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2024-08-06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语文(7篇)

1.青岛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篇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教授六年级一班,共有39名学生,其中男生居多,从上学年学习情况来看,学习习惯较差,特别是作业习惯、自习习惯,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培养;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因此对学生的关心和思想教育也十分重要。另外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的内容:

(一)小手艺展示------分数乘法。(二)谁先上场------可能性。(三)布衣兴趣小组-------分数除法。(四)人体的奥秘------比。(五)完美的图形-----圆。(六)中国的世界遗产------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七)山东假日游-------百分数。回顾整理------总复习

:.分数乘法和除法,园,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难点: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能正确地

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能正确地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

题。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4、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5.掌握圆和扇形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能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8、借助具体事例,认识众数和中位数。会求一组数的众数和中位数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认真备课,精心上课,及时反馈,有效辅导,实现“三清”。

3、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5、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6、加强能力培养,主要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养判断推理及迁移类推能力。

7、继续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8、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9、要关心好后进生的工作,使后进生转化为优等生。继续加强培优补差工作。

五、进度表

2.青岛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篇二

教材地位:《标准 (2011) 版》中对扇形的要求是“知道扇形”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扇形, 理解圆心角, 感受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学生初步认识扇形, 为后续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 认识扇形, 了解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 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片、活动角、课件

教学片断: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 师:拿出你手中的圆片, 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举起来, 仔细观察,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认识扇形的基本特征)

生: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几条对称轴?折折看, 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 并总结出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只有一条。

(2) 师:放下手中的图形, 请看黑板, 在这个圆中有扇形吗? (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在圆中放了一个活动角, 活动角的的长度与黑板上所画圆的半径相等, 活动角的顶点放在圆心上——图一左一)

生:有扇形。

师:这个图中的扇形中哪儿, 谁能帮我指出来, 它的圆心角又在哪儿呢?

指名学生上到黑板前指出来。

师: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现在呢?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大——图一)

生:变大、变大、变大。

师:我是通过改变什么而使扇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圆心角的大小。

师:观察真仔细!再观察, 现在扇形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小——图二) ?

生:扇形变小了, 变小、变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改变圆心角的大小, 扇形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生2: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师:还有谁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生3:在同一圆中, 圆心角越大, 扇形越大, 圆心角越小, 扇形越小。

师: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图再来验证这一结论:仔细观察, 在这个三个扇形中, 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大?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大?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小?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同一个圆中, 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教师板书。

三、教学反思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我通过让学生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加深了学生对扇形的表象认识;再仔细观察图形手中的扇形;最后动手操作折一折来研究扇形的对称性,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体会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的关系, 虽说简单, 但是要想使学生能理解, 并且印象深刻, 教师通过活动角直观动态地呈现扇形的大小变化,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同一个图内三个大小明显的扇形以及它们对应的圆心角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有利于深入掌握扇形的特征。

在本节课中, 我开课简洁, 开门见山, 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在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巧妙的建立起一个联系的纽带, 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高效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体现了“以学而导, 学导结合”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观察, 交流和动手操作中, 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扇形, 了解了扇形的特点。让学生成功的亲历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实现了预期目标。

练习设计合理, 有梯度, 并注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如在认识了圆心角之后, 马上出现了一组图, 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圆心角, 讲练结合,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圆心角的认识。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环节中, 设计了4 个练习:分别是根据扇形的含义, 在生活物体找扇形;判断哪些图是扇形;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画扇形, 培养学生作图能力;拓展介绍扇环的相关知识, 求扇环的面积。练习题层层深入, 既考查巩固了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 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前,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 合理地把握了扇形概念的教学要求。《标准 (2011 版) 》中对扇形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扇形”, 所以只要学生“能用实例说明对象的特征, 或者能根据特征辨认和举例说明对象”即可。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地补充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3.青岛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篇三

一、基础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小题都给出三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写在括号内,共10分)

二、探索部分(26分)

1.想一想,画一画。(4分)

(1)先将○向右平移3个格,再将○向上平移3个格。

(2)先将△向上平移4个格,再将△向左平移4个小格。

2.量出所需要数据(保留整厘米数),算出右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4分)

3.拼一拼,想一想,再填一填。(5分)

有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周长是()厘米;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拼成后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4.找一找,填一填。(4分)

(1)狮子家在骆驼家的()面,金鱼家在大象家的()。

(2)狮子家的东南面是(),东北面是()。

5.分一分,想一想,涂一涂。(3分)

三、拓展应用部分(21分)

1.为迎接元旦邮票展,王乐和魏明在整理邮票,共有186张,每页可以放6张,一共可以放多少页?(5分)

2.元旦期间,希望小学组织中年级学生到奥运馆参观,三年级去了246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一半。希望小学共去多少人参观?(5分)

3.希望小学三年级五班为庆元旦买了一些彩纸装饰教室,刘燕小组负责做花朵,刘晓辉小组负责做五角星,魏春玲小组负责做彩旗,她们计划所用材料情况如下:

刘燕:我们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2/7。

刘晓辉:我们小组计划比刘燕小组多用这些彩纸的1/7。

魏春玲:我们小组计划用的彩纸比刘燕和刘晓辉小组共用的少1/7。

(1)刘晓辉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2)魏春玲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3)这些彩纸够用吗?请解答并说明理由。(3分)

