镜的人数比较多?

③哪几个年级戴近视镜的男生比女生多?

(5)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分别说出横轴、纵轴、每格代表几人;各种直条代表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初步体会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

教学重难点:

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请来了一位动画片里的好朋友喜羊羊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不过灰太狼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挑战性的题目,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2、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一 认一认

课件出示人民币图片学生认识(夸奖学生)

其实在生活还有很多地方要用一个比100大得多的数来表示。

活动二:猜一猜 课件出示体育馆图片。

师:这是哪里?

首都北京体育馆,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生猜的各不相同)

师:对!这个体育馆能坐好多好多的人,也要用一个比100大得多的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

活动三:数一数

(一)、多媒体演示,进一步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

师:俗话说积少成多,其实大的数也都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的,咱们看看它们是怎样组成的(电脑演示。)

1、课件演示一个一个地数,并得出10个一是一十。(板书)

2、课件演示十个十个地数,并得出10个十是一百,(板书)师: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

3、课件出示很多小正方体,(出现1000块的凌乱方块)估一估,现在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学生随意估计,到底有多少个?怎样数得速度快、数得准?

师:看看现在灰太狼把它变成了什么形状?(课件变成10×10×10立方体方块图),让学生回答,了解掌握情况,如一百为一层,2层是几个百?3个百后面是几个百?5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谁能继续一百一百地数?重点强调9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然后思考:10个一百是(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千) 师:为什么千位前面用省略号?

师: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观察板书后小组讨论。(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师引领生从188数到204。(课件演示) 师小结:灰太狼看大家表现的这么好,想给大家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大家自己在组内练一练。

活动四:练一练 小组学习任务: 你来数一数

一个一个地数,从三百九十八数到四百零七。(课件演示)同桌用计数器一个拨数一个说(集体一边看课件演示一边说)

1、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针对难点,进行计数器演示。

2、请出数朋友师:让咱们再一起请出数朋友来吧(课件)

3、摘苹果

大家可能都觉得灰太狼坏,其实灰太狼也有可爱的地方,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故事,想听吗?

地球爷爷有一双无形而强大的手,还有一个大大的肚子,可以吃得下很多的东西,同学们你们相信吗?你知道苹果成熟了往哪里掉啊?其实是地球爷爷那双无形的手给摘了,你知道是什么吗?地球爷爷已经吃了989个,往后每多吃一个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加1,你能帮他数一数吗?

(课件出示:苹果落地的动画,学生从989数到1000。)

师:你能不看地球爷爷吃苹果的图,自己从989数到1000吗?学生自由数,再集体数。拍手数数,使数数抽象化

三、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森林运动会师:灰太狼看大家表现的这样好,想带大家一起到喜羊羊课堂去。想参加吗?谁就请举手,这么多人都想去,那一定要认真听要求。

2、按要求数数 师:哎呦,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嘛,喜羊羊很高兴有你们这样的朋友,这不它又给出了一些题目,请看

3、掀起红盖头(猜一猜,五角星后面藏着哪个数字?)

4、我说你猜

5、寻找幸运儿

6、激流勇进

师:同学们真的表现得很棒!喜羊羊就向大家发来了祝贺(课件)看来喜羊羊是难不倒大家了,但是喜羊羊并没有放弃,它还出了一道更难的题目,你们敢接受挑战吗?要不咱们不看了吧。

___ ___ 800 ___ ___(答案不唯一) 师:这道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哦,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吧。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师:通过数数这个题我们发现,数的方法不同,数的顺序不同,数数找的规律不同,得到的结果呢?(也不一样),只要我们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看二师兄给你们的评价——你真棒,你们都是非常棒的。看来喜羊羊真的难不倒大家,它乖乖地认输了。同学们获得了胜利,你们高兴吗?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今天的学习愉快吗?

2、有什么收获?

3、想到了什么问题?

4、画珠子

板书设计: 10个一是一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7页内容及第28页“练一练”1、2题。

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出现得比较多的几何现象,因此,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和旋转的两种现象。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平移与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学生在第二课时还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是物体或图形在空间变化的位置方式,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观察生活现象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感受平移与旋转,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这部分内容单靠教师讲解和学生的记忆是学不好的,最好的方式是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描述、表达和和交流中体验。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操作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非常的重要,可借助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演示,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描述,让学生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及动手实践、发挥想象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谁能说说游乐场里都有哪些游乐项目?