4.希望小学举行迎元旦学科竞赛,三年级三班共有学生45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1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2人,两科都没参加的有20人。语文、数学两科竞赛都参加的有多少人?(2分)

4.青岛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篇四

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90页红点,自主练习1---5题,新课堂第81页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理解它的统计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与“众数”这两个统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具、学具

课件、实物展台、计算器、统计表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成语激趣。

谈话:同学们,在上数学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填写成语的能力,想不想表现给老师看看呢?(出示课件,学生口头填空)

万()一心()所周知()志成城()星拱月 三个成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那就是“众”。“众”的意思是什么?(大多数)看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知识还挺扎实,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跟“众”字有关。

2、信息图揭示课题。

谈话:儿童进入青春期,身高和体重都进入突增阶段。突增开始的年龄女生一般在10—12岁,男生一般在12—14岁。在课下我们测量了身高和体重,哪位同学能把你的身高与体重与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出示信息图: 认真阅读信息图,通过观察,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这15名女生平均年增长多少厘米?

2、这15名女生中,身高年增长厘米数最多是多少?

3、这15名女生中,身高年增长厘米数最少是多少?

4、这15名女生中,身高年增长数为8厘米的有几人? „„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地提出“青春期女生身高年增长情况怎样?”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利用计算器解决问题1“这15名女生平均年增长多少厘米?”(复习近平均数)学生班上交流是怎样算出平均数的? 教师小结:把一组数据的所有数加起来,再除以个数,就能算出平均数。这么说平均数和一组数据的所有数都有关系,反映是的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板书:平均数 整体水平和所有数据有关)

在统计中,平均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状况。除了它,还有一个数也能表示这组数据的情况。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我们解决下面这个问题来认识它。出示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绘制统计表,分析数据。谈话: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学生分组讨论,班上汇报。(用统计表来收集、整理数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统计表。交流展示统计表: 年增长高度(厘米)5 人数 1 1 4 6 2 1 提问:这些数据在哪个范围内波动?有没有哪个数据经常出现?

从这些数据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班上汇报交流

预设:身高年增长的范围在5-10厘米之间。

身高年增长5厘米的有1人。身高年增长6厘米的有1人。身高年增长8厘米的有6人。、、、、、、2、认识“众数”。

谈话: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组数据中哪个数据最特殊?出现了多少次? 学生回答(“8”出现的次数最多,出现了6次。)

也就是说身高年增长8厘米的人数最多,有6人。同学们,在7、8、8、8、8、10、9、7、8、9、7、6、8、5、7这组数据中,“8”出现的次数最多,“8”就叫这组数据的众数。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板书:众数)学生齐读,描述“众数”的概念:

根据你们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

学生自由说,老师归纳板书: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学们,“8”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因为在这一组数据中它出现的次数最多,众数“8”也可以反映这组数据的水平,它反映是的什么水平呢?

大家看看,这组同学的年增高厘米数中在中哪个数?(8)所以我们说众数“8”反映了同学们年增高的集中水平。(板书:集中水平)它受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吗?(不会)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3、理解“众数”。

下面让我们继续在生活中理解众数吧!出示课件:

1分钟跳绳比赛,六(1)班、(2)班、(3)班每班6名参赛选手成绩如 六(1):120 105 150 150 186 150()六(2):108 183 183 196 216 216()六(3):126 157 169 198 224 215()

谈话:请大家根据刚才对众数的认识,讨论一下,各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 第一组数据学生很快就说出是150,第二组、第三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呢?学生很难判断,可以让学生在同桌或小组里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师:从第二组数据中你们发现什么?

生:有183和216两个数出现的次数最多且相同,我觉得两个都是众数。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我认为也是183和216都是众数。师:既然大家都认为这样。那为什么呢?

生:因为刚才老师说众数指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而这里的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我认为两个都是。

师:太好了!你们真用心。是的183和216在这组数据中都是众数。师:那第三组数据的众数呢?

生:没有众数,因为没有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几个数出现的次数都是1次。

师:那么,对于找众数你们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生1:我发现有些组数据中,众数不止一个。生2:有些组数据中是没有众数的。

教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有时一组数据的众数不止一个,有时一组数据没有众数。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众数的概念,加深学生对众数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应用“众数”。

创设情境:假设你要找工作,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当然是工资待遇)(1)事情经过:(课件出示)

王叔叔去应聘,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2000元,可实际工作时只领到1200元,他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于是找经理讨个说法,经理拿出工资表说:“我没骗你,不信你算算!”

(2)验证质疑:(课件出示工资表)经理 6000 副经理 部门经理 员工 员工 2800 2000

1200 1200

员工 1200

员工 1200

员工 1200

员工 1200 学生计算验证,帮王叔叔算算表中的平均工资是不是2000元。通过计算发现这些数据的平均数确实是2000元。

提问:经理也没撒谎,但王叔叔却没有拿到2000元的工资,这问题出在哪儿呢?

(3)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此处用平均数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员工的工资水平,而“1200”是在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用“1200”来反映他们的工资水平更加合适。所以王叔叔只能领到的工资是众数1200元。

5、感悟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课件出示:生物小组的同学每人都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试验结果如下表。姓 名 张志明 王平李雪 发芽粒数 17 13 17

姓 名 刘晓芳 丁倩 武梅

发芽粒数 17 17

姓 名 黄刚 陈敏 杨涛

发芽粒数 16 17 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有(5)人。(让学生看题,理解题意后先填空。)

问题: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它表示什么意义?(众数是17,表示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这里着重让学生理解表示的意义。)

再问: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14)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

又问:平均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与众数相同吗?(平均数14表示的是9个人做的试验中平均每人试验发芽的粒数;不相同。)

追问:这一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怎样,用平均数还是用众数代表更能体现出整体水平?