2、符老师这里也收集了游乐场一些游乐项目的照片,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好)在这些游乐项目里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图形的运动。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让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二、自主学习:

1、观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运动画面,今天符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想看吗?(想)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希望同学们在认真观察的同时要开动你聪明的脑筋思考: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一样吗?你能描述它们的运动或用手势表示出它们运动时的样子吗?(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出示课本的主题图。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对于平移、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和打手势活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在边做边说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给这些运动分类吗?小组说说你分类的标准和结果。

2、指名汇报:你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3、结合上面图形的运动,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物体或图形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板书:平移旋转

4、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学生大胆尝试,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说说这个动作的特点,大家来判断。

5、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

6、首尾呼应:我们再回到游乐场,看看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分别属于什么运动现象?(课件出示游乐场)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演一演等环节的设置,学生用不同的感官,全方位的接收了关于平移和旋转现象的信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达标检测:

练一练1、2题。

五、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图形运动,在括号里填上平移或旋转。根据图形运动思考:平移和旋转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特点的理解和区分】

板书:不同:平移方向不变,旋转方向改变。

相同:物体在平移或旋转时,图形大小、形状不变,位置变了。

六、课堂小结:

1、师:老师送给同学们一顶博士帽,希望同学们长大后都能成为一名小博士,用你们学到的知识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2、师: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即将结束,谁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3、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身边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七、布置作业

绩优学案:26页平移和旋转第1题、第2题。

【设计意图: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4、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四.教学准备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作业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万

10000000000 = 100亿

教学反思:

这部分的知识虽是新知识,就知识本身而言,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通过作业的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好,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给学生的,怎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本案例中做的还不够,需要大家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中,学生能正确的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2、能够正确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二、提出问题

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三、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小结: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四、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3、“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这张表,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在南极考察时看到了天上有47贼鸥,冰上有32只贼鸥,看到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自由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如果出现“一共有多少只贼鸥?”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数出贼鸥的总数,如果有学生会计算的话,可以计算出来,但对学生不作统一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提问出“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

二、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有什么办法?”让学生知道问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其实就是比较47与32的大小,“怎么比较47与32的大小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想法。

4、全班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小组交流想法。

2、“自主练习”第5题。

(1)同学们先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注意让学生把图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

(2)在理解图意后列式计算。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4)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做第5题。

3、“自主练习”第7题。

(1)、先让学生明白题意。

(2)、学生独立去做,在交流自己选择的结果和想法。

(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简析: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简析: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评】: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冲击力。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购物情境,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购物过程,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积累购物经验。

3.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懂得要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了解并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人民币及准确进行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人民币的模型(课本附页1)、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买文具,需要人民币。

(1)观察人民币,交流辨认方法。

纸币:根据小写数字和“圆”、“角”字可以分别辨认“5元”、“2元”、“1元”、“5角”、“2角”、“1角”。注意大写数字“伍”“贰”“壹”的写法。

硬币:找出数字,看清元、角还是分,就能确定面值。

(2)师生小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三个单位。

(3)兑换人民币,掌握单位关系。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兑换人民币、数一数的操作活动,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1元=10角

1角=10分

(4)引出问题:

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呢?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问题一: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1.独立思考,寻找方法。

2.组织交流,多种付法。

根据1元=10角,得到各种不同的付钱方法。

(1)付10张1角。

(2)付2张5角。

(3)付1张5角、1张2角、3张1角。

(4)付1张5角、2张2角、1张1角。

(5)付5张2角。

问题二: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1.理解题意,交流思路。

1把尺子8角,要求从1元中减去8角,还剩下多少钱。

2.应用换算,简洁表达。

1元=10角

10-8=2(角)

答:应找回2角。

问题三: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呢?

1.理解题意,交流思路。

“正好”的意思是物品的价格加起来刚好是1元,不多也不少。

2.巩固换算,交流买法。

根据1元=10角,得到各种不同的买法。

(1)买2支铅笔:5+5=10(角)

(2)买1把尺子和1本练习本:8+2=10(角)

(3)买1把尺子和2个橡皮擦:8+1+1=10(角)

(4)买5本练习本:2+2+2+2+2=10(角)

3.教师小结:人民币上有国徽和祖国的秀丽山水,我们都要爱护人民币。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换一换。

2.填一填。

注意:可以先把元和角分开算,再合起来。比如第3小题,3个1元是3元,5角+5角=1元,5角+1角=6角,所以3元+1元+6角=4元6角。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上一篇:商标抢注的现状及对策下一篇:薪酬与福利管理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