让学生经过讨论发现高于平均数的有6个,低于平均数的只有3个,用平均数表示偏离了这组数据的中心。因此,用众数表示这组数据整体水平更加合适。课件出示: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统计量? ①期末考试质量分析。A.平均数 B.众数

②面包店店主最关心哪种面包销售量最好。A.平均数 B.众数

③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A.平均数 B.众数

教师小结:“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用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能够最为充分地反映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的作用;但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仅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它的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众数,认识了什么是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了众数(众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有时一组数据的众数不止一个,有时一组数据没有众数。)明白了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要快速准确地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必须先对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再挑出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这样就找到了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同学们对众数应用得怎样呢?接下来有没有信心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呢?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

(3)13 9 11 9 9 9 8 7 9 6(4)23 24 23 23 26 25 24 23 28 23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

出示新课堂题目:

3、填一填。

(1)在7、8、8、8、8、10、9、7、8、9、6、8、5、7这组数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2)六位评委给一位歌咏比赛选手打分。其中4人打9.5分,2人打9.2分,1人打9.8分。这位歌手得分的众数是().(3)六(5)班第3组同学的身高分别为161cm、149cm、149cm、158cm、157cm、158cm、158cm、150cm、147cm。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这是专门巩固众数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充分交流各自寻找众数的方法。重点强调众数是这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某数据出现的次数。

2、综合练习: 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这是用众数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解决(1)题,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然后重点解决(2)题,让学生自主分析数据,再班上交流自己的想法,明白这些大蒜接近一半的瓣数是10,其它绝大多数的瓣数在10瓣左右。

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这是用众数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

本题学生容易产生误解,练习时,可以先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读懂表格,如:豆粒数是1的豆荚有几个?豆粒数是2的豆荚有几个?然后进行分析。学生找出众数是4后,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多数豆荚的豆粒数是4粒,大约一半以上。

出示新课堂82页第2题:(这是用众数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次数 1 成绩9(环)(1)找出这组成绩的众数。

(2)通过对这组数据的分析,你能预测一下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成绩吗? 练习时,(1)题学生独立找一找,(2)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班上交流为什么预测的成绩是“9”? 进一步明确众数的实际意义和特点。

3、拓展练习:

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这3道题目都是运用众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要求学生能根据众数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升对众数意义的理解深度。)2 8 9 10 9 5 9 9 10 8

练习时,让学生弄懂题意,重点交流“为什么多生产为什么少生产”。进一步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出示新课堂83页第3题:

中兴房地产开发公司提供了如下房型供客户选择: 房型(平方米)A:62.5 订购人数 21

B:90 56

C:128.5 168

D:150.8 72

E:189.2 15(1)求出“房型”这组数据的众数。

(2)你认为这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应该多开发哪种房型,应该少开发哪种房型,为什么?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读懂表格,找出众数,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第2小题,班上交流多或少开发的原因,提升对众数作用和特点的理解。出示新课堂82页第3题:

为了了解同学们完成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学校对六(2)班45名同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分)30 人数

4

23

12

3

1(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2)教育有关部门规定六年级学生每天作业量不得超过1小时,你认为该班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合适吗?请说明理由。

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表格,自主找到众数,然后根据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做出判断,班上交流,说清理由,加深对众数作用的特点的理解。

六、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合作探究了什么问题?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众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课外拓展:

板书: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

集中水平

出现次数最多(不唯

一、也可能没有)平均数

整体水平

和所有数据有关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1)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进而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我结合学生的成长实际,介绍15名进入青春期的女生身高年增长的一组数据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这组数据的特点,发现8厘米这个数据在这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从而引出众数的概念。让学生亲临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然后,步步深入,通过“一分钟跳绳比赛”、“ 王叔叔去应聘”、“黄豆种子发芽试验”等一连串情境问题,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作用,同时结合平均数进行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众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2)众数与生活的融合。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生活素材贯穿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来源于生活。并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众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众数、平均数的使用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选取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很自然地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活动融入到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突出学习众数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这节课下来,我已经感受到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想象力的丰富。我深深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创设了数学,数学是人类通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3)重视引导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节课,我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王叔叔去应聘”这一情境的创设,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2000元,可实际工作时只领到1200元,他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我向学生设疑:这问题出在哪儿呢?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此处用平均数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员工的工资水平,而“1200”是在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用“1200”来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更加合适,从而自主探索出众数的意义。探究找众数的方法时,我让学生找三组同学“跳绳比赛”成绩的众数,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找数据的众数的方法,从而得出众数可能不止 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的结论。

2、使用建议。新课堂83页第3题,求出“订购人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有错,应该改为求出“房型”这组数据的众数。

3、需要破解的问题。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个别学生容易把次数当作众数,找众数显得有点迷茫。

张美

5.青岛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篇五

学校   年级 六 学科 数学

授课人   班级 备课时间

课题      圆的认识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圆的特征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用圆规画具体的圆,能用圆的初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演示、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法。

板书设计

1、圆心o,画圆时固定的一点。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2、半径r,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同圆或等圆中有无数条半径,半径都相等。

圆       3、直径d,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同圆或等圆中有无数条直径,直径都相等。

4、关系:同圆或等圆中,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直径是半径的2倍。

5、对称性: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6、圆是曲线图形。

达标检测

课件中的达标练习;

2、课本上的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个性化修改

组织教学,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圆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师:出示情景图,这些交通工具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师:不管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交通工具的轮子都设计成了圆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习目标,师生认定:

(课件出示)

达标教学,解决问题:

(一)、日常生活中的圆

(课件出示)

(二)、与直线图形的区别

课件出示:“区别”。

(三)、圆规画圆(任意大小)

1、利用已有工具自己创造圆,初步感受圆。

师:同学们你手中的圆是用什么画出来的?

师:画一圆

2、尝试画一画-----用圆规画圆。(见课件图)

师:用圆规画圆的同学能说说怎样画得吗?

师:那你就用圆规在纸上画任意三个圆吧。

师:在画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接着问:说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

师:画圆时固定的一点是“圆心”,用字母“O”表示。

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为什么?

(四)、圆的特征

(1)、直径(出示课件)

请把手中的圆对折,再换角度对折几次,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对折后请互相交流。

师:刚才我们用折纸的方法,发现圆上有许多折痕。这些折痕叫什么?有什么特点?

师: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用d表示。板书:直径d。

(2)、半径(出示课件)

任意在圆内、圆上和圆外点三点,分别问学生:这点在什么地方?

师:把圆心与圆上一点连接起来,这样的线段叫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板书:半径 r 。

师:在自己圆上画几条半径,你又发现了什么?什么长度都相等?

师:你怎么知道有无数条半径?半径都相等呢?

师:请几生各自报出自己所画圆的半径。

师:刚才不是说圆的半径都相等吗,为什么你们报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3)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课件演示)

师板书:d=2r或r=d

师画直径时有意两端不在圆上,让学生判断。

直径肯定是半径的2倍吗?

师:通过刚才的折纸,除发现直径的特点,你还发现圆有什么特点?

师:对,圆是轴对称图形,闭目想一想,圆的对称轴在哪里?有多少这样的对称轴?

师:对称轴与圆的直径是同一条?

(4)、练习:(课件出示)

(五)、美妙的圆(图片欣赏)

课件出示

达标练习,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本上的自主练习

课堂小结,总结知识: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现在你能解释一下轮子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了吗?

总结:这节课你学习的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生:汽车、轮船、飞机、自行车等。

学生交流:它们的轮子都是圆的。

生:“为什么轮子都设计成圆形?”

师生共同认定、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欣赏,感受生活中的圆。

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学生交流:

生1:我是把矿泉水瓶放本上画的。

生2:我是用绳的两端系两根笔,一枝固定,一枝旋转一周。

生3:我是用圆规画的圆。……

学生交流。

生:圆都有一个圆心。

学生思考交流: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

生1:因为我们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不一样。

学生动手折纸,并量一量,然后谈发现。

生1:对折后的折痕是圆的直径,直径有无数条。生2:通过量,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都相等。

学生观察课件的演示。

生分别说:圆内、圆上和圆外。

学生观察课件演示。

学生交流,无数条半径相等。

学生通过用尺量半径,认同半径都相等。

生:必须在同一个圆内或相等的圆中。

生1:对折后的折痕是圆的直径,直径有无数条。

生2:通过量,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都相等。

生3:通过比较得出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

学生交流:在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

学生交流:

生1:圆是轴对称图形;都有无数条对称轴;……

学生体会圆的对称轴。

学生交流体会,直径所在的直线叫做圆的对称轴。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学生口答、抢答。

学生欣赏,谈谈感受,体会日常生活中的美。

师生共同完成。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学生交流:车轴相当于圆心,辐条相当与半径,每条半径到圆心的距离都一样,这样车子行驶起来既快又平稳。

6.青岛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篇六

共24分)1.(2分)小华应选择()表示有、良、及格参加的人数与班级人数的关系。

A.折线统计图    B.扇形统计图    C.条形统计图    2.(2分)要表示出陈老师家今年六月份各项生活支出占月总收入的百分比情况,用()统计图比较合适. A.扇形    B.折线    C.条形    3.(2分)要反映某地的气温变化情况,应绘制()。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4.(2分)班主任要统计本班期末考试语文、数学成绩中各分数段的人数情况,应制作()A.单式统计表    B.复式统计图    C.条形统计图    D.折线统计图    5.(2分)要统计我国几座名山主峰的海拔高度,最好选用()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6.(2分)垃圾的分类处理与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鄞州区环保部门为了提高宣传实效,抽样调查了部分居民小区一段时间内生活垃圾的分类情况.如果能清楚地看出每种垃圾占生活垃圾总量的百分比,需要制作的统计图是()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D.复式条形统计图    7.(2分)五年级八个班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为了清楚地表示12月份各班做好事件数的多少,应制作()统计图. A.条形    B.折线    C.不清楚    8.(2分)如果要比较两个城市一个月气温变化的情况,选用()比较合适。

A.单式折线统计图    B.复式折线统计图    C.单式条形统计图    D.复式条形统计图    9.(2分)明明今年上五年级了,要想看出他五年来期末成绩的变化情况,应该绘制()比较直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统计表    D.三项都行    10.(2分)要反映某地区今年各类谷物的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百分比,应绘制()统计图。

A.条形    B.扇形    C.折线    D.以上都可以    11.(2分)为了显示某报纸合订本各版面所占的份额,可以选择()统计图. A.扇形    B.条形    C.折线    12.(2分)要统计小红每次数学测试成绩,看看是进步还是退步,不能选用()统计图。

A.条形    B.折线    C.扇形    二、判断题(共1题;

共2分)13.(2分)要表示花圃中各种花卉的种植面积占花圃总面积的百分比,应选择扇形统计图.()三、填空题(共8题;

共12分)14.(2分)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常用的统计图有_______、_______. 15.(2分)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_______的多少,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_______的情况. 16.(1分)调查学校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要表示出喜欢每种课外活动的人数,应绘制_______统计图。

17.(1分)学校统计了各班图书角图书的本数,为了直观地表示出各班图书的数量情况,应绘制_______统计图。

18.(2分)描述病人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应绘制_______最为合适,反映果园各种果树种植面积占有情况应绘制_______最为合适。

A、单式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D、复式条形统计图 19.(1分)要统计某学校各年级的人数,可以选用_______统计图。

20.(2分)要反映某种股票的走势应选用_______统计图,要表示某地区不同品种的水稻的产量应选用_______统计图. 21.(1分)小明为了观察自己的学习状况,决定将每次测验的成绩绘制成统计图,他应选用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2题;

共24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二、判断题(共1题;

共2分)13-1、三、填空题(共8题;

7.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七

第一单元

课文内容:桂林山水、林海、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积累与运用。教学目标:

一、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

二、通过领悟祖国风景名胜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

三、学习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方法和情感细腻的造句技巧。

四、背诵相关章节。教学方法:

范读,自读,情感体验。教学时数:12课时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一、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

二、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

三、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感悟文章中优美词句的内在美。教学方法:

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像”“文”对照,多向导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桂林山水》

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1、2、3、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学生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谈谈感受。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1、2、3、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换词练习:区分“观赏”与“欣赏”。

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2、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

4、5、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引读自悟,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二段,表达自己对桂林的水的特点的感悟。

二、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请学生上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2)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3、4、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

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

2、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

4、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开工,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四、课外搜集写祖国名胜、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三课时

一、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

二、朗读课文摘抄的文章或段落。

三、自拟题阅读作业。例:1、2、3、4、找近反义词;

划出一个比喻句,写出本体、比喻词、喻体; 分层(写句序),写出层意;

“这样的水”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水静水清水绿 山奇山秀山险 舟行碧波画中游,桂林山水甲天下。教学后记:

对于这类写景美文,主要还是引导学生多读,特别是多读有关句子。林 海

教学目标:

一、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

二、二学习环境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环境描写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音乐、幻灯片。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2、今天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我们先听一遍这篇课文的范读。

二、学习课文1-5段。

1、出示问题,讨论:

(1)找出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海?标出课文哪几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

(2)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3)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的,找出各自的特点。

2、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重点阅读。

(1)喜欢“岭”这一部分的同学来说理由。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2)喜欢“林”的同学来谈谈体会。a.可以用课文中哪个字来形容?b.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称作“林海”。它到底哪个地方像海呢?

(3)小结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的学习方法,并根据这个方法默读第五自然段。

(4)大兴安岭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赞美大兴安岭的?背诵相关句子。

(5)写花的部分为什么还要写小红豆?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述林海的的特点,分“岭”“林”“花”三个方面说,、。

二、背诵最喜爱的段落或句子。

三、按课文填写。(投影)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________。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________。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________,树干是________。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________,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1.听写字、词。

秦岭 银裙 空隙 缺乏

广厦 伐木 良材 高不可攀

盛气凌人 综合利用 兴国安邦

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四、归纳中心思想。

(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林海 岭

温柔 像海 可爱 喜爱(兴国安邦)

教学后记: 本文结构清晰,写景部分脉络分明,抒情部分有层次感,是学生写景的范文。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3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1)解题。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1.初读指导。(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逐句试讲。(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讲述诗的意思。2.试着背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两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二、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1)解题。板书题目。吟:歌唱。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2)教师范读。(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读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一说“若等闲”在这里的作用? ②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说一说在这里的作用?(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3.背诵三首古诗。4.默写。

(四)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三首古诗。这三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同学们,我们要在读懂诗句、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诗人朴实无华的文风。板书设计:

墨梅(清气)

竹石(坚劲)

石灰(清白)―――――借物抒情

积累与运用

(一)教学目标:

一、背诵课外选诗《望洞庭》。

二、阅读练习。

三、看图作文。教学重点:

看清图意,推前想后。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诗歌,背诵。1、2、3、教师点诗,全班背诵。

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诗最多,同桌相互检查。统计,评选最优秀的诗歌背诵者。

二、欣赏、背诵《望洞庭》。1、2、3、4、5、听教师背诵,学生开始自由想象。学生齐读。

教师讲述洞庭美景及相关的神话故事。学生自由讨论诗歌的意境。练习背诵。检查。

三、课后背诵有关洞庭的诗歌。

第二课时

一、师生以环保为话题讨论珍稀动植物。1、2、3、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珍稀动植物? 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讲解生物链。珍稀动植物的处境。

二、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1、2、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全文中心句。

哪几段讲了原因?原因是什么?阅读第一、二自然段。解释“植物熊猫”,引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繁衍”的近义词是什么? 2)宝

3、为什么买了保险后就能起到保护银杉的作用?你还有其他的说说为银杉保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担心 火灾 威胁 国办法保护银杉吗?

4、第三课时

一、介绍教师节的来历,教师职业的伟大。

二、读题明确作文要求。

三、分析图意。

1、2、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析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物或景物。学生自由讨论保护其他珍稀动物的方法。

小女孩、两束菊花、窗户、台历、课本、眼镜、笔筒、地球仪、墨水瓶、朝阳、牵牛花、3、4、5、哪些是非写不可的?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想后:结果会怎样?

四、学生拟题纲(段落式提纲)。

五、构思五分钟后开始写作,教师巡视。

六、第四课时

讲评作文。从图意的表达。故事的完整、句子的表达三个方面重点分析。

【本单元复习四课时:听写生字词、四字词,讲解同步训练,设计自主练习,默写古诗三首。】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

第二单元

课文内容:开国大典、狱中联欢、荔枝、梅花魂、积累与运用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细细体会文章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二、学会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

三、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四、学习生字词,熟读课文。教学方法:

情绪化朗读,活动课形式,搜集资料。教学时数: 15课时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一、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学生适当加快阅读的速度。

三、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课文要求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一、通过阅读,掌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并能够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分段,会列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课文的方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词。(1)正确读出下列生字。

檐 汇 擎 泽 钮 瞻(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五、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3.列出段落提纲。

六、作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1段课文。1.指名读第1段课文。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4.齐读课文第1段。5.归纳。

二、学习课文第2段。1.指名读第2段课文。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3.齐读第2段课文。4.归纳: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1.男生背4、5、6小节。女生背7、8、9小节。男女生交换背。2.然后指名背诵。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主席台。(2)毛泽东主席宣布:()。

(3)这()的宣告,这()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使全中国人民的心()。(4)他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观礼台上同时()。

四、小结。

五、作业: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3段。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3.讨论。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三、学习课文第5段。1.指名读课文第5段。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八、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会场概况(天安门 人多 激动)宣读公告(庄严 雄伟 欢呼)阅兵仪式(掌声如雷 嗓子喊哑)擎灯游行(两股红流 充满光明)狱中联欢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革命前辈在狱中联欢时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二、学习本课11个生字并积累词语。

三、结合课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理解狱中联欢的过程。

2.仔细体会文中对联的深刻含义,理解革命前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对敌斗争中表现的巧妙的斗争艺术。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放录音,听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词。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疑难问题。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学生自我拼读生字表中的11个生字,然后指名读,根据学生拼读的情况,教师给予指导。3.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4.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让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1)监狱里的革命前辈庆祝的是哪一年的元旦?(2)他们在敌人的魔掌里为什么还那么欢乐?

(3)课文在描写革命前辈在狱中联欢的过程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学生讨论后,可以让学生动手填写课后练习第2题。)

五、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1.写词语。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段。1.教师简介课文开头的背景。2.学生齐读第1段课文。

3.齐读后,教师可以提问:“天还未亮,女室一带头,每一间牢房同时响应,像一阵闪电,爆发了洪亮的歌声。”这表达了革命先辈怎样的心情?

4.教师小结第1段。

二、学习第2段课文。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自读第2段,思考,讨论。

(1)第2段开头是什么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在新年联欢会上同志们准备了哪些礼物?(礼物有贺年片、五角星、锦旗等。)(3)他们是怎样准备这些礼物的?(4)在这样险恶、黑暗的条件下,他们为什么要准备这些礼物? 3.齐读课文。4.教师小结。

三、学习课文第3段。1.指名读课文第3段。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讨论。

(1)说说“苍劲”和“洋溢”两个词的意思。

(2)女牢的对联写的是什么?然后请同学们反复读这幅对联。请一名同学背给大家听。

说说“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这幅对联和它的横额“扭转乾坤”的意思?

(3)为什么说楼一室的对联写得更妙?请同学们说说对这幅对联的理解?

让同学反复读这幅对联,然后请一名同学背诵。

(4)楼二室的对联,写得十分优美,读出对联,并说说它的含义。背诵这幅对联。

(5)楼三室的对联,借用了古人的诗句,说说这幅对联的意思。3.这些对联革命者看了欢欣鼓舞,特务们看完对联后有什么表现?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

4.学生朗读第3段课文,反复读对联,边读边体会对联的含义。5.教师小结。

四、作业。1.读课文。2.背诵文中的对联。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4段。

1.学生自读第4段课文,了解本段课文的主要内容。2.指名读课文,然后讨论:

(1)第4段课文中描写了狱中联欢进入表演节目阶段,这一部分着重写了同志们表演的哪几种节目?(2)读出文中描写戴铁镣扭秧歌的语句。(3)课文是怎样描写同志们表演叠罗汉节目的?(4)课文中怎样描写女同志表演秧歌舞的?

(用上边的方法来学习这段课文,体会革命者面对随时可能被敌人杀害的危险,对人民的事业无比忠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

3.指名学生读第4段课文。4.小结第4段。

二、再一次听课文朗读录音,回忆全文内容。

三、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认识。)

四、结合板书总结课文。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狱中联欢

大合唱→ 互赠礼物→ 贴对联→ 表演节目

教学后记: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纪念品是极简陋的,从中可以看出狱中的情况是何等的艰难,但在这样的条件下准备礼物,互赠礼物,表现了同志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他们对革命胜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革命者是那样的心灵手巧。荔枝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二、学会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精髓,从读中受到感悟。

三、利用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四、学习文章中的口语式的语言。教学重点:

文章内容的理解及重点语句的感悟。教学方法: 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3.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讲讲有关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吗?

哪些语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引起偏差等等。

第二课时

一、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二、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三、课外引伸

1.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梅花魂

教学目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利用录像,引入新课。

1.大家边看录像,边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称梅花为君子,人们为什么深深地喜爱这种花呢?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梅花香自苦寒来”,她是万花中最有骨气,最有品格,最高贵的花。因此与兰花、竹、莲花并称“四君子”。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脾 罕

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3.让学生读拼音节。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2)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这一排比短语,要读出气势来,“最”字要重读。(3)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语速稍慢,应读得深沉、坚定,突出“多少”、“怎样”“顶天立地”“不肯”等词语。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2.判断: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四件事。()课文围绕梅花写了五件事。(√)

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1)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2)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3)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的哭起来。(4)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送给外孙女。(5)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2)发言。

(3)打出投影: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

“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里梅花仅仅指画上的墨梅吗? 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么? 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真挚来。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

第三课时

一.抓住重点语句,加深理解。

投影出示重点句,指名朗读后,大家讨论:

(1)“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2)“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通过感叹号表明外祖父高度的敬佩梅花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3)“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4)“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5)老师小结。

(6)带着感情齐读这一段落。指名读。(7)品读重点句。

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深入理解重点句。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体会出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感情来。

二、回到开头,引出结尾,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1.思考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

开头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2.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前后互相照应,全文结构严谨,表达了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齐读开头、结尾自然段。

三、作业:找有关梅花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梅花魂 想起外祖父 读诗:外祖父哭了 画脏:外祖父怒了 回国:外祖父哭了 想起外祖父(眷恋祖国)

教学后记: 借物喻人的文章的教学最好是把所借之物当作一个人的名字来体会,学生就容易从中有所感悟。

读写例话

教学目标:

一、学会学习文章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是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体会《七子之歌――台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文章的特点: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而发。

二、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1、2、3、学生默读,适当圈画。

讨论: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哪些?设身处地;感情朗读。复习前面学过的课文,用以上一种方法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七子之歌――台湾》。1、2、3、4、介绍时代背景,将自己融入当时的社会之中,谈谈自己的感受。自由读短文,讨论生字词,提出疑难。

边读诗歌边想象画面,然后将头脑中的画面描述给同学听。讨论:体会到什么?(台湾人民的悲惨生活,渴望解放的强烈愿望,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5、齐读。表演读。

四、歌唱《七子之歌――澳门》。

对联聚会(活动课)

活动目的:

1、2、激发学生热爱对联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活动方式:

1、2、学生以六人为一组,分小组进行活动。教师担任主持人。

活动过程:

一、导入揭题。

二、宣布比赛规则。分组答题,每答对一题10分。

三、必答题

1、指出对联出自何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花香鸟语无边乐,水色山光取次回。

2、指出对联的作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3、指出对联的行业。

云锦托出一轮月,时装拥来万朵花。珠玉光辉玻璃世界,天中浩月太空明星。

4、填写对联中缺少的字(动物的名称)(数字)。

扬鞭策_马入新岁,举杯祝酒迎来年。江水腾_影,春晖照华年。

四、抢答题

1、选择题:

“苦心培桃李香满天下,无私育英才功在中华。”适用于 A、国庆节 B、教师节 C、劳动节 D、儿童节

2、填空题:

历史上“堪称第一”的长联共__字,最短的对联共_字。

五、现场斗智1、2、组内商量,合作一联。以活动课为内容。交流。

六、累计积分,表彰优秀。

话题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话题作文的特点,学习话题作文的初步写作方法。

二、从生活中去寻找感受,感受要真。

三、练习快速作文。教学重点:

了解话题作文的特点。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引入。

1、2、爱心是全人类的共同话题,是全世界的共同语言…… 解释话题作文:大家都认可的、或者是大家都在讨论的中心内容。

二、出示话题:爱心。讨论:

1、2、什么是爱心?

在我们当中,有哪些爱?

对朋友的爱,父母之爱,师生之爱,对动物之爱,对环境之爱,对弱者的爱,对祖国的爱,对同学的爱,对陌生人的爱……

三、学生构思。5分钟

四、学生谈谈自己的构思情况,教师点拨。

五、学生拟题纲(段落式提纲)后写草稿(40分钟完成)。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学生继续草稿,同桌修改。

第三课时 学生宣读作文,教师点评。重点是:情感的真实,内容的详尽,语言的优美。

本单元复习四课时:听写生字词、四字词、讲解同步训练 单元测验两课时。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

第三单元

课文内容: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积累与运用。教学目标:

一、了解科技新成就,揭示宇宙奥秘,增长见识,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激发学生探索与创造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三、练习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收集资料去解决问题。

四、养成和同学合作的习惯,有资料互相交流,有问题共同探究。教学方法: 查阅资料,合作学习教学时数: 11课时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读写词语;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飞速发展的趋势。教学重点: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请一们学生介绍自己对多媒体的认识。

二、认真读课文,把握基本内容。1、2、3、4、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圈点点。讨论文章内容,你明白了什么内容? 将各自然段的内容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请同学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主体发挥,选读课文。

1、哪几段是写计算机的?哪几段是写多媒体的?哪几段是写多媒体和计算机的?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内容?

3、1)2)3)讨论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文章是怎样评价电子计算机的?将重点词说出来。还介绍了什么?为什么把电子计算机称作电脑? 谈有何感想。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和功能展开讨论。

四、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谁能说说电子计算机的作用。

二、讨论学习第三自然段。1、2、3、4、5、请学习这一段的同学齐读这一段。学生自由谈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媒人与多媒体有什么关系?这样比较有什么好处? 请学生谈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媒体?

“十八般武艺”是指什么?什么叫多媒体设备?

三、讨论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这一段,思考: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与第三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

2、3、现在的多媒体电脑有什么功能?请学生举例说明。解释“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内在含义。

四、讨论学习第六自然段。

1、2、这一段讲了什么?

计算机会“神”到什么情况?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描绘一下计算机的未来。

五、假如妈妈要给你买电脑,你能向妈妈介绍多媒体电脑的特点吗? 板书设计: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天之骄子 重要角色(电脑)↘

多媒体电脑

(越来越神)

文字、语言、声像、图片(多媒体)↗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使学生受到初只有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四、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地球知识方面的专业用语。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只有一个地球》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知识。(板书:只有一个地球)

二、范读课文。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从整体了解文章。

三、检查预习。

四、理清文章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从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地球的? 2.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3.订正。

五、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一段。

1、我们大家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随宇航员到太空看一看。

学生读后用笔画一画有关词语,然后讨论出地球的特点。

2、出示投影片,学生讨论地球的美丽。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地球知识方面的词语。如:“纹痕相互交错”。为什么将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 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人类活动范围更小?

3、出示地球仪,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半径”、“地球表面积”、“陆地”等。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说明地球小,人们活动范围更小。

4、指名读第一段,加深理解。教师小结引出下文。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边听边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画出来。什么是有限的?

文中的自然资源分为两种,请看投影片,填空。

2、通过读书和填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难点,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两个方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表现在哪里?其结果如何?

3、什么是“节制”和“不加节制”呢? 出示小黑板,解决思考练习的第2题。指名读句子,注意黑体字的部分,再举个具体例子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4、自由读这部分内容,概括地说一说。

三、讲读第三段。

1、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地球在宇宙中这样渺小,自然资源又是有限的,于是有人提出新的说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样的说法能行吗?为什么?

2、学生边讨论教师边板书:(不能移民)

3、教师引读,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讲读第四段。

1、实际上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如果我们破坏了地球,我们就别无去处。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齐读最后一段。

2、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第1、2句和第3、4句是什么关系?能试着说一说吗?

五、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六、谈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谈一谈自己学后的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大家要畅所欲言,为练笔服务。

七、解决课后练习第3题。1.读词语并用带点的词造句。

2.理解“渺小”和“贡献”的词义,体会这些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八、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而又渺小 无节制 消失 滥用

灾难 精心保护 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目标:

一、认识四个生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什么。

四、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教学重点: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了解银河系、太阳系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自学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三、讨论学习。

1、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2、讨论: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条件。学生阅读理解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

3、1)2)

4、1)2)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有无生命的情况及结论。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对火星进行探索的? 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人们的猜测是怎样被推翻的?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从课文中能不能找出答案? 我们该怎样知道答案?

四、课外实践活动。“宇宙的奥秘”资料展。板书设计:

宇宙生命之谜

提出问题 生命条件 探索火星 解决奥秘

积累与运用

(三)教学目标:

四、背诵课外选句。

五、阅读练习。

六、想象作文。教学重点:

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四、回忆诗歌,背诵。

4、教师点诗,全班背诵。

5、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诗最多,同桌相互检查。

6、统计,评选最优秀的诗歌背诵者。

五、欣赏、背诵《望洞庭》。

6、听教师背诵,学生开始自由想象。

7、学生齐读。

8、教师讲述洞庭美景及相关的神话故事。

9、学生自由讨论诗歌的意境。练习背诵。

10、检查。

六、课后背诵有关洞庭的诗歌。

第二课时

三、师生以环保为话题讨论珍稀动植物。4、5、6、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珍稀动植物? 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讲解生物链。珍稀动植物的处境。

四、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5、6、3)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全文中心句。

哪几段讲了原因?原因是什么?阅读第一、二自然段。解释“植物熊猫”,引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繁衍”的近义词是什么? 4)宝

7、为什么买了保险后就能起到保护银杉的作用?你还有其他的说说为银杉保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担心 火灾 威胁 国办法保护银杉吗?

8、第三课时

七、介绍教师节的来历,教师职业的伟大。

八、读题明确作文要求。

九、分析图意。

6、7、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析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物或景物。学生自由讨论保护其他珍稀动物的方法。

小女孩、两束菊花、窗户、台历、课本、眼镜、笔筒、地球仪、墨水瓶、朝阳、牵牛花、8、9、哪些是非写不可的?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10、想后:结果会怎样?

十、学生拟题纲(段落式提纲)。

十一、构思五分钟后开始写作,教师巡视。

第四课时

讲评作文。从图意的表达。故事的完整、句子的表达三个方面重点分析。

【本单元复习四课时:听写生字词、四字词,讲解同步训练,设计自主练习。】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

第四单元

课文内容:长征、争画、一夜的工作、我的战友邱少云、积累与运用四。教学目标:

一、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感悟革命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学习时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

上一篇:2016春开学典礼主持稿下一篇:与人生对话